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仪系统

2024-08-14

电仪系统(精选三篇)

电仪系统 篇1

新能凤凰 (滕州) 能源有限公司坐落于山东鲁南煤化工高科技工业园, 以高硫煤为原料、洁净煤技术为核心, 该项目是山东省重点项目, 公司现有三套四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装置, 运行方式两开一备, 配套年产72万t甲醇。

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流床气化工艺, 在高温 (<1 350℃) 、高压 (<6.5MPa) 下进行气化反应生成水煤气, 作为甲醇生产的原料气。单台气化炉装置日处理煤 (干基) :1 560t/d, 产生有效气体: (CO+H2) 101 200m3 (标) /h。

2009年一次投料成功投运, 这是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技术自华鲁恒升、兖矿国泰、兖矿鲁化、江苏灵谷和江苏索普后投入运行的第6家用户。

1 烧嘴冷却水流程

水煤浆和氧气, 通过四个对称均布在同一水平面的工艺烧嘴, 喷射进入气化炉内并雾化, 烧嘴在高温下工作, 为了保护烧嘴, 在端部有冷却盘管和水夹套, 通入的冷却脱盐水冷却烧嘴, 减轻高温损坏。脱盐水首先送入烧嘴冷却水槽, 由烧嘴冷却水泵加压后, 送入烧嘴冷却水换热器, 然后分四路分别进入对应的工艺烧嘴的冷却盘管。出烧嘴冷却盘管的水, 分别进入对应的烧嘴冷却回水分离罐中, 烧嘴冷却回水分离罐的冷却水依靠重力流回烧嘴冷却水槽。

2 嘴冷却水SIS系统联锁的探索和改造

2.1 生产监控操作FOXBORO DCS系统

公司生产监控操作采用FOXBORO DCS系统, 气化炉安全联锁控制系统采用Trident用于装置连锁逻辑控制, 确保开车、停车和气化炉吹扫的安全。

SIS分为三个不同的功能:程序、联锁和自动跳闸机构。

自动跳闸机构用于监控装置的运转情况, 如果出现潜在不安全的工况, 就促使气化炉停车。

2.2 存在问题

烧嘴是气化炉的核心设备, 在气化炉运行时, 烧嘴前部受炉内高温高压气流冲刷, 会出现烧嘴冷却盘管腐蚀与损坏, 当出现开裂及冷却水泄漏时, 必须停车。在开车运行中出现过气化炉烧嘴冷却水盘管突然断裂, 煤气穿透烧嘴冷却水管而着火, 操作人员及时发现按下手动急停按钮, 避免了事故扩大。

2.3 原因分析

(1) 原设计烧嘴冷却水联锁条件为:出口温度高高、入口压力高高、入口流量低低, 三选二条件达到触发条件事烧嘴冷却水进、出口阀关, 气化炉装置停车。

(2) 通过SIS系统的趋势截图 (图1) 分析发现, 虽然烧嘴冷却水入口流量低低触发条件达到高报值, 但是烧嘴冷却水出口温度HH、烧嘴冷却水入口压力LL没达到触发条件高报值, 造成停车保护连锁反应滞后。

2.4 处理方法

此类事故发生两次, 给现场巡检人员、设备的安全运行和生产的安全运行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经过研究分析并结合我公司的设备状况, 对SIS系统连锁进行一系列的改进措施:

(1) 原三选二联锁维持 (烧嘴冷却水入口流量低低、烧嘴冷却水入口压力高高、烧嘴冷却水出口温度高高) ;

(2) 增加烧嘴冷却水入口流量低低联锁;

(3) 增加出口流量联锁高高;

(4) 增加冷却水流量差联锁;

(5) 调整四选一联锁的延时时间。

2.5 连锁完善后的效果

在2012年出现的两次烧嘴冷却水联锁触发的停车后的烧嘴拆检中, 发现烧嘴冷却水盘管已经烧穿, 同时通过SIS趋势截图 (图2) 及SOE记录分析验证了, 改造后的停车保护联锁反应迅速及时可靠, 有效解决了此类问题。

