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阅读情感

2024-08-07

培养阅读情感(精选十篇)

培养阅读情感 篇1

一、灵活的阅读方式鼓励学生善于情感阅读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关系着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阅读存在于小学生的日常课业中, 也是每天都会开展的任务, 甚至学生自己也会在父母的要求下, 阅读更多的文章, 开阔自己的视野。因此, 只有培养学生掌握灵活的阅读方式, 才不会让学生感到枯燥。而情感激发是阅读中最重要的手段, 只有善于情感阅读, 才能更好地吃透所读的篇章, 这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第三册《秋游》时, 教师可以按照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 用一种崭新的教学方式来完成这篇文章的阅读。比如可以将学生带到郊外, 也可以将学生带到操场或走廊, 让学生领略大自然的风光。学生在感受自然的时候, 也许并不能十分准确地找到语言来形容大自然, 此时不妨让学生再回头看一下书本中是怎样用语言形容的, 这样就能加深印象。在充满人文关怀的氛围中阅读课文, 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锻炼他们的观察力。这些环节的组织, 教师都是站在引导者的角度的, 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也能让学生更加善于进行情感阅读, 他们会明白:阅读不是死板的, 而是可以在生活中找到依据和共鸣的。

阅读时, 每位学生都会有自己的偏好, 容易造成知识的单一化。但是具有情感阅读能力的学生, 会更加善于调节自己的偏好, 让自己博采众长, 逐渐涉猎一些晦涩难懂的文章, 体会其中的情感表达与深奥之处, 在潜移默化之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扩展自己的视野, 构建自己的思维, 并成长为具有人文关怀的人。

二、巧妙的阅读讲解鼓励学生善于情感阅读

在平时讲解课文的过程中, 教师要潜移默化地传达情感阅读的方式。一个优秀的教师, 能够用自己的情感点燃学生的激情, 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从内心深处认同知识。因此, 巧妙的阅读讲解能够让学生更加灵活, 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 从而调整自己的阅读方式, 更加善于进行情感阅读。

如在苏教版第七册《泉城》中, 教学过程可以通过表演的方式来完成, 这样的阅读讲解十分特别。有新意的阅读方式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更能丰富学生的情感想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用表演的形式完成文章的阅读, 让学生演泉水, 演太阳。课文中有很多关键性的动词表现珍珠泉泉水的多变, “聚、散、急、缓、断、续”, 那么究竟要采用怎样的方式展现出来, 就依靠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情感想象力, 来完成表演性的阅读。学生的思维本来就是多变的, 他们对这个世界有丰富的想象力, 阅读打开了他们情感思维的一扇窗, 教师就要用另一种方式丰富他们情感阅读的内容, 为他们打开一扇门。

其实, 在阅读讲解过程中, 教师还可以根据教材提供的情感内容, 运用自己的体态、声音等, 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学生看到老师的肢体语言配合着声音, 就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阅读过程中来, 从而一点点挖掘出文章的深意。另外, 老师可以采用图画、声像的方式进行配合。现在的互联网技术十分发达, 找到合适的配音、声像等, 就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找到一种愉快的情感阅读方式, 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

三、愉悦的朗读手段鼓励学生善于情感阅读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种十分重要的手段, 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 朗读更是一种直观的听觉方式, 让他们通过语言的起伏高低, 更好地找到文章要表现的中心意思及蕴涵的情感。大部分教学任务的完成都依赖于朗读, 因为朗读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角色, 完成与教师之间的情感共鸣, 完成知识的传输和交换, 学生也会喜欢上情感阅读。

例如苏教版第十二册《我爱你啊, 中国》, 这是一篇诗歌, 描绘了祖国的幅员辽阔, 歌颂了祖国的壮丽山河、物产丰饶、光辉历史和伟大成就, 最后表达了作者欲将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的坚定决心。文章所表现的内容不是太多, 单纯的阅读到这里就戛然而止, 十分枯燥无味。而情感朗读就能更好地完成阅读教学, 教师通过反复的、声情并茂的朗读, 让学生内心更加激荡, 营造出语文阅读课的激情氛围, 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对祖国深深的爱。这种情感一旦转化为学生阅读后的情感, 就是一次成功的情感阅读教学实践。文本需要学生反复阅读, 而朗读是阅读的重要手段, 它能让学生更好地把对语言的感悟和积累内化为自己的语文素养, 从中获得思想启迪和审美乐趣。

愉悦的朗读手段, 能让学生更加热爱情感阅读, 语言文字训练就在这样的阅读之中无形地展开, 知识的积累就在悄无声息中进行, 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使之充满了人文情怀。

情感美文阅读:生活 篇2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会失去现在的从容,现在面临抉择时的轻松会不会变成惊慌?可那样的我不是我。

改变。我害怕我会被时光改变,可是不改,我一次次被风雨击倒,我蹒跚爬起,再倒,再爬。

可最终;留下了什么?我生活在精神中的无限欢乐却被现实的`冷风冲淡,我竭力呼喊,喉咙却发不出声音。

就这样,转眼间时光已将我放逐,我独自一个人,迎风流着泪,倾听天边的鼓声,那一声声嘶力竭,那在风雨中狂乱的双手,那积满血丝的双眼,那藏污纳垢蜷曲的长发,都在说明着什么。

我拷问自己,我对自己解剖,拨开一层层皮肉,终于,隐约中我看到一丝光芒,真理的光芒。顺势找去,哦,是一颗大火烧过般灼热的内心。

所以,

我呐喊,我向所有人呐喊,我用我的双手竭力撑开自己双嘴,扯出自己的喉咙,眼里嵌着泪水,可,世界仍旧是一张沉默的黑白照,所有人都急着往前走,不回头。

那还喊什么?

