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的计算

2024-07-26

小学生数学的计算(精选十篇)

小学生数学的计算 篇1

一、锻炼学生的估算能力

估算能力作为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同时,对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要组织多种活动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提高学生的数学课堂参与度,而且对学生估算能力的提高、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进而也能大幅度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

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借助比赛活动锻炼学生的估算能力,一来是为了打破传统数学课堂的沉闷,给枯燥的课堂注入生机,二来能够让学生在竞争中锻炼估算能力,同时,也能在比较中认识到估算存在的意义,进而大幅度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比如,在锻炼学生估算能力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同一组试题进行估算,通过比较估算的结果和所用的时间判定胜负。如:78÷4=____;250+182+21+155=_____;545-167-145=______……组织两组学生对上述的练习题进行估算,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和计算能力,同时也有助于高效数学课堂的顺利实现,更有助于学生认识到估算的存在价值,这对学生数学学习价值的实现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口算能力也在实际应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也是我们数学学习价值的直接体现。简单地说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次遇到计算的时候都不可能随时随地进行笔算,这时口算就会展现其存在的价值,但是,因为口算并不是我们考试必备的项目,所以,我们并不太注意口算的练习,导致大部分学生的知识灵活应用能力较差,严重不利于数学课程价值的实现,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锻炼学生的口算能力。

在教学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逛超市”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对购买物品的结算锻炼口算能力。如,在逛超市活动中,我事先将一些产品的图片放在一起,并标有相关的价格,之后,组织学生自选商品,如,篮球的价格为29.9元;运动上衣的价格为89元;一打笔记本的价格为26元,等等,要求每位学生必要选择两个以上的商品,然后,对自己手里的商品进行口算。可见,在这样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而且有效的生活情境的创设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数学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进而大幅度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笔算能力

笔算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和考试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方面。但是,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一直采取的都是题海战术,通过让学生做大量的练习题达到巩固的目的,可是这种方式只会让学生厌恶数学,并不利于高效数学课堂的顺利实现。所以,为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也为了提高学生的笔算能力,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借助儿歌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四则运算的规律,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比如,“通览全题定方案,细看是否能简便;从左到右脱式算,先乘除来后加减;括号依次小中大,先算里面后外面;横式计算竖检验,一步一查是关键。”这样的儿歌朗朗上口,也容易记忆,之后,再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不仅能够提高解题效率,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笔算能力的提高,进而提高学生的考试能力。

总之,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要认真贯彻落实课改基本理念,要通过组织多种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估算、口算和笔算能力,进而在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也为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以及综合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也为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更为了确保课程价值最大化实现,在教学时,教师要认真贯彻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要在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同时,为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以及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做出相应的贡献,进而展现出小学数学课程的存在价值。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能力,估算能力,口算能力,笔算能力

参考文献

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 篇2

计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小学,计算教学更是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家长在孩子的全面培养中,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偏向于孩子的计算逻辑培养。在计算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

一、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此不疲地致力于学习内容。比如教学“认位置”,即“聪聪”的左边有几人?右边有几人?一排共有几人?教师可以加入到学生队伍中,化身“聪聪”,和学生一起像玩游戏一样,不但完成了本节课的任务,还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兴趣。

二、培养学生在计算中的细心

细心的反面是粗心,粗心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而遍观成人中的粗心者,多是从小养成的,可见,小时候的培养至关重要。“细心是一种习惯,与性格有关系,但不是天生的,一切习惯都是后天形成的,所以从小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是至关重要的。怎样克服孩子粗心的弱点呢?我们给家长的建议是:

1、训练孩子的注意力家长应避免在孩子学习的时候,在一旁看电视,甚至是打牌搓麻将。儿童的注意力是极易受到干扰的,要养成孩子一回家就做作业的习惯。

2、叮嘱孩子认真检查作业。

3、培养孩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4、培养孩子有规律的生活。

5、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6、让孩子多做一些细活儿。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持之以恒的结果,小孩子不可能自己养成,在于环境和教育的作用。首先,大人要做出细心的榜样,以成人的细心来感染孩子,整个环境是细心的,孩子就会自然而然地细心起来。

三、培养学生心算运算能力及数字记忆能力

口算也称心算,它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主要依靠思维、记忆,直接算出得数的计算方式。新大纲指出: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从口算能力着手。

1、口算教学必须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应具有长期性。

2、理清算理。基本口算的教学,不在于单一的追求口算速度,而在于使学生理清算理,只有弄清了算理,才能有效地掌握口算的基本方法。

3、利用一些技术来训练孩子的心算与口算能力。如采用数字卡片和幻灯拉片。也可以用一些抢答、急答、对数、数字接龙等孩子喜爱的计算游戏来提高他们大脑运算技能,从而提高孩子的速算技能。

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 篇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1-0054-01

