砌体结构建筑

2024-06-21

砌体结构建筑(精选十篇)

砌体结构建筑 篇1

由于砖混结构是以砌筑的墙体为主要承重结构, 因此墙体的砌筑质量就为大家所关切, 特别在地震设防地区就更为大家所关切。

一、施工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水平灰缝砂浆不饱满

砖砌体的水平灰缝砂浆饱满度是影响砌体强度的一个很重要因素, 不饱满即会使砖局部受压或受弯, 降低砌体的抗压强度。因此《砖石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以下简称“规范”) 中, 规定了实心砖砌体的水平灰缝砂浆饱满度不得低于80%, 而现行的“验评标准”中, 也把水平灰缝砂浆饱满度列入砌砖工程的主要检验项目。

(二) 留搓接搓不符要求

砖混结构房屋建筑的墙体, 纵横墙同时砌筑可使交接处衔接牢固。但实际中有时要在交接处临时间断, 这在“规范”里也是允许的。但也提出一些要求:“砌体临时间断处的高度差, 不得超过一步脚手架的高度”;“对不能同时砌筑而又必须留置的临时间断处, 应砌成斜搓”;“留斜搓确有困难时, 除转角处外, 也可留直搓, 但必须做成阳搓, 并加设拉结筋。”

(三) 组砌形式错误

实心砖砌体的组砌形式在“规范”中也是提出要求的, 如墙体宜采用一顺一丁、梅花丁或三顺一丁;砖柱不得采用包心砌法。这个问题过去很少被人重视, 近几年有的工程圆组砌形式错误, 而使砌体的承载能力削弱, 造成隐患或倒塌, 其中尤以砖柱的包心砌筑而造成的倒塌事故更为突出。砖砌体一般多是受压的, 因此要考虑砌体的整体性与稳定性。砌体中的丁砖数量多, 就能增强横向拉结力。错误的组砌形式、包心砌筑砖柱、多皮通缝等都会影响砌体的质量。

(四) 砖和砂浆的强度不能保证

影响砖砌体的强度除有操作的因素外, 主要取决于砖和砂浆的强度, 只要其中之一的强废降低一级, 即会使砌体的强度降低15一20%。如果两者都降低一级, 即会更大的影响砌体强度。近几年, 有的工程在砖砌体施工前, 对砖的强度不进行检验, 砂浆不试配、不按配比配制。而在发生事故后, 经核查才知道砖与砂浆的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还有的砂浆强度从试块检验报告单上的数据是达到了设计的要求, 但实际砌体中的砂浆强度却明显不足。因此对砖混结构房屋建筑的墙体质量保证, 首先要对砖和砂浆质量进行控制。

(五) 砌体的水平灰缝厚度失控

砌体的水平灰缝厚度与砌体的抗压强度是紧密相关的。砌体本身是非匀质体, 砌体受压后产生变形, 这主要是因水平灰缝被压缩而引起的。砌体的破坏, 往往是由于灰缝的变形造成的, 水平灰缝厚度越大, 砂浆的横向变形也越大, 从而增大了砖的附加拉应力, 使砌体的抗压强度降低。据有关试验数据表明:砖砌体的水平灰缝厚度若从l0mm增厚为l2mm时, 即可使砌体强度降低25%。

(六) 构造柱夹层、断开

在七度地震设防地区的多层砖混结构房屋建筑中, 纵横墙交接处需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 以增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在构造柱周围的砖砌体需砌成马牙搓, 使砖砌体能与构造柱衔接牢固形成整体。但现在却有不少基层施工人员不认识它的重要性, 他们在浇注构造柱混凝土前, 不清理砌砖时落入构造柱中的砂浆或垃圾, 致使构造柱出现夹层, 甚至断开的情况。有的工程构造柱不对正贯通, 层与层之间相互错位;构造柱与砌体没有加设拉结筋;砌体与构造柱的交接处也没有留马牙搓;致使设置的构造柱不仅不能起着增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反而起着削弱作用。这种潜在的危险在遇有地震等外力的作用时, 就会首先因此而使建筑物毁坏。

二、改进意见

(一) 要组织基层施工人员学“规范”

要保证砖砌体的施工质量, 就一定要严格地按“规范”的要求办。但据调查, 有些基层施工人员并不掌握和了解“规范”;以致有时片面或错误地去理解。如“规范”对砌体施工首先要求是同时砌筑, 如不能同时砌筑而必须临时间断时, 就应砌成斜搓。当留斜搓确有困难时, 才可留直搓。按上述要求就是在“确有困难”时方允许留直搓。而不少基层施工人员却片面地认为“规范”是允许留直搓的, 致使在没有困难的情况下也不砌成斜搓, 更谈不上同时砌筑了。因此要组织广大基层施工人员学习“规范”, 使他们能够熟悉“规范”, 并准确地应用。在学“规范”条文中, 最好将“规范”修订组编制的“规范”培训讲义和修订说明也认真地学习一下, 这对掌握、应用“规范”是很有益处的。

(二) 改进操作工艺

砌砖的操作工艺从多年的实践来看, “三一”砌砖法是比较好的操作工艺, 而这就要通过制订标准操作工艺来保证砌筑的质量。

(三) 一些传统的措施不能丢

为了保证砌筑的质量, 多年来曾采取一些有效措施, 如设置皮数杆、随时吊靠墙体的垂直度和平整度、37cm砖墙两面挂线、当天搅拌砂浆当天用完、干砖不上墙等。已经丢掉上述措施的应恢复继续采用。

(四) 重点监督砖混结构的墙体质量

各地的质量监督机构要以砖混结构墙体作为重点监督检查的项目。主要监督砌体使用的砖是否符合要求, 砂浆是否经过试配和按配比配合;砌体临时间断处是否衔接牢固, 构造柱是否有夹层与断柱情况, 是否与砌体衔接牢固;组砌形式是否有严重缺陷 (如包心砌筑砖柱) 。对地震设防区的砖砌体更要严格要求, 一般情况下不允许临时间断处留直搓。对砌筑质量差、不能保证砌体整体性与稳定性的, 一定要进行处理。

(五) 把砌筑质量作为砖混建筑技术改造的主要内容

砌体结构发展论文 篇2

1滑移减震建筑适应工程抗震技术的发展

1.1震灾的严重性

本世纪世界陆地7级以上地震,中国有66次占1/3,人口死亡200多万,中国有115万占1/2。在最近期的1978年唐山大地震中死24万,死伤40万,经济损失100亿人民币。在国内的各种灾难中,属灾死人占54%。经济损失占6%。

1.2震灾预告的艰难性

至今世界上发生了无数次的大小地震,据资料介绍,只有海城与墨西哥两次地震的临震预告稍准,由于中长期预告不准,海城与墨西哥城的建筑物损坏与震灾还是严重的。关于地震发生的机理目前总说纷坛,例如,断裂带错动、地壳板块插入、整板变形断裂,学说越多说明可靠的学说尚未形成。日本是震灾较多,研究地震机理及预告人员最多、水平最高的国家,可是1995年1月17日偏偏在其预告安全区西部的阪神发生大地震,死5oo0多人,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全国一遍震动。因此在1994年在西班牙召开的国际地震会议上有关专家指出,目前地震是不可预告的,因此各国应将重点放在建造耐震的建筑上。

1.3如何吸取唐山大震的经验教训

海城地震后,天津市有些工程搞了抗震加固。在唐山大地震时,这些加固过的工程表现了明显的耐震性能,因此唐山地震后全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现有建筑抗震加固与新建建筑抗震设防工作。我国的抗震设防是按地区设防烈度划分等级的,例如按六度设计的房屋的`设防目标是:遭迂从值烈度(5.5度)时建筑不损坏;遭迂基本烈度(7度)时建筑有些损坏,但可修复使用;遭遇罕遇地震(8度强)时,破坏严重,但下例塌。海城地震时海城是9度,唐山地震时唐山中心区是10度。7度设计的房屋迂海城、唐山那样的9度、10度大震就要破坏倒塌了。全国把大多数地区均划为七度、六度区,由于经济的原因及技术的困难,尚无法按10度的条件设计这些地区的房屋结构,因此无法避免唐山地震的悲剧重演。我国地震工程科技人员寻找新的方法,也就是开始研究隔震、减震。消能与控制技术,从”硬抗”转到“软消”。我院滑移减震建筑技术就是在这种形势下从1985年开始列题研究的项目。

