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态焦虑

2024-08-10

状态焦虑(精选十篇)

状态焦虑 篇1

1. 武术套路运动员赛前焦虑症状分析

1.1 运动员竞赛焦虑量表 (SCAT)

运动员竞赛焦虑量表 (SCAT) 是由美国学者马腾斯 (Martens, 1982) 专为学生编制而成的焦虑量表, 它具有对学生作特殊测定的价值。在此基础上, 他还编制了“竞赛状态焦虑量表”。该量表分别从运动竞赛状态焦虑的认知状态焦虑、躯体状态焦虑和状态自信心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一般说来, 焦虑分越高, 说明运动员的紧张程度越大;焦虑分越低, 说明运动员的紧张程度越小。状态自信心得分与运动员的紧张程度也有密切的关系, 所以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运动员处于赛前过度紧张状态。这种过度紧张的原因有的是对比赛意义的深刻认识产生的高度责任感变成了思想负担或精神压力;有的是“强敌面前不知所措而过度紧张;有的是过分低估自己的力量而产生焦虑”。这些原因使运动员心理活动达到极度紧张水平, 表现为过早兴奋和过度兴奋, 比赛前几天就进入临战状态, 希望马上投入比赛。由于过度兴奋, 对微弱的刺激也产生强烈的反应, 心里忐忑不安、坐卧不宁、慌张焦虑、注意不集中。在这种状态下, 思考粗糙, 判断不准确, 容易发生激情, 出现睡不着觉、吃不下饭、尿频、便秘或腹泻等状态。若参加比赛则易手足失措和动作失误, 这种过度兴奋需付出和消耗极大的生理能理和心理能量, 因而运动员很容易疲劳。

1.2 武术套路运动员赛前焦虑

武术运动属于主观性评分项目, 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往往影响运动的认知状态;而且武术套路比赛对运动员的感知、记忆、思维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假设:认知特征较为显著的武术运动, 其运动成绩更多地受到认知焦虑的影响。

然而, 当今武术套路运动赛前心理往往被重视不够, 这种现象是极为错误的, 必须提醒运动员给予高度重视。有的运动员由于心理准备不充分, 赛前紧张, 常常出现情绪不稳定, 过度紧张, 生理过程变化异常, 呼吸短促、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四肢紧张、动作不协调、失眠、反应迟钝;有的运动员赛前思想压力太大, 心理负担太重, 信心不足;有的运动员赛前冷淡, 情绪低落, 感到软弱无力, 心境不佳, 体力显著下降, 精神萎靡不振, 信心缺乏, 注意力不集中, 坐立不安, 经常发生受伤事故及其他意外事故。不良心理状态对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发挥具有消极的影响, 可能会出现比赛套路演练的节奏把握不住、有遗漏、间断、停顿、触地、机械脱落、完成时间不够等现象, 造成比赛的失利, 从而影响到比赛成绩。

1.3 影响焦虑状态的主要因素

要控制和调节好运动员的焦虑水平, 使其有利于运动成绩的提高, 就需要充分了解影响焦虑的原因。研究表明, 运动员焦虑水平的提高或降低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3.1 焦虑与时间

美国运动心里学家对焦虑的研究发现, 运动员在赛前、赛中和赛后的焦虑状态是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的。

一般来说, 越接近比赛, 运动员的焦虑水平越高, 但比赛开始后, 焦虑水平又有降低的趋势, 当比赛过半和赛后不久, 焦虑水平又有回升的趋势, 这一曲线是与我们的经验符合的。

赛前、赛中的焦虑水平的变化特点, 可以为人们理解和接受, 但赛后焦虑水平为何提高呢?主要是运动员在比赛接受后的当天晚上, 甚至一连几天都会想着竞赛中的某些情景;或者由于沉浸在胜利的情景中而过于兴奋;或者因回忆失败的情景而产生忧虑、沮丧、消极等情绪, 这些都是造成焦虑水平提高的原因。但是, 这只能说明焦虑水平随时间而变化的普通现象。实际上, 这种变化现象也会因人、因项目、因事件的发生特点而迥然不一。

1.3.2 焦虑与压力

一般来说, 运动员面临的压力越大, 焦虑水平越高, 运动员所面临的压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3.2. 1 比赛性质。越是重大的、关键性的比赛, 运动员所感到的压力越大, 焦虑水平也随之提高。

1.3.2. 2 社会要求。

社会需求主要来自球迷、朋友、家属成员和教练, 当社会对运动员的期望和要求越高时, 运动员就会感到很大压力。

1.3.2. 3 目标的制定不切实际。

运动员给自己定的目标应适当, 应是自己通过最大努力所达到的。目标定得太高, 不符合自己的实际水平, 就会产生一种空虚感和压力感。

1.3.2. 4 生活经历。

当运动员的生活受到严重挫折都会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 从而影响训练和比赛。

2. 对策

为了减轻和避免运动员在大赛前的过度紧张, 在大赛前我们要对运动员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运动员赛前的心理状态调整的基本目的是增强心理的稳定性, 消除各种心理障碍和思想负担, 建立积极的心理定势, 形成一种最能与比赛相适应的心理状态, 这对于比赛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大事。

2.1 认知状态焦虑对策

首先教练员要提前发现运动员的过度紧张, 及时采取引导和转换的方法, 使运动员从精神过度紧张中解放出来。教练员要以同情的、体谅的态度通过友好的交谈来改变这种不符合竞赛要求的心理状态,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帮助运动员明确比赛的任务和意义, 激发起比赛的动机, 鼓舞起高昂的情绪, 产生战斗的要求并具有必胜的信念。在谈话中要把对运动员的期望水平控制好, 与运动员一起制定比赛目标。其次教练员在赛前要多鼓励运动员, 比如说一些像“你最了解你自己的能力, 所以什么也不要考虑, 放心去干吧”。

2.2 躯体状态焦虑对策

首先可采用调整呼吸的对策, 在上场前, 感到紧张时可以几次腹式深呼吸以缓解紧张情绪, 或大吼几声亦可缓解紧张情绪。其次可采用放松肌肉对策, 当精神过度紧张时, 往往会感到颈部肌肉僵硬、双肩耸起, 因此可闭目静坐, 回忆过去成功的经验, 体验一下取胜的欢乐, 这样可以起到回避信息、防止外界干扰的作用, 使心情保持平静。

2.3 状态自信心的对策

当赛前感到精神紧张或被其他消极想法困扰时, 可采用内部语言暗示和提醒自己, 使正在盘算的错误思想中断, 用积极的想象或思考代替。另外, 教练员还要给运动员分析他的长处所在, 以及对手的短处所在, 让运动员树立自信心。

摘要:本文通过对武术套路运动员赛前的认知状态焦虑、躯体状态焦虑和状态自信心三个方面的分析, 提出相应的对策, 旨在为教练员和运动员的赛前训练, 形成并保持最佳的竞技心理状态提供帮助。

关键词:武术套路运动员,状态焦虑,躯体状态焦虑,状态自信心,对策

参考文献

[1]田广秋.运动员赛前焦虑水平与对策[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1998, (04) :37-39.

[2]秦枫, 唐步凯.谈谈运动员赛前焦虑[J].体育科研, 1997, (04) :43-46.

[3]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传染科护士焦虑状态的调查及对策 篇2

【关键词】护士;传染科;心理状态;对策

绪论

1.1 背景及意义

传染科是传染病病人隔离治疗的场所,病人和病原体携带者体内的致病菌以多种途径排出体外,作为与病人密切接触的传染科护士潜在的危险性很大。而在最近几年又出现很多我们并不太了解的传染病,像sars,禽流感等。面对这些现象,传染科做为一个特殊科室,又是一个首当其冲的科室,护士能够在出色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保持身心健康尤为重要。本文对在传染科工作的60名护士进行焦虑状况调查,了解他们面对传染科病人时的心理反应,及时给予相应的对策,让护士培养良好的心态,使其认识护理工作真正的社会价值。

1.2 研究目的及目标

目的:了解传染科护士焦虑程度并根据具体情况提出相应对策。方法:利用问卷调查方式,于2010年3月对莒南县人民医院的60名护士进行焦虑状态调查。调查对象均采用zung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共发放问卷60份,收回有效问卷60份。采用spss12.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传染科护士53.33%存在焦虑,标准分均值高于国内常模,护师的焦虑程度高于主管护师的焦虑程度。结论:加强对护士心理健康的重视。针对护士在传染科工作期间的心理问题,采用有效的应对措施,及时解决或缓解其焦虑程度。使其顺利完成工作任务。

1.3 关键词及定义

1.3.1 关键词:护士 传染科 心理状态 对策

1.3.2 定义

护士:是指经执业注册取得护士执业证书,依照本条例规定从事护理活动,履行保护生命、减轻痛苦、增进健康职责的卫生技术人员。

传染科:是指传染性疾病治疗临床科室。

心理状态:是指人在某一时刻的心理活动水平。

对策:是指对付的办法或策略。

1.4 文献回顾

本次写作主要参考了郑艳华,欧丽华的《传染科护士的自我防护及其意义》和张松的《焦虑的本质与矫正》,王静老师的《传染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以及王晓静等老师的《传染科护士的心理素质与培养》等大量文献。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本次论文的研究对象为莒南县人民医院传染科的60名在职护士,其中护师30名,主管护师30名。