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小学是人生的一个特殊的阶段,小学生计算能力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那么,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呢?我们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在计算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首先就是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快、准的目的。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教学中再辅以一些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激发学生兴趣,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二、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好的计算习惯是计算能力提高的基础,计算习惯会直接影响着计算能力的提高。所以,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三个好习惯:书写习惯、审题习惯、验算习惯。

良好的书写习惯可以帮助学生减少不必要的失误。书写不规范也是计算出现错误的一个常见原因。因此,在计算教学中,应要求学生书写工整,格式规范,督促学生把数字写端正,写清楚。

良好的审题习惯是提升计算能力的关键,审题是计算过程中的第一步。例如,计算18-7+3时,受“凑整”这一强信息的干扰,容易算成18-7+3=8。学生一看到题目就做,没有认真审题,没有思考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这样简单的计算就出错了。而审题可以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消除强信息集中产生的思维干扰。因此,加强审题习惯的培养非常重要。

良好的检查和验算习惯是保障计算正确的有效措施,也是一种促进学生理解计算过程和计算技能的手段。学生可以通过验算进一步理解加和减之间的逆运算关系。但由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意志力薄弱,自觉性较差,往往不能自觉地检查和验算。所以,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它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付诸努力。

三、及时强化计算训练

要切实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光靠兴趣和习惯还不够,需要长期的有计划地培养和训练,更多是需要付出实际的努力。在实际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过程中要做好以下两点:

第一,强化学生的口算能力形成。口算即心算,它不借助竖式计算,主要依靠大脑直接算出得数。它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又是计算能力的形成的重要标志。因此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从口算能力着手,扎实让学生过好口算关,提高他们的口算能力。

第二,强化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在计算教学中,懂得算理的教学才是真正的计算教学,否则就是灌输。如果不明白算理,即使学生会做计算,并能做正确的计算,但他只是一个机械的规律的执行者。在将来进一步的学习中,由于不明白算理,在学习高一级计算时将导致学生越学越混乱。因此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必须要让学生明白计算为什么可以这样做,即让学生明白算理。

四、精心设计计算练习

由于计算的枯燥乏味,致使学生对计算望而生畏,这就需要老师精心设计计算练习,改变单一的呈现方式,从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联系生活,为学生创设一个富有活力、充满童趣的学习环境。所以设计练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突出方法重点练。可以设计一些能体现算理基础和算法形成的习题让学生练,这样,学生既搞清了算理,又掌握了计算方法,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其次,用易混淆对比练。将用易混淆的题目放在一起,让学生区分比较,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和计算的准确率。第三,经常出错反复练。把学生利用新算法计算时出现的一些典型错例板书出来,让学生找出错误之处,改正过来。最后要注意练习要因人施教,分层提出练习目标。对于计算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提高要求;对于思维较慢的学生,要求要降低;对于差生,让他们做最基本的习题,在练习中给予帮助和鼓励,让他们克服自卑,树立信心,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五、加强错题的整理和分析

在平时的作业批改中,要重视学生错题的收集和整理,分析其错误的思想根源。将学生计算中的错误分类记录,从中寻找共性错误并找出典型错例,剖析出错的缘由,找出“病因”,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对症下药。同时,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本错题本,要求学生进行“错题整理”,把自己作业本、练习本、试卷里的错误及时记录在错题本里,找出错误原因,并及时订正、归类整理,避免重复出错。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探索 篇4

一、心理方面的原因

小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经常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往往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 很多家长甚至教师都认为是学生的“不认真”、“粗心”、“马虎”, 导致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有许多, 以上认为的这些, 大多是学生的感知情感、注意、思维、记忆等心理原因造成的。

1、感知比较粗略。小学生感知事物, 往往不够精细、准确, 而计算形式单调, 不易引起学生兴趣, 容易造成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因而经常出现抄错数、抄错运算符号等错误。例如:将“178”写成“187”, 或“+”写成“×”等。与此类似的由于感知的粗略而导致的错误并不在少数。

2、思维定势的干扰。思维定势有积极作用, 它可促进知识迁移;也有消极作用, 使人们按照固定的思维模式去分析新情况, 解决新问题, 从而干扰新知识的学习、新问题的解决。在计算中, 思维定势表现在用原有的运算法则、方法干扰新的运算法则。例如:390+210÷30, 由于前面所学的加减混合运算时一般是从左往右计算, 在这种思维定势的干扰之下, 学生就很容易先算加法再算除法。

3、短时记忆比较弱。短时记忆是记忆时间在1秒左右的记忆, 计算时经常需要短时记忆, 有些学生“短时记忆”能力较弱, 不能准确提取储存信息, 造成计算错误。例如:学生在计算148×5时, 就很容易忘记每一位满几该向前一位进几, 从而导致计算错了数。

