消除学习心理障碍

2024-06-29

消除学习心理障碍(精选十篇)

消除学习心理障碍 篇1

中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容易产生的心理障碍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 依赖心理.在数学学习中, 学生普遍对老师存有依赖心理, 缺乏学习的主动钻研和创造精神.他们期望教师对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并分门别类地一一讲述, 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期望教师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 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事实上, 我们大多数数学教师也乐于此道, 课前不布置学生预习教材, 上课不要求学生阅读教材, 课后也不布置学生复习教材;习惯于一块黑板、一道例题和演算几道练习题.长此以往, 学生的钻研精神被压抑, 创造潜能遭扼杀, 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逐渐丧失.

第二, 急躁心理.急功近利, 急于求成, 盲目下笔, 从而导致解题出错, 这是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产生急躁心理的表现.具体体现为:一是未弄清题意, 未认真读题、审题, 没弄清哪些是已知条件, 哪些是未知条件, 哪些是直接条件, 哪些是间接条件, 需要回答什么问题等;二是未进行条件选择, 没有从贮存的记忆材料中去提取题设问题所需要的材料并对其进行对比、筛选, 就急于猜解题方案和盲目尝试解题;三是被题设假象蒙蔽, 未能采用多层次的抽象、概括、判断和准确的逻辑推理;四是忽视对数学问题解题后的整体思考、回顾和反思, 包括该数学问题解题方案是否正确?是否最佳?是否可找出另外的方案?该方案有什么独到之处?能否推广和做到智能迁移等等, 而这种时候正是激发孩子思考的最佳时期.

第三, 定势心理.定势心理即人们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思维定势.在教师习惯性教学程序影响下, 学生形成一个比较稳固的习惯性思考和解答数学问题程序化、意向化、规律化的个性思维策略的连续系统——解决数学问题所遵循的某种思维格式和惯性.不可否认, 这种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格式和思维惯性是数学知识的积累和解题经验、技能的汇聚, 它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思考数学问题, 比较顺利地求得一般同类数学问题的最终答案;另一方面这种定势思维的单一深化和习惯性增长又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如使学生的思维向固定模式方面发展, 解题适应能力提高缓慢,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等.

除了上述提及的几种心理障碍外, 还有自卑心理、自谅心理、迷惘心理、厌学心理、封闭心理等等.这些心理障碍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制约、阻碍着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数学教学效益降低, 使教学质量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因此, 如何引导中学生克服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 增强数学教学的吸引力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首先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要重基础.现在的学生认为课本上的知识太简单, 就不去做课本上的习题, 而去做一些高难度的题目, 殊不知这样正是犯了兵家之大忌.一般中考题有80%是基本题, 只有20%是难题.

二要重实际.一是指教师要深入调查研究, 了解学生实际, 包括学生学习、生活、家庭环境, 兴趣爱好, 特长优势, 学习策略和水平等等;二是数学教学内容要尽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三是要加强实践, 使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初步体验到数学的实用价值.

三要重过程.揭示数学过程, 既是数学学科体系的要求也是人类认识规律的要求, 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从一定意义上讲, 学生利用‘数学过程’来学习方法和训练技能, 较之掌握知识本身更具有重要的意义”.一要揭示数学问题的提出或产生过程;二要揭示新旧知识的衔接、联系和区别;三要揭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四要对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规律进行概括和总结.总之, 要“以启发诱导为基础”, 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来揭示获取数学知识的思维过程, 进而达到发展学生能力的目的.

职校生学习障碍消除及对策 篇2

基础部

徐雯

摘要:从分析当前中职学生学习障碍的成因入手,提出抓好入学教育、专业教育、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等对策,以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素质。

关键词:学习障碍 解决对策 职校生

目前,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的学生基本上是经过重点高中、普通高中和民办高中的层层筛选而落榜的,文化成绩相对较低的学生。其中有少数学生受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及学习方法、学习能力、自我约束能力都有所下降。进入中职学校后,他们又不能很快地调整落榜的心态,导致学习上缺乏目标,缺乏动力,学习进取心不足,严重影响着中职校的教学质量。

为准确把握当前职校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途径,本人采取调查问卷、与学生谈话等方式,对职校一年级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学习障碍及如何消除这些障碍进行了抽样调查。以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学校的教学质量。

一、报考中职校学生状况分析

1、成绩较好,但家境不好,想早点工作自立,减轻家庭负担,所以报考职校,占3%;

2、初中学习成绩较好,有把握考取高中,但中考意外失利,进入职校,占6%;

3、初中时学习偏科,对有些科目学起来吃力或不喜欢,女生多为数学、物理,男生多为英语、语文,导致中考成绩不高,占20%;

4、基础差、成绩差、不爱学习、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占45%;

5、受家庭影响,如:单亲家庭,父母感情不和,父母素质低,家教不好,家境贫寒等,导致学生孤独、自卑、性格孤僻,自我封闭,心理状况差,致使成绩较差,占15%;

6、其他原因,如智力因素、奉父母之命报考等,占10%;

二、入校后学习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没有目标。问卷中约80%学生认为这是主要障碍,认为前途渺茫;缺乏热情和积极性;成绩好的学生认为这样的学校考大学无望,因此悲观失望,甚至破罐破摔。这些学生不知为什么学,为谁而学,到底学技能,还是学文化课。还有的学生是奉父母之命来校读书,因而学习自觉性不高,学习动力不足,认为学习只是为了应付家长或老师。

2、自卑感强。认为基础差,知识结构不完整,学习效果差,畏惧学习,对自己失去信心,因此放任自己,不思进取,抱着混一天算一天的思想。

3、没有毅力。不能持之以恒,自己管不住自己。这突出表现在处理学习与娱乐的关系上,有想当一部分学生迷恋电子游戏、上网,经常出入网吧,玩游戏、聊天。

4、内心孤独。有很多困惑、感受无处诉说,无人指点,家长、教师对学生关心、交流不够。

5、对教学方式不适应或不满。认为教师不能激发学习兴趣,教师教学方式单一,积极性无法调动,仍沿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的“满堂灌”、“抱着走”的教学方法,有些老师只是教给学生一些现成的结论,而不是教给学生一些研究方法,因而学生机械应付。

6、教师态度偏激。老师对学生在情绪上表现为讨厌反感,常给予批评、指责,即使学生做得对也吝于表扬,或者对这类学生放任自流,教学活动往往忽略他们的存在,长此以往学生自然就会产生逆反、厌学、自卑和冷漠的心理,学业上不进而退。

