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与实践

2024-07-24

构建与实践(精选十篇)

构建与实践 篇1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 我们将实践教学体系从实施层面及管理层面两个方面进行了划分。

1.实施层面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施层面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指实践教学的内容休系, 即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在教学计划和实施过程中, 通过课程设置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配置, 建立起来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我们将其主要划分为两大部分, 即:过程性实践教学和终结性实践教学。

(1) 过程性实践教学

(1) 实验

其主要针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生物制药专业、嵌入式系统工程等专业的电工基础、生物化学、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等课程。实验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2) 实训

其是高职高专教育的核心, 是指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的训练, 包括单开实践技能训练、综合实践技能训练、技能竞赛、职业素质训练、大学生应用技术介入计划等。

单开实践技能训练是针对课程设置的, 注重利用学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专业实际问题能力的训练。

综合实践技能训练是针对学生在学习了一定专业课程后设置的, 其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能力训练, 是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实践环节, 其目的是根据职业岗位需求, 结合专业培养目标, 通过模拟项目, 使学生达到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并能熟练运用专业设计和开发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解决较复杂的专业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对专业技术文档的编写能力等。在训练中强调操作的独立性, 训练的反复性, 从而学会技能、形成技巧。

职业素质训练是针对高职高专学生不容乐观的职业素质现状设置的, 其主要是通过学生在到校实训基地、模拟车间、模拟公司完成的单开实践训练和综合实践技能训练项目, 利用模拟的环境, 使学生感受未来职场环境、规范及要求, 培训学生个人在从事某一项工作时的职业基本素质, 其包括:个人服饰、卫生状况、工作态度、工作质量、用户沟通能力、处事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业务能力、办事能力等。

大学生应用技术介入计划是针对培养学生项目研发能力设置的, 其旨在“夯实职业基础, 拓展专业技能, 强化创新意识, 提升学生素质”。通过选题、申报、立项、研发、结题等实践环节, 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了解项目研发的整体过程, 熟悉项目研发各个环节的工作。该项目的实施培养了学生敢于探索与实践的能力, 使学生具备了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 具备了良好的学术道德和社会公德。

(3) 实习

其一般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顶岗实习和社会实践等活动。它是让学生在实际生产环境中了解职业、将校内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向职业岗位实际工作能力转化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 强调内容的覆盖性和综合性。学院有较完善的机加、生化、信息技术等实习场所, 并在省与轨道客车有限公司、一汽集团、华润雪花啤酒 (中国) 有限公司、启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 学生通过校内实习, 学会了基本操作技能;通过校外实习, 增进对企业现代化设备、生产工艺流程、生产技术、管理规范等内容的了解和掌握, 从而能进一步提高其职业素质。目前由于种种原因, 学生到企业学习的效果还不尽如人意。

(2) 终结性实践教学--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做为终结性实践教学环节, 是高等高专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 同时也是对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效果的综合检验。通过毕业设计, 可以进一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使我院毕业设计顺利、有序的实施, 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 要求各分院要按专业制定毕业设计指导工作计划, 成立毕业设计指导及答辩评审小组。毕业设计选题要根据职业教育的培训目标, 注重开发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设计与制作类题目, 要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点。在毕业设计实施过程中要做到“创造环境、统一标准、加强规范, 严格把关, 确保质量”。并以文件和制度方式下发到各教学单位执行。

2.管理层面的实践教学体系

管理层面的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的各要素组成, 包含实践教学活动的目标管理体系、内容管理体系、过程管理体系、实施保障体系等要素。各要素又独立的构成了实践教学体系的子体系。

(1) 目标管理体系

是各专业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依据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 并结合专业特点制定的本专业总体及各个具体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的集合。学院要求专业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 要根据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方案、专业骨干课的设置、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就业方向等进行广泛的企业调研, 尤其是专业核心能力的确定, 要开专家论证会, 要务实, 要广泛的听取专家的意见, 在专家的确定上, 要以企业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骨干和专业技术管理人员为主。能力培养目标的确定, 目标体系在实践教学体系中才能真正起到驱动、引导的作用。

(2) 内容管理体系

是指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环节 (过程性实践教学和终结性实践教学) 的具体实践教学内容, 它在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中起受动作用。根据学院的要求, 各专业针对三年的整个教学过程, 结合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目标, 制定、编写的实践教学内容指导性文件 (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任务书、实践教学指导书、实践技能考纲等) 。学生可以根据该内容体系独立、自主地完成各个环节的实践教学内容, 从而培养和提高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内容体系建设中, 要遵循认识原理和教育规律, 既注意到各门课程的独立性, 又要考虑到各门课程之间知识的衔接性及专业的系统性, 按照基础性实训、综合性实训、设计性实训三个不同层次设计实训项目, 调整实训教学标准, 适当削减不必要的基础性实训内容, 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训, 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对知识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在实训内容设计中, 设置必做和选做的实训项目, 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创造发挥个性特长的环境。

(3) 过程管理体系

是指组织管理、运行管理、制度管理、质量监控评价的总和, 其在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中起信息反馈和调控作用。

(1) 组织管理

实行学院、分院级教学单位、专业教研室三级管理体系, 学院由教务处 (分院由教务科) 对实践教学的组织和实施进行宏观管理。各专业教研室全面负责本专业实践教学管理工作, 实训中心主任具体负责有关实践环节的组织与实施工作。

(2) 运行管理

在实践教学动行过程中, 对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要求做到“落实6、抓好4、网络化1”, 即:教学计划落实、课程标准落实、指导教师落实、实践教学经费落实、实践教学场所落实和实践技能考核落实;对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环节要求抓好四个环节:即实习准备环节、实习落实环节、实习指导环节、阶段总结环节;对毕业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管理实现网络化, 通过网络化管理系统指导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顶岗实习的动态, 下发任务。并要求学生每周至少登录2-3次, 通过网络汇报实习情况, 指导教师可以远程进行指导, 与学生交流。

(3) 制度管理

学校及各分院级教学单位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实验 (实训) 、校内 (校外实习) 、实践教学环节职业素质教育、毕业顶岗实习、毕业设计 (论文) 、大学生应用技术介入计划、技能竞赛等实践教学管理文件, 以确保实践教学有序、顺利的进行实施。

(4) 质量监控

学校建立了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加强了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 根据实践教学环节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技能训练项目的基本要求, 制订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考核与成绩评定办法, 保证了实践教学质量。

我们将实践教学质量控制过程分为五个部分:基于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 (包含课程内容、训练计划、组织形式、考核大纲等) 的制定、实践教学计划的管理 (包括各级教学组织者的责任) 、实践教学过程的控制 (包括各种检查制度) 、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 (包括实践能力考核) 、实践教学效果反馈与质量控制过程的改进 (包括反馈方法的设计与实施) 。

实践教学质量控制体系见图所示:

图中的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和技能考核标准指的是专门针对实践教学环节的那一部分, 它们是可以单独拿出来作为质量控制的相关文件来执行的。

根据实践教学质量控制体系的要求, 设计出一系列的相关文件作为执行规范, 具体见下表。

(4) 实施保障体系

是由师资队伍、技术设备、生产实践环境等要素组成, 其是影响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拥有具有丰富工作实践经验及教学经验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是保证实践教学有效实施的重要基础。我校各专业按1:1的比率在企业聘请兼职教师, 做为校内、校外实践教学任务的指导教师。通过这种方式提高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质量。我校要求教师每年至少要有3个月到企业实习锻练, 参加技术服务、产品设计开发和科研工作等, 并制定下企业锻练的计划书, 定期撰写并上交企业实践体会、收获, 以提高教师的技术应用和实践技能, 使他们既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 以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到目前为止, 全校具备“双师型”素质教师已达70%以上。

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系统的有机组合体, 一个完整的体系必须具备驱动、受动、管理和保障功能。在实践教学体系运行过程中, 各组成要素即要发挥各自的独立作用, 又要相互协调、相互配合, 这样实践教学体系才能有序、高效地运转, 才能发挥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功效, 从而实现我们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2006-11-11.

[2]教育部.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 (2010-2015年) 征求意见稿.2010-7-21.

[3]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范纲要 (2010-2020年) .

[4]教育部.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 (2011-2015年) .2010-09.

[5]唐永泽, 卢兵, 霍雄飞.以工学结合为主线构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L]].中国高等教育, 2009 (1) .

[6]姚寿广.示范院校的内涵建设——理念支撑与设计建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7]徐国庆.只要会做就行了吗[J]_职教论坛, 2006 (7) .

[8]郝志平.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改革探析[J].科技创新导报, 2009年12期.

[9]马树超.《新世纪职业教育走向抉择》[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10]李进.《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研究与探索》.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4.11.

寝室文化构建的实践与思考 篇2

摘要:寝室文化是指在寝室这一特定环境中,由住校生在生活领域的相互作用中所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和精神产物以及创造过程的总和,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的重要载体。创设健康向上、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文化氛围是寝室文化构建的目标。加强基础建设,深化实践活动,注重调查研究是寝室文化构建的有效途径。寝室文化的构建能规范学生的行为,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对寝室文化构建的再思考,是寝室文化顺应新形势、发挥新功能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寝室文化 构建 成效 思考

一、寝室文化构建背景

(一)背景

我校创办于1988年,当年在校仅有3个教学班120名学生,其中住校学生80余人。当初学校基础建设尚未全部到位,学生宿舍也在建设之中,教学条件相当简陋,学生上课与住宿就在同一幢楼,以教室为寝室。由于住校学生少,所以管理也较容易,没出现较大的问题。学校发展至1992年,住校生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增至300余名。学生宿舍开始启用,12名学生一个寝室,较以前住宿条件有较大好转。随着住校生队伍的迅速壮大,住校生的各种问题也随之出现。一是卫生习惯差,对公共卫生不关心,个人卫生不注重;二是生活习惯差,物品存无定所,放无规矩,生活自理能力差,不懂得关爱自己,更不知如何尊重他人;三是寝室文化差,寝室除了床位,徒有四壁,十个寝室一个样,单板划一,一些不适合中学生的低级文化开始滋生,抽烟、喝酒的有了、谈情说爱的有了、偷东摸西的有了、拉帮结派的有了、打架斗殴的有了„„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仔细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整改措施。学校最先试行的管理办法,就是利用军训的成果在寝室中尝试“军营式”管理——也即寝室文化的雏型。经过一年的军营式管理,收到了良好效果:寝室窗门洁净了,地面干净了,物品存放有序了,许多不良行为有了明显好转,学生精神面貌有了较大改观。学校的这一管理也成为当时职业学校的一个亮点,受到了来访者和上级主管部门的肯定。随着时间的推移,住校生数量的继续增加,军营式的管理效能不再突显。学校及时研讨这一现状,提出了在寝室管理中抓好物质与制度层面建设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强文化层面的建设。1995年,寝室文化的构建在我校全面铺开,一个个体现室员文化、张扬室员个性、蕴含室员生活的文化寝室孕育而生,寝室管理的效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受到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好评,并建议将这一做法推广,来访者络绎不绝。寝室文化这一管理模式效能的显现,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将其列入学校德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长抓不懈。学校发展到现在已有48个教学班、2600名在校学生、1800余名住校生的办学规模,学生