4、注意力不集中。学生在计算时容易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由于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 他们由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发展, 注意的品质还不很完善, 容易产生计算错误。例如:草稿纸上计算的得数是正确的, 但抄在作业本上就错了;再如在有余数的除法竖式计算中, 学生往往在写结果把余数遗漏。

二、知识力面的原因

除了心理方面原因, 知识方面的欠缺也是导致计算失误的一大原因。

1、口算不熟, 计算不准确。任何一道整数、分数或小数的四则运算, 最终都要分解成一些基本口算题加以解决。口算不熟, 会导致计算缓慢, 所有口算只要有一个错误, 计算结果必然错误。

2、算理不清、概念不明。任何数学运算都是建立在一系列数学概念之上, 概念不明会导致对数学运算理解不清, 从而导致计算错误。例如:学生在学习使用简便方法计算时, 有这样一种类型的题:31×99+31=31× (99+1) , 如果学生没弄明白是“99个31加上1个31, 所以等于31×100”这样的算理, 就根本不理解加1的含义, 而是容易计算成31× (99+31) , 造成失误。

三、如何纠正学生的计算失误

(一) 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在我们的计算教学中, 良好的计算习惯, 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大量事实说明, 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是学生计算上造成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 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 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1、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书写工整、格式规范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仔细审题、认真分析的习惯。

3、培养学生自己检查验算, 独立纠正错误的习惯。

(二) 培养学生口算能力, 打好计算基础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要重视基础的口算训练, 口算既是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 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口算能力强, 才能加快笔算速度, 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因此, 每位同学都要加强口算训练, 提高口算能力, 打好计算的基础。

(三) 培养学生计算方面的意志

意志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内因, 因此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是对学生能够长期进行准确、快速的计算的有力保证。教师应该坚持每天出3--5道计算题让学生练习, 而这些天天练习不是盲目的做, 而是有针对性的, 不是重复的而是灵活多变的进行强化计算训练, 一是为了他们能够熟练计算, 二是能够理解算理。

(四) 开展各种形式活动提高学生计算的积极性

对于枯燥无味的计算, 学生在掌握计算方法之后, 往往会出现厌烦、轻视的现象。这时, 适当开展一些计算竞赛活动, 往往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提高计算的兴趣。如以年级为单位, 开展口算、笔算题的竞赛, 同时设立一定奖项, 发奖品或奖状, 以资鼓励。从而增强他们对计算的重视和认真做好每一次计算题的决心, 充分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特别是对数学计算的信心。

小学数学计算的教学反思 篇5

多年来,时常听到一些家长说这样一句话:“我的孩子太粗心了,每次考试就是计算题过不了关。”每当听到这句话时,一种本能的责任感便油然而生。也正是这种责任感促使我对小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进行多次分析。通过对大量的错例综合分析后,发现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计算法则未掌握造成的仅占一小部分,而大多是由一些不良的心理素质极其导致的不良计算习惯所致。因此。为了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我对教学作了以下总结反思。

一、加强思想教育,引发学生对提高计算正确率的愿望。

很多学生在发现自己计算错误后,往往以“粗心”为由原谅自己。针对这种情况,我端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不让粗心大意成为推卸责任的借口。如在测验后的试卷分析中,我要求学生做下面两件事:⑴统计由于计算错误而失的分数。⑵找出错误所在并分析错误原因。通过统计和对出错原因的分析,学生几乎都不是计算方法的错误,而是由于不认真审题、字迹潦草、不检验等不良习惯所造成的。我还把一些计算正确率一直较高的学生的作业本、草稿本、试卷给同学传阅,并让他们介绍学习经验,使这些计算正确率较低的学生思想上有所震动,改变认为“粗心”是出错主要原因的错误看法,产生了想提高计算正确率的愿望。

二、使学生掌握计算的操作过程。

如何提高计算正确率,更重要的是还要教会学生提高正确率的方法,计算时合理的操作过程就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方法之一。比如错误率最高的四则混合运算,就应使学生掌握以下策略:仔细抄题→认真审题→正确运算→步步检查、及时纠正。正确结果从何来,良好习惯是保证。

上述操作过程先让学生知道,再通过一定的训练,使学生能自觉地执行。在训练过程中节奏不能太快,数量不能太大,练习量要少而精,使学生能有时间进行细心运算,并能体验到全对的喜悦,增强学习信心。

三、教师自己要改进批改作业的方法。

在作业量上,布置时要少而精,但要求书写整洁、计算正确。在批改方法上,我作了如下一些改进措施:批改时将错题用红笔圈出,并发还给学生自己检查,找出错误所在,订正后再交教师批改。这不仅能促使学生通过自己检查找出错误所在,并且印象深刻,今后不会再错。

四、重视教学反馈。

教学反馈是检查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班级中的学困生往往是教师没有及时发现的,因为他们在知识技能上出现的很多问题没有及时解决,等到问题越积越多,教师想消除这些问题就十分困难了。而我是这样做的:

⑴运用教师以前教学中获取的反馈信息,估计学生学习中的困难,预作防范。

⑵指名板演,加强课间巡视,把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⑶做好练习后的讲评,开展交流,多向反馈,集思广益。

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 篇6

一、教学中要按照教学要求进行

在阅读了新课程标准后,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对数学提出了三个层次的要求,这几点要求是根据小学数学学习的顺序来的,小学数学先是从简单的开始,加减法里有一位数的加减法,两位数的加减法,三位数的加减法,那要求就是“熟练”、“比较熟练”、“会”三个层次。如何达到这些要求呢?首先,我们知道,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培养,应建立在学生做计算题时是比较细致的,这样的学生才可以去谈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如果是一位马马虎虎的学生,如有的学生在做减法时,忘了把那退的一位减掉,这样马虎的学生,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先培养他们的思维严谨性,不然做得再好,也是无功而返。在学生过掉这一层次后,再培养他们计算时思维的扩展。如在计算三四个数连续相加,我们不要急着动笔去计算,而要看看在这些数里面,有没有期中两个或三个可以凑成整数,这样就给计算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再者,到了高一点的年级,加、减、乘、除法里都会出现一些让计算变的简单的运算定律,学过之后,一定要灵活运用。

二、帮助学生了解运算算理

让学生明白算理就是要让学生理解运算时,为什么运算的步骤是这样的。例如,在计算14×15时,就是求15个14是多少,我们可以先求5个14是多少,也就是14×5,再求10个14是多少,也就是14×10,最后把两个积加起来。同时,也让学生明白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一共有三步,前两步是乘,后一步是相加。让学生明白在用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为什么前两步是乘,最后是加法。在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一定要学生对齐数位,这里讲到的5个14,所以,5要写在个位上,10个14,所以,1要写在十位上。再例如15×19,我们还可可以仔细理解一下这个算式,是求19个15是多少,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先求20个15是多少呢?再减掉一个15,很明显,这样计算就方便的多了,学生明白了算理,也就很容易理解从20个15里减掉一个15。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明白了乘法的算理后,再加强运算的训练。对于乘法,也就很容易掌握了。

三、训练学生思维方式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培养思维方式。过去的计算题目,教师着重学生算的能力,只是告诉学生怎么算,却很少让学生说出来为什么是这样算,缺乏学生“说”的指导,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少之又少。例如在教混合运算时,我们可以先复习混合运算的顺序,然后再结合例题,让学生说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使学生明白运算的顺序,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再例如在讲到只有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中,要求学生使用简便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观察这道题目,再让学生自己思考有什么简便方法,有哪些不同的简便方法,哪一种更简单。通过不同的学生对同一道题不同的见解,可以加深学生对题目的更深理解。

2.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和教师的演示来锻炼学生的思维。思维是通过实际的例子或现象,再进行分析、探索和总结形成的能力,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眼睛去看,手去操作,才能形成。

四、加强训练

1.明确训练的重点。例如三位数的加减法,训练的重点是进位和退位。要让学生牢记计算时,一定要注意进位和退位,而且有的时候是连续的进位或退位;三位数乘两位数时,两次的乘积的数位对齐是重点,第二次的乘积的最后一位数要与十位对齐。

2.打好计算基础。低年级的口算能力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计算的基础,所以,一定要把学生的口算能力打牢,不同的年级,口算的要求也不一样。针对不同的年级,不同的要求,围绕重点,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的研究 篇7

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保障其进行任何数学活动的基础, 是保证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能力.计算教学直接关系着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 关系着各种数学能力的培养, 关系着学生学习习惯、情感、意识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但是, 在现有的数学计算过程中仍有许多学生过不去的“坎”, 始终困扰着教师和学生.究竟学生在计算方程中的主要困难表现是什么?为此, 我确立了《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研究》实验课题, 力图在研究中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探索出更多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方法, 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 造成学生数学计算的速度慢和计算正确率低的原因

(二) 寻找能够提高学生数学计算速度和计算正确率的教学突破口和教学训练方法等策略

1. 利用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让学生在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中探究出合理的算理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关键.

(1) 在情境中体验计算的需要.把计算教学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在生活原型中提炼数学问题, 有利于学生体会计算学习的现实意义.

(2) 在探究中体验算法的多样化.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想法, 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算法.教师要正确处理好算法多样化和优化的关系.

(3) 在解决问题中体验计算的价值.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充分体会、体验、体悟计算的价值, 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使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问题意识等数学素养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

2. 促进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养成

良好的计算习惯, 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许多学生计算算理都能理解, 并能掌握计算方法, 但常常会发生错误, 主要是没有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切实有效的办法.

