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诊断质量

2024-06-06

影像诊断质量(精选十篇)

影像诊断质量 篇1

1 半导体激光器光束质量整形方法

新世纪以来, 为了更好的满足信息社会信息传输、处理、存储的需求, 半导体激光器向高速宽带、大功率、短波长等方向发展, 并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激光技术的应用中光束质量至关重要, 无论是医学临床应用, 还是军事应用、工业应用, 都对光束质量要求较高, 光束质量直接影响激光器性能的发挥, 更影响到应用的水平和范围。基于半导体激光器光束质量差、功率密度低的考虑, 必须采油切实有效的整形技术来加以改善。半导体激光器光束整形系统的关键在于慢轴光束质量的改善和快轴光束的准直, 光束整形的基本原理是切割、旋转、重排光束, 减小慢轴上的光参数积, 来平衡快慢轴的光参数积, 并借助微柱透镜等手段来调整快轴光束保证准直。现今存在的整形技术种类繁多, 下文将列举较为先进、常用的技术方法, 分析其原理和特点。

1.1 光纤转换器技术

光纤转换器是最为简单的一种光束整形技术, 其技术原理是用光学阵列分割光束, 光纤靠近半导体激光器的一端按线阵列另一端按束状排列。这种技术方法在输入端连续排列光纤, 在输入输出端面镀AR膜, 用微柱透镜在快轴方向准直后耦合进光纤, 以确保光束空间发散均匀。采用这种方法对半导体激光器进行光纤耦合实验, 实验结果表明其耦合效率高达75%。该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简便的实现线阵输出光场的对称化, 光束经光纤传输后的输出强度也得到匀化, 传输过程中的损失较小, 其缺点在于整形系统体积很难压缩, 半导体激光器与光纤的对比也很难。

1.2 渐变折射率透镜阵列技术

该技术采用透镜阵列对光束进行分割准直再聚焦, 虽然没有重排子光束, 然而通过透镜阵列提高了填充因子, 达到了减小慢轴方向光参数积进而提高光束质量的目的。这种技术的优点在于提出了按LDA节分割准直的思想, 缺点在于整形后快慢方向的光束质量差异仍较大, 光束分布不够均匀。

1.3 阶梯反射镜技术

阶梯反射镜技术是用非球面微柱透镜对光束快轴方向进行准直, 然后采用两组阶梯透镜将光斑沿着慢轴方向分割, 再将光束沿着快轴方向对齐, 最后用宏观柱透镜对慢轴方向准直。该方法能够有效改善光束质量的均衡性, 但局限性在于光轴有两次90°改变, 阶梯镜空间上独立, 系统调整难度大, 且多次折叠后平面镜尺寸太小很难加工, 平面镜间的错位区可能漏光。针对这些问题, 可以对三次分割场合的前组阶梯镜中间平面镜宽度缩小, 同时增大两边平面镜宽度, 另外尽可能缩小后组阶梯镜中间平面镜厚度, 同时扩大两边平面镜厚度, 这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整形效率和整形稳定性。

除上述三种技术方法外, 还有多棱镜阵列技术、异型棱镜整形技术、双反射镜整形技术、倾斜45°柱透镜阵列技术、折射整形法-光束矩形化系统、二元光学整形等技术, 这些方法的整形思想大体都是先快轴方向准直, 然后慢轴方向切割、重排光束提高二维光场分布的对称性, 最后慢轴方向准直, 从而提高光束的对称性、填充性, 降低发散性。

2 半导体激光器光束质量评价方法

对于半导体激光器光束质量的评价诊断, 对于半导体激光器的实际应用至关重要。以往评价光束质量的方法通常是对远场发散角、斯特列尔比、聚焦光斑尺寸、环围能量、衍射极限倍数等进行评价。由于半导体激光器输出光束的特点, 通常需要进行光束整形才能应用, 因此评价光束质量也可以借助评价整形难易程度, 即可以从准直代价来衡量光束质量, 下面来详细讲解该评价方法。

激光光束准直难易程度需要考虑三个要素, 分别是与结平面平行的光源宽度、垂直方向的发散角、像散特性参量。光源宽度和像散特性参量对准直透镜的角度会影响准直光束发散角, 角度增大会降低准直效果, 而发散角大为保证耦合效率需要使用大数值孔径透镜, 对准直透镜制作工艺提出很高的要求, 也会增加准直代价。具体评价方法可以用光源宽度 (L) 与发散角 (θ) 、像散特性参量 (As) 乘积来计算准直代价, 结合光束参量综合评价光束质量。考虑到发散角对准直代价影响远大于光源宽度和像散特性参量, 采用发散角高次幂加入计算公式即L·θk·As (经理论计算k取7较为理想) 。

3 结语

综上所述, 光束质量关系到其能否投入到实际应用中, 对于半导体激光器而言, 光束需借助整形技术提高光束质量, 通过光束质量评价。本文概况叙述了几种常见的光束整形方法, 并介绍了一种十分新颖的评价光束质量的方法, 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曹长庆, 曾晓东.半导体激光器光束质量评价方法研究[A].陕西省光学学会、陕西省物理学会、中国光学学会高速摄影与光子学专业委员会.2009年西部光子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陕西省光学学会、陕西省物理学会、中国光学学会高速摄影与光子学专业委员会.2009, 1.

[2]韩志鹏.半导体激光器光束质量评价方法与光束整形技术的研究[D].吉林大学, 2008.

[3]胡诗杰, 吴健.板条激光器光束质量评价及提高光束质量的方法[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2010, 04:68-72.

[4]张俊.半导体激光线阵合束光源及外腔反馈光谱合束技术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 2013.

放射科影像诊断质量保证方案 篇2

按照卫生部《医用X射线放射卫生及影像质量保证管理规定》,制定质量保证管理小组成员,修定质量保证方案。

一、建立质量管理目标:提高专业技术和管理水平,获得最佳检查图像质量,减少放射剂量,为临床提供正确依据,达到代价—危害—利益三方面的最佳优比。

二、放射科:X射线防护与诊断质量保证管理小组(下称管理小组)负责制定质量保证管理制度和实施细节,负责科室质量控制和日常管理工作。人员组成,组长xxx,副组长xxx,成员xxx、xxx、xxx、xxx。

三、根据我院实际情况,放射科由常规X线组成,分诊断和投照技术。

四、坚持会诊制度,工作中遇到疑难病例要主动请上级医师或其它医师进行会诊。

五、从事放射诊断不满三年的住院医师的诊断报告要经主治医师以上人员签发。

六、凡是透视发现有异常X线改变的都必须摄片。

七、认真书写诊断报告书①读片时要认真查对片号、日期、投照部位及左右是否与申请单一一致。②书写报告时,有异常表现的要重点描写,描述其部位、大小、形状、密度、边缘、数目及其与邻近组织、器官的关系或与正常组织的移行带等。

