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

2024-08-21

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精选十篇)

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 篇1

所谓图书馆制度文化,就是在规则的制定、实施、完善的过程中,实现规则合理、和谐和统一的人文现象。图书馆作为一个地域范围内的文献信息中心,作为人们学习、阅读、交流知识的文化场所,代表着一种社会制度,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和生活方式。这种社会制度、文化现象和生活方式运作的基础是,人与人、人与知识交流的规则及人文环境,即图书馆制度文化。图书馆制度文化是随着社会进步和时代的发展而同步发展的,是构建图书馆文化和图书馆现代文明的基础要素。

知识的增加和人们素质的提高象征着社会的文明和进步。而在知识增加和人的素质提高的过程中,图书馆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古代的比较先进的王国,如古埃及、古巴比伦王国,都注重图书馆建设。学者们在图书馆利用集中的图书,利用前人的成果继续学习,取得新的成绩,推动社会的进步,并一代又一代人地传承下去。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社会文化、经济的进步,从文艺复兴到现代的文明社会,每一步都离不开图书馆制度的存在。从私人的藏书楼到公共图书馆,也体现了图书馆制度的形成。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很难有像西方国家一样的开放图书馆,在一定程度上也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我国图书馆事业起步较晚,图书馆制度形成也是在建国之后,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

图书馆各种要素的整合,都离不开完善、规范、合理、符合现代社会潮流的图书馆制度文化的支撑,图书馆制度文化是图书馆文化的深层内涵和精神文化的升华。图书馆制度文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国图书馆从无到有,图书馆学从起始到当前的发展阶段,经历了很长时间。图书馆制度文化在图书馆的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它是融合图书馆职能、图书馆管理和图书馆社会文化作用的调和剂,所以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 注重馆舍建设,忽视文化建设

我国近三十年经济蓬勃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相对于经济发展,文化建设却比较落后。虽然近年来提倡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大部分图书馆更注重馆舍的建设。大型豪华的图书馆在我国很常见,但是,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和馆员的培训却比较落后。这种现象导致我国图书馆建设虚有其表,缺乏在实际功能,不能充分起到社会文化中心的作用,浪费资源,造成社会损失。

2. 图书馆经费投入不够

图书馆的经费投入少,使得图书馆藏书资源有限,而且缺乏经费使得一些服务很难开展,馆员的培训也不足,分馆的建设在没有经费的情况下很难做到,多数人甚至利用不上图书馆服务。一项调查显示,中国某市的图书馆,有近80%的人不知道其方位,更谈不上获得图书馆服务了。在国外的图书馆事业中,图书馆服务已经深入到千家万户,而我国图书馆在城市中还没有起到文化中心的作用,更谈不上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了。

3. 忽略对读者的服务

很多图书馆几乎没有提供任何主动的读者服务,都是处于被动服务的状态。读者来看书就借书,不来也不会主动服务,形成了读者借书难、图书馆资源利用率偏低以及图书馆资源浪费和闲置现象。图书馆服务的好坏程度用户是最了解的。只有畅通图书馆服务的反馈渠道,及时了解用户的新需求、新建议,及时根据建议和读者需求改进和修正现有服务,才能得到用户的好评,提高用户的满意度。

三、对我国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的建议

1. 设立严格的馆内制度规范

这种制度规范不仅要求馆员改变原有的懒散、应付工作的态度,更要激励馆员把图书馆事业做好。这种馆内规范应该包括馆员遵循的馆内规则和激励馆员的一系列措施,以使馆内工作活跃起来,使馆员积极参与图书馆管理活动,为读者提供良好的服务。

2. 开展全国性的学习型图书馆建设

在全国范围内推选样板和典型,推选那些整体建设优秀的图书馆为学习对象,各个图书馆积极向典型图书馆学习,形成一种以服务能力、社会影响力以及读者好评度为核心标准的图书馆制度文化。

3. 加大图书馆经费投入

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依赖国家的经济发展,图书馆经费的增加体现国家重视教育和文化的程度。重视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文字上,必须落实到追加经费上。我国经济已取得很大的进步,应适当提高文化建设的投入。但是,投入的经费应该合理使用和分配。针对目前发展态势,更应该强调加大对图书馆的服务的投入。盲目建设馆舍、忽视服务能力提高的重硬件轻软件的做法不应该提倡。

4. 出台相关的图书馆制度文化政策

各图书馆对于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的理解和认识是不同的。国家应该出台一些相关的政策,帮助和引导图书馆事业,保障和促进图书馆整体制度文化的进步。

5. 重视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

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出现的诸多问题,都与图书馆制度文化缺失和滞后有关。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的认可。不仅是每个图书馆,整个社会都应该重视文化建设。因此图书馆要宣传自己,提高社会影响力,把制度文化建设提高到全社会的高度上来。

构建合理的图书馆制度文化是图书馆事业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依法治馆,营造图书馆制度文化良好的人文环境,是现代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秩序保障。以制度创新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是图书馆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和必然趋势。既要尊重传统、遵循规律,又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升华我们的制度文化理念。充分认识和深刻把握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的功能与作用,是推动和促进图书馆文化和制度建设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四、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的展望

图书馆制度文化是随着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而不断进步和提高的。虽然我国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从我国提倡精神文明建设到文化建设的政策导向可以看出,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也越来越被重视。经济发展必然要求文化发展,图书馆事业也将迎来春天,但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经济技术迅猛发展,信息服务遍地开花,图书馆传统服务能否被人们认可也还未知。图书馆应该借助科学技术的进步大力发展图书馆事业,积极开展数字图书馆、移动图书馆等符合时代要求的图书馆服务。未来的图书馆制度文化的发展必然和新技术的使用推广密切相关。如果图书馆服务在此期间滞后而加剧了社会对图书馆的不认可,那么,图书馆的制度文化建设也就失去了意义。

摘要: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是现阶段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存在偏重馆舍建设、经费投入不够、忽略读者服务的问题。强化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应设立严格的馆内制度规范,开展全国性的学习型图书馆建设,加大图书馆经费投入,出台相关的图书馆制度文化政策。

关键词:图书馆文化,图书馆制度文化,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姜春义.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之我论[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14).

[2]杨学泉,荀昌荣.图书馆文化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4-8.

班级图书角建设制度 篇2

顾 庄 小 学 二0一二年一月

顾庄小学班级图书角建设制度

一、图书管理员职责

1、负责班级图书的管理。加强管理,保证图书无损。收到图书后及时整理登记、编号及时向同学开放并实行严格的借阅制度。

2、负责班级图书的外借、归还、登记和维护等工作。做到图书与登记相符,图书使用率高,图书完好率高。

3、负责处理不爱护图书的不良现象。

4、收集和保管同学的自学笔记和学习体会、感想及作品。(由班主任或语文老师进行评选,“六一”学校给予表扬并发奖)

5、全班同学要无条件支持和服从图书管理员工作。

二、图书借阅制度

1、每人每次限借1本,并到图书管理员或班主任老师处登记。

2、借阅图书者应爱护图书,不得撕页、折页、剪裁、折卷图书、不得在图书上画线、批注或涂写,如有发现者,视其情节轻重进行相应赔偿罚款。

3、所借图书只能在课外或阅读课阅读。

4、定期进行班级内及同年级的班级与班级间好书换着看活动(具体活动安排及借阅时间由班主任自行规定并负全责)。

5、每位同学准备1本读书笔记,记录自己读书的书名、好词好句摘抄和读书心得等内容。

三、图书管理中违纪处罚

1、无故丢失或损坏图书,要照价两倍赔偿(或购买同样书两本)。

2、不按时归还,停止该同学借书2周。

探析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建设 篇3

摘要:明确了学科馆员制度的定义,探析目前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地完善了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将提升学科馆员的高素质成为当务之急。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2)01-0124-02

1图书馆学科馆员的定义

关于学科馆员的定义,欧美国家和我国有不同的解释。欧美国家图书馆学会认为,图书馆学科馆员是经过专门训练,掌握专业技能并且具有某学科丰富知识的馆员。主要负责针对某一学科专业信息资料的管理,包括组织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评价和选择以及为学科提供多样性的信息服务。

我国学科馆员的定义是具有专业的图书馆管理知识,同时具有丰富的学科知识背景,能够有效归类信息资源,为各学科提供信息服务的馆员。

具体到学科馆员制度,普遍认为是为了满足学校等各学科发展的需求,结合现有馆员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将各馆员与相对应的学科建立联系,专门负责学科信息服务的一种机制。总体来说,学科馆员属于复合型人才,在熟悉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基础上,具备某一学科的专业知识,并能独立为相关学科提供高效的多样性的信息服务。

