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能源发展新局面

2024-08-04

开创能源发展新局面(精选十篇)

开创能源发展新局面 篇1

与传统的集中式能源系统相比, 燃气分布式能源具有能源利用率高、减排效果显著、优化能源结构、提高供能安全性等优点, 在发达国家得到广泛应用。丹麦是世界上能源利用率最高的国家, 其几乎所有的燃气供热设施均采用分布式能源方式。

在当前节能减排压力加大、天然气供给能力迅速增强、煤改气步伐加快的能源革命新常态下, 发展燃气分布式能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发展燃气分布式能源的意义

1.1 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改善空气质量

传统燃气锅炉供热方式将燃烧温度在2000℃左右的高品质能源天然气能源直接转化成90℃左右的热水———这是非常浪费的能源利用方式。燃气分布式能源先燃烧天然气产生高品质的电能, 并对发电后的余热充分回收和利用, 并减少了能源长距离输送损失, 与传统集中供电加分散燃气锅炉供热的能源利用方式相比可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30%-40%, 节约大量一次能源, 还大幅度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排放。

以中石油创新基地数据中心分布式能源项目为例:项目发电装机容量1.6万k W, 供热、制冷容量约2.2万k W, 每年替代标煤3.49万吨, 减排二氧化碳6.18万吨, 节能减排效果非常显著。

1.2 优化能源结构、实现燃气电力双重削峰填谷

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之内, 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目标之一是降低煤炭占一次能源的比例。天然气这种能源形式, 逐渐展现出资源量提高、输送损耗低、分布广泛、经济性高、清洁环保等特点, 决定了燃气分布式能源具备大发展条件, 是优化能源结构、规模化替代煤炭最佳选择。

我国电力和天然气需求快速提高, 但负荷时间分布极不均衡, 昼夜和夏冬季节峰谷差别很大。为了保障尖峰时段的有效供给, 电力系统建设了大量调峰电厂, 天然气主要靠在负荷区域增加储气装置来调节, 这使得能源基础设施投入巨大但利用率却偏低。以北京为例, 夏季尖峰电力负荷已经将近1800万k W, 其中约40%为空调负荷, 2%的尖峰负荷每年只出现约10小时;而天然气由于冬季大量使用燃气锅炉采暖使得天然气冬夏季用气峰谷差可达10倍, 夏季天然气使用量非常低。燃气分布式能源不仅能源利用率高, 且夏季使用天然气发电、供冷和供生活热水, 大大提高了天然气设施的利用率, 同时降低了电力峰值, 优化了城市能源结构。可以为北京市减少天然气、电力调峰设施投资高达数百亿元。

1.3 保障能源安全

我国能源资源与需求存在逆向分布的基本格局。从而导致在大规模集中电力生产, 远距离输送之外, 还不得不在能源负荷中心建设一批支撑性电源, 以确保可靠、稳定和安全的电力供给。如果将天然气调峰发电与冷热电联供结合起来, 在发挥电力调峰功能的同时, 梯级利用热能供热供冷, 可以进一步提高能源供应的安全性。

1.4 耦合可再生能源促进智慧能源发展

为了兑现政府所做的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40%-45%的承诺, 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势必将大幅提高, 到2020年将占到15%。燃气分布式能源启停方便、运行调节灵活, 并且与可再生能源耦合使用可以有效解决可再生能源不连续、不稳定的问题。大力发展燃气分布式能源可以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同时燃气分布式能源可以实现气、电、冷、热多种能源的转换, 以其为核心的多能源耦合系统可以实现系统自我调节、自我平衡是构建智能能源网络的支撑性技术。

2 燃气分布式能源国内外发展状况

燃气分布式能源在国外有40多年的历史, 在美国、日本、丹麦、荷兰等很多国家均得到大力发展和推广。美国已建成燃气分布式能源项目7000余座;在2020年之前, 美国50%的新建商业建筑和学校将采用分布式能源, 15%的已建商业建筑和学校将改建为分布式能源。丹麦是能源利用效率最高的国家, 其分布式能源项目在电力系统总装机中的比重已超过60%;锅炉房在制热的同时也都发电, 充分实现了能源的梯级利用。

随着国家对环境污染治理力度不断加大, 能源革命的进一步深化, 天然气价格实现了并轨、电力体制改革提速。去年国家下发了《燃气分布式能源示范项目实施细则》。上海、长沙、青岛等城市均发布了燃气分布式能源的鼓励政策。

北京、上海、广州、长沙等地均建成了一批示范项目, 其中包北京中石油数据中心、APEC日出东方酒店、上海迪斯尼、长沙黄花机场等项目为大规模发展燃气分布式能源打下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积累了宝贵的工程经验和商业运营经验。

3 发展分布式能源条件具备、时机成熟

燃气分布式能源的发展主要取决于气源保障程度、技术成熟度和市场推广接受程度等几个方面。

3.1 气源保障

我国天然气供给能力迅速增强。我国天然气的主要供给渠道为:国内气田开采、国内煤层气开采、国内页岩气开采、国外天然气管道进口、国外液化气船运进口。未来5年我国燃气供给量可望年均增长14%, 到2020年将达到4000亿立方米, 相当于5.3亿吨标准煤, 可占一次能源的11%, 未来5年将是我国天然气生产规模大幅扩张期, 为燃气分布式能源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3.2 示范项目推进、技术逐步成熟

目前我国已有相当一批示范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 初步验证了燃气分布式能源在技术和商务方面的可行性, 相关一批工程建设和运行规范标准也逐步出台, 为我国全面加快燃气分布式能源的发展积累了经验。分布式能源的一些关键设备制造, 如燃气轮机和燃气内燃机也在国内建立了一批合资合作生产厂, 降低了机组造价。随着燃气分布式能源的规模化发展, 相关设备的造价和运维费用会进一步下降, 为行业快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3 市场接受程度逐步提高

随着节能减排的力度增大, 各地对清洁能源的需求迅速增加,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纷纷出台煤改气政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 (中发[2015]9号) 拉开了电力体制改革的序幕, 鼓励专业能源公司售电, 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电力输配的分离, 促进区域燃气分布式能源的发展。以燃气分布式能源为核心的区域智慧能源系统将成为我国工业技术开发区和城镇建设能源系统的最佳选择。越来越多的工业园区和城市功能区选择燃气分布式能源作为主要供能方式。

4 总结

综上所述, 燃气分布式能源在能源利用率高、减排效果显著、优化能源结构、提高供能安全性等方面的优势凸显, 发展条件已出现规模, 因此需要重视燃气分布式能源产业的发展, 按照“政策主导、企业主体、规划先行、市场导入、试点先行”的原则, 纳入能源规划, 完善产业政策, 进一步推广燃气分布式能源的发展与应用。

参考文献

[1]罗健, 余学海, 张占锁, 廖海燕, 赵华.燃气分布式能源发展前景及经济性分析[J].燃气轮机技术, 2012年3月.

努力开创项城改革发展新局面 篇2

——项城市市委中心组2011年1-5月学习总结

项城市委宣传部

针对当前学习的新形势、新问题和新要求,项城市委中心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带头学习,带头实践,不仅有效地带动与促进了各单位中心组理论学习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而且在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推进项城科学发展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成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开创项城改革发展新局面的强大动力。

一、基本情况

项城市委始终坚持把加强和改进中心组学习作为重要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学习计划、安排学习时间、精心组织、突出重点,抓好落实,坚持每月1次集中学习,参学率在95%以上。通过市委中心组集中系统学习、个人自学和集中研讨,中心组成员的综合素质、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道德素养得到了全面提高、运用理论学习成果分析解决社会经济发展新情况、新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各项工作的开展和任务的完成。

二、主要做法

(一)抓辐射带动,拓展中心组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为此,在工作中,我们多措并举,创新形式,以充分发挥市委常委中心组带动作用为切入点,狠抓中心组学习广度和深度的拓展。

一是领导带头,率先垂范,不断增强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市委中心组率先垂范,从自身做起,坚持每月安排一次集中学习。每次学习会,周口市委常委、项城市委书记王宇燕同志都亲自确定主题、审定学习计划、主持集中学习,带头谈学习体会、作学习总结,并定期对中心组其他成员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查和督促,成为理论学习的带头人。市委中心组其他成员在抓好自学的基础上,积极参加集中学习,踊跃发言畅谈体会。在市委中心组的带动下,全市各级党委(组)中心组学习自觉性明显增强,都把中心组学习作为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领导水平的有效途径,作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履行领导职责的内在要求,作为统一领导班子思想和民主科学决策的重要形式,摆在重要位置上,作为紧要工作来抓,确立了“一把手”抓学习的领导责任制,形成了党委(组)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部门协助抓的领导机制,极大地调动了中心组其他成员的学习积极性。其中项城市财政局党组开展了“干部大讲堂”活动,要求每个同志都要讲一节课,为确保大讲堂活动扎实有效,并拟定了百题调研题目,鼓励党员干部有针对性地调研、学习和总结,节约了培训经费,起到了一定效果。

二创新形式,改进方法,不断提升理论学习的档次。今年,市委继续邀请知名专家教授作报告,每两月一期。主要

围绕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社会民生、新农村建设、城市发展等方面的内容设置专题,参加范围扩大到市直、乡镇现职正、副科级领导干部。为领导干部提供了一个高层次、多视角、宽领域的接受知识和信息的平台,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交流场所。使参加学习的同志用较少的时间,获取了更多权威的、前沿的、准确的、有效的知识和信息,开阔了眼界,启发了思维。同时也增加了市委中心组理论学习的深度,提高了市委中心组理论学习的质量,增强了影响力。

三面向基层,贴近群众,不断扩大理论学习的覆盖面。市委还紧扣“和平九论”这个重点,开展大讨论活动,鼓励撰写学习调研材料,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理论联系实际,打破思维定势,放宽视野,拓展思路,求“真情”,务“实绩”。同时,我市还注重发挥基层党校、团校、业余讲师团、村活动室、村广播室等阵地的功能作用,整合理论宣讲力量,开展了送党课到基层活动,并拟定了10个主题,将课题内容、主讲教师、联系方式制成表格公布于众,让各单位点题授课,抓好了机关、乡镇(办事处)、社区、农村、企事业单位和学校等基层党员群众的理论普及工作,受到各界好评,市委中心组理论学习的辐射带动效果得到了进一步放大。

