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的应用与治疗

2024-07-14

胰岛素的应用与治疗(精选十篇)

胰岛素的应用与治疗 篇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的对象为来该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64例,经心电图、尿常规、血常规等检查,所有患者均符合2型糖尿病临床诊断标准 ,无对研究药物过敏者 ,无明确血液系统疾病、胃肠道疾病、或其他内泌疾病,且无低血糖症、合并感染、合并心肾功能严重受损患者,并排除孕妇、哺乳期女性患者。 将其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常规组,每组各患者32例,观察组男17例,女15例,年龄35~74岁,平均年龄(44.6±12.7)岁,病程13个月~10年,平均病程(6.8±1.6)年;对照组男18例,女14例,年龄36~73岁,平均年龄(46.8±11.3)岁,病程14个月~9年,平均病程(6.4±1.5)年。 比较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年龄、性别、病程、文化水平、婚姻状况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一般治疗,对其运动、饮食、作息等进行合理指导,以引导其养成健康生活习惯。 在此基础上,常规组采用美敦力胰岛素泵治疗,用法用量为: 起始剂量为0.5 U/(kg·d),其中基础输注量为0.3 U/kg, 餐前30 min负荷量为0.2 U/kg, 定期检测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可根据患者病情适时调整用药剂量。

联合组在一般治疗基础上, 增加使用甘精胰岛素与那格列奈。 具体方法如下: 甘精胰岛素 (国药准字J20090113)1次/d,起始药量为0.2 U/kg,患者于晚间10点行皮下注射;那格列奈(生产批号H20030504)3次/d, 起始药量为30 mg/次,患者于三餐前10 min服用,及时观察患者病情,依据具体情况可适当调整用药量。

1.3观察指标与评定标准

观察指标: 对患者用药前后糖化血红蛋白(FBG)、 空腹血糖(Hb A1e)、餐后2 h血糖(2 h PG)进行检测,并比较分析其低血糖发生率、血糖达标时间、临床疗效[4]。

低血糖诊断标准:随机检测患者血糖水平,若结果显示血糖值≤2.8 mmol/L,即判定患者发生低血糖。

疗效评定标准:按照我院相关标准,疗效评为治愈、好转、无效。 治愈:患者糖尿病表现与症状完全消失,血糖、尿糖水平均恢复至正常值(餐前血糖维持在4.0~6.1 mmol/L, 餐后2 h血糖值处于4.0~7.8 mmol/L, 糖化血红蛋白降低到7.1 mmol/L以下, 或降低幅度> 30%),为治愈 ;好转 :糖尿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血糖 、 尿糖水平得到较好控制(血糖水平超过理想范围,糖化血红蛋白有所降低,或降低幅度<10%),为好转;无效: 临床症状无好转或发生恶化,体征无恢复正常趋势,血糖检测值超过8.0 mmol/L,尿糖检测值>(2+),为无效。

1.4统计方法

统计患者用药前后数据,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进行处理,计量数据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 χ2检验[5]。 低血糖发生率=低血糖例数÷总例数×100%; 总有效率= (治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2结果

2.1患者治疗前后血糖变化情况比较

经过一段时间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前后血糖均出现明显变化。 联合组治疗前糖化血红蛋白值显示为 (9.42±1.52)mmol/L, 空腹血糖值检测为 (15.92±2.72) mmol/L,餐后2 h血糖水平为(10.41±1.07)mmol/L,治疗后相继降低至(5.20±0.42)mmol/L、(6.40±0.68)mmol/L、 (5.34±0.84)mmol/L; 常规组治疗前糖化血红蛋白值为 (9.56±1.40)mmol/L,空腹血糖值为 (16.03±2.57)mmol/L, 餐后2 h血糖值为(10.28±1.24)mmol/L,治疗后分别降低至 (6.02 ±0.77)mmol/L、 (7.84 ±0.92)mmol/L、 (7.25 ± 0.95)mmol/L; 比较两组血糖变化数据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353,P<0.05)。 见表1。

2.2患者用药后临床疗效比较

经过一段时间治疗,两组患者均取得一定疗效。 联合组治愈21例,比常规组多4例;联合组好转10例, 比常规组多1例; 联合组无效仅1例, 比常规组少5例。 两组总有效率相比,联合组为96.88%,比常规组约高16%。 两组临床疗效数据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6.3974,P<0.05)。 见表2。

2.3患者血糖达标时间与低血糖发生率比较

联合组血糖达标时间与低血糖症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联合组平均血糖达标时间为(4.5±1.3)d,对照组为(7.8±2.6)d,两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数据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574,P<0.05);联合组2例患者出现低血糖症,低血糖发生率为6.25%,对照组6例患者发现低血糖症,低血糖发生率为18.75%,比较两组低血糖症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6228,P<0.05)。

3讨论

作为一种基因重组人胰岛素, 甘精胰岛素引起的免疫反应往往要少于动物胰岛素[6]。 它可促进胰岛素分子间相互作用,并待患者皮下注射后,在其体内形成细小胰岛素微沉淀, 从而有利于形成浓度均匀稳定的胰岛素单体(前提是有较长时间积累),进而长效控制患者基础血糖水平[7]。 作为一种促成胰岛素的分泌剂 ,那格列奈可作用于胰岛细胞膜,并使其产生去极化反应, 从而有利于提高细胞内浓度,逐步释放胰岛素,进而改善患者胰岛素水平。 此外,那格列奈有较好餐后血糖控制效果,联合使用甘精胰岛素时,恰好可弥补其这部分不足,以通过协同作用增强对糖尿病的控制力。

