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初报

2024-07-26

观察初报(精选八篇)

观察初报 篇1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黑龙江省西部风沙干旱区的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省畜牧研究所试验基地内, 北纬47°15′, 东经23°40′, 属风沙黑钙土, 无霜期130 d, 年降雨量450 mm, 年平均气温3℃, 年积温2 722℃, 最低气温-39.5℃。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试验材料是从波兰引进的无芒雀麦和产自内蒙古的无芒雀麦, 由中科院草原研究所提供。

2.2 方法

于2006年5月24日播种, 采用人工开沟、条播, 坐水播种, 行距45 cm, 小区规格1.8 m×5 m, 3次重复, 播种量为26.25 kg/hm2。施肥磷酸二铵112.5 kg/hm2, 覆土, 镇压, 进行除杂草。

观测项目:物候期、株高、越冬率、分蘖数、鲜干草产量、第2年种子产量等。

3 结果与分析

3.1 物候期

2006年5月24日播种, 6月3日出苗, 由于降雨量充足, 气温高, 无芒雀麦生长速度快, 长势繁茂, 于8月21~23日进入抽穗期, 播种当年种子不能成熟。9月25日进入枯黄期。在抽穗期测得株高为46.8~59.1 cm (见表1) 。

2007年全部返青, 且都能正常结籽, 但是2007年降雨量极少, 全年呈干旱状态, 抑制了牧草的生长发育, 对干草产量、种子产量有较大影响。5月28日测得株高 (见表2) , 引自波兰的品种的平均株高高于引自内蒙古的品种。

注:处理1是2006年刈割过, 处理2是2006年未刈割过。

3.2 分枝

无芒雀麦在产生侧枝的同时, 根茎开始分枝1~2个, 属根茎型。

3.3 密度

抽穗前进行密度测定, 结果表明, 2006年两种无芒雀麦的密度无显著差异 (见表1) 。2007年的密度 (见表2) , 刈割与未刈割相比, 无芒雀麦 (内蒙古) 刈割比未刈割高9.37%, 而波兰无芒雀麦刈割比未刈割的低37%。观察中发现刈割行第2年出现断带死亡的现象, 说明刈割对波兰的无芒雀麦密度影响较大。

3.4 产量的测定

3.4.1 鲜草产量

2006年的鲜草产量波兰的无芒雀麦15 150 kg/hm2, 内蒙古的无芒雀麦8 960 kg/hm2 (见表1) 。

2007年内蒙古的无芒雀麦和波兰的无芒雀麦刈割较未刈割分别下降13.4%和147.87% (详见表3) 。

3.4.2 干草产量

2006年两种无芒雀麦干草产量波兰的无芒雀麦4 281.39 kg/hm2, 内蒙古的无芒雀麦2 322.43 kg/hm2。

2007年供试的波兰无芒雀麦比内蒙古的无芒雀麦在未刈割的相同条件下高24.74% (详见表3) 。3.4.3种子产量2007年7月26日种子成熟, 进行收获, 种子产量波兰的无芒雀麦270.37 kg/hm2, 内蒙古的无芒雀麦259.26 kg/hm2。千粒重波兰无芒雀麦4.7 g, 高于内蒙古无芒雀麦3.05 g。

4 小结

4.1

通过两年的引种观察试验表明, 两种无芒雀麦在黑龙江省西部地区能够正常越冬, 第二年牧草都能正常返青、抽穗、开花、结实。

4.2

从产量、株高等方面看, 波兰的无芒雀麦好于内蒙古的无芒雀麦, 刈割后表现的再生性看, 内蒙古的无芒雀麦好于波兰的无芒雀麦。两种无芒雀麦都表现出较好的适应性, 可在黑龙江省种植利用。

4.3 无芒雀麦为根茎型丛生性多年生牧草, 适应性强, 分蘖力强, 可1年种植, 多年受益。

观察初报 篇2

【摘 要】为了观察比较引入东丰县的水稻新品种的丰产性、抗逆性及适应性,从中筛选出适合东丰县种植的水稻新品种,为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水稻新品种;筛选;观察;初报

1.示范品种

示范品种共13份,即:通院515、通育315、通粳888、通育406、通粳788、通粳797、通育239、通禾838、通科17、通98-56、吉农大603、丰选2号、通35。以通35作对照。