2.2 调查内容

包括一般资料和焦虑自评量表(sas)。一般资料为被调查者的年龄和职称情况。焦虑自评量表共20题,将20题的各个得分相加,即得粗分,其中5、9、13、17、19为反向计分。经过y=int(1.25x)换算,得标准分(y)分数高低决定焦虑程度,分数越高焦虑程度越高。每份量表的标准分大于等于sas的正常分界值50为阳性症状。

2.3 研究方法

以发放问卷的形式,由发卷人先对被调查者作必要的解释,然后由护士独立完成,问卷为不记名自填,当场收回并检查,发现漏项给予补充。共发放问卷60份,收回有效问卷60份。回由率为100%。

使用spss12.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各项财查的平均得分与标准差。采用百分比描述不同文化程度护士焦虑的关系。

2.4 研究步骤

1)在研究的的60名护士当中发放问卷,然后由护士每个人单独完成,并且当场收回并检查是否存在漏交。

2)使用spss12.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各项财查的平均得分与标准差。采用百分比描述不同文化程度护士焦虑的关系。

3)在某传染病医院的护士中随机抽取6名护士进行预调查。一周经后对这6名护士进行重测。经统计问卷内在一致性cronbach’s a值为0.912,重测信度为0.802。

研究结果

3.1 护士的焦虑状况

3.3 文化程度的影响

讨论

因传染科护士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需直接接触传染病病人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各种医疗锐器极易造成职业意外伤害和职业暴露。其工作的特殊性,加大了护士的心理负担。与其它科室的护士相比较,传染科的护士更需要合理的心理调节和疏导。经过上述调查,提出以下几点应对措施:

4.1 学会调节,保持良好心态

焦虑是为人类自身产生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每个人都经历过的一种心态,是破坏我们身心健康的因素[2]。本调查结果显示,在传染科工作的护士中,有轻度焦虑的有19例,中度焦虑的有10例,重度焦虑的有3例。32名护士sas评分大于等于50,焦虑发生率53.33%。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针对这些,一方面,领导应帮助护士消除负性情绪,提高护士情绪自控力,使护士了解负性情绪对工作及自身安全的影响。心理学家认为交流是缓解心理困扰的有效措施之一[3]。另一方面,护士遇到困难时要学会倾诉,多和同事和领导沟通,释放自己的不良情绪。要学会自我心理保健训练和松弛训练。如听音乐,深呼吸等,缓解心理压力,纠正不良情绪,保持心理内环境的稳定。

4.2 降低危险因素并采取防范措施

4.2.1 常见的危险因素有: 1)物理性的危险因素

针刺伤或锐器伤最常见,其中由皮肤刺伤造成感染占84.2%[2]。美国cdc报道,有1758名医务人员做过hiv抗体检查,有26名hiv抗体阳性(1.5%),其中3名曾不慎被hiv污染针头刺伤过皮肤。英国有1名护士不慎将带hiv患者血针头刺伤过自己的手指后hiv抗体阳性[3]。

2)生物性的危险因素

护士在操作中不可避免地要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或其他分泌物,而这些是最常见,又最具有潜在性的危险因素。

3)生理、心理、社会因素

护士工作较琐碎,频繁倒班,易造成身心疲惫;另外,人们对传染病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和歧视态度,势必影响护理人员的情绪。

4.2.2 防范措施

1)建立健全护理安全质量管理

规范传染科护理操作各个环节,重视专科理论学习和技术操作培训。合理安排每位护士班次。利用空闲时间加强传染科各种疾病理论学习,使护士对疾病相关知识了如指掌,提高护士应急能力,使工作有条不紊,以最优化的方式参与工作,并实现工作目标,从而减少职业暴露的机会。

2)强化安全质量教育,提高护理安全意识

护士长利用安全质量分析会,进行职业安全教育,学习并考核每位护士“职业暴露”工作流程,指导每位护士发生职业暴露后正确及时处理。对个别护士经常发生针刺伤的,要找出原因,给予人文关怀的同时纠正其不良习惯性操作行为。建立各种废用医疗物品分类标识放置,专人清点回收,设立锐器收集箱。

3)加强护士消毒隔离观念

认真进行环境因素和作业风险评价,每日对各病房进行60min紫外线空气消毒。严格执行操作前洗手,操作中每人一巾一消毒。进病房操作时必须衣帽整洁、戴口罩,必要时穿隔离衣及戴手套,加强自身防护意识。

4)医院、科室加强发生职业暴露后支持系统

增强护士之间支持系统,对受伤护士给予人文关怀,以减轻护士发生职业暴露后的不良情绪反应。同时大力开展职业安全教育,提高护士对针刺伤的认识,呼吁全社会都关心和支持医务人员,对其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

5)提高护士的心理素质及心理承受能力

在护理工作中要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状态,及时排除外界的干扰,规范自己的护理行为。对各种复杂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做到沉着冷静。同时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加强自身的涵养,以朝气蓬勃的面貌迎接每一天的临床护理工作,从而把职业暴露危险因素降低到最小。

4.2.3 结论

表3显示,护师中有焦虑症状的有20例,主管护师有焦虑症状的有12例。产生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护师年龄偏小,工龄较短,工作中往往缺乏工作热情和主动性,缺乏与病人沟通的经验。知识面相对狭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及自我管理的能力较弱,因而焦虑症状较主管护师严重。针对以上原因,我们应从护理理念、护理模式和基础护理知识引导的启发护士,鼓励她们多巡视病房了解病情、病史、临床表现。掌握常见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如肺结核,主要为呼吸道传播,进入病房要戴口罩,病人的痰液要用5%-12%的来苏浸泡2小时以上弃去[4]。乙型肝炎主要为血液传播,做好血液体液隔离一般不会被传染,对病人操作前后要严格洗手。若发生针刺伤也不要尽慌,用无菌生理盐水或消毒液清洗伤口,再用碘酒消毒包扎,避免再次污染。有研究表明,在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短时间只采用适当的补救措施可减少感染的几率[5]。同时护士管理者要放手不放眼,并给予肯定。

4.3 加强职业道德素质

由于近年来新型的传染病的出现,如:艾滋病、非典型肺炎、禽流感。传染科工作密切接触各类传染病病人,深感到与传染病很近,惟恐各种原因而感染上传染病,这是引起护士焦虑的又一原因。调查中显示传染科的护士焦虑标准分为49.15±10.75,高于正常人群常模。就此状况对护理部有了更高的要求,首先,采用不同的方法开展思想教育,不仅要强调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围绕病人,以“病人为中心”,把解除病人的痛苦为己任,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痛病人所痛,真正把病人做为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其次,护士长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做责,对病人认真负责、体贴、关心,对护理技术精益求精。对工作一丝不苟,给护士树立良好的榜样形象,不断潜移默化,使护士正确认识护理要作的社会价值热爱护理工作树立爱岗敬业的思想,培养整体护理的初步理念。

4.4 提高对职业危害的认识

临床上各种技术操作种类繁多,加上病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不愿接受护士的操作,再加上工作环境的特殊,更让护士失去信心,不愿去操作,情绪低落,焦虑程度增加。就此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对策:首先,护士长要热情耐心做好示范,做到动作规范,技术娴熟,要用自己的言行影响护士。同时给护士动手的机会,可选择一些修养好的、体质较佳,容易穿刺的病人进行操作,帮助护士提高在病人心中的威信。其次,对一些规程较多的技术操作,应让护士先看后做,要边讲解边示范,给护士一个操作的整体概念。再次,护士要在实践中找出自己的不足,不断总结分析,进行自我评价,使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不断提高。进而产生质的飞跃,对自己充满信心。

推论及建议

5.1 推论

本调查结果显示:1)传染科护士焦虑护士比例为53.33%;2)传染科护士焦虑程度高于常模人群;3)传染科护士的焦虑程度和职称程负相关。

5.2 建议

状态焦虑 篇3

[关键词] 肺癌;抑郁焦虑状态;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1-126-02

Study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state in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 and psychological care experience

PENG Caifen  LIAO Kunlun  ZHONG Meixia

Cancer Hospit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6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state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in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 and establish an appropriate method of psychological care. Methods 60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 into the observation.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using SAS and SDS to evaluate the depression and anxiety state. To observe the SAS,SDS points change before and after psychological care. Results The anxiety/depression points of two groups before psychological car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0.05).After psychological care,anxiety/depression point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suggesting that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more effective than the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 The psychological care had a good effect on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 with depression and anxiety,worthy of further study and promote.