该研究中, 对联合组患者予以甘精胰岛素联合那格列奈治疗,常规组患者施以美敦力胰岛素泵治疗,经过比较发现,联合组取得显著疗效。 具体来说,联合组治愈21例,占该组总例数65.63%,比常规组约高12%; 联合组无效仅1例,占3.12%,比常规组无效率约低15%; 联合组总有效率高达96.88%,约比常规组高15%。治疗后,联合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有显著降低,且降低幅度远高于常规组,对比两组患者血糖变化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353,P<0.05)。 此外,联合组血糖达标时间为(4.5±1.3)d,明显短于对照组(7.8±2.6)d;联合组发现2例低血糖症,低血糖发生率为6.25%,约比常规组低13%。

胰岛素的应用与治疗 篇2

【摘要】目的:探讨比较单独应用阿胶黄精丸以及阿胶黄精丸分别与二甲双胍、罗格列酮联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伴有胰岛素抵抗(IR)不孕患者效果及促排卵结局的差异。方法:97例Pcos伴有IR不孕患者随机分成3组。A组(单独应用达英.35)35例,B组(达英一35和二甲双胍)32例,C组(达英一35和罗格列酮)30例,3组患者治疗3个周期后均促排卵。比较用药后对体重、WHR、BMI、糖代谢、性激素及促排卵结局的影响。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血清睾酮较治疗前明显降低,B组、c组患者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等显著下降;治疗后B组、C组妊娠率较A组增高,周期取消率、OHSS发生率较A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cos伴有m不孕患者应用阿胶黄精丸联合胰岛素增敏剂(二甲双胍及罗格列酮),可以明显改善内分泌、代谢紊乱,在此基础上促排卵,可以明显提高妊娠率。但因罗格列酮的用药安全性问题及价格较贵,所以此类患者应首选治疗。

资料与方法,对象2008年1月至2009年3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生殖中心就诊的PCOS伴m不孕患者9r7例,均为原发不孕,病史2—12年,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平均年龄分别为28.16±2.98岁,28.81 4-3.67岁和27.79 4-3.15岁。所有入选对象均需排除生殖器畸形、输卵管因素、男性精液异常、免疫性因素等导致不孕的因素.而且进入研究前近3月无妊娠、分娩、流产史、未应用激素类药物,肝肾功能正常。

1.1.1 PCOS的诊断参照2003年鹿特丹会议诊断标准。1.1.2 m人选标准①空腹胰岛素(FIN)≥15 mU/L;②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lR)≥2.21,符合其中1个条件即。促排卵周期经阴道B超监测卵泡发育情况,若平均直径≥16岫的卵泡超过4个或使用促排卵药至周期20天仍无优势卵泡发育取消周期。孕早期(≤12周)采血测$.acc水平及超声检查追踪观察胚胎发育情况。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各资料用i±s表示。其中HomalR及HoⅡ邮为非正态分布,取自然对数,使其正态化,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阿胶黄精丸对糖代谢的影响B、C组在治疗期间,所有病例均未发生低血糖。B、C组患者用药治疗3个月后FIN、FPG以及HomaIR、Auc憾均明显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HomaIR、FPG、FIN下降较C组明显,而C组Auc。降低较B组明显。A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上述指标无明显变化,IR无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Homap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胰岛素的应用与治疗 篇3

在甘精胰岛素(来得时)问世之前,传统的中、长效胰岛素为补充基础胰岛素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它们都有明显的缺陷:①持续时间不能达到24小时,均需要每天注射2次或2次以上胰岛素,随着短效胰岛素在临床应用的增加,这一缺点日益明显。②存在明显的作用峰值,易导致夜间低血糖。③传统的长效胰岛素注射至皮下后,吸收不稳定,个体内及个体间差异大,从而不能稳定、有效地控制血糖。④易导致胰岛素作用失效,且携带、储存困难。针对这些问题,甘精胰岛素(来得时)的问世给1型糖尿病患者带来了福音,弥补了传统的中、长效胰岛素在1型糖尿病治疗中的诸多缺点。

甘精胰岛素作用特点

长效人胰岛素类似物甘精胰岛素(来得时)在pH4的环境下(注射前)呈澄清溶液,当注射到皮下(pH为7.4)后,因pH值的改变而迅速形成细小的胰岛素细微沉淀,这些细微沉淀在较长的时间里(24小时内)持续、稳定地释放胰岛素单体。也就是说,注射以后其胰岛素的释放呈一条平稳、无峰值的曲线,能平稳地降低患者的血糖,使糖化血红蛋白(HbAlc)达标(<7%),低血糖(特别是夜间低血糖)的发生率降低。

甘精胰岛素与NPH的应用比较

鱼精蛋白锌胰岛素(NPH)经常作为传统的中效胰岛素配以餐前短效胰岛素来治疗1型糖尿病,但患者的血糖控制达标率较低.而低血糖的发生几率却较高。如果在餐前短效胰岛素注射剂量不变的前提下,把中效胰岛素改为甘精胰岛素(来得时),可以改善原本控制欠佳的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并能够给患者一个更符合生理需求的基础胰岛素补充量。如果同时接受糖尿病教育和科学合理的饮食、运动治疗,其HbAlc水平在6~9个月内均可呈显著下降的趋势,同时患者的代谢情况也有明显改善,血糖可得到持续平稳控制,且发生严重低血糖的几率明显减少。

甘精胰岛素与预混胰岛素的应用比较

在临床上,医生也经常使用预混胰岛素治疗1型糖尿病。有研究者对原先每天注射预混胰岛素至少两次的仍未获得良好控制的1型糖尿病患者改用甘精胰岛素(来得时)加餐前短效胰岛素治疗至24周时,血糖情况有明显改善,HbAlc下降了1.0%,严重低血糖的发生率也明显降低。这一研究结果表明,1型糖尿病患者改用甘精胰岛素(来得时)加餐前短效胰岛素治疗,可使血糖的控制得到进一步改善。

