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海军学院

2024-06-26

美国海军学院(精选六篇)

美国海军学院 篇1

所谓人文教育, 其实质是人性教育, 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这种精神的养成一般要通过多种途径, 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

美国《人文教育》 (2010年春季版) 刊登了一组题为“人文教育与军事领导者”的文章, 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美国陆海空三所军校教学改革的情况。值得一提的是, 三所军校均在人文教育方面提出了新主张。海军学院把人文教育发展为“全球教育”, 这样的教育理念, 对我国军校未来的发展, 应该可以提供一个全新的思路和视角。

二、美国海军学院人文教育改革举措

位于马里兰州的安那波利斯美国海军学院, 为美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培养未来军官。这是一所精锐的工程类学校, 其学员在面对繁重课业的同时还需要提升自身在体育活动、道德责任等方面的素质, 提高领导才能和军事能力。而大多数人所不了解的是, 海军学院还向所有学员提供顶尖的人文教育, 其人文教育的核心元素之一, 就是要让学员理解全球与跨文化的态势。因此, “全球参与”和“文化意识”, 就成为了海军学院人文教育改革的关键词。由此理念出发, 海军学院特别注重对学员外语能力、地区性知识和文化意识的培养。

1. 课程设置

在美国, 军校学员必须在4年内毕业, 现有课程安排已经很紧张, 如何才能有效推进人文教育改革呢?唯一的出路, 就是改革现行的核心课程, 并且增加选修课程。

海军学院首先在核心课程中注入很多全球教育的因素。过去, 该学院的核心课程中有三门历史课, 分别为:“美国海军史”、“西方文明史I”和“西方文明史II”。为了让学员更多地在全球语境下了解世界, 加深对区域和文化的理解, 学院将后两门课程分别调整为“全球语境下的西方”和“现代世界的西方”。除此之外, 还增加了“全球语境下的亚洲”和“全球语境下的中东”两门新的课程, 以供学员备选。

除核心课程外, 学院还丰富了选修课程和主修课程, 更强调国际化因素。外语系所提供的不仅仅是外语培训, 而是外语教育, 提供汉语和阿拉伯语两门学科的主修和辅修课程, 同时还开设了俄语、日语、法语、德语和西班牙语的辅修课程。学习和研究一些具体问题, 如“阿拉伯文化之窗、社会中的阿拉伯话语、现代阿拉伯文学、电影中的中国文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跨文化交际”等。外语教育既提高了学员的语言能力, 又提高了其文化胜任力。

海军学院的各个部、系也都为学员提供了多样的课程:政治学系在传统课程的基础上, 开设了“中东国际政治”、“亚洲国际政治”、“伊斯兰与东南亚政治”、“日本国家安全政策”等课程;英语系增加了“欧洲大陆文学专题”和“多民族文学专题”;历史系在亚洲史部分以往仅有两门课程, 而现在每年均要开设8—10门课程, 如“中国军事史”、“日本文化史”、“伊斯兰及南亚文化变迁”、“亚洲革命史”等。

学院在增强人文学科教育的同时, 也与全球政治、经济动态保持协调一致。政治学系与经济学系提供了综合课程, 为学员构建一个全面系统的框架, 增加对于语言、文化环境和历史进程的了解。

2. 课外活动

仅靠修订课程来实现人文教育的改革远远不够, 海军学院的全球教育也延伸到课堂之外, 力求将课上所学应用于实践。为了使所有学员具有全球意识, 及时了解世界战略区域的时事消息、文化变迁、冲突、政策等, 学院成立了五个“区域研究论坛”, 论坛每周举办讲座, 播放电影, 内容涉及非洲、亚洲、拉丁美洲、欧亚及中东地区。如今, 每周举行2—3场区域问题讲座已成为惯例, 有时甚至会多达4—5场。论坛还会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讲授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最新理念等, 使学员接触到很多以前并不熟悉的区域、文化问题, 进一步增强全球意识和文化意识。

论坛也成为受邀学者与海军学院师生交流的一个平台, 每次讲座都会设有问答环节, 这也常常成为讲座最为精彩的部分, 受邀学者常常吃惊于学员的学术敏锐性和极高的思辨能力。本学院的教员也会积极参与到论坛活动中, 展示他们的科研成果及新理念。

3. 海外学习

海军学院5年前就开始实行“学期海外学习项目 (Semester Study Abroad Program) ”, 每年选送25—30名学员到外国海军学院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学习, 使学员完全融入到该国语言环境中, 所有课程均用所在国的语言来授课, 使学员在学习的同时, 也能更好地了解外军是如何培养未来海军军官的, 并借此增强学员的文化认同感。

除学期海外学习项目外, 海军学院还为大多数学员提供夏季4—6周的“海外语言学习项目 (Language Study Abroad Program) ”。如在西班牙语的年度项目中, 学员除了学习正规的语言课程外, 还会居住在当地人的家里, 去萨拉曼卡进行文化之旅, 最后一周则是在西班牙海军学院度过的。海军学院每个学年是在五月份结束的, 接下来就转为职业发展阶段, 在此阶段, 学院为学员提供了不少与外国海军进行职业接触的机会。如一艘外国海军大型训练舰, 将载有该国即将毕业的海军学员进行为期6—8个月的全球巡航。如果可能, 美国海军学院将允许一名学员加入到其中, 与该国海军学员共同生活四周左右的时间, 使其完全融入到该国海军舰队的语言及军事文化中。

对于绝大多数学员而言, 海军学院提供“短期导师主导项目”, 目的则在于增强文化意识。比如在2009年, 两名政治学教授和八名学员到马来西亚和柬埔寨进行了为期十天的调研, 通过与当地民众和社区的接触, 研究区域性贫困问题。海军学院每年均会选送约四百名学员参与到以上三个项目中, 以增长其国际经验。

海军学院认为, 他们要培养的就是能够适应并欣赏全球化与跨文化态势的军事领导人, 因此, 就要想方设法教育他们怎样与来自不同文化、讲不同语言、有不同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行为方式的民族和人去沟通。

三、结语

“军校, 是培养未来军官的地方, 而未来军队的精神面貌和战斗力, 乃至能否在未来战争中取得胜利, 基本上取决于今日军校学员的知识、技能、经验和智慧———而这些, 都与人文教育有关。毫无疑问, 我国军事院校的教学改革应该注重和加强人文教育。”这一点早已达成共识, 毋庸置疑。而如何有效开展人文教育, 提升军校学员的人文素质, 使其在当今变化无常的军事行动中, 能够快速有效地做出判断和决定, 履行军人职责, 是国防教育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本文对美国海军学院人文教育改革的概述, 希望能对我军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在借鉴的同时, 根据我军实际情况, 创造出具有我军特色的人文教育, 才能使我军在新形势的军事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郭英剑.美国三大军事院校中的人文教育[OL].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0/8/235647.html?id=235647, 2010, (08) .

