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核算信息

2024-05-23

会计核算信息(精选十篇)

会计核算信息 篇1

关键词:会计核算,会计信息,质量分析,财务会计

任何企业的社会化经营管理活动都离不开会计核算, 针对会计核算的组织形式不但决定了后续的会计工作的总体思路与脉络, 而且也决定了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 同时还决定了整个会计过程中的审核真实性、确认有效性、计量数量、记录凭证、报告经营成果的质量信息水平。加工数据的过程中有一句名言叫做进来的是垃圾加工出来的必定也是垃圾。在会计工作中也是如此, 只有会计核算阶段的数据信息具有准确性, 后期的整体的会计信息的质量才能得到保证。如果在会计核算阶段即漏洞百出, 那么后续的所有会计过程中产生的全部会计信息都将毫无质量保障。可以说, 会计核算既是会计真实有效性的第一道屏障也是会计真实有效性的最后一道屏障。

1 会计确认的核算方法与会计信息质量

企业的会计核算过程之所以是企业中必要的甚至是核心的部门之一, 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会计核算的对于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产生的各项交易及其事项进行的确认与审核, 并将其在财务会计的帐目中予以真实的反映, 然后让准确的数据流入到会计信息系统中去。会计核算中的会计确认的几种方法如下:

1.1 辩别会计要素

辩别会计要素是会计核算人员必备的基本素质, 在企业形成任何一项交易之后, 会计核算人员都必须将其用会计语言翻译出来以形成会计要素并以该会计要素的形式记录反映出来。这同时也是会计的要素特征, 也就是说会计是由各种会计要素组成的。

1.2 提取数量关系

会计记录的是数量关系, 只有能够以准确的而不是模糊的数量关系表示的交易事项及其信息才能够被翻译成会计语言, 只有能够计量出来并且能够以货币单位对其加以衡量的经济行为才可以被翻译成会计语言, 并形成会计要素最终在会计系统中记录反映出来。这同时也是会计的量化特征。

1.3 具有可靠性

可靠性要求会计在对发生的每一项业务在入账前都要进行严格的审核工作, 审核该项业务的真实性, 数据的真实性, 对相关数据进行验证, 以防止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信息的确认工作是会计核算的最初工作, 在会计信息的确认工作中可能遇到如下几个问题:一是时间的确认, 指企业发生交易或事项, 应该在什么时候记录并登记入账。现代财务会计是以权责发生制及收入与成本配比原则作为确认依据的, 如果确认依据选择不当, 将会直接影响会计信息质量。二是“身份”的认定, 即确定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应记入哪种会计要素。如果“身份”的认定不正确, 就会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

2 会计计量的核算方法与会计信息质量

为了把发生的每一项交易或事项可以准确地反应在会计上, 会计在计量方面必须进行量化。企业财务会计的关键作用就是把交易或者事项进行量化, 计量问题也随之成为了重中之重。会计的计量对确认、记录和报告的内容有直接的影响, 进而对会计信息质量的问题起到作用。企业财务会计计量包括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两个方面的内容。

计量单位是指计量尺度和量度的单位, 现在我们有两种计量单位可以选择使用:a.名义货币单位, 选择名义货币单位, 对于企业的财务会计而言, 可以简化会计核算,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但如果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 名义货币会发生贬值, 进而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b.固定货币单位, 企业财务会计使用固定货币单位, 可以使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和一致性, 但要选择这种货币单位, 对于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 他们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会计人员在提供和使用会计信息的过程中, 可能会由于经验不足或判断的失误, 对会计信息真正要反应的内容作出错误的决定, 会造成会计信息未能如实或准确反映经济活动和会计事项的内容。

计量属性是指计量成本, 包括历史成本、重量成本、公共价值、可变化净值等。a.历史成本是指取得资源的原始交易价格, 具有可靠性, 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 物价也会不断地变化, 当物件变动时, 其可比性、相关性会下降, 非货币性资产和负债会出现低估现象或高估的状况, 收入与费用的配比缺乏统一性, 难以揭示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b.重置成本是指在现在对原持有的资产进行成本的重置, 重置成本能反映真实财务状况, 但要确定重置成本非常的困难, 可能根本无法与原持有资本完全吻合;c.可实现净值能反映预期变现能力, 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但它不适用所有资产;d.公共价值能评价企业的财务应变能力。为了使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够更真实的反映企业的经济实质, 并对决策更加有用, 全面引入了公共价值计量属性。

3 会计记录的核算方法与会计信息质量

在记录每一项发生的事项或者交易时, 会计经常采用会计核算方法进行记录。会计核算的方法通常有账户的设置, 会计分录的编制, 复式记账的使用, 企业会计报表的编制。通过一系列的会计方法的使用, 可以很快形成会计信息, 全面反应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 对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来说, 可以利用会计信息进行正确的经济决策, 对企业的发展百利而无一害。会计的核算方法对会计信息的质量有决定性作用。

新会计准则在会计记录方面规定:a.企业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股权投资、商誉、生产性生物资产、矿区权益、对子公司、联营公司和合营公司的投资等只要符合规定, 都可以计提减值准备。新准则还明确了若干项资产减值迹象以及计量依据, 即资产减值的价值是可收回金额的协议销售价格, 减去处置成本后的净额或者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两者中的较高者, 由于未来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 从而使资产减值准备的确定更多地依赖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确认, 这样就存在着较多的主观因素。而会计人员主观判断和评估准确程度的高低必然会影响到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的高低, 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b.债务重组要以债务人发生财务危机为前提, 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 而不再计入资本公积。

结束语

综上所述, 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受到企业会计核算方法的限制, 为了使企业的会计信息做到更加的真实、可靠和相关, 为了使会计信息质量得到更好的提高, 企业应当执行新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 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 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善。同时, 也要求企业的管理层和财务经理改变会计核算的思路, 转变监督理念, 提高监督的有效性, 从根本上遏止企业利用会计核算方法操纵会计利润的现象。

参考文献

[1]孙继红.新会计准则下会计信息质量同会计核算之间的关系探究.[1]孙继红.新会计准则下会计信息质量同会计核算之间的关系探究.

会计核算信息 篇2

进入会计档案管理系统,选择账套(合川会计核算中心)及用户,输入正确口令进入操作窗口。记账会计只允许在“基础资料—资料登记”和“系统功能”模块中进行操作,其他模块禁止使用。因所有录入的信息大家可以互相看见,建议采用“筛选”功能。(注意:严禁修改他人录入的档案信息)

一、录入操作方法:

在“基础资料—资料登记”模块中,点击工具栏上的“增加”,按照以下方法录入:(只录入以下黑体字说明部分)

顺序号—电脑自动生成。

资料编号—案卷号。(要求三位数字不够位数前面加0)资料名称—单位全称或规范性简称。(同一个单位的名称必须统一,名称不能超过20个汉字。)

所有者—不填写。

编制者—装订人。

主题词—不填写。

摘要—填写“卷内页数XX页”或“卷内页数XX页(X—X月)”。后一种填写针对几个月装订一本凭证的情况。

全文文件名—不填写。

年度及月份—按案卷所属时间选择。(几个月装订一本的,填最末月的时间)

裁体—纸。

原始单据号—填写“X—XX ”或“X—XX、X—XX”。(填写凭证号,后一种填写针对几个月装订一本凭证的情况)。

会计专业编号—选择填写“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短期报表、长期报表”。(请认真填写,不允许填写错误)

类别—选择凭证、账簿、报表填列。

会计岗位—不填写。以上录入完毕后,点击“V”保存后必须点“增加”,才能新增下一条记录。

二、打印操作方法:

在该模块工具栏上选择“筛选”功能,正确填写“资料名称、类别(类别要严格按照系统的输入模式填写,如01“空格”凭证)、会计专业编号”三种筛选条件,按中心惯例分别打印出四种(凭证、账簿、短期报表、长期报表)不同序列的案卷编号资料登记表。

在此基础上,正确填写“档案交接手续”。

会计核算信息化技术分析 篇3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2)09-000-01

摘 要 计算机程序的智能判断能否完全替代人工判断,成为会计信息化向高层次发展的关键,是开发会计信息化程序的难点,也是实现会计核算与经济业务紧密联系的关键。

关键词 会计核算 智能化

会计核算信息化的关键,在于以计算机的智能判断替代会计职业判断,使得计算机自动完成会计核算的种种活动,即会计核算的智能化。要解决这个问题,会计信息化无疑将能为企业经营提供更准确、更及时的信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会计信息化的关键

