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扩散

2024-08-09

信息扩散(精选十篇)

信息扩散 篇1

随着教师专业的全新发展, 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日益升温。但是教师知识的扩散和转移仍然制约着教师专业的快速发展。教师专业知识之所以不能产生大规模转移和扩散, 主要是存在两个问题, 一方面是由于对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师知识的扩散没有进行深入研究, 另一方面是转移和扩散的条件还不足以支持教师知识的转移和扩散。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此带来新的契机, 诸如Blog、RSS, Wiki以及集成Web2.0功能的专门教师专业发展平台, 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支持各种范围的群体发展。但总体上看, 这些技术的使用缺少坚实的理论支撑, 忽视了教师专业知识的转移、积累和创新机制与方式, 导致使用效果不尽如人意。故此一些教师虽然孜孜不倦地坚持学习, 参与网络教学, 并与同行开展交流, 但其实质所接收到知识的来源范围还是不足以实现真正的知识扩散, 而且不能体现网络信息技术对教师专业知识扩散所起到的促进作用。很多研究证明, 信息技术应用效果与研究者的初衷大相径庭, 并没有真正发生教师专业知识的大规模转移和扩散。本文以金师附小教师为研究对象,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该校教师的知识扩散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 分析了教师知识扩散的途径, 旨在提出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帮助教师实现更好的知识扩散。

二、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的方法

本研究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参加教师知识扩散的活动, 对教师的知识扩散行为进行观察记录, 获得第一手资料;文献分析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调研, 获得丰富的可借鉴的材料。在此基础之上, 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研究。

(二) 问卷的设计

本研究问卷由笔者自行编制。在编制问卷的编写前, 笔者通过访谈的形式了解中小学教师 (包括部分校长) 对教师专业知识扩散路径这一问题的认识, 为进一步编写问卷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依据。问卷调查的对象主要是金师附小的小学教师, 问卷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 即教师基本资料和教师对群体间知识扩散路径的认识与态度。第二部分共包含14个题目, 由李克特量表填答方式和基本问答方式共同组成, 旨在了解教师群体间专业知识扩散的现状、教师满意度, 以及教师间专业知识扩散的传统路径方式与期望的信息技术扩散方式。

(三) 数据的处理和问卷的检验

本研究对金华师范附属小学教育集团的金师附小的不同层次教师共发放问卷120份, 回收问卷109份, 其中有效问卷103份, 无效问卷6份, 问卷回收率为90.8%, 有效回收率为94.5%, 经过详细的统计分析得出本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良好, 具有可行性。

三、数据分析和统计

(一) 所调查教师的基本资料

采用Excel对调查对象的基本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基本资料主要包括教师当前获得最高学位、教龄以及所教学科, 以百分比分布形式表示, 如表1所示。

(二) 教师群体间专业知识扩散路径基本数据分析

通过前面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我们总结当前教师对群体间专业知识扩散的认同与态度, 只选择所占比例最大的两种观点, 具体如表2所示。

从上表可知, 教师群体间专业知识扩散的行为是普遍存在的, 教师们都愿意把自己认为有用的知识分享给其他教师, 同时对其他教师扩散给他们的知识比较满意, 而且这些知识对他们的教学与实践提高有很大的作用。这说明教师专业知识在群体间的扩散式存在于教师之间。但是对于目前教师知识的来源与获取手段, 有很多教师则表示不满意, 说明教师对目前的知识获取方式不太满意, 反过来也说明教师将知识扩散给群体成员的方式单一, 不能满足知识接收者的需求。这正是本研究的目的之一, 在揭示传统知识扩散路径的同时, 更好地发现信息技术手段对其不足的弥补。

(三) 教师群体间专业知识扩散路径结论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 笔者可以发现教师知识扩散路径的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

教师基础理论知识与教育理念来源主要有书本、相关讲座、网络获取、自学与自我反思、教研活动, 其中传统的书本、学校开展的教研活动以及教师个人自学与自我反思所占比重最大, 说明教师基础知识的主要获取方式还是基本的传统手段。

教师教学实践能力与经验多来自具体实践, 有从自身实践中获得, 而从其他途径获得的实践能力主要有观摩其他优秀教师的课、听具体的相关教学讲座、网络上观看视频、教师自我反思这些手段。观摩其他教师、自我反思, 网络手段的使用在获取经验方面也占较大比重, 其中网络资源很受年轻教师欢迎, 是教师获取经验的可发展途径。

教师知识扩散必然依存于教师之间的交流, 教师间交流主要有面对面、电话与网络通信手段 (包括QQ、MSN等) , 通过调查显示所占比重较多的是面对面传统方式的交流与网络通信手段, 而电话的使用则最少。面对面交流属于最传统最直接的交流手段, 面对面交流的方式是教师间交流知识的主要手段, 而网络手段是对其的补充, 其中使用较多的是电子邮件、QQ群, 这样弥补了教师不能面对面交流时候的遗憾。

教师知识扩散中存在很多制约的原因, 经过调研可知最主要的原因分别是工作太忙没有时间, 没有好的知识分享给他人, 对自己知识的认同度不够, 以及部分教师表示懒得去做。大多教师愿意主动将自己好的知识扩散给团队其他教师, 但是由于工作太忙导致教师们自由支配时间太少, 没有足够时间整理、扩散自身的知识。其次, 很多教师对自己的知识不够自信, 认为自己没有很好的知识或者对自己的部分知识没有足够的认同感, 所以这些因素制约了教师主动为群体间教师分享知识。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 信息技术逐渐渗透到教师专业发展中, 信息技术手段能够有效弥补当前知识信息获取不足与知识扩散手段的单一。教师们希望积极开展各种教研、交流活动并主动参与, 校园网络教研平台是一种很好的途径, 有助于教师们发布自己知识、学习他人知识, 此外常用的与教学相关的网络视频、博客等也是教师们扩散自己知识的手段。

通过上面图表显示可知, 教师群体间知识扩散行为一直存在, 但是目前主要以传统的教研活动、教师间交流、听课观摩等为主, 需要更多的信息技术手段如校园网络平台、教育博客与视频、协作备课等支持促进知识扩散来实现教师专业更好地发展。

四、结论和启示

(一) 研究结论

知识的扩散必然会引起知识的增值和知识的创新。很多知识经过扩散后, 形成更广范围的扩散, 而且创新也不断产生。通过对金华师范附小教育集团的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以及部分教师的访谈, 笔者发现教师专业知识扩散的传统方式在教师群体之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们逐级扩散并形成新的知识, 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方式。

