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

2024-07-23

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精选十篇)

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 篇1

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 近些年来, 衢州市柯城村区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 目的就是为了改善农村环境, 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同时, 对新农村的规划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柯城区总面积609km2, 人口41万, 下辖2镇、8乡、7个街道, 310个行政村。柯城区的特殊地理位置, 使得辖区内的村庄的各具特色, 有城区型、近郊型、远郊型、山区型, 类型多样, 所以规划编制的内容和方法也各不相同。

那么, 如何科学地编制新农村规划呢?这是值得思考与探索的。

1 提高设计者的技术服务水平, 使设计真正地融入村庄

1) 善于总结村庄存在的问题, 正确把握解决问题的方向。综合考虑村庄的用地, 发展方向, 从节约土地的角度, 整合村庄资源。对于旧村改造来说, 新村建设的目的, 也是为了能给旧村提供调整空间, 给旧村内部的梳理提供条件。怎样处理好个中关系, 设计者的设计思路尤为重要。

2) 乡村规划, 不同于城市规划, 他有他的特点, 尤其是村庄规划, 一个村庄的形成是长期的过程, 他有其自身的历史, 有其自身的文化, 每个村都各不相同, 村庄规划的编制不能笼统地颠倒重来, 必须尊重他的发展逻辑, 用科学的眼光编制适合于他发展的规划, 包括建筑的风格, 朝向的布置, 市政设施的安排等等, 只有这样才利于村庄的向前发展, 才利于带动农村奔小康。

3) 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范以及上一层次规划的前提下, 充分听取当地村民或者村民代表的意见。村庄规划是与当地实际情况紧密联系的, 涉及到每户农户, 涉及到村里的每条道路, 每块想要利用的土地, 怎么改造才最适合当地人的需求, 只有当地人才最有发言权, 所以在编制过程中, 需要认真了解, 在各个阶段都要征求当地村民的意见, 及时的给予公示, 同样也使村民真正地参与到村庄规划的过程中来。

4) 将高质量的服务落到实处。村庄规划应该是动态的, 在确定规划方案后, 对村内每栋农房的建设, 每条路的修建, 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 规划都应该做好衔接, 及时地把规划中不合理的内容给予修整, 使规划不断完善, 使其更适应村庄发展的实际。

2 规划如何体现适合当地的村庄风格

2.1 建筑风格的体现

不同地理位置的村庄, 建筑风格是各不相同的, 如果纯粹地把城市的东西搬到乡村, 也许就会与乡村特色格格不入, 而且也不能使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得到传承。当然, 也不能一味地生搬照抄。因此, 在风格体现时, 在外立面设计上要抓住当地的特色, 在内部布局时要符合现代人的要求。事实上, 从城市到郊区, 再到山区, 整个建筑风格是逐步变化的是有一定的逻辑可循的, 也是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当地人的生产、生活习惯相联系的。例如, 衢州市柯城区的几条生态经济产业带, 市区至七里, 市区至石室、花园, 都是很典型的。好的风格的体现, 对于沿线、甚至片区的经济发展都能带来积极的影响。

2.2 文化风格的体现

其实, 细究起来, 每个村都有自己的文化内涵, 只不过有些浓一点, 容易被人察觉到, 有些淡一点, 就被人忽视了。但是, 在规划时都应该尽力寻找, 并且通过规划, 使它在村内有所体现, 如从建筑方面、配套设施方面、甚至是村民家中, 多种渠道都可以。例如, 七里乡均良村, 培养出了一批国家栋梁, 从这个村里出去的博士、硕士就有多名, 是一个有着良好传统的耕读文化村;又如华墅乡园林村, 当地人多数为宋代理学家朱熹的后裔, 有着兴学重教勒碑禁赌的光荣传统, 也是一个特色文化村。规划通过对这类村庄文化的保护、引导和发扬, 村庄文化特色的挖掘, 和文化风格的体现, 不仅能够使其成为村庄的名片, 也可以让居住在这里的村民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3 为基础设施完善提供思路

3.1 电力、电信方面

这两个方面基本上在全区的村庄都得到覆盖, 但是线路建设和村庄规划的不同步性, 使得村庄建设时, 尤其是新村建设时, 会产生一定的矛盾, 因此在规划编制当中, 应该提出相应的指导意见, 避免土地浪费, 或者重复投资。

3.2 给水方面

现状村庄的给水形式, 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市政供水;一种是采用压力井。目前, 市政供水正在不断地普及, 但是建设也有先后, 在规划时, 对于能够接入市政管网的, 一定要考虑接市政管网, 对于暂时不能接入的, 应提出整治意见, 并对水质提出要求。

3.3 排水方面

农村的排水, 除了城中村和少量的集镇区村庄有条件接入市政管网外, 其他的还是以自由排水和沟渠排水为主, 那么, 在规划中, 就应该确定排水形式, 对于以自由排水和沟渠排水为主的, 需提出整治疏通意见, 避免造成水体污染, 并为今后建设留有余地。

3.4 卫生设施方面

新农村建设中, 垃圾收集处理、农村卫生状况改善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并且, 通过这些年的努力, 增加了很多的卫生设施, 农村卫生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但是, 规划中应该进一步提出废弃物的收集处理方法, 以及转运地点的选择等, 为村庄垃圾真正有效地解决提供思路。

总的来说, 一个好的村庄规划, 一个真正能用的规划, 他的编制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 只有设身处地地、全面地为当地老百姓考虑, 为当地的经济发展考虑, 才有可能成为有用的规划、成为好的规划。

摘要: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在于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 规划的编制必须立足于本村, 综合分析当地的生活习惯、建筑风格、地形地势等要素, 然后结合相关的规划规范, 合理地安排各类设施, 使规划成果真正地服务于当地百姓。

关键词:村庄规划,村庄特色,基础设施

参考文献

[1]陈锡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民日报, 2005, 4.

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 篇2

[摘 要] 长期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为积极探索建设具有国际旅游岛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特编制了《海南琼中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为全面推进琼中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有序开展提供依据。

[关键字] 社会主义新农村 经济发展 社会发展 建设指引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涵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方针来扎实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主要体现在农村经济有新发展、农民生活有新改善、农村社会事业有新进步、农村文明程度有新提高、村容村貌有新变化、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新进展六个方面。

2、县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的总体思路

2.1编制思路

1、客观分析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统筹城乡,整体规划,从县域当前的实际出发,通盘考虑经济发展、村庄布局、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使规划成为指导县域新农村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2、全面贯彻国家、省有关文件的精神,按照《海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的要求,科学制定发展目标与战略,合理安排城乡产业聚集、村镇空间布局、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县域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3、注重节约土地资源,特别是要保护好环境,合理利用建设用地。要与县域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县域村镇体系建设规划、区域规划等专项规划相衔接,协调一致,完善配套,形成合力。

4、在总体规划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方向和战略布局的同时,要突出具体的建设项目和建设内容,提出指导性的要求、标准、模式,防止将规划局限于政策层面上的解释,或过于宏观的概括性表述。

2.2编制方法

1、现状调查分析。综合分析县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条件和发展趋势,评估县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与不足、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为编制规划准备好客观现实依据。

2、确定发展目标。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对影响琼中县经济发展、城镇化和村镇建设的重大问题进行专题座谈讨论。以动态和发展的理念,确定县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从而提高规划的科学性。

3、编制规划成果。围绕目标与定位,组织有关专业人员,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主线,确定合理的空间布局、发展思路及项目规划,构建县域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发展战略体系。

4、征求意见修改完善。规划编制初步完成后,应印发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及各相关部门和乡镇进行充分讨论,并由县新农村建设领导组办公室组织集中讨论,提出修改意见,保证规划符合实际,切实可行,使规划真正起到指导县域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3、琼中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实践

3.1项目区概况

琼中县位于海南岛中部、五指山北麓,是海南省黎族人口主要聚居的市县之一,人口66.3万人,境内有阳江、乌石、加钗、长征等4个国营农场,以及省白马岭林场、新市农场(县属)、松涛林场、红岛牧场和黎母山森林公园。

3.2总体发展思路

根据海南省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发展要求,总体确定以下发展思路:

1、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条件。

2、大力发展热带高效农业和现代设施农业,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农业科技支撑体系,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发展,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3、构建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建立以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社会救助、最低生活保障和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

4、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管理民主、法制健全、乡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5、以生态文明村建设为载体,建设具有海南国际旅游岛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3.3农业发展规划

