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艺术

2024-08-31

大地艺术(精选九篇)

大地艺术 篇1

1 大地艺术景观形式语言拓展——词汇

大地艺术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运用简洁而抽象的几何语言来唤醒人们对于原型意识的深刻感受, 如点、线、圆、螺旋线、条带、角锥等。这些抽象的造型充满着神秘感, 它们延伸出的宗教和象征特色被广泛的运用于大地艺术作品中。大地艺术家认为人们不必费力去解读这些基本几何形态, 它原本就存在于人类的潜意识之中。大地艺术家经常采用减法和几何元素相结合, 用简洁而抽象的元素表现深奥的思想。无论是形式还是创作语汇都被抽象化。

2 艺术化的特征——文本

2.1 构成要素的非关联

大地艺术家用简单而原始的几何形体作为创作元素, 但为了避免产生单一而乏味的感觉, 一些艺术家将这些作品系列化设计, 这样作品就会具有整体性和统一性。在大地艺术的这种非关联构图中, 并没有主次之分, 它强调的是整体, 构成元素只是从属于整体, 不同元素之间的联系被取消了。

大地艺术的代表人物贾德的作品强调客观的表现, 他以非关联构图进行系列化的重复基本元素, 作品简单而纯净, 观众完全被作品的尺度和陈列方式所吸引。这种特色极大地影响了景观的创作。玛莎·施瓦茨在购物中心的设计中, 以镀金青蛙为基本元素, 进行非关联的系列化设计, 不仅控制了场地, 还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气氛 (见图1) 。

2.2 抽象:简洁的元素

女艺术家塔哈的“特定场地的建筑性雕塑”, 它既是一件漂亮的大地艺术作品, 也是别具风格的景观艺术。她的大部分作品是将各种元素切割成直线或者曲线, 以叠加的方式构成生动的硬质景观, 如“溪流”雕塑 (见图2) , 为景观领域提供了新的形式和语汇。

大地艺术追求的是形式的简洁、抽象和明了, 作品大多采用单一的几何形体, 不做任何表面性的繁琐修饰, 极具纪念碑风格。颜色亦非常简洁, 作品中一般只出现一两种颜色或是与周围环境颜色相融合, 色彩均匀而平整。

2.3 融合:人、景、物共融

大地艺术作品并不是纯粹的人造物, 而是将天地自然尽吸纳其间。尽管大地艺术希望更多的人参与到艺术作品的欣赏当中, 自己从中领悟艺术的真谛, 但由于初期的大地艺术作品往往非常巨大, 所以人们只能在远处观看, 而不能置身于艺术之中, 所以这种参与也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应该说, 天、地、人这三方面关系, 构成了大地艺术的基本结构。人参与到天地自然当中并不是破坏它, 而是协同, 人与天、人与地、天与地之间达成和谐关系。

2.4 客观表述的倾向

大地艺术只表现作品本身, 没有内容、没有主题、没有幻想式的性质, 不表现或反映除物体本身以外的任何东西, 也不刻意模仿任何社会和历史的内容或形象, 以独特的方式创立与众不同的作品空间艺术。物体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 不做任何解释, 观赏者通过自己的情感对作品的感受与知觉体验来做客观的评价。

大地艺术处理作品时的客观性表达, 加强了对物体自身的专注, 弱化了物体的环境因素或作出任何解释, 让观众去体会作品并给出他们自己的解释。大地艺术的这种非参照、非表现的特征, 以独特新颖的形式建立自己的欣赏环境。

3 四维空间的景观叙述

大地艺术作品不仅让人体验三维空间, 还让人感受到四维空间的变化多端。景观作品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不断的生长变化, 设计师应该意识到这些变化状态是一种过程之美。它区别于凝固的静态美, 这种动态之美洋溢着生命的暂时性和自身转化可能性的美。这种四维空间的审美观追求的不是永恒和精雕细琢的静物, 而是消逝、变化和发展, 静止的事物没有发展事物所经历的各种状态丰富。

传统艺术体现了空间概念, 而大地艺术表现了时间特性。大地艺术创造性的表达了内在的生命过程, 注重人的参与、体会和感情, 呈现出一种时间概念。审美空间所体现的是静态, 而时间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是流动和运动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风景园林在不断发展变化, 它是有生命的。我们不该墨守成规的追求稳定与持久, 而是建立起随时间推移而转变的景观设计意识, 让风景园林伴随着自然过程的影响而发生持续的改变。

4 对地形的艺术化塑造——与大地艺术的融合

大地艺术在地形处理上追求做到对地形最小化影响, 有的作品甚至追求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这种思想深深的影响着当代景观设计师。设计师林茵为密执安大学一个庭院设计的“波田”就是通过对基地小地形的微调使得作品和基地融为一体, 令人耳目一新 (见图3) 。在这个设计中, 林茵只运用了“草”这一种植物塑造出波浪形, 这些波浪的高度和幅度都略有不同, 如海波一样流动的曲线, 和周围环境及建筑背景相融合, 风格简单而生动;这种对地形微调的设计手法得到了景观设计师们的普遍认可, 不但保护原环境的生态, 变化丰富的大地造型也给人们带来别样的感受。

景观设计依托于大地, 人类的干预必然会对设计基地产生影响。大地艺术家往往通过对场地有限度的人工干预, 改变或重构自然空间, 达到一种人与自然的对话的状态, 也表达了艺术家的内心世界。作品与场地融为一体、不可分割, 从而使艺术与场所、艺术和自然环境相结合。它以大地为载体, 用人工提升的艺术形式改变了大地原有的面貌。景观设计师的实践打破了人们对它的种种怀疑, 这种应用不仅没有先前有人所想象的与环境的不和谐和简陋, 相反, 它在融于环境的同时也恰当地表现了自我, 带来视觉上的美感和精神上的冲击。随着大地艺术的被接受和受推崇, 艺术化的地形设计被广泛应用到当代景观设计中。

5 结语

大地艺术的作品中所体现的简约的形式语言给当代园林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设计源泉。大地艺术家们通过思想的抽象和形式的抽象带给人们无尽的思索和想象, 强调设计作品的四维性, 目的是要使游者的思想超脱于现实的情境之外, 而艺术化的地形处理手法让人耳目一新, 自然而浪漫。大地艺术作为艺术进入设计的一种新的语言, 对当代园林设计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向荣, 林菁.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192-200.

