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细胞注射

2024-06-29

淋巴细胞注射(精选十篇)

淋巴细胞注射 篇1

1 临床资料及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3年7月~2014年12月在我院妇科门诊就诊的URSA患者200例,所有病例均经过详细的询问病史、全身及妇科系统检查,满足下列条件:(1)连续发生3次或以上自然流产;(2)夫妇双方染色体核型分析正常;(3)女方内分泌激素测定正常;(4)女方无生殖道感染(5)女方生殖道无畸形;(6)丈夫精液常规无异常等,可诊断为URSA。患者年龄22~41岁,平均(30.82±7.39)岁,流产次数2~13次,平均(3.93±2.97)次,均为3个月以内的早期流产。将接受免疫治疗200例URS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100例,B组100例,采用两种不同的注射方法对其疼痛程度、治疗效果进行比较。

1.2 方法

1.2.1 免疫治疗方法

对接受免疫治疗的患者在计划妊娠前2个月开始免疫注射。将分离好的淋巴细胞悬液,在患者双侧上臂三角肌下缘皮内注射,间隔3周1次,共计4次为一疗程,若2个月之内不怀孕,再追加1次;若诊断为怀孕后,视情况后再追加1~2次,直至孕12周不流产为止。

1.2.2 注射方法

1.2.2. 1 操作前准备

操作前评估患者的心理反应及注射部位皮肤颜色及有无皮疹、硬结、疤痕、感染等,取得患者的配合。体质虚弱、情绪紧张的患者应采用卧位以防晕针。

1.2.2. 2 操作方法

注射时患者取坐位,注射部位均为两侧上臂三角肌下缘。A组用l ml一次性注射器吸取淋巴细胞悬液在患者双侧上臂三角肌下缘即用75%酒精消毒局部皮肤,消毒范围10 cm,采用斜刺进针法(斜刺法),呈5°角进针,向上挑起皮肤,进针深度为针尖和针梗长度的2/3,分别放射状皮内接种6~12个近10 mm大的皮丘,每个点接种淋巴细胞悬液0.1~0.2 ml;B组将吸取淋巴细胞悬液在患者双侧上臂三角肌下缘放射状皮内接种3个点近10 mm大的皮丘,每个点接种淋巴细胞悬液0.25 ml之后再将剩余淋巴细胞悬液呈30°进针注射于皮下;注射过程中观察患者表情变化,询问患者疼痛感觉;治疗完毕嘱患者勿按压针眼、勿揉局部皮肤,观察患者局部皮肤情况及全身反应30分钟,无不适主诉,方可离开。在患者接受整个治疗的过程中,详细记录两组患者的注射过程、不良反应、治疗效果。

1.3 评价标准观察比较两种注射方法患者局部疼痛程度、局部皮肤反应、治疗效果。

1.3.1 疼痛判定标准

为避免技术性误差,全部病例两种注射方法均由同一人操作。注射过程中观察患者面部表情变化,采用口述分级评分法(VRS)评估患者对疼痛的反应[3]:轻度,疼痛反应不明显,愿意接受治疗;中度:疼痛可耐受,患者尚可接受治疗;重度,疼痛感觉明显,患者惧怕治疗注射部位皮肤反应包括无反应、红肿、淤斑、硬结等。

1.3.2 治疗效果判定标准一旦患者怀孕且至足月分娩,表明治疗成功,若患者5个月内发生流产,则表明治疗失败。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局部疼痛程度比较,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见表2。

2.3 局部皮肤反应

首次注射淋巴细胞悬液,于24小时、48小时、72小时观察记录皮肤局部情况,见表3。

3 讨论

人的皮肤厚度为0.5~2 mm,在真皮和皮下组织间神经分布丰富受到刺激易产生痛觉,疼痛程度往往与刺激强度、作用面积以及作用时间有关[4]。皮下注射法可有效降低患者的局部疼痛程度,本研究两组采用不同的注射方法显示:A组采用多点皮内放射接种时,针尖与皮肤的角度为5°,增加了针尖与皮肤产生的切力,致使针尖斜面的边缘容易划伤真皮内的痛觉神经末梢,增加疼痛反应[5]。另一方面,针尖斜面与针梗组成明显的角度,使针尖刺入皮肤时,阻力增加,穿刺时刺激强度增强,作用时间延长,皮内注射淋巴液造成膨胀的出血,对皮肤带来更大的张力。因此,病人的疼痛反应会增加。而B组采用的是皮内皮下注射,减少了皮内放射接种点,缩短刺入皮肤的时间,减少皮丘对皮肤张力,从而减轻刺激强度,病人的疼痛程度,局部皮肤反应明显减轻。妊娠成功率:本结果表明A组与B组妊娠成功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接受免疫治疗的患者,采用皮内皮下注射的方法,可以缩短注射时间,明显减轻患者注射时的疼痛程度及局部反应,提高了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和满意度。