1. 非正式的知识交流

从教师的工作角度来看, 教师要完成所承担的教育教学工作和教育管理任务, 实现教育目标, 单靠教师个体是不行的, 必须依靠全体教师感情上的共鸣、心理上的沟通以及相互团结、共同努力, 以形成教师之间彼此尊重、相互谅解、团结合作、和谐友爱的良好氛围才行。交流手段也多样化, 口头交流、书面交流、网上交流等都属于交流的范畴。面对面的传统交流作为所有交流手段中最基本、最有价值的一种手段存在并活跃于教师群体间。教师们平时会就某一关注的问题展开探讨, 包括生活上的问题, 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等, 这些非正式的交谈往往会让很多教师受益, 得到不同的想法或者灵感。教师所在不同群体会产生不同效果的交流, 包括同质交流、异质交流, 同质交流表现为同一学科的教师之间的交流, 比如语文教研组教师或者语文学科组, 异质交流则是不同学科的教师之间的交流, 是走出一定范围的交流。这两种交流各有优势, 同质交流有助于教师更多地理解自己学科的知识与思想, 成为自己学科领域的专家型教师。异质交流则是具有不同学科思想、不同学科方法的教师间的交流, 这样的交流有助于教师吸收其他学科知识与思想, 产生新的灵感、火花, 更容易产生创新思维, 丰富自身知识, 实现更大范围的知识共享与知识扩散。

2. 观摩教学

金师附小采用师徒制的教师专业发展手段。对每一位新职教师分配一位有丰富经验的老教师。新手教师每次上课师傅都要去听课、评课, 对其进行指导, 而老教师上课新教师也去听课, 主要是学习、观摩课堂教学, 课余时间老教师与新教师会就某些教学问题、教学知识展开讨论。师徒关系在某些学校会被绑定, 即把这组老教师与新手教师作为一个评价整体来看待, 对老教师教学的评价不光看他自己的教学成绩和教学成果, 还要看他所带的新教师的成绩。在这种评价制度的带动下, 更加强调师徒的协作与交流, 更好地促进新教师的教师专业发展, 更加客观的评价老教师的教学能力。

(二) 研究启示———信息技术手段对传统教师知识扩散进行补充

教师专业知识扩散过程中传统扩散方式占据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它的不足之处同时也制约着教师专业发展, 为了给教师提供专业发展更多的知识扩散途径, 笔者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将信息技术手段引入教师知识扩散过程中, 能够有效地弥补传统知识扩散的不足之处。

1. 教师基础知识扩散途径———校园网络平台和教育博客

随着网络信息化的不断发展, 校园网络已经从高校普遍发展到中小学, 成为学校必备条件之一。校园网主要是为学校师生提供教学、科研和综合信息服务的宽带多媒体网络, 为学校、教师提供先进的信息化教学环境。这种虚拟的学习环境能够为教师提供更方便的交流空间, 知识共享平台。Web2.0时代的到来, 校园网络越来越多融入了Web2.0的一些重要功能, 比如:Blog、Wiki、RSS、论坛、群组等都以开放的形式应用整合到网络平台中, 更大限度地实现教师群体间的资源共享与交流协作。教师可以将个人积累的教学知识、课后反思可以放到网上个人工作平台, 其余教师可以关注订阅知识势能较高的教师的知识平台, 了解学习其中的知识, 并就个人关心或存在的问题留言讨论等。但是这样的扩散针对性不强, 扩散是否成功关键在于知识接收的教师求知欲是否强烈, 如果他们不去主动学习, 那这样的扩散相当于没有完成。

Blog是Web Log的缩写, 中文将其音译为“博客”即网络日志, 是一种由个人管理、不定期张贴新文章、图像或者视频的网页。教师的个人教育blog就相当于个人的研究过程记录本或者是个人日记本。教师可根据个人想法与需求设置个人专题或分类, 发布教学相关专题或文章, 这些资源都是可以共享的, 其余教师直接以游客身份打开网页就可查看该教师的文章并回复自己的想法, 开展交流。

2. 教师实践知识扩散途径———协作备课

教师个人实践知识具有内隐性, 很难直接表达交流的。交流协作是最好的途径之一, 教师们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这个学习共同体可以由不同学科、不同年级、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甚至是不同学校的教师共同组成。他们共同解决一组问题, 共同进行相关知识的探究, 相互交流专业知识与教学实践经验, 彼此分享群体内成员的观点, 在交流的过程中隐性知识也在无意识之中扩散出来。

协作备课环境主要过程是教师编辑、发布一个教案到系统中, 其他教师主动参与协作或者原创作者直接邀请教师参与教案的修改与更新等操作, 通过一个团队的通力合作, 完成优秀的教案创作。协作备课也可以作为教师备课后的反思平台, 在教师们的课后交流与评课互动中, 教师可以回头矫正自己的教学行为, 使教学实践真正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 再到理论”的螺旋式上升。因此, 协作备课在提升教师自身的实践教学知识的同时, 也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教学行为, 提升整个群体的教师实践知识。

参考文献

[1]陈飞翔, 张黎, 胡靖.知识扩散场的建立于实证分析[J].科学学研究, 2005 (4) :253.

[2]李向新.略谈教师的交流与合作[J].甘肃教育, 2004 (4) :16.

[3]周晓慧.中小学城乡教师交流激励机制研究[J].重庆:西南大学, 2009.

[4]校园网.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27505.htm.

[5]博客.维基百科[EB/OL].http://zh.wikipedia.org/zh-cn/Blog.

[6]易凌峰, 杨向谊.知识管理与学校发展[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6, 112-114.

信息扩散 篇2

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洪水灾害风险分析

在国际紧急灾害数据库支持下,获取了中国在1988~发生的`洪水灾害次数、人口死亡数和洪水灾害经济损失三个统计指标;并根据信息扩散理论,利用一维线性信息扩散模型将单一的样本观测值变为集值样本,进行洪水灾害风险分析,定量地评价了中国水灾风险,对防灾减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 者:刘家福 梁雨华 LIU Jia-fu LIANG Yu-hua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吉林四平,136000刊 名: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刊名:JILIN NORMAL UNIVERSITY JOURNAL(NATUR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30(3)分类号:P343关键词:信息扩散 洪水灾害 风险评价

信息扩散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创新;产业扩散模式;产业扩散路径

中图分类号:F224.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07(2009)05—0045—04

21世纪是信息化的社会。在经济发展全球化的浪潮中,信息产业的发展正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要使我国信息产业健康、快速、高效的发展,首先就必须从宏观战略上构筑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模式与发展对策。

一、信息技术创新产业扩散及其特征

技术创新是指从新产品、新工艺的设想到生产和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如新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到扩散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具体包括:(1)产品创新,引入一种新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2)工艺创新,即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3)产业创新,即建立一种新的产业部门。(4)资源创新,即获得一种原材料或半成品新的供给来源等。

