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病毒病混合感染防控

2024-09-10

猪病毒病混合感染防控(精选八篇)

猪病毒病混合感染防控 篇1

1.1坚持自繁自养、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

1.2强化饲料营养水平, 喂全价优质饲料。

1.3加强防疫知识培训, 树立预防为主, 防重于治的思想。严格落实饲养管理和卫生防疫措施;加强消毒;消灭蚊蝇鼠害;做好病死猪、粪尿、污物、污水、垃圾的无害化处理。

1.4针对猪群特点制定饲养管理措施, 特别应加强繁殖母猪和仔猪的饲养和护理, 减少各种应激因素的影响。

1.5规模养殖场 (户) 应做好猪只主要疫病的免疫抗体监测, 并根据监测结果及时做好加强免疫, 以防控可能发生的疫病。

1.6严格把好引种关, 不从疫区、疫场引猪。从健康猪场引猪前, 先对猪场进行考察, 重点了解欲购猪的品种特性、生产性能, 饲料营养、饲养管理要求, 检疫、防疫、免疫及历年发病情况和防制效果;对欲购猪进行观察, 经当地动物检疫部门严格检疫, 确认健康无病, 并签发检疫合格证的才可引入。种猪运回本场后, 应隔离观察3~4周, 并给予必要的预防药物, 及时补注相关疫苗。确认健康无病后才能混群。

1.7遵照农业部颁发的猪重大疫病免疫方案和免疫程序首先选用猪瘟脾淋疫苗对繁殖母猪、种公猪、仔猪、后备猪等各类猪群实施免疫接种, 同时做好猪口蹄疫免疫。

根据本地猪常发传染病, 按免疫程序有针对性地进行伪狂犬病、细小病毒病、乙型脑炎、流感、圆环病毒II、蓝耳病、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气喘病、猪链球菌病、猪肺疫、猪丹毒、猪副伤寒、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副猪嗜血杆菌病等疫苗的免疫和综合性预防, 并定期驱虫, 以免发生猪病毒病混合感染。

2 净化和扑灭

2.1猪场发生猪病毒混合感染后应严格消毒, 并对猪群进行体检测温, 同时实行病健猪分群, 酌情采取封锁措施。对假定健康猪群加强饲养管理, 立即选用相应疫苗或自家疫苗进行免疫。病猪应隔离治疗, 重病猪及时淘汰。

2.2对病死猪、流产物、污染物、粪尿、饲料、垃圾、污水等严格进行无害化处理, 并彻底消毒。

2.3对发生猪瘟等混合感染并出现批量死亡的, 及时进行全群扑杀, 并做好无害化处理及消毒, 以消除传染源, 防止疫情扩散。

3 治疗

猪群发生病毒混合感染后, 抵抗力明显降低, 极易遭受细菌、寄生虫侵害而发生更为严重的病毒、细菌混合感染。因此, 应及时进行实验室检验, 做到对疾病的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根据实验室检验结果, 对假定健康猪进行必要的药物保健预防和强化免疫。

猪病毒混合感染种类多、病情变化复杂。治疗上可采用注射、混饲、混饮等方法给药。病猪在严格隔离条件下单独饲养, 每天严格消毒。

猪病毒混合感染的治疗措施:

3.1 抗病毒和提高免疫力

猪瘟、蓝耳病、圆环病毒混合感染病猪先用西克0.2~0.4 mL/kg+聚能肽0.1~015mL/kg肌肉注射, 隔天1次, 连用2次;猪瘟、圆环混合感染病猪先用抗病毒1号0.2~0.4 mL/kg+聚能肽0.1 mL/kg肌肉注射, 隔天1次, 连用2次。

3.2 控制继发感染

诺吉0.15 mL/kg+毒克天下0.2 mL/kg肌肉注射, 每天2次, 连用3 d。

3.3 保证充足的饮水

治疗期间保证饮水充足, 可在饮水中加入10%葡萄糖和猪用电解多维。

3.4 巩固疗效

猪病毒病混合感染防控 篇2

11月,绥德县张家砭乡邢家源村邢某饲养的.97头猪发生猪园环病毒与猪瘟病毒混合感染.采取消毒,抗菌、消炎等对症治疗措施,病情得到控制,共死亡22头,75头康复.