总之,多项研究证明:1型糖尿病治疗中由甘精胰岛素(来得时)提供基础胰岛素的治疗方法,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突出表现在:①可有效降低空腹血糖及HbAlc;②夜间低血糖的发生率明显降低,从而大大提高了1型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胰岛素的应用与治疗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在大连市中心医院2009年6月—2010年12月住院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10例为新诊断的T2DM,其余20例为长期使用常规皮下注射胰岛素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其中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51±7)岁。

1.2 方法

所有入选患者入院后即佩带CGMS(MiniMed公司),连续监测3d血糖变化。设置CGMS监测器血糖高限7.8mmol/L,血糖低限4.4mmol/L。期间每天使用血糖仪(强生公司、罗氏公司)测定7次(三餐前后及睡前)血糖并输入CGMS监测器进行校正。要求患者相对固定三餐时间、主食量和日常运动量,避免淋浴,避免进行放射检查等。于监测第2天给予CSII(MiniMed712)治疗,根据患者年龄、身高、体质量以及CGMS实时显示的血糖数值,设置胰岛素(诺和门冬胰岛素或者优泌林赖脯胰岛素)的治疗方案。监测3d后取下CGMS监测器并采集数据。CGMS监测第1天为“双C”治疗前,监测第2天为“双C”治疗后第1天,监测第3天为“双C”治疗后第2天,进行“双C”治疗前和“双C”治疗后自身对照比较。

1.3 观察指标

观察CGMS监测的日平均血糖水平(CGMS监测24h期间共有288个检测值的平均值),三餐前1h内的平均血糖水平(CGMS监测三餐前1h期间共有12个检测值的平均值),三餐后3h内的平均血糖水平(CGMS监测三餐后3h期间共有36个检测值的平均值),每天高血糖(血糖>7.8mmol/L)和低血糖(血糖<4.4mmol/L)出现的次数和持续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 for window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检测数据以(x±s)表示,“双C”治疗前后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双C”治疗前后T2DM患者血糖的变化情况

“双C”治疗后,患者的日平均血糖和三餐前1h及餐后3h的平均血糖水平均平稳下降,与“双C”治疗前的血糖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 “双C”治疗前后T2DM患者高血糖及低血糖的出现情况

佩带CGMS的3d,高血糖出现的次数和持续时间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其中,“双C”治疗后第1天、第2天的高血糖出现的次数和持续时间比“双C”治疗前明显减少(P<0.01),“双C”治疗后第2天的高血糖出现的次数和持续时间比“双C”治疗后第1天也显著减少(P<0.01),呈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少的趋势。佩带CGMS的3d,低血糖出现的次数和持续时间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但是,“双C”治疗后低血糖出现的次数和持续时间比“双C”治疗前均有所减少,呈减少趋势。

3 讨论

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衰竭是T2DM发病的中心环节,因此尽快纠正患者的高血糖状态有利于保护胰岛残存β细胞,能够逆转高血糖对胰岛β细胞的毒性作用,延缓β细胞的功能衰竭,从而使β细胞的功能得到逆转[4],减少糖尿病多种并发症的发生与进展。糖尿病治疗过程中一般是应用快速指尖血糖仪进行血糖监测,由于其测定的仅是某个时间点的血糖值,常不能准确地发现夜间无症状性低血搪和显示餐后高血糖状态持续时间。传统的检测方法不能提供充足的信息,而CGMS通过1次/5min血糖检查,全天288个血糖数据,可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血糖波动的详细信息,从而更好地帮助患者改善血糖控制水平。另外,CGMS系统可显示患者的血糖波动超出控制目标部分的时间和幅度,临床医生可根据每一天血糖图的曲线下面积来确定进餐、锻炼和胰岛素对血糖值的影响,通过这些动态的信息,可以对药物和胰岛素剂量进行更准确的调整。这些都是传统的检测方法无法实现的。

胰岛素泵即持续性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有“人工胰腺”之称,通过人工智能控制,以可调节的脉冲式皮下输注方式,模拟体内基础胰岛素分泌,可使两餐之间和夜间的血糖平稳下降,同时在进餐时,根据食物种类和总量设定餐前胰岛素及输注模式以控制餐后血糖,更易获得稳定的血糖,低血糖发生率明显降低,减少总体胰岛素用量[1,2,5,6]。“双C”治疗使临床医生第一时间内找到血糖波动的特点,精确调整胰岛素泵的基础率及餐时大剂量,使患者血糖逐渐平稳,又能避免低血糖反应的发生和潜在的意外风险。因此从理论上说两者的联合应用是目前最好的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7]。

本研究结果显示,“双C”治疗后患者的日平均血糖和三餐前1h及餐后3h的平均血糖水平均平稳下降,高血糖出现的次数和持续时间也逐渐减少,与“双C”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20例长期使用常规皮下注射胰岛素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双C”治疗后,血糖得到了明显的控制,说明“双C”治疗的降糖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指尖血糖检测指导皮下注射胰岛素的传统治疗方法。“双C”治疗可以使患者血糖在短时间内接近或者达到正常水平,减少血糖波动,降低高血糖对胰岛β细胞的毒性作用,而对于新诊断的T2DM,早期应用“双C”治疗,更有利于胰岛β细胞功能的恢复,减轻胰岛素抵抗,延缓糖尿病自然病程的进展,使T2DM回到更初期的阶段。虽然本研究显示,“双C”治疗后低血糖出现的次数和持续时间与“双C”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双C”治疗后低血糖出现的次数和持续时间比“双C”治疗前有所减少,呈现出减少趋势,与相关研究的结果基本一致[2,7]。这说明“双C”治疗不仅能平稳降低血糖,还能减少或者避免低血糖的发生,更加安全可靠。