以情感为动力,培养阅读能力 篇3

【关键词】阅读教学;激发情感;培养能力;教给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感,培养理解分析和鉴赏体验的能力,给学生教给正确的阅读方法。

一、以情感为动力,营造情景氛围

情感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催化剂。教学中引入情景,就能创设情感氛围。让学生形塑于外、情动于中,教师可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轻松,精神上的愉悦和行为上的鼓励,让他们把自身的情感和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融为一体。从而使教材、学生和教师之间产生共鸣。比如采用相关音乐营造情景气氛,让学生感悟;调动文化积累,以旧带新;利用地方风情挖掘生活的体验,让学生间接感受等,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二、以理解为起点,涉猎综合知识

理解是体验的起点,体验又是理解的结果,语文课因体验的归位带动了知识和训练而有了“语文”。

教师没必要担心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原文大相径庭,正是这种理解误差改变着我们的阅读教学观念。如教《故都的秋》,学生对主题的理解各抒己见,有“赞秋说”有“悲秋说”等,这些不同的体验背后,正体现着学生的思想境界、认识水平和感情强度的差异。正是存在这种差异,语文才有可能成为一种激越、敏捷的思想感情交流。面对学生丰富的理解,教师应因势利导,拓宽挖深,以求同存异。理解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储备丰富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教师应懂得利用天文、地理、历史、哲学、自然科学等领域的常识来指导学生阅读。如果学生懂得密度的知识,《死海不死》就容易理解;同样,如果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具有细心体味父母关爱的生活体验,《背影》中朴素的语言蕴涵的深情就能打动心灵。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多阅读有关历史、自然、社会等浅显的科学读物,收视“人与自然”、“科技博览”、“历史故事”等对学习有益的电视节目。在日常生活中,仔细观察世事百态,体味人间冷暖,认真思考社会人生,使自己成为一个知识丰富、思想丰富、情感丰富的人。这样,在阅读中就能更快的与作者产生共鸣,对作品的理解在动态中求得平衡一致,这是体验最大的收获。

2.分析综合,推断想象。阅读是一项心智活动,阅读理解有赖于分析、综合、推断等心智技能的参与。读一篇文章,要能分析它的内容,获取信息、综合归纳,再由现象到本质进行推断想象更深入的理解文章的内涵。如对《祝福》的阅读,通过分析祥林嫂两次到鲁镇的神态变化,可总结出夫权、神权、族权对她的精神迫害。再通过鲁四老爷、柳妈等对祥林嫂的态度,可推断出在封建社会,像祥林嫂这样的妇女是无法摆脱悲剧命运的,从而引起人们对封建社会的批判。

三、以活动为载体,转变教学理念

浅析阅读教学中的情感培养 篇4

一、以情激情, 教师情感要丰富

情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的情感无时不在强烈的感染着学生。教师对教学充满兴趣, 怀着满腔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既感染着学生, 又为他们树立了无声的榜样。

在教学《麻雀》一文时, 我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味道的母爱, 我讲述了母亲拆掉自己唯一的毛衣, 熬夜为我编织毛衣的故事。一句句感人的话语深深的感染了学生, 是他们产生了情感共鸣。趁机导入新课:“人具有亲情, 具有母爱那动物是否也如此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描写动物情感的课文——《麻雀》”这样就为更好的学习可我做了情感铺垫。

二、以景生情, 创设课堂情感氛围

教学时注重情感教学, 不仅能将学生带入阅读课文所创设的意境, 而且能帮助学生把握课文情感的基调。

如在教学《再见了, 亲人》这篇课文第二部分后, 我就线设计了导语:朝鲜人民为志愿军牺牲流血, 志愿军为朝鲜人民流血牺牲。在朝鲜的土地上, 长眠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 其中就有伟大领袖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烈士。中朝人民用鲜血凝结成的友谊,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就要分别了, 怎不叫人依依不舍, 怎不叫人泪如泉涌?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的声音模拟当时的话别场面:顿时, 课堂上响起了火车的汽笛声, 汽车的排气声, 火车开动时车轮的滚动声, 火车上人声鼎沸, 一片片“再见了, 亲人”“再见了, 同志们”“中朝人民友谊万岁”“大娘, 别哭”的呼喊声……此时此刻, 学生的心灵完全融入到了表演的情景之中, 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情感氛围。

三、以文传情, 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

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复杂、深刻的情感因素, 许多文质兼美的课文就是作者情感的艺术再现。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把握尺度, 促进学生与教材的情感交融。

《小珊迪》一文描写了小珊迪悲惨死去的故事, 作者无疑是噙着泪水写下这篇文章的。在教学时, 我先点拨:小珊迪为何非让“我”买下他的火柴不可?让学生思考, 讨论。小珊迪的单衣又薄又破, 瘦脸冻得发青, 赤脚冻得通红, 他“请求”以至“乞求”“我”买他的火柴, 这是为什么?因为他父母双亡, 他只能以卖火柴为生。在精读时, 教师可以进行声情并茂地范读, 让学生动情入境, 而后, 让学生自读, 从而体会小珊迪的美好品质, 从中领悟到奄奄一息的小珊迪临死之前仍然牵挂着弟弟, 为弟弟的命运担忧, 这是何等善良的品质!这丰富的语言文字感染了学生, 打动了学生的心灵, 使学生认识到人物内心世界的美好, 也陶冶了学生真善美的情操。

谈语文阅读教学中情感素养的培养 篇5

我们知道,课文里有着很多的古今中外名篇,这些文质兼美的课文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美育材料,作品中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不仅表现和讴歌了生活中的美,而且还凝聚着作者的审美理想。阅读这些作品就像徜徉在美的艺术世界。把美育渗透到教学中去,就会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高尚的审美情趣。 但有时让学生自主地去发现或感知其中的美可不容易,像《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丑小鸭》一类的教材,学生易于被作品所蕴含的喜怒哀乐的情感所感动,可像李森祥的《台阶》、牛汉的《我的第一本书》一类的文章,学生就不容易被作品深邃的情感所感动。因为他们理解不了作者在讲述“父亲终年不洗脚”“一本完整的书也不能拥有”这些情节时作者轻松话语下所蕴含的沉重情感。

