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民族本科院校

2024-08-25

新建民族本科院校(精选十篇)

新建民族本科院校 篇1

一、民族地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的共性分析

截至2009年2月, 我国新建了200多所本科院校, 约占普通本科院校的1/3, 其中设立在民族地区的有20多所。这些院校在民族地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服务、人才培养与文化传承等各个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这些院校在形成、强化办学特色方面具有一定的共性。

(一) 本科层次的办学时间不长, 经验不够丰富

尽管民族地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由办学历史较长、办学基础较好的专科院校升格或是由几所同层次学校合并升格而成的, 但本科层次的办学理念、学科建设、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各方面毕竟不同于专科层次, 所以整体而言, 这类院校由于其本科层次的办学时间不长而导致本科办学经验不够丰富。从表1来看, 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的时间主要集中在2003年、2006年以及2009年。

(二) 办学的物资资源十分有限

民族地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都不在省会城市、中心城市, 个别学校甚至不在地级城市。以这类院校所在省 (自治区) 按照GDP排名的情况来看, 绝大部分都处于全国中下水平 (表2) , 因而普遍存在经济条件差、交通运输不畅通、生活环境较艰苦等问题, 同时这些学校自身也普遍存在基础条件差、人才稳定难、综合实力弱等问题, 因而物资条件的有限也成为民族地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的制肘。

(三) 办学的竞争压力较大

民族地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社会服务能力、经费保障、发展空间等方面普遍存在的局限性使其成为我国本科教育中基础最薄弱的一部分。他们既要面对与重点院校和其他地区地方本科院校的竞争, 又要应对职业学院的压力。因此, 如何在日趋激烈的高等教育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是其面临的最现实和最关键的问题。

资料来源:根据2000—2008年《中国教育年鉴》及教育部高等教育规划司《关于2009年新设置高等学校和筹建到期正式设立高等学校的公示》整理。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信息网http://www.tjcn.org/《2008年全国31个省 (区) 、直辖市GDP排名》整理。

(四) 辐射区域比较有限

虽然大多数民族地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招生都是面向全国十多个至二十多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 但总体来说生源主要是面向其所在民族地区, 其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主要也是服务于所在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建设, 因而这类院校的辐射区域也比较有限。

(五) 办学特色都处于积极探索之中

民族地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都能意识到自身在办学方面存在的劣势与不足, 深知只有办出特色才是其获取生命力、竞争力的法宝, 因而都能抓住自身所处民族地区的独特性, 纷纷走上依托地缘优势, 借助民族文化资源, 积极探索办学特色的道路。

二、民族地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特色办学的个性探索:以河池学院为例

民族地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都面临着结合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发展实际, 探索办学特色、培育核心竞争力的紧迫问题, 这是共性, 但他们都有自身发展的个性。为了更好地说明这类院校在探索办学特色方面的方式、方法, 本文选取笔者所在的河池学院为个例来介绍其探索特色办学之路。

(一) 全校范围的广泛探索

河池学院是全国少数几个建校在县级市的本科院校之一, 是在原河池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宜州民族师范学校合并的基础上建立于2003年的地方本科院校。在重视特色办学思想氛围中, 学院多次组织、发动全校教职员工开展“学科专业建设和办学特色”大调研、大讨论, 并通过到区内外高校考察调研, 到各级政府、企业单位走访咨询, 了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为如何提炼和培育学院的办学特色理清了思路, 找准了方向。

(二) 办学特色的初步表述

根据河池学院的具体情况, 紧紧围绕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三大职能, 学院突出了“立足河池, 服务地方, 面向基层, 突出特色, 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定位, 并对自己的办学特色进行了初步的表述:发扬良好的人文精神, 发挥较强的文学教育优势, 发展与地方资源相结合的学科专业[1]。

(三) 特色办学的具体实践

1. 挖掘民族特色, 发扬办学传统与办学优势。

河池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亚热带区域性的气候条件, 构成了人们相对独立的生存环境, 也诞生了许多具有民族风情、地方特色、乡土气息的民间传统文化、风俗文化。如体育系老师们挖掘整理的抢花炮、板鞋竞技、珍珠球等具有悠久历史和民族特色的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对弘扬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河池学院也积极发挥文学教育的传统与优势在特色办学中的引领作用, 不断加强应用型写作人才的培养。目前学院有学生文学社团20多个, 出版校内文学刊物18种。2005年10月27日, 《文艺报》曾以整版题为《河池学院文化教育显异彩》全面介绍了写作人才培养的办学特色[3]。

2. 回馈地方, 分层分类培养专业人才。

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能够满足区域发展的要求, 而且其人才的专业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个性特长等更要具有地方竞争力。河池学院是桂西北目前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 少数民族学生占58%左右, 他们谙通地方民族语言、民族信仰、民族风情, 因此对他们进行分层分类的专业培养, 尤其能受到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及用人单位的欢迎。2008年6月20日, 《光明日报》以《于细微处见精神———河池学院人才培养纪实》为题, 大篇幅地对该院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了专题报道[4]。

3. 加强学科专业建设, 以优势学科带动科研。

河池学院特别注重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基地建设, 2006年以来, 先后有“文艺学”、“应用化学”被确立为广西高校重点建设学科, “河池学院文学创作人才培养基地”、“桂西北特色资源研究与开发实验室”被列为广西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 “河池学院桂西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资源研究基地”被列为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建设研究基地。优势学科的大力发展也带来了科研方面的成果, 2008年7月21日, 《光明日报》以《立足地方, 探索特色办学之路———河池学院发展纪实》为题, 大篇幅地报道了河池学院在学科建设、专业和课程建设、科研和教改立项等各个方面注意依托地方资源、探索特色办学的经验[5]。

三、民族地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探索特色办学的思考

办学特色的形成是自然积淀与人工培育共同作用的结果, 需要不断调查研究、不断重新审视和思考。民族地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继续探索特色办学中应当对以下问题有深刻的思考。

(一) 关于办学个性的趋同化问题

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自身办学条件、办学资源、特色项目建设等受地区性、民族性因素影响较为深刻, 本科办学经验不够丰富, 容易在相互学习中将办学特色的归纳、提炼趋同化、模式化。因此, 办学特色要在尊重共性的基础上充分体现个性, 保持思维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提高思维的品质和内涵。防止办学个性趋同化是这类院校需要思考的首要问题。

(二) 关于外部政策的导向性问题

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要真正办得富有特色并不容易, 教育评估制度及评估标准的制定等外部政策导向性就起到关键作用。目前越来越多的教育专家、权威都认识到新建本科院校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条件达标和管理规范问题, 不能完全按照评估重点大学的标准来考核。因而, 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既要根据新建本科院校教学水平合格评估的要求, 稳步推进办学水平的提高和办学条件的改善, 又要根据学院长远发展的需求注重培育自身特色。因此, 根据政策导向, 正确处理当前建设与长远发展的关系, 也是这类院校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办学质量、办学特色对我国民族高等教育有着重大的影响。所以, 研究这个特殊群体的办学特色, 应当是今后高校办学特色研究的方向之一, 同样值得深切的关注。

参考文献

[1]覃伟年.重点实施九大工程, 全面推进评估建设[J].河池学院学报, 2008, (Z2) .

[2]韦丽春.地方高校体育院系办学特色的思路探讨——以河池学院体育系办学特色为例[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08, (12) .

[3]蓝利萍.立足本土突出特色——河池学院“文学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探索[J].河池学院学报, 2008, (Z2) .

[4]颜维琦.于细微处见精神——河池学院人才培养纪实[N].光明日报, 2008-6-20.

新建民族本科院校 篇2

【关键词】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育人队伍;合作关系

本文则针对查摆出来问题进行整理与分析,借鉴有关高校的先进工作实践经验,尝试提出几种班主任、辅导员、导师合作模式,为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育。人制度的建设与选择提供启示,以充分发挥班主任、辅导员和导师三支育人队伍的育人合力,更好的为学生服务,促进学生发展。我们针对未实行或未完全实行辅导员制的院校发放了调查问卷并进行了部分师生的访谈,主题是“你认为你的学校目前是否有必要设辅导员”。调查结果令人意外,认为有必要实行辅导员制的比例占到51%,可有可无和没必要的比例占到49%,基本持平。访谈结果显示,师生普遍认为实行辅导员是总的趋势,国家要求实行是基于高校辅导员的良好作用的发挥的。但要实行辅导员制,必须有相关的选拔、培养、使用、考核、奖励及今后出路等政策措施做保障,使辅导员真正发挥作用,而不能限于形式。因此,笔者认为目前没有实行专职辅导员的新建本科院校应立即着手准备实施辅导员制。

新建本科院校实行了学分制改革后,本科生导师、班主任与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较以往有了不同。导师是以学业指导为主,辅之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心理疏导、生活指导服务等工作;班主任的工作重心应该是营造良好的班风,而且要注重学生个性化的指导;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是在具体的学生管理、服务过程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今后一个时期内,“随着我国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进程,这支队伍应该逐步从管理型向教育、服务型转化”。因为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的情况不尽相同,在工作实践中,不同的高校可以有选择性地实行不同组合的育人制度。在此,尝试提出以下几种可资借鉴的合作关系模式:

一、“二二四”合作制

“二”分别代表的是一、二年级和三、四年级,四代表的是四年大学时间,不同的年级、时间配以不同的育人队伍。“二二四”合作制就是低年级(一、二年级)新型班主任制,高年级(三、四)年级导师制,每个年级配备专职辅导员贯穿四年学生管理。

所谓新型班主任制度,“是要减少传统班主任的非学术性的学生工作,班主任由‘学生管家向‘学业导师转变”。也就是一些诸如学生请假、检查宿舍卫生、组织会议等琐事不需要班主任亲自去做,新型班主任主要是引领学生了解专业、融入专业,建设优良班风、学风。低年级实行新型班主任制非常有必要,因为学生入校时间短,还不能完全适应高校的学习方式,对所学专业不十分了解,需要新型班主任及时对学生施以个性化的指导,某种程度上新型班主任起到了导师的作用,只是指导的人数较多;等到了高年级,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专业兴趣和特长,选择性的确定各自的导师,导师因为带的学生较少,可以更深入、更具体的对学生进行辅导和指导。辅导员制自实行以来,经历了反复试验,目前,已积累了很多好的经验,新建本科院校可以直接借鉴成功的做法,选好、用好辅导员。

二、“二二四”导生合作制

“二二四”导生合作制指的是低年级(一、二年级)配备新型班主任、再辅以导生(助理班主任),高年级(三、四)配备导师,每个年级配备专职辅导员贯穿四年学生管理。

“导生制”最早可追溯到孔子兴办私学的教学组织形式—“次相教学”,“导生制”正式形成源于18世纪90年代末英国教会和印度公益会的贝尔—兰卡斯特制。新时期高校的“导生制”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助理班主任制度,指的是选拔思想政治素质好,学习成绩优秀,有较强工作能力的研究生或高年级本科生担任“导生(助理班主任)”,协助辅导员、班主任对新生或低年级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进行引导帮助和组织管理。一、二年级由新型班主任来具体管理和教育,其实也兼任了导师的职责,日常琐事由导生(助理班主任)来处理。三、四年级时再配备导师,这时的导师有点像研究生导师但又不完全相同,除了负责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外,还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就业择业等具体问题。每个年级都要配备专职辅导员,在具体的学生工作过程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辅导员(兼任班主任)+低年级导生(助理班主任)+全程导师

这种合作关系是针对学生总人数较少(总数在500人以下,每年新生入学人数在100人左右)的院系。在一、二年级可以每个年级设立一个辅导员,辅导员兼任班主任。此外,在每个班级配备“导生”(助理班主任),在辅导员(兼任班主任)的领导下负责班级日常管理与服务工作。按照学校导修制管理办法,选拔优秀教师做导师,每个导师指导每个年级5名学生,大学四年全程跟踪教育服务。这样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辅导员与班主任之间的角色与职责冲突,有效地进行具有针对性地思想政治教育及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全程导师四年的全程跟踪教育服务会根据学生的四年发展变化、价值取向、职业选择等因素更加明确、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教育指导。

大学生的发展是祖国的未来,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管理工作是关系到民族发展、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高校建设辅导员,班主任、导师三支育人队伍建设是高校在社会复杂形势下对学生加强管理与引导的重要举措。民族地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结合学校实际、学生实际有效开展育人队伍建设,统筹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建立好相关的聘任选拔制度,真正为学生的发展选任出有责任心、有奉献精神、有专业引领的大学生育人队伍。

参考文献

[1]廖济忠,徐建军.结构转型: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关键[J].现代大学教育,2006(4): 25.

[2]付八军,高校三种育人制度的冲突与选择[J].现代大学教育,2010(4):45-49.

作者简介

徐利颖(1973-),女,赤峰学院组织统战部副部长,副研究员,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

新建民族本科院校 篇3

1 民族地区地方本科院校期刊信息化服务在学科建设的应用现状

1981年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大学图书馆就已经兴起了学科服务。学科服务在发达国家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 学科馆员服务的发展也已经非常成熟, 获得许多读者的欢迎。而我国学科馆员发展时间不长, 只有短短的十几年, 民族地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时间更短, 有的学校到现在都没开展这方面的工作, 而且服务机制和服务模式也非常欠缺, 不够完善, 在方法和模式上很多都是直接效仿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因此, 我们不仅要继续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好的经验, 也要结合我们国家的国情, 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高等院校学科建设与图书馆工作的需要, 摸索出本馆期刊学科化服务发展的规律。期刊信息化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设备, 根据期刊工作规律和期刊开发利用的需要, 用电脑代替传统的手工操作, 成为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的一种手段。

通过查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989—2013年) 文献, 有关学科化服务的研究得出:从1987年有学者开始在图书情报学的期刊上使用“学科馆员”提法,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 学科馆员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划分为尝试阶段、高校实践和发展阶段、学科馆员制度并行阶段。199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使用, 预示图书馆学科服务的第一次飞跃, 是图书馆服务理念和管理模式的一次深刻变革。2006年, 国家科学图书馆继承并发展了其先进的服务理念, 实施了“学科化服务”一些具体办法。从2008年学科化服务的研究开始引起广大研究学者的重视。但是主要集中在研究型高校图书馆, 其中对中小型图书馆以及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研究的极少, 研究内容主要建立在传统图书馆体系结构之上, 从本课题以期刊工作和特点为切入点的研究较少, 缺乏对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开展期刊学科化服务的指导性研究。

2 民族地区地方本科院校开展期刊学科化服务的困境

期刊学科化服务提法, 作为学科服务的一种必要补充, 它是一种以广大读者的需求为中心的服务模式, 随着历史的进程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虽然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期刊学科服务的推行程度在不断得到发展和提高。但是对于民族地区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来讲, 开展期刊学科化服务还是遇到了不少困境。

2.1 学科馆员专业性弱

期刊学科化服务对学科馆员素质有比较高的要求。学科馆员除了要了解所服务学科的发展状况, 具有图书情报专业背景外, 还要具备所服务学科的专业背景;还要具有提炼、挖掘知识的能力, 还要具有把教学、科研结合起来, 与师生和科研人员进行有效交流学习的能力[2]。但一直以来, 多数少数民族地区的新建本科院校仍然把图书馆当作解决家属问题的安置所。造成图书馆学科馆员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高学历、高职称人才缺失, 培养不出综合素质强的学科馆员, 这就使得学科馆员作为学科联络员的作用发挥不出来, 以宣传图书馆的学科服务处于初级阶段[3]。这给少数民族地区的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有效实施学科化服务造成了极大困难。

2.2 学校用于开展学科服务资金投入少

图书馆期刊学科化服务机制的完善, 有高素质、高质量的学科馆员是必要的, 丰富的学科资源也是必要的。这些年来, 多数高校图书馆都在学科资源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少数民族地区的新建本科院校由于资金短缺, 投入少, 资源建设达不到学科建设和发展的的要求, 进一步凸显了学科需求的无限性与资源建设有限性的矛盾。少数民族地区的新建本科院校资金来源少, 基础设施建设、学科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以及各种评估都需要资金。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 学校首先减少的就是图书馆资源建设经费。少数民族地区的新建本科院校难以有效实施学科化服务的不良局面。

2.3 学科机构对期刊学科化服务重视程度不够

学校、教务处、科研处等学科主管部门对图书馆开展期刊学科化服务的重视程度不够, 极大影响了期刊学科化服务的效果。学校对图书馆在学科建设中的重要性的认识体现其重视程度存在差异, 在人、财、物各方面的配备表现的比较明显, 这种差异导致图书馆在资源建设、学科馆员的匹配、服务水平等方面很大程度上拖了后腿, 最终将在图书馆学科化服务中体现出来。教务处、科研处等主管部门对图书馆在期刊学科化建设中的作用认识不足, 重视程度也不一样, 表现在这些部门对图书馆开展期刊学科化服务不重视、不配合, 给图书馆提供教学改革成果信息、科研成果信息等方面意识不同, 影响图书馆对相关信息资源的收集完善程度[4], 也影响图书馆期刊学科化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2.4 图书馆传统管理模式落后

少数民族地区的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在人事管理方面没有自主权, 多数由学校人事处匹配正式编制职工, 当编制职工人数不够时, 多数情况下补充临聘人员。这就导致在管理活动中一个萝卜一个坑后没有人员去开展期刊学科化服务, 图书馆的工作重心基本放在资源建设、日常阅览和外借三个方面。这种传统管理模式导致馆员的业绩考核指标单一, 只能以工作时间长短来计算。而期刊学科化服务是一项多方参与协作的服务, 它是图书馆与教学只能部门相互之间的沟通与协作, 也是图书馆各个业务部门、学科馆员相互的沟通与协作。因此, 现有的管理模式是非常落后的, 我们必须想办法在提高学科馆员工作积极性、主动服务意识的能力以及期刊学科化服务效果方面, 为民族地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探索出一套可行的、科学化的管理模式。

