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生产加工专业

2024-08-23

茶叶生产加工专业(精选十篇)

茶叶生产加工专业 篇1

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对当前的形势有着清醒的认识,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茶叶生产加工专业教育进行各种改革,诸如对茶叶生产加工专业内涵的改造、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课程设置的改革、实践课程的改革及目前围绕茶叶生产加工专业进行的各种相关改革,的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对茶叶生产加工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为此,通过对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1 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体系过于学科化,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从目前社会对人才类型的需求看,主要是实际应用型人才,要求动手能力较强、有一定专业知识、知识面宽。从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具体要素构成来看,具有明显的专业性色彩与学科性[1],总体结构上学科化特征明显。

1.2 课程体系过于刚性,缺乏弹性机制

从课程体系目标来看,现实过程中课程目标缺乏动态的课程体系[1];从课程体系结构看,选修课开设的比例不够,未能充分构建个性化课程体系;从课程体系的实施来看,课程体系存在忠实取向,缺乏反馈机制,还需要不断完善。

1.3 课程体系缺乏特色

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的课程目标未体现独具特色的个性化目标,难以适应当地产业布局以及茶产业人才的需求。要对当地茶业人才需求情况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结合实际,制定学校的特色课程目标。

1.4 课程体系国际化程度不足

近年来,全球趋势是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社会广泛需要具备国际意识、国际视野、国际商贸相关法规知识的从业人员。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国际化程度不高。

1.5 实践课教学有待改善

实践教学是高校专业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计划往往按照课程体系进行安排,而实践性教学受教学计划和茶树生长季节性的双重限制,原有的教学安排很难让学生观察、了解茶树的整个生长周期,也就使实践教学计划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另外,实践教学往往只重视教学环节的布置,而忽视实践过程的指导和管理。

2 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措施

2.1 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

培养目标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决定着教育实践活动的性质、形式、内容和方向[2,3]。其逐渐演变为一种教育思想和理念,不仅成为教育实践活动的理论指南,同时也提供具体的教育预期和标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也是专业课程体系的方向和归宿。构建或改革课程体系,都是为了满足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衡量某种课程体系合理与否,主要就是看它是否能满足其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能力本位”课程体系目标的确定,必须明确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是培养目标实现的内在动力[4]。

2.2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其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

教学双方的交流与互动是成功教学的必要条件[5,6]。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学生也应当及时反馈,形成良性互动,从而真正达到培养学生思维和能力的效果。具体实践中,教师首先介绍课程的内容、任务和考核方式等,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自愿分组,通过学习小组的方式进行学习;实训教学中,也是按项目进行分组,按步骤完成项目,先是计划,然后是实施,最后进行检查与评估。

2.3 实验课程的改革

现行实验课程的主要问题,一是实验内容过于陈旧,与专业课程的联系不够紧密,难以得到学生的认同,难以激发其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因此,必须加强对实验课程的改革,更新实验内容,加强与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课程的联系,以适应当前茶叶生产加工技术的不断更新,得到学生的认同和主动参与。二是实验课程之间相关性较低,学生只能学到一些简单的实验技能,却缺乏综合运用各种实验技能进行实验研究的能力。因此,必须大量增设综合性实验,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培养。三是验证性实验过多,探究性实验较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精神。因此,应该减少验证性实验的比重,增加探究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以促进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4 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材内容

刚毕业的学生往往不能快速适应工作需要,感觉自己知识面偏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较差,这反映出学校教育过程中知识与能力培养欠缺。因此,应当对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调整,通过精选课程内容,增加综合课程,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更新,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拓宽其知识面,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2.5 改革考核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对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课程考核进行改革,考核改革的关键是命题。应当以实践考核为主,注重能力考核,而不是只看结果,以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具体实践中,将期末课程考核分为2个部分,即实际操作考试和口试,在形式上模拟职业岗位考核,考试题目、内容与考试大纲保持一致,从而实现对学生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核。

参考文献

[1]叶素梅.高等农业院校农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2]曹敏建,郭玉华,刘恩才,等.设施农业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施[J].高等农业教育,2004(2):66-68.

[3]齐绍武,刘逊,屠乃美.构建设施农业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J].高等农业教育,2001(4):55-57.

[4]金文林,赵波,白宝良,等.农事学:实践性教学课程的设立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1(4):58-59.

[5]董志新,李绍长,蒋桂英.《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及其创新点[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20):57-59.

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 篇2

专业简介

学科:农林牧渔大类

门类:农业技术类

专业名称: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

专业信息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美学及公关礼仪基础知识,能熟练掌握茶文化、市场营销理论及商务技巧,从事茶文化、茶科技和茶旅游的设计、开发、推广及茶叶生产、加工、包装、贮藏、运输,茶的营养保健与综合利用、茶艺表演以及茶叶贸易、企业形象设计、茶叶消费引导等方面专业技能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

培养要求:

◆具备较强的茶叶加工技术操作与车间管理能力;

◆具备较强的茶叶生产技术操作与茶场管理能力;

◆具备一定的茶业企业管理与营销及茶文化传播能力;

◆掌握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及团队合作精神所必须的人文知识和科学素养;

◆掌握茶叶优质高产的基本理论知识,熟练掌握茶叶品质形成的基本知识;

◆具备分析和解决茶叶生产、加工、检验、审评和茶文化传播等方面问题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主要课程:茶叶化学基础、食品安全与检测、公关与礼仪、民俗、茶食与茶疗、茶栽与制茶、茶叶审评与检验、盆景及插花艺术、茶的综合利用、茶叶经济管理学、茶叶市场营销学、音乐欣赏、舞蹈艺术与形体、园林赏析、茶叶贸易学、茶文化学、三峡茶艺、食品工艺学。

专业就业状况

茶叶生产加工专业 篇3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茶叶生产与加工

前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中等职业学校为了更好的培养技术类人才,积极采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将茶叶生产与加工课程中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增强了学生们对茶叶生产与加工过程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们的实践动手能力。