农业发展总体思路是除继续发展橡胶、槟榔、水稻等传统农业,绿橙、南药等优势农业外,积极发展种桑养蚕、养蜂、养山鸡、种灵芝、养兰花等林下产业,不种急功近易导致了局部生态环境恶化的山兰、木薯等短期经济作物,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琼中特色农业之路,打生态牌,吃生态饭,力争把琼中建设成为漫山葱绿,森林密布,生态环境全省最美,空气质量全省最优,人人向往的山区生态农业富县。

3.4社会发展规划

按照《中共海南省委关于大力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意见》文件的精神,到2020年,统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逐步完善县乡村三级教育网络体系。围绕提高农村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医疗救治水平和妇幼保健水平,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3.5村镇建设指引

1、总体目标

到2020年,建成3个风情镇、20个新农村中心居民点和50个特色村庄,全面实现全县文明生态镇和文明生态村的创建工作。

2、总体布局原则

村庄建设布局要全面综合地安排村庄各类用地,集中紧凑建设,避免无序扩张,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充分挖掘地方文化内涵,体现地方特色,新、老村庄有机衔接,形成合理有序的空间结构。

3、建设指引

(1)住宅

住宅设计应按照各项技术规范,根据住户改旧或新建的具体要求,考虑区域特色、地方民俗、村庄特点,围绕“五改一增”(改顶、改水、改厕、改厨、改能、增绿)和“三新六有”(结构体现新设计、建设采用新材料、外观呈现新面貌和有安全卫生的饮水、有卫生型厕所、有干净整洁的厨房、有沼气或其他清洁能源、有太阳能或其他淋浴设施、有节能取暖设施)等基本内容。

(2)公共设施

一般应设置的公益型公共建筑项目:村委会幼儿园(托儿所)、文化站(室)、老年活动室、卫生站(计生站),文化宣传栏和相应的运动场地,可根据实际需要合理确定。

公共设施建筑面积控制指标:村(居)委会办公200~500平方米,幼儿园(托儿所)600~1800平方米,文化站(室)200~800平方米,老年活动室100~200平方米,卫生站(计生站)50~100平方米,公用礼堂600~1000平方米。运动场地占地600~1000平方米。

(3)道路

通村主干公路达到四级以上标准。村庄内部道路规划一般分为主要道路、次要道路和宅前路。村庄主要道路车行道宽度为6~8米。村庄次要道路车行道宽度为3.5~5米。宅前路宽度为2.5-3.0米。村庄主、次道路的间距宜为100~200米。

(4)综合防灾

建立健全县各级防风、防潮等各级防灾指挥系统建设,提高预警能力,制定防治、救灾应急预案,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4、结语

城市分区规划编制体系的新框架探析 篇3

【关键词】:城市规划 编制体系 控制框架体系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6-0155-02

引言:城市分区规划是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城市局部地区所作的规划。建设部于2006年颁布了《城市规划编制办法》规定,“编制分区规划,应当综合考虑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布局、片区特征、河流道路等自然和人工界限,结合城市行政区划,划定分区的范围界限”。城市的分区规划是城市长远发展的指示灯,所以研究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的框架具有重要意义。

1我国城市规划编制的要求

1.1 明确城市分区规划的地位

在新的背景之下展开城市分区规划研究,首先要对城市分区规划在城市规划体系当中所处的地位进行重新的认识。城市分区规划应该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中的一个重要、独立的法定编制层次,而不应该是依附于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个可有可无的层次;城市分区规划上可以对总体规划的目标进行进一步落实和细分,分区规划则是将总体规划目标集合变为详细蓝图的目标实现过程,是公众参与的规划平台。

1.2 加强对分区经济发展的论证

计划经济下的城市分区规划着眼点大多集中在物质规划领域,城市规划师的主要职责是把政府的决策落实、转化为具体的物质环境,较少涉及社会经济决策本身。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因素对规划决策的影响力很大。规划人员应根据市场经济原则,深入研究分区现状综合条件,努力寻求分区内部具有的生长点和吸引点加以发展,发挥分区自身优势,以达到论证分区经济发展的目的。

1.3保障分区发展的社会公平

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中一些社会现象和问题也凸现出来,如贫富分化、职工下岗、社会福利、医疗条件等,成为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辅助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正逐步成为一种倾向于解决社会问题的“公共政策”。同样,城市分区规划不应单纯追求经济发展,还应该重视城市中的公共利益与关注社会弱势群体。主要依靠区级行政主体调控来有效保障区级行政区内的基础要素的正常运行和合理发展,达到实现社会“公平”的目的。

1.4协调城市内部各分区关系

由于整个城市是一个整体,城市分区规划的研究对象是城市的各个区级行政区,对某个区级行政区的研究必然得考虑到与其他区级行政区的关系,不能将整个城市割裂开。城市分区规划要处理好城市功能结构下各分区在空间和功能之间的关系,使城市设施、产业分布、交通网络布置寻求最佳发展途径,做到分工协作、设施共享,共同保护生态环境,特别是处理好周围邻近分区以及城市重要功能区如城市中心、副中心及工业区之间的关系。可以说,促进区域之间协调、实现和谐社会目标是分区规划不能回避的主题。

1.5改革现行规划运行机制

随着区级政府在经济与政治方面独立性的增强,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以及公众参与公共事务意识和热情的形成,城市分区规划在编制、审批、批后管理等机制方面都应该进行改良。首先,分区规划应该改变市政府主导的集权线性编制机制,试着摸索出一种可行的编制合作与资金筹措方式,充分考虑各个城区发展的目标及实施计划,最大限度地调动区政府的积极性。其次,引入“公众参与”机制。

2 城市分区规划的编制内容框架

我国城市分区规划着重考虑到分区后的社会经济发展,根据现有水平,区规划范围内的用地空间分为公共利益空间网络、特殊用途区和一般用途区三类。

2.1公共服务网络体系

城市公共利益空间是城市正常运行的基本物质条件,在进行城市公共服务网络规划体现设计时:首先,对于公共空间用地,必须明确详细的、相对刚性的用地选位,以免保护不力,被逐步蚕食。其次,基础设施的规划要充分体现其现实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最后,在分区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充分做好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和城市安全生产。

2.2特殊用途区体系

对于发展不平衡的城市用地来说,通过规划手段对城市中影响分区发展的重要区域(特殊用途区)进行重点控制与发展,使其带动周边地区乃至整个分区按照分区规划确定的方向发展,可以真正发挥分区规划对城市建设的引导作用。

3 城市分区规划的控制体系、

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处于转型时期,对城市进行长远规划难以准确估计,需要合理确定城市分区规划阶段强制性内容和指导性内容,变时限规划为控制性规划。

3.1规划单元控制

本文所说的规划单元是指以行政街道为基础,按其辖区界线划分的若干管理单元。划分规划单元,建构区级行政区-规划单元-社区单元-街坊单元四级层次结构的分层控制体系,体现了一种自上而下、分层控制、层层深入的控制手段。通过规划单元对所有空间采用一般性的通则式控制,再分别对公共利益空间网络和特殊用途区增加控制内容。

3.2控制体现中控制内容

在建立城市规划控制体系中,只要控制是用地使用控制、环境容量控制、公共空间网络设施配套控制。所采取的方法主要有指标量化、条文规定、图则规定、城市设计引导和方案审定等5种控制方式。城市大部分项目的规划多采用指标量化、条文规定和图则标定这3种控制方式共同进行控制。但由于用地性质、建设项目和开发过程不同,规划控制的要求也不同,个别用地采用的控制方式也有取舍。①空间管制,针对不同地区的历史及自然现状和管理要求,将城市分区规划的区域划分为基本建成区、新发展地区、限制建设地区和禁止建设地区。并确定不同地区的编制内容和法定重点。②控制强度分级,在城市分区规划中可以根据职能级别的不同将城市不同空间进行控制分级,采取不同深度的控制强度等级。

3.3建设时序控制

所谓城市建设时序的控制,就是要确定在不同时段城市重点建设的地区,重点建设的项目,在分区规划中也即确定城市分区规划实施的先后次序,并在建设过程中按照确定的时序进行控制。分区规划的实施是一循序渐进、逐步开展的过程,需要对规划中的建设时序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

结语: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对城市分区进行规划编制,是对我国城市分区规划的理论与方法的完善和补充,是灵活落实和深化城市总体规划、更好地指导控制性详细规划,从而更有效地发挥其解决分区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引导城市分区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崔功豪,魏清泉,刘科伟.区域分析与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缺陷及改进对策 篇4

(一) 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城乡一体加速

近年来中央逐步加大了支农惠农的力度, 连续三年出台了指导农村工作的1号文件, 制定了“两减免、三补贴”等支农政策。这表明, 建设新农村的时机已经基本成熟, 条件已经初步具备。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后, 农村建设速度也大大加快。特别是在大中城市近郊区和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的农村, 农民在满足温饱等基本需求之后开始对居住条件、居住环境和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新的需求。农民对环境整洁、交通便利、配套齐全的城市生活的向往必将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二) 基础资料严重缺失, 规划难度很大