[Key words] Lung cancer;Depression and anxiety state;Psychological care

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晚期肺癌患者多有慢性咳嗽、进行性消瘦、咳痰,甚至咳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引起患者心理负担。祁淑英[1]研究发现,肺癌患者较多伴有明显的心理障碍,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怖、偏执等。肺癌患者的心理障碍影响其对治疗与护理的依从性,从而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必须得到重视。笔者观察了60例伴有抑郁、焦虑状态的肺癌患者,观察组给予恰当的心理护理干预,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观察了60例肺癌患者,均为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住院患者。病例纳入标准:经临床、影像学和病理确诊的原发性肺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组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49~68岁,平均(47.5±11.6)岁;平均病程(2.53±0.86)年。按发病部位分类:中央型肺癌13例、周围型肺癌17例。按病理类型分类:鳞癌7例、腺癌9例、腺鳞癌9例、小细胞未分化癌5例。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7~67岁,平均(47.8±11.3)岁;平均病程(2.58±0.82)年。按发病部位分类:中央型肺癌12例、周围型肺癌18例。按病理类型分类:鳞癌8例、腺癌10例、腺鳞癌7例、小细胞未分化癌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焦虑抑郁评价方法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2],SAS、SDS量表为20题及4级评分制,4个等级分别记为1、2、3、4分,满分80分,以>40分为有意义,SAS、SD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0分,其中50~59分为轻度,60~69分为中度,70分以上为重度。由经专门培训的专业人员指导患者进行自评,入院时及疗程结束后测评1次。

1.3 心理护理基本方法

①心理护理由经专门培训的高年资护理人员负责,每次心理干预约30 min,每周2次。②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首先要主动接触患者,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理并及时进行疏导,可以通过询问和谈话对患者的家庭环境、文化水平、生活习惯、病情变化、思想情绪等方面进行了解,以满足患者的各种需要。其次,用良好的态度和真诚的语言去关心和体贴患者,争取患者的信任。③开展疾病认知教育:对患者及家属认真讲解肺癌相关知识(对患者可以有所保留),使其正确对待疾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治疗。使得患者认识到信心的重要性,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主动配合饮食和药物治疗。④协助建立良好的家庭支持:通过对亲属进行疾病认知、医学护理知识宣教等措施,提高家属对疾病治疗的认知,从而更好的配合治疗。良好的家庭支持能够减轻患者患病后的无助感,利于患者保持乐观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减少抑郁情绪的发生。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采用PEMS3.1 for windows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焦虑/抑郁状态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焦虑/抑郁状态积分显著降低,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提示观察组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焦虑/抑郁情绪比较(,分)

组别n评分时间SAS评分SDS评分

观察组30干预前48.63±5.7553.75±6.12

干预后 27.58±3.66ab 29.23±3.58ab

对照组30干预前 47.64±5.6352.66±6.33

干预后 42.45±5.7747.35±5.43

注:与干预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bP<0.05

3 讨论

焦虑/抑郁状态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生理应激,严重的躯体疾病可引起抑郁或加重抑郁,并对疾病预后有显著的影响[3]。 国内对恶性肿瘤的调查发现焦虑抑郁的心理反应者占20%~40%。一项对肺癌患者的相关调查发现,焦虑和抑郁的发病率分别为40%和38%[4]。焦虑/抑郁状态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对治疗依从性产生不良的干扰,因此必须得到重视。

对于合并焦虑/抑郁状态的肺癌患者,笔者近年来采用以心理护理为主的治疗措施,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本组病例干预前SAS评分为(48.63±5.75)分,干预后为(27.58±3.66)分;干预前SDS评分为(53.75±6.12)分,干预后为(29.23±3.58),干预后两种积分均有明显的下降(P<0.05);且优于对照组(P<0.05)。笔者认为,对知情者进行护理干预,一方面增强护患之间的交流,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提高护理与治疗的依从性;另一方面,调动患者内在积极因素,稳定不良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设法满足患者心理需求,给予患者情感支持,并纠正对疾病的错误认知,促进患者主动参与功能锻炼,对缓解焦虑/抑郁状态有积极的意义。

总之,心理护理对肺癌患者抑郁焦虑状态有很好的改善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并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祁淑英.疼痛对癌症患者抑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5,18(8):1203-1205.

[2] 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5-39.

[3] 周玉琴,金虹.心理应激与心理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1B):75.

[4] 吴莉,王世杰.支持性心理治疗改善放化疗肺癌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J]. 中国临床康复,7(17):2462-2463.

状态焦虑 篇4

关键词:神经内科,焦虑,抑郁,护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医疗的进步,对疾病的认识已不仅限于生物医学模式,而发展成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要求医护人员在了解患者疾病和病史时,应从患者的社会背景和心理变化出发,对患者所患疾病进行全面的分析及诊断,从而制订有效的综合方案,提高护理质量和治疗效果[1]。本文就我院神经内科患者的焦虑与抑郁的状态和护理做一些研究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调查对象为2009年7月到2009年12月半年期间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122例,年龄27~83岁,男78例,平均(52.34±15.17)岁,女44例,平均(46.61±13.58)岁。排除严重精神异常、意识障碍、文盲、视力听力障碍以及病情严重到影响交流和调查的患者。

1.2 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让受试患者根据实际情况亲自填写,由调查人员统一计算分值。使用zung焦虑量表(SAS)评估受试患者的焦虑倾向和zung抑郁量表(SDS)评估受试患者的抑郁倾向[2]。高于50分判断为有焦虑状态和抑郁状态,分数越高,焦虑或抑郁倾向越明显。严重程度指数=受试者总分/80,指数在0.5以下表明无焦虑或抑郁,0.5~0.59为轻度焦虑或抑郁,0.6~0.69为中度焦虑或抑郁,0.70以上为重度焦虑或抑郁。对有焦虑或抑郁患者行护理干预措施。

1.3 护理干预措施

除了日常的护理之外,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尽量营造良好的住院氛围,以优良的服务态度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在治疗间隙和康复期,应鼓励其参加力所能及的娱乐活动和社会活动,分散其注意力,让其感知在社会中的位置,增强信心。

心理护理干预充分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允许患者情感的发泄与表现,予以适度的劝说和安慰,告知患者紧张、焦虑的心理刺激对自身疾病的不良影响,同家属一起,从多方面予以开导,消除消极情绪。交谈中注意传递情感技巧,如握手交谈,抚摸患者,使之感到亲切,增强信任与安全感,使其心情完全放松。护士在巡视病情的同时,要与患者多沟通,把健康教育指导贯穿在患者住院的始终,以消除或减轻其焦虑抑郁情绪。

改变心理环境因素的影响是调整患者心理状态的重要条件。护士应该耐心讲解基础训练步骤,如对发声-吞咽障碍的各个部位进行反复训练可明显增加协调能力。

1.4 统计方法

做描述性分析和假设检验,所有分析采用SPSS 16.0软件包。分析焦虑、抑郁发生率,与性别、年龄的关系,以及干预后的改善情况。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124例患者,收集有效问卷122例,有效率98.38%。两组焦虑、抑郁发生率比较(见表1),无统计学意义(χ2=0.30,0.50,P>0.05)。

调查患者的年龄范围27~83岁,平均(50.16±14.23)岁。做年龄对焦虑和抑郁的线性相关分析,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23(P>0.05),和0.19(P>0.05),表明年龄与SAS评分和SDS评分均不存在线性相关。

2.2 护理干预后与干预前对照比较

通过治疗及精心护理,在干预后对患者再次进行问卷调查,焦虑、抑郁发生率改变如表2,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0例轻度焦虑的患者中有23例焦虑情绪基本消失,17例重度患者中11例转为轻度焦虑。32例轻度抑郁的患者中有25例抑郁情绪基本消失,11例重度患者中6例转为轻度抑郁。

3 讨论

本调查表明神经内科患者的焦虑和抑郁发生率很高,62.3%和49.2%。表明不同疾病种类的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在治疗和护理中需要我们加强重视。本次调查显示焦虑和抑郁的发生与性别、年龄没有明显相关性。国内有研究发现有些心理问题与年龄具有相关性,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有以下多种原因造成:病情的进展、自感社会价值的降低和丧失、高额医疗费用、家庭关系淡漠等等。本次调查脑卒中患者居多数,脑卒中的高致残率,对患者的心身打击巨大,加上脑部本身的损害对精神状态的影响,使脑卒中后焦虑和抑郁有很高的发病率。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的原因是多种、复杂的,有研究认为卒中后抑郁与病灶部位密切相关,也可能与中枢神经损伤、神经内分泌改变以及患者精神压力等因素有关。通过护理干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明显改善,当然不仅仅是护理干预的效果,其中有治疗的作用。

在护理过程中,除了加强日常护理,注意患者的安全护理隐患及防范,在心理护理方面需要多下功夫。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使其保持健康的心态,稳定的情绪,积极配合治疗及康复锻炼,有助于改善预后。综上所述,护理人员对于神经内科患者的病情的掌握要同时从生物、心理、以及社会环境上来综合评价,护理尤其要兼顾心理层面的情绪障碍,尽力改善患者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提高护理质量和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申校燕,阳丽.综合心理护理对神经内科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22(11).