3 民族地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期刊学科化服务的出路

3.1 围绕重点学科征订期刊

一定数量的专业期刊是开展期刊学科化服务的文献保障, 也是学校申报研究生培养授予权的一项指标, 所以图书馆必须围绕学校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 确定期刊类型的需求, 满足期刊学科建设的需要。对馆藏期刊应该向多类型、多载体方向发展, 打破传统单一型的馆藏模式, 满足学科建设对期刊文献的需求。不仅要采购一定数量的传统印刷型期刊, 也要购买大量的电子型期刊, 还要争取网络期刊资源建设的有益补充, 建立完善的电子期刊资源馆藏库。

3.2 围绕重点学科挖掘和整合期刊信息

期刊学科化服务的文献具有内容新、信息量大、传递快等特点, 它是教学、科研工作者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信息载体。据不完全统计:在世界所有文献类型中, 80%以上的科研论文是通过期刊发表的, 期刊涵盖的信息和被利用的机率和数量也是最高的。因此, 期刊挖掘的力度直接影响了期刊信息化服务的作用。

图书馆期刊管理部门要有针对性的对读者在教学、科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贯穿于期刊学科化服务的始终。把期刊当作信息源和工作对象, 提高期刊使用率, 扩大期刊传递的覆盖面。近年来, 凯里学院图书馆在期刊学科化服务的管理中, 一直把开展各种各类信息咨询服务作为常态工作来抓, 把期刊文献的深度挖掘, 作为图书馆努力的方向, 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凯里学院图书馆2005年就开始收集整理《苗侗文献篇名数据库》资源, 到2011年形成《苗族侗族研究论文、资料全文资源库》和《清水江文书数据库》在开发、整理和建设馆藏资源方面, 为读者服务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苗族侗族研究论文、资料全文资源库》和《清水江文书数据库》是凯里学院图书馆2011年建的一个数据库。这两个数据库是根据学校的现有的专业特点, 针对人类学等重点学科, 立足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提供第一手文献资料。从目前使用情况看, 这个查找资料获取率高、资料丰富, 利用率较高的自建数据库还是很瘦广大躲着欢迎的。

3.3 围绕重点学科建设文献资源库

数据库是信息时代数字资源管理与挖掘利用的基础, 各地方高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和重点学科, 数据库收藏的许多文献, 在学科特点、学术价值和专业范围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各图书馆应针对文献收藏的特点及读者的需求构建各馆数据库, 这是民族地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

由于各高等院校所处地理位置、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都不同, 重点学科也不同。每个学校图书馆要根据自身的学科专业特点做好特色数据库的建设, 为广大师生提供更有特色的支持平台。目前, 凯里学院有人类学一个省级重点学科, 材料物理和旅游管理学两个校级重点学科, 民族民间工艺、民族民间音乐和民族民间体育等六个校级重点扶持学科。但是在自建文献资源数据库方面, 人类学学科方面开展比较早, 图书馆对10年来有关苗族侗族文化研究和清水江文书等相关在全国发行的报纸、期刊上发表的、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文献进行整理, 通过采编、分类、标引和组织, 对人类学等重点学科的文献资源作深层次挖掘, 构建了《苗族侗族研究论文、资料全文资源库》和《清水江文书数据库》。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推动人类学等重点学科研究向更深方面发展, 为民族地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重点学科的教学科研提供更全、更快、更好的文献信息资源服务。

3.4 挖掘基于重点学科的期刊信息化服务模式

重点学科教学科研的主要信息来源是期刊, 期刊信息化服务是检验期刊利用率的有力标准。民族地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应探索读者的需求, 提供有效的期刊信息化服务。在这方面凯里学院图书馆也做了一些工作。如资源建设部每个学年度都有针对性的为重点学科专业提供了一些索引, 围绕学科建设, 编辑收集到的各类专题资料, 把其整理成册, 进行二次文献资源服务。近年来, 图书馆结合学校的学科建设及专业设置的情况, 编辑了《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人类学学报》、《人口学刊》、《人口与经济》、《资源与人居环境》等专题资料汇编, 当然还有材料物理与化学和管理学等学科专题的资料汇编, 这里没有一一列举。但是, 这些学科专题资料的汇编为学校师生提供了最新学术动态和科研成果。而且图书馆还开展网络信息的挖掘工作, 将网络信息进行下载, 整理后提供给读者, 并经常为学科带头人和重点科研项目提供定题跟踪服务。

3.5 构建基于重点学科的学科导航

构建学科导航对网络信息的梳理具有良好的意义。学科导航是以网络化为基础的, 它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科导航的网络化基础就是文献内容的信息化, 它是通过网络实现导航。对民族地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而言, 构建符合本校专业特色的学科导航库, 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学科研发展还是很有必要的。

对重点学科开展导航, 将与学科相关的资源整合在一起, 建立重点学科的导航系统。在图书馆主页上用超链接的方式搭建学科导航系统, 让重点学科用户在Internet能快速查询到所需要的文献信息。这为实现期刊资源的优化, 使之更好地发挥整体效应, 为学科建设提供完善文献提供了保障。

4 结语

总之, 开展期刊学科化服务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和发展的迫切需要,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工作做起, 融入教学科研, 继续改进期刊信息化的服务方式、继续调整服务方略。才能使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期刊学科化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才能得以提高。

摘要:民族地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在期刊学科信息化服务中遇到了许多困境, 而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提高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选择就是开展期刊学科信息化服务。文章从学科馆员专业性、经费和学科机构等方面, 对民族地区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开展期刊学科化服务方面遇到的困境与出路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图书馆,民族地区,期刊学科化,学科馆员

参考文献

[1]李大林.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探讨[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2009, 18 (1) :45.

[2]何丹青.学科化知识服务的动因分析与机制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9 (4) :26-27.

[3]柴苗岭, 朱江, 郑颖.面向学科化服务的学科资源建设[J].现代情报, 2009, 29 (1) :46-47.

[4]吴利萍.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的影响因素及发展对策[J].现代情报, 2009, 29 (3) :100-101.

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特色研究 篇4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 办学特色 路径依赖

在当前高教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要把特色办学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新建本科院校只有培育独特的办学特色,才能实现非均衡跨越式发展,从而在高等教育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因而,研究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特色具有战略高度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意义。

一、特色办学简述。

(一)特色办学概念。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方案》(试行)的指标体系中明确地说明:“特色是指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特色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应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得到公认。”依据此《评估方案》,笔者认为,特色就是在新建本科院校建设之前已经存在,并且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具有稳定性的发展方式和能够被社会公认的独具个性、优良传统的办学思路和风格,主要体现在其办学思想、目标定位、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校园文化等方面。它既可以是学校及其领导班子的集体意志表现,特别也是校长个性的外显,更可以是学校某一方面、某一点上所表现出来的独特亮点。

(二)特色办学的特征

从哲学的意义上来讲,办学特色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办学特色要求具有鲜明的个性,应具备“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特”的个性风格。同时,新建本科院校属于高等教育体系,脱离不了大学的本质属性,即必须要以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为己任,要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特色个性存在于大学共性之中,但又凸显于共性。笔者认为,特色办学除了具备大学的基本属性之外,还需要五种鲜明特征。概括而言,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特征表现在跳跃性、独创性、发展性、稳定性和公认性五个方面。跳跃性决定其发展时间,独创性决定其发展方向,发展性决定其发展态度,稳定性决定其发展结构,公认性决定其发展程度,五种特征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在新建本科院校打破原有平衡上实现一种超越和突破。

三、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特色内涵。

根据办学特色的显性和隐形两种表现形式,笔者认为,办学特色是显性与隐形的统一,即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特色既包含了物化的存在,又包括办学意识和理念的存在。具体而言,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集中体现在办学理念、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等几个方面。

(一)办学理念特色。办学理念特色是特色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对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具有重要引领作用。但是,由于受到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程度的制约,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理念与重点院校的办学理念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因而面临的办学环境也更加严峻。所以此时就需要新建本科院校凝练出自己的办学特色,包括对办学目标的设计、价值追求、角色定位等问题的准确把握。

(二)学科专业特色。建设特色专业优势学科是形成办学特色的基石。新建本科院校不可能占有学科专业所有领域的制高点,而应有其特色,根据自己的独特优势发展某些特色学科,使之成为优势学科。新建本科院校要形成学科专业特色,就必须立足于学校原有的基础和实力,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学科建设带动专业建设,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建立地方性鲜明、应用性显著、适应性良好和竞争性较强的品牌特色专业体系,从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懂生产、能建设、善管理、会技术的应用型人才。

(三)人才培养特色。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特色不仅体现在注重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以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还体现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途径等方面,以此来符合社会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新建本科院校为了凸显自己的人才培养特色,特别需要培养通识兼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其课程建设要特别注意通识性课程与专业性课程的结合。

(四)校园文化特色。校园文化反映大学之精神和理念,是形成办学特色的保证。悠久的办学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浓厚的学术氛围,优美的校园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作为校园文化特色的重要内涵,在一所高校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新建本科院校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需要营造这种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也许硬件设施可以在短期内得到解决,但校园人文精神就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长期积累、积淀。

