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散文阅读教学谈

2024-08-29

抒情散文阅读教学谈(精选三篇)

抒情散文阅读教学谈 篇1

先者有言, 美的音乐要有音乐的耳朵。欣赏美的作品难道不要美的眼睛、美的心灵?眼睛用来对欣赏物的第一步照射, 深入的将是心领神会, 达到这个要求,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维的广阔。

《石榴》在其他树木都不想争妍斗艳的五月却开起了花。

《牵牛花》的藤蔓无时不回旋向上, 有着惊人的“生之力”。

浙江名山“雁荡”接受建国后几十年的风’风雨雨, 奉献于人的“风姿”, 给人们带来长久的思索。人们熟悉的物, 熟悉的景, 经过作家深邃的思考, 发掘出一个个耐人咀嚼的意念。抒情散文往往借助景和物, 或含蓄、或清晰地表现文章的主旨, 而作者传递闪光的信息又恰是透过一个个由文字组成的画面。因此学习这类文章, 应努力把握作者的情感脉胳, 捕捉蕴含于画面的真正含义, 达到与作者共鸣的良好效果。

当然, 文学欣赏存有差异。同一作品, 不同经历、阅历会有令人惊奇的争辩。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但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优秀作品, 最终为众多读者喜爱。教师的任务, 是使学生经有音乐的耳朵, 对事物的美, 力求知其然, 又知其所以然。

所谓想象, 稍作抽绎, 应要求学生有相对的心灵感应, 以合拍于作品。抒情散文教学可以此为立足点之一, 把作品提供的内容化成一个画面, 使之映显在脑屏幕上, 然后从不同角度揣摩, 获得初步感知, 继而鸟瞰画面全景, 从整体构成的声色并俱的画景中扩大自己的思维, 联系已有的知识展开丰富的想象。

《荷塘月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 让学生体味文中的艺术魅力是教学的主旨。教师循循善诱, 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然后产生画面。思维闸门打开后, 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文中, 画中之景, 有静有动, 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这样教学, 收效良好。

自古以来, 人们对竹的吟诵不乏佳作。正如用“出污泥而不染”来咏莲那样, 颂竹常常离不开对它高风亮节的赞叹。如今, 我们看到的是莫干山的竹海, 摇撼于风雨中, 沐浴在金色里。这里我们先让学生以文字的表达为特写镜头, 看到那老竹, 那新竹, 那砍剩下的粗壮的竹桩, 那伸向蓝天的细柔的竹梢。

农家竹园伴随学生度过十几个春秋。挖笋、松土、砍竹、编竹、儿时的乐趣唤起了他们的想象。追思处在不同背景下的竹子, 品尝深藏画面的意味。教师摒弃按部就班的分析, 加以适当点拨, 学生便领会文章所揭示的自然界新陈代谢这一不可抗拒的规律。借景抒情, 晴雨竹图, 联系一定的社会内容, 对作者表现的新老两代交替的独特感受也完全领悟。可以说《竹》反映的思想前无古入, 因为历史赋予它崭新的内容, 作者又以严谨的思索产生出使人耳目一新的主题。普通的竹, 通过想象, 经过思考, 其竹情竹趣表现得别有风味。学习《竹》, 学生如呼吸了清新的空气, 对文章新颖的立意恍然大悟。‘赏析作品时, 大家深感作者想象的丰富。

打开思维的匣盖, 追索画面的立意, 学生一旦领悟到独辟蹊径的主题时, 不能不佩服作者的手法。学好这样的作品, 不仅增加语言文字的基础知识, 更可贵的是导到思想上的启迪。长此以往, 人的精神世界必然更丰富, 情感也更趋高雅。学生通过学习, 提高了鉴赏与习作能力。一位学生在课外习作中, 以家乡的石板桥为对象, 提炼它的内在品格。普通的石桥, 每天迎送人们往返, 忍受一定负荷而默无声息。学生展开了想象。人们都把教师比作蜡烛、春蚕、园丁, 把教师比作沟通学生与知识的桥梁不是更有新意?这一比喻, 除想象细腻, 再一次说明想象的重要。成功的想象能孕育出清新的主题, 在抒情散文的阅读和写作中已十分明了。

抒情散文的阅读与写作对应指导 篇2

一.从抒情散文构思套路解读名篇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 曾经有一位散文作者总结出了一套散文构思法, 他设置了一套散文的八股, 并说自己按照此法流水线创作, 一个月内发表了近二十篇散文。当时曾被斥为对散文文体的亵渎。现在, 据说输入写作程序的电脑, 写出的文章水平也不在一般人之下, 只是诸多原因没能普及。其实, 散文写作确实存在基本套路。作为初涉者总结并学习基本套路, 未尝不可。以贾平凹的《丑石》和朱自清的 《绿》为例, 我们试作归纳。