2.示范地点

东丰县黄河镇黄泥河村8组于春涛责任田。地势平坦,肥力均匀,排灌方便。

3.示范方法

每一品种67.5,即小区长15m,宽4.5m,15行。采用旱育透气膜育苗,4月10日-4月16日浸种,4月17日播盘,每盘播种70g左右,4月18日摆盘扣棚,4月26日出苗,5月22日插秧,田间管理同一般生产田。

4.2012年作物生育期总的气候特点

气温偏高,有效积温稍高,降水偏多,日照偏少,无霜期长,光热水匹配较佳,属平丰年气候条件。

(1)热量:4-9月份平均气温17℃,比历年高0.5℃。≥10℃积温2945.7℃,比历年平均高218.7℃。

(2)无霜期:全年无霜期154d,比历年长27d。终霜4月29日,比历年早23d;初霜10月1日,比历年晚11d,酷霜10月11日。

(3)降水:4-9月份降水量717.0mm,比历年平均多148.0mm。县域降水72次。

(4)光照:4-9月份日照时数1191.5h,比历年平均少252.3h。

5.生育进程 单位:月、日

分蘖最早的是通育315、吉农大603,为6月6日,最晚的通育406,为6月11日,品种之间极差达到5d;有效分蘖终止期最早的是通粳788,为6月23日,最晚的是通35,为6月29日,品种之间极差达到6d;分蘖终止期最早的是通育315,为6月29日,最晚的是通98-56,为7月6日,品种之间极差达到7d;单株分蘖数最高的吉农大603,为5.6个,最低的是通98-56为2.9个,品种之间极差达到2.7个;出穗期最早的是通育406为7月29日,最晚的是通科17,为8月6日,品种之间极差达到7d;齐穗期最早的是通育406,为8月4日,最晚的是通科17和通院515,为8月11日,品种之间极差达到7d;成熟期最早的是通育406,为9月13日,最晚的是通科17,为9月20日,品种之间极差达到7d。

6.室内考种 单位:穗、cm、粒、%、g

每平方米有效穗数最多的是通育239为467穗,最少的是通98-56,为278穗,品种之间极差达到189穗;株高最高的是通98-56,为97.1cm,最矮的是通禾838,为79.5cm,品种之间极差达到17.6cm;穗长最长的是丰选2号,为19.5cm,最短的是通育239,为15.3cm,品种之间极差达到4.2cm;每穗穗粒数最多的是通科17,为121.1粒,最少的是通育239,为67.1粒,品种之间极差达到54.0粒;每穗实粒数 最多的是通科17,为114.5粒,最少的是通育239为64.6粒,品种之间极差达到49.9粒;空秕粒率最高的是吉农大603,为14.4%,最低的是通粳797,为1.5%,品种之间极差达到12.9个百分点;千粒重最重的是通育406,为32.3g,最轻的是通院515为21.7g,品种之间极差达到10.6g。

7.示范田测产情况 单位:kg

小区产量最高的是通科17,为60.9kg(9170kg/ha),比对照增产18.1%;最低的是通禾838,为43.3kg(6415kg/ha),比对照减产17.4%。参试品种中有7个品种比对照增产,有5个品种比对照减产。

8.结论

沙化草原补播优良牧草效果观察初报 篇3

1 试验地基本情况

试验区位于彰武县兴隆堡乡马架子村, 位于科尔沁沙地南缘, 属干旱温性草甸草原气候, 年平均气温9.3℃, 有效积温3 285.4℃。2010年降雨量为682 mm, 蒸发量1 800 mm;无霜期155 d, 初霜期10月13日, 终霜期4月27日;年日照时数2 740 h。试验区土壤为沙壤土。

2 补播品种

参试品种有沙打旺、紫花苜蓿、草木樨、二色胡枝子、达乌里胡枝子、锦鸡儿、羊柴、直穗披碱草、沙地一号、苇状羊茅、扁穗冰草和细茎冰草。

3 试验小区设计

每个小区面积30 m2, 长宽为10 m×3 m, 垄作条播, 每小区播种6行, 行距50 cm。其中小叶锦鸡儿和胡枝子采取穴播。

试验共设15个处理, 其中有羊柴和胡枝子是重复处理, 另有3个小区种植2010年引进的二色胡枝子。从东至西前两列, 每个小区面积30 m2, 长宽为10 m×3 m, 垄作条播, 每个小区播种6行, 行距50 cm。最西端每个小区面积为60 m2, 长宽为10 m×6 m, 采取穴播, 每个小区播种12行, 株距30 cm, 行距50 cm。试验区种植布局图见表1。

