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统计

2024-07-04

课时统计(精选四篇)

课时统计 篇1

当今,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和网络化研究也迅速成为社会(包括政府、单位、学校、公司)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而网上办公则是这一大课题下的子课题。

网上办公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办公效率,实现教学进程快捷化、便利化、易用化、效果化的目的,因而软件开发公司研发的各类“教学管理系统”便应运而生。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会发现在这种情况下会产生一个问题:软件开发公司研发的“教学管理系统”的功能基本都是面向所有高等院校的,只针对高等元宵共同的、相似的管理功能进行设计开发,具有普遍性,而不能针对某个别院校的某个特定教学功能进行设计开发,这也会造成院校的某个教学环节滞后或缺失,因而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例如,本校的教师课时量上报问题即是如此,学院一直采用人工计算,上报表格的形式进行上报、审核课时量数据的,既费时费力又容易出现纰漏。

笔者便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发一套课时量上报系统彻底解决上述困难,既省时省力又不会出现数据错误,而且还能与软件公司研发的“教务管理系统”对接,对其缺失功能进行改进,也提高了教师工作效率和教务处信息化水平。

现把开发情况简要分析如下:

1 设计思路

每个月份结束时,学院各系部的教师均要根据本月自己的上课时间、上课节数、上课次数做总结汇报,用Excel表格的形式上报教研室,再由教研室审查后上报教务处。

这种情况下,数据表要传递、修改、整理多次,才能得出比较准确的结果,但如此上报有大量的重复性劳动和数据冗余,既费时费力,数据还很可能不准确,容易出现纰漏。

本系统的设计思想是以教师上报课时的情况为基础,从实际需要出发,把教师课时量上报、管理、修改、审核、打印工作融入本系统,课时数据由计算机直接运算、审核,仅录入一次即可保证数据准确,并且一经完成,信息全部存入数据库,可以分类查询,无混乱,无丢失。

2 开发工具

本系统采用B/S(浏览器/服务器架构)[1]模式开发,运用ASP.NET+VC#.NET作为开发语言,使用Access2007作为存储数据的数据库。

B/S架构的最大好处是其跨平台性,可以把所有应用程序都存贮在服务器上,并且客户端不需要安装任何其他软件,直接用浏览器进入系统或程序。

ASP.NET设计可以实现上述设想,将程序代码和网页代码分开,通过控件和HTML直接关联,实现B/S架构,只有需要时可以再次编译,从而提高访问效率。

而Microsoft Access[2]2007因其直观、开放、便利、灵活等特点,得到教师的广泛使用,并且如此设计可以直接与软件开发公司的教务管理系统的数据库实现对接、共享。

ACCESS数据库中包括以下数据表:管理员信息表、教师信息表、课程信息表、课时量统计表和使用说明。各个数据表之间既独立成表又相互联系,而且由于数据库是自描述[3]的,这意味着它自身有关于数据结构的描述,既能独立使用,也能与程序对接,实现数据库的添加和修改等操作。

另外,从保密性的角度考虑,必须对存储数据的表进行加密处理,以确保安全性。

3 系统结构

本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

主界面,是通往其他模块的起始位置,由于在学院内网使用,所以教师进入上报模块,无需密码即可登录上报课时,而管理员登录信息管理模块需要密码;

管理员界面,是进行系统管理的;

课时量上报界面,是教师进行上报课时量的;

报错模块是用于使用者发现问题,上报系统错误的。

同时,管理员还可以对教师信息、管理员信息和课时信息、错误信息进行添加、修改、删除等操作,具有系统的最高权限。

4 模块

1、“管理员”模块

有管理员权限的人员(主要指教务处管理人员和各系部的教学秘书)输入用户名和密码才能进入信息管理模块,对教师信息、管理员信息、科室信息进行管理,同时对教师课时量中任何一项信息以及教师信息和上报的错误信息进行添加、修改、删除、打印操作。

