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技术档案管理

2024-06-11

企业技术档案管理(精选十篇)

企业技术档案管理 篇1

技术, 是指人类在生产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和技术装备, 既包括各项技术要素, 也包括各项技术活动过程。施工企业的技术要素包括:技术人才、技术装备、技术规程、技术信息、技术资料、技术档案等;技术活动过程包括:技术计划、技术学习、技术运用、技术开发、技术试验、技术改造、技术处理、技术评价等。

企业运用系统的观点、理论、方法对企业的技术要素与技术活动过程进行的计划、组织、监督、控制、协调等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称为企业技术管理;相应地, 运用系统的观点、理论、方法对项目的技术要素与技术活动过程进行的计划、组织、监督、控制、协调等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称为项目技术管理。

2 不同条件下技术管理体系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 实行配给制, 所有工程施工任务, 乃至生产要素, 由上级主管部门向下分配, 不按市场原则进行交易活动, 施工企业的效益不取决于自身努力, 更多地取决于环境条件, 企业既无自主经营的动力, 也无自负盈亏的压力, 建制固定, 管理层、执行层、作业层合一, 企业承担的施工任务交给下属一个甚至几个施工队, 不实行项目管理, 对生产要素 (包括人力资源、材料、机械设备、资金、技术等) 的占有方式和流动方式落后。其技术管理体系以固定建制为着眼点。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根据国家有关法规的要求, 以及随着投资主体多元化、业主项目负责制的推行, 工程施工项目要在建设市场上通过竞标争取。施工企业的责任关系, 由过去注重与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的竖向关系, 转变为更加注重对工程发包人的责任关系。

随着建筑市场交易活动的规范化发展, 施工企业为适应新的形势, 顺利完成施工项目, 一方面保证落实合同中规定的承包商的主要义务, 一方面追求自身收益的最大化, 改革管理体制, 实行和完善项目管理势在必行。

项目经理作为企业法定代表人在施工项目上的授权代理人, 成为施工项目实施阶段的管理主体。原来的管理模式, 已经难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项目责任制管理的要求, 为完成合同和发包人的要求, 同时为加强成本控制、合理追求利润, 企业应将精兵强将派往项目, 加强各方面的管理。在项目管理条件下技术管理应以项目管理为着眼点。

3 技术管理工作分类

施工企业技术管理工作一般可以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企业技术管理基础工作, 这部分工作是企业的经常性工作、基础性工作。只要企业存在, 有生产经营活动, 不论在施工程有多大规模, 这些工作都存在。如:贯彻标准化管理;投标技术标管理;材料与施工试验管理;技术质量问题处理管理;技术档案管理;技术改造管理;技术经济与评价管理;技术信息管理;新技术推广管理等。

第二部分是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的基本技术管理工作, 这部分工作是阶段性工作, 只有当项目存在, 由施工生产活动时, 这部分工作才会发生。如:图纸设计文件勘测资料管理;图纸会审管理;工程洽商与设计变更管理;项目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管理;计量与测量管理;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检验与施工试验管理;技术交底与工艺管理;隐检预检工作管理;工程技术资料管理;成品保护管理;新工种技术培训管理;工程技术质量问题处理;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管理;竣工图管理等。

4 加强施工项目的技术管理

工程项目具有单件性、一次性、固定性、明确的目标、一定的约束条件、影响因素的不确定性、整体性、不可逆性等特征。工程实施要针对这些特征, 合理配置和运用各项生产要素。就技术管理方面, 项目部应执行工程总承包企业相关技术管理制度, 对项目的技术资源与技术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协调等综合管理, 充分发挥技术资源在项目中的使用价值, 应对项目涉及的工艺技术、项目管理技术进行全面管理, 对项目施工设计、施工实施、试运行等过程中涉及的技术资源与技术活动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

施工企业第二部分基本技术管理工作, 是阶段性工作, 只有当项目存在, 有施工生产活动时, 这部分工作才会发生, 因此应纳入项目部的技术管理范畴。譬如在设计交底、图纸会审、洽商变更、地基基础处理、隐蔽工程验收、交工环节中项目经理部要与设计单位密切配合, 同时接受发包人和监理工程师对双方的协调。只有这样做, 信息传递、情况把握以及采取的相应措施才会更快捷、更准确, 才能满足项目管理的要求。当然, 企业和项目部应实行分级管理, 对相关问题的重要性及处理职责有所界定。

技术涉及对人、机、料、法、环的了解。要作好项目经理部的技术工作, 首先要了解人的思想、情绪、知识技能;了解机具的特性、材料的特点;了解方法、工序、工艺;了解环境因素、水位地质因素、气象因素等。作为生产要素之一的技术工作, 涉及了生产者、生产对象、生产手段和技能, 不能误解为技术规范、标准是技术, 某种工艺、设备是技术。施工技术涉及人也涉及物, 涉及环境因素。项目技术管理工作就是要管人的行为和施工过程, 正确了解机具材料的特征和特性, 发挥其作用, 适应地质、水文、环境、气象条件, 趋利避害。技术工作要做到准确、及时、可行、可靠、系统、完整, 使工程施工符合设计文件的要求, 符合规程、规范、标准、规章、制度、程序的要求。

5 企业技术管理

施工企业技术管理的组织体系, 按照统一领导, 分级管理的原则来设置。企业总工程师是企业经理在技术工作领域里的助手, 企业的技术管理体系统一由企业总工程师领导, 各层有相应的主任工程师、项目工程师领导形成纵向的领导关系, 各管理层根据工作需要设置职能部门, 由本层技术负责人领导, 不同管理层上的职能部门和人员之间的关系, 是业务归口和业务指导关系。

施工企业第一部分基本技术管理工作, 是企业的经常性工作、基础性工作, 只要企业存在, 有生产经营活动, 不论在施工程有多大规模, 这些工作都存在, 因此应纳入企业管理层的技术管理范畴, 这些管理工作应由企业职能部门负责, 项目经理部配合。企业管理层首先要做好这一部分技术管理工作, 这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在推行项目管理的情况下, 企业管理层就技术管理而言, 为了提高项目实施效率和效益, 应针对企业管理水平和项目管理的运行现状, 围绕项目管理制定和健全技术管理制度, 规范项目技术管理行为。要保持企业技术资源的合理分布和有序流动, 为项目技术要素的优化置配和动态管理提供优质服务。管理层在项目实施前期即招投标期间, 就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项目管理规划, 对项目实施所必须的资源、生产要素 (包括技术要素) 以及宏观管理战略等进行有效规划, 同时为项目部进行具体的规划实施工作提供指导。在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中, 企业管理层要对项目部的各项工作进行指导、监督、检查。

6 结语

企业管理层对整个企业行使管理职能, 可能同时管理多个项目, 而项目管理层只对自身项目进行管理, 虽说其目的是统一的, 都是为了实现施工项目的各项既定目标, 但其出发点有所不同, 企业管理层从经营角度出发, 通过宏观管理行为保证利润实现, 满足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项目管理层对项目进行直接管理, 目的是保证项目目标的顺利实现。企业管理层和项目管理层二者的技术管理对施工项目实施来说是间接与直接的关系, 对项目管理工作来说是宏观与微观的关系。在项目管理的条件下, 为提高技术管理水平, 企业管理层要在搞好企业基础性技术管理工作的前提下, 围绕项目管理强化技术管理宏观调控职能;项目管理层要负责项目实施阶段的基础性技术管理工作。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为适应新形势, 施工企业在努力更新管理观念, 以施工项目管理为关注点, 改革管理体制, 就企业管理层和项目管理层中技术管理之间的关系及其处理谈一下看法。

关键词:企业管理,项目管理,技术管理

参考文献

[1]李涛.工程管理模式[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2003.

[2]丛培经.工程项目管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7.

