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硕士

2024-07-28

在职硕士(精选十篇)

在职硕士 篇1

一、我国在职工程硕士

以北京化工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和浙江大学化学工程领域的在职工程硕士为例。

(一)报考条件。四所高校都要求报考者获学士学位并具有3年工作经验(或本科学历4年工作经验)。

(二)学制和学费。北化和清华学制为3-5年,天大和浙大学制为2-5年。北化和浙大学费4万,清华和天大学费3万。

(三)培养方式。都采用脱产或半脱产方式,进校不离岗,阶段性到校集中上课。

(四)课程和学分。北化和浙大要求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清华30学分;天大33学分。

(五)毕业要求。都必须通过课程考试,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

二、美国在职工程硕士

美国在职工程硕士是为职业培训而设的专业学位,以佐治亚理工学院应用系统工程专业硕士、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和西北大学工程管理硕士、杜克大学远程生为例,其报名条件等情况如表1。

三、中美在职工程硕士之比较

(一)相似

1.都招收具有学士学位并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在职工程技术或管理人员;

2.进校不离岗。

(二)不同

1.入学方式。我国需要加GCT联考和第二阶段考试。美国不考试但一般要求三封推荐信。

2.学制。我国学制2-5年,美国2年。

3.学费。我国学费一般3-4万,美国则根据学生学时、学分来收取,不统一。

4.培养方式。我国一般周末到校上课,美国以远程学习为主,到校访问为辅。

5.自由程度。我国需要占用学生休息时间,美国学习时间可以自由支配。

6.课程设置。我国以专业课为主,美国有很多领导和管理等非专业课,可定制课程计划。

7.毕业要求。我国需通过考试和论文答辩,美国不需要。

四、对我国在职工程硕士发展的借鉴

(一)缩短学习年限,加强实践和团队合作。我国在职工程硕士如期完成论文的比例较低,且论文质量不高,缺乏独创性。美国虽然学制2年,但学生非常注重实践和团队合作。我国可以适当缩短学习年限,加强实践和团队合作。

(二)完善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我国非全日制与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课程没有实质区别,培养方案多年不变,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余地小。我国学费虽然相对美国便宜,但学位的取得对职业发展并无明显优势。我国在职工程硕士需顺应社会变化,适应市场需求。学校可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师生对课程和教学的评价,分析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加强学生自主选择的余地。

(三)丰富教学方式和手段。我国很多在职工程硕士需要跨城市上课,经常连续数周不能休息,学生缺课现象严重。我国可以丰富在职工程硕士的教学方式,采用到校上课和远程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老师可以事先将教学内容录制成教学视频或课件放在网上,设置好学时,由学生自主学习。作业也可以在网上或到学校完成,学生可以与老师和同学在线讨论。考试可以到校或网上随堂进行,即每学完一个网络课程,就会跳出一些问题,只有答对一定数量,才能学习下一课程。老师可以根据网络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强项和弱点,调整课程。

(四)及时更新和发布信息。美国高校网站的特点是信息多、数据全,包含入学要求、课程和学费等各项具体内容,且大部分都有数据支撑。我国高校网站上关于在职工程硕士的信息不仅稀少,而且长时间未更新。我国高校可以通过网络或手机等媒介来及时发布和更新信息数据,便于学生和社会了解。

(五)开展跨学科工程教育。目前我国跨学科工程硕士领域较少,各院系各学科之间交流合作。美国在职工程硕士基本都是由一个部门单独管理,其开办的专业可以具有多学科性质。且美国很多高校的学分可以互通,学生可以选修其他院校的课程。因此我国可以积极开展跨学科甚至跨院校工程教育,增加跨学科工程领域,促进多学科交叉,以适应社会和学生的不同需求。

参考文献

浅谈在职硕士 篇2

在职硕士指在学习期间仍在原工作岗位承担一定工作的研究生。

我们都知道现在有很多方式可以让在职人员得到自我提升和增值,通过读在职研究生的课程学习获得学位证书!

什么是在职硕士呢?它又称不脱产在职研究生,按照学习方式的不同,我国的研究生可分为脱产的研究生和不脱产的研究生,前者是指在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进行全日制学习的研究生又称全日制研究生,后者指在学习期间仍在原工作岗位承担一定工作任务的研究生。但按照申请硕士的种类又可以分为单独考试,在职攻读硕士和同等学力申硕。那这3者有什么区别呢?

首先入学的方式不同。单独考试和在职攻读硕士学位都是先考试后入学的,只有在考试通过才能参加课程班的学习。而同等学力申硕是先入学再考试的,属于免试入学的一种,只要在报名后在学习2年左右的课程,就能参加5月的联考,在考试通过后就能拿到硕士学位证。

接着考试的时间不同,单独考试是在每年的一月份进行;在职攻读硕士是每年的七月中旬报名再10月份的倒数第二个周末考试;同等学力是每年的3月份中下旬报名再五月的最后一个周六(或周日)上午进行考试。

然后考试的内容方式不同,单独考试的初试科目均由招生单位自行命题;在职攻读硕士是考英语,语言,数学,逻辑,综合和专业,但同等学力只有考英语和综合科目就可以,当从这方面看,难度比前2者要简单些,何况英语难度只在4级和6级之间。对于我们并不擅长的英语科目来说肯定是越简单越好了。最重要的还是同等学力的考试允许你在4年里分别通过,不像单独考试和在职攻读硕士一样必须一次性通过那么多门科目。这样大家在复习时压力也没那么大。

报名的条件不同,单独考试需要大学本科毕业后在本专业或相近专业连续工作四年,在所在单位和两名高级专业职务的专家推荐等,参加考试的考生一般应限于用人单位推荐本单位定向培养或委托培养的在职人员,限制条件比较多;在职攻读硕士的招生是针对那些在一些领域比较强的学员,想在提升到更高的层次,范围比较窄;同等学力就不一样了,只要你专科毕业满三年,本科毕业满2年就能参加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申请硕士必须要有学士学位证书,毕业参加工作3年以上。范围广,门槛低,可以满足大众的需要!

再者申报获得硕士学位的流程也不一样,参加同等学力申硕获得学位的流程是:学习期间所获得研究生课程学分——参加全国统考——发表论文——论文答辩通过——获得硕士学位;参加十月联考和单独考试获得学位的流程是:参加入学考试——复试合格——录取交费——课程学习——论文答辩通过——获得硕士学位。对比两方面就能知道同等学力获得硕士学位的难度会比它们两个要低,所以大家关注的也比较多。

在职硕士 篇3

[关键词] 英国 拉夫堡大学 体育硕士项目

一、英国拉夫堡大学及其体育与运动科学学院简介

英国的拉夫堡大学位于英格兰中部,是英国著名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拉夫堡大学始终把教学质量放在第一位,成绩斐然。在2006年《泰晤士报》上公布的年度教学评估中,该大学仅次于剑桥大学,名列第二位。拉夫堡大学还曾5次获得女王周年纪念奖。