会计活动的目的在于获得会计信息。从手工会计信息处理到会计电算化、直至现行的会计信息化,皆是使用电子计算机及其网络处理信息,使得会计处理信息的数量、传递速率和分析能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现时的会计信息化软件已经实现了从记账凭证自动登记账簿、并且自动生成报表的智能化处理。然而,从经济业务信息到自动生成记账凭证的智能性处理尚未实现,成为会计信息化发展亟待突破的难点。

会计活动的第一步就是将经济业务信息转化为记账凭证,这是一种会计职业判断。会计职业判断就是会计人员在会计法规、企业会计准则、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约束的范围内,根据企业理财环境和经营特点,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对会计事项处理和财务会计报告编制应采取的原则、方法、程序等方面进行判断与选择的过程,即对企业应采用什么样的会计政策进行判断与选择。

二、会计信息化的实践

把记账凭证登记到账簿中去,看似复杂。但是从信息技术角度观察,它仅是一个公式的运用而已,即:(某个科目的)本次余额=前次余额±(借方发生额-贷方发生额)。

式中的±符号表示:当余额方向为借方的时候,取+;当余额方向为贷方的时候,取-。

由账簿等资料编制会计报告,比上述略有些复杂,但是它的规律也很简单。如:其一,资产负债表中“货币资金”项目,是企业期末持有的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等总额……其二,利润表中“营业收入”项目,是企业经营主要业务和其他业务所确认的收入总额。

然而,由经济业务到编制记账凭证却复杂得多。第一,是经济业务的千差万别造成了会计记账凭证的内容繁杂,可以形成成千上万中不同的记账凭证;第二,是经济业务的分类和过程状况与其结果的分类有着本质的差异,其研究分析的角度和方法的区别巨大。

后一点尤其重要,如果突破依据经济活动后果性质进行会计的分类的思想束缚,从经济业务的类型和进程探讨由经济业务转化为记账凭证的会计信息处理方法,可能有所突破。这是因为这样划分可以深入分析每类经济业务活动自己的特征,从中可以找出编制记账凭证的条理化线索,得到编制记账凭证的会计职业判断规律,对于每类经济业务活动都有可能找到关键判断因素,进而将可以唯一地判定记账凭证的内容,使得编制记账凭证的会计职业判断明朗化、简捷化。这意味着财务会计学的研究思想与方法需要创新。

三、实现由经济业务自动编制会计记账凭证

按照经济业务的分类划分分别分析编制会计记账凭证的情况,可以寻找到每类经济业务在编制会计记账凭证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几项关键因素。每项关键因素又由几个特定的若干具体元素组成。例如,可认定采购活动会计核算编制出记账凭证的关键因素是:采购的物资种类、采购的结算方式、采购物资到达情况以及采购的付款方式;构成它们的元素的不同组合将唯一地决定记账凭证的编制状况。用集合论描述关系型数据库的方法,采购核算的记账凭证各种情况必将在下述集合中:

PZ={采购的物资种类,采购的结算方式,采购物资到达情况,采购的付款方式}

即,采购核算的记账凭证内容必将在上述集合中选取。

对于采购的物资种类如果不含固定资产,则有三个元素(生产材料、商品和周转材料);对于采购的结算方式,考虑有5个元素(交款发货、货到付款、预付定金、分期交款和赊购);对于采购物资到达情况设定3个元素(如交款货未到、货物已收到、货和款同期);对于采购的付款方式设定4个元素(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和其他)。每项关键因素中的某个具体元素的变动,都将改变采购核算的记账凭证内容形式,如此将有3×5×3×4=180种采购核算的记账凭证内容形式。用关系的合理性加以限制,剔除矛盾内容,则可得到90种采购核算的记账凭证。这里所说的矛盾内容是:如当赊购定货时显然不涉及付款,而当赊购结算时必定只有付款元素等。

类似地,可以得到采购业务核算、库存业务核算、销售业务核算、固定资产业务核算、应收应付核算等由经济业务自动编制会计记账凭证的方法,解决了从经济业务信息到自动生成记账凭证的难点,实现了会计核算的智能性处理,荡平了会计信息化全面智能化核算的一个最终障碍。

四、会计核算系统

在解决了经济业务自动编制会计记账凭证瓶颈之后,可以开发一个完整的智能化会计核算系统。

(一)智能凭证集合了根据经济业务自动生成记账凭证的功能

利润核算是在逐个分析损益类科目的情况下,计算后得到,类似于利润表的计算。再如,纳税核算是在逐个对比损益类科目的情况与税法约束的情况下,计算后得到(其如招待费与收入的比例等)。

(二)设置一般凭证处理的功能有以下三个目的

第一用于输入非智能生成凭证程序之外的记账凭证;第二进行记账前的凭证审核工作;第三修改智能生成凭证程序,提高智能凭证的灵活性。

(三)账务处理的目的

账务处理的目的是实现登记账簿、期末结账等活动,是现有会计核算已经实现了的智能性自动处理的功能。

(四)智能报表的依据

智能报表的依据是已经记账凭证和账簿等信息,自动编制会计报表的处理。这也是现有会计核算已经实现了的智能性自动处理的功能。

会计核算与会计信息质量分析 篇4

1 会计确认的核算方法与会计信息质量

企业的财务会计主要是要解决企业经营活动中的交易或事项的确认问题, 就是经营活动的交易或事项是不是应该在财务会计的账上反应的问题, 把确认的数据记录到会计信息系统中。对于确认的标准有以下几种具体的作法: (1) 是否符合某一会计要素的定义。确认时首先要明确某一项目如何形成会计要素和怎样形成会计要素, 如形成的是资产还是负债, 是收入还是费用、亦或是所有者权益等; (2) 具有可计量性。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是具有可计量性, 只有具有可计量性才能进行会计要素的计量, 可计量性是指某一交易或者事项可以用现实中的货币对其价值进行衡量, 只有能用货币衡量出其价值的经济行为才可以在会计信息系统中反应出来, 它使得会计信息可以量化; (3) 具有可靠性。可靠性要求会计在对发生的每一项业务在入账前都要进行严格的审核工作, 审核该项业务的真实性, 数据的真实性, 对相关数据进行验证, 以防止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信息的确认工作是会计核算的最初工作, 在会计信息的确认工作中可能遇到如下几个问题:一是时间的确认, 指企业发生交易或事项, 应该在什么时候记录并登记入账。现代财务会计是以权责发生制及收入与成本配比原则作为确认依据的, 如果确认依据选择不当, 将会直接影响会计信息质量。二是"身份"的认定, 即确定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应记入哪种会计要素。如果"身份"的认定不正确, 就会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

2 会计计量的核算方法与会计信息质量

为了把发生的每一项交易或事项可以准确地反应在会计上, 会计在计量方面必须进行量化。企业财务会计的关键作用就是把交易或者事项进行量化, 计量问题也随之成为了重中之重。会计的计量对确认、记录和报告的内容有直接的影响, 进而对会计信息质量的问题起到作用。企业财务会计计量包括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两个方面的内容。

计量单位是指计量尺度和量度的单位, 现在我们有两种计量单位可以选着使用: (1) 名义货币单位, 选择名义货币单位, 对于企业的财务会计而言, 可以简化会计核算,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但如果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 名义货币会发生贬值, 进而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 (2) 固定货币单位, 企业财务会计使用固定货币单位, 可以使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和一致性, 但要选择这种货币单位, 对于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 他们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会计人员在提供和使用会计信息的过程中, 可能会由于经验不足或判断的失误, 对会计信息真正要反应的内容作出错误的决定, 会造成会计信息未能如实或准确反映经济活动和会计事项的内容。

计量属性是指计量成本, 包括历史成本、重量成本、公共价值、可变化净值等。 (1) 历史成本是指取得资源的原始交易价格, 具有可靠性, 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 物价也会不断地变化, 当物件变动时, 其可比性、相关性会下降, 非货币性资产和负债会出现低估现象或高估的状况, 收入与费用的配比缺乏统一性, 难以揭示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 (2) 重置成本是指在现在对原持有的资产进行成本的重置, 重置成本能反映真实财务状况, 但要确定重置成本非常的困难, 可能根本无法与原持有资本完全吻合; (3) 可实现净值能反映预期变现能力, 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但它不适用所有资产; (4) 公共价值能评价企业的财务应变能力。为了使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够更真实的反映企业的经济实质, 并对决策更加有用, 全面引入了公共价值计量属性。