[2]古泉.大地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3:1-49.

[3]范榕, 苏继会.兰阳苑景观设计初探[J].山西建筑, 2008, 34 (3) :74-75.

[4]Udo Weilacher.Betwee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Land Art.[M].Birkh user Verlag, 1999:9-42.

[5]Jeffrey Kastner, Brian Wallis, eds.Land and Environmental Art[M].Phaidon, 1997:20-41.

[6]Jane Amidon.Radical Landscapes[M].Thames&Hudson, 2005:40-47.

大地艺术 篇2

上帝说要有光,于是便有了我们

上世纪六十年代一群艺术家,厌倦了现代都市生活和高度标准化的工业文明,他们试图回归自然,将不朽的长城、金字塔、吴哥窟等永恒闪耀的人类艺术瑰宝重新带回到人类到艺术视野中来。于是,“大地艺术”诞生了。

大地艺术的诞生,无疑给快速发展的后现代艺术及艺术家们带来新的审视:“

自然和艺术对于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们是否还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而这种价值将在未来将以何种形式呈现、以什么方式与人连接?”

人类试图替代上帝,创造自己生存所需的一切,而生存亦让他们终于无法和自然、艺术彻底分离。既然我们无法质疑自然和艺术的价值,如何在当代城市空间中将自然和艺术完美结合且真正介入到类人生活的罅隙,就变成了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人类的公共环境是一个以社会群体部落为形象的活动舞台,是一个与地貌、人种、文脉、生态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人类生存环境。当人类试图将艺术介入自然和城市生活的时候,公共艺术就诞生了。和几十年前那些活跃在冰川沙漠的大地艺术家们一样,当代艺术家们正在用公共艺术,创造属于城市的“大地艺术”。

神秘的大地艺术 篇3

今年6月初,新的麦田怪圈出现了——英国威尔特郡劳顿村巴布里堡附近的大麦地里在一夜之间出现了一个直径46米的怪圈,里面是一些不规则的几何图案。

它们是如何做成的?目前还是一个谜。

神秘的麦田怪圈

根据文献记载,麦田怪圈最早出现在英格兰,那是1647年,距今360多年,怪圈呈逆时针方向,原本齐刷刷的麦田,一夜之间竟变成了一幅巨型几何图画。

几百年来,这一神秘现象不断亮相,美国、澳大利亚、欧洲、南美、亚洲等地都频频出现麦田怪圈,其中绝大部分是在英国。从有关记载来看,麦田怪圈出现最多的季节是春天和夏天。麦田怪圈的图案也各不相同,由一个圈慢慢进化成2个或3个相似的圆,1994年还出现了蝎子、蜜蜂、花等动植物图案。目前在全世界,每年大约出现250个图案各异的怪圈,特别是在英格兰南部,怪圈现象更是层出不穷。

更奇怪的是,虽然怪圈图案大多出现在麦田里,但是世界各地在稻田、玉米地、菜地、草地、沙漠、戈壁、雪地等处也都出现过一些怪圈。20世纪90年代,全球发现各种麦田怪圈2000多个,并被记录在案,出现地遍及近百个国家。其中,英国出现麦田怪圈最多的地方是威尔特郡,那里有著名的白马山,也有神秘的史前巨石阵。白马山山坡上的白马刻像,是古代英国的象征。人们猜测怪圈的神秘图形也许和古代遗迹有某种联系。还有许多人认为巨石阵与麦田怪圈在传达同样的信息。

科学家对麦田怪圈的特征进行了总结,认为它们“寂静无声地形成,但速度很快,顶多不超过1分钟;瞬间让植物成片地倒下,压倒植物的干茎。这些怪圈是极其壮丽复杂多圆的组合。不受各种气候所影响,周围没有其他印记,不受地形限制,遍及全世界杳无人烟处,有时却会诱发植物的生长。调查这些怪圈的原因很困难”。

是自然现象吗?

美国密西根大学的雷比盖特教授等人对麦田怪圈中采集到的样品的植物细胞进行了详细检测。他们先后到9个出现麦田怪圈的国家进行样本搜集,花了10年以上的时间来研究怪圈中的植物。最后雷比盖特认为,细菌、杀虫剂、特殊的天气或肥料,都不是导致麦田怪圈变化的原因。

大气物理学家特伦斯·米顿博士则认为,夏季变化无常的龙卷风是造成怪圈的原因。米顿发现,这几年出现的麦田怪圈都是在山边或离山六七千米的地方,这种地方很容易形成龙卷风。但后来出现了更复杂的麦田怪圈,比如3个圆相连,而龙卷风不可能同时在一个地方“三级跳”。

随后,米顿发展了他的理论,认为是一种叫等离子旋风体的物理现象造成了怪圈。米顿认为,等离子体旋风是高度带电的旋转空气团,它有时看上去像一个圆柱,有时候像个球,也许还会在空中闪耀。如果它径直落到地面就会旋转形成圆圈或螺旋线。

米顿的一些日本同行决定用实验来验证他的理论。一群物理学家在实验室里模拟了等离子体旋风,它的确形成了一个非常简单的圆圈,不过直径只有一英寸。而麦田里的圆圈要比它大1000倍,并且还有各种不同形状。

实验室结果与现实的差别如此之大,令人不解。

有人在恶作剧吗?