4 播种时间

5月10日进行播种。

5 田间管理

各牧草品种均在自然条件下按生产田管理, 个别情况视各品种生长状况酌情处理。如杂草过多、气候干旱、霜、雹、冻、病、虫、鼠害等, 视情节采取相应措施。每个小区内各种措施力求一致, 每项田间管理技术措施都在同1天内完成。各品种牧草物候期调查表见表2。

6 产草量

产量的测定采取样方测产, 每个样方1 m2, 采取3次重复, 牧草产量详见表3。测产的时间是9月1日。

7 结论

重庆市涪陵区竹柳引种栽培观察初报 篇4

2009年5月, 重庆展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从河北农神科技有限公司将竹柳作为园林绿化树种引种到重庆市涪陵区。重庆惠泽林业发展有限公司作为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工程建设苗木供应企业, 立足于服务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建设。在2010年成立之初, 就将竹柳作为长江三峡生态屏障涪陵育苗基地重点培育对象, 并在重庆展禾公司成功的初选试验基础上, 着手于引种区域性试验, 结果表明竹柳生长表现良好、适应性强、抗逆性好, 适合作为速生树种在重庆市涪陵区有规划地进行发展。

1 涪陵区概况

涪陵区位于长江上游、重庆市东部及三峡库区腹地, 扼长江、乌江交汇要冲, 地处东经106°56′~107°43′、北纬29°21′~30°01′;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年均气温为18.1℃, 平均相对湿度79%, 常年降水950~1150 mm, 但降水时空分布不均, 常发生旱涝灾害, 尤以7月下旬至8月上旬高温伏旱发生最为严重。涪陵区属日照低值区, 年均日照时数仅1248 h, 且日照分布不均, 历年8月份日照时数为最多, 12月份为最少;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为345.75 k J/cm2, 常年提供的生理辐射量为179.66 k J/cm2, 作物光能利用率只有2%~3%。

按照涪陵区各区域地形地貌、气候、土壤类型, 将长江沿岸为主的河谷丘陵简称为沿江区域, 以焦石为主的坪状低山简称为坪上区域, 以大木石灰岩岩层为主的低、中山岩溶简称为后山区域。即涪陵区常简称为沿江、坪上、后山3个区域。从分布在涪陵区的26个乡镇街道中选择了大木乡、焦石镇和南沱镇3个具有区域代表性地区对土壤、气候及竹柳生长状况进行了测量、记录 (见表1) 。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试验所需竹柳扦插穗条和对照试验所需树种均来自重庆惠泽林业发展有限公司苗圃。

2.2 试验设置

各试验点试验面积2.5 hm2 (含对照) 。各试种地区均选择使用种苗级别、苗龄基本一致的100株1年生裸根苗进行试验, 定植株行距为1.2 m×2.0 m, 各地区均采取相同抚育管理条件。

2.3 试验内容

测量地点为涪陵区南沱镇、焦石镇、大木乡。测量记录从2010年5月开始, 在3个试验地100株试验苗中再随机抽取5株竹柳, 每隔1月测量1次树高、地径、胸径值, 并记录、列表, 进行对比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1年生竹柳逐月生长特点与规律

通过连续1年的观测, 发现竹柳为全期生长型, 1年内可将竹柳的生长时期大致划分为3个阶段, 即生长前期 (包括生根期、幼苗期和缓慢生长期) 、速生期、生长后期 (衰退期和苗木硬化期) 。观察表明 (表2) , 竹柳在南沱镇的速生期为6—7月, 大木乡为5—7月, 焦石镇为6—7月, 南沱镇、大木乡及焦石镇的苗木硬化期相同, 均在9—10月。

竹柳苗期的管理应最大限度满足这个阶段苗木对水分和养分的需求, 6月中下旬和7月上旬追施尿素2次, 生长前期与5月上旬施1次磷酸二铵, 为苗木进入速生期打下良好基础, 生长后期控水控肥, 或追1次钾肥促进木质化。

3.2 1年生竹柳与杨树对照生长状况

经过1年生长后的竹柳在地径、苗高等方面均高于对照树种‘107杨’。由表3可以看出, 竹柳比‘107杨’苗期生长更加迅速, 说明竹柳2 m以上苗木即为优质定植苗。而在竹柳扦插成苗率方面, 竹柳的扦插成苗率都在99%以上, 相对其它树种极大地提高了繁殖材料的利用率。