(二)抓学习保障,促进中心组学习的规范化、经常化有效的学习制度是规范领导干部学习、增强学习自觉性、提高学习效果的必要保证。我们通过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学习计划、学习档案、学习预告、学习通报、学习交流和学习考核等一系列的学习制度,使市委中心组学习不断得到改进和加强,实现了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一是严格学习管理。规范了学习请销假制度,中心组成员如因事不能参加集中学习交流,事先应先向学习组长请假并经批准同意。中心组建立了集体学习档案,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了个人学习档案内容包括个人学习笔记、学习体会、调研文章。每次学习都要求中心组成员事先研读原文,做好笔记,同时撰写心得,不定期的组织交流和推荐投稿。

二是严格学习内容。为了便于学习,市委宣传部每月把月计划提前发到中心组每个成员手中,做到“年有计划,月有安排”,及时提供最新的学习书籍和学习材料。在学习内容上主要结合项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结合干部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重点围绕中央、省、周口市委重大决策部署和重大理论问题,深入研究项城在实现赶超型、跨越式发展进程中遇到的重大现实问题。

三严格学习形式。市委中心组在坚持系统学习与重点学习相结合、个人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集体学习与分组讨论相结合、请专家辅导与下基层宣讲相结合、理论学习和调查研究相结合、理论研讨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基础上,采取专题学习、专题讲座、专题研究等形式,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分专题定期进行,推动中心组成员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功夫。

(三)抓学用结合,促使学习成果转化为加快发展的思路、举措

把学习成果转化为促进发展、加快发展的思路是理论学习的目的所在。市委中心组在理论学习中自觉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真正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指导工作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锐意创新,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认真查找在思想观念、精神状态、工作思路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正确分析和把握改革和发展形势以及带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注重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努力把理论学习贯穿于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整个过程,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思路和发展良策。各成员结合各自分管的工作,按照统筹发展,深入基层和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认真研究和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途径和办法,形成调研论文,推进科学决策。成果运用坚持着眼于转变思想观念,不断解放思想;着眼于完善决策过程,实行科学决策;着眼于加强班子建设,提高干部素质;着眼于指导基层工作,发挥辐射作用。努力在发展中形成新思路,在改革中寻求新突破,在开放中开创新局面。

三、存在不足及下一步努力方向

虽然我市中心组理论学习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与中央、省、周口市委的要求相比,尚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理论学习精度、深度有待于进一步拓宽等等。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求新、求真、求深、求实上用心

奋力开创改革发展新局面 篇3

统一思想凝聚改革共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内容丰富,思想内涵深刻,涉及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体制改革各个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深远意义。

我们要按照中央、省委、市委的战略部署和总体要求,紧紧围绕“构建长江上游辐射吸纳川滇黔区域中心城市的核心区、长江上游国际生态山水园林城市的展示区、‘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的创新区、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的探索区”的总体定位,切实瞄准“与全市同步率先崛起、先于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近期目标和“建成中国西部经济强县”的远期目标,进一步抢抓国家建设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省委优先发展川南城市群、宜宾市努力打造四川南向开放的桥头堡和长江上游的重要开放门户等战略机遇,大力实施“项目推进战略、工业强县战略、‘两化’互动城乡统筹战略、创新驱动战略、环境兴县战略、据点发展战略”等“六大战略”,全力构建“全省通江达海交通枢纽中心、长江上游商贸物流旅游中心、川南城市群金融中心”等“三大中心”,着力打造“国家综合能源深度开发基地、川南有色金属加工制造基地、四川名优白酒产业发展基地、四川绿色食品精深加工基地、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川南新型特色化工建材基地”等“六大基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工业强县加快产业转型

——加快园区建设。坚持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大力实施“北拓、南进、西延、东融”四大战略,切实搞好园区规划,完善园区要素配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提升园区承载力。建立健全宜宾县工业园区运行体制机制,全力争创省级经济开发区和“51025”重点产业园区。全面加快乡镇产业园区建设,扶持有条件的乡镇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形成多点多极乡镇据点发展格局。2014年安排园区重点项目100个以上,完成园区投入100亿元以上,确保工业总产值超250亿元、园区产值突破150亿元。

——强化项目支撑。把项目建设作为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引擎,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项目就是促跨越”的理念,把项目规划作为“十三五”规划的重点,着力引进传统优势产业、新兴产业、新材料、新工艺及现代服务业等项目,扎实推进新建和技改项目建设,不断培育经济新增长点。

——调整产业结构。围绕“六大基地”产业发展规划,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强做优综合能源、机械制造、名优白酒、绿色产品、新兴产业、特色化工等六大支柱产业,促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2014年力争实现主导产业增加值增长17%以上。

——实现创新驱动。积极引导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加速技术改造,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鼓励企业通过产品结构调整、技术引进和升级、产学研结合等方式,不断加大技术创新投入,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大力加强品牌建设,建立健全品牌创建激励机制,走品牌经济发展之路。

以县镇改革夯实底部根基

——制度改革求创新。强化财政管理权,对新增乡镇税收县级实得部分、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收入县级部分、土地出让金净收益部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费、乡镇属地国有资产处置收益“5个100%”返还乡镇。增强人事管理权,将部分县级部门管理的人事权赋予乡镇,在领导班子配备、非领导职务生活待遇、内设机构设置、急需人才引进、后备干部推荐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加大下放行政审批执法权力度,将县级部门的部分行政审批权和行政执法权委托乡镇行使。

——据点开发求发展。据点发展,也是多点发展,是城镇联网辐射吸纳乡村的战略,就是做强乡镇经济梯队,形成强有力的经济支撑点,形成首位一马当先、梯次竞相跨越的生动局面。每个乡镇要有自己的主导产业,创建特色发展模式。乡镇与乡镇之间要采取跨越乡镇的区域性发展举措:东部片区乡镇重点发展重大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及油樟、酿酒专用高粱、蔬菜、特色水果产业 ;南部片区乡镇重点发展现代旅游业,开发水电等清洁能源,积极发展核桃、蚕桑产业;西部片区乡镇重点发展乡村旅游、花卉、苗木产业。

——特色发展求突破。坚持突出个性,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建成一批功能定位明确、规划布局合理、产业特色鲜明的区域经济强镇,形成各乡镇加快发展、竞相发展的强劲势头。加速推动观音镇发展成为川南综合型区域中心城镇,孔滩镇、喜捷镇发展成为工业重镇,蕨溪镇、泥溪镇、白花镇发展成为商贸流通强镇,横江镇发展成为文化旅游名镇,永兴镇、高场镇发展成为特色农业产业示范镇。

——“两化”互动,城乡统筹。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林权流转和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五个一体化”步伐,注重区域协调、城乡统筹、产业支撑、城镇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全面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城镇整体竞争力和综合竞争力,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全面小康和现代化进程。

统筹发展改善民生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城镇新增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支持力度;加强城乡低保、养老和医疗保险等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险制度体系;按时足额兑现各类惠民资金;实施好城乡保障性安居工程,不断改善群众居住环境。

——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加快完善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就业增收作用,鼓励支持城乡居民投资创业。进一步健全完善扶贫开发规划,积极争取和实施产业扶贫、对口帮扶、整村推进扶贫等项目;进一步加快贫困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步伐,极大缩小贫困比例,让贫困群众同步全面实现小康。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构建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民生投入机制,统筹推进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大力实施教育强县战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大力实施文化强县战略,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加强城乡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体育惠民活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加强社会治理。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提升社会管理服务的覆盖面。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继续加大违法犯罪行为打击力度,切实抓好安全生产、消防安全等工作,不断增强公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落实依法治县,建立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

转变作风优化环境

——牢固树立服务意识。要努力使我们的每一项决策、每一项部署、每一项工作都更加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真正做到心系群众、执政为民。坚持从为民办实事、为企解难题入手,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认真梳理分析,切实加以解决。

——大力实施环境兴县战略。环境兴县战略核心是提升干部队伍综合素质,关键是割舍利益、割舍权力、割舍私欲,本质是追求一流发展氛围、公平公正公开的发展环境、以好的党风带政风促民风。以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切实抓好软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政策、政务、市场、法治、社会舆论和政治生态环境,努力把宜宾县建设成为川滇结合部创业发展环境最宽松、社会最文明、人居最安全、投资回报最高的区域中心核心区。

——着力提高行政效能。坚持依法行政,大力推行 “阳光政务”,规范行政行为,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清理行政审批项目,努力减少审批环节,规范审批程序,公开审批事项,提高办事效率。加强诚信体系建设,提升政府公信力,营造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氛围。

——扎实做好反腐倡廉。坚持源头防腐,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廉政警示教育,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守住清廉底线,自觉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推动形成崇廉尚洁的良好风尚。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落实“两个责任”,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严肃查办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的滥用职权、贪污贿赂、腐化堕落、失职渎职的案件,并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腐败问题;实行“一案双查”,既追究当事人责任,又追究相关领导责任。

主动适应新常态开创发展新局面 篇4

一、统一思想, 坚定信心, 主动适应新常态

在集团公司2015年工作会议上, 面对集团多年未有的困难和危机, 延长石油集团沈浩董事长强调指出, 要认识新常态, 适应新常态, 引领新常态。要深入分析市场形势变化, 努力把握危机中的积极因素, 坚持稳中求进和提质增效, 苦练内功、强本固基, 真抓实干, 积极推动企业在逆境中实现持续稳步发展。新常态下的困难和挑战, 考验着我们的智慧和勇气。通过分析我们认识到, 企业陷入困难境地除了客观原因外, 缺少危机意识, 对困难估计不足, 压力传递不够, 缺少强有力的措施等主观原因也不容忽视。尤其是企业从连续多年盈利一下子陷入巨亏的境地, 很多干部职工不管是从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都准备不足。

