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

2024-07-18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精选九篇)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 篇1

精品文化旅游的集聚地

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是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包括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在内的“两圈一带”重大战略之一。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包括位于湖北西部的襄樊、荆州、宜昌、十堰、荆门、随州、恩施、神农架等8个市、州(区)。这里以“巴山、楚水、巴楚风”为代表的文化旅游资源数量多、种类全,国内罕见,世界少有。圈域内拥有长江三峡、武当山、神农架三处世界级生态和文化旅游景区和三峡大坝、丹江口水库等现代工程建设奇观,拥有世界文化遗产2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3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4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6个,国家级地质公园3个,4A以上景区22处 (全省37处) 。鄂西圈旅游资源主要以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和历史文化遗产为主,已建立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17个、国家和省级风景名胜区22个,国家级及省级森林公园40个、国家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7座。

鄂西圈专项规划以“一江两山”为龙头,以长江三峡观光度假旅游区、武当山文化遗产旅游区、神农架原始生态旅游区、清江土(家)苗民俗生态旅游区、楚文化及三国文化旅游区、大洪山历史文化旅游区等六大精品旅游区为支撑,以宜昌、襄樊、十堰、恩施-利川四大旅游集散中心为核心,把鄂西打造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

规划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为准则,通过营造优良的人居环境和生态文化,促进旅游业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旅游服务接待示范区;并通过示范、规范、引导等方式辐射影响与带动整个鄂西圈生态旅游服务接待质量与水平的上档与升级。

规划以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为支撑,以环境友好的旅游住宿餐饮等接待设施建设为引导,以旅游组织、旅游住宿餐饮、旅游购物与娱乐、旅游交通等环境友好的旅游服务为保障,营造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生态旅游持续发展的旅游名城。

生态和谐的宜居家园

鄂西被誉为“中华之肺、华中水塔”,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是华中华南地区的绿色生态屏障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涵养地。

为全面落实湖北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战略决策,充分发挥鄂西生态文化资源优势,把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放在优先战略地位,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和谐的新鄂西,规划以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和“生态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以“生态文化旅游”为切入点,着力增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生态功能,营造卫生、安全、可循环、多样性的生态体系。

规划提出,城乡生态保护与建设重点是建设生态家园,包括生态城市建设、生态镇(乡)建设和生态村庄建设。

鄂西圈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共分为生态林业建设项目、生态农业建设项目、生态家园建设项目、污染控制工程项目、国土整治工程项目、生态水利工程项目等六大类;项目总数1719个,规划总投资1896亿元,其中近期项目规划总投资1234亿元,远期项目规划总投资约662亿元。

规划的实施将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效益。通过生态林业建设,将使得圈域森林覆盖率提升10个百分点,达到48%,水土流失面积下降12个百分点;通过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使粗放式经济增长得到有效控制,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明显进展;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促进资源的非消耗性利用、促进欠发达地区脱贫致富,并引领绿色消费、培养绿色生活方式。

预计到2012年,圈内城市生态环境得到全面治理,城市人均公共绿地超过10平方米,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设市城市城镇化水平达到47%以上。到2020年,城市生态环境得到全面改善,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圈内所有县市达到生态市(县)要求,其中中心城市及神农架林区规划建成区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其他城市(含县城)规划建成区达到“省级园林城市”标准。城市人均公共绿地超过12平方米,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设市城市城镇化水平达到55%以上。

交通便利的现代新经济区

过去的鄂西崇山峻岭,交通极不便利。“鄂西旅游”目前还是一个没有得到充分开发的旅游目的地概念,交通条件的制约是主因之一。“让旅行的乐趣从道路开始”,依据鄂西圈交通专项规划对交通体系的总体架构及鄂西圈旅游专项规划的总体布局,生态专项规划结合“国家风景道体系建设示范基地”示范项目建设,对主要道路交通干线及主要通航河道、旅游航道两旁视域范围内,拥有审美风景的、自然生态的、文化历史的以及增加旅游价值的环境要素,进行生态环境整治,实现交通价值、景观价值、游憩价值、文化价值、自然价值的多重融合。

随着交通环境的改善,骨干交通网的建成,鄂西旅游必将迎来以交通驱动带来的巨大市场发展机遇,将带动圈域构建企业—区域—社会层面循环经济发展格局。荆门高新技术开发区技术园区、宜昌开发区三峡磷化工产业区、随州环潭工业园、荆州印染循环经济工业园、恩施州农副产品深加工工业园及十堰汽车工业生态园等六个工业园将建成。商品粮、棉、油、生猪、禽蛋、鱼虾、蔬菜、烤烟、柑桔、茶叶、药材、食用菌、商品牛羊等大宗农副产品以及生态旅游产品将极大丰富。预计到2012年,鄂西圈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20000元;到2020年,超过25000元。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 篇2

建设旅游经济强市

——安陆市融入鄂西生态旅游圈的前景与策略选择

近年来,安陆市围绕建设“新型工业强市、生态农业大市、文化旅游名市、滨河园林城市”的目标,主动融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做大做强安陆旅游产业,经济社会发展呈提速提效态势。2008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65.3亿元,增长14.9%;完成财政收入3.19亿元,增长23.3%;今年一季度,全市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6亿元,同比增长15.8%;完成财政总收入9520.4万元,同比增长15.7%。

一、发展前景

旅游业是“朝阳产业”。安陆融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加快旅游业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优势突出,前景广阔。

一是先天的地域优势。安陆位于鄂东北部、武汉西北,地处江汉平原与大洪山,桐柏山余脉交汇地带,是鄂中腹地的交通枢纽,距离特大城市武汉仅110公里,距离天河机场80公里。境内有汉丹铁路纵贯,南达武汉,西连襄樊、宜昌,东接京广铁路大动脉;有316国道经过,连通鄂中鄂西;有汉十高速穿境而过,南接武汉,北达十堰;有府河自北而下,南通长江。2008年以来,省委、省政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

对新的发展机遇,科学谋划未来,继提请中央批准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之后,又不失时机地提出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在全省形成以武汉为龙头、长江经济带为主轴、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为两轮的“一带两圈、双轮驱动”的区域发展新格局。省委、省政府统筹兼顾、推动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使安陆成为东承武汉城市圈,西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双覆盖区域,区位优势凸显。

二是独特的旅游资源。安陆的旅游资源具有稀缺性和不可完全模仿性。2200多年的历史,孕育了安陆人杰地灵的文化底蕴。春秋时的楚令尹斗子文、东汉的 “天下无双,江夏神童”黄香、西晋的农民起义军领袖张昌、唐代“酒饮安陆,蹉跎十年”的诗仙李白,北宋的史学家、文学家宋祁、宋庠两兄弟、民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耿丹等等,成就了安陆作为楚文化发祥地的文化基础。“别有天地非人间”,既是诗仙对当时安陆秀美山川的赞誉,也是现在安陆生态保持的写照。国家级森林公园白兆山旅游风景区,留下了诗仙27—37岁风华正茂10年的足迹,形成了桃花崖、绀珠泉、读书台、祖师殿、洗笔池、洗脚塘、白云泉、桃花林等与诗仙有关的遗址遗迹18处。省级森林公园钱冲古银杏生态旅游风景区,拥有华中地区最大的古银杏群落,其中千年以上的古银杏 48 株,五百年以上的古银杏 1648 株,百年以年的4683株。“五

师建军旧址”、“新四军豫鄂边区司令部”、“京安县抗日民主政府”、“新五师医院”、“七七报社”、“赵家棚抗日烈士纪念碑”等革命旧址和文物,为安陆披上“红妆”。

三是完备的配套设施。近年来,我们按照“基础先行,立体开发”的总体思路,从基础设施入手,逐步提升安陆旅游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汉十高速和汉丹铁路复线的建成,缩短了安陆和武汉的空间距离;旅游循环公路的贯通,景区交通更加便捷。2008年,我们又引进香港金陵控股有限公司,在我市注册成立了金林旅游风景开发公司,投资2000万美元,开发银杏产品、精美食品、书法艺术和民间手工艺制品等系列旅游产品。引进安陆籍回归客商投资近3亿元,新建了金榜大酒店、恒坤大酒店、桂竹庄园、六福庄园等食宿设施,旅游接待档次和水平大幅提升。大力推进农家乐特色旅游项目招商,吸纳社会资本3600万元,开发长寿园、桃源山庄、长架山生态农庄等体验式农家乐旅游点21个。全市拥有中高档宾馆饭店15家,年接待能力20万人次,修缮景区6处,景点120多个,可供游客休闲、观光、娱乐的场所63处,大型购物中心10余家,能够满足不同档次的旅游消费需求。2008年,全市各旅游景点共接待游客15.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7亿元。旅游业已成为安陆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二、存在问题

虽然安陆融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基础,但与圈内其他地区相比还有不小差距。正视差距,才能正确决策,创造有利条件。总体上看,安陆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滞后,主要在于规划设计滞后、开发意识不强、资金投入不足、宣传促销乏力,产业整体规模偏小、经营管理粗放等因素制约。规划设计滞后。规划理念、专业化水平和规划深度不足,先建设后规划的现象普遍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全市生态旅游项目的档次和内涵。开发意识不强。重点建设的旅游景点还没有形成特色,立意不高、引导不够、开发不足、产业链过短,制约了整个产业的提档升级和规模扩展。资金投入不足。交通、通信等保障设施的资金投入都非常有限,还不能与发展生态旅游的要求相匹配,导致旅游资源开发、市场开发和配套建设相对滞后。宣传推介力度不够。宣传包装旅游产品不够,旅游轰动效应还未形成,导致当前知名度小,不能吸引大批的游客,尚未成为旅游热点。产业规模偏小。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公司运作的产业发展机制还没有形成,旅游资源向旅游品牌转变的步伐不快,资源优势尚未形成核心竞争力,转化为产业优势,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未能充分发挥经济效益。

三、策略选择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圈内城市各有特色。安陆要在圈内异军突起,就必须抢抓机遇,主动融入,以生态文化旅游为切入点,整合资源,打造精品,培育市场,建设文化生态游胜地。