2构建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必要性

2.1信息化发展和学科专业深层次发展的需要

随着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网络信息技术迅猛普及,并逐渐渗透在学校各个部门,图书馆也在积极的实现信息化,因此,实现文献查询的信息化是图书馆参考咨询的发展方向。图书馆馆员不再是只要熟悉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分布,熟知信息资源的分配,并能帮助读者查询文献信息就能算是优秀的馆员。

由于中高职院校学科面的逐渐扩大,现有的图书馆馆员很难满足所有学科读者的信息需求服务。因此,创设和发展学科馆员制度,安排相应的学科专业人员负责各学科对文献信息的需求,并专门收集整理本学科专业的文献信息,主动为本学科读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显得尤为重要。

2.2图书馆功能多元化以及服务对象固定化的需要

中高职院校图书馆不同于公共图书馆。中高职院校图书馆侧重服务于学校内部各个学科专业的学生。他们对文献资料的需求带有明显的特点,首先,学科专业性比较强。其次,易于和本学科其他专业的知识相融合。各个学科的学生进入图书馆查阅参考资料和文献信息时都希望能及时、快速、准确的查阅所需信息,尤其是专业人员在查阅资料时,更是渴望得到更专业的指导,因此,学科馆员制的建立和发展成为一种必然。

2.3图书馆工作人员自我素质提升的需要

目前,图书馆工作人员的选拔机制还不成熟;图书馆馆员的工作比较稳定,馆员之间缺乏竞争力,因而图书馆馆员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素质不是很高,他们的潜能和积极能动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而图书馆员和馆藏信息资源是图书馆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馆员素质的提升,是关系到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构建学科馆员制度能够使馆员充分认识到不断提升自身修养的重要性,能激发图书馆馆员内在的责任感和进取心,同时为图书馆培养一批专业过硬素质高的优秀图书馆馆员。

3图书馆实施学科馆员制度存在的问题

3.1缺乏对图书馆的重视,导致图书馆的学术地位不高

图书馆是中高职院校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和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信息阵地,对教学和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起着重要作用。然而传统的理念认为图书馆不属于学校科研的场所,导致图书馆学术地位不高。此外,中高职院校一直延续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教学场所局限于课堂之内,学生也只是将图书馆作为课外阅读的地方。因此学校教师和学生首先应重视对图书馆的利用,将图书馆看作课堂教学和科研的一部分,并跟随新课改的步伐,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让课堂和图书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升图书馆的教学科研利用价值,提高其的学术地位。3.2延续旧的管理模式,阻碍图书馆学科馆员制的发展

目前,图书馆的管理还是延续旧的模式,很多图书馆没有设置图书馆学科馆员制,没有专门的人员对图书馆信息进行组织。另外,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有限,各部门之间缺乏联系和沟通;文献信息分部门储存以及图书馆馆员服务缺乏主动性,服务方式和效率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从而阻碍了图书馆学科馆员制的发展,因此旧的管理模式急需改变。

3.3图书馆馆员专业水平有限,致使信息服务质量不高

国外很多图书馆的馆员不仅具有专业的图书馆管理知识,而且具有图书馆硕士学位,熟练掌握文献检索和目录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实际操作能力强。对于一些非图书馆专业的人员,会经过专门的专业培训。因此,他们往往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背景。同时,他们中有一部分人专业知识渊博,业务能力强,在提供咨询服务时,能及时准确地帮助读者解决专业性强的问题,真正地承担学科馆员的责任,为教育科研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而国内仅有几所大学的图书馆馆员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而大部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相差甚远。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一些高校和中高职院校图书馆在选拔馆员时不严格,造成馆员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较低,另外相关部门对馆员培训不重视,馆员工资待遇也比较低,很难引进高学位的人才,因此导致高校和中高职院校馆员素质低,专业人才缺乏。

4完善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策略

4.1高度重视学科馆员制,强化图书馆的管理

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在我国刚刚起步,各个方面还不完善,需要各部门积极主动的进行扶持。首先,中高职院校的领导要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放弃将图书馆看做仅仅借阅书籍的场所,充分意识到图书馆是中高职院校教育科研的重要部分,是师生课堂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要意识到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对图书馆发展、对整个学校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要切实贯彻落实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建设,改进图书馆管理内容,强化图书馆在高校教学和教育管理中的学术地位。

4.2创新图书馆馆员服务模式,完善管理制度

首先,构建学科馆员制度。各中高职院校要坚持创新,大力改进传统部门的设置,实现馆藏信息资源和馆员学科专业化有机结合,创建新型的服务模式。设置专门的学科专业借阅室,实现组织、查询、借阅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并由图书馆学科馆员全权负责。

其次,创建学科馆员兼职制度。比如经常聘请有经验的优秀教师兼职做学科馆员,在此期间,不仅对图书馆其他馆员进行指导,而且为读者提供专业的服务。

第三,规划学科馆员工作细则。明确具体的馆员职责和工作流程,使学科馆员明确自身的职责,充分了解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以及教学科研发展方向,并帮助其设置工作计划。

最后,确立科学的考评制度。目前学科馆员制缺乏竞争机制和评价机制,使得馆员服务积极性不高。激发学科馆员的潜力和服务意识,需要确立科学的考评制度和人性化的竞争机制,实现学科馆员制高效顺利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吕蕴红.建立学科馆员制度深化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6(3).

[2]魏红梅.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工作定位与素质要求[J].情报探索,2006(8).

[3]徐玲.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初探[J].图书馆学论坛,2006(5).

[4]胡大敏,殷曦,周玉坤.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完善及意义[J].现代情报,2006(10).

(编校:杨金霞)

制度文化与现代高校图书馆建设 篇4

1 制度文化对现代高校图书馆建设的重要作用

(1)育人作用。高校的各项工作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育人。教师、课堂是育人的主体和主渠道,馆员、图书馆也是育人的生力军。图书馆虽然不是学校的行政管理部门,但其管理制度所涉及的对象却几乎囊括了学校的所有成员,育人功能可以说是无比强大。育人的过程其实就是“制度与人”的互动过程,突出的特点就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每一位个体。一个良好的图书馆制度应结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先进的管理理念来积极营造和构建自己的制度文化。这样形成的图书馆制度能始终置身于校园文化的大背景下,在受其影响的同时又辐射校园,影响整个校园文化。如民航大学图书馆近年来围绕学校的建设发展,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从图书资源的使用到员工岗位的聘任评优;从大学生实践基地的组建到义务馆员和勤工助学岗位的管理制度的健全等。实践证明,我馆的图书资料为学校的教育科研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阅览室、自习室书香气息浓郁,大学生志愿活动开展得生机勃勃,整个图书馆上下呈现出健康、文明、和谐的文化氛围。

(2)导向作用。并非任何制度文化都是正向、健康、向上的,制度文化也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先进和落后之别。权衡和判断一种制度文化的优劣,主要是看其教育的效果如何,看它能造就什么样的人。图书馆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输入口,其馆藏资源是经过精心挑选、长期积累的知识和智慧的文化沉淀,追求的是塑造乐观向上、健康纯美的人。作为一种具备较高价值标准和行为规则的系统,图书馆制度文化具有明确的导向功能,它提供了所有读者普遍遵守的行为模式,构建了读者行为的规范和习惯,强化了个体的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管理水平,培养了学生践履社会公德、遵纪守法的良好行为习惯,并最终内化为良好的道德品质。图书馆的制度文化根植于日常工作并引领、服务于读者,体现了“为了读者、依靠读者、发展读者”的人本诉求,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接受社会所提倡和鼓励的主流思想文化体系和价值体系,发挥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教育成效。

(3)约束作用。人类社会之所以需要制度文化,是因为制度文化能够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任何一种制度安排都是人类不断满足自己需要的结果,也是人类不断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需要使然。”一个图书馆的健康发展也需要许多硬性的制度约束,如对所借阅的图书肆意损坏、在阅览室里无所顾忌地交流、自习室里的占座行为等等诸如此类不良行为,仅仅依靠道德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制度文化对其进行强制性的制裁和遏制。充分发挥图书馆制度文化的约束功能,降低德行成本,能更加有效地营造一个规范、公平、和谐的图书馆文化氛围。