八、摄片要做到三查十对:①查申请单,核对姓名、病历号、X线号、摄片部位和位置。②查患者核对检查部位和脏器、胶片尺寸、照片范围。③查摄影条件,核对电源电压、台次、程序、焦点和摄影参数(如KV、mAs等)。

九、严格执行暗室工作制度,严防胶片暴光。装完胶片后要及时盖上储片箱的内外盒盖。不准随便开暗室白光灯,确有需要开灯,必须确定胶片是否处于绝对安全。必须熟悉掌握冲片的操作方法。暗盒要保持清洁,如发现有污染,应及时用无水酒精棉球清洁。

浅谈机械加工质量控制与诊断技术 篇3

关键词:机械加工;质量控制;诊断技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机械产品的质量是机械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机械产品的质量不光影响到产品的使用安全和使用寿命,更是影响到企业生存和发存的大事。所以分析影响机械产品质量的影响因素,探讨减小机械产品的误差提高其质量的方法以及相关的诊断技术是非常有意义的。本论文基于相关的理论基础,探讨了影响机械产品质量的影响因素,从提高产品误差的角度出来提出了相应提高质量的办法,为机械加工产品质量提供保证。

1.影响机械产品质量的因素

影响机械产品质量的因素比较多,在其产品的加工过程当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机械加工设备操作者因素

在机械加工操作的操作过程中,人的影响因素是最大的最关键的。所以操作者的专业技术水平,其工作态度和负责态度,直接影响着产品的质量。我们通过相关的数据统计发现,,操作工人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同他们生产的产品质量的检测结果成正好,其相关度达到了70%,这也进一步印证了我们刚才的结论。

1.2设备工装的因素

设备工装主要是加工机床、刀具、夹具、辅具、计量器具等,当这些设备运转情况良好,工作顺利时,所生产的产品质量可以得到有效的保证,产品的精准度也比较高。通过综合分析和不同的设备条件下相同的操作和环境因素下产品的质量对比分析显示,设备工装因素在整个影响机械制造设备的质量因素种所占比例为15%。

1.3工作环境因素

有的加工時间分为白班和晚班。在白班当中,操作人员的精神状态较好,厂区的照明度也比较好,温度温度等条件控制得准确。所以加工过程中,容易提高产品质量。如果在晚班期间,或是上班期间有大的噪音等就容易影响我们的加工精度。综合考虑工作环境因素,通过综合数据分析显示,环境因素是在影响机械制造加工设备整体质量水平中所占的比例为15%。

1.4作业和测试方式的因素

经过现场调研,发现所采用的检测工具为精度较高的电子读数内径千分尺,检测方法都按照标准检测作业指导书进行。但是不同的班次和人操作标准不同,也会造成加工质量的不同,一般在加工设备整体质量水平中占5%。

2.减少加工误差提高机械加工质量的措施

2.1直接减少原始误差法

提高加工零件所使用机床的几何精度,提高夹具、量具及工具本身精度_控制工艺系统受力、受热变形产生的误差,减少刀具磨损内应力引起的变形误差。在查明影响加工精度的主要原始误差因素之后,设法对其直接进行消除或减少。如,车削细长轴时,采用跟刀架、中心架可消除或减少工件变形所引起的加工误差。采用大进给量反向切削法,基本上消除了轴向切削力引起的弯曲变形,提高产品质量。

2.2误差补偿法

误差补偿法是人为地制造种误差,去抵消工艺系统固有的原始误差,或者利用种原始误差去抵消另种原始误差,从而达到提高加工精度的日的。例如,用预加载荷法精加工磨床床身导轨,借以补偿装配后受部件自重而引起的变形。又如用校正机构提高丝杠车床传动链的精度、满足精密丝杠加工的要求,采用螺纹加卜校正装置以消除传动链造成的误差。

2.3误差转移法

误差转移法的实质是转移工艺系统的几何误差、受力变形和热变形等例如,磨削主轴锥孔时,锥孔和轴径的同轴度小是靠机床主轴回转精度来保证的,而是靠夹具保证,当机床主轴与工件采用浮动连接以后,机床主轴的原始误差就小再影响加工精度,而转移到夹具来保证加工精度

2.4误差分组法

在加工中,由于工序毛坯误差的存在,造成了本工序的加工误差。可采用误差分组法,即把毛坯或上工序尺寸按误差大小分为n组,每组毛坯的误差就缩小为原来的1/n,然后按各组分别调整刀具与工件的相对位置或调整定位元件,就可大大地缩小整批工件的尺寸分散范围。

2.5就地加工法

在加工和装配中,有此精度问题牵涉到很多零部件间的相互关系,相当复杂。如果单纯地提高零件精度来满足设计要求,有时不仅困难,甚至不可能达到。此时,若采用就地加工法,就可解决这种难题。例如,在转塔车床制造中,转塔上六个安装刀具的孔,其轴心线必须保证与机床主轴旋转中心线重合,而六个平面又必须与旋转中心线垂直。如果单独加工转塔上的这此孔和平面,装配时要达到上述要求是困难的,因为其中包含了很复杂的尺寸链关系。因而在实际生产中采用了就地加工法,即在装配之前,这此重要表面不进行精加工,当转塔装配到机床上以后,再在自身机床上对这此空和平面进行精加工。又如龙门刨床、牛头刨床,为了使它们的工作台分别与横梁或滑枕保持位置的平行度关系,都是装配后在自身机床上,进行就地精加工来达到装配要求的。平面磨床的工作台,也是在装配后利用自身砂轮精磨出来的。

3.机械加工质量诊断

由于机械加工质量的影响因素比较多,加工方法的不同和加工工艺的不同,都会导致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系统的误差和环境导致的偶然误差是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所谓系统误差是是由于加工系统的特性造成的,在一定情况下是可以避免的。可以通过采用更高精度的机床更加合理的加工工艺来减小误差。隅然误差则是由于其他客观因素导致的,这种误差是可以避免的。如在加工零件时,由于刀具刀尖的磨损造成的零件形状,尺寸及表而粗糙度的误差。隅然误差就需要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在加工的时候,出于经验我们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4.结论

机械加工产品的质量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所以我们要加强影响质量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提高产品的质量,成功实现机械企业产品质量的控制和诊断。

参考文献:

[1]黄毅.论机械加工质量控制技术[J].中国科技投资,2012,21:105.

[2]张丽君.浅谈机械加工质量技术控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2:112.

