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异常

2024-08-18

血脂异常(精选十篇)

血脂异常 篇1

HLP又称血脂异常,临床测定空腹血清中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来判定。当TC、LDL-C、TG中至少有一项高于正常范围,或(也可同时)HDL-C低于正常范围,即可诊断为血脂异常。TC、TG、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LDL-C、脂蛋白a(Lp(a))、载脂蛋白B(Apo B)升高与冠心病(CHD)发病呈正相关,HDL-C、载脂蛋白A(Apo A)升高与CHD发病呈负相关。根据发生异常改变的血脂成分的不同,一般高脂血症可分为4型:仅有TC升高的高胆固醇血症、仅有TG升高的高三酰甘油血症、TC和TG同时升高的混合型高脂血症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一系列前瞻性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应用调脂药物降低TC、TG、LDL-C水平和升高HDL-C水平的同时,可显著降低AS与CHD的发生率和患者病死率[1]。因此,调脂药物在临床上愈来愈多地被使用和重视。

按药物不同的作用特点进行分类,包括胆固醇生物合成酶抑制剂、苯氧酸类、烟酸类、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多不饱和脂肪酸类、胆酸螯合剂、其他非中药类以及中药类的降血脂药物。

1 胆固醇生物合成酶抑制剂(也可称为:HMG-Co A还原酶抑制剂)

他汀类药物是体内胆固醇合成限速酶即HMG-Co A还原酶(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通过竞争性抑制此酶,阻断胆固醇生物合成,反馈性地使肝细胞表面LDL受体数量和活性增加,LDL被肝脏摄取增加,代谢清除增加。这类药物可使血TC降低25%~35%,LDL-C减少30%~40%,但对降低TG和升高HDL-C的疗效略差,是临床上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首选。

我国的队列研究表明,TC或LDL-C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资料显示,TC水平降低1%,心肌梗塞(MI)的发生率可以降低2%。降脂达标已成为防治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核心策略,而以降低LDL-C为首要目标。经过他汀类药物治疗[2],LDL-C每下降1mmol/L,主要冠脉事件可以减少约23%。他汀类药物被视为血脂异常药物治疗的基石,占据降血脂药物市场的60%。一系列的降脂试验有力论证了他汀类是降脂最确切的一类药物,并且在冠心病及相关疾病一、二级预防中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许多临床及实验研究证实他汀类药物有抗感染作用,可显著降低冠心病患者血浆C反应蛋自(CRP)水平,在改善冠心病预后,预防冠心病急性事件发生有重要作用。另外还有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氧化、降低血小板活性和抑制血栓形成、稳定粥样硬化斑块、抑制心肌细胞凋亡,改善心功能、刺激骨形成、改善认知、抗肿瘤等作用,均对疾病的治疗可能产生深远的意义[3]。

越来越多的实验数据表明[4],他汀类药物具有独立的降压作用,其机制是:改善细胞内皮功能,使血管紧张素Ⅰ型受体数量和活性降低,调节细胞色素P450酶的代谢途径。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高血脂是诱发冠心病和高血压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ASCOT研究[5]证实,对于血脂没有明显升高的高血压患者,在常规服用降压药的同时联合他汀类治疗,可使脑卒中进一步降低27%,冠心病进一步减少36%。由此,在临床上出现了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这样一类复方制剂,它们的使用和推广对治疗高血压以及高血压伴高血脂具有积极意义。

目前临床上应用的他汀类药物有:洛伐他汀、辛伐他汀(舒降之)、普伐他汀钠(普拉固)、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钙(立普妥)、瑞舒伐他汀钙(可定)及匹伐他汀钙。

匹伐他汀(pitavastatin)是第三代他汀类药物,是目前国际临床应用中降血脂效果较好的他汀类药物之一,它1mg起效,不与其他常规药物竞争代谢,具有高效、安全、耐受性良好的特点,已被制药界誉为是“超级他汀”。匹伐他汀具有显著降低LDL-C效应,其作用与阿托伐他汀相似,而强于洛伐他汀、普伐他汀、辛伐他汀、氟伐他汀。

瑞舒伐他汀(rosuvastatin)也是一种高效他汀。与目前的其他他汀类药物相比,瑞舒伐他汀对HMG-Co A还原酶抑制作用最强,对降低LDL-C的水平更有效,还能显著降低TG和提高HDL-C,其安全性高于市场上现有的其他他汀类药物。SATURN是研究瑞舒伐他汀40mg/d和阿托伐他汀80mg/d对高危患者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影响。结果提示:在逆转冠状动脉粥样斑块上,瑞舒伐他汀较阿托伐他汀强。

比较氟伐他汀、洛伐他汀、普伐他汀、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钙5种他汀类药物治疗高血脂症的成本-效果。疗效最好,成本-效果比最低[6,7]。小剂量国产辛伐他汀(10mg/d)治疗HLP,能够达到目标水平,效果显著、持久,药物不良反应少,尤其无肝脏不良反应,并且经济、方便、患者依从性好。

常规剂量他汀类药物对肝脏影响并不大,并且利于肝细胞内脂肪的消退,因此,可用于治疗合并脂肪肝的HLP。

他汀类药物常规剂量下长期使用安全、有效,严重副作用少。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肌肉损害和肝脏损害。肝脏损害大多表现为无症状的一过性转氨酶轻度升高,他汀引起肝酶升高的发生率很低,仅0.5%~2.0%的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肝酶升高,其中70%的患者在不改变原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情况下,肝酶可自行恢复正常。当肝酶升高小于或者等于3倍正常上限(ULN)时,不需调整剂量。肝酶升高>3倍ULN时,在除外其他原因的情况下可以根据情况选择密切观察继续使用、减量或停药。美国脂质学会(NHL)他汀安全性评估工作组的报告给人们以新的启示:在使用他汀治疗过程中所引起的肝酶升高不是肝损害的表现,很可能是肝细胞内胆固醇降低的药代动力学反应。临床上以监测肝酶来判断肝损害将可能使需要他汀治疗的患者失去他汀治疗的机会,导致心血管(CV)事件发生率增加。针对目前过于考虑他汀类的肝脏毒性而限制了它们的使用,这一报告无疑使人们对它们的安全性有了更进一步的评价,有利于风险管理和心脑血管获益。肌肉损害是他汀类药物的另一类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肌痛、肌病和横纹肌溶解三种形式。以肌痛最常见,在临床实践中发生率可达0.3%~33.0%,大部分患者可以耐受,不需停药或减量。肌病的发生率约为0.01%,横纹肌溶解症罕见。他汀类药物对肌肉的损害与剂量密切相关。服药过程中磷酸肌酸激酶(CK)升高<3ULN时可在密切监测下继续原治疗方案,CK升高至3~10ULN时,应每周随访患者,询问临床表现的变化,并检测CK水平,如肌肉症状加重,同时CK水平继续上升,则需停用或减量。CK>10ULN时或发生横纹肌溶解时应立即停用他汀类药物。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也是他汀类不良反应发生的重要原因。阿托伐他汀、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是CYP3A4酶的底物,CYP3A4抑制剂占有临床用药70%以上,有:伊曲康唑、酮康唑、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地高辛、华法林、胺碘酮、奈法唑酮等。当它们一起合用时,横纹肌溶解症的发生危险性增加。REGRESS,REVERSAL,ESTABLISH,ASTEROID等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在积极降低LDL-C的基础上,强化降脂治疗具有延缓、阻止甚至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8]。但使用大剂量他汀也带来了安全隐患。为此FDA警告医生不要对新患者启动辛伐他汀80mg治疗,并警惕仍在服用该药物的患者的肌肉毒性风险。2011年发表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杂志上的一篇荟萃分析提出接受高剂量他汀治疗的患者糖尿病风险增加了12%。

2 苯氧酸类

苯氧酸类药物在降低LDL-C方面不及他汀类药物强,但它在降低TG方面作用显著并升高HDL-C,适用于糖尿病(DM)及代谢综合征(MS)伴血脂异常者。

苯氧酸类药物又称贝特类药物,主要有:氯贝特(clofibrate)、非诺贝特(fenofibrate)、苯扎贝特(bezafibrate)、吉非贝齐(gemfibrozil)和环丙贝特(ciprofibrate)。能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活化受体-α(PPAR-α),增加脂蛋白酯酶(LPL)、Apo AⅠ等基因的表达,降低Apo CⅢ转录,加速血脂的分解。同时又能使肝脏脂蛋白的合成减少。并且还有抗凝血、抗血栓、抗感染作用,共同发挥抗AS效应。

fenofibrate属第2代苯氧芳酸类药物,能显著降低血中升高的TG、降低血中TC及中度升高HDL-C水平等调节血脂异常的作用。在贝特类药物中,它是被应用最多的,可作为二线调脂药主要治疗高三酰甘油血症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非诺贝特微粒化胶囊比标准化胶囊调血脂作用更强,微粒化胶囊降低了每日非诺贝特的剂量及用药次数,同时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更有利于老年患者服用。非诺贝特致ADRs多发生在>40岁年龄段,ADRs主要涉及骨骼肌肉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过敏反应,及时处理者预后良好。

