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本质

2024-07-21

物理本质(精选六篇)

物理本质 篇1

关键词:揭示,科学本质,实验,课堂应用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 物理实验对学生发展的作用最终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但现行高中物理教材中只有19个学生实验, 实验数量太小, 且绝大部分是验证性实验和测量性实验, 只有2个是探究性实验, 课时也不足, 不利于在物理实验中开展探究性教学, 对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为了充分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 改变传统物理实验课堂教学是关键。物理课程要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 放手让学生去经历科学探究过程, 学习科学研究方法,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设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这里笔者讲中学最主要的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课是如何通过实验揭示科学本质的。

一、运用物理实验中所呈现的感性材料, 提供学习情景, 是物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例如, 在讲《探究自由落体运动》一课时, 笔者为学生展示两张一样大小的硬纸板和两张同样大小的纸片。然后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如果两纸板一块平的, 一块竖直的 (下缘与水平板在同一水平面上) , 同时在同一高度释放, 问哪一块先着地?大部学生猜答是“两板同时落地!”第二个问题是:如果一张纸板B与一张纸片A叠在一起 (A、B谁放在上面都可以, 纸片A在上面更有说服力) 释放呢, 哪个先着地?所教班的同学几乎都会猜答“纸板B先着地!”

实验结果是——第一种情况竖直的板先着地;第二种情况同时着地。做了第一个实验后学生们就开始争论了, 为什么呢?为什么与教材说的不一致呢? (这类学生能课前预习, 但没有抓住两者区别) 。第二种情况就更让学生费解了, 这种方法教材中没有, 达到了激发学生兴趣和学习动力的效果。为什么不是重的先着地呢?同学们通过实验发现问题的本质, 解释其中的原因, 这就是我们通过实验所想要的。

情景化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为:先创设情景——即在实验课中, 教师有意识地去创造一些情境, 在课堂上让学生亲身去体验、去感受, 接触问题、解决问题;二是确定问题——学生在教师所安排的情景中活动, 遇到问题, 教师及时启发引导, 使问题明确化;三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实验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去解决面临的问题, 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问题的线索,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 获取知识, 从而解决问题;四是合作与交流——教师在学生讨论完后, 有目的地给学生时间交流彼此的体会, 达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目的, 当然, 教师与学生也可开展讨论, 实现教学相长。情景化教学模式主要用于验证性实验教学。

又如, 在高一讲“力”的概念时, 有学生认为力是可能通过物体传递的。为了加深学生对“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的理解和记忆, 跟学生做一个“你是大力士”的游戏——让8~10名男生组成一列纵队, 最前一位站在一堵墙前, 手撑着墙壁, 后面的依次推着前面的同学, 要求老师一声令下, 他们就使劲往前推, 你猜最前面的这位同学能顶得住吗?开始时, 学生一定不愿站在最前面做这个游戏:太不公平了, 一个人哪能比得过这么多人呢?就算你是大力士, 也不可能有10个人的力气大!当然, 实验最后给了同学们惊奇的答案。

二、情景教学模式不能用于探究性实验中

怎样的教学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呢?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本杰明·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学和物理课程标准对物理实验的要求, 笔者建立了可行的实验探究教学程序——“目标→引导探索→实验→达到目的”, 形成了一种实验目标教学模式。

如在讲完竖直面内的圆运动后, 为了理解在最高点重力能提供向心力的条件。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谁能把一杯水倒过来? (取材于“60个科学游戏”)

