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下颜色隐喻

2024-07-30

认知语言学下颜色隐喻(精选十篇)

认知语言学下颜色隐喻 篇1

颜色与人类生活紧密相关, 在人类语言中, 颜色词是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可以向我们展示人类生活神奇的色彩世界。在我们的生活中, 颜色域同时间域、空间域和情感域一样, 是人类基本的认知领域之一。但是, 最近几十年来, 很多学者都是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分析时间域、空间域和情感域, 而对颜色域进行研究的学者也主要是从文化因素和社会因素出发, 例如从风俗习惯、历史背景、政治制度和外来文化的影响等因素出发来研究, 很少有学者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研究颜色域。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 基于一定的语料、以汉语颜色词“红”为例来系统分析它是如何产生概念隐喻以及和其他认知理论的关系。比如, 现在人们常说的“红歌”、“红包”、“红人”“红白喜事”“红灯”等, 在日常交际过程中, 它们已经不再仅仅是一种红色, 而是以概念隐喻的形式存在。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 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二、理论框架

1、隐喻研究一直是语言学家关注的焦点所在。

在传统研究中, 隐喻被认为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随着研究的深入, 语言学家逐渐认识到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工具。莱柯夫认为:“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是以一类事物来了解另一类事物的认知历程或构思方式, 是人们在思想中对于不同的事物特征建立联系的方式或机制。” (Lakoff, 1980:23) 莱柯夫和约翰逊 (1980) 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指出隐喻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 (始源域) 到一个抽象的概念域 (目标域) 的系统映射, 是一种基于身体体验的认知机制, 普遍存在于人们的语言和生活中。概念隐喻是莱柯夫关于隐喻理论的重要概念, 也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时间就是金钱”就是源域“金钱”和目标域“时间”在大脑中的映射, 它们之间有一定的相似性, 都是有价值的东西, 都有一去不复返的特征, 而且金钱是日常交际生活必不可少的东西, 是非常重要的, 用金钱表示抽象概念时间恰到好处。一经使用被普遍接受, 成为一种概念隐喻存在。

2、家族相似性就是同一范畴内不同成员之间所具有的一点或几点共性。

比如鸟这个范畴, 它有很多成员, 麻雀、燕子、鸽子、孔雀、鸵鸟等等, 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共性, 但又有一定的区别, 而它们的共性就是家族相似性。

三、分析

为是回答汉语颜色词“红”的概念隐喻的形成和关系, 以下是对“红”的具体分析。红色作为中国文化中的基本崇尚色, 自古就与喜庆幸福有关, 它体现了中国人对“红色”的崇尚, 与“红”有关的词语隐喻意义也多与吉祥、喜庆、成功、忠诚和兴旺等意义有关。虽然红色具有吉祥, 忠诚这些积极的意义, 但也不可避免产生消极的意义。

《现代汉语词典》对“红”的释义如下: (1) 像鲜血的颜色; (2) 象征喜庆的红布; (3) 象征顺利;成功或受人重视;欢迎; (4) 红利; (5) 象征革命或政治觉悟高。

1、红喜事

指结婚, 在中国人的眼里, 结婚是最喜庆的事, 在结婚那天, 新娘、新郎要穿上大红衣裳, 而且到处都是用红布或红纸来装饰, 来表达他们的幸福和喜悦。久而久之, 它就被作为一种固定的意义来指代结婚或令人高兴的事。

(1) 柳金在美国人红喜事多, 将客串《纠卜闻女孩》。 (奥运中国2008, 9, 9)

(2) 议员“牵线”, 警局“逼婚”, 强奸案化为“红喜事”。 (楚天金报2007, 6, 26)

(3) 红喜事办两天两夜, 新娘由娘家伴郎送来, 伴郎必须在6个至12个之间, 不能是单数。 (贵州日报2008, 5, 9)

2、红包

一般理解为长辈给未婚晚辈的压岁钱, 喜庆时赠送的礼金过去办喜事的人家要给帮忙的人红包, 寓意同喜。因为是用红纸包着所以就叫“红包”。今天, 红包又一次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如企业年终给职工发“红包”只是奖金或者奖励, 但是若是给上级送“红包”则是贿赂。

(1) 本次全国两会上,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何星亮建议, 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 从4万亿中拿出三分之一或六分之一发红包, 是扩大内需最有效、最快捷的方式。 (中国日报网站2009, 03, 15)

(2) 吴校长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红包, 走到捐款箱前, 把自己的一份爱心投到箱子里。紧接着, 老师们以及学生也纷纷把捐款投入捐款箱内, 连学校里面做饭的阿姨, 守门的保安都赶来捐款。 (2009, 03, 15海南特区报)

(3) 春节前, 汇源每一位员工的父母都收到了集团发的500元“红包”和价值300元的慰问品—汇源为此支出了1000多万元。而与“红包”一起下发的, 还有一封朱新礼写给他们的慰问信, 劝慰员工父母不必因为并购为子女的前途担心。 (2009, 03, 15来源:《环球企业家》)

3、红人

红色可象征事业的兴旺、发达、顺利、成功等含义, 这里指的是成功或受重视的人, 是从喜事中得来的。

(1) 在小沈阳的身上, 我们仿佛看到了20年前的赵本山:出生于东北乡村、文化水平不高、事业基础二人转、央视一夜成名、演艺界名人、网络红人、接二连三的出场和走秀。单从表演才能来说, 小沈阳的表演与赵本山异曲同工, 演绎风格独特, 语言幽默辛辣, 极具感染力, 受到观众的喜爱和追捧当无可厚非。 (中网资讯中心2009, 3, 15)

(2) 中级员工PMP, 成为别人心目中的老板门下红人, 办事方便点而己。比如你要出去办个事, 司机不会推诿你, 前台都会微笑多给你一点。 (广州日报2009, 3, 15)

4、红歌

指革命歌曲, 歌颂我们伟大的党和祖国。从红军、红旗演变过来。在古代, 红代表红心, 代表忠诚, 后来革命人用红布做了红旗来指导革命和表示对党的忠诚。现在无论是红旗、红军, 还是红歌, 都以成为一种概念隐喻固定下来。

(1) 红歌团成员进京演出前母亲去世, 含泪唱到最后。 (2011, 06, 15华龙网)

(2) 红军走后, 许多支持过红军的农牧民被反动势力残酷迫害。面对敌人的残暴, 川西北各族群众没有低头, 许多藏族、羌族同胞冒着杀身之祸, 把长征中掉队的红军伤病员保护起来, 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细心呵护。《人民日报》 (2006-10-26第04版)

5、红灯

(1) 红色的灯。

(2) 红色信号灯。常表示注意﹑危险等。如交通管理有红绿灯, 红灯表示停止车辆前进。现在已经成了禁止干某事的代名词。

(A) 前不久, 朋友老靳对笔者发牢骚:到处亮红灯, 我都不爱去饭馆了, 该老兄平均一天要吸两包烟。眼下, 北京地区餐馆普遍禁烟, 多数都开辟出吸烟区。为了招徕顾客, 有的餐馆干脆变成无烟餐馆。也是, 空气清新, 香味弥漫, 食客的胃口当然好。 (中国质量新闻网2009, 3, 6)

(B) 进入2月份以后, 正是建筑企业施工的大好时机, 然而山东省临沐县某建筑企业, 却因建筑施工存在重大安全隐患被临沐县建设局亮了“红灯”:限期30天内不得参加建设工程招标投标活动, 停止承接工程, 全面进行安全整顿。 (临沂资讯网2009, 2, 23)

四、结语

在这些和红有关的词语中, 它们所产生的概念隐喻 (目标域) 和它们的原意 (始源域) 有一定的家族相似性, 通过共性使它们映射在人类的大脑认知过程中, 成为一种概念隐喻固定下来。

随着社会生产生活的不断发展, 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 颜色词的隐喻意义会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摘要:隐喻研究一直是语言学家关注的焦点。在传统研究中, 隐喻被认为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法。随着研究的深入, 语言学家逐渐认识到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工具。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 基于一定的语料来具体分析汉语颜色词“红”所产生的概念隐喻, 以及其和认知语言学中一些重要概念之间的关系, 如家族相似性等的关系。

关键词:红,家族相似性,概念隐喻

参考文献

[1]Ungerer, F.&Schmid, H.J.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2]Lakoff, G.Woma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3]陈婷婷.基于语料库的英汉颜色词“红”的隐喻对比研究[D].安徽大学硕士论文, 2010.

[4]陈家旭, 秦蕾.汉语基本颜色的范畴化及隐喻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3, (2) .

[5]董佳.汉语颜色词研究文献综述[J].海外华文教育, 2009, (04) .

[6]朴宝兰.汉语基本颜色词的概念隐喻研究[D].复旦大学硕士论文, 2009.

认知语言学下颜色隐喻 篇2

【摘 要】从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来看,隐喻是从源域向目的域的映射。隐喻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体现了语言与文化的紧密联系。不同语言在隐喻使用上有很大的差异,这给隐喻的翻译带来困难。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探讨隐喻的认知性、可翻译性及其翻译策略。

【关键词】隐喻 认知 翻译

1、引言

人们大量的使用隐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近年来,随着隐喻研究的不断活跃,许多学者都试图从不同的角度从理论到具体的策略全面探讨隐喻的翻译。随着对隐喻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隐喻的认知功能在翻译当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本文拟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从认知的角度,来探讨隐喻的翻译策略。

2、隐喻的认知性

真正确立了隐喻在认知中的地位的着作是Lakoff & Johnson在1980年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这本书开辟了一条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的新途径。

认知隐喻理论认为, 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抽象思维的最重要的特征,也使得人类对大部分抽象思维的解释成为可能。隐喻包含两个域:源域和目标域, 前者往往是已知或熟悉的具体事物, 后者是陌生或不太熟悉的抽象事物。通过将源域映射到目标域上,目标域从而得到理解。隐喻是中介,它帮助我们在来源于我们切身的经历和体验形成的概念的基础上获取新知识,理解和经历新事物。

我们知道隐喻的基础就是概念,人们常用隐喻将许多抽象的概念用具体或者熟悉的形象组织起来。许多重要的概念多来源于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知。人们使用隐喻一是由于思维能力的限制或语言中缺乏现成的词语或表达方式,而不得不用另一种事物来谈论某一事物;二是为了更好地传达意思,获得更好的交际效果, 人们选择另一种事物来谈论某一事物。

3、隐喻的可翻译性

以认知科学为依托的认知语言学是以语义为中心的语言学流派,其论点是:语义是概念化的,是人们关于世界的经验和认知事物的反应,是与人认识事物的方式和规律相吻合的。认知语言学强调经验和认知对语言产生的重要作用,认为语言是客观现实、社会文化、生理基础和认知能力的产物,包括隐喻语言在内的任何语言现象都是有理有据的,即可以从人们的心理和认知的角度加以分析和解释。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隐喻的产生是有生理基础的,并有心理上的运作机制,即从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的结构映射。

由于人类具有共同的生理构造和相同的心理基础,不同民族面对相同的客观世界所获得的体验具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这就导致了不同民族自然语言中必然会出现众多认知对等的隐喻表达方式,如:castle in the air 在中文中有完全对等的习语“空中阁楼”。但是,由于人类的经验源于人与大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社会文化也成为影响语言的重要因素。

隐喻产生的心理运作机制充分体现了人类认知模式在处理外界信息时的主动作用。处于不同文化世界的人们在使用隐喻时有相似也有差异,读者对隐喻的理解就是通过源语隐喻中包含的概念域在目的语概念中的映射来实现的,因此能否实现认知上的对等是成功翻译映射的关键,这就要求译者选择恰如其分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

4、 隐喻翻译的策略

奈达指出:“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信息。”在翻译中,译者所寻求的应当是对等语,而不应是同一语。基于隐喻的认知性,为了做到译语的对等,我们有必要从认知的角度探讨隐喻的翻译,笔者认为可采取下列策略:

4.1 对等策略――英汉隐喻中源域向目标域对等映射

虽然世界上有很多民族,而且各民族也有自己的语言,但是人类在面对相同的客观世界所获得的经验很大一部分相似,从而产生的认知理解上也存在很大的相似性,所以,不同民族的语言上必然会出现许多源域向目标域映射方式相同的隐喻。对于这类隐喻的翻译,我们可以通过隐喻概念的对等映射方式,使用相同的概念域进行映射,让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一样的反应。