2滑移减震技术研究的主要成果及水平

为了避免唐山大地震的悲剧重演,为了寻求抵御十度大震的建筑技术,在1985年开展了滑移减震技术的研究。从1985年至1990年为项目研究,以机理为主;第二阶段1995年至结合试点建筑,进行设计、构造及施工等配套技术研究。

2.1项目研究成果

(1)石墨是较理想的助滑剂材料:它耐久、构造简单、适宜的上部结构抗震构造与适宜的最大错动位移值。

(2)最大错动位移是54mm;残存错动位移小于20mm;

(3)高宽比控制为2,能保证只滑不摇摆;

(4)能起到保险丝作用,滑誉减震房7度强时起滑,10度时上部建筑只滑不破坏倒塌。

1990年经全国闻名抗震专家宋秉译、周福霖、刘季、李桂肴、霍自正等组成的鉴定委员会鉴定认为课题成果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成果的广度和深度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有关计算参数均可为滑移减震消能多层砖房的设计提供依据。

然后根据研究报告编写的论文在第十届世界地震工程会议(西班牙)与国内“建筑结构学报”上发表。均获较高评价。

2.2试点建筑的研究成果

(1)上部结构设计安全度,横墙安全度是相应按7度抗震设计的1.5倍;纵墙是1.8倍。这与辽宁地区目前7度区的七层砖混住宅结构相当;

(2)配套研究了上、下水管、煤气管及暖气管穿过滑移层的柔性接头或柔性构造;

(3)构造简单施工方便;

(4)采用挖孔桩基础时,由于桩的配筋减少使总造价不增加;采用其它基础时总造价增加较少。

试点建筑研究成果在19经杨玉成、梁发云与省内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鉴定,认为该试验建筑可达到相当于6一7度地震不坏,7度强地震时,滑动层刚开始动作,9~10度地震时下倒塌。这是一项防止房屋倒塌、减轻地震灾难的有效的创新途径。用石墨作分隔层材料建成六层住宅在国内、国际上属首创。

3滑移减震建筑在市场中经过检验得到房产育及用户欢迎

(1)同行专家认可——技术上过硬;

(2)政府部门支持——适合我国、我省情况;

(3)符合市场法则一一房产商能挣钱;用户欢迎。

滑移减震建筑技术就是闯过以上三关于进入辽宁市场,并获得了成功。

3.1同行专家认可

研究项目及试验性建筑的两次鉴定会文件及有关论文发表于中、外重要学术会议及国内重要刊物均表明该项成果的学术水平是高的,获得了同行专家的认可与好评。

3.2政府部门支持

滑移减震研究项目经1990年至1995年近5年等停后,在全国橡胶垫隔震技术发展的形势促进与1995年初日本阪神地震震灾的推动下,我于1995年5月给原辽宁省省长闻世震写了一封信,呼吁”我省应加快新型建筑隔震技术的发展”省长很重视批示支持,省建设了厅长也批示支持,随之拟定了推广规划,并具体落实到辽宁省建设事业“九五”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和科技成果转化规划纲要中。这就为项目的应用获得了可靠的红头文件。

3.3符合市场法则

因为地震预告不准,而按预告划分的烈度设计抗震建筑,其安全性不高的现实不但科技人员明白,一般百姓亦理解。因此年夏季在辽宁省锦州市,19春季在丹东市当有地震传言时、百姓就人心慌慌,尽力想法躲避。锦州属下的凌海市与丹东属下的东港市有的房产公司抓住百姓的怕震心态,建了一些现浇楼板的砖混住宅,造价增加40一50元/m2,但有购房自主权的百姓还是争先选购了此种住宅。

滑移减震建筑技术就是在这种百姓对现有抗震建筑心有余悸,并且自己有了购房权,可以购买优质优价房的形势下于年走进市场的、在东港市及海城市推广了约六万平方米,当年建成3万平方米。经几栋楼的施工实践,采用滑移减震技术后,房屋价格仅增加12一20元/m2,每户也只增加1000多元。因此滑移减震建筑深受房产商与用户欢迎。

在1998年12月初在东港市召开的”辽宁省滑移减震建筑现场技术交流会”上,省建设厅领导认为滑移减震技术应成为建筑业的新增长点。目前政府与群众积极性均很高:领导重视、地方支持、专家认可与有震情百性需要,因此这项技术已经开始成熟,可以走向市场,经济实用性较高。房建公司的经理认为这项技术施工方便,造价增加较少,耐震概念易懂,滑移减震建筑技术是加快住宅业更新换代,使之更好地为人民免灾造福。

参考文献

砌体结构建筑的震害及抗震措施 篇3

关键词:砌体结构;建筑;抗震措施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里氏9及特大地震,其中,因房屋毁损造成的人员伤亡事故占70%以上。而我国作为地震多发国,更是经历了唐山大地震、海城地震、包头地震、汶川以及盈江等不同强度的地震。而在地震过程中,由于房屋建筑倒塌导致的人员伤亡及对财产所造成的损失也不为少数。

据调查,砌体结构在我国的建筑行业中作为最普遍的结构存在。在住宅建筑构造体系中达到80%以上,在整个建筑业中则占据70-80%。因此,加强对砌体结构建筑的震害及原因分析是采取有效抗震措施的必要条件,对实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作用。

一、砌体结构建筑的震害特点

在不同震级的地震破坏下,砌体结构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损毁,而产生震害的原因可分为内部与外部两方面原因。

其中外因为地震动,地震波有纵波产生垂直力,横波造成水平力以及扭转力,面波产生垂直力、水平力及扭转力,由于力的相互作用,房屋就会出现挤压、受损甚至坍塌的现象。而内因则是因为砌体建筑本身的结构,由于在施工过程中,砌体结构本身材料的脆性及各个部件与基础构件的连接不当是造成砌体结构房屋整体抗震能力较差的主要原因。其中,主要有以下不同程度的震害:

(1)砌体结构建筑局部或整体倒塌

由于砌体结构建筑底层或整体抗震能力不足导致的整体倒塌。由于底层抗震能力不足,或造成底层墙体的倒塌。当建筑上部整体性较好时,不会造成倒塌而是整体坠落。而上部整体性较差时则会造成整体倒塌。

(2)、砌体结构建筑的墙体裂缝

由于墙体的自身状况、地震方向及地震强度的不同,墙体会慢慢从存在缺陷的部位开裂进一步变的更大更宽,另外,经研究表明,墙体出现裂缝的状态与墙体高宽大小有关

二、砌体结构建筑在抗震设防中存在的问题

(1)在设计施工的过程中,未按标准作好抗震的设计工作,缺少砌体结构建筑的抗震承受力计算,另外,缺乏相关抗震意识及实施的建筑经验,结构设计不合理造成众多建筑在地震中损毁。

(2)过分注重理论,死记硬套公式,不能够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所以,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抗震的薄弱环节。

(3)砌体结构建筑在设计施工过程中由于建筑材料质量及搭接不规范等原因造成建筑在抵抗地震方面的能力较差。

另外,由于抗震设防标准及抗震措施的掌握实施不当,砌体结构的抗剪强度及抗弯强度较低,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震害,比如建筑房屋楼梯间破坏、非结构构件的破坏以及撞击破坏等现象。

三、砌体结构建筑的抗震承载力计算

为满足砌体结构建筑的抗震承载能力,进行抗震计算显得格外必要。在砌体结构中不同的构造具有不同的抗震计算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为底部剪力法,针对多层砖混结构房屋而言,另一种为地震扭转影响的考虑分析,主要针对不规则的多层砖房而言。进行计算时,主要分为确定计算的简图、分配剪力以及对不利墙段进行计算三个部分。

四、抗震措施

落实抗震规范时砌体结构建筑必行执行的问题。在砌体结构的建造过程中,应注意其在设计、施工及执行方面的规范性。主要做好以下几点。

(1)设计过程中,注重规整性

在砌体就够设计中,注重建筑平面及立面的规整性。为减小地震的破坏力度,建筑平面应保证其规则性及对称性,对于立面,应尽量降低房屋重心,保证竖向强度更刚度的均匀,避免头重脚轻的建筑设计。