毕业了一届又一届,住校生换了一批又一批,但我校的寝室文化的良好传统不仅没有褪色,而且在改革创新中成为学校文化的积淀,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良好育人功能,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寝室文化的界定

寝室文化是指在寝室环境中,由住校学生在生活领域的相互作用中所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和精神产物以及创造过程的总和,就其表现形式和内容看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组织文化、艺术文化等,一般包含以下四个层面:一是物质文化层面,主要指寝室中传播特定精神文化的某些物质载体,这些物质载体又被赋予一定的文化内涵,是寝室文化构建的基础。二是制度文化层面,是指寝室管理中的各种要求、规范和章程,是寝室文化建设的具体化要求和规范化措施,是寝室文化构建的保证。三是活动文化层面,是指寝室管理和建设中开展的各类活动,是寝室文化构建的载体。四是意识文化层面(即精神文化层面),是指在寝室这一特定的环境中,室员头脑中逐步形成的意识,观念体系,诸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道德标准、人际关系等,是寝室文化构建的核心。

二、寝室文化的构建

十多年来,在学校党政的重视和支持下,在政教处、团委等部门的积极组织和推动下,广大住校生发挥寝室文化主体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寝室文化的建设,在不断探索和努力实践中,创造出了健康向上、丰富多彩而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寝室文化。

(一)加强基础建设

1、良好生活设施是寝室文化构建的物质基础。学校在生活后勤的建设中,采用市场化动作理念,吸纳民间资本2600万元,建造了学生公寓等生活服务设施,为住校生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生活区绿草如荫,四季花卉芬芳吐艳,“临风园”风景别致,环境舒适宜人。寝室楼设计新颖,布局合理,适合学生群体生活。安全设施齐全、禁示标志明显,体现人文关怀。学生寝室8人一室,宽敞明亮,生活、卫生设施齐全。寝室走廊名人字画和学生书画作品贴挂有序,走廊文化凸现。良好的生活设施和宜人的居住环境,都为优雅、文明、进步的寝室文化构建奠定了良好基础。

2、健全的规章制度是寝室文化构建的有效保证。健全合理的住校生管理制度,不仅可以规范住校生的行为举止,而且更有利于理顺对全体学生教育管理的思路。我们结合寝室文化构建的需要,提出了“洁、静、雅、美”的寝室建设目标。“洁”是指寝室及室员达到清洁卫生;“静”是指室员在寝室保持相对的静态,做到必要的安静;“雅”是指室员待人接物、言谈举止文雅大方,寝室布置雅俗共赏;“美”是指美化寝室,布局美观大方,美化室员心灵,人人争做心灵美的使者。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们制订并逐步完善了一系列的寝室规章,如《住校生管理条例》、《寝室一日常规》、《寝室公约》、《文明寝室标准》、《文明楼层标准》、《寝室长会议制度》、《文化寝室评比标准》等,健全的规章制度为规范管理提供了依据,为寝室文化构建提供了保证。

3、加强住校生管理员队伍建设。管理员队伍是住校生寝室生活的组织管理者、生活指导者和规范监督者,是寝室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我们在多年的实践中,已逐步形成了校长室领导下,政教处全面负责的领导体系,建立了一支由政教主任、政教员、生活指导老师和学生会生活部成员组成的寝室管理员队伍。明确了各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能和各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形成了齐抓共管、各司其责的良好格局。

4、美化寝室环境,发挥“以美育人”的功效。优美的环境不仅能使人身心愉悦,促进健康发展,而且能发挥出教育人、引导人、陶冶人的良好作用。良好优美的寝室环境对住校生的健康成长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我们在美化寝室环境的实践中主要抓好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美化寝室显性环境的建设,也即硬环境的美化工作。一方面,我们继承军训的优良传统,在内务管理上加强规范创设整齐美。要求住校生生活用品放置做到成一线、朝一向、排一列,整齐划一。内务管理上的严格要求,旨在培养、锻炼和提高住校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克服“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小公主的生活习惯,改变懒散、拖沓、杂乱无序的生活作风,使学生逐步养成讲卫生、爱整洁的好习惯,形成张驰有度、节律有序的好作风,让学生受益终身。另一方面,我们在居室环境美化上做文章,展示个性美。学生们能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专业特色和一技之长等,以整洁优美、布局合理、设计新颖和风格独特为标准,独具匠心地精心设计自己温馨的家园,充分体现青春年少张扬的个性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形成了寝室文化亮丽的风景线。

二是美化寝室隐性环境的建设,即软环境的美化。在寝室这样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中,由于室员构成的素质参差不齐,稍有懈怠,就有可能给消极的思想、言行提供滋生的土壤。因此,我们总是坚持想在先、走在前,及时了解和掌握住校生的思想变化及舆论倾向,利用寝室管理员队伍,通过集会、学习讨论、个别谈心、检查监督、先进评比等多种途径,加以正确的引导。坚持防微杜渐、扶正祛邪,倡导团结友爱、和谐民主、健康向上的舆论环境,激励和影响全体住校生。启发和引导学生要学会交流,并自觉遵循人际交往的原则(即:一要热情待人,真诚相见;二要尊重他人,注重礼貌;三要积极主动,讲究信用;四要严于律已,宽以待人;五要虚心学习,不耻下问;六要加强交往,密切联系)。逐步建立和谐、民主、关心、合作的人际关系,净化、美化和优化寝室的软环境建设。

(二)深化实践活动

在寝室文化建设中,我们坚持以实践活动为载体,通过组织各类评比、参加社会实践、组建社团小组、开展健康教育等活动,丰富住校生生活,充实寝室文化内涵,提高寝室文化建设的实效性。

1、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技能性竞赛和优秀评比活动。在活动中,我们坚持期初有计划,期间有检查,期末有总结。做到计划周密,注重操作性;检查细致,增加指导性;总结全面,坚持激励性。一是抓常规活动。在常规活动中我们坚持日检查、周公布、月小结、学期总评的方法加以实施。认真做好早操、内务整理、寝室卫生、就寝纪律等方面的日检查工作,以周为单位张榜公布一周检查情况,并纳入学校五项竞赛。坚持做好寝室常规工作的每月小结,表扬先进,激励后进,并将月成绩纳入班主任月考核。每学期做好寝室常规工作总结,评比文明楼层、文明寝室、优秀寝室长、优秀室员等各类先进,树立先进典型,表彰优秀学生。二是抓文体活动。根据青年学生的特点,我们经常性地开展以寝室为单位的群众性文体活动,如球类比赛、棋类比赛、书法、绘画、演讲及专业技能比赛等,活跃住校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三是抓特色活动。我们每学期都安排一次文化寝室评比,内容包括寝室的美化、内务、卫生、寝室成员的遵纪守规情况、寝室的文化特色等诸多方面,全面衡量寝室的文化与文明程度,以提升寝室文化的内涵,形成寝室文化的特色。学生们都能按照学校文化寝室的评比标准,结合室员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和专业特色,对寝室进行设计与布置,一个个设计新颖且富有特色的文化寝室呈现在我们面前,如“温馨小屋”、“足球世界”、“书

香园”、“财经之家”等。通过这些活动,丰富了校园精神生活,拓宽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了审美能力和思想境界,陶冶了情操,形成了健康活泼、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2、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在抓好校内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寝室文化的外延,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参加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加社区的清洁卫生大行动,参加社区的纳凉晚会,协助社区搞好文明社区知识的宣传和讲解,联系社区困难家庭开展扶贫帮困或帮教,深入社区宣传学校,并邀请社区居民参观学校寝室文化建设成果。通过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社会知识,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了为民服务的意识与能力,为学校寝室文化的构建拓展了空间、充实了内容。

3、组织社团小组活动。社团活动是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好形式。学校牵头,组织了消防应急小分队,开展消防知识学习与宣传,寝室消防设备设施的定期检查,检查生活区的消防隐患,参加消防技能的演练等活动。此外,学生还先后组织了爱校服务小组、卫生督查小组、纪律巡查小组等,学生自愿参加,教师主动参与指导,小组定期开展活动,为寝室的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社团小组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同时维护了住校生的良好秩序,为学校寝室文化的构建注入了新的力量。

4、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学校设有心理辅导站,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我们结合青年学生特殊的成长阶段和住校生特定的身份特征,聘请教育经验丰富、学生工作出色、接过心理辅导专职培训、持心理辅导上岗证的教师担任心理辅导老师,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惑、疑虑和心理障碍,取得了良好效果。心理咨询活动的开展,使寝室文化建设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三)注重调查研究。

在寝室文化建设十余年中,我们通过座谈交流、个别访谈、实地察看、学生问卷等多种形式开展寝室文化构建的调查与研究,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了寝室文化建设策略,使寝室文化在建设和发展中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融合学校教育管理,体现学校特色。经过调查研究,我们能发现存在的问题,纵观发展的态势,调整建设的方略。在管理队伍建设中,我们改革教师一统天下的局面,组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管理队伍,改教师管理为教师指导,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管理的作用。在基础性设施上,学校引进民间资本改善条件,给学生创设健康生活、快乐成长的良好物质环境。在制度建设中,我们坚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原则,改革陈旧落后的体制,发挥制度在管理学生、教育学生和服务学生中的作用。在活动实践中,我们研究青年学生的特点,结合校园生活的实际,使活动贴近学生,适合校园,迎合潮流,不断创新。寝室文化的调查与研究,使我们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及早发现存在的问题,充分预见建设中的困难,总结成功经验,落实改进措施,为寝室文化建设有序、有效开展提供了保证。