首先, 题目往往有象征意义, 本义之外有另外的寓意, 如《丑石》既指石头形状外形之丑, 也指世人偏见之丑。《绿》既指自然之 美, 也指善良心灵之美。

其次, 开文主要集中在描写对象的三方面, 色彩, 形状, 质地。色彩例举: 《丑石》中“它黑黝黝地卧在那里, 牛似的模样”, 《绿》中“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 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 “那醉人的绿呀, 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 满是奇异的绿呀”。形状例举: 《丑石》中“它极不规则, 没棱角儿, 也没平面儿”, 《绿》中则更细致, “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 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 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质地例举: 《丑石》中“石匠看了看, 摇着头, 嫌它石质太细, 也不采用”, 《绿》中那一段, “她滑滑的明亮着, 像涂了明油一般, 有鸡蛋清那样软, 那样嫩, 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 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 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

很明显, 在描写这三个方面时, 作者都充分运用修辞手法, 有比喻、夸张、拟人等等, 使描写对象生动具体, 渲染铺陈, 制造氛围。在描写形状时, 还运用了俯仰视角、远近变距等手法。

第三, 描写对象本身写足了, 怎么办?描写背景, 设想背景。《丑石》如此写下去:“它静静地卧在那里, 院边的槐荫没有庇覆它, 花儿也不再在它身边生长。荒草便繁衍出来, 枝蔓上下, 慢慢地, 竟锈上了绿苔、黑斑”, “雨天就盛满了水。常常雨过三天了, 地上已经干燥, 那石凹里水儿还有, 鸡儿便去那里渴饮。每每到了十五的夜晚, 我们盼着满月出来, 就爬到其上, 翘望天边”。借雨借夜色了。《绿》是借风, “轻风起来时, 点点随风飘散, 那更是杨花了。———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 便倏的钻了进去, 再也寻它不着”。

这类似我们现在的ps照片, 世间万物, 只要能突出描写对象特点, 皆可为我所用。或明或暗, 或动或静, 这就有了以暗写明以动写静诸多办法。

第四, 纵比或横比, 在比较中凸显描写对象特点。纵写, 也就是追溯时间, 从《丑石》中可见: “这使我们都很惊奇!这又怪又丑的石头, 原来是天上的呢!它补过天, 在天上发过热, 闪过光, 我们的先祖或许仰望过它, 它给了他们光明, 向往, 憧憬;而它落下来了, 在污土里, 荒草里, 一躺就是几百年了。”也就是问从哪里来, 倘若有神话传说典故之类也可。梅雨潭没有, 或者作者不知, 《绿》中用横比, 横比是空间比较, “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 脱不了鹅黄的底子, 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 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 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 西湖的波太明了, 秦淮河的又太暗了”。你看, 北京杭州西湖秦淮河, 都来捧场子了。

第五, 放进事件中, 没有事件, 那就放进想象中。《丑石》写了天文学家来解读丑石, 《绿》只能用想象完成提升, “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 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 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

第六, 结尾, 散文是作为哲理散文还是作为抒情散文, 在这里区别明显。《丑石》是这样:丑到极处, 便是美到极处。《绿》是这样: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 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前者是哲理, 明明白白。后者是抒情, 呼应开头, 但不说明白, 抒情讲究个含蓄。

二.从抒情散文构思套路解析阅读鉴赏对应考点

对照全国和省市高考《考试说明》, 再比对一下我们在前面概括的散文写作套路, 搜集历年高考语文文学阅读题, 加以整理, 不难勾勒出散文阅读题考查的写作技巧简图。

第一类是有关题目的命题。主要考查题目象征意义, 与套路中第一点吻合。

第二类是从开篇中命题, 考查a , 点题。b , 为下文铺垫。c, 与结尾呼应。d, 渲染烘托气氛。与套路中第二点相关的考试内容有: 修辞手法, 包括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等等;衬托手法, 包括反衬映衬等;还有变换视角侧面描写等。