企业技术管理制度 篇2

一、目的作用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公司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生产水平,充分调动公司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尽快实现技术科学化,我公司决定制定技术管理制度。

二、推行技术责任制

1、推行技术责任制,是实现科学管理,加快企业发展速度,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的需要。

2、我公司建立以总工程师为首的三级技术责任制,把全厂生产、技术、科研、质量、机械、计量、设计、供应等技术工作统一组织起来,形成强有力的生产技术管理指挥系统。

3、技术责任制在公司总经理领导下贯彻执行。在具体技术问题上,要充分发挥技术负责人的作用,真正做到有职、有权、有责。

4、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助理工程师、技术员是专业技术领导职称,级别是不等同的,总工程师负责全面的技术工作,其它专业技术人员分工负责某一方面的技术工作。

5、在贯彻以总工程师为首的技术责任制的同时,要建立和健全各级技术岗位责任制,明确职责,充分发挥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作用。

6、加强对技术干部的考核,对技术干部的考绩要归入个人档案。

三、专业技术人员的责任

各级专业技术人员要努力做到:

1、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科技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坚持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2、刻苦钻研技术业务,努力学习国家同行业先进技术,对技术工作认真负责,精益求精。

3、充分发挥个人在技术工作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要注意发扬技术民主,开展技术交流,团结广大技术人员搞好技术合作工作。

4、坚持敢想、敢干与严格的科学态度相结合的工作作风。

四、技术责任制的管理体制

1、生产技术管理权力集中在总工室,对各机台、科室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2、总工程师领导并发挥生产、技术、科研、质量、机械、计量、供应、设计等技术职能部门的作用。

3、工程师或试验室主任是总工程师的助手,在总工程师的领导下从事生产、技术、科研、质量、机械、计量、供应、设计等方面的技术领导工作或受总工程师委托代理总工程师工作。

4、根据高效能和精简的原则,在总工程师下面设总工程师室,配备几名承担专业生产技术工作的工程师,负责进行组织、协调、统筹、调研和办理总工程师职责中的一些具体事务。

5、试验室主任是总工程师在该部门的管理员,在业务上接受总工程师的领导,并对总工程师负责。凡总工程师职责涉及本部门的工作,均由试验室主任负责主持。本部门一切对工地技术文件、报告,必须经试验室主任复核后交给总工程师批准。

6、其它专业工程师受总工程师委托,负责某一部门或某一方面的生产技术工作,直接接受总工程师的领导,井对总工程师负责。

五、技术管理的内容

1、计量管理

计量管理是企业基础管理工作之一,计量管理按公司颁发的《计量管理制度》执行。

2、新材料的应用与使用

凡在预拌混凝土中的新材料(包括新厂家生产的新品种水泥、外加剂、掺合料等)应由供应部门先对供应商的资信等级进行考察评估;再由试验室对新材料做出试验验证,由总工确定使用方案后,方可定购。

3、新工艺的确定

由于设备更新,技术改造形成新的生产工艺及控制程序,应由设备及生产部门提出新工艺及控制程序方案报总工审查后方可实施。

4、新设备的购置

由于生产需要增置新设备时,要由设备管理部门先行论证,将欲购置新设备的性能、工作条件及维修要求综合考虑后提出意见,经公司审定后方可订购。

5、技术革新

技术革新是一项群众性的创新活动,技术革新的立项应经公司审批,成果要经评定后做出推广的可行性报告。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突出贡献的项目主持人和参与人应予以奖励。

6、新产品的开发

新产品的开发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必须下功夫,认真对待。公司每年要下达新产品的开发计划,提供相应的资金扶持,项目由专人负责,成果要有评估。对开发新产品有突出贡献者,公司要给予表彰与奖励。

7、技术晋级

工程技术人员及经济管理人员,符合技术晋级条件者,应由本人申请,以公司考核合格后予以申报。取得技术任职资格后,由公司根据工作需要予以聘任。

平阳县北港混凝土有限公司

浅析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管理 篇3

关键词:专业技术人才;开发;管理

现代企业经济实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成为科技进步和企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是第一资源。在日趋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培养、吸引和使用好专业技术人才,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已成为企业普遍面临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一、专业技术人才的内涵

人才是指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或取得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以及其他从事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的人员。专业技术人才是指受过较高的专业教育,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较高的专业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创造性地解决重大实际的专业技术工作者。他们是技术创新、技术攻关的主体,是提高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的中坚力量,主要包括工程技术、经济、、统计、行政管理、政工、法律、翻译人员等。专业技术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目前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不利于调动广大专业技术人才的积极性

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管理主要是以专业技术职称为基础的分配、晋升、激励、福利等一系列制度,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制度比较单一、僵化,缺乏分类管理,存在政事不分、政企不分的现象,对专业技术人才的管理基本上仍采用管理机关干部的办法进行,统得过多、管得过死。尚未形成“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人才资源管理法制化的理念和人才竞争国际化的理念。专业技术人才管理工作还没有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存在同职称等级上待遇基本平均、无法区分不同专业领域的差别、业绩考核标准的大一统,无法体现不同岗位的区别、收入分配与创造价值看不出直接联系等现象,致使优秀人才难以脱颖而出。

(二)存在重身份管理而不重岗位管理的现象

由于干部能上能下制度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在现实中,重身份管理而不重岗位管理的现象比较普遍,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甚至干的不如看的问题比较突出等等。缺乏一个有利于各类人才发挥作用的保障和激励机制,使得一些专业技术人才怀着“英雄无用武之地”或“怀才不遇”之感,要么在工作中消极应付,要么跳槽外流。

(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尚未形成

受传统的人才管理模式局限,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和创造力还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往往看到一线工人和营销人员创造的效益,没有看到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为企业创造的收益,没有发现专业技术人才付出的艰辛劳动,在分配上,并没有向专业技术人才倾斜,导致了广大的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激情。

(四)人才选拔任用的竞争机制不健全

企业人才的测试、评价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仅高等教育背景就占据了人才评价的大部分内容。用人上存在论资排辈、迁就照顾、部门意识现象。

三、对策与措施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搞好专业技术人才管理要先转变观念,提高对人才地位、作用的认识,破除不合时宜的观念,树立现代人才管理的新思路、新观念。破除论资排辈,迁就照顾的旧观念,树立好中选优、优中选青、青中破格的思想,对那些品质好,又有发展潜力的年轻专业技术人员,敢于打破常规,大胆选拔,委以重任,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要破除以偏概全、求全责备的旧观念,树立用人看主流、看本质、看业绩、看发展的新思想,要多看专业技术人员的优势和潜力,对于他们勇于创新、勇于探索的精神加以理解和信任。

(二)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激发活力

职称改革工作是专业技术人员建设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其他工作不可替代的作用,要进一步深化职称改革,改善队伍结构,优化人才配置,在创新机制、激发活力上下功夫。挖掘和使用好现有专业技术人才,使各类人才各得其所、人尽其用。

1、建立专业技术人才开发机制。建立专业技术职务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待遇能升能降、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公平、平等、竞争、择优聘任的用人机制,重点解决职务能上能下,论资排辈的突出问题。建立起公开、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要尽可能地为各类人才提供机会和舞台,使不同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都有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

2、建立专业技术人才选拔机制。继续推进用人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强企业专业技术人才聘用制管理,完善岗位聘任制度,大力推进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竞争上岗制度,按照岗位的不同要求,对新进专业技术人才实行竞聘上岗,把竞争机制全面引入到人才开发、培养、使用中来,使各类人才的潜能在竞争中得到充分开发。建立独立于行政的专业技术职位晋升体系,避免专业技术人才到一定职业高度后不得不放弃专业生涯,转入行政职级领域才能获得更高收入和社会地位的窘境。

3、建立专业技术人才激励机制。要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发挥工资分配的杠杆作用,革除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弊端。要建立多元化工资分配机制,加大按劳动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力度,建立适合本单位特色的灵活多样的分配方式,使收入分配进一步向有贡献的人才倾斜,尽量做到“一流人才,一流贡献,一流报酬”。(1)允许和鼓励技术、管理、科技成果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有条件的企业可实行年薪制和协议工资制。(2)进一步加大分配制度改革的力度,扩大单位内部分配自主权,在核定的工资总额内,允许采取各种分配形式,实行基本工资加岗位津贴加绩效津贴的结构工资制度。按照“绩效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建立起重效益、重实绩、重贡献、重知识产权并加大其参与分配的比重的自主灵活的分配制度。(3)允许和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在不影响本企业利益的情况下跨地区、跨部门兼职,从事第二职业,获取合法收入。

4、健全奖励机制,完善奖励办法,加大对科技人员奖励力度,对有重大科技发明和科技成果的有功人才实行重奖。

5、建立人才评价机制。深化职称改革,打破身份、所有制、学历、岗位、系列等限制,确立以业绩为导向的职称评审机制,逐步实行专业技术人才任职资格注册审验制度,打破任职资格“终身制”。实行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聘的双轨制,企业按岗位需求自主聘用的评聘办法,允许高职低聘、低职高聘、高聘高酬、低职低酬。

6、建立完善的教育培训机制。根据企业需求,积极探索新的教育培训机制和方法。一是制订科学的培训规划。有步骤、分层次对不同的专业技术人才进行全方位、前瞻性、系统性培训,使培训活动做到制度化、规范化。优化培训内容,对专业技术人员,应以知识更新为重点。二是加大培训力度,采取在职学习、脱产培训,专题讲座、技术研讨,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三是创造学习型企业,鼓励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加学习,激发求知欲望,使学习成为专业技术人员的内在需要。四是实施继续教育工程,建立激励机制,鼓励现有专业技术人员和普通职工参加函授、自学考试、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等途径,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

(三)加强对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领导

选拔富有专业知识的人担任专业技术人员的领导,一个具有专业知识和能力的领导可以激发整个部门的创造力,轻而易举地获得下属专业技术人才的忠诚,有效利用开发组织的知识资源。另一个重要的作用是,专家型领导能够及时做出专业技术领域的科学决策,避免团队士气被冗长的会议和反复的请示汇报消磨掉。

抓好企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既是企业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引起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真正摆在战略的高度,切实做好育人、留人、用人的各项工作,才能够不断提高企业综合竞争能力,走上一条健康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刘光明.企业文化[M].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2、张声雄.《第五项修炼》导读[M].上海三联书店,2001.