(1) 养成认真校对的习惯.要求学生对所抄写下来的题目进行认真校对, 细到数字、符号, 都要做到不错不漏.

(2) 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要求学生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据和运算符号, 确定运算顺序, 选择合理的运算方法.

(3) 养成书写规范、工整的习惯.要求学生书写工整, 书写格式要规范.列竖式计算时, 加减法相同数位要对齐, 乘法末位对齐, 除法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数字间要有适当的间隔, 进位数字要写在适当的位置上, 退位点不能少.

(4) 教育学生完成作业后自觉检查, 养成验算的习惯.教师要教给学生验算的方法, 并将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进行严格要求, 提倡用估算进行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3. 加强口算训练

学生做计算题的速度及正确率与每名学生自身的口算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 我们以口算能力训练为突破口, 加强学生的口算训练.在每天上课时可以安排3至5分钟的口算训练, 使口算成为学生每天的必修课, 养成天天算的好习惯.

4. 强化学生动手计算

随着教学要求的提高, 只靠口算显然满足不了需要, 这就需要学生进行笔算, 而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度就非常关键.可通过观察、操作等多种形式, 使学生由具体到抽象, 逐步理解数量关系以及图和数的配合.在学生完成操作之后, 要给学生一个反思的时间, 使知识由“物化”转化为“内化”.儿童的思维由感知表象到抽象, 让实际操作的全过程在学生头脑中有一个比较深刻的印象.要重视让学生通过学具的亲手操作来获得数的概念, 领会计算方法.

5. 用故事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提高计算能力

把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形式娓娓道来, 既增添课堂气氛, 吸引学生注意力, 也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

6. 用数学顺口溜辅助教学, 提高计算能力

如估算歌:要想快速验算, 试着用用估算;先估估, 后算算, 四舍五入是关键;≈符号来连接, 简单快捷真方便!

7. 利用对比明理法, 提高计算能力

如三年级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时, 涉及口算、估算、竖式计算, 对于这一知识的教学, 可以改变计算题以做题为主的惯例, 鼓励学生多动嘴说, 说一说算理, 说一说想的过程, 目的在于使学生的思维高度活跃, 做到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口算、估算、竖式计算的思维方法略有不同, 学生通过说想法, 说过程进行对比、区别, 就会建立起清晰的表象.

8. 通过知识转换法提高计算能力

如五年级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 先让学生充分领会分母不同即分数单位不同, 而分数单位不同, 就不能直接相加减, 懂得了这个道理之后, 再引导学生运用通分的知识, 化异分母分数为同分母分数, 于是问题就转化为已学过的同分母分数相加减了.

9. 发挥家庭教育对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积极作用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和自然延伸, 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独特的功能, 加强与家校的联系, 与家长互相沟通、互相促进, 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对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支持作用.

三、课题研究方法和具体措施

课题研究主要是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要方法, 同时辅之以调查分析法.在教学实践中研究, 在研究中不断提高.我针对每个阶段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行动研究, 并取得了一定的收获.具体实施细则:

(一) 开展教学研究反思活动, 在教师日常教学中不断研究, 不断反思, 积累教学成功的案例

在教学小数乘法时, 我是这样做的:

1. 小数乘整数就是在整数乘法的基础上教学的, 多数学生掌握得较好, 个别学生出错的原因是: (1) 小数点不知点哪里. (2) 乘积末尾有0的要先点小数点, 再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划掉末尾的0, 学生易弄反. (3) 乘的过程中进上来的数字忘加.

2. 一个数乘小数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乘法的基础上学习的, 有旧知做铺垫, 学生只要能把积中小数点的位置处理好, 问题就迎刃而解.

通过教学反思, 教师既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 又可以反思学生的优劣, 从而查漏补缺, 扬长避短.

(二) 开展以提高学生计算能力为主题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1. 节节教学研讨.

每节课的前1~2分钟, 教师要把前一天的作业计算情况让学生自行研讨, 针对学生做题时出现的有代表性的问题,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来解决问题.个性问题可以让有能力的学生讲评解决.

2. 天天教学研讨.

利用每天下午辅导时间的10~20分钟, 教师把学生出现的一些易混易错题出示在小黑板上, 利用看一看、想一想、议一议、争做辩论小能手等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辨别是非能力, 从而提高计算能力.

3. 中段教学研讨.

本次研讨可以采取学生自己总结的形式, 每名学生都写学习反思, 总结学习中的经验和教训, 并在班级交流.通过开展研讨, 可以使学生学习他人先进的学习经验, 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三) 做好常规教学工作, 从细节做起

1. 加强计算教学, 上好新授课,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透彻理解算理, 掌握法则.

2.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书写工整、格式规范、认真审题、分析的良好习惯.

3. 培养学生自觉检查验算、独立纠正错误的习惯.

4. 培养总结反思的习惯.