美国海军后勤保障体系 篇2

美国海军全球物资供应保障体系是美军全球后勤保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美军海外物资供应保障的主导力量。海军全球物资供应保障体系具体由美国海军供应系统司令部负责建设、领导和管理,该司令部职能任务与中国海军军需物资油料系统基本类似。历经几十年建设、经营和发展,美国海军全球物资供应保障体系日臻完善,运行机制日渐成熟。

物资采购储存供应一体的军事供应链完整顺畅

美军通专物资划分于供应保障过程的前期,即在预算与采购环节上通专物资界限清晰,但在储存与供应保障环节上,通专物资融合一体。这种“统管、分采、统供”的橄榄型管理体制,较好地适应了军事力量全球部署的供应保障需求。

一是军事供应链完整,运行顺畅。为防止物资采购与供应过程中因部门权力利益交叉而造成“断链”或路径迂回,美军在物资供应链设计上注重闭合性和融合性。海军物资采购、仓储、供应机构均隶属于海军供应系统司令部,整个供应保障过程都在海军供应系统司令部管控范围中,与国防部职责划分清晰,与其它机构没有职能或利益交叉。

二是全球物流配送军民结合,内外一体。充分利用商业物流系统为分布在全球各地的军队用户提供直达式配送,是美军物资供应保障的突出特点。海外基地的消耗性物资补充,除一部分在当地采购补充外,大部分通过商业物流体系运送。舰艇编队海上补给,以及海外基地弹药与武器装备的补充,则由基于军事海运系统的军事物流体系保障。

海军供应系统在海外物资保障体系中发挥主导作用

美军联勤保障与军种建制保障组合形式灵活,按照保障任务重点进行职能划分。联勤机构(国防后勤局)负责领导全军通用物资保障,但海军是海外行动主要力量,在海外保障上,海军供应系统发挥着主导作用。美军海外供应保障突出表现为“两个50%”,即美军位于海外的“国防配送仓库”50%用于保障海军,海军“舰队后勤中心”50%部署海外。

一是海军成为美军海外保障的主要用户。美国国防部在海外设有8个国防配送中心,其中有4个配置在位于海外的海军基地,分别是位于意大利的锡格尼拉海军基地、位于日本的横须贺海军基地、位于巴林麦纳麦海军基地和珍珠港海军基地。美军海外采购与供应的物资,绝大部分用于保障驻海外的海军部队。

二是海外保障是海军保障主要任务。美国海军供应系统司令部共有8个“舰队后勤中心”,其中有4个配置在海外,分别是锡格尼拉舰队后勤中心、横须贺舰队后勤中心、巴林舰队后勤中心和珍珠港舰队后勤中心。海军采购与供应的物资,绝大部分用于保障海外部队。

三是驻外海军基地承担各军种部队保障任务。驻外海军基地既驻有国防后勤局所属的联勤保障力量(国防配送仓库),又驻有海军供应系统司令部所属的军种保障力量(舰队后勤中心),但在面向部队用户提供保障时,联勤保障力量要受海军保障力量统一指挥。驻外海军基地除承担本军种部队物资供应保障外,还担负着基地辐射区域其它军种部队物资供应保障任务。如横须贺海军基地同时承担着驻日、驻韩美国陆军和空军部队物资供应保障任务。

完善的信息保障体系为全球物资采供提供有力支撑

美国海军主要依托基于互联网的物资保障管理系统对海军全球物资保障需求、采购、供应和配送进行管理。为确保物资保障整个链条的全程可控和实时可知,海军供应系统设有专门的信息保障体系。

一是信息保障体系完整。海军供应系统司令部从上到下设立了完整的信息保障体系,有专门负责信息保障的领导(主管信息化保障的副司令),有专门负责信息保障的机关(设有总信息官办公室、供应链信息化办公室、信息系统整合办公室、电子商务管理办公室和信息政策办公室),还有专门负责信息保障的实体(业务系统中心)。

二是信息保障人员编制庞大。海军供应系统司令部信息保障体系中设有5个专门办公室、1个中心和10个下属分支机构(配置在本土和海外主要基地),共有信息保障人员2800余人,信息保障力量约占海军供应系统总人数12%。

三是信息保障任务全面。美国海军供应系统司令部所属的信息保障部门既负责物资保障信息化政策的制定,又负责政策执行的监督监管;既负责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开发,又负责后期的维护与服务;既负责全球后勤保障资源信息的收集,又负责海军供应保障数据资源的集中管控。

专业保障系统中相关职能部门设置综合配套

美军的军种专业保障系统注重垂直领导管理,海军供应系统司令部既是物资采购与供应的指挥管理部门,也是具体采购实施和组织保障机构,同时还负责采购与供应保障管理人员的培训与任命,整个系统呈现出高度的综合性和独立性。

一是职能部门设置综合配套。美海军物资供应、工程设施、卫生、运输等各专业保障相对独立,自成体系。海军供应系统司令部设有政策部门、采购部门、供应部门、仓储管理部门、合同管理部门、信息化管理部门、财务审计部门、监察部门,甚至还设有预备役动员部门,分布在国内外的舰队后勤中心、库存物资控制站、仓库等保障机构,均直接隶属于海军供应系统司令部,海军物资采购与供应保障过程中遇到的所有相关问题,都可在本系统内解决,基本上不需跨系统、跨机构之间的协调,大大提高了供应保障系统运行效率。

二是文职人员是专业保障系统的主体。海军供应系统司令部机关和直属单位编制均很庞大,该司令部现有24000人,但军人仅有700余人,其余全部为文职人员,文职人员比例高达97%,供应系统司令部领导层中一多半为文职。通过大量招募和雇佣文职人员,既减少了军人编制压力,节省了国防预算,又促进了民间专业技术人员向军队的职业转移。

海外物资采供保障分类实施,管理严格规范 美军油料与给养物资虽多数属于通用物资,但受来源渠道、联邦法律等限制,不同物资的采购与供应管理机制也大相径庭。

一是油料占海外物资采购主体。据不完全约计,美军每年在海外采购的物资中,油料占60%以上(其余为水、电、消耗性办公生活用品等)。海外油料采购主要由国防后勤局能源保障中心下辖的欧洲、中东和太平洋三个国防能源区负责,海外部队所需的大宗燃料(散装油料)主要从当地采购,一般不需要从本土运送。海外油料保障方式主要有能源承包商保障和盟军保障两种方式。其中,前者是主要方式。在海湾战争中,美军所用的大量油料都是根据“东道国支援协定”由沙特石油商提供。由于美军与北约其它国家军队油料具有互用性,依托北约盟军油料保障系统为海外部队提供油料保障也是一种重要的保障形式。

二是海外给养物资采购管理严格。出于饮食安全、防止外来生物入侵、国防经费开支政策等因素考虑,美国联邦法律规定,海外部队给养物资中的主要食品(如粮秣、肉类、奶类等)只能从美国公司(包括设在海外的美国公司)采购。蔬菜、水果等易腐性食物可在当地采购,但要严格控制采购数量,通常仅仅满足需要即可,并且采购批准权限较高。美国《联邦采办条例之国防部补充条例》和《海军给养条例》也规定了非特殊应急情况,海外部队不得自行从当地采购给养物资。为管理和控制海外给养物资采购,国防后勤局定期发布《国防部给养物资海外供应商目录》,这些海外供应商均要符合美国公共卫生标准和国际给养物资生产标准。

双边/多边协约与政策为海外物资保障奠定扎实基础

先达成双边/多边协议、协定、条约,再制定配套政策,并在实践中充分运用这些协议与政策,是美军海外物资保障重要经验,这些协议与政策大大降低了美军海外筹措与供应保障难度。

一是通过军事条约为海外物资供应提供可靠保证。美军海外驻军多驻扎在与美国有军事同盟关系的国家,如北约国家、日本、韩国、澳大利亚、菲律宾等。根据《北大西洋公约》、《美日安保条约》、《美韩共同防御条约》、《美澳共同防御条约》、《美菲共同防御条约》,相关国家无论是在平时,还是在战时,都有为美军驻扎部队提供支援保障的义务。

二是通过广泛的后勤支援协议为物资供应开拓补充来源。对于与美国军事无同盟关系的国家,美军主要通过达成的后勤支援协议获取东道国的后勤支持,如《美印共享与相互服务协定》规定“两国将可以在互惠的基础上为对方军队提供各种后勤保障,以无现金交易模式为对方战舰和战机提供加油等支援勤务,到年底统一结算”。美国目前已经与全球大约65个国家签署了类似的后勤支援协议。

三是运用世贸组织《政府采购协议》和《自由贸易协定》规则提高海外采购效益。美国等西方国家主导的《自由贸易协定》和《政府采购协议》,为海外美军采购提供了重要依托。在该框架下,美军可享受与东道国国内用户同等的待遇,既扩大了物资来源,又节约了成本。目前,美国已经与澳大利亚、奥地利等21个国家达成国防物资采购备忘录或协议。(稿件来源:《当代海军》杂志)