电子信息技术与企业档案管理 篇4

目前我国开始逐步革新传统的企业档案管理体制, 但就目前还未出现完整的新的企业档案管理体制, 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和影响了我国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虽然信息技术处于迅速发展的时期, 但是许多企业的档案工作处于落后的现状。

(1) 企业档案管理技术跟不上时代发展。我国不少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处于手工操作阶段的还比较普遍, 有的企业连档案库房、档案装备和必要设备都保障不了, 更别说推进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中心的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在档案部门的应用, 这就难以适应信息现代化管理要求, 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2) 企业档案管理观念落后。企业中的大部分员工, 甚至企业中的高层管理者, 对档案的认识还停留在企业档案发展的初级阶段, 不少企业领导对档案不够重视, 他们认为企业是以盈利为主要目的, 应该把主要精力和资金放在了生产和经营管理上, 没有必要把档案工作当企业的主要工作, 这就必然导致档案工作的设备得不到完善。企业不少员工则认为档案工作是管理性工作, 与职工没有直接利害关系, 又没有企业的统一指标进行考核, 他们自然对档案的归档、保管和利用缺少积极和主动性。和企业其他职能部门相比, 档案管理部门往往不受领导重视, 对档案管理工作不太支持, 很少或基本上不给于经费补贴, 对档案室开展正常工作造成了影响, 致使企业档案室的基础设施落后, 档案室工作人员的工作条件不能得到改善, 使员工逐渐产生消极心理, 影响工作水平。由于领导缺乏对档案工作的认知, 一些企业的档案管理机构常常成为精简企业机构的第一入选对象, 部分企业甚至直接撤销了档案管理人员和机构。

2 完善电子信息技术对企业档案管理的应用

随着电子商务广泛运用于企业经营, 企业的档案管理也逐渐各个企业之间的信息资源互换和交流流入社会的信息大网络。在这种环境和背景下, 档案管理人员不但要本企业的档案保管和收集, 更要根据企业的发展需求, 扩大档案管理的服务内容。在这样的形势下, 旧的档案信息管理体系的确给企业档案工作者带来了挑战。因此, 有必要利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对企业档案进行管理[1]。

(1) 加强管理, 提高意识, 依法治档。随着经济体制改革, 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 有必要首先解放思想, 并要逐渐转变观念, 改变落后的传统服务方式, 且不断加强企业员工的档案信息现代化管理意识, 使其能够从思想上充分认识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和收集的重要意义。档案信息资源是区域、国家乃至全球信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信息公开程度的逐步提升, 档案利用的对象和范围在逐渐扩大, 其社会性和文化性被逐渐强化。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有必要让档案信息资源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使档案和档案工作的价值和意义能够全面地充分地体现出来。因此, 我们有必要按照有关规定和政策将储藏在库房中的历史档案信息转变成为现实的有用的信息。并且根据《档案法》中规定档案管理的原则实行集中统一管理, 这样不仅有一定的政治理论管理依据、还可以使企业档案管理合法化、法制法, 还能让企业在整个档案管理的过程中受益, 此外, 档案管理工作者应该自觉加强工作能力和业务知识, 熟练掌握和使用电子信息技术, 保持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掌握高超的技术服务水平、提高自身素质, 使自己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 高水平高速度地做好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企业档案管理工作要对企业历史负责, 为企业服务, 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因此要特别重视企业档案管理工作, 加强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 尤其是要加强对档案边缘学科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的掌握, 此外还有必要大胆探索研究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规律和特点, 寻求一条为社会服务和促进企业快速发展的新路子。利用各种现代化的信息设备, 数字化企业档案资源, 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网络, 提高服务质量, 拓宽服务领域, 提高企业档案管理的科学性[2]。

(2) 统筹规划企业档案。要想使企业内部大量的档案转化为电子档案, 需要进行大量的工作。首先需要对档案情况进行调查, 包括档案馆藏数量、信息利用、载体状态与形态、类型等情况。根据档案情况, 制定一个科学的档案数字化规划, 其中包括许多数字化处理和硬件购置的规划。档案的数字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如购置硬件也需从实际出发, 进行长远打算, 不可能做到一步到位, 首先要保证扫描仪等必要的硬件设施配套, 使之能够具有较强的扩展能力与支撑能力。按照“分步进行, 突出重点”的原则, 有针对性地选择需要数字化的档案资源[3]。在实际工作中, 坚持“重点档案、珍贵档案、高利用率档案、特色档案”优先数字化的原则, 使数字化档案成为标准、有序、高利用率、高价值、有特色的档案资源。还要将企业电子信息按照文件类型和相应业务流程进行分类, 对各类文件再按照创建时间以年为划分单位分别存放;如遇某些事项需要多种电子信息文件组织构成, 也可将某一事项中所涉及的多个文件组合文件夹存放于相应的业务流程分类中。对于已在计算机中保存的电子信息, 为了避免丢失, 给工作造成损失, 要定期将数据信息刻录至光盘中, 用光盘制作文件复本备用[4]。

(3) 定期检索电子档案, 以确保档案信息安全。电子档案的基本要求就是要保证其保密性和使用的便利。首先, 要对电子档案进行合理分类, 以便于能够快速查找, 提高企业档案管理的效率。计算机检索电子文档类似于人工检索, 但电子检索的速度能够几倍或者多倍地超过人脑的反应速度。但若是计算机内的电子档案名称没有规范, 文件杂乱, 就会对检索速度造成影响, 因此, 有必要按照不同的要求, 对电子档案进行分类整理。其次, 信息安全问题也一直备受人们关注。由于现今的档案信息被恶意破坏和盗取、计算机病毒入侵等现象时有发生, 让人们意识到电子档案管理将会面临更多、且更加复杂的安全隐患和问题。因此, 在电子档案管理中, 要建立更加严格的管理规范与制度, 做到防范于未然。根据安全操作规范, 定期对档案管理进行全面监测, 且要将档案内容与程序做好备份, 并要定时对电子档案实行监控, 定时杀毒或查毒, 进行严格的密码管理和使用权限管理, 以确保档案的完整性和安全性[5]。

3 结语

企业最好利用计算机建立一套自己的档案管理系统, 企业档案人员要学会运用专门的档案管理软件, 在企业档案管理系统中找准档案工作的切入点, 确保能够在正确的时间, 能够把档案的正确信息, 通过安全的方式, 传递给需要的人。

摘要:在研究了我国档案管理的现状的基础上, 提出如何使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档案管理, 旨在建立和探索企业档案管理新方法、新理念和新模式。

关键词:电子信息技术,企业档案管理应用

参考文献

[1]冯万恒.电子档案与传统档案管理上的差异[J].数字兰台, 2005 (5) .

服装企业技术管理 篇5

嵊州市威丝丹时装高红珍

摘要:在服装企业生产过程中加强技术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因为服装生产形势的转换,是技术管理在企业中占重要地位,它承担一切技术活动的组织,指挥和协调工作,是企业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管理部门。另外,技术管理的目的是保证不断增加产品品种,改进产品质量,提高劳动产率,节约物资消耗,降低生产成本,使企业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服装企业;技术;管理

1技术管理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

服装企业的技术管理是随着企业生产发展和技术进步而逐渐形成的。服装生产在个体经营和作坊的生产阶段,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之间没有严格的区分,均统一在个体经营者的头脑之中。经营者从承接业务,计算用料,测量人体,缝制,锁钉,熨烫,包装,送货,收款结账等作业中均由其一人独立完成。它既是经营者有时生产者,同时也兼管理者,整个经营和生产过程由他本人自行协调处理。

服装企业为了实现企业经营者的利益和意志,根据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国外贸易的需要,对生产技术活动进行的预测和计划,组织和指挥,协调和控制,教育和鼓励,挖掘和创新等各项工作,其目的是确保生产秩序的正常进行,是企业在同行中处于领先的地位,以谋取较好的经济利益,从而实现企业的既定目标。

