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差距现状

2024-09-06

收入差距现状(精选十篇)

收入差距现状 篇1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但收入差距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基尼系数是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重要指标, 国际上公认, 一国基尼系数若达到0.4, 则该国收入分配差距处于“警戒线”水平, 一旦越过这条“警戒线”, 说明贫富两极的分化比较严重, 容易给公众带来不满情绪, 甚至会产生社会动荡。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 2003年以来的十几年间我国基尼系数持续上升并突破0.4, 2008年达到最高, 为0.491, 然后持续回落, 2014年为0.469, 这表明我国居民贫富差距相当严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允许有收入差距的存在, “先富带动后富,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理论政策确实带动了经济的迅猛发展, 然而就目前形势看, 富人越来越富, 穷人却越来越穷, 这背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初衷。如何缩小收入差距, 实现共同富裕, 已成为当前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和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 在缩小收入差距方面, “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规范初次分配, 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

二、我国收入差距现状

(一)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

近年来, 城乡居民收入之间的不平衡日益加剧, 并呈现出扩大的趋势。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 2014年前三季度, 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 986元, 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8, 527元, 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 044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多13, 517元,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为2.59。而2015年前三季度, 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 367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 512元,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 297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多15, 215元, 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为2.83。从上述数据不难发现, 2015年前三季度与2014年同期比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了1, 468元, 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没有增加, 反而减少了230元,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二) 东西部居民收入差距明显。

上海、北京、浙江等东部沿海地区的居民收入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的居民收入。据中新网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 截至2015年10月26日, 全国有25个省区公布了2015年前三季度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在这25个省区中, 上海、北京、浙江、江苏和广东位列前五, 分别为37, 568元、36, 047元、27, 469元、22, 450元、21, 975元, 其中上海和北京是目前全国仅有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大关的地区。相比之下, 位居后五位的是河南、青海、云南、新疆、贵州五省区,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2, 240.50元、11, 279元、10, 677元、10, 118.38元、9, 813.48元。上海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约是贵州的3.83倍, 东西部居民收入差距明显, 也进一步反映了我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三) 行业收入差距十分显著。

一方面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的收入差距明显。垄断行业凭借其对资源的独占优势获取大量垄断利润, 拉大了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间的收入差距。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发布的《中国薪酬报告》显示, 在1988年, 收入最高行业是最低行业的1.58倍, 而到2005年达到历年最高为4.88倍, 此后略有小幅下降, 到2012年为4.3倍。其中, 收入排在前几位的大多是一些垄断行业, 如航空运输业、金融业、烟草制品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电信业、房地产业等等, 而收入排在后几位的则是纺织业、餐饮业和农林牧渔业等一些非垄断行业。垄断行业工资增长水平过高, 而多数行业增长速度则低于平均值, 导致行业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2014年, 金融业位居全国行业平均工资之首, 为108, 273元, 而排在最后的是农林牧渔业, 平均工资为28, 356元, 两者相差79, 917元;另一方面企业内部不同群体的收入差距过大。例如, 2011年2, 032家上市公司中高管平均薪酬为47.1万元, 职工平均薪酬为8.2万元, 相差5.74倍;其中相差最大的竟然达到112.77倍。2014年, 制造业的中层及以上管理人员的平均工资为102, 273元, 而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的平均工资为41, 245元, 两者差距为61, 028元。

三、我国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 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

一方面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二元经济结构作为一种经济现象, 普遍存在于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之中。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又是农业大国, 小农经济长期存在, 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后, 为了加快工业化的发展进程, 我国实行“以农养工”、“以乡养城”的政策, 优先发展重工业, 通过工业产品统一定价、农副产品统购统销等政策, 形成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 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另一方面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带来了分配不均等。我国的就业制度长期和户籍挂钩, 造成就业机会不均等, 引起了收入分配在不同群体之间的分化, 进城务工的农民, 由于没有城镇户籍, 即使从事同样的工作, 在收入上往往都低于城镇户籍的职工。此外, 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以及住房制度等都或多或少对一些群体存在歧视, 农村居民不能像城市居民一样平等享受, 这无疑加剧了贫富差距。

(二) 市场经济体制的自身缺陷。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 市场的自我调节机制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资源的配置中起到基础性的作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机制的核心是优胜劣汰, 其结果是优势企业聚集越来越多的资源, 财富积累也越来越多, 而劣势企业却无法吸引资源, 发展逐步被限制, 以致被市场所淘汰。此外, 等价交换是市场交易的重要原则, 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的公平分配。但是, 由于个人的能力、技术、天赋和掌握资源等方面的差异, 也造成了收入分配的差异。正因为如此, 从收入分配上来看, 绝大多数城市居民远远高于农村居民, 脑力劳动者和其他技术产业的劳动者也往往高于体力劳动者, 收入差距也会随着市场的这种等价交换逐渐明显。

(三) 经济政策采取区域倾斜。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实行由东向西的发展战略, 投资的重点首先转向经济效益较高的东部沿海地区, 并给予一定的优惠经济政策, 如财政无偿拨款、免税退税、无息或低息贷款等。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得东部沿海地区创造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带动了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迅猛增长。但是, 这些政策所带来的利益和经济发展更多惠及的是东部沿海地区的居民, 对中西部地区居民产生的影响较小, 从而造成东、中、西部地区贫富差距不断加大的事实。

(四) 垄断行业的存在。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 许多行业陆续步入市场竞争, 该行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决定了职工的收入待遇。但是, 对于我国的一些大型国有企业而言, 由于享受国家给予的特殊政策, 控制了社会生产, 操纵和独占了市场, 进而形成了行业垄断, 如民用航空业、金融保险业、电力行业、石油天然气行业、房地产行业、烟草行业等, 这些行业凭借其垄断特权获取高额利润, 其职工收入和待遇是其他行业所不能比拟的, 从而造成行业间的收入差距显著。

四、缩小我国收入差距的政策建议

(一) 建立公平有效的收入分配机制。

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收入分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一项根本性、基础性的制度,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基石。收入分配问题, 实质上是公平和效率的问题, 近几年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如取消农业税、增加种粮补贴、减轻农民负担、连续几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大幅提高国家扶贫标准等等,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但是并未从根本上改善收入差距过大的现状。为此, 在这些措施的基础上, 政府应考虑建立一个公平有效的收入分配机制, 以“限高, 扩中, 提低”为目标, 不断改进和完善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

(二) 消除制度差别。

2014年7月30日, 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 明确提出了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 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之间的区分。实行了近五十多年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这进一步瓦解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根基。但是, 在户籍制度的背后, 还应看到附着在其上的社会保障、就业、住房等制度的城乡差别, 只有消除了这些制度差别, 才能有效打破城乡壁垒、缩小城乡收入的差距, 实现真正的公平。

(三) 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首先, 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划清二者的界限。明确市场为主、政府为辅的方针, 有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 规范市场秩序, 做好市场的监督管理工作, 制定公平有效的市场规则, 保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公平与效率;其次, 坚持放与管的并存政策。在市场机制的自我调节范围内, 放任市场自由发挥作用, 在市场机制失效时, 由政府发挥其调节管理作用;最后, 要注重市场经济体制中公平和效率的有机结合。保证不同所有制经济主体在市场上享有平等使用各种社会经济资源的权利, 保证市场竞争的公平有效。

(四) 不断推进我国税制改革。

继续推进税制改革, 建立全面合理、符合我国实际的税收制度, 充分发挥税收在分配上的作用。一方面在原有基础上对个人所得税、房产税等税种进行不断的完善和改进, 采取合理的“限高”措施, 有效限制高收入者;另一方面对累进税等税种的实施效果进行跟进调查, 以便更好地调整完善不同阶段的税率, 使之更好地发挥其在调节收入分配差距中的作用, 促进财富更好地向低收入人群流动。

(五) 完善粮食补贴机制。

粮食补贴是国家强农惠农的重要政策之一, 也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手段, 就当前形势而言, 国家还应不断完善粮食补贴机制。一是不断改进和完善补贴措施。对与粮食生产相对应的生产性投入, 如种子、化肥、农机等的价格实行合理的限制措施, 使惠农政策真正的起到惠及全民的效果;二是扩大专项资金补贴范围。从粮食生产的投入开始, 到购销、加工等环节, 从不同方面增加专项资金的投入, 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净收入, 缩小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

除了上述措施之外, 国家应在经济政策上向中西部地区倾斜, 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以及投资力度, 促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缩小地区收入差距。与此同时, 还应通过拆分垄断企业、降低垄断行业利润等方式, 缩小行业间的收入差距。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但收入差距问题一直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究其原因, 城乡二元结构、市场体制缺陷、经济政策倾斜以及垄断行业存在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为此, 应从建立公平有效的收入分配机制、消除制度差别、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推进税制改革、完善粮食补贴机制等方面入手, 进一步缩小我国收入差距。

关键词:收入差距,成因,对策

参考文献

[1]卢洪友, 熊艳.我国税收的居民收入再分配效应[J].财政研究, 2014.4.

[2]程永宏.改革以来全国基尼系数的演变及其城乡分解[J].中国社会科学, 2007.4.

[3]邱兆林.行业垄断、异质性人力资本与行业收入差距[J].经济与管理评论, 2014.5.

[4]周佳莹.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现状与财税对策[J].中国城市经济, 2011.27.

[5]林毅夫, 刘培林.中国经济发展战略与地区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 2003.3.