一、中职学校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课程的缺陷

我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作为茶叶发源地,我国不仅有成千上万种茶叶,还有成千上万的茶农和上亿的茶叶爱好者。茶叶事业的发展已成为影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搞好茶叶生产与加工教育,促进我国茶生产业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一)注重理论知识,忽略实践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今社会更需要实用性人才。我国中职学校教育因受我国传统文化教育模式影响,长期处于理论重于实践的教育模式,在日常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课程中,教师只注重为学生讲解茶叶生长环境、需要温度和水分等各项基本知识,而学生们对茶叶生产与加工的概念与真正生产中的实际操作存在很大差距,这就是教师在平时授课过程中只重视理论的传授造成的,中职学校学生对茶叶生产与加工的学习,形成了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现状[1]。

(二)课程内容过于笼统化

我国茶叶文化博大精深,全國各地茶叶种类的不同,气候和地势的不同,导致我国茶叶生产与加工有着不同的方式,而在中职学校茶叶生产与加工课程中,所讲内容体系过于笼统,没有能够针对不同地区的产茶差距而进行分类和细节的传授生产加工过程。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学会了笼统的理论知识,而毕业后到各地工作过程中无法适应具体的工作内容。

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特点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是为了培养中职学校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培养学生更好的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根据这一理论,中职学校应该及时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新的教学方法,以学生的未来工作为导向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首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促进学校增强与当地企业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进行课本内容的教学,还能够将课本内容与企业中实际操作内容更好的结合,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2]。

其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促进学生与当地企业的联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根据所学知识,在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中得到更好的锻炼,这样,学生就可以将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应用,并根据具体情况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有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课程中的应用

中职学校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会从事茶叶的种植与加工工作,茶叶的田间作业和加工流程,需要大量的实际操作经验和专业知识,所以这就要求学校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合理的为学生提供参加操作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达到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工作和社会要求的目的。

(一)教师有意识的改变教学模式,增强职业素质

为了培养出社会实用性人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首先要增强职业素质,在课堂上采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师要能够做到既有扎实的教学理论知识,又有实际操作能力强,才能更好地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中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传授给学生。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只要把茶叶生产与加工的理论知识点,为同学们讲述清楚即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要求教师不仅有充足的理论知识,还要有实际操作的能力,为同学们进行演示,从茶田耕作,到收获,再到进一步的加工过程,要求教师能够掌握具体的操作流程,中职学校教师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引下,积极提高职业素质,为社会培养出实用型人才[3]。

(二)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茶叶生产与加工课程体系

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学生要熟悉茶田和茶叶加工工作技巧和设施,包括茶树栽培和繁育技术、茶叶加工器械的维护和保养等工作。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茶叶生产与加工课程体系,将当地茶叶生产基地作为中职学校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学习基地和媒介,将教材内容与茶叶生产基地作业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加强实践能力。

(三)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平台

为了能够增加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引入中职学校茶叶生产与加工学科课堂,学校就要积极努力为学生搭建能够参加实际操作的工作平台。学校可以与当地种茶基地建立联系,建立起工学结合机制,以企业对员工的专业要求、岗位标准和职业素养对学生进行培养与教育,使学生能够得到学校和产茶企业双面的经验学习[4]。

结论:中职学校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引入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课堂,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及时的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运用,使理论知识能够更好的得到掌握,增强实际操作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使学生能够成为社会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静. 职业学校茶学专业教学浅析——以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为例[J]. 科技资讯,2009,29:168.

[2]于龙凤,安福全. 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教学改革措施[J]. 现代农业科技,2012,05:35-36.

[3]钱和生,任谦,何晨阳. 中职学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9:92-96.

茶叶生产加工专业 篇4

慈溪市陈山茶叶加工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为整合农机资源, 建立了茶叶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 利用合作社组织化、规模化生产的优势, 推动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应用。2015 年服务创收24.48 万元, 服务范围、 投资规模进一步提升, 社员人数逐步增加, 呈现出良好的态势。

几年来, 合作社先后被评为宁波市现代农业机械化示范园区、慈溪市农机化科技示范基地、慈溪市农机专业合作社规范社。

为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合作社对照标准, 进一步完善了运行机制, 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 建章立制, 确保规范运作

为加快发展步伐, 进一步促进规范化建设, 依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要求, 合作社及时制定了社员大会制度、社员入股退社制度、理事会工作制度、经营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农机员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 设立了机械台账和维修记录, 建立与健全作业合同、作业档案, 并指定专人管理, 使合作社各项活动有章可循。并经过社员大会民主选举, 成立了理事会、监事会, 明确领导成员工作职责及会员的权利和义务, 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操作办法, 大家群策群力, 积极献计献策, 为合作社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2 跨区作业, 拓宽收入渠道

合作社充分利用其组织化、规模化生产的优势, 组织社员携带机具到周边村镇进行对外作业, 以最低的价格、最佳的质量为茶农提供修剪、采摘、加工等系列服务。 2015 年年初, 慈溪市陈山茶叶加工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分别与余姚、 上虞等地的茶农签订作业合同, 为茶农提供机械修剪、采摘、茶叶加工等一条龙服务, 还积极和其他茶叶专业合作社横向联系。 这样既拓宽了收入渠道, 增加合作社的收入, 又提高了合作社的知名度。至2015 年底, 作业服务面积达200 多hm2。

3 示范引导, 按照标准生产

加强农产品安全生产工作, 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大举措。 为了确保茶叶质量, 严格依照宁波绿茶地方标准制定各项生产管理制度, 从种植到加工采用逐级负责制, 每个工序都设立台账 (茶园管理、鲜叶采摘、生产加工、茶叶入库、出库记录) , 建立茶叶可追溯系统, 以保证茶叶的质量安全。

合作社建有高标准化验室, 茶叶出厂检验严格按照相关规定, 把好质量关, 把安全、优质的产品输入市场。茶叶出厂时必须达到各项指标, 检验时观察茶叶外形, 品尝滋味, 闻香气, 观察汤色、叶底, 检测水分, 使各项结果符合标准要求。

合作社依托慈溪市农机管理站、 农技服务中心等技术力量, 经常邀请农机、农艺专家到合作社传授小型耕作机械的使用维护、茶叶修剪、机械采摘及加工等技术, 开展技术培训。组织成员重点学习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 通过宣传教育、技术培训, 使成员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 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 2015 年组织技术培训6 次, 参加人员达500人次。