随着服装生产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先进的专用设备的配备,生产形势起了很大的变化,批量性的工业生产代替了个体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无论是从生产效益或者是否适应服装流行趋势及改进产品质量等方面,个体手工业和现代业生产的效益相比拟,现代服装生产形势对技术管理有较大的依赖性,达到了没有管理几乎不能正常生产的程度。就以生产西服为例,在个体小手工业生产方式期间,生产效率低。做一件西服要2-3天才

能完成,而且质量也能以保证。在流水作业的生产线上,一件西装可以分为150多道工序,由130多名技术工人配备先进的专用设备流水作业,人均日产量可以达到3-4件。再以男衬衫为例,工业化生产也是由几十个的流水作业合作生产的人均日产量可以达到20多件。

现代的服装企业生产已形成一项系统工程,每道工序有其自己的独立性,但是,各工序之间又有着相当严密的相关性,使工序之间形成有机的结合。有这么多人合作一件产品如果没有合理的工艺流程和生产组织者和指挥者,没有工序之间的相互协调,检查和督促,要是生产有序的进行时不可能的。这项工程不仅局限于企业的内部,而且根据现代服装生产的特点,企业的技术管理还需要延伸到外协作单位,外购件生产单位等。严格控制欲生产有关的方方面面。只有全面地,全过程地加强技术管理工作才能确保企业经济效益和产品质量不断提高。

2服装企业中的技术管理

服装企业技术管理是整个企业管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对服装企业的技术开发,产品开发,技术创新,技术合作等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称。良好的企业技术管理,能够保证企业生产的顺利进行,保证企业质量检测度的完善与提高。

服装企业的技术管理是指服装在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直接的生产技术的活动,如款式设计,结构设计,制版,工艺设计,标准化工作,定额工作,调整劳动组织和设备布置等。生产过程中为了保证基本生产过程的正常进行所必需的各种辅助性生产活动,如动力供应,设备维修,包装箱制造等。服装生产中技术管理的过程及其要素

1.1生产技术的准备过程

生产技术的准备过程是指产品在投入生产前所进行的各种生产技术准备工作,如服装设计款式,服装结构的设计,服装制版与推板,生产设备布置等。

1.2 生产过程中技术管理的要素

服装的生产主要包括基本的生产过程和辅助生产过程。基本的生产过程是指为了完成企业的基本产品所进行的直接生产活动,包括从排料,裁剪,缝制,熨烫直至包装出厂的全部过程。辅助生产过程是指为保证基本生产过程的正常进行

所 必需的各种辅助生产活动,如劳动力供应,设备维修,包装制造等。因此企业的生产离不开企业的技术管理,每一个细节和要素都离不开技术的指导。

其次,就是生产工艺管理,它是服装厂技术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是由技术部门负责,工作的内容主要是初步掌握主辅料的性能,工艺流程操作要求,用料量及工时消耗参考数据等。这里的每一项都必须十分严谨地进行,才能为正式投产制定出可行的技术工艺标准,准确的用料计划,劳动定额及成本核算依据。因此,必须由水平较高的设计人员和时间丰富的技术工人完成试样工作。

1.3 生产技术的专业性

在同一个服装市场上,你可以看到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的服装,但是作为一个企业由于受生产专用设备及生产技术的局限性,很难做到样样服装都生产,及时是很大的集团服装公司,也不可能在一个车间生产所有品种的服装。

服装的品种种类很多,按面料的结构可以分为梭织服装,针织服装以及皮革服装。按照用途可以分为礼仪服装,休闲服装,时装工作服等。这些服装的生产主要是采用流水作业,并配备各类专用设备。由于分工比较细,形成生产工人的技术单一和生产技术的专业性,不仅各大品牌类之间“隔行如隔山”就是在一个企业中,生产流水线上80%的工人只会操作2-3道工序,技术全面的工人很少。这种生产技术的专业性,为企业的生产技术管理增加了难度。服装技术管理的三个工程

1.1服装设计工程

服装设计作为一门视觉艺术,外型轮廓能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外型的设计是设计的主体,内部的造型要符合整体外观的风格特征,内外造型应相辅相承。

1.2服装裁剪工程

裁剪工程是成衣生产中一个重要环节,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产品质量和成本。如果裁剪的衣片准确度不高,就会影响到成衣尺寸的规格,使产品达不到设计的要求。因此,裁剪工程师服装生产技术中关键的环节。

1.3服装生产工程

服装生产也就是成衣的制作过程,大多数的服装企业均采用的是流水作业的生产方式。合理选择流水线生产形式,是合理组织生产,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环节。

5服装生产技术管理的基本任务与内容

1.1服装生产技术管理的基本任务

根据服装企业生产的特点,技术管理方面的主要任务包括,首先,指定与贯彻各种技术文件;其次,了解国内外市场情况,做好市场调研和技术工作秩序;第三,加强科技研究,积极采用和推广先进的科技技术成就;第四,努力增强企业的新产品和改进原有产品;第五,合理组织企业的一切技术工作,建立良好的生产技术工作秩序;第六,开展技术培训和质量教育,努力提高企业职工的技术水平和思想水平,允许发挥技术人员的积极性;第七,引进现代科学的管理方法,控制影响产品质量的各种因素,推行全面质管理;第八,以最低的消耗,最短的生产周期,生产出最好的产品,全面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1.2服装技术管理的基本内容

根据服装生产技术管理的基本任务,服装生产技术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技术标准的修订,制订及贯彻执行工作;技术情报的收集传递,采纳工作;新产品的设计,试制鉴定与总结工作;工艺文件的制定,贯彻执行与检查督促工作;做好投产前的材料准备和技术准备工作;积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工具设备推广应用与管理工作;技术考核与及时培训;文明生产和安全技术;革新,改造,挖潜和技术引进工作;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制订科技发展规划;做好技术档案工作;做好用料定额管理工作;协调劳动部门做好劳动工时定额工作;建立岗位技术责任制等。

6服装企业技术管理的重要意义

企业专业技术干部管理分析 篇6

关键词:企业;专业技术干部;管理

技术干部管理工作,在企业整体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同时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技术干部管理工作是企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在现代企业中,为了顺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领导干部要同等重视技术干部管理工作与企业生产和营销。同时,技术干部管理人员要做到自信、自尊和自强,在进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寻求自身的发展和价值。

一、技术干部管理要形成一门学科

(一)技术干部管理的学科化是社会生产的要求

现阶段我国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数以亿计,并有针对性的建设了技术干部管理队伍。在传统管理模式中,对于技术干部一般采取行政命令和国家号召式管理手段,同时辅以党政干部管理方法。在新的发展形势下,这种陈旧的管理模式已经不符合社会生产发展的客观需要。技术干部管理领域迅速被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等科学的、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占领。然而,这些从国际上引进的或者是来自其他管理领域的先进理念在技术管理工作中也不完全适用。现阶段,国家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研究力度,探究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相适应的富有中国特色的技术干部管理科学,并使其形成独立学科。

(二)技术干部管理有特定的研究领域

技术干部学科研究范围包括:技术干部的概念和在单位起到的作用;技术干部的任用渠道和选拔工作;技术干部的任用与管理;技术干部的绩效考核和奖惩制度;技术干部资格评审和聘任;技术干部的转岗和调动等等。一系列存在的复杂的环节组成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每个内容是系统网络中一个要素,他们之间是相互联系又制约的关系。另外,技术干部管理学科不能脱离其他学科独立存在,比如技术干部管理和社会学、人才学、管理学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要加强技术干部管理的系统性使其形成完整独立学科。

(三)技术干部管理学科的形成是科技进步与人才成长的需求

技术干部的工作具有自身特征与外在形式,首先,技术干部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随着科技的发展,对于技术干部的专业技术要求更高,同时技术干部工作也相应变得更加复杂和精确;其次,技术干部的工作具有综合性与连续性特征,技术性工作需要吸收前人的经验,同时,要与时俱进的发现和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不但要深耕本专业知识,同时要不断的吸收相关专业的知识,另外对于技术工作要求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连续性;第三,技术干部工作具有较强的探索性与创造性,在技术工作中只有大胆实践才能不断创新、不断前进。

二、提升技术干部管理效率的措施

(一)优化管理干部结构配置

只有具有合理的结构配置才能充分发挥人才的最佳效能。技术干部管理的宏观出发点是进行人才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实现技术干部的结构优化,不但有利于技术干部的成长与效能的发挥,同时还可以产生结构效应,超越个体具备的力量并实现个体与群体能力的扩大和升华。要做到技术干部人才优化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对职工整体配置比例进行优化;其次,在进行人员配置的时候要突出专业重点,同时配套人才要充足。再次,在进行人才配置的时候要实现能级和能力结构的层次合理,配置优化。最后,在进行人才配置的时候要以中青年技术干部为主力军,做好新生力量的补充。另外,选拔任用的生源结构要合理。

