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诉求

2024-08-02

就业诉求(精选三篇)

就业诉求 篇1

一、下岗工人基本特点

(一) 年龄呈现中年化。

唐山市作为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城市之一, 拥有着大量工业企业和庞大的就业人群, 但是由于唐山钢铁产业链条短, 创新能力不强, 产能严重过剩, 增长方式粗放, 环境压力巨大, 所以众多钢铁、煤矿企业停产、减产, 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 必然会伴随着人员的变动, 这就使得一大批廉价、中年劳动力被淘汰, 下岗工人数量也就随之增多, 经过调查, 他们的年龄大多集中在40~55岁之间。

(二) 健康状况普遍较差。

唐山市是河北省重要的重化工业城市, 这些下岗工人以前大多从事体力劳动, 而且劳动强度比较大, 工作环境差, 在这种情况下身患慢性病和疾病的几率增大。由于当时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完善, 劳动者医保制度不完善, 许多人患病后选择先扛着, 然后再去小诊所买些药物服用。并且这些劳动人群的健康意识极度欠缺, 他们中只有很少一部分人会选择定期体检, 因此健康状况普遍较差。

(三) 原工作单位多为国企。

主要原因是国家经济体制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或者部分国有企业改制取消, 所产生的下岗职工。下岗后, 国有单位一般答应每月给予基本生活补助, 并且给予养老保险, 但是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 物价上涨, 基本的生活补助无法满足生活需要, 同时医药、教育开支加大生活支出, 家庭生活入不敷出, 生活压力增大;另一方面下岗职工下岗时大多数达不到养老金领取的法定年龄, 生活愈加窘迫。

二、下岗工人生活现状及价值诉求

(一) 就下岗后的生活来源来看:

仅有极少一部分人进入私企, 在下岗后顺利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多数人在下岗之后靠打零工或者做小买卖维持生计, 例如卖菜、卖水果、做家政、当保卫或者给人看大门。更有一部分人由于年龄、身体原因选择在家待业。由此可见, 下岗之后, 他们的工作具有很大不稳定性, 随时有失业危险, 而且工资普遍偏低。与此同时, 他们要挑起家里的大梁, 必须成为家里的经济支柱。上面有年迈的老人体弱多病需要照料, 下有孩子的学费、补课费急需资金, 因此生活十分困难。“真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花”, 一位接受调查者说。

(二) 就社会保障制度来说:

(1) 下岗工人失业保险制度存在诸多漏洞, 失业保险制度应该对失业者及其家庭在失业期间的基本生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但是现在这对于下岗失业者来说, 仅仅是消极的补助, 他们只能寻求再就业来解决生活困难。 (2) 养老保险金和医疗保险金缴纳困难。2004年养老保险缴纳额2, 015元, 医疗保险992元, 2010年分别上升为6, 000元、3, 000元, 二者相加为9, 000元。下岗工人的养老保险费按规定由原企业缴纳, 但是有的企业破产, 有的企业被兼并, 连在职的职工工资也难以发放, 那么他们的养老保险金只能搁置一旁了。在下岗工人下岗后, 由于工作不稳定, 收入困难, 家庭负担重, 再加上养老保险的逐年增长, 他们缴纳养老保险金就愈加困难。一位调查者说:“我现在能维持基本生活已经不错了, 哪里还有闲钱去交养老保险金和医疗保险, 那对我来说已经是奢求了。” (3)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存在一定的问题。目前, 一些由于各种原因领不到基本生活费的下岗工人, 也难以纳入其他两项社会保障制度的范围。首先由于他们未与原企业解除劳动关系, 所以不符合领取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 即使是已领取社会救济的下岗工人家庭, 其“低保”资格也有因各种原因随时被取消的风险, 而且受访户普遍表示领取的低保金仅能支持基本生活开支。

(三) 就下岗工人再就业现状来看:

一部分受访者表示遭到了用人单位年龄和文凭限制;一部分受访者因为专业单一, 技术面窄而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技术要求;还有受访者觉得下岗后难以找到切实可行的渠道及时了解用人单位的招工信息, 因而错过了合适的工作机会。而更多的下岗职工为了实现生存需要, 因而从事一些社会边缘职业, 如打零工、经营小买卖、干体力活、家政服务, 等等。

就上述情况, 下岗工人也提出了自己的价值诉求, 他们希望政府在实施延迟退休政策时能够关注到他们这一弱势群体, 改善他们再就业困难的问题, 并且希望政府能够进一步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 从而改善他们的生活现状。

三、下岗工人再就业方案设计

(一) 政府和企业定期举办再就业招聘会。

下岗工人在面对延迟退休政策实施的必然性、收入来源单一、家庭负担较重以及物价上涨很快、货币价值贬值力度大等现实环境时, 他们还是希望能够通过再就业来解决这些问题, 因此政府和企业应该定期举办再就业招聘会。提供再就业机会会有以下优势:第一, 下岗工人的资本存量很大, 心智成熟, 处事老练, 有工作经验, 有社会阅历, 有技术基础, 有一定的道德约束力;第二, 下岗工人珍视就业机会, 容易产生归属感, 敬业精神较强, 稳定程度较大;第三, 组织纪律与法纪意识均较强, 薪资要求不会过分, 一般不存在住房等生活上的要求。

(二) 完善信息网络, 对下岗工人进行再就业培训。

建立和完善信息网络提供, 通过不同的途径增多再就业机会。比如, 网络招聘、社会招聘、人才市场、熟人介绍、一览职通车等。同时, 要发动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和实施对下岗工人从事职业进行必需的职业指导、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的培训, 并根据培训对象和所从事的职业进行短期、中期、长期的不同形式的再就业培训。

(三) 根据自身需求提供多样化的就业机会。

由于下岗工人数量庞大, 自身健康条件和经济条件有差别, 所以在提供再就业机会的时候应该多样化, 例如可以安排一些简单轻松但薪资相对低的服务工作, 也可以安排一些要求较高、薪资相对好的工作机会, 这样可以使得下岗工人工作选择性较大, 让他们有工作可做, 有工资可得。

(四) 政府应实施一系列优惠政策。

(1) 税收减免:下岗职工从事社区居民服务业, 符合规定免税项目范围的, 在规定期限内给予免征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等项税收优惠政策; (2) 工商登记优惠:下岗职工申请从事个体经营或开办私营企业的, 在开业一年内, 减免工商管理行政性收费;下岗职工从事社区居民服务业的, 三年内可免收工商管理行政性收费等; (3) 行政性收费优惠:下岗职工从事社区居民服务业的, 三年内可免收行政性收费。下岗职工申请从事个体工商经营、家庭手工业或开办私营企业的, 工商、城建等部门要及时办理有关手续, 开业一年内减免工商管理等行政性收费; (4) 信贷优惠政策:对积极吸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中小企业、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等就业实体的, 以及下岗职工从事个体经济或组织起来兴办服务型企业的, 只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产品适销对路、符合贷款条件, 有关商业银行和信用社要积极给予贷款支持, 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要优先安排此类贷款。

(五)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1) 给予下岗工人适当的失业补助, 积极为其提供再就业机会, 使他们能够尽快走出下岗的困境; (2) 完善诚镇医疗保险, 提高报销份额, 让下岗工人能进得起医院, 负得起医疗费, 减少因生病带来的家庭困难; (3) 对于下岗工人的养老保险金, 政府应该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尽量避免出现大幅增长, 使得他们能够缴得起; (4) 应该建立基本生活保障金的监督体制, 保证每个下岗工人家庭能够按时按份地得到保障金, 减轻家庭生活困难。

当前, 延迟退休政策在我国的实施条件较好, 但是对于特殊人群特别是下岗工人这一群体需要给予一定的关注, 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 保证他们再就业的顺利进行, 从而增强政策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增强改革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实现公平和效率的兼顾。

摘要:近年来, 我国老龄化速度加快, 人口红利逐渐消失, 延迟退休政策实施有一定的必然性, 这将会对下岗工人造成很大影响。本文以唐山市下岗工人为例, 从他们的基本特点、生活现状以及价值诉求等方面进行分析, 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下岗工人,基本特点,价值诉求,延迟退休方案

参考文献

[1]汪晓林.延迟退休年龄的可行性分析[J].现代妇女 (理论版) , 2014.5.