英国麦田怪圈研究者瑞格·普莱斯里则认为,95%的麦田怪圈都是人造的。一些人也并不隐瞒他们制造麦田怪圈的行为,不同的创作队伍之间还互相竞赛,看看谁的设计最棒,最能创造轰动效应。

英国一个叫马特·里德利的人就曾经向媒体曝光,自己和一些朋友是出现在伦敦的“麦田怪圈假象”制造者。里德利在文章中坦陈了他的造假经历:在麦子快成熟的时候,用一根长钉楔在麦田里,钉子上拴着绳子。然后,以钉子为中心,把绳子几乎贴着地面,像圆规似的在麦田里转一圈,于是,一个“麦田怪圈”展现了。为了不让人发现伪造痕迹,他们在进入麦田时小心落脚,尽量不留脚印。据说有的“麦田怪圈”制造者,为不留痕迹,竟会站到两把酒吧高脚椅垫上,在麦田里行走。至于制造出的图案都是事先设计好的,某些大学生还可以设计出“具有复杂的数学与碎形花样的庄稼圈”。

1991年,英国两位匿名的老艺术家也站出来说,数百个麦田怪圈是他们的作品,13年来每个夏季他们都要潜入麦田制作怪圈。他们现场演示了制作麦田怪圈的方法,仅仅是用简单的工具——块木板按照设计图纸将麦秆压平。

不过,很多麦田怪圈占地面积之大,远非常人所能想见。如果真是人为的,所需人力达数十人乃至上百人,而且要干很长时间。另外,从空中俯看麦田怪圈,其图案复杂和精美的程度,不是单凭人多就能完成的。他们怎样才能在世界各地制作大量如此规模的麦田怪圈?可能他们有不少同道中人,喜欢在大地上搞神秘的浮雕艺术,而且还能不被任何人发现。但是,有些麦田怪圈中麦子不是朝一个方向倒下的,而是一棵压着一棵,交叉成辫子的样子。两位老艺术家用木板压平农作物的方式显然难以成就这么复杂的图案。

麦田怪圈研究者认为,人造麦田怪圈边缘粗糙,真正的怪圈是光滑的:人造麦田怪圈中麦秆通常会断裂,真正的怪圈则成扁平状。而且,人造麦田怪圈不会出现那些科学无法解释的变化。

巨型怪圈绝非人力所为?

2001年8月,英国威尔特郡白马山附近出现了一个特别巨大的麦田怪圈。这个麦田怪圈范围很广,走到中间要30分钟,一共由409个圆组成。这里是高地,经常有各种自然灾害,怪圈出现的那天晚上还下了一场雨。那里没有脚印,没有泥巴,麦秆也没有被折过的痕迹。所有的圆都保持得很完整,丝毫没有人进去的痕迹。如果是恶作剧的话,周围应该会很凌乱,而且没有人可以做得那样完美,这可是在几个小时之内就完成的!这让很多人不得不相信,它绝不是人造的。

一些专家的研究也间接印证了这一点。

1997年,雷比盖特博士在美国俄勒冈州出现的麦田怪圈中发现麦秆上出现了小洞,而且离怪圈越远这种变化就越小。另外,在麦田怪圈和周围的土地上还发现了人眼无法看到的磁性小粒,离麦田怪圈越远小颗粒越少,这些粒子分布均匀,似乎也不是人为的机械力量可为。

麦田怪圈研究者安德鲁斯和戴尔加德则发现,麦田怪圈周围麦秆的弯曲方式不是用脚压出来的,倾倒的麦秆没有明显损伤,还可以继续生长,但是生长的方向怪异地被改变了。一些麦田怪圈被检测出辐射量较大,是由强大的能量产生的……这些都无法用科学的理论来解释。

雷比盖特博士还发现,怪圈中大约有40%的植物种子发生了变异。而且怪圈中的植物,生长节肿大,就像被加热过,或是受到突然爆发的密集能量的冲击。在显微镜下,这些植物的细胞壁看起来似乎被拉伸而且变形了,同样像是被加热过。

更为神奇的是,随着研究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些神秘的怪圈也开始有了变化:由一个圆圈慢慢进化成2个或3个相似的圆。1994年,还出现了巨大的象形麦田怪圈。

有人说,他们在出现麦田怪圈的农田上发现过光或不明飞行物。1990年,摄影家亚历山大在麦田里发现奇怪的光,光在两个怪圈之间飞来飞去。它飞得很低,根本不受风的影响。研究者相信,这些光很可能和麦田怪圈的形成有关。

未完的谜题

由于不断有人声称某个麦田怪圈是自己所为,并拿出了相关证据,于是大部分人开始相信,这一切不过是一个巨大的恶作剧,虽然这一说法并不能解释麦田怪圈中植物的变异和辐射增强等疑问,但人们仍认为麦田怪圈的制作者就是人类自己。

我们不知道麦田怪圈是否是大自然的奇迹,还是别的。至少在目前,麦田怪圈之谜远远没有解开。

浅析大地艺术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篇4

一、大地艺术带来了生态的思想

大地艺术最本质的特征是将自然作为作品的重要要素, 形成于自然的共生结构。生态主义在景观设计领域中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英国风景园, 英国风景园抛弃了轴线与对称, 而大量去修建植物、花坛、水渠、喷泉等所有被认为是直线的或不自然的东西, 这一时期景观设计的主要原则是“自然是最好的园林设计师”。以起伏开阔的草地, 自然曲折的湖岸, 成片成丛自然生长的树木为要素构成一种新的园林。这种风景园是模仿了大自然的景观, 是对大自然的最少的改造, 是一种崇尚大自然的景观设计, 在这个时期, 景观设计与环境的结合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也形成了最早的生态主义的思想。

二、大地艺术改造了废弃地

大地艺术在环境保护方面, 对景观设计的最大影响可能就是改造废弃地了。早起的大地艺术家们在选择创作的环境时, 偏爱荒无人烟的旷野, 以远离人境来达到人类和自然的灵魂的沟通。后来他们发现, 除此之外, 那些因被人类生产生活破坏而遭遗弃的土地也是合适的场所, 这些地方所显现出来的文明离去后的孤寂荒凉的气氛和给人的强烈深沉的感受与大地艺术的主题十分贴切。科特布斯露天矿坑区在生态恢复的时候, 邀请了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以巨大的废弃矿坑为背景, 塑造大地艺术作品。矿坑, 废弃地设备和艺术家的大地艺术作品交融在一起, 形成荒野的, 浪漫的景观, 每年都吸引着上百万的游客, 同时也为地区带来了人气。数十年后, 这些大地艺术作品会被淹没或是自然风蚀, 但是这里将形成树木昌盛, 土地肥沃并且拥有45个大湖的欧洲最大的多湖平原。