讲台上有一大半杯水, 比赛的要求:在不用任何东西盖住杯口的情况下, 谁能把这只装有水的杯子倒过来, 而又不洒出一滴水, 谁就是成功者。

按照常理, 这个游戏是无法完成的。谁都知道, 别说把杯子倒过来, 就是倾斜到一定程度, 杯中的水都会流出来。要是把杯子倒过来, 那杯里哪还留得住水?但是, 仔细想一想, 裁判并没有限制你“怎样把杯子倒过来”, 在这里, 你就有文章可作了, 也是参与者能发挥空间的地方。老师点题——目的就是杯倒水不倒。老师指导分析, 引导学生探索, 同学小组交流达成共识, 确定方案。既然裁判没有限制“怎样把杯子倒过来”, 那么就可以像杂技演员耍水流星那样, 来完成这个游戏。用绳子拴住两个小碗, 在碗里盛满水, 然后就耍起这根绳子, 碗里的水一滴也不会洒出来。由此, 你能得到什么灵感呢?当然, 不让杯中的水洒出来, 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有同学动作不稳, 或不连贯, 或者太慢, 都会导致失败, 甚至淋湿袖子。这个实验除了给大家带来轻松的体验以外, 还给了同学们以启示:一是看事容易做事难;二是懂得学以致用的道理, 知道学知识是有用的, 关键看自己会不会用, 懂不懂用。

又如, 在讲圆周运动的《离心现象》这节课时, 设计这样一个探究实验:准备好一张长条桌 (课桌、方桌也行) , 把几个装有乒乓球的罐头瓶倒扣在桌子上。参加实验的人, 要设法用手拿倒置的瓶子 (注意, 瓶口不能用任何东西挡住) , 连同瓶内的乒乓球一起运到前面的终点。谁先到达, 谁就获得参加过程性评估分的机会。

这个游戏性的探究实验最大限度地调动了每一个学生参与, 展现了学生的潜能, 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老师一提到娱乐场里的甩色子, 同学们心里就有了底。学生实验成功后, 同学间交流总结, 通过对乒乓球的受力分析, 知道在竖直面上当重力与摩擦力相等时, 球就不会掉下来了。

所以, 通过探究性实验课的教学, 优化实验教学过程, 指导实验方法,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才是教学之目的。有目的、有计划地增加学生探究实验或含物理原理的游戏, 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好办法。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为此, 物理课堂教学中要以物理实验入手, 多角度地创设教学情景, 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悟出道理, 得出结论。

参考文献

[1]张大昌.物理课标准 (实验) 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3.

[2]张德启.物理实验教学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

7.金属塑性变形的物理本质 篇2

1. 塑性变形包括晶内变形和晶间变形。通过各种位错运动而实现的晶内一部分相对于另一

部分的剪切运动就是晶内变形,常温下有滑移和孪生,当T>0.5TR时,可能出现晶间变形,高温时扩散机理起重要作用。

2. 派一纳模型。假设:经典的弹性介质假设和滑移面上原子的相互作用为原子相对位移的正弦函数假设。意义:ⅰ位错运动所需派一纳力比晶体产生整体、刚性滑移所需要的理论切屈服应力Tm=G/2π小许多倍。ⅱb越小,a越大,则临界切应力越小ⅲ其他条件相同时,刃位错的活动性比螺位错的活动性大。

公式:

3. 滑移系统。

4. 孪生。孪生后结构没有变化,取向发生了变化,滑移取向不变,一般孪生比滑移困难,所以形变时首先发生滑移,当切变应力升高到一定数值时才发生孪生,密排六方金属由于滑移系统少,可能开始就形成孪晶。

5. 扩散对变形的作用:一方面它对剪切塑性变形机理可以有很大影响,另一方面扩散可以

独立产生塑性流动。

6. 扩散变形机理包括:扩散-位错机理;溶质原子定向溶解机理;定向空位流机理。

7. 扩散-位错机理:扩散对刃位错的攀移和螺位错的割阶运动产生影响;扩散对溶质气团对

位错运动的限制作用随温度的变化而不同。

8. 溶质原子定向溶解机理:晶体没有受力作用时,溶质原子在晶体中的分布是随机的,无

序的,如碳原子在α-Fe,加上弹性应力σ(低于屈服应力的载荷)时,碳原子通过扩散优先聚集在受拉棱边,在晶体点阵的不同方向上产生了溶解碳原子能力的差别,称之为定向溶解,是可逆过程。定向空位机理则是由扩散引起的不可逆的塑性流动机理。

9. 金属的屈服强度是指金属抵抗塑性变形的抗力,定量来说是指金属发生塑性变形时的临

界应力。

10.11. 金属的实际屈服强度由开动位错源所需的应力和位错在运动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阻