[2]尹曙光.浅析对于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措施[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3.

[3]李晴.唐山市钢铁业的机遇与挑战[J].经济, 2008.5.

辨析感性诉求与理性诉求 篇2

定义:感性广告 ,以传递商品的精神属性(如豪华、气派、时髦、高雅等)及其所拥有的象征意义和表现能力等信息为核心 ,以消费者的心理情感满足为依据 ,以引起诉求对象的情感反应为目标的广告。

优点:

1、弥补和超越了理性的不足 ,关注了人的价值 ,满足了个人情感心理的需要 ,增加了商品的人情味 ,给人以亲切感

2、一种情绪、情感的体验,是对产品的一种感性认识,得到的知识产品的软信息

3、以消费者的情感或社会需要为基础,宣传的是广告品牌的附加价值 容易抓住消费者的心,更容易打动消费者,促使其购买产品

缺:

1、缺乏产品基本功能和质量等硬性指标的支撑 ,忽视了质量

注意点:

1、必须根据产品的特性,对于有些产品,理性诉求的效果会更好,如汽车等高档消费品

2、在使用中还应该考虑广告的投放时机、投放范围以及企业的承受力

3、一定要有真情实感,避免虚情假意

(可以把这则广告下载下来,放映后进行适当的解析)

例:孔府家酒的广告“孔府家酒,叫人想家”是一则成功的电视广告,在1994花都杯首届电视广告大奖赛中,一举夺得三项大奖:金塔大奖、公众大奖和最佳广告语奖。

在中国人的思想中,“家”是一个无可替代的概念。孔府家酒的这则广告就抓住了中国人“爱家、恋家”的这一情感,始终贯穿着一个“家”字,深深地打动了消费者的心。在广告中,借助当时热播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的主题歌旋律通过刘欢深情的语调(实际上并非刘欢所唱,只是十分像)唱出“千万里,千万里,我一定要回到我的家”,接着便是王姬转过头说出“孔府家酒,叫人想家”的广告语。此时此地,最为一个中国人,看完这则广告怎能不受感染,在感动之余自然而然的就会想起孔府家酒,想到温暖的家。

通过这则广告的推动,孔府家酒的销量迅速提升,在消费者中的知名度也进一步提高。在这之前,孔府家酒在广告中长期宣传的是“荣获布鲁塞尔金奖,出口量居全国第一”。

理性诉求

定义:谓理性广告 ,则是以传递产品的质量、功能、技术、价格、服务等信息内容为核心 ,以科学为基础 ,以诉求对象的物质性满足为依据 ,以激发诉求对象的理性思考为目标的广告。

优:

1、给消费者以实际利益 ,满足他们某种切实需要,给人以真实感、信任感

缺:

1、人的情感和个性遭到了冷落和轻视 ,有强烈的商业味 ,缺乏亲和力

2、有一定的强制性,需要消费者通过理性思考,进行分析、比较进而做出选择

3、语言是直白的,是说理的,像一篇说明文,枯燥

注意点:

1、不要故意拔高其产品性能和效果(例,医药,美容品广告)

2、不要使用虚假广告(投资信息方面的广告)

3、恰当的使用理性诉求,不要变成对消费者的一种说教,使消费者从本能上产生抵触情绪,从而造成广告的失败

感性诉求PK理性诉求

那么,打动头脑和打动心灵哪一个更佳?