因此,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学生发现不了或感受不到的艺术美和思想美,使学生感到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艺术、思想的结晶,要让学生萌发从教材中感受到这种美的欲望,深切地体会到阅读是为了感受到一种美。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情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并强调要创设情境使学习者进入情境,认为创设情境是学习者实现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是教学设计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情境教学是从教学的需要出发,教师依据教材创设以想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的场景或氛围,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是在批判传统教学的糟粕中建立起来的,能实现教学最优化的基本方法。所以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是实施素质教学的有效途径。

如何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情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根据课堂的主体——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情境。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创设出浓郁的情境,就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主动地进入课文所营造的情感世界。

如在上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生命生命》一文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情境让学生入情:夏夜,一只受伤的小飞蛾几次三番地撞到了紧闭的玻璃上,想飞到窗外去——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小飞蛾能成功地飞到外面的世界吗?是什么支撑着小飞蛾如此勇敢地撞击着玻璃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主动性被激发了,于是平静的课堂立刻沸腾起来,学生的注意力由课前的无意注意转变成了有意注意,带着问题认真研读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能做的就是积极创设情境,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让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去做主动的探究者而最终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

此后,老师完全可以退居“二线 ”,来聆听他们的精彩言辞,让他们体验那成功的喜悦。“质疑——搜索——感悟”,学生正是采用了这种学习方式来主动融入学习氛围中,体验学习过程,分享讨论的喜悦,由此而入情。

在上《行道树》这一课时,笔者是这样激趣来创设情境的:(出示幻灯片)“同学们请看幻灯片,你能告诉老师图上画的是什么?——树怎么有眼睛、嘴巴 ,还露着笑脸呢?——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棵树,你最想向我们说句什么样的心里话?”如此连续激趣,让学生瞬间变成一棵树,让学生用心与文本对话,体验行道树的悲与欢,于是,学生们发自内心地述说,人人都想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此时我们一定要提供时间和听众让学生来“说”——做一回虚心的聆听者,让学生在他们自己的情境中阐释他们的情感。

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在学生与教材之间创设让学生入情的情境,搭建桥梁,让学生从桥的这边顺利地走向桥的那边。情境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具有独到的功能。“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文章的内容提供了情境教学的有利条件,教师据此创设教学情境,变课文的“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学生置身其间,感知课文内容。

二、反复朗读,让学生动情

学习一篇课文首先是读,可以说,没有读就没有语文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美文就应该美美地读,美美地享受。通过朗读让学生在感性的声调起伏中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深层信息,让学生动情。文章的多种风格,就决定了多种风格的朗读。朗读的语调、声音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它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恰到好处的声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形象、作品的画面,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更快地闯进作品的意境中、作者的心灵里,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言,“情者文之经”,“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凡是感人的作品大都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之所以能使人爱读或流传不衰,不仅因为其语言文字美,更重要的是文中渗透着作者炽热的真挚情感。面对一篇篇血肉俱丰的课文,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中把握贯穿于作品中的心理体验和深厚内蕴,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领略语言艺术的光辉。

在上七年级(上册)第二课《走一步,再走一步》时,笔者首先通过范读全文,在抑扬顿挫的声调起伏里读出了自己感动的情感,学生在笔者的朗读中被那个8岁孩子的故事感动了。然后笔者要求学生在品读语句中,调动自己的情感,读出人物的思想来。

在品读中,学生对于“‘再见!其中一个孩子说。其他孩子跟着也都哈哈大笑起来。”这一段发表了如下看法:

“再见”一词写出了朋友“扔”下“我”时果断的情景,应该读出果断的语气。

“再见”一词写得富有幽默感,应该读出风趣的意味。

“再见”一词暗示着其他孩子对“我”的讽刺和嘲讽,应该读出“不怀好意”的语气。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反复的朗读,把大作家的文章内化为自己的文化积淀。以读入情,以读入境,以读会心。掌握一定技巧、富有感情的朗读,能将学生引入意境,从而认识文章中反映的客观现实而受到教育。人们常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让学生去意会文章不可言传的入微之处,唤起激情,进入意境,就是凭借朗读来加强情感体验的。

三、借助插图,让学生移情

课文中很多插图不仅形象地展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画面意境,而且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学生透过画面内容想象到隐含在图画背后的情蕴,能够使画面上的形象活起来,走进课文情景,真正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借助画面可以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具体化、形象化,并引导学生心入其境,从而产生心旷神怡的美感,激发学生的情感。因此,讲解课文要让画面逼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让意境在他们心中冉冉升起,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特定氛围,让他们感受到一种特别的愉悦和欢畅。

比如借助《湖心亭看雪》一文的插图,学生很好地理解了“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的意境,作者的“廖阔大地,我主沉浮”的天人合一的情感自然移入了学生的视觉之中,于是不禁发问:“晚上八点左右的时间(‘是日更定)去游西湖,如何能看清湖上影子、长堤、湖心亭呢?原来作者张岱是心游西湖,寻找心灵的归依啊!真可谓是‘孤舟一寒士,独品满湖冰啊!惟有大自然的胸襟才能洗涤他们内心的孤寂啊!”这样穿透插图的解读,正是学生“移情”的外在体现啊!——他们提升了自己的阅读品味。

在学《核舟记》时,学生根据课文语言的描述,学生自己绘画出了“核舟”的模样,让他们进一步地感受到“其长曾不盈寸”的桃核竟要雕刻出如此繁多的人物景观,不由自主地感叹到“嘻,技亦灵怪矣”,从而提升到对古代艺人技艺的敬佩。

科举制度对孔乙己的毒害致深不浅。学生利用文中已有的插图,在头上夸张地加了几缕乱蓬蓬的头发,旁加上几句与儿童的对话,俨然构成了一幅诙谐的漫画。然后振振有词地阐述着自己的构图理由:“好吃懒做,穷困潦倒,无暇顾及边幅”是孔乙己的代名词,这也是造成孔乙己命运的性格悲剧。