为此, 通过职代会和干部大会, 我们广泛深入开展“明形势、知危机、提信心、强执行”形势教育, 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明确认识国内外宏观经济大势、行业发展趋势和公司发展态势, 要让大家知道我们当前到底有多难、难在哪里, 我们的机遇和机会在哪里, 如何才能渡过难关。通过引导干部职工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我们形成了认识上的统一和行动上的自觉。

2015年, 是兴化集团实现提质增效、扭转企业发展困难局面的关键之年。我们工作的指导思想是:科学调度, 优化指标, 以效益最大化组织生产, 创新经营机制, 提高经济效益;强化成本管理, 精打细算, 降本增效;做优增量, 优质高效推进项目建设;负重拼搏, 迎难而上, 提升发展水平和质量。

二、突出重点, 狠抓落实, 降本增效求突破

春节前, 延长石油集团公司总经理贺久长带队来兴化调研时指出, 兴化要抓好两头, 稳住中间, 原料采供环节要做到干干净净, 销售环节要解放思想, 加大创新力度, 时刻关注市场的反弹;要从企业发展长远角度出发, 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步伐, 丰富产品结构, 适应市场竞争。我们要结合集团公司节前出台的《关于2015年增收节支活动的十六条意见》积极安排部署下一步工作。

1. 化工公司减亏增效成绩显著。

春节刚过, 公司召开干部大会, 对年初生产经营情况进行了认真分析和总结, 班子成员把工作重心放到解决生产经营的焦点和难点上。针对去年11月18日化工公司制定的扭亏增效13条措施, 公司上下积极行动, 进一步细化扭亏增效方案, 层层分解目标任务, 逐月进行考核, 并严格奖惩兑现和责任追究。生产部以“比产量、比质量、比消耗”为主要内容的劳动竞赛促生产的高产稳产运行;销售公司深入市场前沿, 合理定价, 降库促销, 3月份产品产销率达100%;装备部大力推行检修定额制, 通过包机制和修旧利废等活动大幅降低检修费用。尤其是煤的供应, 我们要求树立过紧日子思想, 要学会“吃粗粮和杂粮”, 通过大量使用本地煤降本增效。为此, 供应部门积极开展比价采购, 通过采购本地煤和合理搭配锅炉煤, 使原料煤和燃料煤价格比1月份每吨分别再降30元和40元。

以稳定生产保产量, 以降低大宗原材料采供价格降成本, 兴化化工公司降本增效取得显著成效。通过对一季度的数据分析, 化工公司生产总量稳步提高, 对当地原料煤的使用已逐渐掌握。3月份兴化化工公司落实措施过半, 实现销售收入1.395亿, 比1月份的3664万元减亏1677万元, 实现正现金流700万元。我们从中看到了干部职工应对困难的勇气, 也看到了企业实现扭亏增效目标的希望。

2. 股份公司做足农肥文章求突破。

工业市场, 曾造就过兴化股份的辉煌。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影响, 目前硝铵市场产能逐渐过剩, 产品价格断崖式下跌。我们针对工业硝铵市场在短时期内难以实现好转的现状, 把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在农肥市场上寻求突破, 这也是股份公司现阶段能看到的摆脱困境的唯一出路。

一是必须转变思路, 找到新的突破口。近两个月, 通过股份公司高管下乡调研促销农肥的亲身经历, 以及一组民爆市场的数据对比, 我们达成共识:兴化是“陕西省内唯一硝态氮复合肥生产企业”, 陕西及周边地区县域是农业及果业重要产地, 产品针对其偏碱性土壤, 更具有改良土壤结构的效能优势。这一点增强了我们的产品质量自信、品牌意识, 我们必须紧紧抓住二季度农肥销售旺季的机遇, 以多产多销农肥为突破, 实现兴化股份经营形势的好转。

二是必须坚定信心, 鼓劲下势大干。“2015年, 兴化股份公司不能亏损”, 这是集团公司给兴化股份的硬任务。目前我们正在就如何加大产品宣传力度;构建现代营销网络, 打造“万村千店”;实行全国公开定价、返点销售;就近扎根, 在百公里范围内突破十万吨销量等进行具体实施;并积极筹划通过对现有的工业硝酸铵装置进行一套或两套的改造, 扩大农肥生产规模, 以适应市场需求。今年我们要力争实现生产销售农肥15万吨的目标。

三、强化管理, 主动作为, 开创发展新局面

扭亏增盈的决胜之道在于成本。要和竞争对手一决高下, 关键也在成本。我们把企业管理的重心由重生产管理及重经营决策管理, 转向以效益为中心的运行成本的全员全过程动态管理。

1. 向管理要效益。

我们把成本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纳入各单位的经济目标考核之中, 严考核、硬兑现。从原材料采购、生产组织、产品质量、设备检修、技术进步、以及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全方位强化成本管理。通过认真总结生产组织和管理过程中的经验和规律, 通过更加科学化和系统化的生产管理提高生产运行效率和效益, 降低运营成本。2月份合成氨和甲醇平均生产成本已降至最好水平;检修费用大幅降低;劳务用工人员3月底已再减100人;一季度, 燃料煤和原料煤每吨平均价格较去年下降80元以上;并积极争取国家电价政策, 预计上半年可节支450万元。

2. 向营销要效益。

我们对营销体制进行了调整, 发挥销售公司整合优势, 实行统一化管理, 盘活销售资源, 调整营销策略, 建立适应现代市场的新营销机制和商业化营销模式。班子成员分片包抓, 带头跑市场促销产品。积极培育目标市场, 为新产品打开销路。目前化工公司基本无库存, 股份公司市场逐渐启动。甲醇销售近期也与延长石油炼化公司达成每月4千吨内部销售计划, 3月中旬已开始执行。

3. 向发展要效益。

“十二五”期间, 兴化在做大无机化工规模优势的同时, 成功实现了向有机化工的有益探索。10万吨乙醇项目按计划推进, 气化细渣返烧锅炉项目已经完成, 在集团公司支持和引导下, 兴化已与多家高新技术企业进行了技术交流。目前初步规划的项目有年产50万吨合成气制乙醇项目及10万吨尼龙66项目。

构建和谐校园开创学校发展新局面 篇5

成都市温江区万春学校工作计划(2010——2011学年度)

指导思想:

本年度,我校以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校发展为统领,坚持“规范中求发展,发展中求提高”的宗旨;着力强化“责任意识,创新意识、质量意识、争先意识、拼搏意识”;本着“强化管理,深化改革,聚焦课堂、成就教师”的策略,努力实现教师素养与学生素质同步提升、教育质量与办学特色全面彰显,强化质量上乘、内涵丰富、特色鲜明、活力奔放的发展态势,张扬学校个性,彰显学校文化,办有万春特色的优质农村教育。

今年,是学校发展重要的一个学期,学校的管理工作要突出“细致、高效、有序”等特色,教师队伍建设要“抓学习、明责任、促成效”,德育工作要“以活动为载体,不断创新形式”,教学教研工作要“抓常规管理,重校本教研”,体卫艺工作要致力于“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着眼师生健康成长”,后勤保障方面要突出“保障有力,措施到位”。学校全体中层领导要服务于全体教师,不断优化教育教学环境,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后勤上要树立为全体师生服务的思想,及时为教育教学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广大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开拓创新,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树立多样化的人才观,树立全面发展的质量观,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以培养创新能力为重点,重视教育教学质量,抓牢抓实课堂教学,实实在在地实施素质教育。总之,学校的全体教职工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精心组织,确保各项活动的有效开展,把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落到实处,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积极推动和谐校园建设,营造书香校园,运动校园,文化校园,彰显校园育人魅力。

工作目标:强化质量、特色鲜明、张扬个性,彰显文化,办有万春特色的优质农村教育。

一、学校管理

本年度学校管理将继续健全制度,在和谐、发展的前提下,促进各部门高效、有序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

1.规章制度管理。要增强法制观念,全面开展依法治校、民主治校工作。进一步完善学校的规章制度,保障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目前我校规章制度完整,《学校发展规划》、《学校办学章程》等已经通过教代会决议并开始实施。本年度,学校将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拟对实施绩效工资后,学校内部《教师年度考核评分细则》、《班主任工作量化评分细则》、《辅导员工作量化评分细则》、《教师超课时工作补助》等相关学校建设内容进行修订和补充。

2.进一步完善领导班子建设。本年度学校将进一步完善教科室、德育处、团队室等科室建设,通过聘任各类主任助理,进一步充实学校中层领导班子。学校领导班子之间要做到思想上要有活力,工作上要有创新力,管理上要有凝聚力,各部门相互协作、分工明确。要认真贯彻教育局相关会议精神,推进学校工作正常有序开民,确保我校教育工作健康快速发展。

3.党支部要加强对广大教师、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按照成都市教育局温江区教育局党组的部署,分阶段开展党员干部的学习教育活动,通过专题学习、改进作风、开展专题民主生活会等方式,切实加强党员的作风建设,开展好党员争优创先工作,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在工作中带领广大教师努力拼搏,为学校的发展作出党员干部的贡献。4.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规范教育教学行为。在日常教育管理中,要坚持“用爱心去塑造,用真情去感化,用榜样去激励,用人格去熏陶”的教育原则。巩固、深化、维护和发展“心齐、气顺、劲足”的学校工作氛围,推进和谐温馨校园建设。

5.工会工作。工会要在教师节、春节前夕组织工会委员、学校中层领导等人员到退休教师家中开展送温暖慰问活动,工会要按照相关部门要求,开设专栏,通过政(校)务公开栏等平台,按照法定的方式和程序,及时把学校政务信息公开范畴内的各种信息向社会各界公布,积极组织召开教代会,教师会,积极宣传解释相关的教育政策,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校工作的和谐开展。