例如:基于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这一隐喻概念,英语中出现了很多基于这一结构的隐喻表达式:You are wasting my time(你在浪费我的时间),通过由表示具体概念(“金钱”) 的认知域到表示抽象概念(“时间”) 的认知域的映射而实现的。中华民族也十分珍惜时间,在汉语中有“时间就是金钱”的隐喻概念及许多隐喻表达形式,如:“一寸光阴一寸金”、“惜时如金”等。

对等翻译的策略适应于英汉两种语言中认知完全对应的隐喻。它既反映了原文的内容,又保留了原文的比喻,保留了源语隐喻的民族、文化色彩,又帮助目的语读者更多地了解源语的.文化特色。

4.2 转换策略

如果不能用对等的策略保留英语隐喻的表达形式,那么可以在汉语中寻找合适的相应隐喻加以转换,把英语中隐喻的含义表达出来,这种翻译策略叫做转换策略。转换策略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情况。

4.2.1 将英汉隐喻分别改变源域中的形象映射到对等的目标域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的认知客观世界的经验进行组织的结果,而人类的经验源于人与大自然、人与人的互相作用。不同民族由于社会环境、历史传统、宗教信仰方面的差异,那么他们在使用隐喻时就有可能使用不同源域的形象,来映射相同的目标域。这就要求译者改变原文隐喻源域中形象,以达到意义对等。

4.2.2 将英汉隐喻中源域中的形象去掉,译出其映射的目标域意义

翻译的首要任务是翻译信息内容,即译出原文的意思。当隐喻中源域的形象对目的语读者非常陌生,移入译文显得晦涩难懂,或者其形象移入会引起不同联想,而且其形象在上下文中无足轻重,那就只要推导出其映射的意义,将其概略化译出。

4.3 异化策略――移植原文中隐喻源域对目标域的映射

翻译的功能既是信息的交流,又是文化的交流。在翻译过程中,有时遇到含有独特文化内涵的隐喻,由于目的语文化中没有相同的隐喻概念或类似的概念域映射,又无法做到在目的语中改变其原文隐喻源域形象,因为改变的话,会造成意义的损耗,那么译者就可以把这种有独特文化内涵的隐喻移植到目的语中去。移植满足人们求异的心理,是文化交流的具体形式。

在汉语中有很多移植来的隐喻。如,特洛伊木马( Trojan horse )等。英语中也有从汉语移植过去的隐喻,如,paper tiger (纸老虎)等。随着不同民族交流的日趋频繁,不同认知呈趋同的特点,这种隐喻移植翻译可能性越来越大。采用这种策略丰富了目的语语言表达形式,更好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5、结语

总之,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是一个概念域对另一个概念域的映射,即源域对目标域的映射。在隐喻翻译过程中,译者所做的工作是一种跨域活动。为了使原文和译文对等,我们有必要从认知的角度出发,研究隐喻的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Lakoff &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陈道明.隐喻与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9).

认知语言学下颜色隐喻 篇3

随着1980年Lakoff和Johnson所编著的《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的出版,语言学界掀起了一场隐喻研究的革命。他们在书中提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约占70%。著名的修辞学家Richards也曾经提出,我们日常会话中几乎每三句话就有可能出现一处隐喻。传统的隐喻研究只把隐喻界定为一种语言学现象,或者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现代语言学认为隐喻远远超出了这些范畴,认为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

在世界各国的词汇中,颜色词汇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颜色的认识也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范畴之一。但是人类对于这些颜色的认识又与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造成了人类对颜色认识的巨大差异。但是随着各国社会文化交流的频繁,某些差异也逐渐出现了逐渐融合的趋势。

一、英汉语基本颜色词汇隐喻的认知层面对比

下面将从认知的角度对中英文中出现的基本颜色词汇进行分析比较。

1黑色(black)

无论在英语中还是在汉语中,黑色(black)都与“不好的”、“腐朽的”、“邪恶”的等等有着密切的关系,经常使人联想到苦难与不幸。例如,在汉语中。我们有“黑不溜秋”(形容黑得很难看)、“黑道”(江湖上的邪派人为黑道)、“黑店”(旧时指杀人越货的客店;今指骗人,敲诈的商店)、“黑货”(禁止进口或出口的货物,或禁止私人拥有的物品)、“黑名册”(列有曾经违反道德、法律或任何规章的人名册或记录个人或集团的违法行为的册子)等等。在英语中也有像类似的词汇,例如:“blackleg”(工贼,骗子),“blacklist”(黑名单),“blackmail”(敲诈,勒索),“black-market”(作黑市买卖),“paint sb.black”(往某人脸上抹黑),“not so black as one ispainted”(不像人们所说的那么坏),“Two blacks donot make a white.”(两黑不等于一白;两个错误不等于一个正确)等等。在英语中,有一些词汇虽然没有包含“black”但是同样也表达了贬义。例如:“nigger”(被歧视者,黑鬼),这是对美国黑人的一种蔑称。又如“keep sb.In the dark”(使某人蒙在鼓里),虽然也没有直接出现“black”,但是也表示“不能够使某人知道真实的情况、隐瞒”的意思。还有一些英文词汇有“敏锐”和“富裕”的意思,例如:“inthe black”(有赢余),“know black from white”(有判断力;精明机敏),等等。

2白色(white)在英语和汉语词汇中,白色都有“高尚”、“纯洁”、“善良”和“清白”等含义。汉语中诗人于谦曾经留下“粉身碎骨浑可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诗句。还有“白璧无瑕”(没有斑痕的白玉,比喻十全十美,无可挑剔)、“白马王子”(比喻少女心目中理想的恋人)等词汇。英语中也有类似表达的词汇。例如:“awhite spirit”(纯洁的心灵),“treat sb.white”(公正地对待某人)等。另外,在汉语中白色还指“徒劳”、“没有出息”等含义。例如:“白白”(不会成功或没有结果)、“白搭”(毫无用处——用于口语)、“白吃”(只会吃饭不会干活的人)和“白痴”(由于大脑不完全的或变态的发展所造成的智力极端落后,通常是先天的或产生于儿童早期疾病或损伤对发育所起的阻碍作用)等词汇。也用来形容“没有功名的平民”,例如刘禹锡在追那个的《陋室铭》中曾留下“往来无白丁”的诗句。在英语中,“white”还可以表示“炽热的,充满激情的”、“幸运的,吉利的”,如“white with fury”(因愤怒而发狂),“a white day”(吉日)等等词汇。

3红色(red)在中国,人们对于红色的喜爱甚于任何颜色,红色被赋予了“喜庆、热烈、欢快、激昂”等含义。例如:“红榜”(光荣榜)、“红包,红包儿”(包着钱的红纸包儿。用于奖励、送礼)、“红利”(参加集体生产单位的个人所得的额外收益)、“红光满面”(形容人的气色好,脸色红润,满面光彩)、“红火”(形容旺盛、优裕)。另外,汉语中的红还有“重要”和“忠诚”的意思,如“红头文件”(党、政机关下发的文件,刊头的名称常印成红字,俗称红头文件)、“红色保险箱”(比喻能确保人永远不变坏的可靠环境)和“红心”(比喻忠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心)。他在汉语中也有表达贬义的时候,例如:“红眼病”(喻指眼红,忌妒别人的富裕或成功)。在英语中,“red”也用来形容“热情、热烈、欢快”的气氛和情绪。例如:“red-blooded”(充满活力的,健壮的),“red-faced”(脸红的,面红耳赤的)。与汉语一样,英语中的“red”也有“重要”的含义,例如:“red-letter”(日历上)用红字标明的;可纪念的)。另外,英语中的红色还与经济有着一定程度的联系。例如:“red-ink”(用来记账的红墨水;赤字,亏本),“be in(the)red”(亏空,亏损,有赤字)。“be get out of the red”(不再亏空;赢利)和“come out of the red”(获利,开始赚钱)等等。由于国际融合的进一步加强,汉语中出现了一些新的、从英语中借用来的词汇。借用的同时,汉语吸收了这些外来词汇的深层含义。例如:“redlight”(危险信号;(使车停止的)红灯;停止某行为的命令),汉语中也会使用“红灯”来形容“比喻妨碍事物发展的障碍的事物”和“警告信号”等含义。

4黄色(yellow)黄色在中国被视为皇家身份的象征,与皇族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它代表着“高贵、荣耀、威严、吉祥”。例如:“黄袍加身”(五代后周时,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部下给他披上黄袍,推拥为皇帝。后用“黄袍加身”指政变后夺得政权)、“黄门驸马”(汉代掌管皇帝出行车马的官。黄门,宫庭禁门,后成为官署名。后世“驸马”,转指皇帝女婿)、“黄道吉日”(旧时以星象来推算吉凶,谓青龙、明堂、金匮、天德、玉堂、司命六个星宿是吉神,六辰值日之时,诸事皆宜,不避凶忌,泛指宜于办事的好日子)。同时,黄色还被赋予了相反的含义,例如:“黄粱梦”(比喻虚幻的梦想。典出唐·沈既济《枕中记》,说卢生在梦中享尽了荣华富贵,醒来时,蒸的黄粱米饭尚未熟,只落得一场空)、“黄毛丫头”(年幼不明事理的女孩子。含戏谑或轻侮之意)、“黄泉”(地下的泉水;地面;墓地;迷信者称人死后居住的地方)、“某事黄了”(用来指事情垮掉,坏了事)。此外,汉语中的黄色与“淫秽、色情”有联系,例如:“扫黄”,这里所指的“黄”是指“色情的书刊、电影、录像等”。英语中的“yellow”则与色情无关,在英语中“yellow pages”是用来指“用黄色的纸张印刷的电话薄”。在英语中,“yenow”有“卑鄙、胆小、懦弱”的含义,例如:“yellowbeuy”(懦夫),“turn yellow”(胆怯、害怕起来),“yellow dog”(野狗、卑劣的人)等。

5蓝色(blue)前面提到,在汉语中“黄色”被与“性”联系在一起,在英语里则使用“blue”这个单词来表达此含义。如:“a blue joke”(淫秽的玩笑),“a blue movie”(黄色电影)等。在汉语中除了“蓝图”(一个详细的、各部分完全协调的计划或行动规划)、“蓝本”(编修书籍或绘画时所根据的底本)等少量词汇的使用外,蓝色更多地发挥了它颜色本身的表层含义。相比之下,英语给予了“blue”更加丰富的意义6在英语中,“blue”被用来描述人的“忧伤、情绪低落、烦闷”等情绪。例如:“look blue”(神色沮丧;脸色发青),“be in the blues”(情绪低落;无精打采;郁郁不乐),“fall in the blues”(情绪低落;无精打采;郁郁不乐),另外,英语中的“blue”往往与社会地位有关系,例如:“blue-blooded”(贵族的,出自名门的),“bluechip”(杰出的,独特的),“bluecollar”(穿蓝领子工装的,体力劳动的),“blue ribbon”(蓝绸带,最高荣誉)等等。

二、结语

认知语言学下颜色隐喻 篇4

一新兴颜色词的应用、类型与特征

(一)新兴颜色词的应用

新型颜色词在现代新兴产业各种产品的广告文案及其他文本中随处可见,其实际应用十分广泛。下面试举几例(对原文有所删节):

(1)熊猫GM800的素银、玄铁,虽然是惯用的金属,却仍然让人眼前一亮。……还有GM988的“流沙金”,EMOL98旭日金,以及诺基亚6108那一款金属铜,都给金属外壳做了全新的诠释,锋芒闪现,俊雅不凡。……TCL儒雅2388的珠光黑,就是以这样不动声色的气质,在浮华尘世中演绎着永恒的经典。而漫游者8388“星光”的珍珠白,也正是这样不动声色,却熠熠生辉。……西门子2128的冰蓝之吻清新灵动,摩托罗拉V70冰川蓝旷古俊朗,深海蓝幽深沉静,南方高科T600的太空蓝和天空蓝清雅高贵……。

(赵亚洲、李旭霞《手机颜色大放送》,《羊城晚报》2003-07-16)