信息技术创新是指引入一种在同一领域内首次采用的、新的信息技术,形成信息技术与工商业的新组合,从而创造出一种新的信息生产效率或信息市场效率的商业活动。它体现在信息的收集、储存、传输及管理;信息生产设备及其配置;信息产品加工“成型”;信息商品营销与推广;信息产品及产业效果评价等方面。信息技术的自主创新也主要体现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信息技术创新与产业扩散是一个多级传递的过程。产业扩散过程从创新企业开始。领先创新企业的效率获得起一种示范作用,并引发相关企业的创新效率模仿与追求,这种模仿与追求从最初几个企业到众多相关企业,从产业内到产业外;从领先创新企业所在地的局域到全国到国外的传递,形成产业内扩散与产业外扩散。

信息技术创新与信息技术发明不同。一种新发明只有当它被用于经济活动时方能成为“创新”,因此,科研成果是通过技术创新植入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的。技术创新不仅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物质生产力的“转化器”,而且也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催化剂”。但是信息技术创新也有着高风险、高投入、周期长、资本收益变化大的特征。其高风险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技术风险,即技术上有无必胜的把握,会出现技术失败而造成损失;二是市场风险,即市场上能否接受以及何时能够接受技术创新产品;三是财务风险,即投资成本能否及时收回以及利润能否实现。由于这些风险的存在,技术创新的失败率常常比较高。

一项信息技术创新的确立,除需具有创新性知识外,还需有其他要素与之配套,还涉及到是否被市场接受,因而创新是一个过程,创新必需是最终带来新的信息生产效率或新的信息市场效率。创新不是最终目的,创新是要获得新的生产效率或市场效果。信息技术创新的价值体现在技术创新的产业内扩散、产业外扩散,体现在局域到全国,再到国外的扩散过程中。

二、信息技术创新产业扩散模式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日本、印度信息产业的发展在当今世界居于领先地位。它们分别采取信息技术扩散的市场模式、政府干预模式和政府引导模式,并都取得了成功。

(一)信息技术创新产业扩散模式国际比较

1、美国信息技术扩散的市场模式。美国是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走完了信息产业的萌芽、成长和成熟历程,并形成了其独特的技术扩散市场模式的典型代表。其信息产业发展的典型形式是从基础研究抓起,一直到市场开发。

2、日本信息技术扩散的政府干预模式。其主要特点是由国家直接干预信息产业发展的全过程,通过为信息产业发展创造内部动力来规范其发展。尽管日本政府充分发挥了信息产业“后发优势”,但与美国相比,日本信息产业的发展后劲不足,主要是由于基础研究这一环节十分薄弱。

3、印度信息技术扩散的政府引导模式。印度信息产业技术创新模式是政府宏观上的引导。政府通过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发展信息产业技术。同时,又把微观经济活动的主动权交给企业,使企业在市场中寻找自己的生长点。正如经济学家维克拉姆·戈亚尔所说:“印度信息产业的发展并没有按着传统的模式发展,它没有从最基础的行业开始,而是直接进入电脑时代”。

(二)对我国模式选择的启示

以上分析对我国信息技术创新产业扩散模式选择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1、发展中国家可以率先发展信息产业,可以利用“后发优势”效应以信息产业带动其他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印度政府发展信息产业的战略正符合这一思路。

2、由于信息产业的投资大、风险高、周期长等特点,使得我国采取美国式的从基础研究抓起的纯粹市场模式不现实,但随着信息产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各国对自己成果的重点保护,完全使用日、印短线创新模式也未必适用。因此,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实际,对我国信息产业发展要有一个战略定位,充分利用已有的成果,选择重点领域进行发展,从而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我国信息产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看,可以采取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建立我国的信息产业创新模式,即第一步以日本信息技术扩散的政府干预模式和印度信息技术扩散的政府引导模式相结合为主,第二步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以美国信息技术扩散的市场模式为主,第三步在借鉴美、日、印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创造自己的信息技术产业扩散模式,走自己信息产业发展之路。

三、我国信息技术创新的产业扩散路径

我国信息技术创新的产业扩散应遵循以下路径:

1、培育信息技术创新领先企业。技术新发明与工商业的有效结合是创新企业成长的基础,对领先创新企业来说更具意义。这些都可以从英特尔公司、微软公司和戴尔公司等信息产业界领先创新企业的典型事例得到验证。这些领先创新企业之所以能迅速成长壮大,成为信息产业的领跑者,或一直保持行业领袖地位,奥秘就在于新技术发明与工商业有效结合,并且创新持续不懈。

2、促进产业组织变革,激发信息技术在企业间扩散。目前,世界信息内容分布状态是结构性信息不足15%,尚有85%以上的信息(数据)处于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状态。这种落后的信息结构导致了当今世界信息过滥、信息混乱无序、信息不安全等负面问题,也使许多企业或机构极大地受困于信息搜寻成本和信息管理成本过高等信息非效率问题的一

个主要原因。其出路在于信息结构技术的不断创新。由于信息结构变革不可能撇开信息形式与信息管理方法而单项跃进,而需协同进行,因而信息内容结构技术的创新,势必是信息系统、信息形式、信息管理方法(系统)的整体变革。

3、注重管理创新,促进信息技术产业内扩散。企业创新活动是企业的一项系统工程,其主体是企业家本身。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在提及创新活动时,往往只是指产品主体、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的创新,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忽视管理创新的倾向。工业化时代给信息网络化时代留下了比较成熟的制造技术、标准、程序和制造方法,而恰恰缺乏是系统组合技术与方法。这种需要与可能使信息组合技术创新成为一种重要的创新形式。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学科交叉融合的增长趋势,如果只是片面地注重“技术创新”而不重视“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协调发展,其结果只能使企业失去高效率的竞争优势,而不配套的技术创新也往往难以发挥应有的效用,这不仅为我国企业所证实,也为发达国家的经验所证明。

4、进行制度创新,促使信息技术产业外扩散。信息技术创新所涉的范围要远远超出其创新本身,也大大超出信息产业本身,形成信息技术创新的信息产业外扩散。信息产业外的范围很宽,包括除信息产业之外的经济社会所有机构组织和行业。其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即传统产业流程信息化再造。流程再造的实践虽然很古老,但流程再造这一概念的提出则是20世纪90年代初的事。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流程:一是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生产方式由大批量生产转向定制化生产。大规模定制化生产是信息技术革命背景下产业创新的重要模式。二是建立网上交易体系,发展电子商务。(2)信息技术促使传统竞争规则与模式的改变。一般地,传统产业结构化程度较高,游戏规则较明确,产品概念较清晰,产业界限较固定,技术创新难度较大,而产业竞争规则创新的潜力较大。对传统产业而言,设法从根本上改变其游戏规则,打破现有的竞争格局,从而在这个产业中走出领先者的阴影,成为产业新的领先者,是产业创新的常见模式之一。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使很多中间环节被取消,改变了企业与企业以及企业与消费者间的关系,使传统产业竞争规则创新更为容易了。(3)信息技术促使多产业融合,创造出新产业。信息技术、信息产业融入传统产业之后,传统产业将纷纷出现分化、解体和重组,不断催生新兴产业,如信息服务业、信息建筑业、信息家电业、光学电子产业、医疗器械电子产业、航空电子产业、汽车电子产业等。由于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具有广泛的产业关联性,传统产业与信息产业的融合创造出新兴产业具有广阔的空间。如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传媒技术不仅在各自的领域逐步升级融合,而且三大技术之间也产生了大融合,形成了全新的多媒体信息技术产业。

