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化经济管理趋势

2024-07-05

城市绿化经济管理趋势(精选十篇)

城市绿化经济管理趋势 篇1

1.1 城市绿化是一门新兴的环境产业

(1) 绿化的环境功能, 是潜在的生产力, 融合在社会生产的全过程中, 作为一项重要的环境资本, 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条件之一。许多城市和社区出现了“以绿引资, 因绿兴市”的连锁反应, 因环境改善、景观美化而招来投资者、旅游者, 繁荣了经济。有的城市计算建设投入与产出之比达到1∶5的高值。一次投资长期受益, 走上了环境与经济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道路。有远见的建设者、开发商, 为了适应当今人们注重环境选择“择绿而居”的时尚, 自觉地投入土地、资金兴建绿地, 成为决策的热点。因为有了绿色的环境而房价上升, 楼盘热销, 绿化与物业市场出现了密不可分的“经济波澜”。

(2) 城市绿化形成的“经济波澜”渗透在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结合城市建设工程进行绿化建设, 以及在人口稠密、建筑拥挤的地区进行“拆房建绿”, 对国家和建设单位来说, 都是一笔不小的投入。但是绿化建设所形成的经济动力, 涉及许多经济领域。首先是提高了环境质量, 提升了地区的物业价值, 改善了居住条件, 造福人民;拉动了房地产市场、金融市场、装潢市场、建材市场、劳动力市场、搬运市场等。除了投资者直接受益以外, 对社会经济的拉动作用是很大的, 只要进行综合核算, 其经济效益将大大超过投资额。由于经济效益的诱导效应, 提高了投资主体的“绿化觉悟”, 推动了绿化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

1.2 权益的平衡问题值得探讨

城市绿化所形成的环境效益, 不受疆域的约束, 无论投资者还是非投资者, 都可以不受限制地在自然空间里均衡地得到享受, 由此形成了环境效益普遍性的特点。市民作为纳税者, 享受绿化的环境效益是合情合理的。但是, 当某些经济实体因城市的绿化环境使他在经济活动中受益时, 他不需要通过市场付出代价, 又形成了绿化经济效益外部性的特点。对那些没有依法负担应有的绿化建设任务或没有达到法定绿化数量的单位来说, 实际是他们占用了社会的环境资源。对这类单位应该以环境评价、计量为标准, 他们应该向社会做出补偿。把外部化的经济成本转向内部化, 才能从利益驱动的高度, 调动其绿化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同样, 某些依法进行了环境绿化建设达到或超过法定指标的单位, 他们投入了土地、资金, 对城市绿地系统做出了贡献, 他们是城市环境质量的生产者。政府对这类单位在税费负担方面给以优惠才比较合理。

但是, 目前对绿化的环境效益, 还处在有认识无评价或有评价无计量的状况。多数单位对绿化的效益还停留在从概念到概念的水平上。现在有一些先行单位, 对绿化的环境效益进行了经济效益评价、计量,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 绿化管理法制化

根据市场经济体制和城市绿化事业发展的新阶段, 增加“依法治绿”迫切性, 需要以法制保障绿化事业的发展。目前应该清理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在《城市绿化条例》的基础上, 对改革开放以来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修改与市场经济和“入世”不相适应的法规、条例。至少应该研究以下这几个方面的问题:

(1) 面对绿化事业社会化的特点, 确立绿化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社会各方的职责和权益;

(2) 面对绿地面积增加、质量提高的现实, 确立全社会发展绿化和维护绿化的法律保障;

(3) 对新兴的、发展中的绿化产业, 要依法规范市场秩序, 建立相应的中介机制、监管机制。

3 管理策略

3.1 加强维护“绿线”的严肃性

“绿线”的划定是实现绿化规划的前瞻措施, 维护“绿线”比划定“绿线”更重要。当今实施的“拆房建绿工程”, 对当代人来说是个大成就, 但需要以数倍、数十倍的投入进行环境重塑。前车之鉴不容忽视, 以多少无奈吞下历史的苦果, 不要因现在的宽容给后人留下隐患。应该严守规划, 从法制出发, 像维护“红线”一样, 维护“绿线”的严肃性, 控制建筑物、构筑物的新建, 制订土地转让、土地借用、房屋拆建等的法制措施。

3.2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协调绿化发展

当今, 城市绿化是涵盖城乡的系统工程, 近郊、远郊都纳入了城市绿化系统规划之中。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采取绿化与生产相结合的措施、开展多种经营, 是城乡一体化大规模发展绿地的基本措施。回顾人类的生产历史, 绿化、植树从来就是谋求生存、富民强国的手段。为农业生产者开辟生产致富的道路, 是发展绿化的必由之路。在法制建设和绿化管理中, 应该研究解决资金投入、合作经营以及土地使用、农业税收等方面的扶持政策。

3.3 养护管理法制化

城市里的一切绿地、树木, 不论所有权属于谁, 都是绿化系统的组成部分。做好所有绿地、树木的养护管理, 使其茁壮生长, 是发挥绿化效益、提高城市绿化水平、巩固绿化成果的关键, 与发展具有同样意义。我国法律、法规已经规定, 即使是绿地、树木的所有者, 也不准损坏树木、侵蚀绿地。绿化事业发展到目前的水平, 需要以立法的形式把绿地、树木、养护、管理列为所有者的责任。国外在城市绿化管理中, 不乏这方面的先例。需要制定不同的养护质量标准, 把养护管理责任落实到单位和市民中去, 建立赏罚法规。同时, 兴办绿化养护企业, 开发绿化养护市场, 实行集约化经营, 为社会绿化养护服务。