以前农民受经济条件限制, 对村庄规划、基础建设、环境建设、配套建设不重视, 再加上政府投入又有限, 造成测绘资金严重不足, 绝大部分村庄缺少能够编制新农村规划的1:5000和1:1000地形图, 更不用说施工需要的1:500地形图和精确控制网。除了地形图缺乏外, 各种统计资料也不全。村委会除了有每年的年终报表数据外, 其他数据资料严重缺乏, 如道路数据、特色种植业面积、水域面积、养殖业数量和第三产业从业人数等数据基本上没有, 即使有也不详实, 多数是靠会计估算的。

(三) 村庄规划编制滞后, 需求刚性化

以前农民受建设资金和思想观念的影响, 对村庄规划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造成目前很多村庄没有编制村庄规划。近几年, 随着改革开放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农民在打工过程中不但改善了经济状况, 同时受城市生活方式的影响, 对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也有了新的认识, 对城市规划的意识也有了显著提高。新农村规划不仅是改善农民居住条件的需要, 更是优化农村发展环境, 以吸引一部分农民继续留在农村从事第一产业, 从而减少城市压力的需要。

(四) 规划监管体系不全, 编制无序化

目前村镇规划管理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规划资质把关不严, 有不少村庄虽然编制村庄规划, 但不是专业部门设计, 而是聘请土专家或者离退休的老技术人员设计。有的乡镇为节省经费, 采取批量打包委托给个人或者私人公司设计。由于经费少、任务量大, 规划质量得不到保证;二是规划论证缺乏, 绝大多数的村庄规划没有经过专家论证, 科学性、全面性、可实施性得不到保证;三是规划审核缺乏程序化, 不少乡镇只注重规划的编制, 以数量来衡量新农村建设成果, 对规划的审核报批不重视, 没有严格按照程序报批;四是规划落实缺乏监督, 不少乡镇规划编制后就束之高阁, 具体落实无人管理, 造成规划停留在纸面上, 农民该怎么建还怎么建。

二、规划编制过程中的缺陷

(一) 法规体系不全, 规划理想化

目前国家针对城市规划出台了《城乡规划法》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 但针对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法规和技术标准却很少, 只有部门省市出台《新农村建设规划指导意见》和《新农村建设指导丛书》。指导意见比较宽泛, 缺乏具体指导办法。指导丛书又缺乏权威性。新农村建设规划缺乏可参照的技术标准, 在编制过程中通常参照城市建设标准, 但城市与农村差别相当大, 为此编制出来的新农村建设规划过于理想化。

(二) 曲解城乡统筹, 规划城市化

不少规划师简单地将城乡统筹理解为城乡统一, 在新农村建设规划过程中简单照搬城市居住区规划的相关模式, 盲目实施撤村并庄, 以致出现“牵着牛羊进院, 扛着犁耙上楼”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对城乡统筹的内涵没有理解透彻;另外一个原因是现在很多城市规划师缺乏农村生活经历, 对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不甚了解, 想当然地将村民当成城市居民, 规划编制过程中没有考虑农民劳作半径和住房习惯等特定因素, 造成编制出来的村庄规划过于城市化。

(三) 上位规划缺失, 规划随意化

新农村建设规划涉及村庄之间基础设施、公共设施衔接和集中设置等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规划部署, 这些都需要在上位规划的指导下进行。然而, 由于不少乡镇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滞后, 以致村庄布点、村域交通、土地利用规划等缺乏统一的指导, 各行政村的村庄规划只能是孤立的单村规划, 基本以村干部的意图为基准, 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建设用地调整随意性很大, 出现了侵占基本农田的严重违法行为。

(四) 区域观念缺乏, 规划孤立化

新农村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就必须从区域入手, 以城镇体系总体规划为指导, 统筹安排区域道路网络和基础设施, 实现公共服务共享。产业发展要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保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和区域发展现状, 确定发展方式和规模, 优化地域经济空间结构, 合理布局产业结构, 形成具有各自特色的产业结构, 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 避免出现产业发展跟风现象。

(五) 行政干预过多, 规划政绩化

目前有不少县政府对新农村建设实施了政府资助政策, 新农村建设成果是衡量乡镇领导干部政绩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就造成了一些乡镇领导把新农村建设当作是“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把政府引导变成了政府主导, 使得很多规划就是根据领导干部的意图编制, 缺乏科学性, 成了“规划规划, 墙上挂挂, 不如领导一句话”的摆设型规划。依据这样的规划建设的新农村也就成了“空心村”。

三、改进规划编制缺陷的对策

(一) 研究村庄规划, 完善理论

科学的规划离不开科学的理论。对于新农村建设规划理论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区域发展的村庄体系规划理论, 研究不同层次体系规划的原则、目标、要求、内容和技术规范;二是村庄产业发展规划理论, 研究地理区位、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交通条件等因素对村庄发展的影响;三是村庄居住规划理论, 结合农民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研究合理的村庄布局形式、可行的组团形式、经济的建筑形式和实用的配套设施;四是旧村整治改造规划理论, 结合不同类型的村庄, 研究不同的整治改造方式, 以确保乡村文化和特色的延续。

(二) 深入农村底层, 综合需求

一个切实可行的新农村规划的首要条件就是满足村民的需求。要做到这点, 前期测量和调研工作就必须落到实处, 必须深入到农村最底层。除采集农村真实的综合人口数据、自然地理数据、基础农业数据、特色产业数据、农田水利数据、道路交通数据以外, 还必须深入了解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和居住方式与习惯。综合村民的各类需求, 使得新农村建设规划既要科学合理, 还要切实可行。

(三) 考虑当地实际, 分类指导

广大农村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 发展差异很大。针对不同类型的农村, 要充分考虑当地实际, 区分对待, 分类指导, 把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改善居住条件作为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第一要务, 而不是盲目地并村拆房、引民上楼。要把延续乡村文化和特色作为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四) 尊重农民意愿, 全民参与

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 而目前的现状是多数村民对本村庄的规划一知半解。其主要原因:一是相关部门不尊重农民意愿, 全权代理村庄建设规划事宜, 不让村民参与;二是规划技术人员不尊重农民意愿。尊重农民意愿首先要尊重其文化, 要充分吸取其可用之处, 扬弃其糟粕, 使得村庄和村民自身的文化渊源得以延续, 所编制的规划也能更贴近村民, 村民也更愿意参与。

(五) 制定全面规划, 突出特色

新农村建设规划要在服从总体规划的前提下, 坚持实用性与艺术性统一, 历史性与前瞻性相协调, 保持和延续地方渊源、地方文化, 融合田园风光、人文景观和现代文明于一体。发挥专家智能团的作用, 力求规划的科学性, 避免千篇一律、千村一面的村庄建设, 更要避免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

(六) 保护生态环境, 节约资源

新农村建设要保护好良好的生态环境。在村庄布局上, 根据实际需要, 合理拆湾并庄, 集中相对薄弱的公共服务资源, 优化服务范围。在中心村规划布局上, 在满足日照和农民生产场地需要的前提下, 尽可能采取规整的布局模式, 节约土地资源。在建筑设计上, 要贴近生产生活需要, 推广简约实用的建筑, 尽可能就地取材, 节约运输成本和建材资源。村庄整治应充分体现节地、节水、节能和节材的“四节”方针。

(七) 强化管理体系, 逐步实施

要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效益, 必须建立规范长效的监管机制。需要梳理村庄规划的机构和人力资源, 加强管理部门的力量, 提升市县两级政府乡村建设部门的行政规格, 增加编制, 增设协调城镇和乡村规划、用地及基础设施建设指导及拆迁政策等业务机构。乡镇和村庄要进一步加强规划队伍, 引导农民先易后难, 逐步实施规划。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 要做到全程监管, 刚性与弹性相结合的动态管理。

四、结语

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 篇5

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根据省、市有关要求,县新农办决定于2011年5月起对全县73个建制村(社区)开展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根据上级安排部署,现制订我镇编制工作方案如下:

一、任务安排

成立村级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编制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乡(镇)主要领导、新农村建设工作队队长、农业、土地、林业等管理部门成员组成,负责本乡(镇)各村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的组织、指导、检查、督促和验收。各建制村成立规划编制小组,规划编制以各建制村(社区)下派的新农村建设工作队指导员为主成立编制小组,开展相关编制工作,编制小组组成需报乡(镇)人民政府批准,成员由新农村指导员(组长)、村主任(或副主任)、大学生村官等组成。县新农办负责全县村(社区)级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编制的协调工作。