四、结论

随着创新主体的扩展,信息技术创新以其有效性和成长性,由企业内到企业外,由产业内到产业外大范围渗透和扩散,快速提高对产业以致整个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力。尤其是国际互联网技术的创新,彰显网络型扩张的特性与优势,也强有力地推动了信息产业的全球化发展。因此,确立全球开放环境下的信息技术结构整合管理新思维,选择国家层面的鼓励信息技术创新与产业扩散的产业政策、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确定产业层面的更新激励创新方法、界定领先创新企业与集成追随企业的模式和途径,优化信息技术与工商业结合的机制,完成企业内部鼓励信息技术创新与产业扩散的制度创新与机制构建,是我们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侯军岐,计军恒,技术创新与企业价值增长及评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6—19

[2]郑英隆,信息技术创新、产业扩散细分与结构整合[J],经济管理,2007(16):59—65

[3]刘建青,关于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辩证思考[J],甘肃社会科学,2000(1):32—33

[4]刘凤勤,徐波,王科理,我国信息产业技术创新模式与发展对策研究[J],情报科学,2004(10):1195—1199

[5]陆国庆基于信息技术产业创新模式[J],产业经济研究,2003(4):31—36

[6]马建信息产业融合与产业结构升级[J],产业经济研究,2003(2):26—32

[7]华建创新·融合·集聚——论文化产业、信息技术与城市空间三者问的互动趋势[J],社会科学,2006(6):43—49

信息扩散 篇4

关键词:技术标准,扩散,影响因素

一个标准最终能够得到确立和扩散, 顺利成为行业标准甚至国际标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但影响技术标准扩散的主要因素包括标准的技术本身, 该技术的安装基础, 政策、市场、中介、社会支撑环境等。这些因素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任何一个因素出现问题, 都可能导致标准的失败。

一、技术标准本身对标准扩散的影响

谢伟、赵志平总结技术标准的内涵时认为, 技术标准是企业进行一系列技术活动的基础和依据, 每个技术标准都由一系列的技术组成。技术是技术标准的核心, 是技术标准得到确立的基础, 技术本身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其在市场上得以确立与扩散的机率有多大。

首先是技术本身的先进度、成熟度、实用性与可操作性。技术越先进、越成熟, 技术的使用寿命就越民, 技术的获利能力就越强, 该技术的价值也就越大;技术实用性与可操作性越强, 技术得到应用的机会就越大。只有技术本身是先进的、成熟的、实用性强的、可操作的, 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取得使用者的青睐。

其次是技术本身是基础专利技术还是从属专利技术, 这决定着专利技术的地位。从属专利虽然大多比基础专利在技术上先进, 但其实施又有赖于在前专利的专利, 所以受制于基础专利。比如, 由于高通公司拥有未来3G标准中的多数基础专利, 而Nokia, Motorola等大公司拥有的众多先进专利技术大多为从属专利, 所以在3G通信标准中, 必然会以高通公司的专利技术为基础来确立。

二、技术标准的安装基础对标准扩散的影响

标准技术本身的性质虽然是技术标准确立的基础, 但是技术本身的性质并不自然导致标准的确立。根据网络外部性理论, 当某种标准达到安装基础的临界点之后, 由于市场锁定效应, 新用户将只选择此标准而不选择其他标准。所以落后的技术标准如果可以率先达到网络外部性发挥作用的安装基础临界点, 也可以成为事实标准。在网络外部性条件下, 由于新用户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其对这种标准的预期, 所以如何影响消费者的预期就成为安装基础扩大的关键。

首先是标准的推出时间。若市场上技术标准尚未确立, 一旦某个标准率先被推入市场, 通过先动优势率先达到安装基础临界点, 就可以将消费者的预期锁定, 最终成为事实标准。如QWERTY键盘虽然不是输入效率最高的, 但是由于使用者已经习惯使用先进入市场的QWERTY键盘, 改换键盘的转移成本巨大, QWERTY键盘巨大的先动优势使其他优化键盘根本无法获得成为标准所需的安装基础。

其次是标准的兼容性与开放性。标准如果具有良好的兼容性与开放性, 消费者的转移成本就比较小, 这就减少了消费者标准选择的顾虑, 迅速做出选择, 从而扩大标准安装基础。如GSM是一个开放的标准, 而CDMAone标准基本上是由高通公司的专利技术组成, 开放度低, 因而降低了CDMA技术的竞争优势。

最后是标准支持者的影响。标准支持者特别是其中的企业联盟与国家由于其强大的示范效应, 是影响消费者预期的重要因素。比如GSM标准的形成中, Nokia, Motorola等几个通信巨头的支持是起决定作用的, 而韩国政府对CDMA通信技术标准的支持与推广则最终导致CDMA技术标准在韩国的确立。

三、其他环境影响因素对标准扩散的影响

1. 政策环境

技术创新扩散政策即不同于以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增加人类知识财富为主要目标的科学政策和技术政策, 也不同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均衡发展为主要目标的产业政策, 而是以科学技术成果从研发部门向生产和再创新部门转移的过程作为对象的公共政策, 它所处理的是一种通过科学技术成果的转移和扩散而形成的企业与企业、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其核心是政府激励问题。

2. 市场环境

技术创新扩散的市场环境由社会需求、市场结构、市场需求、市场竞争要求四部分构成。其中, 社会需求是指生活水平、人口经济发展水平、环保等与社会整体发展相关的需求。市场结构是按照市场竞争程度来划分的市场类型, 一般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和垄断竞争三种类型。市场需求是指市场中的消费者根据白己的偏好, 而表现出的显在需求和潜在需求。市场竞争要素则指与技术创新扩散相关的生产要素市场供求状况及其变动。

3. 中介环境

由于技术创新的供方和需求方总是信息不对称的, 单个企业更不可能规范地完全了解所处行业的政府补贴政策, 再加之技术创新及其成果的采用需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本, 而其效益又具有不确定性, 因而企业在采用技术创新时, 具有很大市场风险, 因此企业在决策创新采用需要很长时间去学习、交流及评估过程, 此时专业化的中介组织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中介组织对创新扩散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1) 促成创新集群; (2) 提供创新扩散的路径依赖; (3) 迅速准确传递创新信息, 实现创新信息、扩散; (4) 提供各种服务, 为创新技术扩散提供良好的软环境保证; (5) 使创新实施技术的扩散更为顺畅。