3 烟酸类

烟酸属B族维生素,大剂量的烟酸具有显著的降脂作用,它不仅能够降低TC、LDL及TG,同时还能够升高HDL,是目前升高HDL-C最有效的调脂药物。烟酸对动脉粥样硬化新的危险因素Lp(a)也有明显的降低作用。烟酸抑制脂肪组织内的甘油二酯酶活性,从而减少脂肪组织中游离脂肪酸的动员,使肝脏合成TG的原料减少,肝脏VLDL的分泌下降;另一方面,烟酸增强LPL活性,促进血浆TG水解,降低血浆VLDL浓度。烟酸升高HDL-C可能与烟酸增加肝脏载脂蛋白A-I(Apo A-I)的合成和释放有关。烟酸对TC和LDL-C的降低作用可能与药物抑制肝脏VLDL颗粒的分泌,使血浆VLDL颗粒减少,从而使VLDL向LDL的转化减少有关。目前,烟酸主要被用于(在他汀类使LDL-C达标后)治疗低HDL-C血症和高三酰甘油血症。烟酸的主要不良反应是颜面潮红,发生率约为18%。Nispan是一种烟酸ā释制剂,它的出现,克服了烟酸生物半衰期短的弱点,并通过降低峰值浓度,减少服药次数,而提高了药物的耐受性和安全性。

2008年7月14日,欧盟委员会批准了Merck公司开发的烟酸-拉罗普然缓释片(nicotinicacid-laropiprang Tredaptive),用于不能耐受他汀类药物的血脂紊乱和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它也可与他汀类合用增强降脂作用。拉罗普然是前列腺素D2阻滞剂,可抵消烟酸的扩张血管的副反应,提高烟酸治疗的依从性。研究证实,服用烟酸-拉罗普然缓释片较单纯使用相等剂量的烟酸缓释片者颜面潮红的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均显著下降。患者对烟酸-拉罗普然缓释片有更好的耐受性。

阿昔莫司(acipimox)是烟酸衍生物,阿昔莫司能够显著降低TC、TG、空腹血糖(FPG)和餐后2 h血糖(2h PG),并能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显著升高HDL-C和C肽水平。本品既可单用,治疗轻度高脂血症,又可与其他降脂药物联用以提高疗效。阿昔莫司在降脂的同时又降糖的特点使它治疗2型糖尿病伴高脂血症尤为适宜。当与降糖药物联用,需减少降糖药物剂量。此外,本品还可作为抗氧化药物。本品有胃肠道反应,故餐时或餐后服用,消化道溃疡者禁用。

4 胆固醇吸收抑制剂

依折麦布(ezetimibe)是一类新型的选择性胆固醇吸收抑制剂,该药通过抑制小肠的NPC1L1转运蛋白活性,阻断了胆固醇和植物固醇的吸收,使体内胆固醇的量减少。由于抑制植物固醇的吸收,因此还是治疗遗传性植物固醇血症的有效药物。腹痛、腹泻、关节痛是其常见的不良反应;少见咳嗽、疲乏、咽痛、病毒感染;极少数患者出现疼痛、痉挛和无力的肌肉、血清肌酸激酶升高、转氨酶升高、血小板减少等。

5 多不饱和脂肪酸类

植物油中有较丰富的n-6不饱和脂肪酸如:亚油酸,降脂作用弱。深海鱼类和鱼油中含有大量的n-3多不饱和脂肪酸(n-3PUFAs):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稀酸(DHA),降脂作用较前者强。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9]明确写明:n-3PUFAs中的EPA+DHA含量应>85%,否则达不到临床调脂效果。研究发现[10],单独给予每日3~4gn-3PUFAs药物,可使重度升高的三酰甘油(TG>500mg/d L)下降45%。2002年AHA营养委员会建议:高三酰甘油血症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口服2~4g/d EPA+DHA。在美国,若成人血浆三酰甘油≥5.6mmol/L,即可在饮食控制基础上加用n-3PUFAs药物[11]。高纯度的n-3PUFAs药物可单用,也可与贝特类、他汀类合用,合用时无不良的药物相互作用。尽管如此,他汀类药物仍然是目前临床使用的多种调脂药物中临床试验证据最确凿的一类,n-3PUFAs药物可以作为安全有效降低三酰甘油水平的辅助用药。它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功能紊乱和恶心,用药时最好与食物同服以避免胃肠道副作用。对于肝功能异常人群,用药期间尤其是服用4g/d时,应注意规律监测肝功能,如ALT和AST;对于出血高风险人群,规律监测凝血功能也是必要的。

6 胆酸螯合剂

其为阴离子交换树脂,服后在肠道与胆汁酸形成鳌合物,随粪便排出,阻断胆酸的肠肝循环,加速肝中胆固醇分解为胆酸。本类主要降低TC、LDL-C,这类药物包括考来烯胺(消胆胺)、考来替泊(降胆灵)以及盐酸考来维仑。胆酸鳌合剂的服用剂量与血胆固醇水平有关,与体质量无关。由于其不被吸收,故没有全身毒性。药物有特殊臭味和刺激性,常引起胃肠道反应,若便秘过久应停药。胆酸鳌合剂会影响脂肪、脂溶性维生素、叶酸吸收,故不宜长期或大量服用。应用胆汁酸鳌合剂还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一般需在用胆汁酸鳌合剂前lh或其后4h再服其他药。考来维仑是三种药物中与胆酸亲和力最强的,因此使用剂量最低,胃肠道不良反应最小,与其他药物间的相互作用潜力最低。

7 其他非中药类

普罗布考降低TC、LDL-C,但同时有不利的一面即:降低HDL-C及Apo A-I水平,对TG及VLDL无明显影响。其降LDL机制主要与增加其清除率有关。还可降低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并具有一定程度的抗氧化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慢性炎症过程的作用[12]。特别适用于纯合子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是目前仅有的能使其降低LDL-C并促使黄色瘤消退的药物;还可作为杂合子型的辅助治疗。可用于糖尿病或肾病综合征所致的继发性高脂血症。与胆汁酸螫合剂或HMG-Co A还原酶抑制剂合用可增强降血清胆固醇作用,并可部分减少HDL-C的降低。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头晕、头痛、血管神经性水肿及可使心电图Q-T间期延长。早晚餐后服。

8 中药类

血脂康、脂必妥是目前国内类似于他汀类药物的中药制剂,临床应用逐年增长。它们的主要成分是红曲。红曲代谢产物中含有HMG-Co A还原酶抑制剂洛伐他汀,红曲与他汀类药物治疗HLP的主要机制相同。

降脂排毒胶囊、脂欣康颗粒、荷丹片这些中成药都可用于HLP。它们主要含有决明子、山楂、泽泻、大黄、茵陈、柴胡、何首乌、荷叶、绞股蓝、苦丁茶、银杏叶、丹参这些降脂中药。

经研究发现,车前子能有效的降低HLP大鼠血脂水平,提高抗氧化能力[13]。

螺旋藻不但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富含蛋白质、多糖、维生素、微量元素,而且具有很高的医用价值。该药能降低TC、TG,升高HDL-C的作用,其中尤以降TG为显著[14]。

研究显示荔枝叶、果壳、核仁和果肉含有黄酮类、酚酸类、皂苷类和多糖等多种有效成分。其中,总皂苷具有抑制病毒、调血脂、降血糖的作用[15]。

大蒜素很早就被开发应用于临床,它不仅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而且研究发现还有显著的降血脂、降血糖效应,且作用随剂量增大而增大。大蒜素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16]。

海带多糖显著降低血清TC、TG和LDL浓度,显著升高HDL/TC比值,明显改善血流变及微循环各项指标,并具有剂量依赖性[17]。

姜黄素能降低TC、TG、LDL-C和血清丙二醛(MDA)含量,升高HDL-C含量,提高肝素化血浆总脂解酶(PHTA)活性[18]。

实验证实茶多酚能改善微循环、清除自由基、较好的降脂保肝作用[19]。

试验证明,桑叶总黄酮(MTF)能降低HLP小鼠和大鼠的血脂水平,预防HLP的发生发展,并呈现剂量依赖性[20]。

熊果酸是存在于植物中的一种三萜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抗菌、降血脂等药理作用[21]。

降脂中药及其成分的探究为发现高效、低毒的降脂药物奠定了基础。

9 联合调脂

对于严重的高胆固醇血症或混合性血脂异常,单用他汀类药物有时不能够使血脂达标,其剂量倍增后疗效仅增加6%,同时带来成本与不良反应的增加。这就需要在他汀类应用基础上合理联合作用机制不同的降脂药物来达到血脂控制的目标值,从而更有效地降低剩留的心血管风险。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案包括他汀类与贝特类、烟酸类或ezetimibe合用。他汀类、贝特类和ezetimibe都有肌肉毒性和肝脏毒性,它们的联合使用将会使这些毒性叠加,所以尤其要注意安全性,宜从各自的小剂量开始,并密切注意不良反应。