美国海军陆战队 篇3

本文资料来源于美国海军陆战队司令部——MCSC对在伊拉克南部城市纳西里耶和迪瓦尼耶参加战斗的陆战队员调查访问的总结报告,这里只节选关于武器及一些个人装备使用方面的内容。来自战场的回馈信息,能够较真实地反映这些武器装备的实际使用情况,感受步兵在艰苦战场环境下的生存态势。在伊拉克城市这个特殊作战环境下,要求单兵和班组拥有较强的作战能力,包括观瞄、火力、防护、通信、救护等。虽然他们使用配发的武器击败了敌人,但是胜利的经验和血的教训却为武器的改进提供了真实的依据。

M16A4突击步枪

作为步兵的主战武器,加装了4倍光学瞄准镜的M16A4突击步枪深受士兵喜爱,这种班组精确射手(Squad AdvancedMarksman,SAM)武器的表现良好,在步枪上安装4倍ACOG瞄准镜是成功的组合方案,它赋予了步兵在远距离识别目标的能力,又能保持在近战条件(城市战斗/房间清除)下快速捕捉目标的能力。来自监视和目标捕获单位(Surveillance and Target Acquisition,STA)的排长和曾经接受过狙击手培训班培训的士兵,他们对标准的M16A4配光学瞄准镜感到非常满意。意见来源于这些

武器的配发,在不同的营配发的M16A4各有不同的数量,有一个营一个班接收了6支,而其他营却是每个班收到1支。一般没有瞄准镜的M16A4只能用于代替M16A2,然而就这些M16A4送交部队的时间都太晚了,战争开始前许多部队还没有收到,实际上这些武器都存放在科威特的军火仓库里。

M4卡宾枪

为了在狭窄的城市空间作战,许多海军陆战队员都希望能够装备一件比M16A2更短的武器,而且大部分参战士兵都乘坐车辆平台参加战斗,而M4卡宾枪以其短小的尺寸更适合乘车作战时的携行。有很多的意见指出M16A2太长,在城市战斗中很麻烦。一些海军陆战队甚至干脆使用从伊拉克人手中缴获的带折叠托的AK-47,另一些人则在进人建筑物内时使用手枪来代替步枪,以便在狭窄的空间中更具有灵活性。许多士兵建议给机械化部队的车组成员装备M4,包括轻型装甲侦察车(LAR)、两栖突击车辆(AAV)、坦克、运输车和其他参与作战的任何部队。有一部分如“悍马”之类的轻型装甲侦察车在实战中使用单兵武器,但给他们配发的却仍是M16,M16对车组成员来说太重也太长,当遇敌交火,需要钻出炮塔或伸出车门窗进行还击时,往往感到极其不便。有战例显示美军士兵甚至使用过带RPK机枪弹鼓的折叠枪托56-1式冲锋枪,这种尺寸短且火力猛的中国武器,可以保证乘车士兵迅速伸出车窗外乱扫一通来压制敌人,根据SOF杂志(著名的雇佣兵杂志《Soldier of Fortune》)上记述的一些例子,一些美军车队被伏击时用类似组合的武器进行还击的效果比使用M16A2好得多。

机枪

作为火力压制力量的机枪,海军陆战队对装备的5.56毫米口径的M249班用机枪和7.62毫米口径M240G通用机枪基本满意,M249机枪来源于著名的“米尼米”机枪,在海军陆战队同样属于班组精确射手武器,在沙漠环境下的长时间使用,使部分枪支外表磨损严重而无法维修,分解销强度不足时常断裂,或从武器上掉出。问题是沙子经常渗入分解销的周围,使金属磨损得很快,海军陆战队员不得不用胶粘带或绳索固定武器。而对M240G通用机枪的反馈是友好的,1000发/分钟的发射速度,使其成为地面战中的出色武器。枪上可选择性装备放大倍率为3~4倍的瞄准具,以大大提高这种武器在远距离作战的有效性。对于12.7毫米口径重机枪,在赞扬的同时,希望能在该机枪上增加一个安装附件的轨座。不仅步兵对他们使用的M2HB型有这样的要求,坦克兵和其他人员也希望他们的12.7毫米机枪有安装瞄准装置等战术附件的能力,另外车辆组人员希望在车载机枪上安装类似于在M113装甲人员输送车上使用的ACAV护盾,附加的装甲保护在近战中会非常有用,尤其是城市战斗中。

后备武器

许多步兵都要求为参战人员配备一件后备武器(例如M9手枪),因为他们需要更多的手枪用于城市作战行动和狭窄空间环境下的战斗行动。然而对于标配的M9手枪,评价是毫不客气的。弹匣性能极差,托弹簧很松,退完弹时托指板甚至不能顶到顶部。武器发生故障的原因多数与弹匣问题有关。污垢和泥沙虽然也是导致出现供弹问题的原因之一,但即使每天繁琐地清理弹匣内部也不能解决问题,因为托弹簧太松才是主要原因,致使使用者不得已自己想办法弄把好手枪,或者干脆背把步枪自卫。

破门武器

部队在城市作战环境中缺乏破障设备。一些部队用自己的经费从不同的厂商购买各种装备,以满足不同情况下破障的需要。许多参战士兵指出在实战中遇到最多的障碍就是门,而且多数都是铁门或由很硬的钢架加固的门。大部分士兵都认为在一支最小的战斗分队中应该装备有1支M1014三军通用霰弹枪作为破障装备,因为在这些缺乏必要破障装备的单位中,霰弹枪就已经可以满足大部分破门情况的需要。海军陆战队中每个步兵营只配发了6支M1014霰弹枪,数量严重不足,参战士兵要求至少为每个班装备1支。另外在这种战术环境中最需要配备独头弹破门,有些部队尝试用00号霰弹破门,但效果不是很好。战斗工程营(Combat Engineer Battalion,CEB)也表示在城市战中需要有更多的破障工具、更多的孔洞窥视装备。比如对于上了锁的大门,大力钳和战斧就是不错的选择。

步兵交战距离

几乎所有的正面接敌交火都是在20~30米范围内使用轻武器(5.56毫米口径的枪械)进行,很少射击超过100米外目标,最大射程也小于300米。在接敌时,大多数狙击手射击的距离都在300米内,只有一次郊区战斗是在300米外(那次是608米)。来自不同狙击排的排长和士兵均表示没有足够的信心使用光学器材(Simrad或AN/PVS-10)在伊拉克环境下夜

间射击300米外的目标。大多数海军陆战队员都认为他们战斗的最大射程只有200米。

“陶2”反坦克导弹

参战士兵对其表现感到非常满意,这种武器可以轻而易举地消灭伊拉克等国最先进的T-72坦克。但多数“陶2”执行的却不是本职任务。“陶2B”由于有一个传感器,因此很适合精确射击那些周围有需要保护物件(例如在油田附近)或周围有友军的目标,减少附带损伤。而“陶2A”的性能就不适合对付这样的目标。装备的新瞄准系统,使“陶”式发射站很适合用于战场监视,使海军陆战队有了不错的现成监视站。意见来源于对新瞄准系统的训练太少。接受过新瞄准具训练的射手使用水平很好,但对于没有在新瞄准系统上训练过的射手则不太容易识别或命中目标。因此当导弹射出后许多射手是用瞄准具继续跟踪导弹,而不是对准目标,这导致导弹在射手的引导下越飞越高,有时他们能及时恢复瞄准目标并最终命中目标,却浪费了许多时间。