2、“课时量上报”模块

每个教师(包括实验员和有教学任务的行政管理人员)可以在登录界面选择自己的部门、名字和教研室的情况下登录到上报课时量的页面中,将自己的每个周的课时量进行上报、汇总,由计算机运行,得出准确的课时量结果,也包括上报的其他信息,例如课程、节次、时间、总课时量等。

3、“打印”模块

教师可以打印自己的课时量上报表,而管理员可以打印各系部的总表和全校教师的课时量总表,进行课时量的上报、汇总和打印。

4、“报错”模块

由于本系统由学校教师组成开发团队自行研发,这期间必须经过多次软件测试,以确保本系统针对每个教师都适用,每种情况都能准确无误地上报数据,因而特别在主页面上建立“报错”模块,以便让发现错误和不妥之处的教师通过网络输入错误内容即可将错误信息上报到管理员处,以供设计人员参考和改进,并对错误和不妥之处进行审核、修改,以消除本系统中存在的bug。

5 意义

通过教务处推广使用本系统,经过一年的测试、修改和使用,大幅度减轻广大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极大地改善我院教师课时量上报费时费力的局面,得到学院领导的赞扬和广大教师的肯定。

其意义可以总结为如下几个方面:省时省力;节省耗材和人力资源;与大型教学管理[4]系统对接;提高教师网上办公和信息化水平;为其他特定教学功能的开发奠定基础;作为学校科研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6 总结

教师课时量上报系统的设计思路和功能模块以教师实际需要为基础,以省时省力、节省人力资源为目的,完全符合实际教学工作的需要,开发完成后也能切实为教师上报课时量带来便利,因而得到学校领导的支持和全校教师(包括实验员)的肯定和赞扬。

随着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的要求不断提高,毫无疑问,本系统的功能和模块也会不断适应新要求和新发展,继续改进和完善。在这个研究过程中,笔者更希望各兄弟院校可以互相学习,一起研究,共同进步,以促进高等院校网上办公和教学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摘要:为了弥补当今软件开发公司不能针对每个学校开发特定功能的缺憾,也为提高高校教师的工作效率和现如今倡导的高效的网上办公能力,山东万杰医学院组织开发“课时量统计系统”解决此问题,该系统使用Access2007和ASP.NET语言开发而成,整合教师课时上报、课时管理、课时查询、课时打印等模块,对教师课时量上报工作提供极大便利。

关键词:网络办公,课时量,系统开发,Access2007

参考文献

[1]基于B/S架构网络精品课展示平台的设计与实现,陶晓环,《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9):6306-6307;

[2]Access在校对排课数据中的应用研究,《软件导刊》,2012(9):112-113;

[3]浅谈ASP对数据库的操作技术,《科学时代》,2009年(2):190;

《统计》第一课时教案 篇2

教材第94~98页的例1“做一做”以及练习二十二

二・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理解单元格的含义。

2、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能根据数据统 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三・教学重点:

1、掌握“以一当二”的表示方法,会画条统计图。

2、根据统计图表提出并回答问题。

四・教学难点:掌握条形统计图(以一格表示两个单位)

五・教学准备:装有若干平面图形的大袋子,大的统计表。

六・学生准备:一张统计表,两张统计图。教学过程:

1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创设情景,教师从袋子里一个一个的拿出图形。

2、 提问:我们要给这些图形按名称分类,怎么在表格中体现出来呢?启发学生找出统计的方法。

3、 引导哪种方法比较快,而且有很容易分辨出数量的多少呢?

1、 看老师拿出的图形,并根据图像说名称。

2、 自己记录图形的分类情况,交流自己的方法。

3、 全班交流。可以是小组讨论后的结果,也可以是自己独特的想法。

2、动手操作,体验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当着学生的面再次一个一个的拿出图形。

2、根据学生回答填写。

1、选择比较快的方法记录,然后完成统计表。

2、全班一起完成打的统计表。

3、制作统计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让学生看教材上的条形统计图,先教会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

2、 启发学生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刚才操作中的卡片分类,知道有困难的学生。

3、 巡视选出有代表性的作品展示,从而引出一格表示两个单位的统计图。

4、 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小结,并要求学生再做一张统计图(用一格表示两个单位).