综上所述,CGMS可以全面了解T2DM患者血糖波动的特点和趋势,联合使用CSII模拟胰腺的工作方式,能更快、更好地控制血糖,减少波动,起到阻止、延缓并发症发生发展的作用。“双C”治疗还能有效预防低血糖的发生,更加安全可靠,使治疗方案更符合糖尿病患者的个体特征。然而“双C”治疗相对于传统治疗的高昂费用限制了其的广泛应用与推广,希望相关部门能够积极协调,能尽快将其纳入医保范畴,使更多的糖尿病患者受益于“双C”治疗,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动态血糖监测(CGMS)与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联合应用治疗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疗效。方法 30例T2DM患者佩戴CGMS连续3d,并于监测的第2天给予CSII治疗,根据实时血糖情况调整胰岛素用量。比较治疗前后血糖变化和高血糖及低血糖发生次数和持续时间的差异。结果 治疗后患者平均血糖及三餐前后血糖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患者高血糖发生次数及持续时间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患者低血糖发生次数及持续时间均较治疗前减少,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GMS能够实时显示患者的血糖情况,反映血糖变化趋势,以此指导CSII中胰岛素的应用,可平稳有效控制血糖,预防血糖大幅度波动和低血糖的发生。

关键词:动态血糖监测,胰岛素泵,糖尿病,2型

参考文献

[1]陈彬,吕肖锋,焦秀敏,等.新诊断2型糖尿病两种胰岛素治疗模式的临床效果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4):1285-1286.

[2]白晓宁,侯敏全,王惠芳.胰岛素泵和常规胰岛素注射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社区获得性肺炎对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6):1039-1042.

[3]Hovorka R.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and closed-loop systems[J].Diabet Med,2006,23(1):1-12.

[4]Ihnat MA,Thorpe JE,Ceriello A.Hypothesis the"metabolicmemory",the new challenge of diabetes[J].Diabet Med,2007,24(6):582-586.

[5]吴东红,徐滨华,赵环宇,等.评估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在胰岛素泵治疗中的意义[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8,16(6):367369.

[6]章子君.胰岛素泵和胰岛素持续静滴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非酮症高渗综合征比较[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8,16(7):426-428.

胰岛素的应用与治疗 篇5

消渴丸的特点

在基层,消渴丸作为中国自行创新研制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物,而为广大临床工作者和患者所熟知。它是广州中一药业独家生产的中西药复方制剂,成分含有葛根、地黄、玉米须、黄芪、天花粉、南五味子、山药等7味中药,和西药磺脲类降糖药格列本脲。因其含有格列本脲,所以消渴丸降糖效果确切,其降糖作用主要通过与胰岛B细胞上的磺脲类受体结合,刺激B细胞分泌胰岛素;还可以通过胰岛外的作用,增加胰岛素对靶细胞(肝、肌肉、脂肪细胞)的作用,改善胰岛素抵抗。临床试验证实,消渴丸还能改善糖尿病合并血脂紊乱的血液流变和降低胆固醇,并且能够有效地预防或延迟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联合治疗的好处

当单独使用消渴丸治疗血糖控制不能达标时,临床上还可以联合使用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和a糖苷酶抑制剂等药物以及胰岛素来控制血糖。在我院多采用胰岛素与消渴丸的联合治疗方案,现将一例典型的胰岛素与消渴丸联合治疗糖尿病的病例分享如下:

某男性患者,56岁,病史3年。以典型“三多一少”病状起病,口服中药“消糖散”治疗,病情控制不理想,曾因脑梗死住院治疗,应用胰岛素诺和灵30R早晚皮下注射,一日总量在60单位,血糖控制仍不理想,因双下肢疼痛要求住院治疗。查体:血压160/105毫米汞柱。体重63公斤,身高171厘米,化验空腹血糖12.3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9.8mmol/L,糖化血红蛋白13.2%,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行程,饮食控制不严格,表现倦怠无力、心悸、便秘。诊断:2型糖尿病,闭塞性周围动脉粥样硬化。治疗方案建议加大胰岛素用量,病人坚决不同意,因此给予加用口服药物治疗,因病人合并下肢动脉硬化,予消渴丸口服,一次5丸,一日3次,饭前温开水送服,同时皮下注射诺和灵30R注射液,早餐前32单位,晚饭前28单位,对病人进行糖尿病知识教育,给以糖尿病饮食,适当的运动。10天后化验,空腹血糖8.2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11.8mmol/L,因血糖控制尚未达标,调整消渴丸剂量到10丸,一日两次口服,胰岛素用量不变。一周后复查,空腹血糖6.8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10.5mmol/L,糖化血红蛋白7.0%,病人症状明显好转,倦怠无力、心悸消失,双下肢疼痛症状缓解,患者出院。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因此强调早期、长期治疗、治疗措施个体化的原则,合理的综合治疗手段可以使病情得到良好的控制,并可以减少或防止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临床实践证明,胰岛素联合消渴丸治疗2型糖尿病具有切实的治疗效果,并且不良反应少,适用于不同阶段的2型糖尿病患者。笔者希望通过临床经验的分享,使更多的医疗工作者和糖尿病患者从中受益,特别是在控制血糖水平,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方面,从而提高糖尿病的治疗水平和患者生活质量。

