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观察品质培养管理

2024-07-25

学生观察品质培养管理(精选五篇)

学生观察品质培养管理 篇1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观察品质

现代心理学认为, 观察是思维知觉的高级状态, 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持久意义的知觉活动。它不仅是认识客观事物的重要途径, 也是智力发展的基础, 它不是一种消极的注视和被动的感知, 而是有一定积极的思维活动。数学教学中的观察, 就是有意识地对事物的数和形进行感知的活动, 如图形的识别、规律的发现以及认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归纳概括能力的形成等都离不开观察, 离不开我们对数学符号、字母和数字或文字所表示的数学关系式、命题、问题及对图表、图像以及集合图形的结构特点的观察, 良好的观察能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效果。所以, 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品质,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 引导学生主动感知, 培养学生观察的目的性品质。

在观察过程中, 人不可能同时对所有的事物感知, 往往把感知的对象集中在少数事物上或具有鲜明特征的事物上, 也就是说知觉具有选择性。根据知觉的这一特性, 必须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目的, 让学生围绕目的, 主动地选择感知的事物进行观察, 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感受性, 思维也才能清晰准确。例如在椭圆定义的多媒体演示实验中, 目的是要得出椭圆是怎样形成的, 而不在于椭圆的图形本身, 因此在演示过程中, 就要引导学生把观察的重点放在: (1) 在准备演示椭圆时, 应注意两个定点及定长 (无弹性的绳子) , 且绳子的长要大于两个定点之间的距离。 (2) 在椭圆的演示过程中, 什么在不断地变化, 什么不变化 (动点及动点到两个定点的距离是在不断地改变;动点到两个定点的距离和不变) 。只有抓住这一点, 才能顺理成章地得出椭圆的定义:平面上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所以我们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 一定要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地观察, 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 提醒学生注意观察顺序, 培养学生观察的全面性品质。

观察的全面性是指通过观察能反映事物的全貌以及个部分之间组成的联系, 能指出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感知对象所能反映的各种可能情况。要全面地反映事物的本质, 就必须要按照观察的目的, 遵循观察对象的内在规律, 确定观察的先后顺序。随意、马虎、片面的观察, 所能得到的知识必定是局部的, 有时甚至是错误的。例如, 要求写出从a、b、c、d四个不同的元素中任取三个元素的所有排列。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按照以下顺序进行:先确定从四个不同元素中取出三个元素的组合, 有4种组合, 然后对于每一种组合都有6种不同的排列。最后可以得出共有24种不同的排列。这样按照顺序依次进行, 既简单明了, 又可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实践证明, 在教学中注重观察程序对培养学生观察的全面性, 的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三, 指导学生利用数学实物模型, 培养学生观察的客观性品质。

所谓观察的客观性是指培养能够摆脱不利因素的干扰, 如实反映客观事物, 为总结规律、概括结论提供可靠的信息。在多数情况下, 人们的观察结果与事物是相符的, 可也有在个别情况下, 由于学生在知识和经验方面的局限性, 观察的结果和客观事物不相符合, 为了消除这种错觉, 我们必须利用数学实物模型, 培养学生观察的客观性。例如在正方体AC1中, 要求学生观察两条异面直线AC、A1B之间的夹角, 我们可以将直线A1B平移至直线D1C, 将其化为相交直线的夹角即∠ACD1。

如图1所示:绝大多数学生都通过观察得到这两条异面直线夹角是90°, 但事实上不是这样的, 于是要求学生利用实物模型继续观察, 发现连接AD1, 显然△ACD1是个等边三角形, 易知∠ACD1为60°, 即为题中所求两条异面直线的夹角。所以我们在立几的数学教学中, 为使学生尽可能地理解, 尽量使用数学中的实物模型, 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就可以指导学生摆脱一些主观因素的影响, 如实地反映客观的结论从而培养学生观察的客观性。