拉夫堡大学的体育与运动科学学院始建于1909年,当时叫做拉夫堡体育技术学院。1919年改名为拉夫堡大学体育设施发展学院。1929年学院加入英国大学体育联盟,培养了众多高水平运动员。1931年体育系成立。1936年开设了体育专业教师培训项目。1937年开始在校园内开展体育游戏和运动训练。1952年开设体育专业课程。1963年更名为拉夫堡体育教育学院。1969年开设世界上第一个体育健身管理学硕士研究生班。1977年学院与拉夫堡科技大学合并。2002年8月,更名为体育与运动科学学院。经过近百年的发展,拉夫堡大学的体育与运动科学学院在运动科学、休闲健身管理和体育教育等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因研究成果出色,学院1992年和1996年通过了国际知名研究机构认证。此后,该学院继续发展成了一个充满活力,囊括体育教育、运动科学及康乐管理的研究中心。2001年12月晋升为五星级研究评估机构。

学院设有10个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培养了200余名研究生。其中140人进修硕士课程,75人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另有80名来自其他学校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在此进修、参加培训并获得体育教育学硕士学位。2001年在全英学生成绩、指导教师、学习资源和质量管理等方面的学位课程教学评估中,该学院被评为“优秀”。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由10名教授领衔,在国际上参与关于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育运动心理学、体育社会学、体育休闲政策与管理、体育教育和教育学、身体活动与健康的关系等众多领域的研究。学院的毕业生在教育、体育和其他许多领域就业率高。许多学员成为众多体育项目中的世界级运动员和各地体育领域的教师、教练、科研人员及管理人员。

二、体育硕士项目

拉夫堡大学体育专业研究生项目是该大学的特色之一,反映了英国大学体育研究生的总体情况。该项目的宗旨是培养实用与研究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课程均为一年期硕士学位课程,包括课堂教学和学位论文写作。该项目中既有技术性和实用性很强的专业,也有为今后研究做准备的研究课程。

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学生除听课外,还要写短文,参加具体项目实习,课堂研讨,听讲座,进行个别辅导和小组讨论等。有时也要求学生独立或按小组完成某个项目或撰写一篇论文。

1. 体育硕士的招生

各专业招生大体相似。申请人通常应具有相关学科领域的学士学位,或具有同等学历资格并对此专业感兴趣。2006年运动休闲管理班的30名学生中,30%的学生本科专业与体育相关,其余70%来自不同专业和领域。本科阶段的平均学习成绩应为“良”,分数达到60分以上。申请时须先递交本科阶段的成绩单、导师推荐信和证明自己具有独立研究能力的材料,如论文和做过的报告等。然后还要通过面试。母语为非英语的学生还需要通过雅斯或托福等语言测试。对已有工作经历的学生,入学分数可略放宽。

2. 研究方向

拉夫堡大学体育专业研究生项目的10个研究方向基本涵盖了体育学科的主要领域。研究方向为:运动生理学、体育教育学、运动休闲管理、体育科学、体育活动与健康、运动心理学、运动营养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育社会学和教练员培养研究。

3. 课程设置

拉夫堡大学体育专业研究生项目的课程设置注重理论与应用相互结合。通过“运动与休闲管理”专业可以看出其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与特点。体育和休闲资源市场空间广阔,运动与休闲管理领域在多数国家都是重要的产业。该专业的课程为学生在运动或休闲管理方面成为决策者或经理人奠定基础。课程由体育与运动科学学院和商学院共同完成。本专业的教学和科研人员与体育休闲管理领域的从业者密切联系,并与其他组织机构合作,承担许多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合作机构包括体育委员会、农村体育委员会和欧盟委员会等。

其中核心课程包括:运动与休闲市场及产业、运动与休闲服务质量管理、运动休闲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体育休闲经济学、财务管理导论、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战略管理、运动休闲管理的研究方法、科研项目。具体课程安排见表1。

4. 学业考试

不同学科的考试方式略有不同,但总的目的是检验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阅读和把握信息的水平、交流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独立研究能力。这体现在考试要求、考试内容和评判标准等多个方面。

(1)考试内容要求学生证明:了解了所学的专业内容;能回答该领域的一些具体问题;能将所学知识用于相关产业;能用所学知识形成自己的观点;能以所掌握的各种资料作为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2)考试中要求学生能够做到:回答该领域的相关问题;论证自己的观点;批判地阅读材料;了解进一步研究所需要的资料;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清晰表达自己的见解。

(3)对于考试评判的标准,要求学生具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能正确获取并应用信息,语言表达准确规范。学生在应试中出现以下情况,不能通过考试:完全依赖课堂笔记回答问题;简单地背诵所学内容;使用错误信息;使用无关信息;不懂得所学专业;教师读不懂学员所写内容。

三、分析、比较与借鉴

英国的体育专业研究生培养在教学目标、培养方式、课程设置、授课形式和学期周期上都有鲜明的特色。对这些特点进行分析,再与我国的硕士培养进行有机结合,必然对我国体育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 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

我国体育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通常是以教育方针为指导,按照规定、细则的要求来确定,进而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英国研究生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确定,则着眼于就业,按人才市场的需求和预测来设置课程,教学内容强调核心概念,突出实用性。

英国体育专业研究生的培养采用课堂教学形式的集体培养与导师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导师在学生的论文选题和论文写作上给与指导,学生既要虚心听取导师的建议,又要有自己的见解。导师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激励他们的创新精神。

2. 课程设置

(1)学校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师资力量设置具体的教学内容。不同学校的课程,即使名称一样,其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也不尽相同,各具特色。

(2)专业划分明晰。英国的体育专业研究生课程专业划分明晰,所设课程与专业密切相关,只开设专业必修课。与英国不同,目前我国一些体育专业研究生的课程内容几乎包罗万象,分为学位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致使学习周期达两年半至三年。表2为我国某体育专业院校体育教育学硕士专业的课程设置,与英国体育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差别明显。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两国研究生培养的观念差异。

(3)重视跨学科和工具课程的设置。英国体育专业研究生在课程设置上,跨学科的内容较多,如“运动休闲管理的理论与实践”课,结合了体育学科和法律学科,“战略管理”课,结合了体育学科与商业学科等。工具课程是培养学生从事科研的能力和适应社会要求的重要内容。所以这类课程的学时较多,如“运动休闲管理的科研方法”为40学时。

(4)重视学生自我完善和发展。课程的安排使学生无论在课内还是课外,都有机会发掘自己各方面的潜能,如何作演示、写报告,如何有效地组织工作,如何管理自己的小组,如何条理清晰地表述意见等等。

3. 授课形式和培养宗旨

英国体育专业研究生课程采用面授、自学、参观、阅读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在教学中注重案例分析,小组学习和自学时间安排较多,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安排实践活动和能力培养。在一年的学习中,学生至少做两次学习或研究报告,同时要完成6篇短文和实践调查报告。课后还鼓励学生参加讲座和讨论会等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我国目前的授课形式比较单一,应加强课程内容建设,采用讲座、研讨、文献阅读等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英国这种综合的授课方式值得我国借鉴。

英国的院校历来重视研究。以研究为主的研究生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和独立研究能力,这是英国研究生课程的一大特色。不少硕士课程都有研究的成分,有些甚至很少或没有课堂授课,而以研究为主。在教学中,教师会介绍最前沿的研究课题,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实际商业工作、进行科研及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考试的形式、内容和评判标准对教学过程起着导向作用,也体现了培养宗旨。英国体育专业研究生学业考试超越了单纯的知识层面的考查,在考查学生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更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