4 热情服务, 促进共同发展

“立足三农建基业, 以人为本铸灵魂, 优质服务树形象, 与时俱进奔小康”。在开展农机作业过程中, 始终坚持“诚实守信、服务周到”的原则, 做到统一着装、统一标准、统一质量、统一加工。 以服务社员、服务农民为宗旨, 在为周边村镇茶农和合作社社员提供茶叶生产过程中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并开展跨区域作业服务, 使农民掌握无公害茶叶机械化生产技术, 学会运用现代化新机具、新技术来生产加工茶叶降低农户劳动强度。推行茶叶主要环节机械化生产与加工技术, 合作社可以减少50%用工数, 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劳动生产率, 从而服务和引导慈溪市茶叶产业提升层次, 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合作社又与种苗基地合作培育无性系良种茶苗, 抱团购买, 每年为广大茶农提供优良茶苗50万株, 帮茶农节约购苗费。

5 结束语

秋季茶叶生产加工方案 篇5

为了做好“石阡苔茶”市场对接,跟进北京市场销售和售后服务,保持稳定的货源供应。特制定该生产计划:

一、生产原则和任务:

(一)生产原则:资源利用最大化原则,将我县茶园的幼嫩新梢全部组织采收下树,提高茶青下树率和加工设施的加工效率。简化加工工艺原则:依据各地加工条件和技术习惯取各状态,采取多工艺路线加工,包括绿茶、红茶、白茶各茶类加工。

风险消化原则:各厂购入茶青价格以2元/斤计算,加工产品为茶叶局引导,加工企业以保底价10元/斤收购干茶。

茶厂自愿原则:在宣传发动条件下,由加工厂自主决定参与该批产品加工。

依靠群众原则:严格做到精心组织,广泛动员,茶农全民参与,齐心聚力做好该批产品生产。

(二)目标任务:

以市场需求为中心,解决北京市场签约门面六个月的茶叶供应量,预计各类茶叶10万斤。茶叶生产总值100万元,帮助茶农增收80万元。

二、推进措施

(一)分解指标,明确任务

全县按2013年各乡镇成龄茶园,半投产茶园存量分配最低任务。其各乡镇对完成和落实辖区内任务负总责,乡镇茶管站具体抓宣传到

位。

(二)强化责任,狠抓落实

(三)严格把控,保证质量

(四)统一尺度,加大培训

(五)沟通信息,加强调度

三、保障办法

(一)组建机构,加强领导

(二)加大督促,保持进度

(三)统筹工作,严格考核

四、配套政策

(一)干茶交售与货款回笼保障。

(二)价格固守与利益保障。

1.茶青价格

2.干茶价格

3.各方利益机制

茶叶加工机械的保养与维修 篇6

1.茶叶滚筒杀青机的保养与维修

滚筒杀青机适用于各种绿茶的连续杀青作业,常用的有30型和40型两种,热源形式有煤或柴式和电热式。它是茶叶加工中最常用的机械。其保养和维修要点如下:

①更换蜗轮蜗杆减速箱内的润滑油。润滑油可选用10号、20号或30号机油。

②清除所有摩擦面上的污垢,尤其是对链条和链轮要进行清洗,重新加注润滑油。

③链条若过松,可先采取去掉几节的方法进行调整,若已严重拉长,则应更换。调整和更换链条时应注意:链奈接头处弹簧卡片的安装方向应与链条的运转方向一致,以免运行时产生冲击、跳动,甚至碰撞脱落。

④对所有滚动轴承进行拆洗,并加注新的润滑脂,可采用钙钠基润滑脂。

⑤检查炉灶是否漏烟,若发现漏烟,应对滚筒挡烟圈、炉灶和烟囱等进行检查,发现损坏应及时修复和更换。电热机型应检查电热管有无损坏,有损坏的应予更换。

⑥各部件修复后进行全机组装,开机运转,观察机器运转是否正常。适当加热滚筒,并投入少量炒茶专用油,使其熔化覆盖筒体内表面,然后切断所有电源。必要时可对机器外表补喷油漆,干燥后用塑料纸覆盖,置干燥场所保存。

2.茶叶揉捻机的保养与维修

揉捻机是茶叶加工中结构比较成熟的机械,常用的型号有25型、30型和35型等,加压形式有重锤式和单柱丝杆两种。

揉捻机靠三角皮带传递动力,在年终保养时,最好更换新带,以保证来年的正常运转。选用的三角皮带,其长度和型号应参照使用说明书。皮带截面型号应与轮槽型号一致,以保证三角皮带截面在轮槽中的正确位量。新装的三角皮带外缘可略高于轮缘。新皮带装上或在以后的运转中,其张紧度应保持适当,过紧则皮带易损坏、轴承易发热,过松则会造成传动时皮带打滑。一般情况下,三角皮带的张紧度以大拇指能按下15毫米左右为宜。

该机械减速箱和轴承的保养可参考滚筒杀青机的保养。

3.茶叶自动烘干机的保养与维修

自动烘干机是茶叶加工中结构较为复杂的机械。生产中使用的主要有总摊面积为1平方米和3平方米等规格,大部分采用网带式结构,单独设金属热风炉提供热风。

当发现烘网有损坏时,应及时更换。更换方法为:先将该层烘网主传动端链轮卸下,操作者面向机器,在机器左侧将该层烘网主、被动轴端端盖上的螺栓拧下,抽出主、被动轴部件,打开观察门,将烘网链条取出箱体,换上新烘网时,注意每间隔6~8根托网辊用不锈钢丝将烘网与托网辊绕拧紧固,然后按上述相反步骤安装调试。注意在以被动轴两端的调距座调整烘网链条张紧度时,链条不可过紧或过松,并且左右两根链条张紧度必须保持一致。

另外,还应检查与自动烘干机配套使用的热风炉各部件,如炉膛、炉栅、烟囱、内壁以及热风管道接头等处有无损坏,如有损坏,应修复或更换。

该机减速箱、轴承、链条的保养同上述。

4.茶叶多功能炒制机的保养和维修

炒制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茶叶加工中应用的一种新型机械,它被用于扁茶加工中的杀青、理条、压扁造型以及针形茶、毛峰茶加工的理条工序等。