第四, 帮助学生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 培养学生观察的精确性品质。

事物的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部表现, 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关键。观察的精确性在于不满足于已了解事物的全貌, 还要精确地把握事物的特征, 认识事物的本质。因此, 揭示事物本质特征的过程, 也就是培养学生观察精确性的过程。例如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时候, 可以先出示长方体的模型, 要求学生观察后说说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是长方体, 学生都能认识到现实生活中的这些物体尽管大小不同, 但都是长方体。这时学生仅仅看到了长方体的表象, 在这个基础上, 还要引导他们观察长方体的本质特征。要求他们从三个方面观察 (面、棱、顶点) , 长方体共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相对棱的长度怎样?相对面的面积怎样?从而总结出长方体的本质特征:有6个面, 每个面都是长方形, 并且相对面的面积相等;有12条棱, 相对棱的长度相等;有8个顶点。学生认识了以上几点后, 把几种长方体斜放在不同的位置, 问学生是否还是长方体?通过观察, 学生认识到判断长方体要看面、棱和顶点, 与位置无关, 这样就加深了对长方体本质特征的认识。在此基础上, 学生来认识正方体也就轻而易举了。所以在认识事物时, 一定要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 从而培养学生观察的精确性。

第五, 点拨学生发现问题的隐含条件, 培养学生观察的深刻性品质。

观察的深刻性是指通过观察能发现事物的隐含条件, 能根据事物的特征, 归纳、概括出事物的变化规律。在数学教学中, 解题是学生经常性的学习实践, 问题的隐含条件是题中含而不露的已知条件, 它们常常巧妙地隐藏在题目中, 很不容易被人们所察觉。例如, 已知方程4x2-4mx+m+2=0的两个实根分别是α、β, 求α2+β2的最小值。学生会想到用根与系数的关系:。将α2+β2= (α+β) 2-2α·β进行整理, 然后将其代入配方得出。所以学生得出结论:最小值是。看其解题过程似乎无懈可击, 但其实他们忽略了其中Δ≥0这一隐含条件, 根据这一隐含条件应先确定取值的范围, 以此来确定α2+β2的最小值。因此在解题中,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来发现问题中的隐含条件, 引导学生挖掘隐含条件的过程, 也就是培养学生具有观察深刻性品质的过程。

学生观察品质培养管理 篇2

从初中升学入高中后,在初中成绩优秀的学生面临一次重新排位,心理波动大,有些学生由于感觉到失去了原来的位置,心理负担过重,影响了高中阶段的学习,有些学生可能从此一题不振,以至于成绩滑落很快,结合自己的经验,下面我谈一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1、清醒认识自己,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尽管这些学生在稳中有降自的原学校都是佼佼者,面对重新定位,有些学生(特别是90后的学生)抗挫折力差,进而使自己  天闷之不身,失去了学习的激情。因此,新生入校后,要与学生多交谈,了解学生在初中的学习情况,分析本班学生的优点和该学生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认清自己的缺点,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定位,避免期望过高,考试后失望过大,进而失去自信。同时,可以帮助学生认清上高中后自己的缺点,通过自己的加倍努力,使自己产生学习的激情和兴趣。

2、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大部分优秀学生对自己都有很高的要求,但进入高中后,随着课程难度的增大,有些学生会表现出心理烦燥和,针对这种情况班主任要耐心细致地与这些学生进行谈话,主要从学习方法的改进,以及该生表现的问题入手,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放松心态,重树信心。

3、帮助学生制之详细的培优计划、培优工作从高一入校后就要全面展开,而不能等到高三后才开始关注培优。从历年的.高考来看,影响优秀学生冲刺名牌院校的因素很多,其中有一就是学生到高三后会形成自己的弱势学科,到高三后由于复习时间紧张,无法抽出充裕的时间加强,因此从高一开始,帮助学生制定详细的培优计划要从帮助学生制定在高一、高二完成弱势学科的加强开始,例如,本届考生通过第一次月考、期中考试后我发现崔毅、黄小磊、石富童、张晓涛是21班有潜值的学生,但这4个男生英语存在明显的缺陷,通过与学生、家长沟通,使学生家长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尽而自觉制定了加强英语学习的计划,经过近一年的实践,崔毅、黄小磊几人的成绩有了较大的提高,特别是崔毅的英语始终位于全年级的前列,这样,下期培优的方向就变为全面开花,各科齐头并进。