7、不喜欢所学专业。

三、消除中职学生学习障碍的对策探讨

(一)抓好入学教育

不少新生进入中职学校后,不懂得如何重塑自己,实现自我价值;不懂得职业学校也能为自己的未来奠定成功的基础。因此充分设计好入学教育,可让学生在一入学就较好地把握自己的方向,所定自己的目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自信心和求知欲。具体来说入学教育应抓好以下几方面:

1、人文主义教育 所谓人文主义教育是指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事业心、敬业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和知难勇进的勃勃向上的精神等等。对学生实施人文主义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这是职业学校最基本的任务。进入职业学校就读意味着跨入职业的大门。因此,在学生即将开始职业学习生活之时,就应使学生有一清醒的认识,即在校期间,不只是学习专业知识,掌握技能,更重要的还在于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重视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塑造完美、健全的人格,使之学会做人,培养自己诚信、友善、智慧、责任、进取等优良的社会品质。

2、终身学习的教育

二十一世纪是终身教育的世纪,知识以前所未有速度在翻新。人们如果不及时学习新的知识,就不肯能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需要。每个人的一生都应不断接受不同层面、不同程度的教育。那种靠经验、靠资历、靠一劳永逸的一张文凭去胜任工作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据预测,今后的青年很可能会在整个职业生涯中更换3-5次工作甚至职业。而不同的职业岗位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即使在相同的工作岗位,由于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也需要不断学习才能适应工作需要。所以,“学习终身化”和“终身化学习”已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共同趋势。

这一全新观念,在学生开始职校生活之初,就应灌输给学生,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使学生清醒地认识到,目前的中等职业教育不再是一次性的终结性教育,而是终身学习的一个阶段,是重要的打基础的阶段,学生不必为目前的选择而自卑自弃,应积极进取,适应时代,为今后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反之,如果消极自卑,混沌度日,只可能陷入被动,以致错失良机,终被淘汰。

3、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教育

中职学生未来所面对的社会是全球化的社会,中国要在入世后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且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拥有大量具有涉外知识,能面向国际市场,适应国际竞争力,富于开拓精神的高素质的外向素质的外向型专业技术人才,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

目前,我国高素质的熟练型技术人才严重缺乏。据统计,在生产服务领域,初级工占60%,中级工占35%,高级工只有3%。如此状况,难以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实现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难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可见,中职教育面对的是国内、国际两个人才市场的挑战。

如此形势,对中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应在学生入学之初,就对学生进行经济全球化的知识介绍,进行入世后中国国情的介绍。让学生清楚国家、个人在国际竞争中的位置,向学生灌输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理念,并指导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以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有目标,有侧重,从多方面丰富、完善自我,争取达到既有较深的专业造诣,又有较宽的知识面;既有实践应用能力,又有外语会话能力及运用现代化技术进行信息处理、分析、设计的能力等等,以使学生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职业指导的入门教育 新生入校后,面对的是新的环境,新的生活。感受到的是与初中紧张生活不同的轻松与新奇。但是对新学校的相关专业,对即将从事的职业,学生却不甚了解,有些学生入校后,不能很快适应中专的学习生活,不能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对未来的出路茫然无所知。

对此,学校要引导学生尽快完成从接受基础教育到接受职业教育的教色转变,使学生明确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就意味着结束了基础教育,进入了为终身不断接受定向教育奠定基础的阶段,要为自己即将开始的职业生活做好具体而实在的准备。要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特点,帮助学生分析社会发展状况、就业形势,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让学生知道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作为一种人才资源最终将进入市场,在双向选择的过程中,人人平等,谁胜谁汰、谁赢谁输的角逐在进入市场前的学习期间就开始了,实力来源于在校期间的努力。这样,通过了解社会,了解职业,了解自己,更好地设计未来,奋发图强,逐渐形成爱校、爱专业的积极进取的精神,主动适应即将从事的职业,适应即将开始的职业生涯。

总之,搞好中职新生的入学教育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乃至一生的职业生涯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压缩文化课时,取消全市统一的教学检查 不少中职学校在学生入学的前两年,以文化课为主,教学要求与授课方式仍按照传统的高中阶段文化基础教育的思路进行。但近年来中职校学生源质量较往年大大下降,试图在职业教育阶段为学生“补课”,文化课教育仍按传统的要求和思路进行教学,只能事半功倍。因此,压缩文化课时,让学生目标明确,尽快接触专业知识,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另外,应取消市级的中职文化教育(语、数、外)的统一教学检查,各学校可根据各校的专业特点及市场需求安排文化课时及要求。例如上海市中职学校的文化文化课实行全市统一教学检查,就语文来说,其教学要求与知识点,与普通高中要求相差不是太大,教师在教学中只能围绕统考的指挥棒转,做大量的,对实际能力毫无提高的练习,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就大大降低。

(三)语、数、外基础课走分层教学的道路

在新生入学后,对学生的语文、英语、数学等文化基础课进行统测,再根据成绩的高低分就业班与升学班,升学班的课程设置,应加大基础课课时,为以后升入高职打基础,就业班压缩基础课课时,让学生尽早接触专业知识,摆脱自身基础太差的困扰,这样学生各取所需,目标明确,学习动力,学习的积极性会有所提高。

(四)开设多门选修课

在社会经济走向开放化,国际化的今天,重视培养和开放职校学生的品德素质、智能素质、身体素质、劳动素质、审美素质和心理素质是十分重要的,开设一些选修课,可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以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规律。

(五)课程设置上,积极构建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人文课程相结合的课程框架 建立不同类型课程之间统一的、内在的逻辑关系,积极从劳动力市场分析与职业岗位分析入手,开发新的综合课程,教材内容密切联系世纪,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尤其是凸现行业企业生产中的主流技术。定期邀请专业所属行业人员研讨专业课程计划。

(六)教学安排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职业技能训练

体现专业实践的全过程、全方位性,将学生在校专业学习过程与职业活动紧密联系起来,在职业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在专业教学过程管理中,向专业行业开放,邀请行业专业人员参与学校专业过程管理,指导专业教学。