工业企业电能质量问题诊断案例 篇4

一、前言

电能质量在近几年已经成为广大供用电各方日益关注的问题, 特别是拥有大量敏感电气设备的电子制造业、设备生产厂、纺织业、食品业、造纸业、化工业、冶金业等。工业用装置和设备, 包括微处理控制装置和电气装置, 除了断电外, 对各种类型的电力扰动也很敏感 (工业电路示意图见图1) 。对这些用户来说, 电能质量和扰动特性的测量是很重要的。

引起电能质量扰动的因素通常有负载转换、系统故障、电动机启动、负载变化、非线性负载、间断性负载以及电弧炉。这些因素可造成许多扰动现象, 如冲击、低功率因数、电压骤降、谐波畸变、断电、闪变以及信号电压等。

电能质量测量分析是发现引起电能质量扰动的重要一环, 可以用来确定设备误动作的原因。电能质量测量分析的内容包括日期、时间、受影响设备清单、各电能质量参数值, 精确的信息可以为解决方案提供有用的线索。电能质量测量分析仪能快速、系统地显示这些有用的信息。下面就通过两个具体的电能质量案例, 讨论如何分析工业企业的电能质量问题。

二、案例分析

1. 案例一:三相马达的故障

某企业有一个大型的三相马达, 在使用的3年中, 每年都要出现两次故障, 企业找来了供电企业和马达的制造商, 但是双方都互相推诿, 给生产造成很大损失。为此用户外请了一个独立的集成商, 为马达供电系统进行了一次电能质量测量, 以确定马达故障原因。

(1) 测量

首先将Fluke 434手持式三相电能质量分析仪连接到为马达供电的电路中, 按下View Config (查看配置) 按钮。仪表上所显示出的配线图证明, 电路连接正确, 配电类型为三相三角型。然后按下Scope (示波器) 按钮, 观察三相的波形和数字读数值。根据显示的数值之间的差进行判断, 确定在相线之间存在不平衡问题 (见图2) 。

为了收集更多的信息, 将数字读数切换至电压、电流、频率档。该屏幕上所显示的电流读数更高, 且不平衡 (见图3) 。

将显示切换至三相不平衡档, 检查了电压和电流值以及矢量图, 查看马达是否在可接受的极限范围内运行 (见图4~6) 。

最后, 为全面起见, 从菜单中选择了谐波功能, 以确认谐波是否是造成问题的原因之一 (见图7、图8) 。

(2) 数据处理分析

从不平衡测量中可以看出, 不平衡引起了非常大的相电流。又检查了马达的技术指标参数, 确认相电流超出了马达的额定值。通过观察三相的数据, 跟踪到电流不平衡是由于一个相电压的过载造成的。

进一步检查发现, 在3年前安装设备时曾将车间所有的单相负载都连接至同一根相线, 这引起了电力系统的明显电压三相不平衡, 使导线和马达绕组的工作温度升高, 造成事故。

(3) 结论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应将车间的单相负载在三相之间进行平衡分配, 降低总的电压不平衡度, 从而降低了马达处的电流不平衡。

2. 案例二:网络集线器的故障

一台工业设备和一个网络集线器存在着通信故障。在初步检测的数据收集阶段, 将设备故障现象和端口故障归结为集线器设备安装。在设备公司费尽周折设置了全部的硬件和软件选项后, 怀疑与设备供电的电能质量问题有关, 于是利用Fluke 434三相电能质量分析仪检查是否为电能质量问题引起的故障。

(1) 测量

在将Flukl 434连接至为集线器提供电源的支路后, 观察配置屏幕 (见图9) 中的图表, 检查连接是否有误。然后按下了Scope (示波器) 按钮, 并观察到异常的大零线波形信号 (见图10) 。检查屏幕顶端的数字值, 发现零线电压非常大, 约为23V, 表明可能是零地问题。为了进一步确认, 将分析仪切换至V-A-Hz屏幕 (见图11) , 并再次检查了电压信号, 得出了相同的结论。按照标准的电能质量惯例, 开始在支路上查找接地问题。

(2) 分析

顺着支路一直检查到接地插座, 没有发现接地导线。这不仅会引起电子设备的故障, 而且对人和设备都存在危险。将设备接地后, 设备工作正常。

在检查支路的同时还发现该电路是由一个通用的配电盘提供电源的。由于集线器比一般设备需要更高质量的电能, 所以应该检查一下配电盘上的电压骤降和骤升信号。为此, 按下了Monitor (检测) 按钮 (见图12) , 并将记录时间设置为24h。在最初的15min之后, 虽然按下了趋势绘图功能, 仪器后台仍然保持连续记录 (见图13) 。在进入记录时段的很短时间内, 就观察到线路上的骤降现象。为了获得更多的信息, 又按下事件表按钮, 检查数字读数值, 并观察到了支路上更加明显的电压骤降现象 (见图14) 。

很明显, 配电盘在为大的负载提供电源, 很可能是一个或多个设备的大型负荷。这就意味着集线器受接地的影响承受高电压, 而受骤降的影响承受低的电压, 这两项问题导致集线器工作不正常。

(3) 结论

由于在支路上重新进行布置, 需要一定的费用和时间, 工厂决定在集线器电源的前端增加一台UPS (不间断电源) 。由于支路上的其他设备并没有造成骤降, 所以也没有采取其他措施。

三、结语

教学质量诊断分析报告 篇5

命题意图:

1、主要测试学生对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考点均为初中化学核心知识和主干知识。本试卷涉及的学科基础知识主要有仪器装置的认识、气体的制取、催化剂、仪器的组装、化学反应类型、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化学反应的有关计算等。

2、体现学科内综合,处处体现新课程理念和中考改革的要求。第一题将初中阶段的两大气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制取结合起来,提升了学生对反应原理的认识,集实验、化学用语、反应类型等考核于一题,综合性强,能力要求高。

3、关注学生是否具备应有的化学观和价值观,考查化学研究基本方法的掌握,关注科学研究经历的思维过程。第二题将化学问题抽象成为数学问题,利用数学工具,通过计算和推理(杂质的处理)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阅卷分析:

化学部分满分为30分,总平均分为17。5分;就各单位情况来看,平均分最高为23。2分,最低分为10。3分,相差13分;学生最高分为30分,最低分为2分。反映出的主要问题和典型错误主要有:

1、基础知识有缺陷。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错误较多,存在不配平、化学式错误、漏掉气体符号、没有反应条件等问题;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理解不透彻等等。

2、部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较弱,思维的严密性、完整性有欠缺,考虑问题不够全面 ,造成顾此失彼的现象经常出现。如一个集气瓶中一长一短两个导管装置的用途,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从密度的角度去思考。

3、规范答题能力和化学计算能力较差。计算题设未知数时带单位、计算过程不带单位、相对分子质量计算错误、计算不准确的现象普遍存在。

4、不重视教材的运用。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只是侧重综合能力训练和相关资料的使用,不注重回扣课本,如计算题为课本题的简单变形,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得分在2分以下。

几点建议:

1、展示化学魅力,培养学习兴趣。《化学课程标准(版)》指出:坚持突出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基础性和启蒙性,倡导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密切结合化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充分感受和领悟化学学科的价值。因此在化学教学中一定要结合身边事物,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化学、有趣的化学,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2、关注薄弱学生,实施分层教学。教学中要以学生学会没学会设定目标,要给每个学生成功的机会,不要只是关注个别“尖子”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做到分层辅导,对教师来说要搞“题海”训练,对尖子生要加强“题型”训练,对中等生要做好 “题量”训练,对薄弱学生强化 “必考题”的训练。

3、加强规范训练,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化学用语是化学最基础的东西,要特别强化化学式的规范书写;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条件、状态的标注;化学专有名词及仪器名称的书写。同时还要注意计算题解题格式的规范性。

影像诊断质量 篇6

【关键词】对比度、清晰度、颗粒度

影响X线照片影像质量的因素较多,外到操作技术的熟练程度,操作过程的准确性;内到胶片本身的质量、胶片的冲洗过程等。从X线摄影技术来讲,X线照片影像,从X线的发生到在胶片上形成一幅固定的影像,其间要发生许多变化,这是一个复杂的信息形成与传递的过程。因此,一幅照片影像质量的评价、分析与控制应当是全过程的、全面的、全员的,即全面质量管理(TQM)的模式,也就是说,要提高一幅照片影像的质量,必须对所包含的每个步骤、过程加以检测。

但从诊断学角度进行分析,评价影像质量的第一要素是,看所拍摄的影像照片是否符合诊断学要求,我们要对X线照片影像质量有一个恰当的分析,首先要了解影像构成的要素及其相关的影响因素。本文主要从诊断学的角度对影响X线照片影像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

从诊断上对影像质量的评价主要从影像的对比度、清晰度和颗粒度三大因素进行分析评价,当人们用肉眼对X线照片影像质量进行评价时,很难对上述三大因素做出十分清楚的区分,所看到的影像是3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人们要对照片影像进行更加科学的分析性评价,就需要有使用物理参量对“总体影像质量”或“诊断价值”进行表达的一些方式。目前对此评价的最新视觉评价方法是借助统计学的ROC曲线。即使如此,这种方法也未完全或充分得到认可。

一、影响X照片影像质量的因素讨论

1.对比度

X线摄影学中对比度的概念十分重要,它是形成X线照片影像的基础。这中间涉及了3个基本概念,即射线对比度、胶片对比度及X线照片对比度。

X线到达被照体之前不具有任何的医学信号,它是强度分布均匀的一束射线。当X线透过被照体时,由于被照体对X线的吸收、散射而减弱,透射线则形成了强度的不均匀分布,这种强度的差异称为射线对比度。此时即形成了X线信息影像。

射线对比度所表示的X线信息影像是不能为肉眼所识别的。只有通过某种介质的转换才能形成可见的影像,如X线照片影像,这个转换介质可以是胶片或屏—片系统。那么,X线胶片对射线对比度的放大能力,即称为胶片对比度。它取决于胶片的最大斜率( γ值)或平均斜率。

X线照片对比度指X线照片上相邻组织的密度差,它依存于被照体不同组织吸收所产生的射线对比度,以及胶片对射线对比度的放大结果。X线照片影像的基础是密度的存在,而对比度是影像形成的根本,影响X线照片对比度的因素。

2.清晰度

X线照片清晰度指在不同密度区域内线对的分辨能力,以及胶片重建影像细节的能力,影响其因素。在X线影像清晰度评价的测定方法中,主要应用分辨率和响应函数。影像分辨能力的高低涉及了从X线设备、X线胶片的成像到观片者的心理等诸多因素。在这些因素中,对照片影像清晰度产生较大影响的是增感屏清晰度和胶片对比度。

3.颗粒度

X线照片颗粒度指观察X线照片时,发现整幅图像是由许许多多小的密度(颗粒)形成的,即粗糙或沙粒状效果。由于他们的组合便形成了影像,这种粗糙或沙砾状效果叫做颗粒性。影响颗粒性的因素很多,其中最为重要的4种因素是:X线量子斑点、胶片卤化银颗粒的尺寸和分布、胶片对比度、增感屏荧光体尺寸和分布。

影像细节的表现除了上面的三大因素外还取决于构成x线照片影像密度、锐利度、颗粒及失真度,它们之间存在相关性,也有一定的独立性,总之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密不可分的。以对比度、清晰度和颗粒度对x线照片影像质量的影响至关重要。

二、对比度、清晰度和颗粒度三者关系分析

影像质量因素间的相互关系甚为复杂,它涉及到主观视觉评价与物理客观评价之间的不一致因素。下面仅着重于以下几点表述其相互关系

1.清晰度与颗粒度之间的相互关系

清晰度与颗粒度间的相互关系在各种照片影像的清晰度与颗粒度或颗粒性之间存在着许多复杂的关系。如果我们暂且忽略其他全部因素,仅把注意力集中在清晰度和颗粒度相互关系的评价的话,影像信息传递功能(MTF),将随颗粒尺寸的变大而下降。换句话说,影像清晰度会因影像颗粒性的提高(影粒度变小)而提高。例如,在通常情况下,增感屏使用的荧光体颗粒尺寸变小时,产生的影像清晰度会得到提高。这种关系同时也存在于胶片之中,即乳剂颗粒尺寸变小时,影像清晰度提高。然而,当使用高感度增感屏时,即使颗粒度和信息传递功能都变得很差,上述这种关系也不见得在所有情况下都出现。换句话说,当实际颗粒尺寸较大时,自然观察到的颗粒也应较大。但是,由于颗粒感度较高,虽然影像锐利度不好,有时看上去影像质量却有所改善;或者是说在这里微粒尺寸的作用不十分重要。

2.清晰度与对比度之间的关系

清晰度与对比度这两个因素之间的关系相对较为简单。在同样使用增感屏的情况下比较,如果胶片对比度逐渐提高,其清晰度也会提高。相反亦然,胶片对比度降低,其清晰度也下降。

3.颗粒度与对比度之间的关系

当影像对比度提高时,颗粒质量下降。给出了胶片对比度和颗粒度(RMS)的,由于显影温度升高,影像对比度(γ值最大反差)增高,颗粒度加大,影像的颗粒性下降;使用胶片与增感屏组合,使受到X线量子斑点和增感屏斑点的双重影响时,颗粒性下降幅度随显影温度的升高(对比度增大)而加大。

参考文献:

1. 杨洋,CR、DR系统的图像质量控制及影响因素 《放射学实践》,2005年02期。

2. 张文书,X线照片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探讨 ,《影像材料》,1993年04期。

影像诊断质量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检测仪器

本次检测所需仪器为瑞典生产的Piranha507型医用X射线诊断机质量检测仪及其相应配件。仪器均接受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校准。

