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农艺技术

2024-08-17

农机农艺技术(精选十篇)

农机农艺技术 篇1

1 重点推广的农机化技术

1.1 深耕、深松整地机械化技术

深耕的好处:首先能改善土壤结构, 增加土壤的底墒;二能加强土壤的透气性, 从而提高了土壤中有效养分的含量;三有利于消除杂草和病虫害;四促进根系发育, 增加农作物的产量;五可深层施肥, 有利于逐步熟化下层土壤, 增加根系吸收营养范围。实施深耕要逐渐加深耕层, 切忌将深土层的生土全部翻入耕层;深耕的同时, 应配施有机肥、加大施肥量, 加速土壤肥力的恢复, 如果翻耕前后持续干旱, 要注意浇水造墒。此外, 要做到耕翻和耙耢、镇压相结合, 做到深浅轮耕, 应旋耕。破除犁底层。耕翻后要及时耙压。尤其是采用秸秆还田和旋耕机旋耕地块, 由于耕层土壤悬松, 容易造成失墒较快、小麦播种过深, 降低产量。所以必须耕翻后尽快耙耢、镇压。小麦播后镇压能有效提高小麦苗期抗旱能力和出苗质量。因此, 一定要重视小麦播种后的镇压作业。

1.2 深耕技术指标及主要机具

深耕机具一般为铧式犁, 能满足耕深要求即可。目前, 市场上按犁数分有三至五铧犁, 按照单犁耕幅可分为轻型犁和重型犁, 根据土地规模和配套动力而定。

2 机械化深松

2.1 深松作业

机械化深松是利用深松铲疏松土壤, 不打乱原有土层结构、不反转土壤的一种机械化作业技术。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的通透性, 培肥地力, 促进根系生长, 提高土壤蓄水能力, 起到涝能蓄水, 旱能提墒的效果。我县是农业大县, 由于长期采用小型拖拉机耕地和大中型拖拉机旋耕作业, 造成土壤板结、耕作层变浅、犁底层坚实度高、透水性差, 大大减弱了耕作层和心土层之间水分与肥力的流通, 遇到雨水集中时, 犁底层的隔水作用, 使雨水不能及时渗透蓄集到心土层, 从而形成地表泾流, 在干旱天气, 坚硬密实的犁底层又使底层水分难以向耕层移动, 土壤自我调节水分能力差使农作物的根系难于穿插发育, 因而, 是粮食增产的一大障碍。实施机械化深松作业可有效打破坚硬的犁底层, 明显改善这一状况, 提高防涝抗旱能力。

2.2 深松时间

在午秋耕整地时间均可进行深松作业, 秋季深松有利于蓄纳秋冬雨雪, 周期一般。每%年进行一次。

2.3 深松深度

深度的确定要因地制宜, 以打破犁底层为原则。

2.4 深松方式

分为全方位深松和间隔深松。全方位深松用于全面松动土壤。间隔深松用于创造虚实并存的耕层构造。在深松后不能随即播种, 且要注意及时耙压, 防止失墒。

2.5 作业机具

深松机具从类型上分为单机和联合作业机, 从方式上分为全方位深松机和间隔深松机, 可按照农艺要求选用。提倡采用深松联合整地机一次进地完成深松作业, 并达到待播状态。拖拉机功率应根据不同耕深、土壤比阻与深松机相匹配, 并考虑耕作幅宽与拖拉机轮距相匹配。

3 旋耕施肥播种复式作业技术

3.1 定义

由小麦旋耕施肥播种复式作业机械一次性作业, 满足小麦播种对旋耕、施肥、播种、镇压等多项农艺要求。能够同时进行旋耕、施肥、播种、覆盖、镇压等多项作业的机具即为旋耕施肥播种机, 简称旋播机。

3.2 作业要点

机具要调整到保持前后、左右都水平的状态, 以保证耕深和播深一致。耕深、播深、行距、播种量要调整到农艺要求技术指标状态。排肥器只适于施颗粒肥, 禁止使用失效结块肥和混肥。

4 秸秆粉碎还田机械化技术

4.1 秸秆还田的好处

机械化秸秆粉碎直接还田技术对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能、培养地力、防止焚烧污染、促进农作物持续增产增收具有重要的意义。

4.2 实现秸秆还田的机械化途径和机具

通过大型拖拉机配套秸秆粉碎还田机作业将小麦或玉米秸秆打碎并覆盖于地表。通过安装在小麦联合收割机上秸秆粉碎抛洒装置将小麦秸秆粉碎后抛洒于地表。通过玉米联合收获机上的秸秆粉碎装置, 在收获玉米时直接将秸秆粉碎散落于地表。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绝对不能用旋耕机代替秸秆粉碎还田机进行玉米秸秆的粉碎还田, 因为旋耕机上的旋耕刀片不能有效切割玉米秸秆, 从而造成土壤的过分疏松严重影响小麦出苗。

4.3 玉米秸秆还田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是补施氮肥;二是粉细深翻, 秸秆粉碎长度宜小于5 cm, 均匀撒于地表, 然后深翻入土, 以利播种;三是播种后镇压, 避免小麦吊根现象;四是适时浇水;五是翻埋前消灭病原体。

摘要:农业机械化是高效率的象征, 它在替代人、畜力劳动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同时, 农机是农业技术、工程技术、环境技术、信息技术集成应用的重要载体。我们大力推广节水灌溉、精量播种、化肥深施、高效植保、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等先进适用的农机化技术, 提高了我们一贯推崇的水、种、肥、药等要素的综合效能, 对提高粮食单产意义重大。

农机农艺技术 篇2

1.1 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增加土壤肥力

农作物秸秆内含非常多的有机物,还包括少部分的无机物和水,其有机物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类的碳水化合物,此外还有少量的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它的化学成分有氮、磷等各种,我们知道在农作物种植的一段时间过后,农名会给土地撒化肥,而化肥里面内含丰富的营养物质,它来帮助农作物更好地生长,往年的秸秆里面含有的化学物质和化肥类似,如果将秸秆粉碎化,和土壤混在一起,那么秸秆也起到了化肥的作用。土壤变得更肥沃了。

1.2 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会改善环境

在过去的时候,农民习惯了秋季玉米收成后将秸秆焚烧,大量的秸秆焚烧导致空气变得污浊,焚烧后的秸秆变成黑灰飞扬在空中。最近几年,空气质量明显下降,PM2.5一直在上升,穹顶下的我们似乎笼罩在一个没有美好明天的笼子里。将秸秆机械化处理,再还田,还土地,会减少很多的空气污染,让蓝天出现的频率高一点。从粗放式的农业变成生态农业,改善我们的环境质量。

1.3 秸秆机械还田技术帮助农民解决秸秆的处理问题

真正为民着想的是在实际中为民解决问题,谋利益。国家的发展出发点在人民,让人民当国家的主人。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没有实施之前,农民也会很发愁秸秆该怎么处理,焚烧是最走投无路的办法,农民也都想着环境的质量情况。秸秆机械化还田就是实实在在的帮助农民在解决问题。会减少农民购买化肥,节约了农民的生产成本,提高了农民的农作物产量,建立高产农田。这是一件谋福祉的好事!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实施面临的问题

2.1 农民相关意识薄弱

农民对农作物增产的认识还停留在过去的阶段,对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认识不深,没有实实在在地认识到秸秆机械化还田对土地的增产效果,对秸秆的机械化使用主观能动性不强。农民的思想比较老旧,容易随波逐流,跟随别人的做法去做。

2.2 秸秆还田技术理论研究不够深入

我国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虽有发展,但相关工作人员仍需要不断进取,取得该技术进一步的突破。争取早日在该技术发展上有新进展。