(七)实验实训上,借鉴职教实训模式,实施分层次、分阶段的专业技能训练活动

如课程见习、基本技能训练、岗位实训。为此,学校进一步完备骨干专业的实训教学设施,并密切与职业培训机构以及行业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建立专业实训基地,发挥行业的指导作用,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八)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师言行随和风趣,学生就会慢慢接近教师,并逐渐接受教师所讲的知识。在问卷调查中,学生在回答:“你最不喜欢什么样的老师”的时候,大部分学生最不喜欢的老师是过于严肃,动不动就训人,并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因为十六、七岁的学生还未真正成熟,看问题短浅,飘浮不定,对所学课程不是那么情愿。为此我们教师要用一种好的方法去引导他们,去亲近他们。对此,教师在学习上要耐心指导,更要在人格上给予尊重,让学生体会到叫实的博大胸怀和满腔热情。对于差生不要挖苦、粉刺和歧视,应给予更多的帮助、温暖和关心,同时尽量捕捉他们的“闪光点”,使之振奋精神。课余时间主动与学生交流,这时老师要放下架子,通过与学生聊天,了解学生家庭情况,以前在中小学学习的情况,有什么爱好等等,让学生感到你是值得亲近和信赖的人,他们才向你讲实话,帮助他们建立自信、自立、乐观的人生观。同时给他们渗透社会的发展变化,讲竞争的激烈与就业的艰辛,以及走出校门应作的心理准备。情感交流对于转化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乃至世界观,引导他们向正确方向发展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笔者以为与他们平等交流很重要,要坚持“三少三多”的原则,即少喝斥、多沟通;少责备,多关爱;少冷眼,多微笑。学生一旦在情感上与教师的引导产生共鸣,必然对教师的鼓励肃然起敬,对教师的教导也会更加珍惜。我们的学生虽然基础教差,但他们对教师的信仰、教师的品质、教师的言行乃至教师的思想,是能够做出自己的判断的。学生会从接受任课老师到喜欢上他所讲的课程,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教师一旦赢得学生的信赖,将有助于教师工作的顺利开展,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

消除学习心理障碍 篇3

著名物理学家阿尔伯森·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都说明了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兴趣是指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种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任何一种兴趣都是对这种事物有所认识,或参与了某项活动,体验到情绪上的愉悦后产生的。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学生由于学习兴趣不高导致学习积极性下降,由此产生成绩很难提高,学习效率下降,进而对学习再度失去信心的恶性循环当中。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去看看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心理障碍以及怎样消除这些障碍,以便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障碍分析

1.厌学心理

厌学是学生对学校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持冷漠态度等心理状态以及其在行为上的不良表现方式。有的学生对大多数学科失去兴趣而不愿意继续学习,有的学生在校期间由于厌学完全是被动地混日子,有的学生由于厌学而不愿意继续努力学习从而导致成绩的下降,但又毫不在乎。他们上课很难专心听讲。作业很不用心,缺乏学习的动力,养成散漫和心不在焉的学习习惯,他们的学习目标不明确,随意性大,更缺乏长远的学习动机,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2.自卑心理

有的同学在感觉到自己落后于别人而又达不到自己的期望目标时,就会产生一种不如别人的心理,总感觉别人能做到的事情自己很难办到,否定自己的能力。如果这种情绪体验比较轻微,只要自己加以正确的调节就会成为一种学习上的动力,但是那些自卑心理很强的学生,他们会一时或一事的失败而感到处处不如别人,感到悲观失望,看不到自己的闪光点,从而对学习失去信心。

此外,还有自谅心理、迷茫心理、封闭心理等,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的兴趣。

二、消除学习心理障碍,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学生产生很多学习心理障碍是很普遍的,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很复杂的,既有家长、教师、社会方面的因素,也有中学生自身的因素。譬如:有的学校为了提高学生成绩而大量进行“应试教育”,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使得教师和学生忙于应付题海战术,学习缺乏趣味性和灵活性,教师一味地灌输知识,学法指导不够。学生的学习方法不正确等等。

强烈的好奇心与兴趣是一种强有力的内部动力,对人的学习和潜能的挖掘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作为教育工作者,学生出现学习心理上的障碍,我们的任务应当是如何消除学生学习心理上的障碍,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致力于学生真正的内在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兴趣的培养。

如何消除学生学习心理障碍,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认为应该处处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时时分析学生的心理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才能,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价值和学习本身的乐趣。将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将学会转化为会学,将苦学转化为乐学,将厌学转化为爱学。具体应该做到:

1.三勤

(1)勤分析

由于学生产生学习上的心理障碍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我们应当认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对症下药,千万不可将学生的学习成绩差,学习成绩下降的原因简单地归结为学生懒惰、贪玩、智力有问题或学习态度不端正等等。更不要给学生随便就贴上“孺子不可教”的标签,甚至一棍子打死。这样可能会导致学生更加厌学。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应该做耐心细致的调查工作,弄清楚学生为什么对学习产生厌学情绪,是教师方面的原因、家长方面的原因还是学生自身的原因。

(2)勤交谈

班主任在认真分析学生心理原因的基础上应当与学生正面交谈,与学生共同探讨怎样消除这些导致厌学的心理因素,特别是一些由于外部原因而厌学的同学,应给他们更多的心理支持,及时矫正,使他们早日回到正确的学习轨道上来。

(3)勤帮助

教师要认真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想学生之所想,想学生之所疑,想学生之所难,运用各种娴熟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技巧,灵活自如,出神入化地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邀游,用自己的思路正确引导学生的思路,用自己的智慧去启迪学生的智慧,用自己的意志去调节学生的意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失误是不可避免的,其中有的学生,当他们的失误不断出现,累加到一起形成更大的失误时,就会产生心理障碍,这时学生的心理状况是相当复杂的,可以说是自卑感、自尊心、厌学心理的复杂混合。他们老是想着别人会瞧不起他们,即使他们有优点也不会被别人发现,总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学习再努力也白搭,因此容易失去上进心。同时他们也想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信任和支持。面对这类学生,教师要主动帮助他们,告诉他们一时的失败和挫折是在所难免的。每个人都会有成功、也会有失败,失败乃成功之母,关键是要如何避免这些挫折和失败,对他们进行成功教育,让他们在成功中领悟到其中的快乐,由此积累信心,增强对学习的兴趣。

2.挖掘潜能,促进学生发展

学生成绩差,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良心理原因并不代表这些人没有什么潜能,实际上,差生中不乏在其他各方面有才能的人,也不乏日后的“尖子生”和精英,只是没有发现而已。在实际生活当中经常可以听到或见到这样的例子:一些小学成绩平平的学生,一旦进入中学,由于掌握了较为科学的学习方法,端正了自己的学习态度,在成绩上会突飞猛进。所以,我们应当从实际出发,积极挖掘学生应有的才能与潜力,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方法,尽可能找到让学生发挥自己潜能的方式和天地,促进他们的发展。例如一个男孩子对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怎么感兴趣,但他对从事机械操作活动、对制作各种模型等十分感兴趣,我们可以对他设置有关机械操作的物理题目让他去研究,使他认识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进而对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时他会以内在的动力进行学习和研究,这样他的潜力才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兴趣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学习成绩取得最明显的提升。