3 烧嘴冷却水泵快速启动探索和改造

3.1 烧嘴冷却水泵控制连锁

烧嘴冷却水泵自启动控制系统采用FOX-BORO DCS进行装置的监控运行, 当烧嘴冷却水总管压力低至PT1210L整定值时, P1201B备用泵自启动;压力低至PT1200LL整定值时, 事故烧嘴冷却水泵启动;当压力低至PT1201LLL时, 事故烧嘴冷却水罐出口阀XV1210打开向烧嘴提供冷却水, 同时事故烧嘴冷却水罐液位低低或烧嘴冷却水流量低于会引发气化炉联锁停车。

3.2 存在问题

2012年至2013年气化装置烧嘴冷却水管线由于晃电、设备检修及操作原因多次出现冷却水压力快速下降, 触发烧嘴冷却水流量低低连锁导致气化炉装置紧急停车。

3.3 原因分析

(1) 现有烧嘴冷却水泵压力联锁启动后, 运行泵停止到备用泵启动有6-12s的时间差, 这期间烧嘴冷却水压力迅速下降 (LL) (图3) , 导致SIS系统连锁触发气化炉装置停车 (图4) 。

3.4 处理方法

(1) 烧嘴冷却水泵控制系统改造的目的是加快备泵和事故水泵的启动时间 (备用泵从启动到电流调节正常约12s时间) , 因此, 由电气部门增加硬联锁, 即当烧嘴冷却水运行泵停车后备用泵通过连锁直接启动, 若备用泵也无法启动, 则事故烧嘴冷却水泵 (P1204) 立即启动。

(2) 仪控DCS连锁改造与电气结合起来 (图5) , 根据现有冷却水泵P1201A和P1201B, 当工艺选择“备泵”后, 自启动联锁信号引入“停”运行状态和“小于15A电流”信号二选二进行判断, 新方案将这两个信号引入原压力控制启泵组态。

3.5 完善后的效果

(1) 2013年, DCS监控到烧嘴冷却水泵主泵B停后 (图6) , 电流信号 (IT_P1201B) 由250.5A掉到4.8A, 泵的状态发生色变显示已经停转, 这时A泵迅速自启动 (图7) , 电流信号 (IT_P1201B) 由0到279.38A, 启动时间大幅缩短至3s, 烧嘴冷却水管线压力快速稳定到正常值, 气化装置系统未受到影响运行正常 (图8) 。

(2) DCS系统趋势反应出在2013年运行过程B泵突然停止后, A泵及时启动, 在连锁条件触发前快速提升烧嘴冷却水管线压力, 避免了气化装置的停车。

主泵B停, 备泵A启动冷却水压力从正常→低→正常, 用时2秒。

烧嘴冷却水压力从正常→低→正常, 用时3s。

4 结束语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 现在气化装置在满负荷下一直运行比较平稳, 针对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炉运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分析了原因, 对原设计的烧嘴冷却水联锁和冷却水泵快速启动进行了改造和完善, 效果良好, 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摘要:针对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炉运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分析了原因, 对原设计的烧嘴冷却水联锁和冷却水泵快速启动进行了优化和完善, 效果良好, 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电仪系统 篇2

核电工程由于生产工艺需要, 设置了气体分离室、氢气储存厂房、蓄电池室、化学制剂库、油罐区、气瓶间等爆炸危险区域,其在运行、使用过程中会产生爆炸性气体。这些区域爆炸危险物质均为气体,防爆区域基本为IIC区,采用隔爆型和本安型电仪设备。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防爆电仪线路安装需注意细节的很多,很容易产生质量问题。在不同的工程项目中经常发生电缆与电仪设备连接使用防爆挠性管、电缆线径与弹性密封圈不匹配、压紧装置与电缆不匹配;电线布线时未按照要求使用隔离密封盒、防爆管件等引入和保护问题。