综上所述,决定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特色因素有很多,除此之外,还有学校的管理模式特色、师资队伍特色、对外交流特色、联合办学特色等方面。但不管因素有哪些,总是为“办学特色”而服务,只要抓住了核心,新建本科院校特色建设就有了突破口,就有了可以为之奋斗的目标。

四、结论

笔者认为,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特色作为一种对整个学校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反映的是把学校的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结构变化以及当代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紧密结合。新建本科院校要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就必然选择办学特色研究,唯有此,才能彰显特色,打造优势,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独树一帜。

参考文献:

[1]王玉丰,《中国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分析范式》,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12。

[2]庄严,《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建本科院校核心竞争力研究》,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2.2。

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研究 篇5

“定位”一词原为普通词语, 简单来说, 定位就是一所高校确定经过若干年的努力, 将自己建成一所怎样的高校[2]。笔者认为:办学定位是指学校根据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学生成才的需求, 自身条件, 以及发展潜力, 确定学校的位置, 理顺发展思路, 明确学校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目标、办学类型、层次、培养目标、服务面向、办学特色、学科发展等而进行的一系列战略思考与发展规划。

二、新建本科院校科学定位的价值意义

新建本科院校与重点大学和老牌本科院校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在这种情况下, 扬长避短, 发挥优势, 科学定位, 以特色求生存是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必然选择。具体而言, 新建本科院校科学定位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正确定位有利于新建本科院校制订合理的发展规划 。 定位既是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 又是制订定发展规划的前提。

2.科学定位有利于新建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系统中寻求 生存和发展空间。

3.合理定位有助于新建本科院校实现特色发展。

4.合理定位有利于新建本科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应遵循的原则

办学定位是高校未来发展的战略选择, 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的科学与否, 是学校能否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其在科学定位的同时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必须适应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2.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必须了解和把握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面对经济全球化, 高等教育已处在一个开放的大系统中, 新建本科院校面临国际、国内的双重竞争压力, 形势非常严峻。

3.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必须考虑自身发展历史和现实。由于历史、经济、环境等原因, 新建本科院校在发展过程中有一定的优势, 形成了一定的特色, 但与现实要求相距甚远。

4.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应该考虑地方需要。服务地方办学定位, 是新建本科院校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地方培养人才, 提供技术支持和社会服务是新建本科院校的职能之一。

四、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思考

新建本科院校无论是师资力量、教学条件、学科与专业建设, 还是科研水平、服务功能和教育资源等, 与老牌本科院校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因此准确界定扮演的角色和明确自身位置显得尤为迫切。在探索办学定位的过程中, 应结合自身的办学历史、现有办学优势, 以及办学条件, 努力明确办学特色, 合理选择路径。

1.学科专业定位。学科专业定位是指高校设立的学科、专业的门类多少及其在整个学科专业体系中的地位和比例关系。 新建本科院校应加快学科建设的步伐, 加大学科建设的力度, 逐步整合学科优势, 提升建设水平。根据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做对人才的需求和学校的学科特点, 主动适应经济结构并做出战略性调整, 不断拓展学科专业设置。

2.办学类型定位 。办学类型定位是指学校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位置的选择, 它反映了高等教育的分工和协作关系, 实际上是对大学自身的身份确认, 既是学校定位的根本, 又是其他定位的基础[6]。目前, 从新建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来看, 无论是师资力量、教学条件、学科与专业建设, 还是科研水平、服务功能和教育资源等, 与老牌本科院校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还达不到研究型或教学研究型高等院校的水平, 因此, 定位于教学型高校比较符合实际。

3.办学层次定位。新建本科院校主要以本科教育为主, 但在一定时期内, 应适度发展专科教育, 因为升本前许多专业都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 有着良好的社会影响, 同时, 新建本科院校还要积极创造条件, 努力创办研究生教育。

4.人才培养定位 。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以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主, 力求在人才实践能力方面显现特色, 在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上体现特色。这样的人才目标定位不仅可以填补我国人才市场结构的缺口, 而且可以充分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需求, 有利于培育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5.服务面向定位。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的历史表明, 正是由于扎根地方、面向基层, 学校才能获得发展。所以, 立足地方, 辐射周边区域是其服务面向定位的必然选择。努力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服务面向定位既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 又能够充分体现新建本科院校升格为本科后的社会价值。

6.发展目标定位 。发展目标是一所高校在某个时期内生存与发展中全局性、方向性奋斗目标, 是对学校未来发展趋势的科学预见和创新性思考, 直接影响高校定位。发展目标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是关键, 是确定的长远的发展战略, 把学校建成地方人才培养培训、科技研发和文化传承场所, 成为同类院校中水平高、区域性强、实用型、多科性院校。

参考文献

[1]李硕豪, 张如珍.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问题.高教论坛, (1) :38-43.

[2]朱中华.关于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定位研究.高教探索, 2004, (4) :37-42.

[3]卢晓中.对高等教育分层定位的若干思考.高等教育研究, 2006, (2) :52-56.

[4]陈厚丰.浅论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的若干理论问题.中国高教研究, 2003, (11) .

[5]潘懋元.论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问题[J].上海电机学院学报, 2006, (1) :1-5.

新建民族本科院校 篇6

一、发展现状描述

研究者首先设计了《陕西省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现状调查表》, 由研究者所在学校以公函形式委托上述院校协助调查;调查工作得到这些院校的大力支持, 调查所获信息真实可信。调查结果显示, 陕西省“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外延发展较快。截止2012年6月, 上述6所院校的校园总面积为5337亩, 校均面积889.5亩;在校全日制学生总数73823人, 校均学生规模12305人。二是转型任务初步完成。上述院校都以当地师专为基础, 合并教育学院、职业大学、电大, 甚至农校、师范等中专学校升本, 升本之后面临由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单科性院校向多科或综合性院校的转型, 截止2011年底, 本科专业校均36.5个, 占到专业总数的2/3以上, 本科生约占学生总数的4/5, 本科教育已经成为主体;各校的学科门类分别达到7—9个, 多学科、综合性院校的学科框架初步形成。三是教学质量得到基本保障。各校加强教学常规管理, 普遍建立了质量监控保障体系;重视教研教改, 拥有一批教改和质量工程项目;学生就业状况良好, 毕业生得到社会认可。四是立足地方、服务地方在学校领导层已形成共识, 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初见成效。五是教育国际化正在起步。有5所院校成立了国际合作交流的专门机构;4所院校与国外高校建立合作关系, 其中3所院校与国外合作高校实现了教师、学生的交流互派;2所院校取得接受国外留学生资格, 并有了一定数量的留学生。六是办学特色初步彰显。榆林学院根据地区特点, 立足能源、化工, 实现学科结构转型, 创建办学特色, 有力推动了学校发展;安康学院依托陕南的人文、自然禀赋, 发展优势特色学科, 初步形成了以汉水文化研究为重点的文学、以秦巴资源保护与开发为重点的理学、以特种经济动物饲养为重点的农学等优势特色学科方向, 积极发展管理学、工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结构。

二、制约因素分析

1. 地域条件不利。

陕西属于经济欠发达省份, 同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 而上述院校又远离省会城市, 这些先天不足给学校发展带来诸多限制, 概括起来有“三难”:即发展融资难、人才引进难、学生就业难。调查发现, 陕西新建本科院校的资金来源单一, 主要是政府财政拨款和学费住宿费收入, 校办产业和社会捐赠等几乎空白。由于地域限制, 高层次人才引进难, 尽管各校都实施了人才强校战略, 但实际引进效果不佳。地域劣势还给学生就业带来了更大压力, 与发达地区、省会城市相比, 这些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更少, 就业成本更高, 就业质量更难以保障。

2. 办学资金短缺。

新建本科院校建设、发展任务重, 资金需求量大, 而财政投入有限。近年来虽有较大改善, 但与发展需求相比仍严重短缺, 这些院校的财务状况总体上都比较困难, 负债比较普遍, 截止2012年6月, 6所院校中的5所有金额不等的负债, 其中E校负债高达2.33亿元。由于资金短缺, 教职工收入偏低, A、C、F三校与当地中小学教师勉强持平, B、D、E三校均低于地方, 其中D校人均年收入低于当地同职级、职称人员1.8~2万元, E校低于当地大约0.8~1.5万元。

3. 硬件建设滞后。

依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 (试行) 》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规定, 综合性本科院校基本办学条件的5项硬性指标如下:生师比18:1, 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的比例不低于50%, 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不低于14平方米,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不低于5000元, 生均图书不低于100册。调查显示, 被调查的6所院校中, 基本办学条件4项合格者2所, 3项合格者1所, 2项合格者3所, 没有5项指标全部合格的学校。从单项指标看, 生师比、图书两项欠账最多。