(2)控制砌体房屋的高度与层数

事实证明,层数越多、高度越高的砌体建筑在地震中的破坏度越大。因此,在施工中要按照建筑设计规范(GB50011-2011)操作,减轻建筑本身的重量,降低建筑层数及高度是减轻地震灾害的有效途径之一。

五、注重砌体结构建筑的刚度及整体性的增强

砌体结构建筑的空间刚度及稳定性是决定建筑抗震能力强弱的重要因素。而采现浇楼及屋盖成为提高空间强度及稳定性的主要方式,对于建筑物出现的散落问题,可采用配筋圈梁提高房屋的抗震性。

合理布置砌体结构建筑的平、立面

纵、横面墙体也称为砌体结构建筑的平、立面。纵、横墙面是多层砖混房屋的主要承重构件。横墙承重或者纵横墙共同承重是砌体结构建筑优先采用的模式。而地震中,房屋的倒塌主要由于纵横墙面受力不均导致墙体开裂并随地震强度的增大造成的。因此,合理布置砌体结构建筑的平、立面保证均匀对称也可减小地震对建筑的破坏力。

总之,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灾害不可避免,但在不可控的环境中作好砌体结构的防震措施则是减轻自然灾害的破坏程度,保证人类生命安全最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1] 徐俊民 ,朱利捷 刍议砌体结构的抗震设计[J]抗震,2008.

[2] 劉平 从地震灾害谈房屋结构抗震性[J]建设科技,2008.

[3] 游小勇 建筑抗震设计中砌体结构横墙的概念设计[J] 煤炭工程2008.

[4] 刘旋 ,金建洲 ,赵红霞.砌体房屋震害分析及抗震的新发展[J].平顶山工学院,2006.

[5] 王成,葛广华,牛山林 砌体结构房屋的受震破坏与抗震构造措施 [J] 中国科技信息,2008.

[6] 李崇仁.砌体结构房屋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受力分析[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1997.

[7] 黄云叶,褟强,婓晟.浅多层砖混砌体结构体系的抗震[J] 科技资讯,2006.

[8] 范 升.浅谈砌体结构抗震设计[J] 科学教育研究2007.

[9] 邓中亚.汶川大地震引发的建筑安全思考[J] 抗震•防灾,2008.

[10] 董衍伟,施养杭.约束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评估[J].山西建筑,2008.

砖混结构建筑的砌体质量初探 篇4

关键词:砖混结构,强度,规范,标准

由于砖混结构是以砌筑的墙体为主要承重结构, 因此墙体的砌筑质量就为大家所关切, 特别在地震设防地区就更为大家所关切。2004年二季度, 建设部在抽检97家国营及县以上集体建筑企业竣工工程质量的同时;也抽检了正在施工的砖混结构工程中的砌砖分项工程质量, 从107个工程的抽检结果来看, 问题很多。

这次对砌砖分项工程质量的抽检, 主要按现行的《建筑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评定, 但对“一般项目”的定性评定具体化为定量评定。

1 施工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水平灰缝砂浆不饱满

砖砌体的水平灰缝砂浆饱满度是影响砌体强度的一个很重要因素, 不饱满即会使砖局部受压或受弯, 降低砌体的抗压强度。因此《砖石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以下简称“规范”) 中, 规定了实心砖砌体的水平灰缝砂浆饱满度不得低于80%, 而现行的“验评标准”中, 也把水平灰缝砂浆饱满度列入砌砖工程的主要检验项目。

水平灰缝砂浆饱满度很大程度是取决于砌筑方法, 从这次抽检的结果来看, 使用大铲的北方就比使用瓦刀的南方要好。这是因为北方地区多采用“三一”砌砖法 (一铲灰、一块砖一挤揉) , 这种砌筑方法只要砂浆稠度适当, 一般是能使砂浆饱满度达到80%以上, 而且竖缝也能挤进砂浆。南方的一些地区在砌砖时, 仍采用先铺灰、再摆砖的铺灰摆砌法, 有的把灰还铺得很长。由于砂浆中的水分被砖吸去, 使铺的砂浆失去它的可塑性, 此时摆上的砖想挤揉也挤揉不动, 致使砂浆饱满度不能达到标准规定值的要求。

1.2 留搓接搓不符要求

砖混结构房屋建筑的墙体, 纵横墙同时砌筑可使交接处衔接牢固。但实际中有时要在交接处临时间断, 这在“规范”里也是允许的。但也提出一些要求:“砌体临时间断处的高度差, 不得超过一步脚手架的高度”;“对不能同时砌筑而又必须留置的临时间断处, 应砌成斜搓”;“留斜搓确有困难时, 除转角处外, 也可留直搓, 但必须做成阳搓, 并加设拉结筋。”砖砌体交接处的牢固程度将直接影响建筑物的整体性及抗震性, 这种影响所造成的危害后果在正常情况下有时潜伏着, 当遇有地震等外力作用时就会毁于一旦。因此砖混结构房屋建筑中, 纵横墙交接处的质量是非常关键的, 对上述留搓接搓问题是亟待认真注意的突出问题。

1.3 组砌形式错误

实心砖砌体的组砌形式在“规范”中也是提出要求的, 如墙体宜采用一顺一丁、梅花丁或三顺一丁;砖柱不得采用包心砌法。这个问题过去很少被人重视, 近几年有的工程圆组砌形式错误, 而使砌体的承载能力削弱, 造成隐患或倒塌, 其中尤以砖柱的包心砌筑而造成的倒塌事故更为突出。在这次质量抽检中, 仍可看到有的工程砌砖随意组砌, 许多砖柱仍然采用包心砌法, 并且内心还填以碎砖。

砖砌体一般多是受压的, 因此要考虑砌体的整体性与稳定性。砌体中的丁砖数量多, 就能增强横向拉结力。错误的组砌形式、包心砌筑砖柱、多皮通缝等都会影响砌体的质量。

1.4 砖和砂浆的强度不能保证

影响砖砌体的强度除有操作的因素外, 主要取决于砖和砂浆的强度, 只要其中之一的强废降低一级, 即会使砌体的强度降低15—20%。如果两者都降低一级, 即会更大的影响砌体强度。近几年, 有的工程在砖砌体施工前, 对砖的强度不进行检验, 砂浆不试配、不按配比配制。而在发生事故后, 经核查才知道砖与砂浆的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

1.5 砌体的水平灰缝厚度失控

砌体的水平灰缝厚度与砌体的抗压强度是紧密相关的。砌体本身是非匀质体, 砌体受压后产生变形, 这主要是因水平灰缝被压缩而引起的。砌体的破坏, 往往是由于灰缝的变形造成的, 水平灰缝厚度越大, 砂浆的横向变形也越大, 从而增大了砖的附加拉应力, 使砌体的抗压强度降低。据有关试验数据表明:砖砌体的水平灰缝厚度若从l0mm增厚为l2mm时, 即可使砌体强度降低25%。

如何控制砌体水平灰缝的厚度, 多年来是在砌体施工时设置皮数杆, 既控制砌体水平灰缝的厚度, 又标明竖向构造变化的部位。但近几年在一些地区, 却在砌体施工时不再设置皮数杆, 水平灰缝厚度全依操作者掌握。由于操作者的技术水平有高低, 因此在有的工程中出现失控情况, 内外甚至交不了圈, 既影响砌体强度, 又不美观。

1.6 构造柱夹层、断开

在七度地震设防地区的多层砖混结构房屋建筑中, 纵横墙交接处需设置钢筋棍凝土构造柱, 以增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在构造柱周围的砖砌体需砌成马牙搓, 使砖砌体能与构造柱衔接牢固形成整体。但现在却有不少基层施工人员不认识它的重要性, 他们在浇注构造柱混凝土前, 不清理砌砖时落入构造柱中的砂浆或垃圾, 致使构造柱出现夹层, 甚至断开的情况。有的工程构造柱不对正贯通, 层与层之间相互错位;构造柱与砌体没有加设拉结筋;砌体与构造柱的交接处也没有留马牙搓;致使设置的构造柱不仅不能起着增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反而起着削弱作用。这种潜在的危险在遇有地震等外力的作用时, 就会首先因此而使建筑物毁坏。