Vy t o r i n(依折麦布/辛伐他汀)是一种固定剂量复方制剂,ezetimibe的作用与辛伐他汀抑制胆固醇合成的机制互补,能有效阻断胆固醇的两个来源,降低胆固醇水平。研究发现,辛伐他汀联合ezetimibe与单独口服辛伐他汀相比,血浆LDL-C水平下降15.12%,HDL-C升高1.89%,TC下降13.5%,TG下降3.09%[22]。适用于应用大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但LDL-C仍然无法达标,或者不能耐受大剂量他汀类的血脂异常患者。SEAS研究[23]报道辛伐他汀联合ezetimibe治疗癌症事件增加。但多项关于ezetimibe的研究及荟萃分析结果均表明在他汀类药物基础上加用ezetimibe是安全的。

他汀联合烟酸类治疗LDL-C升高、HDL-C降低的混合性脂代谢异常,已经成为指南推荐的调脂方案。多项研究显示,患者对两药合用总体耐受性良好,有利于血脂的全面达标。ARBITER 6-HALTS[24]研究结果显示:在他汀类治疗使LDL-C达标但合并低HDL-C水平的确诊冠心病患者加用缓释烟酸治疗不仅使HDL-C升高18.4%,而且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显著逆转,严重不良心血管事件显著减少。但AIM-HIGH试验[25]结果却显示:辛伐他汀加缓释烟酸治疗,临床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没有减少。正在进行中的更大规模的他汀类与烟酸合用的临床试验HPS2-THRIVE试验将会提供进一步的研究证据。Nicostatin是烟酸和洛伐他汀的复方制剂,有三种规格,2002年在美国上市,被FDA批准用于治疗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和混合性血脂异常以及先前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目前,在我国阿昔莫司/辛伐他汀缓释片和阿昔莫司阿托伐他汀钙控释片处于临床试验阶段。

糖尿病患者典型的血脂异常表现为高TG、低HDL-C伴小而密型低密度脂蛋白(sd LDL)增多。ACCORD-血脂试验[26]使人们发现,对于TG≥204mg/d L合并HDL-C≤34mg/d L的2型糖尿病患者,联合应用辛伐他汀与非诺贝特可使剩留心血管风险减少31%。此外,非诺贝特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微血管风险,能改善微量白蛋白尿和大量白蛋白尿,对视网膜病变也能带来临床益处。在ACCORD-血脂试验长达4.7年的随访中,辛伐他汀与非诺贝特联合治疗显示了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目前,临床上还有阿托伐他汀与非诺贝特的联用;瑞舒伐他汀与非诺贝特的联用。

1 0 血脂异常治疗的新思路

酰基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ACAT)是存在于细胞内的催化游离胆固醇与长链脂肪酸反应生成胆固醇酯的酶,对胆固醇的吸收、运输和贮存有重要作用。其中,ACAT2大量存在小肠和肝脏细胞中,小肠上皮细胞胆固醇的酯化有利于胆固醇的吸收,而肝细胞中的胆固醇酯是合成VLDL的原料。目前普遍认为,特异性抑制ACAT2将减少胆固醇的吸收和运输,对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有积极的作用,且不会影响细胞内胆固醇代谢平衡[27]。到目前为止只在微生物来源的抑制剂中发现了一种选择性抑制ACAT2的物质,即pyripyropene A。

C618H有较强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活化受体PPARα/γ双重激动活性,激动PPAR-γ产生降糖作用,而激动PPAR-α产生降脂作用,药理实验也证实C618H有明显的降糖和降脂作用。它能够促进前脂肪细胞分化,并且增加不同组织中LPL、脂肪组织特异的脂肪酸转运蛋白(a P2)和葡萄糖转运体4(Glu T4)m RNA的表达[28]。

胆固醇酯转移蛋白(CETP)通过介导脂质在不同脂蛋白之间的转运,调节脂代谢。抑制CETP的转运活性,可提高HDL-c水平,能够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Anacetrapib是一种小分子唑烷酮类选择性CETP抑制剂,在名为DEFINE的III期临床研究中,患者应用Anacetrapib治疗后,LDL-C水平降低了40%,HDL-C水平升高了138%。它能安全有效地调节冠状动脉心脏病患者以及冠状动脉心脏病高危患者的脂质水平[29]。

磷脂转移蛋白(PLTP)能介导脂蛋白间磷脂的转移,对HDL和VLDL的代谢都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动物试验和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血浆PLTP可能是治疗AS的新靶标[30]。

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裂解激活蛋白(SCAP)不仅能感受胞内固醇水平,而且它能够和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结合成复合物,把SREBP从内质网送到高尔基体进行蛋白裂解。它是参与体内胆固醇水平调节的重要物质。SCAP配体直接与SCAP结合,使SCAP失去护送SREBP的能力,从而抑制胆固醇的合成并使LDL受体上调,促进肝脏对LDL的摄取和代谢[31]。

Lomitapide为微粒体三酰甘油转运蛋白(MTTP)抑制剂,用于治疗同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Ho FH)。此药现处于Ⅲ期临床研究阶段。

无并发症的HLP是治疗的最佳时期。对HLP患者,根据年龄、性别、家族史、血脂水平及是否合并吸烟、高血压、糖尿病等个体化情况制定降脂目标值,按个体化降脂目标值,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善、饮食治疗、体育锻炼及药物治疗,医学指标(TG、TC、体质量、血压)显著降低,并且降低HLP并发心脑血管危险概率。(1)饮食治疗。调整饮食成分,使每日所需总热卡的百分比由脂肪供给的不超过30%,而且其中由饱和脂肪供给的不超过7%~10%;由蛋白质供给的占10%~20%;由碳水化合物提供的占比最高达50%~60%;每日摄入的胆固醇量<300mg,纤维素约35g,每日食盐摄入应控制在3~5g,不吸烟、不酗酒、饮茶宜清淡,不宜过浓。降血脂、减肥适合选乌龙茶或黑茶,乌龙茶中尤以铁观音为上乘佳品,而黑茶中以普洱茶为最佳。(2)体育锻炼。运动方式可根据个人爱好以利长期坚持,运动量循序渐进以能耐受为度。最易做到的是步行,每日达到行1万步,约需1h,可分次进行。

1 1 结语

血脂异常发病机理研究论文 篇2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篇》言道:“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机体”,七情内伤,直接影响相应脏腑,使脏腑气机逆乱,气血失调,百病始生。情志不畅,忧思恼怒,伤及肝脾,肝失疏泄,气滞血瘀或横逆犯脾,运化失司,水湿内停,津聚成痰,浊脂内生,阻碍脉道,而引发血脂异常。

血脂异常的病机主要与脾、肾、肝功能失调有关,脾失健运、肾气亏虚、肝失疏泄导致水谷运化失职,津液输布不及,痰浊内生,痹阻脉道而成血脂异常。

《素问经脉别论》云:“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说明摄入的水谷精微主要经脾主升、主运化、主输布而被人体消化利用的过程。若脾虚运化失职,则导致津聚成饮,饮凝成痰。正如张景岳言:“使果脾强胃健如少壮者,则水谷随食随化,皆成气血,焉得留为痰,唯其不能尽化而十留一二则一二为痰,十留三四则三四为痰矣。”清代医家李用粹《证治汇补》亦言:“脾虚不分清浊,停留津液而痰生。”

肾藏精,主骨、生髓;肾主水,为先天之本。《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夫精者,生之本也。”肾中精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人体生长发育及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素问逆调论》谓:“肾者水脏,主津液”。肾主水液,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影响机体津液代谢的整个过程。肾失气化,清从浊化,痰饮乃成。肾阳虚衰,不能温煦脾阳,运化失司,津液内停,而为痰为饮。肾阴亏虚,虚火内生,灼伤津液,炼液为痰,蓄积于体内而成血脂异常。

肝藏血,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具有调畅气机,促进脾胃运化之功。《血证论脏腑病机论》曰:“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泄中满之证,在所不免”。可见肝郁不畅,克伐脾土,脾失健运,痰浊内生;肝气逆乱,肝阳妄动,气滞血瘀,脉道闭阻,痰浊不化;肝郁日久,化火伤阴,阴虚内热,炼液为痰,痰浊内聚,皆可引起血脂异常。

血脂异常看过来 篇3

然而在生活中,经常见到一些冠心病、心绞痛或心肌缺血就诊的患者,或头晕、脑缺血发作、脑血栓等患者,他们血脂异常已经几年甚至十几年,还有一些因高血压、心脑血管病就诊的患者,他们竟然从未查过血脂!这是因为血脂异常没有什么症状,而患者对它的危害性知道太少,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血脂异常危害大