4 市场导向

仅以“国家园林城市标准”为例, 要达到其基本要求, 需要投入的土地即接近城市土地面积的1/3, 城市中任何行业都没有这样多的土地投入。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用建设中, 对绿化的投资, 都占有相当比例。城市绿化产业正蒸蒸日上地活跃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全社会对绿化建设的投资, 以及市民对绿化的消费, 都是通过市场实现的。各种所有制的相关企业, 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绿化市场。其中包括:规划设计、科学技术、绿化施工、绿化材料生产、机具肥料药剂生产、绿化养护及游览服务等。千万家企业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 原来计划经济体制已经为市场体制所代替。绿化业的经营领域已经向市内外、省内外、国外开拓。尤其是“入世”以后, 需要建立与国际贸易相一致的市场规则, 把经营活动纳入国际法规和国际惯例的轨道之中。

城市绿化经济管理趋势 篇2

今天,我们踏入了新世纪的门槛。可能比此更为本质性的是,今天,我们踏入了一个新时代的门槛,我们进入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全新时代:全球的城市化时代和的全球化时代。一方面,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基础上,人类的大多数即将第一次告别乡村居住生活,50%以上的人口将在城市里生活,这就是全球性的城市化时代的到来。另一方面,世界经济结构格局的变化,资本和劳动力全球性流动,这不仅造成产业的全球性迁移,经济活动中心的全球性变异,而且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变化产生深刻影响,促使区域城市体系内部各城市的重新定位和重新组合,全球性统一的城市体系正在形成,这就是城市的全球化时代。

从城市研究方面看,我国的城市科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起步较迟。一方面,与国际城市科学研究长期隔离,与近年国际城市学理论研究动态严重脱节,对国际城市学界研究热点缺乏跟踪,无法借鉴国际城市学界的经典成果。另一方面,城市研究与 展中大量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脱节,对直接关系到近50%国民生活的城市人民经济生活状态,对城市社会的安定和对影响城市城市环境质量的重大问题,缺乏法定程序的、操作性强的和政策导向性研究成果。少数学者关在象牙塔中闭门造车,即无扎扎实实地国际文献追踪和研读,又缺乏实实在在的实际城市管理实践参与,或写一些无关实际城市发展痛痒的教科书式的常识性的文章,或浮躁地疾呼政治运动式的口号,研究与发展政策实践脱节十分严重。世纪转折点上城市管理研究的八大热点

分析国际城市管理学界近五年来最关心的、讨论最热烈的热点研究问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国际城市研究最近动态的全貌。按照大量收集阅读到文献的出现频率,世纪转折点上国际城市学界的课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八大研究热点。

2.1有关全球城市体系中大都市竞争力的空间经济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的重点在于:在全球化趋势下空间经济布局的动态发展,以及全球和区域城市体系内部结构重组研究,分析评介城市个体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下城市的竞争力及其构成要素,以研讨提升城市在整个全球和区域城市体系中竞争的政策导向。

2.2有关信息系统支撑的城市管理方面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的重点在于:城市及其所在区域的规划编制、建设管理和运行管理过程中,如何使用信息新技术系统支撑,如何更有效地使用新技术达到城市管理更有效的支持,此类研究包括大量城市发展政策与管理的网络信息系统实例和分析比较。

2.3有关城市规划与设计的虚拟方面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的重点在于:应用数码信息技术思考和制作城市空间发展的剧本情节模拟(scenario),对城市的建筑工程、未来建筑群体和环境进行空间虚拟,发现将出现的城市建设问题和指出城市规划管理将面临的任务。

2.4有关城市和各区级别上的公共信息管理方面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的重点在于:研讨信息管理系统的导入以及未来的城市公共信息系统管理的不同可能性,这里包括重要的内容有新技术带来的市民的公共参与,城市管理的民主化等社会进步问题。

2.5有关“精干/Lean”的城市公共管理方面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的重点在于:从机构的机能上分析和比较研究城市管理体系,指出当前城市管理机构的机能性臃肿和混乱的所在,提出精干的(lean)城市管理机构方案的可能及其实施效果研讨。

2.6有关城市地段和城市地域的振兴(Revitalization)方面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的重点在于:在城市空间管理中,如何通过采用权利下放的工业政策导向(decentralizing policy for industry)和经济现代化的控制(controlling of modernization),以及通过规划管理达到城市特定的局部地段的振兴。

2.7有关促进城市经济的企业外部管理方面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的重点在于:分析研究通过改善企业外部经济领域管理机构的高置和管理机制,达到促进当前城市经济发展的任务,有不少的实践案例。

2.8有关城市社会管理方面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的重点在于:城市新移民的管理,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宗教信仰人群,不同收入水平人群在城市中混合居住的社会管理,新旧移民社会集团在城市空间上的分离(segregation)的防治,新移民的溶化(Assimilation)管理;

以上是个人大量阅读文献整理为基础的统计结果,可能有所偏颇。

3.纪转折点上大都市的四大挑战

提到的当前国际城市发展与管理科学的八大研究热点,并非偶然,它们是世纪转折点上城市发展的大趋势,以及这些大趋势带来的城市问题所决定的。

3.1大城市全球化

1)资本和劳动力的全球性流动,产业的全球性迁移,经济中心的全球性调控,经济全球化影响着城市空间结构的深刻变化。促使全球性统一的城市体系的形成。一个城市能否得到充足的外来资金,直接关系到其是兴旺发达还是逐步衰亡,关系到全市人民的就业岗位的保障,关系到城市社会和家庭的稳定祥和,这有时甚至决定了一个城市的命运。

表:国际城市学界研究热点与城市发展趋势

2)发展中国家大城市的快速工业化与其全球化过程相互推动,大都市周边的新型工业区(开发区)、新居住区迅速崛起,城市以其工业加入“一球装配线”。而发达国家城市中传统制造业的衰落,大量旧厂房、旧仓库、码头闲置,急切需要注人新的经济活力,以求复兴,重新开发和利用。