摘要:目的 对比两种注射方法在异体淋巴细胞治疗习惯性流产(RSA)中对患者产生痛觉反应、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接受异体淋巴细胞治疗的习惯性流产患者20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0人,即A组和B组;A组采取皮内放射状接种;B组先皮内放射状接种后再进行皮下注射;比较两组患者局部疼痛程度,治疗效果。结果 A组疼痛程度:轻度比例为7%,中度比例为60%,重度比例为33%,B组疼痛程度:轻度比例为65%,中度比例为30%,重度比例为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妊娠成功率相当,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采用无皮内放射状接种后进行皮下注射的方法行异体淋巴细胞治疗,可明显减轻习惯性流产患者注射时的疼痛程度及局部反应,且不影响治疗效果,并能缩短注射时间,节省工作效率。

关键词:异体淋巴细胞,习惯性流产,注射方法,效果对比

参考文献

[1]丁莉,周蕾.免疫治疗不明原因习惯性流产对封闭抗体表达的影响及意义[J].中国现代医生,2012,20(2):27-28.

[2]林其德,汪希鹏.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的病因病理生理机制与治疗研究进度[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7.23(1):5-8.

[3]申萍,施毅.用面部表情量表法评估疼痛[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8,17(3):127.

[4]谭彩霞,梁惠珍.改良后的皮下注射在淋巴细胞免疫治疗中的应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4,20(3):424.

淋巴细胞注射 篇2

间质性肺炎 :因有诱发或恶化间质性肺炎的可能,故须严密观察,当出现发热、咳嗽、呼吸困难及胸部X线检查异常等情况时,应中止给药并采取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等适当的处理措施。

幼稚细胞增加 :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患者,因会促使幼稚细胞增加,故须严密观察,一旦发现幼稚细胞增加,应中止给药。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因出现过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故应严密观察。当出现急速的进展性呼吸困难、低氧血症、胸部X线透视出现双肺弥漫性浸润阴影等异常情况时,应中止给予本制剂,并采取妥当的呼吸管理等处理措施。

皮肤 :皮疹、发疹,瘙痒感,荨麻疹。

肝脏:GOT,GPT上升等肝功能异常。

消化系统 :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泻,腹痛。

肌肉、骨骼系统 :骨痛,腰痛,腰背部痛,胸部痛。

呼吸系统 :肺水肿、呼吸困难、低氧血症, 胸水。

血液 :血小板减少。

其他:ALP、LDH、CRP、尿酸升高,发热,头痛,心悸,浮肿,倦怠感。

★ 注射用复方骨肽说明书

★ 注射用盐酸博莱霉素说明书

★ 注射用依那西普说明书

★ 重组人瘦素的基因构建、表达及活性鉴定

★ 注射用双羟萘酸曲普瑞林说明书

★ 情况说明书格式范文

★ 说明书范本

★ 情况说明书范文

★ 说明书范文

淋巴细胞注射 篇3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等机构研究人员报告,在本次实验中注射的是视杆细胞的前体细胞。视杆细胞是视网膜中的两种感光细胞之一,它对微弱光线特别敏感,老鼠虽然通常在晚上视力不错,但如果缺少这种细胞,在黑暗环境中也是“睁眼瞎”,本次接受注射的就是这种视力有缺陷的实验鼠。

前体细胞是尚未完全成熟的视杆细胞,在本次实验中,研究人员从年轻健康的实验鼠中提取了视杆细胞的前体细胞,然后将其注入到视力受损实验鼠的视网膜中。结果在4到6个星期后,这些细胞与视网膜中的神经组织建立了联系,开始像正常的视杆细胞那样发挥作用。

测试也表明这些实验鼠的视力有所恢复。它们被放入一个黑暗的简单迷宫中,出口处有微弱的光线,接受治疗的实验鼠可以很快找到出口,没有接受治疗的实验鼠在四处碰壁后才会偶然找到出口。

领导研究的罗宾?阿里教授说,这是首次证实移植的感光细胞可以融入到视网膜中并改善视力,如果这一效果将来在人类临床试验中能够重现,将是失明患者的福音。

视网膜中的感光细胞包括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它们出现缺陷会导致多种引起失明的疾病,如老年黄斑变性、色素性视网膜炎和与糖尿病有关的失明等。研究人员表示,还会利用视锥细胞进行实验,以探索更全面的改善视力的方法。

黄芪注射液治疗白细胞减少症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2007年2月~2008年11月, 白细胞值<4.0×109/L的住院病人。临床均有不同程度的头晕、乏力、腰膝酸软、易患感冒等症状。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35例, 男9例, 女26例, 年龄19~51岁, 平均32岁。引起白细胞减少的原因:放、化疗所致者5例, 免疫因素5例, 病毒感染13例, 原因不明12例。对照组32例, 男10例, 女22例, 年龄22~55岁, 平均36岁。引起白细胞减少的原因:放、化疗所致者7例, 免疫因素6例, 病毒感染8例, 原因不明者11例。