2.3 政策措施欠缺

我国政府在推广该技术的时候要有恰当的方法,下乡举行体验会等等,加强政府部门与农民群众的交流,让农民群众的真实想法说出来,让农民群众对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有更细致的了解。有关部门可以对农民的土地进行测验,看看他们的土地缺少什么化学成分,这样在秸秆机械化还田中可以选择更适合自己土地的还田方式。加强农机与农艺融合推广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的措施

3.1 研发新农机,推广秸秆机械化还田

农机是农业生产中所必须的?C械设备。在过去的时候,农民都是靠简单的小设备一颗种子一颗种子埋到土里,在收成的时候更是要靠自己的双手把一个一个的玉米掰下来,都收到家里面后再一个一个地掰了皮。农机的发明,对农民的生产起了不可言说的作用,机械化时代让农民减少了自己的劳动成本,秸秆粉碎需要性能良好的农机设备,所以,研发新农机,要从它的综合性能来研究。寿命、粉碎程度等都是检验一个农机设备好与坏的标准。只有好的机器设备,才会让秸秆机械化还田的技术推广的更快。

3.2 创新工作制度,推广秸秆机械化还田

农艺是指一个人对农作物的生长全过程的经营管理。虽然农民接触它们很多,但是他们并没有对农作物进行理论研究过,更多的是蛮干。从农作物的栽培到它们生长环境的好坏、病虫害的治理、杂草的生长等,都需要具体的方案。专业的农业学家可以由有关工作部门进行搭桥,让专家和农民进行直接的交流,让农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土地,了解秸秆机械化还田的技术。该工作部门要形成一套良好的工作机制,通过各种媒体宣传秸秆机械化还田的影响,通过处罚措施来强调焚烧秸秆的危害性,当然要有理有据的向农民讲明。

3.3 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投入更多资金

政府可以从多方面支持农业发展,如:农机的研发,农机和农民的合作,农民开展秸秆机械化还田的技术服务,通过政府资金的投入,使有大规模农机数量的农机户购买更适合自己要合作的农民土地的农机,以加快秸秆机械化还田的技术服务推广。

从农机与农艺融合来推广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是可行的农业技术之路。牢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去发展农业技术,不仅能改善环境质量,对我国农业大国的称号也是起到了稳固的作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机与农艺的有效配合是农业发展的必行之策,农艺为基础,农机为保障,两者强强联合才会让农业成果满满,农业发展走上科学之路。

农机和农艺技术融合问题及对策探讨 篇3

摘 要 农机和农艺技术结合对于提高我国农产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农机和农艺技术结合主要是利用科学技术的先进性;同时,辅助我国传统的农耕技术,能够有效提高我国粮食的生产能力与生产质量。农机和农艺技术结合对于我国农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主要针对农机和农艺技术结合的重要意义进行简单阐述,同时对于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分析,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希望能为我国农业的发展具有帮助作用。

关键词 农机和农艺技术融合;农业发展;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 号:F323.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1--02

农机主要是指利用现代化的机械设备提升农业产量的技术,农艺则是指对于小麦、玉米等传统的耕种技术,农机和农艺技术结合对于我国农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其提高了我国农业生产的效率与质量,并提升了其产量,农机和农艺技术结合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加快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为我国城镇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助推作用。

1 农机和农艺技术结合的重要意义

农艺技术是我国劳动人民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劳作经验,具有一定的时代性。随着我国农艺技术内容的不断丰富,其实用性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而農机主要是近代出现的提高粮食产量的机械,农机和农艺技术结合对于我国农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其不仅可以提升农业产量,而且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农机和农艺技术结合提升了我国农业的机械化与现代化水平,提高了农民工作的效率,在很大程度节约了劳动力资源,使农村的部分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中来,加快了我国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并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国劳动人民的经济水平,加快我国经济发展[1]。

2 农机和农艺技术结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思想重视程度不够

受千百年来传统农耕思想的影响,我国农村劳动人民大部分都坚持采用传统农业耕种技术,不愿意进行技术上的改革与创新,且大部分农民对于农机和农艺技术结合的概念理解不全面,并存在许多偏见。所以,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农民对于农机和农艺技术结合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许多现代化技术与机械设备都没有得到很好的使用[2]。

2.2 政府缺乏健全的管理体制

我国农业的相关部门主要创建于计划经济时期,各个部门之间都相对独立,缺乏必要的沟通与联系,而现代化的农业经济需要多个部门之间的合作与配合。例如,农机与农艺技术结合需要宣传部门对于该技术进行推广,需要开发部门对于技术进行实时更新与完善,只有这样,新技术才可以得到普及。但我国的实际情况是农业的各个部门相互独立,且与农民之间的联系十分缺乏,管理效率极其低下。同时,农业的管理部门对于绩效考核制度的建立缺乏必要的重视,对于各项资金的流动缺乏细致的管理与掌握,在经济成本的核算中,将国家的投入忽略不计,并忽视了国家投入带来的具体效果,因此,对于后期部门资金的投入没有准确的尺度,容易造成资金的浪费与超支。

2.3 缺乏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由于目前我国农机培训与农艺培训是分开进行的,因此,我国农业生产的复合型人才极度缺乏。我国大部分的农机师对于农艺技术都不够精通,而农艺师则对于农机不够精通,因此,导致我国农机师与农艺师独立且隔离,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机与农艺技术结合的发展。同时,由于农机师与农艺师缺乏必要的沟通,导致了我国农业发展的众多问题,也影响到了农业生产的质量与效率[3]。我国农业缺乏专业人才,同时,复合型人才也是少之又少,这导致我国的农业技术得不到专业上的创新与改善,农业生产发展停滞不前。

3 加快农机与农艺技术结合的有效措施

针对当前我国农机和农艺技术在结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相关技术人员必须重视起来,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农机和农艺技术实现有效结合,为推动我国农业行业的快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下面就解决我国农机和农艺技术结合之间问题的有效措施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以确保这两者之间实现有效结合。

3.1 提高思想认识

在耕种过程中,农民不仅需要重视对于耕种技巧与经验的学习积累,还应该意识到农机与农艺技术结合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农民需要改变传统农业耕种的思想,接受新的东西;同时,认识到农机与农艺技术结合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充分利用现代化机械设备与耕种技术,以达到农业生产最大化的目的,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节约劳动力资源。

3.2 健全政府管理体制

要想实现农机与农艺技术结合的可持续性发展。第一,需要改变目前农业各部门独立的现状,可以同时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以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管理部门主要是制定合作计划,并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同时,可以招聘专家以对项目进行必要的实施指导,以及对于项目的薄弱之处进行完善,并制定规范的、合理的作业标准与技术指导。第二,要对农机与农艺技术结合的项目进行实时的监督与完善,需要改变以前的不计成本的工作方式,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对成本与收益进行管理,力求投入最小化与收益最大化。第三,对于资金的管理要有规范、明确的标准,对于国家的投入也要有详细的记录,以防止资金挪用以及超支等情况的发生,在绩效考核评价中,不仅需要参考农业产量与收益,还要参考对于周围农户的影响力与带动力等因素。

3.3 加强复合型人才培训

要想加强农机与农艺技术结合,就必须将农机培训与农艺培训结合,只有将农机与农艺技术有效地结合,才可以使农业生产获得最高的效益。在进行培训工作时,各项部门都应该尽力配合,同时培训可以充分利用农时,开展适时的专项培训工作,并充分实现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与规范化,使大家意识到农机与农艺技术结合的重要性,提升学员自觉遵守农机耕种的新标准。同时,可以聘请专业人员来进行讲解,使大家明白农机与农艺技术结合的必要性的学术原因,以进一步提升学员农机作业的积极性。

4 结论

虽然我国在农机与农艺技术结合的发展道路上困难重重,但并不会打击我国专业科研人员对于该方面的探索与研究,农机与农艺技术结合对于我国农业生产质量、产量及效率的提高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分析了农机和农艺技术结合的重要意义,并主要针对我国农机和农艺技术结合过程中存在的三大问题——思想重视程度不够、政府缺乏健全的管理体制以及缺乏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进行分析,最后还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提高思想认识、健全政府管理体制以及加强复合型人才培训等。

参考文献

[1]张卫峰.中国农户复合(混)肥施用效果分析[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4(17).