2 改进意见

2.1 要组织基层施工人员学“规范”

要保证砖砌体的施工质量, 就一定要严格地按“规范”的要求办。但据调查, 有些基层施工人员并不掌握和了解“规范”;以致有时片面或错误地去理解。如“规范”对砌体施工首先要求是同时砌筑, 如不能同时砌筑而必须临时间断时, 就应砌成斜搓。当留斜搓确有困难时, 才可留直搓。按上述要求就是在“确有困难”时方允许留直搓。而不少基层施工人员却片面地认为“规范”是允许留直搓的, 致使在没有困难的情况下也不砌成斜搓, 更谈不上同时砌筑了。一些地区先砌外墙、后砌内横墙、再砌内纵墙的“三步”砌筑法, 就是没有真正掌握“规范”要领。

2.2 改进操作工艺

砌砖的操作工艺虽不强调全国一致, 但从多年的实践来看, “三一”砌砖法是比较好的操作工艺, 而某些南方地区采用先铺长灰、再摆砖的方法应改革, 要制止这种操作方法。要求习惯用瓦刀的工人改用大铲也不一定很现实, 但瓦刀也是能砌好砖的, 这就要通过制订标准操作工艺来保证砌筑的质量。

2.3 一些传统的措施不能丢

为了保证砌筑的质量, 多年来曾采取一些有效措施, 如设置皮数杆、随时吊靠墙体的垂直度和平整度、37cm砖墙两面挂线、当天搅拌砂浆当天用完、干砖不上墙等。已经丢掉上述措施的应恢复继续采用。

2.4 重点监督砖混结构的墙体质量

各地的质量监督机构要以砖混结构墙体作为重点监督检查的项目。主要监督砌体使用的砖是否符合要求, 砂浆是否经过试配和按配比配合;砌体临时间断处是否衔接牢固, 构造柱是否有夹层与断柱情况, 是否与砌体衔接牢固;组砌形式是否有严重缺陷 (如包心砌筑砖柱) 。对地震设防区的砖砌体更要严格要求, 一般情况下不允许临时间断处留直搓。对砌筑质量差、不能保证砌体整体性与稳定性的, 一定要进行处理。

2.5 把砌筑质量作为砖混建筑技术改造的主要内容

砖混建筑要进行技术改造的内容很多, 如改善其技术性能及提高工业化程度。但是我们一定要把如何保证砌筑质量做为技术改造的主要内容。质量上不去, 性能再好的房子也是不会有人住的。要在墙体材料, 操作工艺、施工机具、砌体临时间断处衔接形式、以及构造柱的施工方法等方面花些力气去进行改造, 拟促使消灭在砌筑工程申长期存在的质量通病。

2.6 迅速修订现行的质量验评标准

现行质量验评标准只对影响砌筑质量的一般项目, 如组砌方法、临时交接处的处理均以定性要求, 致使一些基层的施工人员错误地认为可以忽略而不认真对待, 甚至在砌体的质量评定中对这一项目不评定, 其实这所谓的“一般项目”并不一般, 是对砌体的质量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对这一般项目的质量要求, 能够定量的应尽量由定性改为定量。

参考文献

[1]《现浇混凝土施工》王强,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99, 8.

[2]《混凝土施工的要求》张林, 洪刚.华夏出版社.1999、5.

[3]《混凝土养护》王章传, 昆仑出版社1999, 3.

砌体结构抗震措施 篇5

研究表明,简单规则的建筑物在地震中最不容易发生破坏。因此,无论在建筑平面还是立面上,均应力求质量、刚度均匀、对称分布,避免刚度突变或开设过大洞口。建筑平面上宜规则、简洁,使房屋质量中心与刚度中心尽可能一致,保证在地震作用下不发生较大的扭转效应。立面上应尽量降低房屋中心,避免头重脚轻。突出屋面部分不宜过高,避免发生鞭梢效应。

2.2 严格控制总层数及总高度

砌体结构中楼板重量近乎占到房屋总重量的一半,房屋总高度一定的情况下,多一层楼板意味着增加半层楼的地震作用。历次震害结果显示,砌体结构房屋层数越多,高度越高,地震中破坏程度越大,因此,有必要对砌体房屋总层数及总高度进行严格控制。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中7.1.2条规定了我国在不同砌体材料、不同抗震烈度下的总高度和层数限值。同时,横墙较少的多层砌体房屋,总高度应比规定降低3m,层数相应减少1层;各层横墙很少的多层砌体房屋,还应再较少一层。

2.3 合理布置楼梯间

楼梯间作为人员疏散通道,在紧急情况发生时,大量人员集中,如果在地震时破坏,极有可能造成伤亡,也使救援工作无法顺利进行。建筑物的四角是保证结构整体性的重要部位,地震时水平两个方向地震作用通过墙体传递,在角部形成合力,造成应力集中,故不宜在房屋的尽端和转角处设置楼梯间。

2.4 合理设置伸缩缝

砌体材料与钢筋混凝土的线膨胀系数不同,墙体和屋盖的刚度不同,当温度变化时,砌体墙体与钢筋混凝土屋盖将产生不同的变形。由于墙体变形受屋盖变形的制约,墙体中会产生温度应力,一定程度下会生成斜裂缝和水平裂缝。

为防止砌体由温差和墙体干缩引起的裂缝,可在产生裂缝可能性较大的.地方设置伸缩缝,如房屋平面转折处、体型变化处及错层处等。此外,在屋盖上设置保温、隔热层,或在屋面与墙体相接触的部位设置滑动层,也可有效防止温度裂缝。

2.5 重视构造柱与圈梁的设置

在多层砌体房屋中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能约束墙体变形,提高砌体抗剪强度,更重要的作用是增强墙体之间的连接,增强结构的整体性,提高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防止房屋在大震时的突然倒塌。

构造柱须与各层纵横墙的圈梁或现浇楼板连接,才能发挥约束作用。构造柱的设置部位因地震烈度、房屋高度的不同而异,具体可见《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7.3.1条的规定。

圈梁也是多层砌体房屋中重要的抗震构造措施,圈梁的设置可以防止因地基不均匀沉降或较大振动荷载对结构的不利影响。圈梁与构造柱相结合,对各层构造柱起到支撑点的作用,共同作为多层砌块房屋的约束边缘构件,限制开裂后砌体裂缝的延伸和砌体的错位,使砖墙有较大的延性和变形能力,继续吸收地震能量,避免墙体倒塌。

2.6 采用隔震结构

砌体结构中采用隔震措施可以有效抗震,即在建筑物上部结构与基础之间设置隔震层,延长整个结构体系的自振周期,增大阻尼,减小传到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从抗震性和经济性考虑,建在高烈度区的建筑更适合采用隔震结构。

结论

砖混结构砌体质量管理 篇6

关键词:砖混结构;砖砌施工;质量管理

作为一种兼具隔热保温、吸潮吸音、施工简便、材料易得、美观耐用、造价低廉以及便于维修等诸多优点的结构建筑,砖混结构建筑在我国建筑行业中占据重要位置,尤其是民用住宅建筑。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持续发展,对砖混结构建筑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而又由于砖混结构是以砌筑墙体为主要承重结构,要想提升砖混结构建筑质量,必须首先提升墙体的砌筑质量。因此,展开有关砖混结构砌体质量管理的研究,对于提升砖混结构建筑质量,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安全、稳健与持久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砖混结构砌体施工现存主要问题

当前,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在我国砖混结构建筑的砌体施工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质量问题(如表一所示),使得砖混结构砌体质量大打折扣,必须引起广大建筑工作者们的重视。