(二)提升技术干部管理效率

不能实现人员的合理使用其实是对人才的最大浪费。只有人尽其用才能提高单位的生产和管理效率。在进行技术干部管理时要做到专业对口,同时掌握“收获时节”,在技术人才成熟之前要加大培养力度,一旦人才成熟要“及时收获”,大胆起用,防止人才的无故浪费。

(三)建立起完善的激励制度

许多单位表现出技术干部人员配备不足的问题,这只是表面现象,其本质原因是单位没有调动起技术干部的积极性,没有深入挖掘其潜能。依据行为科学的说法,人有多层次的需求。依据人才需求层次的规律对技术干部进行激励是调动其能动性和挖掘其潜力的有效手段。每个人的需求不同,所以就要有针对性的实施不同的激励方式。笔者通过对要求调动的技术干部的调查了解到,其中半数要求调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家庭困难,另外一些干部主要是对职务和待遇方面的期待不能得到满足。所以,在进行技术干部管理时除做好思想工作之外,同时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对于技术干部的合理要求应当予以满足。

(四)支持技术干部的合理流动

对人才的爱惜不等于“关门主义”,某些单位明确指出:新进大学生在未来的五年或者八年时间不允许调动,这种规定表面看起来好像是爱惜人才的表现,其实质是将人才拒之门外。积极的技术干部管理理念首先要做好人才的管理工作和思想工作,同时要允许技术人才在合理范围内自由流动。让人才结构在动态流动的过程中保持平衡,同时根据单位自身具体情况和进一步发展的需要,调整人才管理理念和流动政策,不断为企业输入新生力量和技术人才,对于技术能力差的人员要适时淘汰,从而帮助企业保持最佳的竞争能力。

结束语:在国有企业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环节,做好技术干部队伍优化配置和管理工作至关重要。在企业管理工作中,技术干部管理工作占据着重要地位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其管理部门扮演了企业联系和使用人才的桥梁和枢纽的角色,是企业领导进行人才管理的重要机构。技术干部管理工作的水平对于企业的兴衰荣辱有着直接的影响和决定作用。

运用管理技术化解企业风险 篇7

风险是指在某一特定环境下, 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内, 某种损失发生的可能性。风险是由风险因素、风险事故、风险损失等要素组成。换句话说, 是在某一个特定时间段里, 人们所期望达到的目标与实际出现的结果之间产生的距离称之为风险。比较而言, 贝克的定义似乎更具有洞察力和学理性, 揭示了风险的现代性本质, 他从生态环境与技术的关系切入, 把风险首先定义为技术对环境产生的威胁, 然后不断扩大该概念的适用范围, 使之与反思的现代性理论联系在一起, 从而抽象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概念, 以揭示现代性对人类产生的影响。他认为风险是“一种应对现代化本身诱致和带来的灾难与不安全的系统方法。与以前的危险不同的是, 风险是具有威胁性的现代化力量以及现代化造成的怀疑全球化所引发的结果。它们在政治上具有反思性。”在后来的著作中, 他更明确地指出, 风险是“预测和控制人类行为未来后果的现代方式”, 而这些后果是“彻底 (Radicalized) 的现代化产生的意料之外的后果。”风险已经“成为了政治动员的主要力量”, 成为一种造成传统政治范畴过时的话语体系。贝克与道格拉斯、卢曼等人一样, 也把风险视为一种认知, 但承认其也是客观存在的, 是一种辩证的统一。他说, 总之, 风险是一种“虚拟的现实, 现实的虚拟”。由此我们也可以认为, 风险是由于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所致的一种与预期不相符合的不利状态。

二、企业风险的由来和种类

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 随着步入市场的那一刻风险就形影不离的伴随着企业, 要化解风险, 首先要对风险进行识别, 企业的风险按照其来源分为两类:1.外部的风险, 也称外部事件;2.内部的风险, 也有称之为操作风险。以企业自身的角度理解, 一般来讲, 外部风险主要是指来自于企业外部的影响企业现行营运状态的, 以及不利于企业发展的制约性因素和事件, 外部风险的类型主要包括:国际政治局势、贸易争端、国内管理层出于对社会整体经济活动的规管、行业范围内的各类竞争等因素造成的风险。作为内部风险, 归纳起来主要有这几类:落后的运行机制和不完善或失灵的内部程序、人员和系统。作为外部风险, 除非具备先进管理技术的卓越企业, 它可以借助对社会管理者行为心里的关注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从市场的角度评价行业发展状况等途径, 本能地感受和体会到风险的逐渐形成, 从而进行预见和防范, 并进行必要的风险控制, 否则对外部风险的控制一般企业是不可能实现的, 这并不是说一般的企业对来自外部的风险将束手无策。就内部风险来说, 我们的企业应该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 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实现有效控制的, 这需要我们的企业管理团队不断学习, 根据各自企业的实际, 积极主动地利用各种先进的管理技术和工具, 去降低内部的风险。以下, 将以《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来阐述企业通过提高自身的管理技术, 实现对综合风险的控制与防范, 并把这种风险转化为促进顾客、投资人、企业职员实现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现代管理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一) 几种现代管理技术

当今作为现代管理技术研究领域有很多技术含量很高的先进的管理工具通过实践得以证明, 对它们的合理应用已经成为实现企业质的飞跃的有效途径, 如基础性的ISO国际质量管理体系、TQM-全面质量管理、Project Management-项目管理以及进一步发展的6Sigma六西格玛、The Balanced Scorecard-平衡计分卡等管理技术, 全球财富100强企业实现成功发展都与他们不同程度的应用这些管理技术分不开, 再者, 近期最为值得关注的是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教授利奥·赫尔维茨 (Leonid Hurwicz) 、新泽西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埃瑞克·马斯金 (Eric S.Maskin) 以及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罗格·迈尔森 (Roger B.Myerson) 提出的:机制设计理论 (Mechanism Design Theory) 提及这些先进的现代应用技术无疑是希望给我们的工作提供更多更好的管理工具, 以供借鉴和参考。根据目前国内中小企业的实际现状, 针对我国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这一重大社会事件, 在本文中有选择的向大家介绍基础性的且具较强实用性和现实意义的管理技术:Project Management项目管理。

(二) 项目管理应用技术

作为管理学的重要分支, 项目管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发展起来的重大管理技术之一, 它最早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 是从建设和管理、费用高、进度要求严的大型项目中发展起来的, 如美国军方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20世纪60年代, 在西方工业发达国家, 项目管理逐步应用于航天航空、国防工程、建筑工程、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20世纪80年代以后, 由于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不断完善、本身强大的跨行适用特性, 以及两大国际性项目管理研究体系的努力推广, 项目管理从传统的军工、航空航天领域逐渐扩展到更多的行业中,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管理科学领域内部的革新与知识结构重组日益增多, 相关理论不断发展, 并日趋成熟, 项目管理已经成为集多领域为一体的综合性交叉学科, 被公认为是一种有生命力, 并能实现复杂的企业目标的良好方法。

四、劳动合同法制定的历史背景

我国从1980年开始, 一些地方开始试行劳动合同制。1983年2月, 劳动人事部发出《关于积极试行劳动合同制的通知》, 提出今后无论全民所有制单位还是县、区以上集体所有制单位, 在招收普通工种或技术工种的工人的时候, 用工单位与被招用人员都要订立具有法律效力的劳动合同, 规定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1986年7月12日国务院发布《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 规定从1986年10月1日起, 企业在国家劳动工资计划指标内招用常年性工作岗位上的工人, 除国家另有特别规定者外, 统一实行劳动合同制;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在常年性岗位上招用的工人, 应当比照该规定执行;按照国家政策实行统一分配的人员, 如国家统一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由国家统一安置的复员转业军人等均不实行劳动合同制, 在该《暂行规定》实施以前招用的固定工人, 仍然维持固定工制度。集体所有制企业招用的工人, 个体劳动者招用的帮工、带的学徒、私营企业招用的雇员以及“三资”企业招用的职员、雇员, 不适用该暂行规定中劳动合同制。但是在《暂行规定》实施以后, 一些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相继规定, 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新招工人, 也参照国务院发布的上述规定实行了劳动合同制。到《劳动法》制定时, 全国劳动合同制职工约有3500多万。《劳动法》总结了实行劳动合同制的实践经验, 借鉴市场经济国家的做法, 在第16条中明确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它表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双方建立劳动关系必须订立劳动合同, 否则就构成违法;双方存在的事实劳动关系不具有法律效力, 不受法律保护。在11年后的今天, 起草制定《劳动合同法》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在这11年中, 劳动关系出现了许多新的形式, 比如灵活就业的形式。我国灵活就业的规模占到城镇就业人口的20%~41%之间。灵活就业者在劳动报酬、劳动保护、劳动时间、劳动强度以及劳动者应有的福利及社会保险方面, 都更容易受到损害。在劳动关系上表现为没有签订、或者是签订极短期的劳动合同。由于单位不正规, 缺乏社会保障, 导致工作不稳定, 工作时间长, 工资低。制定《劳动合同法》以保障灵活就业者的合法权益已成为当务之急。另一方面, 11年多的实践证明《劳动法》中有关劳动合同的一些条款已经难于适用, 如劳动合同到期终止用人单位不承担经济补偿的规定;一些条款的实施效果甚至适得其反, 如年满10年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的规定;一些条款需要限定适用条件和期限, 如劳动合同试用期约定的规定。《劳动合同法》需要对《劳动法》中劳动合同的内容进行更为具体和详尽的规定, 其规定与《劳动法》相比也应当有改进、有变更、也有进步, 从而能为司法实践提供更加充分有效和更加具体的法律依据。2005年10月28日国务院第110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后报送全国人大常委会。2005年12月24日第十届人大常委会第19次会议对《草案》进行了第一次审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起草了《劳动合同法 (草案送审稿) 》, 于2005年1月报请国务院审议。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会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经过广泛征求意见, 并修改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草案) 》。最终于2007年6月29日经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 2007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5号公布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劳动合同法作为国家的一部法律, 它具有法律的共同属性, 在法理学中就明确阐述: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马克思就法的意志性就曾经指出“法律就应该以社会为基础。法律应该是社会共同的、由一定物质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利益和需要为表现, 而不是单个的个人意志恣意横行”, 法在本质上表现为一种意志, 它体现了一定的人们对通过法所要达到的社会目标有一种清晰、明确的价值追求, 当今社会出台的劳动合同法, 就是党要体现国家带领全国人民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志, 促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和实现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