一幅小小的插图,竟然成了学生引经据典的依据。巧借插图,学生把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理性思辨、判断是非等情感都移入了插图中。在让插图“动”起来的过程中,不仅延伸了课文内容,增强了学习兴趣,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真正走进了课文,深入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拉近了和作者之间的距离。

四、加副标题,让学生抒情

在课文原标题的基础上加上一个确切的副标题,所加的副标题既要符合课文的内容,又要和原标题紧密联系,这就要求学生在对课文深层地了解之后,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融入自己的理解,用廖廖几个字抒写自己的情感,从而完成对阅读的提升,培养创新精神。

比如学了鲁迅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后,学生添加的副标题有《美好的,总让人怀念》《回忆我的童年》《一去不返的童年》等等,学生体现出来的“念旧、怀念”情怀比较明显,而这与《朝花夕拾》的主旋律是不谋而合的。再比如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学生添加的副标题有《永远的父亲》《抵挡不了我成长的步伐》《伤心的往事》等,学生表现出来的对父亲的怀念的情绪深深地笼罩着学生的内心世界。

如在学完《台阶》一文后,学生给《台阶》加了很多的副标题,如《落空的灵魂在哀怨》《岁月无光》,这些副标题鲜明地体现了了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与提升,于是抒写出了自己的情感世界。长久以往地坚持这项工作,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养成“读文先读题”“读文再加题”的习惯。这一习惯就会延伸到他们在写作时就会本能地处理好“拟题”“选材”之间的关系,水到渠成地做好读与写的衔接,从而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总之,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我们应加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它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使自己心灵得到净化,感情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冶,这样,才能造就成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的人。

培养阅读情感 篇6

一、体验阅读的内涵

体验是主体对客体一种生命化的经历, 经过体验客体已成为主体生命中的一部分。“在体验世界中, 一切客体都是生命化的, 都充满着生命的意蕴和情调。” (1) 体验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亲身体验, 这是主体直接参与生活实践, 在实践中对生活产生体验;另外一种是亲心体验, 是主体没有直接参与生活实践, 而是用心去经历客体所产生的一种体验。体验阅读属于亲心体验, 就是主体在阅读对象中, 阅读对象经过主体的亲心经历, 从而产生体验。在体验阅读中, 阅读主体的生命是充满情调的。“体验的出发点是情感, 主体总是从自己的命运、遭遇以及全部的文化的情感的积累出发去体验和揭示意蕴;而体验的归结点也是情感, 体验的终结常常是一种新的更深刻的情感的生成。” (2) 阅读客体一般都是凝结着真善美并蕴涵丰富情感的文学作品, 随着主体的阅读体验, 这些蕴涵情感的真善美因子就进入阅读主体的生命意识之中, 他们的灵魂因之越来越纯净, 人格因之越来越高尚, 情感也因之越来越丰富。