状态焦虑 篇5

关键词:《饥饿的路》 本·奥克瑞 英国文学 身份 自我构建 后殖民 帝国主义

本·奥克瑞是尼日利亚籍英语作家,其作品获得多项殊荣。《饥饿的路》是他的代表作之一,1991年这部作品获得了英国著名的布克奖。《饥饿的路》以殖民末期及后殖民时期的尼日利亚为背景,从主人公阿扎罗的视角探讨了西方权力给尼日利亚这个国家及人民所造成的伤害。小说采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探析后殖民状态中个体的身份焦虑,从而进一步深化主题及思想。

一 尼日利亚后殖民政治

后殖民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政治畸形。类似于尼日利亚这样的非洲国家,由于长期受到殖民国家的控制,人民根本无法独立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为了继续控制被殖民国家,殖民国往往会培植自己的政治代理人,小说中的“富人党”就是这样一个组织。作为西方的代言人,“富人党”可以获得大量的资金援助,用民主手段来夺取国家权力。正如非洲马克思主义学者约翰·莫约所言:“只要将殖民地的本土人牢牢地压制在从属及边缘地位,帝国主义就可以抵制一切形式的变革。”

或许有人会疑问,后殖民国家不是都采用了西方的民主制吗?为何没有走上类似于西方国家的文明之路呢?奥克瑞将小说取名为“饥饿的路”显然有此用意。所谓的政治改革不仅没有给国家带来发展反而让人民更加贫困和饥饿,原因何在?小说中的“富人党”为了获取西方国家的欢心,不惜出卖国家利益。小说中的“穷人党”虽名为“穷人”实际上也是由富人组成的,他们多数为民族资本家不希望国家被外国资本所操控。在竞选的过程中,他们都提出了发展方针,内容上大同小异,实则口惠而实不至。为了获得更多的选票,他们无所不用其极,甚至不惜发生肢体冲突。如果两派都是真心为人民的利益,完全可以携手合作,根本不可能冲突不断。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他们只是两个不同的利益集团,人民只是他们达到政治目的的工具和借口。

小说中的“富人党”和“穷人党”都是标榜民主的,但是他们只是自己在发声,根本不让底层的民众发声。奥克瑞这样描写到:“我们根本听不到他们在说什么,四种语言混在一起如同鸟语,嘈杂的声音把其他人的耳朵都给震聋了。”仅仅是为了宣传吗?如果是的话,应该让民众听清楚。恰恰不是。富人党或穷人党根本不希望底层人民明白民主是什么,而且更加不希望底层人独立表达自己的诉求。用噪音来掩盖真相,用噪音来镇压民众,这才是他们真正的目的。

真相是什么呢?一個贫穷落后的国家。面对这样一个国家,他们不敢真的做出许诺,害怕让人听清楚他们的许诺。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必须要将真相给揭露出来,这是一种写作伦理的要求。“我们的校舍是临时搭建的,没有屋顶,雨一下墙壁纷纷倾塌。我们上卫生课的时候蛇会游来。”看似平静的描写,却无法隐藏作者内心的愤怒。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教育落后是政治腐败的直接表现。不仅如此,当人民疲惫不堪地工作着,政客们却花天酒地,大摆筵席,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政客是腐败的,自私的,他们根本不会顾及民众的利益。然而这一切根源都是由于殖民主义造成的。即便在后殖民状态下,殖民主义的幽灵仍旧纠缠着孱弱的非洲国家,因此只有从根本上变革,即莫约所说的“土地革命”才能从根本上解放类似于尼日利亚的非洲国家。

二 尼日利亚后殖民经济

殖民经济是一种掠夺式经济,一种畸形的经济。殖民国家从本国的需求出发,将被殖民国家设计成一个原料供应国及劳动力供应国。被殖民国家往往没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只能从事一些基础的农业生产。尼日利亚是非洲第三大国家,物质资源非常丰富,但在帝国主义的压榨下,一直积贫积弱。即便独立之后,其在经济上只能高度依赖殖民国家,长期无法形成自己自主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尽管在竞选中,“富人党”或“穷人党”都提出了振兴经济的口号,但是无论是哪一派上台都是不可能有实际的作为。对于殖民国家来说,利用经济控制被殖民国家是后殖民时期的一个重要手段。殖民国家显然不会轻易放弃,更加不可能让被殖民国走上富强的道路。因此即便“穷人党”上台,其领导者很有可能与西方大资本同流合污,演变成另一个富人党。如果“穷人党”坚持所谓的底层利益,那么它根本不可能成为执政党。

殖民经济另一种破坏表现在人的精神领域。由于没有完整的经济体系,后殖民的尼日利亚国内日常生活用品是非常匮乏的。富人党在竞选中凭借资本优势,大肆收买民众。试想一下,如果不是由于极度贫困,人民怎么会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疯狂呢?“人群汇集在搬运车的四周,冲向奶粉的狂潮爆发出百般刺耳的声响。人们拼命摇晃搬运车,被踩的孩子大喊救命。”这是一幅多么恐怖的场景,仅仅是为了一些廉价的物品,人就变得如此疯狂,原因何在?不正是由于物质的极度匮乏吗?除物品外,富人党甚至直接抛洒硬币,一些人甚至用自己的脸去接硬币。这是一种赤裸裸的金钱暴力,对于富人党来说,人只是一种工具,一种完全可以用金钱来收买的工具。试想一下在正常的情况下,人们一定会拒绝这种具有侮辱性的行为,但是在极端贫困下,人的尊严感彻底丧失了。更加令人可恶的是,富人党所发放的奶粉竟然是变质的,很多孩子食物中毒。

富人党的恶行激起了民众的愤怒,他们被暴怒的民众所驱赶。对于民众的愤怒,富人党选择了淡化处理。一段时间的沉寂后,他们卷土重来。令人奇怪的是居民们似乎淡忘了之前的种种不堪,并没表现出强烈的不满。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以为会发生骚乱,我以为房子会着火,我以为人们都还记得,可是他们都忘记了。”小说中的“我”感到非常不解。他们真的忘记了?当然不可能。在巨大的生活压力下,人们只能选择沉默,他们只能任由资本的摆布。

作为一个作家,奥克瑞当然不可能从经济学来探讨后殖民经济问题。但文学往往比经济学更加直观,更加具有视觉上的冲击力。一个生活场景的描写,不仅将殖民经济所造成的伤害赤裸裸地暴露在每一个人的面前,而是更加具有说服力。资本是一种暴力,如果不能驯服这种暴力,那么它将给人造成巨大的伤害,这种伤害不仅仅是肉体上的,同时也是精神上的。殖民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一种表现,其资本暴力更加残酷,因此根本不存在好的殖民主义,所谓殖民援助论是非常荒唐和无耻的。

三 后殖民状态下的身份焦虑

在畸形的政治与经济环境下,个体之人难免会产生各种焦虑,身份焦虑是其中之一,也是表现得最为明显的。所谓“身份焦虑”是指在文化冲突中,个体由于文化认同所产生的焦虑问题,集中表現为“自我”建构障碍。美国学者哈克·古特曼曾说:“一个男人或是一个女人想要建构出一个‘自我,首先要区分,将自己与世界区分开来。”在文化冲突中的个体往往很难作出这种区分,即便他在文化上认同原来的宗主国,但仍旧会因为种族,尤其是肤色等问题而被视为异类。同时,一旦他作出了这种区分,意味着他将与原来的世界分离,他将被孤立,从而无法在本国生存。关于“自我”建构,奥克瑞在小说中是这样写的:“因为路曾经是河,它一直没能摆脱饥饿”。“路”是一个静止的意象,它指向某个地方。而“河”则是一个动态的意象,它在流动的过程中会改变一些事物,甚至改变自己的方向。“河”成为“路”暗示着生命力的衰竭,一种由饥饿所引发的衰竭。

在后殖民状态下,身份焦虑是一种普遍状态,但表现形式有所不同。小说中“我”的父亲,他所经历的身份焦虑是从一个农民转变为一个失地农民,一个城市打工者的焦虑。近代以来,农业一直被视为落后的根源,工业才是发展和进步的手段。独立后的尼日利亚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工业化,大批如“我”父亲的农民被剥夺掉了土地沦为城市中的打工者。或许农业收入不稳定,但是农民比城市人更加自由。失去土地之后,每天枯燥的工厂生活,让父亲变得暴躁,意志颓废。小说中父亲讲述的“路之王”实则是一个资本隐喻,“路之王”就是资本家,他们掠夺资源,将具有生命之流的自然变成了一条又一条路。在父亲那里,“路”具有了另一种的含义,“路”是贪婪的,是危险的。

小说中的摄影家则是另一种身份焦虑的代表。摄影家是西方文化的认同者,他将自己视为西方人的一员。他有一个非常西方的理想,“走访五大洲,绕着宇宙飞,看看人们都在做些什么。”但是无论他如何努力,距离他的理想总是有很遥远的距离。原因何在呢?即便宗主国撤出了尼日利亚,但它仍旧试图在政治及经济上控制这个国家,并不想让这个国家获得真正的独立和自由。然而仅仅依靠政治和经济是不够的,因为政治及经济问题都是暂时的问题,只有保持文化上的优势,才能让尼日利亚始终低人一等。对于向往西方文明的摄影师来说,他必须做出一个选择,或是和本国融为一体,或是离开本国,在异国他乡开始一段痛苦的融入之旅。