(2)如今以相同形式诞生了许多手机外壳新颜色,如:海底灰、极光银、镜泊蓝、深夜黑、银河白、沙滩金、宇宙蓝、月影白、火星红、极夜蓝、旭日金、星光银、珍珠白、午夜灰、雅光金、仲夏蓝、冰雪银、深海蓝、香槟金、琥珀黄、紫金红、钻石黑、繁星黑、琉璃黄、银河灰、宝石红、天际银。……还有一些是充满着象征想象的色彩,如:纯逸白、蓝调银、相思银、爵士蓝、摇滚紫、拉丁黄、玛亚银、雅典黑、激情紫、吉祥黄、幻影黑、逍遥蓝、富贵红、至尊红。……手机之外,汽车也出现了车身新用颜色,如:爵士蓝、发射银、幻想绿、糖果白、法兰红、摩卡蓝、印第哥蓝,等等。

(贺国伟《手机颜色》,《新民晚报周刊》2007-05-14)

(3)杨之琬的荷是画在厚宣纸上的油画,有西洋油画的层次感空间感,也有中国文人画的飘逸和写意。……她的画作一般都不起名,需要冠名时就随性写上“花”或“荷塘”等,其画作分组的规则在于彼此迥异的色彩感,玫瑰红、胭脂红、水红、孔雀蓝、宝石蓝、湖蓝、柠檬黄、鹅黄、青葱绿、颓废紫……。

(庄园《杨之琬:遗世独立的荷》, http://wxs.zhongwenlink.com/home/news_read.asp?NewsID=11667)

(4)许多姿态任我拣 要夸张有神经橙/我只不过在作反 从来不稀罕称赞/你的底线可是界限 或决心伴我玩/看春光有限 心机一担/可以为你 明媚一晚……绝色幽怨颓废紫 枯干感觉极诗意/记忆中快乐到此 可以一试/发色改变即是暗示 还有无尽构思/看轻松很易 总不太迟/这个城市 期待新意

(关心妍《发条橙》)

作为新兴颜色词,在例(1)(2)中它们主要用来标示或描写产品的颜色;例(3)主要用来分辨、指称色彩本身。例(4)用于流行歌曲的歌词中,描写人物“神经橙”“颓废紫”等莫可名状的心境。

总之,放眼周围的缤纷世界,杰扑森PVC瑜伽垫的“优雅紫”、欧莱雅True Match绝配无暇粉底液的“象牙白”、雅芳色彩双色眼影的“迷情紫”;摩托罗拉手机VE75的“博睿黑”“博雅白”,中兴手机G800B的“骑士灰”,海尔手机V80GSM的“动感金”;三星笔记本NC10系列的“珍珠白”“宝石蓝”“夜空黑”“可爱粉”,索尼笔记本VGN-TT系列的“香槟金”“玛瑙黑”“珊瑚红”“月光白”,东芝笔记本Portégé R500系列的“金属银”;佳能数码相机博秀(Power Shot)系列的“月光银”“香草白”“暖金棕”“晨曦紫”“深海蓝”“薄荷绿”“樱花粉”,伊克萨斯(IXUS)系列的“静默黑”“激情红”“炫目金”“典雅银”“水晶蓝”“宝石粉”“琥珀金”“珍珠银”“艳桃粉”“碧空蓝”“薄雾银”“新月银”“霞光金”“晚霞粉”“秋夜蓝”“远山棕”王成晶,2007),在手机网上收集到的115款厦新手机中,多达75款手机使用了这类颜色词(邱莉芹,2008)。由此可见,这类颜色词的使用范围十分广泛,使用频率也相当高,应当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和研究。

(二)新兴颜色词的分类

第一,在语音、语法层面,新兴颜色词既有双音节形式,也有多音节形式;从内部构成上来看,大多为复合法构词,属偏正式结构滕荔,2008)

此外,新兴颜色词不仅仅与客观颜色和语言符号有关,它还与社会、文化和心理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按照王希杰的“四个世界”理论王成晶,2007):

1.从物理世界出发产生的新兴颜色词。这类颜色词以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表征抽象的颜色,如“秋枫红、星空银、羽翼灰、月影白、狮子金、晨曦蓝”等。

2.从文化世界出发产生的新兴颜色词。这类颜色词体现了民族文化传统、社会风土人情和人类思维习惯等文化特征或文化观念,如“吉祥红、富贵红、至尊红、霓裳红、贵妃红、绅士黑、霸王黑、青铜黑、织锦白、丝缎红、陶瓷青、天河银、精灵蓝”等。

3.从心理世界出发产生的新兴颜色词。物理世界中缤纷的色彩对应着人们心理世界中不同的情感倾向。颜色能给人带来情绪、情感上的影响,影响情绪的强度和紧张度,暗示人品和事物性质,同时具有冷暖、轻重、涨缩、对比衬托、流行、味觉和嗅觉联想等效应(王颜芳,1999)。新兴颜色词中也存在大量利用颜色与心理的关系所创造的新词,如“开心橙、激情红、冷峻银、清新绿、诱惑紫、梦幻蓝、深邃黑、灵动蓝、优悠白、自由蓝、奔放蓝”等。

(三)新兴颜色词的特征

从以上分析可见,新兴颜色词从音节数目来看,以三音节最为常见,双音节次之,还有少量四音节及以上者。从词语的内部结构关系看,以偏正式结构为主,其构成成分的组合关系是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其中,中心词是基本颜色词,标示颜色范畴,修饰语对中心词起修饰、限制作用,传达的是特征、状态、范围、性质等附加信息。

与传统颜色词相比较,新兴颜色词中一些词语不再含表颜色的语素,这与传统颜色词以“色”、基本颜色词结尾或以派生法加词缀构词、大多带有基本颜色语素不同。在修饰语上,传统颜色词的修饰语大多是表示具体事物或颜色的名词性语素,而新兴颜色词的修饰语除有具体事物名词外,还存在着大量抽象名词,甚至还出现了外来语素。不仅如此,传统颜色词作为客体的颜色本身,基本上都是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的,而新兴颜色词因为修饰语的关系,大多带有一种诸如“高雅、沉稳、经典”等褒义色彩,这样无形中就将中性颜色词附上了强烈的色彩义(邱莉芹,2008)。另外,运用比喻和联想造词也是新兴颜色词的突出特点。与传统颜色词的比喻造词相比,新兴颜色词的喻体更加新鲜多样,颜色的指称范围扩大的同时,表义也更丰富多彩。概括起来,新兴颜色词还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语素组配上的“随意性”。即:随机造词,任意组合,具有无理而妙的模糊性。同一种颜色,可以用不同的修饰语来修饰;同一个修饰语,可以修饰多种颜色;这使我们很难像理解传统颜色词一样去理解新兴颜色词,但正是这种语素组配的随意性,导致了人们视觉形象上的模糊感与不确定感,使想象的空间得以扩展,信息量得以增大,体现出丰富的语义内涵及含蓄的言语风格。

第二,语义构造上的“主观性”(沈家煊,2001)。即:人性化,情感化,主观对象化。新兴颜色词大多由表现人的性格、情感、期盼好运、富有等词加颜色语素组成,有着浓厚的拟人化色彩,比如“魅力银”,强调此种颜色跟人一样有吸引力,易于让人从心理上产生亲切感(刘峰,2005)。而新兴颜色词对象化的造词特点,对不同人群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如针对18~30岁追求时尚、个性的年轻消费者,有“率性绿、活力橙、炫酷银、恋爱粉”等;针对30~40岁受过良好教育的男女消费者,分别有“睿智蓝、风度黑”和“温柔紫、魅力红”等;针对40岁以上的成功人士,有“王者黑、至尊银、凯旋金、卓越白”等;针对不同商品所体现的特点,又有“恒久白、经典绿、简约黑、富贵红”等等……这些主观、个性而又多样化的新兴颜色词在实际生活中所达到的语用交际效果,是传统颜色词所不能比拟的。

第三,语用表达上的“新奇性”。即:时尚新颖,避俗求雅,富有时代色彩。在空前发达的现代文明社会,时尚前卫、与众不同、标新立异、不落俗套成为现代人特别是年轻一族追求的目标。新兴颜色词在语言形式上求新求变求奇,有意识地解构概念认知的普遍性,扩大认知距离以追求陌生化效果,给人以新颖鲜活的审美刺激和语感体验正是当下时代特征的体现。于是,时下备受年轻人追捧的“炫、酷、幻、雅、动感、活力、浪漫、激情”等流行字眼,无一例外地被作为构词语素出现在新兴颜色词中,与中规中矩的传统颜色词相比,显得既新颖活泼,又独具特色,更具时尚气息。

二新兴颜色词的隐喻表达与心理认知的互动关系

那么,新兴颜色词为什么会产生?它们的出现是一种必然还是偶然?它们究竟会经久不衰还是昙花一现?其生存能力如何?我们认为,新兴颜色词的隐喻表达与心理认知之间存在互动关系,这在某种程度上或许能够对上述问题做出解释。那么,这一关系具体是怎样的,它又是如何被发现和得以论证的呢?

首先,美国“跨文化传播”研究奠基人爱德华·霍尔的互动理论认为:“互动是生活在集体中的一种功能。”(冯广艺,1999)言语交际是言语表达者和言语接受者在互动的状态下进行的,而互动即是指言语交际过程中表达者和接受者互相作用的辩证关系。具体表现为在言语交际中,表达和接受只是相对的,它们在修辞互动行为的作用下,会发生施受关系的逆转(冯广艺,1999),即如下形式:

它表明,言语表达者A1(施动)将修辞话语传达到言语接受者B1(受动)那里,一旦为B1所接受,势必会产生相应的接受心理,特定接受心理又可以通过B1建构的话语反馈到A1那里,进一步影响A1的修辞表达。但同时,就在A1接受反馈话语时他也就成为“B1”的接受者了,即言语接受者A2(张春泉,2007)。此时,B1变为施动者,A1变为受动者。言语交际就是在这种施受关系的不断逆转中完成的。

其次,新兴颜色词中存在着大量隐喻表达现象。陆俭明等(2004:355~357)认为,“把一个领域的概念‘投射’到另一个领域,或者说是从一个认知域(来源域)向另一个认知域(目标域)‘投射’的认知方式就是‘隐喻’”。法国著名思想家利科(Paul Ricoeur,1913~2005)还认为,相似性是隐喻的一种“纽带”,在隐喻中起核心作用(转引自谢之君,2007:27)。在常识看来不相干的东西之间建立起“亲缘关系”(kinship),形成了“范畴错置”。而正是这种有意识的错置,原来的分类秩序被打破,新的联系形成,新的意义也随之被创造出来刘慧,2008)。在隐喻的相似性上,当提到蓝色,我们会想到大海、天空,蓝色给人的感觉是自由、辽阔但又暗藏生机,所以就有“自在蓝、逍遥蓝、活力蓝、灵动蓝”等新兴颜色词。而白色是各种颜色中最纯粹的色彩,它象征纯洁、简单、童真、超然与永恒,“纯真白、纯情白、清纯白、优悠白、永恒白”正说明了这一点。此外,在汉文化中“红”始终有吉祥、美好、成功、得势的象征意义,把这些概念投放到“吉祥红、富贵红、开运红”和“妃子红、霓裳红、魅力红”等新兴颜色词上,体现了普通大众“趋吉、趋新、趋雅”(宗廷虎,1994)的消费心理。

为进一步探讨和论证新兴颜色词隐喻表达与心理认知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设计了两类调查问卷。《新兴颜色词知多少(一)》(简称“问卷一”)主要考察普通大众对新兴颜色词的心理认知度,了解新兴颜色词的隐喻表达是否对普通大众的心理认知起作用。《新兴颜色词知多少(二)》(简称“问卷二”)分为A、B两组,分别针对与新兴颜色词接触最为紧密的广告营销商、生产商、代理商、产品销售人员和普通大众这两类不同群体,就心理认知对新兴颜色词的影响关系及其生存能力等问题作对比考察与论证。最终,问卷一共回收有效问卷135份,问卷二A、B两组各50份且均为有效问卷。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我们得出以下几点初步认识:

(一)新兴颜色词的隐喻表达对心理认知有积极作用

问卷一1~5题分别考察普通大众对“王者黑、炫酷银、轻舞白”等具有抽象意义的新兴颜色词(问题1)、对用不同修饰语来修饰同一种颜色的新兴颜色词(问题2)、对用同一个修饰语修饰不同颜色的新兴颜色词(问题3)、对以动植物、自然景观、矿物质为喻体或由地名、品牌名等专有名词构成的新兴颜色词(问题4)以及对四音节新兴颜色词(问题5)等认知梯度的总体分布。