[2]蒋亦元.多学科通力合作-从根本上解决农机和农艺结合的问题[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4(1).

[3]王萍.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区农机农艺配套融合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江西农业学报,2015(3).

机种油菜农机农艺配套栽培技术 篇4

关键词:油菜,机械移栽,机械收获,栽培技术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仁和镇益民农业生产服务专业合作社, 于2009年率先在当地引进油菜移栽机, 示范、推广机械化移栽油菜技术, 当年推广面积为50 hm2, 并实现油菜机种、机收全程机械化生产。

据2009年对比试验, 用机械化移栽、机械化收割的油菜平均产量为2 379.0 kg/hm2, 而用传统方式移栽、传统方式收割的油菜平均产量为1 969.5 kg/hm2, 机械化作业的油菜增产409.5 kg/hm2;机械化移栽油菜用工37.5个/hm2, 传统手工移栽用工75.0个/hm2, 机械化移栽可减少劳力37.5个/hm2。油菜价格按照4元/kg计算, 可增收1 638元/hm2;人工价格按照50元/人计算, 可减少用工成本1 875元/hm2, 合计增收3 513元/hm2。因此, 机种油菜, 具有省工节本、增产增效等优点, 能够减轻农民种植劳动强度, 推广前景广阔, 现将该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1 培育壮苗

1.1 品种选择

在浙江省余杭区适宜机械化移栽、机械化收割的油菜类型为中型杆, 要求其生育期适中, 分枝、结角相对集中、株型要紧凑、成熟的时间基本一致、角果不易炸裂。其他地区也要根据当地的种植状况结合机械化移栽和收割的要求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双低”油菜优质高产品种。

1.2 种子处理

播种前种子必须经筛选, 筛除细小种子。对筛选后的种子进行杀菌处理, 一般用多菌灵20~30 g拌1 kg种子。油菜种子的播种量根据种子的发芽率和品种确定。为增强种子的活力, 提高发芽率, 在播种前晒种1 d[1,2]。

1.3 苗床准备

苗床要求土壤肥力高、土质松软、排灌方便。土壤不宜过黏、含水量不宜过高, 且前茬不能是十字花科作物。播前苗床用旋耕机旋耕打碎, 并施足基肥。一般用300 kg/hm2复合肥+15 t/hm2左右的草棚灰、堆肥、灰杂肥等农家肥作基肥放入。

1.4 播种

根据前茬作物晚稻的收获时间和种植地的温光资源来确定播种期。一般在9月底至10月中旬播种, 10月底至11月中旬移栽, 确保移栽秧苗秧龄在25 d以上。移栽油菜秧田与大田之比为1∶7~8, 播种量为10.5~13.5 kg/hm2。

1.5 合理间定苗

在机械化移栽的油菜秧田, 间苗2次, 定苗1次。第1次间苗主要除去丛生苗, 使油菜苗单生, 相互之间不挤压, 在苗出齐时进行。第2次间苗在油菜1~2张真叶时进行, 除去病斑苗、深籽苗和弱小苗, 使苗情均匀一致。在油菜3张真叶时定苗。要拔除杂苗、病苗、高脚苗, 提高秧苗的整齐度, 使作物合理利用光热资源。定植密度一般为130~150株/m2为宜。

1.6 苗期管理

油菜三叶期时, 视苗情用15%多效唑600~750 g/hm2对水600~750 kg/hm2叶面喷施, 防苗徒长, 培育壮苗。苗期用10%吡虫啉150 g/hm2对水750 kg/hm2喷雾, 防治蚜虫、黄条跳甲和菜青虫。油菜施出嫁肥不宜过早, 施肥过早则拔苗较困难, 机械移栽对幼苗损伤较大, 移栽后成活率低。送嫁肥适宜的施用时间是在移栽前5 d, 施尿素75~105 kg/hm2, 对水浇施。

1.7 拔苗

油菜移栽时拔苗最好在露水干后进行, 如果拔苗时遇到干旱天气, 需隔夜浇透水。拔苗时油菜秧龄为25~35 d, 苗高25~30 cm, 6~7片绿叶。拔后秧苗要梳理整齐并打成小捆, 以便移栽机装苗, 提高移栽效率。

2 机械移栽

2.1 整地施肥

田块要求土地平整, 田面整洁, 泥土细而不烂。整地方法:在前茬作物 (晚稻) 收获后, 清理田面杂物。用旋耕机旋耕, 要求耕深20 cm左右, 碎土层厚度大于8 cm, 碎土率大于90%, 含水率在30%左右, 无大的孔隙。依据实际的土壤肥力施用基肥, 要求有机与无机结合, 氮、磷、钾搭配。一般在旋耕时施农家肥22.5 t/hm2或复合肥450 kg/hm2, 占肥料总量的50%。

2.2 移栽时间与方法

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开始机械化移栽, 最迟不宜超过12月15日。按农艺耕作要求, 将育好并打成小捆的油菜苗移栽到大田中。使用的机械为大中型754拖拉机和配套2ZQ-4型油菜移栽机。要确保油菜移栽机能够正常工作, 移栽前对拖拉机及油菜移栽机作检查和调试。根据栽培要求, 调节好相应的作业株距和行距;油菜的栽培密度原则是早栽宜稀, 迟栽宜密。11月15日前移栽行距50 cm, 株距20 cm, 移栽密度为9.75万株/hm2左右;12月15日前移栽, 其行距为50 cm, 株距为16 cm左右, 移栽密度为12.00万株/hm2左右。

2.3 移栽作业

在油菜移栽的过程中要控制好直线度和邻行的距离。要求达到深浅适宜, 且栽深一致, 伤苗率小于4%, 漏栽率小于5%, 翻倒率小于4%。使移栽后大田有足够的基本苗, 为油菜丰收奠定基础[3,4]。

2.4 开挖田间丰产沟

油菜秧苗移栽后, 要确保大田排水畅通, 减轻湿渍危害, 可以通过开挖田间丰产沟来达到此目的。横沟与竖沟的间距是进行机械化开沟首先要确定的要素。横沟的位置通常在田间两头, 每隔8 m开1个出水口, 横沟沟深30~35cm。竖沟为每个机幅开1条, 沟深25~30 cm。选择窄型轮做动力引导轮开沟, 可以有效减少对厢面的压实面积, 降低土壤板结。

3 大田管理

3.1 及时补苗

油菜活棵后, 检查苗情, 如果存在死苗或缺棵现象, 要及时补苗, 对补栽苗要加强田间管理。

3.2 合理施肥

油菜主要施氮肥, 其全生育期需要纯氮为225 kg/hm2左右。油菜苗期施用肥料的量与腊肥用量各占氮肥总量的20%左右;油菜活棵后, 用75~105 kg/hm2尿素对水浇施, 可以起到促进油菜生长的作用。腊肥以施用有机肥为主, 施农家肥22.5 kg/hm2左右, 腊肥一般在小寒前后施用, 可以起到填补土缝、防寒保暖、促进春发的作用。总肥量的30%用作薹肥, 在油菜薹高8 cm左右时 (2月中下旬) 用尿素150~225 kg/hm2对水浇施。淋花肥要依据油菜开花初期苗情而定, 对薹肥不足、有明显脱肥现象的田块, 施尿素60~75kg/hm2, 长势旺盛的田块可少施或不施。