(一)准确定位,科学规划。要坚持“规划先行,准确定位,注重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立足于安陆生态资源、红色资源丰富,历史人文厚重和交通便利的比较优势,明确旅游经济的“四个定位”。一是发展目标定位:打造“李白故里〃银杏之乡〃山水安陆”的城市旅游形象,创建华中文化旅游名市。二是旅游市场定位:成为武汉至丹江口(武当山)旅游链条上重要的旅游节点城市,成为武汉都市“后花园”的重要一极。三是开发重点定位:定位于“一点四线”,“一点”是指以白兆山旅游风景区为中心,附带李白纪念馆及其它景点组合而成的具有安陆特色的李白故里游;“四线”是指太平寨旅游线、钱冲古银杏群落旅游线、本地文物古迹、革命教育基地旅游线,府河沿岸景观旅游线。四是功能定位: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坚持先规划后建设,以白兆山、钱冲、太平寨、李白文化为龙头,挖掘景点历史文化内涵,建立旅游产业开发项目库,聘请专业机构,组织相关部门和知名专家、学者,精心编制《安陆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白兆山旅游风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安陆市河滨公园规划》、《钱冲古银杏生态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槎山民俗风景区规划》,做到建设一个景区,彰显一个特色,造就一个精品。

(二)整合资源,区域合作。旅游区域合作是提高区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要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共建、信息联动、共同发展的原则,推进跨地域、跨行业、跨景区的合作,实现无障碍旅游。一是要实现全市相关行业的区域整合。在保持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的基础上,加快建设古银杏群落旅游环行公路,将李白文化游、古银杏风光游、红色教育游串成片,连成线,抱团发展,形成整体竞争优势。突出发展一批农家乐、旅游纪念品商店、民俗娱乐基地等旅游配套产业,推进“行、食、住、游、购、娱”整体突破,形成完整的旅游业发展体系。二是要实现与周边县市的旅游区域合作。“大九寨”、“新三峡”等成功的旅游区域合作实践证明,景区独立接待游客的能力有限,跨地区的区域合作大势所趋。安陆比邻随州大洪山风景区,西接襄樊古隆中,与道教圣地武当山相呼应,西南可往荆门明显陵。各旅游景点如珠散玉盘,又可联缀一体。随州大洪山、京山大洪山、安陆大洪山具有地理位臵相近、旅游特色相同、文化底蕴相似的整体旅游区域合作基础,实现同类相聚,品牌共享,交通互通,市场互供,客源互动,对安陆加快开发旅游资源大有裨益。三是要实现与主要客源地的旅游合作。当前要把市场开拓的主攻方向放在武汉及周边县市,然后逐步扩大到全国市场。要依托武汉城市圈建设的合作平台,利用区域合作契机,巩固汉安合作成果,加强与武汉各旅游公司 的战略合作,推介安陆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到安陆休闲度假。

(三)传承文化,开发产品。旅游是文化传播的鲜活载体,文化是旅游持久生命力的灵魂。文化不仅赋予旅游丰富内涵,也需要借助旅游业把潜在的核心价值挖掘转化,加以弘扬传播,使二者形质和谐,流美久远。安陆文化和旅游的持久竞争力来自于独一无二的李白文化、生物活化石的古银杏群落等“异质性”资源。传承文化就是要寻求独特文化资源的旅游传载之途,对白兆山盛唐李白文化、钱冲古银杏群落等素材精雕细琢,挖掘文化资源中那些吸引人眼球的素材,找到卖点,为游客提供农村自然风光、人文遗迹、民俗风情、农业生产体验等有看头、有听头、有玩头、有讲头,充分体现当地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满足游客的休闲、度假、体验、观光、娱乐等需求的旅游活动,引导游客以文化审美鉴赏的心理参与到富含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服务之中,获得独特文化历史体验、人生感悟等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大力保护和修缮现有文化遗迹,选择性复建和修复一批古建筑,开发各种能使游客亲身参与的文化审美鉴赏活动形式,设计制作一些精美而富有特色的旅游商品,将虚幻的文化具象化、实体化,借助实体的遗迹、物件、旅游活动形式来实现传播。

(四)加大宣传,创建品牌。文化不等于景观,山水不等于旅游产品。安陆要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内占领一席之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 篇3

一、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战略意义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战略举措鄂西地区在全省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但鄂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打造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就是要激活鄂西地区生态、文化、民俗等资源优势,破解交通、通讯、体制、机制等瓶颈障碍,发挥比较优势,实现快速发展,使其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以推进鄂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湖北省东西部相对均衡发展。

(2)实施开放先导战略、扩大对外开放的现实选择鄂西处于内陆腹地,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将极大地推动该地区的改革开放。旅游经济在聚集信息、资源、人气和塑造城市形象、扩大区域影响、提升发展水平中发挥着重要的杠杆作用,是扩大对外开放的捷径和纽带。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是一种政策导向,为实施开放先导战略,营造湖北省大开放、大开发、大发展的浓厚社会氛围具有重要作用。

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旅游资源核心竞争力分析

据统计, 鄂西地区拥有 2 个世界文化遗产、9 个国家自然保护区、35 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4 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及 3 个国家级地质公园。 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及旅游景区等占全省比例均在一半以上,具有生态、历史文化、工程建设奇观、地域民俗、区位等五大资源优势:

(1)生态景观资源:“鄂西圈”的森林面积占全省 54%,神农架是全球中纬度地区唯一保存最为完好的原始森林。“鄂西圈”还拥有山岳、林地景观,山岳景观以神农架的特色自然景观和武当山的特色人文景观为主要典型代表,还有大洪山、齐岳山、大老岭、荆山等。

(2)文化资源:鄂西圈集中了楚文化、三国文化、巴土文化和宗教文化等湖北 5 大文化体系中的 4 大文化;同时还拥有以土苗少数民族风情和武当山地区民间故事为代表的民俗文化资源。

(3)工程景观资源:“鄂西圈”拥有举世闻名的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还集中了长江三峡、三峡大坝、武当山、腾龙洞等一大批垄断性旅游资源, 在国内旅游资源中占有重要地位。

(4)交通资源:鄂西地区地理位置独特,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入川陕湘渝的重要通道,与世界知名的湘西、西安、川西等风景名胜旅游区道路相连。

三、增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一)加强旅游通达提升工程,弥补区域旅游发展的短板

为了构建畅通的区域内外空、陆、水立体交通体系,要增加宜昌机场、襄阳机场、恩施机场以及即将建设的神农架机场、武当山机场等的国内外航线,构建省内外机场航行环线;依托在建和即将开工的宜万铁路、汉宜铁路、十堰-宜昌铁路、长荆铁路电化工程、安康-恩施-张家界、黔江-张家界-常德铁路、荆州-岳阳和焦柳电气化改造,构建区域内快速旅游交通网络;加快武(当山)神(农架)、武(汉)荆(门)、荆(州)东(岳庙)、随(州)岳(阳)、十(堰)漫(山关)、沪蓉西、宜(昌)巴(东),十(堰)房(县),郧(县)十(堰)等公路的建设。同时,做好长江沿线和支流的重点旅游码头建设以服务长江黄金旅游线,抓好秭归新县城旅游港、兴山峡口镇旅游码头建设,改造巴东神农溪、宜昌、荆州、赤壁旅游码头,建设好梁子湖、陆水湖、漳河水库等湖泊旅游度假区的旅游码头。

(二)将旅游竞争力转变成经济发展的动力

目前,“鄂西圈”内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与城市经济实力并不协调,旅游产业竞争力并未切实转换成经济发展的动力。因此要大力打造旅游目的地建设,加强重点景区建设,针对旅游特色资源,要积极开发专题旅游产品,设计旅游精品线路,同时加强旅游配套设置建设,以更好地服务于旅游产业的开发,提高旅游产业在地方经济中的比重。

(三)建立圈内圈外协作机制, 实现鄂西旅游重点突破

一方面,要在旅游市场、旅游促销、旅游形象、旅游品牌的联动与协作上下功夫,构建鄂西地区旅游经济发展共同体。要坚持和倡导“资源共享、客源互换、特色互补、线路互联”的原则,加强各种形式的区域旅游经济协作。 要增强圈内旅游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 逐步建立合作协调领导机构。 要注重整体协调发展,在建设宜昌、襄阳两大区域旅游集散中心和随、荆(州)、荆(门)等“鄂西圈”旅游节点城市的基础上,实现圈内整合、圈际(省内两圈之间)联合、区域(与省外如重庆、湖南、河南、陕西)联动。 要提高旅游企业集约化经营水平, 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加快旅游行业改革, 支持企业联合重组,培育龙头企业开拓市场。

四、结论

湖北要通过旅游目的地营销模式,使鄂西成为旅游功能多样、文化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越、基础设施完善、旅游产品结构优化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从而改善和提升鄂西对外旅游形象,增强鄂西在国内外旅游市场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立项号:2010b166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 篇4

关键词: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观光医疗,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

调研发现,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生态资源、旅游资源非常丰富, 地市医疗技术资源各具特色和优势, 在此基础上萌生将圈内的医疗资源和外部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与链接, 引进和培育新型的旅游服务模式——“观光医疗”的设想。发展“观光医疗”, 不仅可以改善该地旅游发展模式单一的现状, 还可以通过强强联合, 开发旅游产业的高端产品, 使本地旅游业的发展走在行业前沿[1]。

观光医疗也称为“医疗旅游” (medical tourism) , 按照世界旅游组织的定义, 早期的医疗旅游是以医疗护理、疾病与健康、康复与修养为主题的旅游服务。而今人们的观念已经改变, 开始接纳以医疗服务为主结合疗养、参观、游玩等旅游服务于一体的新的旅游服务模式[2]。旅游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病情、身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 选择合适的游览区, 在旅游的时候兼顾进行保养、治疗, 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 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发展“观光医疗”这一行业, 部分地区的发展已经崭露头角, “观光医疗”正日渐规范化与产业化。据调查, 新加坡的外国医疗观光客人在2002年即达22万名, 2005年增至37.4万名。以民间医疗服务见长的泰国, 2001年吸引的外国医疗观光客即达55万名, 2004年猛增至110万名。近年来, 印度的医疗旅游也蓬勃发展, 05年医疗游客人数高达50万, 比02年增长了35万, 到2012年医疗旅游可能为印度带来22亿的国民收入[3]。在中国台湾“观光医疗”也有所发展, 据估计每年可创造380亿新台币[4]。据预测, 到2010年国际医疗旅游行业的年营业额将上升到400亿美元[5]。“观光医疗”在中国内地还是一个新兴概念, 纵使国内有些地区有所尝试但仍未形成规模效益。2008年中共湖北省委九届四次全会做出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战略决策, 意在调整当地的产业结构, 激活该地区生态、文化、民俗等资源优势, 破解交通、通讯、体制、机制等瓶颈障碍, 打造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 以推进鄂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从而实现湖北东西部相对均衡发展。这也是湖北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 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 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构想[6]。