3 会计记录的核算方法与会计信息质量

在记录每一项发生的事项或者交易时, 会计经常采用会计核算方法进行记录。会计核算的方法通常有账户的设置, 会计分录的编制, 复式记账的使用, 企业会计报表的编制。通过一系列的会计方法的使用, 可以很快形成会计信息, 全面反应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 对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来说, 可以利用会计信息进行正确的经济决策, 对企业的发展百利而无一害。会计的核算方法对会计信息的质量有决定性作用, 它决定着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可靠性。

新会计准则在会计记录方面规定: (1) 企业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股权投资、商誉、生产性生物资产、矿区权益、对子公司、联营公司和合营公司的投资等只要符合规定, 都可以计提减值准备。新准则还明确了若干项资产减值迹象以及计量依据, 即资产减值的价值是可收回金额的协议销售价格, 减去处置成本后的净额或者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两者中的较高者, 由于未来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 从而使资产减值准备的确定更多地依赖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确认, 这样就存在着较多的主观因素。而会计人员主观判断和评估准确程度的高低必然会影响到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的高低, 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2) 债务重组要以债务人发生财务危机为前提, 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 而不再计入资本公积。对于实物抵债业务, 债务重组利得作为非经常性损益计入当期损益, 这样就给上市公司的经营带来收入, 从而增加了企业的利润。因此, 那些负债金额较高又有可能获得债务豁免的公司, 其每股收益在新准则实施后, 将出现大幅上涨。这些由于会计政策变化形成的收益, 可能导致信息使用者在做经济决策时形成错误的决定, 会计信息的质量也将会受到质疑; (3) 企业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不再仅限于直线法, 并且摊销年限也不再固定, 给予企业更多的选择机会。因此, 企业可能会通过减少摊销年限和加速摊销来提高公司的业绩, 或者以相反的手法来降低业绩, 达到赢余管理的目的。

综上所述, 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受到企业会计核算方法的限制, 为了使企业的会计信息做到更加的真实、可靠和相关, 为了使会计信息质量得到更好的提高, 企业应当执行新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 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 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善。同时, 也要求企业的管理层和财务经理改变会计核算的思路, 转变监督理念, 提高监督的有效性, 从根本上遏止企业利用会计核算方法操纵会计利润的现象。

参考文献

[1]孙继红.新会计准则下会计信息质量同会计核算之间的关系探究.

会计核算信息 篇5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几乎所有的企业已经并不满足于短期间内的利润最大化,相反,他们已经开始看重企业的能力,企业更希望的是能够在长时间内实现竞争力的最大优势,只有拥有竞争力才有实例争取更大的利润,实现企业价值和利润的最大化。想要完成这一长期目标,就要有长久的坚持和合理的计划,我们要找到适合的策略来实现这个目标。但是,无论我们作何选择,成本的核算以及管理都是所有核算的内在中心,是一个最基本的内核。

一、成本核算的概念以及其在企业中的地位

在现代企业中,成本核算就是指一系列应用会计学公式和原理,借助现代化的信息化设备来搜集信息和做一些企业的销售分析。从而带动一系列企业的经营活动,以及这些活动所用的所有花费,对这些经济性的分析。在经济构架上找到企业的基本构成、经营水准、成本组成等等企业的基本状况。在了解了这些之后,就能够更加明确清晰的定制企业将来发展的策略。因此,可以说会计核算是企业的核心核算,而成本核算,正是重中之重。

一个好的管理体系,就是实现成本核算的良好环境。一个好的发展策略,能够带动企业向前发展,实现长期利益最大化,从而更快的发展,拥有十分惊人的竞争力。

二、企业会计核算中的成本核算的应用原则

成本核算在应用的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则:

1、成本核算的合法性。所有的计算都要符合法律法规,不合乎规则和法律的不能够计入成本,要求原始的记录是合理合法的,并且保存完整,记录细致。

2、相关性原则。就是说我们所计算的成本价格应当与我们所生产的产品有直接关系,与之相关的才能算作成本。无关的不要记入成本,以免影响企业的核算和预见性错误,出现管理漏洞,从而做出不利于发展的决策。

3、可靠性的原则。顾名思义,就是值得信赖的数据信息,可以及时核实,并且真是存在。他的成本信息是与客观的市场经济相吻合的,不要存在任何欺骗性,要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保证其真实可靠。

4、可利用性。我们做出的成本核算最终是要给管理者分析利用的,这样的数据就要求我们提供有利信息,而非不可用信息。

5、及时性的原则。信息数据具有时效性。在信息化的今天,更新速度之快是我们不能想象的,及时掌握有利信息,有可能关乎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及时的核算结果,能够恰当具体的体现出当前企业的经营效果。根据这些分析做出最精准的发展决策。

6、分期核算的原则。为了更加准确的信息,我们需要在大量的数据中分批次的利用,这样不仅有利于发展可持续,更不易混淆,井然有序。按照年月日核算,也便于日后查找。

三、企业会计核算中成本核算的应用要点

除此之外,成本核算还有几大应用要点值得我们注意。

1、确认核算的最终目的。有目标的核算即避免盲目又有利于分析,能够很好的为管理服务。其所核算出的成本能够满足日常管理的需要,又能够为企业的发展决策提供良好的基础数据。成本的核算有着各种各样的目的,比如为了计算存货、成本的多少计算、收益多少的计算、成本的决策及控制、为产品制定价格、签订合同需要的数据等等。根据核算目的的不同,寻找不同的对象,决定核算的不同内容,制定本次核算的不同方法。

2、确定该成本核算的对象。成本对象是个集合体,它包括所有项目中需要归拢的各个成本个体的对象,就是我们所说的成本承担者。他可以使一个项目、一种产品、一纸订单、一个部门、一个个人、或者是一个作业。他以一个目标为中心,集合所有围绕这个中心的.对象,逐一计算成本。不同的目标有不同的对象,我们要准确找到这些对象,然后在计算。

3、确定该成本核算的内容。一般的成本核算都包含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产品的成本,二是归集的分配所用成本。费用的归集分配要求我们首先要控制成本开支范围。明确每一笔开支的界限,过滤不应该计入成本的各项开支。然后记录并且测定积累各项数据。按照不同的对象进行和核算,然后汇总,分别核算出个体和单位的成本。在一个企业之中,往往有着多种多样的产品,直至月末可能还有滞销的部分,因此要准确计算和剔除真正的成本量,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四、企业会计核算中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

企业的产品生产过程其实就是企业资产的消耗过程,因此,我们可以用产品经营的方法来区别对待其经济成分。主要分为三大类:1、劳动对象。2、活动耗费。3、劳动方法。根据不同的分类,建立一个可行使用的数据表,计算各项费用。分出每一科级科目的花费,然后细致分出各种项目。然后在当月或者一定的时间段范围内计算成本。将表格建立在实际的基础之上,使之联系紧密而且准确。

建立完相关的表格,下一步当然是根据现有的分析开始对成本进行控制。根据一定的条例和规定进行控制,不盲目不重复,有一定的道理,既符合可持续又不会干扰企业的发展。但是,有的企业内部会有一定程度的不合理的管理漏洞,这就需要允许相关管理人员或者相关人员能够修改报表和提出合理化意见。但是一定要透明并且符合企业的规章制度,不要盲目处理,以免使企业蒙受损失。

只有更好的建立管理机制,才能够合理的安排管理,统筹各项成本,帮助企业发展。

五、以建筑施工企业为例谈成本核算的现状

在现在的施工企业中,很多不同问题影响、制约着他的发展:

1、数据统计不够具体,不明晰,为核算整理数据带来困难。会计核算最主要的就是数字与数字的累计,这是最基础的方法。通常,为了保证所计算的项目成本准确而有条例,我们要根据其前期的整理数据和计算来确定,因而前期的准备工作就显的尤为重要。这些数据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一个工程项目的前期准备,需要耗费的资金,需要的人员统计,以及设备所需量等等,还有就是成本的比重与需要的消耗。另外,一个合格的成本预算包括预算时的总体价格和分解出来的各个项目的价格。财会部门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准确分类和整理,然后拿给有关部门分析,哪些属于必要支出,哪些属于机动支出,找到浪费的原因,处理不必要的花费,保证成本准确有用和合理。

