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创新教学模式

2024-07-27

初中数学创新教学模式(精选十篇)

初中数学创新教学模式 篇1

一、分层式教学模式

分层式教学模式是根据学生之间存在个性差异, 对所教授的班级进行改革, 其目的在于优化教学质量, 实现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最佳学习效果.初中生在学习数学时, 由于智力发展不平衡和心理状态不同等因素, 导致教学中不能使全体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分层式教学就能解决这些问题, 为学生提供公平的教学平台, 发掘学生的潜能.分层式教学模式根据学生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等因素, 结合教学教材把学生分为三种层次:优等生 (A) 、中等生 (B) 和学困生 (C) .A类学生能消化教师教授知识并能独立完成作业;B类学生能够理解知识但需要在教师点拨下才能完成作业;C类学生需要教师指导才能完成作业.教师对学生进行分层教授的同时, 也需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不同的教学目标.如教授“线段垂直平分线定理”时, A类学生的目标是能掌握推理过程并能逆向思维发现新问题;B类学生的目标是理解掌握知识点, 并能熟练运用;C类学生目标是了解性质并能使用性质进行简单计算.教师安排小组讨论时, 可以把两个A类学生、一个B类和一个C类学生组成一个小组, 方便学生讨论学习, 取长补短.教师应该分层设计教学内容, 这样才能够考虑到整个班级学生, 使得学生更有信心地学习数学.如, 教授“因式分解”时, 教师给出题目“分解多项式16 (a-b) 2-9 (a+b) 2”, 教师要求A、B类学生掌握该种题目的解题思路.对于C类学生该题目有些难度, 这时教师可以先引导给出 (1) x2-9y2, (2) 16x2-9y2两个题目, 这时C类学生通过解题思路就可实现多项式16 (a-b) 2-9 (a+b) 2因式分解的解答.

二、开放式教学模式

开放式教学模式符合素质教育要求, 以人的发展为主要目标, 采用多种现代化的开放式的教学手段, 注重培养学生想象力, 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采用开放式教学可以与学生沟通交流, 让学生从中不仅理解掌握课本知识而且学会基本地尊重他人.开放式教学模式既满足学生求知的欲望又考虑学生心理需求, 让学生有参与感、成就感和满足感.开放式教学应用到初中数学中可以提供给学生直观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如, 教授“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时, 教师可以让每个学生在纸上画出平行四边形, 并要求学生讨论后展示, 教师可以从学生中挑选一些画得正确的图形, 并让学生总结观察之后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最后总结学生的见解, 如, 平行四边形对角相等和对边相等, 之后顺利地引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开放式教学也可以拓宽知识面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如, 讲解“圆的知识”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列举出生活中的圆形, 然后给每个学生发条绳子, 让学生按照老师的示范, 固定绳子一端, 另一端取一定长度, 画出半径不同的圆, 然后引出圆形的性质.

三、转化式教学模式

转化思想渗透在数学教学的思想方法中, 包括数形结合思想、函数思想和分类思想等.转化式教学能促进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 加深知识整体理解,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变迁能力;转化式教学使得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数学思维, 领会数学精神和研究方法.转化式学习在初中数学中让学生尝试从不同角度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 有利于拓宽学生思维, 改变旧观念、引导新理念, 有效地转化知识点.如, 教授不等式1/x>x, 教师可以利用数形结合转化思想, 首先转化为两个函数y=1/x和y=x, 之后画出两个函数的图形, 这样就能很好地理解不等式1/x>x.再如, 教授“二次函数的图形和性质”时, 对于函数y=x2+3的图形, 学生可能会用逐一描点法对函数进行画图, 这样比较费事.教师可让学生首先画出函数y=x2的图形, 然后用平移的方法来理解数学中抽象的函数性质.