还有的学生表面上看好像是不爱学习,而实际上他们对学习本身的认识不够,他们总认为有的知识对于他们来说根本没有必要而不愿意去努力学习。有个九年级的学生在给他的班主任的周记中说,他学习英语很困难,他想不通,学习英语到底有多大的用处?把其他的课学好就行了。如果学生有这种偏见很难全面发展,而事实上也很难学好别的课程。教师必须让学生正确认识自然科学的巨大价值,社会科学的丰富内涵。正确认识全面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懂得为什么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认识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只要学生对学习有了正确的认识。他们才会以更大的努力去学习,才会以更大的兴趣去学习。这样学生的才能、学生的创造力、学生的潜力才会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

3.让学生感到学习上的成就感

人们常说:“成功是最好的激励”,这是颇有道理的。我们常常不是给学生以成功的希望和激励。而更多的是给予学生以失败的威胁。其实前进中的倒数第一比下降中的第一要优秀的多。如果我们只看到学生的失败而没有发现学生(即使是超级最差的学生)的成功和闪光点而一味地对学生的失败大加指责,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良好的兴趣是极为不利的。有些学生之所以丧失学习的兴趣,甚至是厌学,其中很有可能就是当学生失败时,教师大加指责,而学生获得一点微笑的成功时,教师却视而不见,久而久之,学生没有了学习上的成就感,进而对学习失去兴趣。有个班主任这样鼓励自己班上两次考试都是倒数第一的同学:“虽然两次考试你都是倒数第一,但你比上一次强多了。”学生听后感到成功的喜悦,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了,这名学生也最终成为班上的中上游学生。所以我们要认真观察、发现学生的成功点,让他们打破对成功的神秘感。要让所有的学生明白,成功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只要有所收获就是一种成功,哪怕是很小的一点进步也算是一种成功,即使是能够很好地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能顺利参加一项活动都是成功的表现。促使所有的学生发现自己、发现自己的成功点,看到自己的力量,满怀信心地争取下一次成功。

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障碍及消除 篇4

自卑心理:《素质教育在美国》的作者黄全愈博士谈到自卑和谦虚时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中国孩子谦虚得近乎自卑怯懦.”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往往不能正确分析自己成绩差、学习能力弱的原因, 他们过低地估计自己, 轻视或看不起自己.自卑心理在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中表现较明显心理自卑的学生, 通常说话吞吞吐吐, 走路畏缩, 甚至达到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的程度.

依赖心理:表现为依赖性强, 习惯于求助于他人, 不能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现在大多数家庭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 有些同学在生活上完全依靠父母打理, 于是学习上, 习惯于接受现成的观点和见解, 遇到较复杂的题, 自己不积极动脑筋, 就等老师给出答案.具有依赖性格的中学生, 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 发展下去有可能形成依赖型人格障碍.

焦虑心理:焦虑是由过分紧张、恐惧引起的一种心理状态.焦虑对学习有极大的危害, 对思维过程有瓦解作用焦虑心理会造成学生情绪低落, 心情烦躁, 反映速度明显减慢, 从而失去了心灵的宁静与平和, 恶性循环导致失眠等症, 以至影响学习与健康.

厌倦心理:在教学过程中, 发现每到一定的阶段, 就有一些学生显示出对数学的“厌倦”现象, 主要表现是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 畏难情绪较大, 有的学生苦恼地告诉家长和老师每天机械地学习, 他们体会不到学习中的乐趣, 感觉不到学习中的快乐.这种厌倦情绪使人脑细胞活动受到抑制, 导致对智力发挥的抑制.这种现象的出现, 很大程度上影响数学课教学的质量.

逆反心理:中学生在思想意识方面初步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他们多数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我们越禁止, 他们越要干, 处处要体现自己的存在, 因此他们听不得批评和劝告, 经常与老师、家长产生抵触情绪.严重的逆反情绪会导致厌学, 直至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这些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 如果不正确地加以引导和教育, 就会给他们的健康成长带来隐患.

中学生产生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复杂的, 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学习心理, 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是学习成败的关键.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对每名学生负责, 因此培养中学生的责任心、自尊心、自信心、进取心和平常心可以消除这些心理障碍.

责任心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 对家庭和集体, 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 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责任心是培养健全人格的基础, 是能力发展的催化剂.

自尊心就是尊重自己, 关注自己的人格, 看重自己的能力, 注意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 不容许别人侮辱和歧视的心理状态.激发和培养学生自尊心, 不但能增强学生自我约束力, 而且能调动其自身向上的因素, 融洽师生关系, 从而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自信心是人的一种思想信念, 也就是自己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将要做的事情做成功.自信心是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一种强大动力, 也是人们完成活动的有力保证, 它是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

进取心是一种极为难得的美德, 它是使一个人不断要求上进、立志有所作为的心理状态.进取之心, 可以说是人类智慧的源泉, 通过它, 可以不断地接收和了解来自各个方面的信息, 从而使自己变得更充实更有力量.

初中学生的自尊心有了显著的发展, 他们开始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 希望他人尊重自己.只要教师很好地利用它, 就能使学生永远精神振奋, 充满信心.

学习过程是受人的心理支配的.有了学习的自信心, 就有了学习的毅力, 就能产生学习兴趣, 学习能力就会增强我经常告诉学生:有志者, 事竟成.只有坚信自己能成功的人才能取得成功.以自信心作为成长的催化剂, 将在学生成长进程中不断发挥作用, 它将是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成功之母.

中学生除了拥有责任心、自尊心、自信心、进取心外, 还应拥有一颗平常心.平常心的内涵博大精深, 看似平常的“平常心”, 其实并不平常.现在中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 他们大多数是生活在一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安逸的环境当中, 遇到挫折和经历磨炼的机会越来越少.因此给学生以必要的教育, 使他们能端正自己的心态, 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在生活中所能遇到的风风雨雨, 显得尤为重要.

心理有障碍, 就会阻碍智力水平的发展;消除了心理障碍, 必然会大大促进智力水平的发展.而当两者互相作用时, 往往心理因素总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当学生的心理障碍消除时, 课堂的有效性也就提高了.

摘要:数学学习在当前的素质教育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随着教育部干预“奥数”培训以来, 各个学校都在审视自己学校的数学教学条件及办学质量, 就学生而言, 教师的正确引导有利于他们消除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因此, 本文就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来谈谈中学生学习数学时如何有效消除心理障碍.

浅谈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障碍的消除 篇5

浅谈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障碍的消除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错误解答形形色色,但常引出带有普遍性的教训,因而探讨学习数学的思维障碍,有利于化为全体学生的经验,优化他们的`思维品质,发展他们的能力.