下面结合防爆原理和规范要求,分析隔爆型电仪设备、本安型电仪设备电缆、电线布线特点和注意事项。

2 爆型电仪设备电缆引入和保护

2.1 电缆引入装置

引入装置是外部电源和控制电路引入或引出防爆电仪设备的通道,是防爆电气设备重要的外壳部件。引入装置的作用是为了电缆引入电气设备而不改变设备的防爆型式,防爆电仪设备自带相应防爆性能的专用引入装置。形式有密封圈式、浇筑固化填料密封式、金属密封环式。核电工程主要使用密封圈式引入装置,其压紧元件有压紧螺母式和压盘式。弹性密封圈的孔径必须与电缆外径匹配,一个引入装置只能密封一根电缆。

2.2 电缆保护

GB50257-96中规定:“爆炸危险环境内电气线路采用低压电缆或导线”。同时, 分别对电缆线路和电线线路的安装分别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对于电缆线路,为了防止电缆因外界而破坏绝缘,击穿打火而引起爆炸事故。要求电缆宜避开可能受到机械损伤、振动、腐蚀以及可能受热的地方。当不能避开时,应采取预防措施。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电缆敷设时,电缆与动设备连接条件许可时首先应加装挠性软管,而非防爆挠性管;电缆与静止设备连接时可不加装挠性管,允许电缆部分裸露,裸露部分尽可能短。关于这点,GB50257是这样要求的:“电缆引入防爆电机需挠性连接时,可以采用挠性连接管, 其与防爆电机接线盒之间, 应按照防爆要求加以配合,不同的使用环境条件下应采用不同材质的挠性连接管”。同样的问题在图集12D401-3中要求大致一样,相比于GB50257要求更加简单。如图3所示,从图上可以看到, 电缆引入电机时电缆裸露, 没有加装挠性管。备注中提到:“必要时加装金属挠性管作为机械保护”。同时,12D401-3中还规定:“当入口处局部裸露的电缆要求采用金属挠性管进行保护时,电缆密封接头应带有外螺纹,金属挠性管接口处的内螺纹应与之匹配”。而对其它设备电缆引入没有强调使用挠性管连接。

由此可见, 电缆与防爆电机等动设备连接时, 当电缆所处环境较差时,加装挠性管进行机械保护;当电缆所处环境较好时,电缆可以直接引入,允许电缆裸露,裸露部分尽可能短。而电缆与防爆仪表、防爆电气箱、防爆控制箱、防爆接线盒、防爆灯具等静止设备的连接,这些设备自身一般都带有防爆引入装置,电缆可以直接引入, 允许电缆裸露, 裸露部分尽可能短。此时挠性管只是起到保护作用,无防爆功能。

3 隔爆型电仪设备电线引入和保护

3.1 电线引入装置

电线采用密封圈式引入装置,弹性密封圈应为多孔式。其压紧元件应为带内螺纹压紧螺母(防爆压接头)。密封圈的孔数应与电线芯线数一致。但在工程实践过程中除少数防爆灯具出厂时自带孔数适宜的弹性密封圈外, 大多数电仪设备自带电缆引入装置, 穿过多股电线不能形成有效密封。为了保证电仪设备的密封,需加装隔离密封盒。

同时, 为了保证电缆、电线引入后的密封, 在94D401-3施工图集中除吊杆防爆灯用灯具原配圆柱螺纹吊杆直接压紧外, 基本均采用防爆压接头进行压紧, 见图4。但在升版后的12D401-3施工图集如图5所示, 从图上可以看到采用钢管直接压紧弹性密封圈。同时要求:“电缆保护管在进线口处的外螺纹与电缆密封接头的内螺纹配合良好, 确保能顶紧内部电缆密封圈”。应该说这样设计的初衷是正确的,但问题是,实施困难。我国防爆设备进线口的螺纹均为圆柱管螺纹,而钢管施工过程中套丝机加工的管螺纹一般为不规则英制锥螺纹。锥螺纹与圆柱螺纹配合时具有“自紧作用”,与电气装置连接时,通常会由于压紧螺纹的不匹配或有效螺纹长度太短等原因, 导致密封圈压缩余量不足, 而使产品防爆性能减弱。所以基于以上情况本人倾向于保护管与防爆接线盒、箱、电气设备连接时优先采用压紧装置进行压紧,然后钢管与压紧元件通过丝扣连接。不建议采用套丝钢管直接替代压紧元件。