注重知识本源 迈向物理本质 篇3

【关键词】高中物理 本质 思维 课程

在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的课程总目标中发现,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所以,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应促进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积极参与课堂、探究合作、大胆实验、乐于思考,激发其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科学探索的兴趣,从而培养其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一、围绕教学本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物理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概念的建立与物理规律的发现都是以实验事实作为依据的。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只有重视实验,才能让学生获得理性的知识。首先可以通过趣味性的物理实验演示,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激发他们思索的欲望。用实验导入新课的方法,可以使学生产生悬念,然后通过授课解决悬念。其次,每节课的前十几分钟是最佳的实验教学时机,因为这时候的学生往往情绪高昂,注意力集中,如果教师能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根据欲讲内容,做一些随手可做的实验,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最后,还可以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跟物理实验联系起来,使学生感悟实际生活的奇妙和规律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组织和设计课堂讲授内容和实验内容,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通过演示实验,使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而富有刺激性,可以使学生感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增强学习效果。

二、注重知识过程,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的获得并不是直接由学科的知识内容来表达的,它往往隐藏在知识的背后,支配着知识的获取、知识的应用等。历史上人类认识某一规律时科学家们的活动过程、思维过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天体运动、万有引力等问题的研究,物理规律的得出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如对于万有引力定律的得出安排了三节内容,它展现了科学发展过程中富有创造而又严谨的思维过程,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难得的好材料。第一节“行星的运动”,介绍了科学家们观察行星运动、描述行星运动规律,这是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基础。第二节中“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根据牛顿的理论去“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先做这样的猜想,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肯定与它们间的距离有关,接着进行假设,假设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而这个引力就等于行星的向心力。第三节介绍牛顿进行“月地检验”,对万有引力进一步演绎、推广,得到广泛适用的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得出之后如果让学生总结其发现中的过程与方法,教师再站在一定高度做适当的点拨,那么对学生以后认识社会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三、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

实验是开展物理学习的基础。在物理学中,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发现都要以实验作为唯一的检验标准,物理学科中许多重大的发现都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获得的。观察、实验都离不开科学的思维,无论实验方案设计、实验现象观察、实验数据的采集、实验结果的分析、实验结论的得出,还是理论研究中的推理论证、概括和总结,物理模型的提出、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发现,都必须经过科学的观察与思维。物理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许多高新技术都与物理学密切相关,许多重要的技术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科学探究本身也是学习的内容,它也是一种学习方法,要强调学生自己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获取知识、体会科学方法,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科学探究还是一种精神,它应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学生探求新知识的积极性,而不是被动地吸收知识。这样就能体现新课程的探究精神,从而达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

四、实现三维目标,全面构思教学内容

对于新课改下三维目标的落实,首先是情境创设,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同样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如有的学生在力学问题中常不指明研究对象,一上来就是一些表达式,让人很难搞清楚这个表达式到底是指向哪个物体的。要避免这种情形出现,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指导学生解决力学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教给学生基本的物理表述技巧。这样学生才能将知识运用自如,并为以后力学、电学、磁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奠定基础。通过这样的手段激活学生学习的问题意识,形成基于问题的学习任务,从而展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能够使学生自主地学习,改变以往的被动式学习。

从物理学角度探寻动画的本质 篇4

一、动画中角色和物体的运动

动画角色的动作和运动,一般是以动画角色本身类别属性的动作为准则,以物理学原理为依据,赋予动画角色以个性的动作、语言和情感。物理学原理在动画角色动作设计和情节处理上具有重要作用,无论是遵循或打破运动规律,无论是为了使得动作和谐还是创造夸张性的动作,都体现着物理学原理的重要性。

(一)基本物理学在动画物体运动中的重要作用

遍悉动画中的角色动作和物体运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牛顿定律、曲线运动等物理学原理都有所体现。 下面针对几个常用的物理学概念来说明其在动画角色动作和物体运动设置中的表现。