收入差距现状 篇2

改革开房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随之增长。但问题也在不断的扩大,城乡居民之间收入的差距越来越大就是其中最显著的问题之一。因此,结合数据分析目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并从多个角度阐明引起这种差距的原因,对于进一步采取对策缩小差距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城乡

收入差距

现状、原因与对策

宜顺论文网

引言 „„„„„„„„„„„„„„„„„„„„„„„„„„„„„„„„1

一、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 „„„„„„„„„„„„„„„„„„„„„„„1

(一)城乡居民整体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1

(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1

二、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 „„„„„„„„„„„„„„„„„„„„„„„2

(一)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 „„„„„„„„„„„„„„„„„„„„2

(二)城乡经济因素 „„„„„„„„„„„„„„„„„„„„„„„2

(三)城乡教育因素 „„„„„„„„„„„„„„„„„„„„„„„2

(四)国家相关政策以及社会保障体系 „„„„„„„„„„„„„„„3

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 „„„„„„„„„„„„„„„„„„„„„3

(一)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3

(二)改善农村经济发展 „„„„„„„„„„„„„„„„„„„„„4

(三)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5

四、结论 „„„„„„„„„„„„„„„„„„„„„„„„„„„„„„6

五、参考文献 „„„„„„„„„„„„„„„„„„„„„„„„„„„„6

宜顺论文网

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但城乡差距居民收入差距也快速扩大,因此,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势在必行。本文首先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现状进行分析,了解产生问题的各方面原因,最后,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用以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这一问题的策略。本文的研究对于解决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促进城乡居民的共同发展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

(一)城乡居民整体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社会整体经济水平显著提高,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2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519322.0亿元,增长了约143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大幅提升,1978年为381元,2012年为3.84 万元,增长了约100倍。

经济整体水平提高的同时,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自1978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持续攀升,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4元,到1985年为739.1元,1994年为3 496.2元,到2012年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24565元,相比较1978年增长了约72倍,这是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的57.5%下降到2012年的37.1%;与此同时,我国农村人均纯收入也由1978的133.6元增加到2012年的7917元,增长了约59倍。恩格尔系数也由1978年的67.7%下降到2008年的40.8%。这表明城乡居民的总体收入增加,家庭消费总支出中食品消费支出的比重下降,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

(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整体来看,城镇和农村的居民收入都是在不断增加的,但也伴随着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在传统体制初步建立的1957年,城市居民的平均收入为农村居民收入的3.48倍。到文革前的1964年,前者是后者的2.38倍左右。这一差距一直持续到1979年。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远远大于农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这种速度差距决定了城乡之间收入分配差距变化的整个趋势。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增长率在1984年以前是农村超过城镇。1985以后,除个别年份外,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实际增速相比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增速都要小2。

参见“数据统计年鉴”,2013年。

参见中国广播网,“2010年社会蓝皮书发布 城乡收入差距大成难点”,2009年12月22日。

1宜顺论文网

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值来看,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总体上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1978年城乡收入差距为2.57∶1,到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2456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7917元,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为3.1∶13。

这个比值不能准确地反映城乡居民收入的实际差距,如果再加上城镇居民享有社会保障、各种福利和补贴,城乡收入差距将更大,实际的城乡收入比应为5倍左右。来自世界银行的有关资料显示,世界上多数国家的城乡收入之比为1.5∶1,我国的这一比例大大超过了世界各国的水平。

二、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

(一)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

在中国,农村落后于城市是一个久远的历史现象,在建国后强调工业化发展和改革开放前的农村的制度束缚使这种现象更加严重。形成城乡收入巨大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很低,严格的户籍制度使城市和农村形成了两个独立的社会单元,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国的二元经济社会”,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首先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接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的改革发展要求中将“统筹城乡发展”位于首要位置。党的十七大又明确提出了“要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意义更加重大。到现在2013年,我国还一直以通过农民收入的提高,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为最终目标。

(二)城乡经济因素

我国城乡固有的二元经济体制,从根本上阻碍了农业与工业的直接通流,农产品价格过低和“剪刀差”严重削弱了农业扩大再生产的能力,从而加发达地区本已经相当严重的城乡贫富差距,城市偏倚型的资源配置造成了经济发展中的不公平。城乡之间的固有财产一直就存在很大的差异。在改革开放之前,城乡之间尽管有2.57倍的平均收入差距,但是当时的城乡居民的财产差距并不比这个数字高。当时城镇居民基本不拥有住房,都是租公房住。据数据显示,1978年城镇人均住房面积4.2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8.1平方米。但是截至城镇房地产价格大涨之前的2008年,仅城镇居民人均拥有的房产价值已经是农村人均拥有房产价值的10倍以上。和城市相比,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相对滞后。由于地方政府对农村金融体系的扶持力度不够,导致了农业生产的资金来源困难。农村居民很难从金融机构那里得到支持,这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城镇化进程比较缓慢。目前,我国不少农村,农业生产力低、生产方式落后、农业技术含量低,很难推动城镇化进程,同时在建的城镇中,缺乏相应的政策引导,经济发展滞后,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直接影响了“三农”问题的解决。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第1号)”,2011年04月28日。

2宜顺论文网

(三)城乡教育因素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人力资本已经取代物质资本成为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而人力资本是对劳动力投资的结果,即教育的结果。实践证明,受教育水平程度和收入水平呈正比关系,受教育水平越高,其收入越高。劳动力素质较高者能够为社会能提供更多的贡献,从而获得的高收入。在现实社会中,受过高等教育人员的收入水平普遍高于未受过教育 或受过很少教育的成员。目前教育软硬件投资明显不足,特别是农村地区、西部地区。据测算,受教育程度可以解释城乡收入差距的40%4。在我国,农村居民的平均受教育程度低,他们所掌握的科学技术水平较低,在农村表现为从事固有的农业经济,而在城市主要表现为从事建筑业、服务业等工作,此类工作简单,被替代的可能性极高。

(四)国家相关政策以及社会保障体系

户籍制度、就业制度、义务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城乡居民、城乡劳动者的享有权利不平等,是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随着经济建设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我国农业户口人员占二、三产业就业人口的比重已经高达46.5%,其中建筑行业占38%。但进城的农村户口居民和城镇居民由于户籍不同,就业、社会保障、享受公共服务等权利是不平等的,这使大量农业劳动力滞留在农业和农村,农业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农民收入难以增长。如义务教育体制是按户籍关系安排儿童入学的,对于农民工的子女在城里就享受不到义务教育的待遇,至使儿童失学。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有流动儿童失学近2000万,而据中国儿童中心的抽样调查显示,流动儿童失学率高达9.3%。再如进城的农民工不但收入低,居住环境恶劣,而且没有享受工伤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据有关专家计算,每个农民工每年创造价值2.5万元,而所得仅为8000元,每个农民工每年的贡献为1.7万元,2002年9460万农民工的合计贡献为16082亿元.而大量的农民工没有社会保障,虽然有的地方政府要求企业为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障,但这部分社会保障农民工是拿不走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处于分割状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与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相比,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还很薄弱。在国家财政支出中,只有少数用于农村社会救济。1990~1999年的10年中,国家和各级政府社会救济金的总和7.9亿元,定期救助的人数只有52.8万人。农村除社会救济和传统的土地保障外,体现公平原则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基本没有建立起来。在农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上,只存在小范围内进行了改革试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资料显示,2001年我国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仅为6172万人,领取养老金人数仅为97.8万人。而且由于农民投保挡次较低和投保时间较短,养老保险金的标准极低,人均只有180元左右。2002年农村仅有404万人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占应保人数的25%,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人口占6.6%,其他社会保障项目基本没有。城乡居民享受社 4 参见中国青年报,“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2004年12月06日。

3宜顺论文网

会保障服务的待遇极不公平。

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

(一)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的内涵不仅仅指经济范畴,它包括城乡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三个方面都要实现城乡统筹。在经济上应把农民致富与转移农民、减少农民结合起来,长富于民,藏富于民,实现农民“有其利”, 在政治上应把善待农民与尊重农民、组织农民结合起来,给农民国民待遇,让农民当家作主,实现农民“有其权”;在思想文化上应把教育农民与转变农民观念、提高农民素质结合起来,弘扬勤劳、善良、讲修养的传统美德,增强民主、科学、讲公德的现代文明意识,实现农民“有其教”。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就是要站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高度,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整体统一筹划,通盘考虑,把城市和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其关系综合起来研究,统筹解决。既要发展城市对农村的辐射作用,以发挥工业对农业的带动作用,又要发挥农村对城市、农业对工业的促进作用,实现城乡良性互动;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为目的,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平等、和谐、协调发展的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但我国城乡差别形成的时间较长,影响因素较多,需要体制改革和观念创新,需要政府与市场间的有机协调,逐渐地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解决。以工业化支撑城市化,以城市化提升工业化,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发展机制,加快现代农业和现代农村建设,促进农村工业向城镇工业园区集中,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促进土地向规模农户集中,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促进城市社会服务事业向农村覆盖,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二)改善农村经济发展

(1)加大国家财政对农村的投入。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只有加大对农村的投入,才能更大程度的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从而增加农民收入,达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目的。政府对于农村投入的重点应当放在:农村基础建设、农村教育、农产品流通和农业科技和创新等领域。鉴于目前农村的信用制度缺失,因此要加大对农村信用体系的改革,努力提高农村金融行业的信用度,为农民的创业增收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此外,还要充分利用农村的有利条件,比如自然风光、当地特色文化等,开发农村创收产业,发展旅游业,并在技术上给予支持,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2)规范分配秩序。首先,要建立一个平等自由的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减少因就业选择限制而产生的收入差距。其次,要实现各行业间收入的均等化。最后,要加强对垄断行业的管制,要增强对工资福利过高、增长过快行业职工收入的调控。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以促进各行业,各阶层,各地区

4宜顺论文网

收入的平衡发展。

(3)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中国农村人口众多,如果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了,将会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缩小城乡差距的根本所在。近年来,劳务输出和特色优势农业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逐年增加,特别是劳务输出产业对增加中低收入的农民起到了重要作用。今后应当本着城乡统筹发展、以工促农的原则,加大劳动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劳务输出人员素质和能力,增强就业能力,提高工资性收入在总收入中的贡献。同时要鼓励大中专院校学校的毕业生到农村服务,加强对他们的补贴,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4)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首先,要提高农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加大对农业技术的研制和推广力度,促进农业科技化和信息化;其次,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的经营组织程度。农业产业化需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流通为依托,形成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的完整的产业体系,促进农产品的市场化,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最后,要加大对县乡级的农技人员的建设。农业科技可以转化为生产力,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附加值,但是需要有大量的农业技术人员对农民进行教育和培训,各级政府财政需要增加对预算内农业科技投入的比例,加强农技队伍的建设,提高农业科研和推广的效率,切实增加农民的收入。