此次规划编制期限为2011年-2020年。

二、编制过程与时间安排

1、编制工作培训。将于2011年5月底安排规划编制工作培训会,邀请西南林业大学有关规划方面的专家教授,就编制方法、内容等进行全面培训。参加培训人员为各乡镇主管新农村建设副书记、各村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各村主任。

2、时间进度安排。2011年6月1日至10日,各建制村(社区)成立编制工作小组,安排编制工作。-1-

6月10日-7月30日,完成总体规划初稿。

8月1日-10日,各乡镇完成各村(社区)总体规划的初步审核,提出修改意见。

8月10日-20日,各建制村(社区)根据反馈意见进行规划修订。

9月1日-10日,各乡镇完成对各村(社区)总体规划的验收与审批。并将所有总体规划报县新农办备案。

附:元江县村级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编制技术导则

元江县东峨镇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编制的探讨 篇6

1 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编制应具备的内容

新农村规划应包括村域规划、村庄建设规划、村庄近期建设整治规划三部分。

1.1 村域规划的主要内容

村域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经济社会发展和基础设施规划两个方面。

1.1.1 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1)综合分析村庄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状况,明确村庄产业发展方向,确定“一村一品”或“一村多品”的产业格局;提出村庄经济组织合作方式建议、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农民增收的措施;提出地方传统文化保护、义务素质教育、农民体育健身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新型合作医疗组织建设的目标和措施。2)依据建制镇(乡)总体规划,预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趋势,确定村庄人口及建设用地规模,提出村域内村民居住点集中建设方案与措施。3)划定村域范围内禁建、限建和适建区域。界定不同类型产业用地的范围,提出不同分区空间资源有效利用的限制和引导措施。

1.1.2 基础设施规划

依据建制镇(乡)总体规划,在村域范围内确定道路、供水、排水、供电、电信、燃气、供热、垃圾处理、能源供应、农田灌溉、雨水集蓄、防洪堤坝等基础设施的选址及规模。

1.2 村庄建设规划主要内容

村庄建设规划主要内容包括村庄用地布局、公共建筑规划、基础设施规划、景观风貌规划、农宅规划设计5个方面。

1.2.1 用地布局规划

确定住宅建筑、公共建筑、生产建筑、基础设施、绿化等的空间布局,提出各类建筑的形式、体量、风格、高度、色彩及其他环境要求,满足指导建设或工程设计的深度。

生产建筑用地宜相对集中布置,合理确定养殖区域,积极倡导发展节约型、环保型、生态型农副产品加工和高科技产业,延长生产链,促进产业集聚,配备必要的基础设施,与居住生活用地保持必要的防护距离。

1.2.2 公共建筑规划

确定村庄各类公共建筑(基层组织活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商业服务、集贸设施等用房)的内容、规模、位置及空间组合形式。除小学、幼儿园、集贸市场外,宜将村委会、党员活动室、图书阅览室、老年活动室、卫生室、健身场所、信息服务站、露天剧场和农村超市等进行集中布置,形成村民活动中心。

1.2.3 基础设施规划

落实村域基础设施规划,确定村庄内道路、给排水管道、电力电信线路、供热燃气管道、有线广播电视、垃圾收集转运、公共厕所、锅炉房、燃气站、集中沼气池等设施的规模、位置和走向。

1.2.4 景观风貌规划

1)村庄规划应提出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和建设控制要求,与周边山地、农田、水系等自然要素有机融合。2)划定传统民居、文物古迹和革命纪念建筑等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范围,提出保护措施。3)新建建筑、小品、照明、指示牌、广告牌等实体设施的选型设计应与历史文脉、地方民俗、乡村特色相结合,统一规划、突出特色。街道两侧建筑体量应与街道宽度相适应。

1.2.5 农宅规划设计

1)农宅规划应提出闲置宅基地整理方案,引导农民向居住小区集中,提倡建设单元式多层住宅。结合地方特色和村规民约,设计住宅组群空间布局,改善村民居住环境。2)住宅建筑布置应满足良好的采光、通风条件。住宅建筑间距应参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技术规定,不宜低于当地最低日照要求。提出建筑高度控制要求,减少邻里纠纷。

1.3 近期建设整治规划

1)制订村庄近期建设和整治计划,确定项目内容,预测工程量及投资,提出时序安排和村庄整治行动计划表。2)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合理安排村委会、党员活动室、图书阅览室、老年活动室、卫生室、健身场所、信息服务站、露天剧场和农村超市等的建筑形式和体量色彩,成为地方特色明显,高低错落有致,标志性的村民活动中心建筑群体。3)确定村庄道路交通疏导改造方案,打通断头路,拓宽狭窄街道,硬化主要路面和巷道,设置照明设施;结合道路改造,布置联村集中给水系统、雨污排水管沟,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因势利导排入自然坑塘;制订环卫措施,合理布置垃圾收集点和清运场所;利用不宜建设的小地块、道路、庭院、河岸、坑塘、山坡等进行绿化美化。4)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广农用沼气;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建设生态庭院;提供节能、节地的新型健康住宅设计方案。

2 村庄规划成果要求

村庄规划成果一般包括“五图一书一表”,即五张规划图纸、一个规划说明书和一个近期整治行动计划表。

2.1 村庄规划图纸

村庄规划图纸主要包括:1)村域规划图(含区位图),比例尺宜采用1∶2 000~1∶5 000;2)村庄建设现状图,比例尺宜采用1∶500~1∶2 000;3)村庄建设规划图,比例尺同村庄建设现状图;4)村庄工程规划图(含道路竖向及各类工程设施规划),比例尺同村庄建设现状图;5)村庄近期建设整治规划图(含建筑单体方案图),比例尺同村庄建设现状图。

2.2 村庄规划说明书

村庄规划说明书主要内容包括:1)概述;2)村域规划;3)村庄建设规划;4)村庄近期建设整治规划;5)规划实施对策建议。还应附有基础资料汇编、村民意见反馈、专家论证意见等资料。

2.3 村庄整治行动计划表

村庄整治行动计划表主要内容包括:近期村庄建设与整治的项目内容、建设时序、工程量、投资估算与来源。

3 结语

切实可行的新农村规划是促进村庄发展,满足村庄建设和村民生产、生活的现代化需求,不能照搬城市的标准和具体做法,特别是不能把新农村建设的技术标准等同于城市建设的标准,技术内容一定要符合农民的生活习惯和农村的客观条件,否则,将造成大量浪费。

摘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通过对村庄规划编制问题的分析,提出了有关新农村规划编制内容及深度的看法,提出了村庄规划成果要求,为从事村庄规划编制的人员提供借鉴和互相学习的机会。

关键词:农村规划,编制,内容,要求

参考文献

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 篇7

本文结合上海宝山区新农村规划工作实践,对大都市近郊新农村规划设计中遇到的现代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村域布局、风貌保护等几个方面的问题提出思考和相应的对策。

一、概况

随着上海经济的不断发展,郊区逐渐成为上海城市建设的主战场和空间拓展的主导方向。在郊区农村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宝山区作为上海市城乡一体化最早和最快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在镇、村规划建设和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宝山“1136”的城镇体系(即1个中心城地区,1个宝山新城,3个新市镇,6个中心村)确立,近期开展编制的新市镇规划和试点村整治规划等都有效指导了镇、村的建设。

二、关于把握现代农村特色

农村是农业生产者——农民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的地方,是一个与城市相对应的地域和社会概念,是我国社会结构体系中人群聚落的最基本的单位。

农村规划与城市规划存在一定的区别。首先是规划的物质对象不同,农村是一个以农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养殖水面为主布局的自然区域,自然生态环境占主导地位,而城市则以人工创造的环境为主;其二,规划空间的使用对象不同,农村规划的使用对象是农民,而农民和城市居民在生产方式、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准确把握现代农村特色是做好新农村规划工作的基础。

位于宝山北部综合产业区的农村,具有人口密度低、社区布局分散、相互流动性小、与自然环境关系紧密等特点。在上海快速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农村社区特征发生变化。其一,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二产和三产逐渐进入农村环境,由此产生的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其二,农民从事的生产多种方式并存,除少量的农户家庭仍然承包土地从事农业耕种外,大多数劳动力已不再从事农业劳动,而转向在村镇企业或其他企业上班或从商;其三,农村社区的功能已经扩展,农村不仅仅只有农业活动,还有各种各样的工商业活动。农村社区由单纯地为农民提供生活和休息、场所,扩展为以居住功能为主,公共服务保障功能、产业发展和服务功能为辅的三者合一的新农村社区。农村正在变成生产型和消费型兼有的地区。