1. 参考物:参考物是描写发生相对运动时物体的位置变化,是参考物体是否运动以及运动快慢的标准。参考物对于动画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动画中物体的运动设计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且也促进了动画的产生。早期动画大师万氏三兄弟,在创作动画之初画的一匹奔跑的马, 因对参考物和运动周期的忽视而失败。而后来所画的猫捉老鼠,猫和老鼠互为参考物,才使中国动画取得了创造性的开端。

有了参考物,动画才能创造出绚丽、夸张的动作, 才能将人物的鲜明性格、生动情节表现得淋漓尽致。风的旋转、水的流动以及人物的运动有了参考的对象,也就有了运动的准确性和趣味性。《海底总动员》中海流的运动以及《天空之城》中云层和龙卷风的运动都是参考物巧妙运用的效果。

2. 加速度:加速度指的是运动物体在某一瞬时的速度对时间的变化率,反映了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情况。 加速度具有矢量性,瞬时性和相对性。加速度的矢量性, 在动画当中表现为物体的速度变化。《猫和老鼠》中三个木墩由上而下滚动追赶小狗时,充分将加速的相对性和瞬时性表现了出来。

3. 惯性原理:即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的条件下,将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者是原来的静止状态。 动画片在表现物体的惯性运动时,往往依据原理运用动画夸张变形的手法,获得更为强烈的运动效果。而对于较轻或者柔软的东西,随着主物体的运动而表现出来的伴随运动使得角色的运动更加流畅和真实。如《怪物史克莱》中,菲奥娜公主在教训强盗时,惯性原理的巧妙运用使辫子和衣服的摆动使公主表现得十分敏捷。

此外,物理学原理在动画制作中的经典运用仍数不胜数,如《机器人瓦力》中瓦力利用灭火器向外喷射所产生的反作用力实现了太空中自由的飞行和曼舞;《龟兔赛跑》中夸张的造型及运动形态变化,强化了速度和摩擦力之间的矛盾,使兔子的奔跑动作更具戏剧化;《木偶奇遇记》中小火力把大狐狸从帽子中拖出,通过离心力的作用夸张猫的动态,增加了趣味性。总之,从物理学原理在动画中的出色表现可以看出,物理学原理是动画运动的基础,也是动画产生和发展的源泉。

(二)天体物理学在动画当中的运用

天体物理学主要运用在科幻类的动画片当中,如在太空中飞船的飞行,以及失重状态下人物和物体的运动状态等,都是在天体物理学原理的作用下设计的。比如《机器人瓦力》中,瓦力处于失重状态在太空漫步,以及《星际旅行》中飞船进取号的旅程。天体的运动以及飞船的飞行都完美地体现了天体物理学在动画当中的运用。

二、物理学原理在动画后期制作中的应用

物理学原理不仅仅在浮于动画的喜剧和夸张动作表现上,同时在动画后期制作中也多有运用。如表现在画面之间的时空转换和动作衔接,动画背景的烘托和渲染等。

(一)光学原理的运用

动画片中的光线与电影中实实在在的扥光不同,是虚拟的场景灯光表现,是动画师根据需要人为设计的,这就使得它具有更大的夸张性和灵活性。 比如说动画当中利用夸张的光线、高对比度和阴影的效果来表现空间层次感、渲染气氛、突显人物性格等。

(二)画面的时间感和时空的转换

无论是理查德·威廉姆斯的“无论是米开朗基罗还是达. 芬奇,要想绘画出球体运动的细节,他们必须得画出其中的时间点和空间幅度。可见时间点和空间幅度的重要性。”还是格里穆·乃特维克的“动画的一切皆在于时间点和空间幅度”,都无不体现着时间和空间在动画中的重要作用。

动画中夸张的时间处理增加了其趣味性,同时也使得动画角色和物体的运动更具流畅性和戏剧性。《大力士》 中的人物从梯子急速爬入空中,虽已爬出梯子但仍继续, 突然意识到危险,然后停顿、堕落。一瞬间的意识感知, 通过动画形象动态情绪的表现、时间的夸张使运动更具有戏剧性。