3)全球城市体系中跨国集团控制了起来越来越多的城市产业、就业岗位和产品市场。两大类“全球城”(Global City)开始出现:“全球城A型(Global City A)”成为世纪经济组织的高度集聚点,金融和服务业的重要节点,产品技术创新基地和工业产品输入市场。“全球城B型(Global City B)”则以其工业化为主导,利用其工业产品占领全球各地市场,并在积累一定的全球化基础后,能否抓住机遇向“全球城A型”转变,实现历史性的空间经济地位的提升,事关该城市乃至全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整体地位。相反,大多数城市在全化后的全球城市体系中将处于被“全球城”控制的地位,将长期处于被动地位。

4)城市政府普遍被认为在全球化时代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经营组织作用,在国民经济越来越受到跨国集团的影响的时候,城市作为全球化经济网络中的节点,其政府在经济指挥经营作用却在日益提升。

3.2空间市场化

1)由于在本世纪末的20年间市场经济的地域在世界范转内大规模扩大。城市空间在土地级差的作用下,出现大规模置换和结构重组,原有建筑的功能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正在以空前的规模改变和改造,如厂房成为办公楼,仓库变为商场,码头改为娱乐中心频繁出现。城市空间规划布局中的社会原则、生态原则、长远原则、整体原则和美学原则在市场机制的利益驱动面前已显得苍白无力。

2)城市旧市区功能正在发生置换和更新。这引起经济发展对文化传统保护的空前挑战。而在发展中国家,普通受到经济力量和城市规划管理力量不足的困扰,受到社会和政府控制力不强的影响,受到急功近利的心态的支配,造成城市文化传统的大规模破坏。城市传统保护在总体上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3)对于城市空间发展,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在核心区别在于建设投资的多元化。城市发展在不知未来的投资者、未来的投资项目、投资规划、投资时间的情况下,如何编制其空间发展规划,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规划,对于习惯了计划经济的规划管理者无所适从。

4)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原本目的是发展生产力,利用市场机制更有效地调配资料,发挥个体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以更以地满足人民的生活需求和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但在市场化了的代间,在缺乏健全和明确的法治条件下,在法律法规未能充分实施之前,常常会走向异经,反过来否定了原本的目的。

3.3信息网络化

信息的网络化、虚拟社区和虚拟城市的出现带来了今天大城市时空的重新定义。工业化大生产曾使人口在大都市集聚,今日的信息技术有可能减轻大都市内部的人口密度压力和交通的压力。公共空间和私有空间也都需要重新定义。信息网络化对城市发展与城市管理的挑战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1)除了大都市传统真实的城市空间,规划设计未来理想空间外,正在创造一个虚拟的城市空间,城市空间在网络上不断扩张,城市生活工作交往的时间距离正受到根本性的改变。

2)对于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信息网络技术提供了城市发展规划未来的可能性和问题研究的模拟手段。

3)提供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入口,这可能是更重要的。这类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导入,将会引起社会控制网络化的革命性进步。

3.4全球城市化

1)全球的城市化和中国的城市化的发展,都已经达到或即将越50%的历史性的关键点。伴随着全球城市化的推进,人类在过去100年对自然资源和能源泉的消耗,达到人类历史上空前的程度,造成全球环境的恶化。19世纪初,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为280PPM,到20世纪中期上升到350PPM。我们的城市文明方式足以对整个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构成严重的威胁。

2)发达国家大致在本世纪70年代相继完成了城市化进程,城市华沙 于70%,步入后城市化阶段。而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新移民的吸纳对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大城市的承担的任务极为艰巨。

3)中国城市化从80年代的14%,提高到1995年的29%,现在的实际城市化水平,经我们的计算,已经过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期,达到45%左右。目前的大城市一般集聚了其常住市民总数的1/3到1/4不等的活动人口,其中大多数是潜在的新的城市移民。我国大城市如何吸纳这1/3到1/4的新市民,事关中国大城市其经济活力保护和社会稳定维护。

4.结语

安徽沿江城市经济发展趋势 篇3

安徽沿江周边地区的发展直接影响到整个安徽省发展的模式与方向。研究沿江区域发展,并对其进行分析论证,有利于改革完善目前经济发展模式,从而引领整个安徽的经济走向迅速发展的道路。

安徽沿江城市对整个安徽的经济命脉的重要性自不必多说,安徽政府一直以来都是关注重视沿江城市的经济发展。在九十年代就有发展皖江城市的会议召开,从1995-2005年间更是召开了四次相关会议,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开发和规划皖江城市的计划,并研究了进一步用其推动经济发展的问题。

安徽沿江城市有包括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安庆、巢湖、宣城、滁州在内的八个市以及辖区的29个县城,其面积高达5.6万平方公里,占据全省面积的40.3%,可以说接近半个安徽了。还有就是盛产铜、铁等自然资源,加之土地价格低廉、廉价劳动力且宜居更是成为了其发展的一大基础。但是很多问题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比如发展潜力没被充分利用,地理优势也没体现出来,没能带动安徽经济的整体发展等,接下来就让我们细致的分析具体城市的优劣以及整体情况等。

二、安徽沿江城市经济发展SWOT分析

SWOT分析是基于内外部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下的态势分析,简单说是将研究对象所处的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等列举出来,并按照矩阵排列好,系统分析的过程,继而考虑周全后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其中S (strengths)、W (weaknesses)是内部因素,O (opportunities)、T (threats) 是外部因素。下面将列举沿江一些有代表性的城市进行系统的分析。

1、优势

地理优越:长江流经安徽高达400千米,大家习惯的称之为皖江,是安徽人执着的向往。自从上海浦东发展开放以来,安徽就积极呼应起来,意在模仿上海的成功,并做出众多的策略举动,且以芜湖为发展口,希望带动其他城市沿江城市共同发展。