夜润观瞄设备

海军陆战队员强烈要求大量装备夜间观瞄设备,在实战中受到检验的几种夜视仪都得到了士兵的称赞。AN/PVS-17B和AN/PVS-17C夜视瞄准镜能够清楚地识别目标,并能与红点反射式瞄准镜兼容。AN/PAS-13热成像瞄准仪在良好条件下,可以使许多士兵清楚看到10千米外的目标。在不太严重的沙尘中,也可以看到8千米外的目标,即使在恶劣的沙尘暴中,AN/PAS-13的工作可靠性也很高。参战人员要求应该至少为每个火力小组配备一具夜视镜,如果能够每人一具就更完美了。接收了M16A4配ACOG瞄准镜的部队要求能够在ACOG前面装上夜视镜,使它们具有夜间射击能力。有一些已经做过这种尝试的部队发现其表现很好,有一些部队不能把AN/PVS-14安装在M1913导轨上(也许他们使用了不同的型号,或是丢失了零件,或是缺乏训练),他们用带子把夜视镜绑在步枪上,勉强能够正常使用,当然如果能安装在枪上效果会更好。士兵在战场上也能想到不错的利用这些装备的点子,比如步枪上的激光瞄准装置虽不能引导激光制导武器,但用于引导飞行员进行火力支援就是个简单实用的土办法,包括远距离热成像装置(SOPHIE)在内的多种夜视设备都得到了士兵的肯定,目前的主要问题是训练不足,缺乏专业训练的士兵并不完全能识别他们观察到的目标是什么东西。

电台通信

步兵使用的PRC-148电台,超高频通话性能很好,使不同的分队或装甲车辆与飞机间的通信非常灵活方便;甚高频通信能力也很强,尤其是在不便于沟通的城市地形条件下。至于班用电台(ISR),参战士兵说它只适合在开阔地形使用——只要电台之间的距离够近。参战士兵都表示在城市环境中班用电台表现不好,在街角、室外和室内、或不同的房间之间的通信状况不好,作用距离也不够远。陆战队员们表示更喜欢使用PRC-148系列。但一个标配的PRC-148电台需要用交流电充电,而车辆使用直流电机,因此在这方面需要作改进。特殊的坦克-步兵电话(TI电话)使装甲部队与步兵单位之间的通信更方便。在巴格达市内的宫殿战斗期间,第2坦克营A连与第5海军陆战队第1营协同作战时,坦克在步兵的直接支援下战斗,步兵通过TI电话引导坦克进行射击。例如步兵会告诉坦克车组某个敌军狙击手的位置,然后坦克就用120毫米主炮消灭了这个威胁。用A连指挥官Sudmyer上尉的话形容:坦克有装甲防护、热成像装置和精确打击武器,就像昂贵“装甲战斗员”。TI电话对协调装甲部队和步兵的行动非常有效。至于伸出的电线,也没有出现因此暴露步兵位置的情况。TI电话设计得简单且耐用,在伊拉克的气候条件下没有出现严重腐蚀的现象。最初提交部队时缺少了一些不重要的零件,部分连接线也稍短了些,但都不算严重问题。Garcia上尉在TI电话箱的盖板内侧贴了一张使用指示,他说将来如果能把一张简单的指示表附在TI电话上会对部队间的顺利联络很有帮助。

携行装具

MOLLE携具是海军陆战队员们一致且强烈不喜欢的装备。背包为适合不同体格的人而只有一个尺寸,因此当海军陆战队徒步行进时由于太松而经常晃来晃去。陆战队员们要求装备与ALICE背包类似的一种比较紧的背包。背包的塑料托架质量太差因此经常断裂,特别是在陆战队员把背包绑在车辆(LAV、坦克、HMMWV等)外运输时,塑料托架经常断裂。对手榴弹袋而言,海军陆战队员(至少是步兵)需要携带的手榴弹数量是配发的负载背心或MOLLE携带能力的两倍,MOLLE的手榴弹袋的尺寸也不太配合手榴弹的大小,显得太紧。MOLLE系统配套的急救袋也不为海军陆战队员所接受,他们提出一些替代方案的建议,诸如装备类似陆军医护兵所使用的“黑鹰”的急救袋;或采用一种类似于LBV背心那样在不同装具袋里装不同的医疗品;或干脆用旧式的Unit-1急救袋。而防毒面具袋方面,由于军需问题,许多部队不能顺利接收这种装具。领到防毒面具后,许多陆战队员要少携带一些注射器或急救药品以便能带上一个防毒面具。同样,也没有足够的携带空间能容纳后备的过滤器。因此携具需要增大空间以携带更多的装备(急救药品、注射器、防毒面具、过滤器等)。

对于装备M203榴弹发射器的枪手,负荷也是问题,榴弹背心并不能携带充足的弹药。榴弹手们提出一些不同建议以便能携带更多的弹药,但大部分都不能现实。有的陆战队员甚至表示需要一件能够携带至少20发高爆弹外加4发照明弹的背心,即总携带量为24发。许多海军陆战队员用自己的钱来购买手枪套和枪纲(枪绳)。SOE那样牌子的腿侧手枪套大约要65美元,陆战队员总是用这些枪套来携带配发给他们的手枪。同样陆战队员们也经常用像电话机话筒线那样的枪纲,因为这种枪纲可以自动伸缩,防止手枪遗失。另外陆战队员还用部队或个人的经费购买三点式背带用于M16A2步枪。许多海军陆战队员交口称赞这种背带,他们要求配发部队的每一支M16A2都配备这种背带。三点式枪背带的典型代表是由The Wilderness Tac—tical Products公司生产的Giles战术卡宾枪背带。

防护装备

对于士兵们会称赞轻武器防护嵌板(SAPI)并不奇怪,因为它挽救了许多生命。在第2坦克营就发生了5个SAPI避免士兵死亡或重伤的不同例子。第2坦克营的DavidBardorf上尉说:“SAPI是上帝赐予海军陆战队的礼物。”陆战队员们希望将来能够有更轻且正面防护面积更大的型号,但这样的改进必须保证防护板的防弹效能。有些作为“陶”反坦克导弹发射站的“悍马”车在车门挂上了防弹衣,这也是增强防护能

力的方法。

凯夫拉头盔也是必要的防护装具,在伊拉克的城市战期间,一位海军陆战队下士被一发7.62×39毫米弹头击中他的头盔前部,这个凯夫拉头盔完全吸收了弹头的冲击,使这名陆战队员安然无恙。

战斗车辆车组成员装备的战斗车辆成员(CVC)头盔在使用基本满意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应在CVC头盔上增加车内通信系统的安装座。CVC头盔也应该装备到侦察坦克排和“陶”式导弹发射车上。第2坦克营侦察排指挥官Zumo中尉指出,由于噪音干扰,没有装备CVC头盔的“悍马”车顶重武器环形射架上的成员听不到车内成员的通话。

海军陆战队员对现在使用的护目镜反映很差。这些护目镜太大,密封也不好,透镜经常从镜框中脱出。很多的陆战队员为配合自己的脸形而自购较小的护目镜。这类产品的典型代表是Panoptx牌的产品,陆战队员非常渴望在买战中装备这类型号的产品。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车组成员抱怨Nomex耐火制服需要改进,他们说袖子和手套很容易撕破,而且不能及时补充替换的制服,战斗车辆成员需要更耐用的耐火服。

其他装备

GPS:海军陆战队各营在商业市场上购买了许多GPS,商业市场上有许多更小更轻且更容易使用的GPS产品。显然海军陆战队与陆军一样,士兵们都不喜欢使用军队标配的PLGR GPS。

探雷器:一般都说效果不好。战斗工程营的陆战队员建议装备ANPSC-12,他们想试验一下这种看起来更有效的探雷器。

NBC防毒面具传声器:这种装备得到很好的赞誉,陆战队员们要求为每一个防毒面具都配一个传声器。

战斗识别标志:这是非常需要而且应大量使用的装备,能够避免在实战中误伤友军。然而海军陆战队员使用的战斗识别标志(指猫眼带)是从陆军借来的。

ROC-V车辆敌我识别装置(V字板):实践证明非常有用,但需要更好的热成像使用训练东以识别在极远距离上的目标,因为热成像瞄准装置在超过3000米射程上的画面会出现模糊扭曲的现象。