4. 学习周期及与其它各院系的合作

英国体育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清晰,安排紧凑,学习周期较短,有利于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学生一般9月入学,第二年的6月末结束课程和考试,9月递交论文,10月中旬就能毕业并取得学位。英国体育硕士研究生毕业无论文答辩的硬性要求。

同时,在学科建设和发展上,不局限于一个院、系的力量。这体现了一个学校整合、调配校内教学资源、利用社会优质资源的综合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学、科研水平,扩大学科领域,特别是建立新的跨学科专业。

5. 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前瞻性和实用性

以2004年建立于拉夫堡大学的奥林匹克问题研究中心为例,它是在英国前3次申办奥运会失败后,为2006年继续申办而成立的。这里的科研人员研究目标明确,即为伦敦成功申奥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帮助。在2006年,伦敦申办奥运会成功,直至2012年奥运开始,乃至在更长的时期之内,有关部门仍需要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因此该课题项目至少会持续十年或更久。研究生在学习期间有机会参与中心的课题研究,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此种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前瞻性和实用性思路很值得我国借鉴。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体训部)

在职硕士 篇4

1 在职工程硕士培养的基本特点

在职工程硕士都是以“进校不离岗”的方式, 边工作、边学习, 如何处理好工作、学习、家庭的关系, 对于在职工程硕士来说是一项不小的挑战。在职工程硕士具有年龄结构跨度大、专业背景不同、自身素质参差不齐等特点, 这些给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1.1 生源背景差异大

在职工程硕士招生的最初几年, 生源主要来自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 随着工程硕士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考生来源趋于年轻化。尤其是2003年采用全国联考 (GCT) 的方式进行招生后, 生源中获学位刚满3年、毕业工作不久的本科毕业生比例逐年在递增, 由此造成了在职工程硕士年龄结构的差异。在职工程硕士年龄结构差异大, 一般来说从25~45岁不等。年龄上的巨大差异导致了学习能力上的差异, 一是接受理解能力有差异, 二是工程实践经验的差异。

年轻学生由于离开学校的时间较短, 往往能很快恢复学习状态, 投入学习, 容易接受和理解授课内容, 教学效果较好;而年龄偏大的学生, 则由于离开学校的时间较长, 受工作和生活琐事影响很难静心学习, 对新知识接受和理解的能力也较差, 教学效果不太理想。

再者, 年轻学生由于工作时间较短, 在实践中显得工程经验不足, 这给完成学位论文的研究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部分年龄偏大的学生, 已经是工程师或单位中层以上的管理干部, 已主持或参与完成过本单位的一些科研项目, 有着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 这为完成学位论文研究项目提供了良好的保证。

1.2 需求导向的培养方案

工程硕士的课程设置和学位论文选题, 要求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 根据企业的生产发展规划和技术现状, 培养企业所急需的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课程设置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制订, 并根据企业的需要不断调整。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运用理论分析研究问题和开发创新的能力, 使其将理论知识转换为工程实践能力。

在职工程硕士课程, 利用双休日进行集中授课和平时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方法学习。如果在异地开设教学点, 则采取分段集中的方式进行教学。

1.3 双导师制

1997年4月,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明确规定了“对攻读硕士专业学位的人员, 实行高等学校与工矿企业或工程建设部门合作培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设计) , 由高等学校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 与工矿企业、工程建设部门的高级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人员联合指导”。具有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的高校, 在制订培养方案时, 基本上都采用“双导师制”这一联合培养模式, 以求通过这一模式, 为企业培养出一批高层次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

2 提高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本对策

2.1 严抓招生质量

生源的数量和质量是确保在职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基础, 生源质量对在职工程硕士培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自1998年招生以来, 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工程领域多数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办学, 由企业推荐有扎实专业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报考工程硕士。学校与中石化、中石油下属多家大型国有企业合作办学, 为企业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2003年采用全国联考 (GCT) 的方式进行招生后, 对生源质量的控制是最重要的。要树立科学的招生理念, 以高质量为目标, 不能片面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影响学校生源数量和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如学校的声誉、毕业生的社会认同度和社会服务成果等, 都影响到考生对学校的选择。要确保在职工程硕士的招生质量, 科学合理的选拔方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影响在职工程硕士选拔的因素有, 笔试和面试内容的难易度及灵活度、面试技巧的把握等。面试应突出对考生工作经历和解决生产实践问题能力的考察, 突出对考生专业背景和工作背景的考核。国家和学校须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以寻求合理的选拔方式。

2.2 严抓课程教学质量

教师队伍是关键性的教学基本建设, 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质量。由于在职工程硕士的特殊性, 要求教师具有更强的责任心与职业道德。因此, 学校选派教学水平高、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对学生要求严格的教师, 在校内或赴异地教学。

为提升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 学院要求授课教师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 还要与时俱进地完善课程教学的内容, 并根据不同的班级做到因材施教。以化学工程领域的新疆天业班为例, 根据企业领导及专家提出的企业实际需求, 学院在学位标准的规定学时及内容的范围内, 为新疆天业班量身定制了“高等仪器分析”和“化工工艺学”两门课程, 得到了企业及学员的赞同。学院积极组织教师编写适合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教材, 连续10多年开设“化工技术进展”讲座课程, 并结合企业背景、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 先后安排了近40名教师与校外专家为学生开设讲座, 拓宽了工程硕士研究生的专业面和知识面, 提高了学生的科技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

为保证在职工程硕士的出勤率, 学校制定了严格的考勤制度, 任课教师严把课堂关, 每节课都要考勤。因公不能上课的同学需要单位出具证明, 缺勤超过3次者取消该课程的考试资格。

课程结束后, 授课教师需要进行试卷分析和上课情况总结, 以不断改革和完善, 做到持续改进。这些措施有力地保证了工程硕士的教学质量。

2.3 严抓学位论文质量

学位论文应在双导师的指导下, 由学生本人独立完成。选题应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先进性, 还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创新性, 能表现出作者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良好的开题是论文成功的关键, 选题应从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 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在职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应严格控制, 导师要在选题、写作、论文审核等方面悉心指导, 从课题内容、课题研究质量、研究与实践能力、学位论文的综合水平等方面, 严格控制学位论文的质量。

学校选择了一批既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 又具有丰富的技术研究与开发实践经验, 并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组成工程硕士导师组, 从而为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理论知识、较宽知识面和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 高层次的工程型、应用型、复合型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提供了充分的保障。以新疆天业班为例, 已经进行师生互选的40位同学中, 有31位学生选定的导师为教授 (其中21位学生选定的导师为博士生导师) , 有9位学生选定的导师为副教授, 从师资力量的配备可见学院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视。学校采用“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 对所有申请学位的学位论文进行学术规范审查, 以杜绝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

2.4 深化校企联合培养

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联合培养, 对学校和企业来说是一次互利双赢的合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让学生带着工程中的实际问题来学校检验理论知识, 又让学生带着新收获的知识去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 这才是设立专业学位的初衷。学校应调动学生、校企导师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 让企业导师在学生论文选题时就参与进来, 这对提高学生学位论文质量起到关键的作用。

以新疆天业班为例, 作为企业制定了一些具体的措施, 以保证学生的上课、学习和完成论文的时间。企业安排人事专员进行教学管理, 配合学校协调学员的工作以保证学习时间, 并与学员签订协议, 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开题报告和学位论文。通过学生这一中间桥梁, 使学校和企业的联合培养、学校和企业的产学研结合更上一层楼。