4. 师资力量薄弱。

一是数量总体不足。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 (试行) 》规定, 上述6所院校的生师比虽都控制在22:1这条“限制招生”的红线之内, 但其中5所学校未达到18:1的“合格”要求;二是结构不合理。专任教师中的博士比例很低, 最高为9.4%, 最低仅1.9%;高职称教师比例偏低, 有1/3的学校没有达到30%的要求;教师年龄结构呈倒T型, 青年教师多, 富有教学经验的中年骨干教师少, 严重影响教师梯队建设;三是学科带头人匮乏, 缺少学科专业建设的领军人才。师资薄弱导致学科薄弱, 截止2011年底, 6校共拥有省级重点学科 (二级) 12个, 校均2个;共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29项, 校均不足5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300余项, 校均50项;2009—2011年, 年校均到账科研经费不足200万元。

5. 内部治理失衡。

根据《高等教育法》规定, 我国大学内部实行“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四项基本制度, 而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学术力量薄弱, 民主进程滞后, 实际上学术权力虚化, 民主监督缺失, 行政化倾向更为突出。调查显示, 6所学校的学术委员会很少有普通教授;中层行政机构臃肿, 领导职数偏多, 绝大多数院校的处级领导在百人以上。由于行政权力主导, 教授、博士都倾向担任行政领导, 很难在学科建设方面发挥领军作用, 高层次人才既匮乏而又浪费的现象比较普遍。

三、发展策略研究

当前,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正处于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的转变阶段, 面临教学质量建设和基本办学条件建设的双重任务, 后续发展面临更加严峻挑战。笔者认为, 破解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制约瓶颈, 关键是要坚持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之路, 强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大力实施地方化、特色化发展战略, 充分挖掘校内外两种资源, 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 “以质量和特色换取发展空间, 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学校质的飞跃。”

1. 突出发展主题, 坚定地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新建本科院校正处于由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的过渡阶段, 必须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 把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作为首要任务;必须牢牢把握“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办出特色”这个发展主题, 合理确定办学规模, 自觉转变发展方式, 坚定地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2. 着眼持续发展, 强力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所谓大学者, 非谓有大楼之谓也, 有大师之谓也”这是著名教育家梅贻琦的名言, 尽管现代大学也需要“大楼”, 但“大师”的重要性仍是不言而喻的。新建本科院校必须抓住教师队伍建设这个关键, 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重点抓好“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和“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工程。要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 通过建立高层次人才“专项基金”、校领导联系高层次人才制度以及绩效分配向贡献突出的高层次人才大力度倾斜等多种方式, 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利益留人, 保持高层次人才队伍的相对稳定, 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中的领军作用, 组建优秀教学团队和科研创新团队, 整体提升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科研水平。要高度重视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中的重要作用, 不断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素养和教学科研能力, 对有潜力的青年教师实施重点培养, 为学校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师资保障。

3. 聚焦办学特色, 大力培育核心竞争力。

一所学校的竞争力可以表现在多个方面, 但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而言, 办学特色是最具现实性的竞争力, 也是最核心的竞争力。怎样培育学校特色?首先, 要坚持地方化。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紧密相连的命运, 在地方资源的占有上具有先天的“比较优势”, 便于建成地方的人才智库和科技创新中心, 便于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容易在学校发展与地方发展中形成“双赢”的联袂。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只要立足地方, 服务地方, 找准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 走地方化发展之路, 就能化腐朽为神奇, 变不利为有利。其次, 要推进国际化。大学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是大学办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理念, 也是新建本科院校提升办学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选择, 只有大力推进国际化, 才能把握学校未来发展先机。第三, 要实行错位发展和非均衡发展。特色在于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人优我新, 因此应当坚持错位发展;如果效仿他人, 就永远没有特色。构成学校特色的因素很多, 但最主要的还是学科特色、专业特色, 还有人才培养特色、课程特色等。特色的凝炼要考虑社会需求、学校传统、现实基础等因素, 一旦认准方向和目标, 就要在人、财、物上大力倾斜, 重点扶持, 甚至举全校之力推进。

4. 继续完善保障条件, 打牢学校持续发展的基础。

师资队伍是学校发展的关键, 而办学条件 (各种基础设施、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 则是学校发展的基础, 办学条件的改善又主要取决于办学资金的增长。因此, 首先要争取政府更多的资金支持, 不断提高生均拨款经费;同时, 可通过争取省地共建、校企合作等途径, 积极争取当地政府、企业的资金支持;还可通过盘活校产、扩大继续教育培训、举办校办产业等方式, 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其次要综合使用区域资源, 建立“为我所用”和区域内“资源共享”机制, 提高设备使用效益, 满足人才培养需要。第三要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与机制, 这是新建本科院校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要努力克服行政化倾向, 强化教授治学和民主管理, 鼓励和引导优秀学术人才安心学术;要实现管理重心下移, 减少管理层级, 实行扁平化管理, 降低管理成本, 提高管理效益。

5. 积极争取政府支持, 对新建本科院校出台扶持政策。

一是建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基金, 专项用于高层次人才引进和中青年骨干教师海外培训, 发挥基金的“四两拨千斤”作用, 推进新建本科院校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二是在重点学科、科研平台、质量工程建设、科研立项、教师职称评审等方面实施照顾性政策, 通过必要扶持, 促进这些院校办学实力不断提升。三是以制定高校章程为契机, 加强对新建本科院校的监督指导, 全面落实高等院校的四项基本制度, 加强学术权力和民主监督, 切实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和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机制。四是加强对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策略研究, 推进新建本科院校联盟化发展。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应为区域内新建本科院校搭建交流合作、共谋发展的平台, 构建资源共享、互利共赢、联袂发展的区域性联盟, 推进新建本科院校联盟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献君.论大学办学特色的创建[J].高等教育研究, 2012 (1)

[2].胡景乾, 屈咏梅.地方院校实现校地互动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 2012 (6)

[3].唐景莉.建立现代大学制度面临五大难点[N].中国教育报, 2012.03.19 (5)

[4].王玉丰.中国新建本科院校的兴起、困境与出路[J].高等教育研究, 2011 (1)

[5].刘延东.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J].求是, 2012 (10)

[6].王一兵.中国大学的国际化[J].高等教育研究, 2011 (4)

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督导模式探析 篇7

一、高校教学督导的作用

教学督导制度是高等学校为主动适应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对教学过程进行控制, 对教学工作实施监督与指导的一项重要制度。它作为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教学活动、各个教学环节、各种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改革方案等的实施进行检查、监督、评价和指导, 对教学活动与教学管理进行全面监控, 从而为学校决策部门提供改进教学及管理工作的依据和意见, 保证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1. 控制教学质量

这是教学督导工作的核心。通过对整个教学过程及其管理的检查、监督, 对教学活动、教学管理的有关状况进行分析, 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反馈, 采取措施, 从而使教学过程处于控制状态。

2. 指导教学工作

教学督导可以对教学产生正确导向的作用。教学督导通过评议和比较, 肯定优秀的教师, 倡导正确的教学方法, 推广先进经验和方法;指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明确改进的方法, 并提出指导性意见, 使教师了解自己在教学中的优势和劣势, 确立努力的方向, 帮助教师改进工作, 提高教学质量。同时, 通过教学督导员的信息反馈, 使教学主管部门获得教育过程及效果的信息, 从而加强教学主管部门对教学的宏观调控。

3. 沟通、协调教学工作

教学督导部门在工作中将其掌握的各种信息及时反馈, 不仅可以促进各种问题的及时解决, 也可使各部门各环节之间、领导与教工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实现良好沟通、增进理解, 从而协调和改善教学中各方面的关系, 促进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4. 激励教学人员

教学督导有利于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教学督导通过评估教学质量, 对教师的工作给予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 并运用于对教师职称评定、评优等方面, 从而形成一个良好公平的竞争环境, 有利于建立起科学的激励机制, 最大程度地激发每个教师的发展潜力和创造性。同时, 通过总结推广好的经验, 表彰先进, 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使之强化质量意识。

5. 形成优良学风

教学督导有利于形成优良学风。教学督导在了解教师的教的同时, 也可以对学生的学进行检查。加强对学生的督导, 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为学生介绍学科专业的发展前景及学习方法,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觉性, 促成良好学风的形成。

6. 为学校领导决策提供参谋

在督导工作中掌握的第一手资料经过分析、处理, 成为学校进行教学及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教学督导发挥好参谋作用, 可使学校教学和管理决策进一步科学化, 也能保证学校的各项考核, 尤其是教师工作考核和教学部门的考核更为客观、公正。

二、加强高校教学督导工作的若干思考

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督导, 涉及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诸多教学环节, 要充分发挥教学督导在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作用, 必须健全教学督导制度, 构建教学督导工作体系, 加强督导队伍建设, 转变观念, 完善督导方式, 建立教学信息反馈网络, 加强对督导工作理论和实践的研究。

1. 健全教学督导制度, 完善运行机制, 强化教学督导的功能

应建立完善的督导工作制度, 包括督导规章、督导评估细则、岗位责任、信息反馈制度及各项评估检查的指标体系。健全的教学督导制度一定要体现“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 明确督导人员的责任、权利与义务, 特别是要提高督导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强化督导的功能。武夷学院实行校系两级督导制, 建立了相关工作制度, 教学督导机构直接在校长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与教学行政部门保持相对独立, 工作不受教学管理职能部门的约束, 独立自主地开展教学督导工作。在督导的地位方面, 以正式文件对督导进行任命, 保证教学督导的权力, 实现教学督导“有职有权有待遇”。