表一  我国砖混结构砌体施工现存主要问题

序号

问题类型

具体影响

1

砖浇水湿润程度不够

砖表面的水无法有效渗入砖内,滞留于砖面形成水膜,增大砌筑砂浆的流动性,砖产生滑动而出现砌体变形,墙面平整度与清洁度无法得以有效保持

2

砖砌体水平灰缝不够饱满

造成砖局部受压,砌体的抗压强度减弱

3

砖砌体竖缝砂浆不够饱满

减弱砌体的抗剪强度

4

留槎方法不够合理,接槎不够牢固

减弱建筑物的整体性与抗震性,增大砖混结构建筑的安全隐患

5

砖与砂浆强度得不到保证

砖的质量、砂浆的拌和质量存在很大波动性,砌体强度受到很大影响

6

构造柱夹层断开

削弱建筑物的整体抗震能力,增大使用安全隐患

二、砖混结构砌体质量管理措施

在充分了解当前我国砖混结构建筑砌体施工中存在的常见质量问题后,相关工作人员应积极采取措施,高效落实砖混结构砌体质量管理,显著提升砖混结构建筑质量

(一)严把原材料质量关

基于原材料质量的优劣对砖砌施工质量有着直接影响力,在正式施工前,应严把原材料质量关,认真做好施工材料的进场验收与使用检测工作。所选施工材料均应满足相应设计要求与规范标准。如沙子的含碱量与颗粒粒径大小、砂浆原料的等级标准与组成质量、砖的等级标准与抗压强度等常见指标必须充分满足设计规范。又如,砌筑清水墙体与柱体时,应尽量选用色泽均匀、边角整齐、大小一致的砖材。

(二)不断加大“规范”学习力度

为了促使基层施工人员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施工,有效保障砖砌体的施工质量,建设单位应定期组织施工人员进行应用规范学习。当前,某些施工队伍在砌筑墙体时采用“先外墙、再内横墙、后内纵墙”的三步砌筑法,该法不甚合理。事实上,“规范”中已经明确提出了有关构造柱的施工、留槎的临时间断、水平灰缝的控制等具体要求。由于部分施工人员没有认真研读和充分了解“规范”,未能真正掌握“规范”要领,才会出现上述不规范施工操作。因此,必须不断加大“规范”学习力度,使广大基层施工人员能够充分熟悉并准确应用“规范”,逐步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

(三)合理运用砌筑方法

基于砌筑方法运用的合理与否,將直接决定砖砌施工质量的高低。在实际施工时,应合理运用砌筑方法。一方面,坚持并发扬部分传统施工工艺。实践证实,37cm砖墙两面挂线、设置皮数杆、干砖不上墙、实时吊靠墙体平整度与垂直度、当天搅拌砂浆当天在规范规定时间内用完等传统工艺,能够实现对墙体垂直度、墙面平整度以及水平灰缝厚度的高效控制,应予以坚持与发扬。另一方面,积极改进现行操作工艺。例如,目前多采取“一铲灰、一块砖、一挤揉”的“三一”砌筑法,该改良工艺能够实现对水平灰缝饱满度的良好控制。

(四)及时处理常见裂缝

在砖混结构砌体施工过程中,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往往容易出现温度裂缝、沉降裂缝以及荷载裂缝等常见裂缝。基层施工人员应秉承“快速查明原因、准确鉴别性质、认真观测规律、明确处理目标以及合理选择方法”的基本原则,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方法来及时处理裂缝。目前,砖砌裂缝常用处理方法如表二所示。

表二  砖砌裂缝常用处理方法

序号

处理方法

具体操作

1

填缝处理

以高标号树脂砂浆、水泥砂浆加胶来处理填缝

2

砂浆嵌填

当对砖墙两面出现开裂现象时,将钢筋埋设于裂缝两侧,其中一头弯直钩嵌至砖墙内,随后以高标号水泥砂浆进行嵌填

3

压力灌浆

将水泥砂浆或者其他灌浆材料在一定压力下注入裂缝

4

整体加固

设置钢腰箍来加固有裂缝的整个墙体

三、结语

总之,为了显著提升砖混结构建筑质量,建筑砌筑工程人员应在充分了解当前我国砖混结构建筑砌体施工存在质量问题的基础上,严把原材料质量关、不断加大“规范”学习力度、合理运用砌筑方法、及时处理常见裂缝,从而高效落实砖混结构砌体质量管理,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的安全、高质、经济以及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江友香.浅谈如何加强砖混结构砌体的质量管理[J],大观周刊,2012(22).

[2]杨杰.援疆工程中砖混结构砌体施工质量探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15).

砖混结构建筑的砌体质量初探 篇7

1.1 水平灰缝砂浆不饱满

砖砌体的水平灰缝砂浆饱满度是影响砌体强度的一个很重要因素, 不饱满即会使砖局部受压或受弯, 降低砌体的抗压强度。因此《砖石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以下简称“规范”) 中, 规定了实心砖砌体的水平灰缝砂浆饱满度不得低于80%, 而现行的“验评标准”中, 也把水平灰缝砂浆饱满度列入砌砖工程的主要检验项目。

1.2 留搓接搓不符要求

砖混结构房屋建筑的墙体, 纵横墙同时砌筑可使交接处衔接牢固。但实际中有时要在交接处临时间断, 这在“规范”里也是允许的。但也提出一些要求:“砌体临时间断处的高度差, 不得超过一步脚手架的高度”;“对不能同时砌筑而又必须留置的临时间断处, 应砌成斜搓”;“留斜搓确有困难时, 除转角处外, 也可留直搓, 但必须做成阳搓, 并加设拉结筋。”

砖砌体交接处的牢固程度将直接影响建筑物的整体性及抗震性, 这种影响所造成的危害后果在正常情况下有时潜伏着, 当遇有地震等外力作用时就会毁于一旦。因此砖混结构房屋建筑中, 纵横墙交接处的质量是非常关键的, 对上述留搓接搓问题是亟待认真注意的突出问题。

1.3 组砌形式错误

实心砖砌体的组砌形式在“规范”中也是提出要求的, 如墙体宜采用一顺一丁、梅花丁或三顺一丁;砖柱不得采用包心砌法。这个问题过去很少被人重视, 近几年有的工程圆组砌形式错误, 而使砌体的承载能力削弱, 造成隐患或倒塌, 其中尤以砖柱的包心砌筑而造成的倒塌事故更为突出。在这次质量抽检中, 仍可看到有的工程砌砖随意组砌, 许多砖柱仍然采用包心砌法, 并且内心还填以碎砖。某建筑公司在砌筑砖墙时, 一层的墙体只有一皮丁砖, 其余全是顺砖, 这样的组砌就把墙体分割为两层皮。由于随意组砌, 碎砖又集中使用, 因此在很多工程的墙体中出现多皮通缝, 最多的达十多皮。

砖砌体一般多是受压的, 因此要考虑砌体的整体性与稳定性。砌体中的丁砖数量多, 就能增强横向拉结力。错误的组砌形式、包心砌筑砖柱、多皮通缝等都会影响砌体的质量。

1.4 砖和砂浆的强度不能保证

影响砖砌体的强度除有操作的因素外, 主要取决于砖和砂浆的强度, 只要其中之一的强废降低一级, 即会使砌体的强度降低15-20%。如果两者都降低一级, 即会更大的影响砌体强度。近几年, 有的工程在砖砌体施工前, 对砖的强度不进行检验, 砂浆不试配、不按配比配制。而在发生事故后, 经核查才知道砖与砂浆的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2009年5月, 某工程砖柱突然破坏, 导致倒塌事故的主要原因是使用了标号不明的砖和强度严重不足的砂浆。这个车间的砖柱, 设计要求使用100号砖、50号砂浆, 但实际砂浆的强度仅达到4号。如果使用的砖即或达到, 仅砂浆强度的降低即会使砌体的强度、至少降低40%以上, 如果砖的标号达不到100号, 那就会降低得更多。砌体强度被削弱得这么多, 怎么能不出事故呢?