3.2 电线保护

由于绝缘电线没有外护套在爆炸危险区域更容易损伤引起安全问题,所以使用钢管和防爆挠性连接进行保护。钢管保护仅是机械保护不是防爆钢管。为了避免在电机的进线口、钢管与电气设备直接连接有困难处、管路通过建筑物的伸缩缝、沉降缝等处钢管直接连接可能 承受过大的额外应力和连接困难的情况,GB50257规定在这些地方装设防爆挠性管, 材质与使用环境相适应。

同时, 为了降低压力重叠, 阻止来自含有点燃源的外壳的炽热气体进入导管系统,并阻止危险场所气体进入非危险场所。电气设备进线口需有密封装置的,如无密封装置,进线口处应加装隔离密封盒。这一点国标和标准图集均有明确要求。具体如下:在GB50257-96中“在爆炸性气体环境1区、2区钢管配线,电气设备无密封装置的进线口处应装设隔离密封件”; 在12D401-3中“隔爆型带电设备电缆口应做隔离密封,或在450mm范围内加隔离密封盒”。但在电力建设施工技术规范DL 5190.4-2012规定:“保护管与就地仪表、检测元件、电气设备、仪表箱及接线盒等连接时,应安装隔爆密封管件并充填密封, 密封管件充填距离不宜超过4 5 0 m m”。关于这条规定显然缺少前提条件“电气设备无密封装置或密封装置不能实现密封”,这条规定存在疏漏,施工时只要满足其一即可,无需重复安装密封件。其目的是钢管、电气设备与隔离密封盒构成一个个防爆密封腔, 有效阻止因绝缘导线绝缘不良和接触不良产生电火花而引起爆炸。

另外, 在钢管施工时应还应注意, 两个防爆电气设备用钢管连接时,须增加一个防爆活接头。当穿线距离过长或转弯处使穿线困难时采用防爆穿线盒。电线、电缆需要中间接头时必须在防爆接线盒内完成,禁止在防爆穿线盒和隔离密封盒内进行接线。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钢管配线比电缆布线要求要严格许多, 所采用的钢管配件及挠性管均有防爆要求。

4 本安型电仪设备电缆、电线引入和 保护

本安电仪设备通过限制电气设备电路的各种参数或采取保护措施来限制电路的火花放电能量和热能,使其在正常工作和规定的故障状态下产生的电火花和热效应均不能点燃周围环境的爆炸性混合物,从而实现电气防爆。其引入装置没有特殊要求,用普通葛兰方便引入即可, 不需要防爆。本质安全电气线路采用镀锌钢管、金属软管等进行机械保护。在施工时要严格按照设计文件要求施工, 同时在施工时注意以下几点: 本质安全电路与关联电路以及与其他非本安电气线路不得共用同一电缆或钢管;与电仪设备连接时电缆可以部分裸露, 电线需用金属挠性管进行机械保护, 挠性管无防爆要求。两个及以上的本质安全电路,除电缆线芯分别屏蔽或采用屏蔽导线者外,不应共用同一钢管;管路通过不同爆炸危险区域、爆炸危险环境与非爆炸环境之间的楼板要进行隔离密封。

5 核电工程防爆区电仪线路引入和保护

在核电工程爆炸危险区域电线布线施工中,严格按照规范GB50257和12D401-3施工图集要求采用镀锌钢管布线施工。在电缆布线系统,照明系统采用钢网桥架和金属保护管进行机械保护, 电缆在与灯具、转接箱、配电箱相连处电缆裸露敷设;为了满足电磁屏蔽要求测量电缆采用实底带盖电缆桥架和带盖次托盘进行电缆布线, 然后穿普通金属软管与仪表转接箱相连, 做的测量电缆全程封闭,电缆不裸露。其他电气电缆、控制电缆通过不带盖次托盘进行机械保护,与离地面2米之内动设备相连时,电缆均加金属软管进行保护;与静设备相连时电缆端部电缆裸露。电缆孔洞均采用硅酮泡沫和防火水泥进行防火封堵。