1.2 治疗方法

(1) 治疗组:采用黄芪注射液40 ml (中科院成都地奥制药公司生产、含生药10 g/ml) , 加入250 ml糖或盐水中静滴, 1次/d, 15 d为一个疗程, 观察两个疗程。 (2) 对照组:采用口服鲨肝醇, 利血生, 静滴能量合剂, 15 d为1疗程, 观察两个疗程。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显效:白细胞恢复正常或较治疗前提高1倍以上;有效:白细胞较治疗前提高>0.5×109/L;无效:白细胞较治疗前提高<0.5×109/L。

2.2 治疗结果

(1) 治疗组:显效9例, 占25.7%, 有效23例, 占65.7%, 无效3例, 占8.6%。 (2) 对照组:显效5例, 占15.6%, 有效15例, 占46.9%, 无效12例, 占37.5%。治疗组总有效率91.4%, 对照组总有效率62.5%, 两组比较有显著意义。 (P<0.05) 。

2.3 临床症状

治疗组经一个疗程结束后, 头昏、乏力等诸症即有明显改善, 而对照组通常经两个疗程以上的治疗后, 上述症状才获部分缓解。

3 讨论

淋巴细胞注射 篇5

【摘要】 目的:观察康艾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8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 34例。对照组采用艾迪注射液治疗;观察组采用艾迪注射液联合康艾注射液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治疗获益率为55.45%,明显高于对照组34.93%(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应用康艾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可提高患者临床整体治疗效果,且产生不良反应较少。

【关键词】康艾注射液;非小细胞肺癌;临床效果;化疗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2-0003-02

前言

目前还无特效癌细胞诊断观察指标,当患者确诊时已大多处于中晚期阶段。此时患者已不适合采用手

术治疗,只能采用保守放化疗治疗。由于放化疗治疗所产生不良反应较多,导致部分患者难以耐受而放弃治疗,最终加速病情恶化而死亡。中医治疗具有其独特优势,其具有毒副作用少和疗效好等优点。康艾注射液是一种中药复方静脉注射制剂,能提高免疫力,具有扶正益气、解毒抗癌效果[1-2]。本次为观察康艾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临床疗效,特选取本院所收治患者进行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 年 6 月至 2016年 2 月肺癌患者68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上述患者均签署相应的同意书,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以及对照组两组,各组患者 34 例。分析组中男 18 例,女 16 例,年龄 43~76 岁,平均(55.44±2.65)岁。 对照组中男 19 例, 女 15例, 年龄 42~75 岁, 平 均(54.58±2.6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中性别、年龄以及其他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艾迪注射液(贵州益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52020236,每支 10ml,5支每盒,批号20140529),静脉滴注,100ml/次,以400ml生理盐水,1次/d,30d为 1个疗程。治疗组于化疗前1h静脉注射康艾注射液(国药准字:Z20026868;规格:每盒 3支,每只 20ml;长白山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号:20140402)60ml,1次/d,30d为1个疗程。化疗与对照组一致。两组患者治疗 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

1.3 判定标准 : 参考文献[3],按WHO统一评价标准制定。不良反应判断参考文献[4],按美国国立癌症研究院常见毒性分级标准分I~VI级评价。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P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总有效率: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34.93%)明显低于分析组治疗总有效率(5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治疗组:III级呕吐和恶心者为12例、I级、III级 WBC下降者各 10例、骨髓抑制 6例、皮疹 2例;对照组:I、II、III级呕吐和恶心者各 10例、II级、III级 WBC下降者各 8例、骨髓抑制 4例、皮疹1例;治疗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率为55.45%, 明显低于对照组 73.91%。

3 讨论

康艾注射液的基本成分是人参、黄芪提取物和苦参素。成分中前者扶正,后者解毒抗癌。经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人参能促进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及其定向分化,并促进骨髓基质细胞、造血集落刺激因子的表达,可提高人体免疫力。黄芪和黄芪多糖可保护和改善骨髓造血微环境,促进骨髓基质细胞与造血干细胞接触,同时还具有较强解毒及增强免疫力效果。苦参素(氧化苦参碱)是从中药苦豆子中提取的一种生物碱水溶液物,其可有效抑制肿瘤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等作用,同时还具有清热利湿和散结止痛效果。

本次研究发现,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无明显差异性,因此而说明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均具有较好疗效,然治疗组获益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所以说明化疗前使用康艾注射液可提高患者整体疗效,这可能与中药可提高人体免疫等作用有关。治疗组患者治疗期间所发生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对照组,中药联合化疗治疗可减轻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提高患者耐受性,进而提高临床效果。同时当患者治疗过程中所发生不良反应减少,进而提高患者舒适性,进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总之,临床采用康艾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其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发生,进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因此,值得进一步研究与分析,以为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一种参考价值,同时为患者带来希望。

参考文献:

[1] 涂建国. 康艾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 5(17):56-57

[2] 郭玉娇, 袁红宇. 康艾注射液联合化疗对非小细胞肺癌疗效的META分析[J]. 中国药房, 2012, 23(35):3350-3353

[3] 吕宇. 康艾注射液联合T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J]. 现代预防医学, 2012, 39(22):6061-6062