适用性: 理性诉求:理性产品。主要指产品科技含量大,价值较高、产品耐用,购买周转时间长、购买时选择性大、购买决策相对复杂,与消费者物质利益与人身利益关系较密切,且受理性思想支配力较大的产品。主要指耐用的选购品与特殊品,如:家电、汽车、住房、精密仪表、摄影器材、医药及医疗器械品等。

感性诉求:感性产品。感性产品是指日常的低值、低关心度的非耐用消费品,即流转速度快、购买周期短、购买频率高、购买决策相对简单、受感性冲动购买情绪影响较大的产品。

在宣传理性产品时采用感性诉求,有时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手段,往往也会取得较好的成效。

如 ,化妆品广告 ,采用理性广告形式 ,就会数说其 “增白、防晒、便宜” 等众多功能 ,给人 “王婆卖瓜 ,自卖自夸” 的吹嘘之感 ,毫无人情味。同样是化妆品广告 ,如采用感性广告形式 ,像潘虹的 “我爱霞飞金牌特白蜜” ,王祖贤 的 “伊思丽使人美丽” ,胡慧中的 “要想跟我一样 ,请用洁来雅” 等感性广告 ,格调基本相同 ,用 “明星的爱” 唤起 “消费者的爱”。

但是消费者是理性与感性的结合体,既有理性需求 ,也有感性欲望。需求是物质的、有限的 ,欲望是情感的、无限的。消费者的需求与欲望是与社会生活的大环境相一致 ,向着高度理性和高度感性融合方向发展的。

理性诉求主要是向受众传达关于产品功能、质量、技术等方面的信息,使受众经过判断、推理等思维过程,理智地做出决定。感性诉求则主要是建立受众与产品的情感联系,诉之以情,晓之于理以使其对所广告的产品产生良好的感情与态度。两种诉求方式都有各自的特点以及优点。从某些方面来说,感性诉求广告比理性诉求广告在电视广告中更有优势。由于电视媒介自身的特点,观众更喜欢看一些有情节性、故事性较强的内容,因此单一的理性诉求形式就会显得枯燥、乏味,不能有效地吸引消费者。

就业诉求 篇3

回望2008年, 我们有着太多的感慨和感动, 如果我们试着找出一个关键词的话, 我想“多难兴邦”最为合适。因为大到国家的发展, 小到企业的成长都印证了这四个字。面对灾难, 上至国家领导人, 下至一般群众无不全心投入, 不怕辛苦、不畏艰难、不计报酬, 以抢救生命, 灾后重建为第一要务。当以追求组织利益最大化为首要目标的企业和企业家面对这一问题时, 可能更多的是谨慎的决策和务实的举措。当我们回想灾情发生后的中国企业家的行为时, 我首先想到了两个人:王石和陈光标。前者是中国地产界乃至国内商界的标杆人物, 后者则被誉为“中国首善”。两位知名企业家面对这一问题时, 表现了完全不同的反应。地震发生后第二天王石在其博客撰文, “捐款不应该成为企业的负担, 并建议万科员工每人捐10元以上”, 从而引发了多方责骂, 当然王石也及时道歉并决定拿出1亿元援建灾区;而陈光标在第一时间召集数十辆吊车和挖掘车奔赴灾区, 完全不计成本的为灾区服务。本文并未试图阐明谁对谁错, 而是试图从营销学的角度探索企业参与慈善活动的动因。通过阅读文献, 本文将企业的慈善活动的目的分为自利诉求 (self-benefit appeals) 和利他诉求 (other-benefit appeals) 。Fisher, Vandenbosch and Antia (2008) 认为, 自利诉求是指企业慈善行为的核心目的是为了提高捐赠者自身的利益, 而利他诉求是指企业慈善行为主要目标是利于他人。