睡袋:一些比较高的海军陆战队员抱怨长度太短,说他们无法完全钻进袋子里,他们要求应该增加长度。

帐篷和淋浴袋:新的帐篷(双人)被广为称赞。另外一些陆战队员也购买并使用了淋浴袋(One-Bag Shower,似乎是野外用的便携式淋浴室),他们建议美国海军陆战队应该装备这些淋浴袋。

美国海军学院 篇4

陈明,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国防专业委员会主任,江苏省航海学会科普与咨询委员会割主任,南京海军指挥学院潜艇教研室主任、教授,大校,曾任潛艇航海长、副艇长、代艇长,主编(越航越快》《潛艇战术运用》等专著?部,主持完成W多顶军内武器装备科研课题,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矣6顶,全军军事科硏成果二等奖1项,享受军队优秀科技干部岗位津贴。

自7月21日以来,在远离祖国10 000千米之遥的东太平洋海试区域,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的“蛟龙号”载人深海潜水器连续5次进行下潜实验,突破5 000米深度,其中第三次最大下潜深度达到5 188米。“蛟龙号”创造的新的下潜深度,成为中国走向深海的标志,吸引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中国的深潜计划未来将可能在开发世界深海资源方面超越美国,并且猜测“蛟龙号”深潜探测的技术另有所图,存在军事意义。而日本军事界也说,中国的深潜能力大幅提升,深潜技术使得解放军潜艇的活动空间也大为拓展。在互联网上,更是流传着“蛟龙号”可直接用于军事的传闻。

深海潜水器与潜艇究竟有何区别?它们的科技,哪个更先进一些?“蛟龙号”日后真的能用于军事领域吗?带着这些问题,本刊采访了南京海军指挥学院潜艇教研室主任陈明教授,他详细地解答了这些问题。

Q:陈主任,您好!最近“蛟龙号”在东太平洋的成功实验,牵动了国内外众多媒体的目光,成为当下的一个新闻热点。但很多人还是奇怪,“蛟龙号”是载人深海潜水器,可以载人潜入深海,那么它和潜艇不是差不多吗?

陈明:人们对于载人潜水器和潜艇的理解,一直有一个概念上的交叉。我先讲一个故事,大家听完后,也许就能理解二者究竟有什么不同了。

在很多军事书、科技书中,关于哪个国家的人首先发明了潜艇,一直都有争议。有些书中认为,荷兰人科尼利斯·德雷布尔建造出世界上第一艘潜艇,1620年,他在英国造出一艘四周蒙着涂油牛皮的木制小艇,并在泰晤士河水下5米成功航行。但是在另外一些书中,则把第一个发明潜艇的荣誉归于美国人D.布什内尔,认为他在18世纪70年代建成的单人操纵木壳艇“海龟号”,才是世界上的第一艘潜艇。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荷兰人德雷布尔造出的那艘潜艇,其实只有在水下航行的能力,上面并没有装载任何的武器系统,无法进行任何形式的战斗。而美国人布什内尔造出的“海龟号”,艇外携带一个能用定时引信引爆的炸药包,可通过艇内操纵把炸药包固定于敌舰底部。1776年9月,“海龟号”偷袭停泊在纽约港的英国军舰,虽未获成功,但开创了水下船只首次袭击水面军舰的尝试。

因此,军事家通常认为“海龟号”才是真正的第一艘潜艇,而荷兰人德雷布尔造出的“潜艇”,其实只能算是载人潜水器,因为它没有作战能力。这也正说明了潜水器和潜艇的最主要区别,潜艇强调装载、使用武器,而潜水器则没有武器,这完全可以把二者区分开来。

“蛟龙号”深海潜水器除了没有武器外,还有不同于潜艇的其他地方,比如它不是完全自主运行的,必须依靠母船补充能量和空气,每次海试结束后,它都会被回收到母船“向阳红09”上,而不像潜艇那样可以在海中独立行驶数月之久。此外,“蛟龙号”体积较小,结构也比较简单,不像潜艇那样有数目众多、功能不一的舱室,也没有潜艇上面的各种艇员生活设施。此外,“蛟龙号”和潜艇的下潜方法虽然相同,都是向空气舱中注入海水,但上浮的方法则不同。潜艇上浮时,会使用压缩空气把注水舱中的海水排出去。而深海潜水器由于下潜深、环境压力大,压缩空气不足以排出空气舱中的海水,只能采用抛弃压载铁的办法实现上浮。

目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对潜艇的定义,可以总结成下面一句话:潜艇是一种既能在水面上航行,又能潜入水下,并且能在一定深度范围内活动的战斗舰艇。

总的来说,潜水器和潜艇的相同点是,它们都运用阿基米德定律来下潜和上浮,只是潜艇在水下和水面都能航行,而且还有攻击防卫能力。

所以说,深海潜水器和潜艇有相同之处,但却是两个功用。

Q:载人深海潜水器和潜艇,它们的科技哪个更先进一些?现在深海潜水器已经能下潜到几千米的深度,而潜艇才只有几百米,是不是可以说,深海潜水器已经比潜艇更加先进了?

陈明:我们不能武断地下结论说它们哪个更先进,因为人们研制它们的目的不一样。

首先我们来想想看,潜艇为什么只潜几百米呢?那是因为潜艇是用作军事用途的,它的目标是隐藏自己、打击敌人,它通常能避开现在探测潜艇的大多数探测手段,不需要潜得太深。

目前探测潜艇的手段,主要有雷达探测、红外线探测、磁性探测、吊放声呐等。雷达探测到的,基本上是水下70米以内的潜艇内波尾流。红外线探测仪,基本上能探测到水下30~40米范围活动的潜艇。磁性探测仪则是探测潜艇的磁性。潜艇为什么会有磁性呢?众所周知,地球本身就是一块巨大的磁体。而潜艇绝大多数是用钢质材料制成的,因此潜艇处于地磁场中就极易被磁化,特别是南北向航行时磁场更大。磁性探测仪可以发现水下活动的潜艇,并能对其精确定位。根据潜艇磁性的不同,能探测到的深度也不一样。由水上舰艇或反潜机吊放的声呐,侦测范围在水下300米左右,超过了这个距离就很难发现潜艇了。

这样看来,潜艇不需要潜得太深,能躲过对手的搜索就行了,而且大海这么大,想要躲开搜索并不是只有深潜这一条路。因此,目前潜艇的下潜深度通常够用了。

而深海潜水器为何要追求一个下潜深度呢?那是因为上天下海是当今世界的尖端科研目标,现在可以这么说,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度比对深海大得多,深海里的秘密更多。不仅是各种丰富的矿藏值得我们去开发,海底黑洞、海底热泉等深海地质秘密等着我们去探索,就是深海的生物,也是不容忽视的研究对象。尽管深海表面上看起来不具备生存的条件,但事实上在那里却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命,它们那惊人的适应性,以及奇特的基因,都具有巨大的科研和经济价值。深海的这些地质、化学、生物秘密,都等待着人类去认识。深海潜水器就是因此而生的,所以它要追求潜得更深。

因为二者的目的不一样,所以它们的研发侧重点也不一样,如果硬要分个老大老二,那我觉得还是潜艇的科技要比深海潜水器更先进一些,因为潜艇的科研涉及范围更广,科技含量也就更高。

Q:今后的潜艇,能够利用“蛟龙号”的一些技术吗?