6 结束语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在爆炸危险区域敷设电缆、电线时,采用的工程材料和安装工艺要求差别很大。隔爆电仪设备电缆连接时,采用相应等级的隔爆型引入装置引入,采用电缆桥架、镀锌钢管、非防爆挠性管等进行保护。环境条件好时,电缆与动设备连接时电缆可以裸露。当防爆电仪设备采用电线连接时,必须采用相应等级的隔爆型引入装置引入, 采用镀锌钢管、防爆挠性管、防爆管件等进行保护;本安型电仪设备电缆、电线连接时, 其引入装置没有特殊要求, 用普通葛兰方便引入即可,不需要防爆。用镀锌钢管、金属软管等进行机械保护。电缆、电线与本安电仪设备连接时电缆可以裸露,电线用金属软管进行机械保护,不可裸露。

摘要:防爆电仪线路在安装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线路和保护不符合规范要求。本文结合工程实践和相关规范的要求,从电缆、电线施工要求区别着手,分析了隔爆型和本安型电仪电缆、电线引入与保护在施工过程中容易混淆的细节和注意事项,以便于防爆电仪工程技术人员正确实施,减少防爆电仪线路施工质量问题。

电仪系统 篇3

电法, 特别是其中的激发极化法是寻找硫化物金属矿床的最重要的物探方法之一。从原有的仪器设备和解释技术上看, 无论是国外引进的, 还是国内自主开发的, 都不能完全适应在特殊景观 (荒漠、戈壁、草原覆盖区以及森林等厚层有机质覆盖区) 条件下的找矿勘查工作的需要。要么设备笨重无法进入荒漠、戈壁、草原覆盖区以及森林等厚层有机质覆盖区的腹地, 要么方法技术不能适应快速扫面的要求。通过近几年的实践, 认为阵列电磁多频相位激电仪 (DEM-IP-Ⅱ) 是一种轻便、高效、可以适应不同景观条件下作业的激电仪, 特别是在浅覆盖区快速扫面、圈定异常方面具有特殊的效果。下面把阵列电磁多频相位激电系统 (DEM-IP-Ⅱ) 的工作原理、工作方法及应用效果做一介绍。

1 工作原理

相位激电法是激发极化电法勘查中的一种。当向地下供以不同频率的矩形波电流时, 矿体所产生的极化效应导致了测量电极间的电位差undefined滞后于供电电流undefined形成相位差, 该相位差预示着地下岩 (矿) 体 (极化体) 的存在。在保证测量电位差与供电电流同步的条件下, 只要能够观测到视复电阻率的实部和虚部, 就可以得到视电阻率和视相位信息。

视相位角φs的物理意义在于:它是极化效应的“纯异常”, 对于给定的频率, 极化效应越大, 相位角的绝对值越大;反之, 极化效应越小, 相位角越小。因此, 只要能够观测到一个适当频率的视相位角, 就可以进行找矿。

阵列多频相位激电法是在常规时域激电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激电方法, 它利用不同排列的电极装置, 在超低频段上 (n×102~n×10-2Hz) 作单频或多频视复电阻率测量;观测仪器采用GPS同步技术、大动态24位AD转换技术、FPGA & CPLD集成技术、高精度数字稳流技术及低功耗PC104工控机技术等, 实现了仪器的轻便化和高精度测量, 一次发射即可实现多频、多深度的同步观测, 获取绝对相位及视电阻率等频率域激电信息, 为一种适宜于金属矿勘查的地球物理方法。

阵列相位激电法测量的为交流电场作用下岩、矿石的电化学极化效应导致测量电极间总场电位差相对于供电电流所产生的相位移, 即复电阻率的相位角 (称视相位) 。一定的频率, 激电效应越强, 负相位移的绝对值越大;反之, 激电效应越弱, 负相位移的绝对值越小。不同类型的岩、矿石对频率响应特征不同, 如图1所示。因此, 在适当的频率上作复电阻率振幅和相位观测, 就能反映观测范围内的电阻率和激电变化;同时, 也可根据对频率响应特征不同进而区分不同类型的岩、矿石。

1.黄铁矿, 2.辉鉬矿, 3.黄铜矿, 4.石墨.