1. 2 检测内容

本次检测中涉及到的检测项目包括普通医用X射线拍片机和普通医用透视机影像质量控制状态。X射线拍片机的检测指标包括: 峰值电压、曝光时间、过滤、输出量重复性、输出量线性、有用线束半值层、有用线束垂直度的偏离、光野与照射野一致性、受检者体表空气比释动能率;普通医用X射线透视机的检测指标包括: 透视荧光屏的灵敏度、透视荧光空间分辨力、低对比度测试卡分辨力、受检者体表空气比释动能率、影像增强器屏前空气比释动能率、影像增强器系统亮度自动控制。

1. 3 检测与评价标准[3]

本次检测中主要依据以下标准 《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标准》、《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监测规范》、《医用X射线诊断影像质量保证的一般要求》、《医用X射线诊断设备影像质量控制检测规范》。

1.4数据处理

研究中相关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 (± s) 形式表示, 对比中采取t检验, 计数资料的对比则是采取 χ2检验, 在P < 0. 05时, 视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次共对132台X射线设备影像质量控制进行了检测, 包括普通医用X射线拍片机112台, 普通医用透视机20台, 拍片机检测单项合格率在77. 27% ~ 90. 15% 之间, 透视机检测单项合格率在44. 44% ~ 85. 00% 之间, 拍片机影像质量检测合格率较透视机高 ( P < 0. 05) 。详见表1、2。

3 讨论

卫生部第46号部长令发布的 《放射诊疗管理规定》低二十条规定: 对于新安装、维修、更换重要部件后的放射诊疗设备、检测仪表需要经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检测机构对其展开检测, 在检测合格后方可应用, 对放射诊疗设备定期展开稳定性检测、校准、维护和保养, 至少每年进行一次状态检测。在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工作中, 影像设备的质量将会对诊断结果、治疗方案的制定等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因此保证, 影像学检查质量的临床意义重大[4,5]。本次研究中出于对关于常规医用X射线诊断设备影像质量控制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探讨, 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的目的, 对132台常规医用X射线设备的影像质量控制进行了检测, 结果发现, 本次共对132台X射线设备影像质量控制进行了检测, 包括普通医用X射线拍片机112台, 普通医用透视机20台, 拍片机检测单项合格率在77. 27% ~ 90. 15% 之间, 透视机检测单项合格率在44. 44% ~ 85. 00% 之间, X射线拍片机的峰值电压在90. 15% , 曝光时间在89. 39% , 输出量重复性在88. 64% , 过滤在87. 12% , 输出量线性在82. 58% , 有用线束半值层在79. 55% , 有用线束垂直度的偏离在84. 09% , 光野与照射野一致性77. 27% , 受检者体表空气比释动能率86. 36% 。普通医用X射线透视机的透视荧光屏的灵敏度在60. 00% , 透视荧光空间分辨力在73. 33% , 低对比度测试卡分辨力在85. 00% , 受检者体表空气比释动能率在73. 33% , 影像增强器屏前空气比释动能率在44. 44% , 影像增强器系统亮度自动控制在55. 56% 。拍片机影像质量检测合格率较透视机高。这一结果与相关文献报道结果一致[6,7,8]。

综上所述, 本次抽检的X射线诊断设备影像质量控制情况良好, 但依旧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 在今后的工作中应予以注意。

参考文献

[1]杜世民.三门峡市医用诊断X射线机影像质量控制现状调查[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 2012, 15 (03) :112-114.

[2]王全锋, 李举跃, 陈小霞.濮阳市医用常规X射线诊断设备影像质量控制检测结果及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 2012, 21 (02) :216-218.

[3]格日勒满达呼, 哈日巴拉, 许潇, 等.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医用X射线诊断机质量控制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 2011, 16 (04) :115-118.

[4]程晓军, 赵艳芳, 王建华, 等.河南省2007、2009年CT机影像质量保证检测结果对比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 2011, 31 (01) :993-995.

[5]张静波, 邹蓉珠, 张林, 等.广州市医用诊断X射线机影像质量状况调查和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 2009, 18 (03) :1076-1079.

[6]赵雅斐, 张鹏, 郭伟, 等.郑州市医用诊断X射线机质量控制检测与评价[J].中国辐射卫生, 2008, 21 (03) :636-638.

[7]何洪林, 赵育新, 马腾飞, 等.医院诊断X射线机房的设计布局及防护性能评估[J].医疗卫生装备, 2010, 12 (12) :911-913.

数字化影像质量管理综述 篇8

在《影像质量管理》一书中, 定义放射科全面影像质量管理为:为了以最低辐射剂量, 获得最高图像质量, 充分满足临床诊断需要的符合质量标准的照片, 在放射科内进行的设备引进、质量保证、质量开发、改进所付出的努力统一、协调的组织管理活动。

优质医疗影像的产生由成像设备和人两方面来决定。影像质量管理则涉及了临床医学、图文影像学、生理学、物理学、化学、数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各学科的知识。这就决定我们工作人员要同时掌握多学科的知识, 其工作的本质就是如何合理的将成像设备的特性与人的能动性相统一, 进而得出正确的医疗诊断结果。

1 数字化影像质量管理的工作环节探讨

影像质量管理的目的是以最佳的流程和方法获取高质量的医疗影像, 并以此来得出正确的诊断。它包括多方面的控制流程, 其基础是数字化成像设备和影像工作医技人员。它的成像过程概括地可以分为四个环节:影像输入, 影像处理, 影像输出, 科学阅片。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工作中需要从这些方面进行质量管理, 提高影像质量。

(1) 影像输入:

对现有的影像输入设备进行质量分析, 熟悉现有的工作流程, 认真分析影像输入技术, 了解数字化影像时代影像输入技术的新特点。

(2) 影像处理:

熟悉数字化影像原理, 设备工作原理和图像处理原理, 并能根据诊断需求做出图像参数的最优化。

(3) 影像输出:

熟悉不同类型干式激光相机的工作原理及其对影像质量的影响, 干式激光胶片的特性及其对影像质量的影响, 软阅读及其与传统胶片的比较。

(4) 科学阅片:

熟悉色温与色调的概念以及其对观片的影响, 光亮度及其对观片的影响, 干扰光的降低及其对观片的影响, 数字化医疗影像质量的评价方法, 观片医生的个体差异对观片结果的影响。

这四个环节仅仅是数字化影像质量管理控制的基础。要真正做到一个合格的影像科质量管理人员, 除了要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外, 还要真正的理解影像质量控制的根本目的与控制规范。

2 加强影像技术人才的培养, 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是数字化影像质量管理的基础

现代医学影像技术正朝着数字化, 信息网络化, 诊断综合化, 管理科学化, 人才多样化的目标发展。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 就要加强继续教育学习, 加强基础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和探讨, 加强医学影像技术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的建设。在实践中, 由工作经验型向理论和实践型发展;知识由单一型向交叉型转变。因此, 加强影像技术人才的培养, 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成为数字化影像质量管理的基础。