通过借鉴其他国家发展“观光医疗”的方法和经验, 结合自身特色, 我们相信圈内发展观光医疗是实现旅游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打造圈内特色品牌的可行性途径之一。

一、发展“观光医疗”的多重效益

1、对当地旅游的意义

旅游行业关联度高、产业链长、覆盖面广, 具有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据世界旅游组织资料, 旅游业每增加1个直接从业人员, 就可间接为社会提供近5个就业机会, 每收入1元, 相关行业的收入就能增加4.3元[7]。发展旅游产业, 必须加强旅游文化研究和建设, 这关系到旅游产业的市场需求、资源特色、旅游服务等产业元素的辩证统一和有机结合, 直接影响旅游市场开发和产业发展。但目前的现状是对旅游文化理论的综合性研究尚未起步, 不能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鄂西地区发展观光医疗是实现旅游业走深层内涵发展道路的探究性途径之一。以台湾为例, “八八水灾”重创南台湾, 台湾外贸协会特邀请中国大陆医疗美容百人首发团来台, 通过进行医美、观展、观光、开会“四合一”体验之旅, 极大缓解当地的经济损失, 预期此团可为台湾业者带来逾千万新台币的收入[8]。以旅游圈建设为突破口, 以发展观光医疗为特色, 可以带动生态环境保护明显进步、景区服务功能显著增强、旅游整体竞争力大幅度提高, 能促进生态资源推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建设, 而且还能促进区域内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进一步调整湖北省东强西弱极端不平衡的经济格局, 协调整个湖北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2、对城乡一体化的意义

“观光医疗”的发展有利于完善新农村体系建设, 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 缩小城乡差距, 同时给该地区带来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 形成较大规模的旅游市场, 有助于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通过发挥旅游业的联动效应, 实行城乡间、区域间、社区间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柔性平抑贫富差距, 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居住条件的改善, 加快农村城镇化、现代化, 达到城乡共同富裕。

3、综合意义

加强与外界的交流, 传播先进的文化, 观光医疗可以帮助乡镇居民提高文明素养, 摒弃思想上的枷锁, 观光医疗创造的经济效益将给环保建设积累更多的资金, 为圈内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同时这种高品位、高层次的旅游模式也整合圈内优势资源, 塑造湖北省旅游业的新形象。新医改方案对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公平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应该是下一波医疗旅游的热门国家, 现在随着国力增强和奥运会的成功举办, 更多训练有素的双语医护人员, 不断升级的医疗设施及医疗服务水平, 相信医疗旅游业会在中国的其他领域稳健发展起来。

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资源优势

1、旅游资源优势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包括位于湖北西部的襄樊、荆州、宜昌、十堰、荆门、随州、恩施、神农架等8个市州 (区) , 其人口总量、版图面积分别占全省50%和70%, 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尤为丰富[9]。据湖北省旅游局统计, 该地区拥有2个世界文化遗产、9个国家自然保护区、35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4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及3个国家级地质公园。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及旅游景区等占全省比例均在一半以上[10]。其中, 神农架、明显陵、武当山、古隆中、长江三峡及恩施土家文化都独具特色, 如果能整合这些绿色资源, 不仅能将圈内各旅游景点联动起来, 发挥各景区的优势资源, 而且可以打造更高层次的旅游品牌, 凸显特色, 形成自己的王牌经济。

2、医疗技术特色

圈内部分医疗技术在湖北省以及相邻省份均具有相对优势。十堰市医疗卫生水平在湖北省非省会城市处于龙头地位, 境内人民医院生殖研究中心是湖北省首例试管婴儿诞生地[11];襄樊市中心医院, 其整形美容技术拥有多项权威;荆州市肿瘤医院是江汉平原唯一的专业肿瘤医院, 能够实现肿瘤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开设有先进的微创手术中心、准分子激光治疗中心及白内障复明中心等。中国中医有悠久的历史, 圈内依托其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和浓厚的中医传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天人合一中医疗法。整个地区, 中西医技术资源相结合, 可以为游客提供完善的治病疗养和养生保健方案。以上的医疗特色和优势资源, 为圈内发展观光医疗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保障。

3、养生文化

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中, 十堰市“武当道茶文化”、“武当武术文化”和“武当道教养生文化”将成为新亮点;其他有待开发的特色资源也为鄂西成为发展“观光医疗”的先行者创造了条件。以神农尝百草而享负盛名的神农架, 有“花海药国”之称, 拥有众多高级珍贵保健药物。随州作为神农故里, 其土特产银杏、葛根等都是美容保健良药的配方, 而食疗正以其健康天然的特性越来越受到医疗领域的推崇。在打造清江民俗生态旅游板块中, 恩施享有“鄂西林海”、“天然氧吧”、“天然植物园”和“华中药库”的美誉, 所有这些已经具备“观光医疗”雏形的资源, 给内地刚刚萌芽的观光医疗产业带来了潜在的发展机遇。

三、发展观光医疗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2008年12月, 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以探索在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的趋势下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为中部经济的崛起打造新引擎, 在湖北省东部的发展独占优势时, 湖北省内部东西部发展的不平衡可能进一步扩大[12]。圈内虽然有众多的旅游优势资源与医疗特色, 但是现状并不乐观。目前区域内旅游发展总体水平不高, 资源优势发挥有限, 其游客总量大大低于同类景区。从省内来看, 圈内虽占有全省60%以上的旅游资源, 但接待游客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占全省比重偏低, 2007年两项指标分别仅占全省43%和36%[13]。从全国来看, 其旅游业与发达地区及周边地区也有很大差距。这些明显的反差说明了该地旅游业的发展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 旅游项目还仅局限于浅层的走马观花, 有些特色资源也没能利用起来。特色资源没有加以利用, 优秀的景区发展不到位, 旅游模式单一, 尤其是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 圈内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经济形势。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旅游业的新生业态日渐兴起, 高阶医疗服务将抢占旅游市场, 这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发展“观光医疗”更是将鄂西地区具有潜力的两大优势结合起来, 以独特的品牌吸引各地的观光者, 带动当地社会全方位发展。“观光医疗”, 让鄂西能抢先展现旅游业的新面貌,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 向全国诠释湖北特色产业, 使湖北尽快从金融危机的影响中恢复出来。

四、对圈内发展“观光医疗”的建议

发展“观光医疗”对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乃至整个湖北省来说都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 是突破旧有的产业结构、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的良好途径之一。近年来医疗服务产业观光化已蔚为风潮, 南韩、新加坡、泰国及印度等许多国家, 都以高品质、低成本的医疗服务, 来吸引外国客源, 积极发展医疗观光, 产值非常可观。而国内发展尚处于萌芽状态, 我们在借鉴外国发展“观光医疗”的成功之处时, 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有效利用旅游特色和医疗技术两种资源, 积极开拓省内省外两个市场, 探寻有自己特色的“观光医疗”发展之路。

1、明晰发展定位, 实行科学规划。

抓住“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这一机遇, 借鉴国内外新经验, 强化生态文明、资源整合、集群发展、精细经营等先进理念, 改变低水平、粗放型甚至是破坏性发展的老路, 正确处理好全省发展和区域发展的关系, 促进湖北省东西部平衡发展。

2、要加强“观光医疗”基础配套建设, 为其发展创造便利的条件。

坚持交通先行, 高速公路、铁路、航空三头并进, 形成对外辐射的交通网。交通瓶颈的解除, 将促进鄂西与周边地区的开放合作, 方便不同消费层次, 不同方向的游客都能快捷的进入旅游圈。

3、实行营销资源全面共享, 多种营销方式并存。

通过共享品牌形象、销售队伍、销售渠道, 实行旅游客源空间拓展, 降低区域内交易成本。共同策划宣传方案, 集中展示鄂西各地旅游资源、接待设施及旅游产品, 引入组团式采购。

4、统筹发展布局, 确定发展“观光医疗”的旅游路线, 构建整体开发体系和特色开发体系。

立足于整体, 集圈内八个市州 (区) 所长, 形成联动的精品旅游路线和完善的保养疗养科学模式。要重点实施精品品牌战略, 形成观光、休闲、文化、医疗不同层次的产品体系。发展观光医疗, 打造旅游业的品牌, 从而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共同发展, 形成新的产业发展模式。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 篇5

推进沙洋文化旅游大发展

中共沙洋县委 沙洋县人民政府(2011年9月7日)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与市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县坚持将文化和旅游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一手抓文化繁荣,一手抓旅游发展,“以文促旅,以旅促文”,积极抢抓“鄂西圈”建设机遇,强力推进文化旅游强县战略,创新工作思路,加大工作力度,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性成效,进一步提升了沙洋精神区位优势,较好地促进了县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现将我县文化旅游发展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沙洋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保障文化民生的基础工程。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我县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从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一是投资300万元维修改造了沙洋文化中心,投资240万元建成了县图书馆;二是投资200多万元建成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沙洋支中心,建成了200多个基层服务点;三是“十一五”期间投资280万元,对13个镇综合文化站进行了

-1-

改造;四是争取市、县和社会援建资金500多万元,建设了106个村级文化中心;五是投资620万元建成209个“农家书屋”,剩余41个将在年内完成建设验收;六是大力推行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每年全县公益电影放映3000场;七是稳步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目前发展电视用户5.2万户,电视入户率达到43%,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8%;八是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每年以节庆文化活动为重点,组织开展大型群众文化活动100余场(次),全县共组建腰鼓队120支。

(二)文化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一是大力发展书刊发行、音像制品经营产业。我县现有书报刊经营户13家,音像制品经营户14家,其中图书发行销售营业额每年达到900万元。二是重点扶持广告、印刷复制企业9 家。2010年,实现产值300万元。三是视讯传媒业长足发展。年收入达到1300万元。四是网吧经营业规范有序。全县共有网吧75家,2010年总收入达到1500万元。五是演艺娱乐业发展迅猛。支持开办一批新型歌舞娱乐场所,全县发展不同规模文化娱乐经营企业(户)45家,产值达到4500万元。发展民营剧团(演艺队)65家,2010年演出6000余场,收入3000余万元。