五、项目管理技术在劳动合同法条件下的应用

(一) 项目管理概述

要实施项目管理, 我们有必要对项目有正确的理解, 根据PMI (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 美国项目管理协会认为:“项目是为创造特定产品或服务的一项有时限的任务”。项目具有一次性、独特性、资源制约性、组织的临时性和开放性、后果的不可挽回性的特性, 正是由于项目具有这些特性, 才使得项目与我们企业日常运作在责任人、时间、管理方法、持续性、组织机构、考核指标、资源需求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 这也是西方社会在管理领域的独到之处, 这也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别。项目管理理论这是基于西方社会这样的文化背景得以产生和发展, PMI定义项目管理是把各种组织、技能、手段和技术应用于项目活动之中, 以达到项目要求。项目管理是通过启动、规划、执行、控制和收尾等项目管理过程来实现的。它与日常管理运作相比具有创造性、复杂性、且需要组织内的专门机构、团队和项目经理等特点, 项目管理往往以质量、进度、成本作为其核心要素, 其目的就是要实现进度快、质量合格、成本低的有机统一。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 项目管理得到不断发展, 其要素已经扩展到:工作范围、进度、成本、质量、组织、客户满意度, 而客户满意度最终成为了项目管理的核心, 这正是企业经营与管理所追求的重要目标。

(二) 项目管理在劳动合同法中的应用

劳动合同法在草案的审议过程就有来自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争议, 该部法律最终在全国人大常委会还是以高票得以通过, 一经颁布施行在经济领域里, 国内的一些大型企业纷纷做出了相应的反应……这些企业的行为引起了社会的较大震动, 国家、社会予以高度关注。

在许多企业认为这部法律的出台过多的关注了劳动者的利益, 加大了企业的经营成本, 在他们看来这一举措的出台, 意味着资本的投资收益将会大幅缩水, 对于这些企业家们的认识, 我们认为这一方面反映出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忽视, 在西方社会企业的经营理念除了实现盈利外, 还有一项内容就是企业的社会责任, 为什么别人能在承担这种在他们看来是负担的社会责任以后还可以获得很好的发展, 而我们却不能;再者, 也反映出部分企业现行的管理水平还不高, 经营理念处于落后阶段, 我想这也许与我们长期以来的文化背景有关, 同时也反映出我们对企业市场化运作所需要具备的管理技术的欠缺和匮乏。作为企业在这部法律的规制下如何应对?项目管理为我们系统地提供了较好的解决方案, 以下仅就劳动合同法中对劳动合同种类的规定为例简要做出分析。

劳动合同的种类在《劳动合同法》第十二条规定为“劳动合同分为固定期限、无固定期限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共三类, 将劳动合同分为这三类是各国劳动法通行的做法, 并非我国独创, 它以合同期限为分界把合同分为了这三种, 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性。作为劳动合同法的这一条款笔者认为很重要, 由此引申出其他各项与之相关的诸如: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终止、劳动合同解除、经济补偿等与经济利益相关等等重要问题。如果就劳动合同的种类选择得当并加以合理的设计, 企业的经营风险将降低, 同时也可促进企业与员工的良性互动, 最终实现企业在国家法律框架下的可持续发展。为此, 值得我们的企业加以认真分析理解与应对, 利用项目管理这一现代管理技术, 可以为我们成功化解劳动合同法给企业带来的风险, 也可实现企业经营与管理的高效运作, 如果设计合理的话可以促成企业、员工、客户三方利益的有机的统一, 实现共同的发展。

具体而言, 无论我们的企业所属何种行业, 项目管理的科学性和独有的运行机制, 为我们解决对应的问题提供了同一思路, 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项目管理的特点做出对应的介绍:

项目管理组织的临时性这里的组织包括了两重含义:一是指组织机构, 二是指组织行为。在社会经济总体环境存在流动性过剩、产能过剩、产业结构不合理、贸易壁垒等外部条件下, 市场环境变幻多样, 风险相伴相生, 投资人应该首先考虑以可控的阶段性的投资策略来降低或规避风险, 为此投资人可以事先为现有组织设定一个目标预期, 并把对这种预期的实现确定为一次性的, 同时明确项目组织是为项目的建设服务的, 项目一旦终结其组织使命也就完成。在这种指导思想下, 我们的投资者或企业管理者就应该把组织正在运行或即将投入运行的商业项目, 按照项目管理的要求进行设计, 把项目范围内组织结构中的个体的运行周期设定为相对固定的, 这一点可以通过有选择适用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合同的类型得以合理运用。如果项目运行较为复杂, 涉及多项输入输出循环流程, 我们就可以对其进行分解, 使之成为大项目下的多个子项目, 分别实施项目管理, 以此降低企业风险。

项目管理体制的个人性项目管理体制是一种基于团队的管理的个人负责制模式, 由于项目系统化管理的要求, 项目的计划、质量、成本等核心要素的控制需要权力作为保障, 因此具有个人性的项目经理显得格外重要, 为此, 我们需要通过对项目经理的权利与义务依法进行设计并明确界定, 在多种合作方式备选的前提下, 一方面可以满足现行法律的要求且不违背, 另一方面, 也可以为目标预期的实现提供更多的保障, 把项目经理人的责、权、利三者的有机的统一起来, 充分发挥其能动性、风险防范主动意识和危机意识, 最终实现我们的项目预期目标。

项目管理的目标性项目管理是一种多层次的目标管理模式, 项目管理只有在综合目标的约束下, 才能确保项目运行风险的可控, 对于目标的设定, 我们可以从项目经营预期指标、产品质量指标、顾客对满意度指标、成本控制指标、计划任务完成进度等企业关注的指标进行目标设定。目标一旦得以确定, 我们就可以按照组织内部职能与职责的安排, 对目标任务进行量化分解, 并把各项目标量化到项目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流程使之受控, 并可以按照项目计划执行的情况, 分阶段进行客观评价。作为项目管理的中的目标管理, 我们认为, 如果企业实施了流程控制的前提下是可以在劳动合同中加以约定的, 或者作为合同附件加以约定, 这将更加体现合同双方权利、义务的对等, 从而也就为项目的可操作执行奠定了基础。