二、体验阅读的策略指导

传统的阅读策略指导不能把学生引向阅读体验, 体验阅读策略应该是为学生与阅读对象架起一座心灵沟通的桥梁, 或者说有了恰当的阅读策略, 学生很容易在文本的阅读中产生体验。不同的文学样式, 容易引起阅读者的体验的策略是不同的。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体验阅读策略:创设体验阅读情境。教师努力创造适合学习的情境, 可激发学生兴趣。老师要眼中有人, 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 讨论交流的参与者, 不要做一锤定音的拍卖师。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上《七颗钻石》一课时, 有一个精彩的教学环节:进入录音棚。师问:同学们, 童话应该怎么读呢?童话是写给咱们儿童看的文学作品, 我们在朗读童话时应该怎样?有学生说:“我们在读童话时应有感情地去读, 要配合人物的性格来读。”有学生说:“童话里有人物、有故事, 所以要充满感情地来读。”这时候大屏幕显示:用童声来读。接着, 余老师说:“可以这样读。”并模拟一种童稚的声音, 示范朗读课文开头部分, 然后学生便各自快乐地大声“用童声”来读课文了。这样, 余老师以自己的语言和范读将学生的情感引入到了一个童话的情境里去了。当然可利用音乐 (配乐) 创设情境。音乐与文学有着难解之缘。笔者在上朱自清《春》一课时, 就用了配乐朗读, 让学生沉浸在美妙的音乐情境中, 感受春天的美丽, 体验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亲近文本。这是学生个性体验的基础, 也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一个关键。立足语言, 基于文本, 通过语言文字体味作品的神韵, 获得个性体验, 是文本阅读的原则。否则, 就是无本之木, 无源之水。教师要引导学生沉下心来, 仔细阅读文本, 引导学生学会从文本中搜集信息, 形成自己对文本的初步感受。连文本内容都不熟悉, 就让学生去进行个性体验, 是不现实的, 是浮光掠影的, 学生无法获得有效的体验和感受一节课一般控制在十分钟左右 (当然要视文本的长短、深浅和学生的阅读速度、习惯) 。文本内容阅读的指导, 主要有五方面的内容。以《孔乙己》为例。一是文中的重要语句。如文中末句“大约的确死了”。二是文中的关键细节。孔乙己买酒时的“摸、排”两个动作。三是文中的疑义之处, 如孔乙己的死亡原因的探究。四是文中的重要段落。如孔乙己两次出场的不同之处。五是全文的把握。如作品的思想内涵、构思、语言特色等。同时教师示范一些必要的阅读方法, 如朗读、默读、速读及圈点勾画的方法, 逐步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文本阅读, 必须要立足于语言, 从体验文本语言入手。要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 上得有“语文味”, 离不开对语言的个性体验。否则学生的个性体验是一种“伪体验”。对文本的阅读有时并不能一次性解决问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其实还有一个二次阅读的过程, 即“初步感受———探究讨论———再次品味”的过程。这里要特别强调文本阅读的再次品味, 是因为学生对文本的深思、体验、感受, 有时是同学合作讨论交流、教师引导点拨无法完成的, 因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因此在阅读教学实践中, 必须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来阅读文本, 感悟文本, 否则犹如隔靴搔痒;设置问题。由于学生自身的一些局限, 得出的问题和体验可能没有共性, 也有可能游离于文本的对话之外, 或者根本就提不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来, 说不出体验来。这时教师要设置问题, 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中没有被学生所体验到的内涵, 引出同学带有个性体验的谈话。如说说《沁园春·长沙》中的语言美与阳刚之气。教《孔乙己》一文则可设置如“手的描写与孔乙己的悲剧命运”、“孔乙己的脸色描写的表达作用”等多个问题。老师要善于从学生众多的问题中梳理、整合出一两个能从全局上贯穿全文的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 如不加梳理,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 就无法保证对话的质量, 讨论交流很可能流于形式。笔者的做法是, 在文本阅读后, 让学生提出一两个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问题, 在小组与同学讨论。教师深入学生当中, 了解讨论情况, 在小组合作讨论的过程中, 挑选能反映共同问题的小组发言, 其它学生补充。这样能避免陷入琐屑的、无谓的讨论;对话交流。包括师生、生生交流。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同桌合作和师生对话的形式, 对自己的感受和问题, 及教师设置的问题, 一起讨论, 提倡合作学习, 共同解决问题。重视学生的个性体验, 并不意味着鼓励学生坚持自己偏颇乃至错误的理解, 而是教师创设一种氛围, 让学生在对话中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观点, 依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用独特的体验、充分的根据去说服别人, 或者是被别人说服。通过交流、讨论, 大家整理、表达自己的见解, 同时也学会倾听他人的体验、见解, 在互相接纳的过程中了解自己的不同之处, 不断地修正的自己的观点, 进而反思, 从而建构对文本新的体验;评点体验。阅读文学作品不是被动的接受, 而应是主动地与文本对话, 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就是产生体验的过程, 运用评点法是展开与文本对话的一种有效途径。在文学阅读之先, 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 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 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本文的既成心理图式, 叫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 简称期待视野。读者在阅读文本时, 就是在调动既成的心理结构图式与新的阅读世界展开对话, 使新的阅读世界能顺利融入原心理结构, 产生新的心理图式。阅读者对文本评点的过程就是阅读者对文本世界进行新的心理建构过程, 也是产生生命体验的过程。评点法适用于阅读一切文学作品。评点方法有两种: (1) 注读法, 侧重对文章中词句的诠注和对内容的阐释, 记录自己的主观思想和对文本的认识。以解释为目的。注释的方式有眉注、夹注、旁注、尾注等。注读法的要求:勤查、勤思、勤写。 (2) 批读法是通过对文本圈、点、批、画来帮助阅读的方法。侧重于对文本的思想内容、观点见解、构思谋篇、表达手法等加以品评褒贬, 说出自己的感受或见解。以鉴赏为目的。

体验阅读教学的引导策略, 强调的是自我体验下的引导,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不同于传统的阅读教学, 也不同那种“放羊式”的教学是一种“无序”下的“有序”。本着“立足文本, 平等对话”的原则, 在具体运用时可以根据学生、文本的实际, 灵活采取引导策略。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个性体验, 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 准确体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作品的内涵, 更是让学生学会发现, 学会创造, 丰富人文精神。这是个性体验的目标。

摘要:目前阅读教学存在着重知识传递, 轻个性体验的现象。新课程背景下的阅读教学, 其目的已不是单一的求知, 而是更为关注和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个性体验、情感态度、过程与方法。教师要以自己对文本独到的见解进行高屋见瓴的引导、启迪和提升, 并作出必要的价值判断。引导策略包括:创设体验阅读情境, 亲近文本, 设置问题, 对话交流, 评点体验。

关键词:体验阅读教学,引导策略

注释

1[1]童庆炳.现代心理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54.

培养阅读情感 篇7

一、创设情境, 激发情感, 活跃阅读情绪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课堂上为孩子们提供一个畅所欲言, 展现自我的互动空间, 让学生主动地学, 自信地学, 兴趣盎然地学。这样, 学生的创新思维火花就会自由地绽放。在教学过程中, 应创设一种充满生命活动力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进入一定的情境, 产生一定的内心体验, 受到情感的陶冶。

在教学中, 我们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 以童趣为本, 凭借教材, 采用直观、鼓励等手段, 以想象、唱歌、表演为载体, 引导学生披文入境, 融师情、激生情, 以教师之情拨动学生心的情弦, 自始至终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在教学《四季的脚步》第一节时, 我把自己打扮成一位春姐姐, 翩翩起舞, 悄悄来到学生的身旁, 男同学用打击乐 (三角铁) 伴奏唱起了歌儿———叮咚、叮咚, 女同学蹲下来扮演绿草和鲜花, 当她们看到了春姐姐, 听到了溪水的歌声, 迫不急待地钻出来给春天一份美丽, 一个惊喜。这样, 学生在个体的自我满足与愉悦之余, 受到美的熏陶, 成为一个个个性飞扬的生命。就在那一刻, 师生心意相通, 互帮互学, 投入热情, 投入个性, 一起分享、理解, 形成真正的学习交互主体;就在那一刻, 师生共同参与了课程的创造, 实现了真正的交流与对话。这种情境创设激发了学生更为积极的情感, 促进了学生更加投入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让自主学习充盈着我们的语文课堂, 去引爆学生的情感火花, 让课堂教学成为一池活水。