大地艺术对废弃地的改造也同样对景观设计师有了新的启发, 从此, 景观设计师在废弃地重新改造的过程中, 运用了类似的设计手法, 东斯尔德大坝项目就是一项集大地艺术、生态主义思想于一体的景观设计, 改造地是一个因建造大坝而留下的包括建筑, 码头和凌乱工地的区域, 设计师通过艺术化的处理, 在上面覆盖一层来自附近蚌养殖场的废弃蚌壳, 鸟蚌壳和蚌壳被布置成了有韵律的图案, 创造出了人工的自然, 黑白相间的图案形成大地艺术的作品, 黑色与白色的蚌壳的保护色功能还能保护附近的濒临灭绝的海鸟, 经过设计师的改造, 这片废弃地变成拥有各种鸟类的充满生机的景观。

三、大地艺术塑造了新的地形

地形的处理是景观设计的重点之一, 传统的地形处理无外乎两种:一种是文艺复兴和勒·诺特园林发展而来的台地式;另一种是英国的自然风景发展而来的对自然的模仿和加工的形式。但随着文明的高度发展, 城市的大量崛起使得城市绿地面积有限且夹在规矩有序的城市建筑之间, 这种有诸多约束的空间限制了自然地形的发挥;另一方面, 远离自然的人们又不希望多过的用传统的规则式地形来加剧这种远离自然的感觉。景观设计师们在思索该用怎样一种方式来达到既能与周边规则的环境相融合, 又不失去自然的浪漫, 大地艺术对地形的艺术化处理方式激发了设计师的创作灵感, 产生了许许多多优秀的地形设计。这种艺术化的地形设计以土地为素材!用完全人工化, 主观化的艺术形式改变了大地的面貌, 它不像传统的规则式那样生硬或与自然环境格格不入, 也不像传统的自然式那样完全照搬自然界的风景。它在融于环境的同时也恰当的表现出了自我, 给人带来视觉和精神上的冲击, 这种艺术化的地形不仅可以创造出壮观的景象, 也可以塑造亲切宜人的空间。

四、大地艺术使景观设计师从新的角度认识和组织自然

自然素材从景观设计诞生开始就一直是其主要组成部分, 而且到目前为止都在发挥重要作用, 但是工业的发展, 新型材料的大量涌现使人们有些眼花缭乱, 人们渐渐对自然材料的朴实无华熟视无睹。另外自然素材与人工素材怎样恰当结合也给景观设计师出了一道难题。大地艺术对自然素材的运用让景观设计师大开眼界, 大地艺术在设计的时候多采用自然的材料, 例如, 史密森的“螺旋形防波堤”就是用当地石材 (黑色玄武岩、石灰岩、泥土) 堆砌形成的。大地艺术作品用已有的自然材料来塑造, 改变已有的空间, 作品与景观紧密融合, 这一点, 对景观设计起着重要影响, 以至于现代的许多景观设计被认为是大地艺术。玛莎·施瓦茨的景观设计就是受到大地艺术的影响, 她设计的明尼阿波利斯市联邦法院前广场的景观设计中, 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广场中隆起的不同高度的不同大小的水滴形绿色草坪, 草坪上种植当地的小型松树, 广场上平躺的一些原木就是自然材料, 可以作为休息凳。这个广场具有明显的大地艺术特征, 用的都是当地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材料, 草坪的造型也追忆了当地历史遗迹, 不管是从造型上还是从精神上都表达了当地的特色。

某些时候, 景观设计师过分追求材料, 有些时候通过进口才能满足对设计的需求, 费事又费力。其实大可不必, 景观设计是需要在特定场所才能进行的设计这个特定场所自然有属于它的历史色彩, 有时候设计工作者要明白这个道理, 在进行设计的时候, 合理的运用设计地的自然条件和元素, 可以做出更贴切的景观设计, 景观作品也会更有设计语言和说服力。

五、大地艺术对景观设计的局限性

大地艺术对景观设计带来了很多有益的影响, 但任何事物的发展对其他事物的影响都有一个度的把握。在大地艺术的作品中, 大多是赞颂自然的力量或者是表达一种超乎寻常的尺度的美, 它很少考虑到人的使用需求而在景观设计中人是主要的使用者, 我们在尽量不破坏自然和人文的情况下, 必须考虑到人的各种需求, 因为景观设计还必须以人为本, 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如果片面的追求作品的大尺度和各种形式美却忽视了它的使用价值, 耗资巨大而使用率又低, 反而大大削弱了它存在的意义。

在文章中, 我们从大地艺术的生态方面, 从大地艺术对废弃地改造方面, 从大地艺术对地形处理方面和大地艺术对材料方面探讨了大地艺术对景观设计所带来的积极而又深刻的影响, 也对大地艺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分析。由此可见, 大地艺术是与景观设计最为密切的一个艺术流派。它虽然不是化解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之间矛盾的标准答案, 它的诞生也并不是景观设计的新公式, 它的重要性就是对景观设计的再创作、再思考。大地艺术在当代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并且促进了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在新方法、新思想、新趋势的延伸。

摘要:人与自然、城市与自然、人类和生态、技术和自然往往被认为是对立和矛盾的关系。景观设计专业而言,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之间也是对立或矛盾的。景观设计发展的过程也一直是在自然式与规则式的争论中前行。而我们能讨论和解决的就是中和两种方式, 两种思想, 从历史来寻求解决的方法。大地艺术就是将其两者中和的一种艺术形式, 它也是对景观设计发展的一种新的思考方式。

在大地上创作的艺术家 篇5

在当今艺术领域,理查德·朗的作品一直是一种独特的存在。他主攻的,是一个叫做大地艺术的将自然与艺术结合起来的艺术领域。

理查德·朗最大的特点就是他并不创造一件作品,而是创造性地将这个世界展现给大家。他的第一件作品是走出来的。1967年,理查德·朗在一块田地里来回地走,在草地上踩出一条直线,这便是他的第一件大地艺术作品,名为A Line Made by Walking。此后,他的作品大多延续这个风格,看似朴素,却蕴含着对自然和人类生活空间的思考。