地位突出:皖江地带人口繁多,随之也就带来了高消费,近500公里的覆盖面积,加之这个范围内经济水平相对较高,且有巨大的消费潜力,所以也就有了能力去拓展市场,加大内需,发展经济。

开发开放:在2006年,国家将皖江列为重点发展地区,这一举动加快了经济向中西部的转移,更多的新技术、能源、产业等进入皖江,这些举动都为该地区设立为国家级示范区奠定了坚持的基础。

上文三个优势都简要的阐述清楚,在这里选取马鞍山为目标城市进行相

应的系统分析。首先:马鞍山市属于长三角,且其位于长江中下游的繁华城市密集的地方,有天然的地理优势。其次:其起到了产业梯度为重点,是经济发展优势的基础。再次:马鞍山市是融入长江大三角的沿江第一城市,可见其发展的潜力。马鞍山位列中国十大钢铁基地之一,是中国十分重要的钢铁港口,纵观整个历史,这都是一座集荣誉与一身的城市,是安徽省的宠儿。

2、劣势

经济基础相对于发达城市较羸弱,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迅速腾飞的能力。各项工业技术相对落后。工业技术设施有待提高,且相应的技术也受到了多方面的制约,如:科技、设备等。人口大量外流到其他省份城市务工。人口的流出也就意味着人才的流走、要发展经济人才必不可少。但是受到经济、收入等的制约。很多人才不会选择留在皖江城市,导致劣势连连。

3、机遇

中国的经济格局处于一种转型阶段,产业的扩展变迁势在必行,具体分两点论述:

长三角等发达地区由于经济相对发达,所以生产成本持续增高,加之当今社会创新无处不在,新新产业的高速发展直接排挤传统产业,且国际经济的不景气等都使经济结构改革势在必行。

安徽沿江等城市的基础设施正在高速发展,各项也都在有条不紊的发展者,加之各要素成本都较好,所以其发展潜力很巨大。国家为了整体经济的持续健康的发展,那么也就使经济结构的变更变的更加不可或缺。

4、挑战:

中部城市发展迅猛,又与安徽省沿江城市邻近,所以势必造成极大的竞争。我国的经济在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也在迈大步前进。其他地区想提升自身实力必定会对邻近对手进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中部的邻近城市的这一大竞争者会对安徽省沿江城市形成一定程度的掠夺和冲击。

三,近年取得的成果

目前,安徽八大沿江城市对整个安徽省的国民生产总值贡献过半。以各城市互相连接、跨江合作,资源共享等举动加快经济的发展,着力发展属于安徽的现代经济城市群。安徽沿江城市应时刻做好承接长三角的发达经济,努力进取,加大发展,争取早日也富起来。说到安徽近年的优秀企业,我想不得不说到奇瑞汽车公司了。奇瑞公司的崛起使芜湖、马鞍山等地的出现了上百家的汽车配件机构,汽车配件行业的迅猛发展给芜湖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入,同时来自浙江的优秀工厂也纷纷搬入芜湖工业园,全球500强的企业美国江森自控公司落户在安徽芜湖,并与奇瑞共同组建江森自控芜湖汽车饰件有限公司;上海焦化年产200万吨焦炭生产项目落户巢湖市无为县,沿江城市近年的成就在这里就不做过多的赘述了,但种种迹象都表示安徽沿江城市在蓬勃发展。

四,意见及建议

上一个模块简要的表明了安徽近年的一些成就以及现状,那么结合上文的SWOT分析中的优劣势以及机遇、挑战,可以对安徽沿江城市的经济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立足工业化产业错位互补发展。各地区的特长产业如芜湖的汽车产业、马鞍

山的钢铁产业、铜陵的有色金属等。这几个城市在这方面都做得很成功,但是由于存在过度依赖该产业的问题,所以实行产业错位互补发展必不可少。

推进城市化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皖江城市带交通优势十分明显,这8座城市无论铁路还是公路都很发达,且大半拥有独立的沿江港口,但是虽然在交通方面小有成绩,却仍需继续完善。

不满现状,让沿江过渡到跨江。安徽的沿江城市发展蓝图很大,而且长江岸线是安徽的巨大财富,安徽为了更好地利用他们、发展他们就应出台更加细致的“长江岸线资源管理的方法以及法律“。

招揽更多的人才融入皖江并助力皖江发展。众所周知,发展离不开人才,尤其像急需发展的皖江城市群,技术型人才的大量流入势必会对整体工业技术的发展创新形成一大助力,加之经济型人才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创新改革,必使皖江的整体经济呈现欣欣向荣之景。

利用自身各项优势,招商引资,加快发展。安徽沿江城市自身优势众多,上文也涉及部分,如:优越的地理环境、悠远的人文历史环境、徽商勇于开拓的血脉、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以及国家各项相关政策的帮助扶持等。这些优势都可以作为招商引资的巨大砝码。有了更多的投资,相应的就会有更多的工厂、企业入住皖江城市带,这样的话就会带来更多的工作岗位,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提高了地区的就业率。

聚力发展、勇于挑战、善于合作不断加强自身竞争力。要想发展起来,那么就必须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关系,尤其是像长三角这样有相当经济实力的地区。只有这样,才能在日趋竞争激烈的中部邻近地区中保持经济发展命脉的昂扬生命力,才能不断的勇往直前,去创造独属于皖江城市带的繁荣经济美景。

城市园林绿化管理趋势与可持续发展 篇4

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新思路就是“工作要精心、过程要精致、质量要精品”, 同时也作为我们城市园林绿化养护过程标准的新目标。园林绿化精细化养护工作也属于一项系统工程, 从理论到实践, 有效地保障, 准确的定位, 努力完善, 积极转变观念, 通过不断努力学习, 摸索, 对规范养护作业运行模式进行深入探讨, 增强责任感, 工作中每一个细节都要注重, 循序渐进, 全面提高施工质量。