6.学籍管理。中小学部教务处,严格的按照区教育局的要求,落实好一年级新生和七年级新生的学籍录入,并做好两个毕业班学生的学籍检查审核工作,不断改进学生学籍管理模式,提高学籍管理效率。学籍管理要加强对学号编码、学籍变动情况、学生奖惩和综合素质评价等方面的管理,杜绝学生无故辍学现象的发生,加强对班主任及班级相关教师的目标考核,切实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7.加强家校联系工作。通过《告家长书》、家校联系卡、家访及召开家长会等形式,不断完善学校、老师和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制度。督促学生家长认真履行监护人的职责,共同抓好学生的安全教育和防范工作,相互探讨成功的家教方法,实现学校、社会、家长三者的齐抓共管。

二、教师队伍建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本学年,学校将学科建设和骨干教师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努力打造学校名师队伍。把教师专业发展责任落实到实处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书育人,师德为先,学校将组织广大教师深入学习《义务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四川省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通知》以及教师职业道德“七要七不准”的规定,进一步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规范学校和教师的行为,继续开展签订《师德师风建设承诺书》活动,规范教师教书育人行为,积极在广大教师中开展争优创先工作,提升教育教学的水平。

2.营造尊师重教氛围。要按照学校既定的师德建设实施方案,在全校教师当中广泛开展评选“优秀班主任”、“优秀大队辅导员”、“优秀教师”“师德标兵”等活动,在教师队伍当中广泛开展向师德优秀老师的学习活动,加大对师德先进典型的表彰力度,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学校将对宣传档中的“优秀教师风采”一栏进行全面更新,还将在学校网站的“园丁风采”栏目上分期刊出优秀教师事迹介绍,营造人人争先创优的氛围。

3.加强对教师岗位职责管理和教师的教学常规管理。从本学年开始,学校将进一步加强教师的考勤和请假外出制度等管理。各个年级的日常管理工作由分管的行政包级负责,各学科的教学管理工作分别由教导处、教科室有关人员负责。要落实随堂听课制度,落实对教师批改作业、编写教案等教学常规的日常检查评比工作,进一步规范教师教学行为,明晰教师的教学责任,加大对教学质量的考核和监控力度。

4.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打造名师工程。本学年学校将在新、老教研组长,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之间,在教师们自愿结合的基础上,组织开展“师带徒”结对子帮带和青年教师互助团体活动,以促进年轻教师尽快成长,促进师资队伍新老交替的顺利完成。学校教研室要建立“师徒”档案,并作为一项常规管理活动来落实。教导处、教科室要善于发现人才、选拔能手、发展学科带头人,依托区教育局组织研培中心成立的名师工作室,把学校更多的优秀教师推向全区、全市,提高学校在区内外的知名度。

5.大力推进继续教育,提倡教师接受终身教育。要深入贯彻落实党提出的“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目标,在教师队伍中提倡加强学习,与时俱进,做终身学习的楷模。在新学期开学前,要组织全体教职工,开展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培训,鼓励教师参加高一级的学历培训,提升教职工的学力和教育教学水平。

三、德育工作

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学校德育工作要根据当前的新形势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育形式,以活动为载体,加大宣传力度,努力适应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加强安全管理工作,落实安全防范措施。要在开学初进行安全隐患大排查,重点对校舍设施、消防设施等设备的使用与维护、校园及周边治安安全隐患等内容进行认真细致的排查,认真抓好隐患整改,切实把各项防范措施落到实处。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加强学校安全值班,加强学校安全检查,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要把预防溺水、交通事故、食物中毒、火灾、和防抗自然灾害等作为教育的重点内容,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

2.以“感受新变化、迎接新挑战”为主题,开展“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活动。德育处要组织全校师生观看形势教育课录像,根据形势教育课上布置的社会实践题目,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角度,感受家乡变化,感悟社会变化。将开展同一主题的演讲比赛和征文比赛等活动,让学生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3.继续开展关爱留守孩子系列活动。少先队团总支要以“共享蓝天、共建和谐”为活动主题,继续开展关爱留守孩子联合行动。学校将加强对留守孩子的管理工作,开展留守孩子情况普查,建立留守孩子档案,落实好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制度,促进关爱留守孩子行动持续深入开展。

4.加强德育阵地建设。要充分运用学校广播站、校园网、宣传栏等多种渠道,通过班队会、主题活动等形式,在学生当中全面开展礼仪、文化、文明教育、节能环保知识教育。要通过开展落实规范、卫生、纪律等评比,规范同学们的日常行为,促进同学们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5.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各班级要根据实际,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教育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本学年还将组织学生外出考察学习活动,通过开展外出集体活动,让同学们在领略到万春国色天香发展的美景,万春作为北部新城发展的迅速,充分感受万春正处在一个“经济翻腾、新城崛起”的大好环境当中。

7.净化校园网络空间,为同学们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德育处、年级组,各班主任加大对学生安全、文明上网的宣传教育工作,引导他们自觉远离网吧。要加强校园网站的安全管理,为学生的成长构建绿色堡垒,信息技术课老师要引导学生正确上网,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8.全面开展少先队员雏鹰争章、共青团员争优创先活动。雏鹰争章,争优创先经过学校方案论证、内容制订、前期准备等工作,此项活动计划从9月份开始实施。本学年雏鹰争优、章活动共设四种章:学习优、章、守纪优、章、礼仪优、章、环保优、章。通过开展雏鹰争章活动,激励团队员们争优创先,营造人人皆楷模,个个皆标兵的良好风尚。

9.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衣着服饰的检查监督,各年级组根据学生的特点,组织学生学习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制定好适合本年级本班级学生的级规,班纪,以标准的学生发饰为标准,杜绝学生中攀比吃穿,不思学习的现象,在学生中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世界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四、教学教研工作

1、立足课改实践研究,加强流程环节管理。继续加强教学流程管理,突出有效性探索:备课(有适应学生个性的设计)——说课(有有效性达成度的目标)——上课(有教与学的“案例”剖析与反思)——评课(有提高有效性的改进措施)。以“精选——(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例题)、精讲(符合学生要求的方式)、精练(能启发学生的练习)”为要求,规范教师教学行为,实现“减负增效”,形成良好的教风。

A、备课——有适应学生个性的设计与修改

教研组采用“单元协作、研讨、共享——个性修改——资源共享”的模式完成备课。随笔及课后小结体现教学过程个性的反思,提倡教学环节调整的备课“痕迹”。B、上课——有有效环节的设计(学科德育的思考与体现)

关注课堂教学环节的有效设计与学科德育体现: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让学科体现德育的效能;让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得到充分发展。C、听课——有有效性达成度的思考

认真积极参加各级教研,领会教研精神,并善于落实并体现在教育教学中。做好课题研究和教研活动的相关记录,及时反思,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D、作业——有分层抓落实

从“精选、精练”做起,体现分层要求,注重有效,关注差异。E、评价——有激励重发展

关注激励对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的作用,注重多元评价,探索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的实践做法。F、监控——有反思重改进

落实自检,定期互检,组织校检。发现问题,思考原因,研究改进。G、辅导——有记录重个性

关注个性学生学习,及时补习,细致辅导,提高针对性有效性。

2、坚持“六认真”“五有效”。本学期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六认真”(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布置和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评价、认真组织课外活动)的检查力度,“求真、务实、有效”地落实各项教学常规制度,推进以质量为中心的教学常规管理的科学化与规范化。督促教师严格按照学校“有效教学”的要求,继续坚持“五有效”(有效备课、有效上课、有效听课、有效评课、有效作业),探索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方式方法,确保教育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3、坚持优教减负,坚持抓好“培优”“扶困”。强化毕业班工作,要求全体教师要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认真抓好“培优”“扶困”工作。对学有余力或具有某种特长的学生应加强指导和培养,每位教师每学期应有针对性地确定培养对象,对优生的培养要努力促进他们个性特长的发挥。重视扶困补差工作,本学期每位教师都要确定扶困对象,分析学困原因,制定有效的帮扶措施,确保扶困工作有目的、有序、有效的开展。对“学困生”,尤其要注意多鼓励、少批评,多辅导、不放任,设计适当、适量的作业,促进学习自信心的提高,并对阶段性的学习效果进行分析、评价,以提高扶困效果。积极抓好毕业班工作,保证高中升学任务的完成,积极鼓励学生报读中职类学校。

4.在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宣传、普及力度。我校作为温江区一所发展中的北部新城重点学校,必须做好语言文学规范化工作。学校各班要广泛发动、大力宣传语言文字规范的重要性。全面、深入宣传国家语言文字法规政策,进一步构建和谐语言生活,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5.组织学生参加省、市、区级各种竞赛活动。如,组织学生参加温江艺术节比赛、温江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温江区学科创新思维比赛、各级各类正规的征文比赛等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参赛,进一步展示我校学生的风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6.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要打造和谐的校园文化,除了创建优美舒适的校园环境以外,还要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本学年,学校拟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全校性的写字比赛、科幻画比赛、科技小制作比赛、美术命题画比赛、古诗文诵读、数学竞赛、黑板报比赛,以及三至六年级的英语朗读比赛、写字比赛、作文竞赛,七年级英语听写、一年级拼音过关比赛,计算机能力比赛,中学生自主发明竞赛等活动。

7.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我校的普及、应用程度。我校作为温江区一所成都市实验教学示范校,在教育技术运用方面应走在全区的前列。本学年,学校将在全区教育现代化的东风中,升级学生电脑室,更新行政办公室、教师办公室的电脑设备,实现全校电脑设备运行大提速,创建维护好校园网络,教师交流平台,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创造优良的外部环境,要加强对信息技术辅助课堂科学实验的研究,注意原始素材和经验的积累,学校将在学期末对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学预案、论文等进行汇编,注重学校资源库、电子阅览室的建设,加快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步伐。信息技术教师要注重培养计算机方面的突出人才,努力争取在全区,全市的计算机科普比赛中获得好成绩。做好教育现代化的迎检工作,保证各项检查顺利过关。