第三类是对应套路第三点, 以暗写明, 以动写静, 环境描写, 烘托气氛。

第四类是对应套路第四点, 对比描写, 想象描写, 时空变换, 引用典故等。

第五类考查细节描写, 包括动作对话神态心理描写等。

第六类考查主题思想, 与第一类题相联系, 象征意义, 哲学寓意。若分值较大, 则从全文构架中考不散之“神”。

三.按抒情散文构思套路进行作文训练

笔者在高三作文课上曾以随身携带钥匙为话题在全班进行口头作文。

色、形、质, 多用修辞手法。

每个人身上都带着钥匙, 有家门的, 有办公室的, 有小汽车的。钥匙多了就有了钥匙环, 钥匙包, 据说贫穷年代, 腰上挂一串钥匙曾经是男人流行的装饰。你想, 不管那钥匙是铜的钢的, 那闪亮的金属光泽是耀眼的。而长长短短钥匙排列一起, 让人想到边民们脖子上的银饰品, 举手投足之间, 钥匙也会在你腰间或口袋里欢乐地嬉闹, 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生机。

靠背景描写, 钥匙环, 钥匙包等。

单个的钥匙往往是挂在孩子的脖子上, 那是父母怕孩子丢失它。随着孩子的奔跑, 那枚钥匙敲打着孩子的小胸脯, 时时提醒该回家了。或许, 它会藏在门口的某个老地方, 共同拥有的人探手可得, 他们因为这个秘密彼此更加信任和亲密。而生活中, 更多的是钥匙们被集合在一起, 有了钥匙环和钥匙包, 人们的财富多了, 秘密多了。钥匙环多是年轻人用, 除了钥匙, 往往还挂着卡通小工艺品。那钥匙环不是藏着掖着, 干脆吊在小背包上了。而钥匙包, 多是成人用, 有布的、塑料的, 高档的是真皮的。据说名品店的品牌货, 一只就要上万元。试想, 躺在那样钥匙包里的钥匙, 一定像那些豪车上的土豪, 养尊处优。

纵比写钥匙产生, 从绳结到管钥到十字钥。横比写, 从铜质到不锈钢到指纹。

最早的钥匙是什么?是绳结。某位老祖宗有次打了个死扣, 自己也解不开了, 于是就发明了管钥, 铁的或铜的, 不光能开家门的锁, 也能开城门的锁。铅合金出现, 不锈钢出现, 钥匙用料也越来越牢固了, 而且越来越精致复杂了。现在最先进的钥匙是指纹, 还有数字密码。钥匙似乎有一天将消失于生活中。

想象:老师交给你教室钥匙; 第一辆新车钥匙;刘邦咸阳交钥匙给项羽。

一个新生报到, 班主任将教室钥匙交给你, 那是信任鼓励和责任, 你一定设定时钟, 每天成为第一个到教室的人。当你拥有第一辆心爱的自行车或摩托车, 你接过那枚车钥匙的喜悦不亚于考了一次满分, 车钥匙是快乐的拥有权。想当年, 先克咸阳的刘邦俯首将国库钥匙呈给项羽时, 项羽收下的不仅是钥匙, 还有谦卑和敬畏, 项羽因此骄横而踏上不归路。

哲理:锁再复杂总有钥匙可开, 不设防是最美境界。

俗话说,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钥匙和锁的博弈无休无止, 钥匙从有形走向无形。但我们渴望有一天锁消失钥匙也消失, 人人坦荡, 夜不闭户。更渴望有一天, 人与人的心不设枷锁, 不系心结, 相亲相爱, 天下大同。

抒情散文阅读教学谈 篇3

一、捕捉散文的内容

散文中存在很多言外之意即隐含信息, 这成为欣赏散文的难点。如何捕捉并抓住关键词语, 体味简明平实, 感悟隐含信息, 弄清修辞特点, 借用表现手法, 把握隐含信息;透过明示信息, 利用文章“亮点”, 开掘隐含信息;联系全文内容, 借助写作背景, 领悟隐含信息。

1. 通过标题抓内容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抓住标题, 我们就可以从中看出文章的写作对象和作者可能的情感倾向。例如, 2006年北京卷的“给‘书虫’当夫人”, 以“书虫”作比喻, 突出丈夫的书多、爱书、爱读书的特点。俗话说“题好一半文”, 读懂了这个题目, 文章的写作对象和主旨就很容易把握了。

2. 找到文眼

文有“文眼”。文的“眼”实质上就是关键词和语句, 因此, 语文关键词教学, 在散文的阅读教学中尤为重要。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写景散文作品《济南的冬天》流淌着一种如诗如画的美感, 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无不带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作品的种种神韵, 美景中浓郁情致, 更值得细细玩味欣赏。那么, 在教学中把握关键词, 可算是把握文本的一条最佳捷径。例如, 在文本第一段中, 作者写了济南冬天的天气, 教学时可把握关键词———“宝地”, 然后再探究原因———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 突出它的“温晴”, 因此赞誉它是个“宝地”。选择关键词, 可以带领学生深入语境, 品味和感悟文本的核心内容, 体会文本的意义和意味。