在抽检的数百组砂浆试块强度中, 尽管砂浆强度低于设计和“规范”要求的并不多, 但同批的砂浆中, 强度的离散性很大, 50号砂浆高的可达216号, 低的仅有46号;25号砂浆高的可达52号, 低的仅有2号。还有的砂浆强度从试块检验报告单上的数据是达到了设计的要求, 但实际砌体中的砂浆强度却明显不足。因此对砖混结构房屋建筑的墙体质量保证, 首先要对砖和砂浆质量进行控制。

1.5 砌体的水平灰缝厚度失控

砌体的水平灰缝厚度与砌体的抗压强度是紧密相关的。砌体本身是非匀质体, 砌体受压后产生变形, 这主要是因水平灰缝被压缩而引起的。砌体的破坏, 往往是由于灰缝的变形造成的, 水平灰缝厚度越大, 砂浆的横向变形也越大, 从而增大了砖的附加拉应力, 使砌体的抗压强度降低。据有关试验数据表明:砖砌体的水平灰缝厚度若从l0mm增厚为l2mm时, 即可使砌体强度降低25%。

如何控制砌体水平灰缝的厚度, 多年来是在砌体施工时设置皮数杆, 既控制砌体水平灰缝的厚度, 又标明竖向构造变化的部位。但近几年在一些地区, 却在砌体施工时不再设置皮数杆, 水平灰缝厚度全依操作者掌握。由于操作者的技术水平有高低, 因此在有的工程中出现失控情况, 内外甚至交不了圈, 既影响砌体强度, 又不美观。

2 改进意见

2.1 要组织基层施工人员学“规范”

要保证砖砌体的施工质量, 就一定要严格地按“规范”的要求办。但据调查, 有些基层施工人员并不掌握和了解“规范”;以致有时片面或错误地去理解。如“规范”对砌体施工首先要求是同时砌筑, 如不能同时砌筑而必须临时间断时, 就应砌成斜搓。当留斜搓确有困难时, 才可留直搓。按上述要求就是在“确有困难”时方允许留直搓。而不少基层施工人员却片面地认为“规范”是允许留直搓的, 致使在没有困难的情况下也不砌成斜搓, 更谈不上同时砌筑了。一些地区先砌外墙、后砌内横墙、再砌内纵墙的“三步”砌筑法, 就是没有真正掌握“规范”要领。因此要组织广大基层施工人员学习“规范”, 使他们能够熟悉“规范”, 并准确地应用。在学“规范”条文中, 最好将“规范”修订组编制的“规范”培训讲义和修订说明也认真地学习一下, 这对掌握、应用“规范”是很有益处的。

2.2 改进操作工艺

砌砖的操作工艺虽不强调全国一致, 但从多年的实践来看, “三一”砌砖法是比较好的操作工艺, 而某些南方地区采用先铺长灰、再摆砖的方法应改革, 要制止这种操作方法。要求习惯用瓦刀的工人改用大铲也不一定很现实, 但瓦刀也是能砌好砖的, 这就要通过制订标准操作工艺来保证砌筑的质量。

2.3 一些传统的措施不能丢

为了保证砌筑的质量, 多年来曾采取一些有效措施, 如设置皮数杆、随时吊靠墙体的垂直度和平整度、37cm砖墙两面挂线、当天搅拌砂浆当天用完、干砖不上墙等。已经丢掉上述措施的应恢复继续采用。

2.4 重点监督砖混结构的墙体质量

各地的质量监督机构要以砖混结构墙体作为重点监督检查的项目。主要监督砌体使用的砖是否符合要求, 砂浆是否经过试配和按配比配合;砌体临时间断处是否衔接牢固, 构造柱是否有夹层与断柱情况, 是否与砌体衔接牢固;组砌形式是否有严重缺陷 (如包心砌筑砖柱) 。对地震设防区的砖砌体更要严格要求, 一般情况下不允许临时间断处留直搓。对砌筑质量差、不能保证砌体整体性与稳定性的, 一定要进行处理。

2.5 把砌筑质量作为砖混建筑技术改造的主要内容

砖混建筑要进行技术改造的内容很多, 如改善其技术性能及提高工业化程度。但是我们一定要把如何保证砌筑质量做为技术改造的主要内容。质量上不去, 性能再好的房子也是不会有人住的。要在墙体材料, 操作工艺、施工机具、砌体临时间断处衔接形式、以及构造柱的施工方法等方面花些力气去进行改造, 拟促使消灭在砌筑工程申长期存在的质量通病。

摘要:近几年, 在砖混结构的房屋建筑中, 曾发生多起因承重墙破坏而导致建筑物的整体倒塌。这些事故中, 有的是因设计严重错误, 有的是因施工质量低劣而造成的, 有的虽然未明显表现出来, 但如遇有地震等外力作用时, 就有可能突然爆发, 严重威胁社会和人民的生命财产, 必须予以严肃认真的对待。从设计和施工两个角度对此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 希望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和建筑业内的广泛讨论。

关键词:砖混结构,强度,规范,标准

参考文献

[1]王强.现浇混凝土施工.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99、8.

[2]张林, 洪刚.混凝土施工的要求[M].华夏出版社, 1999、5.

[3]王章传.混凝土养护[M].昆仑出版社, 1999、3.

多层砌体结构建筑的抗震探讨 篇8

1 多层砌体建筑抗震常用处理措施

砌体结构是采用砌块和砂浆砌筑而成的墙、柱作为建筑物主要受力构件的结构。其是通过砌块和砂浆的互相作用及纵横墙的拉结而达到具有一定整体性和承重能力。但砌体的抗拉、弯、剪的强度又较其抗压强度低, 导致建筑变形能力小, 抗震性能差等缺点, 使砌体结构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因此改善砌体的延性, 提高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和抗震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常用的砌体建筑抗震处理措施, 应注意以下几类。

1.1 有效的结构。

房屋的水平面和竖直面不能太过复杂, 奇异, 要保证重力点和整个构造的中心是同一个点, 并且这一点越往下越好。一般遵循上方轻而下体结实的原则。这样水平摇晃的情况发生倒塌的几率也大大降低, 竖直方向的面应该平整, 杜绝鞭稍效应, 要掌握好建筑的硬度和构造之间的关系。如果某些建筑一定要靠复杂的外形来符合设计师和实际地形的需要就要搞一些抗震缝, 将大的复杂整体分割为不同的小的简单整体。

1.2 对于建筑竖直方向的把握。

理论与实践都可以证明。占地面积相同的情况下, 如果建筑物越高, 抗击地震的能力也就越弱。一方面地震产生的摇晃, 越到上层, 情况越激烈, 更容易倒塌, 另一方面上层重量过大, 引起根部受力过大, 建筑容易横截断掉。所以说对于建筑高度在不同的地区是有不同的要求的, 在这方面要给予注意。具体的要求要参看《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对于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也要择优选择不太高大的建筑。

1.3 要加强建筑硬度以及建筑的统一程度。

能够加强建筑硬度和统一程度的办法很多。通常被正式使用并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墙的材料改变以及墙与墙之间角度的契合, 柱子的刚性支撑等来实现的。砌体结构关于加强抗地震能力就是通过墙体的强度来实现的。所以说将水平和竖直层面通过间距和材料内容的控制来改变墙体的受力程度和受力面积, 以及受力方向, 都是可以达到相应的要求的, 将会十分有效。墙体布置时, 应尽量采用纵墙贯通的平面布置, 而当纵墙不能贯通布置时, 则应在墙体交接处采取加强措施。而横墙最大间距就是为了满足楼盖对传递水平地震所需的刚度要求。其中, 在8度设防时, 现浇或装配整体钢筋混凝土楼盖板的多层砌体建筑的横墙最大间距为15米。如横墙间距过大时, 纵墙会因过大的层间变形而产生平面的弯曲破坏。

在多层砌体建筑中设置水平圈梁, 可加强内外墙的连接, 增强建筑的整体性。特别是屋盖和基础顶两处的圈梁的设置具有提高建筑的竖向刚度和抗御不均匀的沉降能力。由于圈梁的约束作用使楼盖与纵、横墙构成箱形结构, 能有效地约束装配板材的散落, 使砖墙发生平面倒塌可能性大为降低, 以充分发挥各片墙体的抗震能力。

在砖墙设构造柱能提高砌体建筑的延性, 发挥砖墙砌体侧向挤出塌落的约束作用, 使砌体的抗剪承载能力提高10~30%, 提高了砌体结构的变形能力。另外在建筑中设置构造柱能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性, 利用其塑性变形和滑移摩擦来消耗地震能量, 从而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 且圈梁与构造柱一起对墙体在竖向平面内进行约束, 可限制墙体裂缝的开展, 并减小裂缝与水平面的夹角, 保证墙体的整体性和变形能力, 提高了墙体的抗剪能力, 因此构造柱与圈梁的设置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抗震措施。