在表示认知梯度的四个选项中,A认知度最低,表示“看不懂,完全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说明这部分人在购买产品时对这类新兴颜色词不给予任何倾向性的关注(1~5题的有效被试,分别占被调查总人数的3%、4%、3%、15%、10%);B认知度较低,表示“虽然不懂,但不妨碍我对带有新兴颜色词商品的购买”,说明这部分人对于带有和不带有这一类新兴颜色词的商品所给予的关注是相同的(1~5题的有效被试,分别占13%、19%、16%、24%、24%);C认知度较高,表示“虽然不懂,但比起中规中矩的传统颜色词,我更愿意购买带有新兴颜色词的商品,它们是吸引我在同类商品中进行选择并最终决定购买该商品值得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说明这部分人比起传统颜色词更倾向于新兴颜色词(1~5题的有效被试,分别占12%、19%、19%、16%、13%);D认知度最高,表示“虽不能言说,但能够大概领会它的意思,我觉得我所购买的商品因为有这样的新兴颜色词,而能更好地体现我的个性、气质、身份、喜好以及生活态度,或者体现我所购买商品的品质、质量、设计风格等”,说明这一类新兴颜色词的隐喻表达在这部分人身上发生了作用(1~5题的有效被试,分别占72%、58%、62%、45%、53%)。

问卷一6~10题分别考察普通大众对“逍遥蓝”(问题6)、“轻舞白”(问题7)、“科幻蓝”(问题8)、“摇滚红”和“蓝调之雅”(问题9)、“果冻橙”和“晨曦蓝”(问题10)等具体新兴颜色词构成语素之间关系的心理认知。在表示心理认知的四个选项中,A认为这些词前后两个语素“没有任何联系,难以理解,生造痕迹明显”(6~10题的有效被试,分别占4%、15%、21%、10%、12%);B认为这些词前后两个语素“虽然有一定联系,但特指性不强,随意性大”(6~10题的有效被试,分别占29%、25%、26%、27%、18%);C认为这些词“通过联想隐喻,富有诗意和时尚气息,感染力强”,并且认为“这类词作为新词,往往更注重语言形式的创新,追求语言的新颖、活泼,难免在语义的准确性上做出一定让步,而且这些新兴颜色词更多地是在传递一种色彩以外的文化和心理信息,不必对色彩本身加以严格分辨”(6~10题的有效被试,分别占54%、51%、46%、56%、60%);D认为“反而感觉没有传统颜色词直接说明颜色来得明确”(6~10题的有效被试,分别占13%、9%、7%、7%、10%)。

问卷一表明,并不是所有的新兴颜色词都被大众所接受和认知。虽然大众对不同新兴颜色词的接受程度有所不同,但总体上,新兴颜色词的隐喻表达对大众的心理认知是有积极作用的。同时,问卷一反映出新兴颜色词需要进一步规范,也反映出心理认知的复杂性:从外部来看,心理认知不仅包括言语表达者的心理认知,同时也包括言语接受者的心理认知;从内部来看,同一群体之间的心理认知也存在差别。这些调查结果对于我们进一步揭示新兴颜色词的产生发展规律是有益的。

(二)心理认知影响新兴颜色词的产生及发展

要论证心理认知对新兴颜色词的作用影响,最关键的是弄清楚新兴颜色词是怎样产生的,又是什么因素影响着它们的发展。在问卷二A、B两组对比调查中,针对不同消费者以及不同商品特点对象化的新兴颜色词,两类群体(商家和普通大众)对其功能与形式的看法(问题一),五个选项中,A认为“是生产商、代理商、广告商及商品销售人员灵感和创意的肆意挥洒,旨在营造梦幻色彩,吸引消费者,促销商品”(商家为28%,普通大众为29%);B认为“非常个性化,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能够更好地体现消费者的个性、气质、身份、喜好以及生活态度”(商家为31%,普通大众为28%);C认为“是广告效应的体现,能够更好地凸显商品的品质、质量、设计风格等”(商家为16%,普通大众为16%);D认为“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特别是在具体色彩的表意上非常模糊”(商家为3%,普通大众为5%);E认为“新颖、活泼、生动,是颜色词在语言形式上的一种创新,很有意思”(商家为22%,普通大众为22%)。这表明,两类群体在对象化的新兴颜色词的看法上趋于一致。他们都认为,这些新兴颜色词是“生产商、代理商、广告商及商品销售人员灵感和创意的肆意挥洒”,“能够更好地体现消费者的个性、气质、身份、喜好以及生活态度”,“更好地凸显商品的品质、质量、设计风格等”,“是颜色词在语言形式上的一种创新”。

当问及两类群体对新兴颜色词和传统颜色词语义表现力的看法时(问题二),四个选项中,A认为“新兴颜色词反而没有传统颜色词表意来得明确、直截了当”(商家为14%,普通大众为17%);B认为“新兴颜色词比传统颜色词更受普通大众欢迎”(商家为45%,普通大众为22%);C认为“新兴颜色词与传统颜色词在表达上各有所长、平分秋色”(商家为32%,普通大众为51%);D认为“很难说得清楚”(商家为8%,普通大众为10%)。这说明,在商家看来,新兴颜色词应该比传统颜色词更受普通大众欢迎;普通大众看法则较为理性,认为新兴颜色词与传统颜色词在表达上各有所长、平分秋色。

与此类似,当问及两类群体对新兴颜色词的社会认受度时(问题三),四个选项中,A认为“看不懂,完全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商家为3%,普通大众为3%);B认为“生造痕迹明显,随机性、任意性太大,既不利于消费者理解和接受,也不利于这些词在更广领域内的普及”(商家为7%,普通大众为8%);C认为“要的就是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效果,通过新颖而又陌生化的表达,使这些颜色词时尚、梦幻、诗意,极富感染力”(商家为70%,普通大众为45%);D认为“部分新兴颜色词确实有些难以理解,但总体上是能够理解和接受的”(商家为20%,普通大众为44%)。这说明,在广告营销商、生产商、代理商及产品销售人员群体眼中,他们追求的就是新兴颜色词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效果”来吸引消费者,从而达到促销商品的目的;普通大众则普遍认为新兴颜色词“时尚、梦幻、诗意,极富感染力”,“部分新兴颜色词确实有些难以理解,但总体上是能够理解和接受的”。

当问及“在您看来,是谁创造了这些新兴颜色词并影响着这类词的发展?”(A组问题五、B组问题四)时,四个选项中,A认为是“普通大众”(商家为9%,普通大众为16%);B认为是“生产商、代理商、广告商及商品销售人员为吸引消费者而精心设计的,这些新兴颜色词正是出自他们的创意之手”(商家为65%,普通大众为53%);C认为是“语言自身发展规律”(商家为19%,普通大众为21%);D认为“很难说得清楚”(商家为7%,普通大众为10%)。这表明,两类群体总体上都认为新兴颜色词是“生产商、代理商、广告商及商品销售人员为吸引消费者而精心设计的,这些新兴颜色词正是出自他们的创意之手”。

另外,问卷二A组还就广告营销商、生产商、代理商及产品销售人员群体进行了针对性的调查。其中,问题四是询问他们“在商品的实际销售中,这些附在商品上的新兴颜色词对消费者的影响”,四个选项中,A认为“有影响,能很好地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占被试的39%);B认为“影响较大,甚至颜色词名的不同有时会对消费者选择或购买同类商品起决定性作用(比如在已经确定购买某种商品的情况下,对商品的颜色进行选择比较最后决定购买)”(占被试的56%);C认为“影响较小,很少有人关注,它们对商品的购买起不了什么作用”(占被试的2%);D认为“几乎不受影响,这些新兴颜色词可有可无”(占被试的3%)。问题六是询问他们“在您所生产、代理、宣传或者销售的商品中,是否带有新兴颜色词,它们的销量如何?”,四个选项中,A认为“带有新兴颜色词,并且有不错的销量”(占被试的72%);B认为“带有新兴颜色词,但销量仍待提高或者适得其反,有下降的趋势”(占被试的10%);C认为“没有新兴颜色词,销量不受影响”(占被试的10%);D认为“没有新兴颜色词,但同时销量有待提高”(占被试的8%)。这说明,在实际销售中,绝大多数广告营销商、生产商、代理商及产品销售人员认为带新兴颜色词的商品“能很好地吸引消费者的眼球”,“甚至颜色词名的不同有时会对消费者选择或购买同类商品起决定性作用”,在接受调查的这类群体所销售的商品中,大部分商品就带有新兴颜色词,且有着不错的销量。

恩斯特·卡西尔(1985)曾指出,“人是符号的动物”,人在很大程度上是靠语言符号来把握事物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新兴颜色词就是作为符号动物的人类为满足自身需要而建构的新的符号系统,是人类一种能动性的认知活动和创造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作为客体的颜色本身并不携带任何感情成分,其生成全靠认知主体的内省式包装,因此,决策人将语符建构中的“唯人参之”因素发挥到极致。事实上,有学者早就从理论上提出了有关新兴颜色词是“决策人设计的第二语言陷阱”的观点(吉益民,2006),认为厂家和广告商就是其决策人,他们策划并制定出若干颜色信码,意在利用商品语言蒙太奇来渲染气氛,以求吸引消费者。当然,在传递产品的颜色信息这个言语交际活动中,商家和购买商品的广大消费者之间构成了发话者和受话者的关系。所以新兴颜色词除了要体现商家的创新意识外,还要符合所属消费群体的语言审美与心理认知,才能在交际活动中发挥其价值。

因此,可以用以下模式来阐释新兴颜色词隐喻表达与心理认知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传递产品的颜色信息这个言语交际活动中,商家(发话者)首先将自己的认知意图隐藏在新兴颜色词中(流程①发出信号),通过它的隐喻表达作用传递给目标消费者(受话者),一旦为目标消费者所接收,便形成其心理认知上的接收屏幕(流程②接收信号),然后消费者通过对接收到的新兴颜色词的认知,对其做出心理和行为上的反应(流程③处理信号),从而将自己的信息需求不断反馈给商家(流程④反馈信号),最后商家又认知到消费者新的心理需求,再不断作用于新兴颜色词(流程⑤调整信号),进而实现新一轮的互动循环。

从言语交际的动态进程看,新兴颜色词隐喻表达与心理认知之间关系的互动性表现为:在编码阶段,商家作为发话者积极地进行新兴颜色词的言语设计,设想在什么情况下什么形式的隐喻表达才是有效的信号,以适应目标消费者。而作为受话者的消费者也是言语交际积极的参与者,在信号被传递和接收后,也就是在解码阶段,消费者的一切理解认知都会被调动起来,对商家发出的信号做出反应,并以一定的方式反馈到发话者一方:亦即切合消费者审美心理、情感需求的新兴颜色词,易得到他们的喜爱和关注,消费者被成功吸引;而那些随意生造、牵强附会、刻意求新的新兴颜色词,不能引起消费者的心理共鸣,也就无法实现商家预期的交际效果。此时,新兴颜色词隐喻表达与心理认知关系的互动性主要表现为发话者和受话者对新兴颜色词隐喻表达效果的趋同,即只有双方都承认是好的隐喻表达,才会有好的交际效果。这里,隐喻表达的互动性质决定了交际效果的好坏必须由双方共同判定。因此,在新兴颜色词隐喻表达与心理认知这一关系的互动过程中,商家和消费者都是言语交际活动的主体。