项目管理的控制与评价在传统意义上, 对项目管理的控制与评价主要集中反应为对原定计划的纠偏方面。在劳动合同法框架下, 劳动合同法第十七条规定了劳动合同应当具备的条款其中第九款规定“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纳入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企业实施项目管理可以将为确保项目质量的各项目标管理, 以标准化的方式纳入日常管理, 其依据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法》, 标准法第一条明确指出“为了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促进技术进步, 改进产品质量, 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使标准化工作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需要, 制定本法”, 标准法第二章标准的制定第六条规定“企业生产的产品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 应当制定企业标准, 作为组织生产的依据。企业的产品标准须报当地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备案”。我们对产品的理解它是:是指经过劳动生产的有用物品, 可以给使用者带来满意感的物品, 它是由劳动者在机构的组织下按照客户的要求对原材料的加工处理结果。为此, 要实现对客户要求的满足, 也就是满足客户对产品品质等多方面的要求, 我们应该依据ISO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标准, 结合企业的自身实际, 建立以确保符合市场和顾客质量要请求的工作标准并通过认证就显得很重要, 毕竟我们国家是WTO组织成员, 大多WTO成员国家认可ISO标准, 国际社会认为获得IOS认证的企业, 其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是有保障的, ISO标准的建立是企业实现质量保证的一项重要标志。谈及劳动合同法, 我们的企业管理可以依法通过合法的程序, 将企业ISO体系文件里对工作流程及标准的要求等相关确保产品质量的内容通过与员工协商一致纳入劳动合同, 对员工的工作标准明确要求, 此后企业可以依据设定的项目目标和标准, 对组织内部的各项工作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评价, 评价与控制的重点在这里主要集中在工作控制、费用控制、进度控制。我们理解这是企业员工在劳动过程中应该履行的合同义务, 这便是劳动合同法实施后, 企业可以选择的一种有效管理方法, 企业每次实施控制与评价活动, 也是企业对自身管理技术与能力的评价, 从中可以帮助我们发现管理方的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促进我们不断持续改进。

六、结束语

我们从现代管理技术的层面, 通过对风险的介绍与理解, 结合《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这一重大事件, 提出了学习和利用项目管理这一现代管理技术来实现控制、化解企业经营风险的一些思考, 我们相信认真领会并实践科学发展观, 改变传统观念, 我们的企业将会实现不断的进步与发展, 本文仅供学理研讨。

参考文献

【1】王长峰李建平纪建阅现代项目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苏秦质量管理与可靠性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杨景宇信春鹰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解读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

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初探 篇8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科技与经济的相辅相成, 知识经济的兴起, 给企业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创新是企业兴旺发达的唯一途径, 只有勇于创新、善于创新, 才可能一枝独秀, 成为同业的领跑者。重视技术创新管理, 以正确的思路、科学的路径、完善的激励为企业打造一个有良性循环机制的技术创新平台, 是企业技术创新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石。企业技术升级战略得以实现的根本保障在于技术创新的持续成功。

1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内容。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首先提出了“创新理论”。他认为, 所谓“创新”, 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 也就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他所指的创新包括五种情况: (1) 采用一种新产品; (2) 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 (3) 开辟一个新市场; (4) 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 (5) 实现企业的新组织, 比如造成一种垄断地位, 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指出:技术创新, 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 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 提高产品质量, 开发生产新的产品, 提供新的服务, 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

技术创新概念自19世纪提出以来, 中西方学术界和理论界给出了几十甚至上百种定义, 不过, 殊途同归、万变不离其宗, 其中心意思是一致的, 即首先是创新也就是技术的独创性, 包括创意、工艺、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各方面的创造性应用, 其次是创新实施结果实现商业化、为企业带来超额经济效益的过程。技术创新是技术开发和技术利用完美结合的产物, 是与市场紧密相关的经济活动, 占据市场、提升经济效率和经济效益是技术创新的最终目标。

2 技术创新管理

技术创新管理一种基于创新基础上的企业技术管理方法, 是一个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的生产和管理模式将产品转化成顾客满意的产品、占据市场并实现经济效益的管理过程, 是企业对创新活动进行筹划、实施、激励和控制, 让最新的知识快速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实现企业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提高的一系列有机活动。

企业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管理, 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就是研究如何更好的利用企业资源, 将技术创新活动融入企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 共存共生, 使之成为企业生存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2.1 统一认识、明确目标

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生产过程中需要管控的关键要素之一, 唯有树立全过程的管理意识, 才能使技术创新管理标准化、常态化, 进而跳出形式主义、功利主义的泥沼, 让技术创新成为企业技术升级的推手。

所谓技术创新管理是指对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一系列活动进行管理, 此过程内容包括创新的知识、技术、工艺、生产方式及管理模式各环节, 涵盖了从新产品、新工艺的设想、设计、研究、开发、制造和取得市场认同直至商业化的完整过程。只有对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实施有效地管理, 才能最终达到满足用户不断增长和变化的需求, 保持和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 从而提高企业当前和长远经济效益的目的。

统一认识才可能明确管理目标, 才可能获取符合预期的管理结果。需要强调的是, 技术创新管理不能游离于企业管理体系之外, 技术创新也不仅仅是新产品的设计创新。只有企业认识到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壮大并在市场竞争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唯一有效途径, 认识到技术创新管理决定着企业科技发展的思路、方向、目标和水平, 将技术创新管理的认识提升至事关企业生死存亡的高度, 才有可能实现技术创新管理的统筹规划、科学管理, 实现全员思想重视、全员自发参与、个人与企业共赢的良性发展局面。

2.2 健全机构、均衡发展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技术创新管理是企业高级的管理活动, 企业任何行之有效的管理活动都离不开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技术创新决策 (管理) 委员会是一个通行的做法, 但是, 这样的委员会不能流于形式, 而是要切实落实组织管理职能, 充分发挥强大的监督管控作用。明确研发设计创新、工艺设计创新、生产运营创新和管理模式创新的创新目标和创新标准, 标准化技术创新的决策实施程序, 杜绝主观随机和事后拼凑现象, 真正做到标准管理、科学决策。创新目标明确、激励政策透明且可以预期方能激发员工的技术创新热情。

组织工作落实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有法可依是顶层设计的基础, 确立各环节技术创新项目的计划、实施、检查、结论的标准, 依据标准制定项目范围明确且可行、可控、可评价的不同周期的技术创新规划、计划, 为企业技术创新工作长期科学发展提供行动指南。项目实施的有力保障是各组织单元的协调、均衡发展。细化各个组织单元的技术创新计划, 保证各工作环节衔接顺畅, 落实各个组织单元的工作责任及考核指标, 力争技术创新规划、计划如期完成。

3 强化技术创新、推动技术升级

技术的定义不是唯一的, 不同的范畴、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需要, 存在不同的定义。技术升级的概念自然也就有了各异的解释。不过, 企业技术升级不难理解, 通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涉及的全部要素的改善和进步, 以提高产品附加值的方式实现企业的不断发展, 其中各个要素的改进、创新就是企业技术升级的关键部分。因此, 企业技术升级是产业技术能力、管理能力、行销能力的不断提高以获得核心竞争力以及更多附加价值的过程。

技术创新植根于生产各环节中, 包括开发新的和更新旧的。技术创新从一个创新意识或者创新概念开始, 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解析问题、解决问题, 提升企业软硬件的技术水平, 最终达成提高企业项目商业含金量的目标。企业在产品开发、生产方法应用、组织与管理形式实施、供货渠道与市场的开拓等方面的任何创新活动, 都是在为企业技术升级累计能量。由此可见, 技术创新是企业技术升级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升级动力的主要源泉。技术创新可以进一步带动产品升级, 进而形成企业的技术优势, 支撑企业的市场领先地位。

4 结束语

企业技术升级须要依靠技术创新的带动, 而技术创新管理是技术创新得以顺利、卓有成效的实施的基本保证。面对技术创新这样一个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密切合作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明确基本概念、提高认识水平、统一标准规范、创建有效组织仅仅是构建了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的初级框架, 万里长征才走出了第一步。强化参与者的组织意识、责任意识, 营造共同的价值观和公平公正的激励机制, 技术创新才可能获得行之有效的管理, 才可能成为企业技术升级的发动机。

摘要:技术创新是企业的生命之源, 创新是企业兴旺发达的唯一途径。重视技术创新管理, 以正确的思路、科学的路径、完善的激励为企业打造一个有良性循环机制的技术创新平台, 是企业技术创新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石。企业技术升级战略得以实现的根本保障在于技术创新的持续成功。

关键词:创新,管理,升级

参考文献

[1]徐建中.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技术创新[J].技术进步与决策, 2011 (07) .

[2]蔺雪竹, 等.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研究[J].安装, 2013 (01) .