2 当前高校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的不足

(1)制度文化缺少公平、对等的原则。我们现行的制度体制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重人为管理、轻人本服务的现象,过分地强调了“制度”的权威。作为图书馆服务的对象,读者在承担义务的同时,也必然享有一定的待遇和权益。图书馆对每一位来馆阅读、学习的读者,都应该热情周到,一视同仁。但现行制度中,往往读者的义务与权益不对等,只要求或规定读者不应该做什么,却忽视了读者可以做些什么;读者与读者待遇不同等,对不同读者提出不同要求;读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地位不平等,馆员常常以管理者自居,凌驾于读者之上。制度中这些有失公允的规定,使读者会产生被歧视的感觉和低人一等的心理。高校图书馆的各项规章制度必须切实做到公平公正,让广大读者在公正、平等的制度环境中享受应有的待遇,获得更多的尊严。

(2)数字信息时代下管理制度的缺失。随着数字化信息环境的到来,高校图书馆也因网络的产生而拥有更加广泛的读者群,高校间的馆际互借、各种资料数据库的开放不仅体现出图书馆的开放与包容,也符合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2002年2月21日颁布)第21条的规定:“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如何有效地对数字化图书进行管理,为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使相应管理制度的制定变得迫在眉睫。而据某些学者的调查,除了复旦大学、西南大学等为数不多的高校图书馆先后多次修订图书馆制度以适应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到来,国内许多高校图书馆则从未涉足这一现象值得深思。图书馆制度文化的创新是图书馆适应学校、社会的发展,使大学图书馆与现代社会同步发展的必由之路。图书馆现有的制度应及时增设本馆对数字资源建设的制度;如何管理、服务于馆外读者;读者在使用数字资源中如何保护知识产权等等具体规定使图书馆管理做到有章可循。

(3)制度文化的发展相对滞后。图书馆制度文化作为参与图书馆活动成员的共同行为准则,起着规范和约束的作用,这是图书馆制度文化规范性的表现。而目前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的制度文化同社会、时代的发展相比仍显滞后。许多图书馆顺应时代的发展积极构建了数字化的信息平台,却依然沿用旧的制度文化,这种各自为阵的分割式制度化管理严重制约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管理与发展的脱节阻碍了图书馆的发展。在网络化发达的今天,图书馆的各项工作不再是单一独立的,而是一种相互交融关联的新模式。数字化管理与传统借阅模式的相互交叉对图书馆的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也需要更为严谨细致的制度文化与之相匹配,才能使图书馆的工作发挥到极致。

3 对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的建议

(1)坚持人本管理,树立民主参与意识。约束与自由的矛盾集中反映了图书馆管理制度中管理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根据现代管理科学理论,管理工作不能“仅仅依靠制度、规定和纪律来实现管理目标,它强调既要控制,又不能违背人们的心理和行为规律,要使管理最终成为自然而然,自觉自愿的。”因而,现代管理中的“以人为本”也就成为图书馆最重要的管理理念。在图书馆里所涉及到的“人”无非两类:馆员与读者。图书馆制度文化的制定,应当积极吸收这两类人参与,做到充分调查研究、广纳群言、尽量平衡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要求。人本化的管理就是要给“人”更多的自主权与知情权,抛弃片面的刚性管理,强调每个人的自主意识,容易激发图书馆上下一致、同心协力,这样做既是民主制度的体现,同时也扩张了管理内涵中的人格吸引,树立服务上的“读者第一”和管理上的“馆员第一”这一崭新理念,真正实现民主治馆。

(2)促进图书馆制度文化的创新及与时俱进。任何制度文化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它与社会时代的发展紧密联系,面对不断变化的外部因素那些曾经看似完善的制度也会变得相形见绌。随着图书馆管理数字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各部门、各工作环节间的关联也随之增多,所涉及的工作范围也在不断扩大,部门间的密切合作,标准、规程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不仅有利于图书馆共同价值观的形成,更有利于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

另外,数字化图书资源平台的建立,使得高校图书馆以有限的空间承载了无限的资源,同时也对图书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适时制定出新的制度文化对工作进行指导,能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优化工作方法。高校图书馆的数字信息服务模式提高了其服务能力,可以适时向社区开放,给社会成员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不仅有助于树立自身的良好形象,也能实现与社区的资源共享,优化社区环境。多种服务社会的方式可以让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反馈,了解社会的需求,为制度文化的改进提供新的思路,与时俱进,从而更好地指导和规范图书馆工作,优化服务。

(3)重视对高校社团的指导,彰显图书馆制度文化的魅力。社团文化是高校非正式群体文化的典型代表。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的阵地作用,是图书馆构建健康和谐制度文化的重要举措之一。依托图书馆,通过对各类型社团的组建、管理,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团实践活动,充分激发兴趣,发挥个性,施展特长,丰富知识与才干。例如我馆承担了学校的书友会、医普会、青年志愿者服务基地等多个社团的指导和管理工作,还与人文学院、管理学院等联合创办了大学生德育实践基地。一方面我们依靠图书馆的资源条件鼓励学生开展健康向上的社团活动,培养了他们参与意识、劳动观念和自立精神,使其成为开拓视野、焕发青春热情的校园文化活动场所;另一方面图书馆也鼓励老师和部分优秀的学生一起担任社团、基地的指导老师,引导和帮助学生们建立适应图书馆规章制度的社团制度,彰显了图书馆的魅力。

制度文化建设是高校图书馆建设的中的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对于现代高校图书馆的文化建设起着越来越不容忽视的作用。加强制度文化的建设,需要不断更新高校图书馆的管理理念,要将其提升到高水平图书馆的管理层面来认识它,要从以人为本的理念来理解它。只有夯实了制度文化建设的根基,我们的高校图书馆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科研的保障作用,进而推动我们的大学、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摘要:本文论述了制度文化在高校图书馆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探讨了当前高校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的不足,提出了坚持人本管理、图书馆制度文化的创新、重视对高校社团的指导等建议。

关键词:制度文化,高校,图书馆

参考文献

[1]柯平.图书馆管理文化三论[J].图书·情报·知识,2005.10(107):23-27.

[2]施惠玲.制度伦理研究论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斯蒂芬·P·罗宾斯.玛丽·库尔特.管理学(第7版)[M].孙健敏,黄卫伟,王凤彬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周久凤.高校图书馆文化化人功能探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12):87-89.

[5]徐军华.数字信息环境下图书馆制度建设及信息服务调查与分析[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1(5):27-30.

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 篇5

管理制度

一、村文化室为村民学习交流和开展文体活动的场所,实行免费开放。

二、村文化室一切设施财产属于村民委员会所有并登记在册,未经允许,任何人不得随意挪作他用,损坏设施要照价赔偿。

三、村文化室由村委会安排专人负责日常管理,其职责主要为按规定时间开关门,保持室内外清洁卫生,维护、维修器材设备。

四、提倡健康有益的多种活动,严禁在文化室进行赌博、传播邪教、聚众闹事等非法活动。

五、参加活动的村民,要自觉遵守文化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应团结友爱、文明娱乐、相互谦让,共同创建文明、和谐、清洁的活动阵地。

组织机构

管理人员 照片

管理人员: 联系电话: 开放时间: 上 午: 下 午:

二、图书阅览室

组织机构

管理人员 照片

管理人员: 联系电话: 开放时间: 上 午: 下 午:

图书借阅制度

一、阅览室(农家书屋)陈列的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等出版物全部实行开架借阅,读者可自行取阅,每次取阅一册(盘、盒),阅毕放回原处。

二、外借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等出版物,须办理借阅证及外借登记手续后,方可带出室外。对所借出版物要妥善保管,如有损坏、遗失,按原价2倍予以赔偿。未办理外借手续私自带出室外的图书等出版物,一经查实将按有关规定处理。

三、报纸、工具书只供现场阅读及查阅,一般不外借,有特殊需要的,凭借书证办理借阅登记手续,外借时间不超过3天。

四、借阅图书、期刊、音像制品每次限借2册(盘、盒)以内,每次借阅时限不超过30天。

五、借阅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要按期归还,如需续借,应按规定重新办理借阅登记手续。

六、自觉爱惜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等出版物,不得折页、勾画圈点、撕割,如有遗失、损坏,按定价1-5倍赔偿。