血脂异常的危害是隐匿、逐渐、进行性和全身性的。其最严重也是直接的损害是加速全身动脉粥样硬化,因为全身的重要器官都要依靠动脉供血、供氧,一旦动脉被粥样斑块堵塞,就会导致严重后果。

◎血脂异常患者患了动脉粥样硬化,会导致众多相关疾病的发生,其中最常见的一种致命性疾病就是冠心病。严重乳糜微粒血症可导致急性胰腺炎,是另一致命性疾病。

◎血脂异常的危害还包括诱发高血压、糖耐量异常、糖尿病、脂肪肝、肝硬化、胆石症、胰腺炎、眼底出血、失明、周围血管疾病、跛行、高尿酸血症。有些原发性和家族性血脂异常患者还可出现腱状、结节状、掌平面及眼眶周围黄色瘤等。

理性看待血脂异常

血脂异常虽然危害极大,但对其也不必过分害怕。关于血脂异常,有4点是我们必须要认识到的——

◎血脂异常不是一种单一的、特定的疾病,而是一组疾病。它包含原发性和继发性血脂异常两大类,其预防和解决方法也各不相同。原发性血脂异常,发病的原因不明,一般和家族遗传相关;继发性血脂异常,与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如高脂饮食、嗜烟酒、活动少等密切相关。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肾病、甲状腺疾病、肝胆疾病、胰腺疾病、脑血管病都可找到它的影子。

◎血脂异常是能够预防也是可以治疗的,不要有过重的心理负担。只要合理饮食、戒烟忌酒、适当运动,配合药物等疗法,是能够治愈的。

◎血脂异常的重大危害是缓慢发生的,因此,不要因为当前没有明显的不适而忽视对它的防治。

◎治疗血脂异常是长期的事情,不要期望迅速痊愈;不要因难以很快痊愈就丧失信心,也不要因血脂暂时正常就恢复以往不好的生活习惯。

血脂异常,需要用心管理

40岁以上的成年人应定期接受血脂的检查,尤其血脂异常的高危险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或有家族病史者,更应该提高警觉。而对于已经检查出患有血脂异常的患者,应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必要时服用药物治疗。

◎诊断阶段

血脂异常本身没有特殊症状,一般为体检时发现。为了及时发现和检出血脂异常,建议20岁以上的成年人至少每5年测量1次空腹血脂。对于缺血性心血管病患者及其高危人群,则应每6~12个月测定1次。高危人群包括:40岁以上(特别是男性)、绝经后妇女、吸烟、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包括冠心病)、脑血管病等患者、有以上疾病家族史者、家族性血脂异常者、有皮肤黄色瘤者。

血脂检查最重要的指标是: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和甘油三脂(TG)。注意,抽血检查前需禁食,否则结果不准确,尤其是对甘油三脂结果影响最大。

血脂包括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胆固醇可分为高密度、低密度、非常低密度胆固醇及乳糜粒。高密度胆固醇又称为“好的胆固醇”,它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其余的又称为“坏的胆固醇”,要是它们沉积在血管,就会引起血管硬化及狭窄。血脂异常的诊断主要依据两项数值,一项是“血中胆固醇浓度”(标准值应低于200mg/dl),另一项是“甘油三酯”(空腹12小时后应低于150mg/dl)。血脂异常患者可能只有胆固醇或甘油三酯其中1项过高,也就是“高胆固醇血症”或“高甘油三酯血症”,但有些人也可能两者同时存在。

◎治疗阶段

患者一旦发现血脂异常,应于医院就診。治疗目标是将血脂指标控制在正常值范围内。具体控制目标,因患者所具有的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不同,标准也不同,已经有冠心病者甚至要低于正常值的高限。

治疗方法:

1.非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包括饮食和其他生活方式的调节, 用于预防有害血脂过高, 也是血脂异常治疗的基础。

(1)饮食调节。饮食调节可以帮助保持合适的体重, 降低过高的有害血脂。调节方法包括控制总热卡量,减脂肪, 尤其是减少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适当增加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比例。具体来说,要做到“三限”:一限高脂肪;二限甜食;三限体重。

(2)运动锻炼和戒酒。

非药物治疗6~8周后,应监测患者的血脂水平,如果已达标或有明显改善,应继续进行。否则,可通过如下手段来强化调脂。首先,对膳食治疗再强化。其次,选用能降低LDL-C的植物胆固醇,也可以通过选择食物来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

再进行约6~8周后,应再次监测患者的血脂水平,如已达标或继续向目标方向改善,继续保持,不必启动药物治疗。如检测结果表明,不可能仅靠非药物治疗达标,应考虑加用药物治疗。

2.药物治疗。患了血脂异常症,第一步要做的是饮食疗法和生活调节。这一点虽然十分重要,但不是每一位患者都能长期坚持,而且其调脂作用也仅对10%左右的患者奏效。所以,对改善生活方式无效的患者,服用调脂药便成了他们的必由之路。值得一提的是,治疗应该在专业临床医师指导下进行,下面仅给大家一些建议。

(1)舒降之(通用名:辛伐他汀)属于他汀类调脂药,该类药物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线调脂药物,是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首选药物。

他汀类调脂药主要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和“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兼降低甘油三酯,疗效确切显著,但对升高“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疗效略差。

他汀类调脂药还可选择立普妥(阿托伐他汀)、美百乐镇(普伐他汀)、来适可胶囊(氟伐他汀)等。

(2)力平之(通用名:非诺贝特) 属于贝特类调脂药。

贝特类药物主要降低甘油三酯,兼降低胆固醇,是高甘油三酯血症的首选药物。

贝特类调脂药还可选择必降脂(苯扎贝特)、诺衡(吉非贝齐)等。

(3)益平(通用名:阿昔莫司) 属烟酸类调脂药。该类药物只有在大剂量时才有明显调节血脂的作用,因不良反应相对较多使其应用受限。

(4)中成药及其他

此类调脂药的效力相对较弱,不良反应相对较小,但一般仅适用轻、中度的血脂异常症。常用的有脂必妥胶囊、血脂康胶囊、泰脂安胶囊等。严格来说,这类药不是单纯的中成药,而是中西结合的成药。其中脂必妥和血脂康主要成分均为红曲,且含有相当剂量的洛伐他汀,与他汀类或贝特类调脂药合用应谨慎,以免用药过量。海鱼油制剂如多烯康胶丸也可用于调节血脂。

药物治疗开始后4~8周复查血脂,如能达到目标值,逐步改为每6~12个月复查1次。如治疗3~6个月复查血脂仍未达到目标值,则调整剂量或药物种类,或联合药物治疗,再经4~8周后复查。达到目标值后延长为每6~12个月复查1次。

调脂药物治疗期间必须监测安全性,主要是定期(3~6月)检测肝功能和血肌酶谱。如AST或ALT超过正常3倍,应暂停给药。停药后仍需每周复查肝功能,直至恢复正常。在用药过程中患者应留意有无肌痛、肌压痛、肌无力、乏力和发热等症状,血肌酸激酶(血CK)升高超过正常5倍应停药。

◎维持阶段

1.饮食:长期控制饮食。

2.每半年复查血脂,肝肾功能及肌酶谱。

3.每年查体应检查:平板运动试验(或CT冠脉重建)、头颅CT(或MRI)、颈动脉彩超、糖化血红蛋白、腹部B超。

血脂异常的诊断与治疗 篇4

1 血脂异常认识误区

目前我国血脂异常的防治中存在不少误区, 最常见的就是患者与医生提及血脂异常时, 大多指的是三酰甘油 (TG) 异常, 忽略了更为重要的总胆固醇 (TC) 和低密度值蛋白胆固醇 (LDL-C) 的水平。糖尿病是冠心病的高危症, 其未来10年发生心肌梗死的危险>20%, 等同于已患过心肌梗死患者再次发作心肌梗死的风险。临床试验的证据提示在这些患者只要LDL-C没有达标, 降低LDL-C仍为首要干预目标。

血脂异常统称为“高血脂”或“高脂血症”是欠妥当的, 因为血脂可分为TC、LDH-C、TG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 前三项升高对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而HDL-C升高可有助于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可防止冠心病及心脏事件的发生。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与存在高水平LDH-C有关, 但也与HDL-C低下有密切关系, 而且还认为HDL-C的降低与LDH-C及TG的升高同样重要。近年来不少学者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上, 对于血脂异常的防治已把注意力转移到升高HDL-C方面。流行病学调查证实HDL-C每增加1 mg/dl, 对男性冠心病危险性下降2%, 对女性危险性下降3%。伴随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显著下降, 男性下降3.7%, 女性下降4.7%。所以说把血脂异常统称为“高血脂”或“高脂血症”是欠妥当的, 应称“血脂异常”或“血脂失调”为好, 同样道理把血脂异常的治疗统称“降脂”治疗也是不妥当的, 应称为“调脂”治疗比较妥当[1]。