小说中的寇朵大婶从表面上来看风光无限,但她仍旧有自己的身份焦虑。藉由与政客勾结,她获得了巨额财富,但是她与周围人,尤其是穷邻居的关系非常紧张。这种紧张状态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仇富心理,而是一种身份焦虑的表现。由于和周围人的紧张,寇朵大婶被边缘化。假设发生政治动荡,她很可能会成为政治牺牲品。

对于这种具有普遍性的身份焦虑,奥克瑞表达了自己深深的关切,但只能是一种关切。事实上,奥克瑞如自己笔下的摄影师一样,也是一个西方文化的向往者。如果不是有如此深刻的焦虑体验,他如何能够将作品写得如此细腻。虽然他得到了西方文化的认同,但是他的同胞们仍旧在后殖民的泥潭里挣扎。现实是残酷的,也是反讽的。一个批判资本主义的作家,最后获得了资本主义的文学奖。这种现象在当今世界可以说是司空见惯的,这是全球资本主义的一种策略,它将批判变成一个产品,从而削弱它的批判力量。当然此处并非是要在道德上批判奥克瑞,作为一个作家他说出了他想说的话,而且是真话,这已经足够了。至于资本主义用一种复合的权利生活符号系统技术来异化他的批判,这是他无力抵抗的。作为一个评论者,显然有必要揭露这种异化,只有这样才能让人真正理解作者的思想及作品的内涵。

参考文献:

[1] 吴晓梅、孙妮:《难以摆脱的殖民心态——从后殖民主义批评视角解读〈饥饿的路〉》,《长春大学学报》,2014年第11期。

[2] 朱振武、刘略昌:《“非主流”英语文学的历史嬗变及其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东吴学术》,2015年第2期。

[3] 吴晓梅:《论后殖民时期的文化身份认同——以本·奥克瑞的小说〈饥饿的路〉为例》,《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年第8期。

[4] 黎跃进:《20世纪“黑非洲”地区文学发展及其特征》,《黑龙江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

[5] 罗世平:《生态殖民主义与生态殖民文学》,《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6] 张毅:《来自黑暗大陆上空的星光——析尼日利亚第三代英语文学的成因》,《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状态焦虑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择2010年一2012年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临床实习的护生为研究对象, 共51名, 均为女性;大专41名, 本科10名。

1.2 方法

1.2.1 测评方法

在实习护生进入临床实习的第32周发放问卷调查。为确保测试的准确性, 填写前说明测试的目的、意义, 强调正确理解量表的要求, 由护生不记名独立填写, 发放问卷51份, 回收51份, 有效问卷51份, 有效回收率100%。

1.2.2 测评工具

(1) 状态焦虑量表 (SAI) [2]:用于评定即刻的或最近某一特定时间或情景的恐惧、紧张、忧虑和神经质的体验或感受, 可用来评价应激情况下的状态焦虑。得分越高, 说明焦虑程度越高, 此量表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效度。 (2) 相关因素调查表: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自制列有10项心理负担的调查表, 由护生从调查表中选出自己担心的6个项目, 并按担心的事项不在所列范围, 也可另行写明。

2 结果

2.1 护生SAI得分与国内女性常模比较

护生焦虑检出率为66.67% (34/51) , 51名实习护生SAI得分为48.67分±9.10分, 与国内女性常模 (38.97分±8.45分) [3]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9, P<0.01) 。

2.2 焦虑状态相关因素

调查表所列举的10项心理负担在护生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 其中居前6位的是: (1) 担心自己的操作技能欠缺, 不能胜任工作; (2) 担心发生医源性伤害 (如感染、锐器伤害等) ; (3) 担心就业压力; (4) 担心人际关系 (与带教老师、病人等) ; (5) 担心发生护理差错事故; (6) 对专业的发展无信心及对自己的前途感到不乐观。见表1。

3 讨论

3.1 临床实习护生存在着较严重的焦虑情绪

焦虑来自生活的挫折与冲突, 是一种无法直接观察到的情绪反应, 是关注临近或预期的事情, 强烈地暗示对未来不详结果或后果而产生精神上的烦恼、激动、恐怖和痛苦, 是一种潜在的危机感[4]。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临床实习护生SAI得分显著高于国内女性常模, 存在着较严重的焦虑情绪。

3.2 影响护生发生焦虑状态的相关因素

3.2.1 操作技能

护生在实习期间普遍担心自己的操作技能欠缺, 不能胜任工作。虽然护生在学校各学科的教学中经过了学习理论、实验、技能操作等多个环节, 但仅仅是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的初步过渡, 到了临床实际工作中, 很多护生不能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 技术操作不够熟练, 使其产生恐惧感, 缺乏自信, 影响了护理工作的完成, 如在静脉穿刺时部分病人血管不明显、弹性不好等, 而护生不能灵活选择血管, 找不到合适的进针角度, 往往导致穿刺失败。另外现在病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增强以及护理工作的繁重、琐碎, 使得部分带教老师不愿放手让护生操作, 或单纯地将护生视为工作的帮手, 对护生只抱使用观念, 传授知识少, 尤其在抢救危重病人的关键时刻, 护生缺少参与机会, 从而在遇到紧急情况时不知所措, 常使护生产生严重的挫败感, 焦虑异常。这就需要加强学校与临床的沟通, 加强实习护生的操作技能训练, 减少差距, 增强护生的自信, 缓解其焦虑情绪。

3.2.2 医源性伤害

护士是医嘱的执行者, 护生在临床工作中难以避免与传染、危重和特殊病人的接触, 现在患上艾滋病、梅毒、乙型肝炎的病人屡见不鲜, 作为实习护生, 可能不具备足够的自我防护和应变的知识和能力, 担心不小心会被针扎, 抽血时血滴到手上等, 这些都使护生感到极大的不安, 易于产生焦虑情绪。这时给予相关的知识指导, 进行防护工作的实施, 特别是遇到特殊情况下, 及时做好护生心理疏导工作, 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实习护生的心理压力, 消除其紧张情绪。

3.2.3 就业压力

护生正处于成年初期, 满怀抱负的进入临床实习, 踌躇满志地准备进入社会、承担社会义务, 实现自我价值, 期望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可是却发现在目前人力资源供大于求的时代, 护生就业难已成为当今的突出问题, 部分同学在经历了一次次的面试, 一次次被挑剔、被淘汰, 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 特别是当得知有的同学已经有了毕业去向, 而自己还一筹莫展时, 常产生较强的失落感、挫败感, 较易出现严重的焦虑状况。而本科生年龄偏大、受教育程度高、自我学习任务较重, 情感上也较敏感, 自我期望值更大, 就业的压力也更大, 面临就业、竞争时较大专生更易产生焦虑情绪。应做好实习护生的择业与就业指导, 使护生能够认识自我、评价自我, 确定合理的人生定位。

3.2.4 人际关系

实习护生一直在学校环境中学习生活, 平常大多接触的是同学, 思想比较单纯。当护生来到医院这个特定的环境中, 护理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实习护生必须常面对病人、家属、医生及其他医务工作者, 面对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多重角色的转换, 如果处理不好, 易陷入人际关系紧张的困境中。随着社会进步, 病人及家属的维权意识不断增强, 对护生缺乏信任, 常委婉或粗暴地拒绝护生的护理操作, 拒绝充当“实验品”, 有时护生对病人提出的问题不能给予满意答复而引起病人怀疑甚至不配合, 病人及家属所表现的不信任感及挑剔的态度, 使护生自尊心受到伤害, 对其造成较大心理压力。而由于实习护生缺乏足够的沟通技巧, 及病人周转率快, 护生的转科实习, 短时间内不能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另外, 因为临床护理工作的繁重而琐碎, 使部分老师在带教时态度不好、言语偏激, 而护生的自我意识较强, 常导致沟通不良, 师生关系不融洽, 这严重影响了护生的实习情绪和实习效果。护士的人际沟通能力是其胜任职业角色的最主要因素[5]。应指导护生有效的沟通技巧, 以帮助护生应对社会压力, 减轻焦虑状态。

3.2.5 护理差错事故

临床实习期间, 大部分护生感到护理工作责任大节奏快, 业务不熟练, 常有手忙脚乱的感觉, 很容易做错事, 如拔错针、加错药等, 老师又不能时刻在身边, 操作时惧怕发生差错和事故使护生过于慌张, 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为防范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 应强调护生掌握查对制度, 严格执行三查七对等内容的重要性, 补充差错事故的有关法律法规, 如学习《医疗事故管理条例》, 树立实习护生的法制观念, 引起实习护生的足够的重视, 利于其在临床操作中时刻保持谨慎的工作态度, 确保护理安全。