二、巧设问题, 点拨思路, 促进阅读理解

提问既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也是培养学生思考习惯的一种有效策略。通过提问可以考查学生对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 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一个好的提问, 言不在多, 贵在精练, 精练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为教学服务, 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处于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的状态中, 给课堂教学带来无限生机,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 教师要对问题有充分的研究与思考, 精心设计所提的问题, 尽量做到“弹不虚发”, 提高问题的有效性。可以说, 精练提问语设计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在教学《桃花心木》一课时, 我抓住了种树人怎样浇水?你有什么疑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不只是树, 人也一样, 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 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中的“不确定”是什么意思?“我”从种树人的话中悟出了什么道理?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通过这些有启发的问题, 让学生谈感受, 品词析句, 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能让学生走进文本, 走进作者的心灵。

三、开放作业, 拓展训练, 深化阅读感悟

开放式作业要打破作业内容和形式的封闭性, 要突破单纯注重知识和智力的局限, 就不能拘泥于教材, 而应根据教材拓展延伸, 内容要丰富多彩, 形式要灵活多样, 特别要重视小组的集体学习。比如说, 《将相和》一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有相对的独立性, 但又紧密联系。教学的时候, 我先引导学生比较充分地阅读全文, 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 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再精读各个小故事, 深入研究每个小故事涉及的有关问题;最后再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评价故事的主要人物。之后, 为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我进行了拓展延伸, 有意识地创设一种开放式的作业, 让学生去完成, 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1. 补白, 即展开想象, 补充课文的空白内容

出于表达中心的需要, 教材中有些地方的叙述比较简略, 有的形成空白, 教师可以抓住这些简略进行补充练习。教学《将相和》时, 我让学生补写廉颇负荆请罪时的神态、言行以及蔺相如的态度。这些练习处在特定的情境中, 内容又与课文紧密相连, 故学生很乐于展开自己的想象, 也易于学生接受。

2. 辩论, 即课内外结合, 开展辩论

学习了《将相和》之后, 我精心设计一道辩论题:蔺相如的职位应不应该比廉颇的职位高?要求学生课后准备, 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我欣喜地看到, 学生都在积极地为辩论赛作准备, 他们翻阅图书杂志, 上网查找资料, 合作拟订发言提纲, 分组讨论交流, 推荐参赛选手, 乐此不疲。辩论赛进行得很激烈, 通过辩论, 同学们更加深刻认识到:将相和, 国则安;将相不和, 国则危。大敌当前, 将相以国家利益为重, 共同抗秦, 实乃千古流传的佳话。更有学生能联系班级实际、社会现实谈齐心协力、互助合作的重要性。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积极性很高, 在准备与研讨的过程中, 巩固了课本知识, 学会了互相合作, 锻炼了实践能力。这种开放式作业通过大家的合作完成, 较好地消除了学生对作业的枯燥感、无奈感, 让更多的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3. 表演, 即借助课本剧形式, 加深人物形象

通过上面几方面的学习, 学生对两个人物的形象有了基本认识, 但是要想真正领悟品质还需要一个内化的过程。为此, 我大胆地请同学自编、自演课本剧, 把做的过程放手给学生。学生可以从中选择一个故事或一个角色进行表演, 不必强求要达到什么效果, 学生理解的深浅也可以不一。因为作为表演的同学来说, 实践了一次, 本身就多了一次体验;对于观演的同学来说, 又有了一次很真切、很实在的感悟

总之,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我们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创设问题, 点拨思路, 拓展训练, 帮助学生不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阅读情感 篇8

一、以情动人, 诱发情感

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的情感灌注———以情感人是取得最佳效果的重要条件, 所以, 教师钻研教材时, 应深入体味, 准确把握教材中的真实情感和美的内涵, 要用富于情感的语言去讲述。讲课时, 或激情满怀, 语调铿锵;或心曳神摇, 情不自禁;或思古念今, 情意绵长。只有以情动人, 以情动情, 拨动心弦, 才能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 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积极投入到知识的传授中。

二、直观效应, 激发情感

语文教学中的语言, 就其作用来看, 可分为两类:知识性语言和情感语言。情感语言包括形象描绘语言、议论抒情语言。激发情感是美育的主要中介, 而形象性是美的基本特征之一。所以, 教师应通过精彩的画面、直观的形象表演以及电教设备的运用, 创设审美情境, 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 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掌握语言艺术、领会文章意境的欲望。

三、旋律节奏, 渲染情感

中学各科教学都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 语文教学应充分发掘并加以利用。如, 音乐教学中的旋律美、节奏美;美术教学中的色彩美、构图美等等。只要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就行。如, 《黄河颂》一文, 仅仅进行语言教学, 学生很难理解, 若辅之以大型合唱音乐引入《黄河大合唱》的部分乐章, 特别是《保卫黄河》, 就能将磅礴的气势以及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充分地展示出来, 对学生的理解产生一定的帮助。

四、诵读课文, 感受情感

清代学者姚鼐曾说:“大抵学古文者, 必须放声疾读, 又缓读, 只久之自悟。”这就充分说明了诵读的作用。正确的诵读是视觉、听觉与情感、思维全方位的投入, 它能使学生在朗读中, 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它是学生感知教材的主要途径, 也是学生进入作品的桥梁。在教学中, 教师应指导学生以声音的速度、节奏、强弱、停顿等方面掌握诵读的技巧, 采用泛读、齐读、轮读等方式, 要求感情充沛, 声音响亮, 声情并茂, 做到情动与衷, 行之与声。