2.5 不断完善管理体系

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 培养质量是在职工程硕士教育的核心。除了教学的作用之外, 最重要的是要用科学合理的管理及规章制度来保证。为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 可采取以下措施:①加强学位点建设, 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相对稳定的导师队伍;②结合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建章立制, 切实加强对招生录取、教学过程、中期检查和论文指导工作的跟踪与管理。例如, 给每个班级配备一名班主任, 在培养阶段负责跟踪考勤反馈、安排学生及时选报课题并确定导师、敦促学生积极与导师联系以尽快完成论文并申请学位;③从课程内容、课题研究质量、研究与实践能力、学位论文的综合水平等方面, 规范和严格学位授予的质量标准, 如实行论文预审、盲审等行之有效的措施。

借助2005年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 开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评选活动的机会, 我校在全校范围内开展评选“校优秀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的推选工作, 一共推选出26名校优秀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我校将这26名优秀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的事迹, 汇编成两本《工程硕士风采录》, 反映出我校培养的一大批工程硕士, 在国家经济建设的许多关键岗位上, 用自己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 为我国现代化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工程硕士风采录》的编印, 也激励着在读工程硕士研究生努力学好课程、做好学位论文, 提高了培养质量。

3 结语

中国在职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经过了10多年的发展, 现已进入到稳定发展的阶段, 形成了不同于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模式和管理体系。由于各高校在学科特色、生源、办学条件以及享有的社会资源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因此在职工程硕士培养应根据各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 选择适合自身特色的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并在实践中不断开拓创新和科学发展, 不断提高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 以培养出适合我国企业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摘要:本文分析了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基本特点, 并针对其特点, 提出了严抓招生、教学、学位论文质量, 深化校企联合培养;不断完善管理体系等提高培养质量的基本对策。

关键词:在职工程硕士,培养质量,对策

参考文献

[1]韩锋.在职工程硕士培养问题的思考[J].科教文汇, 2013 (22) :34-35.

[2]邓艳.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招生质量保障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 (31) :180-181.

[3]胡小唐, 钟登华, 李云章, 等.校企合作培养工程硕士的创新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0 (9) :15-18.

在职硕士 篇5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项目管理

工业工程

物流工程

在职人员工程硕士学位报考章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建于1952年,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是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学校现有16个学院和132个科研机构,52个本科专业,35个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15个博士一级学科授权点,14个博士后流动站。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从1997年开始招收工业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成为全国最早培养工程硕士的管理学院之一。此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工程硕士教育不断发展,并于2004年成为国家首批正式批准的有权授予项目管理和物流工程领域硕士学位的单位。数年来,经济与管理学院已培养工程硕士2000余人,为工矿企业、建设及交通运输部门、行业和区域规划、各级和各类行政管理部门等领域输运了一大批高层次管理人才和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

南航是全国最早培养工业工程工程硕士的学校,时间是1997年。南航是国家首批正式批准的有权授予项目管理硕士学位的单位,时间是2004年。

一、南航工硕优势

★教育部电子注册,取得与全日制硕士相同的学位证书。★常州性价比最高的工程硕士,收费合理,学校品牌硬朗。

★名校研究生教育背景,让学员体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建立社会精英阶层的同学关系,积累宝贵的高端人脉资源。

★该文凭可作为评定职称、岗位晋升、攻读博士、出国留学的学历依据。

二、招生领域及方向设置

1、工业工程

工业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培养能综合应用工程技术及管理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生产和管理实际问题的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研究方向(10个):1生产与运作管理、2质量管理、3流程再造、4并行工程、5人因工程、6国防工程、7农业工程、8信息工程、9先进制造管理模式、10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等。

2、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培养针对不同领域、不同规模的项目能够进行策划、评估、设计、建设、收尾等项目生命期内全过程有效管理的高层次管理人才。

研究方向(7个):1工程项目论证与评估、2项目风险管理、3项目信息管理、4项目投融资决策、5公共项目管理、6项目后评价、7项目合同管理等。

3、物流工程

物流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能综合应用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系统理论和方法为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物流企业、生产企业、服务企业和其他新型企业解决复杂物流系统中的物流技术和物流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研究方向(8个):1物流系统规划、2运输与配送管理、3采购与仓储管理、4物流信息管理、5国际物流、6企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7社会物流与绿色物流、8现代物流技术等。

三、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有基础课、学位课、方向选修课和实践课4种类型,总学分数不少于32学分。

四、招生对象及报考条件

1、招生对象

制造型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总经理、副总经理、厂长、总监、机械工程师、生产经理、质量经理、物流经理、采购经理、信息主管、车间主任等人员。

2、报考条件

有学士学位的,具有3年及3年以上管理或工程实践经验(最迟于2012年7月31日前获得学位证书);无学士学位的,具有4年及4年以上管理或工程实践经验(最迟于2011年7月31日前获得毕业证书);未达年限的考生,可以先修学分,待符合报名条件后再报名参加联考。

普通高等全日制毕业生、自学考试毕业生、成人高等教育毕业生、广播电视大学毕业生、远程教育毕业生等均可报考。

五、报考流程

1、报考时间:2015年6月20日-7月10日网上报名;网上报名步骤:

(1)注册基本信息;

(2)上传本人护照标准电子照片;

(3)填写基本信息;

(4)填写报考信息(报考硕士学位类别、招生学校、专业领域等);

(5)选择考试地点及现场确认点信息。

2、报名网站: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网址:http:// 通信地址:南京市将军大道29号 咨询电话:(025)84895967 Fax:(025)84895967 联系人:杜老师*** 褚老师***

在职硕士 篇6

(一)招收对象

在体育领域从事体育教学,训练和管理工作的在职人员,从事专业运动训练(包括中小学和大学)的运动训练人员,各级运动竞赛的管理人员、中高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等,是体育硕士专业培养的群体。

(二)报名条件

2007年7月31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毕业并取得学历证书(一般应有学士学位),具有体育运动实践经验的在职人员或2004年7月31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专科毕业并取得学历证书、具有“运动健将”以上运动技术等级的在职人员。

(三)对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员的招收办法

针对优秀运动员,教练员的培养,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批准,体育硕士专业学位从2006年开始对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员,实行单独招生,录取规模不超过本院当年招生名额的20%。

(四)报名时间及招生名额

网上报名时间为7月上、中旬。

招生名额:50人

(五)其他

1学制:一般为2年。

2学位:课程考试合格并通过硕士论文答辩者授予体育硕士专业学位。

3授课形式与时间:一般采取寒暑假或阶段性集中授课。

在职硕士 篇7

一、培养单位方面的原因

1. 开设专业少,不同专业背景的学员选择余地小。

从各院校的招生简章看来,特别是《通知》落实的最初两年,专业开设少,而且所开专业又偏向于文科。在这种情况下,部分有再教育要求的高校教师只有跨专业进行学习。由于缺乏足够的基础专业知识,学习起来有些吃力。而如果不能及时地抽挤时间对所学专业本科阶段的基础课程进行补修的话,可以说根本不能进行深入的研究。因为他们的身份特殊,工作压力大,很少有人能够主动地补修基础知识,所以写论文时没有东西可写也就成了必然了。举个例子来说,某高校三年开设的在职硕士学位教育专业只有两个,即数学和古代文学。二者相比而言,古代文学相对数学更容易些,所以许多学员只有选择古代文学作为自己的专业。大家都知道,古代文学是门对知识材料要求特别丰富的专业,只有积累了足够的相关材料和背景知识,才有可能进行深入研究,取得相应的成果。但多数成员是做不到的,所以写论文也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学员想要毕业拿到学位,就不得不寻求其他途径,使得统招生的论文买卖就有了市场。另一方面,代写论文在近年来对有些人特别是高校师生来说,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论文代笔已由过去的隐蔽状态,发展到今天走上街头公开宣传,大张其鼓地在各种平面媒体、网络媒体上做广告,故一些人将这种事情已经持无所谓的态度,道德层面的约束就放松了。