2、报表的信息不够准确,会计搜集信息不健全。编辑会计的报表,是成本计算部分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环节。报表的编制和汇总更是企业会计的一项重要挑战。一项复杂的会计核算对象纷繁复杂,需要很好的编制汇总,这也是核算的最主要特点之一。汇总表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对象的选择和决策的正确与否。其结果不容忽视。

因此,建设一支有责任心的队伍必不可少,内部审计会计的素质需要提高,高素质的人才是企业成败和发展的关键。受欢迎的管理队伍,能够担负企业的未来。正如好的成本核算,一个合理内核下就能拥有一个好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有效节约成本的一个方法和途径。因此,可以说,会计核算下的成本核算需要应用到的实际操作,正是因此实现的,人是所有成本的基础。

信息技术环境下会计核算智能化探讨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环境;智能核算;会计职业判断;人工智能技术

在数字化、虚拟化的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实现会计核算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会计系统与业务管理系统的高度协同,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实时化的动态核算和管理,是社会各界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也是当今会计界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会计核算和信息处理模式,建立适应现代信息管理要求的开放的、智能的会计信息系统是非常重要的。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会计核算智能化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一)会计核算智能化的必要性分析

1、开发智能化的自动会计核算系统,有利于提升会计信息价值。网络时代,各种经济信息的处理与传递,都已经可以用光速来衡量。会计信息处理与反映的滞后与此极不相称。实现智能化的自动会计核算,在形成与各种业务信息系统的无缝联接的同时,迅捷的会计信息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将带来巨大效益,从而提升会计信息价值。

2、智能化的自动会计核算系统为企业信息化荡平障碍。企业的ERP等软件系统,在实现从采购、销售、库存等信息化工作的基础上,可以实现制订精细、周密的企业经济生产计划。但是财务会计信息的滞后,严重地阻碍着这些信息系统功能的更大发挥。通过智能化的自动会计核算,将实现与企业经营管理信息系统的无缝联接,进一步推动企业的信息化进程。

(二)会计核算智能化的可行性分析

传统的会计处理过程是,当记录经济业务事项的原始凭证传递到会计部门,会计人员根据会计确认与计量规则,将原始凭证上非格式化的物流信息转换成按会计科目分类的格式化的资金流信息,用会计记账凭证和账簿的格式进行记录,会计期末,按会计报表的编制规则编制报表并对外报告。网络技术环境下电子商务的应用与发展,改变了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环境和结构,会计处理呈现以下主要特征。

1、无纸化输入环境使会计处理自动化成为可能。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大量的经济交易事项在基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平台上进行,记录经济交易事项的原始凭证电子化,电子化后的原始凭证可以通过企业网络实时传递到会计信息系统,从而为会计确认和计量处理提供了无纸输入、自动采集的数据源。而会计确认与计量处理规则可以被程序化,当经济业务事项的电子化原始凭证传递到会计信息系统时,计算机程序可以根据初始设定的规则自动进行确认和计量处理。

2、集成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平台使企业财务与业务协同。集成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平台,要求会计信息系统与其他业务信息系统进行无缝集成,即会计信息系统作为企业信息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会计信息处理应被嵌入业务处理中。当经济业务事项发生时,会计确认与计量处理程序便可被自动触发,物流信息被同步轉换成资金流信息。

3、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为会计核算智能化提供技术支持。通常情况下,会计人员根据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选定相应的会计核算规则进行确认和计量处理,提供通用的会计报表。然而随着信息需求多样性的挑战,使用者在会计法规、会计政策、会计制度许可的范围内对会计确认与计量规则的多种选择性的应用,带有很强的职业判断能力,传统的数据库技术和结构化程序设计技术已不能满足这类信息处理的要求,而人工智能技术提供了有效的解决途径。

二、会计核算智能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

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会计核算的职能化集中体现在从经济业务到编制记账凭证,根据记账凭证登记到账簿中,根据账簿记录编制会计报告三个步骤之中。虽然从原理上讲,可以将生成会计记账凭证、账簿以及编制会计报表的规则编写成计算机程序,当经济业务事项的电子化原始凭证传递到会计信息系统时,计算机程序可以根据初始设定的规则自动进行确认和计量处理。但现时的会计信息化软件仅实现了从记账凭证自动登记账簿、并且自动生成报表的智能化处理,因此实现从经济业务到记账凭证的会计职业判断智能化于是就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将经济业务信息转化为记账凭证是会计活动的第一步,但这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了复杂的会计职业判断。所谓会计职业判断就是会计人员在会计法规、企业会计准则、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约束的范围内,根据企业理财环境和经营特点,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对会计事项处理和财务会计报告编制应采取的原则、方法、程序等方面进行判断与选择的过程,即对企业应采用什么样的会计政策进行判断与选择。由经济业务到编制记账凭证需要经过专业、复杂的职业判断,主要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经济业务的千差万别造成了会计记账凭证的内容繁杂,可以形成成千上万中不同的记账凭证;二是经济业务的分类和过程状况与其结果的分类有着本质的差异,其研究分析的角度和方法的区别巨大。

三、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会计核算智能化探讨

就目前各种会计软件系统的功能而言,都是从填制会计记账凭证作为系统的入口,因此程序中只存在登记会计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的两种会计自动判断。虽然现在的软件功能有所扩展,但是却未能解决从经济业务直接自动编制记账凭证的问题,因此,变会计职业判断为计算机智能判断,实现经济业务的快速会计信息处理,使得企业信息流通迅速和畅通,是信息技术环境下会计核算理论接下来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会计职业判断是会计人员利用有限的会计规则,对有限的经济数据,进行有限的会计判断,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看,这种会计职业判断也是完全可以转化为机器智能判断的。

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的会计智能核算系统,包括数据采集系统、推理系统和用户界面三个子系统,就是将和人工智能中的推理技术相结合,运用人工智能的知识推理原理,依据业务事件原始数据库中的数据以及原始规则集和由管理者输入新规则集,推出新的数据,为核算会计信息的多样性需求提供技术支持。

(一)数据采集系统

业务事件原始数据库系统是集成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一部分,其数据来源一类是来自于网上的经济业务事项数据,它们被业务系统处理后,存储在企业共享的、集成的业务事件数据库中;另一类是属于会计事项数据,如税务部门传递的单据,通过输入设备,如键盘、条形码扫描器等输入会计信息系统数据库。会计数据采集系统的主要任务和功能,就是从业务事件原始数据库中自动识别属于会计确认与计量处理的原始凭单数据,或接收通过会计在线采集工具采集的会计事项数据,并按内部控制规则对经济业务事项进行审核,然后将审核通过的经济业务事项数据转换成统一规范、具有足够明细特征的数据结构。

(二)推理系统

推理系统是运用人工智能的演绎推理原理,依据关系数据库中已知的事实(实数据)和新的规则集,推理出一些新数据(虚数据)。它对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职业判断转化为机器智能判断的应用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它是由规则集、知识库和包含推理机程序的知识库管理系统构成。其中规则集存储与企业相关的、可供选择的所有会计确认与计量规则;知识库存放着与使用者信息需求相关的知识;知识库管理系统的主要任务和功能是利用推理机程序,按照管理者求解目标,运用规则集中的规则和财务会计数据库、原始业务事件数据库中的会计数据以及知识库中的知识进行推理,得出相应财务结论或数据。

(三)用户界面系统

用户界面主要给使用者提供与系统交互对话的接口,便于输入逻辑表达式和理解输出的结果。它的主要任务和功能是建立会计政策和会计制度允许范围内的各种会计核算规则集,按管理者输入的逻辑表达式,进入推理系统进行演绎推理。

参考文献:

1、王文莲,张丽霞.会计之友.会计核算智能化的突破[J].会计之友,2009(2).

2、王文莲,刘海颖.经济业务与会计核算衔接的智能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2).

3、欧阳电平,肖俊.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自动确认与计量系统研究[J].财会通讯,2005(2).

4、谢琨.财务和会计智能系统研究[J].财会月刊,2003(2).