(三)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1)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中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试点工作开展时间比较短,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健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新农保的建立完善首先需要加大政府的投入,这样既能调动农民参保的积极性,又能确保一定的养老保险金水平。加大政府投入,提高转移支付力度,对财力弱的地区予以倾斜是未来新农保的发展方向。因此,需要扩展资金筹集渠道,确保资金充足。此外,还要逐步扩大新农保的覆盖面,确保社会公平,加强基金的管理,确保资金保值增值。

(2)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根据各级政府财力状况和农民收入增长情况及承受能力,逐步提高财政补助标准,探索建立稳定可靠、合理增长的筹资机制。严格新农合基金监管,加大基金监管力度,确保基金安全运行。从基金的筹集、拨付、存储、使用等各个环节着手,规范基金监管措施,健全监管机制,加强对基金运行情况的分析和监控,保障基金安全运行,确保及时支付农民医药费用的补偿款。建立健全各项内部管理、考核制度,提高管理经办服务水平。调整新农合补偿方案,开展住院统筹加门诊统筹,适当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门诊补偿比例,合理调整住院补偿起付线,适当提高补偿比例和封顶线,扩大补偿范围6。

(3)加大农村社会保障投入。目前中国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投入不足,因此有必要加大社会保障支出,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加大对农 565 参见“试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及对策”,《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利学版)》,2008年9月。

参加《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东岳论丛》,2006年第3期。

5宜顺论文网

村居民的转移支付力度,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中国的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社会保障水平相对于其他国家仍然比较低,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远远低于城市,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财政收入逐年增加,国家有能力增加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加大社会保障资金投入需要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中央政府应加大对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加大对落后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的转移支付,实现社会保障资源的合理配置,地方政府应搞好配套资金建设,确保社会保障资金的到位。

四、结论

缩小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实现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成果全民共享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现阶段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而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关键在于提高广大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健全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则是保障农民利益,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佳改革切入点。为此,须通过建立合理的筹资机制、加强法制建设、健全保障项目和提高参加社会保障意识的途径来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进而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让农村居民享有社会保障,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五、参考文献

[1]李实,岳希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调查[J].乡镇论坛,2004; [2]谢红菊.我国贫富差距现状分析与对策[J].黑河学刊,2007;

[3]芦金萍.从经济学视角看我国的贫富差距[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4; [4]曲卫红.对当前中国贫富差距问题的理性思考[D].西南大学,2006;

[5]王伟.从现代化视角看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差距问题[D].南京师范大学,2005; [6]申维娜.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成因与对策[D] .中共衡水市委学校,2010;

[7]王石生.关于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现状、成因、影响及其对策的探讨综述[J] .经济研究参考,2010;

[8]朱凡,陈晓君.我国城乡收入差距问题[D]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2010; [9]闫红.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及调整对策分析[D].中共四平市委党校,2010。

我国当前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和原因 篇3

关键词:居民收入 收入分配差距 基尼系数 恩格尔系数

1 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

我们主要用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来衡量一国国民收入分配差距。基尼系数是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劳伦茨曲线的定义来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通常把基尼系数等于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大于0.5被认为是收入差距悬殊。自2000年开始,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越过0. 4的警戒线,09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国内基尼系数达到了0.49,2010年为0.481,2011年为0.477,2012年为0.474。①由于统计局统计的数据存在同质性,统计方法也不尽科学,而根据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显示,我国2010年中国家庭收入的实际基尼系数为0.61,社会的贫富差距已突破了合理的限度。②

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地区居民之间收入差距较大

我国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各个区域发展的不平衡而导致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明显。总体来说,我国东部明显高于西部的发展速度,经济较为发达的上海北京等地收入水平远远高于甘肃贵州等省市。从2010年数据分析可以看到,沪、京、津三个直辖市,人均GDP均超过1万美元。而云南、甘肃、贵州人均GDP则不到2500美元。其中最穷的贵州人均GDP只有13221.4元,只相当于最富的上海人均GDP即73297.33元的18.04%。③

分析近几年的各地区动态收入数据,我们也可看到,中西部地区近些年来有些省份收入有所增长,但是与东部的实际收入差距并没有缩小,反而在进一步扩大。

1.2 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持续扩大

我国城乡发展的差距,尤其是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非常显著。随着经济的发展,普遍的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都有相应的上升,但是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也在进一步的扩大。据统计,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2.0,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1990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2,1995年为2.71,2000年上升为2.79,到2011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已经上升到2.837。④这些统计数据衡量的还只是能用货币价值结算的显性收入,如果算上城乡居民在各种补贴(如住房、教育、公共交通、物价补贴等)和社会保险费用(如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各方面的福利,城乡差距将更大。

城乡收入分配差距大的扩大还体现在消费差距上,从1978年到2010年,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对比指数已经由原来的2.9不断上升到3.5,城镇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早在2005年就下降到40%以下,根据联合国的标准,城镇居民家庭已经进入富裕水平,而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到2011年还高于40%,还只是停留在小康水平。⑤

1.3 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大

一些传统、劳动密集型等行业的收入较低,一些垄断、科技含量高以及新兴产业等行业的收入很高,我国现阶段行业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一些传统行业呈相对下降趋势。

2010年,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36539元,最高的是金融业70146元;最低的农林牧渔业16717元。最高与最低之比为4.2:1。如果按细分行业,最高和最低之比可达十几倍。由2010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分析,中国证券业的工资水平比职工平均工资高6倍左右,收入最高和最低行业的差距达11倍。⑥而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资研究所2011年发布的数据,这一差距又扩大到15倍。如果再加上住房、工资外收入和福利待遇上的差距,实际收入差距还要更大。⑦

1.4 不同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明显

分析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差距问题,我们不能忽视现阶段不同阶层收入差距持续扩大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分析,2000年到2005年,按收入等级划分的城镇居民年均收入中,最高收入10%的人群组是最低收入10%的人群组的收入比率由4.6倍上升到9.23倍,绝对收入差额超过27860元。2009年按收入等级划分的城镇居民年均收入中,最高收入10%的人群组是最低收入10%的人群组的8.63倍,绝对收入差额更是超过45398元,全社会高收入阶层与低收入阶层差距在明显拉大。

2 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

随着不断推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目前很多不合理因素,造成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必然导致收入差距特别是初次分配差距扩大,个人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主要是因为分配制度和方式的变革。

主要可归纳如下:

2.1 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

包括初次分配中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工资收入被过分压低,再次分配制度存在缺陷以及三次分配机制缺失。

以长三角、珠三角为例,出口加工企业中平均工资与当地城市职工平均工资存在很大的差距。社会再分配制度的缺陷对居民个人收入分配差距也有着直接的影响,而我国的再次分配制度缺陷主要表现为对高收入者的调节不力和对低收入者保障不够两个方面。目前我国的税收制度还不健全,税收杠杆的调节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税收征管方面也存在问题。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力度不够,加之中国地下经济偷漏税流失严重,又大大限制了政府对低收入者实施转移支付的能力,不能有效的援助弱势群体,从而加大了收入差距。同时我国慈善机构管理不规范、行政色彩重、政府干预较多,使得其公信度不高,民众参与积极性低、慈善水平低,很难发挥三次分配对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

2.2 城乡二元结构及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长期以来,我国采取先工业后农业、先城市后农村、先工人后农民的政策,限制了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人才等各种要素都在向城市流动,这种向城市倾斜的政策导致农村与城市有着不同的政策支持,农民与城市居民必然存在着严重的“先天”差异。农业改革及发展的相对滞后,加剧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

2.3 制度转型中的不合理收入扩大了收入差距

在制度转型过程中,垄断现象十分严重,某些单位和部门凭借其行业垄断优势及某些特殊条件而获得垄断利润和额外收入,失去了基本分配的控制。

2.4 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拉大了收入差距

我国社會保障体系建设起步晚,起点低,覆盖面较窄,保障水平低,导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福利差距大,主要表现在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享受的各种补贴和社会保险费用差距明显。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和不完善,是造成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之一。

注释:

①国际统计局2012年统计数据.

②中国经济网,http://www.ce.cn/,2012.12.10.

③中国统计年鉴2012.

④中国统计年鉴2012.

⑤中国统计年鉴2012.

⑥中国统计年鉴2011.

⑦新华网,http://www.news.cn/,2011.02.12.

参考文献:

[1]王红梅.我国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比较分析[J].学术交流,2010(5).

[2]赵惜红.对目前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差距扩大问题的思考[J].商业研究,2009(1).

[3]杨思佳.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现状的原因及对策[J].现代商业,2009(8):196.

[4]冯虹,经济加速转型期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研究[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8年版.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分析 篇4

关键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公共财政

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

从1978年算起, 在过去的30多年, 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村居民都得到了快速增长, 但同时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 而且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是全方位的, 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表1)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一)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在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基础上产生的。

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343.3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133.6元, 到了2000年, 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6, 280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 253.4元, 截至2009年, 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 175元, 是1978年的50倍多: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 153元, 是1978年的33倍多。

(二) 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不断扩大。

1978~2009年的30多年间,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绝对额在不断增大, 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在不断变大。

1、1978~1984年,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始终在253元范围内。这一阶段是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最小的阶段。在这一阶段, 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幅度大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幅度。

2、1985~1991年, 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开始逐年扩大。1985年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为341.5元, 1988年为636.58元, 1990年为823.9元, 1991年为992元。

3、1985~1991年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开始扩大, 平均以每年100元的幅度递增。

4、1992~1997年, 这一阶段城乡收入绝对差距的变化可分为两个小阶段:第一阶段是1992~1995年, 这一阶段城乡收入绝对差距快速拉开, 1991年城乡收入绝对差距为992元, 1995年城乡收入绝对差距已经达到2, 705.3元, 比1991年扩大了1, 813.3元;第二阶段是1995~1997年, 这一阶段城乡收入绝对差距的增长幅度又趋于缓和。

5、1998~2009年, 城乡收入绝对差距急剧扩大阶段。1998年城乡收入绝对差距是3, 263.1元, 2009年城乡收入绝对差距为12, 022.0元, 两者相差9, 758.9元, 2009年城乡收入绝对差距额是1978年的58倍。