初中数学创新教学论文 篇2

很多教师在运用小组合作教学方式时,总会在课堂教学一开始便将学生进行分组。如此进行分组教学,使得这种形式完全成了教师所提出的单方面要求,学生只是在完成任务而已。这种被动的状态,又怎么会产生热烈的合作氛围呢?因此,教师们需要想办法让合作成为学生内心所求。

二、让学生增加合作探究,淡化知识水平差异

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不仅可以实现学生对于知识内容的高效接受,还能够很好地淡化不同知识水平学生之间的学习程度差异,有效抑制两极分化的产生。其原因便在于,小组合作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共同讨论、交流思想的自由平台。在这个平台之上,学生可以很方便地了解到其他学生对于同一问题的看法与思路,进而影响到自己对于该问题的看法,最终形成一个理想的数学思考方式。长此以往,便可以达到一个小组学生共同提高的理想效果。在传统的师生单线教学模式之下,学生只能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效如何,而无法知晓其他学生是怎样思考、怎样学习的。这样一来,学生很容易陷入一个“各自为战”的孤立学习氛围之中。缺乏与他人的沟通交流和实时了解,两极分化也就产生了。学生之间知识掌握的两极分化现象必须引起教师的重视,如果不及时处理,很容易引起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与自信心下降,导致学习效果不够理想。合作探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问题解决的新出口。

三、为学生巧妙设计问题,强化合作学习成果

如何进行巧妙引导是教师需要重点思考的一个问题。通过反复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通过对一些问题设计进行合理优化,能够很好地达到完善小组合作思维导向的作用。

四、促学生合理分工合作,提升小组合作实效

浅析初中数学创新教学 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新思维;教學方法

创新是知识的根本特征,而创新思维是一种新颖而有价值的、非传统的.具有高度机动性以及坚持性,并且能够清晰勾画与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著名物理学家朱棣文曾经发出过这样的感叹,“中国学生学习刻苦,书本知识成绩很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不足。”由此可见,创新能力的不足是目前我国学生综合素质水平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黄金阶段,再加上如今初中数学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总趋势就是发展思维,培养能力,所以要想切实提升我国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要重视初中数学的创新教学,将创新教育渗透到数学课堂之中,根据数学的规律以及特点,探索出一套适合学生的创新教学方式,进而为他们以后的长远发展奠定最坚实的基础。现笔者根据自己的了解,在本文中就如何创新初中数学教学提出自己的几点想法,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为初中数学教学的不断完善,学生能力的不断提升尽绵薄之力。下面是加强初中数学创新教学的几点措施。

一、开放数学课堂,解放学生思维

要实现创新教学的目标,笔者认为,首先就要开放课堂。作为老师,一定要尊重和爱护每个学生,公平对待,努力营造一种轻松、自由、民主、求真的课堂氛围,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其次,教师应该要明白开放课堂的目的就在于解开束缚学生思维的枷锁,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所以,教师一定不能忽视学生自主学习发展的愿望,促使教学过程向学生发现创造过程的转变;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将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成为“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则作为一个引导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其通过自身的学习体验来感悟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而达到启迪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数学修养的目的。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思想上,教师要努力开发学生的情感智力,培养创新个性。据笔者了解,数学是很多中学生感到头疼的科目,尤其是对于那些逻辑思维能力较弱的女生而言,常常因为数学成绩的落后而形成极大的自卑感和挫败感,如此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工作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坚忍不拔,遇到困难永不退缩的顽强意志以及敢于打破常规、开拓创新的魄力等等,保证学生能够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去迎接各种挑战;实践上,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锻炼。毫无疑问,单靠理论知识的学习是无法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的,因此,在学习数学书本知识的同时,教师还应该通过借助一定的实践活动来充实课堂,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可以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布置学习任务,要求他们在实际的操作中找出相对应的数学规律,总结方法,在使创造思维更加具体化和可视化的同时,让学生体验到创新的喜悦,进而提升创新水平;此外,加强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创新往往来源于细节,要想强化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就必须教会学生如何观察事物,最大程度的发挥老师的指导和调控作用。促使学生养成细心观察周边事物,并用数学理论进行解释的良好习惯,从“学会”转变为“会学”,增强学生数学思维的创造性。