(三)文艺创作百花齐放。近几年来,我县文化宣传部门组织、引导全县文学艺术工作者和爱好者成立了8个文艺家协会(学会),发展会员600余人,坚持“三贴近”原则,积极开展群众文艺创作活动,推出了一批群众喜闻乐见、具有浓郁地方特-2 -

色的作品。其中音乐作品方面,我县创作了歌曲《喊沙洋》、《爱在纪山》、《油菜花开迎宾来》、《金色沙洋》;文学作品方面,推出了中篇小说集《名份》、散文集《七月从远方归来》和《土地的摩挲》、配乐朗诵诗《我爱你沙洋》等,一批文学创作者入选为省作家协会会员;舞蹈戏曲方面,我县创作的《天天向上》、《春晓》作品在省级赛事中分别获一等奖;书法作品创作方面,我县张方柏、宋述猛、李克龙等人的书画作品入选国家、省级书画展,我县拥有省级书画家协会会员20多人;二胡学会、摄影家学会也多次参加国家级、省级赛事活动,并获大奖。

(四)着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一是大力发展纪山楚文化旅游。纪山楚墓群是国务院公布的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2008年纳入全国100处大遗址保护项目库。去年省政府与国家文物局签订大遗址保护协议,纪山楚墓群被划入荆州片区。该墓群地处“鄂西圈”荆州、荆门、宜昌黄金旅游线路节点,发展前景巨大。由此,我们以纪山楚墓群为抓手,以纪山庙会为依托,发展纪山楚文化旅游景区,投资2000余万元建成文化旅游项目4个,目前已完成纪山楚墓群大遗址保护规划编制前期工作,楚王陵遗址公园、郭店楚简出土地、郭家岗战国女尸现场陈列室等项目,并申报国家文物局纳入“十二五”保护和展示工程项目,楚文化景区的各项工作逐步启动。纪山庙会是我县传统节会,我们加强管理、引导,使其成为纪山旅游发展的引擎。仅在今年3月庙会期间,纪山共接待游

-3-

客15万人次。二是做大做强油菜花旅游节。2008年以来,我县已连续四届成功举(承)办“中国〃荆门(沙洋)油菜花旅游节”,沙洋油菜花旅游节已成为我县特色文化旅游品牌。今年第四届油菜花旅游节期间,我们增加了抬花轿、写对联、民歌对唱、农民健身舞等文化项目,扩展了农事体验区等多个景点,设置了住农家屋、吃农家饭等乡村游项目,吸引了荆门、荆州、宜昌、武汉、上海等地的大批旅游团队。三是积极打造生态农业体验风情园。针对我县油菜花旅游节花期较短,且缺乏相应的旅游配套景点和设施,其特色得不到充分展现,品牌效应得不到充分发挥的现状,我县从大旅游、大开发、大发展的高度,科学规划,着力打造4A级中国〃沙洋生态农业体验风情园。该园位于我县五洋公路沿线,规划范围西起襄荆高速公路五里收费站路口赵集村,东至沙洋经济开发区,沿五洋公路总长约32公里,规划总面积约100平方公里。今年六月启动该工程以来,我们已经完成该园的总体规划,并投资7500万元启动了五洋旅游公路改建工程,预计今年11底完工,同时高标准抓好张池农耕文化体验园、安洼水库水上娱乐区、潘集水库湿地养生区、五洋公路绿化带等景点建设及沿线农户房屋立面改造。四是编制引江济汉沿线旅游景点规划。引江济汉中线工程东起我县李市镇蔡咀村,西至后港梅林村,在我县的建设堤段达52公里,是全国第二大人工运河。我们抓住建设机遇,及早规划旅游项目,编制旅游规划,引江济汉沿线有12处景点,将在该水利枢纽工程完成期间分步实施。同时,-4 -

长湖湿地保护区建设、西荆河整治改造工程等同步启动。

二、我县文化旅游业发展的下步打算

我们将按照“大文化、大旅游、大发展、大推进”的发展理念,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进一步提升沙洋文化旅游竞争软实力,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发展。

(一)进一步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力度。一是加大城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重点抓好“五馆一场”,即县图书馆、科技馆、档案馆、游泳馆、博物馆和体育健身广场。年底启动新文化馆的建设,明年启动游泳馆和健身广场项目,启动县博物馆建设项目。二是加强乡镇文化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同时做好地方资金配套,对13个镇的影剧院、体育建设场地等文化体育设施进行全面的改造升级。三是完善村、社区文化体育设施建设。采取国家扶持、财政奖励、单位援建、社会资助等多种形式,完善村和社区文化体育设施。做到已挂牌的村、社区文化中心有阵地、有设施、有队伍、有活动、有制度、有经费。四是加大广播电视的覆盖率。巩固现有的村级调频广播设施,进一步发展村级调频广播。新增一批有线电视用户,扩大无线电视的覆盖率。

(二)进一步发展文化产业。进一步落实中央、省关于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制定沙洋县文化产业项目,在土地征用、城市配套规费、税收等方面的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相关措施,营造良好的文化经济环境,鼓励、引导、扶持社会力量兴办

-5-

娱乐业、广告印刷业、音像制品业、婚庆演艺业等,不断壮大我县文化产业。

(三)以节会文化为平台,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我们已经积累了四届油菜花旅游节的办节经验,将进一步挖掘沙洋丰富的文化底蕴,融入地域文化符号,拓展油菜花节内涵,丰富节会活动内容,将油菜花旅游节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文化旅游品牌。

(四)进一步加快纪山大遗址公园建设进程。按照大遗址保护规划,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加强管理、合理利用”的工作方针,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分期建设文保设施和文物景区,尽快建成大遗址公园,将其打造成为鄂西圈荆州、荆门、宜昌楚文化和三国文化旅游线上的重要景区。

(五)着力推进沙洋“五七干校”和监狱文化特色景区建设。“五七干校”人文资源独特。沙洋“五七干校”是全国各地“五七干校”中级别、规模和影响最大的地区。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人大、政协、各民主党派、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等40多家中央和省直机关事业单位在沙洋创办“五七干校”,共下放干部及家属2万余人。“五七干校”作为历史阶段特殊的社会现象受到广泛关注,开发“五七干校”人文资源,对于宣传沙洋、推介沙洋,有着较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今年,我们已经建成了五七干校旧址陈列馆,年底完成景点规划编制,拟建成全国最大的干校博物馆。

-6 -

沙洋监狱是全国最大的监狱群之一,从解放初期建设沙洋农场,收押、改造战争罪犯开始,历经了60多年的历程,由于历史的原因,也曾收押过右派、反革命分子、走资派等各种成分的“罪犯”。因此监狱历史文化十分深厚。今年,我县拟定与沙洋监狱局合作建设警示教育基地,修建警示体验区,增强沙洋文化旅游特色,注入发展后劲,吸引全国各地游客前来体验。

(六)以引江济汉工程为载体,全力打造百里长湖生态景观带。打造沿线26座景观桥梁。做好百里长湖生态景观带的规划、设计和建设,计划投资21亿元,将其打造成集水上休闲娱乐、工程建筑、田园赏景,览胜猎奇于一体的生态休闲旅游景观带。一是突出楚风楚韵建筑风格,规划建设沿江新农村,大力发展沿线特色农家乐饭店。二是恢复湖汊野生莲藕、菱角养殖,同时将黄歇冢、铁鞭祠进行开发,整体打造长湖湿地生态休闲度假区。

(七)精心打造中国·沙洋生态农业体验风情园。一是做好目标定位。按照省委书记李鸿忠同志提出的风情园建设要“争第一、做第一”及市委书记王玲同志提出的把五洋公路打造成沙洋“清明上河图”的要求,以五洋公路为基轴,以油菜花旅游为切入点,以现代生态农业观光为依托,充分挖掘农业资源、历史人文和乡土风情的潜力,着力构建六大旅游区块,主动融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武汉都市旅游圈,积极链接“鄂东南生态人文之旅”、“世界遗产三国文化之旅”和“大武汉城市旅游之旅”等知名旅游线路,努力建设“省域核心旅游景区”和“两圈节点景区”,-7-

通过5至10年的努力,使之成为“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区”、“国家4A级休闲农业旅游区”和“中国十大最美油菜花旅游胜地之一”。二是做好品牌策划。坚持“金色沙洋、多彩乡村”的形象定位和“春游、夏荷、秋紫、冬梅”的景观设计思路,以深邃厚重的楚文化和古朴浓郁的乡村文化为主线,依托五洋公路沿线良好的油菜花、湖泊水系等自然生态资源,全力打造特色景点和旅游景观高地,形成四季景观鲜明、民俗文化多彩的乡村旅游风格,打响中国〃沙洋生态农业体验风情园品牌。三是做好空间布局。按照区域内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和自然条件等,利用通达的交通条件作为景观廊道,把景观旅游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油菜花资源以及各相关景点进行整合,努力形成“一带、六区、十节点”的分布格局。四是逐步推进。严格遵循“整体把握、分步实施、先点后面、循序渐进”的原则,围绕“点、线、片”、“房、路、景”和“四季花”的建设思路,分期建设,统筹推进。该项目总投资10亿元,共分近期建设目标(2011-2015年)、中期建设目标(2015-2020年)和远期建设目标(2020-2025年)三个阶段。将着力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和接待服务设施,完成沿线集镇和乡村民居整体改造工程,开发以油菜花观光为主的乡村体验和滨湖休闲旅游,满足近程游客的需求,实现区域内旅游业跨越式、突破性“起飞”。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 篇6

一、价值创新

价值创新是由莫博涅和W.钱·金在《蓝海战略》一书中提出的概念。价值创新被认为是蓝海战略的基石, 这种战略的核心思想是满足和创造顾客和企业自身的价值, 并由此开创新的无人争抢的市场空间[1]。以价值创新为理念的蓝海战略让企业以一种新的方法思考和实施战略, 克服了成本领先和差异化战略必须进行权衡取舍的缺点, “与之相反, 志在开创蓝海战略的企业则会同时追求差异化和低成本”[1]。因此, 企业通过价值创新, 实施蓝海战略, 从而达到成本领先和差异化的完美契合, 最终可以实现高额利润。沿着这条思路, 我们发现价值创新不仅适用于微观层面的企业, 同样也适用于宏观层面的区域, 因此, 可以用来指导本文的研究。