淋巴细胞注射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

人大肠癌细胞株LOVO购自中科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细胞贴壁生长于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完全培养基体系中,用含0.25%胰酶和0.02%EDTA 1DK]:1(V/V)混合的消化液进行传代,置37℃、5%CO2孵箱中培养。实验时选用对数生长期细胞。DMEM培养基、新生牛血清分别为Gibco和Hyclone公司产品。复方斑蝥注射液(以下简称Aidi)为贵州益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产品。四甲基偶氮唑盐(MTT)购自Fluka公司,用PBS液配成5mg/ml的浓度,0.22μm微孔滤膜过滤除菌后-20℃C保存。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用FITC标记的鼠抗人Fas单抗和鼠抗人Bcl-2单抗(FITC-conjugated mouse anti-human Fas monoclonal antibody and IgGl isotype control,FITC-conjugated American Hamster anti-human Bcl-2 monoclonal antibody and American Hamster monoclonal IgG isotype control)和Annexin V-FITC Apoptosis Detection Kit均为美国B-D Pharmingen公司产品。

1.2 细胞毒性实验

采用MTT法。将细胞密度调整为1.5×10[5]个/ml,加入%孔无菌培养板内每孔100μl,置37℃、5%CO2孵箱中培养24h后加药。实验组加复方斑蝥注射液,复方斑蝥注射液剂量分别为注射液原浓度(计为1)的1/32、1/16、1/8和1/4,对照组(control)加等体积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只有培养液不加细胞。每组3复孔。分别培养24h、48h和72h,加入MTT磷酸盐缓冲液(5mg/ml)每孔10 1,继续培养4h,加入10%SDS(含0.01N HCL) 100μl/孔,24h后用酶标仪(Bio-rad 680型)测定570~630nm波长吸光度值(A),计算细胞生长抑制率(inhibitory rate,IR)。m(%)=[1-(实验组A值-空白对照A值)/(对照组A值-空白对照A值)]×100%。实验重复3次。

1.3 细胞凋亡检测

以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完全培养基将细胞制成1.5×10[5]个/ml的单细胞悬液,12孔培养板内每孔接种1ml。24h后加入药物,药物剂量设置同MTT实验,对照组(control)加等体积生理盐水。每一浓度设2个复孔,48h后收获细胞,4℃离心(1000r/min,10min)弃上清。冷PBS重悬,离心,弃上清,再次重悬离心,将细胞悬浮于100μl 1×binding buffer中,加入5μl Annexin V-FITC和20μl PI,轻轻混匀,避光室温反应15min,加入150μl 1×binding buffer到样品中,混匀后1h内上机检测。

1.4 Fas、Bcl-2蛋白表达的流式细胞术(FCM)检测

以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完全培养基将消化下的细胞制成1.5×10[5]/ml的单细胞悬液,6孔培养板内每孔接种2ml。24h后加入药物,药物剂量设置同MTT实验,对照组(control)加等体积生理盐水。每一浓度设2个复孔,48h后收获细胞。各组细胞均用PBS液洗涤2次(1000r/min,5min),弃上清。细胞均分为4管,2管分别直接加入FITC标记的鼠抗人Fas单抗和同型对照各20μl,另2管细胞先用70%冷乙醇4℃固定24h,PBS离心(1000r/min,5 min)洗涤2次,分别加入FITC标记的鼠抗人Bcl-2单抗及同型对照各20μl。两者均室温避光反应30min,PBS漂洗2次(1000r/min,5min)后用400μl PBS液悬浮,经300目尼龙网过滤上机检测。

*P<0.05 vs control

1.5 FCM条件

流式细胞仪为美国B-D公司FACS Calibur型,在power Macintosh G3型计算机上用Cell Quest软件FSC/SSC设门获取10000个细胞。Fas、Bcl-2表达用水平Cell Quest软件分析,结果以阳性细胞百分率表示。Fas或Bcl-2阳性细胞率(%)=标记阳性细胞数/受检细胞总数×100%-非特异标记细胞%。

1.6 统计学分析

结果用SPSS(10.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采用t检验及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复方斑蝥注射液对LoVo细胞的毒性作用

LoVo细胞经不同剂量的复方斑蝥注射液作用后,代谢MTT的能力降低,显示一定的细胞毒性反应。复方斑蝥注射液对LoVo细胞的生长抑制率随药物浓度增加和作用时间延长逐渐升高,抑制作用呈现量效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P<0.05),结果见表1和图1。

2.2 复方斑蝥注射液对LoVo细胞凋亡的影响

用Annexin V FITC染色检测复方斑蝥注射液作用48h后的LoVo细胞,可观察到凋亡细胞出现,细胞凋亡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见表2。图2为Annexin V法检测复方斑蝥注射液诱导LoVo细胞凋亡的流式点图。其中Ⅰ象限(左上)为PI高染、FITC低染的坏死细胞,Ⅱ象限(右上)为PI、FITC均高染的凋亡后坏死细胞和部分坏死细胞,Ⅲ象限(左下)为PI、FITC均低染的正常细胞,Ⅳ象限(右下)为PI低染、FITC高染的早期凋亡细胞。凋亡率为第4象限细胞占全部细胞的百分率。.