三、寝室文化构建的成效

(一)健全的寝室制定,养成了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

寝室是透析其居住人群素质的窗口,是开拓者每天的起点,是远航者憩息的港湾,是求智者智慧的基地,是高中学生最值得回忆的部分之一。我们的学生来自全区各个乡镇,有的学生是第一次过集体寝室的生活,大家的脾气、性格各异。为了达到“洁、静、雅、美”的寝室建设目标,在一系列寝室规章的约束下,在寝室管理员队伍的管理下,我们的寝室成员在短时间内就适应了寝室生活,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每个寝室的卫生、物品的摆放、纪律等情况及时公布,计入五项竞赛成绩,各年级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形成了积极向上的氛围。有的学生在初中所形成的,如抽烟、喝酒、赌博、乱扔纸屑、随地吐痰等不良习惯,在这里得到了改正,家长反映学生进了我校后仿佛变了一个人。寝室文化的构建,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素质的提高,提供了保证。

(二)创建文化寝室,陶冶学生情操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塑造人。温馨、健康的环境将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学校每学期都进行文明寝室的评比——最整洁寝室、最具文化氛围寝室、最时尚寝室、最动感寝室、最具学园特色寝室、最具个性寝室等。“整洁、文明、健康、和谐”的寝室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寝室环境将促使学生从中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学会负责;促使学生逐渐具备现代青少年健康向上、团结奋进的精神面貌。有学生说,清新、素雅、温馨、富有个性的寝室生活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向往、寝室不仅仅是我们睡觉的地方,它更是同学们学习之余身心调整的地方,是大家在一起学习、交流、成长、进步的共同的“家”。在这个真正的私人空间里,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遐想。今后,回首往事,昔日“睡在上铺的兄弟”会在你的眼前不断闪现,同伴之间的点点滴滴将是我们最宝贵的珍藏。寝室文化的构建,净化了学生的心灵,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三)、培养人文素质,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温馨的生活环境是学生们的向往,它让学生学习之余疲惫的身心得到迅速的恢复,但我们更希望在建设一个温馨环境的同时,在寝室内以及寝室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的“人文环境”,形成一种体谅他人、理解他人、尊重他人、为他人着想的“人文素质气息”,这才是我们构建寝室文化的内在精神。我们希望在广大同学的参与下,把“建设一个美好温馨的家园”的活动继续深入下去,使全校每一个寝室都成为健康、文明之家。“富含个性色彩,充满温馨之情”,在广大同学的积极参与下,我们的宿舍发生着巨大的喜人变化,引来了不少的参观者。但我们更强调学生参与的程度和参与的持久性,贵在坚持,当一个动作长久地显现时,我们称之为习惯,我们希望同学们将“好的习惯成为自然的状态”,让自己的辛勤成果得到真正保护与重视。今后离开学校,无论走到哪里,经过人文素质熏陶过的学生,都将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被社会所接纳,得到社会的欢迎。我们许多毕业生在各行各业中的表现,都印证了这一点。

四、寝室文化构建的思考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实践告诉我们,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在新形势下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改进与丰富德育工作,优化育人环境,促进人才素质全面提高的新途径。我校以寝室文化为抓手,凸现学校学生管理方面的特色,以点带面,促进校园文化的全面健康发展。寝室文化建设拓宽了教育阵地,从第一课堂延伸到第二课堂,从“三点一线”扩展到整个校园以至社会,同时也突出了校园文化建设中广大师生特别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实践中,我们深切体会到,校长室、政教处、校团委都必须要加强对寝室文化建设的领导,深刻认识寝室文化建设对学生成长的重大意义,把寝室文化建设列入学校的议事日程,讨论和制订校园文化建设中寝室文化建设的总体发展规划,并纳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中,同时要定期研究社会对寝室文化的影响,正确处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关系,正确处理校园与社会的关系,及时引导到正确健康的轨道。要形成学校党、政、工、团等部门齐抓共管的管理体制,尤其要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以及学生社团在寝室

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使寝室文化健康繁荣。

2、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坚持正面引导和加强管理的方针。在新形势下加强寝室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为主旋律,坚持正面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一定要坚持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才能保证寝室文化建设的正确导向,才能正确地吸取进步文化成果和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保证寝室稳定的思想环境,浓厚的学习环境和健康的文化环境。提倡以美育人,坚持思想性、知识性、娱乐性相结合的方针,不断提高层次和水平,体现文明、高雅、活泼向上的特色。

3、坚持寝室文化建设在物质、精神、制度上的均衡发展。要通过多渠道增加投入,进一步美化寝室环境,兴建更多、更好的生活和文化体育设施。要树立全员意识,完善政策导向,充分发挥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生活育人的作用。要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寝室文化建设的规章制度,尤其是建立和健全学生教育和管理的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加强对学生进行道德纪律教育,形成勤奋好学,勇于创新,敢于竞争的良好风尚。通过寝室文化的建设来推动校园文化的整体化建设,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4、坚持弘扬传统与改革创新并进,形成特色。寝室文化建设既要形成稳定的传统,又要努力改革创新。我们要把多种有意义的寝室文化活动、文化设施、观念、制度等保持、固定下来,使学生在这些传统的熏陶下,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健康的心理品质和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通过各种渠道,使“洁、静、雅、美”的寝室文化深入人心,成为激励广大学生前进的动力。与此同时,我们更要有意识地吸收校园内外的一些新颖活泼、有利于学生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形式,只有这样,学校的寝室文化才能常盛不衰,学生素质也才会不断得到提高。

5、坚持充分发挥教师在寝室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寝室文化活动为广大学生提供了更多参与、锻炼和提高的大舞台,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尤其是年级主任、班主任和生活指导老师超越第一课堂教学的范围,发挥主导作用进行指导。因此,广大教师要提高对建设寝室文化意义的认识,增强责任感,努力指导和帮助学生提高活动的水平。

6、加强寝室文化与家庭文化、社区文化的交流。寝室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决不是封闭的,而要在开放中建设和发展。要打破楼层围墙的局限,与家庭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等进行沟通和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要善于吸收社会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和成果,不断繁荣寝室文化。要发挥寝室文化的辐射作用,以科技、文化活动为依托,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为社会和群众服务,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高校网球文化的构建与实践 篇3

新世纪的网球运动作为一种校园体育文化,既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具有传承文化之纽带的独特功能。近年来,网球运动在高等院校中的发展日益形成良好持续的趋势,参加网球运动的大学生与日俱增。大学校园作为文化素质最高且最集中的地方,同时处在文化的最前沿,培育一个良好有序的高校网球文化,对于促进整个社会网球运动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一、发挥社会团体优势,积极推广高校网球文化

北京市大学生体育协会网球分会(简称“北京市大网协”)自1995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北京高校大学生网球运动的开展,其宗旨是为大学生网球爱好者搭建普及网球运动,提高网球竞技水平,以球会友、增进友谊的平台。北京市大网协目前每年举办两次大学生网球赛,全市有30余所大学参加,运动员约400余名。另外,自2007年起,北京市大网协还成功举办了3届北京和全国高校校长网球邀请赛,校长们的参与为大学生网球的开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011年4月24日中国网球公开赛高校校长俱乐部正式成立。北京高校每年还有10多所大学参加全国大学生网球锦标赛,且在历届全国大学生网球比赛中成绩优异。此外,在北京市大网协工作的推动下,目前北京各高校相继成立学生网球协会,很多学校开设了网球课,各校网球设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网球受惠人群不断增加,网球运动已成为大学生体育锻炼的首选项目之一。

二、举办各种网球赛事,搭建网球文化平台

网球比赛不仅是推动学校网球运动广泛开展、促进学生运动技术水平提高的有力手段,也是校园网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国际关系学院(简称“国关”)为例,除了积极参加并承办部分北京市高校大学生网球赛事外,“国关”成功组织承办了3届校长杯网球邀请赛,增进了全国热爱、支持网球运动的各高校领导间的交流。

高校在组织学生参加校外网球比赛的同时,还应丰富校内网球赛事。国关自2008年起每年都举办校友网球公开赛,学校体育节间举办师生网球对抗赛,平时还有学生网球联赛。校内赛事可使学生与网球比赛零距离接触,让他们对网球运动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提高他们对网球运动的兴趣,同时赛事还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检验训练效果和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与自我展示的平台。

三、不断完善网球运动设施,优化资源配置

各项体育运动都需要一定的场地和器材,场地器材是开展体育运动的物质基础和必备条件。相对其他运动而言,网球运动对场地和设施的要求相对比较严格。高校在完善设施的同时还应对网球场馆实施科学管理,提高场地利用率,使其可持续发展。在保证体育教学、训练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下,国关体育场地和设施充分利用早、中、晚、双休日和节假日时间对学生开放,形式灵活多样。通过实施部分有偿训练、有偿健身等服务形式,还可收取一定费用来维持场馆设施,形成以馆养馆的良性循环。随着体育的市场化,大学生的消费习惯已成为越来越多品牌赞助商关注的重点。因此,高校可顺应市场的需要,积极为赞助商创造条件,使其顺利走进校园,以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减少体育场馆运营的压力,并给学生创造更多的优惠。

四、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网球师资力量

网球教师是学生网球学习中的引导者,加强网球师资建设,是提高网球教学效果的关键。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网球师资队伍也是校园网球文化推广至关重要的因素。当前,高校网球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网球课缺乏足够的专业教师,现有网球教师中相当一部分是通过自学和临时培训接触网球知识,他们的教学缺乏专业性和系统性,对于那些爱好网球并要进一步提高网球水平的学生,很难满足其需要,这势必会造成学生学习质量和网球成绩的下降,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网球在高校中的推广。因此,高校应积极引进专业网球师资,并鼓励教师利用假期时间有计划地进行业务学习和研修,定期安排教师进行业务研讨,加强网球任课教师专项课程相关理论和实践的学习,不断提升自身技术水平和教学能力;同时还应加强兄弟院校间网球教学经验的交流和学习,并组织他们多多观摩国际国内重大赛事。