企业技术档案管理 篇9

1.1 呈现信息化发展趋势

传统的工作环境下, 档案的管理都是采用人工管理的方式, 而在信息技术环境下, 针对于档案的管理呈现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无论是对于档案信息的整理, 还是针对于档案的编排以及管理都是采用信息化的手段, 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工作效率, 还可以降低工作的错误率, 进而实现工作质量的提升, 促进化工企业的发展。

1.2 流程更加规范化

传统的管理环境下, 针对于档案的管理都是采用人工记录的方式, 虽然也可以保证信息的准确性, 但是针对于管理流程, 却存在不规范的特点。而如今, 在信息化技术的支撑下, 针对于档案的管理更加规范化, 大家不再采用书写记录的方式, 而是根据事先设定好的人为指令自动、随时的进行设立和调整, 并且在填写信息的过程中, 都是一部一部按照指令执行, 进而实现流程的规范化和严谨化。

2 电子信息技术条件下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具体路径探析

2.1 实现管理观念的转变

若想实现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 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实现管理人员管理观念的转变, 而若想实现管理人员管理观念的转变, 最有效地方法就是对员工展开培训工作, 借助于培训工作的开展一方面可以让大家了解到什么是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的特点是什么以及在档案管理的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具有哪些益处, 进而实现管理人员思想观念的转变, 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 实现信息化管理理念的提升;除此之外, 可以采用外派学习的方式, 到一些比较先进的化工企业进行学习, 学习先进管理方法, 进而实现自身管理理念的转变。

2.2 实现员工计算机技能的培养以及提升

若想实现档案的信息化管理, 除了要转变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以外, 还要实现员工计算机技能的培养以及提升, 我们知道, 大多数的档案的管理人员都是一些年纪比较大的老员工, 这些老员工虽然具备很丰富的管理经验, 但是信息技术技能却不是很强。档案的管理需要涉及到多种信息设备:包括扫描仪、相机、摄影机等等。因此, 应开展一定的计算机培训工作, 借助于培训工作的开展提升大家的计算机能力, 并且还要对员工进行考核, 只有考核通过的人员才可以正式开展信息化管理工作, 进而实现员工的计算机技能的培养以及提升。

2.3 实现档案管理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的提升

档案管理数字化发展既具有一定的好处, 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弊端。我们都知道, 信息化的管理模式, 无论是档案的记录、储存还是查询都方便了很多, 但是与此同时, 档案管理的风险也提升了很多, 因此信息技术环境下, 可以实现电子文件的分享以及传输, 因此, 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一定要高, 这样才可以保证信息的安全性, 防止员工个人信息的泄露。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我们发现, 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 化工企业档案管理工作逐渐呈现数字化以及规范化发展趋势, 针对于信息技术在化工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因此相关的企业应该想办法实现员工的良好管理, 进而促进信息技术与化工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结合, 希望本文相关的一系列的建议以及措施可以为化工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档案资料管理探究 篇10

当今社会融科技化和全球化于一身, 在此大背景及趋势作用下, 社会各个企业为达到自身的持续发展, 在其内部开展并落实了一系列创新及改革工作。档案管理作为企业管理部门当中重要构成, 其在推动企业实质性发展中发挥着突出作用。 高新技术作为实现企业发展的基础动力, 在激烈市场竞争框架下, 不仅能够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相应保障, 同时还能实现企业各项实力的综合提升。所以, 对企业高新技术档案管理工作予以加强, 发现其中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及不足, 及时对其采取应对举措, 以实现企业的长足发展。

1高新技术现代企业档案管理现状

1. 1高新技术企业档案管理

所谓高新技术企业档案管理实质是为企业在具体营销、管理、生产及设计中, 针对其各个阶段所出现的诸多原始数据, 开展整合、整理、鉴别及收集等操作, 记录企业发展状况。对企业具有实用价值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归档, 以保证企业在原始资料方面的可追溯性、历史性及完整性。数据的完整, 不仅能够帮助人们对企业的过去予以了解, 还可对企业的发展提供丰富的经验教训, 与此同时, 其还是对企业未来发展进行预测的重要数据和依据。

1. 2档案管理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关联分析

高新技术企业档案管理和知识产权保护之间存在相辅相成关系, 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乃是档案管理工作开展的要求和内容。管理好企业的档案, 尤其是科技档案, 是实现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构成。就科技档案而言, 其主要信息内容为科技成果, 同时也是相关科研人员研究成果的真实展现, 其将科技档案作为载体来实施更深层次的研究和创新; 此外, 科技档案不仅对科技成果的形成予以反映, 还对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及产生予以了反映, 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在整个科技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2高新技术档案管理的重点分析

1) 基于当前电子技术不断发展的形式下, 高新科技档案并不能全部被电子文档所代替, 一些诸如合同等关键或重要文件等, 仍需要保存纸质原件, 在保存档案时, 需有机结合电子文件及文本形式, 促进技术档案管理的多样化和完善化。

2) 对宜于保存的档案载体进行合理选择, 以保证档案在保存质量方面的实现。尤其是电子文件的相应保存, 在媒介的选择上, 应选择质量可靠且安全的, 同时还需注重电子档案的制作质量, 并及时将电子文档予以备份。

3) 需对科技档案保存环境给与优化, 有效延长档案的保存寿命。在实际档案室内, 应对其湿度及温度进行合理控制及保持, 此外, 所选用档案室还需具有较好的防害虫、防腐蚀、防潮及防阳光等条件, 在设施的设置上还要具备通风、防盗及防火等, 实现档案保存的安全性。

4) 严格执行档案借阅管理制度, 对企业员工进行相关培训, 培养其爱护及珍惜科技档案。

3高新技术企业档案管理中的突出问题

1) 企业档案管理意识较为薄弱, 企业领导对其缺乏重视。 当前企业内部所施行的是现代企业制度, 由于档案管理部门存在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基础特性, 因此存在不被重视的状况, 且档案管理工作仍然被片面地认为是对过时文件材料进行收集和保管。而诸多企业普遍出现“说起来重要及做起来次要”的状况, 因此, 管理人员并没有站在对企业负责及对历史负责的态度, 去完善并做好相应档案管理工作。

2) 较为陈旧的档案管理理念, 在档案功能方面较为单一。 由于一些企业不重视档案管理, 许多企业在实际档案管理过程中, 仍然仅仅是对数据资料的整理及收集予以重视, 而轻视数据资料的利用, 此种陈旧的档案观念致使企业档案资源出现大量闲置的现象, 不能充分发挥其所应有的作用。此外, 企业在实施档案管理方面对人力及资金的投入力度也相对缺乏。

3) 存在较为落后的档案管理手段, 致使企业技术资源严重缺失。目前一些企业在档案管理工作手段方面, 仍然较多采用的是手工管理, 并且在档案收集、编目、查阅及整理等方面, 也均采取沿袭传统手工操作的模式, 其在管理手段上采用现代化管理方式不多, 造成档案管理质量差, 对所需数据资料查找效率低, 在使用效率方面也较低。目前, 虽然一些企业运用能够归档的软件, 在登记及查询方面给予帮助, 但是真正能采用信息化管理功能, 运用于档案工作的跟踪管理及档案分析的企业还较少。

4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功能扩展的具体对策

4. 1全方位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

企业领导及档案管理者应对档案管理给与足够重视, 并在财力及人力方面给与全方位的支持, 为企业更好开展及落实档案管理工作, 提供更为优异的内部条件。此外, 企业各级部门还要做到相互配合, 在共同协作下, 实现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更好发展及完善。对于专业的企业档案管理人员, 应培训其专业技能, 不断增强其工作业务能力及工作责任心; 而在现实档案管理工作当中, 应抓准核心环节。就企业本身而言, 应对员工在档案保密及管理常识方面加强教育及培训, 以便在开展档案管理工作时, 将档案资源的收集、归纳等各个环节做好、做细。

4. 2善于且敢于突破传统观念, 拓宽企业档案管理功能

当企业完成阶段性工作之后, 由各个阶段部门负责对此阶段的所有文件进行收集和整理, 即将此阶段来往文件、合同文件、招投标文件及评审记录文件等, 依据相关归档要求, 提交所得数据于档案室, 并由档案室对其进行专门且集中的保管; 对于借阅者来讲, 其需办理档案借阅手续; 而对于相关项目实施当中的技术资料及资源, 由该项目负责部门及人员, 依据具体工程节点开展整理归档工作, 且将所得数据及时提至档案室, 实施归卷工作, 如果一些工作内容不在本地, 或难以提交书面形式, 可利用传真邮件方式, 将所需提交内容及时办理归卷及借阅手续, 当相关项目或工程完成之后, 及时归还所借文档。 伴随档案管理设备的不断完善及现代化, 建立并完善企业档案管理制度, 方可对企业档案管理的实际效能予以充分发挥。

5结语

档案管理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而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针对当前市场竞争的激烈化, 企业内部应对相关企业管理人员在培训力度上进行强化, 促使其管理水平及职业素质的不断提升, 实现企业在综合实力方面的相应增强, 特别是有关企业在高新技术方面的档案管理。企业相关部门要基于自身实际状况及企业发展特点, 就管理措施及制度进行制定。对其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信息化程度给与提升。此做法可对其工作效率进行提升, 保证其工作质量, 实现高新技术企业更好及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霞萍.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档案管理功能的拓展[J].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学报, 2013 (3) :79-82.

[2]吕萍.做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档案管理的几点思考[J].兰台世界, 2012 (S2) :22.

上一篇:山西沁县下一篇:虚拟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