2 文献回顾

Singh (1996) 指出, 研究企业在什么情境下更愿意从事慈善事业已经变得越发重要。与此同时那些非营利机构也在为如何更好的募集捐款而努力, Burnett (2002) , Ives (2004) 的研究表明慈善机构也同样会采取多种高明的营销技术:关系营销, 品牌营销和测量营销措施的投资回报等。Reed, Aquino and Levy (2007) 的研究进一步表明非营利性组织如何更好地获取捐款支持已成为营销学一个重要的课题。也就是说非营利性组织采取通过何种引导营利性组织积极参加慈善活动, 更好地募集资金。关于捐献动因的争论在学界由来已久, Balson (1990) , Dovidio, Allen and Schroeder (1990) 认为慈善行为都是完全源自人性中的“利他主义”;然而, Cialdini et al., (1997) 提出一切慈善行为都是受“自我服务”思想的影响。Bendapudi, Singh (1996) , Brunel和Nelson (2000) , Fisher, Vandenbosch and Antia (2008) 认为自利诉求和利他诉求的划分已被学界所接受, 同时也被慈善组织所广泛应用。Katherine and Peloza (2009) 的研究表明, 自利诉求和利他诉求的高效运行将有助于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慈善活动。Bagozzi (1975) 指出, 布劳的社会交换理论很好的解释了市场营销的价值, 认为企业的投资行为必然是基于对成本和回报的考量后进行的, 但是作为社会的一部分, 其活动必须考虑和照顾到社会的其他成员, 也就是说完全出自“自利诉求”的商业行为和社会行为。Mathur开始利用社会交换理论解释慈善行为。因为,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当企业有着较好的赢利能力时, 企业应该积极捐献。维持和其他社会成员良好的关系将给企业自身带来极大的益处。Rothschild在其关于社会营销学的名篇中指出, 传统的营销学模式中没有涉及非商业性交换, 例如捐赠。但是随后的学者Fisher, Vandenbosch and Antia (2008) 都指出非商业性交换行为同样可以借助营销学的理论解释。其在文章中提出无论是自利诉求或是利他诉求都涉及一个重要的概念“公开自我形象”, 并借助这一概念分析非营利组织的营销行为。本文试图利用这一理论解释企业家的捐献行为。

3 理论模型

印象管理理论认为人们普遍希望在公开场合展示出积极的一面, 从而易于被别人所接受。Glazer和Konrad (1996) , Leary和Kowalski (1995) 认为对于公众形象的关注和企业从事慈善活动呈正相关关系, 也就是说, 处于展示良好的公众形象的考量, 企业往往热心于慈善活动。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无论是自利诉求还是利他诉求都受到公众形象的影响, 虽然影响的程度不同, 但是可以看出无论是处于私利还是公利, 企业都希望留给社会一个好的自我形象, 而慈善活动则是展示良好自我形象的最佳时机之一。Leary和Kowalski (1995) 提出印象管理的双因子模型将帮助我们理解这一问题。该模型指出印象管理由两个维度构成:印象激励 (impression motivation) 和印象结构 (impression construction) 。印象激励是指可以有效地控制传递出去的自我形象的效果;印象结构是指选择适当的自我形象的信息传递给他人和如何传递形象信息。Katherine and Peloza (2009) 将“公开自我形象”细分为三个部分:公共责任 (public accountability) , 公共自知意识 (public self-awareness) , 公共自我意识 (public consciousness) , 这三部分都将有助于提升印象激励。学者将关于形象信息界定为:价值观、态度、行为和外界的期望。笔者认为只有当传递出去的形象信息 (价值观、态度、行为) 和外界的期望相匹配时方可形成正面的效应。

如上图所示, 无论企业是出于自利诉求或是利他诉求, 提升“公开自我形象”都将有助于推动企业参与慈善活动, 但由于提升“公开自我形象”的动因不同, 其影响程度也有所差异。相比出于自利诉求的企业, 提升“公开自我形象”使出于利他诉求的企业更加积极地参加慈善活动。公共责任、公共自知意识和自我意识都是积极地鼓励出于利他诉求的企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慈善活动中去, 企业在简单的捐款行为中传递的是其价值观、态度和行为, 这些信息都将影响到企业在公民中的形象和企业品牌在市场中的声望。但是企业所预期的自我形象和公民心目中形成的印象往往是有出入的, 只有当这种预期和公民心中的印象相匹配时, 才能达到企业的形象预期和经济预期。