2 3复方斑蝥注射液对LoVo细胞Fas和Bcl-2表达的影响

由表3可见,复方斑蝥注射液处理48h后的LoVo细胞,Fas蛋白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高剂量复方斑蝥注射液组提升Fas蛋白作用大于低剂量组。Fas蛋白上调以复方斑蝥注射液1/4剂量组最明显,为对照组的4倍。但Bcl-2表达在对照组与复方斑蝥注射液处理组未观察到显著差异(P>0.05)。图3为复方斑蝥注射液处理后的LoVo细胞Fas和Bcl-2表达的流式直方图。

*P<0.05 vs control

*P<0.05 vs control

3 讨论

复方斑蝥注射液内含斑蝥、刺五加、黄芪、人参等多种成分,具有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表明,上述药用成分对各类肿瘤细胞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其抑制作用或通过阻抑DNA复制与合成[4],或通过下调VEGFmRNA和蛋白的表达,降低微血管密度而阻止血管生成,抑制肿瘤生长[5,6],或特异阻滞细胞周期,直接杀伤肿瘤细胞[7]。本实验结果显示,复方斑蝥注射液对人大肠癌细胞株LoVo细胞有抑制作用,并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其抑制作用增强。应用Annexin V FITC染色检测该药作用48h后的LoVo细胞,可观察到凋亡细胞出现,该结果与文献报道一致[2]。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复方斑蝥注射液处理48h后的LoVo细胞,Fas蛋白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提示复方斑蝥注射液可能通过上调Fas蛋白水平诱导LoVo细胞凋亡,与曹唯希等[8]研究结果一致,为大肠癌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一个新思路。本研究Bcl-2表达在对照组与复方斑蝥注射液组未观察到显著性差异(P>0.05),与有关文献结果不同[2],提示复方斑蝥注射液诱导LoVo细胞凋亡的机制可能与Bcl-2蛋白无关,其具体机制有待于进一步观察研究。

参考文献

[1] 刘德艳,李辅军,王常玉,等.复方斑蝥注射液及联合应用化疗药物抑制人卵巢癌细胞株A2780增殖的研究[J].现代妇产科进展2005;1(14) :47-48

[2] 张卫东,赵惠儒,阎影,等.斑蝥素诱导人肺癌A549细胞凋亡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中华肿瘤杂志,2005;27(6) :330-334

[3] 周季兰,姚玮艳,章永平,等.斑蝥素诱导人胰腺癌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胰腺病学,2006;6(6) :340-343

[4] 何太平,莫丽儿,梁念慈,等,斑蝥素诱导高转移卵巢癌细胞HO-8910PM凋亡的研究.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5;36(2) :164-167

[5] Zhang JP,Ying K,Xiao ZY,et al. Analysis of gene expression profiles in human HL-60 cell exposed tO cantharidin using cDNA microarmy[J].Int J Cancer,2. 004;108(2) :212-218

[6] 陶厚权,姚明,邹寿椿,等.血管生成抑制剂Rg3对胃癌生长和转移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华外科杂志,2002,40:606-608

[7] 沈括,冯建明,刘昕,等.复方斑蝥注射液对K562/ADM细胞体外生长和增殖周期的实验研究[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5;18(23) :1857-1860

细胞注射机三坐标微位移台结构设计 篇7

细胞显微注射,即利用微注射针穿刺细胞膜后将外源基因物质注入细胞内指定注射位置,并培育出具有外源基因特征个体的过程,是生产转基因动物的主要手段[1]。细胞注射是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的重要研究方法,显微注射是细胞注射的核心步骤,是实现外源物质导入细胞的关键技术,而微位移工作 台是微注射的结构基础。显微注射以活体细胞为操作对象,包括哺乳动物体细胞、生殖细胞等,尺寸常处于1~100μm范围。

传统的显微注射系统中,培训操作人员需投入大量时间和资金,试验过程受技能、精力和情绪等因素干扰显著,且定位精度低,刺膜速度慢,易引起细胞大幅度变形或细胞膜大面积 破碎,降低了细胞注射试验效率和注射后细胞存活率,制约着显微注射法制备转基因动物的 成功率和 生产率[2]。现有显微 注射系统主要由Narishige、SuRer、Eppendorf等公司生产。利用硅加工工艺、压电陶瓷伸缩变形与振动等技术,国外学者[3,4,5]研究的微进给装置具有刺膜速度快、控制精度高等优点,但成本很高。因此,提出一种精度较高、结构简单、成本低的基于视觉运动控制的细胞注射系统(图1),该系统采用一种X—Y—Z三坐标微位移台,通过显微镜的CMOS摄像头获取显微镜下细胞所在位置,并通过计算将该坐标发送给带有微量注射器的X—Y—Z三坐标微位移台,从而控制该位移台快速、准确地运动到该细胞所在位置,并使用注射器进行刺膜和微量注射。