作 者:孙志荣  作者单位:淮阴师范学院,数学系,江苏,淮安,223300 刊 名: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TRAINING AND RESEARCH--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年,卷(期): 21(2) 分类号:B804.1 关键词:思维障碍   定势思维   隐蔽条件  

消除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障碍 篇6

【关键词】 物理学习 障碍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08-033-01

初中物理比其它学科难学,这是学生的普遍反映,究其原因除了与学科本身的特点有关外,还跟学生学习物理时思维发生障碍有密切关系,从学习的心理分析,在学习思维中某些环节出现障碍是初中学生感到学物理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学生在学习时思维障碍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下面具体分析初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常见思维障碍,以及怎样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克服这些障碍,进一步深化教学的具体做法,供参考。

1. 生活中先入为主的错误经验对思维的障碍作用

初中学生在学习物理前已接触了大量的物理现象,形成了一些初步的概念。实际上,学生形成的这些“概念”往往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与物理的科学性是矛盾的,如认为“力是运动的原因”、“铁比木头重”等。这些“概念”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心理倾向,这种先入为主的倾向妨碍了物理概念的正确形成。

由于生活经验的影响,学生在学习某些概念时还表现为张冠李戴。例如,对“功”与日常生活中的“工”或“工作”混淆不清;对“机械效率”与日常生活中的“工作效率”分不清。先入为主的错误经验还表现在学习新概念或新规律时,对认识结构中已有的知识相似而不同时,往往以原有的知识来理解或取代新概念和新规律,从而造成对学习的障碍,如学生受测量中求平均值的影响,将平均速度也用v=(v1+v2)/2来计算。为克服这种先入为主的错误经验影响,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重视实验验证,抓住概念、规律的本质特征,另一方面对于相近知识应注意揭示它们之间的共性和个性,可以有意设置“误区”,让学生上当。再引导学生辨析,清除学生头脑中的模糊认识,真正掌握住物理意义。

2. 物理概念、规律的抽象性形成学习的障碍

物理概念和规律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严格的内涵、外延,而且概念、规律数量多。而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仅处在初步发展阶段,这就导致了学生学习的又一思维障碍,如对电阻这个概念,课本上是这样定义的:“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叫电阻。”由此学生认为,电阻的存在是因为通过导体而形成的。若没有电流,则导体就没有电阻,把电阻和电流混为一谈。

对于这类抽象而学生确实又缺少感性认识的概念和规律教学,教师应重视实验,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通过实验让学生形成具体的影响,从而将抽象化为具体,对概念和规律形成一个具体的认识,从而上升为理论。

3. 数学表达式与物理本质的差异区分不清

数学是学习物理不可缺少的工具,物理概念和规律采用数学语言表达,往往非常简洁,但是,数学表达式与物理内涵有本质差异,因而造成对学习的障碍。具体表现在:对公式及公式变形后的物理意义理解不清,混为一谈。典型的例子如R=U/I,是由I=U/R变形而来的,但它们的物理意义不同。前者反映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是表述导体的某一属性;而后者则表述了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电阻的三者关系。在物理知识应用上,把注意力集中在大量的计算性难题和公式变换上,造成乱套公式的坏习惯。从数学形式上理解物理概念,而不考虑物理事实,如从R=U/I推知,电压等于零时,电阻也为零;由比例知识出现R与U成正比,与I成反比的错误概念,影响对电阻概念本质的理解。

为了使学生能正确地用数学“语言”表述物理内容,在教学中应加强实验,增强学生的感性材料,并注意引导学生对实验所得的感性材料进行抽象思维,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正确的概念,把数学表达式与物理本质有机地统一起来。

4. 非本质特征的刺激,影响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造成学习的又一思维障碍

由于初中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处于发展阶段,看问题常常只顾现象而忽视本质,容易片面化和表面化,客观上造成学习的困难。例如,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但是,课本上讲压力概念时较多地出现由于重力而产生压力的情况,容易使学生产生压力等于重力的错误观念。另外,压力现象的复杂,如汽车对地面的压力,人按图钉对墙面的压力,汽车上坡时对斜面的压力,等等。由于情况纷繁复杂和本质属性的丰富,也影响了压力概念的理解。

对于这种情况,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诸多的现象中能摒弃非本质的因素。另外,教师列举的事例应是多方位的,是学生形成的概念立体化,多元化。

5. 物理问题的易变性与思维的灵活性相矛盾

物理问题的形式复杂多变,这就要求学生的思维具有一定的敏捷性,应具有应变能力,而初中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还处于发展之中,这就会使学生在解决灵活多变的物理问题时出现障碍,具体表现在:解决问题时容易忽视隐蔽因素,使物理知识在应用过程中发生障碍;当已知条件多于解题所需条件时,学生难以选择所需的条件解题;当提问角度变换时,不善于寻找替换方案,造成思路不畅,影响学习,造成障碍。

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方法是: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其做法为:教学中通过各种不同联想,培养发散思维的流畅性;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培养发散思维的变通性,消除思维定势的负迁移;鼓励学生对问题有超常的独到见解,培养发散思维的独立性。

以上主要从五个方面分析了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障碍。总之,在教学时,教师应考虑学生的特点,有针对地帮助克服这些障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思维品质,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能顺利地进行。

消除学习心理障碍 篇7

一、高中学困生英语学习心理障碍分析

在多年的教学中, 笔者发现许多学困生在英语学习中存在以下心理障碍。

1.畏惧心理。畏惧心理是与失败密切联系的心理状态, 产生于失败的情绪反应, 失败—胆怯—再失败—再胆怯的恶性循环使畏难情绪逐渐积累, 形成对英语学习的畏惧心理定势。主要表现为:对英语学习缺少自信, 不敢自我学习或对自主学习过程持怀疑心理。

2.懈怠心理。由于英语基础差, 对高中英语丧失兴趣, 甘于落后, 学习消极懈怠。主要表现为:学习无动力, 缺少热情, 甚至逃避学习, 对英语学习抱无所谓态度。

3.羞怯、孤僻心理。由于学困生本身的个性特征, 在英语课堂中表现出学习被动, 不敢参与教学活动, 怕出错而被耻笑, 从而形成羞怯、孤僻心理。

4.逆反心理。由于部分教师对学困生缺乏了解和关心, 不尊重学困生, 或者不能公正地处理某些事情对学困生造成心理创伤, 导致其由此转而对英语产生反感。主要表现为:对教师和英语教学有恐惧、厌恶感, 并在心理和行为上对教师及教学采取对立态度。

*作者系浙江省温岭市泽国中学教师

二、消除高中学困生英语学习心理障碍的有效策略

深入研究和分析学困生的学习心理, 合理地选择使用有效的教学策略, 能有效帮助学困生排除心理障碍, 增强学习动力, 为终身发展创造条件。

(一) 唤起学生的自信, 克服畏惧心理

很多高中学困生初中时成绩就很普通, 伴随着自信不足、自卑感等症状进入高中学习, 一旦听说高中英语比初中英语“难学”得多, 他们就产生一种畏惧心理, 直接削弱了学好英语的信心, 造成心理活动的阻塞, 影响英语学习主动性的产生, 导致学习效率低下。为此, 在高中英语学习的初始阶段, 教师要特别唤起学困生学好英语的信心, 克服畏惧的心理。笔者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尝试的。