5. 加强练习, 运用多种形式, 使学生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

如何在枯燥的计算练习中找到让学生感兴趣的点, 让学生形成熟练的计算技能技巧?其具体做法如下: (1) 培养小学生根据自身认知方式与水平, 决定计算策略的能力, 并按策略进行计算, 这是产生算法多种形式的途径. (2) 组织小学生充分交流各自的算法.这是算法多种形式的呈现方式. (3) 允许小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 适当、适时地引导算法优化, 尝试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 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并使学生体会到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这是算法多种形式的结晶.

6. 收集错题类型, 做到对症下药.及时针对学生作业中输出的错误信息, 集中分析订正, 使学生准确掌握新知识, 并在改错中化知识为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

研究周期定为1年 (2008年10月至2009年11月) .研究过程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加强理论学习, 开展调查研究.主要围绕新课程理念和数学计算教学的理论, 丰富知识贮备;调查学生计算能力的现状, 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为开展研究作好准备.

2.实践探索阶段:开展实验教学.围绕实施方案进行教学实验, 开展测试评价、竞赛活动, 探索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策略.

3.课题总结阶段:将实践探索从理论上加以升华, 对课题研究进行全面总结, 整理研究资料, 写出结题报告, 并逐步推广课题研究的成果.

提高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策略 篇8

一、小学生数学计算教学的现状分析

现在的小学数学教育往往会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忽视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小学生往往会厌烦数学计算,教师在这一方面也没有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学生的计算能力难以得到提高。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既打击了小学生对于计算方面的积极性,又让小学生固守于传统单一的运算方式,非常不适合小学阶段的教学。在小学课本上有一章是让小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这就更加剧了小学生的懒惰性,让小学生相对于笔算更倾向于使用计算器计算。使用计算器,大大加剧了小学生笔算的不准确性,使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大大下降。另外,教师过分追求教学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忽视实用性的计算方法,也会导致小学生难以掌握切实可行的计算方法。教材的生硬性导致了小学生难以掌握教材的核心内容,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中难以学以致用。

二、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

1.创设适合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情景来进行教学

小学生由于天生爱玩,活泼爱动,在课堂上往往注意力不集中,听课效率提高不了,教师对于小学生计算方面的指引也难以达到成效。合理的教学情景能够提升小学生对于计算的兴趣,并且乐于听教师教授提升计算能力的方法。例如,在计算异分母分数相加减时,先计算同分母分数相加减来对新的知识进行一个连接,发现小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样既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进行复习,并且在合理的情景下引入了新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到熟悉,并且乐于学习其中的内容。教师也可以根据情景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这样可以大大提升教学的效率,也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计算方面的规律。

2.加强小学生的口算训练

口算是小学生进行笔算的基础。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口算能力能够为笔算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乘法口诀的掌握是小学生提高笔算能力的基础,可以让小学生的笔算更为准确。学生的口算能力将关系着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并且学生的口算能力得到提升,会对学生的日常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就会在课堂上积极地与教师进行互动,自然会让教师的教学更加具有成果,有效的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

3.培养小学生树立良好的计算习惯

计算能力的提高需要小学生树立认真的学习态度,养成认真计算的习惯。在练习的过程中,学生要注意自己的态度,将练习看做考试,防止计算失误,达到最高水平的训练。教师应当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并且让小学生在读题的过程中进行心算,为后面的答题做好准备,教导学生遇到不会的题目,冷静思考,运用多方面的知识联系,细心地完成题目。同时,教师要让学生养成书写规范,计算步骤书写明确,以便于检查与错误分析。良好的书写规范还可以让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保持着独特的特点,并且保持比较高的数学成绩。

4.教师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对学生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树立榜样,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更好地进行学习。例如,在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时,教师就需要给学生做出榜样,流利地讲出10以内加减法的算法,让学生从心底里敬佩教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学习。教师提升自身的教学素质,还能够在课堂上提升课堂的教学成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这样才能更好地将学生融入自己的教学中,并且给予学生营造高效的学习环境。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导,可以有效地提升自身的数学学习能力,并且在数学的学习中提升自身的数学素质,与教师共同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成果。

提高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有效措施 篇9

一、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分析

1. 智力因素方面

计算练习中, 错误时有发生。究其原因, 总是以“粗心”两字一带而过。其实, 粗心只是由感知、记忆、思维等能力缺失或不足引起的一种外显的表现形式。如当学生感知能力稍差时, 就会对计算题中的符号、数字等产生模糊的感知表象, 再加上小学生急于求成的心理, 容易将符号、数字等抄错, 以致算错。再比如学生在计算四则混合运算时, 总有一部分学生忘记将一部分暂时先不计算的抄下来, 以致漏写了一大半而出错。