问题是如何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实现价值创新、开辟蓝海战略?莫博涅和W.钱·金通过战略布局图这种工具来完成此工作。战略布局图是诊断和分析蓝海战略的有力工具。使用战略布局图可以使企业清楚的了解企业和竞争对手在一系列竞争要素上的战略分配信息, 绘出本企业的价值曲线, 从而了解企业较之竞争对手的优势所在。

如果经过分析, 企业的价值曲线不具备竞争优势, 那么就要考虑战略重构。莫博涅和W.钱·金开发出了一套创造新的价值曲线的四步动作框架:剔除—减少—增加—创造。企业通过剔除一些顾客不再重视的价值的方面、减少不必要的产品或服务的设计、增加消费者愿意为之付出的价值要素、创造新的顾客需求, 实现新的、具有竞争优势的价值曲线。

本文通过借助区域旅游的产业战略要素, 结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特点, 绘制该区域战略布局图, 并由此诊断该区域的战略问题, 然后利用“剔除—减少—增加—创造”四步法, 重构该区域的旅游产业发展战略。

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战略布局分析

(一) 区域旅游战略要素

诸多学者在区域旅游合作要素方面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马波认为, 在目的地发展阶段, “区域”的问题就已开始实质性孕育, 多个目的地在旅游空间上发生交叉重叠, 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2]。张金萍认为, 科学合理地建立不同层次的“旅游地域综合体”, 是旅游业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实现平衡布局的关键[3]。孟爱云认为, 交通是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关键要素, 虽然长春、吉林等大中城市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已具备较高水准, 但大多数城市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 直接导致大多数地区旅游组织能力较差, 内部旅游线路支撑能力低, 限制了对旅游产品的组合及区域旅游线路安排[4]。旅游联合促销是合作实践与研究中常被关注的一个热点, 大多数研究者认为, 联合行动是旅游联合促销中的关键。李树民等认为, 旅游市场规模扩展与旅游促销经费投入密切相关[5]。根据以上分析, 结合本研究区域的特点, 本文得出八个“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战略布局要素, 分别是: (1) 空间区位优势。空间区位是影响区域旅游合作的基础要素, 空间集聚效应明显的区域, 合作优势大。 (2) 旅游资源禀赋。区域内旅游资源是吸引游客的核心要素, 旅游资源禀赋高的地区, 游客数量多, 其效用也大。 (3) 旅游产业规模。旅游业是一个综合型产业, 既包括旅游产业的直接生产部门, 也包括很多交叉部门, 其中旅行社、酒店和景区是旅游产业的直接生产部门。本文用旅行社和酒店数量来描述旅游产业规模, 旅游产业规模越大, 该地旅游越发达, 其效用也越大。 (4) 交通条件。包括区域内各地之间的交通通达性以及区域与其他地区的交通便捷性, 交通条件好的区域, 游客进入方便, 区域旅游发展好。 (5) 合作意愿。包括区域内政府间合作意愿及民间合作意愿, 政府主导合作加上民间自愿合作是推动区域旅游发展的条件。 (6) 市场推广。可以通过官方宣传文件、网络、媒体广告等各种市场行为观察区域旅游的宣传力度, 对区域旅游宣传力度大, 表示区域旅游行为主体的主动性强。 (7) 配套设施。区域内满足游客旅游活动所需服务的配套设施的配备程度。 (8) 创新意识。区域旅游发展的创新意识决定区域旅游合作的效率问题。

(二)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战略布局与价值曲线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资源丰富, 圈内既有著名的自然旅游资源, 又有驰名中外的人文旅游资源, 各地旅游资源互补性强。本文用旅游景区级别代表旅游资源的禀赋。根据湖北2009年旅游统计年鉴公布的信息, 该区域主要的旅游景区及级别 (如表1所示) :

本文用旅行社和星级酒店的数量来表示该地旅游产业规模的大小。根据2011年各地旅游局统计的信息, 可以看出: (1) 该区域旅游产业总体规模不高; (2) 该区域内各地旅游产业发展不均衡 (如表2所示) :

武汉作为鄂西最大的旅游集散地, 用武汉到达各区域的距离和通达性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中的八个区域划分为三个子区域:荆州、荆门、随州为第一区域, 其交通条件最好;宜昌、襄阳为第二区域, 交通条件较好;十堰、神农架、恩施为第三区域, 交通条件较差;同时圈内各地之间交通畅达性有待提高。

笔者浏览了圈内八个地区的旅游局网站, 只有个别地区在网站宣传中提到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概念, 也鲜有针对性的产品设计与市场推广策略。由此可见,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作为湖北省的一个官方行政口号, 并没有在圈内各地得到实质性的重视, 其合作意愿与市场推广力度很差。同时, 鄂西作为湖北省的欠发达地区, 旅游配套设施配备不足, 也是制约旅游业发展的一大问题。除此之外, 产业经营及管理创新意识的缺乏, 也是旅游圈发展速度缓慢的原因。

根据以上分析, 我们得出目前“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战略布局图和价值曲线 (系列1) (如图1所示) 。

三、“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价值曲线重构

根据价值曲线重构的四步动作框架, 需要考虑剔除、减少、增加和创造的各项要素: (1) 剔除。“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是由八个行政区域组成的旅游圈, 圈内各地经济、旅游资源禀赋、交通条件等发展不均衡, 尤其是恩施、神农架等地区, 其“山高水远”的特点已经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 人们很难将它们和其他几个地区联想到一起。因此, 需要剔除掉“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区域差异概念和游客的空间距离感。 (2) 减少。圈内各地旅游资源丰富, 但能够体现整体特色的旅游产品设计目前还很匮乏。因此, 需要减少一些各地单打独斗的、没有市场竞争力的旅游产品。 (3) 增加。需要增强政府间合作力度;增加官方及民间的市场推广力度;增加大旅游圈整体意识, 构建“8=1”的整体形象;增加资源整合力度及效度;增加基础设施的投入及配套设施的配备。 (4) 创造。如何将八个区域整合为一个整体品牌、将“8=1”的整体形象投射到消费者心里?这需要一系列的创造过程。因此, 需要创新旅游圈品牌管理;创新产业集群模式;创造一系列整体旅游产品;创新市场运营与资本化运作机制。

通过四步动作框架, 明确了需要剔除、减少、增加和创造的各项要素, 可以绘制“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新的战略布局图和价值曲线 (系列1) (如图2所示) :

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战略建议

2009年12月1日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 首次以官方文件的形式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这表明旅游业将在国民经济中占据更重要的角色, 也表明国家对旅游业的扶持态度, 这对中国旅游业尤其是不发达民族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是利好消息。因此, 借助政府大力扶持的东风, 及时有效的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旅游产业发展战略, 是促进旅游圈发展的战略保障。

(一) 加强政府间的合作

各地政府部门要从大局出发, 改变原来各自为政的做法, 进行政府间的合作与对话。各地政府一方面要对“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进行科学有效的整体战略规划, 根据各地的特色, 进行合理的产业布局、科学的资源整合, 并且建立公平的利益分享机制;另一方面要对区域间的合作进行多方面的积极干预, 利用政府有力的信息平台做好区域旅游合作的宣传工作, 利用政府部门的行政管理手段做好产业发展的规范工作, 利用政府部门的资源优势, 做好科学调研工作, 利用政府间的合作, 做好交通及其他公共设施的投资建设工作。

(二) 加强行业间的合作

旅游企业作为推动旅游业发展的主体力量, 在区域合作中应当发挥重要功能。各地旅行社要破除区域界限, 实现信息共享和统一的市场营销, 创新旅游产品, 进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线路设计。各地饭店要尝试建立基于旅游圈的中央预定系统, 以“圈内人”的意识服务于各地旅游者, 并为圈内其他同行业提供服务与支持。同时, 业界也可以建立基于旅游圈的中央服务平台, 为圈内各旅游企业提供资源、信息支持, 并为旅游者提供信息查询、投诉、旅游线路咨询等方面的帮助。

(三) 两个创新思路:资本运作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品牌化

2009年5月7日正式挂牌成立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投资有限公司是由省政府、宜昌、襄阳、十堰、荆州、荆门、恩施、随州、神农架等八市 (州、林区) 以及部分大型企业共同出资组建的专业投资公司。公司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功能:一是投资功能;二是融资功能;三是资本运营功能。公司成立至今已经获得了多方的融资, 并进行了几项大型投资, 为旅游圈的发展提供了资源和资金保障。但是,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发展还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 也需要更多以市场为主导的民间投资公司的注入, 因此, 吸引更多民间资本的注入是旅游圈发展的持续保障。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打造成为一个整体旅游品牌是区域合作努力的方向。要实现这一目标, 即要求圈内各地政府利用行政资源在推广旅游圈品牌化工作上有所作为, 比如建设旅游圈一体化系统, 设计统一的识别标志等;同时, 旅游企业要提高旅游圈整体品牌意识, 用大旅游概念取代单体旅游模式, 从而实现多方共赢。

参考文献

[1]W.钱.金, 莫博涅.蓝海战略[M].吉宓,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14-21.

[2]马波.旅游业的转型与区域旅游合作———兼论中、日、韩旅游合作的演进[J].旅游学刊, 2007, (5) :24-25.

[3]张金萍, 秦耀辰, 张二勋.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定量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 2009, (12) .