图书管理员职责

一、管理员应热爱本职工作,树立“读者第一”的思想,虚心听取读者意见,不断改进服务质量。认真执行分馆规章制度,服从组织安排,履行岗位职责,保持整洁。

二、管理员对阅览室(农家书屋)所进图书和电子音像制品要做好分类、入库登记。

三、管理员必须对当日报刊及时登记上架。

四、除法定节假日和工休日外,每天必须向村民开放8小时以上。

高校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探讨 篇6

1.学科馆员的概念与学科馆员制度

学科馆员是指高校图书馆委派的、专门与某一院系或学科进行对口联系、主动为用户提供有针对性文献信息服务的图书馆馆员。学科馆员最早出现在70年代的美国,当时称之为“跟踪服务”、“网络馆员免费导读服务”等,受到了读者的欢迎。这些服务通常是由具有某一学科背景的参考咨询馆员担任,这便是学科馆员的雏形。学科馆员制度是指为了保证学科馆员与对口系(学科)的专业人员及部门保持经常性的联系,为其提供专、精、深的信息服务而制定的一系列保障措施。学科馆员制度是国际图书馆界先进的办馆理念和全新的服务模式,是满足高校师生专业需求的必要保证,是提升高校图书馆参考咨询水平的重要举措。学科馆员制度的实施对于高校研究越深入、专业性就越强,要求也就越高。对图书馆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打造高校图书馆服务品牌,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学科馆员制度仅在少数重点高校施行,全国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尚没有建立起来。而高校图书馆要得到创新与发展,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势在必行。

2.高校图书馆对学科馆员的素质要求

学科馆员从事的是一项具有开拓性,挑战性的工作,既要熟悉图书馆的工作,还要对自己负责的对应学科有一定的了解,这种开拓性的工作无疑对学科馆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不断学习、勇于创新的精神

学科馆员作为图书馆的形象代表,与各学科院系用户保持着经常的联系和交往,这就要求在表现出高水平的业务素质的同时,也要表现出较高的思想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要牢固树立“用户至上,服务第一”的工作理念,有高度的职业责任感,树立全心全意为教学研究服务的思想。要树立终身学习、不断进取的理念,不断学习新知识、研究新问题、掌握新技能,在知识创新的同时,注重工作思路和方法的创新,不断开创工作的新局面。

2.2具备浓厚的学科知识底蕴

学科馆员要具备浓厚的学科知识底蕴,必须具备扎实的图书馆学、文献学、情报学、信息学等图书情报专业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专业知识要精深。而且对对口学科基本情况以及相关学科的情况要有较全面的了解。包括学科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学科的主要学术流派,学术研究的前沿和热点以及相关学科的情况,都应有全面的了解。

2.3具备敏锐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组织加工能力

学科馆员是介于信息资源和学科专业用户之间的信息组织者和傳播者,应该具有较高的信息素质和敏锐的信息意识,应能够随时跟踪、追捕有价值的信息源和信息,善于把隐藏或分散在名种网络资源上的有价值的信息挖掘和筛选出来,经过深层次加工,按一定方式提取、筛选、整合,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组织、检索和利用,能够按用户的需求对各种不同的信息源进行有效的鉴别选择、筛选整序、组织加工出有价值的信息,从有价值的信息中提炼出核心信息,进而深层次地形成适合用户需要的,便于利用的信息产品。开发出精品信息,以二、三次文献的形式提供给用户。

2.4具备灵活的交际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学科馆员作为图书馆与院校之间的“桥梁”,必须具备灵活的交际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能及时有效地疏通各种关系。必须培养公关意识,讲究公共关系技巧,改变被动服务的态度,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与用户进行融洽的交流,使用户产生一种亲切感、信任感,要善于倾听用户提出的问题,以规范恰当的言行举止取得用户的欢迎和同事的支持合作,以顺利有效地开展服务工作。

2.5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

为更好地与学科读者进行学术上的交流和探讨,掌握他们的信息需求,学科馆员必须具备深厚的对口学科知识底蕴,了解、熟悉对口学科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以及主要学术流派和热点问题等。因此,学科馆员需要有较高的自学能力,除参加有计划的培训外,还应积极参加学术研讨和交流活动,关注新知识、新技术、新学科的涌现,具有较强的学习力和研究力,保持自觉进行自我充电。

3.高校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措施

建立学科馆员制度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是提高图书馆服务水平与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相适应的一项新举措。为了适应我国高等院校建立世界一流大学的需要,应该尽快在高校图书馆建立一支合格的学科馆员队伍并且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

3.1建立一支合格的学科馆员队伍

我国高校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目前最大的困难是高素质人才的缺乏。学科馆员制度的真正落实要靠既掌握图书情报知识,又掌握某学科知识的人才,高校图书馆要建立和实行学科馆员制度,就要加强学科馆员的选拔和培养,要从高校教学和科研发展方向、重点学科建设等实际情况出发,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的原则,一方面要对全馆工作人员进行选拔、培养,挖掘现有人才,从而选派出一些有专业特长、综合素质较好的馆员进行培训、进修,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工作技能;另一方面要加大引进人才的力度,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人文环境,建立一套能发挥各种人才特长的用人机制。从而建立起一支素质良好、竞争有力的学科馆员队伍。

3.2明确学科馆员工作职责

学科馆员的主要工作职责应包括:重点熟悉某个学科的文献信息资源,负责对某个学科网络信息资源的收集、加工和整理,负责与对口的院(系)保持经常性的紧密联系,并对师生进行培训,征求对口院(系)对图书馆资源建设和服务内容的意见与要求,协助对口院(系)的老师进行相关课题的文献检索,指导并协助对口院(系)文献信息资源的配置等。各个图书馆可从本馆的实际出发,首先设置学科馆员这个岗位,细化学科馆员的工作职责,充分发挥学科馆员的潜能,为信息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

3.3建立科学规范的考核评价体系

对学科馆员的工作成效进行考核和评价,是促进学科馆员制度有效运行的重要措施。让学科馆员接受读者和同事的监督,既能对学科馆员产生鞭策作用,也能使学科馆员之间有良性竞争,使得该制度更加成熟与完善。通过适时开展读者问卷调查或召开座谈会,收集听取对口用户关于学科馆员服务的具体细节,听取对口院(系)师生,尤其是学科带头人的反馈意见等方法,确定阶段性的考核内容和范围,制定公正公开的奖惩制度,对学科馆员的工作进行有效地监督和管理,增强学科馆员的竞争意识和敬业精神,促其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和能力结构,在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和服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4加强同各院系的联系和交流

学科馆员的工作离不开各院系的支持,因而必须同院系建立一个良好的联系平台,经常主动和院系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并提供个性化服务,同时,推广宣传图书馆的资源,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图书馆除了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学科馆员队伍,明确学科馆员的工作内容和岗位职责以外,还要为学科馆员加强与院系的联系、熟悉院系的工作创造条件,使他们能在充分了解院系需求的基础上,更好地为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服务,

4.结语

建设一流的大学不能没有一流的图书馆,一流的图书馆不能没有一个好的服务机制。学科馆员制度是一种对口服务的新机制,可以极大方便各学科专业读者,最大限度地满足其信息需求,有利于各学科专业文献信息的深层次开发和利用,有利于知识创新与服务创新。高校图书馆通过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可为教学、科研提供主动的、深层次的文献信息服务。使图书馆的读者工作变被动为主动,变辅助性服务为综合研究性服务,真正在图书馆和院系之间搭起一座交流的桥梁。

基金项目:大理学院科研基金项目(编号KYQN2009~33)。

参考文献:

[1]王林廷.高校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论略[J].情报资料工作,2004,(2):53-54.

[2]魏燕.浅谈“学科馆员”制度对图书馆员的要求[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6):158-159.

[3]刘波涛.建立和完善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几项措施[J].图书馆论坛,2004,(1):47-48.

[4]祖芳宏,苏军.高校图书馆应尽快普及学科馆员制度[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5,(2):71-72.

[5]俞晓霞.高校图书馆如何建立学科馆员制度[J].图书馆学研究,2002(6):85-87.