(三) 城乡居民收入比值在动态中不断变大。

从1978年到2009年, 城乡居民收入比值在动态中不断变大。

1、1978~1983年, 七十年代末农村土地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民收入大幅上升, 加上农村计划生育的严格实行, 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大幅上升, 197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33.6元, 到了1983年, 农村居民人才纯收入为309.7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176.17元, 增长了1.32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高速增长直接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 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从1978年的2.6缩小到1983年的1.7。

2、1984~1989年, 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扩大了近0.6。这一阶段, 城镇居民收入增长迅速, 并超过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 农村居民年收入增长速度比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增长速度慢了近5.7个百分点。

资料来源:根据各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而得

3、1991~1994年, 城乡收入差距迅速大幅拉开, 这一阶段中, 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增长速度比农村居民年收入增长速度快了近8个百分点。如此悬殊的增长速度使得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在短短3年时间内扩大了2.87。

4、1995~1997年, 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迅速, 并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 农村居民年收入增长速度比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增长速度快了近5.8个百分点。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的放慢使得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达到2.47, 1994年的系数降低了0.4。

5、1998~2009年, 这十年间, 城乡居民收入差额从1998年的3, 263元扩大到了12, 022元, 增额高达约9, 760元。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为3.33, 比1998年多了0.82, 比1978年多了0.73。

(四) 收入差距拉大进而导致基尼系数上升。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 贫富差距逐步拉大, 国际上城乡居民收入比如果到2倍左右就属于最高级别, 而我国的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3, 世界银行界定的贫困线是人均每天1.25美元, 2008年我国政府确定的贫困线为人均每天0.3美元。贫困标准不一样的背后是大量的更多的贫困人口。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 2006年我国的基尼系数为0.496。2006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异系数为3.28, 2007~2009年每年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异系数都超过了3.3, 由此看来, 2006年以来我国的基尼系数在不断变大。

二、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

(一) 农产品价格偏低直接导致农村居民的低收入。

农产品价格问题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巨大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工业化, 而工业化优先发展战略的背后是农产品价格的低贱, 进而是农民利益的长期被损害。

农业的先天劣势注定需要政府为其买单, 补贴农业, 支持农业发展应该是国家的重点战略, 但在计划经济时期, 农业发展不仅没有取得政府的偏爱, 反而一切支援工业的格局让农业的发展过多地注入了行政的色彩。一方面工业的发展需要农业的资源做后盾;另一方面价格扭曲的农产品价格使得工业化的发展十分便利、低廉地获取了大量廉价的农产品。在城市, 工业化的发展带动了城市居民收入的提高;在农村, 风险下的农业无法从农产品高价中获得补偿, 相反, 农产品价格的不透明和国家限价直接造成了农产品价格偏低, 直接影响了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

(二) 政府支农力度不够。

农业具有天然的特殊性, 其发展慢于二三产业。这是由农产品的特征决定的, 农产品收入需求弹性小, 所以当农业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而减产时, 农产品收入降低, 当农业丰收时, 又出现“谷贱伤农”的现实。农业的外部效应是无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维持的, 这方面的保护需要政府的财政支持。

而我国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农业的扶持和保护力度明显偏弱, 主要可以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 对农村道路、农田水利设施、电力、广播、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不够;第二, 对农村教育、农业科技及信息、农业保障体制的投入力度不够;第三, 农业税制改革缓慢;第四, 对农村、农业、农民的转移支付诸如义务教育、民兵训练、计划生育、优抚力度不够。

(三) 公共财政对农民补贴较少。

公共财政的阳光应该普照全社会, 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不能缺少对农民的保障。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 公共财政向社会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公共产品, 但公共产品的分配存在结构性偏向。在教育、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方面, 公共财政一边倒地投向城镇, 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在有效保障城市低收入者生活质量的同时, 直接提高了城市居民整体收入水平。比如, 城镇居民在养老金或离退休金方面的收入或福利大大超过了农村居民, 因为这一块在农村基本上是空白。不断上调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保证了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的稳步增长, 还在进一步拉大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

(四) 城乡劳动者素质差别过大。

劳动者作为一种人力资源, 受教育的程度主要影响劳动者的素质, 包括劳动者的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劳动者的素质高低决定了劳动者的就业机会, 而就业机会的差别直接导致了劳动收入的差别。

我国城乡居民在接受教育方面是有天壤之别的。从教育的硬件配置到教育软件的配套, 农村居民获得优质教育的机会是稀有的, 这就构成了城乡居民在人力资本禀赋方面存在相当差异。从教育文化程度上来看, 绝大多数文盲、半文盲居民生活在农村。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偏低, 限制了提高收入的能力。绝大部分外出务工农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 与城市居民相比, 较低的科学文化素质及信息水平使得他们很难适应市场需求, 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很难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 谋取收入的能力就没有机会。简单的劳动就业产生的是简单没有附加值或者附加值很少的产品或是服务, 这些客观因素决定了劳动收入相对较低。

参考文献

[1]李萍, 陈志舟, 李秋实.统筹城乡发展与效率公平权衡[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6.

[2]卢嘉瑞.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

[3]叶普万.贫困经济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4]李平.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图解.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6.

收入差距现状 篇5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十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那么,提高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民生活,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中央一直把提高农民收入放在各项经济工作中的重要位置,但由于城乡收入差距的形成原因复杂,解决难度较大,尽管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效果并不明显,而且有进一步拉大的现象。论文百事通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会影响到经济增长,会加剧经济济秩序和社会秩序的混乱,不利于社会稳定,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要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首先必须探究当前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因素,以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解决。

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现状

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可以从多个方面反映出来。

(一)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来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2?s1,1995年为2.72?s1,2001年为2.92?s1,2003年进一步扩大到为3.23?s1,2005年约达3.22?s1。如果再将城市居民享受带有很大福利性成份的住房、医疗、教育、交通、以及公共服务等计算在内,剔除农民收入中不可计算的实物部分,以及用作生产资料的投入,我国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更是十分巨大,约达5?s1或6?s1。据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1995年36个国家的资料表明,城乡人均收入比一般小于1.6,只有三个国家大于2,我国就是其中之一。可见,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经到了社会承受的极限。

(二)从基尼系数来看,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社会公平程度严重失衡。1978年前我国城乡居民收的综合基尼系数约在0.20~0.24之间,但此后城乡居民收入的综合基尼系数开始拉大。1990年为0.343,1995年为0.389,2000年后达到0.417。世界银行最新有关中国的发展报告预测,到2020年中国城乡居民收入的综合基尼系数将达到0.474,问题十分严重。

(三)从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来看,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进一步拉大,也表明收入差距的扩大。1978年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是267元,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比例为2.9?s1。2002年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扩大到5713元,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比例为3.29?s1。可见,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更为明显。

(四)从恩格尔系数看,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差距很大。表明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在拉大。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期,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下降较快,与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逐渐接近。但是在90年代中后期,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的速度就比农村居民更快一些,城乡居民人均恩格尔系数差距逐渐拉大,高于改革开放初期的水平。1978年城乡之间恩格尔系数的差值不高于4.5个百分点,2002年扩大到8.5个百分点。2003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1%,已达到了国际通行标准的富裕阶段,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则为45.6%,仍处在刚刚摆脱温饱阶段。

二、影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因素分析

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因素很多,但是最根本的原因是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和长期实施的城市偏向政策所导致。

(一)从农业内部来看,由于各种原因使近几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明显慢于城镇居民收入。1990~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为7.6%,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仅为4.3%。2002年分别为13.4%和4.8%。2005年分别为9.6%和6.2%。收入增长速度的差距较大直接导致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制约因素很多,从农业内部因素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产品供求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力得到解放,农产品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由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改善,使得主要农产品收入需求弹性下降。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由1997年的46.6%下降到2002年的37.7%,农民的恩格尔系数同期由55%下降到

46.2%,恩格尔系数下降意味着农产品收入需求弹性下降。也就出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农业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因此,以农业收入为主要构成的农民收入出现连年增长缓慢。

2、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导致农业效益下降。由于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等因素,造成农业投入成本增加。据国家计委对农产品成本调查的结果显示:1990~1999年物质费用占产值的比重,6种主要粮食合计从30.3%上升为41.7%,亩用工尽管同期由14.7个减少到10.9个,但每个工日的价格则由2.9元上升到9.5元,用工成本相应由42.6元上升为103.6元。农业生产成本的上升,减少了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

3、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减少,影响了农民的非农业收入。乡镇企业在经历早期快速发展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逐渐地形成了稳定的发展态势,吸纳农业劳动力的人数减少,也就减少了农民的非农业收入。

4、以家庭为主体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难以适应全国乃至全球统一的大市场需求,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从而影响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以及我国加入WTO,农业生产的社会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小农户生产供给对国内乃至国际大市场的需求之间产生了一定的不适应性。而且因农业生产规模小,难以应对市场风险,使农业生产在市场占有方面处于劣势。虽然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一定的发展,在有些地方成立了各种合作经济组织,但并没有完全解决农户与市场对接之间的矛盾。

5、农村贫困人口多,使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提高缓慢。据我国扶贫基金会统计,农村现在未解决温饱的人口有3000万人,低收入人口(人均年收入低于865元)为6000万人,两者相加为9000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11%左右。而城镇居民中的贫困人口的实际数量为2200万人。

(二)从我国的政策、体制因素方面来看,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影响。

1、财政对农业投资的总量不足,投资结构不合理。财政支农投入是国家对农业支持和保护的重要方面,可我国的财政支农资金不但不足,而且结构不合理。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财政对农村的投资总量是不断增加的,但财政投资的城市偏向十分突出,财政的农业投资占总支出的比重极低。从1981~2000年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总投资不断增加,但财政支农资金所占比重仅仅维持在8%~10%左右,尽管近几年我国减免了农业税,以及对粮食生产进行了直补,但财政投入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从投资结构上看,用于农村事业及行政开支部分多,约占60%~70%,而用于建设性的支出比重少。在建设性支出中,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研与推广应用方面的比重少,用于流通环节的补贴多;用于直接生产的资金少,间接支出多;农民直接得到实惠的资金投入少。2000年我国财政支农资金中直接补贴农民与农民有关的资金投入仅约占10%左右。与农民生产、生活直接有关的资金投入约占23%左右,属于间接方式支持农业、农民、农村的资金,包括大型水利、生态、气象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农业部门事业费、农产品流通补贴等约占67%。