3.3 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防治主要采用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 (1) 生物防治。若在旱地种植油菜, 每年都要实行换茬轮作, 种植重茬油菜的病虫害发病情况严重。在田间种植时宜拓行稀植, 以达到改善田间通风透光的作用, 确保田间灌排良好, 降低田间湿度。 (2) 药物防治。当田间油菜蚜虫的蚜株率在20%~30%, 百株蚜量500头以上时, 用10%吡虫啉150g/hm2, 对水750 kg/hm2喷雾防治。同时, 还要防治油菜菌核病、霜霉病和病毒病等病害。

4 适时收获

当油菜全田85%的角果呈枇杷黄色时可以进行人工收割。当油菜全田80%的角果呈枇杷黄色时可以进行机械收割。油菜收获后打堆贮藏, 打堆时须防水防霉变, 一般打堆3~7 d后熟。后熟的油菜应在晴天撤堆摊晒、脱粒, 晒干扬净, 及时入库。

参考文献

[1]强光华.油菜机种机收生产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 2009, 15 (2) :127.

[2]王绪国.机械直播油菜高产栽培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 2010 (5) :71-72.

[3]朱水章, 金巧玲, 郑华萍.油菜新品种“沪油17”全程机械化高产配套栽培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 2010 (5) :72-73.

农机农艺技术 篇5

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农业三十多年来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由传统农业向农业机械化,再到农业的现代化,中国农业发展经历的三次变革,成效是明显的。在广大的农村,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历史慢慢演变为机械化栽培,和一体化管理收割的现代农艺技术。“民以食为天”,在我们视为“天”的土地上,真正耕耘的是中华民族强盛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这块基石要夯实,就必须深深扎根于沃土之中,就要在现实农业生产中找到统一点,发现矛盾点,解决问题点。

一、农机与农艺的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具有统一性。

国家高度重视农业,十八大开创性地提出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工业反哺农业,并采取农业补给、补贴、优惠贷款等一系列惠农政策。2004年11月1日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第二十七条规定:“中央财政、省级财政应当分别安排专项资金,对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购买国家支持推广的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给予补贴”。2004年—2012年8月30日,全国共实施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42.9亿元,中央财政第一批补贴资金基本实施完成,补贴农机具405.2万台(套),受益农户达311.7万户。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和优质农机的投放,使农业这个延续几千年的传统行业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农机的投入改变了传统的以人、畜耕作为基础的农艺,使农艺技术逐步走向一体化、现代化的科学发展道路。

二、农机与农艺要求的发展存在距离,具有矛盾性。

在广博的中国大地上,农艺对农机的要求却远远高于现有的农机技术水平。除了与发达国家发展有巨大差距之外,这里着重谈一下与农业实践的距离和存在的问题:

1、农机制造与农艺的脱离。

农机是因地制宜地为适应农艺因用而生的,但广大的设计人员缺乏农艺知识和经验,导致了设备通过了专家的重重考评、合乎设计要求,却在农民手里成了摆设。如近年来,甘肃许多农村地区为增收,农民纷纷将玉米种植改为收入可观的枸杞种植,但采摘环节繁琐且人工成本费较高。一款枸杞采摘机曾在某电视节目中得到相关专家的认可,并于2014年推广于该地区,但农民拿到机器后才发现,用此款机构采摘会将未成熟的青果一起摘下,浪费了果实又严重影响了此地区枸杞的品质要求和品牌形象。由此可见,适用于农业,即能便捷操作,提高效率,方便维修,又可以代替和超越手工农艺的农机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农机与农艺的融合。

2、农机与农艺发展中的不平衡。

农机的发展在国家政策和地方需求的带动下发展迅猛,设备的更新换代也在某种程度上促使了农艺的发展。人们逐步适应了这种机械手代替自身劳动的耕作方式,节省劳力降低成本,实现了农民的增收。但农机和农艺都是两个发展中的个体,我们一直在追求的产出和利润中,都离不开这两个载体。因此现代农艺的发展更趋时代性,要求精细化,科学化,和市场化,这就要求农机不仅仅要实现代替人畜工作,更多的是实现人性化、个性化的操作要求,又要满足农艺发展的配套化、多元化要求。因此,两者是不断调整,不断冲突矛盾、解决矛盾的一对矛盾共同体,客观上要求要达到相对的平衡性才能协调发展。

3、现在我国农机的投入仍远远不能满足农艺发展要求。

在我国不同的地区,不同品种,甚至同一品种的不同品类对农机要求都不尽相同。而广大农民真正拥有的和能用得的上的农机还是少之又少,有些缺乏农机具仍然依靠传统方式种植,有的没有配套设备有机器用不上,有的地区地处山区设备无法施展,有的地区专业人员和投入、后继资金缺乏。就湖南省而言,全省800多万台(套)农业机械就要需要一支庞大的农机服务队伍,和大量的农机维修、售后经费,但实际中农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农业管理基层人员专业知识老化,维修资金缺口很大,导致了农机推广缓慢,实现与农艺相融合困难重重。

三、农机与农艺的真正融合任重道远。

农机的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纵贯世界,能够真正应用农机投入现代农业的国家,其发展持续而稳定。农业是基础,也是国家核心竞争力和国强民富的根本所旨。要发展农业现代化,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就必须牢牢抓住:

1、经济发展契机。

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我们要充分引进和利用国外先进设备,专注研发符合中国国情、中国造的专业设备,适时利用互联网和先进电子技术,将农机植根于农艺需求,为农艺和农业发展,开拓思路,打开销路,找到出路。

2、政策改革契机。

在国家重视农业的大背景下,我们不难看到农业的发展将是历史性的变革,也是我们改变祖辈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方式的必然。各级政府在推进城市生态文明,绿色转型的发展中,农业将逐步显现其不可替代的基础性地位。要将传统农艺与现代农机的碰撞、结合擦出闪亮的火花,国家的资金支持、政策扶持,地方政府的着力推入广、知识普及、专业化人才培养以及科学公正合理的安排落实,都是极其重要的。

3、发展空间巨大。

农机在适应不同地区和品类需求的同时,更要适应不断开发、推广的新型品种。但在现实中农机的发展远远跟不上农业技术的发展需求,所以也未能满足其农业生产中的基本农艺要求。农业技术发展无止境,农机的研发亦无止境,现实的距离和发展的差距,导致农机与农艺的融合之路漫漫而长远。

农机农艺技术 篇6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农业科技的进步,促进了农业生产逐步走向技术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目前,我国的各种农业技术都在快速发展,基本建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农业技术体系,尤其是在北方玉米栽培过程中,已经运用了多种农业技术。本文主要阐述了覆膜与农机农艺技术的概念和特点,详细介绍了覆膜与农机农艺技术在北方玉米栽培中的应用,阐述其对农业生产的作用及影响。

关键词:覆膜;农机农艺技术;组合;北方;玉米栽培;应用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22.007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各种先进的农业技术已经运用到农业生产当中,同时也促进了农业生产技术化进程,我国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就是农业建设,其中农机农艺技术的运用尤为重要。在北方玉米栽培过程中,应用覆膜栽培技术不仅可以增产,而且可以保持土壤的营养,为以后的栽培提供基础。而农机农艺技术对于我国农业生产更是具有重大的影响,农民不必像原来那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只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机械化操作就可以完成农业生产,简单便捷,既能完成生产需求,同时又节省了人力物力,所以改善和发展农机农艺技术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首要任务。