三、关于农村产业发展方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其中,“生产发展”是新农村的物质基础。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没有经济的有力支持,无法实施新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更无法改善农村的物质和人文环境。因此,新农村规划应首先从经济、产业的角度提出发展思路,然后在空间规划上加以落实,实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

与城镇发展需要产业支撑一样,农村发展同样需要特色产业和特色经济。宝山特殊的南、中、北三种不同的城镇化形态并存导致宝山农村现状在经济发展、社会形态等方面存在南、中、北的差异,农村产业发展不可能是一个模式。规划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立足于自身的实际情况,准确定位产业发展方向,走特色发展的道路。

位于宝山南部中心城区和中部新城的农村多以三产或二、三产发展为主,而北部综合产业区范围内的农村由于城镇化程度相对较低,村级经济以二产为主,一产和三产发展薄弱。因此,优化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村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宝山新农村规划的重要目标。

由于传统农业早已不能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必须走现代化的道路,必须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近期开展的粮食合作社的建设是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良好开端。延伸农业产业链,包括种植——加工——销售各个环节的建设,形成优质谷物、蔬菜等农业产业基地。如罗店光明村位于综和现代农业园内,规划重点提升其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大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力度,建设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型的新农村。

位于宝山最北部罗泾镇的洋桥村,具有与嘉定、江苏太仓交界的区位优势,上世纪九十年代,沪太路公路运输的发达曾经带动洋桥小商品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划发挥其商品集散地的传统优势,大力发展服务业,积极培育市场体系,走商贸发展型的路子。

罗店张墅村、罗泾塘湾村则依靠独特的自然人文资源优势,发展农家乐旅游业,走田园旅游带动型的发展道路。充分发掘地方文化和历史传统,开展民居休闲、垂钓、采摘、特色农家菜、地方歌舞表演、民间手工艺制作等特色活动,吸引城市居民来此消费。

四、关于村域空间布局规划

农村既是一个以农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养殖水面为主布局的自然区域,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区域,更是一个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的综合实体。统筹规划村域空间布局,促进农村的经济、人居、生态协调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工作。

(一)合理调整土地利用布局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宝山农村的村域土地利用普遍存在产业布局“遍地开花”的现象,生产和生活用地相互干扰,产生安全、环境、生态等问题。规划不能盲目地按照“三集中”的原则,不切实际地搬迁现有的工业用地,或简单地控制产业发展。一方面,在地少人多的宝山农村,二产是大多数农村的支柱产业;另一方面,村级企业多由于规模小、能级低而无法进入园区,企业的发展受到限制。如何充分利用资源和优势,协调村级产业发展与土地利用受限制的矛盾,成为村域总体规划中需要重点解决的课题。

在罗泾镇洋桥村村域总体规划中,规划提出发展二、三产业结合的综合产业区的发展思路。对于用地内现有的工业,近期应积极提升其产业能级,远期引导向工业园区规模经营。结合产业区内洋桥路上现有的商业设施,引进新的商业服务项目如居家酒店、特色餐饮、手工艺品专卖等,加大发展服务业的力度,使其成为集宁路以北生态农林区中为洋桥、塘湾、新陆三村服务的区域性商业中心。

(二)完善村域交通网络

宝山的农村一般都由数个自然村落组成,多为7-10个自然村不规则地分布在村域范围内,各自然村之间的交通联系以及对外交通的安全便捷对于村民的日常生活尤为重要。宝山是上海郊区城镇化进程较快的一个地区,城市道路网络已覆盖到农村地区,城市干道成为村域范围的过境交通,对村庄造成安全隐患和噪声污染。因此,规划必须以安全、方便为原则协调好城市干道过境交通和村域范围内交通的关系。同时考虑特别是各自然村居住用地内设置消防通道,并预留停车场地。

(三)适地配置公建设施

新农村规划的目标之一是建设一个公共设施完善和适宜生活的社区。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与城市居民不同,不能简单套用城市居住区的标准配备农村居住点的公共服务设施,应充分考虑农民日常生活的需要,如重点建设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点,在各分散的自然村中配置小型便民点和健身点。

五、关于历史文脉和地方特色保护

中国的传统农村聚落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寄托情思、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典范。宝山农村具有典型的江南民居村落特色,粉墙黛瓦的建筑与水空间相互交融,体现建筑空间与自然共生的良好关系。新农村规划要尊重历史文脉,保持村庄布局的地方特色,充分发掘地方文化和历史传统,强调地域特色和时代风貌相结合,增添村庄的活力。

(一)传统建筑风貌的保护

各年代的建筑共存是宝山农村建筑风貌的普遍特点。现阶段洋房建设在农村建房中方兴未艾。小洋房虽然在居住环境和功能上较传统建筑有较大改善,但其西化的外立面却与江南传统民居风貌不尽协调,导致村庄整体建筑风貌失去了地域特色和历史文脉的延续。规划须制定农民建房的详细控制导则,如对外立面的色彩和建筑材料等要素的控制,协调村庄建筑整体风貌。

(二)水系网络特色的保护

水网密布是宝山农村的自然特色。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忽视了对水环境的保护,水系质量日益恶劣,水体面积逐年递减,村庄空间与水环境相互依存的特色逐步淡化。规划应疏理并沟通水系,构建村域范围的水系网络,注重对水系两岸的生态绿化种植,形成水系生态空间。

(三)村庄空间格局的保护

村庄建筑空间的肌理是村庄发展中自然形成的,是村庄历史文脉延续的体现。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宝山农村存在宅基地违章搭建的现象,造成建筑布局拥挤,不仅对原有居住空间产生功能、安全、卫生方面的影响,同时,违章建筑的存在更严重破坏村庄良好的自然格局,使传统的村落空间失去特色。恢复村庄的历史格局,是保持村庄历史特色延续的重要环节。

六、关于村庄环境整治

村庄整治工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阶段最符合国情的现实要求和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改善农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加快城乡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关键工作。村庄整治工作要以解决和改善广大农民迫切需要的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问题为切入点,整治村庄生产和生活住区载体。

村庄环境整治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尊重农民的生活习惯,防止照搬城镇居住小区的建设模式。

农村地区农民的实际生活需求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在逐步变化。农民在逐步解决吃饭、穿衣和住房以后,需求转化为对更高层次生活品质的需求。但是,不能盲目套用城镇居住小区公共空间的设计手法,片面强调轴线构图、设计豪华铺装广场,或设置大面积花卉、草坪等不适合农村环境的思维模式,应充分考虑农民的生活习惯,对村庄内的公共空间适当整理,设置休息座椅,建设便民点,健身点等,提供村民交流的空间。同时,村庄内应规划村民放置柴草的场地,方便村民日常生活需要。

(二)量力而行,从实际出发,与本村经济实力相适应,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大拆大建。

如在道路空间整治中应适当地绿化美化。宝山农村道路普遍存在路幅较小、缺乏绿化美化、道路设施不足等问题。规划结合现状条件适当拓宽道路,增加道路绿化,完善路灯等道路设施,进一步改善村民出行条件。

(三)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解决村庄存在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改善村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提高村民生活质量。

市政排污管道的缺乏是宝山农村环境差的重要因素之一。宝山农村均已实现了自来水供水,集中收集和处理生活垃圾,但是污水却处于自然排放的状态。村民的生活污水未经任何处理就近排入河道,严重污染了水质。而将农村地区的污水排放全部纳入城市管网在近期具有一定的难度,规划考虑村庄内部铺设管道统一收集生活污水,经过设置的小型污水生化处理设备净化处理后再排入河道。

七、关于村民参与规划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必须实施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策略,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逐步推进各项规划的落实。应将实施策略作为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实施项目、实施时间节点、投资估算等一一详列清单,利于指导建设有序开展。

新农村规划也是一个公众参与的过程,不仅仅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政府行为,而应该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让村民参与决策、共同建设,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因此,尊重普通村民的利益和愿望是做好规划工作的根本出发点。要加大对农民关于规划知识和法规的宣传力度,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培养农民良好的环境意识,充分发挥村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

在宝山新农村规划中,我们发现协调土地权属的问题成为新农村规划实施的关键,其直接影响规划的可操作性。宝山农村大多属于村、队两级体制,土地属村民小组集体所有,如跨村民小组用地建房,则需要小组之间协商调整土地。由于不能延用国家征地的政策,大部分土地调整难以实现,而跨村之间的土地调整难度就更大。规划人员要在与村民认真沟通的基础上,了解村民的需求,在诸如道路拓宽、河岸清理、公共空间建设等问题上协调好公共利益与村民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公共空间建设与宅基地土地权属的矛盾等问题,才能得到农民的拥护,提出符合农民意愿的规划方案。