三、创设课堂问题学习情境

所谓问题学习情境,就是指通过教师在课堂上巧妙的提出一些问题,并设置合理的思考环境,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去自主的学习,从而达到数学教学的目的。所以,在数学教学课堂上,教师要合理结合整个教学环境和教材,通过不同角度问题的提出,引发学生质疑,激活创新意识。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设立一些“待解决问题区域”,规定在这个区域之内,学生能够进行相关的质疑与解答工作,保证学生对追求知识的满足,找寻到数学学习的快乐,如此一来,也就在无形中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四、借助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多媒体技术被应用到课堂教学之中,它也凭借对课本、图像、图形、动态以及声音等等的综合处理能力而备受师生欢迎。所以,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适当的导入多媒体课件来刺激学生的多种器官,让传统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更加的趣味化,但又不失真实化,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来向学生展示生活中出现的种种轴对称图形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我们常见的蝴蝶。然后再用一只蝴蝶框来定放大成为平面图形。又如在讲授多面体课程时,教师可以事先要求学生准备好相关的事物,正方体或者长方体等等,然后给正方体的六个面标上字母A、B、C、D、E、F,而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观察,还可以利用《几何画板》中的知识来制作正方体,并给每个面都着上不同的颜色来进行实物教学。无可厚非,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更直接的感受到数学来源于自然,抽象于实践,保证学生在比较理想的环境中学习数学,拓展视野,培养创新思维,促进数学创新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施建伟.浅析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考试周刊》 -2011年24期

[2]苏文芳.多媒体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的尝试.《教育教学论坛》 -2011年4期

[3]姚荣洪.细心观察善于创新——论初中数学教学.《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 -2011年2期

初中数学创新教学模式 篇4

一、加强生生合作,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做数学”强调的让学生通过自身体验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 强调的是学生理解、思考的过程, 注重学生的亲自参与, 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在确保不偏离教学目标的前提下, 加强生生合作,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如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时, 对于“ ( X - 1) ( X + 2) = 70的求解”,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进而解出答案, 在这一过程中, 师生并没有实现互动, 生生同样没有交流。为此, 教师可将全班学生分为小组, 每四人一组, 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讨论, 探讨通过哪几种方法能够求解, 并且使用什么方法最为简便, 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做法尽情展现出来, 最后派小组代表来发言,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可以融入到这一讨论中, 进行相应的引导。最后, 教师根据小组发言客观评价其讨论结果。有的学生提出“X -1与X +2之间的差为3, 并且X +2 > X -1, 因此, 可以将70分解成3的两个因数。于是, 该同学工整的将自己解题思路写在黑板上: ( X -1) ( X + 2) = 7×10, 因为X + 2 > X - 1, 所以X + 2 = 10或者是X + 2 = - 7, 所以X1= - 9, X2= 8。”通过这一讨论过程, 不仅加强了生生交流,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而且还能够提高课堂效率。

二、尊重学生意愿, 增强学生学习信心

“做数学”的过程, 强调的让学生通过自身体验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 强调的是学生理解、思考的过程, 注重学生的亲自参与, 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在确保不偏离教学目标的前提下, 尽可能地尊重学生的自身意愿, 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如学习“圆柱体积”时, 采用可小组合作的课堂活动方式, 将教具发给学生后, 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来推导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通过小组合作后, 有的学生提出“将圆柱起开, 按照黑板上的图摆放后, 得到一个近似长方体, 根据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得出, 圆柱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还有的学生提问“我们将近似长方体的最大面作为底面, 为什么总是算不对?”面对这一预料之外的情况, 老师如果置之不理或是简单地说学生的做法有错, 不仅会打击到学生学习积极性, 挫伤学生自主思考意识, 也不利于师生和谐关系的构建。而此时, 若采用以下方法则可较好地处理这一情况。教师可以这样说“你们的摆法是没有错的, 只不过是中间可能存在一些问题, 看班里有哪位学生愿意帮助呢?”虽然在此种情况下教师事先准备好的教学设计可能用不上, 但学生们自主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遵从学生们的意愿开展活动, 学生有着很大的热情, 也能很好地提高活动的效率。但尊重学生的意愿并不是放任不管, 教师不可单纯为了追求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精神而完全按照学生的意愿行事, 数学教学的目标还在于让学生们掌握正确的数学知识、技能, 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思维, 因此教师还要担当好引导者的角色, 在坚持不偏离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基础上, 开展教学活动。