3.2.6 专业心理矛盾

专业心理矛盾是指护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持不喜爱的心理冲突。调查中有27人对专业发展及对自己的前途感到不乐观。护生通过在校多年的专业思想教育, 实习前普遍认为护理工作纯洁而平凡, “白衣天使”的形象是美的象征, 对自己的专业和未来充满幻想。而走入毕业实习阶段, 护理工作的琐碎, 重复体力劳动多, 令护生最初的好奇心和兴趣下降, 使护生内心对护理工作的崇拜感日渐减少。随着实习的进行, 对护理性质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工作的紧张, 责任重大, 生活的不规律, 让护生逐渐产生了抵触情绪。而护理专业受传统习俗及社会偏见的影响, 许多病人、家属, 甚至护生身边的朋友和亲戚, 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护士只不过是医生的帮手, 护理操作只是低学历、低职能, 简单而琐碎的工作, 这些低期望值的评价, 常常使护生觉得自己的专业及工作被人瞧不起, 对自己未来职业产生了困惑和动摇, 思想处于矛盾之中, 不能积极主动从事临床工作, 部分护生甚至希望尽快该行, 这让实习护生产生不良情绪。应通过加强护生的专业思想教育, 提高其对护理专业及工作的理解和热爱, 这对减轻护生焦虑情绪是有很大帮助的。

实习护生从习惯的校园生活到医院实习, 临床工作的千变万化, 会给护生带来很大的压力, 产生严重的焦虑情绪。希望学校和医院一起能够建立一个专门的网站或论坛, 可以让实习护生将工作上遇到的困难、心中的困惑、实习的乐趣等在上面畅所欲言, 与同学、老师分享快乐与压力, 共同面对, 减轻或消除焦虑状态, 使护生能在临床实习这个特殊又关键的时期得到更多的关心, 以良好的健康心态顺利完成实习。

参考文献

[1]黄惠根, 黄红友.实习护生综合技能考核成绩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J].护理杂志, 2003, 18 (2) :98.

[2]汪向东, 王希林, 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9 (增订版) :194-196;238-241.

[3]张景龙.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99.

[4]高林春, 杜虹, 徐维.实习护生角色行为适应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 2003, 3 (3) :40.

状态焦虑 篇7

关键词:妊娠糖尿病,焦虑,影响因素

妊娠糖尿病是指在妊娠期间发生不同程度的糖耐量异常。妊娠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长, 不同人种的发病率为1%~14%[1]。由于妊娠糖尿病患者均为年轻女性, 且关系到母子的健康, 在确诊为妊娠糖尿病时未能做好思想准备, 心理状态如不及时调整, 会造成日后治疗的不利影响[2]。本文回顾分析2012年9月-2013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90例妊娠糖尿病患者和48例正常孕妇的临床资料, 探讨妊娠糖尿病患者焦虑状态及其影响因素,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9月-2013年9月笔者所在收治的妊娠糖尿病患者90例和正常孕妇48例。根据西亚太地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空腹血糖不低于6.1 mmol/L, 或者服糖后2 h血糖不低于7.8 mmol/L的孕妇为妊娠糖尿病。其中妊娠糖尿病焦虑组52例, 妊娠糖尿病非焦虑组38例。妊娠糖尿病焦虑组平均年龄为 (27.4±4.1) 岁, 妊娠糖尿病非焦虑组平均年龄为 (26.9±4.6) 岁, 正常孕妇平均年龄为 (27.2±3.9) 岁。妊娠糖尿病焦虑组孕周为 (33.8±4.3) 周, 妊娠糖尿病非焦虑组孕周为 (34.2±4.1) 周, 正常孕妇孕周为 (34.6±3.8) 周。三组孕妇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使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和焦虑自评量表调查孕妇焦虑状态, 状态焦虑分量表反映患者焦虑情绪状态, 特质焦虑分量表反映患者人格特质焦虑程度。焦虑自评量表可评定患者的焦虑程度和是否处于焦虑状态, 分值越高表明焦虑程度越严重。由相对固定、接受过培训的护士、医生制定《妊娠糖尿病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因素调查表》, 并对妊娠糖尿病患者进行调查, 总结影响妊娠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状态的相关因素。此外, 测定血糖和Hb A1c水平。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正常孕妇和妊娠糖尿病患者的焦虑情况

在确诊为妊娠糖尿病患者中, 52例 (57.78%) 患者处于焦虑状态, 38例 (42.22) 患者处于非焦虑状态;正常孕妇中, 10例 (20.83%) 处于焦虑状态, 38例 (79.17%) 处于非焦虑状态。妊娠糖尿病患者的焦虑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孕妇 (P<0.05) , 妊娠糖尿病患者的状态焦虑、特质焦虑、焦虑自评量分值表明显高于正常孕妇 (P<0.05) 。正常孕妇与妊娠糖尿病患者的焦虑情况, 详见表1。

2.2 妊娠糖尿病患者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

妊娠糖尿病焦虑组与妊娠糖尿病非焦虑组血糖和Hb A1c的比较, 妊娠糖尿病焦虑组空腹、服糖后1 h、服糖后2 h血糖水平明显高于妊娠糖尿病非焦虑组 (P<0.05) , 但Hb A1c水平无显著差异 (P>0.05) 。见表2。

2.3 影响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焦虑的相关因素

影响妊娠糖尿病患者心理状态的相关因素依次为担心妊娠糖尿病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 (50/52) 、担心糖尿病遗传给胎儿 (48/52) 、担心妊娠糖尿病影响产后健康 (43/52) 、担心影响家庭关系 (34/52) 、治疗时间长和费用高 (35/52) 、无法根治 (33/52) 、控制饮食感到痛苦 (31/52) 、对注射胰岛素感到不安恐惧 (30/52) 、服药麻烦 (8/52) 、血糖监测痛苦且麻烦 (25/52) 。

3 讨论

焦虑症是一种心理障碍, 其主要特征为广泛与持续性的焦虑以及反复出现的惊恐不安。病患焦虑心理的程度与现实环境不同时, 通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异常[3]。出现意外事件一般是焦虑情绪发生的主要因素。妊娠糖尿病是在妊娠过程中产生的糖代谢紊乱, 病患通常无任何自觉表现, 但是若升高的血糖没有及时得到有效控制, 母婴并发症的发生率就会上升[4]。因而, 大部分妊娠糖尿病孕产妇在初次确诊时, 由于与母子健康关系紧密, 要求孕产妇尽快熟悉与掌握和血糖监测与疾病治疗的措施, 许多病患短时间内无法应对。国外有资料报道, 2008年英国对妊娠期糖尿病孕产妇的焦虑状态进行调查, 结果显示, 英国有60.8%的糖尿病孕产妇有轻度以上的焦虑状态[5]。焦虑会随着疾病医治难度而增加, 反之, 出现并发症、病情加剧也会引起或者加重焦虑情绪, 如此则产生了恶性循环。因而, 除了对妊娠期糖尿病病患予以对应的药物进行治疗, 更为关键的是对其予以针对性的情绪疏导, 加大力度实施妊娠期糖尿病的健康教育, 缓解病患的心理压力。因大部分妊娠糖尿病患者是在产检时首次发现并确诊, 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 患者受到糖尿病和妊娠的双重影响, 故容易出现焦虑等心理反应[6]。妊娠糖尿病产生焦虑的原因: (1) 心理社会应激造成患者的焦虑; (2) 患者对疾病的了解不足, 可引起体内激素水平失调, 增加应激性激素水平, 血糖升高, 造成恶性循环; (3) 担心节食会影响胎儿的成长, 以及治疗药物影响胎儿的发育, 对治疗怀有恐惧心理[7,8]。

本研究结果表明, 妊娠糖尿病患者的焦虑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孕妇 (P<0.05) ;妊娠糖尿病患者的状态焦虑、特质焦虑、焦虑自评量分值表明显高于正常孕妇 (P<0.05) 。妊娠糖尿病焦虑组明显高于妊娠糖尿病非焦虑组空腹、服糖后1 h、服糖后2 h血糖水平 (P<0.05) , 但Hb A1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影响妊娠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状态的首要相关因素依次为担心妊娠糖尿病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 (50/52) ) 、担心糖尿病遗传给胎儿 (48/52) 、担心妊娠糖尿病影响产后健康 (43/52) 。

针对患者的焦虑状态, 医务人员因对妊娠糖尿病患者进行家庭支持、情绪疏导等方面的心理疏导和进行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知识、饮食治疗等方面的健康教育, 使患者对妊娠糖尿病有正确的认识, 让患者了解良好情绪对自身的健康和控制血糖的重要性, 树立治疗疾病的信心。

参考文献

[1]周应芳, 杨慧霞, 王建六, 等.妇产科热点问题聚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6:414-421.

[2]赵立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 2009, 26 (1) :62-64.

[3]梁海英, 陈兢思, 赵丹曦, 等.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临床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 2008, 27 (23) :3868-3870.

[4]张晓红.健康教育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心理健康的影响[J].社区医学杂志, 2008, 6 (23) :50-51.

[5]Hartling L, Dryden D M, Guthrie A, et al.Benefits and harms of treating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for the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and 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Office of Medical Applications of Research[J].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2013, 159 (2) :123-129.

[6]周中华, 马建东.2型糖尿病伴情绪障碍患者个性特征及应付方式调查[J].中国临床康复, 2003, 7 (27) :3749.