五、体卫艺工作

1.体育工作。体育工作要以建设“运动校园”为主题,进一步在全体学生中举办“运动快乐,阳光校园”的主题活动,坚持每天两操,两练,保证学生每天在校的体育运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通过运动知识和文化的传播,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锻炼活动,使学生在弘扬体育精神的过程中,不断增强体育健身意识,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生动活泼、生机勃勃、生龙活虎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使体育文化成为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初步定于11月底或12月初在我校田径场举行2010年度冬季校内运动会,参加对象及人数为二至九年级学生。加强学校特色运动队的建设,加强足球队的管理与训练,提升水平,要在明年的足球比赛中获区前三名。

2.卫生工作。要加强对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卫生安全教育,加强食品卫生、饮用水卫生以及传染病防治管理工作,落实国家食品卫生管理规章制度。要密切关心全体师生的健康安全,高度重视各种卫生传染病的防治工作,要经常性地组织全校师生开展清洁卫生活动,清理卫生死角,做好防范工作。

3.艺术工作。艺术教育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要按照教育部2007年7月颁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艺术教育活动的意见》通知要求,坚持正确的育人导向,规范艺术教育活动管理,通过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带领学生参加温江区艺术节系列活动、温江区青少年科幻画比赛等,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素质,坚持我校特色的合唱队的建设,小学部艺术组要团协作,排出具有我校特色的保留节目,加强鼓号队训练,提高乐队水平。

六、后勤保障工作

1.完善后勤队伍建设。要加强后勤队伍管理,细化后勤工作分工,提高后勤人员工作积极性。2.完善学校安全管理。加强校园内部安全管理,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强化安全管理;要加强值班和事故报告制度,对外来人员一律进行登记,对突发安全事件要在第一时间内上报。值班行政、导护长、导护师要密切配合,把守好各个岗位,防止可疑人员进入校园,确保师生的人身安全和校园安全稳定。

3.加强对学校用电设备的督查力度。学校各科室、教室所用的电脑、电磁炉、电视机、饮水机等用电设备以及用电线路等设施,要在学期初、学期末以及平时,开展安全用电大检查,及时排除各种安全隐患。

4.做好节能减排工作。节能减排是一项全国性的全民行动。要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师生员工的节能环保意识,加强建设、工作、学习过程中的节能环保管理,提倡厉行节约,开源节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5.完善财务制度,加强校产管理。要严格执行城市义务教育阶段“一费制”收费管理规定、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借读生收费的有关规定,实施“阳光收费”。要严格财务管理和财务报支程序,完善报损手续。

努力开创专利事业发展新局面 篇6

一年打基础——千淘万漉始到金

常城于2009年底担任黑龙江省知识产权局局长。上任之初,摆在新班子面前的是这样一组数字:年专利申请量9014件,排在全国第19位。对比黑龙江省全国第17位的经济实力排名,以及全国第12位的科技实力排名,专利产出明显不相适应。特别从创新主体角度来看,全省企业专利申请量2018件,仅是广东省的7.2%、江苏省的5.2%,全省工业企业只有1.5%拥有专利。全省高校专利申请量1979件,不及浙江一个大学的专利数量。全省科研院所专利申请量仅300多件,相当于大连一个研究所的专利数量。除专利数量之外,对比当时一些发达省市正如火如荼开展的专利维权援助、质押融资、专利托管服务等工作,黑龙江省也存在较大缺口。

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扭转这种落后的工作局面?是摆在常城面前的首要难题。但既然肩负了这个重任,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来改变这种状况。局新班子经过深入调研,在2010年初召开的全省知识产权局局长会议上,提出了“一条主线,两个目标,四大工程”的工作目标,即以黑龙江省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和实施为主线,以提高全省专利申请量为牵引,实现全省专利申请量突破10000件,全省企业专利申请量突破3000件的两个目标,全面启动实施知识产权意识营造工程、专利优势企业创建工程、知识产权保护工程、专利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等四大工程。在此次工作会议精神的引领下,2010年黑龙江省的知识产权工作开始了拾遗补缺的基础性工作。

一是实施知识产权意识营造工程。加大知识产权宣传力度,通过各类新闻媒体,全方位、多层面、宽角度地进行立体宣传。政务信息在全省的上报排行由2009年的第47位升至2010年的第8位,其中新华社通稿《黑龙江省调动高校力量开展知识产权服务工作》被新华网、凤凰网、中央人民政府网站等50余家媒体转载。强化知识产权培训工作,组织业务骨干成立知识产权宣讲小组,组建哈工大知识产权志愿者队伍,深入到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省科学院、哈尔滨高新区等高校、院所和科技园区进行宣讲,现场解难答疑。2010年,全省共举办了各类知识产权培训30多期,专业培训3000余人次,普及性培训逾20000人次,有力地提高了知识产权工作的社会显示度和影响力。

二是实施专利优势企业创建工程。深入全省13个市地的130多家企业,从专利信息检索、专利申请、专利维权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指导企业开展专利工作。采取专利补贴、专利数据库建设、产业化项目资助等方式,支持其提升知識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齐重数控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等55家企业分别入选省首批专利优势试点企业和专利优势培育企业。推动园区知识产权托管服务,组织大庆市4家专利代理机构轮流驻区服务,为园区企业提供专利申请等方面综合服务。2010年,黑龙江省企事业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创建单位达到52个,示范创建城市1个,大庆市成为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首批实施单位。

三是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工程。成立了黑龙江省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为专利权益人提供知识产权政策、法律咨询服务,受理侵权、违法案件举报、投诉,并为因经济困难难以支付侵权诉讼费用的权益人提供适当经费资助,全年共处理各类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事项40余项。开通了“12330”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公益热线,受理或转送知识产权投诉31件,提供知识产权咨询110次,成为广大权益人维权援助的快速通道。

四是实施专利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成立黑龙江省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开通了省专利技术展示交易网,征集专利交易项目1576个,组织参加了“第十届中国专利高新技术产品博览会”等展会,为优秀专利技术转化搭建平台。与黑龙江省科力科技投资担保有限公司合作,研究探索专利权质押融资工作,推动3家典型企业启动试点工作。全省13个市(地)专利信息服务平台投入应用,中外专利文摘数据库已包含“九国两组织”的中外专利信息3070万项,为全省提供专利信息检索服务。哈尔滨代办处发挥了窗口服务形象作用,业务质量无A类差错。

同时,加大了对高校、科研院所知识产权工作的推动力度,通过支持高校、院所健全完善知识产权激励政策和管理机制,发挥了高校、院所创新创造的龙头作用,此工作经验被黑龙江省委办公厅报送到中共中央办公厅。同时,调整了专利补贴资金政策,加大了补贴力度;协调有关部门将专利奖项和授权专利作为评定技术职称的重要标准。这些政策措施共同作用,激发了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凭借这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工作,黑龙江省的知识产权工作开拓了自己的天空,为“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作了完美收官。2010年,黑龙江省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了省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工作。全省专利申请量首次突破1万件,达到10269件,同比增长13.9%;全省企业专利申请量3011件,同比增长49.2%;全省高校、科研院所专利申请量3276件,同比增长41.3%。黑龙江省知识产权局被授予全国知识产权培训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专利行政执法工作先进集体、世博会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先进集体、全国专利实施状况调查先进集体、全省政务信息报送工作先进集体、全省“五五”保密法制宣传教育先进集体、黑龙江省直机关事务管理工作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黑龙江省政府副省长徐广国对黑龙江省知识产权局在新班子领导下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赞扬为“心和气顺,风清气正,谋发展,思进步,讲创新,争先进,树立了良好形象”。

两年求突破——成功在久不在速

“发达省份已经做了很多开拓性的工作,我们只是在努力地追赶,没什么好炫耀的。况且,成绩的取得不是我的功劳,是国家知识产权局领导的支持、省里领导的关怀、局班子和全体同志共同努力的结果。”当本刊记者对2010年黑龙江省知识产权局工作的跨越发展表示赞叹,对常城的领导能力表示钦佩时,常城则认为,成绩是大家努力的结果,他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面对过往的荣誉,常城表示,很感谢国家知识产权局相关领导、省主管领导及省科技厅领导的关怀。正是领导高站位的工作要求,为黑龙江省知识产权局拓展了工作思路,带来了更大的发展。同时,他表示,领导班子的团结协作,全体工作人员的扎实进取是事业发展的坚强保障。也许正是领头人这种谦和、理性的处事态度,使得黑龙江省知识产权局没有陶醉于成绩,而是找准自己的位置,不骄不躁,再次站在新的起点上。

2011年虽然还没有过半,一些成绩已经开始凸显。2011年第一季度,黑龙江省的专利申请量及发明专利申请量在全国各省份(不包括台湾)的排名均上升为全国第17位。全省专利申请量4474件,同比增长150%。其中,发明专利1059件,同比增长42.5%;实用新型2176件,同比增长135.5%;外观设计1239件,同比增长915.6%。专利授权量1581件,同比增长60.2%。其中企业授权526件,同比增长124.8%;大专院校408件,同比增长158.2%。这些指标均创下历史最高水平,为全省科技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内生动力。与给力数字相呼应的,还有黑龙江省知识产权战线的一件大事。经黑龙江省政府第5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黑龙江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2011—2020)》于5月22日正式颁布实施。这份勾画黑龙江省未来10年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战略蓝图,在全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对优化全省创新环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标志着全省知识产权工作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在“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黑龙江省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启动年,常城提出,黑龙江省知识产权工作将按照“抓住一条主线,实施四大工程,提升四个能力,强化一个意识”的总体思路进行突破,即以黑龙江省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为主线,继续推进四大工程,提升全省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保护能力,强化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

在提升专利创造能力上,提升创新主体的知识产权意识,完善专利产出的激励机制。继续认定30家专利优势培育企业、20家专利优势试点企业。开展无专利企业“除零”计划,力争使200家无专利企业实现专利申请“零突破”;着力培育专利申请大户,实施企业专利“超50件、100件”计划。实施高校、科研院所知识产权“提档升级”计划,促进无专利申请的高校、科研院所申请专利,专利申请较少的高校、科研院所专利申请量有较大幅度提升。继续推进知识产权托管服务工作。