[6]蒋洪峰.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完善之我见[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8,(4):86-87.□

图书馆伦理建设与制度安排 篇7

一、图书馆伦理建设中制度安排的意义

1. 制度安排是图书馆伦理建设环境的重要保证。

伦理道德必须拥有一个能够让其充分发挥规范和引导作用的环境,而这个环境则是由制度构成的。制度通过社会组织的强制作用建立并形成一定的社会行为模式,构成一种规范化、秩序化的社会组织系统,这个社会系统就是我们生存的社会环境。[1]图书馆通过制度安排,来昭示国家或图书馆倡导的伦理追求、道德原则和伦理价值,实现制度的凝聚、演示、调节、规范等功能,制约或决定图书馆的道德面貌,使图书馆及其人员的行为符合职业要求。

2. 制度安排是图书馆伦理建设的重要手段。

通过制度安排加强图书馆伦理建设,不一定能从根本上遏制图书馆员的伦理失范行为,但对规范图书馆员言行、树立图书馆形象、提高服务效率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它使图书馆伦理建设更加具体化、条理化、明确化,便于图书馆员遵行。其次,它为有关组织和社会各界监督图书馆员行为提供了客观依据和可参照标准,也为惩处和制裁违纪失德图书馆员提供了明确的尺度。图书馆制度以其明确性、制度性和威严性,保证了道德意识得到普遍养成和图书馆伦理规范得到共同遵守,通过赏罚或激励来影响图书馆员的行为选择,从而起到给图书馆员行为导向的目的。最后,图书馆制度安排内包含对图书馆员的权利和义务进行明确的内容,使图书馆员的道德自觉得到制度的伦理关怀。

3. 制度安排是图书馆伦理实现的重要条件。

图书馆伦理实现是指图书馆及其人员于图书馆伦理观念、伦理原则、伦理规范的接受、践履以及在道德实践中运用的手段和方式。制度所具有独特的引导、约束和规范功能,其导引的确定性、时间的稳定性和约束的强制性,都极其有利于图书馆伦理道德的实现。[2]首先,图书馆制度能够按照图书馆的工作特点把道德规范和道德目标贯穿于具体的工作要求中,使抽象的图书馆伦理转化为现实的可操作行为。其次,制度的稳定性有助于道德养成。图书馆制度一经形成,便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不变,制度的稳定性使制度规定的内容成为图书馆员反复践履的行为,道德在其过程中也就养成为图书馆员的无意识存在。

二、我国图书馆制度安排存在的问题

1. 制度缺位。

图书馆法律制度安排的不足,使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缺乏法律依据,诸多有悖于事业发展要求的行为做法无以明确界定和有效遏止,严重影响了图书馆应负职责的履行。从专门的伦理制度上看,我国只有更多象征意义和指导意义的《中国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准则 (试行) 》,具有普适性的、可操作性的图书馆伦理细则还属空白,维护社会信息公平、保障信息自由等,图书馆伦理价值观念更多的还只是停留在意识形态领域,作为图书馆制度基本要素和伦理关注的诸多内容,如图书馆员和读者的基本权利与义务的界定、平等服务、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监督机制和权利制衡等,还没有真正在图书馆制度中结构化和程序化,信息服务中的基本伦理要求和观念,如诚实、信用也没有形成有效的制度导向和约束。

2. 制度虚设。

虽然现在不少图书馆也制定有相应的图书馆职业道德规范,但普遍存在几个问题:一是对职业责任和职业道德的界定模糊,一些图书馆的职业道德规范中出现了本不属于伦理规范的内容;二是流于简单化和形式化,难具操作性。[3]现实中的人情关系和无原则的“贵和持中”会使图书馆制度失去标准,在缺乏职业精神品质的图书馆员面前也会流于形式。三是图书馆伦理主体对于公共权力的非合理性甚至非合法性的使用上,包括规章制度的强制执行、扩大执行和中断执行,这些都会导致图书馆规章制度失去应有效力。上述问题及现象不仅使制度的明示作用大打折扣,而且严重影响图书馆制度的规范作用和价值导向功能。

3. 制度的伦理功能弱化。

我国图书馆伦理制度安排最大的问题在于制度安排的不规范。图书馆有些制度多从管理角度出发,权力本位色彩较浓;有些制度没有维护图书馆员的正当权益,漠视读者的信息需求,严重地影响了其凝聚和调节功能的正常发挥,难以起到昭示图书馆伦理价值、协调图书馆伦理关系的作用。

三、图书馆的制度安排的伦理原则

1. 人文化原则。

图书馆制度安排的过程必须秉持正确的价值诉求,在追求制度的效率目标的同时,重视制度本身蕴涵的伦理精神,体现伦理与道德关怀及社会的公平、公正与正义。首先,图书馆制度设计应考虑人性因素。一定的制度框架对形成和塑造一定的人性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良好的图书馆制度应当对健康的人性的形成作出应有的贡献;其次图书馆应保障制度的公正性。[4]一是图书馆在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时,一定要导入人文关怀的思想,即“利他”的人文精神。“读者至上、服务第一”是图书馆特别遵循的原则,所有规章制度都要考虑以方便读者、服务读者为出发点,同时又要考虑科学的管理秩序,两者必须统一起来;二是图书馆在树立社会化公众形象,坚持全面服务与公平服务;三是图书馆在利用藏书与保管藏书建设的人文化管理,藏为所用,为人找书;四是营造人文关怀的阅读环境,坚持规范服务行为、倡导文明服务与细致服务。

2. 公正原则。

坚持公正是图书馆制度安排伦理考量的最高目标和根本要求。只有公正的图书馆制度才能激发社会公众的认同感,人们才能自觉自愿地遵从、支持和保护它。图书馆制度安排应牢固树立知识自由、知识平等和知识共享的公正理念。“知识面前人人平等”,“求知者人人平等”,“平等对待所有求知者”,“人人都有求知的权利”,这些就是知识公正的基本旨意,也是公民知识权利在平等维度上的具体表现。图书馆服务中的开放原则、无身份歧视原则、关爱弱势群体原则等,集中体现了社会制度安排上的人文精神。[5]

3. 权益至上原则。

图书馆制度安排过程其实就是不同伦理主体的利益博弈过程,在坚持权益至上原则下,正确协调读者与图书馆员工的利益关系、保障不同伦理主体的正当权益是图书馆制度安排的基本目的。图书馆员和读者始终是影响图书馆的两个最重要、最积极的因素,图书馆员权益和读者权益必须要受到同样的重视,不能厚此薄彼。[6]当前在图书馆制度中,限制读者信息利用行为、隐瞒图书馆信息等条文屡见不鲜,读者正当的信息知情权、信息需求权、信息服务权、信息效益权、信息消费权和用户平等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在图书馆员的权益维护上意识更是淡薄甚至忽视。在图书馆伦理建设中,一味强调图书馆员自我奉献,甘为人梯,忽视现实社会中图书馆员的生存和尊严,忽视图书馆员对图书馆伦理价值的认同,而关系到馆员切身利益的事情如职称晋升、学习培训、学术研究却不闻不问,甚至压制。

4. 系统化原则。

图书馆伦理建设体系包括伦理规范、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修养、职业道德评价、职业道德监督等多个方面。伦理规范是图书馆活动中的行为准则和标准,职业道德教育和修养是提高图书馆伦理道德水平的重要途径,道德教育是客观外在的推动力,道德修养是主观内在的自我努力,职业道德评价和监督是推动图书馆伦理道德健康发展的保证。图书馆伦理的各组成部分以图书馆伦理准则为核心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图书馆伦理体系,各方面的有机结合,才能共同保证图书馆伦理建设的不断发展。图书馆上述伦理建设举措都需要图书馆制度加以保障,因此,也就需要图书馆在制度安排时不断完善,保证制度的系统性。

5. 可操作性原则。

图书馆制度需要通过实践的不断检验才能不断完善,并通过实践才得以体现其价值与效用。因此,图书馆制度的可操作性是其基本要求。图书馆制度的可操作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制度的具体性,不仅是要规范,还要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二是对图书馆行为主体进行客观评价与及时监督,将伦理精神贯穿于图书馆日常工作中,使道德水平真正与员工的绩效相关,在现实实践中推动图书馆伦理建设。

摘要:图书馆制度安排对图书馆伦理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但当前我国图书馆制度安排存在制度缺失、制度虚设和伦理功能弱化等问题, 严重影响着图书馆伦理建设。

关键词:图书馆管理,图书馆伦理,职业道德,制度安排

参考文献

[1]章锦德.略论制度的伦理作用[J].福建论坛 (经济社会版) , 1999 (11) .

[2]鲁鹏.制度的伦理效应[J].哲学研究, 1998 (9) .

[3]沈光亮, 王晓峰.图书馆伦理规范研究[J].现代情报, 2005 (11) .

[4]龚会莲.论制度设计的伦理关怀[J].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 (4) .

[5]蒋永福, 田文英, 孙瑞英.知识权利与图书馆制度[J].图书馆建设, 2005 (1) .