[4]孟爱云.区域旅游合作背景下吉林省旅游空间组织研究[J].旅游论坛, 2010, (1) :57.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 篇7

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对襄樊地区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有利于进一步促进体制创新、优化资源整合、承接产业转移,推进襄樊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襄樊市旅游资源丰富,区域优势、旅游资源优势和城市功能优势均比较突出,具有较好的基础条件。但距离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战略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有必要对各项旅游基础因素进行全面分析,确保在规划和开发建设中更加全面、协调、可持续。

1 观念因素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襄樊地区能否抓住这次发展机遇,关键在于观念的更新。

一是要跳出传统旅游、树立现代旅游的观念。传统旅游是资源导向型,即有什么资源开发什么产品。现代旅游,是为适应现代旅游消费要求的多样化、个性化而发展起来的新型旅游产业,其核心是以旅游者不断变化的需求为中心进行旅游的资源配置、产品开发、行业管理、企业组织和相关配套建设。

二是要跳出旅游景区、树立城市旅游的观念。世界著名城市规划专家霍尔的实证研究表明,旅游业是国际大都市的四大功能之一,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可以集聚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要坚决摒弃“旅游就是建设景区”的观点,立足旅游目的地整体建设,确立“城市就是旅游,旅游就是城市”的发展战略,把整个区域作为一个大“景区”来建设,以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城市功能的提升,促进区域的整体转型。

三是要跳出单体发展、树立整体联合的观念。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构想,就是要达到资源互补、整体推进。襄樊市在建设中必须有全局意识,加强与其他地区的联合协商,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更要打破行业部门之间的壁垒,倡导旅游发展的“超越”理念和“渗透、融合”理念。

四是要跳出狭隘经济、树立兼顾社会责任的观念。要用旅游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惠及全民;同时要注重历史、生态环境保护,立足于社会责任的承担,通过旅游产品来制造“幸福”、制造“快乐”、制造“和谐”,成为构建政治和谐、经济和谐、社会和谐和文化和谐的重要载体。

2 硬件因素

2.1 交通

交通是旅游业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实现旅游者从居住地向目的地完成整个旅游活动的必备条件。根据保继刚和楚义芳的研究,旅游交通所涉及的空间尺度和旅游过程可分为3个层次:外部交通、由旅游中心地到风景区的交通、内部交通。襄樊地处我国连接东西、沟通南北的交通要冲,素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一条汉江、两座机场、三条铁路、三条高速公路”与周边城市相联,构成了襄樊综合交通体系。襄樊机场与全国众多大中城市开通了航线。汉丹、襄渝、焦柳三条铁路干线贯穿襄樊,汉十、樊魏、襄宜三条高速公路交汇于此,可与1000公里左右的大城市朝发夕至。随着武康二线、竹麻高速路和襄樊航空港的建设,其交通优势更加明显。应该说襄樊地区的外部交通还是比较好的,今后重点应集中在其他两个层次交通的建设上,针对西部山区交通实际,大力推进旅游交通建设,并完善各景区间的交通网络,构筑便捷、舒适的旅游交通网。并兼顾发展城市旅游专线交通、异地汽车租赁和其他形式旅游运输,建设旅游集散中心等。

2.2 景区

景区是旅游业的核心,景区开发质量至关重要。襄樊市目前已查明的各时期古文化遗址共有396处,名胜古迹110多处。有国家A级景区19处,具有很好的旅游基础,但发展前景却不容乐观。一是品牌产品没有形成,三国文化旅游和荆山生态旅游这两个拳头产品均有局限,三国文化旅游只有龙头,没有龙身龙尾,单靠一个隆中景区很难摆动起来;荆山生态旅游景区景点分散,没有捏拢形成拳头。二是各景区互补性不强,存在各自为阵、盲目建设的问题。在规划、管理、宣传及形象确立上,没有体现统一性和整体性,制约了特色优势和品牌优势的形成。

对于景区的开发建设,一是要全面开展旅游资源普查,对本地自然生态、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旅游资源进行详细普查及评估分析,形成科学的开发方向。二是要突出重点,打造旅游精品名牌。两个拳头旅游产品要针对存在的问题,加紧建设,尽快实现文化资源向旅游的转化,紧扣特色创品牌,把品牌特色作为增强旅游核心竞争优势的根本,塑造好“三国文化”和“荆山生态”两个品牌。三是要结合新农村建设,推进旅游型村镇建设。在交通便利、资源丰富、有客源前景的城郊和农村,有重点地建立一批集观光、健身、度假、科普为一体的森林公园和度假村等生态旅游基地,带动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和特色农业的发展。

3 软实力因素

3.1 景区文化内涵的挖据和文化产业

文化是“软实力”的重要外在表现,也是旅游的思想和灵魂,而旅游则是文化传播的载体。以古隆中、水镜庄为代表的三国文化内涵丰富,在这里历史上曾发生了许多令人津津乐道的趣闻轶事,具有很好的人文历史开发价值。但目前仍以观光游览型为主,局限于景点介绍,游客在游览中的学习性、参与性、休闲性无法体现。今后建设中尤其要注重把历史性、知识性等文化内涵融入旅游产品,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对于其它旅游景区,要合理分析其产品的文化差异,因型开发,使各景区发挥各自特色,扬长避短、错位竞争。同时要防止资源盲目开发和过度开发,克服特色文化对主流文化的迎合和模仿,防止品牌内涵与文化相左,失去风格和品位。要注重发展好旅游文化产业,抓好诸葛亮文化系列产品研发,打造文物复仿制品、旅游纪念品、印刷出版、古玩字画、三国动漫等特色文化产业,形成知名品牌。并逐步培育文化旅游产业公司,力争形成综合性文化发展企业,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集团化和现代化,通过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旅游产品的知名度。

3.2 旅游管理体制和机制

旅游管理体制探索与创新是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和突破口。旅游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具体要做到:一是旅游行业管理工作不应限于管理旅游企业的人、财、物,而要把工作重点集中于为旅游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为旅游者创造一个良好的旅游环境,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扩大旅游信息网络与渠道等。二是要借鉴一些成熟旅游区的管理经验,比如景区所有权、经营权与管理权的分离等等。三是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在继承与借鉴的基础上,立足自身实际,通过大胆探索和有益尝试,逐步建立和完善从实际出发并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旅游管理体制。逐步实现由多头管理、各自为政到条块结合、分工协作、职能集中、协调统一。

3.3 旅游保障服务

旅行线路的设计要科学、合理、人性化,并逐步解决好旅行简化手续问题,做好地区、省级等区域的联合,实现旅游一体化、旅游无国界。旅游保障的关键因素是人才。建设好生态文化旅游圈,不仅需要大量旅游方面的行政管理人才、旅游企业管理人才,以及导游小语种人才等,而且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旅游中介组织的整体水平都必须提高。对于人才,除了加强交流和引进外,最主要的就是抓好培训,制定统一的计划和标准,分批分类实施,通过高素质的人才来支撑高水平的旅游产业。三是旅行社、酒店的服务能力要有提高,力争在服务层次和水平上达到相当水准。

3.4 居民对旅游业的接受程度

任何景区的可持续经营都离不开目的地居民的支持。由于旅游的发展,多多少少会影响到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如果当地居民对旅游采取抵制态度,或者不配合景区环境的维护,游客的口碑效应会迅速地瓦解景区的吸引力,目的地居民的态度直接影响旅游景区的生命力。在开发建设中,必须综合考虑居民的认可程度,并做好宣传和引导。

4 市场营销因素

构建旅游圈的最终目标是吸引游客,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在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中,能否实施科学的市场营销策略,直接决定了旅游圈建设的效益。一是要通过传统媒体宣传促销,不断提升知名度。把旅游的宣传营销与贸易、文化交流、对外交往等活动结合起来,适当组织人员赴周边省市和重点客源地举行宣传促销和旅游推介活动,采用当地电视直播、播放旅游宣传片和名牌栏目访谈等形式,或策划全国甚至国外媒体拍摄采访等,都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组织本市有实力的作家,集中创作一批涉及襄樊旅游、三国文化的作品,通过纸质媒体传播宣传的方式扩大影响力。二是加强网络宣传功能,除做好景区网站建设外,有针对性地开发一些旅游论坛、诸葛亮论坛、《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等文化论坛,吸引大众参与。三是通过举办各类旅游节庆活动,以节造势、以势促市,真正实现“火了旅游,兴了市场,富了商家,乐了百姓”的多赢局面。四是根据经济实力,摄制部分精品宣传片或电视剧,进一步推广。如电视剧《乔家大院》的热播有力推动了山西旅游业,电视剧《闯关东》直接引发了由山东到东北旅游线路的开辟,都值得借鉴。

同时,要借助旅游圈优势,实行联合营销,塑造区域整体形象。鄂西旅游资源数量多、分布广、品级高,旅游相关部门应增强合作意识,实行营销资源全面共享,通过共享品牌形象、销售队伍、销售渠道及市场,“互为目的地、互为客源地”,实现旅游客源空间拓展,降低区域内交易成本。共同策划营销宣传方案,统一营销宣传口径,搭建公共营销信息平台,汇集各市州旅游信息,整合发布,集中展示鄂西各地旅游资源、接待设施及旅游产品,实现资源共用、客源互流、市场共建、节庆互动、利益共享,推动鄂西旅游业由景点景区的单元竞争向区域整体竞争转变。

5 结语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建设规划正在论证出台阶段,随着规划的出台,襄樊地区的各项建设工作将相继开展,提前对建设进程中应综合考虑的各项因素进行分析,有助于相关部门在具体实施中更加科学、合理,更好地推动襄樊经济社会的发展。

摘要:基于确保构建鄂西文化旅游圈战略构想达到预期目标,本文对观念因素、硬件建设、软实力等基础因素作了全面系统的分析,供相关部门在规划和具体实施决策中参考。

关键词:旅游圈,经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万先进,吴南.湖北旅游经济发展对策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4(01).

[2]黄勤慧.鄂西生态旅游产业化发展对策[J].高师理科学刊,2005,25(04).