1 玉米覆膜栽培技术

所谓的玉米覆膜栽培技术,就是在地面覆上一层厚度大约在0.005~0.008毫米的地膜,盖膜要严密,拉紧、铺平,避免由于风力过大将其揭掉。而且栽培的土壤尽量选择肥力条件比较好、灌水较为方便、土质疏松、土层深厚且地势平坦的地块。土地要经过多次的耙耱、平整,并通过春水的浇灌,到达地平、土绵。之后根据具体的气候条件选择玉米的品种,挑选优质、无病虫害的种子,适期播种,合理密植。在肥料方面应尽量选用农家肥,施足基肥,氮磷配合。玉米播种期间更应该加强田间的管理,定期检查地膜情况,有破损的地方要重新覆盖,合理灌水、施肥,为玉米的茁壮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玉米覆膜栽培技术,具有保湿、保肥、抑制杂草生长、保全苗、减少病虫害、增产、早熟以及促进玉米生长发育等作用。覆膜玉米的产量与不覆膜玉米相比,会有大幅度提高,使得农民收入增加。而且这一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单位面积的玉米产量,也能促进粮食生产的持续增长。

2 农机农艺技术

农机农艺技术,即农业生产中所运用到的科学技术。我国农业生产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就有了一套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农业技术,而现代化农业机械的生产和应用却只有短短几十年的历史。但农业机械化发展迅速,现今不仅水稻、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糖料、茶叶等经济作物和林果业、畜牧业、渔业生产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机械化水平也有了逐步提高,农机化作业已成为农业生产的主旋律。尤其是规模农业的迅速发展,更是提升了农机化在农业中的地位,并促使现代农业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离开农机化的农艺成果都只能是“水中月”,是落后的农艺。只有适应农机化生产的农艺成果才能派的上用场,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不断的发展、科技飞速的进步,使得我国的农机农艺技术也突飞猛进。而且飞速发展的农机农艺技术,也增加了农业生产的产值,促进了乡镇的农业生产逐步走向技术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目前,我国的农机农艺技术已初步实现了农业生产机械化,基本建成了属于我国的农机农艺技术体系,这也体现出我国农业生产的先进水平。在乡镇农业生产中运用农机农艺技术,不仅可以节省人力物力,节省了大量时间,还可以提高生产质量,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不仅如此,农机农艺技术的运用提高了农村的生活水平,为我国逐渐建成小康社会做出重大贡献。

3 覆膜与农机农艺技术组合在北方玉米栽培中的应用

3.1覆膜与机械化技术的组合

覆膜与机械化技术组合在北方玉米栽培中的应用,主要在于栽培玉米的前期准备工作中,包括运用拖拉机对土地的翻动、耙耱和平整,运用玉米播种机完成播种,运用铺膜机完成覆膜的工作等。而且在玉米成熟之后,也要运用玉米收割机完成玉米的收割工作,并将地里的残膜回收起来,以方便翌年继续播种,整个栽培过程都应用到机械化技术。这个组合的优点可以节省人力物力,以实现玉米的播种与收割。运用机械化技术翻动土壤,可以保证土质疏松、水分充足以及适宜的湿度、温度等,能够促进玉米的生长。最终再将地里的残膜收回,减少污染的同时,不会影响下一年的玉米栽培。

3.2覆膜与灌溉技术的组合

灌溉技术的作用就是保证土壤中水分充足,但是灌溉技术并不是这么简单,要根据气候条件以及土壤条件选择灌溉的时机。如果灌溉的时机不够成熟,那么很容易导致玉米出现问题。这一组合的优点是可以长时间的保留水分,由于地膜的存在会极大的降低水分蒸发速率,保持土壤湿度的同时,还有着保温的作用,一举两得。还可以节约水资源,减轻农民的负担,减少资源浪费。

3.3覆膜与秸秆埋田技术的组合

玉米秸秆埋田技术,是指在玉米成熟收割以后,将余下的秸秆埋入土地中,当作肥料,下一年播种时,就可以直接覆膜与栽种。这一组合的优点在于将秸秆埋入土壤中,不仅减少了工作量,节省开支,而且秸秆可以当作肥料,滋养土地,为下一年的栽培做好准备。而且秸秆腐蚀后的微生物也可以为以后的栽种提供养分,在使土壤丰富化的同时,还能让土地得到调整,有利于玉米的栽种。

4 结语

覆膜与农机农艺技术在北方玉米的栽种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充分的改善和发展覆膜与农机农艺技术的结合,这也是北方玉米生产的首要任务。这些技术的运用既能使农民的生活越来越好,又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在不久的将来,先进的农业技术必会得到广泛的应用。

农机农艺技术 篇7

近几年, 随着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 肥城市农业生产及机械化进程得到了快速推进, “两菜一粮” (马铃薯—玉米—白菜) 种植模式已经初具规模, 与“两菜一粮”配套的保护性耕作技术、马铃薯机械化播种收获技术、露天蔬菜机械化播种技术等农机技术也得到了推广和应用。其中, 各级保护性耕作项目已连续多年实施, 肥城市对于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继续推广有着雄厚的技术力量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当地老百姓对保护性耕作的认可度也逐年提高。通过农机与农艺的良性结合, 形成了技术合力, 全面加快了农业和农机化发展进程, 为保障粮食、蔬菜的有效供给和农民持续增收提供技术支撑和人才支持。

1 肥城市农业和农机发展状况

肥城市地处山东中部, 主要以平原为主, 总面积1277.3平方公里, 总人口97.8万人, 耕地面积89万亩, 农业人口74万人, 是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生产大县, 粮食作物以玉米、小麦为主, 经济作物以马铃薯、白菜为主。土质肥沃, 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全国农机化示范区。

近年来, 农机化工作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到2015年初, 全市农业机械拥有量达到47 940台 (套) , 其中, 小麦联合收获机1960台, 机收率达99%以上, 玉米联合收获机1080台, 机收率达87%。全市农机总动力达97.7万k W, 农机总值8.7亿元,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87%。

2 农艺技术与主推农机技术

2.1“两菜一粮”农艺栽培技术

技术模式:早春覆膜种植马铃薯, 畦间间作春玉米, 玉米收获后再种植大白菜。株行配置:马铃薯起垄种植, 垄距1 m, 1垄2行, 株距30 cm, 玉米隔行在沟底中心种植, 行距2 m, 株距25 cm, 玉米收获后再露天种植大白菜。由原来的一年种植两季变成一年种植三季, 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生态效益, 带动了全市保护性耕作技术和经济作物机械化的推广和应用。

2.2 主推农机技术

(1) 保护性耕作主推玉米机械化直播技术、玉米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根据肥城市农作物种植模式和当地实际, 遴选山东德农农业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2BYF-3型玉米贴茬直播机, 山东巨明机械有限公司、山东大丰机械有限公司、山东国丰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4YZP-3型玉米联合收获机, 河北圣和农业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1JQ-150、1JQ-165型秸秆还田机作为主推机具。2014年新增玉米贴茬直播机85台、玉米联合收获机174台、秸秆粉碎还田机132台。

(2) 马铃薯机械化播种收获主推马铃薯机械化播种技术、马铃薯机械化收获技术。马铃薯机械化播种已在肥城推广多年, 通过实践证明, 青岛洪珠农业机械公司生产的2CM-1/2型马铃薯覆膜播种机适合作为当地主推机具。肥城市创新开展了“两菜一粮”的种植模式, 玉米与马铃薯间作套种, 遴选肥城泰山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配套手扶拖拉机的4UXP-60型马铃薯收获机作为主推机具。共推广马铃薯播种机30台, 马铃薯收获机1986台。