1—显微镜2—X—Y—Z 三坐标微位移台3—控制驱动部分

1X—Y—Z 三坐标微位移台的控制系统

X—Y—Z三坐标微位移台主要由X、Y、Z三个轴微位移移动台组合而成,其使系统结构设计模块化,且每轴微位移 移动台装有限位开关,保护系统结构的安全。

1.1控制系统组成

为了方便精密位移系统的设计,X—Y—Z三坐标微位移台的结构设计与驱动方式如图2所示。

1—Z 轴2—X 轴3—步进电机4—Y 轴5—步进电机驱动器6—控制器

该平台采用日本神津的XA07A系列,所用步进电机为直流五相步进电机,其步距角为0.72°,直流步进电机通过联轴器与精密丝杠连接,丝杠导程为0.5mm,行程为20mm,精密丝杠与安装在工作台上的丝杠螺母配合使用,两侧通过精密导轨副与工作台底座相连。限位开关安装在工作台 底座旁边。步进电机驱动器采用奥拓尼克斯生产的MD5-HD14驱动器,其细分精度最高达250。控制器为国产普通三轴控制器,可实现三轴联动。

1.2精度分析

相关参数:步进电机步距角为0.72°,丝杠导程为0.5mm,驱动器最高细分数250,则细分后电机步进角为:

即步进电机每转步数:

则步进精度(最小位移量):

2系统性能分析

该系统移动平台采用X—Y—Z三坐标结 构,其主要优 点在于结构简单、易操作、刚度好、不易产生振动。系统的驱动控制部分主要优势在于采用五相步进电机与高细分器和性价比高的三轴控制器,实现了最小位移量小、运动精度高、控制简单的要求,且三轴联动的控制实现了斜线、圆弧线等曲线轨迹的运动。对于考核机器视觉测量系统的 分辨率、运动形式和调试工作的精度已经足够,对于尺寸为1~100μm间的生殖细胞进 行微操作,已满足所 需精度。通过 进一步深入,可实现数字化控制。

3结论

(1)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视觉运动控制的细胞注射系统及其工作原理。

(2)设计并搭建了一种可以满足细胞注射等微操作的X—Y—Z三坐标微位移台,分析了微位移台的最小移动量,满足细胞注射等微操作所需的运动精度。

淋巴细胞注射 篇8

2 讨 论

甲状腺癌是头颈部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 联合颈部淋巴结清扫是治疗甲状腺癌的重要方式。该手术清扫范围大, 细小的淋巴管与周围组织混在一起, 难以分辨, 有时难免损伤细小淋巴管, 术中如未及时发现和处理, 术后即发生淋巴漏。如处理不当, 大量淋巴液丢失, 不仅导致机体发生低蛋白血症、血容量下降, 还可导致免疫系统功能受损, 进而导致局部及全身感染, 加重淋巴液渗出, 造成恶性循环, 甚至全身衰竭而死亡[1]。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淋巴漏的措施为:饮食控制和营养支持、持续负压吸引[2]、局部加压包扎、红外线局部照射、抗感染、生长抑素的应用等。国内外文献报道可使用强力霉素[3,4]及泛影葡胺[5]等局部注射治疗淋巴漏。但采用50%葡萄糖注射液注射治疗颈淋巴结清扫术后颈部淋巴漏, 此前国内外文献均未见报道, 在我院亦属第1例。因颈部淋巴管位置变异较大, 笔者考虑经皮注射难以准确到达损伤淋巴管附近。故决定从引流管内注入50%葡萄糖硬化治疗, 临床观察效果明显。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可能机制为: (1) 高渗导致组织脱水, 减少组织液的渗出; (2) 作为硬化剂直接堵塞淋巴管; (3) 形成无菌炎性反应, 促进组织粘连; (4) 吸收入淋巴管损伤其内皮细胞, 使淋巴管硬化、狭窄。确切机制尚待进一步探讨。

总之, 该方法可提高淋巴漏的治愈率, 缩短住院时间, 减轻患者痛苦, 同时具备价廉、简单、无并发症、无变态反应等优点, 可作为治疗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后淋巴漏的优先选择。当然, 采用此种方法治疗淋巴漏的文献报道仍较少。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上推广, 尚需更大的样本量。

参考文献

[1]孙团起, 吴毅.甲状腺手术乳糜漏发生原因及防治[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2, 32 (5) :372-374.

[2]Lemaire V, Brilmaker J, Kerzmann A, et al.Treatment of a groin lym-phatic fistula with negative pressure wound therapy[J].Eur J Vasc En-dovasc Surg, 2008, 36 (4) :449-451.

[3]Singh K, Wang ML, Rubinshteyn V, et al.Case report:doxycycline instil-lation used to treat a high-output lymphatic fistula secondary to needle puncture[J].J Wound Care, 2011, 20 (4) :171-172.

[4]Hackert T, Werner J, Loos M, et al.Successful doxycycline treatment of lymphatic fistulas:report of five cases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Langenbecks Arch Surg, 2006, 391 (4) :435-458.