2 血脂异常的概念及与冠心病的关系

血脂异常与高脂血症、高脂蛋白血症及载脂蛋白异常血症, 血脂异常的认识随着医学科学诊断技术的发展而逐渐深人。20世纪60年代只能检测血清TC和TG, 当时血脂异常主要包含高胆固醇血症和高TG血症, 也称为高脂血症, 1963年以后到现在由于纸上电泳技术的发展能分离出四种血浆脂蛋白, 并认为血脂是与脂蛋白结合的形式溶于血液之中, 血脂异常也必然在脂蛋白异常上反映出来, 从此即开始以高脂蛋白血症替代高脂血症的旧概念。其表现主要是: (1) 血清TC升高; (2) 血清TG升高; (3) 血清HDL-C降低。在临床上大部分以TG升高为多见, 并且利用调脂药物治疗效果不好。以往TG增高是否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的危险性, 一直存在着争论, 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 随着TG的增高, 冠心病的发病率也随之升高, 尤其是伴有HDL-C降低者, 冠心病的危险性显著增加, 女性比男性发病率高。TG升高导致冠心病机制与以下因素有关: (1) TG升高的同时伴有HDL-C降低或LDL-C的升高, 两者异常更容易发病; (2) TG升高可形成血管内微血栓; (3) 餐后延迟发生的TG可导致动脉内壁类脂质沉积, 促进泡沫细胞的形成, 从而破坏冠状动脉的内皮功能[2]。

3 血脂异常的诊断

3.1 诊断前的准备工作

3.1.1 确定存在的危险因素 (1) 年龄 (男性>45岁, 女性>55岁) ; (2) 早发冠心病家族史; (3) 吸烟; (4) 高血压; (5) 低HDL<40mg/dl; (6) Lp (a) 增高; (7) 高半胧氨酸血症。

3.1.2 患者危险分层 (1) 高危组:包括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糖尿病及代谢综合征患者。 (2) 多种 (>2种) 危险因素组。 (3) 少于2种危险因素组。

3.1.3 根据危险分层确定LDL的治疗目标水平以及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 (TLC) 及药物治疗的起始水平。

3.1.4 诊断血脂异常, 首先要进行脂蛋白谱检查。包括TC、LDL、HDL及TG。建议健康成人每5年作一次脂蛋白分析。

3.1.5 作为心脏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低HDL的水平更改为<40mg/dl。

3.1.6 强调采用一种新的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 (TLC) 计划。内容主要包括膳食治疗、控制体质量及增强体力活动。

3.1.7 脂蛋白分析检查 主要包括TC、LDL-C、HDL-C及TG, 如研究需要加测Apo、Lp (a) 等检查。

3.2 血脂异常的分类

(1) 单纯性高TC血症:TC>5.72mmol/L, TG<1.7mmol/L。 (2) 单纯性高TG血症:TC<5.72mmol/L, TG>1.84mmol/L。 (3) 混合型高脂血症:TC>5.72mmol/L, TG>1.84mmol/L。 (4) 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HDL-C<40mg/dl[3]。

4 血脂异常的治疗

4.1 非药物治疗

包括饮食和其他生活方式的调节, 用于预防高脂血症, 也是其他一切治疗的基础。饮食调节主要是控制总热量, 减少脂肪 (尤其是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 的摄入量, 适当增加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比例, 减少饮酒 (戒烈性酒) 。其他措施还有运动、戒烟、矫正不良行为 (如A型行为) 等。

4.2 药物治疗

4.2.1 药物种类

(1) HMG-CoA还原酶抑制剂 (他汀类) :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早期限速酶 (HMG-CoA还原酶) 而减少胆固醇的合成, 同时促进细胞膜上LDL受体的表达。适用于除纯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外的任何类型高胆固醇血症及以胆固醇升高为主的混合型高脂血症。代表药物为辛伐他汀 (舒降脂) 、普伐他汀 (普拉固) 、洛伐他汀 (美降脂) 、氟伐他汀 (来适可) 、阿托伐他汀 (立普妥) 、西立伐他汀 (拜斯亭) 等。 (2) 苯氧芳酸类 (贝特类) :不同药物的作用机制有所不同, 但都主要适用于高TG血症及以TG升高为主的混合型高脂血症。目前应用于临床的主要是非诺贝特 (力平脂) 及其微粒型, 其他还有苯扎贝特 (必降脂) 、吉非罗齐 (诺衡) 等。 (3) 胆酸螯合剂:可阻止胆酸或胆固醇从肠道吸收, 促进胆酸或胆固醇从粪便排出, 促进胆固醇的降解。主要适用于除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以外的各种高胆固醇血症。代表药物有考来烯胺 (消胆胺) 、考来替泊 (降胆宁) 等。 (4) 其他:包括烟酸及其衍生物、普罗布考、弹性酶、多烯康、月见草油及中药等。

4.2.2 药物选择

(1) 高胆固醇血症:首先他汀类, 其降低TC的能力为20%~30%, 降LDL-C的能力为30%~50%, 还能轻度增高HDL-C及轻度降低TG。次选胆酸螯合剂或贝特类。 (2) 高TG血症:首先在非药物治疗的同时控制血糖, 仍不能满意时可选择贝特类药物;大剂量他汀类药物对高LDL和高TG血症的患者有中等度效果。 (3) 混合型高脂血症:首先控制好血糖, 调脂药物首选大剂量他汀类药物;若以TG升高为主, 可首选贝特类;如TC、LDL-C与TG均显著增高, 可联合用药, 如贝特类加胆酸螯合剂, 或胆酸螯合剂加烟酸, 但糖尿病患者应用烟酸类药物时要注意监测血糖。谨慎将他汀类与贝特类或烟酸类合用。

4.2.3 防治目标水平

无动脉粥样硬化疾病者TC<5.20mmol/L (200mg/dl) , TG<1.70mmol/L (150mg/dl) , LDL-C<3.12mmol/L (120mg/dl) ;有动脉粥样硬化疾病者TC<4.68mmol/L (180mg/dl) , TG<1.70mmol/L (150mg/dl) , LDL-C<2.60mmol/L (100mg/dl) [4]。

4.2.4 糖尿病患者血脂异常的治疗

UKPDS研究表明, 糖尿病患者形成冠心病的5大危险因素依次为:LDL-C升高、HDL-C降低、高血压、高血糖和吸烟, 同时UKPDS的结果提示:LDL-C每降低1mmol/L, HDL-C每升高0.1mmol/L, HbA1c每降低1%, 收缩压每降低10mmHg (1mmHg=0.133 kPa) , CHD发病相对危险分别下降36%、15%、11%和15%。值得注意的是, 在临床治疗中达到上述目标并非难事, 但患者将受益很大。近期发表的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阿托伐他汀和安慰剂比较对心血管疾病进行的一级预防的研究中 (CARS) 显示, 即使血脂水平接近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平均近3年, 与安慰剂比较心血管事件的危险下降36%。因此, 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 (IDF) 糖尿病治疗指南中指出, 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积极调脂治疗, 以便能更有效地对具有多重心血管疾病 (CVD) 危险因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大血管疾病的防治。建议: (1) 给所有≥40岁的糖尿病患者和有CVD的糖尿病患者标准剂量的他汀类药物治疗。 (2) 糖尿病伴有微量蛋白尿20μg/min以上的、或有高度CVD风险的患者, 应该给予标准剂量他汀类药物。 (3) 除他汀类药物外, 如果TG>2.3mmol/L应考虑用贝特类药物, 在那些不能用常规药物达标的患者, 在LDL-C控制后, 考虑其他降脂药物 (ezetimibe、缓释烟酸、浓缩w-3脂肪酸) 。糖尿病的血脂异常在使用调脂药物前首先要进行血糖的处理 (包括胰岛素或降糖药) , 降糖治疗可以使血脂水平和脂蛋白的结构改善。一般认为降糖治疗可使TG明显下降、LDL-C下降10%~15%、HDL-C改善不明显, 同时血糖下降可以改善脂蛋白粒子的结构。在降糖治疗后如果血脂水平仍然不达标, 才开始采用调脂药物治疗。

5 如何规范应用调脂药物

调脂治疗尽量达到目标水平, 在一定范围内, LDL-C越低越好, HDL-C越高越好。调脂目标水平应为:在健康人群TC<220mg/dl, LDL-C<140mg/dl, TG<150mg/dl, HDL-C男性>35mg/dl, 女性>40mg/dl;具有高血压、吸烟、糖尿病等危险因素者, TC<200mg/dl, LDL-C<120mg/dl, TG<150mg/dl, HDL-C男性>35mg/dl, 女性>40mg/dl;对于冠心病患者, TC<180mg/dl, LDL-C<100mg/dl, TG<150mg/dl, HDL-C男性>35mg/dl, 女性>40mg/dl。坚持长期治疗, 定期复查。血脂异常是代谢紊乱, 治疗应属长期过程。由于调脂药物均经肝脏代谢, 对肝功能有一定损害, 故需定期复查肝功能, 一般转氨酶升高3倍才考虑停用调脂药物。TC水平在体内变化有明显的昼夜节律, 即夜间升高, 白天降低, 这是由于血脂合成酶类在晚上活跃所致。故对于他汀类药物最好于晚饭后服用。调脂治疗应与非药物治疗相结合, 非药物方法主要为:戒烟、限酒、清淡饮食、少食动物内脏、提倡低盐及高纤维饮食、减轻体重、提倡有氧运动、心情舒畅等措施。

摘要:我校近十年职工健康查体工作中, 平均每年体检为人数为3500人, 其中血脂异常者787人, 占总查体人数的22.5%, 其中45岁以上占46%。为了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高脂血症, 减少冠心病临床事件和降低冠心病死亡率, 现将血脂异常诊治进展近况, 简要分述如下。

关键词:血脂,异常,诊断,治疗

参考文献

[1]那开宪.血脂异常的诊治[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01, 29 (284) :16-18.