[3]龙江智.从体验视角看旅游的本质及旅游学科体系的构建[J],旅游学刊,2005年第1期.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 篇8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 是指由襄阳、荆州、宜昌、十堰、荆门、随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神农架林区8个市 (州、林区) 组成的生态文化旅游区域。荆州位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东南部, 地处“两湖平原” (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 腹地, 东临武汉, 南接湖南岳阳, 西邻宜昌、“长江三峡”, 北靠荆门、襄阳, 是一个天然的旅游集散地。荆州作为楚文化的发源地, 也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自古就有文化之邦的美誉。

目前, 荆州尽管把楚文化、三国文化、水文化作为旅游开发的主题, 但从整体来看, 荆州文化旅游尚处于后发位置, 只有集中精力, 突出重点, 方能后发制胜。因此, 非常有必要结合荆州自身实际和圈内外旅游发展整体态势, 对荆州文化旅游的主题形象进行更加准确的定位。本文站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视角下, 试分析“楚文化”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

二、荆州楚文化旅游资源概述

荆州, 是楚文化的发祥地。近几十年的考古调查和发掘显示, 纪南城是春秋末年至战国晚期的楚国都城, 先后有20位楚王在此建都, 历时441年, 也是楚国繁荣和鼎盛时期的首都。在荆州城区, 楚文化遗产主要有纪南城遗址、熊家冢楚墓、荆州博物馆、海子湖、江渎宫、八岭山楚墓群、孙叔敖墓、樊姬冢;在石首, 主要有石首市博物馆、范蠡墓等;在监利, 主要有程集古镇、伍子胥故里。此外, 除著名的熊家冢楚墓外, 还有一大批楚人墓葬正在发现和考古发掘, 如雨台山楚墓、九店楚墓、天星观楚墓、马山一号楚墓、包山楚墓、郭店一号楚墓等。

1. 纪南城遗址公园

楚纪南故城为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 其城址位于今荆州城区5公里处, 周围地势平坦、土地肥沃, 水陆交通便利。楚纪南城为当时南方第一大都城, 是楚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创造了闻名中外的长江流域楚文化。城东西长4.5公里, 南北宽3.5公里, 总面积约16平方公里。城墙周长15.5公里, 为夯土筑成, 坚实牢固。城内宫殿遗址遍布, 附近还有纺织、冶炼等作坊及商业区遗址。1961年, 国务院公布纪南城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楚纪南故城现已经列为旅游开发项目, 整个项目的策划与规划由国家文物局指定的专门机构创意与编制, 目标是建成国内最大的考古型遗址公园。

2. 楚文化主题公园项目

楚文化主题公园, 作为纪南城遗址公园的配套组合项目, 选址在楚纪南城遗址公园东侧800米处, 规划面积为2平方公里陆地和1平方公里水域。该项目是荆州“十一五”规划的重点项目———荆州市海子湖旅游区 (楚文化主题公园、旅游休闲配套区、荆楚人家民俗区) 的主要组成部分。

这个重新修建的历史区域将以再现楚纪南城建筑精华为主, 包括城门、城堡、城墙、宫殿、牌坊、街市、旅馆、餐馆、港口、商业区、作坊区、军事区等设施。整个园区运行模式, 将是由穿着楚国时代服饰的工作人员、演员和手艺人给游客现场表演生活、艺术的旅游社区。同时, 开发多种互动项目供游人体验式旅游。

3. 熊家冢楚墓

“北有兵马俑, 南有熊家冢”。熊家冢楚墓位于荆州市川店镇张场村, 东南距纪南故城约26公里、距荆州城约34公里。据《江陵地名志》记述:“熊家冢, 因埋葬熊姓祖先而得名”, 是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川店~马山古墓群”中规格最高、布局最完整、代表性最强的大型墓地之一。该墓规模宏大, 学者猜测墓主人是一位在楚国历史上具有较大影响的楚王。2005年11月29日, 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准对熊家家墓地车马坑和部分陪葬坑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经过省市文物部门多次勘探, 熊家冢陵园由主冢 (即熊家冢) 、陪葬冢、车马坑、排葬坑、壕沟等组成, 整个墓地的排列规整有序, 遍布西山岗, 属罕见的特大型楚墓。该墓发掘将会在海内外产生轰动性影响, 全面激活荆州旅游市场。

4. 荆州博物馆

荆州博物馆始建于1958年, 占地4.8万平方米, 是一座集陈列展览、文物保护、田野考古、文物收藏和科学研究于一体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 荣获全国地市级“十佳博物馆”之首的盛誉。博物馆现藏文物13万余件, 其中有堪称举世之最的战国丝绸;有全国馆藏数量最多、最精的战国秦汉漆器;有堪与马王堆汉墓女尸相比肩的西汉古尸;以及在楚乐宫进行的《荆凤楚韵》楚乐舞主题表演等。

三、从荆州自有旅游资源看开发楚文化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

华中师范大学旅游景观设计院在其主持的课题《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荆州发展规划 (2009-2020) 》中, 根据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GB/T18972-2003) , 对荆州市重点资源进行了赋分评价并列分等级, 从质量上来分析荆州文化遗产的存量, 结果显示:

荆州人文景观中等级最高、影响力最大的资源, 主要集中在楚文化、三国文化和水文化旅游资源。尤其是楚文化, 其历史科学价值和珍贵程度显然是其他文化资源所无法比拟的。楚文化旅游资源占据荆州旅游资源最高等级五级共四项中的三项。从总体上看, 楚文化旅游资源以遗址遗迹为主, 三国文化旅游资源除少量遗址遗迹外, 大多与三国故事和传说紧密相连。

1. 三国文化旅游优势不明显

荆州是三国时期魏、蜀、吴相争的焦点, 历史上关羽曾领兵镇守此地27年。据相关统计数字显示, 三国时三家在荆州会兵时留下的文化影响力并不是一样重, 而是侧重于刘备集团。

(1) 全国范围上, 从线路的划分和游客在线路的选择来看, 湖北的三国文化旅游不占优势。

目前全国的三国文化旅游目的地划分为以下四个:一是旅游目的地主要在四川、陕西和甘肃的“蜀汉”线路群;二是旅游目的地主要在河南、河北、安徽、山东的“曹魏”线路群;三是旅游目的地在江苏、江西和浙江的“东吴”或“孙吴”线路群;四是主要旅游目的地在湖北的线路群。

(2) 湖北范围内, 荆州的三国旅游资源也不是很突出。

襄阳开发了“古隆中”旅游景点;成功申报了“中国三国文化之乡”, 主打“诸葛亮文化”, 并且通过举办诸葛亮文化节, 进一步挖掘诸葛亮文化资源, 打响诸葛亮文化品牌, 提升襄阳文化软实力。此前, 原襄樊市先后在1993年、2001年、2002年、2010年举办了四届诸葛亮文化旅游节, 并在2007年举办了“纪念诸葛亮出山1800年”大型庆典活动。

宜昌有大量三国文化遗存, 仅以与关公生前死后有关的遗存而论, 其下辖的当阳县即有古麦城、周仓墓、关陵、关公显圣处、显烈祠、跑马堤、扬旗崖等60余处之多。

荆门是三国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之一, 也是三国文化旅游的重要支撑点之一。荆门三国旅游资源包括古长坂、荆襄古道、掇刀石、马良山、关公庙遗址、东吴连发弩机等。

2. 红色旅游竞争力弱

荆州的红色经典旅游区有两个, 即湘鄂西革命旧址———洪湖瞿家湾和监利周老嘴镇。虽然, “一曲洪湖水, 唱遍天下知”, 瞿家湾、周老咀等革命旧址已列入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但与中国第七大淡水湖、湖北省第一大湖的洪湖湿地生态旅游风景区相比, 洪湖的红色旅游资源明显逊色不少。

同时, 红色旅游在湖北本省也有不少优秀的经典线路, 但荆州开发红色旅游受资源和本身旅游业落后等限制, 如景点少而散, 开发滞后等, 不能形成规模优势, 竞争力弱。

3. 水文化开发落后, 无法形成规模

荆州的水文化旅游资源主要包括洪湖湿地生态旅游区、石首天鹅洲湿地生态旅游区、松滋洈水旅游区等, 江陵南星洲长江文化园、荆州万寿宝塔文化园、荆江大堤、荆江分洪工程南北闸区等也是荆州水文化的载体。

荆州水文化旅游资源不同程度地存在散、小的问题。缺乏统一的串联和包装, 旅游产品老化, 突出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和优势不够, 缺乏足够的观赏价值和文化品位。更由于资金和管理水平的限制, 水文化资源开发严重滞后, 与周围城市的水文化资源相比明显落后, 无法形成规模而缺乏吸引力。如, 与长江三峡这一位于湖北境内的水文化旅游著名景区相比, 荆州发展水文化旅游, 无论是在基础的物质资源上还是知名度上, 都不存在优势。

四、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看开发楚文化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

湖北省委、省政府在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战略决策中, 对旅游业发展提出的目标是, 以“一江两山”为龙头, 以长江三峡观光度假旅游区、武当山文化遗产旅游区、神农架原始生态旅游区、清江土苗族民俗风情旅游区、楚文化及三国文化旅游区、大洪山历史文化旅游区六大核心旅游区为支撑, 把鄂西打造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从该旅游发展目标中显而易见, 荆州的比较优势就是大力开发楚文化。只有把旅游发展定位于大力开发楚文化, 荆州才算是找准了旅游业发展的坐标。

1. 开发楚文化旅游相对于鄂西北的优势

相对于襄阳、十堰、神农架和随州这四个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中的城市而言, 荆州发展楚文化旅游有两大优势, 一是荆州的楚文化旅游资源多, 且知名度高, 二是荆州旅游业处于刚起步阶段, 可塑性强。襄阳、十堰、神农架和随州等地的楚文化旅游发展受自身资源限制, 大都走的是山水风光旅游路线。荆州旅游起步晚, 给荆州旅游业发展带来了一定困扰, 同时, 也使荆州在发展楚文化主题旅游上具有了可以大刀阔斧开发的可能。其他几个地区的文化旅游 (诸葛亮文化、道教文化、神农炎帝文化等) 经过多年的开发已各具特色, 开发楚文化主题旅游会对已形成规模的原有旅游资源造成冲击。

2. 开发楚文化旅游相对于鄂西南的优势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作为湖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 南接湖南, 西北毗邻重庆,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使恩施自治州形成了人类起源文化、古老巴楚文化、民族制度文化、民族风情文化、革命红色文化、现代文明文化等多元文化类型。宜昌市凭借其瑰丽秀美的自然山水、奇特壮观的人文景观、丰富多彩的生物景观和蔚为大观的现代工程, 现已形成多条旅游“精品线”、“特色线”, 最具卖点的要数“长江三峡、三峡工程和屈原故里”三大世界级品牌。荆门的文化资源主要有屈家岭文化、荆门楚文化、象山文化、明显陵文化和名人文化。荆门楚文化主要位于境内钟祥市。钟祥曾经是楚国陪都, 楚国在此开展一些重大政治、军事和文化活动。相较于荆门楚文化, 荆州是楚国全盛时期的都城所在地, 是楚文化的中心区域, 境内共有11处17个楚文化旅游资源点, 有封土堆的大型古墓葬1000多座, 20代楚王的墓葬就在此列。荆州就像是一部记录楚文化发展变迁的活的史书。

3. 开发楚文化旅游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内的联动优势

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总体上看, 长江三峡、神农架、武当山等著名景区大都位于西部, 地处东南部的荆州虽拥有世界级楚文化旅游资源, 但目前尚缺乏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旅游产品。开发楚文化旅游资源, 不仅可以弥补东南部缺乏品牌旅游产品的不足, 还可以带动圈内城市———荆门、襄阳与宜昌的楚文化资源开发, 并与武汉城市圈对接, 形成联动效应, 实现资源共享、客源互流、市场共建、信息互通、文化互融、节庆互动、利益共享。