三对新兴颜色词生存能力的进一步探讨

在《新兴颜色词知多少(二)》问卷调查的最后,“您觉得这些新兴颜色词会消亡吗?”四个选项中,A认为“会消亡,大多数新兴颜色词牵强附会、随意生造、刻意求新、华而不实、手法雷同、缺乏新意,不符合语言的发展规律和语言的规范化原则”(商家为3%,普通大众为9%);B认为“不会消亡,新兴颜色词在表达色彩的流行趋势,体现消费者的身份、性格、生活理念、审美需求、求吉求富心理等方面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商家为38%,普通大众为28%);C认为“不会消亡,新兴颜色词是对传统颜色词的极大丰富和补充,避免了语言的单调贫乏,增加了色彩的同义表达形式,为颜色提供了全新的命名方式,增强了交际的有效性,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商家为30%,普通大众为23%);D认为“不会消亡,新兴颜色词的存在是有价值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部分不符合语言规范的生造词会被逐渐淘汰掉”(商家为29%,普通大众为40%)。这表明,两类群体总体上都认为新兴颜色词有其存在的价值,短期内不会消亡。但这些由少数决策人一手创制的新兴颜色词,在商家自己看来,“表达色彩的流行趋势,体现消费者的身份、性格、性别特征以及生活理念、审美需求、求吉求富心理等方面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而普通大众群体的看法则更趋理性,认为“新兴颜色词的存在是有价值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部分不符合语言规范的生造词会被逐渐淘汰掉”。

通过以上分析,根据语言自身的发展规律以及语言规范化的原则,本文可以初步得出如下结论:

1.从汉语要素更新的必要性来看,新兴颜色词是语言“空符号”和语言表达需求之间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商家在将其产品推向市场的同时,也在思考如何寻求语言的途径让其产品的颜色更富有吸引力。而新意匮乏的传统颜色词已经不能满足这种需求,此时颜色词的缺环与表达需求之间的矛盾便凸显出来,于是新兴颜色词成为对传统颜色词的极大补充。

2.从汉语同义形式的丰富性来看,新兴颜色词避免了语言的单调贫乏,增加了汉语色彩的同义表达形式,为颜色提供了全新的命名方式,能够对象化地体现不同群体的审美风格,增强了交际的有效性。

3.从汉语语义表达的灵活性来看,新兴颜色词所蕴含的信息量远远大于传统的单音节颜色词,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而其词义的模糊性总体上也并没有超越人们可以接受的范围,不构成理解上的障碍。

4.从汉语构词规律的角度看,新兴颜色词在符合“修饰性成分+颜色语素”的偏正式构词模式的同时,也容易呈现出成对、成组类推造词的系列化倾向,只要在颜色语素前嵌一个限定性成分就可以创造出一个新词,并且还赋予人们足够的自由度将可能的“限定性成分”应用到这个开放式结构中,形成批量式的连锁反应,从而使新兴颜色词内部成员数量总是呈不断增加的趋势,这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新兴颜色词的生存能力。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随机造词、任意组合、表意不明的特性,新兴颜色词的生命力和社会认受度都需要接受时间的检验。

摘要:本文以新兴颜色词为研究对象,首先从语音、语法、语义、语境四个层面和语言、物理、文化、心理四个世界等角度出发对新兴颜色词进行分类梳理,分析归纳了新兴颜色词所具有的特征,再以问卷调查作为辅助手段,论证了新兴颜色词隐喻表达与心理认知之间的互动关系,最后探讨了新兴颜色词的生存能力。

认知语言学下颜色隐喻 篇5

一、什么是隐喻

从古希腊起2000多年来隐喻都以修辞(rhetoric)来进行学习,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被称作tropes(转义)。隐喻的特点用图解形式(schematic form)表示为:A is B,如Achilles is a lion。在这个例句当中,相似性不是物理性的:阿基里斯不是实际上长得像狮子,而是基于狮子勇敢无畏的文化知识,把阿基里斯形容为狮子意在突出其勇敢和勇猛的特质。这种暗喻被叫做相似性隐喻。

二、字面性语言与比喻性语言

字面性的另一种定义是非隐喻性。这种观点需要我们一直保持不借助隐喻性语言来表达我们的“真实”含义,即不包括依照一种想法来表达另一种。比如句子Achilles is brave,这个句子具有字面意义,句子Achilles is a lion则没有,因为它使用了隐喻:阿基里斯依据狮子被理解,表现出的是阿基里斯被理解为拥有狮子一般无所畏惧的典型特质。这种解释来自我们对狮子的通俗知识,即把狮子当做是勇敢的代表和象征。然而,很难找到一个非隐喻性的方式来思考或表述某种概念。例如,试着不通过借助有关空间(SPACE)或运动(MOTION)的表达来谈论时间(TIME)。如这一句子:Christmas is approaching.每一个句子的表达都依赖于有关运动或空间的语言,以此来传达表示时间观念的`圣诞节就快来临了。这些表达都是我们对时间的普通日常的交谈方式。事实上,如果不依赖隐喻性语言,我们会发现自己很难找到描述时间概念的方法。正如以上这些例句所表现出的,字面意义的非隐喻性定义,即需要我们一直不借助比喻性的语言来表达自己,似乎与事实不符。

三、概念隐喻理论

概念隐喻理论的基本前提(basic premise)是,隐喻不单单是传统隐喻观点那样的语言的文体特点,而是在本质上的根本性的隐喻。比如,我们依照垂直高度(VERTICAL ELEVATION)对数量(QUANTITY)进行认知和表达,如句子She got a really high mark in the test,其中high不是字面意思的物理高度,而是一个好的分数。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改变了语言学家对隐喻的看法,其中有两个重要的原因。首先,Lakoff&Johnson发现比喻性语言似乎与潜在的隐喻系统、一种“思维的系统”有关。换句话说,他们注意到对形容如婚姻关系的概念域不是我们随机选择的。在这一模式下Lakoff&Johnson在概念层面上假设一个感情关LOVE RELATIONSHIP IS A JOURNEYS的域之间的连接。根据这一观点,目标域LOVE,被源域JOURNEYS归约性地构建。这种联系被称作概念隐喻。Lakoff&Johnson还观察到源域和目标域中还存在许多不同的角色。例如,JOURNEYS包括旅客,以及一种交通工具、一个路线,沿途的阻碍等等。类似地,目标域LOVE RELATIONSHIP包括爱人、关系当中的事件等等。这些角色从源域映射到目标域,形成隐喻:爱人成为旅客(We’re at a crossroad),以一种特殊的交通工具旅行(We’re spinning our wheels),在一条特殊的路上前进(Our relationship went off course),被障碍物阻拦(Our marriage is on the rocks)。Lakoff&Johnson还观察到源域和目标域中还存在许多不同的角色。如这些例句所示,两个域之间的连接由许多不同的联系或映射组成。

四、结语

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自提出以来,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虽然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质疑,其理论也在质疑与赞成的同时不断完善,并后续提出了隐喻的神经理论,将隐喻对事物的理解归结为神经元层面的联系。无论如何,概念隐喻的提出具有借鉴性与启发性,为认知理论奠定的基础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1]Lakoff,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Haser V. Metaphor, Metonymy and Experientialist Philosophy: Challenging Cognitive Semantics[M]. Berlin:Mouton de Gruyter, 2005.

认知语言学下颜色隐喻 篇6

摘 要:颜色隐喻认知不仅是语言现象,还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工具。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基本颜色词“白”的非颜色领域词汇进行范畴划分和翻译认知分析。研究发现:1.根据“白”所在的不同领域,主要分为人物品质、情感类,社会生活类,政治类。2.颜色词“白”所在的非颜色领域在英译过程中可以通过隐喻机制进行解读,主要表现为三类隐喻思维:从物质域投射至情感域,从精神、颜色域投射至生活域,从生活、颜色域投射至身份域。3. 根据隐喻认知模式,可采取明喻(加喻底)、意译、改换喻体等不同翻译策略。

关键词:颜色词“白” 认知 隐喻 翻译

一、引言

人类的认知以及语言的发展离不开人类感官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和经验。颜色词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对颜色的感知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范畴之一。国外对颜色词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并在那以后取得了一定价值的研究成果(Gladstone,1858;Geiger,1880;Berlin & Kay,1969)。Basic Color Terms:Their University and Evolution(Berlin& Kay,1969)一书作为基本颜色认知研究方法的开篇,影响力最为深远。国内对颜色词的研究多从修辞、语义等角度入手分析。王玉英(2004)从修辞的角度对汉语的“白”和英语的“white”进行了国俗语义(“语义反映概念时所增添附加的民族文化色彩”)的对比。宋伟华(2008)从历时角度追溯颜色词“白”和“white“的语义演变历程。宋伟华(2010)从语义角度归类分析了颜色词“白”和“white”的常见译例。朱志梅,张品(2008)分析了英汉语言中的基本颜色词“白”和 “white”,旨在比较分析不同语言中基本颜色词认知语义结构的共性和个性。

现有研究从认知角度研究颜色词的不多,对英汉基本颜色词进行认知分析的就更少了,且大多从语义对比角度出发,对基本颜色词翻译过程中的隐喻认知机理并没有专门研究。隐喻认知是“白(white)”的词义由颜色域向非颜色域扩展和延伸的主要手段之一,按照认知语言学的观点,“隐喻认知是在认知基础上,通过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的结构映射这样的心理运作机制而产生的结果”(赵艳芳,2001:12)。Lakoff and Johnson(1980:6)将隐喻从语言层面提升到人类思维的高度,形成了概念隐喻的理论。概念隐喻的核心是隐喻的映射。一个隐喻通常是通过系统的跨域映射(mapping)而产生的,它由两个概念域组成:源域(source)和目标域(target)。“白”作为基本颜色词,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认知域存在着外在表象和内在特征的联系,当人们把对其的认知投射到其他认知域上,如人物性格、情感等范畴时,颜色词“白”便会与这些抽象范畴之间产生某种相似性,引起人们的联想,形成关于“白”的颜色隐喻认知。

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认知观为视角,剖析基本颜色词“白”在英译过程中究竟如何进行认知处理,从而实现从颜色域到非颜色域的投射。首先对“白”在汉语中被投射到的非颜色领域进行范畴分类,在此基础上完成隐喻跨域认知分析,最后总结出相应的翻译策略。

二、“白”的非颜色领域范畴分类

根据汉语辞源学词典《说文解字》(现代版)(许慎,2005 ),“白”乃“西方之色也,用以指物色白”。《朗文当代英语辞典》(1995:1633)对“白”的一个基本释义是:指牛奶、盐、雪的颜色。从辞源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可将“白”的意义视为指某种具体物体的颜色,这一语义仍视为“白”的原型意义,仍属颜色域,其他意义是在原型意义基础上经隐喻、转喻认知而形成的,本文称其为“白”的非颜色领域。本文关于颜色词“白”的语料主要来源于《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下面着重从认知的视角探讨颜色词“白”的隐喻认知,将“白”的非颜色领域范畴大致分为三类:人物品质、情感类,社会生活类,政治生活类。

(一)人物情感、品质类

心理学把情感定义为:“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从这个定义可以了解到:情感是一种主观体验、主观态度或主观反映,属于主观意识范畴。人的品质主要指人的思想、行为习作风所显示的本质。“白”在非颜色领域中关于人物情感类的解释有:

善良、纯洁、纯真(如:白衣天使、白心)

清楚、明白(如:真相大白、大白于天下)

廉洁、公正(如:白璧青蝇)

无知、失败(如:白痴、白旗)

由上可见,人物情感、品质都是抽象概念,且一般通过“白”加上其他词汇构成一个具体事物来表达这种抽象概念。

(二)社会生活类

所谓社会生活,在广义上指整个社会物质的和精神的活动,狭义上指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组织的公共活动领域以外的社会日常生活方面。“白”在非颜色领域中关于社会生活类的解释有:

丧事(如:红白喜事)

错误(如:白字先生)

朴素的(如:白开水)

无用的(如:白费力气)

与晚上相对的(如:白班)

空、无(如:白卷)

年久、年老(如:白头到老)

由上可见,关于社会生活类的词汇与人类生活发展的历史、习俗、生活习惯等息息相关。

(三)政治生活类

政治生活在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包括政治机关、政治任务、实践活动、政治身份等。“白”在非颜色领域中关于政治生活类的解释有:

官方、警方(如:黑白两道)

政治反动的(如:白色恐怖)

合法的、正大光明的(如:白色收入)

没有官职的(如:白丁)

由上可见,关于政治生活类的的词汇,反映一个民族的传统习惯和政治生活,体现一个民族的历史沿革。

三、“白”在英译过程中的隐喻认知

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的本质是认知,隐喻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应以认知为取向,它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更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是译者作为翻译主体的积极思维认知活动,是其发挥主观能动性,理解原语文本,确定隐喻翻译策略,译成目的语文本,传递文化信息的过程(张广林、薛亚红,2009)。因此,当译者发现源域的某些实体与目标域的实体蕴涵不一致时,要努力做到发现源域的本体和目标域的喻体之间的相似性和联想性,从而进行思维投射。