三、开展实践活动, 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知识源于实践同时也是为实践服务的, “做数学”的一大特色即是注重实践, 而这一实践并不局限于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还包括为学生设计课外实践活动, 将数学教学延伸到课外, 让学生们在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实践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 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如学习“有理数的乘除法”时, 课本中有一个是观察思考翻牌游戏中的数学道理。教师可开展实践活动。课前准备一副纸牌, 在课堂中进行实验, 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 并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最终解决问题。通过这一实践活动, 学生能够明白偶数位比奇数位多一位, 因此, 得出9张牌并不能够全部翻到反面, 而十张牌、十二张牌就能够全部做到。当学生纷纷汇报自己的活动成果后, 教师可针对学生们的回答进行正确的引导, 纠正学生们的错误, 让学生们更为深刻、准确地了解相关的知识。学生们在课中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虽然会犯错误, 或者是涉及的内容较为幼稚, 但其中不乏创新创造的火花, 同时可看出学生的活动热情很高,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结束语

“做数学”是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以学生为主体, 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亲身体验、自主思考的过程, 是一种创新的数学学习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注意将生活实际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 尽可能地尊重学生的意愿, 开展“做数学”教学, 充分发挥这一方法的作用, 促使中学生在亲自参与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 提高中学生的数学素养, 促进中学生健康发展。

摘要:“做数学”即是在“做中学数学”, 是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背景出发, 为学生提供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 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提高数学素养, 是一种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巧用“做数学”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做数学,初中数学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1]张佩芬.初中数学教学中“做”数学的实践探索[J].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1, (1) :16-17.

初中数学概念教学创新论文 篇5

1.数学概念教学概述

数学概念主要由内涵和外延组成,外延即指概念额全体,而内涵则指概念的本质特征。要想把握好数学概念,其核心就在于要准确理解其内涵与外延。例如,对于平行四边形这一概念而言,对边平行且相等类似的属性综合则属于其内涵,而正方形、菱形等则属于它的外延对象。数学概念教学作为数学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进行数学学习的核心,其根本任务就在于准确揭示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实施数学概念教学需要依据一定的指导思想,它融合了哲学、数学以及心理学三者的理论。同时实施数学概念教学还应当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例如:动力性原则、过程性原则、层次性原则等。

谈谈初中数学创新能力教学 篇6

【关键词】创新能力     初中数学    培养

一、为什么要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初中是义务教学的重要阶段,衔接着小学和高中。初中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较小学生有了明显的提升,不再唯教师是听。如果在初中课堂上仍然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一言堂”,课堂“满堂灌”,初中生的创新思维就会受到严重的束缚。所以在初中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极其重要。在初中所有的学科中,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严密的符号体系、独特的公式结构、形象的图像语言。它有三个显著的特点:高度抽象、逻辑严密、广泛应用。深刻认识数学的这些特点,对于明确学习目的,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进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这也使得数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优势明显。

二、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培养创新能力,良好的提问是前提

初中数学虽然是一门抽象的学科,但是从深层次考究,初中数学与实际生活还是紧密联系的。初中数学教师可以从实际生活中提炼素材,在课堂中创设一定的数学教学情境,再联系数学知识,把初中生引入到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让他们意识到数学与现实生活是紧密联系的,这样就可以很好地激发初中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渐渐地培养初中生的创新能力。在提问之前,先要做好情境的创设。数学教师创设好了一定的数学教学情境后,接下来结合教学情境进行提问就显得非常重要。初中生虽然独立思考能力有明显的进步,但是,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是没有办法提出高水平的问题的,这个时候就需要初中数学教师提出合适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让初中学生去探讨、去思辨。贴近知识、接近生活的数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教师有针对性的提问可以让初中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从而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2.培养创新能力,自由的讨论是关键