陈明:虽说“蛟龙号”和潜艇是不一样的东西,但在某些科技上,二者还是互通的,比如说材料及其工艺上。

建造一艘好的潜艇,材料很重要,材料的加工工艺也很重要。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潜艇,外壳材料也是钛合金,据说这种潜艇已经能潜到水下800米了,这是相当不容易的,因为它的体积很大,所以在水下承受的压力也非常大!好的材料和焊接工艺,可以让潜艇更加的坚固,在水下的安全性也就大大提高了。

另外,很多潜艇还有个令人头疼的问题,那就是会生锈。在我们潜艇官兵口中,有一句行话:“学不完的潜构,刮不完的铁锈”,说的就是潜艇结构复杂,各种仪器设备让你数不胜数,想要搞清楚潜艇的整个构造,那是非常困难的;而且潜艇偌大个钢铁躯壳,终日与大海为伴,风吹浪打、日久天长生了锈,那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但潜艇生锈会限制其下潜能力,为了保证潜艇的使用性能,潜艇兵一项日常性的维护保养工作就是除锈。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那就是我们的材料不够好!我曾去德国某潜艇基地参观,他们的212型潜艇就不会生锈,它的壳体就是用高强度低磁不锈钢制造,材料特好。

除了外壳材料,深海潜水器的其他设备也可以给潜艇以借鉴,比如说通讯系统、电子系统、指控系统等。

Q:有人说,大海变幻莫测,随时可能发生这样那样的事,“蛟龙号”潜航员面对的危险,并不比航天员少。您认为海底最危险的情况是什么?

陈明:操纵深海潜水器的潜航员和潜艇兵面临的危险是一样的,最大的威胁就是漏水。在水下,只要一个针孔大小的漏洞,都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我曾经参加过类似的模拟实验,当时的模拟环境只相当于在水下三四米,但漏水的那个洞,我们几个人不借助特殊工具的话一起上都堵不住。所以潜艇兵有时面对的,真是能让人“死无葬身之地”的危险。说起来,飞行员和潜艇兵都有危险,但潜艇兵更危险,现代的战斗机都有非常完善的飞行员自救系统,而潜艇的自救系统却不完善,当今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具备深海救援的能力,还记得当年的俄罗斯“库尔斯克号”事件吧,艇上人员无一生还。

此外,潜艇还是会受到一些海底暗流的影响。潜艇在水下一定深度,就不会受到风浪的影响,但是水下可能有湍流,潜艇如果遇到就危险了。但这是可以主动避开的,前提是要对海域水下的水文条件有充分了解。

Q:很多外媒都说,“蛟龙号”的军事用途和军事意义更大,甚至网上还有人说,“蛟龙号”可以直接攻击航母。作为军事专家,您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陈明:说“蛟龙号”能直接用于军事攻击,那实在是有些可笑,只能是一种想象。不过从军事角度来说,“蛟龙号”还是可以起到一些重要作用的,主要是在三点。

第一点是我们刚才说过的,它可以在材料学方面,给潜艇一些借鉴,可以让科研人员掌握先进材料的各种特点和数据,用于研制潜艇结构材料。

第二点就是“蛟龙号”对海底世界的探索,可以增加我们对海底的认识,可以积累各种宝贵的海洋资料。比如说对某一海域的各种海洋数据、地形地貌、声学环境,能起到一个测绘的作用。这能让潜艇潜得更深,而潜艇的下潜深度对潜艇的战术性能有着重要影响。目前,大多数潜艇的极限下潜深度为300米,工作深度一般为270米。如果将潜艇下潜深度提高到450米,潜艇的水下活动空间就可以增大50%,对潜艇的搜索难度也将增大50%以上。

第三点就是“蛟龙号”的深潜实验,对其他设备的研制也是有利的,而且它的各种操作经验,对潜艇的操作人员来说,也是宝贵的借鉴材料。

美国海军的奇怪习俗 篇5

国旗也要“矮三分”

美军规定,停泊在港口的军用舰只或岸上的海军站每天上午8点升国旗,日落时听降旗号举行降旗仪式,届时所有在场官兵必须肃立,向国旗敬礼。凡看见或听到正在举行升、降旗仪式的过往舰艇都必须停机或减速航行,舰上的军官或舰长必须面向国旗立正敬礼,以表示对国旗的敬意。军舰出航时,军旗挂在钭桁的最顶端。在航行中,如与商船相遇时,商船应向军舰敬礼。

通常是,商船首先将国旗徐徐降至旗杆三分之一处表示敬礼;军舰则将军旗降至旗杆三分之一处表示答礼,并随即将旗升到顶端,表示礼毕;商船再将国旗升到原来的位置。但当舰上挂出一面蓝色十字的白色燕尾旗时,说明此舰上正在进行宗教活动,这面旗帜比国旗挂得更高。此时此刻,国旗的尊严在舰员的眼里也就“矮”了三分。当军舰穿过赤道时,按惯例要举行通过赤道仪式,舰上升起一面黑色底上画着白色骷髅的旗帜,这是传统的“海盗旗”,看上去令人毛骨悚然。不言而喻,此时此刻,国旗的尊严在舰员的心中也就不翼而飞了。

远洋返航旗

美国海军规定,凡在海外执勤9个月以上的美国舰艇均可悬挂远洋返航旗。这是一种巨幅长旗,由蓝白两部分组成,是给久驻海外、漂泊日久的军舰的一种特殊荣誉。根据有关规定,舰只在海外驻满9个月,便可在旗帜的蓝色部位加颗白星。然后,以6个月为一档,每满6个月可再加一颗星。旗帜的长度则以海外执勤9个月的总人数乘1英尺所得之积数而定,但总长不得超过舰艇的长度。舰艇抵达美国当天必须悬挂此旗,一直挂至日落。降旗后,将标有白星的蓝色部分赠给舰长,其余部分在全体官兵平分,以示纪念。

用人组字

每当在海外执行完任务的航空母舰返航时,都要在港口举行大型庆祝活动。这时,舰上的官兵都要着洁白的军服,在宽阔的航母甲板上,用人排列组合成各种各样的词语,如本舰舰名、标语、口号或其它最能表达官兵当时的心愿的话语,以此助兴。用人排成各种字样,原来只是美国许多大学的拉拉队在体育场看台上使用的一种助威方式。

据说,1933年,一所大学的拉拉队队长到海军航空母舰上服役,便将这种以人排列组合成字样的一种仪式带到了海军,从此成了美国海军航空母舰举行各种庆典时经常使用的一种仪式。从空中或从远处望去,在蔚蓝色的大海中,浮动着的航空母舰的甲板上,用人排列的各种白色字样,显得格外壮观,颇受人们的喜爱。

例如,朝鲜战争结束后,当时参战的美国海军“巴丹岛”号航母奉命回国,舰上官兵于航空母舰返航途中在甲板上排列出了一个箭头和英文单词“home”,表达了他们归心似箭的心情。再如,1961年,为了庆祝美国海军航空兵成立50周年,美国“无畏”号、“萨拉托加”号和“独立”号航空母舰上的水兵,在甲板上排出了“海军航空兵1911—1961”的字样,以示庆祝。

后甲板的尊严

后甲板礼仪是美国海军的传统习惯之一,所以海军条例要求每一位舰长要“明确制定出后甲板的界限”,以便维护后甲板的神圣尊严。后甲板右舷是专为舰长保留的,非工作或公务需要,任何人不得进入。后甲板左舷是留给军官的。露天甲板上的其它地方可供水手们使用。所有人员登上后甲板时都应敬礼。两名军官在甲板上同行时,外舷一侧为尊,调转方向后,双方要交换内外侧位置。在甲板上看电影或举行其它聚会时,各个分队对聚集地区的占有权是平等的,但要给军官和军士长留空位和椅子,级别高的军官坐上座,士兵则坐就餐用的长凳。当舰长到达时,全体官兵听口令“起立”,舰长通过副舰长或值日官发出“继续进行”的命令。

为树立后甲板的尊严,舰上官兵通常要遵守以下礼仪规则:着装不符合规定者不准出现在后甲板上;着便装者无论何时一律不准在后甲板上逗留;所有人员每次登上后甲板时都应敬礼;不准在后甲板上吸烟;非业余时间,未经舰长批准,不准在后甲板上举行文体活动;不准在后甲板右舷或其它为指挥官保留的地方散步;不准手插衣袋站在后甲板上;禁止在后甲板上打闹和进行与军人身份不符的其它活动。