[2]朱长君.血脂异常的诊治方法[J].基层医学论坛, 2006, 10 (4) :358-359.

[3]李开沪.血脂异常诊治进展[J].老年医学与保健, 2002, 10 (1) :56.

调节血脂异常配套食谱 篇5

山楂赤豆汤配方:山楂15克、赤小豆250克。功效:行气消导、降低血脂。制作方法:1、将山楂洗净,切薄片,赤小豆去泥沙,淘洗干净;2、将山楂、赤小豆同放锅内,加水800毫升,烧沸,再用温火炖煮35分钟即成。

丹参蒸田螺配方:丹参15克、田螺300克、料酒10克、姜5克、葱10克、鸡精2克、盐3克、鸡油30克。功效:清热利水、降低血脂。制作方法:1、将丹参淘透切片,切成3厘米长的段,田螺肉洗净,切成片,姜切片,葱切段; 2、将丹参、田螺肉同放蒸杯内,加入料酒、姜、葱、鸡精、盐、鸡油,用火蒸30分钟即成。

红花煮鲫鱼配方:红花10克、鲫鱼1条(200克左右)、料酒10克、姜5克、葱10克、鸡精2克、盐2克。功效:活血化瘀,降低血脂。制作方法:1、将红花洗净,鲫鱼宰杀后去鳞、鳃、内脏、洗净,姜切片,葱切段;2、将鲫鱼、红花、料酒、姜、葱同放炖锅内,加清水1200毫升,煮沸,再用温火温28分钟即可。

血脂异常的中医研究进展 篇6

1 高脂血症造模方法与应用

理想的动物实验模型是保证实验结果科学性与实用性的重要基础与前提。根据研究目的不同, 血脂异常的实验造模方法与实验动物选择不同。用于建立高脂血症模型的动物, 其血清脂蛋白构成、胆固醇 (CH) 与脂蛋白代谢及其调节方面, 应最大可能与人类相似。首选与人类学在系统发生中亲缘较近的动物, 并应具备造模方法简单、成功率高、成本适当、时间符合实验要求、研究标本易于获得等优点。重点考虑的因素包括:肝脏合成CH的量占总胆固醇 (TC) 的比例;饲料中CH的含量对CH代谢的影响。Kris-Etherton等[1]研究认为可以应用的实验动物有地鼠、豚鼠、恒河猴、悬猴、非洲绿猴、狒狒、猪等。目前常用的造模动物主要有小鼠、大鼠、金黄地鼠、豚鼠、家兔、鹌鹑等, 猪、非人灵长类等动物由于价格、饲养、来源、造模时间、动物保护条例等因素影响, 较少用于造模[2]。大鼠具有越来越明显的抗AS能力, 因此国外高脂血症的研究应用大鼠造模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小鼠具有造模成本低、采样方便、遗传背景清楚、繁殖能力强、模型稳定等优点, 在高脂血症的研究中应用越来越多, 其缺点为可采血量较少, 不适用于观测指标较多需血量大的研究。金黄地鼠在CH代谢方面更接近人类, 并具有成本低、造模时间短等优点, 国际上有更多采用金黄地鼠的趋向, 其主要缺点为血量少、采尾血较困难。兔高脂血症模型极易建立, 但因其脂代谢与人类差异较大, 且造模时间长、成本高、灌胃困难等, 目前仅用于调脂新药的研究[1,2,3]。

高脂血症动物模型的获得途径有先天性、转基因以及化学物质诱导3种[3], 其中最常用的途径为化学物质诱导。研究证实[4], 应用人突变性基因ApoE7基因制备的ApoE7-Tg小鼠, 具有CH、三酰甘油 (TG) 升高、寿命缩短等特点;脂蛋白脂酶基因突变或完全性缺陷, 与鼠高脂血症、冠心病 (CHD) 等有关, 并具有致死性[5]。化学物质诱导造模有两种方法, 应用化学制剂静脉或腹腔内注射一次性形成, 应用高脂食饵饲喂或灌胃一定时间造模 (喂养法) , 其中喂养法目前最为常用[6]。实验研究证实, 制备单纯高CH血症或高TG模型, 应采用内源性喂养法造模;制备CH与TG均升高的动物模型, 则应采用外源性喂养法。

2 血脂异常的研究指标

20世纪80年代以来, 血脂异常的研究不仅局限于血清TC、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的测定, 并进行了脂质代谢相关基因多态性研究、LDL-C的亚组分析、胆固醇酯转运蛋白 (CETP) 水平与活性测定、载脂蛋白A (ApoA) 与载脂蛋白B (ApoB) 等载脂蛋白的研究与脂蛋白 (a) [LP (a) ]及其免疫复合物的研究等, 并已进行上述研究指标与AS、CHD、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 等疾病相关性的实验与临床研究。TC、TG、HDL-C的测定能够基本满足临床诊断血脂异常的需要, 更多的指标包括ApoAI、ApoB、LP (a) 等可作为科研指标[7]。应该强调的是, 血脂指标反映体内脂质代谢状态, 血脂异常可用于CHD的危险评估, 而不是CHD的诊断指标。新近的研究证实, 小而密的LDL (sLDL) 分子量小, 更易于进入动脉壁被氧化, 具有更强的致AS作用, 认为LDL-C的异常与AS的关系更为密切, LDL-C为血脂异常研究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指标[8]。测定血清中ApoAⅠ、ApoB及比值, 对判断AS、CHD发病危险性比测定TC、TG、HDL-C、LDL-C 及相关比值更灵敏、更优越、更有意义[9]。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 LP (a) 血浓度升高是AS与栓塞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其致CHD作用不受其他危险因素影响[10], LP (a) 不仅有致AS作用, 还有促进AS稳定性斑块转变为不稳定性斑块的作用, 并参与冠状动脉内血栓的形成, 导致ACS的发生与发展。LP (a) 及其免疫复合物是目前研究脂代谢异常致AS及栓塞性疾病作用机制的热点[11]。

有关调脂药物尤其是中医药调脂作用机制的研究, 目前应用更多的指标仍然为TC、TG、LDL-C、HDL-C的定量分析, 随着更多的与AS、CHD发病相关的血脂指标的确定, 应用多层面、多方位、多因素研究阐述调脂药物的作用机制, 将使调脂药作用机制的科学性、实用性更强, 更具临床价值。

3 血脂异常的中医药治疗

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ATPⅢ[12]明确规定降低LDL-C为CHD防治的首要目标。中医认为饮食不节、脾失健运、肝胆失利、肾气衰弱等是高脂血症的病机, 而补益肝肾、健脾化湿、活血化瘀、消食化痰、扶正补虚等为其治法[13,14]。近年来, 中医调脂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 已由单纯降低血脂水平进展到调脂作用部位、途径及多指标研究等方面。