1. 信心刺激

(1) 高一上新课之前先上一节英语学习的热身课, 增强学困生学好英语的自信心, 鼓励学困生只要肯刻苦, 就一定能学好英语。

(2) 介绍学生熟悉的名人刻苦学习英语的事迹, 列举一些本校往届毕业生英语学习成功的典型事例。

2. 策略指导

(1) 设计调查问卷, 了解学困生英语学习上存在的问题。

(2) 传授词汇学习策略。因为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 相对来说也比较容易掌握。这样从简单入手, 从基础起步, 减轻学习压力, 使他们重新扬起英语学习的风帆, 信心十足地准备学好高中英语。

(3) 帮助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标准。研究发现, 凡是设计学习标准的学生, 其学习成绩都比较优异, 而且富有积极进取精神;相反, 无设计学习标准习惯的学生成绩较差, 行动缓慢, 缺乏学习兴趣。实践证明标准过高或者过低都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活动体验

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习得—学得”理论阐述了语言的学习是由习得和学得两部分组成, 习得强调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习得者的体验和理解来获取知识。因此, 在日常的生活中, 不断地引导学困生去搜集身边能接触到的生活、商务、科技、文化、旅游等各个领域的英语素材, 通过这些素材的学习理解社会的发展, 从学困生的个体内部动力激化和外部环境感受进行引导, 使他们在活动体验中获得习得。

(二) 加大兴趣培养, 消除懈怠心理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最好的学习动力是对所学材料有内在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 兴趣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最直接因素, 当一个学生对某种学习产生兴趣时总是积极主动, 而且心情愉快地学习, 在这种状态下常常把学到的知识掌握得迅速而牢固。因此, 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兴趣, 尤其是学困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消除懈怠心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困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1. 以功利主义激发兴趣

功利主义的存在并不意味着就是坏事, 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 巧妙、大胆、有效地运用功利主义思想可以让学困生感悟英语学习的重要性、紧迫性、实用性, 迫使学困生由英语学习的间接兴趣转化为直接兴趣, 促进英语学习兴趣的产生。告诉学生学好英语不仅仅是为了升学, 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塑造自己, 发展自己, 提升自己;强调国家不仅需要许多高级人才, 更需要大量的有文化、懂外语、熟悉业务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让学生感知当前改革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 英语作为主要的工具, 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个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除了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之外, 必须吸收其他民族先进的科技、文化的精华来提高本民族的智力;还要让学生知道, 英语是目前国际上应用最广泛和最重要的语言, 学好英语意味着迈出了人生成功的第一步。

其次, 从偏科学生英语成绩差对高考的影响方面引入, 列举往届偏科学生高考失利的例子, 让学生心有触动, 提高认识。

2. 以新颖的教学方法、多变的教学手段诱导兴趣

学生学习兴趣的持久性与教师教学方法的新颖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教学方法的恰当选择与发挥, 是教师创造性与教育艺术性表现的主要形式。一个教师在挑选各种具体情况下的最佳教学方法的能力越强, 那么他的教学技巧与技能就表现得越娴熟、越新颖, 课堂气氛就越活跃, 教学效果也就越显著, 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越浓厚。教有定则, 但教无定法。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实际条件、个人的教学风格和特长, 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 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上每一分钟的作用。在处理知识与技能的关系上, 对重点、难点及关键性的知识, 要精讲多练, 引导学生拓宽思路, 广开言路, 使课堂气氛既热烈又严肃, 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里高效掌握知识, 发展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培养成就感, 从而更有兴趣地投入语言学习。因此, 高中英语教师必须跳出初中英语教学的模式, 使学生产生对高中英语学习的全新概念, 形成好奇的新鲜感诱导学生的兴趣。

其次, 要灵活运用教学手段。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 采用实物、图片、投影仪、电视机等多种教学手段, 配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动作创设语言情境, 尤其是近年来互联网运用于教学更是使英语教学在创设情境、拓宽学生视野、加大知识的容量等方面具有如虎添翼的效果, 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身临其境, 保持长久的注意。

3. 以成功的喜悦促进兴趣

学习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不可追求“一步到位”, 急于求成往往导致要求过高、难度偏大, 超出学生的可接受能力。如果学生觉得“学也学不会”, 就会产生畏难情绪而导致心理障碍。因此, 教师教学中要精心设置每一个活动“台阶”, 使学生一步一步地攀登, 让步步成功的喜悦成为促进和发展学生兴趣的“催化剂”。笔者在实践中坚持以下做法。

(1) 针对学困生基础差的特点, 从语音开始, 力争一星期内每位学生语音语调过关;立足词汇的会读、会拼, 传授拼读规则, 要求两星期内每位学生单词拼读过关;扫除初中语法障碍, 坚持三周内不留语法盲区, 消除初中英语学习遗留下的心理障碍。

(2) 放慢教学的步伐, 追求各课击破、单元掌握, 抓好重点语段的背诵和听写 (主要是实词的听写, 每日听写数量不超过10个) , 缓解学生的压力, 减轻高中英语学习的心理障碍。

(3) 把握平时测验的难度, 力求试题出自课文, 引导学生对教材学习的重视。例如:词义、语法测试来源于上课笔记, 完形填空精选课文段落, 写作重视课文内容的缩写, 体现以本为纲。

(4) 用好分数激励策略, 如55分~59分可以上浮到60分, 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动力, 体会成功的喜悦。

(5) 掌握作业评语的技巧, 关注英语学习心理障碍的学生, 使评语成为师生交流的桥梁。

(三) 引导参与, 鼓励“三敢”, 克服羞怯、孤僻心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应积极参与

英语语言点课情境优化探析

□钱美华

(如皋市实验初中, 江苏如皋

一、问题的提出

一直以来, 英语语言点课总不为学生青睐, 教师在各类公开课、评优课中也极少涉及。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然而不少教师在语言点教学过程中却忽视学习兴趣和思维主动性的情境创设, 更多的是对着课文或教学案一体化的材料逐词逐句分析讲解。急功近利的“灌输”导致学生被动的机械模仿和死记硬背, 这不仅使课堂