海军人员的俗称

在海军,水手在旧习俗中被称作“tar”,直译作“柏油”,这是因古时水手们常把柏油涂在衣服上,使其不透水而得名;乘舰到过北极圈以北的人被称作“bluenose”,直译作“蓝鼻子”;普通士兵还有一种称呼,叫作“白帽子兵”;中校以上的军官被俗称作“brass hat”2,直译“黄铜帽军官”;航空兵或潜艇军官被称?“黄皮鞋军官”;非航空兵或潜艇部队军官被称作“黑皮鞋军官”。另外,更古怪的是,士兵们常常在背地里称指挥官为“old man”,直译为“老头子”。其实,指挥官获得“老头子”的称号只是由于他的地位,而不是其实际年龄,下级使用此称呼,只是表达对他的喜爱和敬重之意。但当着指挥官的面,谁都不会直呼“old man”,否则,会被认为是对长官的不尊重。

“锚更”和“起锚歌”

“锚更”(Anchor Watch)是指舰船夜泊值更人员,原来其主要任务是看管抛锚器具,以防锚松动等情况发生,现在也同时履行其它任务。船钟每隔30分钟由专门的报时兵敲一下。敲7下是通知下一班值更人员,敲8下,则新的值更人员应当完全在位,否则以违纪论处。一股劲儿地敲下去的情况也有,那是在发出雾信号或火警信号。但起锚时,传说古时水手推着绞盘转动时,一边走一边要唱一首简单的抒情歌曲“起锚歌”(chantey),后来此习俗便成为起锚开航时的一种仪式。如果准备开航的船上正好有一名提琴手,他将被派往绞盘的顶端担提言,而水手们则会起劲地转动绞盘,以使提琴手晕眩。当然,客观上所起的效果则是加快了起锚。

“狗更”和“狗牌”

“狗更”(Dog~watch)指舰船上调换夜间值班时间,又称半轮更。上半更是16点至18点,下半更是18点至20点。“狗更”还可能是在舷梯口值班的易名。但令人感到有趣的是,舰上的军人身上都要佩带一种金属牌,俗称“狗牌”,上面刻有本人的姓名、军衔、血型和所信仰的宗教,这分明是军人的“身份证明牌”。看来这两个俗称都与“狗”有缘,但彼此却没有什么直接

的联系。当然,不排除戴“狗牌”的船员要去值“狗更”的习能性。

“露大腿”和“海崽子”

古时候,水手可以带妻子上船,船上吹集合预备号时,还在睡觉的妇女会伸出一条穿筒袜的大腿,证明她不是水兵,以区别于男人而不必起床。这种妇女在船上当然闲不住,她们和丈夫住在古老的舷炮之间和船员舱里,在船上生下“小水手”,称为“son of a gun”,直译为“舷炮的孩子”,简称“海崽子”,此称呼或多或少地含有怀疑这孩子生身父亲不明的意思,带有一些侮辱性。但这些“海崽子”自幼与大海打交道,最后往往会成长为出色的水手,所以有句古谚:“战舰上真正的水手是在船上的厨房里怀上的、在舷炮旁生下的孩子。”这充分反映了那个时代水手艰苦而具有浪漫情调的生活。

军葬仪式中的习俗

美国军人,无论是列兵还是将军,去世后,死者所在部队都要为其举行葬礼仪式。海军军葬仪式分陆葬和海葬两种。在举行陆葬仪式过程中,所有着军装的人员(含灵柩护送人员)都要行举手礼,着便装的人员要致胸礼。在墓地宗教仪式中,当牧师念到“让我们祈祷吧”时,所有人员都要低头祷告,并随司仪牧师行事。如果牧师脱帽,其它人员(除责枢护送人员)也应脱帽;如果牧师不脱帽,其它人员也不脱帽。如果司仪牧师头戴四角帽,上述主体人员要脱帽,如戴圆顶小帽,则无需脱帽。牧师宣读祷词后,葬礼鸣枪队朝天空放三次排枪,表示向去世的军人致敬。接着,站在墓边灵柩前的号手吹奏葬礼号,标志着死者开始最后长眠。至此,军葬仪式结束,抬送灵柩人员将覆盖灵柩的国旗叠好,赠给死者最亲近的眷属。海葬仪式是海军舰艇部队安葬海上牺牲、死亡艇员的一种特殊仪式。舰员在海上牺牲或死亡时,如不能将遗体运回陆地安葬,可举行海葬。举行海葬时,全体舰员按升旗队形列队,舰艇升半旗(如指挥官在死亡的合指挥旗,其旗也可降半旗),奏哀乐。海葬仪式应在日出后和日落前举行,在战地也可在夜间进行。海葬地点(经纬度)和日期应加载航海日志。举行军人葬礼这种习俗可追溯到古罗马时期。那时罗马人对死者的致敬方式是,在墓上撒三次土,同时呼喊三声死者的名字,再说声:“永别了!”17世纪的军人也采用过这种习俗。

(四海一家)

美国海军动物特种兵 篇6

The U.S. Navy Marine Mammal Program (NMMP) is a project administered by the U.S. Navy which studies the military use of marine mammals, mostly dolphins and sea lions, and trains the animals to perform tasks such as ship and harbour protection, mine detection and clearance, and equipment recovery. The program is based in San Diego, California, where the animals are housed and trained on an ongoing basis. NMMP animal teams have been deployed for use in combat zones, such as during the Vietnam War and the Iraq War.

History

The origins of the program date back to 1960, when a Pacific White-sided Dolphin was acquired for hydrodynamic studies seeking to improve torpedo performance.

In 1963, the animals' intelligence, exceptional diving ability, and trainability led to the foundation of a new research program at Point Mugu, California, where a research facility was built on a sand spit between Mugu Lagoon and the ocean. The intention was to study the dolphins' senses and capabilities, such as their natural sonar and deep-diving physiology, and to determine how dolphins and sea lions might be used to perform useful tasks, such as searching for and marking objects in the water. A major accomplishment was the discovery that trained dolphins and sea lions could be reliably used untethered in the open sea.

In 1965, a Navy dolphin named Tuffy participated in the SEALABⅡproject off La Jolla, California, carrying tools and messages between the surface and the habitat 200 feet below. Tuffy was also trained to locate and guide lost divers to safety.

In 1967, the Point Mugu facility and its personnel were relocated to Point Loma in San Diego, and placed under the control of the newly formed Space and Naval Warfare Systems Center San Diego.

There are five marine mammal teams, each trained for a specific type of mission. Each human-animal team is known by a "mark" number (MK for short); the five teams are called "MK 4", "MK 5", "MK 6", "MK 7", and "MK 8". The MK 4, 7 and 8 teams use dolphins; MK 5 uses sea lions, and MK 6 uses both. These teams can be deployed at 72 hours' notice by ship, aircraft, helicopter and land vehicle to locations around the world.