3.3 2年竹柳定植后的生长状况

2010—2011年, 分别在涪陵区南沱镇、焦石镇、大木乡3地竹柳落叶后随机抽取5棵竹柳2年生苗测量树高、地径、胸径值, 并记录、列表, 进行对比分析。从表4可知, 竹柳在涪陵区低海拔的南沱镇、中海拔的焦石镇、高海拔的大木乡的生长势都明显高于对照树种‘107杨’。

4 小结与讨论

竹柳在涪陵区的历时3年的引种试验基本上是成功的, 其生长表现在沿江、坪上与后山具有一定差异, 但木材增益明显大于当地其他主要速生造林树种;抗逆性方面, 试验期间经历了2010年雨雪天气 (-10℃) 与2011年夏秋季持续干旱, 长势方面仍不弱于当地其他主要速生造林树种;目前, 涪陵区还未发现其病虫害。因此, 在加大研究步伐同时, 可以考虑将竹柳作为一种具有发展潜力的速生丰产用材树种在涪陵区内小规模发展, 经过3~5年的试验性栽培观察, 可大面积推广。

摘要:通过对竹柳的区域性引种栽培观察表明, 1年生竹柳的生长时期大致划分为生长前期 (包括生根期、幼苗期和缓慢生长期) 、速生期、生长后期 (衰退期和苗木硬化期) 等3个阶段;在重庆市涪陵区不同海拔高度定植后的2年生竹柳地径、胸径、株高均高于对照树种, 竹柳适合作为速生树种在涪陵区有规划地发展。

“速乐硼”试验初报 篇5

一、试验材料和方法

1. 试验田情况

试验地设在兵团农七师129团4连4-1-3东, 属粘性土壤, 中等肥力。棉花连作多年, 秋耕冬灌, 秋耕前全层施肥, 每亩施复合肥40千克, 生物有机肥50千克。种植品种为新陆早12号, 播期4月15日, 膜下点播, 行距机采棉配置, 常压膜下软管灌。

2. 试验材料

参试硼肥为:速乐硼 (美国硼砂集团, 北京新禾申农化资料有限公司) 、硼砂。采用大田对比, 花铃期飞机喷施, 每亩用量50克。

二、结果与分析

1. 农艺性状分析

处理、对照各选三个点 (长势均匀一致) , 每点选10株 (内行5株, 外行5株) , 喷施前、喷后10天对果枝台数、大小铃数、蕾数、空果枝等农艺性状进行调查记载。

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 速乐硼喷后10天, 大小铃数增加1.05个, 而对照大小铃数增加0.4个, 处理比对照多增加0.65个, 说明速乐硼有较强的保花、保铃作用。

2. 产量分析

从产量鉴定表上看, 处理比对照增产11.3千克/亩, 增产的主要原因是单株铃数比对照增加0.25个, 空果枝比对照少0.29台。

三、小结

野生黄檀引种试验初报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引种地点

据了解, 普洱市有少量野生黄檀引种的报道, 引入黄檀生长正常, 但主要分布于小溪、河流旁。为进一步探索其在普洱市的适应性, 笔者于2007年在云南热带作物职业学院开始引种试验。该地处于云南省南部, 北纬22°02′~24°50′, 为云南省面积最大地区。最高海拔3 370m, 最低海拔317m。年平均温度15~20℃, 年平均相对湿度77%~85%, 年平均降雨量1 100~2 200mm。亚热带地区的砖红壤性红壤, 土层较厚, 有机质含量较高, p H值5.0左右。

1.2 引种方法 (常规育种)

引种苗木为宁洱县小黑江旁的苗木种子与实生苗木。选择沙质土壤、排水良好的地方, 整地作床。播种前种子用清水浸种24h, 捞起种子均匀撒播于床面上, 覆土约2cm, 表面盖草, 晴天早晚浇水, 保持床面湿润, 25d左右发芽, 发芽率达70%。注意播种前对基质 (沙床) 进行消毒, 播前须将残留的种子、种皮筛出, 然后用0.2%~0.3%高锰酸钾或多菌灵等药剂处理, 同时最好掺入少量农药, 起到杀菌、杀虫的作用。正确掌握种子采集时期, 做到适时采种, 是确保种子产量和质量的重要环节。试验所用种子于2007年10月采集。采时荚果不开裂, 在常温条件下干藏。不同树种, 播种季节也不相同。该试验分别于2007年12月与2008年3月播种, 播前挑选饱满、无病虫害的种子, 除去果荚播种。