2. 加强督导队伍建设, 树立督导制度的权威性

当前主要有两种队伍结构。一种是由一些已经离退休的老教师、老教授组成的督导队伍, 这种结构能充分保证督导的工作时间, 但由于其年龄及身份的特殊性, 其任期往往不长, 人员结构经常变化,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督导整体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而另一种结构则是在职教师和行政干部组成的督导队伍, 这种结构在吸收新思想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 但在安排督导时要同时安排两人或两人以上参与课堂听课又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同时, 督导组成员中的在职中青年教师, 他们认为自己教学阅历不够, 因此对督导中发现的问题不敢大胆提出, 也影响着督导的质量。

因此, 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督导队伍对督导的权威性和工作效果有直接的影响, 一般说来, 专职督导可聘请具有较高学识、修养和威望的、热爱教育事业、坚持原则、责任心强的离退休专家或教授担任。兼职督导则主要从在岗的教师、领导或管理人员中选聘一批教学能力强、教学效果好、教学手段新的在职教学人员, 可使督导工作更具指导性。武夷学院结合校情, 建立了一支由在岗教师、管理人员组成的高职称督导队伍, 所有督导均为副高职称以上, 具有较高的学识、修养和威望, 并将所有督导人员的课时压缩在6课时/周内, 以保证工作时间。

3. 确定高等学校教学督导的模式, 充分发挥教学督导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高等学校的教学督导要有正确的

定位和运行模式, 如果教学督导只是由教务处聘请一些专家, 组成附属于教务处的机构, 督导中发现的涉及其他职能部门特别是教务处本身的问题就难以得到解决, 其对教学管理监控作用的发挥也必然受到限制, 这就决定了教学督导机构必须是相对独立于其它教学行政管理职能部门的专门组织, 是高校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中的一个非行政的权威监督机构, 它应由主管教学的校长直接领导, 发挥参谋和顾问作用。独立的教学督导机构能建立畅通的信息反馈渠道, 督导成为联系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的纽带, 加强了他们间的沟通。督导直接面对学生和教师的教学过程, 了解学生所需, 教师所不足, 及时发现双方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 督导组成员从教学一线获得的信息, 使授课教师能及时得到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反馈, 便于教师及时、合理地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 优化教学效果。教学管理部门还可以将教学督导反馈的大量信息作为对教学改革、教学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 对管理决策实施影响。

4. 正确处理和把握“督”和“导”的关系, 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督导方式

当前部分高校把教学督导的工作重点放在督促检查上, 督导评教以听课的方式为主, 很多时候听完就走, 没有与教师进行交流, 这样, 教学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就被忽视了。

“督导”就意味着既要督, 又要导, 两者缺一不可。就提高教学质量而言, 督和导都是手段, 但就两者关系来说, 督是手段, 导是目的。”教学督导工作中督与导的对象都是特定的教师人群, 这就要求我们的督导工作更应该体现出人文关怀的特点。要改变过去以“督”为主的工作方式, 加强“导”的力度, 不断完善和改进教学督导方式, 真正做到“督要严格, 评要客观, 导要得法, 帮要诚恳”, 要通过检查、督促, 着力于正面指导和引导, 在尊重被督导者尊严的同时, 耐心细致地指导教师增强教学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

5. 注重信息的收集与运用, 建立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网络

一些教学督导在工作结束后, 不能及时整理分析有关信息和数据, 使其对教学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的建议缺乏令人信服的客观依据。而有的领导或职能部门也不能对督导结果做出及时处理。这也直接影响了督导的效果, 削弱了教学督导应有的作用。

在教学督导过程中, 所产生诸如听课评议意见、各类检查结果、对教学或教学管理工作的建议、年度工作计划和总结等信息资料, 应及时收集、整理、分析, 建立分类档案, 通过规范化的反馈制度, 及时地传递到有关职能部门和有关学校领导。可通过编印“简报”、召开教学督导工作会议、教学信息网络化等形式, 及时向全校通报有关督导情况, 解决督导工作出现的问题, 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对督导反馈的结果如何处理, 直接关系到督导工作的效果和价值, 如何使督导结果得到科学、充分的利用, 达到督促、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维护学校正常教学运行的目的, 这是目前各教学管理部门值得深入研究并解决的问题。

6. 坚持督导与评估相结合

教学督导参加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和教学考核, 是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强化督导职能的重要措施。单纯的教学督导, 缺少制约力, 缺乏监控力度, 影响教学督导的实际效果。相比之下, 教学评估或教学考核因与教师的提职晋级、表彰奖励挂钩, 对院系或教师的威慑力就大得多, 因此, 把督导与评估结合起来, 就可加强教学质量的监控力度, 大大强化督导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朱继洲.高等学校教学督导的作用和定位[J].江苏高教, 2005 (1) .

[2]庄东红, 蔡映辉.高校教学督导工作的实践与创新[J].中国大学教学, 2003 (11) .

[3]周洋, 赵慧.高校教学督导工作分析与探讨[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06 (11) .

[4]傅江平.高校教学督导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学研究, 2005 (11) .

新建本科院校体育育人形式初探 篇8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体育教育,育人形式

新形式背景下的教育发展, 使高校体育教育发展又有了新的内涵。按照邓小平同志对教育事业提出的“面向现代化, 面向未来, 面向世界”的要求, 这就使得高等教育不单只是塑造人的任务和适应未来的需要去考虑大学体育的任务, 即体育教育除了向学生传授体育的知识、技能以及增强他们的体质外, 还要把意志品质教育、终身体育思想教育、美育教育贯穿始终, 把育人放在首位。“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曾提出, 奥林匹克运动的根本任务是教育。但是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 体育也可以育人这个概念, 一直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自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得我国一举跻身到了世界体育强国的行列, 在这个时代背景影响下, 体育课堂的功能不再是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主要任务, 更是要通过奥林匹克运动“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来达到体育育人的目的。

体育育人是公体课堂教学工作中的重要课题, 研究体育课堂教学育人形式, 可以指导我们创新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实现本专科培养目标。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来讲, 更应该加强体育育人教学形式的研究与探索。从2002年国家已正式实施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到近年高校加快实施推进体育课堂教学创新与改革, 强调要切实坚持“体育育人”, 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移。这是向教育本质的回归。通过强化素质教育实现对“育人为本”的坚持才是体育教育的根本, 大学体育教育更应如此。

1 树立“强健其体魄、丰富其知识、文明其精神”的体育育人理念

树立“强健其体魄、丰富其知识、文明其精神”的理念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体育育人机制的出发点, 是提升体育教学效果的需要, 也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需要。所谓“丰富其知识”, 主要是强调学好“专业基础知识”, 丰富人文与社科知识;所谓“文明其精神”, 主要是强调在提高专业实践能力的同时, 增强积极了解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培养和谐思维、阳光心态、知恩感恩, 从而更加自觉地拥护共产党的领导, 更加热烈地“爱祖国、爱人民”;所谓“强健其体魄”, 主要是增强体质, 培育体育精神, 为祖国健健康康地学习工作。

在体育育人过程中, 坚持“强健其体魄、丰富其知识、文明其精神”的理念, 充分发挥体育育人在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指导作用, 这需要学校以育人为出发点, 大力协调全校各级资源, 让全校师生把这一理念贯穿始终。为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完善其组织机构, 通过统筹体育部、学生会、宣传部、教务处和各院系的力量, 切实推动这一理念的顺利实施, 在校园营造良好的体育运动氛围, 使“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每天锻炼一小时, 健康生活一辈子”等健康理念深入人心, 使学生在强健体魄的同时, 更能够丰富自己的知识, 提升自己的品质。

2 利用多种运动项目培养学生的品德意志

高校体育为大学生创造了较中、小学更为宽广的学习环境, 以及形式多样的运动项目不断引入体育课堂, 给予大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和更广泛的运动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身个性特质兴趣爱好身体情况自由选择符合自己特点的运动项目, 从而达到自我个性的发展。通过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 使他们对体育课程有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 如此学生才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通过积极参与其中, 才能更好的促成学生品德意志的完善。