茶叶生产企业的成本核算初探 篇7

1 问题的提出

1.1 市场需求与最小有效规模的决定

茶叶作为一种快消品其市场需求量是较为稳定的,但以地方性茶企为考察对象,它所获得的市场份额则是有限的。根据商品的需求弹性原理可知,高端茶叶的需求弹性较大,使得消费者对高端茶叶的价格十分敏感;而低端茶叶的需求弹性较小,但消费者对其的需求量仍不会因为价格的下调而增大。这就为茶企带来了生产经营中的启示,即茶企的价格竞争优势将主要从高端茶叶中体现出来。由此,茶企在探寻最小有效规模时应围绕着高端茶叶来展开。

1.2 最小有效规模与成本核算的目的

经济学教科书中在论述最小有效规模的决定时建立了一个基本假设,即厂商生产的所有产品都能被市场所消化。在此假设条件下,就出现了厂商的最小有效规模取决于“厂商对长期平均成本所出现的第一个拐点的考量”。但在现实中情况却并非如此,茶叶作为普通商品其属于买方市场特征,从而茶企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导向来决策自身产品的生产数量。随着在市场需求导向下决定了茶企的最小有效规模,那么成本核算的目的便在于通过管控生产成本与最小有效规模的理论值相匹配。

1.3 成本核算与产能调整的互动过程

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知晓,本文所讨论的成本核算在其目的上与传统思路不同,即它着眼于构建茶企的市场竞争力,具体则指向市场价格竞争力。为此,在明确了成本核算目的的情形下,便需要在成本核算结果的驱动下来调整茶企的产能水平。毫无疑问,对于部分茶企而言,现有的产能规模,其潜在的最小有效规模是大于现实的最小有效规模的,那么就需要通过压缩产能水平来使得潜在数值与现实数值相契合。

以上从三个方面所提出的问题表明,茶企管理层应拓展成本核算的视野,使之上升到增强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高度。

2 优化茶企成本核算模式的思考

在以上问题导向下,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对成本核算模式进行思考:

2.1 针对成本核算目的的思考

从本文的以上思路中便可感知到,笔者将茶叶生产成本核算与提升企业的价格竞争力紧密的联系起来。而这种联系并不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而是基于“最小有效规模”这一指标来建立起总体成本核算目的。这样一来,就使得增强茶企市场竞争能力与合理压缩产能联系了起来,这一拓展后的成本核算目的又与我国现阶段正在执行的经济发展新常态相契合。由此,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对成本核算进行思考:(1)实施成本核算控制生产成本。这一目的被多数同行所关注,从而影响着业界对成本核算目的的理解。然而,在忽视市场需求状况的情形下,这种成本核算目的具有封闭性的特征。(2)实施成本核算获得有效产能。在最小有效规模的决定下,使得成本核算有助于茶企形成有效产能。

2.2 针对成本核算手段的思考

当前茶企成本核算的一般原理仍然遵循:细化成本项目———建立多级指标———进行费用统计的内在结构。特别在某些小型茶企内部,成本项目细化这一环节也被省略去,而是凭借经验来开展成本核算。但无论怎样,上述成本核算手段仍具有封闭性、形而上学的特质。在本文的成本核算思路指导下,应建立起“确定企业市场份额———量化最小有效规模———确定产能水平———实施成本核算”这样的逻辑结构。从中不难看出,实施成本核算是在开放的体系下来展开,其在合理产能水平来进行成本核算,就能使成本核算在总量条件下来展开。

2.3 针对成本核算结果的思考

成本核算的结果应与之前的目的相吻合,或者说目的构成了评价结果的参考。在前面已经指出,成本核算的目的包括:实施成本核算控制生产成本、实施成本核算获得有效产能。这就意味着,成本核算的结果也应向以上两个目的趋近。

以上所做三个方面的思考,便为下文成本核算措施的构建提供了路径指向。在目前茶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形下,成本核算活动也需要从另一视角来审视。

3 成本核算措施

根据上文所述,成本核算的措施可从以下4个方面展开构建:

3.1 调研企业市场份额

去除在我国所公认的名茶,其余茶叶都只是具备区域性品牌效应。因此,这里就以后者为考察对象,首先对企业的市场份额进行调研。由于茶叶属于快消品,因此在销售过程中较为依赖渠道商资源,从而对茶企市场份额的调研便可以从渠道商处入手。市场份额的认定主要有两种方式,即销售额度、销售数量。为了更好地确定茶企产能水平,在市场调研过程中建议使用“销售数量”这一指标,而且这一指标的获取相对容易。

3.2 测算最小有效规模

在本文的“问题提出”部分就已提出,由“最小有效规模”所决定的成本核算机制,其目的在于提升茶企的价格竞争能力。同时,茶企高端产品因需求弹性较大,从而能使价格竞争策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出优势。为此,应着力测算茶企高端产品的最小有效规模。茶企财务部门和营销部门协同来完成对某一特定茶叶制品市场销售量的统计,该统计数字便可以作为该品种长期平均成本曲线(U)底部的第一个拐点所确定的销售量。

3.3 确定企业产能水平

茶企生产高端茶叶制品的前期投入成本加大,其中因生产设备的专用性还会为企业带来不可忽视的沉淀成本。茶企过大的沉淀成本不仅将增大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压力,还将影响到企业内控与市场环境演化间的契合度。为此,茶企需要根据测算出的最小有效规模,动态规划专用生产设备的引进步骤。同时,根据引进步骤来不断调整企业内部的技术组织形态,进而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这里需要注意,对于已有的设备在超出产能需求水平时,应给予关停。