作 者:杨生胜 高文新 马鹏革 解炜 张保军 白鹏飞 作者单位:杨生胜,马鹏革,张保军,白鹏飞(陕西绥德县畜牧站,718000)

高文新(绥德县张家砭兽医站)

解炜(榆林市动物检疫监督所)

猪病毒病混合感染防控 篇3

上述该病的主要症状是母猪的繁殖障碍, 确诊为孕期感染, 据不同孕期感染时, 对胎儿的影响有所不同, 在怀孕后30天感染时表现为胎儿死亡, 死亡的胚胎被母体迅速吸收, 母猪有可能重新发情, 在怀孕30~50天感染, 母猪主要产木乃伊胎, 在怀孕后50~60天, 感染主要产死胎, 怀孕70天后感染时, 母猪能正常产仔, 但仔猪带病毒。信阳乡养猪场的这种情况就属于最后一种。

1 实验室诊断

笔者化验室接到该户的血清采样后, 立即进行了血凝抑制实验, 被检血清经56℃30分钟灭活后, 加入50%豚鼠红细胞 (最终浓度) 和等量的高龄土, 摇匀后放室温15分钟, 经每分钟2000转离心10分钟, 取上清液, 判定结果为1︰20 (1︰16以上为阳性) 。

2 防控

本病无有效的治疗方法。防控原则是不引进带毒猪, 以免疫预防为主, 初产母猪配种前需先获得免疫力。

2.1 加强饲养管理和消毒措施

坚持自繁自养, 如需引种, 应从从未发生过本病的猪场引进, 隔离饲养半个月后, 经两次血清学检测, HI效价在1︰256以下或阴性时方可混合饲养。确诊为细小病毒感染后同窝的幸存者不能作为种用。

2.2 免疫预防

由于PPV血清型单一及较强的免疫原性, 免疫接种已成为预防本病的最有效措施。出胎母猪在配种前2个月用灭活苗免疫一次, (必要时可在1个月后加强免疫) , 可获得坚强的保护。

2.3 控制继发感染

猪细小病毒病与PCV2经常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链球菌、副猪嗜血杆菌和肺炎支原体等病原混合感染, 加重疾病的严重程度。因此, 要重视这些疾病的免疫预防或药物预防。

由于病毒广泛存在, 感染率较高, 因此检测成年猪及种猪的细小病毒抗体, 仅作为感染的依据, 并没有临诊诊断意义。对仔猪在吃初乳前采血检测, 如果抗体阳性, 可以判定为生后感染细小病毒, 因为感染母猪产生的抗体不能经胎盘传递给胎儿。

猪的细小病毒病, 自2010年在我区呈上升趋势, 又因该病无明显的季节变化, 所以更应引起广大养殖户的警惕, 及早防控, 以免其与猪圆环病毒交叉感染, 使养殖业免遭不必要的损失。

3 猪的细小病毒免疫表 (供参考)

种公 (母) 猪:配种前一个月, 注射细小病毒疫苗, 2头份/次。

后备公 (母) 猪:配种前两周两次注射, 2头份/次。

初产母猪:配种前30天, 注射猪细小病毒疫苗, 2头份/次。

猪圆环病毒病及继发感染的防控 篇4

1 PCV2感染情况

根据国外调查情况, 世界各地猪群中PCV2广泛存在。2005年调查发现各国感染PCV2情况为, 德国95%, 加拿大55%, 英国86%, 爱尔兰92%。

2009年我国学者对北京、河北、山东、天津、江西、吉林、河南等省市22个猪群采集各类猪血清样品559份, 发现PCV2总阳性率72.9%。

2 流行病学

家猪和野猪为自然宿主, 其他动物不易感。主要传播途径为口鼻接触性传播, 也可垂直传播。品种差异:父系比母系易感, 长白比大白、杜洛克易感, 巴克夏抗病力强, 去势的小公猪比母猪易感, 初生重小、体弱者易感。