[7]张琳, 李明子.妊娠期糖尿病病人常见心理问题及干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下旬版, 2010, 24 (5) :1317-1320.

状态焦虑 篇8

关键词:冠心病,心理障碍,焦虑,抑郁,护理干预

随着社会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在我国的疾病谱、死因谱中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常见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心病) 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心身疾病。在诸多因素中, 精神因素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最大, 精神紧张是引起冠心病反复发作的常见原因。冠心病病人的情绪障碍主要表现为焦虑, 大部分病人主要担心自身病情, 环境、生活等其他因素对病人的影响也较大。因此, 治疗和护理冠心病病人中应重视心理护理。2006年1月—2006年12月对30例冠心病病人采用心理干预, 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病人中, 男35例, 女25例;年龄40岁~80岁 (60.8岁±1.3岁) ;心绞痛38例, ST段异常46例, 心力衰竭、心律失常6例;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表现为烦闷、抑郁、紧张、恐惧、焦虑、易怒等。其中14例长期从事领导工作, 心理压力大, 离退休后, 生活环境的改变导致产生失落、孤独感, 情绪不稳定;20例因家庭、婚姻和工作等矛盾而引起负性心理;26例因长期住院治疗, 经济负担重, 加之病情反复, 自责社会和家人带来负担, 对治疗丧失信心, 对生活失去热情。60例均经体格检查和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扇扫、心肌酶谱等检查确诊, 符合WHO缺血性心脏病诊断标准, 均常规给予扩张冠状动脉、抗凝、强心、利尿及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将60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心理干预组 (干预组) 各30例。干预组心绞痛20例, ST段异常26例, 心力衰竭、心律失常4例;对照组心绞痛18例, ST段22例, 心力衰竭、心律失常2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和心理状态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1.2.1 心理干预方法

两组均采用一般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由有经验的护师实施, 每次进行心理治疗约20 min, 每周5次, 共2周。内容包括:关心、体贴病人, 从言行上、感情上亲近病人, 取得病人的信任。谈病人感兴趣的话题, 对其病情进行选择性地解释, 使之对疾病的病因、进展及预后有所了解, 树立病人对疾病的正确认知, 解除其疑虑。特别指出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对病情的不良影响, 采取疏导、支持和帮助等措施, 减轻乃至消除病人负性情绪。嘱病人安静舒适地坐或躺在病床上, 在护士的指导下进行呼吸及放松训练, 嘱其有顺序地自上而下收缩, 放松各组肌肉, 最后使全身肌肉松弛;稳定病人情绪, 消除杂念, 保持心境宁静。对患病多年的老年病人多安慰, 耐心倾听他们对病情及生活的叙述, 并适当提出问题, 了解病人病情和心理变化, 帮助其纠正错误的认知、不良行为和应付方式, 树立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帮助病人减轻思想压力, 增强对环境的适应性, 让其多欣赏旋律优美、节奏舒缓的轻音乐, 达到心理放松的目的。

1.2.2 评价方法

①负性情绪改变, 根据焦虑自评量表 (SAS) 、抑郁自评量表 (SDS) [1]和西雅图心绞痛调查量表 (SAQ) [2]评定。SAS、SDS的首次评定于病人住院1周内完成, 2周后行第2次评定。让病人充分理解SAQ条目的意义, 嘱其自评心理干预后4周之内的情况, 在出院时或出院后的1个月内回收问卷。SAQ总评分为100分, 得分越高, 表明病人的机体功能状态与生活质量越好。②临床疗效, 以住院14 d为评定期限。胸闷、心前区疼痛症状完全消失, 心电图ST段恢复至基线, 心功能改善Ⅱ级以上或恢复至I级, 室性期前收缩或房性期前收缩消失或减少>90.0%为显效;胸闷、心前区疼痛症状减轻, 发作次数减少, 心电图ST段有一定程度恢复, 心功能改善为有效;胸闷, 心前区疼痛无改善, 心电图无变化, 心功能改善不足Ⅰ级或病情恶化、心律失常未达到有效水平为无效。显效加有效为总有效。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不同时间SAS、SDS评定结果比较 (见表1)

2.2 两组病人SAQ评分及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2)

3 讨论

大多数心血管疾病, 特别是原发性高血压和冠心病, 其发病既有生物学因素也有心理和社会因素。心理不平衡可促成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反之, 心血管疾病可进一步造成心理失衡和情绪障碍。强烈、持久的心理应激反应, 焦虑、抑郁、紧张、愤怒及烦恼等不良情绪、高竞争环境和不良生活习惯, 可引起神经、内分泌及免疫功能紊乱, 使呼吸、心跳过速、血压升高等;严重时还会引起冠状动脉血管痉挛、阻塞, 进而发生心绞痛, 甚至心肌梗死。伴有明显焦虑情绪的病人发生致命性冠心病事件和猝死的危险高, 其危险度随焦虑程度的增高而增加。本研究结果表明, 冠心病病人普遍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 其原因有:①有的病人有竞争性和紧迫感, 对工作提出过高要求, 但伴有性情急躁、言语粗鲁和敌意等个性特点;②有的病人生活中缺乏理解和宽容他人, 人际关系不够融洽, 生活中失去应有的平静和安宁;③有的病人不能面对现实, 不能适应新的环境, 对金钱、名誉、地位以及对自己的疾病看得过重, 求全责备, 导致孤立, 精神压力大;④有的病人不能坚持锻炼, 不会自我放松。对于冠心病的治疗, 以往有单纯依赖药物的倾向。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为, 心理疗法是与药物疗法、物理疗法 (如针灸、理疗) 、手术疗法3大治疗“法宝”并列的又一治疗“法宝”。实践表明, 在临床治疗和护理中, 施以心理干预、社会干预, 使病人控制和消除心理障碍, 保持心境的安宁和稳定, 不仅有助于更好发挥药物治疗的作用, 控制病情, 且使危险因素的严重性明显降低。本结果显示, 干预组病人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P<0.01) , 而SAQ评分、心绞痛缓解、心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 , 说明心理干预是防止冠心病复发、改善病人预后的重要措施。

在实施心理干预中应注意:①做好心理沟通, 通过语言交流, 了解病人想些什么、愿意说些什么、要求什么、忌讳什么, 从而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开导和帮助;用表情、眼神、姿势、动作等进行交流。后者对于医护人员更为重要, 因为医护人员的言行均都对病人造成较大的影响, 如运用得好, 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②理解与支持, 心身疾病大多为慢性疾病, 病情波动性大, 病人顾虑多, 特别希望得到医护人员和亲属的理解。因此, 做好心理护理的关键是能理解病人痛苦与烦恼、顾虑, 用同情心去帮助、支持他们, 使其改善心境。 ③体贴和帮助, 心身疾病病人通常表现出心理护理的应激水平较低, 依靠单纯的说理方法难以奏效。应加强宣教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良好的心理护理可有效地解决病人的心理障碍, 解除病人的心理顾虑, 使其恢复健康的心态[3]。护理人员在为病人治疗的同时向病人、家属做科普教育, 讲明利害, 耐心劝导, 让他们热情关怀和照料病人, 使病人振作精神, 积极配合治疗。④加强生活护理, 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一切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4], 对老年病人应及时给予营养支持、预防并发症, 提高生活质量, 促进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150.

[2]饶中和, 袁志敏.一种新的估测冠心病病人机体功能状态的调查表[J].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 2005, 17 (1) :14.

[3]王兆琴.老年病人跌倒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学报, 2006, 13 (8) :46-47.

状态焦虑 篇9

关键词:神经症,基本敌意,基本焦虑

0 引言

霍妮认为,幼儿出生后有两种基本需要:满足和安全。但儿童本身是无能的,他必须依赖父母才能满足需要,如果父母不给予子女真正的温暖和爱,就会造成子女的不安全感。父母不良的行为和态度会使子女产生敌对心理或敌意,这被称为基本敌意。对基本敌意的压抑使人陷入焦虑,这被称为基本焦虑,它是人将基本敌意泛化到一切人,甚至整个世界,从而感到世间一切人和事物都潜伏着危险。因此,个体人际关系失调,尤其是亲子关系失调是产生基本敌意的直接原因,文化环境则是最终根源,而各种敌对心理又是产生神经症焦虑的主要根源。焦虑的模式为:基本敌意→压抑→基本焦虑。如果孩子有充分的理由与神经质的父母对抗,那么孩子性格形成的危险就不在于感受或表达抗议,而在于对这种抗议的压抑。

1 焦虑产生的原因及发展过程

1.1 无助感

儿童的无助感通常被认为是与生物学有关的事实。而实际上,儿童长期依赖周围的环境来实现自己的需要,因为与成人相比,他们的体质不够强壮,经历也不够丰富,在儿童经历生命的前两三年后,对最初占优势的生物基础的依赖有了一个决定性的变化,开始转入一种依赖包括心理的、智力的和精神的生活。在这一过程中,每个儿童对于自己的父母的依赖程度,有着很大的个体差异,而这取决于父母试着让自己的后代接受的教育。儿童在敌对的环境下成长,其无助感常常因为恐吓、纵容,或始终处于感情上的依赖状态而被人为地强化。儿童形成越多的无助感,他就越不敢表现自己的敌对,这种敌对状态持续的时间也越长。在这种情况下,儿童潜在的感受是(或我们称之儿童信奉的格言):我不得不压抑内心对你的敌意,因为我需要你。