五、结论

上述以荆州开发楚文化旅游资源为出发点, 通过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内横向比较、纵向比较后, 不难得出:荆州旅游业发展, 应该而且非常有必要把开发楚文化旅游资源放在主体地位, 突出“楚国故都”主题, 深挖楚文化资源优势, 打造楚文化旅游精品, 方能实现以质取胜, 实现荆州市“十二五”时期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要支点和文化中心, 打造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韩晏清.荆州与三国文化[J].决策与信息, 2005, 3[1]韩晏清.荆州与三国文化[J].决策与信息, 2005, 3

[2]许可振, 马哲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概览[M].北京:研究出版社, 2010, 10[2]许可振, 马哲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概览[M].北京:研究出版社, 2010, 10

[3]谭白英.楚文化与湖北旅游业发展[J].江汉论坛, 2003, 24]李春明.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J].世纪行, 2008, 10[3]谭白英.楚文化与湖北旅游业发展[J].江汉论坛, 2003, 24]李春明.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J].世纪行, 2008, 10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 篇9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区域旅游规划

现代旅游活动都紧扣着空间系统,需要有区域规划的思想来指导。 本文所提到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规划为总体规划。 区域旅游规划的内容(图1)根据其间的逻辑关系, 可以区分为若干个组群,大致包括规划的目标、规划的基础、规划的主体以及支持系统等,这些基本要素是规划文本中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区域旅游竞争力

区域旅游是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区域旅游竞争力包括资源、企业和政府这三者。 它们构成了区域旅游的要素,并发挥各自的作用(图2)。[2]

二、区域旅游规划与区域旅游竞争力关系

区域旅游规划和区域旅游竞争力有着广泛的联系(图3),区域旅游规划对于区域旅游竞争力有着直接的影响,一份因地制宜的区域规划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升整个区域旅游的竞争能力。 具体来说,区域中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创新、旅游区形象的塑造等,会使区域内的旅游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而创新的特色旅游产品则是本区域资源竞争力的关键。 旅游区规划中政府对于旅游政策的宏观调控和旅游管理体制创新、对于风险的管理与控制以及对于人力资源与旅游就业规划等都是政府竞争力提升所在。 对于区域内旅游产业的规划和相关配套能力的规划,能够优化旅游产业的配置,极大地调动旅游行业的积极性与创新能力,增强该区内旅游企业的竞争力。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规划在很大比例上所体现出来的与之对应的竞争力的提升,比如交通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市场营销的规划,也会对资源的竞争力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经济竞争力的提升不仅仅来源于区内的旅游产业规划,还来源于投融资的规划等。

三、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规划实证分析

1、区域概况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以下简称鄂西圈)是由襄阳、荆州、宜昌、十堰、荆门、随州、恩施、神农架8个市(州、林区)构成。 鄂西圈内资源丰富、生态良好、文化多样,造就了独特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 圈域内拥有着两个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明显陵,同时还拥有长江三峡、古隆中、襄阳城、荆州古城、昭君故里、曾侯乙墓编钟、龙船调等诸多令人心动的文化旅游符号。 就旅游统计来看,虽然鄂西圈优势旅游资源占湖北省的比例近70%, 有着绝对优势,但各行业与地区之间分割严重,各自发展,阻碍了旅游资源的综合利用。 近年来,随着鄂西圈交通网络主要骨架的初步形成,使得那些分布在“老、少、穷、库”等山区的旅游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可进入性加强,加之公共服务设体系的完善,周边游、自驾游、出差游等络绎不绝,带动了整个圈域旅游目的地的协同发展。

2、鄂西圈发展总体规划与区域竞争力

鄂西圈发展总体规划的颁布确立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跨越式发展的整体战略,形成了省“一总三专”+市州林区“一总三案”规划体系。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总体规划是立足于本区域内特色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以及区内交通而打造的,重点突出“交通先行”和 “一江两山”(长江三峡、神农架、武当山)的战略。 规划文本中各类专项建设和保护都在日后的推行中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强大的竞争优势。

3、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鄂西圈具有良好的生态价值,伴随着生态价值而来的是悦心悦意的旅游价值。 立足圈内这些生态价值,打造生态安全空间格局,划分生态功能区与保护等级,此外,还实施空间管制,分为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协调开发区。 在生态保护层面,强调注重交通建设与旅游开发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区域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发展,同时还着力推进确定生态建设重点项目以及生态家园建设。 规划中处处体现的环境保护意识以及生态环境管理,为本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从而形成鄂西圈强大的生态竞争力,随之而来的生态旅游景观的发展则带来了生态旅游产品的竞争优势。近年来, 随着鄂西圈一些生态环境专题项目的实施,规划中所体现的生态环境效益越发明显,打造的一批生态亮点工程,不仅推进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更成为赏心悦目的观光旅游产品,例如:以环“一江两山”生态景观工程为示范项目,对环绕武当山、神农架、宜昌三峡的骨干风景道进行联合打造,沿线植树造景,改造民居,得到广大人民群众和游客的高度美誉。

4、文化建设与旅游产品规划

要确立鄂西圈“一圈三系六线八中心”的文化发展空间布局区域内旅游产品的规划则强调整合优势资源,凸显品牌特色,建设特色优势鲜明的旅游目的地。 加强重点景区(景点)建设,积极开发专项旅游产品,优化设计精品旅游线路。 实行组合营销提升营销效率, 通过资源整合实现品质提升,着力推进文化与旅游协同发展。 此外,我们应该认识到鄂西圈的旅游产品不是孤立的,区域内生态和文化资源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协作,这样规划中所提到的资源整合、 组合营销的实施就更能丰富旅游产品,进而使旅游品质得到提升,例如:大洪山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发展示范区项目中炎帝神农文化与荆门农谷整合发展项目,整合打造跨区域(随州、荆门)的神农农耕文化。 这样跨区域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就会成为创新与亮点,从而加大圈内旅游产品的优势。

5、基础设施建设

鄂西圈规划中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可谓是重点推进,特别关注交通的建设和改造,包括主要公路体系的建设,续建各大铁路工程,各类港口水路建设、航空建设、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综合交通信息平台等,以期构建一体化的鄂西圈综合交通体系。 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到了随着鄂西圈发展总体规划及交通专项规划逐步实施后, 旅游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设施也要逐步完善,让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大幅度提高。 这些曾经制约鄂西圈旅游发展的瓶颈开始转变为圈内发展的机遇,甚至与同类型旅游圈相比成为优势。

6、产业经济规划

在第三产业领域,注重优先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将其培育为重要的支柱产业。 产业经济的规划和建设给区域内企业竞争力和经济竞争力的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要增强旅游企业的竞争优势, 规划积极鼓励生态文化旅游企业跨区域经营,提高竞争能力, 推进生态文化旅游企业之间的整合,做大做强生态文化旅游企业。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鄂旅投(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投资有限公司)在鄂西圈的发展, 充分发挥了鄂西圈投资平台的作用,专注于鄂西圈重点特色项目的建设,这就是鄂西圈发展中最大优势所在。 而谈到对于经济竞争力的促进影响时,通过对于规划颁布后五年内鄂西生态文化旅游与全省产业生产总值的比较(见表1),可以发现规划中的生态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充分协调发展带动了整个鄂西圈生产总值的逐年增加,其所占全省产业生产总值的百分比在五年内也得到近五个百分点的提高。

资料来源:根据 2010-2014 年湖北省统计年鉴的数据整理。

7、风险管理和支持保障

鄂西圈风险主要包括生态风险、 文化风险、旅游风险,规划强调政府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控制污染与无序开发,防止过度商业化,整治旅游秩序,防范旅游事故。 在支持体系中,政府更应该发挥其主导作用,制定设计政策制度、创新体制机制、加强人才培养、保障组织领导。

鄂西圈规划实施采取的是政府主导,市场运行的机制,政府在促进鄂西圈区域统筹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规划中强调政府无论是在规划实施还是保障支持中,都应该有着强大的宏观调控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全面带动鄂西圈旅游区群众致富,这正是政府如何提升竞争力所在。 鄂西圈的政府竞争优势在于成立了湖北省推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领导小组,这使得鄂西圈有了健全的战略组织机构保障,同时,鄂西圈各地也都相应地陆续完善管理机构。

四、总结

综上所述,区域旅游规划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区域旅游竞争力的提升,使得区域内的竞争优势转变为切实的竞争力。 区域旅游规划的构成部分在很多方面与区域旅游竞争力构成要素上具有一致性,这就使区域旅游规划能够直接影响到区域旅游发展的各类竞争力,进而影响到整个区域竞争力。 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白这些影响并不总是一对一的,各类专项规划总会附带对其他竞争力产生潜在的促进作用。 本文对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总体规划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对于规划文本的解读以及后续发展研究,看到了鄂西圈旅游竞争力所在,而规划后的一系列的成果也切实证明了区域旅游竞争力得到了提升。

参考文献

[1]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

[2]马勇,肖智磊.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形成机理研究[J].旅游科学,2008,22(5):7-11.

[3]李国柱,石培基,郭小东.基于竞争力导向的区域旅游发展战略规划研究-以甘肃省为例[J].旅游科学,2005,19(3):26-33.

[4]刘旺,杨敏.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区域旅游规划[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3(4):111-116.

[5]邱瑛,谢春山.区域旅游竞争力基本理论与评价体系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09,(5):83-86.

[6]郭清霞,鲁娟.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生态竞争力分析[J].经济地理,2012,32(1):168-170.

[7]徐淑梅.区域旅游竞争力基本理论与评价体系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6.

[8]钱益春.区域旅游发展规划模式初步研究—以湖南省永州市旅游发展规划为例[D].湖南: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2.

[9]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政务网.http://www.exiquan.com.cn/ZW/.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相关文章: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市场04-20

鄂西旅游08-04

支教鄂西05-05

鄂西山区06-16

鄂西南山地06-25

鄂西南地区08-27

鄂西北模式07-19

关于鄂西总体规划修改意见06-06

文化生态旅游07-25

鄂西高铁高钛煤系高岭土矿选矿工艺实验研究05-04

上一篇:歌剧表演艺术下一篇:高职英语听说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