在提升专利运用能力上,在省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的基础上,建立专利技术展示交易联盟,为专利技术展示交易提供政策支持;建立专利预警分析平台,围绕生物产业、新型农机装备制造等我省重点发展产业开展专利预警分析工作,为产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引导金融机构、投资机构开展专利权质押融资业务。

在提升专利管理能力上,围绕黑龙江省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完善中外专利文献数据库,提高专利信息公共服务能力;高质量完成电子专利申请推进、专利申请数据返还与统计利用等新业务试点任务,电子申请量达到受理量的70%以上;制定并实施支持专利代理机构、培养专利代理人和支持代理人执业的相关政策;推进城市、县域知识产权工作。

在提升专利保护能力上,启动《黑龙江省专利保护条例》修订工作,进一步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的相关政策;继续开展打击专利侵权和制售假冒专利商品专项行动,不断把专项行动引向深入;充分发挥省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和“12330”知识产权举报投诉公益电话的作用,及时受理举报投诉,提供相关法律咨询服务,对涉及重大知识产权事项的援助申请組织专家会商。

开拓明晰的工作思路,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坚持不懈的工作作风,为黑龙江省知识产权工作带来了蓬勃的发展,为黑龙江省经济和科技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三年上台阶——长风破浪会有时

知识产权已经成为维护国家利益和经济安全的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也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科技、文化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如果我们对于知识产权不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将处处受制于人。今年颁布的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首次写入了发明专利拥有量指标,意味着专利指标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综合考核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此,常城认为,发明专利的技术含量高,代表了先进的创新成果和创新方向。这一目标的设定,越发明确了国家正大力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要求;这也意味着黑龙江省的知识产权工作要更好地服务于创新创造活动,专利工作要更好地服务于黑龙江省科技和经济工作。

常城表示,“十二五”期间,黑龙江省知识产权局将继续提升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营造共同支持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协同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推动全社会的自主创新活动。通过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更好地发挥知识产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不断开创全省知识产权工作新局面,使专利成为龙江经济崛起的活力之源。

顺应新常态全力开创集团发展新局面 篇7

近年来, 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 江苏农垦集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开拓创新、务实进取, 顺应新常态, 扎实做好稳增长、抓创新、促转型、惠民生各项工作, 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提质。主要表现在:集团经济持续健康增长;转型升级持续向好;垦区民生持续改善;党群工作持续加强。笔者认为, 江苏农垦做到了一个主攻方向和四个协调互动:

一个主攻方向就是坚定不移推进集团经济转型升级。坚持把抓创新、调结构、转方式作为克服矛盾困难、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 围绕资源整合、科技驱动、资本运作、项目建设、品牌经营、体制创新等方面, 着力打好组合拳, 促进集团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从企业转型升级需要出发, 统筹制定和落实投资计划, 争取和整合财政资金, 为企业转型发展提供支持、创造条件, 构建企业长远发展的竞争优势。

四个协调互动:一是创新发展与风险管控协调互动。既鼓励以创新驱动发展, 增强抵御风险能力, 又强化风险管控, 为创新发展保驾护航。在转型升级的的新常态中, 农场创新经营体系, 水产、畜禽、林业和功能农业取得明显进展。工业企业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培育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同时, 集团公司组织优化内控体系, 加强资金集中管理, 强化三级企业运行监测, 努力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创新与管控并举, 促进了集团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二是抓好眼前与谋划长远协调互动。既着眼当前, 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又注重长远, 早研究, 早谋划。克服当前经济下行压力, 圆满完成阶段性目标任务。同时, 深入研究改革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 及时修编规划, 启动改革试点工作、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制定建设工作意见等。从实际出发, 积极谋划长远发展, 做到谋定而后动。抓好眼前, 顾好长远, 增强了集团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是自我发展与开放合作协调互动。既立足自我谋求发展, 积累竞争优势, 又对外开放争取合作, 促进做大做强。一方面发挥现有的资源、资本、资产优势, 注重各要素之间的整合, 不断形成推动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注重面向市场, 扩大开放, 合作共赢, 不断拓展有助于企业发展壮大的平台。集团对外拓展粮食种植面积达百万亩, 并积极与兄弟垦区、省内粮食部门开展合作, 与地方、企业在苗木生产、成品油经营、风电等领域建立了合作关系。内涵式与外延式发展相结合, 大大拓展了企业发展空间。

四是经济建设与党建工作协调互动。既以经济建设丰富党建内涵, 又以党建工作保障经济发展。认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和事关全局长远的重大课题, 制定整改任务书和时间表。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十项规定, 出台集团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若干规定, 并专项督查贯彻落实情况, 切实增强垦区干部服务发展、服务群众的意识和能力。经济建设与党建工作有机融合, 凝聚起农垦事业发展正能量。

二、研判大势, 增强改革发展紧迫感

当前世界经济整体复苏缓慢, 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但从中长期来看, 全球经济复苏趋势总体稳定, 我国经济发展稳中向好的态势不变。笔者认为, 既要主动应对各类风险和挑战, 更要牢牢把握种种机遇, 推动江苏农垦事业行稳致远。

1.把握现代农业发展大方向, 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习总书记特别强调, 我们的饭碗一定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应当主要装中国粮。江苏农垦以发展现代农业为己任, 农业又以粮食生产为主, 更能够担当重任、大有作为。我们应当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管理体系, 培养创建专业化、职业型农业管理和技术人才队伍, 加大先进适用技术集成组装和推广运用力度, 加快发展现代种业, 实现农业生产全程可控和产品质量安全可溯, 实施“走出去”战略, 开展社会化服务, 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和仓储物流业, 积极拓展农业保险、金融、投资业务, 把江苏农垦打造成资本运营、产业完整、链条齐全的现代化大型农业企业集团, 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集聚区。

2.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做大做强集团经济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对国有企业改革作了部署, 核心是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江苏农垦经过发展, 经济总量已稳居省属企业第一方阵, 但对照大企业大集团的目标定位, 仍然偏小。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大趋势下, 江苏农垦如何抓住机遇。对外, 在全省国资新一轮战略性布局调整中集聚资源要素, 拓展发展空间;对内, 根据现代企业制度要求, 有效实施产权制度改革, 健全母子公司体系, 分离办社会职能, 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和活力。对此, 我们应当认真调研、积极推进。

3.着力做强现有五大板块, 积极培育发展新型产业

集团现有产业都是经过市场经济洗礼发展壮大起来的, 已具备抢抓机遇、迎接挑战的实力和加快发展、提升水平的基础条件, 应当大力发展好。但同时, 按照现代企业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 还没有建立起完备的现代产业体系, 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多、不大、不亮。培育和发展新型产业是企业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推动器, 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应当进一步把培育、发展新型产业摆上重要位置, 加强规划引导, 注重产业协同, 推动平台打造, 开展合资合作, 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增强集团经济综合实力。当然, 培育新型产业有个发展过程, 我们应当深刻思考、着力推进。

三、积极谋划,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江苏农垦应当主动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主动适应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新形势, 结合实际, 积极谋划、稳妥推进, 以重点领域改革促进科学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

1.推行产权制度改革, 激发国有资本活力

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 产权制度改革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中心环节。要紧跟深化国企改革的形势,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 加快产权多元化步伐, 加大股份制改造力度, 不断激发国有经济的活力。一是推进公司制改造。公司制改造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也是提高企业运营效率的有效途径。支持有条件的农场和企业实施公司制改造, 优化治理结构, 规范治理行为, 提升治理效率。对于已经完成公司制改造的农场和企业, 要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 规范企业运作, 提高企业治理有效性, 有条件的可以进一步探索股份制改造。二是完善企业产权结构。多元化的产权结构是现代企业的重要特征。从垦区企业运行现状来看, 产权结构多元化的企业经营绩效一般高于国有独资企业。在完善产权结构上, 对内以增资扩股、股权转让等多种形式, 探索推行经营层和技术骨干持股, 激发企业内生活力。对外在坚持国有控股的前提下, 以股份化为载体, 借助产权制度安排和产权结构设计, 引进优秀的战略投资者, 积极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 促进国有资本与其他资本的相互融通, 取长补短, 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

2.健全母子公司体系, 提升集团化运作水平

科学的管控模式是实现集团化发展的重要支撑。要按照现代企业集团运作的要求, 全面构建以产业与产权为纽带, 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母子公司体系, 加快从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的转变。一是健全集团治理结构。充分发挥董事会的职能和决策作用。理顺公司治理机构各方关系, 不断完善、严格落实“三重一大”事项的“提审决”制度, 有效保障治理机构各方各司其职, 协调运转, 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应当从集团的业务特点和整合优势出发, 建立有效的母子公司管控模式。进一步优化集团内控体系, 全面防范经营风险。二是推进集团总部职能转变。为顺应集团化发展的要求, 集团总部应当承担起作为投资中心和管控中心的职能, 发挥战略管理、投资决策、资本运营和资产监管的功能。集团总部职能定位应当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由重点服务农场向服务全部产业转变, 发挥总部整合协同作用, 整合集团一切资源, 为成员企业提供最有效的服务。应当围绕“决策科学、管理规范、服务多元、运转高效、充满活力”的目标, 加强机关建设, 促进总部职能转变。三是推进信息化平台建设。信息化管理是信息化时代的必然趋势, 也是企业现代化的重要特征。逐步建立支撑企业战略决策、经营管理、信息共享和外部协同等内容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应当系统地规划垦区信息化工程, 把总部信息化系统建成垦区的自动办公平台、信息共享平台、技术交流平台、智慧企业平台、形象展示平台。

四、主动作为,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今年是实施江苏农垦“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应当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以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 突出资源整合、资本运作、资产经营, 奋发进取, 主动作为, 推动江苏农垦经济更有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发展。