2、我国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持续扩大。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国家基本放开了工业消费品的价格,但仍有一些行业处于垄断经营状态,加上近年来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工农业产品“剪刀差”仍很大。据有关专家估计1990年以来农民每年以“剪刀差”形式向国家贡献1000多亿元。总体上仍然是农村支持城市,其结果必然是工农业发展失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3、土地征用制度偏向城市,对农民土地多征少补。据统计1987~2001年全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226.31公顷,其中70%以上是征地。据测算,每征用1亩耕地造成1.4人失去土地,按此推算,同期至少3400万农民因此失去土地。随着改革的深入,城镇非农建设用地已由行政划拨转向市场化的出让,土地出让价格大幅飚升,但向农民集体征用土地的补偿办法和补偿标准仍很不合理,土地出让价格远远高于对农民的补偿。同时也使失地农民因此而失去了生活的保障。

4、户籍制度、就业制度、义务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城乡居民、城乡劳动者的享有权利不平等,是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随着经济建设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我国农业户口人员占二、三产业就业人口的比重已经高达46.5%,其中建筑行业占38%。但进城的农村户口居民和城镇居民由于户籍不同,就业、社会保障、享受公共服务等权利是不平等的,这使大量农业劳动力滞留在农业和农村,农业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农民收入难以增长。如义务教育体制是按户籍关系安排儿童入学的,对于农民工的子女在城里就享受不到义务教育的待遇,至使儿童失学。据第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有流动儿童失学近2000万,而据中国儿童中

心的抽样调查显示,流动儿童失学率高达9.3%。再如进城的农民工不但收入低,居住环境恶劣,而且没有享受工伤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据有关专家计算,每个农民工每年创造价值2.5万元,而所得仅为8000元,每个农民工每年的贡献为1.7万元,2002年9460万农民工的合计贡献为16082亿元.而大量的农民工没有社会保障,虽然有的地方政府要求企业为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障,但这部分社会保障农民工是拿不走的,这一块农民每年又损失2~3千亿元.5、公共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支持有限。一是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不合理。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主要是由省、县、乡各级政府承担的。据有关调查,全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中,乡镇负担约占78%,县财政负担约占9%,省地负担约11%,而中央财政只负担2%左右。2002年农村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为城市平均水平的38%,农村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为城市平均水平的40%。二是农村公共医疗卫生和预防保健工作薄弱,使广农民缺乏基本保障。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费占中央财政支出的份额从未达到1%。据世界银行调查,中国20%的城镇人口享受政府卫生支出的比重超过2/3,农村人口只享受了不到1/3。城乡之间的人均卫生总费用差距在3~4倍,甚至6~7倍之间。1999年,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用于医疗保健的支出分别为245.59元和70.07元.由于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资金严重不足,影响了计划免疫、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报务项目的展开。导致近年来有的地方儿童计划免疫任务不能完成,某些已经得到控制的地方病、传染病的发病率出现了反弹。由于缺乏医疗保障体系,农民的医疗费用已明显超过了农民的承受能力,出现农民看不起病、因病致残、因病返贫的问题在贫困地区十分突出。三是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处于分割状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与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相比,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还很薄弱。在国家财政支出中,只有少数用于农村社会救济。1990~1999年的10年中,国家和各级政府社会救济金的总和7.9亿元,定期救助的人数只有52.8万人。农村除社会救济和传统的土地保障外,体现公平原则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基本没有建立起来。在农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上,只存在小范围内进行了改革试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资料显示,2001年我国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仅为6172万人,领取养老金人数仅为97.8万人。而且由于农民投保挡次较低和投保时间较短,养老保险金的标准极低,人均只有180元左右。2002年农村仅有404万人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占应保人数的25%,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人口占6.6%,其他社会保障项目基本没有。城乡居民享…… 受社会保障服务的待遇极不公平。

浅谈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对策 篇6

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现状;不利影响;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整体上看,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的改善,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奠定了向小康社会迈进的坚实基础。但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日益突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提供着人们生活必需的最基本的生活资料,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运行提供物质资料,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这不仅会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会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现状必然导致贫富差距两极分化,不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影响社会稳定。因此,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势在必行。

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

(一)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城乡居民绝对差距由209.7元增加到9645.4元,年均增325.4元;相对差距由2.57∶1增加到3.33∶1,年均增3%。如果把农民用于生产的费用和城镇居民享受的福利也考虑进来并将其货币化,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差距为6∶1。

(二)在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方面政策效果不明显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一直十分关注三农问题和城乡差距问题,2002~2007年,中央财政加大对农业农村投入,用于三农的支出累计1.6万亿元人民币。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2007年在全国农村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惠及1.5亿农村中小学家庭,这些政策在减缓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上起到了较显著的作用。但是,由于这些政策具有暂时性、不稳定性,加上中国收入分配制度存在的内在缺陷,导致政策效果并不明显。

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产生的不利影响

由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偏低,许多农村居民因为得不到与其贡献相应的报酬而使劳动力由农村向城镇流动,导致部分耕地闲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缺位,由此导致农村居民产生消费性紧缩倾向,不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从而影响我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少数农村居民为了快速摆脱贫困,不惜以身试法,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影响社会稳定,败坏了社会风气,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也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长期存在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使得农民怨声载道,直接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产品供给的稳定增长,易引起社会不安,增加投资者的心理成本;降低农村居民劳动的积极性;不利于资源有效地配置和提高劳动生产率。

三、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

(一)调整并优化财税政策

1.财税政策是一个重要的收入分配调节手段

恰当的财税政策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是,目前我国调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财税政策非常有限,在一定程度上还有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的负面作用。因此,政府必须重新审视目前的财税政策,根据城乡发展状况,做出适当的调整。

2.优化税制结构,加大调节高收入力度,实现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上的公平,为农村居民创造公平的税收环境。同时,在个人所得税,财产税,遗产与赠与税等方面,通过设置适当的累进税率,是收入多者多纳税,收入少者少纳税,无收入者不纳税;财产多者多纳税,财产少者少纳税或不纳税,从收入分配方面进行必要调节或再分配,以缩小收入差异,防止两极分化过分严重。

(二)加快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民的转移支付力度,增加社会保障支出

1.扩大城乡社会保障覆盖面;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社会保障;

2.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使之法制化;

3.完善和强化社会保障体系。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切实保障低收入阶层的基本生活需要,应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和资金来源,在目前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应尽快开征社会保障税,以稳定资金来源。使失业者、退休者、残疾者和低收入者都有基本的生活保障,保持社会、经济、生活的稳定。

(三)扩大就业与鼓励创业,创造优惠的就业环境

1.完全开放劳动力市场

加快取消束缚农民多年的户籍、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不公平制度,实行平等的统一的城乡制度和政策是控制和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有效途径。

2.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

取消限制农民工进城的不合理规定,取消针对农民的不合理和不合法费用,整治恶意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在当前经济增长难以提供就业岗位的情况下,加大政府投入,把提高就业率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大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过程中,向能够兼顾效率、扩大就业的工程项目倾斜,以便为失业者和再就业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在大力普及基础教育、提高农村居民整体文化素质的同时,要大力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增加职业技术教育投入,推行普遍教育制度,提高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技能;造就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展的社会环境,制定优惠的人才政策,稳定包括教师、科研人员等各种人才队伍,同时积极吸引城市人才到农村去。

(五)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中小型企业,缓解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矛盾,为农村低收入群体提供更多发展机会,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参考文献:

[1]徐志辉.浅析目前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及其发展趋势[J].法制与社会,2008,(6).

行业收入差距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篇7

一、行业收入差距研究现状

目前, 国内外研究对行业收入差距的测度均集中于行业门类与行业大类的层次, 这一方面是受到了客观的数据可得性限制;另一方面也在于过于细分的数据往往并不适合于研究目的的需要。就后者而言, 具体来讲:第一, 用过于细分的数据来测度行业收入差距, 其结果将会非常趋近于居民整体的收入差距, 尤其是就基尼系数的测算结果而言更是如此;第二, 过细的行业分类条件下, 任何一个行业的收入变化对于总体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都将微乎其微, 即使是多个行业的收入出现同向变化 (或增或减) , 其对基尼系数指标的边际作用亦相对较小, 也就是说, 细分数据测度的行业收入差距变化将相对更为迟钝;第三, 行业划分越细, 各个亚组内的行业特征差异将越小, 这事实上等于弱化了收入的行业特征。就现有文献来看, 对中国行业收入差距的实证测度运用较多的是行业门类层次的数据, 只有极少数文献采用了行业大类层次的数据 (如史先诚, 2007;管晓明和李云娥, 2007;潘胜文, 2008等) 。但采用了行业大类层次数据的文献, 均只测算了个别年份的结果, 故而无法在该层次上进行趋势分析。

在对中国行业收入差距的实证测度中, 较多研究者兼用或专用了绝对指标, 如金玉国和王晓红 (2001) 、金玉国等 (2003) 、钟春平 (2004) 、李晓宁和邱长溶 (2007) 、罗楚亮和李实 (2007) 等。应该说, 这么做是不必要的, 也是不合适的。因为绝对指标所测度的差距会随着行业整体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拉大, 而实际上有可能在此期间行业收入差距是缩小的, 故而其只适用于同一年份内不同国家或地区间的比较, 而不能用于观察一个国家或地区时间趋势上的不平等演进。且由于该类指标本身并不具有规范意义, 即使就单独年份的测度值来看意义也十分有限。有鉴于此, 避免使用绝对指标以满足齐次性原则, 是今后研究中国行业收入差距时应注意的一个问题。