论管理信息成本的会计核算 篇7

一、管理信息成本会计核算模式的选择

(一) 双轨制管理信息成本会计核算模式

“双轨制”会计核算模式是指在现有的成本会计核算体系之外, 另行建立一套管理信息成本核算体系进行单独核算。“双轨制”模式下的管理信息成本核算有别于现行财务会计核算, 其单独进行核算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设置管理信息成本凭证和账户; (2) 对企业管理决策中形成的管理信息系统成本、管理信息资源成本、管理信息组织成本和管理信息失真成本专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 (3) 编制管理信息成本报告; (4) 进行管理信息成本分析、考核与评价。

“双轨制”模式能使现行成本会计不受任何影响而按有关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规定严格进行, 并因从不同的角度形成不同的成本信息, 有利于企业内部管理决策和成本控制。但是, 分别按两套体系组织成本核算, 必然会增加核算工作量, 并且有可能导致信息的不一致, 甚至完全不同。

(二) 单轨制管理信息成本会计核算模式

“单轨制”会计核算模式是指将管理信息成本核算与现行成本核算有机结合, 形成一套既满足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要求, 又能为管理信息成本控制服务的成本核算体系。不同成本核算对象在同一核算程序和方法下相互衔接, 是“单轨制”模式的一大特点。

“单轨制”管理信息成本模式是基于现行成本会计框架下的次级模式, 因此, 管理信息成本核算的内容主要包括: (1) 在现行成本费用账户下设置管理信息成本二级账户; (2) 对企业管理决策中形成的管理信息系统成本、管理信息资源成本、管理信息组织成本和管理信息失真成本在二级账户下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 (3) 在现行成本报告中编制管理信息成本报告; (4) 进行管理信息成本分析、考核与评价。

“单轨制”管理信息成本模式具有工作量小、简便易行的特点, 能够提供更为可靠和相关的成本信息, 并且实现了新型成本形态有效揭示和反映的目的;但由于二级账户较为复杂, 对应关系不够清晰, 在理解和读取上存在一定难度, 对成本会计人员的要求也较高。

通过对“双轨制”模式和“单轨制”模式的理性认识, 结合管理信息成本计量模式, 本文认为, “单轨制”管理信息成本会计模式在现行环境中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它既能满足企业内部管理决策的需要, 又能实现满足相关者成本信息需求目标。因此, 本文所研究的管理信息成本会计是基于单轨制模式进行的。

二、管理信息成本核算应遵循的会计原则

1.权责发生制原则。从本原则出发, 为获取管理信息在本期发生的成本费用, 不论款项是否支出, 均应计入本期的管理信息成本;凡不属于本期管理信息负担的费用, 即使款项已经支付, 也不能计入本期管理信息成本。

2.配比原则。按照本原则, 本期发生的成本费用, 如果在本期不能受益, 其成本费用不应计入 (至少不应全部计入) 本期损益, 应在以后受益期内分期摊销。这里的配比原则只能是期间配比, 不可能实现对象配比, 因为管理信息的特殊用途, 决定了管理信息成本发生后不一定会形成价值;即使创造了价值, 在现在计量模式下也难以准确计量, 更难实现与成本的配比。

3.实际成本原则。该原则要求信息按取得、发生或形成时的交易价格来计量。不论是开发生产的信息技术产品, 还是购入信息服务产品, 都是企业的一项资产, 其计量就应该遵循实际成本原则即历史成本原则。

4.未来收益原则。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 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传统会计对资产的确认是基于过去的交易、事项的发生, 但对于管理信息而言, 并非都由过去的交易、事项所形成, 因此只能根据它所提供的未来经济利益来衡量。

5.协同原则。传统会计对于资产的确认是基于会计主体和单个资产假设来进行的。但管理信息的价值并不表现在主体是否拥有或控制本身, 而必须经过恰当的协同效应的分析和市场比较才能确认。所以, 其确认应该是一种非主体化的协同原则和市场评估标准。

6.风险原则。在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中, 为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核算时应充分考虑谨慎性原则。而管理信息的确认是基于未实现的未来利益, 对它的确认应采用风险原则, 以便把企业在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中可能实现的财富和经营风险充分表现出来。

7.相关性原则。在传统会计的框架中, 会计核算既重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又重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但在可靠性和相关性发生矛盾时, 更多的时候选择了可靠性。而管理信息具有很强的对象性。在社会生产经营过程中, 各经济主体有相对的独立性, 它们内部的调控信息只在内部“信道”中传递。因此, 核算时要把具体的管理信息、具体的市场和具体的应用环境联系起来。

三、管理信息成本的确认和计量

管理信息成本是企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进行确认时应分为两种:费用化支出和资本性支出。费用化支出是指企业在管理信息收集、加工、传递、存储等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资本性支出是指企业构成企业资产或预期会导致企业经济利益流出的、惠及几个会计期间的支出。

因此, 管理信息成本的确认因支出类型不同而有所差异。对费用化的管理信息成本, 其确认包括两个方面: (1) 管理信息成本的费用化支出定义; (2) 两个条件: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 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地计量。对于管理信息成本中的资本性支出即资本成本, 其确认也包括两个方面: (1) 管理信息成本的资本性支出定义; (2) 两个条件:与其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 产生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管理信息成本计量一般可采用下列方法:

1.历史成本法。它是根据原始成本计价原则, 将管理信息的取得、发展、保持等实际支出资本化的方法。它主要适用于管理信息系统成本中软件与硬件成本、运行成本、管理信息资源成本的信息商品买价、信息搜寻成本等。

2.重置成本法。它是假设在当前物价条件下, 重新取得、发展、保持管理信息所需要的全部支出资本化的方法。它主要适用于管理信息成本的人力资源成本、管理信息失真纠正支出等。

3.机会成本法。它是指经营决策采取一个最优信息方案时, 要考虑放另一个次优方案的成本, 在选择最优信息方案时, 要失去的可能产生的效果也考虑进去, 将已放弃次优方案可能获得的收益看作是被选用的最优信息方案的机会成本。它主要适用于管理信息失真后放弃产生的损失。

四、管理信息成本核算的基本思路

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条件下, 企业管理信息成本主要发生在信息市场交易和企业内信息运作两方面。因此, 我们在进行管理信息成本核算时, 必须考虑企业内部信息生产与运作的费用和企业外部获得信息所需支付的费用。

在企业内部生产信息的过程中, 必然要涉及信息生产的相应劳动工具。目前, 企业一般将所购买计算机硬件列作固定资产。对于因购买硬件所附带的软件, 未单独计价的, 并入计算机硬件作为固定资产管理;单独计价的, 则作为无形资产管理。由于这些资产都与管理信息的加工、生产有关, 都可为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 为了对管理信息成本单独核算, 宜将硬软件列作“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硬件) ”或“无形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软件) ”加以处理, 同时设置相应的“累计折旧———管理信息系统 (硬件) 折旧”或“累计摊销———管理信息系统 (软件) 摊销”科目对硬软件损耗进行摊销。摩尔定律指出, 计算机的芯片性能每18个月提高一倍, 其价格却会下降50%。实践证明, 硬件价格大幅度下降已是大势所趋, 与此同时, 软件版本快速更新换代也使原先购入的软件提前被废弃, 由此决定企业购入服务器、网络设施等硬软件以资产入账后, 不仅要考虑其加速折旧问题, 同时要计提各信息资产的减值准备。

企业决策所需管理信息也有购买信息“原材料”的问题。无论是通过信息中介还是采用其他方式购买数据或原始信息, 都要支付一定的费用。对信息组织部门而言, 购买原始信息所付费用是一种经常性费用, 应当设置“管理费用———信息使用费支出”科目加以核算。尽管有一部分数据或原始信息无须付费就可以在网上搜索取得, 但搜索成本仍然存在, 例如人工费和网络及计算机等硬软件设施的使用费等, 因此宜设置“管理费用———信息搜索成本”科目加以核算。而鉴于信息处理费用将越来越大, 还需要设置“管理费用———信息处理成本”科目来核算纷繁多样的信息处理费用。除此之外, 信息组织部门还应对某些不能直接计入决策项目成本的费用加以归集, 因此可设置“间接信息费用”科目对诸如存储、传递等环节所发生的费用加以汇总与分配。