1.加大资源整合力度, 提升集约化发展水平

资源整合是解决资源分散、配置低效, 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集团应当总结农业资源整合的经验与成果, 继续以资源整合推动转型升级, 提高资源聚合能力, 增强产业集中度, 带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要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农发公司要以垦区耕地资源为核心基地, 对外拓展农业生产经营和农业经营服务, 延长和加粗产业链, 实现做大做强。龙头骨干企业, 要围绕特色产业或核心竞争力, 突出主业, 通过资产重组、兼并、收购、资本证券化等多种形式, 加快对外资源整合步伐, 进一步取得对外资源整合的突破。农场要不断解放思想, 扩大对外开放, 主动融入沿海沿江大开发、苏北振兴、苏中崛起、新型城镇化等发展战略, 拓展对外合资合作, 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产业互融、互利共赢。二要优化产业资源配置。推进非种植业资源跨农场、跨区域整合, 使垦区同质资源逐步向团队最好、体制最好、机制最好、效果最好的主体整合, 做大做强优势产业。重点探索畜禽、水产高效养殖、园艺、林业资源整合模式。二三产业以做强企业、做精产品、做响品牌为目标, 按照同质合并、突出主业、提升竞争力的思路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跨企业的兼并重组, 打造市场竞争力强的骨干企业。三要提高土地综合效益。土地是江苏农垦最优质的资源。集团应当加强规划引导, 强化土地资源开发利用, 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 通过共建园区、项目开发、作价注资、合作经营等途径, 运作好土地资产, 使土地变资金, 资金变资产, 资产生效益, 拓展土地增值空间。

2.增强资本运作能力, 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资本运作是现代企业放大资本效益、做大企业规模、提升综合实力的重要手段。应当发挥国有企业资本优势, 加强资本运作, 提高投资回报。一要拓宽直接融资规模。开拓思路, 广开渠道, 提升产业与金融融合程度, 通过发行企业债、中票等方式提高直接融资能力。加快发展小额贷款公司, 探索设立财务公司, 充分利用金融市场低成本资金为垦区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二要实施企业上市工程。多渠道、多形式推进企业上市, 加速实现资本与市场对接。积极支持金象传动在新三板挂牌, 扎实推进苏垦银河在中小板上市, 主动与泰国正大集团沟通协商, 调整股权结构, 探索江苏正大天晴在主板上市途径。三要发展创投产业。关注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的领域, 聚焦产业基础好、人才集聚能力强、专业化水平高、市场渠道广的项目投资, 增加资本收益, 更为集团发展新产业积累项目源。

3.加强资产经营管理, 提高企业运营效益

强化国有资产经营能力, 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国有企业肩负的使命和责任。一要增强科技创新实力。科技创新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应当加快创建具有农垦特色的农业技术研发体系, 重点推进江苏省农垦农科院建设。加大科研投入, 把握创新重点, 以科技创新引领和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聚焦自主创新能力, 突出关键性技术攻关和重点新产品研发, 努力构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群, 提升企业差异化竞争能力。集团及所属企业都应当积极构建科技创新激励机制, 在业绩考核、人才培养、队伍锻炼上狠下功夫, 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的主体。二要注重品牌经营。品牌经营不是简单的创造名牌, 它与企业形象升级、企业价值提升、企业长远发展息息相关。既要强化品牌塑造的意识, 也要提高品牌经营的能力。要通过实施有效的品牌战略, 突出“苏垦”主品牌经营与管理, 加强市场影响力较大的重点品牌培育和整合, 不断提高品牌附加价值, 增加企业无形资产, 促进企业经营由低端市场向高端市场迈进。三要优化投资结构。投资结构对产业升级, 乃至生产方式转变起着重要的先导作用。应当着眼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优化投资结构, 把握投资节奏, 以增量投资带动存量资产调整, 以增量投资培育和发展新型产业。以加大种业、特色农业及农产品精深加工投入, 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化水平提升;以加大科研和技改投资力度, 加快工业企业升级改造;以加大重点项目投入, 促进服务业向高端化、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提升发展层次和水平。四要清理低效资产。低效资产占用国有资产, 降低了国有资产质量和效益。处理和清退低效资产既有利于提高资产的盈利能力, 也有助于企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要加大力度清理劣势企业, 退出低效、无效参股投资和长期亏损业务, 控制“出血点”, 增加盈利点。

五、总结

继往开来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篇8

今天, 我们在素有“天府之国”美誉的四川省成都市隆重集会, 同来自全国的新闻媒体领域、传媒科技和学术领域的各界朋友们欢聚在一起, 热烈庆祝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成立20周年, 共同祝贺第五届“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颁奖大会胜利召开, 共议新闻媒体“十二五”规划及其实施。

在这里, 我代表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向出席本次大会的各位领导和会议代表们, 向来自全国的新闻媒体及传媒科技界的朋友们, 向为本次大会给予大力支持的企业老总和付出辛勤劳动会务人员表示我最最衷心的欢迎和感谢!谢谢大家!

20年前即1991年, 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在北京成立。这对于全国传媒科技工作者来说, 是一件意义深远的大事。从此, 我们有了一个全国性的、跨媒体的学会组织, 共同为推动我国传媒事业的信息化、现代化而不懈奋斗。我们还记得当年在“中国新闻技联”成立大会上, 两位新闻界元老, 原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吴冷西和原新华通讯社社长穆青曾经做了语重心长的讲话, 前辈们希望我们好好地加强团结, 刻苦钻研, 自主创新, 给新闻工作插上科学的翅膀, 展翅高飞, 将中国的信息传播到全世界。

20年来, 我们铭记前辈们的谆谆教诲, 在各自的岗位上奋发进取, 开拓创新, 坚持以会员为本, 为会员服务, 为促进新闻信息化建设服务的宗旨, 在坚持科学发展观, 加强媒体技术交流和学术研讨, 推介新理念、新技术、新经验, 推动我国传媒科技进步方面;在坚持民主、团结、务实、协作精神的指导下, 发挥会员单位相互之间、传媒技术应用单位与研发生产单位之间、会员单位与政府机关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方面;在组织评选“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 提高新闻科技工作者的作用和地位方面, 做了大量工作, 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我国新闻事业的信息化、现代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中国新闻技联”已经成为我国新闻事业发展一支不可或缺的社会力量。

同志们, 朋友们

我国传媒行业发展到今天, 全国从事新闻科技工作的人员有数十万之多。长期以来, 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 奋发工作、兢兢业业、默默无闻地充当着幕后英雄。可以说, 正因为有他们的辛勤劳动和不断创新, 人们才能更快捷和方便地获取到主流媒体的新闻与信息。借此机会, 我代表“中国新闻技联”向他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是经国家科技部及国家奖励办批准、由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主办的中国唯一跨媒体的新闻科技奖项。从2003年9月正式批准设立以来, 每两年评审一届。“王选奖”的宗旨是推动新闻传媒界的科技进步, 激励和服务于广大传媒科技从业人员, 在新闻科技界营造一个激励创新、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良好氛围, 推动中国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中国新闻技联”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 在各会员单位领导、同仁和专家的共同努力下, “王选奖”评选工作得到了越来越多新闻科技工作者、管理者和媒体领导的认可、支持与参与。

本届“王选奖”经过专家评审委员会的初评、复评和终审, 共评出一等奖25个, 二等奖39个, 三等奖29个。今年“王选奖”首先在申报数量上有了大幅度增加, 共有98个项目参评, 与第四届“王选奖”相比增加了将近一倍;其次获奖项目的质量和创新有了明显提高:无论是全媒体产品生产平台的统一打造, 还是新闻信息资源的统一存储及共享;无论是跨地域、跨媒体的资源共享和复合出版, 还是利用标准实现报纸版面信息的全数字化;无论是面向全省的广播电视的网络化整合, 还是针对互联网视听节目传播的监管, 我们都不难看出科技对传媒业发展起到的引领作用正日益凸显。此外, 出版社也首次加入到了本届王选奖的角逐中, 并最终获得了一等奖。出版社将丰富的文献资料与先进的语义分析技术相结合, 为广大用户提供了极佳的用户体验和个性化服务工具。

除了“王选奖”的评选工作外, 今年我们还开展了“2011年优秀新闻科技论文征集工作”, 经过审核组的评审, 最终共有85篇文章入围, 分获一、二、三等奖。

总而言之, 新闻媒体行业的新闻信息产品、传播方式和渠道、内容的创意和科技能力都正因为我们的努力开拓和辛勤劳动而发生着根本的变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今天我们即将颁布的第五届王选新闻科技奖获奖项目, 不仅代表着中国传媒业科技进步的最高成就, 更可以看做是中国传媒业战略转型道路上的一个又一个里程碑。

同志们, 朋友们:

今年是我国“十二五”开局之年, 而本届学术年会的主题正是:媒体“十二五”规划及实施, 这一主题的提出不仅是在我国着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的大背景下提出的, 更是在我国着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产业体制改革逐步深入, 传媒业改革和发展的步伐继续加快的新形势下提出的, 对中国新闻传媒业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十二五”对于我们新闻媒体来说意味着什么?我想:一是加快转变新闻传媒业的经济发展方式, 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传统媒体必须要更深入了解和正确把握新媒体的性质和本质, 特别是它的多媒体形态和交互性, 需要重新构建跨媒体、跨平台基础设施, 在产品的内容, 形式和传播方式上更加贴近受众。我们每个新闻媒体都要找准各自的、定位, 不仅要开发出多种有价值信息, 而且要创新其内容和形式, 打造成为品牌, 使受众喜闻乐见;二是发展现代传媒产业体系, 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不仅要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 而且要不断创新体制和机制, 培育新的文化业态, 加快构建传播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三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的“绿色传媒”, 领悟新理念, 利用新技术, 有效整合资源, 加大资源利用率, 增强其有效性;四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与科技紧密结合, 自主创新, 在“技术力决定传播力, 传播力决定影响力”的大背景下, 加强我们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 进一步提升我国媒体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