2 隔震技术及消能减震技术应用

隔震技术是国际上热门的工程抗震新技术, 它通过把隔震消耗装置 (如橡胶隔震垫) 安放在结构底部和基础或底部柱顶之间, 把上部结构和基础隔开, 这样改变了结构的动力特性和动力作用, 明显地减轻结构的地震作用, 以达到“以柔克刚”的效果。国内外大量的实验和工程时间证明, 隔震体系一般可使结构水平地震加速度下降60%左右, 从而消除或有效的减轻结构的地震损坏, 提高建筑物及人员的安全性。隔震体系是有很大的垂直承载里 (50T-2000T) 及很大的垂直压缩刚度, 而其水平变形刚度较小0.25KN/mm-1.8KN/mm, 水平及限变位值较大 (10-50cm) , 因此具有足够大的初始刚度, 以抵抗风荷载和轻微地震, 当强地震发生时, 又能自由内柔性滑动, 而变形过大时, 刚度就回升, 具有保护和限制作用。钢板夹层橡胶隔震垫具有较大的复位能力, 在多次的地震实践中都是后动瞬时复位。同时, 它面抗性能好, 一段使用寿命可在70年以上, 远远超过一般民用建筑物的50年使用年限的要求。根据其特性, 一般来讲隔震技术主要适用于多层建筑及低层建筑中。

建筑结构消能减震技术的方法指在结构的某些部位〈如支撑、剪力墙、节点、连接缝或连接件等〉设置消能阻尼装置或元件, 通过消能装置产生摩擦非线性滞回变形耗能来耗散或吸收地震能量以减小主体结构的水平和竖向地震反应, 从而避免结构产生破坏或倒塌, 以达到减震、抗震的目的。但此种方法主要使用于高层或超高层。

隔震和消能减震技术虽然能够大幅度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并且新的抗震设计规范已给出了隔震和消能减震技术工程应用的指导性意见, 然而针对于现在的施工条件和大环境来说仍然不适用, 一来造价太高, 并且真正实施起来难度大, 技术要求高。所能够达到的水平也有待商榷。所以说迎来新的抗震方式还需要一定的过渡时间来有一个缓冲。

3 结束语

综合上述内容可以得出, 通常来说规范平整简洁的几何构造, 分散受力的有效材料, 防止倒塌的特殊装置设置, 是提升稳固度的几个基本而有效的方式。并且对建筑底层的设计强度要顾忌到受力后产生的结构扭曲也会引起承重和抗震性能的改变, 并且要明白地震引起的灾害不仅仅是一种也并不是一次性的, 有很多连带作用, 可能引起火灾和水灾, 在这两方面都要同时做好准备。

地震带来的隐形灾害和显性灾害的种类和方式是各种各样的, 往往令人措手不及。所以只能从灾害发生以前来进行预防性的措施, 要求设计人员在进行建筑规划的时候要将抗震性能最大最好的考虑进去, 并且技术和资金都要到位。

参考文献

[1]施楚贤.砌体结构[M].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施楚贤.砌体结构[M].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

砖混结构建筑的砌体施工质量控制 篇9

1.1 砖浇水湿润程度不够

砖在砌筑前浇水湿润是一道不可少的工序。砖浇湿后, 灰缝中砂浆的水份不会很快被砖吸收, 从而使砂浆强度正常地增长, 并且增强了砖与砂浆间的粘结, 还能使砂浆保持一定的流动性, 从而便于操作, 有利于保证砌体的砂浆密实饱满。但是, 如果砖浇水过湿, 或对砖现浇水现用, 砖表面的水不能渗进砖内, 滞留在砖面上形成水膜, 使砌筑砂浆流动性增大, 砌体内的砖产生滑动使砌体变形。墙面平整度不易控制, 而且使清水墙墙面不能保持清洁。因此, 对砖的含水率应该控制在一定范围, 而且还要规范浇水的方法。砖浇水湿润后的理想含水量为饱和含水率的2/3, 约10%~15%。在工地检查中, 以将砖砍断, 其断面四周的饮水深度达到10~20mm即可。对砖浇水不应在使用时临时浇水, 应提前1天浇水湿透。严禁干砖上墙。

1.2 水平灰缝砂浆不饱满

砖砌体的水平灰缝砂浆饱满度是影响砌体强度的一个很重要因素。水平灰缝砂浆饱满度不合格的砌体, 当荷载作用时, 砖在砌体中与砂浆接触的几个局部面积上, 集中承受上部传下来的荷载, 使其处于受弯、受剪和局部受压的复杂受力状态。由于砖的厚度小, 且为受压脆性材料, 其抗弯抗剪性能差, 当砖处于受弯、受剪和局部受压状态时, 容易造成提早开裂, 使砖砌体丧失承载能力。在工地检查中, 采用“百格网”法检查水平灰缝饱满度不低于80%即可。

1.3 留搓接槎不符合要求

留槎的方法是否合理, 接槎是否牢固, 直接影响砖墙的砌筑质量, 即建筑物的整体性, 对于抗震设防的建筑物更是一个关键问题。

砖砌体留槎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因砌砖不立皮数杆, 先砌筑外墙4个墙角 (立头角) , 再砌山墙和纵墙的墙身, 这时就出现了留槎, 而且普遍留的是直槎, 不是斜槎。 (2) 内外墙不同时砌筑已成普遍现象, 且又留的是直槎, 少数的还留阴槎。 (3) 留设的斜槎不符台要求, 有的只在墙身下面1 m左右留斜槎, 上面仍为直槎。 (4) 留直槎时, 也不按规范规定设置拉结钢筋:如采用冷拨钢丝作拉结筋;拉结钢筋长度不够, 拉结筋的间距不保证;拉结筋的末端也不加工成弯钩等等。 (5) 接槎质量马虎, 接槎处砖不顺直砂浆也不饱满, 有的几乎没有砂浆。

1.4 组砌形式错误

砖砌体一般多是受压的, 因此要考虑砌体的整体性与稳定性。砌体中的丁砖数量多, 就能增强横向拉结力。错误的组砌形式、包心砌筑砖柱、多皮通缝等都会影响砌体的质量。有的工程砌砖随意组砌, 许多砖柱采用包心砌法, 并且内心还填以碎砖。由于随意组砌, 碎砖又集中使用, 因此在很多工程的墙体中出现多皮通缝, 最多的达十多皮。

1.5 砖和砂浆的强度不能保证

影响砖砌体的强度除有操作的因素外, 主要取决干砖和砂浆的强度。因此对砖混结构房屋建筑的墙体质量保证, 首先要对砖和砂浆质量进行控制。近几年, 有的工程在砖砌体施工前, 对砖的强度不进行检验, 砂浆不试配、不按配比配制。在发生事故后, 才知道砖与砂浆的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

1.6 构造柱夹层、断开

在七度地震设防地区的多层砖混结构房屋建筑中, 纵横墙交接处需设置钢筋棍凝土构造柱, 以增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在构造柱周围的砖砌体需砌成马牙槎, 使砖砌体能与构造柱衔接牢固形成整体。但现在却有不少施工人员在浇注构造柱混凝土前, 不清理砌砖时落入构造柱中的砂浆或垃圾, 致使构造柱出现夹层, 甚至断开的情况。有的工程构造柱不对正贯通, 层与层之间相互错位, 构造柱与砌体没有加设拉结筋;砌体与构造柱的交接处也没有留马牙槎。致使设置的构造柱不仅不能起着增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反而起着削弱作用。这种潜在的危险在遇有地震等外力的作用时, 就会首先引起建筑物毁坏。

2 砖砌体施工的质量控制措施

2.1 组织施工人员学习应用规范

要保证砖砌体的施工质量, 就一定要严格地按“规范”的要求施工。如“规范”中对于临时间断留槎方法, 构造柱的施工方法、水平灰缝的控制都有明确要求, 但有些施工人员并不掌握和了解“规范”。有些队伍施工中出现先砌外墙、后砌内横墙、再砌内纵墙的“三步”砌筑法, 就是没有真正掌握“规范”要领。因此要组织广大基层施工人员学习“规范”, 使他们能够熟悉“规范”, 并准确地应用。