4、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加强自己的业务学习,用自己扎实的业务素质,良好的教学艺术,使学生、家长对你充满信心,同时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帮助学生了解名校,名校的优势学科,使学生找到自己努力的目标。让学生找你交流,让你指出自己距离目标的差距,进而使学生充满信心,充满能量地学习。

通过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使自己认识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帮助学生修已生标,直至到达终点。

化学教学中学生观察品质的培养 篇3

一、选择感知对象,培养观察的目的性

在观察过程中,人不可能同时对所有的事物感知,往往把感知的对象集中在少数事物上,也就是说知觉具有选择性。根据知觉的这一特性,必须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目的,让学生围绕目的,主动地选择感知的事物进行观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感受性,思维也才能清晰准确。例如,做“镁带在空气中燃烧”这一实验,目的是要导出“化学变化”这一概念,而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的物质生成。因此,要引导学生把观察的重点放在燃烧前后镁带的变化上,而非“燃烧时发出的耀眼的强光”这一现象。

二、注重感知程序,培养观察的全面性

观察的全面性是指通过观察能获得事物的全貌以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这就必须根据观察的目的,遵循观察对象的内在规律,确定观察程序,有计划、有步骤地观察,若马虎粗心,随心所欲,所获得的知识就可能是局部的,支离破碎的。

对化学实验的观察一般按下列顺序进行:①观察装置图,选择所用的仪器,了解它们的用途和用法;②观察反应物的颜色、状态;③注意反应发生的条件,同时注意观察发生的现象;④观察反应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等。

三、抓住本质特征,培养观察的精确性

事物的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部表现,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关键。观察的精确性表现在,不只满足于了解事物的全貌,更重要的是精确地把握事物的特征,认识事物的本质。所以,揭示事物本质特征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观察精确性的过程。

与此同时教师在设置教学内容时,也可以程序性地进行引导:

1.根据教学目标体系,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智能结构同步发展,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同步进行,课堂教学与课外指导同步进行,教师讲授与学法指导同步进行,信息传递与反馈调节同步进行,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同步进行。

2.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实际和教学条件来选择教法,将教学内容、形式、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3.广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观察力。

4.引导学生领悟和掌握五环节(预习、上课、复习、作业、自测与小结)学习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品质与素养。

总之,只要方法得当,学生们一定会在轻松趣味地学习化学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握观察方法培养观察品质 篇4

一、数学观察的方法

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 实质上就是完成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的过程.要实现这种转化, 必须坚持科学的观察方法, 因为任何方法和技巧的妙用都基于数学观察功底的深浅.对同一数学材料进行观察, 如所选择的观察角度不同, 往往会产生不同的观察效果.善于选择数量关系、数式的结构特征以及内在规律等进行观察, 是数学观察能力较强的体现.数学教师要指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学习数学, 认真观察题目的已知条件和解题目标, 弄清题目的结构特征, 在观察中思考, 在思考中观察.从而从大处着眼看题型, 抓住共性, 选择好数学思想方法;从小处着眼看特征, 运用好技能技巧, 为选择解题方法提供决策依据.