2. 授课时间短,授课时间不集中。

许多院校招收学员的学习时间为三年,而集中学习的时间仅为一年两周的学习时间,总计还不到50天的时间,以每天8小时学习时间计算,学习时间只有400学时,况且有时每天8小时的时间还得不到保证,这与《关于开展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的通知》中的要求:“学员在校累计学习时间不少于一年,其中至少有半年全脱产学习”的规定不符。多数学校在职研究生在校学习时间还不到一年,更鲜有实现半年全脱产学习。这就使得学员的学习时间得不到保障,对专业的深入学习也受到限制,研究成果势必受到限制。

3. 课程设置不合理。

多数单位为在职硕士开设的课程,基本是沿用全日制在校研究生的课程,比如英语用的就是同一夽教材。这类教材课时量大,基础性强,所以上课时老师只选几课学习一下就草草了事了,根本没有程序性和循序渐进性。另外,对外语和政治理论课及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有一定的重复性。这些相关课程在老师及职工的日常工作中是经常接触学习的,所以,这时再花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就是浪费时间了。

4. 学校条件有限,对在职研究生管理不严。

教学设备落后,图书资料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同时,学术气氛不够浓,高水平的学术报告比较少,在职的研究生更是没有机会参加学术报告会这样的活动。另外,学校缺乏对研究生教学的严格要求和评估,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手段落后,对研究生缺乏研究方法的教育。这些方面,无形之中都约束着研究生的深入研究和进一步发展。

5. 学风问题突出,造成不良影响。

研究生论文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高校学风问题的反映。当前高校学风问题比较严重,在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中普遍存在浮躁心理,商业气息太浓。学校各院系和教师们忙着挣钱,学校为了抢生源放松对学员的要求。一些教师的主要精力不在教育科研方面,教学过程稀松,上课东拉西扯,甚至连上课时间也不予保证。教师的不正之风不能不影响到学生,使得学员对论文买卖也持不以为然的态度。

二、学员自身方面的原因

1. 学员报考学习的目的与《通知》的目的有偏差。

国家设置这类学位教育的目的在于:加强高校老师队伍建设,为各类高校培养德才兼备的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广博扎实基础知识的、较强教育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校教师,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及老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师德和整体素质。而大部分报考的学员的动机则只在于拿到硕士学位,以利于以后的职称评定、薪水的提高及以后在事业中有较强的竞争力。这个目的就使得他们降低了在学习过程中的要求,而只强调结果,即拿到学位。这就意味着拿到学位就是唯一的目的,所以,当他们在自己没有能力完成论文的情况下,请人代笔也就成了必然。

2. 学员的背景特殊。

他们来自各个教学单位,有着相似的工作背景,共同语言较多,所以聚在一起集中学习时他们并不是把重点放在学习上,而是忙着搞聚会,谈交情。这些成了有限学习时间内的主题,使得学习的效率也大大降低。而在非集中授课期间,他们的工作时间与学习时间又有冲突。学员均为在职人员,学习的同时还多了一份工作压力,有的甚至担任着重要的领导职务或是教学骨干,在学习与时间的安排上有矛盾,使得课下学习的时间得不到保障。

三、导师方面的原因

1. 负担过重,导师队伍建设滞后。

由于近年来的研究生大量扩招,研究生教育的师生比例严重失衡,甚至出现一个导师在带几个甚至十几个全日制在校研究生的情况下再兼带在职攻读的研究生。有不少研究生指出,全日制在校研究生与导师的比例的失衡都已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更不要说导师能花大的精力指导在职的研究生了。许多学员与导师一年只有两次见面的机会,甚至两次都见不到,而且开始见面时间还是在第二学年选导师后。如此算来,学员与导师学习期间的见面次数总起来只有四次,导师又如何能够保证对其做出有效的指导?另一方面,不少培养单位,在扩招的情况下放松了对导师的遴选条件,导致研究生师资队伍的质量出现下降。

2. 个别导师只注重自身发展,而不求与学员共同发展。

导师的勤奋是有目共睹的,许多导师的工作日非常的长,有的甚至加班加点,熬夜来研究自己的东西,对自己有着非常高的追求和要求,但在某些时候导师只是忙着自己的发展,而忽视了与学生的共同发展。有的导师甚至给学生放活说:我很忙,没有什么急事别给我打电话。试想,在导师的这种态度下,学生如何得到有效的指导,如何进行深入的研究?没有了导师的指导,只靠学生自身的勤奋想取得成绩,学员则会走很多的弯路,浪费许多的宝贵时间。

四、最后一个环节,论文答辩把关不严

许多单位在论文答辩时根本不仔细考核学员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及对所研究的问题掌握情况,只是将论文答辩看成是走过场,草草提几个简单的问题就过关。这就导致许多学员也是心存侥幸,根本不把论文当回事,自然也不会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自己写论文,请人代笔就是最好的途径。

针对统招在校研究生的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许多高校都已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那么,针对在职研究生的教育,我认为应该集中专家,对当前存在的问题作更加深入的研究,找出确实有效的措施来应对。特别是如论文代笔这样的问题,直接体现着这种教育的成败,在以后的学位培养中应是坚决杜绝的。

摘要:对于研究生教育来说, 学位论文既是对学生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检验标志, 又是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全面考察。针对目前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中出现的论文代笔现象, 本文试作了原因分析。

关键词:高校教师,在职攻读,论文代笔,原因分析

参考文献

[1]崔涛.简论提高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质量[J].中国成人教育, 2006, (4) .

[2]邓廿庆.对统招和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生应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J].安徽科技, 2002, (7) .

[3]曹坤明.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 2006, (5) .

[4]关尔群.谈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中的招生与培养[N].大连大学学报, 2004, 6, 25, (3) .