3 发病原因

圆环病毒病的发生原因:主要为饲养模式及饲养管理不善, PCV2侵入机体可直接引起发病。PCV2侵入机体的巨噬细胞和树突细胞使机体处于免疫抑制而使其他病原继发感染。

4 PCV2感染特点

PCV2感染后可导致猪群特别是仔猪阶段产生免疫抑制, 易继发和混合感染其他病原, 主要有PRRSV、PPV、猪瘟病毒 (CSFV) 、猪肺炎支原体、猪溶血性链球菌、PRRSV+PCV2协同作用引起仔猪先天免疫机能障碍。

经调查发现, 猪场中PCV2+PRRSV检出率51.9%;PCV2+肺炎支原体检出率35.5%;PCV2+流感病毒检出率14.4%;细菌性败血症34.0%和细菌性肺炎27.6%;单纯PCV2感染1.9%。各种猪群都可感染, 仔猪发病严重且典型;胚胎感染或出生后早期感染, 往往断奶后才可发病, 一般集中在5~18周, 尤以5~12周多发。

猪只单纯感染PCV2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 (PMWS) , 猪皮炎肾病综合征 (PDNS) , 猪呼吸系统综合征 (PRDC) , 猪繁殖障碍症。

5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5.1 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

主要感染5~12周龄的断奶仔猪, 发病率5%~60%, 死亡率5%~20%。临床主要表现:体温升高至40℃~40.5℃, 被毛粗乱, 精神不振, 扎堆, 呼吸困难, 有的眼脸肿胀, 逐渐消瘦, 生长缓慢, 有的贫血, 拉稀, 腹股沟淋巴肿大。

病理变化主要为全身淋巴结肿大, 后期萎缩, 出现肉芽肿性炎症, 肺间质增宽, 肝肿大, 脾肿大, 有梗死, 肾有白色云状斑点, 心肌变性 (软) 等。

病理现象主要表现胸膜炎、腹膜炎、浆膜炎, 胸、腹腔积液。病程长者出现毛心, 严重的肺与胸膜黏连, 纤维素性炎症, 肺水肿, 肺间质增宽, 出血性炎性坏死灶, 淋巴结出血肿大, 心冠状沟水肿, 胃、肠黏膜、膀胱卡他性炎症, 肾肿大, 脾肿大。

PRRS混合感染:临床表现患病猪群处于高度衰竭状态, 扎堆, 精神低迷, 体温40℃~41.5℃, 眼结膜发炎, 眼脸肿胀、黏连、发青, 打喷嚏, 咳嗽, 有的呼吸困难, 背部毛孔有溢血, 耳及臀部发紫, 采食下降或厌食, 有的拉稀, 后肢瘫痪, 不能站立, 衰竭而死。病死率增加。

解剖病理现象:肺呈现急性肺炎症状, 间质性肺炎, 橡胶肺、肺泡塌陷、萎缩, 心肌变性, 淋巴肿大、出血、肉芽样变, 有的萎缩。脾肿大, 肾脏有的有出血点。

混合感染猪瘟:临床表现:体温升高, 40.5℃~42℃, 持续不退, 耳腹部、臀部、后肢呈现出血紫色斑点, 压之不退色, 顽固性拉稀, 眼结膜有脓性分泌物, 四肢无力, 病死率达80%~100%。

病理现象:肺间质增宽, 有出血性坏死灶, 胃底、喉头、膀胱有出血, 脾脏边缘梗死, 肾有针尖大小出血点, 肠系膜淋巴结出血, 淋巴呈周边出血现象, 肠黏膜出血。

5.2 猪皮炎肾病综合征

多发生于8~16周龄的生长猪, 临床表现臀部、后肢、腹部或脊背皮肤表现有微凸出皮肤表现的红褐色斑块, 体温升高40℃~41℃, 呈依过性, 精神不振, 食欲下降, 严重感染2~3天死亡, 病死率60%~80%。耐过者, 3~7天恢复食欲, 精神好转, 斑块21天消退。皮肤出血斑块呈圆形, 分布在后臀、腹部及脊背。肾肿胀、发白, 肾皮质有大面积出血点, 肾盂性肾炎。