目前影像技术队伍的学历和职称层次在不断提高, 大专、本科乃至硕士学历的专业影像技术人员不断补充到影像技术队伍中来, 高级职称技术人员也越来越多。同时, 我们必须清醒看到, 由于历史等原因, 医学影像技术队伍学历参差不齐, 高学历人员偏少, 现代医学专业基础知识薄弱, 医学影像知识面相对狭窄,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医学影像技术水平的提高, 严重阻碍和制约了临床医学和医学影像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影像设备的飞速发展对影像技术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

(1) 随着医学影像专业与临床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广泛、越来越紧密, 临床与影像学科之间、影像学科与工程技术之间互相渗透、彼此交叉, 突出医学影像专业特色, 建立自身的学科群体, 以适应医学影像学的飞速发展。

(2) 医学影像技术人才需要全面掌握临床医学知识, 影像医学知识、理工技术知识, 熟练掌握计算机、外语等信息时代的高级工具。

3 注重日常管理, 规范操作规程, 是实现数字化影像质量管理的关键

影像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病情, 也体现着影像科室乃至医院的整体水平。在当前既注重经济效益又强调社会效益的大潮中, 如何加强数字化影像质量管理, 提高影像质量, 发挥医技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最大程度地满足临床的需要, 是我们影像工作人员的首要任务。因此, 我们必须熟悉影像设备, 注重日常管理, 严格操作规程, 加强对数字影像的各个环节的监控, 这是实现数字化影像质量管理的关键。

1) CR/DR实现了普通放射的数字化。

CR是以IP为媒介, 通过采集信息、信息转换、信息处理而后存储与输出的。图像的后处理包括核对病例信息, 对CR、DR的图像的修正、调节适宜的窗宽窗位, 图像的放大缩小、平滑处理和边缘强化等。DR是通过探测器直接将影像信息数字化, 因此定期做探测器的校准非常必要。

2) CT扫描。

(1) 符合要求的扫描前准备。

(2) 摆位符合标准人体解剖体位。

(3) 根据部位选择优化的扫描参数。

(4) 恰当地设定扫描范围和扫描野。CT增强扫描和血管成像时确定正确的扫描时相及根据不同的病理特征进行的分期和延时扫描。CT图像的后处理包括原始数据的重建, 以此为基础进行多平面图像的重组MPR、多层面容积重建MPVR (最大密度投影MIP, 最小密度投影MIP) 、表面阴影显示法SSD及仿真内窥镜CTVE后处理。

3) MRI扫描。

选用合适的参数是磁共振图像显示具体解剖结构和病理情况的关键。多种参数必须互相兼顾, 而数据采集时间对图像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信号噪声比、空间分辨力及对比度及对比噪声比都是MR质控的重要参数;其次就是消除各种伪影对图像质量的影像, 如设备伪影、运动伪影及金属异物伪影。

4) 激光打印系统的控制和管理。

无论是干式热敏激光打印机还是其他普通的激光打印机都要对其参数进行调试和校准, 使其与显示器亮度、对比度匹配。医技人员应掌握打印机显示的各种指标和性能, 以保证打印机输入图像的信息完整地显示在胶片上。

医疗影像设备质量控制与管理 篇9

关键词:医疗影像设备,质量控制,医疗安全,质量管理

0 前言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临床医生对病人的诊断和治疗,越来越依赖于医疗设备的不断更新和发展,而医疗影像设备所提供的数据是否准确可靠、图像是否符合客观,将直接关系到诊断和治疗的质量。

现代社会对医疗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医疗质量的提高不仅取决于医务人员水平和敬业精神、医学技术的发展和医疗设备改进,从某种意义上讲,更依赖于由医疗设备所产生的相关结果的稳定性。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医患纠纷处理举证责任倒置政策的出台,医疗事故责任逐步明确,要求医院在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方面加大力度,以此来提高医疗设备的安全性,减少因医疗设备导致的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的发生。目前国内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的发展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方面还需要诸多经验总结[1,2]。

质量控制与管理(Quality Control,QC;Quality Administration,QA)的概念最早产生于工业制造领域,其目的在于控制产品和服务质量,包括确定控制对象、制定控制标准、编制具体的控制方法以及明确所采用的检验方法等过程。ISO(国际标准化组织)于1987年发布ISO 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国际标准》,上世纪90年代末引入医疗卫生系统。由统计学家W.Edwards Deming建立的质量持续改进模型——PDCA循环,又叫“戴明循环”(图1)[3],它包括持续改进与不断学习的四个循环反复的步骤,即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Study)、处理(Action)。PDCA循环模型体现了ISO 9000组质量管理标准持续改进、循环上升的管理理念,其方法适用于质量管理的所有过程。在汲取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思想理念基础上,借鉴PDCA循环管理模型,重视医疗影像设备的质量控制与管理对于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服务质量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医疗影像设备质量控制与管理不但能够保障医疗质量,还可以提高设备的使用价值、节约医疗成本,降低受检者医疗损伤等。医疗影像的质量保证可以表述为:对可以限定、测量和调整的设备指标进行规范、检测和评价,并保证设备运转于最佳水平。医疗影像设备质量控制与管理存在于设备购置、安装、日常使用、保养与维护的各个环节。

1 设备购置阶段的质量控制

医疗影像设备属于大型医疗设备,价格昂贵,其购置前进行充分论证就尤为重要。对设备进行充分调研、综合测评,包括设备的使用目的(一般临床应用,科研,以高端产品作为竞争标识)、性能(稳定性,效率)、售后服务、技术支持(培训,软硬件更新)、性价比等等。对于CR/DR,在购置时除了要考虑IP板和数字成像板的像素外,还要考虑X线机的容量、滤线栅、X射线球管和图像后处理功能等。比如:滤线栅能吸收散射线,栅比越高,吸收散射线的效果越好,图像的清晰度则越高。X线机球管的有效焦点小,影像清晰度高;反之,清晰度下降。具有不同后处理功能已经成为设备能否提高更多信息的标志之一。

2 设备安装阶段的质量控制

根据设备技术安装要求,满足其安全稳定运行的环境。如:环境温度:温度过高造成电子元器件发热损坏,需加装空调调节器,保证机房的温度设计要求。湿度:湿度过大造成设备漏电,危害患者及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过于干燥的话,在没有防静电处理的情况下,导体接触设备部件极有可能使大规模集成电路元件损坏。电源:CT、MRI、DSA等用电量大的设备,采用专门变压器。同时,为防止线路电压波动不稳、高频、尖峰干扰,应配备稳压电源。MRI还需要消除电磁干扰,MRI磁体的强磁场与周围环境中的大型移动金属物体可产生相互影响,通常离磁体中心点一定距离内不得有电梯、汽车等大型运动金属物体。近距离的铁磁质物质会影响MR磁场的均匀性,震动会影响MRI的图像质量。MRI场地要尽量远离以下震动源:停车场、公路、地铁、火车、水泵、大型电机等。MRI场地附近的高压线、变压器、大型发电机及电机等中通过的电流会影响图像质量。两台磁共振设备安装在一起的时候,3高斯线不能交叉。