胰岛素的应用与治疗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12月本科收治2型糖尿病患者258例, 采用随机双盲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129例。对照组男78例, 女51例, 年龄42~65岁, 平均年龄 (52.1±9.6) 岁, 病程1~10年, 平均病程 (3.2±2.1) 年, 空腹血糖 (12.2±3.1) mmol/L, 餐后2 h血糖 (14.8±3.4) mmol/L, 糖化血红蛋白 (9.4±0.5) %;观察组男74例, 女55例, 年龄38~67岁, 平均年龄 (51.8±9.3) 岁, 病程2~14年, 平均病程 (3.4±2.3) 年, 空腹血糖 (12.4±3.3) mmol/L, 餐后2 h血糖 (14.6±3.2) mmol/L, 糖化血红蛋白 (9.3±0.4)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以及血糖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取常规的饮食疗法和运动疗法。对照组患者应用预混人胰岛素 (丹麦诺和诺德制药有限公司) 0.4 IU/ (kg·d) 为起始剂量, 餐前20 min皮下注射, 根据血糖监测调整用量。观察组患者应用甘精胰岛素 (赛诺菲安万特民生制药有限公司) 0.2 IU/ (kg·d) 为起始剂量, 睡前皮下注射, 同时联合应用阿卡波糖片 (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 50 mg/次, 3次/d, 饭中嚼服。

1.3 观察指标

检测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的空腹血糖值、餐后2 h血糖值、糖化血红蛋白值、胰岛素日用量、血糖达标时间以及低血糖发生例数, 并对两组患者上述指标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空腹血糖 (6.2±0.4) mmol/L, 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 (5.9±0.3) mmol/L,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患者餐后2 h血糖 (8.6±1.8) mmol/L, 观察组患者餐后2 h血糖 (7.1±2.1) mmol/L, 两组比较具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 (7.6±0.7) %, 观察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 (7.3±0.4) %,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 (8.7±1.7) d, 观察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 (7.1±2.1) d,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患者胰岛素日用量 (24.6±6.7) IU/d, 观察组患者胰岛素日用量 (17.8±5.6) IU/d,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患者低血糖发生率17.8% (23/129) , 观察组患者低血糖发生率9.3% (12/129) ,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2型糖尿病是由于人体胰腺组织内的β细胞分泌胰岛素功能受到损害或者组织器官对胰岛素不敏感并产生了抵抗反应, 导致人体血液中血糖过高, 不能调节至正常范围的一种疾病[4]。甘精胰岛素是人工合成的一种长效胰岛素类似物, 通过改变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发挥功效。其在皮下注射后被缓慢的吸收, 可以维持24 h的作用时间, 并且符合人体生理性的分泌胰岛素过程, 无明显的峰值出现, 避免低血糖的出现[5]。阿卡波糖是口服的新型降糖药物, 于人体消化道内对葡萄糖苷水解酶产生竞争性的抑制作用, 使得蔗糖以及多糖分解成葡萄糖显著减少, 并且延缓了糖的吸收, 从而发挥降低血糖的作用[6]。胰岛素与阿卡波糖联合应用, 具有平和无高峰的特点;一个餐后调节血糖, 对餐后的血糖可以有效的控制。两者完全的模拟人体正常的分泌胰岛素的模式, 对全天的血糖均可以有效的控制, 发挥出协同作用以及互补作用, 大大减少了胰岛素的使用量[7]。本组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餐后2 h血糖以及血糖达标时间少于对照组患者 (P<0.05) ;同时观察组患者胰岛素日用量与低血糖发生率均显著的低于对照组患者 (P<0.05) ;与邱云霞[8]获得相同的研究结论, 说明甘精胰岛素与阿卡波糖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能够更有效的发挥降低血糖作用, 显著的改善胰岛功能, 同时治疗效果稳定, 不易引起血糖的波动导致低血糖的发生。

综上所述, 2型糖尿病应用甘精胰岛素与阿卡波糖联合治疗控制血糖效果显著, 有助于血糖快速的达标, 有效的改善胰岛功能, 发生低血糖几率低, 是目前值得推广的一种安全高效的理想降糖措施。

摘要:目的 分析评价2型糖尿病应用甘精胰岛素与阿卡波糖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258例2型糖尿病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129例。对照组患者应用预混人胰岛素进行治疗, 观察组患者应用甘精胰岛素与阿卡波糖联合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日用量、血糖达标时间以及低血糖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空腹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与观察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餐后2 h血糖与血糖达标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胰岛素日用量低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低血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2型糖尿病应用甘精胰岛素与阿卡波糖联合治疗控制血糖效果显著, 有助于血糖快速的达标, 有效的改善胰岛功能, 发生低血糖机率低, 是目前值得推广的一种安全高效的理想降糖措施。

关键词:2型糖尿病,甘精胰岛素,阿卡波糖

参考文献

[1]郭建.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2, 16 (13) :76-77.

[2]祁志云.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中国医药科学, 2013, 3 (11) :68-69.

[3]孙明谨, 李雪锋, 胡清, 等.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26例.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2 (20) :4502-4503.

[4]李菲, 康学东.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甘肃医药, 2014, 33 (6) :404-407.

[5]关东玲, 谢灼骥, 张健明.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效果观察.白求恩医学杂志, 2014, 12 (6) :546-547.

[6]姜丽燕, 郑丽丽, 陶玲玲.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医药论坛杂志, 2012, 33 (1) :99-100.

[7]鞠长年.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老年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现代医药卫生, 2014, 30 (24) :3760-3761.