4. 其他社会支撑环境

技术创新扩散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行动或社会行动系统, 无论是技术创新成果的供给, 还是对技术创新成果的采用, 甚至是创新成果在市场中介渠道中的传播, 都总是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吸取能量和进行能量信息的交换。我们把对技术创新扩散过程或系统提供资源和信息支持的诸要素所组成的外部影响因素定义为技术创新扩散的社会支撑环境。根据对技术创新扩散的社会制约程度的高低, 选择三大资源作为对技术创新社会支撑环境的研究对象, 它们分别是资金支撑环境、人才支撑环境、社会资本支撑环境。

参考文献

[1]谢伟赵志平:如何获取标准创造的价值.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5 (8) :29-33

文化的地理扩散 篇5

文化其实是历史进程中人地关系的物质和精神体现。地理环境参与了任何一种文化的塑造,“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文化必然带有特定地域的印记,但又不受该地域的约束,因为文化具有地理扩散功能。

文化的地理扩散表现为人员、物质交流和非物质文化的交流。就非物质文化因素而言,主要有以下内容:

一、技术与思想文化的交流和进步

“黑非洲”原始班图人向中非、东非及南非的迁移,引导着铁器文化的扩散,导致了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形成和文明古国的建立;“绿色革命”源于50~60年代的墨西哥和菲律宾,两种新粮食作物培育成功后迅速传到印度,并引发了印度社会面貌的变化等等。可见,文化的地域交流参与了技术革命和思想的变革。

二、不同宗教之间的冲突与妥协

宗教是文化的载体。“黑非洲”传统宗教与巫术支配了黑人部族的世界观,到公元20世纪初,伊斯兰教输入黑人部族的生活,开始出现泥砖建筑和木石建筑,取代了树枝茅草搭成的建筑,同时,阿拉伯文字广泛使用,伊斯兰教育大发展。到15世纪中期,基督教介入,对黑人传统文化产生了有力的冲击,使得传统宗教改变了固有特色。佛教传入中国,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和青睐,并与当地的社会禁忌和习俗相互融合,形成了地方性佛教,如西藏的喇嘛教。而伊斯兰教自唐代传入中国后,经500多年的民族大融合,到元朝时,形成了我国的伊斯兰新民族――回族。以上黑人宗教的嬗变、喇嘛教的出现以及中国回族的形成,都是宗教文化扩散的结果。

三、语言的交融发展

伴随着殖民入侵和移民现象,英语扩散到了北美、澳大利亚、南非,形成了地方特色的英语;东非的班图语,由于阿拉伯人的贸易关系混合形成了斯瓦希利语,成为当地语言。在加拿大,英语法语并存已关系到国家的统一和分离的政治问题。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文化扩散中体现得最普遍、最复杂。

四、民族意识的增强和民族精神的同化

同一民族由于其内部的凝聚力而很难被其他民族融合,如犹太人,由于历史原因而分散世界各地,至今没有共同地域,但由于其在民族迁移之前已形成了顽强的民族意识,故未被其他民族融合。而有的民族由于其内部文化的先进性、普遍性,因而具有强大的同化能力。如中国古代的华夏族,主要指黄河流域当时较为发达的夏、商、周族,除此之外还包括已被华夏族同化了的历史上入侵的异族。古努比亚(今苏丹境内)与古埃及又是一个例子,古埃及以其先进的文明同化了努比亚,虽然历史上努比亚曾以武力征服了古埃及人,但在文化上却已被埃及人征服。民族意识的.增强与民族的同化是民族精神扩散中的两种可能。

五、体现在文学与艺术方面的对美的追求

黑人音乐将歌舞、哑剧和道白揉合在一起,以其奔放、新颖的个性极大地丰富了世界音乐宝库,如美国本土的通俗音乐即非洲与欧洲风格的融合。俄罗斯文学中朴实、伟大的人格力量是向世界文坛输出的宝贵元素。

文化扩散的本质即寻求文化的认同和弥补文化差异的需要。从这一角度来看,扩散有两种形式:一种为某一先进的文化元素或文化系统主动向相对落后的文化区传播和扩散。即按民族文化扩散的一般规律:由高文化区向低文化区扩散。如古埃及文明向努比亚地区的扩散即是另一种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互补发展。如非洲雕刻中神秘野性的风格影响了现代的西方艺术、绘画中的立体艺术。

文化的扩散又须借助一定的媒介来实现,这个媒介主要指文化主体的流动和传播工具的应用。如因为政治、经济、环境变迁、战争、宗教等原因而发生的人员流动,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上罪恶的黑奴贸易,黑奴足迹遍布世界,黑人传统文化便为世人所享用;至于传播工具,则有传统的交通运输工具以及现代、先进的邮电通信设施。

化疗会导致癌扩散? 篇6

而在十几个月的时间内,它们是如何进化出所有这些能力的?斯旺顿的研究表明,癌细胞的进化并非通过逐步积累小的突变,而是通过跳跃性的染色体大突变获得的。如同经历了一场神秘而盛大的邪恶法术,良性或者非迁移性的肿瘤突然间成为了致命杀手。

如果能够确认癌细胞的跳跃性进化,新的治疗思路和手段也会随之产生,其中最为直接的,就是设法降低大突变的频率。加州大学三番分校的梅利的一项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对于癌症可能的预防作用。这项研究同样也说明了,为什么化疗不会对所有人起效。药物尽管能够杀死癌细胞,却同时也使得幸存癌细胞的基因组变得更加不稳定,更可能发生基因组的大重组。斯旺顿表示,化疗有可能制造出更多的“幸运怪物”,“我担心,在一小部分病人身上,化疗的结果也许是很可怕的。”

化疗的改进前景,也许就在于把基因组不稳定性推出这个区域。斯旺顿的研究小组将会评价染色体组不稳定性对这些病人的影响。如果斯旺顿能找到造成染色体加倍以及其他大突变的关键基因,这就会成为防止癌症恶化的重要靶点,但这还是件很遥远的事。但至少,对癌细胞进化的进一步了解,能够帮助改进现有的治疗手段,以及解释化疗为何对某些病人无效,反而会加剧癌症的转移。摘自《南都周刊》

信息扩散 篇7

干旱是云南省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干旱灾害研究涉及气象、农业、水文及社会经济等诸多学科,干旱灾害风险事件不可避免,但是通过当地的旱情历史记载和人类活动数据,利用风险分析技术,仍可以对旱灾风险加以研究,进而采取正确措施减轻旱灾损失,达到避险减灾的目的。对于云南这样一个农业大省,旱灾风险分析就十分必要。由于自然灾害风险分析要有足够长的数据资料,但现实中又很难得到足够长的数据资料。为此,黄崇福提出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灾害风险评估方法[1]。近几年一些作者陆续发表基于信息扩散原理的灾害风险评估方法的文章[2,3,4,5,6,7,8,9,10]。还有些作者采用其他方法对灾害风险进行评估,如,翟劭燚等[11]运用随机模拟方法建立一阶自回归模型,并生成大量的降水量随机序列作为干旱指标序列,对已经发生的历史干旱事件的重现期进行分析;陆桂华等[12]采用copula函数的区域干旱分析法对重庆2006年旱灾进行分析。以上关于灾害风险评估多采用单一指标进行分析,由于旱灾本身复杂性,采用单一指标进行分析所得到的结果容易与实际产生误差。