中药降脂有效成分有:大黄蒽醌、枸杞多糖、茶叶多糖、灵芝多糖、人参皂苷、绞股蓝总皂苷、三七叶总皂苷、刺五加叶皂苷、柴胡皂苷、大豆皂苷、大豆磷脂、葛根素、甘草酸、山楂黄酮、橙皮苷、黄芩苷、白藜芦醇、植物固醇、泽泻萜醇、银杏苦内酯、茶多酚、决明子大黄酚、荷叶生物碱、川芎嗪、姜黄素、大蒜素、阿魏酸、亚麻酸、α-维生素E等。中药治疗血脂异常的机制有:①大黄、何首乌、决明子等含蒽醌类化合物, 促进肠蠕动, 增加CH排泄, 减少CH吸收;②大黄、泽泻、绞股蓝总苷、决明子等减少内源性脂质的合成;③皂苷、多糖及异黄酮类等提取物降低血脂的同时降低血浆比黏度, 降低脂质过氧化物及血栓素B2 (TXB2) ;④葡萄原花青素等降低血脂并增加血清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活性, 加速CH逆转运, 促进CH的肝脏代谢, 并通过增加总胆汁酸的排泄间接增加CH的排出;⑤增强肝脏LDL受体 (LDL-R) 基因表达, 促进LDL-R蛋白的合成, 增加肝表面LDL-R数量与活性, 增强肝脏的脂质代谢功能;⑥丹参多酚酸能抑制CuSO4 和内皮细胞介导的LDL氧化, 抗氧化能力强于维生素E;⑦降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 (TNF-α) 和白细胞介素-6浓度;⑧提高血清脂蛋白脂肪酶 (LPL) 活性和肝脏LPL-mRNA的表达水平, 使TG和乳糜微粒分解增多、清除加快并升高HDL;⑨何首乌、山楂、菊花、黄芪等通过可逆的磷酸化和脱磷酸化, 抑制肝细胞微粒体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活力[15,16,17,18,19]。中药调脂治疗机制随药物及其成分不同而不同, 对其作用靶点的进一步研究, 确定作用机制明确、靶点可靠、多途径作用的药物及其成分, 对中医药治疗血脂异常及新药开发, 有重要的实验研究与临床意义。

不同中药对血脂指标的干预结果不同, 何首乌、黄芪、山楂、沙棘、人参、陈皮、半夏、柴胡等以降低TC为主;黄连、黄芪、刺五加叶、甘草、银花等以降TG为主;大黄、绞股蓝、女贞子、银杏叶、三七、人参、姜黄、虎杖、丹参等对TC、TG均有降低作用;人参、柴胡、女贞子、徐长卿、黄精等降低血脂同时具有升高HDL-C作用[3]。喂养法建立实验动物高脂血症模型, 灌胃法给药观察中药调脂作用, 多数结果显示:①中药降脂作用具有明显剂量依赖性, 统计学意义多出现在中、高剂量组;②多数实验药物对血TC、TG、LDL-C等均有作用, 部分药物可同时升高HDL-C或ApoA, 降低ApoB, 抑制脂质过氧化, 降低血液黏滞度等。实验研究显示, 鬼针草煎剂、银杏叶茶、荞秸果胶、微孔草总油、甲壳聚多糖、大豆总黄酮、山楂提取物、茶多酚、长梗白薤提取物等降低实验血脂异常动物血TC、TG、LDL-C, 同时升高HDL-C[20,21,22]。绞股蓝总苷、决明子蛋白质、荷叶水煎剂、红花油乳剂、油茶皂苷、九制大黄蒽醌衍生物等可以明显降低实验高脂血症动物TC、TG、LDL-C, 但对HDL-C无明显作用[23,24,25]。多个研究证实, 姜黄醇、葛根口服液可降低实验大鼠血TC、TG、LDL-C, 提高ApoA水平, 姜黄醇同时具有抑制Fe+、Cu2+诱导的脂质过氧化, 降低血液及肝脏中过氧化脂质含量, 高剂量可降低肝TC含量, 具有保肝作用[26,27]。

具有降脂作用的古代成方有茵陈蒿汤、柴胡加龙牡汤、泻心汤、桂枝茯苓丸、桃仁承气汤、防风通圣散、大小柴胡汤等。中药复方制剂治疗血脂异常的研究为数众多, 相关实验研究已由单纯观察对TC、TG、LDL-C作用, 进展到分子水平、多指标观察、结合抗AS、抗血栓作用等研究。组方中使用频度较高的中药有泽泻、山楂、丹参、大黄、决明子、黄芩、黄芪、银杏叶、茵陈、芍药、柴胡、何首乌、川芎、枸杞子、茯苓、陈皮、甘草等[28,29]。

4 展 望

血脂异常:被忽视的健康杀手(二) 篇7

他汀类药物是一种有效的降脂药, 临床研究表明, 他汀类药物能在预防冠心病及心肌梗死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据统计他汀类药物能降低冠状动脉疾病死亡危险性42%, 总死亡危险30%。现在还有研究证明, 在使用他汀药6个月后, 有10%的患者动脉硬化出现逆转, 斑块体积缩小, 从而大大降低了冠心病的发生机会。尽管医学界对他汀的贡献有口皆碑, 但在不少老百姓心目中, 调脂似乎与己无关。因为很多人觉得血脂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 吃上药也不会在短时间内看到立竿见影的治疗效果。

赵先生最近被诊断为冠心病、高脂血症, 服用立普妥治疗2个月后再次化验血脂, 医生判断合格, 嘱咐他继续用药。赵先生有些疑惑:为什么我的血脂不高了, 还需要继续服用价格不菲的降脂药?便自动停用他汀类药物。在临床上像赵先生这样存在疑问或停药的患者不少。据统计, 有50%服药患者半年后停药。

长期降脂, 您准备好了吗?

实际上, 降脂药物与降压药物一样, 都需要长期维持用药。一旦停药, 血脂很快就会反弹, 某些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还可能增加。临床上不少患者属于原发性高脂血症, 不能找到病因, 需要长期用药控制。对于冠心病患者, 降胆固醇治疗是一项带有根本性的措施, 通过2年以上的治疗可以明显减少发生心肌梗死或死亡等的危险性。众多的医学研究已经充分肯定了他汀类药物对于心血管疾病治疗的巨大贡献, 如果每天服用他汀, 可使心肌梗死、脑中风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大大下降, 降低日后放支架、二次放支架和做外科搭桥手术的风险, 由此节省的医疗费用很可观。降脂药物只有长期应用才能显示出效果, 长期治疗, 长期获益。

对于心血管患者或高危患者来说, 只要不出现不可耐受的或严重的不良反应, 就不应该停药。到目前为止, 还没有出现比他汀更好的降脂药物。

停药后血脂会反弹吗?

肯定会。因为他汀类药物的机制是抑制胆固醇合成酶的活性, 他汀药一停, 抑制作用消失, 血脂可能就会慢慢恢复到原来的水平。但这不是药物作用的反弹。好多血脂高的患者, 医生建议吃降脂药物的时候, 都要问不吃药以后是不是又回到以前了?如果真是这样就不吃了, 原因是害怕药物依赖, 而这是一种错误的理解。他汀类药物没有依赖性和成瘾性, 不会因为停用而使身体不适应。关键是机体本身脂代谢存在异常, 体内自身调整已不能代偿, 需要长期服用调脂药来调整。

长期服药对身体有害吗?

某医院医务人员血脂异常调查 篇8

关键词:医务人员,血脂异常,调查

血脂异常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血脂异常的患病率逐年增加, 作为健康卫士的医务人员本身更应该注重对血脂异常的预防。为探讨医务人员血脂异常检出率, 以及高脂血症与年龄、性别的相关性, 将某院在2009年健康体检的血脂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受检者均为某二甲医院在职、离退休员工。参检人数491人, 男性187人, 女性304人, 年龄20~69岁。

1.2 方法

所有受检者均空腹抽取静脉血, 仪器采用贝克曼DXC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总胆固醇 (TC) 采用终点法、甘油三酯 (TG) 采用GPO-PAP法、高密度脂蛋白 (HDL-C) 采用直接法检测, 试剂均为北京利德曼生化股份有限公式生产。

1.3 诊断标准

以2007年公布的《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1]为诊断标准, TC在5.18~6.19mmol/L为边缘升高, ≥6.22mmol/L为升高;TG在1.7~2.25mmol/L为边缘升高, TG≥2.26mmol/L为升高, HDL-C≤1.04mmol/L为降低。出现TC、TG、HDL-C一种异常 (包括边缘升高) 即判断为血脂异常。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组间比较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血脂异常检出情况

由表1可见491名医务人员中, 检出血脂异常者205人, 血脂异常的检出率为41.8%, 男性血脂异常检出率 (65.2%) 明显高于女性 (27.3%) , 差异有显著性 (χ2=76.57, P<0.001) 。

2.2 血脂异常在各年龄段的检出情况

由表1可见血脂异常检出率在20~69岁间, 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升高, 最高发生在60~69岁年龄组, 其中男性在50~59岁年龄组、女性在60~69岁年龄组血脂异常检出率最高。组间比较, 各年龄组的血脂异常的检出率有显著差异 (χ2=319.5524, P<0.001) ;组内男、女比较, 20~29、60~69两个年龄组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 但30~39, 40~49, 50~59这三个年龄组有显著差异 (P<0.01) 。

2.3 TC、TG、HDL-C异常检出情况

由表2可见, 高TC、高TG和低HDL-C的检出率分别为4.3%、20.5%和7.7%。TC、TG边缘性升高检出率分别为17.3%、9.6%。男性高TC、TG和低HDL-C检出率 (9.1%、36.9%和17.1%) 明显高于女性 (1.3%、10.2%和2%) , 差异有显著性 (P<0.001) 。