Exhibitions at a Glance

野口勇的公园/5月11日—10月9日/墨西哥城当代艺术博物馆/日裔美国人野口勇是20世纪最著名的雕塑家之一,他同时也是最早尝试将雕塑和景观设计结合的人。该展览是50年来首次针对野口勇的设计作品的集中展出,展品包括他的户外景观的等比例模型、建筑图纸和草图。

可是从天堂吹来一场风暴/4月29日—10月5日/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本次展览聚焦于中东与北非地区的艺术作品,借装置艺术、摄影、雕塑、视频和绘画作品展现建筑与几何结构、现代主义和移民等主题。从这些作品中,可以感觉到创作者对一个正在经历风云变化的地区的关注。

亚历山大·考尔德个展/5月27日—7月16日/佩斯香港/亚历山大·考尔德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雕塑家之一,1943年便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个展。他开创性地将抽象绘画的平面元素引入到立体雕塑之中,而悬挂式的动态结构使作品随着气流的变动产生不同的形态变幻,革新了传统的雕塑概念。

大地艺术对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影响 篇6

一、大地艺术简介及其发展概述

大地艺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产生于欧美地区,最初其是最为一种美术思潮影响到艺术品的创作。现代意义上的大地艺术是指一种将大地作为艺术载体,运用抽象、大尺度的艺术形式和简单的自然材料进行创作的艺术实践。从大地艺术的创作形式分析,其是用抽象、大尺度的方式进行艺术创作,说明大地艺术不仅仅是简单地描绘自然,而更多的重视创造一种精神化的场所,力求将艺术与大地本身融合成为一个和谐的有机整体。顾名思义,大地艺术的两大特征之一是艺术品体积较大;特征之二是与“地”联系紧密,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优先考虑并且被广泛使用的艺术材料总是泥土、岩石、沙粒等来自于大地自身的物质。从中国文化的观点看来,大地艺术其实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产物:大地艺术家认为艺术与生活、艺术与自然之间并不存在严格的界限,其在精神层面上是和谐而统一的。大地艺术产生时,美国社会种族问题矛盾、反战示威、学生叛乱等问题频发,工业化在带给人们物质财富时,也留下了许多环境问题。此时的艺术家已经不能在陶醉于波普艺术、极简主义艺术的魅力,他们开始对社会和艺术进行思考。艺术家们站在一种批判现代都市生活和工业文明的角度,将创作目标投向城市之外,尝试一种以大地为创作对象的艺术实践,逐渐形成了大地艺术流派。由于大地艺术关注到工业发展带来的环境危害、土地荒漠化等问题,其逐渐改变了人们的自然观与生态观,对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大地艺术对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影响

大地艺术对现代风景园林设计所作出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作为一种艺术流派,其产生与发展都具有特定的时代含义,同样的,大地艺术对于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影响也需要辩证地进行看待。

1、积极影响

大地艺术可以说是一种极具创新思维的大胆艺术尝试,明确了工业文明对自然环境带来的一些不良影响,并且通过艺术形式来“补救”。大地艺术对于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影响之一是开拓了风景园林设计师的创作思维。我们看到,传统的艺术思维仍在深刻地影响着现代风景园林的设计风格,传统艺术中固然有其精华所在,但是一味地沿用传统的艺术思维,不可避免地会使现代风景园林创作陷入一种险隘的局面。大地艺术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其继承了传统艺术中的精华,有不断发展了自身的独特艺术思维,体现了工业文明之下的一种时代精神,极大地开拓了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师的创作思维。第二点影响是其对风景园林设计所起到的环保作用。早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风景园林设计师采用一种以地域为特征、以自然为主体的简约手法进行风景园林的设计创作。在设计风景园林时,设计师始终坚持自然至上的观点,这一观点与建筑和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是一致的。后来产生的大地艺术正是基于这种建筑和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在进行风景园林设计,从艺术层面提高了人们的生态价值挂念和自然环保观念。第三点影响是大地艺术为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师提供了形式语言的借鉴。大地艺术在创作艺术品的过程中,将艺术语言与简单的几何语言相互融合,潜移默化地启发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师的形式语言演变。纵观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作品,生动、简单、和谐、自然等因素一直是风景园林作品的灵性所在。仅仅从一种建筑形式或者一处植物中便能够看出艺术语言到景观语言之间的变化。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表现形式具象变为抽象(意向),运用现代的艺术语言,在最大程度上充实了园林的形态体系,促成了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发展。

2、消极影响

大地艺术带给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影响并非都是有利的,也存在着其相应的局限性,这一点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是干扰了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师的设计思维,从艺术和建筑的本质看来,大地艺术家与风景园林设计师之间仍旧存在着一定区别,艺术师的想象力、抽象创作思维比之于风景园林设计师较强。现代艺术思潮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以至于风景园林设计师一时之间难以从复杂的大地艺术中提炼适用于自身的艺术思维,从而干扰了其设计思维。第二个影响是大地艺术局限了现代风景园林作品的多元化发展。现代艺术与传统的艺术有着形式与本质上不同程度的区别,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将大地艺术思维作为其艺术形式的重点,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风景园林多元化风格的发展。此外,不同地域的风景园林设计师受到相应传统文化的影响,其注重自身的主观直觉感受,与异域传播而来的大地艺术之间的磨合与融合不当,可能导致风景园林作品“形似而神异”。

三、总结

综上,大地艺术对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设计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提炼大地艺术中与风景园林作品相契合的艺术思维,深刻理解大地艺术的含义和精华,并不断进行大胆尝试,以设计出更加优秀的风景园林作品。

参考文献

[1]王俊维.大地艺术对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影响[J].新材料新装饰,2014(8).

[2]涂永莉.探究大地艺术对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影响[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20).