在职硕士 篇8

在职人员申请医学硕士学位, 又称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申请医学硕士学位, 是国家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对较高层次医学人才的需求, 于1995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而设置的针对在职人员申请更高层次学位的重要途径, 是国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 已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医学高层次人才。但是, 随着工作的逐步开展, 同等学力研究生申请硕士学位规模的不断扩大, 一些问题也逐步凸显,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总体质量和社会声誉。虽然各级主管部门相继出台了一些调控措施, 但是由于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工作的特殊性以及部分学位授予单位对该项工作认识的相对不足, 导致问题并没有被很好地解决。接下来, 必须进一步采取措施, 切实提高在职人员申请医学硕士学位的质量。

二、在职人员申请医学硕士学位存在的问题

(一) 培养单位质量意识不强, 管理不到位

在职医务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工作, 是对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的有益补充, 可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所需的高层次医学人才, 能缓解保障人民身心健康与高层次医务人员短缺之间的矛盾。但是, 部分学位授予单位质量意识比较淡薄, 对这一制度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有单位甚至盲目扩大招生规模, 将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工作商业化运作, 只看经济效益, 忽略社会效益。同时, 相关规章制度缺乏或不能有效落实, 培养环节走过场, 培养方案形同虚设, 不能建立有效的监督和评价机制, 不能保证在职人员申请医学硕士学位的质量。

(二) 在职人员不能保证有效时间, “工学”矛盾突出

以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针对的人群是在职工作人员, 申请医学硕士学位的绝大多数是临床医护工作者。他们要应付纷繁复杂的医护工作, 课程学习绝大多数安排在周末和晚上, 基本上是工作为主, 学习为辅。加上现在复杂的医疗环境, 他们很难有足够时间沉下心思进行理论学习或从事课题研究。再次, 在职医务人员有很独立的自我意识和自己所从事专业的明确指向性, 期望所学知识能明确指向自己所从事的临床医疗工作, 期望所学知识能非常有效地服务于本职工作, 一旦二者不能有效衔接, 就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因而培养质量也就难以达到预期效果[1]。

(三) 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功利性明显

在职人员申请医学硕士学位目的多种多样:有人确实是为了充实自己, 提高自己的综合业务水平, 最终服务于医护实践。但是许多在职人员申请医学硕士学位的功利性非常强, 就是获取硕士学位, 以最终促进个人的职称晋升、利益获取。他们学习兴趣缺乏, 求知动力不足, 在培养的关键环节如参加全国统考、从事课题研究、发表学术论文、撰写学位论文等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 有人甚至涉嫌学术不端, 损害了学位授予工作的严肃性, 与提高培养质量背道而驰[2]。

(四) 部分导师的责任意识尚需提高

在职申请硕士学位没有严格的入学考试, 符合条件即可进入课程学习阶段。通过国家统考和学位课程考试后, 建立导师关系, 从事课题研究。与统招研究生从入学到毕业一直在导师身边不同, 大多数在职人员前期课程学习阶段还没有建立导师关系, 即使后来确立了导师关系也不能脱产从事课题研究。这就使得部分导师无形中降低了对在职人员的培养标准, 在课题研究的关键环节如选题、开题、中期检查、学位论文评审和学位论文答辩等一度程度上流于形式, 从而影响了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的总体培养质量。

三、针对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一) 充分认识“在职人员申请医学硕士学位”的意义

国家开展在职人员申请医学硕士学位工作是培养医学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举措;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适应国家和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 保障人民身心健康的需要, 学位授予单位应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意义, 以认真负责的态度, 制定并执行严格的学位授予标准。

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 “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的研究生, 或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的人员, 通过硕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 成绩合格, 达到下述学术水平者, 授予硕士学位: (1) 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 (2) 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所以, 授予在职人员医学硕士学位必须符合这些基本要求。而且, 与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教育相比, 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在培养目标、培养口径、培养要求上是相同的, 学位证书也与统招硕士研究生完全一致。只是在学生的来源、学习方式等方面有一定区别。所以, 就教育质量而言, 既然授予的是同一学位, 那么授予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学位与授予全日制毕业研究生硕士学位的质量应该是同一衡量标准[3]。

具体来说, 学位授予单位应在准入关、学习考核关、学位课题中期检查关、学位论文书写关、学位论文评审关、学位论文答辩关和学位评定委员会审定等环节制定执行与统招研究生相一致的质量考核标准, 以便真正提高在职人员申请医学硕士学位的学位授予质量。

(二)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强化导师责任意识

指导教师在在职人员申请医学硕士学位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位授予单位应加大力度,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提升导师的综合实力, 同时进一步提高指导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导师的责任意识。要求导师要像对待统招研究生一样对待同等学力人员进行开题报告、学位课题研究、学位论文写作。同时, 针对在职人员申请医学硕士学位的特殊性, 导师必须在课程学习、论文选题和科研思维方面悉心指导, 指导学生将理论、专业知识和临床实际工作紧密结合, 选择与学生从事的工作紧密结合的相关论题, 以他们从事的工作为基础选择课题, 用课题的结果指导学生的临床医疗工作[4]。

(三) 积极宣教, 提高学生的质量意识

学位授予单位应针对部分学生申请学位功利性比较强的实际情况, 在制定切实可行规章制度及质量标准的基础上, 加大宣传力度, 在招生前开展不同形式、不同渠道的宣讲, 让他们杜绝“混”学位的心理, 让学生充分认识在职申请硕士学位工作的严肃性, 拒态度不端正的在职人员于门外。

(四) 拓展授予在职医务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的学位类型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 在职人员申请医学硕士学位有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 学术学位侧重科研能力培养同时兼顾临床能力训练。专业学位更加侧重临床能力训练, 兼顾科研能力的培养。2015年, 国家进一步扩大了在职人员申请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规模, 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申请临床医学硕士学位有效衔接。这项工作开展既有利于人才培养又有益于推进临床医学学科发展, 更丰富了高等院校与临床医学教育基地一医院之间的医疗、教学及科研的联系与结合[5]。更加注重在职人员医疗技术和水平的提升, 更加符合医务人员的工作实际, 因而大大提升了他们思想认识、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位授予单位应该按照国家的政策要求, 规范操作, 科学管理, 主动开展此项工作, 积极拓展授予在职医务人员硕士学位的学位类型。

开展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工作是对我国学位制度的有益补充, 对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国家应采取切实可行措施, 进一步加大这项工作的监督及评估力度。学位授予单位应加大管理力度, 提高管理水平, 提高学位授予质量。只有这样才能使这项工作前景更加广阔, 为国家、社会培养更多的高层次医学专门人才。

摘要: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工作的开展, 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 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本文对问题作了浅析, 并初步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在职人员,医学硕士,学位

参考文献

[1]李刚.搭建移动教学平台, 解决成人学生的工学矛盾[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 2015 (28) 5:10-14.

[2]张立, 胡新喜.在职研究生培养质量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5) 3:52-55.

[3]宋中英, 宋丹, 邹积岩, 马永红.授予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学位工作质量问题调查[J].大学 (学术版) , 2011 (4) :53-65.

[4]陈爱红, 彭欢.在职研究生教育:质量与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5 (31) 12:97-98.