(一)从物质域到品质域

人物的情感和品质属于抽象范畴,在中文里一般都会通过某一和“白”相关的具体意象来表示。关于这一类的词汇,需要发挥联想。首先理解“白”在这一具体意象中的含义,再结合整体认知,将该词汇从具体的物质域映射到抽象的人物情感、品质域中,完成跨域理解。

(1)五岁的孩童是一张洁白无瑕的纸。

(2)青蝇一相点,白璧遂成冤。

在隐喻认知模式下,例(1)中的“洁白无瑕的纸”是整句话凸显的部分。白色是雪花、白云、白玉等的颜色,这些白色的事物都有着纯洁的特性,就好比一张光洁的纯白纸张,令我们想到社会生活中身着白衣的医生和护士,他们救死扶伤的行为中包含着善良、纯洁的义项。句子的“洁白无瑕的纸”说明孩童性格单纯善良,没有污点。我们在翻译时,把“洁白无瑕的纸”从物质域映射到“单纯”这一抽象的人物品质域中,既完成了隐喻认知,实现了跨域理解,同时也能够为英汉民族所共同理解,使得译文信息的传递更加准确。

例(2)中的句子,出自唐·陈子昂《胡楚真禁所》的诗,“白璧”顾名思义指洁白的玉。白玉质感通透,让人联想到一汪清透的池水,在日光下泛出点点磷光,因而可以和“透明、光明”等词联系起来。当人们想到正大光明时,总会联想到人的处事作风,因而“白璧”又可以指官员具有廉洁、公正等美好的品行。同样的,句子中的“青蝇”可做相似联想。我们在翻译时,把“白璧”这一具体的物质认知域映射到抽象的人物品质域中,旨在表达人物品行清廉,从而在人物品质域内进行英译,使得句子脱离汉文化的束缚,为英民族所理解。

以上两个例子,均是通过具体意象所代表的含义进行联想,然后同生活中其他相似的事物相联系,从而引申出人物品质域的隐藏含义,顺利完成了跨域认知,为接下来的英译打下了基础。

(二)从精神、颜色域到生活域

社会生活类的词汇与人类生活发展的历史、习俗、生活习惯等息息相关,因而理解这一类的词汇就需要结合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社会经验等进行联想。

(3)他是一个白字先生。

(4)自古以来,我国对红白喜事就十分注重。

在例(3)中,白色的东西,往往因其近乎透明的性质,容易被人们在观察万物时忽视。在这种认知表现的基础上,“白”被赋予了“空、无”的性质,人会因缺少知识而表现的无知,这种缺少与“白”的“空”又有了隐喻的基点,衍生出无知的义项。在此借用隐喻认知,把精神域里的内容“无知”映射到了生活域,这样就能把“白字先生”在汉语文化中代表错误、无知的义项翻译成相应的英语词汇,完成跨域翻译。

例(4)中的句子,在英文中,“white”为喜庆之色,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白”是一个禁忌词。在古代,国君死了,天下缟素;长辈去世,举家戴孝,身着白衣。在这种认知下,将“白”从颜色域映射到了生活域,赋予其“死亡、丧事”的义项,避免了因中英文化差异而造成西方读者对“白”的错误理解。

以上两个例子分别结合了“人会因缺少知识而表现得无知”这一社会经验,以及“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死亡”的背景作为基础,然后再在这一基础上进行认知分析。

(三)从生活、颜色域到政治身份域

政治生活类的词汇,反映了一个民族的传统习惯和政治生活,体现一个民族的历史沿革。理解这一类的词汇,需要依据国家的政治背景,将“白”的本义同形容政治类的词进行联想,同时需注意不同国家间政治背景的差异。

(5)黑白两道实在是很难分辨,尤其是在中国!

(6)往来无白丁。

例(5)中的句子,“白道”从字面看很难联系到政治层面。在隐喻认知模式下,“白”是一种亮度很强的颜色,使人联想到“明亮、光明”,从而进一步联想到“正义、合法”等义项,继而想到代表正义的职业——警察。同样的,“黑道”指犯罪团伙,通过相似联想,想到具体的犯罪组织“黑手党”,两者喻义对等,实现了从生活域到身份域的映射,巧妙地避免了因中西文化内涵不对等而引发语义表达不明确的麻烦。

在例(6)中,白色的特点是没有色相,它缺少任何事物的点缀。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白色是“平民之色”。在中国古代,皇帝有明黄色的龙袍,各级官员身着不同颜色、图案的官服,有着严格的等级划分,普通老百姓则多穿一些粗布织成的衣服,没有任何图案。衣物上的无图案与“白”的“无色相”又有了隐喻的基点,在这种认知下,“白丁”衍生出“无官职,地位低下的平民百姓”的义项,将“白”从颜色域投射到了身份域,使得译文更容易为英民族接受。

以上两个例子,结合了英汉国家的政治文化背景,再进行相似联想,实现了跨域认知。

四、颜色词“白”的隐喻认知翻译策略

(一)隐喻—明喻(加喻底)

由于文化背景、思维习惯和认知环境等不同,非本民族读者可能很难理解其中的隐喻,把原文隐喻转换成明喻的一个最突出的优点是能保留和原文一样的形象概念,还能避免突然出现的隐喻对读者造成的冲击,因此达到逼真的效果。(黄丽媛、孙芳琴,2011)

(7)五岁的孩童是一张洁白无瑕的纸。

译文:Five-year-old child is as naive as a piece of white paper.

若直接按照中文的表层意思翻译,英语国家的读者很难理解其中隐含的“纯真”比喻。这里将孩童的“纯真”明喻成“洁白无瑕的纸”,既有效地表达了句中隐含的含义,又能令读者深入了解汉民族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

(二)意译

在翻译某些具有文化特色的隐喻表达时,译者有时需要舍弃喻体形象,采用意译的方法,以利于读者理解。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熟悉其中蕴含的文化信息,深谙其喻义,才能为目的语作者所接受。

(8)他是一个白字先生。

译文:He is the person who always wrongly write a character.

原文“白字先生”在英文中找不到直接对应的译文。译者首先须对“白字先生”在汉民族中所代表的的文化意义进行认知,从而得到“无知”这一义项,再采取意译的翻译策略,用相对应的英文进行跨域翻译。

(三)改换喻体

不同民族所依存的自然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等存在着诸多差异,从而造成了人们不同的价值观念。同一事物相同的概念隐喻反映在语言中也是不同的,英汉语在表达同一概念时常常会选择不同的源域,采用不同的喻体。在处理这种不对应现象时,译者可采取改换喻体的方法,译为与目的语中喻义对等的表达。

(9)黑白两道实在是很难分辨,尤其是在中国!

译文:It is difficult to distinguish mafia and police especially in China!

在汉民族文化中,根据隐喻认知,“黑白两道”分别指的是正义和犯罪的组织,用“黑白”两个喻体指代这两类组织。然而在英民族文化中并没有此类用法,翻译时,需要采取改换喻体的策略,将其转化成英民族能理解并接受的“police(警察)”和“mafia(黑手党)”这两个常见喻体,实现两者喻义对等。

五、结语

颜色词“白”的各种隐喻用法与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方法和认知思维密不可分,都可以用隐喻认知机制进行解读,从而在此基础上完成互译。本文对“白”所在的非颜色领域范畴进行了语料整理和分类,并以此进行了隐喻认知分析,发现“白”英译过程的隐喻认知模式涉及三种类型:第一,从物质域投射至情感域;第二,从精神、颜色域投射至生活域;第三,从生活、颜色域投射至身份域。根据隐喻认知模式,翻译时可分别使用明喻(加喻底)、意译、改换喻体等翻译策略。同时,译者需深入了解英汉民族之间的社会、文化背景差异,才能更好地进行认知转换,使译文更准确、生动。

参考文献:

[1]Berlin R.& P.Kay.Basic Color Terms:Their Universityand Evolution[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9.

[2]Lakoff,G.& 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关长平,文倩.中英颜色隐喻“白/white”的对比[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4).

[4]韩凯华.从认知角度看颜色词“白/white”的隐喻用法[J].语文建设,2012,(4).

[5]黄海军,马可云.隐喻认识观照下的颜色隐喻及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09,(5).

[6]宋伟华.汉英颜色词“白”和“WHITE“的语义演变及用法比较[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7]宋伟华.汉英颜色词“白”与“white”之语义韵比较及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10,(3).

[8]王玉英.汉英颜色词“白”之国俗语义探析[J].修辞学习,2004,(5).

[9]肖坤学.论隐喻的认知性质与隐喻翻译的认知取向[J].外语学刊,2005,(5).

[10]张广林,薛亚红.隐喻的认知观与隐喻翻译策略[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11]张祝祥,杜凤兰.英汉基本颜色词“黑”“白”的认知语义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5).

[12]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3]朱志梅,张品.从认知角度分析英汉基本颜色词“白”的语义[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3).

论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英语隐喻翻译 篇7

一、英语中的隐喻概述

隐喻的含义便是用一种事物来代表另一种事物,通常比较含蓄、隐晦,不容易被发现。比喻方法之中,除了隐喻之外,还有明喻、借喻等。对于明喻的代表便是like和as(就像、如同的意思)一类的词,这些词出现,无疑便是明喻。他们之间也许是完全不相同的概念,但是其各自所发挥的作用却是大有不同的。比喻的作用,无疑就使是本体的形象变得更加形象与生动,更容易被大众所理解,更加具有独特的语言美。另外就是隐喻,形如“A is B(A是B),就像“时间就像生命”这句话的翻译应该为“Time is liken to life”如果只是翻译成了“Time is life”就有点不恰当,因为后者的意思为“时间就是生命”。看似相同的概念但却有着不一样的表达,由此可见英语文化中的隐喻确实是对于英语文化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在隐喻发展过程中,曾经有两个影响比较大的人物,即赛尔和戴维森,赛尔对隐喻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提出一个公式;戴维森在赛尔研究的基础之上进行了深一步的研究,并提出自己的独立观点。指出隐喻与其他比喻手法一样,有着本体和喻体,其中,本体是指比喻的对象,而喻体则指被比喻的对象,两者之间可以说是毫无关联。在英语中所说的隐喻与中文的隐喻还是有区别的,英语中的隐喻一般被广泛的用于语法,词汇,单个句子或者整篇文章,而中文中的隐喻却是偶尔使用。此外,隐喻还被广泛的用于书面英语中,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甚至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因为我们每个人在一天的生活中用到隐喻的次数非常之多。

二、英语中隐喻的分类

英语中的隐喻主要被用于语法、词汇等方面。其中,最为基础的便是词汇的隐喻,词汇隐喻便是用一个词汇来代表另一个词汇的意思,两者在表面上很难看出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但是在隐喻手法的应用之下,便会将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共同之处挖掘出来。在语法隐喻中,就是要用一种语法来替代另一种语法,而这两种语法所表达出来的意思也是完全不同的,它的用法也存在着差异。跟词汇的隐喻使用方式相同,英语句型也会通过隐喻的手法来改变其意思。例如,英语之中,常见本来是动词,通过隐喻,将它变为名词。诸如此类的还有形容词变为名词。

I didn't care about my car ever,so it's engine failed(我不关心我的汽车,因此它的发动机就出现了故障),如果我们使用语法的隐喻来进行句子表述时,就可以变成“I didn't care about my car ever,caused engine failure”意思一样,但句子结构却发生了变化,其中英语中的隐喻在使用过程中还有明显的区分,其中有简单隐喻和复杂隐喻。例如前面提到的“life is time”便是简单隐喻。其中所含的成分较为单一,而且结构也较为单一,更容易理解。但是复杂隐喻则会有点难以理解,其中包含的成分较复杂,结构也相对较复杂,不容易发现其中所隐喻的内容。

三、认知语言学对英语隐喻翻译的影响

随着英语在国际以及在社会中的发展与进步,英语的理论也发生的巨大的更革与变新。英语词汇也如同是新生的嫩芽,一直不断的茁壮成长与发展,其也有一部分依赖于隐喻的功劳。隐喻翻译也在不同的方面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与进步。通过英语隐喻的方式,使得英语文化变得更加的多元化,同时也让英语中的词汇,语法能够表达不止原来的意思,同时还增加了其他的含义,也就为英语翻译工作的准确性提高提供了保障。