核医学设备还应根据检查流程,设计好相关人员通道与屏蔽,避免核放射污染。

影像设备安装过程中,需要根据设备要求进行符合要求的场地设备及配套;安装需要完全遵循被安装设备的技术要求和调试,达到生产商的指标和相关的国家标准。总之,影像设备安装与之后的技术验收是日后设备正常运行的安全保障,是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

3 医疗影像设备使用中的质量控制

3.1 相关标准化流程及规范的建立

ISO 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国际标准》上世纪90年代末已经引入医疗卫生系统。标准化的操作流程(SOP)能够减少错误的发生,保证成像质量。例如检查前核对病人信息,能够避免“张冠李戴”、“冒名顶替”等导致的医疗差错。CR/DR检查时,体位摆放标准,准确标识“左、右”,去除影响成像的物品,采用合适的投照技术与条件等[4,5],以最少的辐射剂量达到可诊断的图像质量。再如患者预约磁共振检查时,登记人员要仔细询问受检者是否有磁共振检查禁忌,如体内植入物、弹片、血管夹等;还需要仔细叮嘱受检者根据检查部位进行准备,是否禁食禁水等。当要进行增强扫描时,护士还需要仔细询问是否有肾功能不全,以免引起GdDTPA造影剂增强扫描有导致肾源性纤维化硬皮病的可能性。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是标准化操作执行的保证,例如对责任心不强或违规操作者的惩罚制度。定期总结管理制度在实际工作中的效果,对不足之处加以改进,应用PDCA循环模型在此发挥作用。

3.2 建立操作技术人员操作规程

设备越精密,对操作技术人员的要求越高。只有操作技术人员掌握了设备的结构组成性能、工作原理,设备使用的环境和条件,设备正常运行的主要技术参数和调整方法,不同检查部位所要求的正确操作规程等,才能够保证影像设备的成像质量。

以多层螺旋CT成像的图像质量控制为例[6,7]。涉及到检查前的准备、扫描参数的选择、增强扫描方案的设计、后处理软件的运用等各个环节。开始使用设备时候,需要观察设备的启动和预备过程是否正常,设备使用环境是否正常,在CT设备启动自检合格的情况下,才能开始工作。在检查过程中,对受检患者检查前准备不好,也会产生伪影。如颌面部检查,如果患者未去除金属牙套,会产生严重的硬线束伪影;腹部检查时,如果患者之前进了钡剂造影检查,肠道内钡剂残留也会造成图像无法达到诊断要求。检查前对患者进行屏气训练,控制呼吸和不自主的移动,也能减少运动伪影,提高成像质量。MSCT扫描过程中,合适的扫描参数及扫描方案的制定是成像质量好坏的决定性因素。CT成像具有射线损伤,因此要求在图像质量能够满足诊断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射线量。这涉及到扫描检查范围,层厚和螺距的选择,管电流和管电压的设定,心电门控的应用与否等等,这些都取决于检查需求。增加螺距和层厚可以提高扫描速度,进而缩短检查时间,减少射线辐射。肺部疾病筛查低剂量扫描即可。心脏扫描需要心电门控。降低射线剂量除了能减少患者辐射损伤,还能延长球管寿命,提高其使用价值。重建函数的选择对于诊断也非常重要,例如内耳检查需要骨算法、观察软组织最好采用标准算法、观察肺间质病变需要骨算法等。扫描模式的选择:靶扫描能够提高空间分辨率,更好地显示小病灶的特征;冠状动脉CTA也有适用于不同心率的扫描模式。增强扫描还涉及到对比剂,其应用原则也是图像质量在满足诊断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患者的碘负荷量。检查前常规询问受检者有无碘过敏史,能够有效防止碘过敏意外发生。对比注射方案的选择也需要根据不同检查部位,不同检查目的而调整。CT扫描时机也需要与检查需求相匹配。例如要进行腹部门静脉血管的成像,就不能只在动脉期进行扫描,而主动脉夹层的患者只需要动脉期扫描即可。了解各种图像后处理方法的优缺点能够避免因后处理图像产生的伪像而造成误诊。

再以MRI成像为例说明图像质量控制的必要性[8]。影响磁共振成像质量因素很多,其中扫描序列的合理应用以及参数的最优化选择最为重要,只有选择最优化参数和最佳序列才能获得最优质图像,得出最准确的诊断结果。因此,磁共振软件应用的质量控制包括建立针对不同部位、扫描器官的规范化程序,根据诊断需要选择恰当的脉冲序列,采用最优化的参数,并进行精确定位,达到克服伪影提高图像质量满足准确诊断的目的。例如需要突出显示铁沉积时,采用对顺磁性更敏感的序列,如梯度回波序列或SWI序列。规范摆放线圈,使受检部位位于线圈中部,是保证图像成像获得最佳信噪比的基本条件。适当选择相位、频率编码方向,适当选择FOV大小,扫描前匀场校正等均是工作中影响成像质量的常见因素。

PET-CT作为更尖端,更贵重的影像设备,其对操作者也有很高要求。尤其需要注意自我辐射防护[9]。

3.3 诊断医生的图像质量评估

诊断医生对图像质量评估可以对操作技术人员的成像情况进行有效监督,可以将发现的问题反馈给操作人员,以便共同探讨解决方案。有研究表明[10],由医生进行图像质量控制后的CR/DR摄片图像质量明显提高,进而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

3.4 工程技术人员对设备运行参数的定期检测

仪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由于零部件的磨损、元器件的参数改变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温度、湿度、电源因素等)致使技术指标下降产生质量问题,这种仪器设备表面看起来工作正常,但其指标已经产生误差或已偏离正常范围,如继续使用将直接影响临床诊断、治疗质量。这种情况在临床工作中经常出现,譬如,使用中的CR/DR经常会发生显示的k V值和m A值与实际值不符的情况,如果不及时校正,将会影响X线剂量的准确性。乳腺机不定期清洁和检测,往往容易造成误诊。乳腺机的定期日常检测包括监测器的清洁、平面野测试、模型图像质量测试、MTF和CNR测量、阅片箱和阅片条件测试、AOP摸式和SNR检查、目检查、重复曝光分析检查、压迫力测试等。

MRI系统定期检测时尤其需要注重梯度系统的稳定性,然后及时建立设备的基准性能指标,了解所用磁共振设备的中心频率、常用线圈的信噪比、射频校正值;制定设备的每周、每月、每季度的定期分级检测、保养、维修制度,及时监测系统的漂移,如中心频率、磁场均匀性等,以便在明显影响图像质量之前发现问题,并及时予以纠正。NRI硬件设备质量控制的目的就是要将设备的问题以及由硬件问题产生的图像伪影尽量消灭在萌芽状态。