比如选择跆拳道、散打、武术套路等运动项目, 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了解推崇“以礼始, 以礼终”的尚武精神, “礼仪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挠”的宗旨, 并突出爱国主义。时刻提醒学生在技术练习时, 注重道德修养的提高。通过传统行礼的方式, 比如向长者、教师、同学鞠躬施礼, 使学生在练习跆拳道过程中, 久而久之的养成发自内心的行礼习惯, 以养成恭敬谦虚、克己忍耐的态度和相互学习的作风, 着重培养学生不畏挫折的意志品质。如学习足球、篮球等球类运动, 在培养顽强拼搏精神的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协作精神;如学习体育舞蹈、健美操等运动项目, 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观、想象力、创造力等。因此,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 可以根据学生参与的不同形式的运动项目, 营造不同的环境氛围, 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如在进行球类运动教学时, 可以营造紧张的气氛, 采用教学比赛的形式进行, 让学生在比赛中充分感受团队意识、集体荣誉感, 从而培养学生沉着冷静、机智果敢的个性心理;在进行体育舞蹈、健美操等教学时, 能培养学生正确优美的姿态和动作, 提高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 包括基本形态、姿态和柔韧、力量等方面, 也能促进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培养互帮互助、勇敢顽强、遵守纪律、团结友爱等集体主义精神。同时使学生能够初步了解体育舞蹈的基本礼仪, 初步体会音乐的舞蹈动作结合的和谐的美感, 学会欣赏表演, 并能自己跟随音乐创造性练习, 培养独立锻炼的能力、兴趣和习惯, 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3 通过开展“阳光体育”等活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通过引进“阳光体育”形式强化学生对体育课堂教书育人的认识, 并以“公体课、体育理论公选课”为依托着力将体育育人这一新内涵打造成为新建本科院校体育教学的又一创新点。

阳光体育是一种积极健康的运动形式, 从推广到逐渐融入大学体育文化生活中, 使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越来越高。与此同时, 阳光体育也在传达着一种阳光的运动形式, 从而能够更加全面的展示大学生的青春、朝气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境界。把组织开展“阳光体育”活动, 让更多的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操场、亲近大自然、感受阳光体育的激情与活力;它能够使大学生离开安静的教室, 从平日紧张的学习中抽离出来, 投身到热闹的运动场, 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 达到情绪宣泄、陶冶情操的目的。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阳光体育”活动给大学校园带来活力和生机, 提高了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 使学生在亲自参与中, 锻炼了身体又磨练了意志, 又提升了运动技能。因此组织开展“阳光体育”活动, 是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文明生活习惯, 抵制精神污染、消除和纠正不良行为最有效的形式。

4 通过多种群体性体育活动营造体育育人的良好氛围

开展群体性体育活动, 是新建本科院校体育教学工作的重点, 也是新建本科院校体育育人的主要形式。新建本科院校应全面开展形式多、特色突出的群体性体育活动, 营造体育育人的良好氛围。

新建本科院校在发展群体性体育活动过程中, 从实践中不断摸索探寻出了一些符合自身校情的好做法, 同时也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通过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调动全校各方力量, 打造了一批适合新建本科院校的群体性体育活动, 使的全校范围的体育活动常年不间断。通过有效利用校内现有体育资源将校级群体性体育活动分合理分级:一级为全校范围内的运动会, 每年都有举办, 第一是全校师生参加的秋季田径运动会;第二是几个全校范围的单项比赛如“学工杯足球赛、学工杯篮球赛、学院杯网球赛、石榴花优才基金杯健美操比赛”;第三是全体教职员工参与的单项比赛, 如“迎评杯篮球赛、职工网球赛”。举办田径运动会能够从体育文化活动中获得快乐。三级为各学生团体组织的体育活动, 学院共有16个学生体育团体, 这些社团每学年固定在全校范围内组织举办一些学生体育活动, 如“红牛杯”网球比赛就是由网球社举办的, 每学年的下半学期举行一次, 历时长达一个月, 由学院特邀嘉宾亲自为比赛开球, 并为获得奖项的学生颁奖。

在各种体育赛事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权, 让学生在参与比赛的过程中学习了解最新的专项知识和竞赛规则, 并且亲自担当裁判员以此来体会感受“公平、公正、透明、严肃”竞赛精神。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同时, 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尊重裁判、尊重对手、感恩观众、遵守公平竞赛的道德准则, 逐步让学生在这些校园体育活动中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

总之, 深入研究探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体育教学方法, 并有针对性地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 对提高公体课教学质量, 实现培养目标, 促进新建本科院校公体教学“体育育人”, 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新建本科院校体育育人应树立“强健其体魄、丰富其知识、文明其精神”的理念, 倡导健康教育、快乐体育。通过多种体育运动项目培养学生的品德意志, 通过开展“阳光运动”的活动丰富学生的体育文化生活,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通过组织多种群体性体育活动, 大力营造良好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提升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健全人格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体育育人形式尚有很大的完善空间, 只有不断创新, 结合本校实情, 探索出更多的育人形式, 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育的总体目标。

参考文献

[1]杨贵仁.中国学校体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关于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素质的思考 篇9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 教师素质

[作者简介]杨锦鸿(1964- ),女,安徽天长人,滁州学院中文系高级讲师,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普通话和方言;洪山(1965- ),男,安徽淮南人,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大学语文。(安徽 滁州 239000)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6-0076-02

从1999年至今,我国的高等教育以过去从未有过的速度跨越式发展,实现了发达国家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完成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此同时,有一批专科院校在这种大背景下实现升格,成为新建的地方本科院校。这些院校在专科层次时或许是佼佼者,但作为本科院校的新成员,与老牌大学、重点大学相比,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新建本科院校要想实现现代大学的办学目标,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尽快成为合格的本科院校,在许多方面都需要加以提升。而最重要的,则是必须尽快提升教师的素质。因为教师是办学的主体,是支撑学校存在和发展的核心力量,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师资水平在高校办学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哈佛老校长科南特曾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的一代又一代的教师质量。”①原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院长亨利·罗索夫斯基也说过,“迄今为止,衡量大学状况最可靠的指标,是该校教师队伍的优秀程度,这几乎能决定其余的一切。”②可见,对任何一所大学来说,无论是老牌大学,还是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素质都是学校能否立得住脚的决定性因素。那么,目前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师素质究竟如何呢?是否能适应新时期本科教育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的需要呢?

一、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素质现状及成因

1.学历层次。众所周知,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师原先大部分是大学本科毕业,升本后尽管有不少教师积极攻读在职研究生(或参加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的课程班学习),校方也竭力引进一些研究生,但总体上高学历比例依然偏低,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一般不到教师总数的30%,其中取得博士学位的教师更是不足5%。显然,高学历高水平人才问题若得不到真正解决,无疑将会成为制约新建本科院校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学校发展缺乏后劲。

2.知识结构。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知识老化、知识面狭窄的问题,并且,理工科教师往往缺乏人文社科方面的知识和素养,而人文社科教师又多数缺乏理科知识,计算机水平偏低。这种现象也令人忧虑。因为升本并不是仅仅换个名称而已,本科教育与专科教育毕竟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无论是在培养目标与规格、教学内容与课程,还是在办学模式、教学方法与评价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师必须下大力气,尽快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真正担负起本科层次的教育教学任务。

3.教学水平。新建本科院校的不少教师还存在着教育理念陈旧、教学基本功不扎实、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教学过程机械、教科研脱节、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不满意等问题。这里面的原因很多、很复杂。其中与新建本科院校文化积淀不深、急功近利、管理教条、氛围沉闷及投资不足有一定的关系。这些管理上的弊病往往挫伤了那些平素认真教学的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使愈来愈多的教师教学精力投入严重不足。

4.科研能力。新建本科院校一般属教学型院校。学校领导虽然高度重视科研,也采取了很多促进科研的措施,但由于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尚比较薄弱,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紧缺,教授人数偏少,大部分教师的科研意识还不够强,也有部分教师由于思想观念或分配机制等方面的原因,承担着异常繁重的教学任务或其他事务,无力分身搞科研;再加上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处于品牌劣势和区位劣势,获得的外在支持少,其原本的科研条件就比老牌院校要差得多,因而造成学院整体科研能力不强,能申请到的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很少,科研成果不多,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知名度,形成恶性循环。

5.师德水准。新建本科院校绝大多数教师的师德是好的,他们献身教育、辛勤耕耘、尽职尽责、关爱学生、严于律己。但不可否认的是,也有少数教师的师德水平有待甚至亟待提高。虽然学校升了本,但他们的思想境界并没有随之提升。有的教师不但没有本科院校教师应有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反而以为钻进了保险箱,不思学习、不求上进,缺乏事业心、缺失进取心;有的教师一心只专注于自己的职称和待遇,整天忙于争课题、发论文,而对教学却敷衍了事;有的教师师表意识淡薄,对学生缺乏爱心、态度粗暴,甚至在学生面前任意泄私愤、发牢骚

等。这些均严重损害了教师形象,在学生中及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

二、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途径

1.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教师在对教育进行理性思考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教育观点与教育信念。理念作为行动的先导,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起着指导作用。有无明确的教育理念是衡量教师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新建本科院校在升本前,由于办学层次不高,专业过窄、过死,且长时间没有多大变化,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固守一块内容,造成思路僵化,缺乏顺应社会需求的、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学校升本后,教师若还停留在原有的知识传授和教学水平上,则必然不能符合新形势的要求,教学质量自然也难以提高。所以,作为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师,应自觉学习《教师法》《高等教育法》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进一步明确教师职责,熟悉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规律,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通过对一些先进教育理论的学习,从古今中外丰富的教育思想中不断地吸收营养,并结合当今的教育形势和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积极的探索,从而树立起适应新形势的本科教育教学理念。