2. 非智力因素方面

计算没有生动的情节, 外显的形式简单, 因此很多学生喊烦, 对计算不感兴趣, 解题只是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 没有力求精准的情绪倾向, 心不在焉, 敷衍了事, 这样势必要出现错误。另外, 小学生总是希望快点算出结果, 受这种心理的影响, 当遇到较长较陌生较复杂的算式时, 他们就不能耐心地去审题, 也不能耐心地去选择正确的、合理的算法, 这种情况下, 错误是在所难免的。

二、提高计算能力的措施

1. 重视训练

有句俗语说得好:“三天不练手生。”计算也是如此。因此, 有经验的老师就会非常重视计算的训练。课前几分钟进行口算训练, 午间做几题笔算 (简算) 等, 他们会保证每天都给学生一定的计算量训练, 使学生的计算能力从量变到质变, 逐步形成计算技能。对于学生易错的计算题, 可以采用题组的形式, 对学生进行对比训练, 专项训练, 反复训练, 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如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是学生学习运用定律进行简算时最容易搞混的, 这时, 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对比练习:

这样的归类比较, 不仅可以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同时使错误的概率降低到最小化, 让计算又对又快。

2. 养成习惯

(1) 审题习惯。审题要细心, 计算时先观察题目的特征, 认真审题, 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 看清每个数和每个运算符号, 分析数据特点与运算之间关系。

(2) 认真书写的习惯。书写潦草, 易使学生抄错数字或运算符号, 从而造成计算错误。

(3) 列草稿的习惯。很多学生惯用口算, 不用竖式笔算, 不打草稿。针对这种现象, 我要求每位学生配备一本草稿本, 打草稿时要求书写工整、清楚, 我在检查学生计算答案是否准确的同时, 会不定时地抽查他们的草稿本, 这样就既促进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又使学生打草稿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4) 估算检验的习惯。验算是检验计算是否准确的万能钥匙, 但验算费时又费力, 所以很不受学生的喜欢。而估算恰恰是快速验算一种有效的方法补充。如学生在用笔算方法计算19.8×4.8后, 就可以利用估算, 将19.8看成20, 将4.8估成5, 计算得数约等于100, 但比100小, 利用这个估算结果来检验得数是否正确。

3. 改变思路

“不按常理出牌”这句话好像更多地在引导人们要合乎规范, 按常理办事, 但在数学计算中, 我们不妨“不按常理”来一次计算。在六年级进行的与圆有关的计算中, 经常会用到π来相乘, 计算时比较麻烦, 一不小心就会出错。如:求r=4米, h=9米的圆柱的表面积。我们习惯的思路是先求出圆柱的底面积和侧面积, 再将底面积与侧面积相加求得表面积。也就是

S底面=3.14×4×4=50.24平方米

S侧面=2×3.14×4×9=226.08平方米

S表面=50.24×2+226.08=326.56平方米

这几个步骤, 只要有一个环节出错, 就会全错, 因此需要步步小心。而如果改变思路, 将π滞后, 这个计算过程就会变得简便, 如:

S底面=π×4×4=16π

S侧面=2×π×4×9=72π

S表面=16π×2+72π=104π=104×3.14=326.56平方米

这样的一种改变, 灵活地使用了乘法分配律, 降低了计算的难度, 提高了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所以, 有时“不按常理出牌”也是一种创新。

总之, 培养学生准确、迅速、灵活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办到的。作为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 在平时的教学中, 就要认真分析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 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预防和纠正, 让学生的计算能既准又快。

摘要: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渗透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如果学生的计算能力不好, 往往测试的成绩也不高。本文主要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了学生计算错误产生的原因, 然后从对比训练、解题习惯、解题思路三个方面提出了提高计算能力的具体措施。

浅谈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 篇10

关键词:学习习惯,计算能力,兴趣,培养

计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在小学, 计算教学更是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 培养小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 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日常教学中, 我们经常因为学生做错题而烦恼, 常常为学生在计算中因为一点小错误造成最终结果错误而感到惋惜。我们不禁感叹:平时课堂作业做了不少, 可一到独立作业或者考试时为什么错误率这么高呢?那么, 如何有效开展计算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

一、学生现状

通过问卷调查和随堂听课观察, 我们发现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因素有以下几种。

(一) 学生兴趣不高, 计算能力低下

我们对1—3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有12%的学生对学习数学不感兴趣, 平时作业很少完成, 计算能力低下。

(二) 学习习惯不良

我们对1—3年级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一次分类检查, 因计算出错的学生占56.3%, 把数学或运算符号写错的占24.5%, 学生作业书写潦草占46%。

(三) 学习注意力不集中

在随堂听课学习中, 我们对一年级一节数学计算课教学各时间段学生的注意力进行了测查, 前20分钟有96%的学生注意力较集中, 有4%的学生未进入学习状态。20分钟后有40%的学生基本能跟着教师进行学习, 有60%的学生的注意力开始分散, 有讲话的, 有坐不住的, 有玩东西的, 有喝水的等。当堂作业效率低, 效果差。