1合理计划。要顺利开展各项养护工作, 合理有效的养护计划是必不可少的, 根据茂名的季节特点、气候特征以及园林植物的生长态势来制定年度养护计划, 对每一年的养护工作要从大局方面上做了准确的定位;在养护任务实施过程中, 要注重相关具体要求, 实施月计划以及周计划。在实施过程中, 通过不断的调整、实践、总结、审核、分析, 更实际、更全面、更合理做好养护作业计划。其中包括病虫害防治计划;植物的调整计划;四季草花调整计划;施肥计划;植物修剪计划;草坪养护计划;养护员工培训计划等。

2合理调整。随着植物的生长, 也要相应调整绿地系统, 使景观效果良好与资源利用双赢。景观的自然、美丽、和谐要不断追求, 不过要保持原有设计方案, 与实地情况相结合, 通过重新调整抽稀、施肥、移栽、修剪、补种等等技术手段, 通过调整绿化结构来优化其配置, 确保绿化的良好的景观效果和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效应。

3科学流程。与可操作性的计划相结合, 落实到人, 有效实施, 精心策划, 合理编排, 科学管理, 优化科学流程。做到有序调整, 花灌木及时修剪, 发现植物有病虫害进行有效防治, 及时修剪草坪, 保持观赏绿篱整齐美观, 四季如茵。目标控制与协调配合要加强, 既能使各项养护工作有序衔接, 又能有效实施养护作业计划。四个一“展示一种形象、提升一种精神、总结一点经验、管好一片绿地”要努力实现。

4应急管理。园林绿化养护工作面对各种突发事件和挑战, 而且是一项持续长期的工作, 建立应急预警机制是非常必要的, 思想重视, 明确职责, 落实到人, 准备充分, 合理统筹安排, 从容应对。例如:工伤事故应急预案、防火应急预案、防台防汛应急预案、病虫害暴发应急预案等等。思想上重视, 从源头上抓起, 准备工作做到周密到位, 各种应急反应要迅速有效。

5资料收集。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覆盖面较广, 种类较多, 不确定因素也比较多, 例如人为干预、药剂、天气等。每个细节出现变动, 都可能会调整相关工作。因此, 在日常养护管理中资料的累积、数据的收集、记录的整理, 这些对今后的养护管理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同时也为制定与调整养护计划提供重要的依据。日常考核和质量体系论证相结合, 在养护中及时归档整理各类资料, 使行业的沟通与互动加强, 使信息的收集与贮备加强, 使养护质量提升。

6创新实践。创新作为园林绿化发展的动力, 加强观念创新, 通过实践学习, 使养护质量得到提高。不断地积累经验, 同时勇于实践, 敢于去创新, 在实际中解决了绿化养护中出现的问题。

二、城市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人们共同面临的课题, 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城市园林绿化作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诸多因素与城市园林可持续发展有相联系的, 比如说园林绿化具有地域性, 因气候不同, 南北园林具有的特点不同, 一些管理方式和造成园林方式也不同。因此, 可持续发展路线要根据各个城市的情况来走。可持续发展路线不能照搬, 要根据城市本身具体情况来设计, 因地制宜才是最好的。

2城市园林绿化中存在的问题。由于茂名的园林绿化起步较晚, 未能对城市建设起到指导作用, 很多规范性文件不完善。与城市建设规模不同步, 加上发展缓慢, 总体规划和长远规划没有, 很难持续发展。而且城市绿化长期以来由建设单位自筹投入, 或者国家财政补贴, 发展经费不足。另外, 建设队伍还不完善, 而且社会民众绿化意识也不强, 这些都使我市园林绿化的发展影响。规划设计过程中忽略它所带来的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 只是考虑园林绿化的经济利益, 缺乏因地制宜, 片面追求大而全, 没有体现出自身城市特色, 或者照搬照抄其它城市的绿化建设, 自然景观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同时, 园林绿化缺少规范的管理制度。未能及时对树木、苗木做进行抚育、施肥管理;未能及时修剪草地, 未能及时防治植物病虫害等技术问题。

三、如何做到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

1转变城市规划观念, 设计人员主动将整个城市发展建设与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规划规划协调起来, 规划时要注重城市中心地带, 也要扩展市郊外围, 要体现出绿色环境的可持续性和整体性;根据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不断实施, 稳步推进;以普遍绿化为基础, 努力使绿地面积扩大;同时,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融入园林绿化中, 提高其品位和内涵。

2科学规划与布局, 应从自身的景观功能、结构特征以及对环境的生态效应等方面入手:一是合理组合物种构成、生态系统与群落组成, 与周围环境一起在时间、空间上都能组成和谐的有机体;二是依靠科学的配置, 所构建植物群落用不同生态生理习性的物种, 创造的景观效果与自然贴近;三是绿色植物自身的生长活动充分利用, 做到最大限度改善环境的生态效应, 通过吸收、蒸腾、光合、吸附等作用, 降低噪音, 净化空气, 调节和维护微环境的小气候, 使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安全。

3遵守生态学原则, 应充分考虑植物的生物学特性, 遵守生态学原理, 在园林绿化时要注意无界性、公共性、多层次性和协调性, 建成的植物群落达到相对稳定与生态效能最优, 实现人、城市以及自然和谐共存的目标, 达到改善生态环境的效果。

4合理利用资源, 发展多元化生态节约型园林。随着城市土地资源的日益紧缺, 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建设节地型园林, 在改善小气候环境、缓解人地矛盾、能源与资源得到节约等方面发挥作用, 我国园林绿化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为多元化生态节约型园林。为此, 墙面绿化、屋顶花园、立体绿化、垂直绿化等节地型园林形式应大力提倡, 做到合理使用土地资源、科学规划, 使土地资源利用率提高, 园林的生态功能和环境效益在有限的土地资源的基础上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