五、管理信息成本核算的账务处理

在现代网络技术条件下, 企业管理信息成本主要发生在信息市场交易中, 即企业外部获得信息所支付的费用和企业内部信息市场与运作的费用。管理信息成本中的管理信息系统成本、管理信息组织成本和管理信息资源成本因客观性、相关性等可以运用一定的方法进行确认、记量、记录和报告, 而管理管理失真成本中的纠正支出现实中融合在前3项成本中, 而放弃损失中的前期成本费用也包含于前3项成本, 机会成本却难以计量, 因此不能进行账务处理。

1.管理信息系统成本的账务处理。企业在管理信息加工过程中, 其购买的软硬件成本, 按照目前新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一般将购买的计算机等硬件设备作为固定资产。对因购买硬件所附带的软件, 未单独计价的, 并入计算机硬件作为固定资产来管理;单独计价的, 则作为无形资产管理。为了对管理信息成本单独核算, 可将管理信息加成本分为信息材料消耗、原材料消耗、工资及工资附加和其他组织与管理生产的间接消耗等成本项目, 通过以管理信息产品的品种或服务对象为成本计算对象, 开设成本计算单, 计算其成本。管理信息加工成本的核算要设置若干必要的科目。如设置“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硬件) ”、“无形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软件) ”、“管理费用———管理信息组织成本”等科目, 核算信息加工或服务过程中发生的资本性支出, 如购买各种通讯和信息处理设备所发生的支出和信息员招聘费、培训费、安置费等。发生该项支出时, 借记“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硬件) ”, 或“无形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软件) ”, 或“管理费用———管理信息组织成本”, 贷记“银行存款”、“库存现金”、“实收资本”等科目。设置“累计折旧———管理信息系统 (硬件) 折旧”或“累计摊销———管理信息系统 (软件) 摊销”, 摊销加工过程发生的资本化支出, 摊销时, 借记“管理费用———管理信息系统成本”, 贷记“累计折旧———管理信息系统 (硬件) 折旧”或“累计摊销———管理信息系统 (软件) 摊销”。“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或“无形资产———管理信息[软件]系统”) 与“累计折旧———管理信息系统 (硬件) 折旧” (或“累计摊销———管理信息系统[软件]摊销”) 的差额为尚未收回的信息资本性支出。设置“管理费用———信息处理成本”科目, 核算信息的收益性支出, 如管理信息加工、服务过程中发生的信息材料费用、原材料费用、工资费用和其他间接费用及与本期收益配比而摊销的资本性支出, 费用发生或摊销资本性支出时, 借记该科目, 贷记有关科目。期末将管理信息各成本费用科目的期末余额结转到“本年利润”账户, 核算当期损益。

2.管理信息资源成本的账务处理。企业无论是通过信息服务商或信息中介还是采用其他方式购买数据或原始信息, 都要支付一定的费用。对企业信息组织部门而言, 购买管理信息所付费用是一种经常性费用, 可以设置“管理费用———管理信息资源成本”科目加以核算, 尽管有一部分数据或原始信息无须付费就可以在网上搜索获取, 但搜索成本依然存在, 如人工费用和计算机等硬件、系统软件的使用费用, 因此可以设置“管理费用———管理信息搜索成本”科目加以核算。而鉴于信息处理费用将越来越大, 还需设置“管理费用———管理信息处理成本”科目来核算信息处理费用。除此之外, 管理信息组织部门还应对某些不能直接计入服务产品成本的费用加以归集, 设置“信息间接费用”科目对诸如存储、传递等环节所发生的费用加以汇总和分配。为了核算损益, 企业也应像信息加工一样, 期末将上述管理信息成本费用科目的借方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的借方核算当期损益。

3.管理信息组织成本的账务处理。管理信息组织成本是企业信息组织运行所产生的费用, 包括日常业务费用、人员工资及福利支出等。对这些费用, 企业可以通过“管理费用———管理信息组织成本”进行核算。当费用发生时, 借记“管理费用———管理信息组织成本———业务费 (或工资, 或福利) ”, 贷记“银行存款”或“库存现金”。期末将其转入“本年利润”的借方来核算损益。

摘要:加强管理信息成本核算是控制管理信息成本数量、提高管理信息成本效益的必然要求。本文论述了管理信息成本的核算模式、原则、确认与计量方法、基本思路和具体的账务处理, 特别是明确了管理信息成本中管理信息系统成本、管理信息组织成本和管理信息资源成本的会计记录。

关键词:管理信息成本,核算模式,会计原则,会计记录

参考文献

[1]Gordon Boyce.Information Costs and Institutional Typologies:A Re-view Article[J].Australian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 1999, 39 (1) :72-77.

[2]Shripad Pendse and Nathan Kling.Information Costs, Transactions and Organizational Boundaries[J].American Business Review, 1995, 2 (2) :40-44.

[3]W Bruce Allen.Deregulation and Information Costs[J].Transportation Journal, Winter, 1990:58-67.

[4]李天民, 叶春和.论管理会计中的信息成本与信息价值[J].会计研究, 1989 (1) .

[5]林万祥, 苟骏.风险成本管理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6]符刚, 步丹璐, 林万祥.论管理信息成本的集成[J].财会月刊:理论版, 2007 (11) .

如何从核算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篇8

1.1 筛选过程中具体标准的选择。

究竟哪些数据能够进入会计信息系统, 其选择、确认的标准有: (1) 可确定性, 指与该项目有关的未来经济利益是否能够流入或流出企业。如果不能产生经济利益或者产生的经济利益不能流入或流出企业, 这样的数据不能进入会计信息系统。 (2) 可计量性, 指只有能够用货币表现的经济业务产生的数据才能进入会计信息系统。该标准简化了会计处理的程序, 方便了会计操作, 它是会计信息得以量化的基础。 (3) 相关性, 它强调会计信息要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增强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4) 可靠性, 即会计信息是真实的、可核实的、中性的。

1.2 定性过程中具体标准的选择。

这个阶段涉及两个问题: (1) 时间的确认, 指进入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 是在本期进入还是在以后期间进入。现代财务会计是以权责发生制及由其派生出来的收入实现原则和配比原则作为确认依据的。如果确认依据选择不当, 将会直接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2) “身份”的界定, 即确认数据进入哪种会计要素。首先要判断经济业务使哪些会计要素的内容发生了变化, 进而确定所产生的数据归入哪些会计要素中。如果“身份”的界定不明确, 就将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

2 会计计量的核算方法

2.1 计量属性的选择。

(1) 选择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属性。由于历史成本是取得资源的原始交易价格, 因而具有可靠性, 并且其计量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很丰富。这些优点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但是, 在物价变动时, 其可比性、相关性下降, 收入与费用的配比缺乏逻辑统一性, 经营业绩和持有收益难以分清, 非货币性资产和负债出现低估现象, 难以揭示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 (2) 选择现行成本作为计量属性。这种计量属性能避免价格变动虚计收益, 反映真实财务状况, 客观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但是, 确定重置成本较困难, 无法与原持有资本完全吻合;同时, 它仍然不能消除货币购买力变动所带来的影响, 也无法以持有资本的形式解决资本保值问题。 (3) 选择现行市价作为计量属性。以现行市价作为资产的现时价值, 能评价企业的财务应变能力, 消除费用分摊的主观随意性满足决策相关性的要求。但是, 它无法反映企业预期使用资产的价值, 因而并非所有资产、负债都有变现价值, 并且它违背了持续经营假设的基本前提, 即假设企业随时处于清算状态, 动摇了会计核算的基础。 (4) 选择可实现净值作为计量属性。虽然这种计量属性能反映预期变现能力, 体现了稳健性原则, 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但它不适用于所有资产。例如, 无形资产的可实现净值就很难确定。

上述四种计量属性, 各有其优缺点, 对会计信息质量既有正面影响又有负面影响, 因此在操作中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切忌全面否定或者全面肯定。

2.2 计量标准的选择。

计量标准 (计量单位) 指计量对象就某一属性进行计量时具体使用的标准量度。可供选择的计量标准有两种: (1) 名义货币单位; (2) 固定货币单位 (指实际购买力不发生变动的货币单位) 。

这两种计量标准也各有利弊, 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是辩证的。选择名义货币单位, 虽然可以简化会计核算, 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但是存在通货膨胀时, 名义货币贬值, 很容易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采用固定货币单位, 可以增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一致性, 但是增加了核算的环节, 会计信息的反映更加依赖于会计人员的素质, 这在无形中增加了人为因素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2.3 计量模式的选择。