五、重视网球科研工作,奠定网球运动理论基础

当校园网球运动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一定需要相关理论的指导,在理论的正确指导下才能使高校网球运动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同时高校也是科研的前沿阵地,大力加强网球运动的科研工作才能推动高校网球运动快速健康的发展。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对高校网球运动的开展进行相关研究,研究内容可涉及高校网球教学的目标、教学方法、练习方法、学校网球组织的建设、学校场地的合理使用与管理、网球运动与校园文化建设等诸领域。在不断总结、探索、开展高校网球运动的同时,还应将先进、成熟的经验与方法付诸实践,以取得教学科研的丰硕成果。

六、发挥学校网球组织功能,营造校园网球文化氛围

高校网球组织是一种群众性自发的体育组织,是常规网球课堂的发展和延伸,它能够更有效地提高组织成员的网球技战术水平,进一步调动广大学生参与网球运动的积极性。目前,不少高校的网球课模式很难满足学生运动水平个体差异的需要,学生每周只在常规的网球课中学习网球知识,课外缺乏教师指导和强化练习,学生的专项技术水平提高相对较慢。高校网球组织可充分利用学校的场地资源定期或不定期组织爱好网球运动的学生进行锻炼和比赛,在校园中营造出“爱网球、学网球、打网球”的浓厚氛围。由学生骨干负责网球组织内部的日常管理,维系组织的正常运行;由学生宣传网球文化,利用网球运动自身的特点争取学校及社会的支持,发展壮大学校网球组织,可极大地促进高校网球文化的构建和实践。

七、结束语

构建与实践 篇4

1.1 化工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目标

实践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创新意识, 工程设计能力, 科学研究能力。主要是以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 进行创造性的实践。这样的实践过程不仅仅可以使理论知识更加扎实, 还能够对学生进行一个全面综合的训练,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 实践教学可以是学校内的科研实践, 也可以是和校外的企业合作进行实践教学。

1.2 化工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原则

化学化工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一般遵从三个原则。第一, 明确的目标。化学化工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目标是为社会各个企业, 科研院所等单位培养出具备化学化工方面的专业知识, 专业技能和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综合性人才。第二, 教学体系的构建要有整体性。在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要注意人才的培养不是由某一个因素完成的, 有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 更要注重各个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化学化工类人才的培养其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就是教学体系的两个重要的因素, 要做到各个环节协调统一, 才能更加有利于学科的建设和实践型人才的培养。第三, 化工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有层次性。所谓层次性, 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 能力的培养, 甚至是综合能力的提升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 所以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也要遵从这样的原则, 分阶段、分步骤地从难到易的进行, 切不可一次性结束。

1.3 化工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的基本框架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是诸多因素组成的一个整体, 所以要分层次分阶段地进行, 要遵从系统加模块的设置。系统是指实验, 专业训练, 综合应用, 社会实践等系统。各个模块是指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加强、提高等模块。各个系统又包括很多小的模块, 它们之间存在着包含, 逐步提升等关系。各个系统, 模块相互配合, 相互协调才能更好地构建化学化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才能进一步实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标。

2 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方法

2.1 实践教学基地的创建

稳定的、长期的实践教学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所在。目前, 化学化工类专业的实践基地主要有化工企业的工厂车间, 工艺流程;科研院所的高端实验设备, 工艺中试车间, 研发机构等。但是, 由于化工行业并不是一个绝对安全的行业, 很多化工产品包括中间体, 都对人体有一定的危害。化工厂车间内弥漫的化学品的味道, 化工厂潜在的危险:管道泄漏, 火灾爆炸, 污水处理等, 都可能是企业, 研究机构不接受外来实践学习的因素, 这也是目前很多高校很难真正地实现学生的科学实践课程的原因。另外, 学生到单位或者科研院所去参观学习首先要进行安全教育, 要有讲解人员, 对于单位来讲这样的人员调动必然会影响单位正常的工作, 影响单位的效益。所以实践基地的创建学校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安全性给很多单位带来的犹豫。

2.2 强化毕业论文工作和提高科研能力的训练

一般毕业论文是在学生即将毕业的一年间完成的, 也是学生综合应用专业基础知识, 调动各个方面能力的时候, 这个时候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提高综合能力的最佳时候。所以, 强化毕业论文的质量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了确保毕业论文这一环节的质量, 教师就要从毕业论文的选题开始, 毕业论文的选题尽量选择从事本领域内的、先进水平的课题, 一些能够综合调动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课题。当然也要充分考虑实验室的条件和地方条件等其他因素。这样选题的意义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还可以选择一些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价值的题目, 可以引起学生的实践兴趣。在毕业论文的实践期间, 教师要能够提供所需的实验器材、设备等条件, 还要对学生进行引导性的指导。对于学生还要进行一定的监督检查, 毕竟学生的自觉能力有限。最后的毕业答辩和毕业论文的撰写阶段学校和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 严格审查毕业论文是否真正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是否调动了学生大学所学的知识, 也给教师的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一定的参考。

学生科研能力的增强, 有利于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学校必须大力支持。在保证学生安全, 实验室安全的前提下,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一些科研题目, 进行科学研究。学校在情况允许的前提下应该提供一定的科研经费和补贴, 对于科研论文的撰写和发表, 教师要认真地修改和提供意见。这样的措施可以鼓励学生尽早地认识科学研究工作, 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也为学校的科学研究工作培养了人才, 增加了学校和教师的科学研究成果。

3 结语

化学化工的发展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体现, 也为人们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方便和好处。对于化工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实践是高校化学化工专业培养人才的重要目标。社会企业、科研院所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 较强的实践能力, 创新意识的人才, 更加需要综合性的人才。学校做好化工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实践为综合性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摘要:本文根据目前高校化学化工类专业的专业特点, 阐述了化学化工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目标、内容和原则等, 并提出了几点化学化工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实践的措施, 有利于目前高校人才的培养和化学化工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 提高了化工专业类人才的实践能力, 为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化学化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学科建设

参考文献

[1]陈爽, 苏育志, 梁红.地方高校化学化工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 2011, (6) :81-82.

[2]陈万东, 李秉朝, 赵广旺.化工专业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1, 28 (5) :127-129.

家长参与课程构建的实践与思考 篇5

生活即课程。家长是孩子生活中的第一任老师,他们参与课程构建不仅有益于教师直接获取幼儿兴趣需求的信息,而且还能充分发挥家长资源优势和创新智慧,从而完善课程内容,利于课程实施,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于是,我们已家长参与课程构建为突破口,不仅致力于构建一般意义上的家园教育共同体,而且让家长全面参与课程的构建、实施和评价。

我们认为,家长参与课程构建应该包含三个方面:首先,家长应理解课程理念,会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出发考虑课程内容;其次,家长能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参与实施课程,同时通过与教师、幼儿的互动,拓宽课程实施渠道,使课程内容更加丰富;最后,家长能正确的评价课程,推动课程的完善,促进幼儿的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素质,发展了家庭的教育能力。

了解课程是家长转变观念、更好的实施和评价课程的前提与基础。为了引导家长感受与理解课程理念,我们采取“看、听、讲”的方式。看,就是为家长提供可视性窗口,给家长一直观感受,对课程习惯酿成初步了解;听,就是听专家报告,与专家、教师对话,进一步理解课程内涵;讲,就是给家长提供交流的平台,畅谈自己的教子经验,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转变家长旧有观念,完善家长的课程理念。

家园沟通说课程。帮家长树立正确课程理念的关键,在于平常的有机渗透.因此我园将幼儿园网站、园内宣传栏、班级小报、家园日常交谈等都作为宣传课程的窗口。每月各班都会结合课程主题推出各具特色的班级小报,其内容有介绍新主题目标的“主题聚焦”、有反思主题经验的“主题回顾”、有家长参与的“课程之我见”,也有家园互动的“亲子游戏”、“温馨提示”等,期期都成为家长关注的焦点。另外,我们还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设了班级主页,内容包括班级简介、特色活动区、家长学校、家教论坛、BBS家教论坛、宝贝风采和课程天地等,展现给家长一个全面、真实、富有生机与活力的幼儿园大课程体系。为家长了解课程开辟了一扇崭新的窗口。

变“说教式”为“触动式”。在家长对幼儿园课程有了认识、需求的基础上.我们变“说教式”为“触动式”。在不同年龄层次的家长中开展了参与式培训、经验交流会、辩析会等活动,让家长对新课程的理解及目前存在的困惑畅所欲言.从中树立典型经验加以推广。

比如,结合家长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方法的需求,我们开展了以“放手让孩子单飞”为题的祖辈家长家教研讨会”,推选出四位家长在会上进行了经验介绍。家长们的发言中处处体现着独特的教育方法,给大家很大的启发。比如.小班有一位爷爷提出:“如果幼儿园负责培养孩子的好习惯,那么这种习惯的延续、巩固就是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孩子能做到的事,家长不能包办,宁可允许他动作慢点,耽误点时间,也要坚持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其次,多赏识孩子,发现孩子有了进步,就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这位爷爷还举了个例子。一次晚饭后.孩子搬来一个小凳,站在上面,学着大人的样子刷碗,一边刷一边唱。于是,全家人一起夸他爱劳动,还制作了一个“我是家庭小帮手”的鼓励卡贴在孩子衣服上.结果孩子做事的积极性被调动出来,不仅以后经常帮大人刷碗、倒垃圾.而且还学会自己洗小手绢、袜子,生活自理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家长逐渐意识到幼儿园课程的实施不仅在幼儿园,而且在家庭、在社区甚至在孩子能接触的社会的各个角落。

观念的转变,激发了家长参与课程构建的热情。在此基础上,我们真诚邀请家长全程参与课程的构建,并成为课程的实施者。

合作研究立课程。为使课程更贴近孩子的兴趣需求,我们在课程实施前会通过家长课程小组、主题亲子单、家园随机交流等形式,与家长共同研究、确立课程。

比如.大班开学初,教师预设了主题活动“变变变,长大了”。可与家长课程小组讨论时,有家长提出,现在举国上下都关注奥运会,孩子也很喜欢看,能不能开展一个和“奥运”有关的主题活动。家长的建议使老师深受启发,一个“童眼看奥运”的主题活动应运而生。家长提供的信息和建议,及时修正了老师对幼儿兴趣、需求的了解。