胰岛素的应用与治疗 篇7

关键词:老年,糖尿病,普通胰岛素,诺和力

研究显示与人普通胰岛素相比,速效胰岛素类似物能更有效的改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持续降低患者的餐后血糖,提高患者的治疗满意率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胰岛素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并且对患者的影响也在加深。临床上的胰岛素类型较多,普通胰岛素是多数患者的选择,而价格昂贵的胰岛素则选择较少,毕竟涉及到经济条件。为讨论老年2型糖尿病应用普通胰岛素与诺和力治疗的效果对照,现分析2013年3月—2014年2月间该院收治的46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46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23例。观察组:男性患者为1例,女性患者为10例 ;患者年龄在55~85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65.3±1.6) 岁 ; 患者病程 在1~16年之间 , 平均病程 为 (8.6±1.6)年。对照组:男性患者为12例,女性患者为11例;患者年龄在54~86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65.1±1.4)岁 ;患者病程在2~16年之间,平均病程为(8.7±1.3)年。

1.2 方 法

观察组患者给予诺和力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普通胰岛素治疗,选择诺和灵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初始泵用胰岛素剂量由专科医生根据患者血糖水平、并发症、体重、既往用药情况、运动情况等综合计算确定[1]。根据以往经验FPG<10 mmol/L者,按(0.2~0.5)/U(kg·d)计算胰岛素日总量,FPG≥10 mmol/L者,按(0.6~1.0)/U(kg·d)计算日总量[2],基础量与餐前量各50%,基础率设定为4段(02:00-08:00、08:00-14:00、14:00-20:00、20:00-02:00)[3], 餐前量按4:2:3的比例分配于早中晚三餐前(人胰岛素于餐前15 mi皮下泵入,诺和力胰岛素于餐前即刻皮下泵入)。

1.3 疗 效判断标注

在该次研究中,设定显效、有效、无效3项标准。显效:患者经过治疗后,血糖稳定,未出现严重并发症,饮食、睡眠质量较高有效:患者治疗前、后差异明显,治疗后的效果比较理想,家属满意度较高,患者自身感觉良好,生活质量较高。无效: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身体恢复并不理想,血糖不稳定,需采用其他药物治疗。

1.4 统 计方法

在该研究中应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经过临床治疗,观察组患者显效11例(47.8%),有效8例 (34.%),无效4例 (17.4%),总有效率为82.6%对照组患 者显效8例 (34.8% ), 有效7例 (30.4% ), 无效8例(34.8%),总有效率为65.2%,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胰岛素的应用与治疗 篇8

1 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强化治疗的常见心理反应

1.1 恐惧心理

许多患者及家属缺乏对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法的认识, 误认为一旦应用胰岛素治疗就产生依赖或“成瘾性”, 对胰岛素有恐惧感, 往往造成初次治疗就不能很好配合, 甚至拒绝接受胰岛素治疗。

1.2 紧张心理

在应用胰岛素治疗过程中, 部分患者心理比较脆弱, 担心低血糖反应的发生。在治疗时, 忧虑重重, 精神紧张。

1.3 失望心理

长期胰岛素治疗的患者, 由于血糖控制不达标, 可使其生活质量受到影响甚至出现并发症, 心理耐受能力差, 情绪状态不稳定, 产生悲观失望, 甚至拒绝治疗。

2 护理措施

2.1 心理护理

针对患者恐惧、紧张、失望的心理, 护理人员要热情、诚恳、富有同情心, 结合专业理论知识, 向患者介绍胰岛素强化治疗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首先组织糖尿病患者进行糖尿病知识讲座, 让每位患者真正认识到β细胞功能衰退、胰岛素缺乏所致的危害, 使患者从科学角度认识糖尿病, 从根本上消除恐惧心理及紧张情绪。

2.2 饮食指导

饮食治疗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措施。加强饮食指导, 尤其是伴有肥胖与高血压者更为重要, 应减少每日热量的摄入, 少食含胆固醇高的食物, 如动物内脏、蛋黄等。合理的饮食治疗可提高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效果。减轻体重可减少胰岛素抵抗, 加上适量的运动可有效的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对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胰岛素强化治疗加上饮食控制和运动指导, 部分患者最终可以停用胰岛素。

2.3 皮下注射部位的选择

由于注射部位和方法对胰岛素的吸收、效果不同, 发挥作用也不一样, 同一部位长期注射可致局部组织缺血、皮下脂肪变性、萎缩。因此, 主张多部位轮换注射, 多选择上臂外侧、腹部及股外侧。三个不同部位吸收胰岛素速度快慢不一, 上臂和腹部注射胰岛素比股外侧注射吸收快, 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劳动程度选择注射部位可有效的防止低血糖的发生。对空腹血糖高、或餐后血糖高的糖尿病患者可选择不同剂型的胰岛素采用上臂注射、腹部皮下注射以达到血糖更快达标。

3 密切观察胰岛素治疗的副作用

3.1 低血糖反应

患者轻度低血糖反应感觉饥饿、头晕、心慌、出冷汗、肌颤。重症出现昏迷、癫痫等。一旦发生症状, 轻者可进食糖水;重者可迅速静脉注射50%葡萄糖, 并立即报告医生组织抢救。

3.2 过敏反应

极少数患者出现荨麻疹、紫癜、血管神经性水肿等, 可用组织胺类药物及更换胰岛素剂型。

3.3 局部反应

注射部位易出现红肿、发痒、硬结、皮下脂肪萎缩等, 所以应轮替交换注射部位。

3.4 视物模糊, 浮肿

多数患者在高血糖得到控制后, 血糖虽已下降, 但房水内血糖下降慢, 这是渗透压高所致。部分患者出现下肢轻度浮肿, 可自行消退, 应多给患者做解释工作。必要时, 给予小剂量利尿剂。