五、研读课文, 体味情感

语文审美教育要靠情感的力量去实现, 而体味是关键, 是核心。所以, 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去实践, 去体验, 通过教学艺术启发, 让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沟通、交流、撞击, 产生强烈的共鸣, 进而对社会, 对人生产生更深层的思考, 特别是要抓住重点语句作启发体味, 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 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能力。中学语文教材有许多篇目以多情的笔触对灿烂多彩的自然风光进行了生动的描绘, 把大自然那目不暇接的壮丽画卷展示在我们面前。如, 朱自清的《春》, 俊青的《海滨仲夏夜》, 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等。这些文章的描写都赞颂了大自然的神奇魔力和无限风光。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寻觅, 采撷这一颗颗珍珠, 必将在他们的心灵中产生强烈的震动, 在得到自然美享受的同时, 会激起他们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和赞美之情。这些健康向上的情感对学生的学习、生活都会产生巨大的动力。再如, 《小橘灯》《记一辆纺车》《枣树》等美文, 它通过讴歌真善美来揭露假丑恶, 给人以启迪和教育, 《小橘灯》中那朦胧的橘红色的灯光, 在白色恐怖的年代给人以无限的希望。小姑娘镇定的举止、乐观的精神、纯洁美好的心灵更是给人以美的情感体验。《记一辆纺车》中, 延安时期那坚苦卓绝的斗争生活和“与困难作斗争, 其乐无穷”的生活感受, 把生产劳动美和革命斗争美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学生在思想上增强劳动观念, 增强他们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信心。

如何在绘本阅读中培养幼儿的情感 篇9

我国将图画结合少量文字或者没有文字的图书叫绘本。在英国将绘本阅读翻译为picture book。其实,绘本阅读最初是从英国开始流行起来的,后来传到了日本,大约在十几年前才将绘本阅读教育传到我国,所以绘本阅读在我国施行的比较晚。那么,到底什么叫做绘本阅读呢?所谓绘本阅读就是借助大量的图片来讲述一个个故事的书本,绘本里有些图片会添加一些文字,有些一点文字都不存在,绘本阅读与其他阅读图书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表述着共同要表述的情感,培养着需要培养幼儿的情感。绘本阅读相比于其他的文字阅读有着鲜明的优势,绘本阅读存在艺术性。绘本里设计的内容与幼儿接触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利用绘本教育能够唤起幼儿的联想意识,还能培养幼儿的艺术与文学修养细胞的发展。绘本阅读对于幼儿在早期的启蒙教育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为幼儿在阅读绘本的时候能够通过图画的观察发现事物的特点,从而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对艺术的鉴赏能力、对图画的创新能力,所以,绘本阅读在现代培养幼儿情感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幼儿教育中不得不借助的教学工具之一。

二、目前我国绘本阅读教育存在的现状分析

前面提及过我国引进绘本阅读教育的时间比较晚,目前还存在大量的问题,但是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在幼儿情感培养这一方面上下了很大的精力。现如今,我国很多幼儿园都会采用绘本阅读来培养幼儿的全面发展,但是,绘本阅读教育由于起步比其他国家晚,在幼儿培养情感教育中还不明显、不清楚、不完善,所以很多幼儿园教师在实施教学中往往会忽视绘本教学,仍旧采取旧的教学方式,将绘本中的画面内容以讲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听,幼儿只能在教师的思维方式下思考问题、阅读绘本,这就会严重制约幼儿的思维发展,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思维,只是被动地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使得幼儿园的小朋友过于理解文字阅读,忽略了学生对图画的理解、鉴赏、想象,不能够通过绘本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对艺术的鉴赏力,不能通过小朋友的自我欣赏转化为具体的情感迁移。这种教学方式是不可取的,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对教师充满了依赖感,不能自主思维。

三、在绘本阅读中培养幼儿情感的方法

“没有爱,所培养出来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人。”根据教育心理学我们可以发现,幼儿期的小孩子正是情感与心理意识生成的关键时期,这时期,教师与家长一定要关注幼儿的情感变化,达到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形成过程。

1. 教师一定要借助绘本阅读来培养幼儿的情感健康发展,在培养中幼师的教育方法不能过于古板,教师应该创新教育手段,避免在绘本阅读教学中幼儿一直在理解大量的文字而不是通过直观的、形象的、有目的地理解绘本的内容,从而塑造出良好的情感品质,帮助幼儿在今后成为一个文学与艺术双重发展的人才,从而逐渐演变为充满信心、拥有丰富情感的人。

2. 现代的幼师都是通过专业学习与专业培养才拥有教育资格的传授者,所以对于绘本大多数老师都能理解绘本所阐述的内容,但是仍然有部分老师不够准确地理解绘本内容,导致在讲解过程中使得文学艺术传递的情感不够明确,幼儿对艺术作品的揣摩感悟不准确,开始对绘本中人物性格有歪曲理解,对艺术中的人物开始模仿,对今后的幼儿健康心理有着巨大的影响。

例如,假如在绘本《我的爷爷》中本来讲述了爷爷在家里的地位德高望重,爷爷做的有价值的事情都会得到家人的理解与支持,但是由于老师的理解错误,理解为爷爷在家是一名决策者,爷爷在家可以不维护家庭的卫生,可以不按时吃饭,导致幼儿阶段的学生也开始错误理解,只要有家人的包容就可以随心所欲,不做任何维护家庭卫生和爱护身体健康的事情。

3. 通过绘本教育让幼儿在阅读中学会感情的传递与表达。

幼儿由于还没有成熟的心智与理解能力,所以教师和家长要多一分耐心,经常换位思考。所以,他们对通过文字与图片相结合的方法来领悟感情来传递感情是比较困难的,为了让幼儿能够准确地传递感情变化,老师与家长不能操之过急,应该在教育中用潜移默化的方法来渗透情感教育,使得幼儿教育实现理想的教育效果。

四、文章总结

幼儿对形象生动的教学内容会更感兴趣,且能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发散幼儿的思维。但需要指出的是幼儿对绘本的理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教师在平时的绘本阅读教学中多多引导学生,以丰富多彩的画面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并能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来进行必要的讲解。在施行绘本阅读教育中,老师应该让幼儿通过自己的理解将绘本里描述的人物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表述出来,这样更有利于幼儿情感的培养,使得幼儿有心灵的体验,所以,在绘本教学中,老师应该利用一切手段来丰富孩子的情感,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情感的迁移,领悟爱的伟大与真谛,感受爱与关怀的快乐,使之成为在未来社会有用的人才而打下良好的基础,理解社会善与恶,在生活中保持人之本性,在危险中警惕邪恶的侵害,为自己慢慢长大成人做好准备。

摘要:幼儿教育最主要的是健康教育,小孩子的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对一个人良好的未来发展影响深远。塑造完整的幼儿人格需要老师或者家长借助一些方法手段来塑造性格。利用绘本阅读培养幼儿的健康情感是幼儿教育中比较有效的手段,对幼儿教育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绘本阅读,幼儿,培养,情感

参考文献

[1]梅子涵.阅读儿童文学[M].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11.