八、结语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更应该统筹考虑农民增收致富、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规划设计人员只有遵循“分类规划,因地制宜”的原则,深入基层做调查,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原则,尊重自然生态,尊重历史文脉,尊重农民意愿,才能确保新农村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方明董艳芳.新农村社区规划设计研究.2006

[2].方明董艳芳白小羽陈敏.注重综合性思考突出新农村特色.建筑学报.2006/5

[3].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政府.上海市宝山区域总体规划(2005-2020).2005

[4].王富更.村庄规划若干问题探讨.城市规划学刊.2006/3

[5].叶齐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乡村规划思路.小城镇建设.2004/6

[6].赵庆海费利群.国外乡村建设实践对我国的启示.城市问题.2007/2

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 篇8

农村小学课程总表的编制具有其特殊性。每学期开学前, 一般的农村小学从确定学校教学人员, 具体分配工作任务, 到课程总表的出台, 总共只有1~2天的时间, 而编制课程总表的要求又相当高, 既要科学规范, 又要体现人性化管理。因此, 这是摆在教务管理人员面前的一项非常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

现在有很多学校用软件排课表, 虽然减轻了操作人员的负担, 排课花的时间少, 但它只是体现排课节次不冲突, 远远不能解决编制课程总表中所体现出来的科学性、人文性、教育的规律性。我们觉得, 在深入实施新课程的时期, 如何科学合理安排学校课程总表值得探讨。

根据我们数十年在农村小学编制学校课程总表的体会, 结合新课程实施的要求, 我们认为, 编制学校课程总表时需要注意如下问题。

一、严格执行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是学校管理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总表系统而又严格地规定了学校开设的课程的门类、实施时间、地点、授课教师, 它是课程计划在学校教学管理中的具体化。学校课程管理的核心, 就是要保证国家、地方、学校三类课程在学校的有效实施。因此, 编制课程总表一定要严格执行课程计划。课程计划规定的课程科目和节次必须要开齐开足, 同时, 还要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

二、关注学生身心特点

上午一二节课是一天中学生精力最旺盛的时间段, 应该尽量安排基础学科和难度较大的学科, 如语文、数学、外语等。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维持时间短, 同学科不宜连排。

刚吃过早饭就上学的儿童, 早上第一节尽量不排体育课。临近中午放学学生比较饥饿, 不宜剧烈运动, 一般也不排活动量大的课程。

连续单调地刺激, 儿童的生理心理上容易产生疲劳, 大脑皮层的兴奋区和抑制区不能及时调整, 达不到平衡, 因此, 学科课程的安排要穿插搭配。

三、兼顾课程品质形态

现在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是基于学生直接经验,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新型课程形态。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探究性。因此, 那种固定课时的安排已不完全适合需求, 可将课时集中与分散使用相结合。具体安排时, 在时间上可以纵向连排, 在空间上可以横向合并排, 也可以与其他学科打通整合使用, 必要时还可以安排双周课表。总之, 不能一刀切, 要针对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来处理。

作业量大课业负担重的学科, 一天中不宜多排, 自习课可安排在其后。同学科或相近的学科要有均匀的间隔, 体现合理分配。

体育与健康、艺术、品德与社会等课程的安排, 要发挥其在调节生理心理、转换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能这些方面的作用。要保证儿童每天一定的体育活动时间。

四、整合学校条件资源

随着教育现代化步伐的加快, 学校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器材不断更新, 体现现代科技成果的新型教育教学配置也出现在校园。学校课程总表的编制者要对这些条件性资源把握在心, 编制课程总表时要合理安排、充分利用, 发挥其最大的效益。

有的农村学校只有一个功能教室 (或是电脑室、或是语音室、或是多媒体教室、或是科学实验室) , 错开安排上课能使所有的学生都从中得益。

体育课的安排, 要注意体育场地的合理分配, 既不能使运动场上显得过于拥挤, 也不能过于冷清。几个班级同时上课时要尽量注意高中低三个不同学段的学生搭配上课, 以不至于造成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使用紧张。

五、满足教师合理需求

农村小学里, 教师的任课情况比较复杂, 有的教师单科多班, 有的是多科多班, 还有的是跨年级跨学科跨班级的, 编制课表时这些教师的课务要尽量先排。

同年级同学科教师的课安排时要有先后, 老教师的课在先, 新教师的课在后, 以便新老结对, 相互听课, 切磋教艺。还要有同一时间不排课, 以便于同备课组里面的教师集体备课, 开展教研活动。

排课时还要注意体现人性化关怀。对于部分外乡镇的教师, 周一上午第一节课和周五下午最后一节课尽量不排课, 以便于他们来校和返回。身体患疾、年事稍高的老教师的课务不宜连排, 防止过度疲劳。有婴儿的女教师要合理安排哺乳时间。

学校中层以上干部的课务的编排要相对集中, 以便他们处理分管的学校日常事务。

对于学校所有的教师, 通常情况下也不能连续安排上半天的课, 否则教学效果不会理想。

课程总表的编制者平时要多接触教师, 和教师交心, 了解他们各方面的状况, 要做到扬其所长, 人尽其才;要关心教师生活, 尽量满足教师的合理需求。

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 篇9

党的十八大以来, “新型城镇化”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战略之一。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 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城乡规划着眼农民、涵盖农村, 农村社区的建设发展已经逐步成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和重要着力点。如何基于新型城镇化的整体要求, 探索农村新社区规划思路和建设方式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

2 新型城镇化对农村社区的建设要求

2.1 整体和局部结合, 形成统筹一体的协调机制

根据“新型城镇化要实现区域统筹与协调一体”的重要目标, 农村社区在规划建设过程中, 不能仅仅就村庄论村庄, 需要全面整合村域资源, 促进全域合力, 强化与相邻地区的协调, 并对区域性设施建设做出统筹安排, 确保农村社区与区域整体发展的协调统一;同时, 要积极促进农村建设社区化, 强化各类配套设施建设, 切实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 全面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逐步实现城乡一体的协调发展态势。

2.2 生产和生活一体, 构建兼顾长远的发展道路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要点之一就是通过经济增长来保证就业, 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的富裕。农村社区健康长远发展, 需要强有力的产业作为支撑, 否则社区建设不可能持续, 即使建成也留不住人, 成为“空庄”。农村社区的发展一方面要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 谋划村庄产业发展类型和路径, 提高经济增长效率, 从而保障社区居民生产和生活的需求;另一方面要促进社区空间和产业发展有效结合, 制定合理的功能布局, 逐步通过产村一体化发展模式, 为农村社区整体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3 集约和生态并重, 塑造绿色低碳的发展环境

按照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 农村社区规划需要全面引导集约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结合, 提高村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进行全方位的社区生态空间营造, 进一步引导资源的循环利用, 提倡节约使用能源的生活方式和产业体系, 加快节能建筑发展, 推动新能源的普及应用, 全面促进社区走上绿色、低碳的健康发展之路。

2.4 文化和功能融合, 营造个性鲜明的地域风貌

目前, 多数农村社区规划缺乏对地方潜力的挖掘, 致使村庄建设千篇一律, 缺乏特色。新型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 要求农村社区在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居民生产生活习惯、休闲空间以及景观风貌等方面的要求, 通过项目引入, 将社区功能与地方传统文化特色有机结合起来, 同时全面塑造特色鲜明的建筑和景观风貌, 为社区居民营造出极具归属感、辨识度, 特色鲜明的生活空间。

3 农村社区规划编制思路创新研究

3.1 规划内容向多层次统一的全域规划转变

目前, 农村社区规划大多以物质空间规划为主要内容, 仅仅是对村庄建设用地进行空间布局, 缺乏镇域、村域层面统筹安排, 缺乏对于社区发展内涵的系统研究。因此, 结合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求, 农村社区在规划过程中, 需要立足“农业、农村、农民”三大方面的发展要求, 整合村域总体规划、社区空间规划、建筑设计等多层次内容, 全面谋划全域资源利用、产业发展、服务设施配套、特色风貌营造、实施保障等多方面的路径和措施, 形成全域发展战略引导和建设抓手。

3.2 规划模式向发展路线图转变

以往的农村社区规划都是制定目标导向式的终极蓝图, 缺乏实施路径研究, 从而导致很多规划只是“纸上画画、墙上挂挂”。因此, 农村社区规划模式要以建设实践为目标, 强化社区建设功能策划、建设资金和项目引入机制研究, 探索农村产业建设模式、宅基地置换、土地流转、产权制度等方面的制度创新方法, 系统地构建出农村社区建设发展的路线图。