结语

总而言之, 要改善我们城市生态环境, 必须做好园林绿化管理, 使城市园林达到可持续发展, 做到生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增长。我们要站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抓好生态环境建设的高度来看待园林绿化。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及城市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趋势, 并对如何做到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提出一些见解。以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管理趋势,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趋势 篇5

[提要] 高校资产公司所属企业在规范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对下属企业的管理和监督缺乏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本文围绕对资本的监管和运营,通过运用丰富的经济指标和管理指标对和任期经营业绩进行综合评价,提出一套完整的企业负责人绩效考核体系。

关键词:资产公司;绩效考核;机制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3月31日

高校资产公司所属企业规范化建设已历时十年之久,各高校之间发展、改革进度不尽相同,大部分高校能够按照“积极发展、规范管理、改革创新”的指导方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充分利用高校科技人才优势,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带动相关行业技术进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高校企业在取得成绩和进步的同时,我们还要清醒的看到,各高校资产公司对下属企业的管理和监督方面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建立对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绩效考评机制,规范企业负责人经营行为,体现绩效和奖惩关系,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成为当务之急。《教育部关于积极发展、规范管理高校科技产业的指导意见》(教技发[2005]2号)第10条明确要求:“高校资产公司对所投资企业要建立业绩考核制度及其奖惩办法”。结合教育部2015年关于加强高校所属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的意见,资产公司要转变观念,今后应将企业管理的模式转化为企业资产管理,围绕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强化企业风险管控,实现国有资产收益最大化,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科学合理、能够真正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绩效考评办法和监管制度。绩效考评办法需要明确目标考核原则、考核内容及程序,重点是经营目标考核指标综合体系的科学设计,考核期限结束后,还应该明确考核结果的奖励与惩罚。

一、考核对象及考核原则

企业经营领导班子成员是目标责任主体的承担者和考核对象。企业经营领导班子正职是第一责任人,副职是次要责任人,组成企业经营班子,共同完成企业经营管理目标,共同承担经营管理责任。

对企业负责人的考核和评价要坚持以管资本为主,强化所属企业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机制建设,防范国有资产流失。不同的企业经营管理目标不同,考核内容不同。实行考核结果与过程评价相统一,坚持分类考核与综合考核相结合,采用多元化的指标体系和科学的方式方法,考核结果与奖惩办法挂钩,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完整性和有效性,实现资本收益最大化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按照企业所处行业、资产占有管理水平和主营业务优势等特点,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实行科学的分类考核;采取“不同行业、不同尺度,同一行业,统一尺度”原则。

2、实行、中期和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相结合的办法。第二结束时,对前两年考核结果进行中期考核。经营业绩考核以公历年为考核期。各高校任期经营业绩考核一般以四年为考核期。

3、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考核结果与工资结构中的岗位津贴、业绩津贴发放及税后利润奖励相结合的办法,建立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与激励约束机制相结合的考核制度,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可追溯的资产经营责任制。既要注重考核企业经济效益,又要注重监督企业负责人执行国家法规,廉洁从业的有关规定。

二、考核内容及程序

资产经营公司对企业负责人聘任之前必须签订《企业经营目标责任书》,由资产经营公司规定和任期经营考核目标和内容,考核内容重点是企业对设定经营期间的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经营业绩增长及管理状况等进行综合评价。考核内容由体现经济效益的经济指标和管理水平的管理指标构成。企业经营领导班子在规定的考核期满30天内,按期如实提交或者任期《企业经营目标责任书》完成情况的自查报告,填写《企业经营目标考核自查表》。

自查报告应包含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情况、考核目标完成情况、考核期内企业的重大事项、企业资产变动的原因、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企业解决问题的措施等内容。报告中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应依据企业审计报告提供的报表数据为准。

资产经营公司依据《企业经营目标责任书》,企业财务报表、各种考核测评数据、《企业经营目标自查表》、企业工作计划预案和方案、任期内各个阶段会议的讲话稿和总结报告、取得的各种荣誉证书和资质证照、企业各种规章制度等材料,对上或任期内经营目标完成的情况进行考核,确认或者任期业绩考核指标综合完成率,提出综合考核结论和奖惩建议报资产经营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批准后执行。

三、经营目标考核指标的设计

经营目标考核指标的设计是绩效考核的关键,考核内容应覆盖企业经营管理的所有方面。贯彻和任期相结合的原则,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实行经济指标和管理指标考核相结合,并设定权重系数,相同行业企业指标和权重系数基本相同,不同行业企业指标和权重系数不同。各高校企业大致为技术型和非技术型两大类,经营目标考核指标具体方案如下:

1、经济指标。(1)销售收入是指当年财务报表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兼营业务收入的总额,取近3年销售收入的平均值,适当考虑市场状况、国家宏观经济情况、企业正常运行所需最低毛利率,合理确定指标;(2)净利润率为企业税后净利润总额与销售收入的比率,按近三年净利润率和销售收入确定;(3)上缴股东资产收益。每家企业都应按照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原则上缴股东资产收益,企业从年净利润总额中按照一定比例上缴;(4)当年实际到款率。当年销售收入到款额与当年销售收入的比率,须设定最低限额;(5)资产负债率:负债额与资产总额的比率为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应介于30%~60%;(6)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是指企业考核期末扣除客观因素后的所有者权益同考核期初所有者权益的比率;(7)固定资产增加率:企业本期净增固定资产原值与期初固定资产原值的比率。反映一定时期内固定资产增长的程度;(8)因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与上年相比,差额应大于0;(9)往年债权债务变化率:债权债务以上一年底为基数,根据账龄、数额确定下降百分率,主要指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账款的下降率。