(3) 露天蔬菜机械化播种主推大白菜适时播种和精量直播技术、科学施肥技术、大白菜病虫草害田间植保技术。肥城市大白菜种植规模大, 种植基础好, 得益于独特的“两菜一粮”种植模式, 但是机械化程度不高, 农民作业劳动强度大, 为改善这一现状, 引进武汉黄鹤拖拉机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2BFQ-4B型蔬菜精量联合直播机3台进行试验推广。通过试验改制, 小规模试种, 在引进机器的基础上与泰安科力发机械有限公司的研发团队合作, 共同研制出了适合当地种植模式大白菜精量播种机, 机器基本定型, 正在逐步批量生产中。

3 效益分析

3.1 经济效益

3.1.1 保护性耕作技术

玉米平均亩增产39.72 kg, 按玉米市场平均价2.1元/kg计算, 亩可增加收入83.41元。保护性耕作对机械作业环节进行了技术集成, 减少了机械进地次数, 与传统耕作相比每亩节省作业成本30元左右, 综合计算, 每亩节本增效达113.41元。

3.1.2 马铃薯播种收获机械化技术

马铃薯亩增产207.5 kg, 按照马铃薯市场平均价1.2元/kg计算, 亩可增加收入249元, 马铃薯机械化播种比人工省40元, 机械化收获比人工省120元, 总共节省成本160元, 综合计算, 每亩可节本增效409元。

3.1.3 大白菜机械化精量直播技术

采用蔬菜精量联合直播机作业的大白菜成熟收获, 每亩地产量达7000 kg, 与传统作业产量相当。但是, 原来完成一亩地, 需要两个人用2天的时间, 人工费用240元, 而现在采用直播机作业每天可播种25亩, 作业费平均为60元, 每亩可节约成本180元, 节本增效十分明显。

3.2 社会生态效益

3.2.1 减轻劳动强度, 解放劳动力

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总面积5万亩, 其中王瓜店街道1.3万亩、石横镇0.8万亩、安庄镇1.6万亩、孙伯镇1.3万亩, 示范区玉米种植实现全程机械化, 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95%以上。机械化作业减轻劳动强度, 提高劳动效率, 解放劳动力, 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

3.2.2 提高地力, 保护生态环境

在王庄镇雷庄村、杏头村、海子村3个村开展马铃薯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核心示范区及附近辐射区实际建设2000亩, 通过核心示范区建设, 辐射带动周边王庄镇、桃园镇等村进行马铃薯机械化播种、收获作业, 辐射面积达1.3万亩。作业工艺采取地膜覆盖, 降低了土壤风蚀、水蚀, 提高了土壤的持水能力, 机械杀秧、清膜避免了薯秧乱堆乱放和地膜土壤残留, 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

3.2.3 开展培训, 培养技术人才

露天蔬菜机械化播种技术项目示范区在桃园镇屯头村建立, 完成建设核心示范区1000亩, 示范带动3000亩, 举办专业技术培训13次, 完成培训学员3000人次, 主推技术及机具技术入户率、到位率达到95%以上。

4 主要措施

4.1 发挥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作用

围绕技术推广主线, 在全市范围内遴选桃园镇盛世泰兴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作为大白菜机械化播种技术科技示范户;遴选孙伯镇栾任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保护性耕作科技示范户;遴选王庄镇五丰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马铃薯种收机械化技术科技示范户, 并依托肥城市泰山机械厂研发薯类收获机械, 并进行试验示范。

4.2 大力建设农机化科技试验示范基地

安徽省油菜生产农机农艺配套技术 篇8

近年来, 安徽省在油菜栽培技术与农机化作业技术融合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技术研究和探索, 形成了一套适合江淮区域油菜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的作业模式。

1 油菜播种技术

1.1 田块准备

播种前, 要求前茬作物 (水稻) 留茬高度小于15 cm, 秸秆粉碎抛撒, 秸秆切碎长度不超过10 cm。耕翻的田块耕作深度在10 cm左右, 土壤含水率控制在适宜耕翻范围内。采用少免耕技术时, 用旋耕作业代替犁耕和耙地作业, 旋耕深度视土壤墒情而定, 一般为6~10 cm。免耕田块需认真做好水稻后期水浆管理工作, 保持田间干干湿湿, 利于收割腾茬;如雨水过多, 要及时开沟降湿;填没田块中脚印坑, 削高垫低, 整平田面, 以防播后洼坑内积水烂种。播种时土壤含水率宜控制在20%~30%。

1.2 品种选择

选用半矮杆、抗倒伏、抗逆性强、植株紧凑、适于直播密植、花期集中、成熟较一致、不易裂角的油菜品种[1]。杂交油菜种子的净度不低于97%, 发芽率不低于80%;常规油菜种子的净度不低于98%, 发芽率不低于90%。用种量一般为2.25~3.00 kg/hm2 (千粒重3.7 g) , 可根据茬口、土质、整地质量及播期做微量调整, 保证基本苗在22.5万~45.0万株/hm2之间。

1.3 播期选择

根据品种生育特性适时播种, 播期一般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

1.4 基肥准备

施45%复合肥450 kg/hm2或相同N、P、K含量的其他肥料作基肥, 如油菜专用复合肥、复混肥、尿素+磷肥+氯化钾掺用。硼肥是双低油菜正常生长的必需肥料, 一般施硼砂7.5~15.0 kg/hm2, 作底肥施足。拌种肥料注意选用吸收性差的油菜专用复合肥或复合肥[1], 用格筛筛除直径3 mm以上的粗颗粒。一般用复合肥180 kg/hm2与油菜籽混合播种, 要求充分拌匀。种肥过筛有利于提高播种均匀度。

1.5 机具准备

开沟机:小田块选用5.8~11.0 k W的手扶拖拉机配套单开沟机作业, 大田块选用36.7~44.0 k W的大拖拉机配套双开沟机进行开沟作业。

油菜直播机:5.8~11.0 k W的手扶拖拉机, 配套稻麦浅旋耕条播机或油菜直播机, 进行隔行封堵式的种肥混播作业。

1.6 机械播种

1.6.1 种肥混合。

油菜籽与复合肥的混合物按规定比例分数次拌和均匀, 现拌现用。

1.6.2 开沟覆土。

油菜直播机开沟畦宽2.0~2.4 m, 撒播机开沟畦宽以满足覆土要求为宜。沟宽20 cm, 深15 cm, 覆土厚度1.5~2.0 cm, 要求做到覆土均匀, 沟底平、沟壁坚实、三沟相通[2]。

1.6.3 机具调整。

机直播前先对各行排量均匀性和播种量进行调整, 一般通过调节排种器和传动比实现, 不同类型播种机调整方法不尽相同。

1.6.4 播种作业。

一是浅旋耕条播联合作业。可一次性完成旋耕灭茬、碎土、播种、覆土、镇压等多道工序, 要求播种均匀, 无明显断条, 行向尽量顺直。旋耕作业深度3~5 cm, 播种行距为40 cm, 播种深度控制在1.5~2.0 cm。旱地选择土壤含水率20%左右时进行播种, 稻茬地土壤含水率以20%~30%为宜。采用免耕播种作业方式的应在播前开沟。二是撒播机开沟作业。基肥和油菜种子混合后均匀撒播田间, 然后开沟覆土, 做到沟沟相通, 一般在播后开腰沟, 并与田外沟渠相通。墒情不足影响出苗时要迅速洇水或喷灌抗旱, 保证及时出苗。放平沟水润墒, 切忌漫灌。遇连阴雨时要及时排水。