3.4 实施茶叶成本核算

在确定了产能水平的基础上,茶企便可以遵循成本核算的一般原理来实施该项工作了。首先进行成本项目细化、然后核算出成本总量。最后,得出平均成本并与参考值相对比。

3.4.1 成本项目的细化。

针对茶企的高端茶叶产品生产,其成本项目可包括:人工成本、可变成本、固定成本、其它成本。在此基础上,再对这四项成本要件进行细化并给出二级子项目。

3.4.2 对总成本的核算。

采取会计和统计方法测算出茶叶产品数量达到最小有效规模时的总成本,此时可以将以上四项成本数值进行加总而成。

3.4.3 对数值进行对比。

在已测算出总成本的基础上,根据每件茶叶产品的成本,此时的成本可以看作是平均成本。然而,将该平均成本数值与参考值进行对比,来定性确认对生产成本控制是否必要。

综上所述,以上便是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

4 问题的拓展

另外,还需要从内控的视角下来进行对茶企物流成本的控制。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实则是一个硬币的正反面,财务管理的对象是企业资金,而成本管理的对象则是企业资产,一个是价值层面的企业资本、一个是实物层面的企业资本,因此,单就同属企业资本这一点来看二者是存在共性的。再者,财务管理强调事前和事中控制,而成本控制则着眼于事后控制。可见,二者之间又存在着互补性。另外,需要明确财务管理的职能,不能因此而放弃传统成本控制模式。因现代茶叶生产的专业化和精细化特征使然,为了提升资金预算的精确性,需要建立包括财务部门、采购部门、生产部门、采购部门在内的多方合作机制。以自身的利益诉求为出发点,通过协商和综合将能增强预算的稳健性。这样一来,资金预算对成本控制所创建的约束条件才具有可操作性。在规避新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研发和生产风险上,应根据大数据分析来确立资金预算的弹性系数。

5 小结

本文是在“市场需求———最小有效规模———产能调整———成本核算”的内在逻辑下展开的主题探讨。当前茶企成本核算的一般原理仍然遵循:细化成本项目———建立多级指标———进行费用统计的内在结构。特别在某些小型茶企内部,成本项目细化这一环节也被省略去,而是凭借经验来开展成本核算。但无论怎样,上述成本核算手段仍具有封闭性、形而上学的特质。在本文的成本核算思路指导下,需要认识到这样三个问题:市场需求与最小有效规模的决定、最小有效规模与成本核算的目的、成本核算与产能调整的互动过程。在此基础上的成本核算措施包括:调研企业市场份额、测算最小有效规模、确定企业产能水平、实施茶叶成本核算等四个方面。

摘要:应建立起“确定企业市场份额——量化最小有效规模——确定产能水平——实施成本核算”这样的逻辑结构。此时,需要认识到这样三个问题:市场需求与最小有效规模的决定、最小有效规模与成本核算的目的、成本核算与产能调整的互动过程。在此基础上的成本核算措施包括:调研企业市场份额、测算最小有效规模、确定企业产能水平、实施茶叶成本核算等四个方面。

关键词:茶叶生产企业,成本核算,最小有效规模,措施

参考文献

[1]林珊微.成本效益控制模型的研究——以广东省潮州市凤凰新型茶厂为例[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46-48.

[2]赵静.浅谈企业会计成本核算[J].中国科技投资,2013(A33):34-35.

[3]孙平安.武夷岩茶制作过程监控与成本核算系统的设计[J].福建电脑,2015(9):26-27.

[4]杨春雷.企业物流成本控制措施研究[]].知识经济,2013(19):12-13.

茶叶生产企业的成本核算研究 篇8

1成本核算问题探讨的背景

结合笔者对茶叶市场的调研可知,当前需要正确认识到茶叶企业成本核算的背景。

1.1宏观背景

随着十八大以来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强调,绿色物流便从过去的理论探讨逐步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由萨缪尔森所提出的绿色GDP概念,正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所追求的核心价值理念,即不以牺牲环境来换取GDP的增量。在这一背景下,由商流决定物流、物流支撑商流的流通领域,更是在社会物流系统中引入了绿色、低碳的运作要求。鉴于此,茶叶企业的物流运营也必然在宏观背景下不断强化自身的能力构建,而这种能力构建有必将增大物流成本的投入。

1.2中观背景

中观层面则需要从产业层面来进行讨论,而这里需要在全产业链的视角下来看待茶叶企业成本核算。众所周之,“绿色生活”理念已经被广大的国人所接受,这也是国人生活品质提升的重要表现。这就意味着,国人对茶叶制品的质量将更加关注,而关注的焦点便是茶叶原料的安全性和茶叶仓储过程中的品质改变状况。由此,茶叶企业面对这一新的消费者偏好,必然需要在采购物流和生产物流环节加大品质管理力度,而所有这些努力又将提高茶叶企业的运营成本。

1.3微观背景

微观背景则需要深入到茶叶企业自身来进行考察,而这便与物流成本核算的特征相联系了。根据物流管理理论可知,物流成本呈现出冰山一角的特点,即能被我们看到的成本这是整个物流成本中较少的一部分,而绝大部分都淹没在海水中而无法被我们看见。这就预示着,解决了物流成本核算问题,将极大的提升茶叶企业的利润空间。

2影响物流成本核算的因素分析

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影响物流成本核算的因素有以下三个方面:

2.1人员核算能力方面

从目前茶叶企业的人力资源结构来看,主要以生产、销售人员为主,财务人员的配备在一定层面上并没有引起重视。从而,在对物流成本的核算上就出现了人力资源短板。短板的具体形式反映在,难以理解物流成本的构成特点,以及对物流运营中的隐形成本要件并不掌握。如,在投资物流环节时所形成的沉淀成本,没有纳入到财务人员的视野之中。

2.2成本核算制度方面

从教科书的阐述中可知,成本核算的方法有三种:会计法、统计法、综合法。但现实却表现为,我国还没有针对物流成本核算而独立的会计要素,这样一来。物流成本中的诸多项目难以归类。另外,物流成本本身所具备的特点,也使得统计法无用武之地。那么由二者所综合应用的成本核算方法自然也就无所适从。

2.3测算技术约束方面

物流运营本质上属于服务性业务,那么它就必然与服务性产品的特点相类似。如,业务的不可储存、不可分割等。这就在技术层面对物流成本核算带来了难题。会计学和经济学所列举的成本核算案例,一般都是以实物产品生产为基础(且能够分割),这样才能将成本分解为:总成本、平均成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然而,物流成本在核算中存在着技术约束。

从以上三个方面分析表明,茶叶企业对物流成本的核算难度要大于生产成本,这才使得研究物流成本的核算措施显得十分紧迫。那么应该以怎样的视角来审视物流成本核算呢。为此,以下将提供思路。

3解决思路

具体的解题思路,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3.1财务人员培养方面

无论是对生产成本的核算还是对物流成本的核算,都需要以人为主体来开展工作。这就要求,茶叶企业需要重视对财务人员的培养。若是中小茶叶企业没有自己专职的财务人员,那么则需要对生产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培训的内容应紧密围绕着物流成本核算与生产成本核算之间的异同来展开,这样可以借助财务人员已有的知识储备来理解新的成本核算知识。在培训的时间安排上,则可以采取定期强化或在问题导向下相互之间进行探讨来执行。