基尼系数和广义熵指数族指标在中国行业收入差距的研究中也十分常用, 且相关文献高度集中于近期, 如罗楚亮和李实 (2007) 、史先诚 (2007) 、管晓明和李云娥 (2007) 、吕康银和王文静 (2008) 、胡爱华等 (2008) 、李晓宁 (2008) 、刘小玄和曲玥 (2008) 、任重和周云波 (2009) 等。上述两组指标均满足良好收入差距指标所应具备的五点性质, 也正因如此, 其是当前收入分配研究中最为流行的两个指标。但是有些需要注意的统计细节是, 基尼系数具有众数转移敏感性, 其对中等收入个体间的收入转移较为敏感, 此外其还对高收入个体的收入变化较为敏感;广义熵指数族指标的测度结果涉及到“不平等厌恶程度”的问题, 如最常用的泰尔第一指数和泰尔第二指数对不平等的厌恶程度就是有差异的, 泰尔第二指数要比泰尔第一指数对于低收入者的收入变动更为敏感。因此, 虽然研究实践中基尼系数和广义熵指数族各指标对收入差距的测算结果多数情况下是比较一致的, 但有些时候也会出现背离趋势。

二、行业收入差距成因

(一) 垄断是造成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最主要原因。

研究者普遍认为垄断因素是造成中国行业收入差距的最主要原因。高尚全、尹竹 (2003) 对垄断损害社会公平进行了分析, 认为行政性垄断引发的行业收入的巨大差异与各部门行业之间收入的不平等, 已成为我国当前的一个社会性问题。在我国巨大收入差异背后, 行业垄断经营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从行业平均收入的统计分布看, 人均收入排名前十位的大多是垄断性行业, 而收入排名在后的行业均是竞争较为充分的部门。收入水平的巨大差异反过来又成为抑制资源流动与竞争、强化垄断的动力, 造成新的收入机会的不平等。金玉国 (2005) 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行业工资水平取决于行业的相对垄断度是我国体制转型时期的一种特有现象。我国现阶段的各行业相对垄断度的差异是在非竞争市场基础上凭借行政权力人为形成的, 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在体制转型时期的残留和畸变。垄断性行业较非垄断性行业更容易获得超额利润, 为行业职工工资的提高创造条件。与非垄断性行业相比, 垄断性行业在利益分配上有更强的向个人倾斜的倾向。垄断性行业是以国有经济为主体的经济, 而国有经济在很大程度是一种“所有者缺位”的经济。在利益分配中, 本应代表“资方” (国家) 利益的单位法人, 往往不是从“资方”利益出发, 而是扮演了类似西方社会工会领袖的角色, 异化为“劳方” (职工) 利益的代言人。劳、资双方力量的严重失衡, “内部人”通过与“雇员”合谋, 尽量减少向所有者 (国家) 的上缴和企业积累的份额, 增加向个人分配的份额。

行业的所有制结构和国家垄断因素对于我国行业收入差距产生的综合贡献率超过1/4。教育水平和企业盈利状况因素仅仅能解释收入差距的一小部分, 大量不可解释的差距正是歧视造成的。蔡昉等人提出我国的垄断主要是由政府干预带来的行政性垄断, 与发达国家的市场竞争性垄断有着根本的不同, 在高工资集聚的垄断性行业, 国有经济成分比重很大, 也就是说, 行政性垄断是造成我国行业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以政府为主导的垄断行业通过各种壁垒阻碍竞争, 在非充分竞争的条件下享受国家在投资、信贷、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并将其谋取的部分高额垄断利润按不同的形式和比例分配给不同的员工, 造成了垄断行业员工的收入高于其他行业。因此, 可以认为我国垄断行业收入畸高的形成机理有三:一是缺乏竞争导致了成本约束软化;二是体制的钳制———“父爱主义”偏袒;三是政府职能缺位, 对垄断行业收入水平缺乏有效监管。

(二) 市场机制不完善导致行业收入差距扩大。

一部分学者认为, 我国行业间收入差距拉大, 是由市场机制本身及我国市场发育的不完善造成的。该观点认为, 市场经济可以实现效率, 但难以保证公平。市场经济条件下, 不管是竞争还是垄断, 都必然导致各行业发展水平不同, 进而导致收入水平不同。况且, 我国的市场本身就发育不完善, 这更加大了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

不管是完全竞争还是不完全竞争, 市场机制都会导致行业收入差距的必然存在。姚芳等人认为, 经济生活中常见的市场结构有不完全性的垄断竞争、寡头垄断, 所以各行业在收入分配中不能统一获得平均利润。垄断使某些行业得到超额利润, 收入分配结果自然谈不上公平。即使所有行业都处于同一起跑线上, 但由于各行业的自身特点、资本有机构成、市场机遇等不同, 其发展水平势必参差不齐, 甚至差距悬殊。王检贵认为:“金融业、保险行业、房地产行业、高科技产业出现较高的工资, 很难用垄断经营来解释, 应该看成是市场竞争 (高素质劳动力) 的结果。”王晓英认为, 市场机制的引入, 使产品价格主要由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这样势必在竞争中产生效益好的企业和效益不好的企业, 企业之间的职工收入就会产生很大的差别。在我国经济转轨的过程中, 市场发育还不完善, 这进一步加大了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在各要素市场中, 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不完善对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影响很大。傅吉奎认为, 我国劳动力市场还远未建立起来, 劳动者不能自由流动造成了工资的非市场化, 各行业的就业人数与社会真实需要量脱节, 职工收入明显背离其劳动贡献, 工资率平均化难以实现。王家新、乔均认为, 资本流动是资源配置优化、行业和企业间利润率平均化的一个必要前提, 但是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 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十分有限。特别是一些国家垄断部门限制个人资本的进入, 使某些行业的利润十分高, 对所有制和部门之间的收入差别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 对外开放程度差异导致行业收入差距扩大。

一些学者认为, 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的发展很不平衡, 在不同地区间存在非常大的差距, 是我国行业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鲁晓东 (2007) 采用格兰杰非因果性检验和面板估计技术分析了1985~2005年间国民经济16个行业收入差距基尼系数的时序变化, 发现对外开放与地区和行业收入差距存在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 对外开放在提高各地区、各行业平均收入的同时, 由于其影响的强度差异而相对地拉大了我国地区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此外, 在分析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外溢和内生性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研究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及其经济增长效应中也得到同样结论, 即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发展的不均衡导致了行业收入差距扩大。任重、周云波 (2009) 更是进一步发现外商投资参与程度在2004年前具有明显的缩小行业差距的作用, 但在2004年以后随着其进入领域的变化开始具有一定的拉大行业差距的效应。

(四) 受教育程度差异导致行业收入差距扩大。

学历高低对于职工收入水平有着直接的影响, 那么在不同行业中, 职工的受教育程度是否会影响到不同行业间的收入差距呢?人力资本不是一般商品, 而是未来满足或未来收入的源泉, 因而应把它看作投资品。既然劳动者与股东一样把自己的体力和智力投入企业, 就不仅应获得相当于要素价格的固定收入, 还应拥有对投资风险的补偿及对自己产权权益的补偿。因此, 行业的经济技术特征、进入该行业就业所需付出的先期成本以及专业的可进入程度决定了不同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收入差距。事实上, 行业职工受教育程度的不同的确能够造成行业工资产生差距, 行业平均受教育程度越高, 则行业收入溢出越大。

(五) 其他因素。

除了上述一些导致行业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外, 学者们还对该问题进行了更为广泛的探索, 他们发现:劳动效率决定了不同行业的工资差距。行业本身的性质、特点以及工作要求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行业间收入的差距。企业本身薪酬管理制度存在的缺陷也导致了行业收入差异的存在和失控, 我国的反垄断法律制度不完善和税收制度对收入分配的调控不力是造成行业收入差距的原因, 创造性破坏是行业发展的关键动力, 它也带来行业收入差距的振荡性扩大。

摘要:行业收入差距在居民收入差距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分析行业收入差距研究现状, 并对行业收入差距的原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行业收入差距,垄断,原因分析

参考文献

[1]武鹏.中国行业收入差距研究述评[J].上海经济研究, 2010.8.

[2]高尚全, 尹竹.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J].管理世界, 2003.10.

[3]金玉国.工资行业差异的制度诠释[J].统计研究, 2005.4.

[4]傅娟.中国垄断行业的高收入及其原因:基于整个收入分布的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 2008.7.

我国地区收入差距的现状与对策 篇8

1.国外地区收入差距理论

区域均衡发展理论主要认为经济是有比例相互制约和支持发展的, 要素的自由流动, 最后将导致各要素收益平均化, 从而达到各地区经济平衡增长的结果。

这部分的代表理论有:赖宾斯坦 (Leibenstein.H, 1957) 在《经济落后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理论研究》一书中提出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 纳尔森 (Nelson.R.R, 1956) 在《不发达国家的一种低水平均衡陷阱论》一文中的低水平陷阱理论;罗森斯坦·罗丹 (Rosenstein-Rodan, 1943) 在其著名论文《东欧和东南欧国家工业化问题》中的大推进理论;纳克斯 (R.Nurkse, 1953) 在《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一书中提出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和纳克斯的平衡增长理论。

此理论不仅强调部门或产业间的平衡发展、同步发展, 还强调区域间或区域内部的平衡发展, 即空间的均衡化。但是, 均衡发展理论把问题过分简单化, 忽略了一般区域特别是不发达区域不可能具备推动所有产业和区域均衡发展的资本和其他资源。

2.国内地区收入差距理论

最近几年, 国内学者对我国地区收入差距和发展趋势问题做了各种各样的研究, 这些理论和实证研究对理解我国地区经济增长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林毅夫、刘培林 (2003) 对我国地区收入差距进行了实证分析, 认为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下形成的生产要素存量配置结构与许多省区市的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比较优势相违背是当前我国各省区市之间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黎德福、黄玖立 (2006) 从产业结构差异上研究我国地区收入差距, 将各地区的实际增长率分解为结构冲击、结构转换与生产率增长三部分, 研究发现结构转换在改革开放期间缩小了地区收入差距, 从而加快农业发展和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转换, 有助于缩小地区收入差距。刘夏明等 (2004) 以人均GDP作为地区的近似指标, 并用总的基尼系数指标测算了我国地区收入差距, 发现我国地区收入差距在20世纪90年代有所下降, 但90年代之后却一直在上升。

二、我国地区收入差距现状分析

表1是2010年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区共31个省级行政区人口、GDP、人均GDP等统计量的情况。