在职硕士 篇9

1在兽医学领域通识教育的基础上, 课程体系与职业背景相结合

在职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往往为了强调普及兽医学不同领域的知识, 忽略了分类教学。就在职研究生的特点而言, 他们从事着不同领域的工作, 在学习的过程在侧重点不同。在职兽医硕士的生源可分为动物医疗人员、动物检疫人员、畜牧生产人员、兽医执法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等几类。以学生在兽医行业从事的领域、知识结构和兴趣为出发点, 分组实施差异化课程教学, 在总学分不变的情况下, 设定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对不同学生课程设置不一样, 例如, 除了英语和政治两类公共课外, 对从事动物诊疗行业的学生以临床兽医学学科为基础设置必修课程, 选修课则可从基础或预防兽医学学科中选择。 对从事养殖场、分析检测行业的学生以预防兽医学学科为基础设置必修课程, 选修课程从基础或临床兽医学学科中选择。这样分组进行课程教学, 使学生的职业背景与课程体系紧密对接, 便于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不仅保有了跨学科课程的比重, 也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更容易、更深刻地接触到本行业的前沿知识和最新科研成果, 也便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沟通, 教师在授课过程更具有针对性, 同时可以从中得到在本领域生产实际中问题的反馈, 带着问题进行科学研究, 更有意义。

2论文的选题应体现兽医科技理论的应用

在职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于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性人才, 提高我国兽医行业基层从业者的专业素养。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虽然具有丰富的基层生产实践经验, 多数从事兽药销售、技术服务、检测等工作, 但是如何真正使论文研究的内容与从事的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还具有一定难度。很多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在选题的时候往往面临这样的困惑, 一种情况是从事销售、兽医执法等行政岗或其他与兽医行业相关性较小的工作, 选题方向困难, 课题内容无法有充足的材料支撑。另一种情况是从事养殖、检测等工作, 虽然在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数据, 但是不知如何分析运用这些数据开展深入的科学研究。即便利用这些数据进行一些研究, 研究内容也偏为浅显, 不利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此外, 科研平台和实验条件的缺乏、培养经费有限也影响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研究课题的进行。

在学科建设过程中, 探索高深、前沿的机理性问题固然重要, 但是学科建设目的的另外一层含义还包括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因此, 在职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需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发现问题, 挖掘问题, 解决问题, 利用高水平大学建设下各类创新平台将实用技术应用于兽医相关行业中, 并推动兽医行业深层次的发展。

3以“产学研”为契机, 拓展在职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在职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虽然在实验技能操作、科研水平、 兽医理论知识掌握等方面与学术型硕士有很大差距, 但是在职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有着学术型硕士无法比拟的优势, 那就是宝贵的生产实践经验。高水平大学建设落实创新管理机制体制中指出赋予科技成果自主处理权, 科技成果转化所收益全部留归单位自主分配, 支持政府、行业企业、社会组织与重点建设高校联合共建教学科研平台, 开展联合攻关和协同创新。科研成果是衡量高水平大学建设成效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 如何让这些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 产生经济效益服务社会也是在此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在职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掌握着兽医基层行业最真实、最详尽的资料, 也最了解兽医行业实际生产需要, 以“产学研”为契机, 在在职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有意识地探索各项科研成果转化的可能性, 不仅实现各方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还使在职兽医硕士专业教育更接地气、更具有意义。兽医行业的需求和转化的成果也可通过在职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反馈, 为兽医专业学位教育改革提供依据。

4结语

积极利用高水平大学建设中的创新机制和平台进行在职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 不仅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数量的扩增和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化提供了疏导通道, 在保证培养质量的同时, 强调科教结合, 产学研结合, 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在职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需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为兽医行业培养适合现行经济社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摘要:本文在课程体系、论文选题等方面对在职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行了探讨, 并结合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理念对在职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兽医,在职兽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

参考文献

[1]李明秋.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地方性人才——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探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9 (11) :113-114.

在职硕士 篇10

华中科技大学于2010 年获得首批出版硕士专业学位授权资格, 于次年开始招生。2011 级录取20 人, 2012 级录取21 人, 2013 级录取20 人, 2014 级录取19 人。学生大多是全日制教学, 每年有近一半的新生是跨专业报考。

与新闻传播的本科教育不同, 华中科技大学的出版教育起点就是硕士, 这符合出版人才的需求特点, 但由于华中科技大学的出版教育开始时间不长, 有很多教学问题急需探索和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在遵循出版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基本规范的同时, 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上严格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 针对学校工科强势的特点, 积极思考如何将学校的学科优势转化为出版教育优势, 研究强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教育文理交叉的特色, 旨在将出版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理论教学、专业实践进行有机结合。

(一) 确立合理的培养目标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硕士教育培养的具体要求包括:第一, 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 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公民素质, 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出版职业伦理原则, 恪守出版职业道德规范。第二, 掌握出版编辑领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具备从事出版工作所要求的社会科学和自然学科知识, 掌握编辑出版专业理论、编辑出版职业技术。第三, 能综合运用编辑出版和其他专业知识, 具有较强的出版传媒策划、编辑、运营和管理方面的能力, 达到国家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和新闻出版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任职要求。第四, 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 能阅读专业外语资料。第五, 身心健康。

(二) 设置全面的专业课程

根据全国出版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下达的文件, 华中科技大学对出版硕士教育的课程设置如下:实行学分制, 总学分要求不少于42 个学分, 其中公共课4 个学分, 专业必修课12 个学分, 专业选修课6 个学分, 毕业论分10 个学分, 实践环节10 个学分。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硕士的专业必修课包括《出版学概论》《编辑原理与方法》等。课程设置涵盖编辑、发行、管理, 种类包括图书、期刊、网站、数字出版等方面, 理论课程与操作课程并进。必修课的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形式, 其中考试课不得低于总科目的80%。考核办法可以灵活多样, 重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 发现、分析、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能力和方法, 减少对机械性记忆的考核。

(三) 注重“双师制”建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专业硕士培养方案明确表示:采取集体培养与导师 (组) 负责相结合的指导方式。导师 (组) 应以具有指导硕士研究生资格的正、副教授为主, 并吸收出版传媒实务部门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特定领域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参加。加强教学与实践的联系和交流, 聘请出版实务部门的专家参与研究生的教学及培养。学院聘请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等单位的具有高级职称的人物担任授课教师, 也兼任导师, 为学生提供很多业界帮助。这些业界导师有搞管理的, 也有搞业务的, 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丰富的业界经验与人脉资源, 可以在指导学生学习、 推荐学生就业方面有着更侧重于实践性的作用, 与高校导师形成互补, 有效地优化学院导师队伍, 保证出版专业硕士教育的全面性。

(四) 加强与业界的联系, 重视前沿信息

学校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 邀请出版业界专家学者来校举办讲座、沙龙, 承办全国编辑出版年会, 及时介绍产业前沿信息。 学生对一系列前沿信息反映良好, 还经常吸引外院系学生参与。另外, 学校还鼓励学生报考出版职业资格考试, 让学生跨过这道出版界就业的门槛。

(五) 严格毕业论文审核

学位论文是对两年学习的实践总结, 也是对教学质量的考核。华中科技大学要求学位论文选题应遵循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紧密结合出版实际问题, 面向出版应用, 分析研究要有一定的科学性、系统性、创新性, 重点反映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与知识解决出版实务问题的能力。论文应以出版实务研究为主要内容, 具体有案例分析、研究报告、专项调查等形式。学位论文完成后, 要有至少2 名副高级以上的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评阅。修满学分, 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者可授予出版硕士专业学位。

二、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硕士教育的特色

(一) 起点高、融合性强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学教育从本科开始, 而出版教育是从硕士研究生开始的, 这符合出版人才的需求特点。 对于华中科技大学出版专业硕士的招生, 重视学科的融合性, 跨专业背景的学生更受欢迎, 拥有专业实践经验的学生更受欢迎, 旨在培养拥有多领域知识, 既“宽”又“专”的复合型人才。

(二) 文理交叉

华中科技大学作为传统的工科强校,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奉行“文理交叉见长, 复合特色取胜”的宗旨, 希望培养既有扎实人文社科功底又能掌握现代化传播工具的复合型现代新闻与信息传播人才。学院在本科阶段就开设高等数学、自然科学概论、微机原理等工科课程, 这在全国是首例。