3.2核算制度创新方面

对物流成本进行核算并不是最终目的,而通过核算对物流成本进行有效控制才是根本。因此,在技术上存在难题和核算制度上存在短板的情形下,则需要从“有效控制物流成本”入手来创新核算制度。不难理解,即使财务人员掌握了物流成本核算方法,但受到自身精力和注意力的影响,仍无法充分精确获得核算数据,这样就会影响到成本控制绩效。从而,在激励机制设计下激发起物流岗位人员成本控制的自觉意识,这本身就破解了核算难题。

3.3核算视角优化方面

从供应链的视角来看待茶叶企业的物流成本构成,这其中包含了采购物流成本、生产物流成本、销售物流成本。这就给了我们启发,即若是按核算生产成本的习惯将成本细化为若干个项目来进行统计,则必陷入“冰山一角”的困境之中。那么以业务模块为单位进行分别核算,或许会起到好的效果。因此,还需要对核算视角进行优化。

4实施方案

根据上文所述,实施方案可从以下5个方面来构建:

4.1掌握企业物流运营现状

尽管物流成本的发生原理相同,但表现形态却因商流的不同而存在差异。这就要求,茶叶企业需要首先掌握企业的物流运营现状。在商流决定物流的逻辑关系下,需要根据茶叶原料采购和成品销售的商流形态,来间接梳理出物流的运营现状。就原材料来看,由于需要保证生产的持续进行,所以对于仓储设施的需求较大。对于成品销售而言,因为主要针对下游渠道商,所以对配送的需求较大。这就表明,茶叶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重点领域应是仓储和配送环节。

4.2建立物流成本核算重点

成本核算的目的在于:第一,发现业务运营中出现成本虚高的部分;第二,为后期的成本控制提出预警。因此,建立物流成本核算的重点便在于,建立物流成本标准和向物流运营部门提出预警。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茶叶企业管理层应组织人力来制订本企业的物流成本发生标准。根据仓储和配送业务的重要性,首先便需要制订出仓储容积率、货损率、产品组配差错率等指标,这样才能为接下来的成本核算提供参照。可见,标准的制订在于建立起一系列关键的比例关系。

4.3问题导向下的人员培训

这里人员培养主要指向财务人员,或者是茶叶企业的生产管理人员。由于目前缺少针对物流成本核算的有效方法,所以在人员培训中应紧扣物流操作流程、物流成本控制原则,以及一系列的小窍门来实施培训活动。不难看出,这里的培训重点在于是相关岗位的人员形成物流成本控制的意识,以及在了解了物流成本特征的情况下,能设计成本核算的步骤和公式。实践表明,根据茶叶企业的商流特征来自主设计成本核算公式,应是人员培训的重点。

4.4制度创新下的成本控制

这里实则是转换思维方式,即我们不再去纠结物流成本核算的技术问题,而是直接通过优化成本核算的结果,来解决物流成本核算问题。具体而言,这里就需要发挥全面预算管理的职能了。做法为,将茶叶企业的物流运营部门分离出去,给予相对独立的财务权限。在引入市场机制的条件下,通过服务收费的形式来与采购部门、生产部门、销售部门进行联系。然后,企业财务部门再将采购部门、生产部门、销售部门全年的流通支出额定好,并由各个部门支配并执行“结余数量用于奖励、不足部分自行解决”的方式,来使物流成本控制内化为各个部门的意愿。

4.5功能模块下的成本核算

在供应链视角下,还需要在功能模块下来进行成本核算。具体的做法为,将供应链系统分解为采购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等三个模块,将每个模块看做整体来进行成本核算。这样一来,就解决了技术因素所带来的核算困境。最后,根据茶叶产品的“批”,还可以采取分批法来进行成本核算。

以上便是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关于茶叶企业的物流成本核算问题还值得不断深究下去,这样才能为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为此,笔者将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来加深对这一方面的研究。

5小结

本文认为,关注茶企的物流成本核算问题,应成为企业成本核算中的应有之义了。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应从:掌握企业物流运营现状、建立物流成本核算重点、问题导向下的人员培训、制度创新下的成本控制、功能模块下的成本核算等5个方面来进行成本核算。

摘要:茶企主要依赖中间渠道商来进行产品销售,这就意味着,流通环节的运营构成了茶企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可见,关注茶企的物流成本核算问题,也就成为其中核心内容。具体的做法包括:掌握企业物流运营现状、建立物流成本核算重点、问题导向下的人员培训、制度创新下的成本控制、功能模块下的成本核算等5个方面。

关键词:茶叶生产企业,成本核算,影响,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祁虹.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1(13):176-176.

[2]邓松云.浅谈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10):104-105.

[3]林正荣.现代企业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改革初探[J].会计师,2010(7):68-69.

信阳毛尖茶叶加工机械化分析 篇9

河南省信阳市气候与土壤条件优越, 是绿茶生产的理想环境, 千百年一脉相承的手工制茶工艺, 使信阳毛尖的独特风味无与伦比。但这种以传统手工炒制为主的制茶工艺劳动强度大, 生产效率低, 生产成本高, 生产工艺随意性较强, 产品质量不稳定, 并且随制作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不同而炒制茶叶的质量差异很大, 难以实现标准化生产, 严重制约着信阳毛尖茶叶加工生产的数量和质量, 严重影响了信阳茶叶种植、加工和销售的经济效益。目前在国内, 虽已有多种茶叶加工机械, 但还不能适应信阳毛尖茶独特的品质需求。近几年, 经过信阳市技术人员的不断研究、改进和完善, 信阳毛尖茶适用的茶叶加工机械和加工技术渐趋成熟, 生产出的产品完全符合传统信阳毛尖茶的品质需求, 外形更加完整紧直, 碎茶率低, 色泽更加翠绿, 香气更加浓郁, 受到了专家和消费者的认可。