1.2 恐惧

恐惧可能直接由恐吓、禁止和惩罚而引起,也会因为孩子直接看到一些突然的脾气大变和大发雷霆而引起;也可以通过间接的恐吓而引起。让孩子对这些产生越多的忧虑,他就越不敢表现甚至是不敢感受到自己的敌意。这时孩子信奉的格言是:我不得不压抑我对你的敌意,因为我怕你。

1.3 亲情感

亲情感可能是压抑敌意的另一个原因。当父母缺乏真正的感情,他们就会在口头上强调自己是多么地爱自己的孩子,自己甚至可以为孩子做出任何的牺牲。一个处在这样环境中的孩子,如果又不断受到恐吓,就会屈服于这种爱的替代品,而且不敢有所反抗,唯恐会失去做乖巧孩子所得到的奖赏。这时孩子信奉的格言是:为了不失去你的爱和这份重要的亲情感,我必须要压抑对你的敌意。

1.4 罪恶感

儿童压抑对父母的敌意是因为他担心对敌意的任何表达会破坏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在他的内心深处有着清晰的恐惧驱动着,即他担心这些强有力的大人会抛弃他,会收回他们的仁慈。另外,在我们的文化中,通常会使儿童对一些敌对的或反抗的感受和表达感到内疚。使孩子对自己侵入禁区的罪恶感越强,他就越不敢对父母有丝毫的怨恨和指责。

在我们的文化中,性是最经常激发个体罪恶感的一个领域。儿童通常感受到的不仅是对性的好奇和性活动是被禁止的,还能感受到如果自己沉迷于其中的话就会变得卑鄙下流。如果他们有一种与父亲或母亲有关的性幻想或欲望,虽然由于普遍地对性的禁止的态度会导致他们并不表现出这些欲望,但是即便如此还是可能让儿童觉得内疚。这时儿童信奉的格言是:我必须压抑我的敌意,因为如果我感受到敌意那么我就是一个坏小孩。

2 分析与结论

上面提到的种种因素通过不同的组合,可能会让儿童压抑自己的敌意,并最终产生焦虑。如果儿童有幸有一个慈爱的祖母,一位善解人意的老师,一些情投意合的好朋友,这名儿童与这些人之间的交往经历就会避免他觉得一切人都是没安好心的坏人。但是他在家庭中的处境越困难,他就越倾向于形成不仅是对父母和兄弟姐妹的敌对反应,而且还会形成对每一个人的不信任感和怀恨态度。一个孩子越是被孤立,并且被阻止学习别人的经验,反而更加促进他在这方面的发展。最后,一个孩子越是掩盖自己对家庭的怨恨,他就越会把焦虑投射到外部世界,并因此认为世界是危险和令人恐惧的。

上面提到的这些因素引起的状况,是一种置身于敌意世界时暗暗增长的、普遍的孤独感和无助感,这种对他人的愤怒的激烈的反应具体化为一种性格态度。这种性格态度本身并不会构成神经症,但它是一块富有营养的土壤,通过这块土壤特定的神经症随时可能形成。

3 问题与展望

通过研究单独的焦虑形式,我们会逐渐意识到一个事实,即基本焦虑存在于所有的人际关系中。基本焦虑的表现形式在每一个案例中都不一样,它们可能以多样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在情感状态上,它们可能表现出混乱、攻击、聚会和示威等;在心理层面上,焦虑的形式会表现出各种类别的症状。

基本焦虑在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态度中,具有特定的涵义。它意味着情绪的隔离,因为伴随着自我的内在脆弱感,这种情绪性隔离更让人难以接受。它也意味着自信心的根本基础的弱化。它也为患者潜在的内心冲突播下了种子,因为患者渴望依赖他人,由于对他人的强烈的不信任感和敌意又使得他不会这么做。它还意味着,因为内心的脆弱,患者渴望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别人,渴望受到保护和照顾,然而由于基本敌意产生太多的对人不信任使得他们又不可能实现这种愿望,最终的结果是他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寻求安全的保障上。

到目前为止,社会学、心理学、生理学、病理学学者从各自的领域对焦虑进行了大量深入的实证研究,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成效。但可惜的是有关焦虑的现代理论模型仍没有建立起来,因此,今后研究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发展更多更有效的焦虑理论。

参考文献

[1]王国猛.霍妮的焦虑理论述评[J].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7(3).

[2]霍妮.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M].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

[3]王益明.透视焦虑———焦虑本质的哲学心理学探析[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

状态焦虑 篇10

[关键词] 心理护理;白内障;老年;焦虑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42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544-01

有资料表明,我国近5000万余盲人中,一半以上致盲原因为白内障,而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白内障在老年人疾病谱中均占据主要地位,许多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由于各种原因出现焦虑心理,其血压会因焦虑等原因而有所波动并呈升高的趋势,因此重视白内障患者的术前心理护理,使患者能在最佳的心身状态下接受和配合手术治疗是护理的关键。我院对老年白内障手术患者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减轻了患者的焦虑状态,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4月——2012年5月眼科收治的白内障患者10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66例,女34例,年龄60-77岁,平均年龄68.7±7.9岁,术前对眼压测定(14.4±4.O)mmHg(1mmHg=0.1333kPa),左眼58例,右眼42例,瞳孔情况:<3mm者35例,3-5mm者46例,>5mm者l9例。白内障患者通过术前常规检查均适合手术病例,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进行治疗。白内障患者依据是否在护理过程中实施心理护理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白内障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根据老年白内障患者普通护理标准进行。观察组在常规的基础上联合心理护理:①建立白内障老年患者心理档案:白内障老年患者入院开始进行心理测试,评价患者的心理特点,建立个人心理档案。②制定心理护理计划:根据患者个人心理特点,制定相应的心理护理计划,统一培训的护理人员,使用统一的护理指导用语和护理方法,根据患者可能出现的症状和体征,给予预见性的告知,并且加强心理疏导。

1.3 统计处理 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患者于术前24h及术前15min发放焦虑自评量表(SAS),由家属协助进行自我评定,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前24h及术前15min焦虑评分分别为(57.8±6.4)和(60.8±6.3),对照组分别为(67.3±5.1)和(69.8±3.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实施心理护理后,术前24h及术前15min患者焦虑状态相比对照组明显减轻。

3 讨 论

白内障一直以来都是老年患者最常见、最多发的眼疾问题之一,其主要以晶状体浑浊为主要的临床特点,随着晶状体核颜色加深,晶状体核屈光指数明显增加。老年人一般都有慢性病和老化性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心理都发生变化,应激性和代偿能力都较差,患者对于白内障引起致盲和对于手术效果的过分担心,在心里情绪上呈现多种不同样式的变化,容易出现紧张、焦虑、易于自卑的心理情绪,影响手术治疗效果和术后眼压和视力的恢复。患者因病情复杂多变和病情反复迁延,出现治疗的不可预期性,患者的心理预期会与临床治疗效果有差异,使其接受临床治疗方面的依从性较差,同时临床治疗的不遵从会影响手术治疗效果,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严重影响老年白内障患者的正常治疗。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以患者为中心的系统化整体护理模式的出现,要求护士必须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的医学理论水平,才能保证心理护理不断发展,提高实效。焦虑是术前患者的主要心理问题,研究显示,其可影响患者的营养状态、免疫功能和治疗的配合性,如长期处于焦虑状态,可使病情迁延恶化。心理护理坚持“以人为本”的观点,实施人性化护理服务,使患者的身心以最佳的状态面对治疗。通过对老年白内障患者的多方心理护理,可以减轻和消除患者致病的心理因素,使其心理状态良好,积极配合治疗。通过本文对100名患者进行对比性研究,发现心理护理可有效减轻患者术前24h和术前15min的心理焦虑情况,由此可见,心理护理干预可减轻白内障手术患者术前焦虑状态,对缓解手术造成的应激心理,保证手术顺利进行,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有重要作用。心理护理干预提高了护理服务的质量和效果,不断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更多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青丽.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手术前期护理[J].黑龙江医学,2007,8(31):618.

[2] 沈传华,王万枝.老年性白内障术后干预及并发症分析[J].中国农村医学杂志,2008,6(1):24-25.

[3] 张绍荣,隋礼臣,刁玉萍.老年性白内障180例心理分析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57-58.

[4] 漆怡红,李小华.心理护理在白内障患者围术期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12,16(3):339.

[5] 张凤琳.心理护理干预对于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围手术期的影响[J].内蒙古中医药,2011,30(2).

[6] 杨东丽.老年性白内障手术患者的心理调查及心理干预.局解手术学杂志,2005,14(5).

[7] 李志文.老年性白内障围手术期患者的心理护理.健康大视野,2013,21(8).

上一篇:培育体制下一篇:美术教学中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