大地之舞艺术中心项目经济效益分析 篇7

一、大地之舞艺术中心项目环境分析

1、S W O T分析。

S W O T分析方法是一种综合考虑企业内外部的各种战略要素, 进行系统评价, 形成战略设想的战略分析方法。运用SWOT分析, 综合分析大地之舞艺术中心的内部优劣势和该项目经济效益:

1.1、外部环境。机会:国家政策对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民族风情越来越重视, 提倡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开展商业化, 把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推向世界;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 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多么的必要。”

威胁:旅游集团成立, 进行企业化的运作, 限制地方旅游业的发展, 竞争进一步加剧;地方保护主义存在的程度不同, 造成企业间的竞争的不公平。

1.2、内部条件。优势:花溪区离贵州省省会12公里, 拥有苗族、侗族等33个少数民族, 占花溪人口的33%。自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奖——荷花奖落户花溪以来, 得到国内外舞蹈专家、舞蹈人士的一致好评。2007年, 中国舞蹈家协会正式授予贵阳市“中国舞蹈之都”荣誉称号, 将花溪区作为中国舞蹈之都基地建设, 为进一步推动了花溪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发展环境。贵阳市被授予“中国避暑之都”之称号, 下无酷热、冬无严寒, 同时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近年来贵州省委省政府和贵阳市委市政府提出“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远大战略。

劣势:投资大, 周期长, 风险高;贵州整体旅游资源开发刚刚起步, 没有明显的品牌优势, 应加强宣传力度。“大地之舞艺术中心”, 由于项目的整体性和竞争优势来源的广泛性, 在做优劣势分析时, 必须从整个价值链的每个环节上, 将企业与竞争对手做详细的对比。

2、分析结论。

通过SWOT分析, 建设大地之舞艺术中心项目有很大的潜力, 发展前景很好, 开发商以传统民居、民俗和自然风光为主, 带动旅游开发, 吸引更多的游客到来, 树立强有力的品牌效应, 打造我国最大的民间艺术品商贸城。项目具有旅游市场的创新性, 拥有个性化特色产品, 项目是可行的。

二、大地之舞艺术中心项目的经济效益分析

通过市场分析, 大地之舞艺术中心项目市场前景很好。下面对大地之舞艺术中心项目的经济效益分析:

1、投资估算与资金来源。

大地之舞艺术中心项目总面积240万平米, 其中主题公园及其配套设施投资近50亿元。

2、现金流量分析。

通过调研提供的基础资料及数据。接待能力设计:本项目建成后, 接待能力设计1000万人次/年以上, 项目建设期为6年, 主题园一期项目于2008——2009年底建成开园。项目基础设施年限35年, 残值为投资金额的3%, 通过年限平均折旧法测算年综合折旧费为1.39亿元, 年合计摊销额为0.4 2亿元。

税金及附加费用:按国家规定计算营业税、城市维护税的7%, 教育附加费占营业税3%。。工资与福利费用。根据大地之舞艺术中心的规划, 需要管理人员3000人, 人员月平均工资1500元、, 则年工资和附加费用总计6750万元。水电费。初步预测需要燃料和动力费3000万元/年。管理费用:大地之舞艺术中心管理费用按年销售额2%提取, 年需3000万。经计算年总成本费用3.08 5亿元。

3、经济效益分析。

(1) 销售收入与盈利预测。销售收入:1000万人次/年, 150元/人, 年销售收入15亿元。税金及附加费:本项目年营业税0.75亿元, 城市建设税为0.0525亿元, 教育附加费0.0225亿元。利润及所得税:项目建成后, 正常年可新增利润11.915亿元, 年上缴所得税3.932亿万元。 (2) 项目投资评价:投资利润率=2 2.1 8%。内部收益率I R R=2 5.3 2%。

投资回收期=4 (年) (加上建设期6年, 一共10年的回收期) 。通过多项分析, 该项目无论从净现值、内部收益率、投资利润率、投资回收期、都高于同行业水平, 经过论证, 该项目是可行。

三、地之舞艺术中心项目实施的展望

大地之舞艺术中心项目品牌营销难度较大, 需要逐步宣传、推介, 项目开发规模大、实施资金需求量大, 存在着一定的运营风险。为尽可能降低风险, 花溪区政府和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在项目会谈中进行了全面分析和评估, 为如何规避风险、实现赢利设计了较为完整的方案。提供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 这将大大降低投资商的投资风险。

参考文献

[1]、艾林.M.杜海米.企业战略[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5

[2]、威廉-G.沙立文等, 工程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大地艺术 篇8

所谓大地艺术是指借鉴现代主义简洁的线条和几何形体作为设计的表达语言, 选择大型的场地进行创作, 使作品和场地合二为一, 场地作为表现作品的媒介。它的理念核心是设计源于生活, 科技回归人性, 文化融入自然。

1. 现状条件概述

项目位于崇阳三桥、四桥之间, 承接崇阳县中心城市未来发展方向, 是城市对外交通的重要形象窗口。作为崇阳县城市唯一水景观廊道——隽水景观带的一部分, 该项目对提高城市建设品位、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改善居住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整个地块东西长750米, 南北宽14~20米, 沿河植物主要以柳树为主, 品种单一。现状防洪堤坝黄海高程为57.5左右, 亲水平台与堤坝间高差6米 (如下现状图) 。

2. 问题解析

2.1 核心问题思考

(1) 防洪问题

现状57.5高程的防洪堤坝, 无法满足水利防洪标准。要达到这一标准, 需要将整个堤坝提高2米左右, 达到黄海高程59.5。由于崇阳县每年汛期长达一个月之久, 退水后亲水平台上淤泥难处理, 沿线栽植的植物难存活。

(2) 景观塑造问题

通过现状地形分析, 发现整个项目地形呈现“东西长、南北窄、高差大”的特征, 不可能对其进行过多复杂的设计, 切入点在于如何处理8米高的高差界面, 为城市打造一个丰富亮丽的风景线, 同时适当赋予当地文化与休憩的功能。

(3) 文化定位问题

该项目是崇阳“一河两岸”景观带建设工程中的一部分, “一河两岸”景观带建设工程全长9公里, 包含楠竹旅游商店景区、滴水穿石景区、钟灵毓秀景区、名人雕塑景区、水广场景区六大板块。本项目位于整个景观带工程的西北角, 需要深度挖掘地方特色, 进行差异化文化定位, 避免重复, 实现多样化发展。

(4) 节约建设问题

通过现场踏勘, 现状堤坝建设情况良好, 从节约性的角度出发, 没有必要对其进行大改大建, 而是考虑如何在利用现状建设的基础上, 对其进行穿衣戴帽, 改头换面的新颖设计。