情境的创设、问题的引导,是初中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步骤,学生的自由讨论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许多初中数学教师由于害怕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虽然也对学生进行提问,但通常是指定学生进行回答,不注重学生的自由讨论。因为学生自由讨论,比较难以控制局面,且需要教师花很多的精力去引导、去思索,去控场。殊不知,自由讨论,可以让学生拥有自己的时间、空间去思辨、去联想、去想象,同学之间可以相互切磋,激烈碰撞,相互吸收各自的思维火花,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展示学生的个性。相互借鉴的过程可以使学生丰富自己的思维,使每个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3.培养创新能力,发散的思维是核心

教师的合理提问,学生的自由讨论,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真正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散思维的培养是核心,这其中也包括逆向思维的训练。

逆向思维要求学生敢于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式,在旧的思维中进行逆向思考,从而产生新的理解,发现新的领域。这也是源自现实世界的启发,在现实世界中,也有很多相反、相对的现象。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数学教师学会让学生从相反的角度思考问题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逆向思维在初中数学课堂中不可或缺,发散思维更是不可缺少。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方式,可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在初中数学课堂中采用“一题多解”的方式进行教学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一种有效方法,对于培养初中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数学课堂上,发散思维的培养表现为数学题的“一题多解”。数学教师在教授知识时,要引导初中生多角度观察、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古诗有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于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会得到不同的解决方式,虽然最后的答案是一致的。

例如,有一个三角形ABC,O是边AB的中点,CO=AB,求证:三角形ABC是直角三角形.

证明:作O点到AC的垂线垂是为点D ,

因为OD⊥AC且OC=AO,

所以三角形AOD是等腰三角形。

所以OD是三角形AOC的中垂线。

即AD=DC。

因为∠A=∠A,

所以三角形AOD相似于三角形ABC。

所以∠ABC=90°。

所以三角形ABC是直角三角形。

解题思路:①作辅助线;②用中垂线定理;③证三角形相似;④证角相等;⑤得出结论。

想象是人脑创新活动的源泉,联想使源泉汇合,而发散思维就为这个源泉的流淌提供了广阔的通道。创新思维的技巧性方法中,有许多都是与发散思维有密切关系的。发散思维的主要功能就是为随后的收敛思维提供尽可能多的解题方案,这些方案不可能每一个都十分正确、有价值,但是一定要在数量上有足够的保证。 所以说,发散思维是培养初中生创新能力的核心。

三、结束语

如何创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篇7

一、课前精心准备

由于新教材删除了“难”、“繁”、“偏”、“旧”的内容, 引入了现实生活中贴近学生的实例, 把生活实际与数学应用结合起来,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零开始, 精读课标, 钻研教材, 把握教材的度, 按教材的结构编写好教案, 设计好教法。

二、教师因材施教

在教学过程中, 因材施教,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法、布置难度各异的作业和练习, 让每位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体验成功带来的乐趣。

三、学生自主探究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 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根据知识的背景、学生生活环境、学生生活实际, 创设情境, 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榜样示范, 鼓励创新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讲一些有关数学方面的榜样人物。同时, 中学生好胜心强、表现欲强, 如果教师能捕捉他的闪光点, 及时对他给予表扬, 那么他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会更高。

对初中数学创新教学的思考 篇8

一、利用一题多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例1如图1, 在△ABC中, AB=AC, ∠BAC=90°, BD是中线, AE⊥BD, 交BC于点E.求证:BE=2EC.

证法1:如图2, 过D点作DF∥AE交BC于点F, AE与BD的交点为P.因为AC=2AD, 所以EC=2EF;又因为∠BAC=90°, AE⊥BD, 所以AB2=BP·BD, AD2=DP·BD,

证法4:如图5, 连接CP, 由解法1, 得到BP=4DP.