6 圆环病毒病及继发感染的防治措施

6.1 防控原则

首选控制PCV2;主治继发病;恢复机体免疫功能。

6.2 治疗方法

生物制品、化学药品、中药制剂有机结合, 因场施治, 因猪施制, 综合防治。搞好环境控制, 减少猪群应激。做好其他疫苗的注射。

6.3 免疫

由于PCV2各阶段猪只都可感染, 母猪可垂直传播仔猪;母源抗体可保护到14~28日龄;猪只感染PCV2后14~28天才能检测出中和抗体。

6.3.1 人工被动免疫:

血清疗法, 从本场的育肥猪采血 (健康淘汰种猪血最好) , 分离血清, 给断奶仔猪腹腔注射。自家组织苗:用自己场病猪的内脏加工成自家组织灭活苗。 (1) 母猪和断奶仔猪同时免疫。优点:免疫效果快, 特异性好, 1~2月可控制本病。缺点:如灭活不彻底可传播病原。 (2) 只免疫断奶仔猪:优点是免疫安全性好, 缺点是免疫效果慢, 需要6个月时间才能控制本病。

6.3.2 自然感染主动免疫:

感染物质是指猪场的粪便、死产胎儿、木乃伊用来喂后备母猪, 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以上三种方法是被动方法, 一般不宜采用。

国内外已有多家生产的商品苗上市, 都有一定效果。

6.4 免疫程序

猪圆环病毒2型灭活苗, (1) 后备母猪:配种前基础免疫2次, 间隔21天, 产前30天加强1次, 2毫升/头, 肌肉注射。 (2) 经产母猪跟胎免疫, 产前30天接种一次, 2毫升/头, 肌肉注射。 (3) 哺乳仔猪21~28日龄首免, 间隔21天二免, 1毫升/头, 肌肉注射。 (4) 如免疫种类多, 间隔压力大, 哺乳仔猪可取14日龄2毫升/头/次, 不做二免, 肌肉注射。

6.5 注意事项

(1) 接种对象一定要健康, 注射前, 提前抽测体温, 40℃以上者勿用。 (2) 疫苗冷藏运输保存, 切勿冻结、破乳, 变色不要使用。 (3) 疫苗用前至室温, 充分摇匀, 严格消毒, 开封后当日用完。 (4) 注射疫苗后猪只出现一过性体温升高、减食, 可在2日内自行恢复, 不要采取措施。 (5) 如发生过敏反应, 可用肾上腺素救治。

6.6 治疗

6.6.1 单纯感染PCV2目前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

主要是做好疫苗接种和加强管理减少应激, 可用中药制剂提高和修复机体的免疫功能, 减轻病情, 减少损失。

A.70%黄芪多糖500克+金叶清瘟散500克/吨水, 或板清颗粒, 饮水连饮7天或待症状减轻后停用。

B.饲料内添加0.5%亚硒酸钠VE250克/吨, 连用7天。

C.圆环瘟毒康注射液0.1毫升/千克体重, 早期可配合使用干扰素、转移因子等生物制剂。

6.6.2 继发感染链球菌、巴氏杆菌、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 首选磺胺嘧啶或磺胺二甲嘧啶;

青霉素+链霉素混合使用。替米考星, 可加中药清热解毒制剂。

6.6.3

继发副猪嗜血杆菌, 可用纽氟罗肌肉注射, 头孢类抗生素等。

6.6.4

继发支原体感染, 可在哺乳仔猪出生7~10日龄接种疫苗“瑞倍适-旺”1头份, 或用“得米先”做三针保健, 5、10、15日龄各1次。

6.6.5

如至保育阶段出现6~8周龄有规律的发病, 可在断奶时注射“瑞可欣”进行保健 (体内有效时间为15天) 。

6.6.6

出现急性肺部感染, 可用“噻呋先”、“阿米卡星”、“氧氟沙星”、阿莫西林等。

6.6.7 混感猪瘟:

可做紧急接种 (一定确诊) 。猪瘟弱毒细胞苗10~25头份/次, 肌肉注射, 同时注射黄芪多糖注射液 (疫苗粉针增效剂) 连用3天。

6.6.8 混感流行性感冒, 用中药制剂:

柴胡、板蓝根注射, 饲料内添加“荆防败毒散” (主要成分:荆芥、防风、柴胡、甘草) 等。待体温降至正常以后饲料可添加“黄芪多糖”以恢复体能。

6.6.9 每次用药周期结束后, 可给予保肝护肾的药物:

可用葡萄糖粉 (人用口服) 1000克+VC200克每吨饲料内添加, 连用7天。

6.6.1 0 高热不退可选用“解益舒” (主要成分:

卡巴匹林钙可溶性粉) 饮水。

6.6.1 1 呼吸道病综合征:

妙6素100克+金霉素300克+阿莫西林200克/吨, 连用7天。

6.7 驱虫

蚧螨:爱普利 (主要成分:乙酰胺基阿维菌素) 、通灭 (主要成分:伊维菌素) 、净灭 (主要成分:伊维菌素) 。每33千克体重注射1毫升, 皮下注射, 每4个月一次。

6.8 控制饲料霉变

保证原料质量合格;加工好的全价料, 72小时必须用完。商品全价料在25℃环境下不超过30天;科学使用霉菌剂。

猪病毒病混合感染防控 篇5

一、发病情况

该猪场共存栏生猪2 200头, 其中保育猪650头。2011年12月初, 大群保育猪开始发病。

病猪表现为不食, 精神沉郁, 体温升高, 行动迟缓, 皮肤苍白, 被毛蓬乱, 呼吸急促, 咳嗽, 腹泻, 体重迅速下降;体表浅淋巴结肿大, 可触摸到肿胀的腹股沟浅淋巴结;贫血、可视黏膜黄疸;部分猪渐进性消瘦, 逐渐衰竭死亡。全场发病率达25%, 死亡率达90%。

二、防治措施

1. 隔离病猪。

将病死猪深埋, 进行无害化处理。隔离病猪, 防止疾病进一步蔓延。

2. 加强消毒。

全面实施严格的消毒制度, 杀死病原体, 切断传播途径。强化猪场的生物安全, 将消毒工作贯穿于各个环节。对猪舍的通道、地面、猪圈、猪栏、运动场地、墙壁、天棚、门窗、设备及用具等清扫干净后, 进行全面消毒, 交替使用1∶300菌毒敌、0.02%百毒杀或0.3%过氧乙酸溶液等消毒药, 每天消毒1次, 连用一周后隔3天消毒1次。用3%火碱、1∶800消毒威等对场区周围定期消毒, 彻底清除环境中潜在的病原微生物。

3. 改善饲养管理。

合理配制均衡全价安全日粮;降低饲养密度, 原则上一窝一圈, 舍内每头保育猪平均应有0.4~0.5平方米的饲养空间;注意通风, 防贼风;保持合适温度, 舍内温度应在26~28℃;改善猪舍的空气质量, 及时清除粪便, 降低氨气、硫化氢的浓度;把好仔猪断奶关, 避免饲喂发霉变质或含有真菌毒素的饲料, 断奶转栏尽量选择在夜间, 换料采取递进式, 批与批之间不混群;去势和注射时遵循良好的卫生和消毒习惯。