2 加工机械

茶叶加工机主要由筛选机、杀青机、炒茶机、揉捻机、理条机和烘干机等组成, 可完成从鲜叶到成品茶的整个加工过程。

(1) 鲜叶筛选机。主要用于茶叶炒制前对采摘的茶鲜叶进行分类精选处理, 可同时筛选3~4种不同等级的鲜叶。

(2) 滚筒式杀青机。用于茶叶加工生产中的连续杀青作业, 具有杀青均匀一致、无焦化、无爆点、无红梗红叶、色绿而香高和品质稳定可靠等特点。机械部分采用摩擦转动、一次降速、加强型链条和专用齿轮, 使传动部分简洁而更具实用性, 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噪声及使用、维修成本;炉膛采用新技术设计, 保证燃料充分燃烧, 并能迅速调节温度, 同时也可柴、煤两用, 达到节省能源和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 特别适合个体茶农和中小型茶场使用。

(3) 炒茶机。可以单机直接完成茶叶从鲜叶到成品茶的炒制, 也可以与杀青机、揉捻机和理条机等配套使用完成一条龙生产加工, 适用于个体茶农或小型茶叶加工厂使用。

(4) 盘式揉捻机。是茶叶揉捻作业专用机具。茶叶经揉捻后利于卷紧条索干燥成形, 适度的破坏叶组织挤出部分茶汁, 使干茶既容易冲泡又具有一定的耐泡性, 提高饮用价值。

(5) 往复式理条机。用于茶叶揉捻后的半成品处理使加工的茶叶条形、色泽和毛峰达到具有信阳毛尖手工炒制的特点。

(6) 百叶式烘干机。用于茶叶机械化炒制的最后一道工序, 取代手工操作的打火、拉风作业, 使成品茶叶达到精确水分含量, 色泽更鲜, 香头更浓, 沏泡遍次更多, 保质期更久。

3 发展与需求

(1) 茶叶加工机械的发展。早期投入信阳市场的茶叶加工机械产品以单件炒茶机为主, 从2000年开始逐步开发了滚筒式杀青机、升降式炒茶机和盘式揉捻机等主要茶叶加工机械。目前, 信阳市各茶叶加工厂已广泛使用由筛选机、杀青机、炒茶机、揉捻机、理条机和烘干机等组成的系列成套设备, 可完成从鲜叶到成品茶的整个加工过程, 生产出的产品完全符合传统信阳毛尖茶的品质需求。

(2) 茶叶加工机械的市场需求量。信阳市现有茶园5.3万hm2, 已开采4万hm2, 年产干茶2 000万kg, 需要茶叶加工机械3.5万余套。信阳毛尖茶叶加工机械除了可满足加工工艺要求外, 还可以加工云南、湖南、湖北和安徽等省生产的绿茶。全国茶叶加工机械每年总需求量在50万套以上, 并且茶叶加工机械的换代周期仅有4年。

4 社会效益

目前, 信阳市有18万农户种茶, 从业人口近100万人, 其中拥有100万元以上资产的茶农有30余户, 茶园面积超过20 hm2的种茶大户有300多个。茶叶种植面积还将继续扩大, 茶叶已成为信阳市的支柱产业之一。

茶叶生产企业供货与回款机制探索 篇10

1 目前茶叶生产企业供货回款模式弊端

茶叶是一种快速消费的产品, 单次的进货量不大, 但进货较为频繁, 长期以来茶叶生产企业的供货与回款模式都是采取“供、款一条线”的模式, 通过茶叶的经销商下订单之后, 由茶叶生产企业的销售人员协同承运人将茶叶送到经销商处, 同时收取货款。虽然这种方式风险相对较小, 但其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1.1 信用基础较低

目前茶叶生产企业现有的供货回款模式, 是建立在经销商与茶叶生产企业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的, 这种信用基础较低, 风险较大。随着茶叶生产企业新市场的开拓, 很多经销商都是初次接触, 茶叶生产企业对其的管理都是远程的, 缺乏实际的考察, 很多的销售信息都只能依靠数据和报表来了解。在这种情况下, 这种基于信用模式的供货与回款制度, 必定会出现问题。一旦经销商在收到货物之后对货款进行拖延或者不予支付, 则会对茶叶生产企业造成很大的影响。

1.2 无法保证资金安全

传统的供货与回款模式, 是先提供货物后付款的模式, 一些茶叶生产企业为了保障自身资金的安全, 想出一些方便补救的措施。例如, 销售人员先对货物打欠条的方式, 待货款拿到之后, 再解除欠条。随着茶叶生产企业的发展, 这种方式显然是不可取的, 茶叶生产企业逐渐由乡土化走向社会化, 许多销售人员经常不在总公司, 不可能为了货款跟企业打欠条, 这种回款的模式, 不仅严重影响了企业人才的管理和发展, 而且对企业区域市场影响非常大。

1.3 销售员责任较重

传统的供货与回款模式, 使得茶叶生产企业的销售人员必须对货物的货款负责, 这种模式束缚了销售人员的发展, 销售人员肩负的责任较重, 承担起了送货员以及收款员的责任, 这使得销售人员没有精力对市场进行开拓与维护, 影响企业市场的发展, 让企业的经销商与客户收到局限, 无法注入新的血液, 这样的企业是不健康的, 势必走向衰败。

1.4 存在回扣等漏洞

茶叶生产企业由于生产的茶叶是快消品, 价格经常变化和浮动, 且经常有降价以及促销返利等活动, 这时在账务上经常会产生一些差额, 需要弥补或者抵扣。然而在现有的供货以及回款的模式之下, 这些价格的变化往往不能快速的反应出来, 虽然茶叶生产企业已经将货款的变动情况从差额补贴中扣除, 但是销售人员依然有可能从经销商处将货款的差价部分据为己有, 而茶叶生产企业和经销商账目的核对需要一定的周期, 很有可能销售人员已经离职, 这些漏洞会给茶叶生产企业造成很大的损失, 对公司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1.5 无法发挥区域市场的作用

茶叶生产企业由于市场发展的因素, 必须要开拓新的市场, 经销商的原始信用基础将受到动摇, 且销售人员也只能采取本地化的管理, 这些情况是很难发挥茶叶生产企业的区域市场作用的, 同时也会增加茶叶生产企业的成本, 这种情况下, 原有的供货与回款模式也很难得到保障, 从而有很大一部分货物将会在毫无保障的情况下会送出去, 一旦出现经销商不及时付款或者销售人员私吞货款, 将会给茶叶生产企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