3. 找线索, 理内容

散文以“形散而神不散”来构筑全文, 于是抓住线索成了理解文章的有益做法。比如《紫藤萝瀑布》这一课:“文以情感的流动为线索来展开的。文中紧紧围绕紫藤萝这个物象, 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作者把静态的景物完全写活了。行文中, 作者描写这一树紫藤萝‘一条瀑布, 从空中垂下, 不见其发端, 也不见其终极’‘仿佛在流动, 在欢笑, 在不停地生长’。这些文字, 一反常态, 入笔出新, 给读者一种流动的动态享受, 透露出作者欢快、欣喜的情感。”

二、寻找散文的主旨

1. 在重点语段中找主旨

散文不仅形散, 而且情感也散落在字里行间。但文中难免会出现情感集中的语段, 抓住这些段落和这些段落中的关键词语, 便不难看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散文艺术精品。在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体会本文感人至深的人间真情, 也就是文章的主旨, 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买橘送别”一段课文, 并找出父亲买橘过程中一系列的动词和作者看到父亲举动时的表现的语句, 联系上下文写出自己的感触, 便很容易感受到文章抒写的“真挚的父爱”。

2. 联系生活体验感悟主旨

作家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倾透到具体的事物之中, 但事物折射出的却是普遍的人生意义。阅读这类散文, 我们只要通过阅读把握住作者所写事物的特征, 再联系人生, 就不难发现其主旨。

三、品味语言

1. 在朗读中初品语言

阅读散文想要在朴实自然的语言中读出蕴涵的丰厚的底蕴和雅致的趣味, 首先就要重视朗读。比如品读《荷塘月色》一文描绘的那幅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融融的清新美丽的景象时, 我就要求学生通过朗读体会那淡淡月色下荷花的飘忽, 那水气叶色月光交相杂糅的朦胧。朗读前可先让学生体会该怎样读, 才能正确把握意境, 讨论后再明确:语气要舒缓, 语调要适中, 停顿要合理, 这与作者想排遣心中烦恼、月夜独游荷塘, 陶醉于美景中的情境相吻合。读重叠词, 就要读得轻缓舒徐, 音律要更协调。但是语调中不能带有压抑和沉郁, 更不能太活泼轻快。感情重音的把握还应落在文中那几个富有极强表现力的动词上, 读出动作出现的过程美, 在朗读中领略散文的语言美。

2. 在精读中细品语言

朗读只能是品读语言的最初阶段, 要想深入品味, 就须透过语言文字, 读出其丰富的内蕴。因此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养成阅读散文仔细玩味的好习惯, 只有认真品味, 才能读出新鲜而真切的情趣来, 读出字面意义后还蕴涵的深层意义。如朱自清的《春》中的“闹”字, 用的非常传神。春天到了各种花儿竟相开放, 蜜蜂也赶来“嗡嗡地闹着”。这“闹”就是作者的传神妙笔。通过蜜蜂采蜜时的“闹”声, 读者自然而然地觉得春的浓郁醉人。

四、领略散文的意境魅力

从审美的角度来看, 现代散文的魅力在于醇厚的意境。在品味意境时, 首先要注意意境的整体性。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全面感受, 切忌把意和境割裂开来, 对立起来。教学鲁讯先生的写景散文《雪》, 暖国的雪“滋润美艳”, 是那样地纯真美好、生机勃勃, 就可以引导学生走入“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富有春意的意境中。朔方的雪“如粉如沙”“坚强不屈”, 就可以引导学生走入“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壮阔的场面, 细细品味朔方的雪的顽强不屈, 从而明白这正是作者伟大人格的写照。我们通过把握散文的文本意境, 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因此, 在语文学习的整个过程中, 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意境, 有意识地在阅读过程中, 把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和对生活的感知与思考结合起来。

摘要:散文中存在很多言外之意即隐含信息, 这成为欣赏散文的难点。准确捕捉散文的内容, 把握散文的主旨, 体会散文的语言优美洗练, 这是散文教学的重点。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这些点上建立自己独特的感悟, 提高欣赏和评价能力。

关键词:散文内容,主旨,品味语言生活体验

参考文献

[1]黄蔼北.优美的意境纯美的文笔[J].语文报.初中教师版, 2004.

[2]李扬镜.中国现代散文精品欣赏[M].海口:海南出版社, 1995.

[3]韦志成.语文教学情境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

上一篇:外包服务开新路下一篇:圆锥曲线的切线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