另外,动画空间感不仅在动画角色的运动设计中具有重要作用,更在镜头的运用中有突出表现。如镜头的推拉摇移、灯光的布置、蒙太奇等,通过时空的转换, 营造特定的空间感、层次感来表现特定的效果。其时空运动都是由一张张画虚拟而成,比电影的时空表现更具虚拟性。如《机器人瓦力》中利用相对论使得飞船的时空穿梭更加合情合理。

三、结论

综上所述,没有物理学原理在动画起源、发展中的应用,很难有目前世界动画的空前繁荣;没有物理学原理在动画制作中的巧妙运用,不可能有《猫和老鼠》给大家带来的七十多年的欢笑。所以动画角色和物体的运动通过遵循或者刻意打破物理原理,来实现动作的连续性,创造出可爱而夸张的动作。画面之间的连贯性和衔接性,无论是角色的动作还是画面之间的时空转换,都是物理学在动画中的精彩表现。物理学在动画中的运用和表现,不仅仅是针对于动画的起源以及运动规律的形成,更是证实了动画的本质是其个性的运动和特有时空感的完美结合。

摘要:自从1906年动画产生,对动画本质的探讨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哪种观点更具有说服力和科学性呢?目前尚难说清。本文将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和探讨在动画制作当中物理学的重要性,进而阐释动画的本质。

关键词:物理学,动画,本质

参考文献

[1]理查德·威廉姆斯.原动画基础教程[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2]哈德里·威特克.动画的时间掌握[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

物理本质 篇5

关键词:中医学,本质,中医传承,中医科研

对于中医学本质的研究始于现代医学进入中国的近现代, 赞成废除中医与反对废除中医者均想在此有所突破, 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 经过很多人多年的研究, 对于中医学的本质还未形成统一的认识。究竟中医学的本质是什么?下面笔者试着阐述自己的观点。

1 近现代学者对中医学本质的思考

对于中医学本质的研究开始于近现代, 对于中医学本质的思考也开始于近现代。王世冬[1]认为阴阳、脏腑、经络、三焦、营卫、气血津液等都是对人体正气的分类命名; 正气是生命活性物质的统称, 邪气是一切致病物质的统称, 因此中医的本质为“气化论”。贾春华[2]提出从语言、逻辑的层面思考中医理论的本质问题。马伯英[3]认为中医理论的本质是: 无论是治病或者治疗, 都是生态因素决定论, 因此中医学理论是生态医学的理论。岳旭东[4]认为中医学的本质主要是中医学具有传统的文化特性。何清湖等[5]认为中医的本质包含了科学性、经验性、文化性、产业性、原创性五种属性。王昆文[6]认为中医学的本质就是“道法自然”, 是在宇宙和人的自然整体状态中去寻找发生、发展的规律, 是以时间为本位的认识路线。

以上学者大多肯定中医学与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以及重视人体与自然万物的相应, 然而以上学者对中医学本质的论述各不相同, 同时也难以指导中医的传承及科研。

2 中医学的本质是抽象的物理哲学

2. 1 中医学属于物理观

现代的《中医基础理论》[7]讲述人体的基础物质为: 精、气、血、津液、神、五脏、六腑; 五味为: 酸苦甘辛咸; 人体的气血循环于周身; 人的生命本质为: 升降出入, 《素问》[8]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 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 则无以生长壮老已; 非升降, 则无以生长化收藏”。五邪为: 风寒暑湿燥火;身体的病理产物为: 痰、饮、湿、食、瘀、石、屎; 人体生病之气机的逆乱: “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 喜则气缓, 悲则气消, 恐则气下, 寒则气收, 热则气泄, 惊则气乱, 劳则气耗, 思则气结。”中药学原理其核心为: 四气五味、升降浮沉, 中药的所有功效也基于这一理论; 方剂学讲究配伍, 其中君臣佐使为重点; 对于疾病的治疗为: “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 微者逆之, 甚者从之, 坚者削之, 客者除之, 劳者温之, 结者散之, 留者攻之, 燥者濡之, 急者缓之, 散者收之, 损者温之, 逸者行之, 惊者平之, 上之下之, 摩之浴之, 薄之劫之, 开之发之, 适事为故。”以上所论述的不管是中医的生理、病理、药物学、方剂学、治疗学, 实际上均为物理学范畴, 包括物质与运动。著名中医学家黄元御、彭子益将身体的生理、病理、药理等比喻成一个圆, 促进了对中医学理论的理解, 提高了临床疗效[9,10]。