图书馆智慧馆员的培养及制度建设 篇8

关键词:高等学校,图书馆,智慧馆员,人才制度

一、智慧图书馆与智慧馆员概述

“智慧图书馆”这个词源自国外, 最早出现于2003年, 由欧美图书馆界率先提出, 芬兰奥卢大学图书馆的学者艾托拉认为, “智慧图书馆”是个不受空间与时间的限制, 而且可以被感知的移动图书馆, 引发了图书学界的一系列探讨。在国内, 图书馆界学人从各角度, 对智能图书馆作出不同的阐释, 且多与物联网、云计算、数字化图书馆等新思维、新理论、新技术紧密关联。例如, 从技术角度来说, 智慧图书馆通过信息技术改变了用户与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交流模式;从服务角度而言, 智慧图书馆实现了由“知识服务”向“智慧服务”的大幅度提升;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看, 智慧图书馆给读者提供了全新的阅读与感知体验, 实现了“智慧化体验”。总体而言, 智慧图书馆一方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对大量信息资源进行深度挖掘, 实现全新传递和智能处理, 与此同时, 通过对用户信息的精准分析, 提炼用户的需求, 并进行对应分析和深度组合, 提供专家式“智慧服务”。在可以想见的未来, 智慧图书馆将成为图书馆提升影响力、重塑形象、实现自身价值的主要方向。智慧图书馆的出现和发展, 将对传统的图书馆行业产生极大的冲击, 这是显而易见的, 这种新型图书馆不仅仅为读者提供海量的文献资源和舒适愉悦的阅读环境, 还在这种阅读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 深入用户的思维领域, 引导用户进行阅读, 进行“知识创新”, 帮助读者产生智慧。往更高层面上说, “智慧型图书馆”通过人与知识的互会交融, 给读者创造一种和谐的知识生态环境。

与传统图书馆相比, 智慧图书馆在资源配置、技术更新、服务升级等环节, 都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例如, 传统图书馆主要以提供文献、信息资源服务为主, 馆员根据用户的需求提供他所需要的资源, 这种模式完全由用户决定。而智慧图书馆中, 智慧型馆员作为“智慧服务”的核心和主体, 对用户的阅读数据、教育背景、工作阅历等进行分析, 由此分析出用户的阅读爱好、倾向和他的潜在需求, 从而对服务模式和内容进行实时调整, 最后用户所得到的, 可能会大大地超出他原本所需要的。这种方式对传统的知识服务模式进行了升级和重塑, 对馆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深、更广的要求。智慧图书馆的“智慧”服务能达到何种水准, 基本上取决于智慧馆员的个人素质, 可以说, 智慧馆员队伍的建设水平将直接影响智慧图书馆的质量。

二、智慧馆员的核心能力要求

“智慧图书馆”主要提供的是以馆员为核心主导的“智慧服务”, 相对于传统图书馆员, 智慧型馆员不仅仅是一个图书馆员, 能够适应日常图书文献资源体系运行、管理和服务。还应该是图书馆信息专家型人才, 具备丰富的图情知识、敏锐的专业触觉和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 智慧馆员的水准直接决定了“智慧服务”深度和广度, 进而影响到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一) 具备快速知识更新能力。智慧图书馆是一个极具创造力的新生事物, 随着智慧图书馆的发展, 传统图书馆的整个服务系统都将转为基于读者需求而建设的智慧平台。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革新, 智慧图书馆员不但要熟悉传统的图书情报学知识, 还要大量学习人工智能、互联网、信息技术等多学科领域的知识, 并具备一定的知识分析能力与前瞻性, 对海量信息资源进行有效跟踪和及时对比, 并能针对读者的不同需要, 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与个性化思路。

(二) 学科服务和专业科研能力。学科服务是图书馆对外业务中高度专业化的服务类型, 在高校图书馆中尤为重要, 要求智慧馆员有较扎实的学科知识, 在实际工作中, 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 帮助用户快速、有针对性地获得自己想要的资源, 节省用户信息获取的时间。因此, 智慧馆员一方面要具备相当的图情知识, 另一方面, 应尽可能地熟悉所服务学科的研究背景及科研热点, 跟踪该学科相关领域的发展趋势等, 甚至可以说, 智慧馆员应在一定程度上具备学科研究的潜质, 成为某一或某几个学科的文献研究专家。

(三) 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智慧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和服务层次大大地超出了传统图书馆, 其工作已不是传统图书馆单一的线形流程, 而是以用户为中心的全方位的开放式协同服务。对馆员来说, 这种全方位的开放式协同服务, 肯定会遇上很多超出自身的知识水平或认识范围的问题, 这时候, 必须依赖团队合作。从用户的资源获取到深入跟踪用户的需求, 甚至到信息资源的组织、服务平台建设等等, 都需要图书馆及用户的协同支持, 可以说, 智慧馆员的整个服务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深化的协同互动过程。

(四) 具备协调与沟通的能力。智慧馆员独当一面, 以自己的“智慧”直接服务于用户, 为用户设计并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同时积极引导用户进行互动, 参与自己的服务工作, 与用户建立一种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在这个过程中, 馆员必须紧密跟踪用户的动态, 解决用户的疑虑, 保持对用户需求的高度敏感, 积极交流, 在双向交流中达到认知的高度统一。因此, 馆员必须具有较强的人际交流和语言沟通表达能力, 以及良好的公关与协调能力, 能深入了解并探究用户的潜在需求, 独立解决服务过程中的困难, 让用户满意而归。

三、智慧馆员的培养对策

智慧图书馆员是智慧图书馆的核心力量, 对大多数图书馆来说, 馆员的学历偏低, 协作能力较弱是建设智慧型图书馆的“软肋”。要解决这个问题, 一方面要大量招聘高学历人才, 但更重要的是长期有效的智慧馆员培养机制与职业生涯规划。

(一) 选拔有潜力的馆员。图书馆的从业人员较为复杂, 学历层次不一、学科结构不等, 对图书馆业务的熟悉也各有差别。从长远发展考虑, 有条件的图书馆可以选拔一部分有潜力的馆员来从事智慧馆员工作。从每位馆员的专业背景和主攻方向入手, 通过业务调研、同事推荐、读者反馈、管理层考察等种种方式, 明确每位馆员的优势与不足之处, 再通过馆员的年龄、性格特点、业务经验、学科背景等各项指标, 合理区分本馆的专业梯队, 为图书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参考。

(二) 建立智慧图书馆员培养制度。为不断提高智慧馆员的专业基本技能和专业素质, 对选拔出来的优秀馆员, 应进行合理评估, 除了应具备馆员的基本能力与素质之外, 还要考核馆员的知识结构、学识经验, 团队精神等等, 对不足之处, 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加强训练, 例如进行服务学科领域方面的辅导, 选拔优秀馆员参加智慧图书馆方面的学术交流会议、到其它兄弟院校进行参观考察, 加强馆际间同行的交流探讨等等。

(三) 因材施教, 打造个性化智慧馆员。智慧图书馆的工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智慧馆员的能力而展开, 带有很强的个人风格。因此, 在对馆员的培养过程中, 不宜完全参照理论知识, 照本宣科, 而应该考虑到每位馆员的特性, 尊重每个馆员的兴趣及能力特长, 有针对性地加以开发, 并与馆员的长期职业规划加以协调, 在维护图书馆整体发展的前提下, 帮助馆员了解自身能力, 挖掘潜能, 使每一位馆员的成长与图书馆的发展高度融合。

四、加强智慧馆员的思想建设

图书馆员是一个职业倦怠感相对较强的职业, 因此, 馆员队伍建设不仅仅是理论方面的培养建设, 从思想上应当竖立起智慧馆员的工作荣誉感和使命感, 图书馆应当在业务培训之外, 加强智慧馆员的思想建设工作, 帮助每个馆员了解智慧图书馆员的历史和内涵、潜力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让馆员产生职业归宿感及成就感, 更加积极地投身于工作。

五、智慧图书馆的人才制度建设对策

人才建设是智慧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图书馆应采取多种渠道, 不仅要重视对现有馆员的普遍培训和提高, 而且要将对人才的培训和规划上升到整体策略的层面上, 将之纳入图书馆的长期发展战略目标。

(一) 争取上级领导支持。智慧图书馆和智慧馆员制度是图书馆先进的办馆理念和创新的服务模式, 这一理念和模式的推广仅由图书馆本身来完成, 力度和深度是远远不够的。应争取上级机关及领导的支持配合, 如地方图书馆应与当地文化管理部门积极互动, 合作开展各项活动, 进行深入推广。高校图书馆则需要得到各院系领导及分管领导的认可, 更有利于与各院系领导及教师进行配合, 与各院系科研精英进行深入交流, 为智慧馆员的工作开展提供便利条件。