2.2 项目定位的判定

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分析, 我们认为崇阳县一河两岸景观带的设计应能体现以下几个特点:具备防洪功能;体现崇阳山水特色、文化和悠久的历史;保证河道的生态功能和娱乐价值。

因此, 我们有了本次景观规划设计的项目定位:崇阳一河两岸景观带应是集亲水康体、生态文化、商业休闲于一体的市民休闲空间与标志性的城市滨水景观带。

3. 构思立意

3.1 主题思路

针对现状分析的几个核心问题, 我们提出了四项解决方法, 构成本案的主题思路:

(1) 差异功能的三个台阶

针对防洪问题, 设计了三层台阶, 实现由水域向城市建设区的过渡:

一层台阶滨水休闲廊道 (高程51.5) :设置亲水平台;

二层台阶运动康体廊道 (高程53.0) :设置喷泉、自行车道、攀岩;

三层台阶堤坝商业、生态、文化廊道 (高程59.5) :设置文化浮雕墙、景观亭。

为满足防洪需求, 将坝堤抬高2M, 达到59.5。基于水位线与经济性的考虑, 将所有植物景观布置于坝堤之上、之内, 减少洪水对植物的破坏, 减少损失, 在隽水河沿线合理设计硬质的亲水设施, 创造丰富的亲水空间, 提供人们休憩、玩耍与运动场所 (如下高程图) 。

(2) 龙形折线的大地艺术

针对地形长又窄的问题, 将59.5高程的坝堤设计成折线型长廊, 赋予其文化与各种休闲功能, 以三桥的商业广场为龙头, 以四桥的折线景观绿化为凤尾, 形成大气简约的大地景观。

针对堤坝与亲水平台间的8米高差问题, 利用简约的“折纸”设计原型, 在连接两层平台的坡道处, 采取丰富的绿色坡地折纸空间意向, 打破二者衔接的单调 (如下“折纸”意向图) 。

(3) 差异化的文化定位

崇阳县历史悠久, 人杰地灵, 文化底蕴厚重, 七十年代境内出土的商代铜鼓, 成为崇阳历史文化悠久的象征;2000年, 崇阳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 (提琴戏) 之乡”;建国前, 境内的“重阳八景”也是久负盛名。本项目融入这些文化要素, 将其打造成崇阳八景、古韵琴台的展示窗口。

(4) 现状堤坝的拼贴

以现状堤坝为基础, 在其外侧修建3.5米至7.5米的59.5高程平台, 局部地方根据设计有改动;以51.5米亲水平台为基础, 预留3-6米的亲水廊道。根据原堤坝现状的防御情况, 采取外侧覆土培厚堤防与混凝结构加高加固堤防两种拼贴方法, 减少经济成本。

3.2 整体空间构思

本设计在满足城市防洪要求的基础上, 分为堤内、堤面、堤外三个层次, 对其采用不同手法进行分段、分级处理, 营造封闭型、半开敞型、开敞型空间, 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堤内以功能型步行道为主, 通过立面绿化处理丰富城市街道景观;堤面上设置眺望空间、休憩空间、观赏空间、活动空间, 形成一长串人性化主题景观序列;堤外采用多层台阶式的断面结构, 不同平台间用长长的坡道联系, 形成折叠起伏的大地景观, 可以应付河床不同季节的水位、水量, 同时为提供多样化的城市开敞空间创造条件。

4. 规划布局

整体景观设计主要分为四区段, 可概括为:天城古今, 激昂历世三千;八景镌永, 沁润隽水古洲;琴鼓恒久, 历述往来风韵;竹桂飘香, 谱写崇阳情怀。

(1) 天城古今主题区

天城古今主题区景观设计的立意在于反映城市的历史文脉与渊源。入口处的时代广场为整个沿河景观拉开序幕, 广场以龙首为设计原型, 形成丰富的体验空间。基于现状西高东低的地形, 设计半地下停车场, 巧妙地将坝堤与三桥联系起来, 广场以“眼睛”图案铺装, 画龙点睛, 呼应龙主题, 形成功能型休闲广场。广场南北向轴线上, 由商业楼二层延伸出高4.2米的架空桥, 在桥顶端矗立着一只灯柱, 象征着天城之光。斜坡桥下是高差为8米的三层叠泉, 从三桥望去犹如天音涤石。

(2) 八景镌永区

八景镌永区主要展现的是崇阳的山水文化和自然风光。为进一步满足人流集散的功能, 采用围合广场的形式与客运站站前空间形成呼应, 使来客的视线一下子引入到诗墙浮雕画廊中, 诗墙浮雕画廊总长100米, 展现的是崇阳著名的八景, 可以近处欣赏崇阳八景优美的诗词;从客车站向浮雕墙望去, 可以欣赏到崇阳八景的山水全景, 为崇阳县城市打造一个富于地方特色的门户形象。

(3) 琴鼓恒久区

铜鼓与提琴戏是崇阳这个“艺术之乡”的艺术珍宝。这里布置有鼓韵广场、提琴戏亭台, 营造出浓郁的艺术氛围, 铺装图案均采用方格形式, 隐喻中国传统城市的“方城”格局, 抽象表达城的概念。

(4) 竹桂飘香区

竹桂飘香区以翅膀为原型, 象征着凤凰展翅。主要展示地方特色植物风貌。利用点线结合的形式布置景观花台, 对乡土植物进行展示。

5. 小结

崇阳县防洪堤景观规划设计是一次城市滨河带景观设计的探索实践, 它用大地艺术的方法, 利用折线处理平面与立面二维空间, 摆脱复杂与繁琐, 力图在简单的地形上塑造出大气简约的景观, 为城市打造一个景观性好的门户形象。项目除了达到河道本身防洪排涝的基本功能外, 还要实现与城市景观、城市功能区结合的目标, 使其不仅体现生态功能, 同时还是城市精神的重要载体。