所以BE=2EC.

当然, 不同的证法还有许多种, 这里不再一一详述.

通过对一道题目的多种证法的探索, 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 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利用开放型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所谓数学开放题, 通常是指答案不确定或条件不完备, 或具有多种不同解题方法的数学问题.数学开放题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已知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和科学加工, 从而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 有助于学生提高挖掘深层信息、创造出新的思路和方法的能力, 同时, 数学开发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而强烈的求知欲望、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强大动力.因此, 数学开发题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起着十分重要作用.

平时教学中, 教师要能够设计开放性问题, 以便使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得到训练.

例如, 在对初一学生进行“有理数运算”的教学时, 设计有四个有理数:3, 4, -6, 10, 每个数只用一次, 进行加减乘除四则运算, 使其结果等于24.又如, 在进行“切线长定理”的教学时, 设计:已知PA、PB是⊙O的切线, A、B为切点, AB与OP相交于点C.根据已知条件, 写出四个结论或者更多.这些开放性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能力.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民主、和谐、宽松的气氛, 消除学生的胆怯心理, 让学生敢说、敢想、敢做, 闪现出独特的富有个性的智慧.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 让自由的空间成为学生创新的乐园, 这是数学教学培养创新精神的乐园, 这是数学教学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举措.要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 使他们从继承性学习转向创造性学习, 对他们进行求异思维能力的训练, 从而推进创新能力的培养.

试论创新初中数学教学 篇9

一、课前设计创新方案

新课改的不断发展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发展。这就给数学教师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教师在教书的同时, 还要把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 耐心教导每个学生, 为他们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环境, 使他们放松心态, 愉快地学习知识。在备课的过程中, 教师应把教学内容和实际有机结合, 根据每一节课所讲的知识, 精心设计, 用创新的教学手段串联起知识点, 明确重难点,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前进。教师要把提出的问题, 以及什么时候提问等做好详尽的计划, 只有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才能有条不紊地展开教学, 只有精心设计好创新方案, 才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因此, 课前设计好教学创新方案, 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 也是创新教学的有效手段, 这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一环。

二、课堂提出创新问题

学贵有疑, 问题是思维活动的出发点。在数学教学中, 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思维过程, 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解决问题的途径首先是提出问题, 因此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或者是他们希望了解的问题, 进而促进学生独立思考。

教师要深刻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只有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施教过程中, 教师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还可以为他们介绍一些有关数学方面的趣闻, 进而感染和影响学生。另外, 教师设计的问题, 要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 能启发学生思考, 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相联系。提问题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更好地掌握知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氛围。

三、课下创新作业批改

以往的数学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传授知识, 课下为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这种教学方式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格格不入, 与创新教学是相悖的。创新数学教学模式, 课下作业批改同样很重要, 教师一定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 创新作业批改。传统的作业批改形式大都是全批全改, 导致教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 一个班有45名学生, 老师不但要批改作业本, 有时候还会有单元检测, 那么还有多少时间和精力去备课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需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做, 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挖掘学生的潜力, 提高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为此, 可以改变“学生做作业, 教师在课下一个人批作业”的形式, 采取随留随批的形式, 不只是由教师一个人批作业, 可以让学生集体来批改, 这样学生既能了解自己的作业情况, 又能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什么地方。教师还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进行作业批改, 每个小组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要将遇到的有代表性的问题总结出来, 汇总给老师, 让老师在课堂上集中分析。这种批改作业的形式并不是让学生随心所欲, 胡乱批改, 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 注重从宏观上高度把握, 通过学生的共同参与和共同分担, 实现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学习。