互动交流建课程。为更好地构建课程,我们非常注重在新主题确立后与家长的互动交流。我们通过多种形式使家长了解主题开展的历程、实施目标和发展动向,以便家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构建中来。比如,中班教师在“我爱我家”主题活动中,邀请家长来园和孩子共同制作“家庭亲子报”,活动后还与家长面对面进行互动交流。一位爷爷激动地对教师说:“这个活动真好,但如果能把孩子的.照片和爸爸、妈妈童年的照片拿出来开展一个‘比童年’的活动会更好。”家长对课程的认识和热情,帮助教师及时得到新的课程信息,拓展了主题内容。更让教师意想不到的是,这位爷爷在课程实施一段以后,又写了一篇题为“看小家、想大家、爱国家”的感言,其中的字字句句流露出对课程的认可和美好祝愿。

资源共享施课程。我们把不同职业、生活经历的家长作为丰富的教育资源.家园携手开展了请进来的家长客座教师活动、走出去的假日亲子活动、闲暇时间的友好小组活动,将课程延伸至家庭,拓展到社会。比如,大班一家长,在“多彩的服装”主题活动中,主动邀请幼儿到自己管理的服装厂参观,参观前与教师共同确立活动目标,制定计划;参观过程中,亲自讲解,使孩子们了解了服装的制作过程,大开了眼界。

如果说家园共同构建课程使课程进一步发展,那么家园携手评价课程则使课程更加完善。我们依据《纲要》多元化评价的思想,针对有家长参与的课程的实施,开展了家长问卷式评价;针对幼儿个性发展,开展了小档案评价;针对合作研究的家庭,开展了激励性评价。

家长充满激励的评价给了我们无穷动力,使我们进一步感悟到:只有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符合幼儿兴趣的课程才是适合幼儿的课程;只有让家长认可课程.才能使家园携手;只有家长参与课程.才能让课程真正走进幼儿的生活。

构建与实践 篇6

[关键词] 构建;高效课堂;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 G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069-1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是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的主渠道,要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作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应该潜心研究新课程标准,研究教材和学生,采取恰当的方法和策略,优化自己的教学,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构建小学品德与社会高效课堂。那么应该怎样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呢?怎样打造高效课堂,使我们的学生学得轻松,掌握的牢固,思维活跃,将来会更有所作为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起。

一、充分的课前准备

要创造高效课堂,充分利用课堂上的四十分钟,我们就要做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新《课程标准》针对学生不同年级的身心特点,对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作出了科学的规定。首先,教学目标的定位要难易适中。其次,教者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充分考虑三维目标的统一。再次,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兼顾优、中、差三个层次。此外我们还必须明确每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不在于面面俱到,我们要预设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然后重点加以突破。对于重点的突破,我们切不可以急于求成,一定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

二、导入要新,以兴趣引发思维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由此可见,课堂教学要讲究导入的艺术。一个精彩的导入,既使学生情趣盎然,又可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这个环节是学生围绕学习目标对教材进行整体感悟的过程。这个过程在不同的课型中处理方法也大不一样。

活动型教学:首先让学生结合课文文字与生动的插图,自主理解课文内容。与此同时,使学生头脑中建立文本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行组织,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自主设计模拟表演的方案,并在小组内讨论表演的方法与步骤,分配角色,进行表演。

实践体验型教学:让学生走出课堂,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综合学习型教学:高年级教材中涉及到许多有关历史、地理、社会常识和法律常识的内容,对于这类型教学内容,要实现多种学科的整合,组织开展综合性学习。这样,根据课文内容搜集相关的知识信息便成了首要任务。一般的课文内容,放在前一周进行;对于需要长时间搜集、整理的内容,则放在前几周甚至前几个月进行。

四、精讲点拨,整合知识

这个环节是教师围绕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精讲点拨的过程,也是对学生在感知教材的过程中搜集到的零碎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和深化理解的过程,是学生形成学科能力的重要前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把握住以下几点:一是讲学生不会之处,二要对学生自行得出的结论要加以补充和更正,三要注重对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四要发挥生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一节课下来,教师的单项讲述只不过几分钟的时间。

五、当堂训练,以精练来发展思维

品德与社会课的课堂训练是多种多样、而且贯穿整个课堂。合理的训练是学生学习知识,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也是师生信息交流的一个窗口,此处所讲的训练是指在帮助学生解决难题、归纳整理信息之后,教师要针对本课所学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训练习题,一方面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练习,确保学生能在实践中把刚刚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一方面对学生的目标达成进行检测,训练的内容重在应用刚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性地“做”,不搞死记硬背;训练的形式让学生独立地、快节奏地完成,教师不做辅导。它能够检测课堂教学的效果,及时反馈准确的信息,便于教师课外有针对性的辅导,布置课外阅读、预习等少量的延伸、拓宽性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灵活运用,举一反三。作为新课标下的练习设计,应体现它的效度,突出现实性、发展性和活动性,要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快乐。像这样的练习,避免了机械重复练习所引起的注意力分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变“要我练”为“我要练”,更增添了练习的乐趣,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六、总结要活,以活跃来拓宽思维,升华主题

课堂教学的结束阶段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减轻记忆的负担的重要环节。它对于发展兴趣、强化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说引人入胜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那么,画龙点睛的结束则使成功得以巩固。因此,课堂总结可针对本节课的内容或进行归纳总结,或设置悬念,或开拓延伸,或活动游戏,力求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课堂的结束是一个知识点的延伸:结尾是“问号”不是“句号”。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及高效性,我们必须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构建与实践 篇7

1 新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搭建起适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平台

按照我校化工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对2010 版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和充实,增加包括电工训练和机械训练的2 周工程训练课程,构建起通用工程实践训练平台; 增设专门培养学生化学实验操作能力的化学基础实验课程,与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等实验课程构建起基础化学课程实践能力培养平台; 将原2 周的综合实验拓展为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化工创新实验,建立起煤炭焦化和煤炭气化实验系列、催化剂制备及评价实验系列、煤炭下游产品深加工实验系列和基本有机合成实验系列等创新实验能力培养平台; 依托煤化工工艺学和化工工艺学两门课程增设2 周的化工工艺实验,突出煤炭焦化、气化及产品质量评价和不同反应器操作运行、过程参数调节、控制及相应过程的传热、传质及相关参数的测试分析,建立起化工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平台; 通过增设1 周的化工工艺学仿真实训,增加鲁奇气化、甲醇合成、合成氨合成、尿素合成、二甲醚合成、化工自动化操作等项目仿真,建立起化工专业的实践仿真实训平台; 将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与化工机械课程设计相结合,增设4 周的化工单元与设备课程设计,由过去注重理论计算和结构设计的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提升到化工设备结构、强度、材料等全方位的综合课程设计,结合化工工艺课程与化工设计课程的工程实践客观需要,在第七学期开设2 周化工工艺课程设计和第八学期开设16 周的毕业设计,将第六学期化工单元与设备设计继续延伸到化工工艺设计、毕业综合设计过程中去,构建起化工专业工程设计能力培养平台; 调整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地点、内容和要求,注重由过去以焦化为主,拓展为以煤制合成氨、甲醇、天燃气、烯烃为重点实习的实践基地,建立起认识实习、生产见习、工程设计为主线的实习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由专业理论学习、现场实践、工程设计构建的工程认识、工程实践和工程设计能力渐进提高的实践过程,在此基础上,进行为期16 周的化工专业毕业设计。

2 渐进式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明确阶段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目标

按照修订的2010 版的化工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将化工专业课程按照化工原理和化学反应工程等化工基础课程为专业基础课程、煤化工工艺学和化工工艺学等化工专业课程为专业方向课程、化工单元与设备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课程为专业能力课程三个层次进行设置,将相应的理论实践环节、工程实践的能力培养纳入基础化学课程实践能力培养平台、电工和机械的通用工程实践训练平台、化工专业学生创新实验能力培养平台、化工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及仿真实训平台和以化工过程及设备设计及各类实习为基础的毕业设计实践能力培养平台等渐进式的实践能力培养平台,各个平台贯穿于化工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线上,明确各阶段的基础实验操作能力、化工机械工程能力、化工实践创新能力、化工工程设计能力等方面的培养目标,做到实践能力培养目标的明确性、渐进性和综合型,实施过程体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学习实践过程,具体实践环节从实验室的基础操作到生产现场的生产见习、从课堂的理论学习到实验室实践创新和工程实践应用、从生产环节实践锻炼到化工工程设计,依托各个阶段实践能力培养平台,经过以实验操作、工程培训、实验创新、现场实习、工程设计等阶段培养目标构建的化工系列工程实践课程体系实施,提升化工专业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水平,促进化工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2]。

3 丰富工程实践课程内涵建设,提升实践平台的工程能力培养水平

按照2010 版的化工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将化工专业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基础、专业方向和专业能力三个课程体系,将各个课程体系的专业课程理论融入基础化学课程实践能力培养平台、机械电工的通用工程实践平台、化工创新实验能力培养平台、化工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及仿真实训平台和化工工程设计能力培养平台的具体内涵建设中,实现培养化工专业学生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一定创新能力的工程设计的应用型人才目标。将无机化学等基础化学实验课程的共性实验操作进行系统化,归纳到化学基础实验课程中,在大学生入学第一学期开设,集中授课讲解化学基本实验操作原理,培训学生的实验操作实践能力,为四年本科化学实验教学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 在第二、三学期开设大学物理及实验课程和第四学期开设的电工与电子技术、工程图学等课程的基础上,进行2 周的电工和机械工程训练,培养学生通用工程操作实践能力; 将无机化学等基础课程与绿色化学、煤化学、碳一化学、精细有机合成工艺学、煤化工工艺学、化工工艺学等专业课程相结合,以煤利用化学、工业催化、碳一化学、有机化学合成及产品精制等以煤化工为特色研究方向,利用化工专业实验室对学生进行为期2 周的开放进行创新实验,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激发学生研究探索的兴趣,丰富学生专业知识,提升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水平; 增加以鲁奇气化、甲醇合成、合成氨合成、尿素合成、二甲醚合成、化工自动化操作等项目为内容的1 周化工仿真实训课程,该课程建立在部分专业课程、部分实习结束后的基础上,在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和现场实践基础上,在仿真实训平台上,进行工业生产、工艺调整和自动控制等方面进行仿真调控,解决学生现场实践不能操作的不足,提升学生的现场工程调控能力的培养培养水平;利用化工原理单元实验和化工工艺学实验不同层次的化工专业实验,进行不同化工过程反应单元、分离单元、换热单元和分离操作等实践操作,对化工过程进行测试、控制及调整,实现在化工生产过程的生产控制、优化和管理,丰富学生化工生产的实践经验,提高学生化工工程实践能力; 依托新型煤化工背景企业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现场实践教学,按照化工单元与设备课程设计、化工工艺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循序渐进的工程设计能力培养进程,积极组织本科生参与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连续三年化工设计竞赛的设计题目涉及新型煤化工产业,对于我校化工专业确定的新型煤化工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起到极大支撑和促进作用,极大调动学生参与工程设计的积极性,化工专业10 级、11 级和12 级在校生连续三年参加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获得1 项一等奖,3 项二等奖和2 项三等奖的较佳竞赛成绩,达到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化工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内涵建设[3]。