2 茶叶生产企业供货与回款机制探索

正是在诸多这些问题之下, 茶叶生产企业必须探索新的供货与回款机制。新的机制必须要解决资金安全性的问题, 还要提升企业的业绩, 提升企业的战斗力。新的企业供货与回款机制应该将原来的货、款一条线的模式改为货、款两条线, 将茶叶生产企业茶叶的供货与资金两条线路分开来进行, 同时资金流必须先于货物流, 这样才能对茶叶生产企业的资金有所保障, 从而使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2.1 建立档案和账户

对于每一个经销商必须为其建立特定的档案及账户, 确保经销商的信用问题, 这种方法可以很好地对经销商进行管理, 对经销商的货物及款项有清晰的了解, 同时在新市场开发的同时, 也能在最快的情况下, 与茶叶生产企业建立联系, 实现每一个经销商对应一份档案和账户的管理办法, 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对经销商进行管理, 及时了解他们的动态, 避免因信用问题, 无法回款的情况。

2.2 实行保证金制度

对于茶叶生产企业的经销商必须先交纳一定的保证金, 用来预付货物的款项, 同时也能够保证茶叶生产企业的资金, 缓解成本的压力, 实现良好的生产与销售的良性循环。保证金的制度也增加了企业与经销商之间的信任度, 避免拖欠货款的情况出现, 对茶叶生产企业的风险有了一定的控制, 减少了因信用问题, 拖欠货款对茶叶生产企业造成的损失。保证金制度的实行, 能让茶叶生产企业快速回款一笔资金, 对于茶叶的生产以及企业的运转都是非常有好处的。

2.3 避免销售人员经手货款

经销商向茶叶生产企业下订单时, 首先必须确认经销商的账户上有余额, 并且余额足以支付该次的货款, 订单才能生效, 如果余额不足, 经销商应该及时补充货款。在供货的整个过程中, 销售人员是不能够经手货款的, 销售以及款项是分开且独立的, 这样能够减轻销售人员的责任与压力, 让销售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去开发以及维护市场, 同时也避免销售人员从中谋取不正当利益的机会, 降低漏洞的产生, 同时茶叶生产企业还应当设置惩罚制度, 一旦发现销售人员经手货款, 查清事实可予以解聘。

2.4 流程清晰分工明确

茶叶生产企业还应当分工明确, 在供货与回款的各个流程都有相关的人员负责, 从接受订单到备货以及对账单的审核, 都应该有相关的规则制度及流程。对于账单以及价格的变动要及时进行核对, 避免账务的差错。如果出现库存不足或者货款不足的情况, 应该及时补充、调整, 并且安排专人与客户进行沟通, 调整订单或者不足货款。在对运输工具的选择上, 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的进行调整, 开具发票等程序要做好资料的统计和保存。

3 成效预期

3.1 短期成效

对于茶叶生产企业新的供货以及回款模式, 一开始的实施肯定会遇到很多阻碍, 一些经销商和销售人员无法适应这种新的模式, 会产生反弹心理, 但只要茶叶生产企业的管理层有实行新模式的决心, 推进工作将会顺利进行, 在第一个月的过渡期之后, 新模式的短期成效将会显现出来, 茶叶生产企业的供货与回款模式将走上正轨, 整个流程将规范化, 茶叶生产企业原有的资金问题将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从第二个月起, 将真正实现货、款独立分开, 资金安全得到保障, 茶叶生产企业将稳定的向前发展。

3.2 长远成效

在经过一个季度的实行之后, 新的供货以及回款模式将进入正常运行的状态下, 茶叶生产企业将摆脱贷款的风险, 被动的市场将被打开, 企业将有余力去开发新的市场, 空白市场将逐渐被消灭, 人员的属地将被推进。销售人员将摆脱以前收款的重任, 回归销售人员职位的本职工作上来, 将精力用在对市场的开发及维护上, 客户关系得到改善和提升, 企业经济效益越变越好。企业的供货与回款的工作将由特定的后勤人员来负责, 大大提高了企业资金的安全, 提升了企业整体的战斗力, 让企业能够更加快速的发展, 为企业注入新的血液, 让企业更加蓬勃有朝气的发展。

4 结束语

茶叶生产企业应当对供货与回款重视起来, 应当明确现金流对于企业生产和运转的重要性, 所以在供货和回款的机制的选择上要科学并且制度完善, 避免因供货及回款制度的漏洞对企业造成损失和危机, 阻碍企业的发展。在供货与回款的机制上应该实行货与款分开的方式, 更好的对经销商以及销售人员进行管理, 实行款先到位的制度, 保证企业的先进流, 促进企业稳定健康的发展。

摘要:现金流是茶叶生产企业了赖以生存的血液, 而供货与回款也是茶叶生产企业的现金流的保障。随着茶叶生产企业不断的发展与壮大, 所需要的现金就越来越多, 供货与回款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但目前很多茶叶生产企业都忽略了供货与回款的重要性, 对于供货与回款并没有一套成熟的管理模式和依据, 常常出现回款较慢, 资金缺乏, 周转不开的现象, 甚至资金成本过高, 导致出现呆坏账, 对企业的利润是非常不利的。所以茶叶生产企业供货与回款机制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 企业发展中建立完善的供货与回款模式, 提高回款速度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茶叶生产企业,供货与回款,机制,探索

参考文献

[1]朱志明.回款比销售更重要[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4.

[2]李晓翠, 张家明.应收账款管理模式的选择[J].企业管理与改革, 2004, 8:54-55

[3]霍太林.企业销售回款风险的成因及控制对策[D].辽宁交通校学报, 2009, 4.

[4]杭瑞友, 储慧, 王静怡.生产型企业销售回款流程优化探讨[J].现代商业.2008 (6) :61-62.

[5]罗欢平.封闭回款协议与应收账款质押之比较——兼论应收账款质押制度的完善[J].征信, 2013, 04:19-22.

[6]霍太林.企业销售回款风险的成因及控制对策[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02:81-83.

[7]毛润政.规避回款风险从规范管理开始[J].出版发行研究, 2007, 11:34-37.

[8]李金明.回款周期性企业货币资金的统筹管理[J].财会学习, 2014, 01:58-59.

上一篇:问题中心式下一篇:阶段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