计量属性和计量标准不同的组合就构成了不同的计量模式, 计量模式有十种。这十种计量模式各有利弊, 应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作出选择。

3 会计记录的核算方法

3.1 记录方法的选择。

在记录过程中, 经常采用的核算方法包括:复式记账、账户设置、编制会计分录等, 这些都是为了规范会计信息形态而设置的。除此之外, 还可以通过会计核算方法的设计和使用达到提供特殊信息的目的。如企业在购进存货时对销货方给予的现金折扣, 采用什么方法、通过什么科目来记录现金折扣的取得或丧失。在总额法下, 购入材料按折扣前的总价确定成本, 取得折扣作为入库材料成本的减项或作为理财收益;如果由于财务管理不力, 资金不能及时到位而导致超过折扣期付款, 不能取得折扣, 在账面上无需做任何反映。而在净额法下, 购入材料按折扣后的净额确定成本, 取得折扣在账面上不做任何反映;如果由于超过折扣期付款而不能取得折扣, 则要将丧失的折扣额计入“现金折扣损失”账户, 其正好反映了企业财务管理的低效率。《企业会计制度》要求企业采用总额法对现金折扣进行会计处理, 但为了改善财务管理, 也为了减少存货成本中计价存在的不确定性, 提倡采用净额法进行存货核算。

3.2 记录手段的选择。

《会计法》关于记账规则的规定并没有涵盖所有具体的会计业务, 各单位需要根据法律规定, 结合本单位会计工作实际, 在与《会计法》的规定不相抵触的前提下, 制定单位内部的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制度。由于会计电算化的普及, 许多企业开发了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使用会计电算化方式进行会计核算, 大大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和会计信息的质量。现代网络技术正在改写传统的信息交换方式和时间。在互联网上披露财务报告顺应了全球网络化发展的需要, 其具有时效性强、信息量大、发布面广、成本低、披露规范、减少失真等优点。

4 会计报告中的核算方法

4.1 会计信息列报方法的选择。

会计报表采用表格形式, 由于该形式的限制, 只能概括地反映各主要项目, 对于各项目内部的情况以及项目背后的情况往往难以在表内反映。比如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账款只是年末账面价值, 至于各项应收账款的账龄情况就无从得知, 而这方面信息对于会计报表使用者了解企业资产质量又是必要的。因此, 企业就会利用会计报表附注来提供应收账款账龄方面的信息。再如, 在资产负债表中, 部分资产项目以其账面价值列示, 提取的减值准备项目单独在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内反映, 与资产负债表相结合, 不仅可以真实地反映接近现行市价的资产, 而且可以再现资产的账面价值, 使会计信息更真实、全面。

4.2 会计报表附注说明的内容选择。

依前所述, 对于一项经济业务, 可能存在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 如果不交代会计报表中的项目是采用什么方法核算的, 就会给会计报表使用者理解会计报表带来一定的困难;或者由于会计法规发生变化, 企业改变了某些项目的核算方法, 为了帮助会计报表使用者更好地理解会计报表的内容, 就应通过会计报表附注进行补充说明。

4.3 披露的充分程度的选择。

会计核算信息 篇9

一、我国慈善组织会计核算和财务信息披露发展现状

1.我国慈善组织会计核算的现状。近几年来, 我国为了加快慈善立法的进程, 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救灾捐赠管理暂行办法》、《红十字会法》等。然而在会计法规体系方面却没有专门的一套适用于慈善组织会计的法律法规, 不同的慈善组织实行不同的法律准则。由于慈善组织本身的特征, 在慈善组织会计中并没有考虑到, 使得《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中的会计科目并不符合慈善组织的会计核算。又由于各种单位执行不同的会计规范, 使得慈善组织的会计核算缺乏可比性。再者, 《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中成本费用的科目设置不合理, 使得报表使用者不能直接从账目上获得收入和费用的关系。

2.我国慈善组织财务信息披露的现状。慈善组织信息公开性不强。由于我国的慈善组织由政府主导, 具有非常浓厚的官办色彩, 从而导致我国的慈善组织不善于向社会公众公开信息, 也不愿意使其披露的信息接受外部的审计监督。最主要方面就是善款使用详情不完全公开, 这会导致社会公众不能较好地评价资金的使用效率以及组织的运作效率。如果捐赠者不能真实的了解资金使用是否符合他们的预期, 或者不能够及时了解资金使用情况, 这就会引发公众对慈善进行抗议。经过网上调查各个地方的慈善组织的财务信息公告, 可以发现:只有极少数的慈善组织能够对该组织的财务信息进行持续性的公示。其中社会公众最为关心的善款的去向和使用效率、资金的数量以及高管的薪酬等信息披露不全。与我国相比, 国外的知名慈善组织却比较公开透明, 他们每年都会像企业一样严格按照审计制度对其财务报告进行审计, 做到公开透明。

二、我国慈善组织会计核算和财务信息披露问题成因

1.我国慈善组织会计核算问题成因。 (1) 会计制度与会计规范不统一、不完善。首先, 我国慈善组织没有一套统一的的会计规范, 不同的单位执行不同的会计法规。一个完善的制度既能够为组织运作提供一杆标尺, 又能规范组织行为。但是我国慈善组织的会计处理游离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之间, 并没有统一的会计处理原则。其次, 会计主体身份混乱, 慈善组织的双重管理模式使他们选择不进行企业登记, 不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再其次, 会计核算违背可比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并且严重影响我国慈善组织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最后, 由于会计核算不准确、记录不规范, 核算内容不完整, 以及我国慈善组织会计核算与国际管理不相符合等问题, 使得我国慈善组织会计规范还要再做进一步的改进。 (2) 我国的慈善组织专业会计人员质量不高、配备不足。由于我国慈善组织的重要性一直没有受到重视, 其中的会计工作人员老龄化问题严重, 人员素质配备不高。许多会计工作人员都是从其他岗位退休而调过来的, 并不是像普通企业那样具有充满激情活力并且能够适应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年轻的会计队伍。 (3) 会计监督机制尚不完善。首先, 我国的慈善组织政府审计往往只是流于表面形式, 通常是“只审不计”。在实际工作中, 在出具审计报告时只有少数部分慈善组织会经过严格的程序进行, 其他大部分的慈善组织由于意识不足、审计成本等因素的影响都未能严格出具审计报告。其次, 由于我国慈善组织没有统一的会计监督机制致使会计监督都分散在不同的管理条例中。

2.我国慈善组织会计财务信息披露问题成因。 (1) 慈善组织对财务信息披露不公开、不透明。作为起步较晚的慈善事业, 一直不需要对外公开, 被大家认定为是慈善组织的内部秘密。然而, 随着随着近几年来公益事业丑闻的爆发, 例如“嫣然基金事件”、“卢美美事件”、“郭美美事件”等频频爆发, 使得公众对慈善组织丧失信任度。 (2) 慈善组织对财务信息内容不全面、缺乏可比性。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可以看出大多慈善组织披露的会计信息大部分是关于慈善组织的基本会计信息情况, 没有具体这个慈善组织的情况, 比如像善款的使用与分配情况, 这些在公开的财务信息中并没有披露出来。 (3) 政府部门对慈善组织的监管力度不够。政府的有效监督是导致我国慈善组织财务信息披露不透明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近几年慈善事业的快速发展, 不少丑闻的频频爆发, 慈善组织社会公信力的严重下降一部分原因是我国政府对慈善组织的监管力度还不够, 主要表现在政府对会计信息的监管不完善。首先, 慈善组织实行业务主管部门和登记机关的双重管制, 这种管制致使法律监管主体的混乱。其次, 现阶段我国还未颁布一套完整规范慈善组织财务信息的法律法规, 致使政府对慈善组织的监管意识不够。