资料来源:由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而得

从表1可以明显看出, 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呈现出西部、中部、东部三层递进的状态, 东部与中西部相差悬殊, 中西部之间也存在差距, 但并不突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前十位的省市有上海、天津、北京、江苏、浙江、内蒙古、广东、辽宁、山东和福建, 除了内蒙古, 其余都在东部。有九个省市的人均GDP在40000元以上, 且集中分布在东部。全国人均GDP是29706.43元, 中部与西部的人均GDP均低于全国人均水平。在GDP排名后十位的省份中有七个在西部地区 (贵州、云南、甘肃、西藏、广西、四川、青海) , 两个在中部地区 (安徽、江西) , 只有一个在东部 (海南) 。可见高比例的富裕地区集中在东部地区, 而贫穷地区聚集于西部地区。

表2将2000年、2005年和2010年共三个年度的地区收入差距的情况进行对比, 从中可以了解我国地区收入差距的发展概貌。

资料来源:由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而得

由表2可以看到从2000年到2005年, 我国地区收入差距呈扩大的趋势。2000年东部地区人均GDP值是中部地区人均GDP的1.98倍, 西部地区是中部地区人均GDP的77%。到2005年差距扩大, 东部地区人均GDP是中部人均GDP的2.05倍, 西部与中部地区差距没有变化。在2010年, 东部地区人均GDP是中部人均GDP的1.74倍, 差距则明显缩小了, 西部地区是中部地区的80%, 稍有扩大。表2中还列出了其他对比数据, 也可看出我国地区收入差距的变动态势。

本文根据2001—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以及《中国发展报告2009》, 利用基尼系数计算公式计算了2001—2007年反映我国地区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 并将这些数据画成趋势图如表3和图1所示:

资料来源:由2001—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及《中国发展报告2009》整理而得

从表3的数值和基尼系数趋势图1, 可以看出2000年以来我国地区收入差距的走势。我国地区收入差距从2000年以来先是呈现扩大趋势, 到2003年到达顶峰, 随后的2004年和2005年有所趋缓并进一步缩小, 这和表2反映的情况基本一致。

三、我国地区收入差距影响因素分析

(一) 制度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 逐步形成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但与此同时, 也造成了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改革开放初期, 我国的经济政策向东部沿海地区倾斜, 使得东部沿海地区得以吸引大量的外国资本。虽然从近10年的数据来看, 这种差距有所缩小, 但有可能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并且即便如此, 近年的基尼系数仍不容乐观, 而有效的政策可以进一步促使地区收入差距的缩小。

(二) 区位因素

“区位”一方面指该事物的位置, 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农业工业生产活动,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必须有一个确定的空间位置, 也离不开同其他事物的联系。我国东部地区沿海, 拥有“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经济圈, 有许多优良港口, 便于发展对外贸易。此外, 中央对东南沿海地区实施优惠政策, 尤其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 又在东部地区率先设置各类经济开放区, 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投资和经营环境, 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投资, 经济发展迅猛。反观中西部就不具备这些有利条件, 发展速度不如东部地区, 因此, 地区收入差距拉大。

(三) 经济因素

一个地区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如果一个地区拥有更多的资金和人才, 无疑具备更多发展经济的优势。东部地区工业、服务业比重高, 经济发展快, 中部地区比重偏低, 就不如东部发展快, 西部则更低。

四、缩小我国地区收入差距的建议

为了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保持经济持续发展与繁荣, 应尽可能采取措施, 使地区收入差距达到一个合理的范围, 不会危及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一) 国家应制定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区域倾斜政策

例如完善税收优惠政策, 调整税收增量返还系数;完善资源税, 实施增值税改革;进一步优化中央财政对落后地区转移支付范围和结构等。

具体就是对投入中西部落后地区的资本给予税收优惠, 特别是对有利于其发展的产业, 促进生产要素向西部流动, 奠定地区收入增长的深厚基础。对西部地区普遍实行低税率, 可考虑低于全国其他地区, 对西部金融机构实行优惠的流转税政策以吸引更多外资, 鼓励金融机构设立西部分支机构;对科技人员的工薪所得适当提高其免征额, 对技术成果转让、技术服务所得可以适当降低税率。

(二) 培育和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特别是生产要素市场, 防止生产要素市场不规范而产生的灰色收入

目前我国市场体系还不完善, 农产品市场缺失、工业品区域市场分割、市场竞争不充分、市场主体不成熟、劳动力市场缺失等, 加剧地区等多种收入差距。因此应尽快完善市场体系, 并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 以缩小收入差距。只有完善市场规则才能够确保公平竞争, 同时也要减少政府对市场的不恰当干预。

(三)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增加农村公共物品投入

良好的公共基础设施不仅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 也是各地区扩大招商引资吸引企业入区的重要基础。尤其是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 良好的交通通信设施, 完善的网络服务、优良的环境质量、多样化的文化休闲机会以及低犯罪率等, 对企业的区位决策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四) 加大中西部人力资本投资

人力资本对各种收入差距以及差距的变化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 为了缩小我国地区收入差距, 加大落后地区的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就显得十分重要。一方面加强基础教育建设, 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免费义务教育;另一方面加强人力资本培训和教育, 以提高中西部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 使其有能力参与劳动力市场的公平竞争, 提高收入水平。

摘要:日趋加大的地区收入差距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通过对我国地区收入差距的现状、发展趋势、历史成因等问题的分析, 得出我国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一方面是制度和区位因素;另一方面是生产要素、经济结构等经济因素。我国应加大在政策扶持、人力资本投资等方面对中西部的支持力度, 缩小地区收入差距。

关键词:收入差距,基尼系数,区域均衡

参考文献

[1]魏后凯, 刘楷.中国地区发展:经济增长、制度变迁与地区差异[M].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7.

[2]杨开忠.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研究[J].经济研究, 1994 (12) .

[3]蔡昉, 都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对西部开发战略的启示[J].经济研究, 2000 (10) .

[4]韩凤芹.地区差距:政府干预与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

[5]张吉鹏, 吴桂英.中国地区差距研究:度量与成因[J].世界经济文汇, 2004 (4) .

收入差距现状 篇9

一、新疆城乡收入差距现状及与全国比较分析

近年来新疆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与此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从收入的增长率来看,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19元增长到2013年的7296元,36年间增长了61. 31倍,年均增长5. 11倍; 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了62. 30倍,年均增长5. 19倍。 城镇居民年均收入增长率高于农村居民,这也是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 见表1) 。

( 一) 新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

从收入差额和收入比来看。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绝对数为200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为2. 68: 1; 而1985年,收入差额增加到341元,但是收入比却降为1. 87: 1,可见这一阶段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要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这是由于当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并且农副产品价格大幅提高,极大地刺激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此1978—1985年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减小。1985年起,我国经济发展重心开始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城乡收入差距有所扩大,城乡差距比从1985年的1. 87: 1迅速上升到1994年的2. 86: 1; 1995年,城乡收入差额为3026元,城乡收入比达到历史最高的3. 66: 1,此后城乡收入差距一路呈上升趋势,未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截至2013年, 差距比值下降到2. 72: 1,这一数据是自1993年以来城乡差距比的最低值,但总体来看,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表现为在波动中不断盘旋上升的姿态,如图1所示。

从恩格尔系数来看( 恩格尔系数= 食品支出总额/个人消费支出总额 × 100% ,是表示生活水平高低的指标, 和家庭的富足程度呈负相关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均呈逐渐下降趋势,由1978年的60. 8% 和57. 3% 分别下降到2013年的33. 9% 和35% , 由此可见新疆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在改革开放之后都有了显著提高,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 见图2) 。

( 二) 新疆与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较分析

新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基本处于全国最低水平,但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同比增长率高于全国大多省份,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为10. 90%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率为14. 10% , 表明新疆城镇居民收入递增趋势明显( 见表2) 。

2010年新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644元, 同比增长11. 3%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643元,同比增长19. 6% ,但与全国城镇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19109. 4元相比还差5465元,与全国农村居民纯收入相比还差1276元,尤其是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较大,比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还要高出822元。1978—2013年,全国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分别由343. 4元和133. 6元增加到26955. 1元和88955. 9元,而新疆则由319元和119元增加到7296元和19874元。2010—2013年,新疆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且差距也越来越大( 见图3) 。

二、新疆城乡收入差距成因分析

( 一) 农业发展环境欠佳

新疆地处祖国边陲,虽然地域辽阔,但水资源十分匮乏。农业发展环境欠佳,农村交通运输、通讯信息等基础性设施不完善,各类商品在农村流通不及城市畅达,农产品交易成本居高不下,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导致新疆城乡收入差距逐年扩大。

( 二) 收入分配制度不完善

根据库兹涅茨假说,在经济增长的长期阶段,个人收入分配不均的变动,是沿着一种“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轨迹进行的。近几年新疆行业收入差距较大,2013年在岗职工的平均年工资为49843元。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为64603元,金融业87175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65649元,采矿业80054元,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人均工资为62962元,以上几类行业人均工资分别是农、林、牧、渔业的2. 1倍、2. 9倍、2. 2倍、 2. 6倍、2. 1倍。由此可以看出,新疆收入分配差距较大, 分配制度不完善。

( 三) 城乡金融发展失衡

2008年新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为3503元,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125元。城乡金融发展失衡,农村金融资源稀缺,是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新疆农村资金外流现象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 农村信用社“三农”服务不足,管理机制不健全,金融合作发展严重偏离方向; 邮政储蓄以及保险公司主营个人零售金融业务,将大量农村储蓄资金转存人民银行,导致农村资金大量外流。资金外流加剧了农村金融资源稀缺,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 四) 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新疆城乡居民在福利、就业、人口迁徙等方面存在着制度差异。2013年新疆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五大保险参保人数为1373. 58万人,城镇居民中有163. 80万人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助。而近60% 的农民没有享受到社会保障救助,仍以家庭自保为主、亲友互助为辅,很多家庭出现因病致贫、 因病返贫的情况。

三、缩小新疆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建议

( 一) 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新疆农村人口中少数民族居多,受落后思想影响,不少人认为“外出务工挣钱丢面子”,这是制约新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新疆应坚持继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始终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始终把改革开放作为促进发展的强大动力,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始终把维护稳定作为发展的基本前提,着力把中央关于新疆工作的重大部署转化成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才能推动新疆经济实现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的发展。