由于地理环境、气候背景、应用需求和研究目的的差异,不同地区、不同研究者对干旱的定义不同,使用的干旱指标也多种多样[6]。王劲松[13]、邹旭恺[14]等人将干旱指标归纳为气象指标、水文指标、农业指标、社会经济指标4大类。本文引用云南省1950~2009年体现农业旱灾损失的旱灾受灾面积,旱灾成灾面积,旱灾粮食损失3类指标数据,采用信息扩散理论推求3类指标联合超越概率,运用投影寻踪法得到云南旱灾综合损失指数,并分析云南省旱灾历史重现概率。

1 数据与方法

1.1 数 据

选取《云南水旱灾害》(1950-1990年)、《中国统计年鉴》(1991-2009年)、《云南年鉴》(1991-2007年)、《云南减灾年鉴》(1996-2003年)中的旱灾受灾面积,旱灾成灾面积,旱灾粮食损失3类旱灾损失数据,构成本研究的数据系列,云南省1950-2009旱灾成灾面积、受灾面积及旱灾粮食损失变化过程见图1所示。

1.2 方法概述

本文选取体现农业旱灾损失的3类指标数据,采用同一论域,运用正态扩散模型,得到3类指标数据在论域上的联合超越概率;再利用投影寻踪法得到3类指标的投影值,并定义投影值进行归一化处理后得到的值为综合损失指数,最后依据综合损失指数对应的联合超越概率,分析云南省历史干旱重现概率。

1.3 模型建立

信息扩散是为了弥补样本信息不足而考虑优化利用样本模糊信息的一种集值化处理方法[15]。将观察值样本变为模糊集,即通过隶属函数将单值样本信息扩散为隶属函数模糊集信息,扩展了样本信息量,从而达到提高总体分布估计精度的目的。

S*是给定的一个样本集,含有n个样本点,每个样本点含有3个分量,该样本集为:

S*={(x1*,y1*,z1*),(x2*,y2*,z2*),,(xn*,yn*,zn*)}(1)

为了3类指标数据(x*i,y*i,z*i)(i=1,…,n)能取同一论域,将3类指标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归一化公式为:

其中:x*i为第i个样本的指标数据值;maxx*与minx*分别为指标数据分量为x*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同理得到评价指标分量为y*,z*的归一化数值,继而得到样本集S*归一化后的集合S:

经过归一化处理后的3类指标数据取同一论域u,设uj(j=1,…,p)是u中的控制点,通常按等步长取控制点。黄崇福对不同扩散函数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在样本容量不大的情况下,简单正态分布要优于指数分布和对数正态分布[16]。本文选取正态降落公式[17,18]将样本集携带的信息扩散到u中的所有点,计算公式为:

fuj(xi,yi,zi)简记为fj(Si),hx,hy,hz为扩散系数,反映每个样本点的信息向周围扩散的幅度。可按式(5)计算:

例如计算hx时,式中a=minxi,b=maxxi。同理得到hy,hz

通过信息扩散,就将样本集变成了以fj(Si)为隶属函数的模糊集S′,为使风险评估中每一集值样本地位均相同,需对隶属函数fj(Si)进行归一化处理,公式为:

对所有样本均进行以上处理,并计算:

式(7)的物理意义是:由样本集S经信息扩散得出,如果灾害观测值只能取uj中的一个,将Si均看做是样本代表时,观测值uj的样本个数为q(j)个,显然,q(j)不是一个整数,但一定是一个不小于0的数。式(8)中Q为各uj点上的样本数总和,理论上Q=n,但由于计算误差通常QnP(j)可作为灾情指标集Suj的概率,超越概率计算公式为:

其中:p(j)=q(j)Q,为样本落在uj处的频率值。由式(1)~(9)计算出在各个风险水平下的超越概率。接下来利用投影寻踪法计算3类指标的综合损失指数。

投影寻踪法的基本原理是把高维数据采用投影指标函数投影到低维空问,寻找投影指标函数达到最优(即能反映高维数据结构或特性)的投影值,投影值的具体计算步骤如文献[19],在此不再详细陈述。

根据投影值计算步骤得到各评价样本的投影值z(i)。投影值的大小反映了灾害损失特性,综合投影值越大,灾害损失就越大。为了使综合投影值z(i)落在u内,定义综合损失指数为投影值z(i)进行归一化处理后得到的结果,计算公式为:

式中:z*(i)为综合损失指数;minz,maxz分别为投影值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2 结果与分析

2.1 信息扩散模型计算结果

根据云南省1950-2009年旱灾受灾面积,旱灾成灾面积,旱灾粮食损失3类旱灾损失数据,用式(1)~(3)计算得到归一化后的样本集S,本文取同一论域u,设uj∈[0,1](j=1,…,101),取等步长为0.01,即u={0,0.01,0.02,…,1}。由于归一化后3个指标的样本数、最大值、最小值一样,因此按式(5)计算得到hx=hy=hz=0.024 081。按式(4)及式(6)~(9)计算得到各个风险水平下的超越概率,详见表1。

2.2 投影寻踪计算结果

运用投影寻踪综合评价法对云南省1950-2009年受灾面积,成灾面积,粮食损失3类旱灾损失数据进行综合评价分析,计算得到最佳投影方向为:α¯=(0.71120.55850.4270),以及各评价样本的投影值z(i),最后用式(10)得到云南省1950-2009年旱灾综合损失指数z*(i),详见表2。

2.3 云南旱灾年份分析

根据云南省1950-2009年农业旱灾综合损失指数z*(i)的均值与标准差,划分农业旱灾损失等级[19],详见表3。

由表1可知:云南省1950-2009年60 a来,每10 a一遇的农业旱灾综合损失指数为0.59左右;每30 a一遇农业旱灾综合损失指数为0.73左右;每60 a一遇农业旱灾综合损失指数为0.94左右。

由表2可知:云南省1950-2009年农业旱灾综合损失指数映射到论域[0,1]上可得综合损失指数对应的历史重现概率。云南近几年特大旱灾发生在2003-2006年的4 a连旱以及2009秋季以来的特大干旱,对这5年的综合损失指数分析得出,2003年发生的特大干旱为11.3 a一遇;2004年的特大干旱为25a 一遇;2005年的特大干旱为136.5 a一遇;2006年的特大干旱为31 a一遇;2009年发生的特大干旱为20 a一遇,这是由于2009年云南大旱是从秋季开始一直到2010年夏季结束,本文采用的数据资料为一年统计得到,即2009年数据资料只统计到2009年结束,因此才有2009年通过本文分析得到为20 a一遇。