二、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

面对学生的现状, 我认真反思了造成这些现状的根本性原因, 对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进行了探讨和实践, 并采用以下策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 创设情境, 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所学的对象有了兴趣, 就有了学习的内驱力, 学习也变成了学生一种自觉的活动。于是我在教学中采用了故事激趣、找朋友、送信、玩扑克等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如在教学“连加”时, 我设计了一个画面, 以故事导入:星期天的早晨, 天气特别晴朗, 猫妈妈带着小猫去钓鱼, 小猫先钓上来4条鱼, 又钓了2条鱼, 现在钓了几条鱼?接着, 小猫又钓上来1条鱼, 小猫一共钓上来几条鱼?这样的故事情境自然生动,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新知识的学习打好了基础, 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探索欲望, 激励学生去思考问题, 课堂气氛活跃, 教学效果良好。

(二) 加强对口算和估算的训练

口算是小学生应该具备的最起码的基本技能。在四则运算中, 最常用的是口算和笔算,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 笔算技能的形成直接受到口算准确度和熟练度的制约。要提高小学生的口算能力, 使之形成一定的口算技能, 关键是要持之以恒地坚持训练。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加强了口算教学和训练, 新教材、新理念的开放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 纯粹练习口算的题目少了, 口算练习的密度相对降低。传统口算教学注重简单口算知识的巩固, 多练习、大容量、快节奏、勤反馈。我们可以吸收传统课的优点, 每节课可根据教学的内容精心设计口算题, 利用“开火车”“夺红旗”等游戏形式进行口算训练, 或结合教学实际情况有机渗透口算训练。教师要引导学生巧算, 长期以往, 学生的口算能力就很快得到了提升。如我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例题“42+25”时。我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计算, 学生按以前的思路很快会想到:个位2个一加5个一是7个一, 十位4个十加2个十是6个十, 7个一加6个十是67。学生懂得这种计算的道理后, 教师不能仅限于此, 然后再追问学生:“你们还有别的算法吗?”这时学生会说出几种不同的算法。有的学生会用先加整十数再加零头的方法, 即42+20=62, 再用62+5=67;有的学生会用40+20=60, 再用2+5=7, 然后用60+7=67;还有的会用42+5=47;再用47+20=67;等等。在学生说出几种不同算法时, 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口算方法, 对他们积极思考的精神给予表扬, 然后再启发学生进行分析、比较“这几种口算方法中哪种比较简便?”通过讨论, 使学生明确在口算中应采取自己喜欢的方法, 应该尽量运用运算性质、法则进行简算。在这种平等、民主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身心是愉悦的, 他们就会积极投入到探索中去, 从而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三) 强化算法和算理

要使学生会算, 首先必须使学生明确怎样算, 也就是加强法则的理解。因此, 教学时, 教师应以清晰的理论指导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理清并熟练掌握计算方法、运算性质、运算定律以及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 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例如, 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一课, 讲23×12的竖式时, 我着重指出:用12十位上的1去乘23, 先得3个十, 而不是3个一, 再得10个20, 也就是200, 加起来是230, 所以2应该写在百位上, 3应该写在十位上, 关于个位上0可省略不写这一个环节, 也是强调3写在十位上, 个位的0写不写都不影响3表示3个十。学生明白用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 得数末位和乘数十位对齐的道理, 就会防止实际计算及表达发生错误, 学生就会形成正确的算法。

再就是, 教师在教学计算中的有关交换律、结合律、分配率等简便算法时, 一定要让学生一环扣一环, 循序渐进地熟练掌握和运用好每一个简算定律, 能对基本题型及变换题型熟练解答, 最终形成简算思想和技巧。教师切忌为赶教学进度疏于扎实开展教学, 结果造成学生对简算原理一知半解, 使用起来更是生搬硬套、漏洞百出。如果教师不及时纠正和改进教学, 最终往往需要花费更大的力气去纠正学生已经形成的错误想法和算法, 这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

(四) 加强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在教学中, 我对以下两种习惯做了探讨和实践, 认为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很有帮助。

1. 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

认真书写也是学生学习的一种良好习惯。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书写字迹工整, 数字书写规范, 把6和0区分开来, 避免计算出错。即便是打草稿时也要认真书写, 不要因为书写潦草连自己也认不出而出错。

2. 培养学生细心检验的习惯。

学生在计算时要做到不出差错是不可能的。教师要教育学生养成计算后认真检查、验算的习惯, 把检验当作计算题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检验时要做到耐心细致、逐步检查:一查题目中数字是否抄错;二查计算过程中运算符号是否看错;三查每一步数字计算结果是否有误, 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上一篇:起源和发展下一篇:河北省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