淋巴细胞注射 篇9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及仪器

人胚肺成纤维细胞 (MRC-5) 购置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细胞中心;MEM/NEAA培养液购置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胰酶购于Sigma公司;胎牛血清购于Gibco公司;黄芪注射液购置成都地奥九泓制药厂, 每支10 m L (相当于原生药材20 g) ;0.1%天狼猩红苦味酸染液购置北京海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噻唑蓝 (MTT) , 二甲基亚砜 (DMSO) 购置北京科海军舟有限公司;荧光倒置显微镜为日本尼康公司产品;生化培养箱, SANYO公司;酶标仪, 为美国B.D公司产品。

1.2 细胞的培养

MRC-5细胞培养于含10%胎牛血清、100µg/m L青霉素、100µg/m L链霉素的MEM/NEAA培养液中, 于37℃、5%CO2、饱和湿度的CO2育箱中培养, 96 h长满瓶底, 3~4 d更换1次培养液, 传代。

1.3 黄芪注射液对MRC-5增生的影响

采用MTT法检测。取对数生长期的MRC-5, 胰酶37℃消化5 min, 以10%胎牛血清的MEM/NEAA培养液制备成1×105/m L细胞悬液, 接种于96孔培养液板中, 每孔200µL, 置于37℃、5%CO2及饱和湿度的培养箱中培养, 至细胞长至单层后, 分别在细胞中加入不同浓度的药物培养液, 同时设不加药的阴性对照和只加培养液的空白对照, 每组设10个复孔。分别继续培养24、48、72 h后, 每孔加入20µL MTT, 继续培养4 h, 弃上清液, 加入200µL DMSO, 轻微震荡10 min, 使MTT完全溶解, 于自动酶标仪490 nm波长处测定各孔吸光度A值。

1.4 胶原的检测[3]

取对数生长期的成纤维细胞, 用MEM/NEAA培养液调整细胞数为1×105/m L, 接种到96孔培养板中, 每孔200µL, 37℃、5%CO2及饱和湿度的CO2培养箱中培养, 24 h后在各组细胞中加入含有不同浓度的药物培养液, 另设不加药的正常对照组, 每组设10个复孔。分别培养24、48、72 h后吸去培养液, 每孔加甲醇100µL, -20℃固定一夜, PBS洗1次, 天狼猩红染1 h, 0.1%醋酸洗3次, 每孔加入0.1µmol/L Na OH 20µL, 室温震荡1 h, 置于酶标仪540 nm处检测。

2 结果

2.1 黄芪注射液对体外培养人胚肺MRC-5细胞增殖的影响

见表1。MTT结果:黄芪注射液浓度为400 mg/m L时能显著抑制MRC-5生长 (P<0.05) 。25~200 mg/m L的浓度范围对MRC-5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说明黄芪注射液对人胚肺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增殖既可促进又可以抑制, 呈剂量依赖性。

注:与对照组相比较, P<0.05

2.2 镜下观察成纤维细胞形态的变化

对照组的细胞密度低时, 细胞长梭形或三角形, 有多个细胞质突起 (图1) ;细胞密度高时, 以长梭形为主, 排列紧密, 呈放射状或涡旋状, 边界不清 (图2) 。用药组的细胞:25~200 mg/m L浓度下的细胞形态与对照组差别不大, 仅生长速度快于对照组;400 mg/m L浓度下的细胞数量明显减少, 细胞皱缩, 细胞边缘变钝, 细胞间隙增宽, 分布松散, 甚至可以看到漂浮的死亡细胞 (图3) 。

2.3 胶原测定结果

随着黄芪注射液的浓度增加, 与对照组相比, 当浓度在25~200 mg/m L时, 成纤维细胞的胶原生成量有所增加, 而在400 mg/m L浓度时, 成纤维细胞的胶原生成量明显减少。结果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较, P<0.05

3 讨论

肺纤维化是多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肺系疾病的共同结局, 是多种肺系疾病发展到晚期的共同病理变化。其集中表现为成纤维细胞的异常增殖和细胞外基质的过度沉积。在肺部, 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之一胶原即来自于活化的成纤维细胞。由于成纤维细胞的异常增殖及胶原的分泌增加在肺纤维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4], 因此, 抑制肺成纤维细胞增殖是防治肺纤维化的一种有效手段。

本实验以人胚肺成纤维细胞为靶细胞, 研究黄芪注射液对成纤维细胞形态及胶原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 黄芪注射液在中低浓度条件下对成纤维细胞的生长有促进作用, 在高浓度条件下则有抑制作用。提示其可能有预防或延缓肺纤维化疾病进程的作用。有研究表明, 在肺纤维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 Ⅰ、Ⅲ型胶原合成与降解失衡起主要作用, 在肺泡炎症阶段或肺纤维化早期主要以Ⅲ型胶原增加为主, 此期病变尚可逆转, 随后病变转为慢性, 则以Ⅰ型胶原沉积为主, 形成不可逆转的改变[5,6]。天狼腥红染液能与胶原紧密吸附, 反应极其稳定, 染色后不褪色, 有特异性, 是目前胶原染色最好的染料。在普通光镜下观察, 胶原纤维呈红色。

综上所述, 黄芪注射液在中低浓度下能够促进成纤维细胞的生长, 高浓度下可以抑制成纤维细胞的生长, 因此可以延缓肺纤维化的进程。同时提示黄芪对人体的作用具有双向性。

参考文献

[1]ArauJo CC, Leon LL.Biological activities of Curcuma longal[J].Meminst Oswald Cruz, 2001, 96 (4) :7232-7238.