教学过程。但人都爱面子, 许多学生羞于在课堂上发言, 怕回答问题不妥引起其他同学讥笑, 这一点学困生特别明显。这种羞怯心理造成了课堂气氛沉闷, 阻碍了学生的心理活动, 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 这是课堂教学中必须下决心克服的最突出的心理障碍之一。实践证明:教学效果主要取决于学生参与意识, 特别是在引导参与的过程中要提倡“三敢”:敢思———紧跟教师的思路, 勇于思考;敢说———勇于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 积极参与讨论;敢做———勇于上台参加表演活动。这样做, 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会得到有效的发挥, 主体地位会得到充分体现, 教学效果会明显提高。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要多运用自主探究、合作互动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探究中找到兴趣, 在互动中减轻压力, 克服心理障碍。

其次, 性格孤僻的学生通常沉闷、内向、不善于发言, 有疑问不愿意问老师, 课堂参与活动不积极主动等等。性格的孤僻使他们学习被动、心理活动不畅、思维迟钝或受阻, 进而导致学习效果不好。笔者对于这些学生一方面客观指出性格孤僻对学习的不良影响, 让学生学会正确评价、认识自己和他人并自我调节与修正, 另一方面利用合作学习、小组活动的优点, 调动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增强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尤其要采取“倾斜政策”, 实行“三个优先”, 即课堂提问优先, 回答问题优先, 上台表演优先, 从而有效地调动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四) 沟通情感, 克服抵触心理

师生感情不仅是师生交往的基础, 而且也是培养学生对教学内容发生兴趣的关键。英语教学是在双层次上

枯燥乏味,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挫, 同时也遏制了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倾向, 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 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 发展学生的综合语

的情感活动, 语言材料蕴涵着丰富的情感代码, 师生内在的情感迸发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学生的学习动机很大程度上需要教师的情感沟通和激发。情感教育是教师与学生建立友好合作关系, 共同承担任务和解决问题, 促进学生语言学习的基础, 也是学习兴趣得以维护的保证。因此, 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 教师通过自身的言行, 充分利用语言及非语言手段, 加强师生情感交流, 向学生示以关心, 加以鼓励, 从而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情感, 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和坚忍性格, 排除心理障碍, 鼓励积极进取, 也可以达到较好地维护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克服学生抵触心理的关键在教师。教师在任课期间特别是在接受一个新班的初期, 要经常与学生沟通, 了解他们英语学习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要求和建议等。多请学生对自己的课进行“民主评议”, 从中发现长处, 找出不足。本着一切有利于学生的原则, 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策略。这样做, 课堂民主气氛浓厚, 师生关系融洽, 学生乐于发言和活动, 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学好英语。

笔者一向的做法是在高一开始以电子邮件作为与学生情感交流的平台, 以QQ周末互聊作为交流心得的途径, 及时了解学生对本人在教学上的所需, 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消除中职生数学学习障碍的策略 篇8

关键词:中职生,学习障碍,策略

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但中职学校的生源基本上是普通教育的学困生或淘汰生.他们对文化课的学习感到十分厌倦,对高度抽象概括、逻辑严密的数学更是望而生畏.学生在学习中常会遭遇重重障碍.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偏重精英教育的背景下,受个人心智水平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足、兴趣不浓、方法不当、意志力不 强,进而产生逆反、厌学心理,导致学习成绩每况愈下.如何使学生从“不愿学”到“愿学”,从“不会学”到“会学”,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笔者在多年教学中,深入了解、研究中职生,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总结出了一些消除中职生数学学习障碍的教学策略,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一、强化应用性的策略

秉承“大众数学”的思想,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是人人必需的,是日常生活中和专业学习中有用的知识.强化数学知识的文 化性和应 用性,淡化其系 统性和抽 象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信心.

二、寓教于乐的策略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善于设疑激趣,让学习变得“好玩”,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巧设引例

中职生对生活中的许多数学现象和问题有着浓 厚的兴趣.教师要善于挖掘和运用这些素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教学《等差数列》时,教师引入了流传在本地的一种民间游戏“抢19”:两人交替抢数,规定每人每次只能报1或2,依次累加,谁先抢到19为胜.学生都跃跃欲试,兴致很高,教师轻松地引入了“等差数列”的课题.这样,一节课下来,教学效果甚佳.

2.巧设悬念

悬念能激发人的好奇心理,使人产生总想知道究竟的愿望.教学中如能充分利用这种效应,巧设悬念,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收到较好 的教学效 果.例如,在教学《等比数列前n项和》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一张纸的厚度约为0.08mm,对折三次,厚度不足1mm.如果对折50次,厚度将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的10倍.”学生比较兴奋,迫不及待想知道怎样计算,都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课.这样,教师便能顺利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3.幽默包装

为唤起学生学习 数学的热 情,课堂语言 在力求准确、通俗易懂的同时,若能用幽默包装,会使学生心情放松,给学生以足够的心理安全感.例如,在比较函数y=sinx与函数y=sin2x的图像时,教师可以 这样引导 学生:“这两个函数的图像身高一样,只是函数y=sin2x的身段比函数y=sinx的身段苗条一点.”这样,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同时,幽默往往体现出一个人的机智灵活和丰富的想象力.因此,巧妙运用幽默的语言,可使教学变得风趣、诙谐,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趣,从而使学生更能“亲其师,信其道”.

4.教学手段多样化

就中职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而言,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往往与短暂的“直接兴趣”挂钩,而当他们遇到较为抽象的数学知识时,就容易丧失继续学习的意志.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创设教学情境,收集信息,展示事物的结构和运动规律,实现动态与静态相结合,实验与交流相结合,从而降低数学的抽象性.

三、数学问题情境化的策略

将数学问题情境化,可使数学问题 更具体、更贴 近生活.心理学上有一种沉锚效应,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先入为主”的意思,即人们的大脑会对得到的第一个信息给予特别的重视,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在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是“锚”,创设合理、恰当的问题情境,使其像“锚”一样沉入学生的心海,可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记忆与理解.心理学中有许多效应,我们要善于运用到教学中去,使其发挥积极作用.