4 夯实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基础,培养具有煤化工特色的应用型人才

按照我校2010 版的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目标要求,结合区域经济和化工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经过对国内高校化工专业、化工企业用人需求的调研,走访已就业的我校化工专业毕业生,举行校内外专家、专业教师多次论证,我校化工专业确定以新型煤化工为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方面分为以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及现代仪器分析等课程为基础化学课程教学平台,把化学基础实验、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和现代仪器分析实验等嵌入基础化学课程实践能力培养平台,突出实验教学与专业理论相结合,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将大学物理及实验课程、电工与电子技术和工程图学等课程以及电工和机械工程训练作为培养学生通用工程实践训练平台; 以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化工原理、化工机械基础、化工环保与安全、化工仪表自动化、化工过程分析与综合和化工过程模拟与优化等课程为代表的大化工专业基础教学平台,结合化工原理单元与设备课程设计、化工工艺仿真、化工工艺学设计和毕业设计实践环节,建立起专业工程设计实践平台,注重专业理论在工程实践中的运用,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 以煤化学、煤化工工艺学、煤炭气化、煤炭液化、化工工艺学、碳一化学、精细有机合成工艺学和高分子材料基础等课程为代表的化工专业教学平台,突出以煤炭为原料深加工的化工产业链,从煤炭焦化、化产回收、焦油精制拓展到煤炭气化、天燃气、合成氨、甲醇、燃料油、乙二醇、二甲醚和烯烃以后续聚烯烃高分子等下游产品,将原来我校化工专业以传统的煤炭焦化拓宽到以煤炭气化、煤炭液化的新型煤化工特色,延伸煤化工生产产业链的人才培养,真正建立起来以新型煤化工的专业内涵建设为特色的应用人才培养体系,与之相匹配的工程实践体系也随之构建起来,在相关专业课程的实验项目,安排煤炭工业分析、元素分析、煤岩分析、煤炭反应特性、煤炭加工性能、煤炭焦化、煤炭气化、甲醇合成、乙苯脱氢和不同床层反应器综合实验,提高学生煤化工特色的工程实践能力; 对于工程实践体系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实践环节,也从传统的焦化企业走入到煤炭气化、甲醇生产、天然气生产和烯烃生产等企业,建立起与课程内容、培养目标相一致的现场实践环节,在此基础上,将化工工艺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工程设计实践与新型煤化工的工程设计内容相结合,有针对性将煤炭气化、合成气净化、合成气变换以及后续甲醇合成、二甲醚、乙二醇、烯烃合成等设计题目纳入到相应的课程设计之中,让学生在工程设计中深化专业理论学习和掌握、在综合设计中提升工程实践和工程设计能力[4,5]。

几年来,我校化工专业依托各阶段工程实践平台,将专业课程内涵建设成果延伸、物化和实施,构建起适应新型煤化工行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工程实践课程培养体系,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丰富、完善工程实践课程体系,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得到较明显的提升,达到我校化工专业的工程实践课程培养体系构建预期的目的。

摘要:通过对我校化工专业工程实践课程体系构成、内容、目标和内在规律的分析与研究,构建起适应我校化工专业的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工程实践课程体系。通过化工专业工程实践课程体系的实施,提高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工程实践、工程设计的应用实践能力,达到新型煤化工行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的。

关键词:化工专业,工程实践,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李焱斌,黄玮,赵恒华,等.地方高校提升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9):166.

[2]丁国新,程国君,王周锋,等.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J].广州化工,2015,43(14):209-210.

[3]吴金顺,鞠洪磊,潘天泉,等.工程实践与理论教学结合模式的研究[J].潍坊学院学报,2013,13(2):94-96.

[4]徐美玲,李风海.能源化工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探索[J].山东化工,2015,44(15):153-154.

构建和谐班级的实践与探索 篇8

一、制定班规,养成习惯

“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个新的班级需要制定班规。我没有采取在办公室制定好班规,然后贴在教室里让学生遵守的办法。我认为,高中生的成人感开始出现并逐渐增强,对事物的判断有了自己的标准,他们希望别人把他们当作成人对待,不喜欢别人对他们用要求、命令的口气。我提议学生根据《中学生行为守则》从日常行为规范和责任方面,分小组制定班规,然后在班会上讨论通过。

纪律方面:养成遵纪守时的好习惯。按时到校,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缺课。确有急事,必须本人向老师请假,经同意后方可离开。学习是我们的首要目的,课堂纪律是学习的保证。上课应认真听讲,提高听课效率,自习课不允许高声喧哗,讨论问题不能影响其他人,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提高学习效率。按时完成作业是每个学生应该做到的,作业是学生对当天课上所学知识的复习与巩固。不把与学习无关的东西(如MP3、随身听、扑克等)带入班内,创造一个纪律严明的班级环境。

生活方面:养成文明健康的好习惯。学生结合政教处印发的《中学生十不准》,指出不说脏话,不给其他同学起侮辱性的外号,不打架,衣着大方得体,不染发,不穿奇装异服。夏天学生在教室不穿拖鞋、短裤、背心;不戴戒指耳环、项链,不抹口红;不去营业性网吧、歌舞厅等场所,不赌博、吸烟、喝酒等,一经发现并查实,按校纪校规处理,结合学校寝室文化建设,寝室里每天安排值日生整理内务,物品在规定的地方摆放整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学生还从其它方面如班级卫生、寝室卫生等方面制定班规,为学习、生活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一位学生戏言:“我国的法律不断完善,我们的班规也要不断完善。”班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人人都是班级的主人,有义务让班级成为生机勃勃的家园。学生能真切感到集体对他们的关注和监督,想到自己与集体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感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集体,必须管好自己。让学生多参与问题处理,使教育体现出民主的精神。

班级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我还提议结合学校《班徽》、《班歌》设计比赛,把《阳光总在风雨后》定为班歌,每天下午上课前唱,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中的风风雨雨。我又建议学生设计、布置学习环境,激活班级的学习气氛。学生积极地从家里拿来图书设立了图书角,选定“山高我为峰,努力定成功”作为班级座右铭,挂在黑板上方,鼓励自己勇攀科学高峰。教室的南墙挂着学生自己的书法作品“我自信我精彩”、“我拼搏我成功”;北墙挂了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方便学生学习地理;黑板报的“青春风铃”、“迈入高校”等不同版块展示了学生渴望成长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高了,主动性增强了,凝聚力上升了,整个班级的学习成绩名列年级前茅。

二、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和睦融洽的人际关系是班级的隐性环境,它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关系。构建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氛围,需要班主任与学生的共同努力。

赏识地鼓励每位学生。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各方面的发展都尚未成熟,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激发他们心灵深处蕴藏着的进取心,挖掘他们的自信心。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陶行知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声中有爱迪生。”

在选拔干部方面,认真挑选和培养好班干部,明确分工,责任到人,要求班干部管理好学生。我觉得班干部一学期应换一届,虽然老师要费心地去培养新的班干部,但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在选拔时不要过于在意学生原有的能力,更不要担心学生能否胜任该工作,只要坚信给他一个锻炼的机会,他就会在你的指导下做得棒就行了。

平等地关爱每一位学生。爱是人类最美的语言,我认为对学生的爱要在行动中体现。排座位的时候,不仅以个子为标准,而且要考虑到成绩,让“待优生”与优生坐在一起,这样这些“待优生”就可寻求同桌的帮助,解答自己的疑难问题,提高成绩,而不是将他们放在被遗忘的角落。排位时我考虑把第一名史营与李某排在一起,李某是班里倒数第三,我又怕她带坏了史营,犹豫再三,还是把她们排在一起。结果我是正确的,李某不单没有带坏史营,还经常问她题目,史营在给李某讲解的同时也加深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后来我听班上的学生说,李某在班里说,老师够意思,看得起人,她不和老师对着干,不给老师惹麻烦,尽自己最大努力学习。班主任的一言一行本身就具有导向的作用,平等地对待学生不会使优生产生优越感,也不会使“待优生”产生自卑感,学生能够平等、友爱地相处。

耐心地善待每一位学生。我班有一位学生,课堂上我不经常提问她,课下也没找她谈过心,我对她的了解不多,但是她喜欢问我简单的题目,由我给她讲解。在学生对老师的意见反馈表上,看到她写老师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有爱心、耐心……我有一种流泪的冲动,其实这些“待优生”也很可爱,她们对老师的要求并不高,不是种种的优待,也不希望你时刻关注她,仅仅能获得老师的尊重她们也就满足了。还有一次,一个成绩中等的学生来到教室后就趴在桌子上,我心想她一定有心事。我把她喊出教室,看她的泪水止不住地流了下来,就把她带到办公室外面人少的地方,她靠在我的肩膀上哭了将近一个小时,当时我也想问她为什么,后来忍住了,没问。我想她当时最需要依靠,需要陪伴,需要发泄,而不是言语的安慰。事后我才知道她的父母离婚了。作为老师,懂学生,才是真正地爱学生。

班集体中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仅包括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而且包括学生与学生的关系及任课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我经常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一辈子同学三辈子亲,大家聚在一起就是缘分,金钱可以购买物质财富却买不到感情。班级一位学生在家养病,大家知道她花了两万多元钱还没治好后,就提议帮助她。我带头拿出一百元,大家你十元、我五元地凑了五百元,送到她家里。还有一些学生经常主动到她家给她补习,陪她聊天。班级同学之间互助友爱蔚然成风。

结合本校“感恩”征文比赛,我在班级开展感恩教育。学生不仅会唱《感恩的心》这首歌,而且学会了它的手语。“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学生发自内心地感谢身边每一个人,协调了人际关系,与老师、父母、同学的关系更加融洽了。而我班在征文比赛中也获得了集体优秀奖。

数学文化课堂的构建与实践 篇9

1 数学文化课堂的认识

数学文化是以数学学科和数学发展为背景, 以数学课堂和数学教学为载体展现的文化.数学教学首先是文化的教学, 只有深入到学科的文化层面, 而不仅仅局限于学科的知识层面, 才能获得真正的数学修养, 从而实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数学文化是通过感知获得的, 而不是依凭认知、说教就可以直接习得的, 数学文化是寓于数学知识和课堂教学之中的.