1.3 管理技术

定植初期每天早晚淋水1次, 直到幼苗成活为止。期间要加强管理, 常除草、松土、覆盖, 适当薄施有机肥, 并及时修剪下垂枝、弱枝和过密的侧枝, 进行修枝整形, 以利于主干健壮生长。没有发现危害黄檀的害虫。

2 结果与分析

2.1 成活率和保存率

2009年2月经实地调查、统计, 常规育苗成活率和保存率见表1。可以看出, 成活率和保存率均在60%以上, 表明该种在引种后同样表现出原产地的特性, 对土壤的要求不严, 对引种区的土壤和气候基本能适应。

2.2 生长量

对该树种生长量进行调查, 结果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 黄檀在引种区生长较快, 12个月后平均树高1.37m, 最高达2.10m, 平均地径1.66cm, 最大地径2.16cm, 表明该树种从原产地海南引种到试验地生长表现较好。

3 讨论

植物的引种驯化是通过人类的培育, 使野生的植物成为栽培的植物, 使外地的植物变为本地的植物的措施和过程。就引种驯化的过程而言, 如果引入地区与原产地自然条件差异不大或引入观赏植物本身适应范围较广, 只需要采取简单的措施即能适应新环境, 并能生长发育, 达到预期的效果[4]。

该试验于2007年12月与2008年3月开始常规育苗, 2009年2月经实地调查存活的苗木, 未发现顶芽及侧枝枯死现象且无落叶植株, 成活率和保存率均在60%以上, 平均树高1.37m, 平均地径1.66cm, 该树种基本适应引种区的生态环境条件 (气候条件) 。由此可见, 该树种在引种区引种初步获得成功, 可在与该引种区生态条件相似的其他地区引种。研究中还发现, 栽培过程中, 只要在夏季采取适当的防暑遮光降温措施即能越夏, 且其种子繁殖的成苗率高, 繁殖系数大, 整株移栽的成活率也高, 引种驯化苗的长势和观赏效果均较好, 属于简单引种。此外, 通过野外收种进行播种繁殖或从野外挖掘母株整株移栽, 移栽后同样长势较好。因此, 该黄檀可以驯化为具有乡土气息的绿化植物[5]。

参考文献

[1]黄泉生.降香黄檀引种试验初报[J].热带林业, 2006, 34 (3) :36.

[2]朱靖杰.海南降香黄檀的离体培养和植株再生[J].植物生理学通讯, 2005, 41 (2) :33.

[3]蔡金清.降香黄檀栽培技术与引种试验初报[J].林业建设, 2006 (4) :8-9.

[4]郭文福, 贾宏炎.降香黄檀在广西南亚热带地区的引种[J].福建林业科技, 2006, 33 (4) :152-155.

水稻“3414”田间试验初报 篇7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秧坝镇者术村伟丰组黄应德家责任田, 海拔940m, 东经105°32′27″, 北纬24°51′23″, 年均温17.4℃, 年积温6 150℃, 降雨量1 350 mm, 无霜期300~320 d, 地势开阔, 排灌方便, 日照较长, 肥力中等, 为黄红潮砂泥田, 前作油菜。

1.2 供试材料

1.2.1 供试肥料。

试验所用氮肥为尿素 (含N 46%) ;磷肥为钙镁磷肥 (含P2O512%) ;钾肥为氮化钾 (含K2O 60%) 。施肥时期与比例:氮肥40%作基肥, 60%作追肥;磷肥一次性作基肥;钾肥60%作基肥, 40%作追肥[1]。

1.2.2 供试作物。

供试水稻品种为“江优9527”, 播种方法采用撒播, 育苗方式采用旱育秧。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3个因素 (氮、磷、钾) , 4个水平 (0、1、2、3) , 14个处理, 2次重复, 共28个小区 (表1) 。小区面积20 m2 (10m×2 m) 。根据土壤肥力及目标产量, 设定第6个处理为最佳施肥量处理, 目标产量7.5~9.0 t/hm2。

1.4 试验过程

于4月13日播种, 采用旱育水栽方式育秧。6月13日移栽, 宽窄行栽插, 穴栽2粒苗;行距24 cm, 株距20 cm, 穴数约20.84万穴/hm2。6月26日追施氮肥和钾肥, 氮肥占总施用量的60%, 钾肥占40%, 均匀撒施。在追肥时拌入除草剂进行除草, 视病虫情况适时防治, 其他管理与大田一致[2,3]。为保证试验施肥的均匀性, 整个试验没有施用有机肥。为防止肥水互相流窜, 小区间用木板插入泥土中, 然后包裹塑料薄膜进行隔离[4]。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比较