数学观察的主要方法有全局性观察、动态性观察和联想性观察等.所谓全局性观察是指从数学问题的整体入手, 进行全方位和多角度的观察, 从而发现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共性与差异, 找出内在联系, 获得整体认识.动态性观察是指在动态中揭示数学问题的辩证规律, 从而用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来观察、分析、处理数学问题.联想性观察是指通过多个不同的角度对数学问题中的数、形、结构特征进行观察, 从而获得数学问题的接近性和对比性联想, 发现数学材料之间的必然联系, 进而使生疏的问题熟悉化, 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二、数学观察品质的培养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数与形是数学研究的两类基本对象, 它们既有密切联系, 又有各自的特点, 教师要恰当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 向学生提供观察资料, 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数学观察.如, 在进行从具体事例概括出定义的观察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寻找事物的本质属性;在进行从具体事例中抽象出一般规律的观察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对象的共同规律;在进行从特殊现象过渡到一般结论的观察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特殊与一般的区别和联系.

所谓数学观察品质主要指观察的准确性、全面性、深刻性、敏锐性、灵活性、广阔性等.在数学里, 无论是数还是式子, 均有规律可循.下面就举例说明在解题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察品质.

1. 引导学生观察数量关系, 培养数学观察的准确性、敏锐性.

观察分析:本题若要逐个相加, 运算十分繁杂, 如果注意数据的排列顺序, 便发现每个括号内都是同分母分数的加法, 它们的分子依次是小于分母的所有自然数.

解题教学中, 若能针对所给数据, 观察数量之间或数量内部的关系, 便不难发现解题捷径.经常训练学生观察数量关系, 可使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 提高学生数学观察的敏锐性、准确性.

2. 引导学生观察数式结构, 培养学生数学观察的全面性.

例2若a∈R, 求证:a8-a5+a2-a+1>0.

观察分析:根据字母次数的特点, 不妨令a4=x, 则问题转化为证明:f (x) =x2-ax+ (a2-a+1) 的值恒为正从⊿= (-a) 2-4 (a2-a+1) =-3 (a-32) 2-38<0, 可知对任意的实数f (x) >0恒成立, 故原不等式得证

数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观察与思考数学问题时, 着眼于结构的整体性, 有利于确定解题的入手方向或总体思路.

3. 引导学生观察式子特征, 培养学生数学观察的深刻性.

培养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 篇5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民族素质,而德育即品德教育,是以提高品德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活动。个性心理品质是人的品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人的意识倾向性和稳定而又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是指人的情感、意志、性质、爱好、气质等心理品质。个性心理品质教育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对于促使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德育和心理教育密切联系,相互渗透,尤其是在现阶段整个社会大背景下,学生的品德问题、心理障碍问题日渐增多,这就要求我们用科学规范的、可操作、有实效的方法去感染教育学生。立足于面向全体学生,坚持正面教育,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积极乐观的情感品质;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正常的竞争心理。必须加强对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下面试谈在德育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

一、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情感品质

当代学生情感丰富,活泼向上,富有朝气,但又容易偏激,有时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因此,帮助学生培养积极乐观的情感体验,克服消极的不愉快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感就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积极、乐观的情感可以促进学生智力活动的发展。在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情感上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去做。

(1)培养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教师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使知情交融,情通理达。针对学生的消极情感,教师也要阐明危害,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提高学生对情感的认知,从而教会学生进行自我情感调节,培养有利于健康成长的积极情感。

(2)教师要动之以情,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恰当地表达教材中所蕴含的情感因素,在生活和工作中对学生的亲近、热爱、信任、期望等情感,都会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有助于对学生健康情感的培养。

(3)教师要努力训练学生的意志。必须培养学生的毅力及自我控制能力,使他们自觉地以高尚的情感抑制庸俗的情感,用积极的情感战胜消极的情感,培育抵御各种不良诱惑的能力和意志。

(4)教师要合理利用地方人文资源陶冶学生情感。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优越的地域环境,挖掘当地文化资源、民俗资源、自然资源中的教育成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培养他们积极的乐观的生活情感品质。如可以组织学生到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参观访问,到附近的名胜古迹观光等,培养“爱我汕头,建设侨乡”的情感。