“数学文化课堂”就是把数学课堂作为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传承、研究、学习的专业阵地, 是师生进行对话、交流、传道、授业、解惑等数学文化活动的特定的时空, 是把数学文化的思想精髓和基本观念内化为学生的主体心理特征的过程.齐民友教授提出了数学文化课堂应该具有以下特征:①知识学习与数学思想的和谐统一;②数学方法与理性精神的培育相融合;③能力的培养要经历过数学过程的体验;④情感和态度要受到数学文化真善美的提升, 使数学学习成为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方法、感悟价值、提升精神的生命历程.

2 构建数学文化课堂的实践

张奠宙教授认为“数学文化必须走向课堂”.努力构建数学文化课堂, 让数学文化充满数学课堂, 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充分领略数学文化独特的美丽与丰富, 并在欣赏数学、阅读数学、交流数学和运用数学中充分发展自己.为此, 教师要善于挖掘并揭示数学文化自身的发展的过程和现状, 关注数学人文精神的培养, 在数学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和流程中, 要凸现数学文化韵味.

2.1 在新课引入中感受数学文化

一个精彩的引入总能唤起学生无限的遐想, 引导他们进入数学的殿堂.在新课之初, 教师可以从概念、定理、公式的发展和完善过程, 数学名人趣闻轶事, 数学历史上有影响的事件引入新课, 以引起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挖掘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 让数学史走进课堂.教师要善于借用数学历史故事, 它不仅能吸引学生, 唤醒学生的求知欲, 燃起学生的智慧的火花, 使学生积极主动思维, 而且能丰富数学的文化内涵, 让学生接受数学文化的熏陶.如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教学设计中, 可引入著名数学家高斯的小故事:高斯10岁那年, 他的数学教师彪特耐尔布置了一道很繁杂的计算题, 要求学生计算从1加到100的和, 教师刚叙述完题目, 高斯即刻把写着答案的小石板交了上去.教师惊讶的不仅是正确的答案, 而是他奇妙的算法:第1个数加上最后1个数的和是101, 第2个数加上倒数第2个数的和也是101, 共有50对这样的数, 用101乘以50得到5050.高斯的算法蕴含着求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一般规律性, 进而引导学生自然地归纳出倒序相加的数学思想方法, 学生推导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在新课引入中, 赋予数学人文色彩, 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的神秘感、恐惧感,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培养学生理性的探索精神.

2.2 在概念教学中感悟数学文化

在概念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 还原数学概念的“成长历程”, 彰显“数学是一种撼人心灵的智力奋斗的结晶”, 让学生惊讶、激动、振奋, 饶有兴趣地学习和思考数学.所以, 在数学概念教学中, 教师要尝试适度穿插数学史, 让学生从数学文化的角度去了解数学概念发生、发展的历史, 想象数学家建立概念时的艰辛, 体会概念的抽象过程是怎样完成的, 透过概念的抽象规定, 感受数学认识活动的实质, 将间接经验内化为自身的数学思维能力, 从根本上理解概念何以这样规定, 从而达到对数学概念的深层理解, 更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毅力品质.如函数的概念教学, 可以从概念发生、发展的历程上来进行探究.函数最早是由莱布尼兹提出的, 用来表示“曲线上的点的横坐标、纵坐标、切线长度、垂线长度的量”;后来, 瑞士数学家约翰贝努利把它引申为“由变量x和常量所构成的式子, 叫x的函数”, 即达朗贝尔的“解析式”;接下来是黎曼的“作为一种规律, 根据它由自变量的值确定因变量的值”;直到19世纪末康托的集合论的诞生, 映射引入时, 人们才真正把握函数概念的本质, 并形成了现在教材上的函数概念:“对应说”、“映射说”.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初中函数的定义 (变量说) 、高中函数的定义 (对应说) 进行比较, 挖掘其蕴含的数学文化, 让学生体验函数概念的发展是随着数学的发展而不断改进, 不断精确化.

数学教学中, 将这种数学文化形态转变为教育形态, 引导学生从数学文化的视角, 去了解函数、复数、对数、概率和导数等概念发生、发展的历程, 想象数学家建立概念时遭遇的挫折和艰辛, 体会概念的抽象过程是怎样形成的.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深层理解, 感悟数学文化, 更有助于学生从理性高度去理解科学的数学, 实现学生认同心理下的有意义学习, 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毅力品质.最终完成作为知识的数学教学、作为文化的数学教学、作为育人的数学教学目标.

2.3 在精彩生成中彰显数学文化

数学课堂教学的本质是教与学交往、互动的过程, 是师生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在课堂动态的生成过程中, 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抓住“生成点”融入数学文化, 凸现数学文化韵味.如在学习《二项式定理》时, 引导学生从熟悉的 (a+b) , (a+b) 2, (a+b) 3的展开式入手, 观察发现二项式系数在展开式中都以对称的规律呈现出来.诱导学生由数学的对称美, 归纳猜想出二项式定理.进而介绍中国古代的大数学家杨辉的研究成果及其“杨辉三角形”.让学生观察杨辉三角形的特点, 归纳出二项式的性质:对称性, 即Cundefined=Cundefined;递归性, 即Cundefined+Cundefined=Cundefined;幂指数是偶数, 中间一项二项式的系数最大;幂指数是奇数, 中间两项二项式的系数最大.杨辉三角形中除了蕴涵许多组合数的性质外, 其中还蕴涵了美学价值和有趣的结论.如斜线上 (图1) 的数字之和组成的数列就是著名的斐波那契数列:1, 1, 2, 3, 5, 8, 13, 21, 34, ….而斐波那契数列又有许多有趣的结论, 如:前一项与后一项之比逼近黄金分割0.6180339887….学生听了以后, 无不感慨古人的智慧, 更感觉到数学奇异的魅力.

在数学知识生成的过程中融入数学文化, 营造浓厚的数学文化课堂氛围, 有利于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拓展数学视野, 有效地培养审美意识和提高审美能力, 促进数学能力的发展.

2.4 在数学应用中体验数学文化

数学的文化价值不仅在于知识本身和它的内涵, 更由于它的应用价值, 从这个角度讲, 数学应用教学是数学科学与数学文化的最佳契合点.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引用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 创设的数学问题情境接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 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 与实际生活有关, 数学是有用的.如在执教“指数函数”时, 让学生了解考古学家是怎样利用合金的比例来测量青铜器的年代;又如在学习“双曲线方程”时, 可结合工业生产中的双曲线型冷却塔、北京市修建的双曲线型通道和法国标志性建筑埃菲尔铁塔, 让学生体验双曲线方程的应用价值.

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数学在社会生产及文化层面上的应用, 如以信件与应贴邮票面值的关系为例说明分段函数的应用等;另一方面也要重视社会文化基础对数学教学的影响, 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审视生活”, 学会“数学地思考”, 用数学的思维去分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用数学的方法处理其他学科中的问题, 用数学的逻辑体察社会文化和数学文化之间的互动.如让学生运用数列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分期付款问题;运用概率知识解决“豌豆遗传”问题;运用函数、导数和不等式知识解决“经济学中最值”问题.使学生在数学应用中体验数学文化, 感悟数学的应用价值.这样让数学走进学生的自我体验领域, 让生活里处处充满数学文化的气息.

2.5 在数学解题中体味数学文化

在数学解题教学中怎么体现数学文化呢?正如波利亚所说:首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思考.数学文化之于人, 熏陶作用的重要外显形式, 就是思维方式的不同.数学可以使人更科学、更本质、更有效地思考问题.其次, 在数学解题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发现、欣赏数学美, 而且要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美学观点进行解题.这样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不但可以理解和掌握知识, 而且可以亲身体会数学魅力, 体味数学文化.“数学美”是数学文化的重要内容, 而数学美在数学中无处不在, 主要表现为:简洁美、对称美、和谐统一美、奇异美.如, 简洁美在数字符号、运算符号等数学符号上, 在命题的表述和论证上, 在数学的逻辑体系上都有表现;在几何图形中存在着大量的对称的例子;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之间的关系体现出数学中的和谐统一美;而数学中的奇异美则是吸引着人们去考察、了解、研究、欣赏数学的重要原因.再次, 对一些例习题进行深入的挖掘, 拓展出所蕴含的数学文化内涵, 是数学文化走向数学课堂的一种重要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找寻例习题的文化内涵, 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 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6 在课堂小结中融入数学文化

精彩、有效的课堂小结既能深入浅出地对所学知识和方法作简明扼要的剖析, 方便学生梳理和记忆, 同时又不乏文化底蕴, 陶冶学生的情操.因此, 在课堂小结时, 我们可以融入数学文化, 借用数学诗来进行归纳总结, 让数学课堂诗意浪漫, 和谐愉悦.

如在学习“向量”后, 借用王方汉老师的数学诗《我的向量》来归纳小结.

向量的魅力———

魅力来自坐标———向量的算法性.“给你一个方向, 你就是我的向量.给你一个坐标系, 你就在我的心中飞扬.给你一组基底, 带着我扬帆远航.”

魅力来自模式———思维的规范性.“繁杂的几何关系, 变成纯代数的情殇.”

魅力来自方法———广泛的应用性.“不管山高路远, 不管风雨苍茫, 不管起点在哪, 你始终在水一方.啊!我的向量, 你是我无穷的力量, 融入我的血管, 在我心中静静的流淌.”

从文化的视角, 精心设计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课堂小结, 起到“情理交融”的作用, 既让学生受到理的教育, 又让学生受到情的感染, 激发学生的内驱力, 达到以知促情, 知情结合的目的.