2.2 严格控制进场材料质量

砖的品种、强度等级必须符合设计要求。用于清水墙、柱表面的砖, 应边角整齐、色泽均匀。配制砂浆的各种原材料质量、等级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2.3 改进操作工艺, 采用合适的砌筑方法

水平灰缝砂浆饱满度很大程度是取决于砌筑方法, 从目前的施工情况来看, 采用“三一”砌砖法 (一铲灰、一块砖一挤揉) 。这种砌筑方法只要砂浆稠度适当, 一般是能使砂浆饱满度达到80%以上, 而且竖缝也能挤进砂浆。能够较好地控制水平灰缝的饱满度。

2.4 坚持和发扬传统的施工工艺

多年来砌体施工中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 如设置皮数杆, 随时吊靠墙体的垂直度和平整度、37cm砖墙两面挂线, 当天搅拌砂浆当天用完, 干砖不上墙等。通过多年的实践证明, 这些传统工艺对于水平灰缝厚度、墙面的平整度、垂直度等指标可以有效的控制, 应该继续采用。

2.5 加强施工过程中关键工序的检查

砖混结构建筑的砌体施工质量控制 篇10

1.1 砖浇水湿润程度不够

砖在砌筑前浇水湿润是一道不可少的工序。砖浇湿后, 灰缝中砂浆的水份不会很快被砖吸收.从而使砂浆强度正常地增长, 并且增强了砖与砂浆间的粘结, 还能使砂浆保持一定的流动性, 从而便于操作, 有利于保证砌体的砂浆密实饱满。但是, 如果砖浇水过湿, 或对砖现浇水现用, 砖表面的水不能渗进砖内, 滞留在砖面上形成水膜, 使砌筑砂浆流动性增大, 砌体内的砖产生滑动使砌体变形。墙面平整度不易控制, 而且使清水墙墙面不能保持清洁。因此, 对砖的含水率应该控制在一定范围, 而且还要规范浇水的方法。砖浇水湿润后的理想含水量为饱和含水率的2/3, 约10%~15%。在工地检查中, 以将砖砍断, 其断面四周的饮水深度达到10~20mm即可。对砖浇水不应在使用时临时浇水, 应提前1天浇水湿透, 严禁干砖上墙。

1.2 水平灰缝砂浆不饱满

砖砌体的水平灰缝砂浆饱满度是影响砌体强度的一个很重要因素。水平灰缝砂浆饱满度不合格的砌体, 当荷载作用时, 砖在砌体中与砂浆接触的几个局部面积上, 集中承受上部传下来的荷载, 使其处于受弯、受剪和局部受压的复杂受力状态。由于砖的厚度小, 且为受压脆性材料, 其抗弯抗剪性能差, 当砖处于受弯、受剪和局部受压状态时, 容易造成提早开裂, 使砖砌体丧失承载能力。在工地检查中, 采用“百格网”法检查水平灰缝饱满度不低于80%即可。

1.3 留搓接槎不符合要求

留槎的方法是否合理, 接槎是否牢固, 直接影响砖墙的砌筑质量, 即建筑物的整体性, 对于抗震设防的建筑物更是一个关键问题。

砖砌体留槎存在以下几个问题:a.因砌砖不立皮数杆, 先砌筑外墙4个墙角 (立头角) , 再砌山墙和纵墙的墙身, 这时就出现了留槎, 而且普遍留的是直槎, 不是斜槎。b.内外墙不同时砌筑已成普遍现象, 且又留的是直槎, 少数的还留阴槎。c.留设的斜槎不符合要求, 有的只在墙身下面1 m左右留斜槎, 上面仍为直槎。d.留直槎时, 也不按规范规定设置拉结钢筋:如采用冷拨钢丝作拉结筋;拉结钢筋长度不够, 拉结筋的间距不保证;拉结筋的末端也不加工成弯钩等等。e.接槎质量马虎, 接槎处砖不顺直砂浆也不饱满, 有的几乎没有砂浆。

1.4 组砌形式错误

砖砌体一般多是受压的, 因此要考虑砌体的整体性与稳定性。砌体中的砖数量多, 就能增强横向拉结力。错误的组砌形式、包心砌筑砖柱、多皮通缝等都会影响砌体的质量。有的工程砌砖随意组砌, 许多砖柱采用包心砌法, 并且内心还填以碎砖。由于随意组砌, 碎砖又集中使用, 因此在很多工程的墙体中出现多皮通缝, 最多的达十多皮。

1.5 砖和砂浆的强度不能保证

影响砖砌体的强度除有操作的因素外, 主要取决干砖和砂浆的强度。因此对砖混结构房屋建筑的墙体质量保证, 首先要对砖和砂浆质量进行控制。近几年, 有的工程在砖砌体施工前, 对砖的强度不进行检验, 砂浆不试配、不按配比配制。在发生事故后, 才知道砖与砂浆的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

1.6 构造柱夹层、断开

在七度地震设防地区的多层砖混结构房屋建筑中, 纵横墙交接处需设置钢筋棍凝土构造柱, 以增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在构造柱周围的砖砌体需砌成马牙槎, 使砖砌体能与构造柱衔接牢固形成整体。但现在却有不少施工人员在浇注构造柱混凝土前, 不清理砌砖时落入构造柱中的砂浆或垃圾, 致使构造柱出现夹层, 甚至断开的情况。有的工程构造柱不对正贯通, 层与层之间相互错位, 构造柱与砌体没有加设拉结筋;砌体与构造柱的交接处也没有留马牙槎。致使设置的构造柱不仅不能起着增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反而起着削弱作用。这种潜在的危险在遇有地震等外力的作用时, 就会首先引起建筑物毁坏。

2 砖砌体施工的质量控制措施

2.1 组织施工人员学习应用规范

要保证砖砌体的施工质量, 就一定要严格地按“规范”的要求施工。如“规范”中对于临时间断留槎方法, 构造柱的施工方法、水平灰缝的控制都有明确要求, 但有些施工人员并不掌握和了解“规范”。有些队伍施工中出现先砌外墙、后砌内横墙、再砌内纵墙的“三步”砌筑法, 就是没有真正掌握“规范”要领。因此要组织广大基层施工人员学习“规范”, 使他们能够熟悉“规范”, 并准确地应用。

2.2 严格控制进场材料质量

砖的品种、强度等级必须符合设计要求。用于清水墙、柱表面的砖, 应边角整齐、色泽均匀。配制砂浆的各种原材料质量、等级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2.3 改进操作工艺, 采用合适的砌筑方法

水平灰缝砂浆饱满度很大程度是取决于砌筑方法, 从目前的施工情况来看, 采用“三一”砌砖法 (一铲灰、一块砖一挤揉) 。这种砌筑方法只要砂浆稠度适当, 一般是能使砂浆饱满度达到8 0%以上, 而且竖缝也能挤进砂浆。能够较好地控制水平灰缝的饱满度。

2.4 坚持和发扬传统的施工工艺

多年来砌体施工中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 如设置皮数杆, 随时吊靠墙体的垂直度和平整度、37cm砖墙两面挂线, 当天搅拌砂浆当天用完, 干砖不上墙等。通过多年的实践证明, 这些传统工艺对于水平灰缝厚度、墙面的平整度、垂直度等指标可以有效的控制, 应该继续采用。

2.5 加强施工过程中关键工序的检查

检查砌体使用的砖是否符合要求, 砂浆是否经过试配和按配比配合。砌体临时间断处是否衔接牢固, 构造柱是否有夹层与断柱情况, 是否与砌体衔接牢固;组砌形式是否有严重缺陷 (如包心砌筑砖柱) 。对地震设防区的砖砌体更要严格要求, 一般情况下不允许临时间断处留直槎。对砌筑质量差、不能保证砌体整体性与稳定性的, 一定要进行处理。

摘要:在砖混结构房屋建设中, 砖体砌筑的施工量很大, 而且又为承重结构, 所以加强对砖砌体在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非常必要。砖砌体由砖和砂浆组成。除应采用符合质量要求的原材料外.还必须对影响砌筑质量的主要因素:砖的浇水湿润程度, 砂浆饱满度, 临时间断处接槎是否牢固.组砌形式和水平灰缝厚度等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查、监督和控制。本文主要讨论影响砖砌体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及质量控制措施。

上一篇:农村饮用水保护现状下一篇:声像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