( 二) 加大对农业的政策倾斜力度

近年来,新疆大力推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随着“工业反哺农业,以城市支持农村”政策的实施, 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新疆应加大对农业的政策倾斜力度,在增加“三农”投入的同时进一步落实“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制定并严格执行对农民的粮食收购价外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 积极探索建立符合新疆实际的农业补贴机制,加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拓展转移支付途径。

( 三) 加快农村金融改革步伐

首先,要完善农村资金回流机制。各级银行应将在农村地区吸收的存款按一定比例用于农村信贷投资,确保农村投融资总额逐年增加。其次,要完善农业投资体制,遵循“谁投资、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加强农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可对资金实力雄厚的农业企业进行改造,鼓励农业企业广开筹资渠道。

( 四) 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

一是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农村合作医疗体系,提高农民医疗补助标准。同时, 建立健全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衔接配套的农村医疗救助和以商业医疗保险为补充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二是将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落实到实处,逐步扩大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

摘要:基于1978—2013年新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农民人均纯收入数据,对新疆城乡收入差距现状及与全国平均水平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新疆城乡收入差距的成因包括:农业发展环境欠佳、收入分配制度不完善、城乡金融发展失衡、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为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提出以下对策建议: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大对农业的政策倾斜力度,加速农村金融改革,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

关键词:新疆,城乡收入差距,城镇化

参考文献

[1]新疆统计年鉴[Z].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2]宋慧玲.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原因的统计分析[J].统计观察,2008(9).

[3]陈云,王浩.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成因研究综述[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3(1).

[4]贠菲菲,薛蒙林.中国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分析[J].河南社会科学,2014(3).

[5]王翔,张瑛.和谐社会视阈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研究[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1(6).

中国地区收入差距现状及原因分析 篇10

一、地区差距现状

城镇居民收入的地区差距进一步拉大。东部地区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及增速均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 收入差距逐年扩大。从1981年至1999年, 按现价折算, 东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了15.01倍, 中部地区增长了12.2倍, 西部地区增长了9.5倍, 中西部与东部的收入绝对差额由79元, 8元扩大到1999年的2299元和1844元, 分别扩大了29倍和231倍。

城填居民人均收入地区差距变化。针对这种地区间差距的扩大, 有人将其概括为“一个中国, 四个世界”, 即把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 (除台湾外) 放到全球来认识, 按实际购买力平价来计算美元值, 可划分为四个世界:第一世界是上海、北京、深圳。1999年, 上海和北京人均GDP明显高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为8320美元) , 两地占全国总人口的2.2%。第二世界是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中上等收入地区, 天津、广东、浙江、江苏、福建、辽宁等沿海省份人均GDP均高于世界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为3960美元) , 六省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21.8%。第三世界是下中等收入地区, 包括沿海地区的河北、东北、华北中部部分地区, 人均G D P均低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人口占总人口的26%。第四世界包括中西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地区、边远地区、低收入地区。低于世界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为1790美元) , 人口约6.3亿, 占全国总人口数的50%。

二、地区差距原因

1. 历史因素

在中国, 不同地区在改革的初期所面临的初始条件是不同的, 初始条件的差异也构成了不同地区在改革过程中的收获各不相同。历史上, 东部地区尤其是江浙一带居民的商品经济观念比较强, 对市场的理解和参与意识较深。所以, 当中国开始市场化改革的时候, 东南沿海地区的居民由于积极地参与便首先分享了改革的“红利”, 而中西部地区的居民则由于行动迟缓而丧失了先动优势, 从而使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越拉越大。

2. 政策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 计划经济体制下“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分配制度被打破, 逐步形成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但与此同时, 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也就自然产生了。

中国政府在开放次序方面的安排使得不同地区在改革中所能够获得的收益存在较大的差异。改革开放伊始, 中国政府的经济政策便向东部沿海地区倾斜, 使得东部沿海地区在改革开放初期得以吸引大量的外国资本, 当地经济得到巨大发展。虽然外商投资并不是经济发展的惟一因素, 但它毕竟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尤其是对于中国这样的转轨经济而言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1983年~1996年, 中国的外商投资有88.3%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 仅有8.3%分布于中部地区, 3.4%分布于西部地区。

收入分配调控政策不完善、作用发挥不充分, 是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市场经济条件下, 初次分配主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它不可能自发调节收入差距, 因为需要政府在二次分配中进行调控干预, 以保证分配公平。近年来, 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调节收入分配的政策措施, 但目前这方面的制度还不完善、不配套, 特别是执行力度上还不够。比如, 对过高收入的税收调节还不是很有效。另一方面, 对低收入者的保障力度不够, 保障制度不健全、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

3. 教育因素

随着教育的发展, 它会拉大受过教育者与未受过教育者之间的差距, 因为受过教育的人有更高的生产能力和更高的配置能力, 它能占据收入更高的职业和岗位, 从而获得较高的收入。中国不同地区之间教育水平的差距是相当明显的, 东部沿海地区拥有较好的教育设施和较高的教育水平, 居民受教育程度比较高, 而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的滞后, 导致教育投入不足, 进而使居民的人均受教育水平远远低于东部地区。这也构成了东西部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4. 自然条件及地理位置

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在自然条件及地理位置方面的差异也不利于中西部地区。从地理区位上讲, 东南沿海地区拥有众多的港口码头、密集的公路和铁路网, 并且与经济发达的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台湾地区、日本、韩国相比邻, 具有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地缘优势。同时, 东部地区气候条件好, 物产丰富, 适宜生产及生活, 这些都使得东部地区在经济发展中获得一种比较优势, 从而能够先行一步。近几年, 党和政府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但是由于中西部发展基础薄弱、发展基数低, 尽管从长远看发展差距将逐步缩小, 但短期内绝对差距还将进一步扩大。

三、城乡收入差距

1. 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分析

从1994年开始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但是从1997年起又逐步扩大。2005年, 各地区的“城乡收入差”比上一年扩大500元以上, 居民的人均收入几乎是农村居民的3倍。2002年全国的基尼系数相对于1995年上升了大概两个百分点。如果把非货币因素考虑进去, 则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是世界上最高的。同时, 城乡收入差距仍在扩大, 从1995年到2002年, 城乡之间人均收入比率由1995年的2.8提高到2002年的3.1。

1.经济发展方面的原因

分析城乡收入差距变动的原因, 首先应当从经济发展方面找原因。

(1) 城乡公共品供给失衡,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 城乡居民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差距越来越大。代表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公共品供给, 是衡量城乡居民生存和发展环境的基本条件。在传统体制中, 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是由国家来提供的, 而农业、农村的同类公共基础设施要由农民自主解决, 国家只给予适当补助。基于这种公共品供给政策, 多年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在国家财政强大投入支持下变得越来越好, 而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在农民无力投入下变得越来越差强人意。比如2002年全国农村还有184乡镇、5万多个行政村和大量的自然村不通公路, 即使通公路的行政村也有45万个不通沥青 (水泥) 路, 是典型的“晴通雨阻”路;还有33%的村庄没有喝到饮用水, 自来水通村率也不到50%, 上学难、行路难、就医难等问题依然存在。

(2) 城乡民间投资失衡, 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越拉越拉大。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差距不仅反映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而且还反映在民间投资方面。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 民间资金向城市快速流动是必然的, 因为城市的投资空间大、机会多。从1990年到2002年, 城市集体和个人投资增长了14.6倍, 而农村集体和个人投资仅增长了5.5倍, 城市民间投资比农村增长速度快1.7倍。

(3) 资源要素流动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失衡, 城乡就业差距在逐渐扩大。农业、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受到了结构和制度两方面的限制, 一方面是工业乃至非农产业的结构升级, 用资本和技术大量替代劳动力, 使得非农产业产值增长远远快于劳动就业的增长, 由此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非农产业领域就业难;另一方面是受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约束, 将大量的农民排斥在城市化之外。当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受阻后, 农村人口与土地、资本等资源的占有关系就会恶化, 财富分配矛盾也越来越尖锐。

2. 经济体制方面的原因

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失衡, 农村制度供给滞后, 各种相关制度不能很好地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 我国把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由农村转到城市, 城市经济体制和宏观经济体制改革进程加快, 并取得明显效果, 而农村的改革国家从宏观上重视不够, 事关“三农”问题方方面面的改革都远远滞后于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 导致农村新产生和积压了一些矛盾和问题, 这些矛盾和问题既侵害了农民的权益, 又使城乡关系进一步复杂化。比如, 农村金融制度改革滞后, 引起农民贷款难;土地征用制度落后, 农民的土地权益得不到充分体现, 集体所有的土地既不能进入一级市场, 也不能进入二级市场, 造成大量农民失地、失业又失利;城乡二元制度改革进程迟缓, 导致公共资源占有不公, 造成农民饮水难、行路难、就学难、就医难、就业难、进城难等等。

3. 其他方面的原因

(1) 政府对于农业扶持和保护的力度不够。

农产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 需求弹性小, 可替代性低, 最大值低易腐烂。世界各国,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都采取一定的措施来保护农业, 而我国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农业扶持和保护力度明显偏低, 这不利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2) 一些政策不能落实到位。

目前, 国家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扶持农业生产和保护农民利益的政策, 但一些政策很难得到落实, 或者在执行的过程中大打折扣。国家扶持农业和保护农民利益的一些政策不能得到贯彻和执行, 影响到农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三、结束语

上述是对中国现阶段存在地区收入差距现状以及原因分析。通过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当前收入差距扩大, 既有历史原因, 也有现实原因, 既有政策不完善的原因, 也有政策执行不力的原因, 出现收入差距是在我们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必然要出现的, 但有些差距是可以避免的。我们要理性看待贫富差距的两重性, 客观分析引起贫富差距扩大的因素, 区分正常因素与非正常因素。

参考文献

[1]肖红叶王健:我国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的统计分析[[J].统计研究, 2001[7]

[2]刘力:对外贸易.收入分配与区域差异——对中国区域经济差距贸易成因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 2005[4]

[3]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1.中国统计出版社

上一篇:教育是幸福的事业下一篇:美术课堂有效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