2.提高学历层次,完善知识结构。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国际化给今天的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师应克服困难、自我加压,通过攻读在职硕士、博士研究生或参加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博士学位的课程班学习等形式,努力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同时通过访学、课程进修(包括自学)等多种形式,不断优化、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师具有较完善、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形成其良好教育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基础。一个合格的本科院校教师,必须掌握较深厚的基础理论和较宽广的专业知识,并熟悉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适应当今思想活跃、思维敏捷、个性鲜明的学生群体的求知需求,才有可能把教育的理念变为现实。事实证明,基础理论深厚的教师,适应能力强,有利于学术思想的开拓,有利于解决教学、科研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专业知识宽广的教师,蕴藏着较大的创新潜力,有利于自身的提高和发展,使自己的“内涵”产生“质”的飞跃。

3.提高教学水平,增强科研能力。教育部部长周济在“质量工程”启动视频会议上强调:“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学是教师的首要工作,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③ 笔者以为,教师要教好书,首先就得有扎实过硬的教学基本功,这是做一名优秀教师的必备条件,也是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因此,在新形势下,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师更应力戒浮躁,淡泊名利,甘于寂寞,兢兢业业地练就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夯实基础,并积极探索和掌握本科教育教学的规律(如本科教育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模式方面具有什么特点,以及如何处理教与学、传授知识与培养智能等教学过程中的矛盾关系等),同时注意学习和采用科学、先进的教育教学形式,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特别是在当今的网络时代,应多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等这些新兴的、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形式,还要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勇于探索、善于创新,这样,才能真正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与此同时,教师还应积极开展教育科研工作。因为这是现代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高校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必要途径。近几年,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的科研意识较以往有所增强,但整体上科研能力仍不尽如人意。笔者以为,教师要切实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水平,首先,要做“有心人”,即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对事物变化的敏感性,使自己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探究欲望,善于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用科研的方式加以对待,进行系统的理论分析。其次,要掌握教育研究和专业研究的基本方法,保证研究的准确性、严谨性;同时亦不能盲目求快、求多,投机取巧,否则原创性的成果就会少。再次,要创造条件,积极争取校方支持,广泛参加学术交流。通过交流,一方面可开阔眼界,及时了解学术发展的最新变化、最新成果,汲取新鲜气息;另一方面还可多结识一些学术名家,建立学术联系,给自己的科研工作提供指导与帮助,从而逐步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学术境界。

4.注重师德修养,塑造良好形象。所谓师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新建本科院校教师在新形势、新压力面前,还应注意将治学与修身有机地统一起来,在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同时,注重提升自己的师德修养。第一,应培养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情操。因为只有爱岗敬业、忠于职守,才能积极面对自身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才能自觉、不断地完善自我。第二,要树立关爱学生、教书育人的观念。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师德的核心。但这种爱不能只是挂在口头,而是要真真切切地落实到平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只有体会到这种爱,才会“亲其师”“信其道”。第三,要牢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宗旨。教书先教人,育人先育己。能否自觉地做到教书育人,是衡量师德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教师工作具有强烈的典范性,师德的魅力主要从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显现出来,教师只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第四,应传承终身学习、不断进取的精神。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技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如果不经常处于学习状态,就会面临落伍的危险。尤其对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师来说,更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边学边干,边干边学。这样,既可时时处处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同时又能在当前国家倡导的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进程中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综上所述,教育的希望在于教师,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难以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重要作用。④ 作为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师,我们应强烈意识到自身肩负的重任,并正视自身存在的差距,加强学习,努力提升,迎头赶上,从而德才兼备,不辱使命。

[注释]

①顾建民.一流大学建设的基础与师资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03(7):55.

②Henry Rosovsky.The University-An Owner's Manual[M].New York:W.W.Norton & Company,1990:229-230.

③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http://finance.jrj.com.cn/news/2007-03-01/000002025096.htm,2007-03-01.

④陈至立.在教育部2007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06-

浅析新建本科院校英语社团建设 篇10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英语社团,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新建本科院校教育改革的深入, 大学生社团活动已成为很多院校开展第二课堂教育的主要形式。实践证明, 单靠课堂教学没办法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社团活动却可以有力地弥补这一不足。开展社团活动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加深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理解, 帮助学生克服英语学习的障碍。因此, 在新建本科院校, 大力加强英语社团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以吕梁学院应用英语协会为例, 探讨新建本科院校英语社团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一、新建本科院校英语社团的存在问题

由于历史的原因, 新建本科院校往往英语教学底子薄、观念陈旧。同时大学英语教学忽视了对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 英语社团建设乏力,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学生认识不到位。

受学校体制的影响, 新建本科院校学生长期的应试理念导致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不高。至于社团活动, 部分学生参与其中是因为学校组织的任务, 还有的学生则是盲目的跟随大众。而事实上社团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应该由共同志愿或共同兴趣爱好的大学生自愿组成团体, 并开展相关团体活动, 这样才能成为大学生自我教育和相互提高的有效英语辅助教育形式。

(二) 可利用学习资源少。

由于新建本科院校还在发展中, 很多硬件和软件设施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英语学习方面的图书和外文图书资源不丰富, 例如英文原版书英文报纸英文杂志等, 学生课后阅读量不足, 英语输入量的局限使学生无法对英语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和学习。另外由于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建设不规范或久久不能正式投入使用, 使得学生缺少英语自主学习的方式和平台, 无法很好的进行自主学习。有些新建本科院校还存在校园电台广播配置跟不上, 不能长时间多渠道的播放英语学习相关节目, 满足不了学生日常对英语学习的需求。

(三) 经费不足, 场地无保证。

新建本科院校英语社团的经费大致来自于几方面:社团成员所交的会费, 学校的财政拨款和校外的企业赞助。学校对于社团建设的财政支持是有限的, 企业赞助由于受活动主题、活动范围等影响不能成为稳定的经费来源。

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受自身设施限制, 无法向社团提供固定的活动场所, 活动场地的紧张使得英语社团活动很难有序的开展。例如英语演讲比赛, 英语学术讲座, 尤其是某些需要大面积场地的活动, 场地的无法保证阻碍了英语社团的发展, 使英语社团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1]。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在存在以上问题的前提下, 新建本科院校的英语社团建设可以参考以下对策:

(一) 完善社团管理体制。

科学规范的管理是社团持续发展的保证, 英语社团必须建立严谨和周密的活动章程, 以英语学习者的切实利益为基础组织和策划活动。在社团管理团队建设上要加强重视, 选拔和培养热爱英语、热爱英语社团, 具有综合能力的社团干部, 做好社团文化建设工作, 通过社徽、社旗、社团口号, 荣誉社长巡讲等形式形成具有社团自身特点的文化, 并在几代社团成员之间传承。使社团文化深入人心, 增加社团的魅力值。

(二) 打造社团品牌活动。

为了能够广泛发挥英语社团在大学生英语学习方面的作用, 使英语社团深入人心, 社团建设需要品牌效应的推动, 更需要创建精品活动[2]。就吕梁学院应用英语协会为例, 社团活动包括每学期一次的英语活动月 (包括英语演讲比赛、英文歌曲比赛、英语书写大赛、英语达人秀等项目) , 还会不定期举办诸如英语晨读会、英语辩论赛、外教交流会, 四六级训练营、四六级模拟考试、看电影学英语等活动。这些英语活动的宣传和举办在校园内建立起了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 让更多学生愿意加入到大学英语课堂以外的英语学习中。尤其是英语活动月这一王牌活动, 是学校为期最长, 规模最大的社团活动, 吸引了全校各专业的学生的关注和参与, 并为学校选拔优秀英语人才参加省级比赛做出杰出贡献。

(三) 加大经费投入、完善硬件。

英语社团的建设需要来自校方各部门的支持和重视:校方要加大对英语社团专项经费的投入, 为英语社团活动的正常开展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 并鼓励社团通过有偿和无偿方式面向师生甚至可以面向社会提供服务项目。

(四) 利用好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等网络应用。

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 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以其便捷高效的特点成为学生接收新鲜咨询和线上沟通的重要渠道[3]。英语社团应该利用好这些网络平台, 学生可以即时接收到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所推送的社团活动消息以及丰富的学习资源, 这样既方便了社员自主学习英语知识, 还能方便指导教师进行线上指导、也省去了社团宣传和组织活动环节的很多工作, 是目前最具有发展前景的一种社团活动运行方式。

高校育人途径不止体现在课堂, 更体现在高校为学生所创建的多种实践和交流平台, 英语社团在新建本科院校英语学习者广泛的基础上拥有着很好的群众基础, 如果能够加以足够重视将会在大学生英语学习方面发挥重大作用。这需要学校相关管理部门和广大师生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许卫红.浅析高职院校英语社团建设[J].安徽文学, 2013 (6) :151-152.

[2]黄怡敏.高校学生社团品牌活动建设初探[J].中国产业, 2010 (8) :58.

上一篇:中学计算机教室管理下一篇:量子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