4.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保证猪群有较强的免疫力。

定期监测, 根据猪只免疫抗体水平高低进行科学免疫, 避免过早或过多地对仔猪免疫, 减少应激因素对仔猪的影响。

5. 在猪场内禁养猫、狗, 定期驱蚊蝇、投饵灭鼠。

搞好种猪群的净化, 坚持自繁自养。

6.严格全进全出。

如整个猪场做不到全进全出, 至少每栋猪舍要做到全进全出。

7. 饲料中定期投放一些抗病毒和抗细菌类药, 并添加多种维生素, 增强猪群的抗病力。

同时添加酸味剂、有益菌以调节饲料的适口性并助消化。

8. 对症治疗。

猪细小病毒病伪狂犬病混合感染防制 篇6

某猪场从一公司引进种猪155头 (其中母猪150头, 公猪5头) , 同时从另一种猪场引进种公猪3头。引进的种猪全部进行了猪瘟、猪肺疫、猪丹毒三联苗的预防注射, 但未进行其他疫苗, 特别是猪细小病毒病、伪狂犬病、布氏杆菌病疫苗的注射。种猪引入后不久开始配种, 共配种母猪132头, 8头母猪未配种, 另有母猪10头、公猪2头因不发情、跛行、不配种而被淘汰。配种后5个月该场有12头母猪产仔, 共产仔93头, 其中死胎、木乃伊胎42头, 畸形胎、病弱胎6头。

2 实验室检验

采集种猪血液进行猪细小病毒乳胶凝集试验、猪伪狂犬病乳胶凝集试验、猪布氏杆菌病虎红平板凝集试验。

所采集的100头种猪 (含10头已产仔的母猪) 细小病毒乳胶凝集试验呈阳性的49头 (其中强阳性33头) , 阳性率49%, 猪伪狂犬病乳胶凝集试验呈阳性的35头 (其中强阳性15头) , 阳性率35%, 猪布氏杆菌病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全部呈阴性, 猪细小病毒病、猪伪狂犬病混合感染的有18头, 混合感染率为18%。

其中已产仔的10头母猪, 细小病毒乳胶凝集试验呈阳性的10头 (其中强阳性6头) , 阳性率100%, 猪伪狂犬病乳胶凝集试验呈阳性的5头 (其中强阳性3头) , 阳性率50%, 猪布氏杆菌病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全部呈阴性, 猪细小病毒病、猪伪狂犬病混合感染的5头, 混合感染率50%。

3 发病原因

该场引进的种猪发病的主要原因是引种前没有进行严格检疫, 没有按规定对种猪进行隔离观察, 没有对猪细小病毒病、猪伪狂犬病、猪布氏杆菌病进行实验室检验。

4 控制措施

4.1 隔离饲养

对实验室检验呈阳性的和有临床症状的猪进行隔离, 阳性种猪淘汰, 作为育肥猪育肥, 出栏时再次进行实验室检验, 阴性猪定点屠宰、定点销售, 阳性猪就地扑杀、焚烧、深埋。

4.2 消毒灭源

对养殖场的圈舍、环境及各种用具进行清扫、清洗、消毒。消毒可用2%的烧碱溶液或酚类消毒剂, 每天消毒两次, 连续消毒一个月, 一个月后每周进行三次彻底、全面的清扫、冲洗、消毒。

4.3 加强饲养管理

供给猪只高能量、高蛋白、适口性好的全价饲料, 满足猪的生长需要, 提高猪的抗病力。圈舍保持通风、干燥和清洁。

4.4 切断疾病传播

老鼠是多种传染病的传播者, 对猪伪狂犬病而言, 老鼠起了重要的传播作用。加强灭鼠工作对防止猪伪狂犬病发生和保护猪群健康有重要意义。由于猫也可传播疾病, 所以猪场应严禁养猫。

4.5 禁止流通

由于猪细小病毒病、猪伪狂犬病属二类传染病, 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 在彻底控制和清除这些传染病之前, 应严格禁止动物及其产品流入和流出该场。

4.6 紧急预防注射

对阴性猪进行猪细小病毒病、猪伪狂犬病疫苗的紧急免疫。

4.6.1猪细小病毒病灭活苗免疫。种母猪配种前2~3周免疫, 种公猪8月龄首免, 以后每年注射一次。

4.6.2猪伪狂犬病活疫苗免疫。7~14日龄哺乳仔猪每头注射0.5 m L, 断奶仔猪每头注射1 m L, 成年猪每头注射2 m L, 母猪配种前每头注射2 m L。