(二) 建立智慧馆员长期发展规划。智慧馆员的培养不能仅从引进高学历人才入手, 而应成为一种长期可行的制度, 图书馆管理阶层在对智慧馆员进行评估时, 不宜“一锤定音”, 而应根据他们的专业背景和工作表现, 确定能力权重, 在专家指导之下, 针对他们的职业特性设计培养方案, 进行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以及将来的工作规划。智慧馆员之间, 也应建立团队例会制度, 定期或不定期进行交流, 相互学习, 分享各自的心得、经验, 在日后的工作中加以完善、提高。

(三) 完善智慧馆员考核制度。智慧馆员的工作不同于图书馆的日常工作, 服务量和其价值产出无法套用常规的考核机制, 对智慧馆员的考核, 可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弹性考核办法, 对一些工作可以量化计算, 例如馆员每月与对口科研单位或重点用户联系的次数、进行知识培训的次数等等。此外, 智慧馆员直接服务于用户, 要重点考查用户的体验和感受, 如服务的深度和广度、服务态度及用户反馈、用户满意度等等。

(四) 鼓励内部良性竞争, 建立监督机制。竞争是推动人才建设的重要动力, 在图书馆这种相对轻松的教辅部门, 图书馆员大多数满足于做好份内的工作, 却缺乏开拓冒险的精神。因此, 引进良性的人才竞争机制、调动智慧馆员的积极性是做好人才建设的重要工作。一方面要推动严格的监督机制, 定期开会, 通报各自的工作量, 不胜任者予以替换, 另一方面, 制定奖赏激励制度, 工作表现突出者, 给予精神及物质奖励。

六、结语

总体而言, 智慧图书馆员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课题, 图书馆应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 汲取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经验, 探索出符合本馆人才培养方案及制度建设, 整合馆员队伍, 使每一位馆员的成长积极融入到图书馆的发展之中。

参考文献

[1]王世伟.未来图书馆的新模式——智慧图书馆[J].图书馆建设, 2011, 12:1~5

[2]张岩.城市图书馆“智慧”转型中的三大科技应用领域[J].图书情报工作, 2013, 57 (6) :59~69

浅谈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 篇9

1 高校图书馆实行学科馆员的必要性

1.1 学科馆员制度是高校教学和科研发展的需要

作为高校是担当着培养各类专业型、应用型、研究型人才的重任。所设置的学科和开设的专业, 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特别是现阶段所设置学科门类, 明显呈现出这样一些特点:如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汇流, 学科间交叉性、渗透性较强。相应地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 各学科的读者需要从多学科、多角度、高质量、来源广的学术性文献信息资料。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发展应密切配合学校的学科建设和科研发展方向。而如何能使教学科研人员能方便快捷地找到自已所需要的文献信息就是高校图书馆目前一项最重要的工作。学科馆员是图书馆与院系之间联系的桥梁, 学科馆员应深入到各系部即时掌握各学科设置、教学及科研对专业文献信息的需求, 有针对性地对各学科专业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研究, 主动向各学科读者提供高水平、深层次的文献信息服务, 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对文献信息的需求。

1.2 学科馆员制度是学科建设发展的需要

学科建设是高校各项工作的龙头, 是学校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源, 是学校发展的主旋律。学科建设至关重要, 学科建设的成败, 关系到学校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关系到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及核心竟争力的形成。概括地说就是从根本上反映和体现学校的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学术地位和竟争力。而这些目标的实现, 离不开优质的文献保障体系的支撑和深层次信息服务的有力支持。学科馆员应密切配合、主动关注学校教学和科研的发展方向, 尤其是要紧密配合学校的重点学科和主干学科, 及时了解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建设发展方向, 对院系学科建设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及时组织文献信息资源的采集, 向读者提供最新、最全、高质量的文献信息资源, 促进学校学科建设的发展。

1.3 学科馆员制度是改善高校图书馆服务方式的需要

高校图书馆传统的读者服务方式是被动服务, 读者到图书馆来向馆员问什么就解答什么, 需要什么方面的文献就找什么。这种方式显然不能满足如今信息时代读者的需求。对文献信息进行组织、加工、提炼、主动地、有针对性地为读者提供高质量、深层次的文献信息已成为高校图书馆服务方式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发展和高校间的优化组合, 学科专业覆盖面越来越广。建立学科馆员制度, 通过学科馆员来架起图书馆与各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以读者为中心, 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提升服务水平, 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文献信息服务功能。使图书馆能有针对性为读者提供深层次的文献信息服务, 以读者为中心, 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1.4 学科馆员制度是高校图书馆自我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 随着高校图书馆员结构正在逐步实现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大多数馆员都具有本、专科学历, 甚至还有研究生。他们都能很快的掌握文献信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在对传统的文献信息服务过程中, 有些馆员感到自已多年来所学的专业难以致用, 所以有的不安心工作, 有的不求上进而只满足于对付日常管理工作, 个人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而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 无疑给一部分既有学科专业知识, 又有文献整理技能的馆员拓展一片自我发展的新天地, 极大地激发调动了馆员的工作积极性, 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感和求知欲。这样既有利于馆员自身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也有利于高校图书馆队伍的建设和稳定。

2 学科馆员的组建与人才培养

要建立和完善学科馆员制度, 必须组建一支符合任职资格条件且数量充足、学科齐全、结构合理的学科馆员队伍, 从目前高校图书馆的情况来看, 要想马上组建这样一支队伍并不容易。符合条件的人太少, 主要问题是缺乏高素质的人才。在欧美发达国家, 学科馆员制度已经实践20多年了, 他们在培养与选拔学科馆员上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机制。而在国内由于学科馆员制度刚在尝试阶段, 学科馆员队伍还处在成长期, 各高校图书馆都是在现有人员的基础上进行培养, 从各部门中物色人选。在选拔人员时应考虑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有素质较高符合学科馆员条件的;另一部分是基本符合条件的作为后备学科馆员。前者是馆里的业务骨干或学术带头人。对这两部分都要给予培养, 在培养内容上各有侧重。采取自我培养和吸收引进的方式进行, 以自我培养为主, 边学习、边实践、边承担学科馆员职责。鼓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在职深造, 攻读第二学位、硕士、博士等。不论采用何种方式培养, 内容应围绕学科专业、图书情报、计算机网络、信息开发、外语等几方面的知识进行。通过培养造就一批具有精通专业、知识广博、进取心强、有竟争意识、乐于奉献的学科馆员队伍。

我院图书馆于2003年实行学科联络员制, 选择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和在采访工作岗位上的人员担任, 这些人员的特点是业务素质高, 工作能力强, 有较丰富的工作经验, 对本馆文献资源熟悉, 并对学院的专业设置及学科内容较熟知, 且具备一定的学科背景。每个学科联络员负责对口专业, 聘请院系领导或学科带头人作为图情顾问, 他们的主要职责是配合、协助学科联络员在院系师生中开展工作, 对专业学科文献资源的采集给予指导和建议, 将学科联络员岗位确定下来, 并针对具体需求确定了学科联络员的岗位职责:熟悉本馆有关对口专业学科馆藏文献资源情况;定期与对口院系图情顾问保持经常性的联系沟通;为对口学科专业提供高质量的文献信息服务;开展用户教育培训负责对口院系使用本馆数字资源的工作;提供相关的咨询服务;根据用户需求提供定期文献资源的推送服务;自我院图书馆实行学科联络员制度六年以来, 较为显著的成效是馆藏文献资源的采集在质量和层次上比以往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文献资源的利用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特别是在专业类图书上尤其显得突出, 馆藏文献资源的质量和借阅量每年都在大幅上升, 说明学科联络员通过这几年的努力在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科馆员制度的实施, 是对高校图书馆传统服务方式的进一步深化, 必将进一步加强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联系, 推动高校图书馆向更深一步的发展, 是对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起到强大有力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作用。由于学科馆员制度在国内仍是一个新生事物, 还需要各方面大力扶持与完善, 要使学科馆员制度能有效地运作, 各个高校图书馆需要制定一套适合与本校校情、馆情相适应的学科馆员制度。我相信, 只要我们充分发挥图书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开拓创新精神, 树立以人为本, 为教学、科研服务的信心和决心, 学科馆员制度定能在高职院校学科建设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摘要:通过对学科馆员和学科馆员制度的阐述, 指出高校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必要性, 随着高校学科建设的发展需要相适应, 并对图书馆实施学科馆员制度及工作职责与人才培养组建等提出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学科馆员,高校图书馆,制度,资源

参考文献

[1]刘波涛.建立和完善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几项措施.图书馆论坛2004 (1) .