4 体会

胰岛素的应用与治疗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临床资料本组胆道术后切口感染患者160 例中男67例, 女93 例; 年龄25 ~ 83 ( 48. 0 ± 10. 3) 岁。术前合并胆管炎58 例 ( 32. 2% ) , 既往有胆道手术史61 例 ( 38. 2% ) , 肝内外胆管结石92 例 ( 57. 5% ) , 均为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并术中胆道镜取石术后上腹部切口, 切口以1 - 0 ( 强生公司慕斯) 丝线间断缝合。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综合判断是否为切口感染[3]。将160 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 例, 2 组性别、年龄、伤口感染程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观察组应用5% 络合碘对伤口周围的皮肤进行消毒, 先用生理盐水及普通胰岛素清洗伤口, 普通胰岛素浸润纱布条置于伤口底部引流, 覆盖无菌纱布, 每天换药1 次, 换药后期随着伤口分泌物减少, 使用5% 络合碘对伤口周围的皮肤消毒, 浸润普通胰岛素纱条清洗伤口后, 再用普通胰岛素直接喷于伤口, 覆盖无菌纱布, 隔日换药1 次, 直至伤口愈合, 并指导患者合理饮食, 加强营养。对照组应用5% 络合碘对伤口周围的皮肤进行消毒, 先用生理盐水清洗伤口, 生理盐水纱条置于伤口底部进行引流, 覆盖无菌纱布, 每天换药1 次, 换药后期随着伤口分泌物减少, 使用5% 络合碘对伤口周围的皮肤进行消毒, 生理盐水纱条清洗伤口, 覆盖无菌纱布, 隔日换药1 次, 直至伤口愈合, 并指导患者合理饮食, 加强营养。

1. 3 观察指标观察2 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患者疼痛程度、伤口换药次数及愈合时间。疼痛强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用0 ~ 10的数字量化表示, 由患者根据疼痛程度选择, 0 为不疼, 10 为极度疼痛。

1. 4 疗效判断标准痊愈: 伤口由肉芽组织充填, 伤口的上皮细胞向中间移动, 进行覆盖。显效: 伤口由肉芽组织充填, 伤口的上皮细胞向中间移动, 但尚未覆盖。有效: 分泌物明显减少, 伤口有少量肉芽组织充填。无效: 伤口仍苍白、水肿、分泌物多, 无肉芽组织生长[4]。总有效率= ( 痊愈+ 显效+ 有效) /总例数 × 100% 。

1. 5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1. 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 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P <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治疗效果观察组患者的痊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1) 。见表1。

注: 与对照组比较, *P < 0. 01

2. 2伤口换药疼痛评分、换药次数及愈合时间2 组伤口换药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观察组伤口换药次数少于对照组, 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或P < 0. 01) 。见表2。

注: 与对照组比较, *P < 0. 05;#P < 0. 01

3 讨论

外科切口感染是腹部外科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5], 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具有慢性感染、切口污染和营养不良之诱因, 而且多数患者有胆道手术史, 手术中往往需行胆管切开取石、术中胆道镜取石、术中液电碎石或肝叶部分切除, 手术创伤大,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 术后切口感染明显高于其他腹部外科手术[1]。提高感染伤口换药技术, 缩短伤口愈合时间, 对缩短患者住院日, 加快病床周转, 减少住院费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近年来有关胰岛素在创面修复中起到的积极作用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6,7]。胰岛素作为机体最重要的合成激素之一, 以往认为其主要参与葡萄糖、蛋白质、脂肪的代谢过程。近年的研究发现, 胰岛素还具有减轻创面炎性反应, 刺激创伤皮肤和肌肉组织的蛋白质合成, 促进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和胶原合成之功效, 有学者通过局部注射或外用胰岛素方式治疗烧伤创面和糖尿病伴发的皮肤溃烂, 取得了一定的疗效[8]。

本结果显示, 观察组痊愈率高于对照组, 愈合质量良好。综合分析胰岛素可能通过以下几个环节对创面修复进行调控: ( 1) 通过降低炎性细胞因子水平, 增加抗炎细胞因子水平, 阻止过度炎性反应对组织造成的损害[9,10]。 ( 2) 促进成纤维细胞增生并刺激其RNA、DNA及胶原合成, 增加创面愈合过程中胶原沉积和张力强度, 并改变创面生长因子的组成, 加快创面愈合进程[9]。 ( 3) 刺激创伤皮肤的蛋白质合成, 通过抑制溶酶体和泛醌结合系统的活性, 减少蛋白的消耗, 改善局部组织营养状况。 ( 4) 以组织细胞主动摄取胰岛素方式, 调节糖类利用及能量产生, 提供修复细胞活动能量, 加速无氧代谢和局部血管化, 促进肉芽组织生长。 ( 5) 作为一种新的细胞生存信号机制参与细胞糖代谢外, 还作为生存信号直接活化细胞并促进内皮型一氧化氮生存, 发挥抗调亡促修复、促细胞生存的作用[11,12]。采用普通胰岛素浸润纱布换药符合湿式换药原则。湿式换药理论在1962 年, 由英国皇家医学会提出, 认为在湿性环境下, 伤口愈合速度是干性环境下的数倍[13]。

曾有动物实验证明创面下浸润注射引起的动物血糖变化不明显, 而皮下注射组动物血糖明显下降, 血浆胰岛素水平明显高于创面下浸润注射组, 提示不同给药途径对胰岛素吸收有明显影响, 认为局部小剂量浸入注射胰岛素是安全可行的[11,12]。普通普通胰岛素皮下注射用于控制血糖时, 通过皮下毛细血管进入循环系统, 到达靶器官, 进而控制血糖。从方便治疗和减少患者的痛苦的角度出发, 选择普通胰岛素局部应用外科切口时, 由于伤口组织内毛细血管存在静水压, 伤口内普通胰岛素通过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系统极少, 因此对血糖影响小, 不会引起低血糖反应。本文治疗过程中未出现因胰岛素应用于伤口换药引起的低血糖反应。应用普通胰岛素换药后未见换药后血糖降低, 局部应用胰岛素不仅可充分发挥其药效, 还可减少用量及对全身代谢的影响, 提示应用胰岛素换药对患者造成的不适感与常规换药比较无显著差异。胰岛素对伤口无刺激性可能与胰岛素制剂的理化性质有关, 患者耐受性良好。