1、 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条形统计图。

2、 独立完成统计图。

3、 上台展示。

4、 独立制作统计图,用一格表示两个单位。

4、根据统计图表提出并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引导观察刚才制作的统计表。

2、 提问: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考考你的`小组同学。

3、 提出要求观察教材上的统计图表完成教材上的问题。

4、 本课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操作学习统计表和统计图毛病学会令人自己制作统计表的统计图。

1、 独立思考并回答从统计图中知道的信息。

2、 小组同学相互提问。

3、 观察教材上的统计图表,独立完成教材上的问题。

课时统计 篇3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了解统计调查的两种基本方法,并能利用条形图或扇形图描述数据。统计调查在当今社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信息社会里,数据是一种重要的信息,统计所提供的“运用数据进行推断”的思考方法以及从随机性中寻找规律性这种归纳的思想,在现代社会有着广泛的应用。能够利用数据信息和对数据进行处理已成为信息时代每一位公民必备的素质。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统计的基本过程和方法,难点是让学生了解不同的统计方法分别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二、教案设计

(一)本课教学目标: 1.了解全面调查的概念;2.会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收集数据;3.掌握划记法,会用表格整理数据;4.会画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能用统计图描述数据;5.经历统计调查的一般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及描述。

(三)教学难点:统计方法的确定和绘制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

(四)教学模式:自主、合作、展示相结合的活动型课堂模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观点。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创 设 情 境 ,提 出问 题 :上课前用 PPT 第一页给出课题名称和四张照片,其中最大的一张为笔者参加乒乓球比赛时的照片(教学说明:引课所需, 同时有意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热爱之情和民族自豪感),三张较小的照片分别为:课内小组合作的照片(教学说明:有意让学生对这种课堂发挥想象)、阅读节照片(教学说明:倡导学生自觉养成阅读习惯 , 也是后面例题内容)、班级集体包馄饨活动的照片(教学说明:感知集体活动的快乐)。开始上课后,教师直接指向大照片提问:照片上的人在干什么?学生很容易回答,在打乒乓。教师接着问:如果老师想知道我们班级内有多少学生会打乒乓,请问我该怎样做?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不难回答“应该要调查”,于是引出今天的课题。接着教师让学生举手回答,我们有什么方法可以把结果调查出来。通过学生回答和教师引导得出有现场举手、问卷等调查方法。

接着学生通过思考分析,一起归纳这些方法的基本特点。举手调查:速度快,但人数一旦很多,就难以操作;问卷调查:需要事先做好问卷等准备工作,不受人数限制,且数据可保存。

2.探索新知 ,解决问题:通过对上面问题的讨论,提出让学生完整地经历一次问卷调查过程的想法并给出问题:如果要了解我班同学对军事科学、自然科学、生活休闲、经典著作、摄影技术五类课外书籍的喜爱情况,你会如何展开调查?(PPT第二页,同时再把首页上阅读节照片重现在该页, 让学生再次直观感知阅读的快乐)

针对课题,教师提问,学生交流、展示、操作。

(1)如果要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调查,你认为首先要做什么?

预案:首先要设计问卷。

(2)请你试着设计相应的问卷。(教学说明:本环节是一个重点, 教师要先让学生自己尝试进行设计,但整个活动需要教师注意引导)

(3)几分钟后,请学生组内交流调查问卷并请部分小组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用实物投影直接展示),同时其他小组针对展示的问卷做点评或补充。

(4) 待学生讨论结果比较完善后,教师用PPT展示与学生想法比较吻合的范例。

(5) 如果想了解男女生喜欢课外书籍的差异,以上问卷是否合理?若不合理你认为问卷中还要添加哪些内容?