四、坚持鼓励性原则的策略

理性情绪理论认为,是信念导致了 情绪,最终导致了个体的行动.数学学习焦虑作为一种情绪,可能导致相应的数学学习信念.研究表明:适当的焦虑可提高学习成绩,但焦虑过度,就会造成抑制心理,影响学习.教师的教学方式、人格特质、评价方式和学生的考试经历、课堂学习经历、与同学合作交流经历等都可导致学生产生焦虑心理.正所谓:“好学生是夸出来的.”教学中,教师要善用鼓励性原则,放大学生的闪光点,点亮学生的心灯,使学生树立自信心.这样能有效地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消除学习心理障碍 篇9

一、学生英语学习情感障碍产生的原因

束定芳指出:“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 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效果的最大因素之一就是学习者的情感控制。”这里所说的情感因素是指学习者由于某些心理因素所引起的对外语学习的阻力。学生的情感障碍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生的个性特征。

心理学认为, 人的气质类型在行为方式上可以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类。胆汁质和多血质的人具有外倾性, 而粘液质和抑郁质的人则具有内倾性。外倾性的学生好动, 反应敏捷, 学习的积极性易被唤起;而内倾性的学生信心不足, 学习的积极性不易被唤起。其实, 无论什么性格类型的学生, 学习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挫折都会给他们带来心理压力, 使他们形成认识上的情感障碍。况且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 在学习上、生活上普遍依赖性强, 意志薄弱, 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差, 因此, 学习过程中更易出现情感障碍。

2. 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态度与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与评价直接影响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科学、客观、积极、肯定的评价是学生自信心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许多教师和家长都认为学生的优点不用夸奖, 一夸学生就会骄傲, 但缺点若不批评却改不了, 因此他们总是不断地批评、训斥, 否定学生, 很少鼓励、表扬、肯定学生。如果教师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随意嘲讽、挖苦甚至侮辱和惩罚, 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 总是抱怨、管教或者放任自流, 都会使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受到伤害, 从而产生消极作用, 对学生的积极情感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

3. 强制性的课堂管理模式。

有些教师喜欢在课堂教学中以“静”来压制学生的“动”, 以所谓的标准答案来压制学生的不同见解。教师将学生当成一个刻板、机械的容器, 采用注入式的千篇一律的机械模式, 形成的是一种统一、服从、规范、单调的课堂气氛和紧张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的心灵丧失了安全感和自由, 学生的言语动力遭到严重破坏, 抑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 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要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情绪, 就应该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 引导学生正确归因, 创造性地组织课堂教学, 激发、强化学生的积极动机,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科学、客观地评价学生, 以消除学生的情感障碍。

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情绪

1. 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训练。

通过采取团体发展法和强化矫正法的训练方式, 使学生学会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强, 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团体发展法是将全班分为若干个小组, 小组成员集体讨论和分析外语学习成败的原因。教师可深入各组, 和学生一起分析、讨论, 收集各小组的情况, 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归因。学生分别填写归因量表, 对几种主要因素如: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外来帮助所起的作用等做出评定。最后教师对评定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提出归因误差, 鼓励比较符合实际的积极的归因结果。

2.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融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 师生之间平等而不是居高临下地对话, 学生才能充分显露个性, 才能在轻松的状态中释放出巨大的学习潜能。教师灿烂的微笑, 幽默的语言, 一句肯定的话语或表扬, 都可以成为师生沟通的重要桥梁。要构建这座桥梁, 需要教师放下架子, 视学生为知心朋友, 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 与他们接触、对话、交流, 帮助学生分析解决心理疑难问题, 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对学生宽容、赏识, 多鼓励、少批评, 挖掘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注重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此外, 教师还应帮助家长正确地对待子女的学习成绩, 尽可能减少他们对学生学习情绪的负面影响。

3. 正确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

在学生提问时, 教师要认真耐心聆听, 不应表现出不耐烦, 也不要打断学生的话, 更不能嘲笑、讽刺学生。不管学生提的问题正确与否, 质量如何, 教师都应用赏识、鼓励的目光注视他们, 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地分析对待, 一般应当堂回答。如果问题太难以致一时无法回答, 绝不能不懂装懂或不了了之, 应该向学生表示需要课后认真思考或需要查阅资料, 充分准备后再回答他。只有这样, 才能养成学生保持积极学习情绪和主动学习的习惯, 培养其创新精神,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消除学习心理障碍 篇10

一、准确分析核心概念, 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知

高中生物涉及较多的概念, 部分学生对于概念的认识模糊不清, 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理解不透, 从而在概念的学习上出现思维障碍。对此, 高中生物教师应加强生物概念和原理的讲解, 为学生准确分析核心概念, 同时让学生对概念进行分析与讨论, 加深学生对生物学概念的认知, 使学生明晰概念的形成过程, 熟练掌握概念的深刻内涵。例如, “减数分裂”是一个比较抽象、深奥的概念, 对此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一是减数分裂的适用对象:所有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二是减数分裂的范畴:原始生殖细胞到成熟的生殖细胞;三是减数分裂的特点:细胞进行两次分裂, 染色体进行一次复制;四是减数分裂的结果: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从以上四点对减数分裂的概念进行分析, 可加深学生对减数分裂相关知识的理解。教师也可运用设疑诱导的方式引导学生思维, 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例如, 在教学《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时, 生物教师可以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 如人的性别取决于父亲还是母亲?性别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决定的?动物的性别是否会因其他因素产生变化?等等。这样, 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 由于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因而对概念的理解会更深刻、更透彻。

二、设置开放性问题, 克服学生的思维定式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 高中生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被动的学习方式, 在生物学习中受思维定式影响严重。而由于思维定式, 学生在学习中容易套用经验或公式去解决问题, 表现出思维的惰性和呆板性, 非常不利于高中生物学习效率的提升。因此,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 教师应为学生设置开放性的问题, 以引发学生积极思维, 从而克服思维定式, 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 在教学《减数分裂与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这一节时, 如果教师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实施灌输式教学, 那么学生就难以彻底掌握抽象概念, 而教师若是先引导学生复习有丝分裂, 然后再结合人体的细胞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思考问题, 就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师可为学生设置开放性问题:人体细胞中包含有46条染色体, 生殖细胞通过有丝分裂后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染色体分裂后, 精子和卵细胞数目各为46条, 那么受精卵的数目则是92条, 如果这样一直传递下去, 人体的染色体数目就会急剧增多, 但实际上, 人体染色体在前后代生殖过程中数目不会发生变化。这是为什么呢?这样设置开放性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不仅可减少学生学习中的迷惑点, 而且能有效克服学生的思维定式, 不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三、纠正错误前概念, 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概念

学生处于偌大的生物世界里, 对生物方面的常识和经验有着一定的认知, 我们称之为“前概念”。这些生活常识或经验, 有一部分是正确的, 对于生物学习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而有一部分却是错误的, 这使得学生对生物原理和规律的学习产生错误的认识。为此,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 教师应纠正学生错误的前概念, 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概念, 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效率。

例如, 在学习生物的呼吸作用时, 由于绿色植物能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 所以学生自然形成植物呼吸作用吸入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的前概念, 这个错误的前概念阻碍了“呼吸作用”概念的建构。为此, 教师应引导学生纠正错误的前概念, 建立科学概念。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 教师应注重构建知识体系, 指导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总结与概括, 并形成知识结构模块、知识网络, 以便学生记忆、理解并运用知识。这样, 不但能解决学生对概念认识模糊不清的问题, 而且也能在知识的系统化让学生结合具体问题进行分析思考, 纠正学生错误的前概念, 建立科学概念。

上一篇:行为建模下一篇:微结构光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