结束语:隐喻和明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不同,但是两者在语言运用中都十分广泛。隐喻不仅在中文之中广泛应用,同时在英语的词汇、语法、句型、篇章中都有一定的应用。根据隐喻的使用难易程度将隐喻分为复杂型和简单型的,也可以根据隐喻使用的表象是否明显,将隐喻分为明显型的和不明显的,根据分类的标准不同,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类型。在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对英语隐喻翻译等方面带来了许多影响,在英语表达的过程中,增添和丰富了表达的涵义,同时在英语隐喻翻译过程中,也可以使用直接翻译或者间接翻译的方法来进行准确翻译。

摘要:隐喻,较为含蓄的修辞手法中的一种,也就是用一种意思表达另一种意思。在我们的国语中,隐喻的修辞手法时常可以见到,然而对于英语,同样也有诸多隐喻手法的应用。英语作为一个国际性通用语言,在长时间的发展历程中,在语法、词汇上都会应用到隐喻的手法。本文我们将通过直接间接的进一步理解与解析在英语语言视角下的隐喻翻译,以达到最精准的翻译效果。

关键词:英语,隐喻翻译,语言学

参考文献

[1]高佳.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翻译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5)

[2]吴小芳.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汉语无主句英译——英语隐喻性无灵主语句之尝试[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2(01)

英汉颜色词“黑”隐喻认知对比研究 篇8

1 颜色与隐喻

传统的观点认为, 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 属于文学修辞的范畴。认知语言学认为,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 更是一种思维模式, 是人类语言和思维的认知手段。从认知语言学角度, 隐喻是人类思维所固有的基本特性, 我们的概念系统建立在隐喻之上, 隐喻的实质是将某一领域的经验用于理解和经历另一领域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1]。

颜色是我们和外界以及大自然接触的最直观的感知和经验, “人们在生活中通过与自然事物接触, 使视觉器官产生对物体最直接的反应, 形成最初的颜色感知经验, 进而在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人们对于生活最基本的颜色情感概念, 即颜色所代表的隐喻意义。”[2]例如:”black”的原始意义是黑夜的黑色, 由此而联想到的黑夜带给我们的“神秘”和“害怕”则是隐喻意义, 即:当人们用颜色的基本范畴 (最初的颜色感知经验) 去表达和解释其他认知域 (颜色隐喻意义) 的范畴时, 便形成了颜色隐喻认知。

2 英汉颜色词“黑”隐喻认知共性与个性差异形成机制

在人类的生活经验中, 黑色是基本颜色词, 其基本意义是人类对于“黑”的基本认知, 而隐喻意义则是以基本意义为核心经过隐喻辐射向外扩展而形成的意义。人类在自身视觉神经生理机能客观存在的前提下, 通过身体在客观环境中获得的体验将思维获得对颜色的感应进行范畴化和概念化。换言之, 人对颜色的认知是视觉神经与大脑认知能力结合的产物, 不是完全客观的, 而是主客观综合作用的结果。[3]因此, 对于颜色的认知会受到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的影响:1) 神经生理机制, 即与眼部颜色锥体的构造及作用方式, 以及眼睛和大脑的神经联系有关;2) 普遍的认知机制, 即对接受的刺激所进行的感知处理和认知推算; (3) 特定文化对普遍认知机制的处理结果所作的选择。[4]在这三个影响因素中, 第一个由人类的生物特征决定的, 因此不存在差异, 第二个在环境与条件相同时也会产生相同的感知与处理的方式, 当然这里也存在个体差异。第三个则是引起颜色词“黑”在英汉中产生不同认知的最直接原因。下面笔者拟从几个方面探讨颜色词“黑”在英汉语中的认知共性与个性差异。

2.1 黑在英汉中的认知共性

从词源学上讲, “黑”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是指某种具体物体的颜色, 其基本意义属于颜色域, 而颜色是一种视觉效果, 由于人们具有相同的感觉生理机制和视觉神经系统, 因此人们对于颜色的感知具有共性。而且在语言和文化上人类都有许多共同之处, 同时人类思维、认知能力也具有同一性, 这使得不同语言的颜色隐喻拥有许多相同之处。因此, 在汉语和英语中, 黑色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相同的隐喻内涵:

1) “黑”在视觉域的隐喻认知:从词源的角度来看, 黑色是表示墨或煤的颜色。而《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 (第四版) 中对黑的含义解释为“the very darkest color, like coal or soot”基于墨或煤的色调较暗和沉稳, 黑色被用来映射“深沉、肃穆和神秘”, 在英汉语言中都有类似的表达方式。如:“black suit”和“black dress”是西方人的传统服饰, 在正式的场合通常身着黑色礼服;法官身上的长袍也是黑色, 代表了法律的公正;在中国古代, 祭祀时, 封建帝王和大臣们也身着黑色的“玄衣”。

2) “黑”在道德域的隐喻认知:由于“黑”与黑夜的颜色给人相同的视觉感受, 而黑夜是“没有光亮”、“看不见的”。这一特点使人联想到隐蔽场所。人们在隐蔽场所从事的活动往往不是光明正大, 通常是“非法的”、“不被人发现的”、“秘密的”。这一意义是在“黑暗”的意义上经隐喻认知后产生的, 黑的意义从视觉域投射到道德域。人们对黑色的认知比较相似, 都有用黑色这一基本范畴来描述、解释一些神秘的事件、非法的制度或危险的事物以使人们对这些事物有真实而形象的认知。如:汉语中的“黑钱”和英语中的black money均表示不道德的、通过非法手段获得的收入。另外汉语常说“这是一批黑货。”而英语中也有“They have sold the black goods.”的表达方式。汉语中的“黑名单”亦可对应于英语中的“black list”。

3) “黑”在情感域的隐喻认知:相关研究表明, 人类对颜色的感知具有如下规律:亮度最强和最弱的颜色最容易被人感知, 而容易被人类感知又是焦点色的一大特点之一。[5]黑色作为亮度最弱的焦点色很容易为人类感知, 也容易令人类产生“沉闷”、“心中不快”的情绪。因此黑色常用来表达“沮丧”、“不快”的情绪。如汉语中的“今天是黑色的一天”和英语中“It’s a black day today.”均用来表示“今天”运气不佳, 让人心情不好。

2.2 黑在英汉中的认知差异

尽管“黑”在英汉中有许多相同的认知, 但是人们对于黑色的认知仍表现出了许多的语言差异。如

black tea (红茶)

黑面包 (brown bread)

black and blue (青一块, 紫一块)

黑桦 (red birch)

Black eye (眼圈发青)

这种现象的产生与英汉两种文化差异是分不开的。笔者认为原因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 政治、民族文化差异。“由于人们创造文化的环境不同、条件和途径也不尽相同, 致使各民族文化有了不同的特点, 这些特点必然塑造独特的民族个性, 并使语言带着丰富的民族色彩。”[2]英语中“work like a black (工作非常努力) ”、“black power (黑人人权运动) ”、“black English (黑人英语) ”等将“黑”等同于“美”的概念则是源于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美国人权运动, 黑色成为了黑人骄傲的标志。

2) 历史起源与社会生活差异。在中国, 黑与铁的颜色相似, 因此古人常将铁的坚硬特质与黑联系起来, 用黑色来象征“刚直”、“坚毅”、“严厉”和“无私”。如在京剧中用黑色脸谱来表现刚直不阿、大公无私的包拯和尉迟恭。在中国古代, 当一个人犯罪时, 他的脸或前额会被用墨涂上颜色, 以示抹不去的耻辱。由于墨水是黑色的, 因此在汉语中黑色表示“不光彩的”、“耻辱的”。如“你这样的行为会给学校抹黑”。

英语中亦有在其特定社会生活中产生的特殊表达。如black sheep字面上的意思是“黑羊”, 实际是指集体中的败类、败家子。它源于英国古代的迷信传说, 过去英国人认为具有黑色羊毛的羊羔是魔鬼的化身, 因此牧羊人总觉得一只黑羊挤在一群白羊中很不吉利。黑色的羊毛也值不了多少钱, 被当成无用的东西。这样black sheep就隐喻为“无用的人, 败家子”。

3) 审美情趣差异。如在前面的例子中, 英语的“black tea”在汉语中指“红茶”, 这一差异便是源自英汉国家人民审美的不同。因为汉语针对茶水的颜色而言, 故称其为“红”, 而英语的着眼点则放在茶叶的颜色上, 故称其为“黑”。又如, 英语中有种鱼“black ruff”在汉语中称为“双鳍鲳”。其原因是英语国家的人目光放在了鱼的颜色上, 而汉语国家的人关注的是鱼的形态。汉民族更注重事物的本质及内在的辩证关系, 而英民族注重的是事物的表象。

3 结束语

由于人们具有相同的生理机制和视觉神经系统, 人类在语言和文化上都有许多共同之处, 使得颜色隐喻拥有许多相同之处, 但是, 由于人们认知视角和民族文化的不同, 使得颜色词在不同文化中又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因此, 了解不同颜色词在英汉中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于颜色词的学习具有很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孙玉萍, 陈清.基于隐喻理论的综合英语词汇教学的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 2011 (4) .

[2]李燕.汉语基本颜色词之认知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4 (4) .

[3]王娜.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非基本颜色词的构成[J].语文学刊, 2011 (11) .

[4]陈家旭.英汉语基本颜色的隐喻认知对比[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3 (12) .

[5]张祝祥, 杜凤兰.英汉基本颜色词“黑”、“白”的认知语义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 (5) .

[6]李淑艳.英汉颜色词隐喻意义的认知比较[J].科技信息, 2008 (6) .

[7]Ray Vern F.Human color Perception and Behavioral Response.Transactions of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1953[M]//Hickerson, Nancy Parrot.Linguistic Anthropology.New York:Holt, Rinechart and Wintson.1980:121.

[8]Lakoff G, 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认知语言学下颜色隐喻 篇9

我们的世界之所以是五彩缤纷、绚丽多姿正是颜色赋予我们的。颜色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第一感知, 它赋予我们精神遐想的无限空间, 更是语言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它描述了所代表的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历史变迁, 也积淀了人们对于世间事物所有的体验领悟、审美情趣、伦理观念、哲学思想等深层的文化内涵。因此, 颜色词的翻译并不是简单的不同语言之间的一一对应, 它除了表达色彩的概念意义外还伴随着不同民族的社会和文化意义。

二、《红楼梦》中颜色词的作用

《红楼梦》极大地发挥了颜色的作用, 它的出现不仅是作者才华的体现, 也是社会文化的要求, 因此它的翻译也包含了不同层面的意义:颜色词本身所具有的概念意义、作者使用的初衷、颜色词的引申含义等。译者只有将不同层面的因素都融入到翻译的过程中才能将原文的主旨和风格一并呈现给译文读者。基于这一要求, 不同国家的译者都在探索和研究颜色词, 特别是文学作品中颜色词翻译的理论。认知语言学以体验和认知为基础揭示不同民族和文化背景下对颜色词的认知理解、认知途径、认知隐喻和引申含义, 再以译者的角度将对两种不同文化的体验和认知进行对比分析, 不仅可以避免颜色词翻译过程中不同文化下颜色词概念定义的误差, 还可以将文学作品中的文化背景纳入颜色词的翻译过程中, 使颜色词的翻译更忠实地反映原文的描述和特点。

三、《红楼梦》中“红”在俄版中的翻译

“‘红’是《红楼梦》的灵魂”。从著作名称的命名, 到小说主人公, 再到小说的主要内容都离不开“红”色。“红”色贯穿小说的始终, “红”色在作品中如此重要, 它的翻译也绝对不容忽视。

(一) “红”色代表生气、羞愧

(1) “这里宝姑娘……登时羞得脸通红, 说又不是, 不说又不是。” (第三十二回)

(2) “这样人家, 公公婆婆当自己的女孩儿似的待.婶娘的侄儿虽说年轻, 却也是他敬我, 我敬他, 从来没有红过脸儿”

从对“红”的理解认知中我们可以得知, “红”来源于火和太阳的颜色, 象征着希望、热情。但是基于人的生理反应, 在羞愧和生气时脸色会变红, 因此汉语中常用“红”来表示生气和羞愧。如在例句 (1) “脸通红”是由于羞愧而导致的, 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在掌握“红”的这个认知基础上, 在俄语中找到与“羞愧”相对应的词“покраснеть”, 体验是认知的基础, 由于人的基本生理反应相似, 因此俄语中羞愧一词“покраснеть”也是从红“красный”转变而来, 译者体验的基础上将两种不同文化下的对“红”的认知进行对比, 选择可以既能表达原文“羞愧”又能体现“红”的物理颜色与原文相对应, 来实现翻译的准确性。而在例句 (2) 的翻译中, 译者要在对“红”做出正确的认知理解基础上, 还要从全篇进行分析, 此处是形容家庭和睦, 因此不会有“羞愧”之意, 而是“生气、发火”, 由此可见译文的译者在翻译时做到了形式的统一“краснеть”——红过脸, 但没有从语篇整体理解, 导致对原文的曲解。译者的体验和认知是翻译实现的基础, 只有正确的原文认知才能达到翻译的准确性。

(二) “红”色, 美丽女子之意

(3) “一朝春尽红颜老, 花落人亡两不知!”