因此可以说中医学属于物理观, 是将人体的生理、病理、药理转化为升降出入等的物理过程。

2. 2 中医学是抽象的

之所以有人认为中医学是不科学的, 就是因为中医学并非实际的物理解剖, 而是抽象的功能概念。如: 中医的肾脏, 就有藏精、主水、主纳气等生理功能, 而西医学则认为肾脏是机体最重要的排泄器官, 通过尿的生成和排出, 参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具有调节水和电解质平衡、液体渗透压、电解质浓度、调节动脉血压、调节酸碱平衡等功能[11]。

实际上中医的肾包括了西医的泌尿系统、生殖系统、造血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等方面; 西医学的肾也包含了中医学膀胱、小肠、大肠、脾、肺、肝等脏器的功能。笔者认为中西医属于两种不同的系统, 如对一个人的评价有身高、体重、年龄、出生地、发型等因素, 身高与体重就是两个相互交叉又不完全相同的指标。《中医基础理论》[7]认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为: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其实不然, 西医也讲求系统与整体, 同一种病也会进行分辨类型与阶段, 因此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并不是中医学所仅有的。西医的生理讲究: 电解质、抗体、蛋白质、氨基酸、葡萄糖等, 消化关注食物变成葡萄糖甚至是糖原的过程。对于人体的病理, 也是极力去寻找病毒、细菌、机体的变化、抗体与病原体结合等, 对于西医药理讲究有效成分, 如何在胃里面发生反应, 进入血液后发生的变化, 以及与病原体发生的变化。因此, 西医讲究实在的物质及变化, 而中医是抽象的物质及运动, 笔者认为这些是中西医之间一个重要的区别。

中医的脏腑也不是西医解剖学的脏腑, 而是具有某一类功能的集合体, 将其抽象为升降出入的运动, 而将饮食转化为蛋白质、氨基酸等现象简单地称为化 ( 夫物之生从于化, 物之极由乎变) , 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称为神 ( 阴阳不测, 谓之神) , 其过程称为机 ( 神去则机息) , 而不加以深究。因此, 中医学是抽象的, 而不是实际的、解剖的。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中医学发源于远古时期, 人类不可能认识到蛋白质、氨基酸、分子、离子的层面, 只能通过结合大自然的变化进行推导, 然后在医疗实践中进行验证。

2. 3 中医学属于哲学范畴

如上文所述, 正是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 中医学不可能向细胞、分子层面进行发展, 只能结合大自然的规律进行研究。其中, 对中医学影响巨大的还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更准确的说是中国的哲学观, 可以将中医理论称其为古代自然哲学的结晶[12]。因此有句古话说: “秀才学医, 笼中捉鸡。”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另外, 中医对于辨证、用药都讲究象思维, 有思辨成分, 如肿块是不是一定是瘀血或者癥瘕 ( 疝气就不是) , 发热是不是一定属于热证, 一定要用寒凉药 ( 气虚、阳虚、火郁都可以发热) , 从这个方面也可以说明中医学不是机械的物理观。

3 从中医学本质发出的思考

3. 1 中医学是科学的

首先, 中医学是否科学,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笔者认为中医学千百年来的临床疗效就已证明“中医学是科学的”这一观点。这恰恰符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哲学观点, 当然其中也会有糟粕与不合理或不科学的地方, 这些需要通过西医、现代研究或者临床来验证, 做到去伪存真。然而笔者认为中医学者研究的重点应该是如何提高中医的临床疗效, 让“中医是科学”名副其实, 这也是让西方国家认可中医的最好途径。