4.7 疫病监测

4.7.1 对临近发病场的生猪进行采血检验, 并扑杀和无害化处理阳性猪。

4.7.2 对发病场周边的生猪进行猪细小病毒病、猪伪狂犬病疫苗的紧急免疫。

4.7.3 对发病场周边猪场的圈舍、环境和用具进行彻底消毒。

猪病毒病混合感染防控 篇7

1 病原及流行

圆环病毒属于圆环病毒科圆环病毒属, 是迄今发现的一种最小的动物病毒。它有两个血清型, 即PCV1和PCV2。PCV1为非致病性病毒, PCV2为致病性病毒, 它是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的主要病原。各种日龄的猪均易感, 急性发病猪群中病死率可达10%, 耐过猪后期发育明显受阻。

副猪嗜血杆菌病是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一种猪的传染病, 为变形菌门γ-变形菌纲巴斯德氏菌目巴斯德氏菌科嗜血杆菌属, 为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 形态多变, 无鞭毛, 无芽孢, 新分离的致病菌有荚膜。该病菌广泛存在于环境中, 属于一种条件性常在菌。饲养管理不当、环境卫生条件恶劣、生产管理不当、极端气候及疾病因素等都是该病的诱因。一般通过呼吸系统传播, 也可通过消化道传染。

2 临床症状

病初体温升高41℃左右, 精神萎靡, 食欲大减, 饮水量增加, 排尿增加, 被毛粗乱, 行动迟缓, 全身颤抖, 渐进性消瘦或生长迟缓。眼睑皮下水肿, 皮肤潮红而后紫蓝, 耳尖或边缘发绀 (紫红) , 继尔出现呼吸困难、咳嗽、腹式呼吸、鼻孔流出脓性分泌物, 后期可表现为下痢。腕关节、跗关节肿大, 共济失调, 站立不稳, 趴卧不起, 在会阴部、四肢、胸腹及耳部的皮肤上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红紫色溃烂斑点或斑块, 不易消失, 极度瘦弱而死。

3 剖检变化

剖检死亡猪10头, 有2头病死猪体况较差, 消瘦、贫血、皮肤苍白、黄疸, 另外8头均体表发紫, 全身淋巴结肿大3~4倍, 切面外翻, 呈灰白色。胸、腹腔大量积水, 心包积液, 心脏与胸腔壁粘连, 肺间质水肿、粘连, 肺脏表面有红色至灰褐色的坏死病变, 呈弥漫性病变, 比重增加, 坚硬似橡皮样;肝脾肿胀, 脾边缘有梗死, 呈浅黄到橘黄色外观;肾脏出血、水肿, 体积是正常肾的4~5倍;胰、小肠和结肠也常有肿大及坏死病变。心、肝、肺、脾等实质器官以及肠系膜上有大量豆腐渣样淡黄白色纤维素性渗出物附着。

4 实验室检查与诊断

无菌采取病死猪的肝组织接种于血液琼脂培养基, 经37℃24~48小时长出小而透明的菌落, 不溶血。挑取上述典型菌落划线接种于鲜血琼脂培养皿, 再挑取金黄色葡萄球菌划线接种于该平皿的中间条带, 经37℃24小时后观察, 该菌在金黄色葡萄球菌线周围呈卫星样生长, 即在靠近金黄色葡萄球菌周围的菌落生长良好, 呈圆形、半透明、针尖大小, 边缘整齐, 而远离金黄色葡萄球菌线的菌落较小, 肉眼难以察觉。无菌采集猪血清20份, 分离血清, 采用猪圆环病毒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诊断试剂盒, 在酶标仪上测各孔OD630大于或等于0.4的值, 结果16份血清为阳性。采用上海快灵公司生产的猪圆环病毒抗体检测试纸条, 对上述20份猪血清进行抗体检测, 19份阳性。采取5头病死猪的肺脏,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 进行病原分离和鉴定, 其中有4头呈猪圆环病毒Ⅱ (+) 。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实验室检查, 确诊为圆环病毒病与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混合感染。