自古以来, 中华女子以红妆为美, 因此常用“红妆”“红颜”“红楼”来指代美丽女子。《红楼梦》也取之此意。例句 (3) 都是作品中的经典名句, 并以诗词的形式出现, 翻译起来比较复杂。“一朝春尽红颜老, 花落人亡两不知”中的“红”一语双关, 既有“花朵”之意, 同时也指代女子即主人公林黛玉。译者在翻译中首先要确定对原文正确的认知理解, 在了解“红”的基本认知基础上对语篇进行理解, 这是主人公对自己悲惨命运的写照。由译文我们可以看出译者将“红”理解为“жизнь” (生活) , 虽将诗中的表示主人公命运的意义表达出来了, 但原文中的颜色词未得到体现, 还丢失了作者对人物的刻画, 也就是说译者在发挥主观作用时脱离了原文的制约性, 使译文读者对原文的理解无法与原文读者达到同样的共鸣。因此译者的体验和能动性的发挥对翻译的实现有重要的作用。

(三) “红”色代表悲伤、难过

(4) “凤姐听了, 眼圈儿红了半日” (第十一回)

基于人的体验, 人在伤心难过时, 眼圈会发红, 欲哭而又未哭, 因此“红”又常比作伤心, 难过, 而在俄语中并无与之相对应的准确表达原文意思的词, 因此译者在原文的基础上再译文中加以补充做了归化处理, 将原文意译过来“Глазапокраснелиизатуманилисьслезами”, 眼睛微红而又噙着泪水。

(四) “红”色, 身份地位的象征

(5) “两边阶下一色朱红大高照, 点两条金龙一般” (第五十三回)

“朱”, 也是红色的一种。汉文化中从明朝开始崇尚“朱”, 皇族采用“朱”姓, 因此“朱”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但是在译文中译者并未将这一涵义表现出来, “красныепраздничные” (红色的, 喜庆的) , 笔者认为此处如译成“золотой”或许可以体现原文要表达的地位的象征。

四、结语

综上所述, “红”色, 作为《红楼梦》中贯穿始终的颜色, 在翻译的过程中既要对其做出正确的认知理解, 又要从整个语篇意义的考虑, 同时还要兼顾原文的特点, 掌握起来很难。认知语言学为“红”色的翻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使翻译有了新的着手点, 从颜色的产生、根本, 再结合不同的国情和社会背景, 使其更加符合作者的初衷, 更加加深读者对作品的领悟。当然, 在翻译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不足, 如在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直译与意译, 这些理论需要进一步分析。

摘要:认知语言学家认为, 颜色的认知是语言发展的经验来源。但是由于不同国家对颜色词的认知理解不同导致在翻译过程中出现偏差, 甚至形成文化交流中的矛盾。因此颜色词作为文化中一类不可忽视的语言现象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本文以《红楼梦》俄译版本为例,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浅谈“红”色的翻译。

关键词:认知,红楼梦,“红”,翻译

参考文献

[1]周汝昌.《红楼梦辞典》.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7年.

[2]孙逊.红楼梦鉴赏辞典[M].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 2005.

[3]冯庆华.红译艺坛——《红楼梦》翻译艺术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4]曹雪芹, 高鹗.红楼梦[M].北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1996.

认知语言学下颜色隐喻 篇10

对颜色的认知是人类对外部世界认知和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范畴之一。国外有不少学者对颜色词做了系统的研究,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柏林 (Berlin) 和凯 (Kay) 认为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11个基本颜色词, 其中包括显著的黑与白, 人们对颜色词的运用不是任意的, 而与人类基本认知密切相关。Eleaner Rosch在Berlin和Kay研究颜色词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试验, 形成了原型范畴理论, 指出基本层次范畴取决于我们的身体和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也就是说, 颜色词的语义及其变化与人类的生理和心智体验密切相关。近年来, 国内的一些学者如张淑慧、韩凯华等也从认知和对比的视角研究汉英颜色词。

二、隐喻的理论基础

长期以来, 隐喻被认为是两种修辞格。国外从认知角度解释隐喻最早的要数洛克 (Locke) , 他在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 (1698) 中就提出了类似于概念隐喻的观点。20世纪60年代, 雅各布森 (Jakobson) 指出隐喻和转喻是语言运作的两个重要原则。在认知语言学家看来, 隐喻本质上是概念性的, 不仅存在语言中, 而且存在我们的思维和行动中。

作为认知隐喻研究的代表人物, 莱考夫 (Lakoff) 和约翰逊 (Johnson) 在Metaphors We Live By (1980) 中提出概念隐喻理论, 将人们对隐喻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层面。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仅表现为语言手段或修辞格, 而本质上被看作是通过一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事物的认知方式。概念域之间的映射构成了该理论的核心部分, 即隐喻可以理解为从一个始源域中的概念组成要素向另一个目的域中的概念组成要素的映射。大多数情况下, 由于隐喻的不可逆转性, 始源域为具体的事物, 而目的域则是抽象的概念。隐喻涉及两个概念领域, 前者向后者的映射基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身体体验, 其运作基础是事物之间的相似性。“隐喻义是通过跨概念域映射过程后所形成的映合结果”。因此, 当人们用颜色域去表达和解释其他认知域时, 便形成了颜色隐喻认知。

三、概念隐喻观对颜色词black和white的分析与讨论

本文的语例来自朗文当代英语大辞典 (英英·英汉双解) 和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词典, 分析的对象为名词和形容词词组。

当我们用颜色域去表达和解释其他认知域时, 便形成了颜色隐喻认知。人们的思维会不自觉地将颜色域和另一个概念域相提并论, 并且用颜色的概念去认知和理解那些相对抽象的、缺乏内部关联的概念, 使后者似乎具有了前者的特征。根据对语例的分析, 我们发现black和white的隐喻用法可以分成两大类, 即基于身体体验的隐喻义和基于心理情感体验的隐喻义, 每一大类下包含若干由颜色域到另一个概念域的映射而产生的语义。

1.基于身体体验的隐喻义。人类的身体运动、对物质和社会的经历反映到生理体验上产生此类隐喻义。

(1) Ron’s been skiing. He is black and blue all over. “black and blue” (青一块紫一块) 通过皮肤的颜色表达某人因强烈撞击身体受伤的含义。当某人摔倒或被打, 被摔被打的皮肤部分会显出深色的淤青, 好像黑色和深蓝色的混合, 因此, “black and blue”字面上说的是两种颜色, 但通过隐喻认知, 颜色域映射到身体状况域, 就具有了受伤的含义。

(2) He is white livered. “white livered”的隐喻义来自人的生理体验。这里的白色不是指肝脏是白色, 而是指当我们感到害怕恐惧时, 脸色变得苍白。通过脸色发白这样的生理表现和隐喻认知加工能力, white的语义从颜色域映射到了心理域。相似的表达包括white feather (胆怯) , white knuckled (极度紧张的) 等。

2.基于心理情感和文化体验的隐喻义。该类隐喻义来自我们的大脑和客观世界相互作用产生的情感体验, 来自受各种相似性和文化影响的联想意义。相关研究表明, 黑色作为焦点色, 容易被人类感知, 产生沉闷、心情不快等心理反应, 此反应在中西方文化体验中表现出一致性。颜色词black的语义经由隐喻认知映射到了心理域, 具有了“悲哀”、“沮丧”、“不愉快”之意, 如 (3) His mood is blacker than ever.

(4) There is a thriving black market in vehicle parts. 黑色还经常使人联想到隐蔽场所, 人们在隐蔽场所所从事的活动往往不是正大光明, 而通常是“非法的”。这一意义是在“黑暗”的意义上经隐喻认知后产生的, 由颜色域映射到了法律道德域。如例 (4) 所示, 我们知道“市场”是没有颜色的, 这里通过从始源域black到目的域“非法市场”的映射, 从而形成“黑市”这一隐喻, 使得我们对非法交易市场有了鲜明生动的感知。类似的表达有black economy (黑市经营) , black money (黑钱) , black goods (黑货) 等。

(5) He's always been regarded as the black sheep of the family. 黑色在西方文化中是禁忌色。Black所修饰的词构成的隐喻还表示死亡、邪恶、不吉利的意义。如例 (5) 的black sheep, 它源于英国古代的迷信传说。过去英国人认为黑色羊毛的羊羔是魔鬼的化身, 因此牧羊人总觉得一只黑羊挤在一群白羊中很不吉利, 黑色的羊毛也值不了多少钱, 被当成无用的东西。这样black sheep就隐喻为“无用的人, 败家子”。这里的象征用法来自从颜色域到人的心理情感域的隐喻认知映射。类似的表达包括black mass (安魂弥撒) , black magic (黑魔法, 妖术) , black soul (邪恶的人) , black day (倒霉的日子) 等。

(6) white soul / white hand (廉洁, 诚实) 。与黑色不同, 白色给人澄明无瑕的感觉, 让人心情愉悦放松。在西方文化中, 白色象征着高雅纯洁, 正直诚实。从上述例子我们看到, 并不是说灵魂和手是白色的, 而是指这些事物的本质是好的, 其隐喻义通过颜色域向道德域和法律域的映射而获得。

(7) a white lie. 对该词的理解同样不能望文生义。谎言本是没有颜色之分的, 因为white在西方文化中褒扬的象征意义, white在该词中就具有了善意的, 无害之意。white的语义通过隐喻认知从颜色域映射到了道德领域。

(8) one of the white days of sb’s life. 白色在西方文化中被赋予了幸运吉利的内涵, 古希腊和古罗马人祭祀神灵之物也是白色。Black sheep是“害群之马”, 与之对应, white sheep则指坏人之中的好人。同理, black day是“倒霉的一天”, 而white day则是“幸运的一天”。white的语义通过隐喻认知从颜色域映射到了心理情感域。

(9) Despite the loss, the team refuses to wave the white flag and give up on the season. 不是所有的white在心理情感域的隐喻义都是正面的。人们看见白色, 除了感觉到澄明纯洁外, 也会有苍白、缺少血色之感。White的引申义可指人无所作为, 不采取行动, white flag (白旗) 用在军事领域, 具有投降屈服的意思。通过隐喻认知, white的语义从颜色域映射到了军事领域。

四、结语

本文以英语中的基本颜色词black和white为例探讨了隐喻视角下存在的颜色隐喻及其语义的变化。颜色隐喻主要基于由颜色引起的心理意象与颜色词所修饰的事物之间产生的心理意象的相似度, 通过隐喻认知, 从颜色域向各个不同认知域的映射形成了颜色词的隐喻义。颜色隐喻使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更加鲜明生动。对基本颜色词的研究有助于母语为非英语的语言学习者正确的认识和理解英语颜色词的语义特征和用法。

参考文献

[3]张淑慧.汉英颜色词文化意义跨语言共性的认知阐释[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9, 28 (6) :94-95.

[4]韩凯华.从认知角度看颜色词“白/white”的隐喻用法[J].语文建设, 2012, 4:24-26.

[8]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9]萨默斯.朗文当代英语大辞典 (英英·英汉双解) [M].上海:商务印书馆, 2004.

[10]陆谷孙.英汉大词典 (第2版) [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上一篇:玻璃纤维桩修复下一篇:高等教育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