如何在绘本阅读中培养幼儿的情感 篇10

关键词:绘本阅读;幼儿;培养;情感

一、什么是绘本阅读教育

我国将图画结合少量文字或者没有文字的图书叫绘本。在英国将绘本阅读翻译为picture book。其实,绘本阅读最初是从英国开始流行起来的,后来传到了日本,大约在十几年前才将绘本阅读教育传到我国,所以绘本阅读在我国施行的比较晚。那么,到底什么叫做绘本阅读呢?所谓绘本阅读就是借助大量的图片来讲述一个个故事的书本,绘本里有些图片会添加一些文字,有些一点文字都不存在,绘本阅读与其他阅读图书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表述着共同要表述的情感,培养着需要培养幼儿的情感。绘本阅读相比于其他的文字阅读有着鲜明的优势,绘本阅读存在艺术性。绘本里设计的内容与幼儿接触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利用繪本教育能够唤起幼儿的联想意识,还能培养幼儿的艺术与文学修养细胞的发展。绘本阅读对于幼儿在早期的启蒙教育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为幼儿在阅读绘本的时候能够通过图画的观察发现事物的特点,从而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对艺术的鉴赏能力、对图画的创新能力,所以,绘本阅读在现代培养幼儿情感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幼儿教育中不得不借助的教学工具之一。

二、目前我国绘本阅读教育存在的现状分析

前面提及过我国引进绘本阅读教育的时间比较晚,目前还存在大量的问题,但是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在幼儿情感培养这一方面上下了很大的精力。现如今,我国很多幼儿园都会采用绘本阅读来培养幼儿的全面发展,但是,绘本阅读教育由于起步比其他国家晚,在幼儿培养情感教育中还不明显、不清楚、不完善,所以很多幼儿园教师在实施教学中往往会忽视绘本教学,仍旧采取旧的教学方式,将绘本中的画面内容以讲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听,幼儿只能在教师的思维方式下思考问题、阅读绘本,这就会严重制约幼儿的思维发展,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思维,只是被动地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使得幼儿园的小朋友过于理解文字阅读,忽略了学生对图画的理解、鉴赏、想象,不能够通过绘本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对艺术的鉴赏力,不能通过小朋友的自我欣赏转化为具体的情感迁移。这种教学方式是不可取的,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对教师充满了依赖感,不能自主思维。

三、在绘本阅读中培养幼儿情感的方法

“没有爱,所培养出来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人。”根据教育心理学我们可以发现,幼儿期的小孩子正是情感与心理意识生成的关键时期,这时期,教师与家长一定要关注幼儿的情感变化,达到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形成过程。

1.教师一定要借助绘本阅读来培养幼儿的情感健康发展,在培养中幼师的教育方法不能过于古板,教师应该创新教育手段,避免在绘本阅读教学中幼儿一直在理解大量的文字而不是通过直观的、形象的、有目的地理解绘本的内容,从而塑造出良好的情感品质,帮助幼儿在今后成为一个文学与艺术双重发展的人才,从而逐渐演变为充满信心、拥有丰富情感的人。

2.现代的幼师都是通过专业学习与专业培养才拥有教育资格的传授者,所以对于绘本大多数老师都能理解绘本所阐述的内容,但是仍然有部分老师不够准确地理解绘本内容,导致在讲解过程中使得文学艺术传递的情感不够明确,幼儿对艺术作品的揣摩感悟不准确,开始对绘本中人物性格有歪曲理解,对艺术中的人物开始模仿,对今后的幼儿健康心理有着巨大的影响。例如,假如在绘本《我的爷爷》中本来讲述了爷爷在家里的地位德高望重,爷爷做的有价值的事情都会得到家人的理解与支持,但是由于老师的理解错误,理解为爷爷在家是一名决策者,爷爷在家可以不维护家庭的卫生,可以不按时吃饭,导致幼儿阶段的学生也开始错误理解,只要有家人的包容就可以随心所欲,不做任何维护家庭卫生和爱护身体健康的事情。

3.通过绘本教育让幼儿在阅读中学会感情的传递与表达。幼儿由于还没有成熟的心智与理解能力,所以教师和家长要多一分耐心,经常换位思考。所以,他们对通过文字与图片相结合的方法来领悟感情来传递感情是比较困难的,为了让幼儿能够准确地传递感情变化,老师与家长不能操之过急,应该在教育中用潜移默化的方法来渗透情感教育,使得幼儿教育实现理想的教育效果。

四、文章总结

幼儿对形象生动的教学内容会更感兴趣,且能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发散幼儿的思维。但需要指出的是幼儿对绘本的理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教师在平时的绘本阅读教学中多多引导学生,以丰富多彩的画面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并能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来进行必要的讲解。在施行绘本阅读教育中,老师应该让幼儿通过自己的理解将绘本里描述的人物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表述出来,这样更有利于幼儿情感的培养,使得幼儿有心灵的体验,所以,在绘本教学中,老师应该利用一切手段来丰富孩子的情感,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情感的迁移,领悟爱的伟大与真谛,感受爱与关怀的快乐,使之成为在未来社会有用的人才而打下良好的基础,理解社会善与恶,在生活中保持人之本性,在危险中警惕邪恶的侵害,为自己慢慢长大成人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梅子涵.阅读儿童文学[M].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11.

[2]王林,余治莹.绘本赏析与创意教学[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04.

上一篇:房屋产权面积下一篇:微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