四、充分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在没有兴趣的情况下让学生强制学习, 势必会扼杀学生探究真理的欲望。”可见, 要想让学生学好数学, 必须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首先, 教师要关爱学生。爱是一种求生的动力, 学生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 就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求知的欲望, 进而满足他们心理上的需求。其实, 每一个学生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 当他们感受到被尊重和信任时, 就会努力地学习, 并能提出创新性的见解, 能按自己的方式学习和活动, 达到成功的彼岸。其次, 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是爱的基础, 是情感交流和互动的基础, 教师应少用或不用指责的手段,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要努力调动学生的情感, 唤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总之, 在新课改背景下, 数学教师要把学生作为主体教育对象, 加强和学生的互动交流, 认识到创新教育的重要性, 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付诸于行动, 做一个与时俱进的合格的数学教师。

摘要:实施创新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而民主的学习环境, 能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开展创新教学, 可以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发现、合作探究, 并用创新思维方式解决数学问题, 获取基础知识和思维方法, 提高创新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齐渊, 齐斐.浅谈如何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改善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 2015 (33) .

新视域下初中数学创新教学探析 篇10

1.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引入知识点,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的每一个分支、知识体系、定理、公式、方法,无一不是前辈数学家们进行创造性思维得出的.老师应该相信自己的学生在你的指导下有这个能力去重走一遍伟人们的探索道路.有时,对有的知识亦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在共同的探讨过程中,只要老师适当地起到指导作用,不仅能使学生从中学到这种创造性思维的方法,而且能使学生萌生跃跃欲试的愿望,产生创新意识.

例如,在讲“图形的旋转”时,可以范晓萱的《运动操》这首歌放起,一下让学生就兴奋起来在我们的新课教学中学生本来是很有兴趣的,你稍微动一下脑筋,使导入新颖一点,学生兴趣就会多一点,再创设一名学生感兴趣的情景,并且接近生活,那么学生怎么可能不爱学呢?所以在我的教学中也时常尝试着去运用,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又,讲如数学归纳法前先向学生介绍一下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的异同.在此基础上请学生归纳如下结论:(1)请观察一些特殊的直角三角形的边长:32+42=52, 52+122=132, 82+152=172,……(2)观察221+1=5, 222+1=17, 223+1=257,得出你的猜想;(3)从4=2+2, 6=3+3, 8=3+5, 10=3+7=5+5, 12=5+7, 14=3+11=7+7,……观察归纳出一定的规律.第(1)名学生相当熟悉即勾股定理;第(2)个是法国数学家费马的一个猜想;第(3)个是被誉为数学皇冠上的一颗明珠的哥德巴赫猜想.以学生的能力完全可以一一归纳出来,当他们发现了规律后,教师适时告诉他们这些猜想的由来,学生自然会产生一种自豪感.与此同时教师给出第(1)个猜想是正确的,证明已在初中学过,第(2)个是错的,举出反例,第(3)个还未被证明.从实例中告诉学生不完全归纳法相当常用,相当重要,但它的前提和结论之间未必有必然联系.因此,由不完全归纳法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还需要经过理论的证明和实践的检验,然后提出证明的一种方法———数学归纳法.

虽然现今的高考说明中对数学归纳法的要求已有所改动,但是在我校的数学兴趣课上,通过这样的探讨,从真正意义上让学生对数学提高了兴趣.

因此这种先创设环境,大胆提出问题,然后共同着手探讨论证结论的教学思路在我的课堂上经常采用.因为学生很喜欢这样的数学.

2. 在课本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身体力行,不照套课本,敢于寻找最佳方案来呈现给学生

在课本教学中,书上的证明和推导固然正确,也很巧妙,更具有它的必要性,但面对的是学生,学生不一定能从中窥视出真谛.教师应敢于突破课本,寻找最佳方案以你的实际行动去感染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高中代数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得出的推导过程中,对于书本上的推导学生较难想通是如何想到此方法,找到证明办法的.因此笔者尝试从中找到规律,再通过自己的讲解传授给学生.观察寻找下面规律:

因此得出错项相减法有

当q≠1时,Sn=a1+a1q+a1q2+…+a1qn-1

另外,除错项相减法之外,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由学生主动思考有没有其他方法.在共同的努力下,又找到了三种解法,而且有的也是相当巧妙,思维方式也是非常常用的.例如:根据等比数列求和定义知

再应用初中学过的合比定理知

(2)当q=1时,Sn=na1.