2.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组间比较用卡方检验。见表1、表2。

3 讨论

注:与女性比较△P>0.05, *P<0.01

注:与女性比较, *P<0.001

研究表明, 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升高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数之一[1]。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在491位某院医务人员中血脂异常的检出率达41.8%, 以TG (20.5%) 升高为主。接近一半的医务人员的血脂处于非理想状态。医务人员为脑力劳动者, 在目前的严峻的医疗环境下, 生活节奏过快、工作压力大、夜班频繁、疲劳和高度紧张、缺少活动或体育锻炼等均可能导致血脂紊乱的发生率增加[2]。而男女性相比, 无论总血脂异常检生率, 还是高TC、TG和低HDL-C检出率, 男性均高于女性。据报道[3]吸烟、饮酒的血脂异常患病率明显高于非吸烟人群。故原因可能与男性社交活动相对多, 抽烟、饮酒的不良生活习惯有关。

有调查结果表明, 我国≥18岁人群血脂异常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中、老年人患病率明显高于青年[4]。从本次各年龄组血脂异常检出率来看, 20~69岁间血脂异常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 与此也是相一致的。但在组内男、女比较, 20~29、60~69两个年龄组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 考虑与这两个年龄段样本量过小有关, 以及60岁以上的女性缺乏雌激素的保护有关[5]。

当TC处与边缘升高时, 缺血性心血管病的发病危险较TC正常者增加50%[1]。在该院职工中有20%的人员TC≥5.18mmol/L, 高TC的检出率为4.3%, 而全国的高TC的患病率为2.9%[4]。这就提示该院医务人员缺血性心血管病的发病风险大大增加。医务人员身体健康, 是医院发展基础, 是创建和谐医院的根本保证。医院领导和医务人员自身要予以高度重视, 定期健康体检, 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从自身做起加强对心血管等慢性病的预防。

参考文献

[1]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7, 35 (5) :390.

[2]祝朝勇, 林尤斌, 余秀芳.某医院职工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2009, 32 (24) :3155-3159.

[3]王建跃.浙江海岛渔民人吸烟、饮酒与高血脂的关系[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3, 24 (12) :1115-1117.

[4]赵文华, 张坚, 由悦, 等.中国18岁及以上人群血脂异常流行特点研究[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5, 39 (5) :306-310.

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治疗进展 篇9

1 2型糖尿病血脂代谢异常的特点

半数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会合并有脂代谢异常, 尤其是糖代谢控制不理想时。其典型的血脂异常表现为:高甘油三酯 (TG) 血症、接近正常或稍偏高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血症、偏低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血症、小而密的LDL及少而密的HDL和餐后高脂血症。其中, 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脂异常跟年龄、肥胖、饮酒、应用雌激素和糖尿病、肾病有关。

2 2型糖尿病代谢异常治疗目标

美国糖尿病协会 (ADA) 2004年关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指南提出降低LDL-C是2型糖尿病降低心血管疾病危险的首要目标, 治疗目标为LDL-C<100 mg/dl (2.6 mmol/L) , 对于年龄大于40岁, 不论其基线水平高低, 均鼓励应用他汀类药物使LDL-C降低30%以上[1]。2005年发表的美国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指南 (NCEP-ATP3) 认为, 糖尿病患者患冠心病的风险很高, 糖尿病被视为冠心病的等危症。血脂的治疗目标是有糖尿病、无心血管病史者:LDL-C<100 mg/dl (2.6 mmol/L) ;有糖尿病和冠心病史者:LDL-C<70 mg/dl (1.8 mmol/L) 。同时, 糖尿病患者血糖浓度对脂蛋白水平影响较大, 故强烈推荐2型糖尿病每年至少检测1次HDL-C、LDL-C、TG和总胆固醇 (TC) 。

3 糖尿病患者药物调脂治疗进展

2型糖尿病患者经膳食治疗、控制体重、应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控制血糖等可部分纠正血脂代谢异常。但若经上述治疗, 血脂仍未达标, 尤其患者有严重的代谢异常或存在发展至心血管事件危险因素时, 应及早进行调血脂治疗。ADA血脂异常治疗建议指出:降低LDL-C首选他汀类, 第二选择胆酸结合树脂或贝特类药物的非诺贝特。升高HDL-C首选贝特类, 也可以选择胆酸类。降低TG选择贝特类, 治疗混合性血脂异常 (高LDL-C和高TG) 首选大剂量他汀类, 第二选择他汀加贝特类。可见他汀类和贝特类是临床较为常见的调脂药物。

他汀类药物:他汀类药物可抑制羟甲戊二酰还原酶, 减少胆固醇的生成, 上调LDL受体, 同时还能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具抗炎抗血栓功能, 为高LDL-C治疗首选。而降低LDL-C是治疗糖尿病血脂异常的首要靶目标。在心脏保护试验 (HPS) 中, 针对LDL-C高的患者, 采用辛伐他汀治疗, 每日40 mg, 观察5年, 发现糖尿病患者服用辛伐他汀5年可使冠心病事件减少27%, 中风下降24%。2004年8月发表的阿托伐他汀糖尿病协作研究 (CARDS) 是第一个设计在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中进行的、评估对主要心血管事件一级预防作用的前瞻性研究。其入选2 838例40岁~75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 无心脏病和脑卒中病史, 空腹LDL-C<4.14 mmol/L;TG<6.78 mmol/L。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每天10 mg治疗组1 428例, 安慰剂组1 410例, 其观察的主要终点是心血管事件。试验观察结果, 心血管事件发生阿托伐他汀组为134例, 安慰剂组为189例, 前者较后者下降32%。其中急性冠心病事件危险降低36%;冠脉血运重建 (冠状动脉搭桥术或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危险降低31%;脑卒中降低31%, 而且无论患者血脂水平高或低, 均明显受益。提示2型糖尿病患者在LDL-C无显著升高情况下, 服用他汀类药物, 亦可安全地降低心血管事件和脑卒中危险。支持在糖尿病患者中尽早应用他汀类药物进行调脂治疗以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率。他汀类药物除显著的调脂作用外, 强化他汀治疗还可降低C反应蛋白, 具有抗炎、抗血栓作用。目前, 他汀类药物已成为一线治疗药物, 关于其药物使用起始剂量和强度、不同剂量的安全性和冠心病风险受益等, 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贝特类药物研究进展:贝特类药物升高HDL-C作用优于他汀类, 降TG作用尤为突出, 同时可降低纤维蛋白原和纤溶酶原激活物等冠心病危险因素[2]。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最常见的就是高TG和低HDL-C血症, 因此, 对于LDL-C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 若有高TG或低HDL-C血症, 均可选择贝特类药物治疗。在以前发表的赫尔辛基心脏研究 (HHS) 中, 冠心病事件的发生与TG升高相关, 也和HDL-C下降有关。

4 现状及目标

大量循证医学证据均提示, 2型糖尿病患者需立即进行调脂治疗, 并须持之以恒, 但许多患者均未引起重视[3]。美国国家健康调查表明, 糖尿病患者中风或心肌梗死存活者中LDL-C达标率不到25%, 无大血管病变人群使用他汀类调脂治疗比例更低, 仍需患者、医生共同努力。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 不仅血压、血糖要求达标, 而且还要合理纠正血脂紊乱。血脂达标对患者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病死率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Haffer SM,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Dyslipidemia management in adults with diabetes[J].Diabetes Care, 2004, 27 (Suppl1) :S68~S71

[2]陈新谦.新编药物学[M].第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383~385

六招降低血脂异常 篇10

1.减少全部脂肪的摄取量,病人要减少用油。许多人一听到糖尿病,就想到蔬菜不要用炒的,用烫的。这只是其中一个方法,在煮鱼、煮肉时,人们会忘记所添加的油是相当多的。除此之外,鸡蛋、牛奶也含有50%~55%的脂肪,而法国起司(奶酪)热量中高达75%是来自于脂肪。除了降低食用油之外,也要减少高油脂的食物,如牛奶、蛋等。即使要食用乳制品也要选择脱脂的。

2.改变食用油。将猪油改成色拉油,不过有些植物性的高饱和脂肪酸的油脂,却比猪油还容易导致动脉硬化。因为脂肪的成分可分为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与单不饱和脂肪酸。目前的趋势是增加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取量。单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是从橄榄油、菜籽油及花生油而来。其中橄榄油含量比较高,花生油含量相对较少。另外,鱼类也是不饱和脂肪酸以及单不饱和脂肪酸的重要来源,因此要增加鱼类的摄取。

3.减少胆固醇的摄取。含胆固醇较高的食物是蛋类及内脏。

4.增加可溶性纤维的摄取。蔬菜、水果与全麦的全谷类是重要的来源。

5.减少容易上升血糖的食物,并增加不容易上升血糖的食物。如精致的糖类就应该要减少。

6.喝酒要适量,只喝1~2个酒精单元。

上一篇:人体健康危害下一篇:发生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