3.3 规划方法向“全方位协调”转变

现有农村社区规划多是采取“自上而下”的规划方法, 规划编制多是按照政府发展意愿或者示范工程建设要求予以落实。这种方法目标单纯、操作容易, 但是由于缺乏分析和协调, 导致各方面矛盾突出, 甚至难以实施。

针对这些问题, 农村社区的规划需要转变思路, 采取“全方位协调”的联动式规划方法。首先, 要形成“上下协调”机制, 深入了解农民的发展意愿, 切实了解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而不是基于上层利益, “拍脑袋”编制规划;其次, 要形成“左右联动”机制, 在规划过程中总结农村社区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并按照相关部门职能进行分解, 促进各部门的协作解决, 从而有效地进行规划过程的进度协调、问题协调, 使规划得以顺利实施。

4 示范区总体规划内容解析

4.1 规划背景

2012年9月4日, 湖北省新农村建设暨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会议在湖北省钟祥市彭墩村举行, 会上明确要以彭墩村为核心联动周边五个村庄, 打造湖北省钟祥市新农村建设示范区 (以下简称示范区) 。示范区位于湖北省中部, 钟祥市石牌镇西部, 与荆门市中心城区接壤, 是典型的城市近郊型区域, 总面积约45.44平方公里。区内文化底蕴深厚, 产业基础良好, 特别是彭墩村在循环设施农业、乡村旅游、社区建设等方面已经初步形成了引领和示范效应 (见图1) 。

本次规划目的是以彭墩建设成就和生态文化资源为基础, 依托城市近郊的区位优势, 按照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求, 对示范区开展整体谋划和综合部署, 促进示范区经济发展模式和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 打造出湖北省农村社区建设样板。

4.2 规划内容

4.2.1 基于循环示范的产业发展路径

(1) 打造科技支撑、体系完善的产业链条

按照绿色、高效、一体的产业发展目标, 规划在现有的蔬菜、禽蛋、水稻、小麦、玉米、棉花等传统种植业的基础上, 进一步创新、推广先进种植技术, 做精高科技农业示范项目, 由单一种植业向上游种业、下游加工、销售、展销拓展延伸, 同时结合农业观光, 注入文化功能, 在示范区内打造以农业体验、休闲度假、生态观光、郊野娱乐为主导的乡村旅游服务体系, 逐步形成集农业研发、种植、加工、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绿色产业体系 (见图2) 。同时通过不同产业生产工艺横向耦合, 使物质、能量能多次利用、高效产出, 实现零排放。规划积极学习当前国内已经较为成熟的循环农业示范区技术体系, 采用“猪—沼—菜、猪—沼—鱼”等模式, 推行“猪、菜、瓜、麦、鱼、人”一体的循环式发展模式, 切实实现产业系统循环发展 (见图3) 。

(2) 构建核心引领、圈层互动的产业格局

规划按照产业轴线的拓展需求, 结合社区建设和资源分布, 对全域产业空间采取圈层拓展的布局方式。在彭墩村重点打造集科技示范、休闲旅游、产品展示以及技术创新为一体的核心发展地区;联动横店村、皮集村及胡冲村等直接影响地区, 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生产以及文化娱乐功能, 再进一步扩散至胡刘村、郑坪村等泛影响地区, 构建高效农业种植基地, 形成农业支撑保障地区。通过产业链条延伸和空间圈层拓展的结合, 逐步在示范区内形成功能集聚、相互支撑的产业格局 (见图4、图5) 。

4.2.2 基于资源统筹的空间集约路径

按照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求, 示范区的空间布局应当按照集约、生态、产村一体的思路, 结合资源整合, 对全域范围内的建设用地及非建设用地进行统筹安排 (见图6) 。

(1) “生态彰显”的轴线引导

竹皮河是贯穿规划区的一条重要水系, 规划对示范区内核心生态资源竹皮河水系进行生态营造, 塑造沿竹皮河的十里景观长廊, 依托千亩花海、万顷良田的生态背景, 结合农村特色建筑风貌和环境景观, 在示范区内构筑生态引领的空间发展主导轴线, 从而全面彰显示范区生态文明和绿色集约的建设思路。

(2) “产村融合”的片区构建

结合产业体系的建设和圈层拓展的要求, 规划将北部的彭墩村打造成为产业创新及乡村旅游核心区, 重点建设农业研发、种苗培育、观光农业和高端旅游服务等功能的空间设施;将中部的皮集和胡冲两村打造成为特色风貌体验展示区, 重点建设特色花卉、林木种植以及石牌汉剧、豆腐文化展示等功能的空间设施;将南部和东部的胡刘、郑坪和横店三村打造成为规模农业高效种植区, 主要针对传统农产品采取规模性布局, 同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土地整理和田块划分, 提高耕地质量和生产力, 打造湖北省内一流的高效农业生产片区 (见图7) 。

(3) “集约均衡”的社区布局

规划按照就近引导、村民自愿的原则, 在示范区内打破村庄行政界限, 引导村民向新型农村社区内聚集, 形成综合发展、水乡养殖、旅游文化、平原农耕四大类型, 六个新型农村社区, 共腾退、流转建设用地194.88公顷。社区的建设选址主要根据村民意愿、耕种半径、产业要求来进行布局, 全面保障村民生产生活的便捷, 同时按照“一村一品”的建设思路, 在六个社区内结合功能发展和自然要素, 提出不同的建设指引和建筑形式, 塑造出独具地域特色的社区空间风貌。

4.2.3 基于功能策划的特色彰显路径 (1) 结合生活和旅游的文化底蕴展示

文化元素是一个区域内生活群体的集体记忆, 同时也是感知地域的重要资源。因此, 示范区需要将其独有的文化特色进一步放大, 在为原住民提供感知场所的同时, 培育特色的文化功能区, 结合产业发展, 形成示范区的窗口和名片。石牌镇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镇, 是全国闻名的“中国豆腐之乡”, 中国480多个大中城市及泰国、俄罗斯、韩国、新加坡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豆腐坊里有石牌人的身影。规划结合全域产业发展要求, 在皮集社区内全面注入豆腐加工、特色美食、传统曲艺、民俗展示等多元的文化休闲功能, 形成“T”形发展主轴线, 将文化元素融入社区建设空间, 在为居民提供了均衡的休闲场所的同时, 打造出示范区对外展示和休闲观光的核心空间载体 (见图8) 。

(2) 结合生产和体验的生态风光维育

通过产业建设和科技创新, 示范区内的农业种植空间以及竹皮河的生态资源都逐步成为乡村休闲的重要资源。因此, 规划基于示范区绚丽的大地景观, 策划出欧陆风情岛、清流花带、农耕体验园、花海观光、摄影基地、拓展乐园、垂钓基地等多种类型的体验项目, 将农业种植、特色资源以及旅游观光三者有机结合起来, 逐步促进示范区生态休闲品牌的构建 (见图9) 。

4.2.4 基于低碳节能的设施配套路径

(1) 设施建设的创新

规划以生态性、经济性为原则, 利用氧化塘污水处理、秸秆气化、地下渗灌、太阳能利用等技术创新, 打造新农村社区节能环保新标杆。主要包括以下措施:利用堰、塘、洼地、小河沟、干涸河床等地理条件, 增设廊道式高效生态塘, 采用“生物+生态”的模式进行污水处理;建设秸秆生物质气化站, 为农村社区提供新型清洁能源;采用低压渗灌或重力渗灌技术, 借毛细管作用向上层土壤补给水分, 以达到灌溉目的;全面建设太阳能路灯、太阳能除虫设施。

(2) 建筑科技的创新

规划采取太阳能应用、住宅能源循环等新技术, 实现现代模块化、规模化住宅生产, 创造高效、低能耗的可持续发展的社区运行模式。规划通过对家庭垃圾和厕所废物的综合处理, 建设沼气综合利用系统, 联合光伏太阳能发电技术, 为住宅提供持续的电力供应, 逐步实现住宅电能的低需求供应, 生活垃圾的低排放。

4.3 规划实施措施

4.3.1 采取“村企共建”的发展模式

农村社区建设中单纯的政府投入毕竟有限, 要通过政策的鼓励与限制, 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 形成多方共赢的局面。规划以彭墩的青龙湖公司为基础, 进一步引进投资主体, 促进企业的发展战略、自身优势与农村的区位交通、资源条件相结合, 实现资源整合, 优势互补, 互利共赢, 全面解决社区居民的就业问题。

4.3.2 发挥“土地经济”的建设效应

全面开展土地流转和整理工作, 规划成立示范区土地信贷合作社, 将迁腾后复垦的土地和承包人要求转出经营权的土地存入合作社, 以每亩不低于1000元对外招租, 村集体和农户按比例分红。争取项目资金对老宅基地开展土地整理, 进行田水路林综合整治, 同时取得的土地挂钩收入也可用于社区建设, 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

4.3.3 提高农民自身的主体作用

规划过程中强调农民参与, 项目组开展了大量的入户走访和问卷调查, 就他们最关心的问题、困难与想法进行沟通。农民新居建设中, 采取“示范片出资、企业融资、村民筹资”的方式, 进一步激发群众参与建设、主动建设的热情。在土地承包流转、基础设施建设等涉及农民最直接利益的方面, 全面征求群众意见, 引导农民做建设新农村的主人。根据群众意愿, 按照“一步规划、分布实施、系统推进”的原则, 开展示范区建设。■

参考文献

[1]陈春.健康城镇化发展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8 (4) :7-9.