因此, 不同于其他高校偏文科的课程设置, 华中科技大学将出版专业硕士教育与计算机技术、 数据库、全媒体平台等融合, 更具有学校特色, 在专业中设有“科技编辑”一方向, 更利于学生发挥自身所长, 鼓励拥有工科背景的学生报考学习, 成为集技术和理论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

(三) 重视职业道德与能力

华中科技大学注重对出版专业硕士职业道德与能力的培养。 职业伦理包括出版职业道德与执业规则;职业能力包括出版职业思维、职业语言、出版编辑知识、方法、职业技术五个方面。职业能力的培养内容主要表现为:第一, 系统掌握编辑、出版以及信息传播的基本理论;第二, 系统掌握读者调查、市场分析、选题策划、编辑制作、宣传推广的知识与方法;第三, 了解我国有关编辑与出版的方针、政策与法规;第四, 了解有关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管理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的基本知识;第五, 具有较强的国际化视野以及跨文化出版能力。

以上内容都融入了各门课程之中, 并通过课程教学、实践、专题讲座与研究等形式来培养, 注重对这些技能的综合应用。

(四) 重视实践教学

华中科技大学注重省内外实习资源, 鼓励学生在业界实习, 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其对行业的了解。在出版专业硕士实习方面, 学校和院系给予了大力支持, 学院设有导师专门负责专业硕士的教育工作, 并可以与实习基地进行联络、协调、推荐。出版专业硕士在完成第一年的学业之后, 在没有课程的情况下, 学校鼓励其去实习。学校还在不断扩展实习资源, 希望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环境。此外, 在课程设置的42 个学分中, 实践环节占有10 个学分, 可以看出, 相对于其他高校, 华中科技大学更加注重实践教学。

实践环节分以下五个:第一, 专业文书撰写。就编辑出版工作涉及的主要专业文书 (比如选题报告、编辑加工记录、编辑质量报告等) 进行写作训练, 由具有实务经验的教师或实务部门专家讲授。第二, 专业设计。根据培养目标, 结合课程教学, 进行图书、报纸、期刊、网页等方面的项目设计, 由任课教师或实务专家指导。第三, 专业实训。按专业方向提供实训, 按专业由教师组织, 由实务专家辅助指导。第四, 专业课程实习实践。结合所学的专业课程, 以课程作业或者课程论文形式完成, 有专题调研或个案研究两种类型, 由任课老师组织。第五, 专业实习实践报告。在出版传媒企业实习4 个月, 要求认真撰写实习日志、实习总结, 由实习单位填写实习鉴定, 并加盖实习单位公章;回校后, 提交实习总结材料和实习鉴定意见, 并经学院组织专家组考核。实践考核方式多样且务实, 能真正让学生学到东西。

(五) 重视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的区分

作为专业硕士, 出版硕士与编辑出版硕士存在差别。编辑出版学是研究国内外出版业运行规律并对出版实践给予指导的一门应用学科, 旨在培养具有编辑出版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够从事教学与科研的编辑出版学高级专业人才;出版硕士更倾向于培养从事出版技术业务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更倾向于实践性与融合性。目前, 我国高校出版专业硕士的培养方案受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较大, 很大程度上不能反映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和要求, 还没有转换到突出职业能力的导向上来。

华中科技大学重视出版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的区分, 在奖学金的评定上, 学术硕士的标准是发表文章数量, 而专业硕士是实践作品。专业硕士必须进行3个月以上的实习, 这一要求突出了专业硕士的职业导向, 学生能够更好地定位自己, 找准方向。

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硕士教育存在的问题

笔者对华中科技大学出版专业硕士在读生、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 大多数学生认为出版专业硕士教育存在以下不足:

(一) 资金投入与教学时间问题

出版专业硕士的教育起步晚, 发展必然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在实习建设、专家教学、内部管理上资金的投入不足;一些业界的兼职教师面临着固定的教学时间与自身工作安排发生矛盾的情况, 要求我们在出版专业硕士的教学时间安排上具有更多的灵活性。

(二) 对软件技能、营销、管理方面的培养缺失

虽然设有出版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数字出版技术等课程, 但据调查显示, 大部分毕业生在工作后都认为自己对出版营销、 出版工具与技术的掌握不够, 这方面课程设置过少, 应当加大比重。

(三) 课程内容陈旧、重复, 缺少教材, 体系不完整, 实务课程较少

出版业作为传媒产业, 在互联网时代以飞快的速度更新换代, 出版专业硕士的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难免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特别是一些理论性课程, 容易让学生感觉陈旧无趣、不符合实际。对于研究生教学, 教材难以统一, 导师大多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自编讲义授课, 以课题研究带动专业教学, 难以形成知识体系。此外, 实务课程设置偏少的情况依然存在。

四、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硕士教育的未来发展

(一) 明确培养定位

华中科技大学希望将学校特色优势变为人才教育优势, 将提高专业硕士教学质量、转变专业硕士培养方式当作重中之重, 在出版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上, 突出“应用性”, 实施专业化、学术化、职业化的教育。要求对出版管理、出版营销、编辑出版、数字出版等方向进行成体系的学习, 对学科的前沿要及时把握。在学习的过程中, 要引导研究生对实践应用大胆思考、充分创新, 提升想象力, 培养具有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二) 明确专业方向, 发展文理特色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方向分为:大众编辑出版, 专业及科技编辑出版, 新媒体与数字出版, 出版经营管理, 出版营销, 出版国际化与跨文化出版。

由于学校出版硕士教育刚起步, 虽设立了不同的专业方向, 但在教学、划分方面还不尽完善。在今后的发展中, 应当设立多元发展目标, 根据学生的自主选择, 针对不同需求进行指导, 真正做到学生的“术业有专攻”。

结合工科院校特色, 着重发展新媒体、数字出版技术方向与科技编辑方向的教育。让学生不再局限于概况、理论教育的空壳, 而是真正掌握前沿技术, 做到工科知识技能与人文社科素养的完美结合。

(三) 优化课程设置、与时俱进, 加大实践力度

课程设置是培养方案的具体形式, 也是人才培养的实质性要素。课程设置是否合理, 直接关系到出版硕士的培养目标能否实现, 也体现着学校教育特色与教学质量。

在出版硕士教育的课程设置上, 首先, 要打好理论基础, 也为跨专业的同学提供学习空间。其次, 增加应用性、实务性课程, 掌握扎实的出版技术, 才能与实践紧密结合。再次, 要注重知识的更新, 不能一味讲授陈旧、过时的理论知识, 要注重产业的最新动态。

(四) 加强学术硕士与专业硕士的交流

出版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虽然属于不同的类型, 但学科内容上拥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 应当鼓励两种类型的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吸收。学术硕士的课程侧重于理论研究, 专业硕士的课程侧重于应用, 两者具有互补性。若将两种类型的课程融会贯通, 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 培养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应用能力, 这样才能让学生发展得更好。

参考文献

[1]李建伟, 张锦华.我国编辑出版专业研究生教育现状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2) .

[2]李文邦.我国编辑出版专业研究生教育综述[J].出版与印刷, 2008, (2) .

[3]赵欣.出版硕士人才培养之我见[J].科技与出版, 2013, (11) .

上一篇:健康美容新时代到来下一篇:现代中国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