由表3中云南农业旱灾综合损失指数等级划分标准知:云南省一般旱灾灾害每年都有;较大旱灾灾害发生为1.1~2.3 a一遇;重大旱灾灾害发生为2.3~8.4 a一遇;特大旱灾灾害发生为8.4 a以上一遇。

3 结 语

利用1950-2009年60 a来的云南旱灾历史数据,采用信息扩散原理计算得到受灾面积、成灾面积、粮食损失3类指标数据的联合超越概率,运用投影寻踪法计算3类指标数据的云南旱灾综合损失指数,并分析得到云南旱灾历史重现概率。进行基于以上分析可知:①云南省旱灾每10 a以上一遇的旱灾综合损失指数大于0.59;②云南省近10 a来旱灾灾害严重,旱灾农业损失巨大,特别是2005年云南省发生了一次136.5 a一遇的特大干旱;③云南省1950-2009年60 a来小旱为1~2.3 a一遇,特大干旱为8.4 a以上一遇。

信息扩散 篇8

资本市场上, 信息对于风险投资机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信息量决定了风险项目的收益—风险组合, 如何获取项目运行所需要的信息, 减少信息障碍, 控制投资风险, 便是每一位投资经理所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通过风险投资网络的作用, 网络内各机构相互协作, 分享信息。本文从以风险投资网络中信息扩散的结果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推导出信息扩散的最终结果。

一、基本假设

市场上存在一张风险投资网络, 信息扩散前的网络结构见图1, 可以看出, 由于各方面原因, 网络中各家风险投资机构最初所具有的信息量存在差别, 图中的方形点大小代表度的大小, 点越大, 其对应的度也越大, 也就拥有更多的信息, 箭头表示信息传播方向。

本文为了简化分析, 假设最初的网络中只有两类:高信息风险投资机构1和低信息风险投资机构2, 这种高低划分也是相对的, 即在某种信息上所掌握的数量作为划分依据。比如风险投资机构1在A信息上比风险投资机构2具有信息优势, 但是在B信息上风险投资机构1并没有比风险投资机构2具有信息优势。这两类风险投资机构存在由信息差异导致的投资机会势差, 信息流动是实现价值溢出的必要条件, 价值溢出量取决于两类风险投资机构之间的信息差异程度。

π1和π2表示两类风险投资机构价值溢出, λ1和λ2是反映投资机会的参数, R1和R2分别表示为生产信息而进行的投入量, a12表示信息从风险投资机构1到风险投资机构2流动的度量指标, a21表示信息从风险投资机构2到风险投资机构1流动的度量指标;α和β分别表示两类风险投资机构投资产出的弹性系数, 并且α和β=1。假定其他与价值溢出相关的因素都计算在投资机会λi中。

二、基本模型

本文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作为基本模型, 并在此基础进行改进。两类风险投资机构的收益函数分别可用以下两式表示:

(注:根据chinaventure数据库运用Ucinet6.0绘制, 图中的点代表风险投资机构, 数字代表机构名称, 线条表示两个风险投资机构之间存在联合投资关系, 箭头表示信息传播方向。)

(注:根据chinaventure数据库运用Ucinet6.0绘制, 图中的点代表风险投资机构, 数字代表机构名称, 线条表示两个风险投资机构之间存在联合投资关系。)

那么对风险投资机构1和2有:

以上两个等式表明风险投资机构“1”为生产信息而进行的研发投入的边际报酬正好等于其平均报酬的α倍, 而风险投资机构“2”为生产信息而进行的研发投入的边际报酬正好等于其平均报酬的β倍。

同理:

由 (3) 、 (4) 、 (5) 和 (6) 得:

由以上两式得出:

三、结论

信息扩散 篇9

发展绿色建筑、开展建筑节能、建设一个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 绿色建筑评价则是实现节能、节耗的必要保障。在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中, 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关于建筑材料价格水平测定及统计数据处理。但是, 应用传统建筑材料价格水平测定方法, 经常会遇到信息量不足的情况, 即所谓的小样本问题。当用小样本对母体进行估计时, 会产生较大误差, 使得统计分析结果不能体现真实情况。信息扩散技术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

一、传统建筑材料价格水平测定统计数据分析方法

传统建筑材料价格水平测定及统计数据处理方法为:

1、计算统计数据中材料价格算术平均值:t1;

2、计算统计数据中材料运距算术平均值:t2;

3、计算材料运输费:t3=t2×运输费率+装卸费+调车费;

4、计算损耗费:t4= (t1+t3) ×损耗率;

5、计算运输总费用:t5=t3+t4;

6、计算材料价格:t6= (t1+t5) × (1+保管费率) 。

例:某市某种建筑材料有甲、乙、丙三个供货地点, 甲地点出场价格为40元/t, 甲距市中心28km;乙地点出场价格为45元/t, 乙距市中心30km;丙地点出场价格为38元/t, 甲距市中心35km;该材料途中损耗率为5%。该市汽车运输费0.5元/t.km, 装卸费3元/t, 调车费1元/t, 采购保管费率为2.5%, 计算该市该种材料的价格水平。

根据上述传统建筑材料价格水平统计分析方法, 最终可得该市该种材料的平均价格为65.11元。显然, 这里是用容量相对较小的统计数据样本均值代替母体均值, 误差较大, 使得统计分析结果不能体现真实情况。

针对传统建筑材料价格数据统计分析方法所存在的缺陷, 采用信息扩散技术可以实现样本容量的拓展, 较好地解决样本容量不足的弊端, 从而能精确测定出实际价格水平。

应用信息扩散技术的关键是合理地确定扩散函数和扩散系数, 熵理论为扩散函数和扩散系数的确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信息扩散函数的选择

目前, 信息扩散经常使用正态扩散函数和对数正态扩散函数。以一维正态分布信息扩散为例, 其扩散函数为:

其实, 在进行信息扩散时, 扩散函数的选择并不是唯一的, 根据部分信息进行信息扩散时, 必须选择具有最大熵的扩散函数, 因为在满足约束条件且熵最大状态下的概率分布是最不确定、最可能、最随机, 也是最客观的分布, 这就是极大熵原则。

通过应用极大熵原理对各个扩散函数的优劣性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正态分布信息扩散函数出现的概率大于其他信息扩散函数。

三、信息扩散系数的确定

对同一扩散函数而言, 当采用不同信息扩散系数时, 其扩散结果也不同。常规信息扩散系数的确定方法简单, 应用方便, 但其需要根据经验确定, 计算结果精度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

应用极大熵原则, 提出确定信息扩散系数的新方法, 经证明, 可得扩散系数:

其中, h称为熵扩散系数, 。

四、案例分析

以上例为例, 应用信息熵扩散技术测定建筑材料价格方法步骤如下:

1、信息扩散步长的确定。

取任意两个样本值之差的绝对值中的最小值为步长:

其中, △为步长;xi, xj为样本值。

2、信息监控点的确定。

给定监控初始点u1, 步长△, 以及监控点个数为m, 即:u1=32, △=2, m=10

则扩散监控点为:

其中, uj是信息扩散的第j个监控点。

3、扩散系数的确定。

根据 (2) 式可得扩散系数:

根据 (1) 式, 则一维正态熵扩散估计为:

4、计算扩散样本算术平均值。

利用一维正态熵扩散估计最终计算可得扩散材料价格样本算术平均值:t1;即:t1=40.93 (元) (由于篇幅有限, 其计算过程在此省略) ;同理, 可得扩散材料运距样本算术平均值:t2;即:t2=30.2 (km) 。

5、计算材料平均价格

运输费:t3=30.2×0.5+3+1=19.1 (元/t)

运输损耗:t4= (40.93+19.1) ×5%=3 (元/t)

运输总费用:t5=19.1+3=22.1 (元/t)

材料价格:t6= (40.93+22.1) × (1+0.025) =64.61 (元/t)

对于两种方法所测定的材料价格水平, 本文通过对某地区材料价格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发现:应用信息熵扩散技术所测定的材料价格平均值与实际所测定的材料价格平均值偏差较小, 其精度高于传统材料价格水平方法所测定的平均价格。

五、结语

传统材料价格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由于实际条件有限, 在样本统计数据收集上, 经常会遇到信息量不足的情况, 即所谓的小样本问题, 使得统计分析结果不能准确进行材料价格水平测定。本文通过应用信息熵扩散技术, 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和推理, 将不完备或不确定的知识按特定的扩散函数来近似刻画, 实现样本容量的扩大, 从而实现定额的精确测定。

参考文献

[1]黄崇福.自然灾害风险评价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2]朱亮亮.基于信息熵扩散技术的网络计划工期研究.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

信息扩散 篇10

关键词:政务微博,信息发布,传统媒体,扩散

微博目前是各个年龄段间都比较流行的互动媒体工具,有政府背景的微博更是受到了广大网民的高度关注,它能够使政府的相关观点在不同的人群中传播的更加广泛,其覆盖面和数量都在不断的加大,同时政务微博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开始暴露,服务于大众、更好地和网民进行交流才是政务微博存在的主要意义。

1 草根言论环境中的政务微博

微博是一种非常活跃的社交媒体,具有很浓重的草根色彩,在发达国家,社交媒介在官方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很多紧急的消息都是通过社交媒介来发布,是构建民主、开放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政务微博则是在民众的期待中诞生的,政务微博发表的内容大部分都是带有强烈的官方色彩,这与草根的言论环境有强烈的对比,且很多群众认为政务微博更多的是政府进行自我宣传的一种工具,目前的政务微博在发布信息的严谨性、形式的多样性、更新的频率和消息的原创性等方面远远没有达到公众的要求,同时还有和传统媒体同化的倾向,这里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值得相关的政府部门去进行认真的思考。

2 传统媒体对政务微博的影响

可以看到,目前社会上存在的很多热点问题,媒体和相关网友都在通过微博进行爆料或者转发,例如著名的郭美美事件就是首先通过微博爆料,然后在微博上传播,进而引起了传统媒体的跟进报道,这就说明了传统媒体和微博之间的有效对接,传统媒体的工作人员对微博信息的真实性应该严格去甄别。

政务微博不同于普通微博,政务微博发布的信息具有权威性,群众对政务微博发布的信息具有更高的期待性,当前越来越多的政务微博已经将传统媒体的新闻作为微博的发布信息的重要来源,政务微博的互动性功能缺失,更多的是网络说政,传统媒体在政务微博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主要有这些原因 :

1)政府部门对于微博没有足够的认识,但是又不愿意消失在这个热度很高的信息传播媒介中,进入微博时存在一定的迷茫,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2009年是微博大爆发的一年,许多门户网站推出了微博服务,2010年后,各级政府部门陆续都开通了自己的微博,与机构博客在政府部门的普及有类似之处,但是政府并没有深度的认识到政务微博运行可能会面临的一些问题,对初期面临的困难缺乏预见性。

2)在忽略了政务微博的特殊定位以后,政务微博在实际运行中没有很好的发挥出微博问政的作用,更多是停留在理论阶段上,但是,人民群众的呼声存在于各种各样的微博中,因此,政府不能仅仅通过政务微博去倾听人民的呼声,还应该在微博这个大平台下,加强政务微博和其他微博之间的合作,更好的为群众的问政创造条件,政务微博实际运行中,更多的是叙述政务,没有和群众之间形成很好的互动,政务微博作为一种新型问政方式,必须要贴近民生,倾听人民的呼声,推动政府工作的健康发展。

3)各级政府部门没有能够很好的对政务微博的运行进行掌控。政府在开通政务微博的时候,由于其背景的特殊性,一般都抱着求稳的心态,政务微博选用传统媒体的内容来填充政务微博,不能取得预期的良好效果。真正有能力发微博的领导忙于工作,而负责维护微博的政府工作人员受限于自身的身份和能力等因素,不能够很好的对国家政策进行剖析,不能够对具体问题发表一针见血的评论,降低了人民对政务微博的期望,因此,还需要在建设过程中,用实质性的结果来推动政务微博向前发展。

3 促进政务微博的可持续发展

政务微博主要有这么几个作用 :各级政府可以通过微博来对所发布的政策进行更加详细的解释,帮助公众更好的理解政府政策 ;政务微博也能够通过和网友之间的互动,来掌握群众的呼声,从而为政府以后的决策提供支持 ;政务微博也能够展示出相关政府部门的精神面貌,做好宣传工作 ;政务微博还能够使政务门户网站的内容传播的更加广泛。

任何种类的微博要想有持续性的生命,原创性都是最重要的推动因素,政务微博也是如此,为了使政务微博能够在庞大的微博种类中脱颖而出,增加其生命力,政务微博就必须要围绕原创性来做好微博的发布工作,当然,这个原创性必须要在遵守国家相关信息安全规定的前提下进行,提高政务微博发布的消息的原创含金量,使一些权威的消息能够通过微博首先发布,引起群众的关注,同时,原创的政务微博信息一定要与人民群众贴近,提升人民群众对政务微博的兴趣,确保有更多的人愿意通过政务微博来对发布内容进行讨论,确保政务原创信息的创作数量和创作频率,更好地推动政务微博的发展。要多在原创上下功夫,不管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这项工作,不仅仅需要政府的努力,还需要学术界和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务微博信息有含金量的原创信息越来越多,能够更好地提升政府在公众中的形象,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民主进程。

4 结束语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信息扩散】相关文章:

信息扩散理论07-27

对流扩散05-22

扩散处理05-24

扩散效应05-25

空间扩散06-14

扩散方程06-22

扩散理论07-08

行为扩散07-18

扩散模拟07-19

扩散性能08-15

上一篇:英语口语下一篇:证券融资融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