4月13日播种, 10月5日收割, 生育期约169 d, 肥料施用种类及数量对生育期无影响。

2.2 生育性状

从外观上看, 空白区 (处理1) 与缺N区 (处理2) 最差, 处理13、14表现一般, 而处理4~12表现良好。

2.3 产量

由表2可知, 处理6产量最高, 为12 875 kg/hm2;其次是处理5, 为12 750 kg/hm2;处理11第3, 为11 500 kg/hm2。处理1最低, 为7 750 kg/hm2;缺N处理 (处理2) 为8 375kg/hm2;处理14为8 875 kg/hm2。其余产量顺序为处理3=处理13<处理9=处理12<处理4<处理8=处理10<处理7。

2.4 抗逆性

所有处理均未遭受病虫危害, 未出现倒伏, 抗逆性好。

3 结论与讨论

处理5、6化肥施用总量不高, 但产量却排位前列, 说明化肥施用量趋于合理;而化肥施用量最高的处理10、11产量反而降低, 不仅没有增产, 反而增加投入, 浪费成本;其次, 施肥总量相等的处理10、11, 处理11比处理10产量高, 处理10减少施氮量, 增加钾的施用量, 说明钾的增产效果不明显, 而处理11是减少钾的施用量, 增加氮的施用量, 说明氮有明显的增产效果;无肥区处理1比处理6减少5 125kg/hm2, 比无氮、无磷、无钾处理分别减少625、2 250、2 375kg/hm2, 说明不通过施肥, 仅靠土壤供肥无法获取高产。

摘要:对水稻进行了“3414”测土配方肥效试验, 结果表明:肥料用量及种类对生育期无影响;N0P0K0、N0P2K2组合水稻生育性状差;在册亨县氮、磷、钾施肥最佳配方N2P2K2, 产量达12875kg/hm2。

关键词:“3414”试验,肥效,水稻

参考文献

[1]曾宪寿.水稻“3414”施肥对产量的影响研究[J].农技服务, 2010 (4) :461.

[2]徐守明, 王向阳, 王恒祥, 等.沿海水稻土3414肥效试验研究[J].农技服务, 2010 (2) :209-210.

[3]肖茂盛, 潘礼斌, 赵吉胜.水稻“3414”肥效田间试验报告[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6) :50-51, 54.

葡萄施用沼液试验初报 篇8

一、材料与方法

1. 试验材料

巨峰葡萄 (4年果龄) , 供试验沼液为该农户户用沼气池中的沼液。

2. 试验地点

城关镇清池村村民周新成家果园, 种植巨峰葡萄97株, 土壤为沙壤土, 土壤肥力中等且均匀一致。

3. 试验方法

(1) 本试验设2个处理, 为沼液喷施区和常规化肥喷施区。沼液喷施区葡萄树33株, 常规化肥喷施区葡萄树31株, 不设重复, 不设保护行。

(2) 施肥方法。在葡萄幼果期对葡萄采取穴施, 每株施用沼液2千克, 而常规化肥施用区穴施化肥 (磷酸二铵, 硫酸钾1:1混合) 0.25千克。在果实膨大期, 采用70%的沼液对果树进行喷施, 每5天喷一次, 连喷一个月, 对照组采用0.3%尿素与磷酸二氢钾 (1:1) 喷施。

3.田间管理

上年冬季按本地常规方法修剪果园, 并施底肥, 施肥量各区一致, 其它管理措施与平时无异。

4. 试验取样

各小区单独取样, 为减少工作量, 每小区选固定15株作为调查的葡萄树, 待葡萄完全成熟, 达到商品性要求后, 进行取样称重, 测试。

二、结果与分析

1. 沼液对葡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施用沼液能使果实糖度提高, 产量提高。从表1看出, 施用沼液的单果重比施用化肥单果重增重0.7克, 单穗重提高56克, 糖度提高0.6, 株单产提高896克。

2. 沼液对葡萄白粉病和裂果的影响

白粉病和裂果是巨峰葡萄在阴湿环境下极易发生的病害, 不但影响产量、品质, 还直接影响葡萄的商品性。从表2可以看出, 施用沼液可以有效降低裂果率0.8‰, 降低白粉病的发生。

三、小结

1. 试验表明。葡萄施用沼液, 果实增重快, 糖度高, 尤其在果实膨大期施用效果明显, 可提高葡萄产量, 经济效益明显。

上一篇:工艺路线优化下一篇:建筑屋面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