坚持科学发展开创就业工作新局面 篇9

1 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今年, 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又将再创新高——达611万人, 加上100多万历年没有就业的大学生, 2009年将有750万大学毕业生进入就业大军。因全球金融危机影响, 导致部分企业发展失利, 求职人数激增、经济增长放缓, 使得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不同以往的难题。在今年“两会”上,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中国社会调查所在上海、北京、深圳、石家庄、郑州、成都、沈阳、武汉、厦门、哈尔滨、西安等地抽取1, 000位应届大学生进行调查显示, 到2月中旬, 大学生就业率整体为35.6%, 与社会保障部发布的今年大学生就业率力争达到七成的目标尚有一段距离。另据调查样本显示, 已就业者总体满意度为近三成八, 有三成五的人认为工作一般, 仅有约二成七的人表示对工作满意。另据报道, 陕西省2009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24.7万人, 截至4月1日, 陕西省高校毕业生总体平均签约率仅为36.49%, 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了3.65个百分点。其中, 本科生签约率30.3%, 同比减少9.21个百分点;研究生签约率42.8%, 减少10.15个百分点;高职高专生签约率41.45%, 增加1.91个百分点。调查还显示, 金融危机改变了毕业生的择业取向, 大多数毕业生不愿选择私企。高待遇不再是高校毕业生找工作考虑的唯一重要因素, 工作的稳定性开始成为毕业生考虑择业取向的重要因素。

逐年严峻的就业趋势, 使 “读书无用论”被重新提起。应届高中毕业生弃考现象时有发生;高校中一些毕业生考上研究生不敢上, 对3年后的就业形势缺乏信心;一些毕业生考上研究生上不起, 其预期收入与现实支出不成比例, 性价比太低;在校生心理也备受打击, 情绪消极。这些都对高等教育形成不小的冲击。

2 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应该说, 造成目前就业形势的因素有很多, 但更多的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积累的一些问题。

自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缓和了当时青年群体就业的压力, 从2003年开始到了压力释放期, 供需矛盾逐渐显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适龄青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15%-50%。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演变, 西方一般经历了20-30年的时间, 是渐进、和缓的变迁过程。而中国只用了5年时间就实现了这种飞跃。1999年中国高等教育扩招 46万人, 比上一年净增 42.6%。此后数年, 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每年都以较高比率递增, 研究生招生幅度也在递增, 加上民办高校的快速发展, 我国快速构建起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系统。数量的增长带来的相关问题和挑战接踵而至, 2003年开始每年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呈跳跃式增长, 就业率也呈逐渐下降趋势, 供需矛盾逐渐凸显, 近30%的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尴尬。

于此同时,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出现了一定的萎缩。尽管政府正在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两年内投资4万亿元扩大内需的措施, 将有助于释放更多的就业机会, 但总体来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供需矛盾。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认为, 目前中国大学生遭遇的就业难, 其实是经济发展过程的必然问题。中国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 大学生就业缺乏灵活性的问题必然暴露出来。

高校的专业设置不尽合理, 课程设置对市场需求的适应性差, 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化发展。高校传统的管理一直偏重于以分数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和评价体系, 忽视了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的培养;教师对学生的培养重理论、轻实践, 缺乏必要的启发和动手能力的训练, “高分低能”的现象极不利于学生参与社会的竞争;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缺乏系统性, 管理责任常常只落实到少数专职人员身上, 管理人员疲于应付, 很难将工作深入、细化;现有学生管理以行政命令为主, 缺乏有效的引导、指导, 忽视个性的发展,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的就业观念和心理适应力较差。大学生在中国曾是享有很强优越感的精英, 体制保障了大学生的饭碗, 也给整个家庭提供了保障。受千年科举制度的熏陶和百年来中国救亡、革命等时代潮流的影响, 中国大学生群体和大学生的家庭具有较强的精英意识, “出人头地”观念和单一的学校环境, 使他们容易脱离实际, 好高骛远, 缺乏在艰苦、平凡岗位上扎实工作的心理准备;在优越条件下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 缺乏磨砺, 就业使他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考验;另外, 受“铁饭碗”、城乡差距等传统观念的影响, 农村学生想跳出农门, 城市学生不愿下乡, 多数大学生不愿意到中西部落后地区、农村地区和基层单位就业, 自主创业意愿也不强, 出现了“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并存的现象。故有人评价:“面对同样的就业压力, 中国大学生的心理落差可能比西方大学生大得多。”另有调查显示, 金融危机改变了毕业生的择业取向, 高待遇不再是高校毕业生找工作考虑的唯一重要因素, 工作的稳定性开始成为毕业生考虑择业取向的重要因素。正因为如此, 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才会如此爆满。

缺乏完善的政策保障机制和有效的就业服务体系。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我国政府和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了许多积极的建议和对策, 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有效措施, 如“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及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等,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有很多地方需要逐步完善。主要表现在:①对出台的就业政策缺乏有效的信息指导, 无明确的可操作程序。如对自主创业的小额贷款、创业培训和对困难学生的就业援助等如何申请无明确的办法;②“西部计划”等无切实的后续保障, 且基层医疗机构均处于初步建设阶段, 工作条件、待遇对大学生还不具备太大的吸引力;③就业信息平台、劳动力市场不健全, 无法提供切实的就业援助, 没有消除大学生就业中的障碍, 如户籍、性别等形形色色的就业歧视。

3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创新毕业生就业工作新局面

完善政策机制, 加强政府职能和政策导向。要将创造就业岗位、控制社会失业率作为公共行政管理的重要目标, 加快社会基本保障制度的建设, 创造比较宽松的创业和就业环境, 提供相对平等、透明公开的就业信息制度保障。整合各地就业市场信息, 由市场来配置劳动力资源。加强政策的可执行性, 使各项积极就业政策能真正发挥促进就业的作用。

关注就业心理, 调整就业观念, 帮助大学生做好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在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的今天, 大学生面临着空前的就业压力,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调适能力的就业心理研究工作迫在眉睫。在一项调查中显示, 近一半的学生认为,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是职业生涯压力的主要根源。做好大学生学业和职业生涯的规划将有利于学生较好地调适就业心理, 适应社会的要求。

做好大学阶段的计划性是职业生涯规划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引导学生合理规划好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 明确努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意识, 对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和就业心态调适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要尽量做到全程化、全员化、个性化, 贴近现实, 贴近需求, 有效实施个性化规划指导, 使每个学生都树立和制定明确而积极的学习目标和职业规划。

调整就业观念, 主动适应社会、适应就业需求。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 大学生有必要对价值观进行适当的调整。大学生要给自己一个恰当的认知和定位, 实际、客观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而不是选择钱多的工作;选择具有发展潜力的职业, 而不要过分追求近期经济效益。要从行业发展现状、优劣势、发展前景等出发, 理性而全面地思考问题, 谋求长远发展。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中国研究项目的项目主任裴敏欣主张, “不要把大学生看成特殊群体, 甚至不需要‘大学生群体’这个独立的概念。”一个成熟的社会应该把所有的人都视为平等的公民。

加强综合素质培养, 提高核心竞争力。向阳生涯职业咨询机构研究认为, 就业难并非简单意义上的岗位缺口不大, 而是岗位需求与人才供给的不对称。从求职者的角度来看, 就业难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 而人的问题又具体表现在:定位不清, 目标不明, 对就业市场感到茫然;缺乏核心能力, 就业竞争力弱, 专业知识和技能都不能满足岗位所需;工作主动性弱, 职业素养差, 工作意愿弱。大多数的用人单位要求毕业生“品德好、心态好、有潜质、能吃苦”。作为医学教育, 要从市场需求出发, 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强化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技能培训, 加强职业道德和品行养成教育,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真正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

开创能源发展新局面 篇10

树立“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核心理念

充分发掘足球运动在青少年培养过程中的独特魅力和综合教育功能,确立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核心理念;积极探讨新时期高素质全面发展人才创新培养模式,提炼校园足球文化,塑造积极进取向上精神,实现人才全面培养。

实现“扩大校园足球人口和后备人才培养”二个战略目标

一是积极推进校园足球课程体系建设,开拓学生第二课堂,开展内容丰富校园足球活动,构建“班班有队伍”“级级有比赛”校园足球氛围,打造品牌赛事,迅速扩大运动人口。二是制定科学系统校园足球教学和训练大纲,积极开展课余足球训练,健全贯穿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竞技水平逐级提升的竞赛体系,推进青少年足球俱乐部建设,完善青少年人才梯队建设;坚持文化教育与专业技能培养相结合,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专项技能和道德品质的全面发展人才。

积极推进赛事、培训和课程三个体系建设

一是制定联盟赛事执行标准,完善联盟注册体系,营造良好赛场氛围,构建“四横四纵”立体化竞赛体系——即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个层面和草根足球赛、联盟联赛、俱乐部杯赛、国际邀请赛四个不同级别的联盟赛事体系。二是建立科学系统人才培训机制。结合教师“360”培训计划,大量培养“足球活动课指导教师”等各类人才;完善足协业内各级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培养联盟未来“校园足球讲师团”队伍。三是构建校园足球课程体系。大力推进校园足球课程化建设,逐步形成初中小学多样化、高中专项化和大学专业化校园足球课程体系,提升教学质量水平。

构建创新管理、政策保障、足球文化营造、社会联动四个保障机制

一是联盟实施理事会制度,与校足办合署办公,实现教育和体育系统“无缝”对接,规范联盟日常管理,为联盟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教委和体育局精诚团结,从建设目标、政策保障、经费投入等各方面进行完整规划,将每年度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为联盟日常管理和运营提供保障。三是弘扬足球文化,建立媒体传播矩阵,传播校园足球正能量,组织足球日、嘉年华、“足球宝贝”等富有活力的校园足球活动,多层面、全方位推进校园足球文化氛围的营造。四是调动社会资源积极参与校园足球发展,探索与传媒企业合作,鼓励将校园足球融入社区,形成校区联动良好发展机制,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共同推进校园足球联盟可持续性发展。

上一篇:模糊库存模型下一篇:人力资本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