[2]仇保兴.实现我国有序城镇化的难点与对策选择[J].城市规划学刊, 2007 (5) :61-67.

[3]单卓然, 黄亚平."新型城镇化"概念内涵、目标内容、规划策略及认识误区解析[J].城市规划学刊, 2013 (2) :16-21.

[4]陶德凯, 彭阳, 杨纯顺, 等.城乡统筹背景下新农村规划工作思考——以南京市高淳县薛城村第九自然村村庄建设规划为例[J].规划师, 2010 (3) :50-54.

[5]林文棋.试论新农村建设中的规划创新[J].规划师, 2007 (2) :5-7.

[6]武汉市规划研究院.钟祥市石牌镇"1+5"示范区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暨启动片农村新社区规划设计[Z].2012.

新时期城市规划编制与管理的建议 篇10

1 城市管理的“得”与“失”

众所周知, 城市规划管理是城市政府的一项职能活动, 它是为了实施城市规划, 通过法制的、经济的、行政的、社会的管理手段, 对城市各项建设和建设活动进行控制、引导和监督, 将其纳入有序的轨道。由此可见, 城市的规划与城市的管理是城市政府应有的责任, 但城市政府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 在哪些方面和环节上进行管理以及管理到什么程度, 都可能对城市的发展、城市规划实施产生不同的效果。现行城市规划管理效果欠佳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政府规划部门管理方法简单、不规范、随意性大, 且经常以行政性指令手段为主。

1.1 城市规划管理职能的错位

城市规划管理从宏观上讲, 在于贯彻实施城市规划, 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发挥城市综合功能和效益, 改善和提高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环境, 优化配置空间资源, 实现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从微观上讲, 就是依照城市规划的有关规定, 正确指导城市的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活动, 通过综合平衡、协调、控制, 使城市各种资源得以发挥其最佳的配置和最大限度的利用。然而, 现实的规划管理并非如此, 且不说规划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外部环境的不利性, 实际上, 城市规划部门自身在维持实施中同样存在时重时轻, 急功近利, 重宏观规划, 轻微观管理的“误区”。一方面表现为城市规划管理的“失灵”。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由于热衷于搞一些所谓的“实效”“实惠”的城市建设项目和城市“形象”项目的审批管理, 致使规划管理的具体内容在日常工作中失去作用, 造成城市规划的宏观方向失灵, 其本质是违背了最初所制订的城市规划管理的职能。这种城市管理规划的错位其结果无非是宏观的, 本该是城市规划主管部门职责的城市规划宏伟蓝图、城市发展战略、城市规划的整体空间资源配置等诸类大计、大略, 却在我们政府的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日常工作中被渐渐削弱, 有的管理职能甚至于在逐步消失, 这种只管抓审批项目的管理方式, 如果不在新的城市规划中加以调整和修改, 就有可能给城市远期规划及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等一系列问题带来不可预测的损失, 必须引起全社会, 特别是各级领导、专家、学者们的注意, 在短时期内必须加以调整和规范, 尽快从这种误区中解脱出来, 要加快管理职能的转换, 以适应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城市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表现为城市规划管理的“失败”。城市规划管理“失败”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通过政府规划主管部门的介入, 干预城市建设部门来弥补市场缺陷的, 规划行政职能本身不是完美无缺的。在现实的城市建设活动中人们期望规划部门能够办好事, 结果却发现政府规划管理部门不仅不能补救市场的“失灵”, 反而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社会的公共效益和规划管理部门的信誉, 这种源于公共选择理论的“规划失败”, 主要表现是规划政策的偏差、规划政策效率低下和规划管理机构工作效率等多种原因。这种表现形式只有通过规划管理部门不断完善管理机制, 改变管理模式, 才能得到纠正, 提高效率, 规范管理信誉, 逐步转换政策偏差, 扭转“规划失败”的现象。

1.2 “规划万能”的误区

近年来我国很多城市在规划和建设上存在“规划万能”的误区, 有很多规划带有明显的盲目性、从众性、临时性以及“大跃进”式的心态, 城市规划脱离实际, 仅限于某些理想模式的探讨, 没有注意到各自城市的自身条件, 导致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和城市资源的大量浪费。城市规划被赋予或自诩为“万能角色”似乎又是城市规划管理名不符实的重要因素。城市规划不能解决城市发展中的所有问题, 在复杂的城市系统中其干预活动超过其作用就会出现“失败”。如果我们在制订城市规划时不清楚这一点, 就会造成规划的先天性误区。“规划万能”的误区具体表现为规划一方面似乎可以超越政治、经济和行政权力, 但其实往往相反, 城市的规划实质上是由城市的社会、经济、政治、地域、资源等诸多因素所决定, 是上述诸因素的产物, 城市规划只有在符合上述各方因素的前提下才能真正的发挥应有作用及功能。另一个方面表现为在城市规划区内规划管理似乎是权大无比, 城市功能愈多、愈细越好、无所不及。否则, 规划管理就没有到位, 这是一种极为狭隘的管理理念, 其结果是忙中出错、陷入误区, 给以后的城市发展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特别是在新的市场经济的体制下, “规范万能”将会受到更大的挑战。这是因为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 就是确定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地位, 让规划管理部门退到资源配置的辅助地位, 这自然也就决定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城市规划管理只能充当“有限规划”的角色。因为原先那种什么都要靠规划管理、无所不包、无所不能、无所不做、无所不管的“万能规划”的基础根本正在发生改变, 那种常常忙于应付的状态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体制, 所以这种“规划万能”终将自然退出其规划管理模式之外。

2 城市规划管理创新的方向

2.1 城市规划思想的创新

新时期的城市规划应改变城市规划管理理念, 提高城市规划管理在城市规划体系中的重要性及其在城市政府中的行政地位将城市规划管理放在实施城市规划目标和城市空间资源的重要调控中去考量, 变过去的被动管理为现在的主动管理或超前管理, 变原来的感性管理为现代理性的法制管理, 变原先的注重微观项目审批管理为宏观长效的调控管理。促使城市规划管理者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能, 使管理者真正成为城市空间资源配置和城市建设有机结合的领导者和调控者。

2.2城市规划管理组织 (机构) 的创新

城市规划管理组织 (机构) 是城市规划管理的核心, 是城市规划活动有序化的支撑者, 没有一个符合新时期发展需要的城市规划管理机构就不可能取得理想的管理成果。我们现行的城市规划管理组织机构无法满足新时期城市规划管理的发展需求, 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大改革和调整的力度, 以便尽早适应其发展要求。首先, 要健全规划管理机构, 建立能够覆盖整个规划区域并与其行政建制平行的设置规划管理机构网络。其次, 要合理规划管理权限, 落实管理目标负责人制度。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要求, 逐步剥离一些管理职能, 集中精力抓大项目、抓大方向, 真正发挥政府的参谋作用。再次, 要建立合法、合理、合情高效的规划运行体制, 采取科学的规划管理模式, 结合现代城市的发展理念, 规划制订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法, 减少中间环节, 提高规划运转效率。

2.3城市规划管理制度的创新

城市规划管理制度是规划要素整合行为的规范, 是规划管理者的行为规范。城市规划管理制度的创新, 首先就是把城市规划管理进行有效的空间和资源整合, 使城市规划管理水平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使其发挥更加完备的时效功能, 现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在城市规划管理领域内实行规划行政审批、督导制度、工作运转流程和巡回检查制度、项目招标和监管制度、财政预算审计制度等措施, 以便更好地促进城市规划管理创新的内涵和提高城市规划者的办事效率。

城市规划管理与创新是一个十分复杂艰巨的综合性的管理系统工程, 是一个多种方式方法同时并存的管理行为。当前, 我们所面临的是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 在这样的社会进程中, 如何进行城市规划管理的创新, 我认为只要通过科学的理论探讨, 大胆的实践创新, 综合分析传统的城市规划管理理念, 并运用当今世界先进的管理模式, 就一定能够建设、规划出一个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城市规划管理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上一篇:网络通识课下一篇:IC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