[2]武保民, 都平平.高校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现实思考.情报杂志。2002 (5) .

[3]尹明生.图书质量管理与学科馆员.农业图书馆情报学刊.2005 (2) .

[4]胡炳贵.建立“学科馆员”制度探讨.理论与实践.2002 (9) .

[5]杜也力.谈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大学图书馆学报.2002 (1) .

[6]李春旺.国内学科馆员研究综述.图书馆情报知识, 2004 (2) .

试论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 篇10

关键词:高等学校,图书馆,学科馆员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日新月异的现代技术和快速增长的网络信息资源, 有力地推动了图书馆的自动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方向发展, 使图书馆的用户服务呈现出明显的社会性、开放性和学术性。在高等院校, 随着体制改革、合并重组和规模扩大, 以及学科专业向全方位、多样化的扩展, 针对各学科进行的专业化、深层次的学科服务, 已成为高校图书馆一种新型的主体性、定位性的服务形式[1]。这就需要一种不同于传统图书馆员职责定位的新型馆员。“学科馆员”也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应运而生。

1 学科馆员的概念与学科馆员制度

“学科馆员” (Subject Librarians, Subject Specialists) 是指具备学科专业背景知识, 不仅对本馆拥有的各种信息资源了如指掌, 而且了解教学和科研情况;同时对用户即专业研究人员的高层次信息需求也十分清楚, 并懂得如何评价、组织和传播信息, 以及如何为专业研究人员提供对口信息服务的资深图书馆员。学科馆员制度是高校图书馆根据本校的学科建设与自身要求, 对学科馆员的人员选用、工作职责、管理使用、监督考评考核等制定的一套完善的措施和规定。实施学科馆员制的目的就是在“泛在知识环境”下, 加强图书馆与各院系的有机联系, 建立起通畅的资料、信息的需求和保障通道, 最大限度地减少无效信息的干扰, 更主动、更直接、更有效地为广大师生的教学和科研提供直接有效、方便快捷的信息知识服务。

2 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必要性

2.1 有助于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高校图书馆是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的。随着我国对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 高校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只有不断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只有站在知识的前沿, 高校才能在竞争中立于有利的位置。学科建设是高校在激烈竞争中赖以生存的根本, 作为高校科研、教学的重要工具, 高校图书馆只有密切关注学校各专业、学科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了解相关学科的前沿动态, 深入了解读者信息需求的状况, 才能为高校的科研和教学工作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 可以使图书馆更深入地了解各专业、各学科对文献信息的需求, 以需求为导向, 有针对性地收集、整理学科专业文献信息, 把握科研最新动态, 更好地为读者提供服务[2]。

2.2 有助于解决用户信息需求变化的要求

在数字图书馆的趋势下, 建设数字图书馆需要在系统上产生广泛的功能链接。大量随着现代技术产生的新信息与图书馆用户需求之间出现了矛盾, 表现为现代用户越来越需求创造性服务。这种服务是系统化、专门化、个性化的, 具有高技术含量的, 这就要求图书馆要走不断发展的道路, 走专业化、整体化、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共享化的道路, 而建设发展“学科馆员”制度就是有效解决这一矛盾的有力措施, 是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2.3 有助于适应高校建设和发展

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龙头, 良好的学科建设不仅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也是学校竞争优势的体现。学科建设离不开优良的文献保障体系和信息服务的有力支持。所以, 学科馆员必须以满足相关学科科学研究及技术开发对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为己任, 不仅应对图书馆的馆藏文献资源较为熟悉, 而对其服务的各个院系的文献资源也必须有所了解。学科馆员应主动与对口院系科研课题组相关人员联系, 可根据学科设置和科研工作需求, 为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而使图书馆的馆藏文献资源更符合教学科研的需要, 使新文献信息的宣传和利用更加及时有效。

3 建设学科馆员队伍

3.1 定期开展用户陪训

定期向对口院系用户宣传推广图书馆各种媒体资源和服务, 面对口学科的科研项目开展用户咨询服务, 如就某个专题提供图书馆相关的资源。为了更好的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 将图书馆的教育指导融入到学科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和主要专业信息、电子资源和工具书, 定期为对口学科的用户举办“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培训班, 根据学科特点向对口学科用户传授文献检索与利用的方法和技巧, 指导他们充分利用信息资源。

3.2 提供个性化、深层次的专业文献信息服务

学科馆员介入对口院系教学科研过程, 根据对口院系的教学进度与科研课题进行定题定向跟踪。跟踪重点学科, 锁定重点人物, 贯穿整个科研活动的过程, 把握立项、开题、中期审查、结项等重要环节, 对学术前沿及关注的热点问题、代表论着、新方法、新观点等进行梳理和分析, 编写文摘、快报、综述等文献形式, 揭示学科动态和前沿, 为其教学科研提供有针对性的文献信息服务[3]。

3.3 信息导航

国内外本专业专题研究数据库, 虚拟教学参考资源多媒体数据库, 链接各国科研机构及专业图书馆的网站网页;学科专业图书、期刊的网站网页;学科教育机构 (招生、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学位论文) 网站网页;学科课件资源网、学科学术活动 (会议、展览、讲座) 网站网页;网上学术论坛有关的网站网页等。信息导航就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 即人们往往需要的就是某种信息, 而非知识。但是, 由于网络信息的庞杂, 加之技术条件的不允许和自身技能的缺陷, 使得无法以快速、准确以及完整地得到信息。在这方面, 学科馆员起到的就是“引路人”的作用。

4 深化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的措施

4.1 提高对建设学科馆员制度重要性的认识

学科馆员制度是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科学管理机制的一种创新。能否建立和实施这项制度, 关键取决于高校决策者的大力支持、图书馆领导的科学组织和学科馆员自身能力的有效发挥。决策者和管理者应始终坚持“以信息资源为基础、以用户需求为根本、以学科馆员为主导”的原则, 从实际出发, 借鉴国内外学科馆员制度建立和实施的成功经验, 创新一套科学规范、切实可行的学科馆员机制[4]。

4.2 加强对学科馆员的选拔和培训

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实施, 为馆员自我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向。在选拔学科馆员要注重质量, 宁缺毋滥。选拔的方式包括:第一, 挖掘馆内现有人力资源。第二, 直接引进学科专业或图书馆学双学位人才。第三, 在有些学科暂时没有合适的学科馆员时, 可以聘请部分院系的教授担任图书馆兼职学科馆员。培训方式应当采取自学与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学习和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职业道德、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对口学科知识、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和外语能力特别是对口学科的专业英语。

4.3 科学设置学科馆员岗位

学科馆员既是一项科学的管理制度, 也是一项科学的人才建设制度。首先要设置学科馆员这个岗位。其次, 要明确学科馆员在图书馆资源建设与服务中的主导地位。第三, 建立学科馆员聘任制。第四, 为学科馆员加强与院系的联系, 熟悉院系的工作创造条件, 使他们能在充分了解院系的基础上, 更好地为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服务[5]。

4.4 建立学科馆员的考核评价体系

确定学科馆员工作绩效考核标准, 既有量的考查又有质的检验, 并且要细化考核内容和评价标准, 使其考核具有可操作性。要建立考核评价体系, 主要根据学科馆员编制学科信息导航资料的情况、参与咨询课题的情况, 举行讲座的数量及效果、培训的人次与内容以及对口院系师生的反馈意见等, 尤其要注重参考咨询能力、对相关院系教学科研的影响和帮助能力的评价[6]。

总之, 学科馆员制度是现代图书馆员的知识能力与知识结构、图书馆理念与图书馆制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高校图书馆健全学科馆员机制, 是高校图书馆立足现在、面向未来的重要手段, 学科馆员要在学科服务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和综合素质, 创新学科馆员的服务模式, 使学科馆员制度的实施能够进一步推动高校图书馆工作的深入发展, 为高校的教科研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文献信息保障。

参考文献

[1]王林延.高校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略论[J].情报资料, 2004 (2) :53-55.

[2]倪靖.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初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1 (24) :12.

[3]袁玉敏.谈信息时代学科馆员岗位职责及其素质要求[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1 (15) :129.

[4]李松山.高校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刍议[J].重庆图情研究, 2010 (2) :16.

[5]冯雅萍, 李一晴.完善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几项措施[J].科技文献信息管理, 2010 (1) :34.

上一篇: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下一篇:中职视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