2 工作方法

2.1 工作装置

阵列相位激电剖面及面积性工作, 采用轴向偶极—偶极装置, 该装置为短导线工作方式, 装置轻便, 且与其他装置相比, 受电磁耦合效应的干扰最小, 除此之外, 偶极装置还具有较高的横向分辨力, 对覆盖层的穿透能力较强等优点;采用多极距的偶极测深可以很好的获得异常体的空间展布形态。

图2为阵列相位激电法工作示意图, 野外工作时, 可根据设计一次布置两个或多个接收装置, 一次发射, 多个同步接收, 从而达到探测不同深度目标体的目的。装置参数:AB=40~100m, MN=40~100m, 点距20~50m, OOmax=600m。供电电流50~1000mA, 装置大小依据有效性试验效果而定。

2.2 频率的选择

2.2.1 电磁耦合对相位观测的影响

阵列相位激电法是基于观测总场随频率的变化, 来研究地下岩、矿石的激发极化性质的。野外观测的视相位, 除含有激电效应外, 各种电磁耦合效应也影响电场的频率特性, 构成对相位激电法的干扰。

电磁耦合是指供电回路和测量回路间的电容耦合和电感耦合。在激电法中, 电容耦合一般不形成严重干扰, 可以忽略。因此, 电磁耦合效应主要以电感耦合为主。供电与测量导线本身及相互间存在自感和互感, 它们与大地间也有 (互) 感应效应。此外, 外电流在地中建立或断去时还产生类似于自感的集肤效应。这些感应耦合效应均与非稳定电流随时间的变化有密切关系, 使得在向地中供入交变电流时, 电场分布随频率而变。

通过研究表明, 电磁耦合效应对于相位激电测量结果所形成的干扰程度随频率升高、或地下电阻率降低、或极距加大而增大。另外, 电磁耦合还与装置类型有关, 偶极装置所受干扰最小, 三级装置次之, 中梯和对称四极装置最大。

2.2.2 消除电磁耦合效应方法简介

国外自20世纪50年代起便开始研究在各种典型情况下 (如均匀大地、层状介质) 激电工作中遇到的电磁耦合的基本规律。研究校正电磁耦合的方法则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热门课题。有代表性的校正方法如K L Zonge和W H Pelton等提出的方法。Zonge使用了两种方法, 第一种是认为激电效应和电磁效应分别满足不同的随频率变化规律, 高频激电效应弱而电磁效应强, 低频则相反, 利用多频率测量进行校正。还有一些学者也采用了类似的方法。这方面较典型的方法有多项式拟合校正法, 定指数幂函数校正法和变指数幂函数校正法等。另一类方法是将野外实测数据减去层状介质的电磁感应耦合的理论值进行改正, 同时将改正的差值作为激电效应加以利用。Pelton则将感应耦合近似的作为的Cole-Cole模型, 从实际值中减去。

2.2.3 频率的选择

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 为减小电磁耦合效应的干扰, 测量装置采用受电磁耦合效应干扰最小的偶极装置, 并合理选择工作频率, 使其在较低频段进行观测。

开展剖面及面积性工作前, 需根据工作程度较高的已知剖面上的方法技术有效性试验, 来选择合适的工作频率, 拟选工作频率范围64Hz、32Hz、16Hz、8Hz、4Hz、2Hz、1Hz、1/2Hz、1/4Hz、1/8Hz、1/16Hz、1/32Hz、1/64Hz, 依据试验效果, 从上述频率中选取其中三个或五个频率 (如4Hz、1Hz、1/4Hz, 1Hz、1/2Hz、1/4Hz或4Hz、2Hz、1Hz、1/2Hz、1/4Hz) 来开展两极距和多极距阵列人工场相位激电工作。

2.3 野外布极与观测

供电及接收线采用抗拉耐磨的‘四钢三铜’被覆线。供电电极用不锈钢电极和锡箔布设, 采用组合电极、锡箔纸及浇盐水等方法, 减小接地电阻, 增大供电电流。测量电极采用铅—氯化铅不极化电极, 电极性能良好, 极差稳定, 电极埋设时, 要求与土壤密切接触以减小接地电阻, 避免有效信号的损失。