1.6.5 播种顺序。

采用机械直播时, 需要在保证农艺要求的播种量、播种深度和行距的同时, 根据地块的大小和形状选择最佳播种行走路线和方法。播种顺序可按图1进行, 横头走2次补齐。

在前进过程中播种机未提升起来时, 不能倒退, 更不能随意停机;机具转弯也不宜过急。复式机作业速度宜慢不宜快, 一般地轮转速以30 r/5 min为宜。

2 肥料运筹技术

按照油菜籽2.25~3.00 t/hm2的产量指标, 施纯氮 (N) 195~255 kg/hm2、磷 (P2O5) 75~105 kg/hm2、钾 (K2O) 90~120 kg/hm2, 氮∶磷∶钾 (N∶P2O5∶K2O) 一般为1.0∶0.4∶0.8, 加适量硼肥 (B) 。氮肥中基肥∶苗肥∶薹肥按 (50%~60%) ∶ (10%~20%) ∶30%的比例安排;钾肥60%作基肥底施, 40%作蜡肥追施;磷肥、硼肥作基肥, 一次性施足。苗肥一般在间苗后至五叶期前趁雨或结合抗旱灌溉追施, 对长势差的地段追施尿素60~75 kg/hm2作平衡肥。早施薹肥, 一般在2月底前后或薹高8 cm时, 施尿素120~150 kg/hm2;对双低油菜和杂交油菜基肥未施硼肥的, 在薹期至开花前进行叶面喷硼, 一般喷施0.2%硼砂水溶液675 kg/hm2, 防止花而不实。

根据土壤实际情况和幼苗长势, 合理进行追肥, 保证单位面积油菜苗数。一般直播油菜在间苗后施苗肥, 定苗后实施第2次追施;移栽油菜则在幼苗缓苗成活后实施第1次追肥, 植株3~5片新叶时实施第2次追肥。

3 病虫草害防治技术

根据病虫情报进行油菜生长发育过程的中后期病虫害防治, 选用合适的药剂并及时安全用药。油菜苗期主要防治蚜虫, 薹花期主要防治菌核病, 初花期主要防治菌核病和霜毒病。在机具选择上, 优先选用机动喷雾喷粉机和背负式喷雾喷粉机, 也可以选用手动喷雾器等机具, 植保作业应合理规范化, 符合喷雾机 (器) 作业质量、喷雾器安全施药技术规范等方面的要求。

在化学除草方面:一是芽前除草。重视播前及播后各时期的除草工作, 播种前杀灭前期老草;播种后1~2 d, 喷施除草剂封闭土壤, 阻止杂草种子萌发。二是苗期除草。在油菜四至五叶期进行苗后除草, 喷施合适的除草药剂防治油菜中的单、双子叶杂草。

4 联合收获技术

4.1 适时收获

当全田90%以上油菜角果外观颜色转黄或转褐, 完熟度基本一致时为油菜收获适期[3]。收获作业应选在无雨天气进行, 并避开中午高温和早晚有露水的时段。

4.2 机具调整

联合收割机作业前, 需对割台主割刀位置、拨禾轮位置和转速、脱粒滚筒转速、清选风量、清选筛等部件和部位适当调整[4]。

4.3 作业质量要求

联合收割作业质量应符合总损失率≤8%、破碎率≤0.5%、含杂率≤6%、秸秆切碎长度≤10 cm、切碎长度合格率≥90%的整体要求。

摘要:介绍了油菜生产农机农艺配套技术的各个环节, 包括播种技术、肥料运筹技术、病虫草害防治技术、联合收获技术等内容, 以期指导油菜机械化生产。

关键词:油菜,农机农艺,配套,栽培技术,安徽省

参考文献

[1]吴崇友, 朱成强, 张敏, 等.油菜机械化生产技术要点[J].农业装备技术, 2012 (6) :20-21.

[2]洪沛.巢湖市油菜生产机械化技术推广探析[J].农业装备技术, 2014 (1) :52-54.

[3]王宏斌.浅析肥东县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推广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 2015, 21 (17) :127-128.

河北省农机农艺融合技术应用研究 篇9

1 农机农艺的含义及关系

“农机”是指为实现农艺要求而设计制造的相应农机具及其管理、运用技术。“农艺”是指农业生产的工艺,一般指大田作物的耕作、栽培和育种等过程及其相应的操作技术。

一般地讲,无论是传统农业还是现代农业,都包含着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生产工具两项内容,它们始终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农艺的不断进步,必然要求相应地革新生产工具,而新的生产工具的出现,又使农艺得到革新、完善和提高,推动农业生产向前发展。农业机械是农艺技术的载体,先进的农艺技术要标准化、大规模、高速度地推广应用必须与农机化技术相结合,才能快速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统计数字表明,“十一五”期间,我国农机化发展迅猛,在抵御自然灾害、夺取粮食连年丰收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中央财政购机补贴资金从2006年的6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175亿元,农机工业年均增长20%以上,越居世界农机制造大国。农机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影响发展质量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逐渐积累和凸显,农机农艺融合问题就是其中之一。“十二五”期间,要实现农机化发展方式的转变,求得速度与质量的协调发展,推动农机农艺融合十分关键。河北省也属于产粮大省,借助于国家政策的东风,推动河北省农机农艺进一步融合势在必行。

2 河北省农机农艺相结合存在的问题

河北省在农机农艺的融合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对于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调查显示,仍然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2.1 农机农艺融合度低

调查显示,在对待农机农艺融合问题上,各方关注不够的问题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搞农机和搞农艺的人各自为战、互不关联,农机农艺脱节的现象较为严重。

2.2 农民购买和使用新机具的力度低

受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农民传统习惯等多方面影响,河北省各地的农业种植品种多样、种植模式各异、收获要求不一,这不但直接影响机械化的使用,而且还影响到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农民种植成本。由于各地种植模式不同,农机生产企业为满足市场的短期需求,所生产的机具种类多、批量小、价格高,标准化、规模化水平低,从而制约了企业的科技投入和发展。

2.3 各级领导不够重视

农机农艺融合不仅仅是技术问题,也是管理、体制和机制问题。促进农机与农艺相融合,需要对症下药,辨症施治。首先是领导重视,要在决策层建立推进农机农艺融合的领导机构,各行业的领导共同研究农机农艺融合的工作。

2.4 服务体系跟不上

到目前为至,河北省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缓慢,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有效的服务体系,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2.5 农机装备研发人员深入农业生产实际不够

农机装备研发人员对不同种植区域作物品种形态、物性关注不多,闭门造车。许多农机制造企业缺乏创新能力,新技术和新产品研发没有试验基地(农场),适应性、可靠性试验不够。

3 农机农艺进一步融合的解决方案

3.1 加大农机化和新机具的研发、应用力度

围绕解决农业生产机械化的技术瓶颈,通过行业科技等项目组织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技术推广和试验鉴定单位、生产厂家开展关键技术与设备的研发,突破技术难点,研发适用机具,促进技术不断升级,质量不断提高。粮食作物耕、种、收机械,特别是病虫害、杂草的专业化防治对机械化需求增加,水稻、玉米、棉花、甘蔗和马铃薯等大宗作物收获的机械化要求迫切。

3.2 加大示范区建设力度

通过共建示范典型,加快推广应用步伐。以国家级农业机械化示范县(市区)为抓手,加强农机农艺融合,积极向农民推荐先进适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服务到位的农机具。同时制定科学合理、相互适应的农艺标准和机械作业规范,将机械适应性作为科研育种、栽培模式推广的重要指标,有针对性地推广一批适合机械化作业的品种和种植模式。统筹规划,整合现有农机院所的科研力量,建立重点作物的农机化实验室,加强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研发工作。完善农机、种子、土肥、植保等推广服务机构紧密配合的工作机制,组织引导农民统一作物品种、播期、行距、行向、施肥和植保,为机械化作业创造条件。