5 防治

加强饲养管理, 炎夏季节应尽可能降低猪舍温度, 同时还要注意降低饲养密度, 采取湿拌料, 减少过量蛋白质等以减少热应激的负面影响。彻底清理猪舍卫生, 聚维酮碘消毒液喷雾消毒, 连续喷雾消毒4~5天。强效嗜血康 (其主要成分为盐酸林可霉素、阿米卡星和发酵容菌霉) 按100g/150kg拌料, 连用5天;黄芪多糖粉按50g/1000kg拌料, 连喂7天。全群猪用电解质加维生素C粉饮水5~7天, 以增强机体抵抗力。重症病猪采集本场康复猪的血液分离血清, 按0.1m L/kg体重肌注, 有一定的疗效。

猪病毒病混合感染防控 篇8

1 临床症状

发病初期病猪体温升高至39.5~40.5℃, 表现出咳嗽、微喘、拉稀和嗜睡等症状。经2~3天后部分病猪表现为腹式呼吸, 也有部分病猪关节肿大、跛行。此时病猪的采食下降或废绝, 并多于此阶段死亡。发病5天以上的病猪外观消瘦, 双眼凹陷, 肋骨外露, 被毛灰暗, 皮肤发白。患病猪死前往往表现瘫痪、尖叫等症状。

2 病理变化

患猪全身淋巴结肿大, 尤其腹股沟浅淋巴结、肺门淋巴结和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更为明显, 约为正常大小的2~3倍;心脏呈现纤维素性心包炎病变, 剥离心包后可见心外膜附着大量白色纤维状物, 并且难以剥离;肺脏呈现弥漫性和间质性肺炎变化, 肺淤血肿大, 间质增宽, 肺表面有散在的出血灶, 肺胸膜与肺脏发生粘连;肝脏肿大, 附着少量纤维状物;肾脏肿大, 皮质部有出血点或出血灶。其他未见明显病变。

3 实验室诊断

3.1 细菌分离鉴定

(1) 涂片染色镜检。取发病猪心脏和脾脏涂片革兰氏染色, 镜检发现大量革兰氏阴性细小杆菌呈多种形态, 从单个的球杆菌到长的或细丝状菌体。

(2) 分离培养。无菌采取心血和腹腔积液划线接种于巧克力琼脂培养基中, 37℃培养24小时后观察, 可见大量圆形、整齐、针尖大小的光滑型菌落。挑取菌落涂片, 经革兰氏染色镜检, 细菌形态与组织触片中看到的相同。

3.2 PCR检测

取5头病死猪的脏器 (淋巴结、肝脏、肺脏、肾脏) 组织研碎, 应用荧光PCR检测方法检测, 圆环病毒病阳性率为95.20%。

4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并结合实验室检测, 诊断为圆环病毒病和副猪嗜血杆菌病混合感染。

5 治疗

每次取10%氨苄西林钠50g、10%恩诺沙星粉50g、扶正解毒散50g (板蓝根20g、黄芪20g、淫羊藿10g) 拌料饲喂, 早晚各喂1次, 连喂7天。同时饮水中加入液体维生素。

个体治疗:采用肌肉注射给药方式。每头猪20%黄芪多糖注射液3mL, 头孢噻呋钠冻干粉针按5 mg/kg体重计算, 两种药物混合肌注, 1天1次, 连用5天。

经上述治疗群体猪1周后逐渐恢复健康, 部分病重猪死亡。

6 小结

(1) 副猪嗜血杆菌属条件性致病菌, 2型圆环病毒 (PCV-2) 在猪场中广泛存在, 当饲养条件不能满足猪的生长需要时, 该两种疾病就会常常发生,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该猪场疾病的发生和圈舍阴冷潮湿、通风不畅有直接的关系。

(2) 对于常发生该2种疾病的猪场, 应该将这2种疾病的免疫纳入常规的免疫程序中。

上一篇:安全播出的量化管理下一篇:人口信息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