预案:不合理,应在问卷中增加填写性别一栏。

(6)现场下发上述问卷并按要求当场完成,并按要求交给小组长。

(7)教师提问:设计好调查问卷可以收集数据,某学生收回问卷后,记下以下50个数据(PPT呈现)。

想一想他是如何做的?从上述数据中你能直接看出全班同学喜欢课外书籍的情况吗?

预案:逐个记录;这样的记录不能直接看出全班同学喜欢课外书籍的情况。

(8)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

此处让学生稍作讨论,一般情况下学生会回答分类统计,此时教师可顺势引导出相应表格。(黑板上板演草图,成形后用PPT展示表格)

(9)展示表格:

(10)考虑到现场整班统计时间较长,改成按小组统计,等到小组统计好后现场请小组第一位学生分别按教师指挥亮出本组A、B、C、D、E人数(分数牌为事先打好的较大的数字0-9),后面学生负责计算,汇总成班级数据。(教学说明:本环节为大合作环节,训练学生快速运算的能力,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

(11)为了更加直观,你能画出条形图描述表中信息吗?

(12)请学生现场制作条形图,根据学生展示情况,强调条形图制作方法。(教学说明: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应巡视关注,对出现问题的学生及时指出, 等到制作完成后请部分同学在实物投影下展示并作必要的说明)

(13)怎么得到全班学生对这五类书籍喜爱人数的百分比呢?完成下面的表格。

(教学说明:对于统计表中的数据,教师要注意说明, 有时各组的百分比之和会不等于100%,但很接近 ,这样的结论也是正确的 ,因为当每一组的百分比都取近似值时, 它们的和也是近似值)

(14)用什么图形能够描述表中的百分比?

预案:扇形图。

(15)由于现场制作扇形图较为复杂,所以直接展示制作好的扇形图。

(16)你能说说扇形图中各扇形圆心角的度数是如何确定的吗?

预案: 圆心角度数=360°×扇形所表示的百分比。

(教学说明: 通过演示统计图的完成过程,让学生感受利用统计图描述数据的好处, 教师要说明,画出统计图,是描述数据的过程,而从统计图中得到一定的信息, 则是分析数据的过程。至此统计调查的步骤结束)

3.课堂小结:全面调查的步骤是什么?

预案:(1)确定调查问题和调查对象;(2)确定调查方法;(3)开展调查;(4)收集数据并整理数据;(5)描述数据并得出结论。

4.新授 :教师提问,如果上面调查时有三位学生不在,这样的调查能代表全班吗?结合学生答案给出定义:考察全体对象的调查叫全面调查。

5.课堂练习:

(1)小明为了解同学们的课余生活,设计了如下调查问题:

你平时最喜欢的一项课余活动是()。

A.看课外书B.体育活动

C.看电视D.踢足球

你认为此问题的答案选项设计合理吗?为什么?如果不合理请修改。

(2) 两名同学在作抽样调查时使用下面两种方式提问,你认为哪一种方式更好些?

A.难道你不认为科幻片比纪录片更有意义吗?

B.你更喜欢哪一类电影———科幻片还是纪录片?

(3)对某班40名同学的一次数学成绩进行统计, 适当分组后80~90分这个分数段的划记人数为:正一,那么该班这个分数段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比是()。

A.20%B.40%C.15%D.25%

该数据在扇形统计图中所在扇形的圆心角为_____度。

6.作业布置:认真完成书本第 141~143 页,第 4、6、7、12 题。

三、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统计调查”第一课时,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统计的基本过程和方法。书本问题一是了解全班学生对于新闻、体育、运动、娱乐、戏曲五类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为解决这一问题开展统计调查。由于学生已经做好了课前预习,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结合思想教育,笔者将问题一改为:如果要了解我班同学对军事科学、自然科学、生活休闲、经典著作、摄影技术五类课外书籍的喜爱情况,你会如何展开调查?当然在问题给出前还设计了情境导入,目的是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让学生对统计调查的一些基本情况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情境导入部分还是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自己想完整经历统计调查过程的愿望。在探索新知、解决问题部分,教师了解到学生已经较好地掌握了统计调查的一些做法,所以把调查过程直接让学生自己完成,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深刻体会统计调查的细节,从而掌握方法。