三、完善我国慈善组织会计核算及财务信息披露的对策建议

1.关于完善慈善组织会计核算问题建议。 (1) 加强慈善组织会计的改革化进程,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我国强化慈善组织会计的改革能使我们的慈善组织更快更健康的发展, 主要表现:有利于加强对慈善组织的内部与外部会计的监管, 提升会计改革化进程;有利于慈善组织的社会公信力和透明的提高;有利于慈善组织积极健康向上, 促进发展速度与质量;有利于我国的慈善组织走向国际化, 走上国际化道路。通过完全统一的会计制度使得慈善组织会计核算问题得以有效地解决, 提高信息披露程度。 (2) 加快完善我国慈善组织会计人才队伍的建设, 添加年轻力量, 保持活力。由于我国慈善组织会计人员老龄化程度高, 缺乏年轻人才, 综合质量不高, 对慈善组织发展造成一定阻碍。要想使得慈善组织焕发活力, 更好更快发展, 加强年轻队伍建设是必要的。 (3) 加强会计监督机制, 建立独立的评估审计机构。我国现在最稀缺的监督力量为独立的评估审计机构, 该机构是按照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形式注册成立专业性较强的独立第三方评估监督机构。这些机构能促进慈善组织间的横向联系与沟通, 能为公众提供全面、快捷的慈善组织信息, 更有效的帮助社会公众选择更为合适的捐赠对象。通过设立独立的评估审计机构, 能够让慈善组织提高需要披露有效会计信息的重要性, 加强信息公开透明度, 提高财务信息。

2.关于完善慈善组织财务信息披露建议。 (1) 加强慈善组织财务信息公开性、透明性。近年来, 随着我国慈善事业的快速发展, 丑闻的相继爆发, 社会公众对慈善组织的信任度下降, 使得其公信力下降。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的慈善组织财务信息披露意识不高, 没有使其财务信息公开化、透明化。 (2) 提高慈善组织财务信息内容的全面性、可比性。首先, 由于我国慈善组织披露的会计信息大部分是关于慈善组织的资产、负债、现金流量等情况, 大部分捐赠者所关心的具体的善款的使用情况及分配情况没有披露, 这种信息内容的不全面性使财务信息使用者不能更好地了解情况。因此, 提高慈善组织财务信息内容的全面性具有巨大作用。其次, 由于我国慈善组织登记模式的多样性, 各个慈善组织执行的会计制度不一样, 因此, 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会计规范制度能够提高各慈善组织信息内容的可比性, 在对比中更健康地发展自身。 (3) 加强政府部门对慈善组织的监管力度。首先, 我国的慈善组织实行业务主管部门和登记机关的双重管制, 这种管制致使法律监管主体的混乱。其次, 现阶段我国还未颁布一套完整规范慈善组织财务信息的法律法规, 致使政府对慈善组织的监管意识不够。针对以上两种情况, 我国政府部门需要实行一种统一的登记制度, 使得慈善组织有序可行。

会计信息化辅助生产核算模型创意 篇10

关键词:成本核算,辅助生产,多元方程,单位成本

创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离不开成本核算, 准确、及时的成本信息是企业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中, 成本核算系统商品化尚不成熟, 求解与辅助生产部门相关的多元方程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问题引出

某大型公司设有六个辅助生产部门, 分别提供六种劳务产品 (见表1) 。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 首要的是计算出各劳务产品单位成本并将辅助生产费用分配到各受益生产部门。

二、建立模型

在计算分配辅助费用的方法中, 代数分配法客观、精确, 逻辑上演绎最为严谨, 计算量大的缺陷正好由计算机弥补。使用代数分配法的第一步是要正确地列出代数表达式, 为表述简洁, “第一辅助生产车间”简述为“一车间”, 其他顺序同, 表达式规律为:

一车间分配前费用+一车间用二车间劳务量×X2+一车间用三车间劳务量×X3+一车间用四车间劳务量×X4+…+一车间用N车间劳务量×Xn=一车间劳务总量×X1;

二车间分配前费用+二车间用一车间劳务量×X1+二车间用三车间劳务量×X3+二车间用四车间劳务量×X4+…+二车间用N车间劳务量×Xn=二车间劳务总量×X2;

……

N车间分配前费用+N车间用一车间劳务量×X1+N车间用二车间劳务量×X2+N车间用三车间劳务量×X3+…+N车间用N-1车间劳务量×Xn-1=N车间劳务总量×Xn。

上述X1至Xn是各辅助生产劳务的单位成本, 用a表示劳务量, 用b表示分配前费用, 则表达式为:

整理常数项在右边, 其他项在左边, 对应的联立方程为:

根据上述资料和建模规律该公司的数学模型为:

三、求解模型

1. 排列组合的规律性。计算N级行列式, 先研究行列式各项的元素排列组合规律, 由简到繁逐步深入。

(1) 二级行列式。二级行列式的项数:2!=2×1=2项。

式 (1) 行标是连续自然数由小到大, N级行列式都是如此, 为便于研究规律, 式 (1) 简化成 (1.2) - (2.1) , 括号中的数字表示每个元素的列标, 列标的逆序是偶排列取正号、奇排列取负号。

(2) 三级行列式。三级行列式的项数为:3!=3×2×1=6项, 如表2所示。

在表2可见三级行列式的形成规律是在二级行列式的基础上将新增元素分别放在每项的前边、中间和后边。另一个规律是正号项列标排列是“逢3变1只加1”, 负号项列标排列是“逢1变3只减1”。

(3) 四级行列式。四级行列式的项数为:4!=4×3×2×1=24项, 如表3所示。

由表3可见四级行列式的各项排列组合是在三级行列式的基础上, 将新增元素分别放在每项的前边、中间和后边。而正负号项列标的排列规律消失。

上述研究可以发现通过连续递增可以直接写出任意级行列式排列组合, 因此计算一个N级行列式, 就需要算N!项, 当N增大时, N!极速增大:

当N=5时, 5!=5×4×3×2×1=120项

当N=6时, 6!=6×5×4×3×2×1=720项

当N=8时, 8!=8×7×6×5×4×3×2×1=40 320项

当N=10时, 10!=10×9×8×7×6×5×4×3×2×1=3 628 800项

但实际中N取自然整数, 一般定义域为 (1, 8) 中。

2. 解模型思路。

(1) 建立列标数据库表。三级行列式的列标数据库表与表2分析的数据对应, 如表4所示。

利用N3表可按前述规律生成4级表, 4级表再生成5级表, 逐级递增直到所需N级。

(2) 扩展生成N6表模块设计。为解决前述问题, 需研究五级扩展六级的列标表, 主要程序框如图1所示: (1) 打开“N5表”, 用两个循环语句将列标数据赋给两维数组变量u (5, 24) 。 (2) 打开“N6表”, 另外用两个循环语句控制流程, 用外循环控制列数不超过6列, 内循环控制行数不超过120行, 满足两个条件时, 向“N6表”中加一条空记录。 (3) 先写入记录编号, 然后用一个多重判断语句, 控制增加的元素6应写入N6表中哪个位置。 (4) 直到:6列×120行=720项, 全部写入N6表中结束。

(3) 计算六级行列式模块设计, 如图2所示:

具体步骤为: (1) 打开“辅助成本表”, 结构如表5所示, 读全部数值数据赋给二维数组变量Sl。 (2) 将劳务量数据赋给交互为0的数组变量, 并乘“-1”, 变量Sl× (-1) 赋给运算变量hl, 打开“N6表”。 (3) 用三个循环语句进行运算, 第一个控制计算行列式的个数, 第二个控制行数, 第三个控制列数。 (4) 当不超过6列时进行连乘, 达到6列后计算该项的逆序数, 并判断是否加负号。 (5) 计算完系数行列式后, 将常数列数据换下第一列数据, 以此类推, 直到7个行列式全部算出。 (6) 计算单位成本写入“辅助成本表”, 如表5所示。

为表述与数学模型一致, 循环变量终值分别设置常数7、120和6, 若改成变量或表达式N+1、 (N-1) !和N可计算任意多元行列式。

3. 通过逻辑模型计算辅助生产劳务单位成本, 如图3所示。

(1) 通过加工点 (1) 将“N3表”逐步扩展为“N6表”, 以备计算所用。

(2) 仍由加工点 (1) 编辑辅助成本表项目, 然后生成“辅助成本表”结构。

(3) 经过加工点 (2) 输入各项目数据, 并保存到“辅助成本表”中。

(4) 当计算单位成本时, 分别打开“辅助资料表”、“N6表”和“辅助成本表”, 读入数据参加运算, 完成后写入“辅助成本表”中。

(5) 存盘结束后 (2) 自动调用 (3) 显示运算结果, 如表5所示。

参考文献

上一篇:海域使用后评价下一篇:合理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