只是这种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到分母不为零的条件.这里的分母有可能为零.

3. 在习题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求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精神

质疑精神是创新的核心,不要迷信老师的解法或参考书上的解法.当初华罗庚就是不轻信现成的定理而大胆质疑,他的成名作《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的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纠正了苏教授论文的错误,从而在数学界初落头角,而当时他只是一个初中毕业生.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一番思考,接受外来的知识和经验,才能算真正的掌握了知识.这样的思想才能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

取值范围的检验,是从原方程及逐次变形时未知数的可能取值范围入手,来确定方程增、失解的一种检验方法,这种方法在一般情形下,比直接代入验根要简便得多.

检验数字太大,将x1、x2分别代入原方程检验是很麻烦的,其实,只需对解题过程作一逻辑分析,注意未知数的可能取值范围便能达到目的.很明显,(1)圯(2), (2)圯(3)都是等价交换(两边都不小于0),而因为(3)的右端2x-6不能肯定是否不小于0,所以有增根可能,将x1, x2分别代入2x-64,若不小于0,即为原方程的根;若小于0,即为增根.此时,x1, x2都是增根,原方程无解.

在推理检验中,我们强调了结合题意,注意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在推理中的关系,即考查问题变换的等价性.然而,解答数学题时,等价变换并非永远可行.在某些情况下,如解分式方程时去分母、解无理方程时有理化、解超越方程时变量替换,等等,都不得不施行某些非等价变换来促使问题的转化.但是,非等价变换有可能使解答失真,解方程时的非等价变换可能引入增解或失解.

笔者在授课时同样也犯了这个错误,学生提出了质疑.但是他们无法说清为什么,只是觉得这里有矛盾.课后老师和同学共同研究,认清了实质,并鼓励同学归纳有没有类似的问题值得大家注意.从而学生们意识到等价转化在数学中的重要性.

4. 创造机会,鼓励学生积极探索规律,提出设想,充分体现他们思维的创新性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养成常归纳、常总结的习惯.教师应及时地引导和鼓励他们在归纳和总结的基础上,探索规律,并能大胆地提出设想.学生在自我的思索得到肯定后,必然会引发他们主动地完成论证过程,碰到困难时师生共同并进.这样创新探索性思维的能力就得到深一层次的提高.

例如,学生在练习中好几次碰到四面体中有好几个面是直角三角形,碰到问四面体、四棱锥中最多有几个面是Rt△.利用构造法学生容易得到四面体有四个面,四棱锥有五个面此时,老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发现其中的规律.其中已具有一定创新思维能力的学生必然会产生这样的问题:五棱锥、六棱锥、n棱锥中最多有几个面是直角三角形?n棱锥中是否亦最多有n个直角三角形呢?通过对前面n个简单几何体构造过程的归纳总结,可得到n棱锥中有几个直角三角形面的构造法方法.如图,其中PO⊥底P面OABC…MN,△AOB,△BOC,…,△MON都是直角三角形,且∠ABO=∠BCO=…=∠MNO=90°.学生在多次这样的思考后,慢慢就会养成这样的思维习惯, 也就从而使他们具有了良好的思维品质.

5. 利用科学的教学手段和评价方法调动学生的创新兴趣,激发他们积极地投入创新式的学习中去

现代的教学手段很多,教学工具很全面.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使数学教学更具有潜力,为培养学生的能力提供了极好的工具.例如,“几何画板”使学生的想象力得以发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评价方法上,不单纯以期中、期末考试的分数来评定学生的成绩,而把学生平时在课堂上或课后对某个问题提出新的解法或看法也折算成适当的分数加到他的总成绩上去,用以激发学生的求索兴趣、探新兴趣.当然分数不是追求的目标,但对学生的创新兴趣却起了一定的激励作用.

上一篇:暂态过程下一篇:春玉米机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