企业的利他诉求往往是源自企业对于广义社会责任的承担, 将利于公众、回馈社会视为企业的使命和义务。在此过程中同样会给其企业的品牌带来积极的影响, 但这只是作为服务社会、利于他人的一种副产品。而企业的自利行为则是本着与对企业自身利益的考虑, 企业作为营利性组织最大限度地创造财富、为股东谋利、依法纳税、关注客户需求是其第一要务。这类企业将从事慈善活动作为其品牌营销的重要举措。通过参与慈善活动给社会大众传递积极的“公开自我形象”, 赢得社会的信任和尊重, 借此来提升企业品牌知名度。提升企业品牌才是本着自利诉求的企业参与慈善活动的主要目标。

因此, 对于自利诉求和利他诉求的界定如下:

(1) 诱导因素不同。自利诉求的企业参与慈善活动的诱导因素是提高企业知名度, 提升品牌价值, 创造经济利益;而利他诉求的企业的诱导因素是对于公共责任、公共自知意识、公共自我意识的强调。

(2) 主要产出不同。自利诉求的企业参与慈善活动的产成品是良好的品牌声誉、企业形象;利他诉求的企业的产成品是大量的弱势群体和慈善组织受益, 而良好的品牌声誉、企业形象只是其参与慈善活动的副产品。

(3) 中介因素一致。无论是自利诉求还是利他诉求, 都需要通过传递“公开自我形象”, 并且通过“公开自我形象”来影响社会公众的印象, 从而实现其利于众人的目标或是提升品牌价值的目标。

(4) 实现要求一致。只有当企业所传递的形象信息、预期的自我形象和公民心目中形成的印象三者完全匹配时, 才能真正实现企业的自利诉求或是利他诉求。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形象信息在传递中要保持完整性、不能发生扭曲信息的问题;公民接收企业传递的信息使企业印象和社会对于该企业的期望形象保持一致。

4 结 论

可以看出, 无论是自利诉求还是利他诉求, 企业都是借助传递企业的印象信息从而实现各自的诉求的。虽然“公开企业形象”将会积极鼓励企业参与慈善活动, 但是“公开企业形象”对于本着利他诉求的企业的影响要更大, 相关度也更高。但是, 本文更多的是一种理论模型的构建和解释, 缺乏数据支持。今后的研究应该从对其企业财务绩效和品牌价值等数据的分析着手, 用实证研究的方法研究这些问题。

摘要:自2008年以来, 企业捐赠行为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本文试图借助品牌营销和社会交换理论, 解释企业捐赠行为背后所暗含的诉求。文中将这些诉求分为自利诉求和利他诉求, 两种诉求都是通过“公开自我形象”实现的。无论企业是出于自利诉求或是利他诉求, 提升“公开自我形象”都将有助于推动企业参与慈善活动, 但由于提升“公开自我形象”的动因不同, 其影响程度也有所差异。相比出于自利诉求的企业, 提升“公开自我形象”是出于利他诉求的企业能更加积极地参加慈善活动。

关键词:自利诉求,利他诉求,公众形象

参考文献

[1]Fisher, Robert J.and David Ackerman.The Effects of Recogni-tion and Group Need on Volunteerism:A Social Norm Perspective[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998, 25 (3) :262-275.

[2]Fisher, Robert J.and Laurette Dube.Gender Differences in Re-sponses to Emotional Advertising:A Social Desirability Perspective[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005, 31 (4) :850-858.

[3]Fisher, Robert J., Vandenbosch, M., Antia k.An Empathy-helping Perspecitve on Consumers’Responses to Fund-Raising Appeals[J].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008, 35 (3) :103-118.

[4]Glazer, Amihai and Kai A. Konrad. A Signaling Explanation for Charity[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6, 86 (4) :1019-1028.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就业诉求】相关文章:

诉求报告04-14

人才诉求05-22

文化诉求05-23

发展诉求06-04

民生诉求06-06

核心诉求07-05

历史诉求07-06

意识诉求07-08

学生诉求07-24

公平诉求08-18

上一篇:低碳贸易下一篇:上汽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