3.3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引导作用,在补贴资金安排上适当向提高机械化薄弱环节机具倾斜,调整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和布局,推进薄弱环节的突破。组织实施好保护性耕作工程、农机化推进工程,不断完善农机化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3.4 加大农机技术推广力度

将农业生产机械化技术作为重点推广技术,组织农机和农艺专家,共同研究解决生产中所遇到的问题,通过农业科研推广、高产创建、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建设、农业标准化生产等项目实施,推进劳动过程机械化和生产经营信息化,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3.5 加大农机人才培训的力度

以农机手培训为切入点,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的推广力度。建议农机与农业等有关部门共同配合,开展农机农艺融合的技术宣传培训活动,把农机与农艺作为一个产业技术整体,修订编写教材,改进教具,通过大力组织实施对农民的培训,让广大农民特别是农机手,更多地学习和掌握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相配套、相促进的技术。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学习和掌握农机农艺融合的新知识新技术。只有农民的主体作用和市场的推动作用得到更大、更有效的发挥,农机农艺融合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3.6 加大专业合作社建设力度

以专业服务体系为重点,加快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区建设。充分认识和发挥专业合作社在农机农艺融合中的优势作用。许多合作社不仅仅搞农机化作业,还要参与生产前的生产资料、农机具准备,生产后加工,既搞农艺也用农机,参与农业生产的全过程,是最终农产品的提供者,其对农机农艺融合的认识既简单又高明,在推动农机农艺融合方面有先天的优势和现实的需求,创造了许多经济实用、行之有效的做法。要依托这类专业的服务体系,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技术集成示范区建设,结合种植业、养殖业和设施农业的生产特点,推广示范一批农机农艺有机融合、相互促进的先进技术,带动广大农民运用新技术新装备,把农机化技术和农艺技术最大限度地融合起来,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4 总结

农机农艺技术 篇10

1节水型作物品种筛选研究

采用玉米膜下滴灌大垄双行种植模式,采用产量差减法,以玉米产量、灌水量、灌水利用效率为高效用水型玉米品种主要评价指标,评价灌溉条件下高效用水型玉米新品种。

上式中IWUE为灌溉水利用效率(irrigation water use efficiency),YI为灌水后作物产量(kg/亩);YNI为不灌溉作物产量;I为灌溉水量。通过高效用水型品种评价,筛选出辽单1211、沈玉33两个具有较高用水增产潜力的玉米品种,并进行了大面积示范推广。

上表表明不同玉米品种倒伏率和早衰率存在明显差异。豫998最高,为50%,辽单527次之,为5%,其它品种没有早衰现象。倒伏率来看,豫998最高为12%,丹玉205为7%,辽单527为5%,沈玉35为5%,其它品种未发生倒伏。

阜新地区受土壤、气候等条件的限制,玉米品种选择增产潜力大、综合抗性强的玉米品种是玉米高产的重要保证;同时,种植密度过大,授粉受到影响,造成减产,密度过低,同样减产。优良品种的选择、合理密植是玉米生产的主要技术环节。

2节水滴灌玉米耐密性研究

大垄双行为主要种植模式,选择高水效型玉米品种,在灌溉制度、农业措施相同的情况下,分析大垄双行不同密度下滴灌对产量的影响,为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试验在玉米全生育期分别用3500株/亩、4000株/亩、4500株/亩和5000株/亩四个密度开展研究,试验表明耗水量最高为4000株/亩,耗水量为365.5 mm,抽穗期耗水量多,模比系数大。玉米不同密度日耗水量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大多数播种期日耗水量最低,且日平均气温低,日耗水量少。抽穗期日耗水最高,气温高,日平均气温较高,叶面蒸腾量最大、需水量最多,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期。从播种期缓慢增长,抽穗期达到高峰,灌浆期慢慢减少。全生育期抽穗期日耗水量最高,密度4000株/亩处理,日耗水量高于其它处理。

玉米全生育期灌水三次,灌溉定额为20 m3/亩,对照灌溉定额35 m3/亩,灌水次数两次。应用膜下滴灌其灌水量比地面灌节水16.7%,亩省水10 m3。滴灌灌水均匀,水利用效率高,且无深层渗漏与地表径流,灌水定额小。对照区用水量多,土壤蒸发量大,产生深层渗漏和养分流失。

产量基本随密度呈二次回归关系(图1),密度与产量回归方程为:

Y=-8E-07x2+0.1163x-3012.3(R2=0.9827)

膜下滴灌大垄双行种植模式适宜密度为4100~4800株/亩之间。图2所示当亩密度为4500株与5000株时水分利用效率(WUE)分别为3.37、3.32 kg/m3,差异不显著,主要是随种植密度增加,耗水量也增加,在超过4800株/亩后,产量出现减少,WUE下降。

3滴灌追肥关键技术研究

针对项目区膜下滴灌过程中的滴灌随水追肥量不明确等问题,根据玉米需水需肥规律,开展膜下滴灌氮肥运筹施用技术研究,制定滴灌节水随水施肥制度,以更好地发挥滴灌节水技术优势。

研究采用“3414”试验设计,三因素为玉米三个追施氮肥关键期,四水平为追施尿素量(0、4 kg/亩、8 kg/亩、12 kg/亩);种植密度为4200株/亩,亩施30 kg三元复合肥(15%-15%-15%)作为基肥。

将各处理的玉米产量结果进行回归分析,得到阜新地区玉米产量(Y)与拔节期追氮肥量(X1)、大喇叭口期追氮肥量(X2)和灌浆期追氮肥(X3)三因素的多元回归模型方程为:

在多元回归方程中,追肥期与追肥量互作均呈正效应。将方程降维求导可以计算出滴灌条件下玉米氮素最优运筹施肥方案为: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和灌浆期分别随水施尿素3.03 kg/亩、10.68 kg/亩和9.88 kg/亩;前期控制施氮量可以控制玉米徒长,中后期增施氮肥可显著增加玉米产量。

4农田播前整地关键技术研究

针对玉米膜下滴灌机具作业机具压实耕层、播种质量差等问题,采用间隔深松是以深松铲局部打破犁底层,形成纵向虚实并存耕层结构的耕作方法,间隔深松紧实部分可以起到提墒的作用,以满足作物前期的水分需求。研究确定间隔深松深度为25~30 cm,深松后效果为2~3年;改进覆膜播种施肥机具,使其整地播种一体,提高膜下滴灌播种质量。

在阜新地区的研究表明,秋季垄台深松能够有效增加土壤水库蓄水能力(图3),翌年玉米苗期50 cm土层土壤多蓄水25.4 mm,减少灌溉定额。相对于均匀旋耕,垄台深松处理玉米苗期根冠比提高25.4%,拔节期根冠比提高26.1%,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提高10.58%,玉米产量提高16.7%。

秋季条带深松能够有效增加土壤水库蓄水能力,翌年作物收获后50 cm土层土壤水库蓄水量较不深松提高11.5 mm,土壤容重可降低0.05 g/cm3。

在玉米苗期雨季来临之前进行农田中耕深松,可有效地增加土壤蓄积降雨的能力,据2014~2015年研究结果表明,中耕深松可以增加雨水入渗量,减少灌溉定额并增加产量。2014年玉米生育期深松区土壤水分在各个时期都不同程度高于对照区,玉米深松区40 cm土层平均土壤蓄水量比对照区高3.68 mm。2015年玉米深松区40 cm土层生育期平均土壤贮量提高15.47 mm(图4)。

5改进配套机具

上一篇:中长期电力负荷预测下一篇:特种水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