大地艺术 篇9

首次“大地作品艺术展”于1968年在美国纽约的杜旺画廊举行。实际上,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了大地艺术的创造,那些祖先留下来的雄伟宏大、朴素静穆的遗迹,更成为当代大地艺术家的灵感源泉。古埃及的金字塔、古亚述和巴比伦的金字塔、英格兰的巨石阵、印第安人的沙画等,都对艺术家们产生了强烈冲击。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地艺术应该说是孕育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期。当时,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引发了人们对自然的重新认识,环保主义思潮也因此席卷了整个欧美,与反战、女权等社会思潮分庭抗礼,几乎成为一种新的意识形态,也启蒙了人类对于大地的崭新理解。大地艺术便是对这种社会思潮的积极回应。而作为一个艺术的新品种,它又与那个年代各种艺术形式都有联系,极简艺术、观念艺术、行为艺术和传统的绘画、雕塑等都与它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在大地艺术流派的艺术家中,尤以加拉切夫·克里斯托和罗伯特·史密森最为著名。

以包裹作品闻名的加拉切夫·克里斯托(Jaracheff燙hristo),1935年生于保加利亚,1964年迁居纽约。他的作品不仅经常引起争论,并且成功地让人们意识到,大地艺术原来与我们的生活如此接近。克里斯托1958年开始包裹桌子、椅子、自行车和其他一些物体。他通常以帆布、塑料布为包裹材料,当然也少不了使用各种绳索。

1968年克里斯托开始包裹大型建筑,他的第一个包裹作品是用9000平方米的聚乙烯布包裹伯尔尼美术馆。在同一年,他又提出包裹纽约现代美术馆的计划,但为当地的消防警察局和保险公司所阻挡而没有实现。1969年的《里外包裹》,则是将芝加哥当代美术馆包裹起来,美术馆外面的三边用深褐色涂有焦油的防水帆布覆盖,而地下画廊的地板则用遮布铺满。当沾有污点、灰褐色咔叽布的遮盖布铺满地面时,对比之下,墙上、天花板上白得刺眼的颜色使地面上的包裹显得强烈且具有生命力。这个作品十分吸引观众,画廊里整天都有一堆的人坐着、蹲着或躺在那里沉思。

克里斯托的1969年创作的《包裹海岸》,1971年~1972年的《山谷垂帘》和1976年的《飞篱》,可以说是六七十年代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作品。1995年6月17日,克里斯托和他的妻子的又一件惊世之作——包裹德国国会大厦的艺术方案终于变成现实。6月的柏林艳阳高照,通体闪烁着银色光芒的德国国会大厦像是蓝色帷幕前的“冰美人”。大约400万人相继观赏了这座历经劫难的大厦从包裹到复苏的过程,他们亲自体验了那种艺术家利用艺术形式创造的震撼。这件作品是克里斯托夫妇用了24年的时间,锲而不舍地游说190位德国议员,说服了德国3大政党中的大多数人,并且不厌其烦地修改方案,经历千辛万苦之后才得以实现的一个宏伟计划,它代表着大地艺术创造的重要成就。

克里斯托的包裹艺术被认为是当代艺术的一种态度,它代表着对后工业文化的积极思考。包裹德国国会大厦也是克里斯托艺术又一个新的起点,他成功地通过大量的传媒广告、幻灯、录像带、画册等手段将艺术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这是对大地艺术内涵的进一步扩展。从由此引发的各种文化层次的争论来看,包裹国会大厦不再是大地艺术的旧解释了,克里斯托赋予了它新的变化着的真实意义。

美国艺术家罗伯特·史密森(Robert Smithson)1940年出生,是大地艺术的一位精神领袖,他不仅创作了大地艺术的代表作品《螺旋形防波堤》,而且在理论和思想上都做了很多探索。他从1966年到1973年意外去世前,发表了不少文章,展示自己的美学思想。他着迷于将生态进程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认为应该用动态的眼光来看待自然和“如画似的景观”;其次,他认为抽象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与自然的分离;第三,在对待自然的观念上,他认为“从辩证的角度来看,自然是与任何形态模型不相关的”。

史密森的大地艺术关注“室内与户外的对话”,他将之称为“场所”和“非场所”。1968年他从户外收集泥土、碎石和石头,把它们放进箱子运进画廊。 他在箱子边的墙壁上挂着在“场所区域”拍照所得的地图。同一年史密森还组织了名为“大地作品”的展览。在《错误替代物》作品中,他在墨西哥的9个不同的地方放置了12面镜子,每面边长3.66米,然后对其进行拍照,照片即构成非场所。然后他在《艺术论坛》的一篇文章里“展出”了这些文献,这非物质的文章就成为完成了的作品。

在“非场所”作品之后,史密森的兴趣转向大型的户外计划,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螺旋形防波堤》(1970)。他获得了犹它州一片湖滨地带20年的租用权,雇用了承包人,租来了运土机,把超过6吨的垃圾和石头倒入盐湖红色的水中,形成了一个4.6米宽的螺旋形的堤坝,螺旋形的中心离岸边30米远。观众可以顺着堤坝走到尽头,在尽头什么也没有。艺术家并不想让人看到什么,而是让人通过进入作品而接触自然。史密森还为该作品拍摄了35分钟的电影。

史密森在生命最后的一段日子里变得更积极。他开始考虑在对环境的修复中,大地艺术可能扮演的生态上的角色或社会角色。他成为生态学家和工业家之间的调解人,他既要美化矿场、淤泥堆和其他受到破坏的地方,又要揭露人类污染带来的破坏。1971年他实现了一个大地改造计划,地点是在荷兰埃门的一个废弃的采石场。这个作品名为《缺损的圆/螺旋形山丘》,是一个深入水中的半圆形堤坝和一个螺旋形小山丘。尽管作品是暂时性的,但是荷兰人十分喜欢这件作品,投票决定将这块地方改造为公园。

1973年,史密森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个农场上着手准备另一件大地艺术作品。他在乘坐飞机进行拍照时,因飞机失事遇难,年仅35岁。

大地艺术作品本身并不具备使用功能,但是,其独特的批判现实的姿态却给予人们无穷尽的思考。一位艺术史学者在论及大地艺术时说过,“当代艺术家存在的理由已经超过了美学的意义,在我们今日的社会里,它有着道德的目的。他们模仿与呼应环境的自然过程,再阐释艺术,作为大地女神的先驱去滋养自然。”

上一篇:跨文化语用学下一篇:改革与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