二、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人的意志总是有明确的目的,即能够清晰地意识到主体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意志总是能够对人的内部活动实行调节和控制,积极的健康的意志活动一般具有意志的自觉性、意志的果断性、意志的坚韧和意志的自制性,并且这几种品质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在学生的德育活动中应始终坚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1)启发学生正确认识挫折。应让学生认识到:挫折具有普遍性,可以说,挫折也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每一个人都会遇到。挫折是客观存在的,关键是我们怎样认识它和对待它。面对挫折,能做到不灰心,不低头,不后退,坚韧不拔,敢于向挫折挑战,就能把挫折当作进步的阶石、成功的起点,从而不断取得进步。

(2)培养学生勤奋刻苦的精神。在殷实的小康社会,由于物质生活资料的充分和精神产品的丰富,学生往往缺乏危机感和上进心,不能深刻认识劳动果实的获得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认识不到生存竞争的残酷性。所以,弘扬勤奋刻苦的心理品质,使学生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就显得尤为必要。(3)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不怕失败,自觉磨炼。

教师要鼓励信心不足的学生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克服怯懦、优柔寡断等不良意志品质,培养意志的果断性、自制性和坚韧性。特别要鼓起勇气,大胆参加班级活动,进而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在集体活动中见贤思齐,虚心向别人学习,开动脑筋,集思广益,尽力做好每一件事,尽心格守本职工作。不怕犯错误,犯了错误立即纠正。不怕失败,失败了重头再来。雷锋说得好:“不经历风雨,长不成大树;不受百炼,难以成钢。”坚持经受集体活动的锻炼和经受失败的磨炼,可以使我们开阔眼界,增长才干,丰富人生阅历,增添成就感,提高耐挫力,激发和巩固自信心。

三、培养学生的利他行为与合作精神品质

现代社会虽已是一个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但竞争并不排斥对他人的关心和帮助,并不排斥团队的合作精神。现代社会的竞争应当是理性的,是实力的竞争,一个人要发挥出自己最大的能动性就必须具备利他精神与合作精神。社会要求我们在培养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时,要努力纠正商品社会中一些不良现象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培养学生的同情心、爱心、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合作精神,让学生真正懂得学会与人相处,从内心深处尊重别人、理解别人,真心诚意关心别人、帮助别人。

(1)培养学生善待他人,融洽人际关系。首先,要教育学生善于对师长和同学微笑。微笑是友善的信号,会给别人带来温暖和欢乐,也会得到别人的喜欢,从而赢得别人与自己主动交往,使自己摆脱孤独感和寂寞感,内心充实,心情舒畅,不断产生信心和力量。其次,在与他人交谈时,适当、真诚地赞美别人,欣赏别人的优点,会使别人感到高兴,别人也会投桃报李,夸赞你的闪光点,使你有如沐春风之感,信心大增。再次,在生活上、学习上主动帮助同宿舍、同班同学,进而帮助其他人,这样,不仅赢得了别人对自己的好感、赞扬和帮助,也使自己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2)培养学生具备爱心。教育学生把爱心献给需要帮助的人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如当有人因家境贫寒,生活发生困难时捐钱捐物;学习成绩优秀的主动帮助学习一般的;班上同学生病住院,大家争着上医院陪护,使同学感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和同窗情谊,使校园充满着团结协作,洋溢着爱。同学们平等相处、互帮互学,蔚然成风,形成了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竞争心理,潜移默化中不断地培养了学生的利他行为与合作精神品质。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和能力。互助合作是当今社会劳动分工精细化的后果和要求,而教会学生学会合作是二十一世纪交给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课题。当今在校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是在前几代人的关心和呵护下长大的,不少学生缺乏与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学校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向未来,深刻认识团结合作意识对学生未来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在日常教育工作中,通过课堂教学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努力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意识和能力,将互助合作的品质作为评价学生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

学生的心理品质各个方面的培养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德育和培养学生个性心理品质更是密切联系、相互渗透,贯彻于学校德育活动的方方面面。

上一篇:化学化工类专业下一篇:函数的增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