其中在制作问卷、收集数据和制作条形统计图环节中,均采用小组合作展示、学生补充、教师点评的模式,这样可使学生在整个课堂中始终处于思维活跃状态,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第2课时 扇形统计图(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条形、折线、扇形统计图的区别。(教材第98页例2及第99页“做一做”和练习二十一第5~8题。

【教学目标】

1.了解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

2.了解统计图的三种方式:条形、折线、扇形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合理选用统计图。

3.提高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重点难点】

根据统计数据合理选用统计图。

【复习导入】

下列是我国运动健儿在第25~29届奥运会上获得奖牌情况统计表。(单位:块)

1.要想比较直观地看出我国运动健儿在第25~29届奥运会上获金牌的数量情况,选用统计图表示比较合适;

2.要想比较直观地看出我国运动健儿在第25~29届奥运会上获金牌的数量变化情况,选用统计图表示比较合适;

3.要想了解我国运动健儿在第29届奥运会上获各项奖牌占奖牌总数的百分

比,选用统计图表示比较合适。

【新课讲授】 1.课件出示例2。

下面几组数据分别选用哪种统计图表示更合适?

(1)绿荫小学2007~2011年校园内树木总量变化情况统计表。

(2)绿荫小学校园内各种树木所占百分比情况统计表。

(3)绿荫小学校园内各种树木数量统计表。

例教材第98页例2。①学生读题,了解题意。

提问:你从统计表中得到哪些信息?

第(1)小题中,知道绿荫小学2007~2011年校园内树木总量变化情况: 2007年100棵,2008年120棵,2009年150棵„„

第(2)小题中,知道绿荫小学校园内各种树木所占百分比情况。杨树占各种树木总数的25%,柳树占20%,松树占15%,槐树占15%,其他类占25%;

第(3)小题中,知道绿荫小学校园内各种树木数量。

杨树有50棵,柳树有40棵,松树有30棵,槐树有30棵,其他类有50棵。②选用哪种统计图。

出示问题1:第(1)小题选用哪种统计图更合适? 方法1:

生:第(1)小题给出了5种每年的树木数量,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更直观。

师:给出条形统计图。(见教材第98页)方法2:

生:第(1)小题反映了绿荫小学2007~2011年校园内树木总量随着年份的变化情况,可选用折线统计图。

师:课件出示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更能直观表示出数量随着时间的变化趋势。

出示问题2:第(2)小题选用哪种统计图合适?

生:第(2)小题给出了各种树木总量的百分比,用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合适。

师:出示条形统计图。

横轴表示树种,纵轴表示百分比。出示扇形统计图。师:选用哪个效果更好?

用扇形统计图更能直观地看出它们的关系。出示问题3:第(3)小题选用哪种统计图更合适?

生:第(3)小题给出了各种树木的数量,只能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师:出示条形统计图。(见教材第99页图)提问:为什么不用其它统计图? 2.归纳总结:

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可以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看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的关系。

【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99页“做一做”。

扇形统计图或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更直观。【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练习二十一第5~8题。

第5题:得到的信息:1990年广东省城镇常住人口2335.77万人,总常住人口6347.19万人;(答案不唯一)。这些信息反映了广东省1990年、2000年、2010

年城镇人口和总常住人口不断上升。

第6题:2006年末:(46106-36779)÷36779≈25% 2011年末:(98625-28512)÷28512≈246% 移动电话年末用户量呈大幅度增长趋势;而固定电话年末用户呈下降趋势。第7题:略

第8题:教材第104页第8题。(1)17.2%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创优作业100分》本课时练习。

第2课时 扇形统计图(2)

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可以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看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的关系。

1.有关统计图的的认识,小学阶段主要是认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在一至五年级已分别安排了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等。本单元是在前面学习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教学,主要是通过熟悉的事例使学生体会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充分利用对比学习的方法。

上一篇:延长产业链发展深加工下一篇:经济增长地区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