我们都知道,动物可以是非常聪明的。不过,你要是可以训练它们为现代军队独立完成实用任务,似乎就显得不可思议了。然而,那正是美国海军已经办到的事情。

美国的“海军海洋哺乳动物计划”(简称“NMMP”)是美国海军实施的一个项目,以海豚和海狮为主,对海洋哺乳动物进行研究,并训练这些动物完成一些任务,如船只和港口的保护、水雷的探测和清除以及设备的回收。这一计划以加利福尼亚州的圣地亚哥为基地,在那里这些动物不断被圈养起来,进行训练。“海军海洋哺乳动物计划”中的这些动物小组曾被部署到战区使用,如在越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期间。

历史寻踪

这一计划的根源可追溯至1960年,当时曾找到了一只太平洋短吻海豚进行流体动力学的研究,以期提高鱼雷的性能。

1963年,这类动物的智力、非凡的潜水能力和可训性,使得一个新的研究计划得以在加利福尼亚州的穆古岬展开,在那里,一座研究设施在位于穆古泻湖和大海之间的一个沙洲上建立了起来。其目的是研究海豚的官能和能力,如它们的天然声纳和深潜生理系统,并确定海豚和海狮如何能够被用来完成实用任务,如对水中物体进行搜索和标识。而一个主要的成果就是发现了经过训练的海豚和海狮可以在外海中不加拴系而放心使用。

1965年,海军一只名为“塔菲”的海豚在加利福尼亚州拉约勒的沿海地区参加了“海洋实验室2号”项目,在水面和水下200英尺处的居住舱之间传送工具和信息。“塔菲”也曾接受训练来锁定和引导迷路潜水员前往安全地带。

1967年,穆古岬的设施和人员被重新安置到圣地亚哥的洛马岬,接受新成立的圣地亚哥“空间与海洋作战系统中心”的管理。

海洋哺乳动物小组共有5组,每组受训完成一种特定的任务类型。而每个“人畜小组”以“标号”数字(简称“MK”)进行识别;这5个小组被称为“MK 4”、“MK 5”、“MK 6”、“MK 7”和“MK 8”。“MK 4”、“MK 7”和“MK 8”小组使用海豚,“MK 5”使用海狮,而“MK6”则两种都用。这些小组在接到通知后可以在72小时内用船只、飞机、直升机和陆路车辆部署到世界各地的地点上去。

Various Tasks五花八门的任务

Mine Hunting

Three of the marine mammal teams are trained to clear enemy sea mines, which constitute a major hazard to U.S. Navy ships. MK 4 uses dolphins to detect and mark the location of tethered sea mines floating off the bottom, while MK 7 dolphins are trained to detect and mark the location of mines on the sea floor or buried in sediment. The MK 8 team is trained to swiftly identify safe corridors for the initial landing of troops ashore.

In operation, a dolphin awaits a cue from its handler before starting to search a specific area using its natural echolocation. The dolphin reports back to its handler, giving particular responses to communicate whether a target object is detected. If a mine-like target is detected, the handler sends the dolphin to mark the location of the object, so it can be avoided by Navy vessels or neutralized by Navy divers.

Mine-clearance dolphins were deployed to the Persian Gulf during the Iraq War in 2003. The Navy claims that these dolphins were effective in helping to clear more than 100 anti-ship mines and underwater booby traps from the port of Umm Qasr.

水雷搜索

在海洋哺乳动物小组中,有3组是受训清除对美国海军船只构成主要威胁的敌军海洋水雷。“MK4”使用海豚来探测并标识在洋底上方浮动的系线水雷的位置,“MK7”的海豚受训探测和标识位于海床或埋藏在淤积物中的水雷的位置。而“MK8”小组则受训为部队的最初登岸划定安全通道。

在行动中,海豚先是等待其训练者的提示,然后利用天生的回声定位能力开始搜索一个特定区域。这只海豚会返回到其训练者处复命,做出某种反应来告知是否探测到了一个目标物。如果探测到了一个类似水雷的目标,训练者就派遣这只海豚去标识那一物体的位置,因此海军舰船就可以进行躲避或是由海军潜水员将其排除。

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期间,用于清除水雷的海豚曾被部署到波斯湾。海军称,这些海豚曾有效地协助从乌姆盖斯尔港中清除100多颗反舰水雷和水下饵雷。

Force Protection

MK 6 uses dolphins and sea lions as sentries to protect harbor installations and ships against unauthorized human swimmers. MK 6 was first operationally deployed with dolphins during the Vietnam War from 1971 to 1972 and in Bahrain from 1986 to 1987.

部队保障

“MK6”将海豚和海狮用作哨兵来防止人类游泳者擅自接近港口设施和船只。在1971到1972年的越南战争期间以及1986到1987年的巴林,“MK6”的海豚被首次部署于实战。

Object Recovery

MK 5 is dedicated to the recovery of test equipment that is fired from ships or dropped from planes into the ocean; the team uses Californian sea lions to locate and attach recovery hardware to underwater objects such as practice mines. In this role they can out-perform human divers, who are restricted to short working times and limited repeat diving.

This team first demonstrated its capabilities when it recovered an anti-submarine rocket from a depth of 180 feet in November 1970. The team has also trained in the recovery of dummy victims in a simulated airplane crash.

物品回收

“MK5”专门用来回收由船只发射或由飞机投掷到海洋中的测试设备;这个小组使用加利福尼亚州的海狮来将回收部件进行锁定并贴附到教练水雷之类的水下物体上。在这个角色上,与限于短时间工作和反复潜水次数有限的人类潜水员相比,它们做得更出色。

1970年11月,当这个小组从180英尺深的地方回收了一枚反潜火箭弹之时,它首次展示了其能力所在。该小组还曾受训在模拟的飞机坠毁事件中找寻遇难模型人。

Attack Missions

There has been significant speculation that Navy dolphins are trained in attack missions, such as direct attacks against swimmers in the water or attaching limpet mines to enemy ships in harbor. This is also a popular theme in fiction.

The Navy claims that it has never trained its marine mammals for attack missions against people or ships. Since dolphins cannot discer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enemy and friendly vessels, or divers and swimmers, this would be a haphazard means of warfare; instead, the animals are trained to detect all mines and swimmers in an area of concern, and to report back to their handlers, who then decide upon an appropriate response.

攻击任务

曾有大量猜测称,海军的这些海豚是受训来完成攻击任务的,如对水下游泳者的直接攻击或是将吸附式水雷贴附到港口中的敌军船只上。而这也是小说中的一个流行主题。

海军称从未将其海洋哺乳动物用于针对人或船只的攻击任务训练。由于海豚无法分清敌我舰船或潜水员与游泳者的区别,所以这会是一个不可靠的战争手段;相对地,这些动物是受训在相关区域探测所有的水雷和游泳者,并返回到其训练者处复命,由训练者在随后决定做出恰当反应。

marine /m9`r1n/ adj.海的;海产的

mammal /`m2m9l/ n.哺乳动物

mine /main/ n.水雷;地雷

detection /di`tekH9n/ n.探测;侦查

recovery /ri`k7v9ri/ n.回收;取回

house /haus/ vt.给……房子住

ongoing /`4nG9uiM/ adj.正在进行的

deploy /di`pl4i/ v.部署

date back to回溯到

hydrodynamic /`haidr9udai`n2mik/

adj.流体动力学的;水力的

torpedo /t5`p1d9u/ n.鱼雷

sand spit(地)沙洲

sonar /`s9un3/ n.声纳

physiology /,fizi`4l9_/ n.生理系统;生理学

untethered /7n`teN9d/ adj.(牲口)没有拴系的

open sea 外海;远海

habitat /`h2bit2t/ n.(考察或实验用的)居住舱

helicopter /`helik4pt9/ n.直升机

sea floor 海床;海底

sediment /`sedim9nt/ n.沉淀物;沉积

swiftly /swiftli/ adv.迅速地;敏捷地

ashore /9`H5/ adv.向岸地

cue /kju:/ n.提示;暗示

handler /`h2ndl9/ n.(犬马等的)训练者

echolocation /ek9ul9u`keiH(9)n/ n.回声定位能力

communicate /k9`m(nikeit/ v.告知;传达

neutralize /`n(tr9laiz/ v.使无效

booby trap (军)饵雷;诡雷

sentry /`sentri/ n.岗哨

installation /,inst9`leiH9n/ n.(军事)设施

operationally /,4p9`reiH9nli/ adv.作战地

practice mine (军)教练水雷

submarine /`s7bm9r1n/ n.潜水艇

dummy /`d7mi/ n.假人

simulate /`simjuleit/ vt.模拟

speculation /,spekju`leiH9n/ n.推测

discern /di`s8n/ v.辨明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美国海军学院】相关文章:

美国海军的发展现状04-30

中国海军指挥学院07-27

留学英国皇家海军学院07-22

海军人才05-18

海军英语09-03

海军的故事05-09

《海军英语》教学08-17

海军军校分配原则07-03

建设世界一流海军07-06

海军节接待总结04-11

上一篇:复方赖诺普利片下一篇:音乐审美与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