[2]陈珍旭, 吴蓉易.葛根素对实验性大鼠肺纤维化影响[J].临床肺科杂志, 2006, 11 (4) :4232-4236.

[3]Brnton MH, Kopp JB.TGFβ-1 and Fibrosis[J].Microbes Infect, 1999, 1 (15) :1349-1365.

[4]赵洪文.肺成纤维细胞在肺纤维化中的作用[J].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 1996, 16 (3) :116-117.

[5]侯杰, 戴令娟.川芎嗪、丹参治疗大鼠肺纤维化对Ⅰ、Ⅲ型前胶原基因表达的影响[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1999, 22 (1) :43-44.

淋巴细胞注射 篇10

关键词:淋巴结结核, 颈部,局部注射,抗结核治疗

浅表淋巴结为肺外结核的好发部位, 而浅表淋巴结结核以颈部淋巴结核最多[1]。一般治疗方法以全身抗结核治疗为主, 部分患者手术切除治疗, 术后出现疤痕, 对青年患者特别是女性患者心理上产生一定影响。对于结节型、浸润型颈部淋巴结结核患者, 我院在全身抗结核治疗基础上加用链霉素、异烟肼局部注射治疗, 取得了显著疗效,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颈部淋巴结结核患者48例, 均行淋巴结穿刺或活检病理学确诊。其中男13例, 女35例, 年龄15~55岁, 中位年龄32岁。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21例和对照组27例。试验组单纯颈部淋巴结结核7例, 合并肺结核14例;颈部单个肿大淋巴结10例, 2个肿大淋巴结6例 (单侧4例、双侧2例) , 多个 (≥3个) 肿大淋巴结5例 (单侧2例、双侧3例) 。对照组单纯颈部淋巴结结核10例, 合并肺结核17例;颈部单个肿大淋巴结12例, 2个肿大淋巴结8例 (单侧4例、双侧4例) , 多个肿大淋巴结7例 (单侧3例、双侧4例) 。

1.2 临床分型标准

结节型:起病缓慢, 单侧或双侧发病, 数目不等, 常偶然发现, 多无痛, 无黏连, 散布质较硬, 偶有压痛。浸润型:有明显周围淋巴结炎, 常融合成团, 与周围组织和皮肤黏连, 移动受限, 自觉痛和压痛, 可触及到高度肿大淋巴结, 中心部可发生干酪坏死。脓肿型:干酪坏死淋巴结中心软化, 形成脓肿。溃疡型或溃疡瘘管型:脓肿自破或切开引流, 创口经久不愈。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单纯予以3HRZE/9HR全身抗结核治疗方案 (H:异烟肼, R:利福平, Z:吡嗪酰胺, E:乙胺丁醇) 。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肿大淋巴结内局部注射异烟肼、链霉素, 每周2次, 疗程为1~3个月。局部注射技巧:注射器针头刺入淋巴结中心, 调整注射器针头方向和深度, 多点向淋巴结内注药。

1.4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随诊2年, 颈部淋巴结逐渐缩小甚至消失;未治愈:颈部淋巴结逐渐增大甚至化脓, 需手术治疗。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试验组痊愈率为95.2%, 高于对照组的66.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讨论

淋巴结结核发病后, 由于肿大淋巴结有完整包膜, 全身抗结核治疗药物很难穿透包膜, 在肿大淋巴结组织中达到有效抗菌浓度, 且肿大淋巴结组织中坏死物质不能排出[2]。因此, 要提高肿大淋巴结组织中药物浓度, 必须加强局部给药, 才能提高疗效。但应注意局部注射治疗的时机。试验组中全部选择结节型、浸润型淋巴结结核, 对已经形成脓肿或溃疡瘘管的患者要及早行清创引流。总之, 对于结节型、浸润型颈部淋巴结结核, 在全身抗结核治疗基础上予以异烟肼、链霉素局部注射疗效显著, 既避免了结核复发或继续进展为脓肿型、破溃型, 又避免了开刀手术、遗留手术疤痕,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马玙, 朱莉贞, 潘毓萱.结核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286.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淋巴细胞注射】相关文章:

淋巴细胞07-15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08-29

骨髓淋巴细胞05-03

脾脏淋巴细胞增殖09-04

套细胞淋巴瘤07-07

淋巴管内皮细胞07-17

CD+4T淋巴细胞05-31

外周血淋巴细胞06-26

淋巴细胞白血病08-19

淋巴细胞生成素09-13

上一篇:煤炭自燃预报下一篇:第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