3 不同类型矿区勘查实例

阵列相位激电近几年在不同类型矿区、不同景观区的工作均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3.1 甘肃省岩浆热液型银多金属矿

工作区内地层出露面积较小, 属草原覆盖区。区内脉岩岩性主要为灰紫色、紫灰色正长斑岩。岩脉出露规模较小, 近北西走向, 岩脉侵入地层中。正长斑岩岩脉与银多金属矿的形成密切相关。为该区找矿标志。

本区基本测网为100m×40m, 测线东西向布置。测线的布设应尽可能垂直物、化探异常、地质体、矿化体、矿化蚀变带及区域构造线的走向或长轴方向。

测量参数:视电阻率 (ρs) 和视相位 (φs) , 供电电流一般不小于50mA, 工作频率f=0.25Hz;采用偶极装置, AB=MN=a=100m, 隔离系数n=1。

从图3中可以看出:两个近似平行的视相位异常与北西向岩脉走向一致, 呈葫芦型。右下方异常为钻孔控制的已知矿体, 其左上方的异常特征与已知矿体相近, 为矿体赋存的有利地段。

3.2 甘肃省某地斑岩型Mo矿

工作区内地层出露面积较小, 属草原覆盖区。异常产出在侏罗纪钾长花岗岩与上奥陶统裸河组一段板岩夹变质粉砂岩、砂岩的外接触带上, F2断裂以东, 地表发现有绢云母化 (硅化) 和大理岩化蚀变。本区基本测网为100m×40m, 测线北西向布置。测线的布设应尽可能垂直物、化探异常、地质体、矿化体、矿化蚀变带及区域构造线的走向或长轴方向。

测量参数:视电阻率 (ρs) 和视相位 (φs) , 供电电流一般不小于50mA, 工作频率f=0.25Hz;采用偶极装置, AB=MN=a=100m, 隔离系数n=1。

由图4可见, HX1异常其核心部分呈环状分布, 环形由三个高视相位异常HX1-1、HX1-2和HX1-3组成, 中间为低于-10mrad的正常场, 恰似火山口一样。对应相位激电异常区域出现了明显Mo异常, 而且异常浓度分带明显, 个别样品Mo元素含量已达到工业品位。Mo异常周边出现有Ag、As、Cu、Pb、Zn等元素的弱异常, 表现出明显的斑岩型Mo矿化特征。在该异常浓集中心部位实施的钻探工程已经证实, 该异常为斑岩型Mo矿。

3.3 甘肃省某地夕卡岩型铜矿

在面积性工作的基础上, 可以采取不同的极距及不同的隔离系数进行断面测量 (相当于电法测深) 对异常体进行解剖, 进而了解矿体的形态。在工作程度较高的11线进行了1km的断面测量, 反演结果见图5。从图5可以看出低视电阻率、高视相位相对应的特征十分突出, 其反演结果与钻孔控制的矿体 (矿化体) 相吻合 (矿体位置96~100号点) , 同时在钻孔未控制的地段 (126~130号点) 也发现了有意义的异常。

测量参数:视电阻率 (ρs) 和视相位 (φs) , 供电电流一般不小于50mA, 工作频率f=0.25Hz;采用偶极装置;AB=MN=a=40m、n=1、2、3; AB=MN=a=80m、n=2、3五个极距。

4 结论与讨论

1) 阵列电磁多频相位激电仪 (DEM-IP-Ⅱ) 在特殊景观 (荒漠、戈壁、草原覆盖区以及森林等厚层有机质覆盖区) 条件下的浅覆盖区, 可以完成快速扫面并圈定异常。

2) 阵列电磁多频相位激电仪 (DEM-IP-Ⅱ) 在不同类型 (夕卡岩型、斑岩型、岩浆热液型) 金属矿区的工作结果表明, 该方法在不同类型矿床可有效识别矿致异常。

3) 阵列电磁多频相位激电仪 (DEM-IP-Ⅱ) 轻便、高效, 适合于面积性快速普查。

参考文献

[1]傅良魁.激发激化法[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82.

[2]何继善.双频激电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3]罗延钟, 张桂清.频率域激电法原理[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88.

上一篇:医药类上市公司下一篇:网络安全部署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