胰岛素的应用与治疗 篇10

关键词 初诊2型糖尿病 胰岛素泵 强化治疗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340

胰岛素强化治疗是指为达到近乎正常的血糖控制需每天多次注射胰岛素,并根据血糖调整胰岛素用量。胰岛素泵能模拟正常胰腺的胰岛素分泌模式,用计算机控制将外源性胰岛素按时定量地注入人体,使胰岛素在体内的浓度更符合生理水平,胰岛素吸收更稳定,是目前糖尿病患者进行强化治疗的一种先进手段[1]。2008年4月~2010年4月对收治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94例应用两种胰岛素给药方法治疗,并进行了临床观察比较,认为胰岛素泵在控制血糖、减少低血糖危险方面等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8年4月~2010年4月收治2型糖尿病患者94例,均符合1998年WHO关于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根据患者自愿的原则将其分为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治疗(CSII)组和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MSII)组。CSII组48例,男27例,女21例,平均年龄45.42±5.59岁,平均病程1.16±0.74年,体重指数(BMI)23.2±4.1kg/m2;MSII组46例,男26例,女20例,平均年龄43.63±6.17岁,平均病程1.21±0.77年,BMI 24.1±3.8kg/m2。两组均给予糖尿病配餐,并接受相同的健康教育,以及手指微量血糖的检查方法。两组的年龄、病程、BMI、和治疗前血糖水平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意义,见表1。

治疗方法:CSII组采用美国Minimed507型胰岛素泵,重组人胰岛素R(优泌林R),基础量为总量的40%~50%,50%~60%为餐前追加量。MSII组采用重组人胰岛R(优泌林R)3餐前皮下注射,21:00给予精蛋白锌胰岛素(优泌林N)皮下注射,根据血糖水平调整胰岛素用量。两组治疗中每天测7次血糖(3餐前、餐后2小时、凌晨3:00时)。所有患者均使用美国强生公司的稳步型血糖仪ONE TOUCH SureStep测定末梢血糖。两组治疗前均记录每位患者年龄、体重、BMI、每天胰岛素用量及糖化血红蛋白。

观察指标:两组治疗目标血糖值:3餐前及睡前血糖≥3.6mmol/L且≤7.2mmol/L,餐后2小时血糖≤8.0mol/L且能持续3天。末梢血糖≤3.5mol/L无论有无症状均应定为低血糖。

统计学处理:所得数据以(X±S)表示,组间数据比较用t检验。

结果

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发生率比较,见表2。

讨论

护理体会:⑴心理护理:由于该组均为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所以对胰岛素的治疗尤其是胰岛素泵的使用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顾虑。胰岛素泵为引进的高新仪器,患者对仪器的效果及可靠性都不太清楚,这就需要护士热情、耐心的讲解,消除其顾虑。说明此方法具有安全、方便、可靠、疗效确切等优点,用泵后可在短时间内使血糖降至正常范围且较为平稳,免除葡萄糖的不良反应,减轻患者的痛苦[2],尤其告诉患者采用强化治疗后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单纯依靠饮食和运动就可以维持血糖基本正常,消除患者及家属所谓的胰岛素依赖的顾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意接受并积极配合置泵治疗。⑵使用胰岛素泵的护理:①置泵前护理:全面评估患者的基本情况,如文化水平、身体素质、家人的支持、饮食情况、经济能力等,并正确选择胰岛素的种类,只用短效和速效胰岛素,注意胰岛素的有效期。做好患者皮肤准备,避开有皮肤病或疤痕的部位,注意注射部位的清洁消毒,避免感染。②置泵及带泵期间的护理:密切观察血糖情况,注意有无低血糖的发生,特別是刚使用胰岛素泵的时候需要勤测血糖,必要时每小时测1次,保证其安全性。在使用过程中,要加强患者的教育,在行走、睡觉时注意保护胰岛素泵,避免管路扭曲、滑脱或跌落等情况,及时处理。洗澡或外出检查可用快速分离器浆泵取下,但不得超过1小时;护理人员经常检查输注装置是否通畅、注射部位皮肤有无红肿、压痛、出血、硬结及感染、过敏等表现,每周更换敷贴2~3次,更换输注装置1次,出现问题及时更换。⑵饮食护理:饮食控制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在使用胰岛素泵期间仍应坚持糖尿病饮食,并定时定量,严格按照营养科制定的食谱进食,有何不适及时与医生、营养师沟通,从而更好地控制血糖。⑷运动护理:运动对于糖尿病患者很重要,根据糖尿病患者身体情况,鼓励其适当运动。携带泵运动时,提醒患者不宜剧烈、幅度较大的运动,并注意活动时间的选择,不能空腹运动。

使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加强患者教育,提高其依从性,是目前治疗糖尿病的最佳手段。持续24小时的基础胰岛素输注可抑制肝糖生成,从而使夜间和两餐之间的血糖平稳下降,餐前追加剂量以控制餐后血糖高峰,更易获得稳定的血糖控制,明显降低低血糖发生率。宋淑燕认为胰岛素泵治疗2型糖尿病安全有效[3],是目前强化治疗的最佳手段。医护人员必须熟练掌握泵的操作技术及应急处理能力,同时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从而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减少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郑晓平,戴小英,邹朝春.23例儿童1型糖尿病胰岛素泵治疗的护理[J].护理与康复,2007,6(8):544-545.

2 廖雅秀,陈焕娣,李萍.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的效果观察及护理[J].现代临床护理,2003,2(3):18-20.

3 宋淑燕.胰岛素泵治疗2型糖尿病20例疗效分析[J].内科,2007,2(5):781.

上一篇:保险公司汇率风险管理下一篇:追求英语课堂教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