3. 2 近现代对中医的研究没有能够把握住中医学的本质

中医学与西医学有很多地方不同, 因此在现代以西方科学为标准的环境下, 对中医进行评价与研究必定有其局限性。现在研究大多停留在细胞、蛋白质、抗体、有效成分等层面上, 这样出来的研究成果难以促进中医学的发展。笔者认为只有将西医学的成果转化为中医学抽象的物理哲学上, 才能真正有利于中医学的发展。著名妇科专家田淑霄老师[13]结合西医认为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一种卵泡发育障碍, 长期不排卵及高雄激素为特征的内分泌综合征。田老师认为其重点是卵泡发育不良与排卵障碍。卵泡从中医来讲属于生殖之精, 因此要使卵泡发育好, 必补肾生精; 排卵障碍, 是卵泡壁不能破裂, 卵子不能排出, 治疗上多选穿透力强的中药, 如白芥子、王不留行、路路通、穿山甲、皂刺等, 在临床上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这就与一些中医学者认为肿物就是瘀血或者癥瘕的机械物理观有所区别。田老对于妇科相关疾病的中西医思考, 笔者认为是符合中医抽象的物理观。

4 小结

物理本质 篇6

那么, “还亮了一会儿”与“闪亮”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我们知道在借用灯泡的光信息来反映自感特性的传统实验过程中, 几乎看不出灯泡逐渐熄灭的过程.为了创造更便利的观察效果, 把光的逐渐熄灭拓展为光的闪亮.闪亮的事实包含了两个方面的物理现象, 即比原来“更亮”以及确实“还亮了一会儿”.后者是需要我们把握的自感本质, 而前者只是被拓展的一种间接现象.虽然“更亮”足以说明了自感的存在, 但不出现“更亮”时 (在本实验中可以做到) , 并不表明自感不存在, 这是问题的关键.“更亮”现象与所要说明的自感本质间的因果联系并不是必然的、直接的.

然而, 从观察的效果来说, “更亮”给学生的感官刺激是很强烈的, “还亮了一会儿”反而是以隐性形式呈现的.这就是本实验的不足之处, 也是容易被学生曲解的原因所在.在这种背景下, 如果教材语言和教师导语都指向于让学生关注断电过程中灯泡是否出现闪亮, 则学生会很自然地理解为:断电自感现象发生时, 灯一定是先闪亮一下而后熄灭;回路中的感应电流一定大于原有电流;通过线圈的电流会有一个瞬时增大的过程, 超过了稳定时的电流值.

从物理原理出发去辨析清楚上述问题并不复杂.解回路方程可以得出定量结果, 并可作图, 如图2所示.

由图2可以直观地看出: (1) 稳态时线圈L支路的电流IL是断电过程中iL变化的起点, 也是最大值.即暂态过程中的感应电流iL不会超过稳态时的电流值IL.因此, 认为“线圈在断电时, 通过线圈的电流会瞬时增大”的理解是错误的.“回路中的感应电流一定大于原有 (稳态) 电流”之概念也是模糊的, 因为回路中的原有电流分L支路和A支路, 这两个支路的原有电流值可以有大小之分, 而这两个支路的感应电流则都是由线圈磁能释放的同一电流. (2) 从代表灯A支路的曲线 (图2b) 中可以看出, 在断开开关的瞬间, 灯A支路原来从左向右的电流-IA立即消失 (以闭合回路反时针为参考时, IA为负值) .线圈L支路则由于自感作用, 其中的电流IL不会立即消失, 而是在回路中逐渐减弱且能维持短暂的时间.由于断开开关后, 灯A支路与线圈L支路形成闭合回路, 所以这个时间内灯A中出现从右向左的反向电流流过, 这个电流也是从最大值IL开始逐渐减弱至零. (3) 灯泡能否出现“闪亮”决定于RL与RA的大小.如果满足RL小于RA的条件, 流过灯泡的感应电流最大值IL就会大于原来的稳态电流值IA (见图2b纵坐标) , 灯A就会出现比稳态时更亮的“闪亮”现象.当IL小于等于IA时, 则灯A是逐渐熄灭而不再“闪亮”, 但仍能“亮一会儿”.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物理本质】相关文章:

物理的本质-读后感04-17

5本质04-09

本质特征05-11

本质安全05-12

本质规律05-01

价值本质05-14

管理本质05-25

学科本质05-25

本质思维05-29

文学本质06-04

上一篇:水泥稳定冷再生下一篇:重视班级组织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