让数学文化走进数学课堂, 融入到数学学习之中, 如果只停留在用故事形式介绍数学史的知识, 那仅仅是数学文化的课程形态, 是低层次的.而高层次的应用, 就要达到数学文化的教育形态.教育形态的数学文化活动与过程, 是一种鲜活的、火热的数学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的活动与过程, 是数学思想、方法、意识、精神和基本观念内化为个体的主体性心理的过程.因而在设计数学文化教学案例时, 应尽可能兼顾适度性、吸引力、启发性、准确性和数学韵味等原则.让学生从中感受数学思想的深刻, 数学方法的巧妙与强大, 感受到数学之美, 感受到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 体会和把握数学的思维方式.

着力构建数学文化的课堂, 让学生通过经历、体验、感悟、欣赏与交流的数学活动, 沐浴“数学文化”的阳光, 潜移默化地接受数学文化的感染和熏陶, 产生数学文化的共鸣, 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数学文化修养, 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赵士元, 张国棣.从中学的视角看数学文化观念下的数学教学[J].数学通讯, 2010, (10) (下半月) :9-12.

[2]殷伟康.构建数学文化课堂的思考与实践[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下旬) , 2011, (4) :2-4.

[3]蒋际明.数学教学中体现数学文化的思考[J].数学教学通讯, 2009, (6) :26-27.

[4]朱玲娜, 汪利亚.高中数学课程中数学文化融入[J].数学教学通讯, 2007, (10) :16-18.

小学“民乐课程”的构建与实践 篇10

一、发展概况

1986年4月, 我校朱婉珍老师用二胡、琵琶等乐器, 组建了全县第一个学生民乐队。当年10月, 在中小学文艺汇演中获得成功, 《浙江日报》记者来我校采访, 对民乐队给予了相当高的鼓励和肯定。2006年6月, 我校确定把民乐教育作为办学特色来建设, 民族器乐走进课堂, 全面实施民乐课程教学。2010年8月, 学校提出民乐教学普及化。从民乐特色班走向全面普及, “面向全体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都接受民族器乐的熏陶”, 而后成为学生的一种潜质, 随着岁月日益生长、日渐鲜明。

二、主要做法

我们在课程设置上, 不拘泥于课堂教学一种形式, 开发了多样性的广泛的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民乐特色课程, 努力使校园的每一个空间都赋予艺术教育的功能, 通过平时的耳濡目染, 培养学生对民乐学习的愿望, 积淀起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1. 民乐教育氛围的创设

校园文化环境是承载学校精神、制度、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式, 它是学校在长期教育过程和管理过程中不断形成和积淀的校园精神、校园制度和校园氛围。校园环境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外显形式, 优美的校园环境就像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 对师生思想的启迪、个性的陶冶、情感的升华等都起着积极作用, 对于孩子的教育更是潜移默化。

我们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营造文化标识系统, 视觉以校园文化为支点构建“一纵”, “一横”, “一基地”的架构。“一纵”就是将民乐常识等知识性的内容以直观图文张贴呈现在学校楼梯的固定展示牌匾上, 使学生触手能及、常见乐看;“一横”就是在门口外墙显眼处固定学生“吹拉弹打”动作造型;“一基地”则以阶梯教室为阵地展现活动成果。听觉文化的熏陶从铃声入手, 把由校民乐队合奏的乐曲《喜洋洋》和《新疆舞曲》等设置成上下课铃声, 让校园艺韵悠悠。大队部也积极开展一些民乐为主题的乐曲鉴赏活动和民乐知识问答等主题活动。荀子曰:“君子以钟鼓道, 以琴瑟乐心”, 在这样富有艺术气息的校园中学习, 孩子们的心灵将更加纯净。

2. 民乐课程的编制和民乐活动的安排 (1) 民乐校本教材的编写

校本教材是民乐教学的强有力依托, 为此, 我校逐步开发了一套小学民乐课程的校本教材。在编写校本教材的过程中, 我们注意发掘校本教材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延伸和拓展功能, 对国家课程内容进行有效整合, 结合我校目前的师资力量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编写时注意教材内容的渐进性、与其他学科的协调性以及教材本身的生动性、可操作性。经过两年的努力, 校本教材的编写已近尾声, 有古筝、琵琶、二胡、葫芦丝, 内容丰富多彩, 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并融入不少地方特色元素, 是一本独具特色的教材。

(2) 民乐活动的安排

民族器乐教学课程:我们的音乐课堂中除了有简单的口风琴器乐教学, 还有机穿插一些简单的民族乐器教学的课程, 如葫芦丝、竹笛等, 这些乐器价格相对比较便宜, 学生又易于掌握, 可作为普及教学的乐器。

民族器乐演奏讲座:我们定期组织学生聆听专业老师的民乐讲座, 通过老师的演奏和讲解, 使广大学生都能了解到各种民族乐器不同的构造、音色、奏法等, 从而丰富学生的音乐视野, 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操。

民族乐器鉴赏活动:教师组织学生参观摆放乐器的教室, 像扬琴, 可让学生用琴巧击一下;像古筝, 可以尝试来刮奏一下。同时大队部也开展了系列“走进民族器乐”等主题活动, 这样的活动既增加了娱乐性又能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各种乐器的特点。

3. 民乐才艺展示平台的搭建

孩子的表现欲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 当这种心理需要得到满足时, 便产生一种自豪感。我们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有两年一届的艺术节, 市、县及其他校也有各级各类艺术节活动, 这些活动给一些有民乐特长的孩子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 满足了他们表演的欲望。然而, 随着我们乐队人数不断增加, 学生表演、比赛活动变得很有限, 这种矛盾也使很多孩子出现了因长期没有展示的机会丧失学习兴趣的现象。怎样给孩子搭建更多的展示平台, 满足他们的表演欲望呢?

我们以民乐队为依托, 广泛地开展展演活动, 如逢节日民乐队进幼儿园、敬老院、社区送演出等。有时有组织地针对某一个年级段的展演, 对全校师生开放。通过形式多样的展演活动, 满足不同的层次需求, 从而整体提升乐队队员的演奏表现力。

4. 民乐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

课堂教学要一改过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扮演传递者的角色, 要让教师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增加每位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有效学习时间。为此, 我们进行了多种民乐教学组织形式的探索实践。

(1) 双师合作辅导模式

由民乐教师和班主任紧密合作, 即两个老师同上一个班级。这种模式适用于全员性的民乐普及课。学校强调每星期班主任至少要有一次跟班上民乐课, 以便民乐教师和班主任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民乐的情况, 并能及时辅导后进生迎头赶上。这种模式非常适用于低年级段整班学习一种普及性乐器。

(2) 小组分合模式

本着面向全体学生、方便教学的原则, 我校在组织民乐教学活动中, 以教学班为单位, 成立民乐班, 把一个班分成几个组, 确定每个组学习一种乐器, 有二胡、笛子、葫芦丝、口风琴等。在课时安排上, 确定每班每星期两课时分组练习, 一课时合奏学习, 形成常规的分合训练模式。这种模式对校民乐队的训练是行之有效的。

(3) 单独引领模式

在学习民乐的过程中, 因为先天禀赋存在差异, 学生间民乐素养的差距会不断拉大。这时, 每个班级会出现部分民乐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 他们已经不满足于普及课和小组课里学到的民乐知识和技能。在这种形势下, 民乐教师会特意为这部分学生安排单独课, 使他们学得更深, “吃”得更“精”, 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在让这些优秀学生提高技能技巧的同时, 教师从面向全体的角度出发, 逐步引导他们学以致用, 进行实践活动, 每星期两次跨班级、跨年段辅导低年级段的学生, 做好老师的小助手。这样既锻炼了优秀生的能力, 也使他们在学生中起到榜样和引领作用。

(4) 家长协助模式

民乐学习作为一项技能的学习, 需要大量的练习时间, 光靠学生在学校的练习时间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学生在家里花大量的时间进行练习。学校把民乐作业作为家庭作业的一部分, 利用校讯通发给家长, 请家长协助学校, 督促学生完成民乐作业。这些作业或是教师布置的民乐练习作业;或是和家长一起聆听一首民乐名曲;或是担当小老师教一教父母曲子等等。努力让家长也积极参与到孩子学习民乐的过程中来, 协助学生更出色地完成民乐学习。

(5) 集体合奏模式

经过两到三年的器乐常规化训练, 一些器乐演奏表现优秀、技艺娴熟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独奏能力。民乐教师会把这些优秀的学生集中在一起, 组成校民乐队, 对他们进行专门的合奏排练, 并成立不同层次的合奏梯队, 像训练队、提高队、演出队等。不同的梯队可以根据学校及自身需求相互转换, 让学生在不同的梯队里有更多的合奏机会, 不断提高学生的器乐合奏水平, 以及与队友的合作协调能力。

三、实践成效

1. 以民乐为载体, 提升了学生的素质

随着《城西民乐》校本教材的开发以及“器乐进课堂”活动的深入, 学生对民乐的整体感知不断加强, 各项教学目标不断实现, 学生的各种能力明显提升, 精神面貌与自信心也不断地改变和增强。学生在各种比赛中取得喜人的成绩。有些学生甚至长大后走上音乐专业道路:小时的民乐熏陶竟成了他们日后的终身职业。

2. 以民乐为抓手, 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在构建小学民乐课程与实践中, 开展民乐特色教学研究为本校音乐教研教改注入了活力, 强化了教师的科研意识, 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几年来, 课题组成员撰写的数十篇音乐论文和教学案例, 在全国、省、市、区各级刊物上发表、获奖或交流。以民乐为抓手, 我校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教师。同时, 在小学民乐课程的构建与实践中, 我校以民乐为载体, 其外延已经扩大, 探索出新的路子。

3. 以民乐为亮点, 提升了学校的品牌

学校逐步营造出浓厚的民乐氛围, 探索民乐课程的设置, 开发民乐校本教材, 尝试点面结合的普及模式, 定期举行民乐展示, 实现了民乐教育的新发展。学校继去年荣获市艺术特色学校后, 今年又被省教育厅命名为省艺术特色学校, 学校连获县、市“晨风奖”先进集体, 学校民乐队为县首批学生艺术团。学校教育教学硕果累累, 民乐让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在艺术特色之路上走得更稳健, 走得更久远。

上一篇:方剂教学下一篇:特色体育与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