PET-CT包括CT系统的质量控制,PET系统的质量控制和活度仪的质量控制。

4 医疗影像设备的定期保养及维修

目前绝大多数医院采取的设备维修方式是坏了才修,增加了医疗设备潜在风险对患者及使用人员的损害,应该转变传统维修方式的观念,从预防性维修入手。预防性维修就是对设备进行定期检查、检测,对容易损坏部件更换,防止故障扩大,提高设备使用完好率。如:2、3月湿度大的时候,设备容易出现短路、放电现象,若日常做好除尘、防湿,利用设备自身携带的诊断软件检查,可避免关键部件故障出现。

最后,以乳腺X线摄影的质控MQSA体系为例来看“戴明循环”在医疗影像设备质量控制上的一个典型运用。

源于美国FDA的乳腺摄影质量标准法案(Mammography Quality Standards Act,MQSA)对乳腺摄影系统(乳腺X射线、图像显示系统、胶片冲洗和观片系统)提出了明确的质控要求:首先,它有一个详细的质量控制项目和时间间隔的计划表,表中列出放射技师和医疗物理师必须做的工作;同时,针对具体的机型MQSA要求设备厂方提供详细的质控操作手册,以方便用户按规范执行;接着,在执行质控项目的过程中,所有的检查项和检查结果都要被记录;如发现不合格项,则需马上处理,处理的过程和结果也必须被记录;最后,每年政府机构都会检查上述的计划、计划的执行情况、检测结果和处理记录,符合法案要求的乳腺摄影系统才被允许继续用于临床服务。

上述程序只是针对乳腺摄影仪器设备的质控要求,这样的循环还被用在受MQSA管辖的医疗服务提供机构(医院或体检中心)、从业者个人(乳腺影像诊断医生、乳腺摄影技师、医疗物理师)每年的年检和资质申请和复合过程中。

2009年8月初,我院和GE医疗客户服务部合作,按照美国MQSA标准(图2)为我院的数字乳腺摄影系统作了测试和校准,并且在他们的协助下初步建立了日常质控流程。定期的精心检测加上良好的日常维护将有助于今后我院的数字乳腺X线摄影系统保持在安全、待用的状态。

总而言之,医疗影像设备的质量控制与管理,能够确保医学诊断质量、保护病人与医护人员安全。实施医疗影像设备的全程质量控制,贯穿设备的采购、安装调试、临床应用等。日常应用中,贯彻标准化操作流程是质量控制过程中预防质量事故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黎明.综合性医院医疗设备应用质量控制问题及解决方法探讨[J].临床医学工程,2009,16(4):84-85.

[2]郑小溪,陆庆生.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与质量管理初探[J].医疗卫生装备,2009,30(1):107-110.

[3]陈晓红,任国荃,周丹.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体系构建实践与研究[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8,15(4):384-386.

[4]岳林明,张海东.CR系统的影像质量控制措施的探讨[J].中国辐射卫生,2008,17(1):122-123.

[5]谭少庆,李剑华.医学影像科CR的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J].医疗卫生装备,2006,19(9):54-55.

[6]沈同新.多层螺旋CT成像质量控制的探讨[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08,17(3):138-140.

[7]许美兰.CT综合质量管理探讨[J].中国医学装备,2008,5(7):31-32.

[8]倪萍,陈自谦.磁共振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国医疗设备,2008,23(6):87-89.

[9]杨军,吴建伟,艾书,等.PET-CT的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J].医疗卫生装备,2006,27(9):71-73.

放射影像及其存在的质量问题分析 篇10

1计算机断层成像

计算机断层成像是指电子计算机断层成像 (CT) , 是Hounsfield 1969年设计成功的, 1972年公诸于世的一项重大突破, CT不是直接X射线摄影成像, 而是通过X射线对人体进行扫描后取得信息, 经电子计算机处理后再成像, 所以CT的诞生标志着放射影像技术数字时代的到来。通过科研工作者的不断努力, CT机从普通的非滑环CT机、滑环CT机、螺旋CT机发展到多排螺旋CT机, 以及现在最新的平板探测器CT机;扫描的层数也由2层、8层发展到16层乃至现在最新的64层;对人体扫描的部位也从最早的头颈部、胸部、腹部发展到全身的扫描。CT的使用, 是开辟了数字时代的先河, 20世纪8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的计算机X射线摄影 (CR) , 使数字化医疗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CR是将X射线透过人体后, 射到影像板上, 形成潜影, 经过激光扫描后, 将图像通过模数转变成图像。科研工作者经过不断努力, 数字射线成像 (DR、FD) 、直接射线成像检测仪 (DRD) 等相继问世, 不断地在放射医疗的数字进程中掀起一次又一次高潮。

在放射工作中, 笔者体会到, 影像质量直接影响诊断结果的准确性, 也关系到能否为临床医师的正确诊断提供一个有利的依据。作为放射科既要为临床提供优质影像, 又要使患者减少放射线的照射, 达到最优化的合理使用放射线检查是技术组义不容辞的责任。

2摄片质量

对于提高放射科的摄片质量, 笔者体会: (1) 加强放射技术人员的服务管理意识。技术人员在头脑中要有一个优质服务的意识, 要对投照人员建立一套严格的考核制度, 制定照片的评审制度。 (2) 加强放射技术人员业务训练, 业务水平是摄片质量的保证和基础, 技术人员必须掌握人体各部位的解剖知识和体表定位, 各部位的投照方法及角度对不同的部位及病变的性质, 要结合患者的年龄、体型选择合适的投照条件。同时要了解影响照片质量的各种因素, 这样才能提高照片的质量。 (3) 胶片的管理要规范化, 目前胶片的种类比较多, 感光频率不同, 照片条件也不同, 胶片的存放要避免有危害的物质侵蚀, 保证胶片在有效期内使用。 (4) 严格要求暗室工作人员的管理及操作, 暗室安全灯要符合要求妥善保管好暗盒与增感屏, 洗片时保证适当的温度, 保证显影定影液的浓度, 暗室工作是照片质量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暗室人员的每一步操作都直接影响照片的质量。 (5) 了解机器的性能和保证机器的稳定性, 才能保证摄片质量。

在MRI、CT、DSA等设备的基础上, 目前, CR、DR和数字胃肠X线机的逐步普及, 普通放射影像转变为数字化影像, 这是医学影像学发展的重要进步。随着检查诊断水平的提高, 对设备的使用和维护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通过采取以上管理措施, 科室人员执行操作常规制度的自觉性更加提高, 爱护保养设备的热情更加增强, 使影像设备保持了较好的运行状态, 所以, 也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上一篇:小学班主任工作策略下一篇:实验操作的示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