2、管理指标。(1)企业证照、资质升级和增加项目情况。其中,技术型企业资质升级或增加项目是硬性指标,在现有基础上只能提升或增项,如出现资质未增加也未减少现象,在综合考核时,该项指标分值为60%;如出现资质降级现象或减少情况,在综合考核时,该项指标为不合格,分值为零。其他类型企业出现资质降级现象或减少情况,在综合考核时,该项指标分值为50%。(2)企业职工构成和培训情况。指职工学历、职称、注册、年龄构成的合理性,参加各种职业培训等情况。有资质要求的技术型企业,企业注册人员的数额必须大于企业资质要求的最低注册人员数额,如果出现最低注册人员数额不够的情况,在综合考核时,该项指标为不合格,分值为零;其他类型企业主要考察对职工的规范管理、人员结构、培训等方面。(3)聘用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办理社会保险情况。企业现在普遍以聘用人员为主,是企业重要力量。这类人员是否签订劳动合同、办理社会保险,是否存在劳动纠纷,是考核的重点。(4)企业或个人获得奖励、荣誉等情况,鼓励企业积极向上,申报各类奖项,提高社会知名度,以印有企业名称的证书为准,获奖层次要参考证书印章、印制徽章、网站公示等资产公司予以配套奖励。(5)企业建立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以及执行情况,以企业正式发文格式、文号、时间为准。主要考核企业制度建设和规范化管理情况。(6)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是否严格按照签订的《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书》执行,如有违法违纪现象,造成后果者,该项指标为不合格,分值为零;主要考察企业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企业负责人廉洁从业情况。(7)在安全生产管理方面是否严格按照签订的《安全生产管理目标责任书》执行,如有违规、处罚、安全事故等情况发生,该项指标为不合格,分值为零。主要考察企业安全生产、风险防控的措施。

企业经营业绩考核指标体系由经济指标和管理指标共同构成。无法用经济手段考核的细化为管理指标。综合指标总分值(目标值)为150分,经济指标权重系数为100分,管理指标权重系数为50分。经营业绩考核指标完成率=(经济指标+管理指标)综合完成值/目标值(150)。例如:综合完成值为110分,即综合完成率为:110/150=73%。

具体企业经营业绩考核指标体系综合指标权重(150分),分类构成如表1所示。(表1)

通过以上指标体系考核,带入每项指标的权重系数,综合得出每家企业的考核指标综合完成率。考核指标综合完成率即为企业负责人的绩效考核结果。

四、经营业绩考核结果的奖励与惩罚

企业销售收入、净利润率、投资收益率等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以及在管理方面的成绩决定企业经营班子经营业绩考核结果,资产经营公司依据考核指标综合完成情况对企业经营班子进行奖励与惩罚。目前,各高校还没有统一的薪酬管理标准和办法,无法真正和企业负责人绩效年薪和任期激励收入挂钩,因此暂与各高校实际实行的津贴制度挂钩,与企业税后净利润挂钩为宜。具体如下:综合考核结果一般划分为四档:完成率为60%以下;完成率为60%~80%;完成率为80%~90%;完成率为90%以上。

考核时,考核指标综合完成率小于60%的企业,经营班子成员不得发放业绩津贴和岗位津贴;考核指标综合完成率为60%(含)~80%的企业,经营班子成员的岗位津贴和业绩津贴按照标准的70%发放,未发放部分留待任期考核完成后,根据任期考核结果处理;考核指标综合完成率达到80%(含)以上的企业,经营班子成员岗位津贴、业绩津贴全额发放。考核指标综合完成率达到90%(含)的企业,各类津贴发放不受影响,同时企业税后净利润的30%用于奖励企业经营班子。

任期期满考核时,将任期内考核指标综合完成率的平均值作为任期奖惩的主要依据。任期考核指标综合完成率平均值小于75%,不补发岗位津贴和业绩津贴;考核指标综合完成率平均值大于75%(含),可补发未发放的岗位津贴和业绩津贴50%;考核指标综合完成率平均值大于80%(含),可补发未发放的岗位津贴和业绩津贴。

将经营业绩考核结果作为资产经营公司及其他独资、控股企业负责人岗位调整、职务任免、薪酬待遇奖惩的重要依据,促使资产经营公司及其他独资、控股企业负责人勤勉尽责。对于中期考核未完成目标任务或企业继续亏损,资产经营公司可根据具体情况对企业负责人和班子成员进行诫勉谈话、岗位调整或解聘。如在任期企业连续亏损的企业负责人不得再在任何企业担任正职或提拔使用,如在任期内企业效益连续增长或扭亏为盈,企业负责人可优先提拔使用。

考核和任期考核结束后,由资产经营公司根据董事会和监事会以文件形式批准综合考核结论、奖惩意见、决定企业负责人的去留。这样形成一个完整的考核过程。

五、督促检查

在考核体系的执行过程中,资产公司应通过对企业日常经营运行分析、跟踪调查、企业重大事项报告审议、企业经营班子人员质询等手段,实施动态监督。在发生经营环境骤变、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环保事故、质量事故和重大经济损失等情况时可及时调整经营目标,对经营目标执行情况明显滞后的企业,随时提出预警并进行督促。

综上所述,通过建立科学合理、客观公正、规范可行的资产公司所属企业绩效考核方法、标准和程序,才能真实地反映和评价高校企业经营状况和企业负责人履职情况,落实责任主体,防范国有资产流失,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使所属企业真正成为产学研用结合平台、高新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和科技型企业孵化器。

主要参考文献:

目前绿化市场趋势分析 篇6

北方:很多城市发展了大量的城市景观生态林,沿铁路干线绿色通道工程、生态防护林建设、绿化工程,还有广大农村地区也开始发展林业及农民新居配套绿化建设,使得绿化苗木用量大增,其中国槐、垂柳、白蜡、新疆杨等传统苗木价格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另外,胸径8厘米左右的臭椿、刺槐、沙枣、香花槐等苗木的需求量比2011年增长了30%左右。随着国家对环境、生态保护以及绿化面积开发力度的加大,绿化苗木市场还将更加火暴。

南方:各地绿化建设力度还在增大,很多城市,包括二、三线城市都在加大绿化速度、力度和广度。如湖北省的武汉市为打造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城市生态建设和绿地改造,要在未来4年内绿化覆盖率达到40%,人均公园绿地10平方米,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由此导致武汉市周边地区苗木市场较为活跃,不少苗木价格有了明显的上涨,直径18.1~20厘米的常绿乔木香樟价格在2200元以上,直径3.1厘米以上的黑松价格也呈上升趋势。此外,大规格(直径10厘米以上)的重阳木、合欢、栾树、榉树、乌桕、法国梧桐、银杏、枫杨、金钱松、水杉、白玉兰、紫薇、杜仲、七叶树、樱花、鸡爪槭、元宝枫、江南桤木等苗木,价格都呈上升趋势。类似武汉市的南方城市不在少数,尤其是原本绿化环境不算出色的省(市、区),这些地区对绿化的开发力度会随着国家的重视而更加重视,无疑也是绿化市场发展的另一股推动力。

二、花卉市场

常绿灌木市场价格上扬的品种有:大规格龙柏、蜀桧柏、各种规格的法国梧桐、金边黄杨、大规格红花檵木、杜鹃(夏)、毛鹃、含笑、狭叶十大功劳、金丝梅、罗汉松、杨梅、树型较好的石楠等。另外常绿金丝桃现在各苗圃库存量较少,估计价格也会上浮;花叶熊掌木,货源紧缺,价格较高。

落叶灌木类市场价上扬的有:八仙花、腊梅、山麻杆、十小蘖、6厘米以上规格的垂丝海棠等。

草本类花卉:国产花卉走入国际市场的不多,开发空间还比较大。引进花卉在国内市场还比较走俏,且多以切花为主,主要是通过零售市场出售给个人消费。

三、部分地被类绿化植物走势

近年来地被类绿化植物市场趋势是:蔓生月季需求量与生产量基本持平;丛生福禄考,南方少,北方多,价格南方涨,北方持平;花叶蔓长春花,需求量与生产量基本持平;亚菊用量有所增加,有时货源不足,但价平稳;络石价格有所下跌;紫叶酢浆草需求量增大,但由于生产量较大,价格也较平稳;美丽月见草在近期园林设计中用量增多,但价格平稳;金娃娃萱草比往年价略下跌;西班牙薰衣草价格波动不大;富贵草,容器苗生产少而使价格略上涨;白芨,产量不多,价格略上涨。

现代城市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篇7

城市经济是以城市为载体和发展空间, 其中二、三产业繁荣发展, 不断的优化其经济结构, 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高度集中, 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十分突出的地区经济。我国的现代城市经济在发展当中渐渐表现出经济总量高速增长, 产业结构高度变换和生产经营高度集约的“三高”特征。并且在发展趋势之上显露出城乡经济一体化和城市经济国际化的两大趋势。对其发展特点和趋势的掌握, 将有效的引导现代城市经济, 因此对其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发展特点的分析

1.1 经济总量高速增长

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之一, 经济总量高速增长为城市经济生活带来了繁荣和发展。和过去相比, 如今的城市商品市场最为繁荣, 人们的生活也最为富裕。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 服务业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 为第三产业带去了巨大的活力。加之国民经济总值标准的普遍使用, 综合性的描述出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能够较为直观和全面的了解城市经济的发展状况, 进而进行有效的调整, 促进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知识、信息等产业的兴起和发展, 促使城市经济总量的内部构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诸如咨询金融等产业, 进一步的增长了城市财富。传统的以资金、规模、人力等方式促进经济增长的模式正在转变, 科技对发展的有利推动越来越明显。掌握经济高速增长的特征和规律, 有利于发展城市经济的有关人员及时转变策略, 进一步的提高对人才和知识的重视度, 正确的认识到如今的市场竞争主要就是进行人才的竞争。要转变和摒弃落后的传统观念, 紧随新时代的新特征, 进一步的发展知识经济。

1.2 产业结构高度变换

新兴产业的增加促进产业内部结构发生变化, 其增加的速度越快数量越多, 相应的结构就会不断的进行变换和刷新, 这是如今城市经济发展当中的一个常见现象。从两个方面来看其变换的过程, 第一, 第三产业在现代城市经济的发展当中, 其内部结构变换多。第二, 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 不断的促进新兴产业产生和发展, 进而使得产业结构发生变换。产业结构高度变换的基本规律是:第一产业在城市经济结构当中比例偏少, 且不断下降, 相反的二、三产业却不断上升, 并且相较之下第三产业上升, 第二产业降低。科技是促进其高度变换的内在动力。对其规律的掌握能够有效的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 注重科技的推力, 并且不断的推动科技健康稳定发展, 进而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1.3 生产经营高度集约

从传统的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对于知识和资金投入的密集性, 进一步的提高产品当中科技和资金含量, 进而从整体之上提高了市场竞争力。高度集约的生产经营主要有三大指标进行衡量与评价。第一, 知识密集型。其中知识密集程度等于该项目所投入的知识或者技术价值, 然后除以该项目所产出的产品的产量。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在技术之上所花费的成本也将进一步上升, 进而使得技术和知识的价值随之增加, 相关人员对其的重视度也会上升。第二, 资金密集型。资金的密集程度等于该项目产品所投入的资金金额, 然后除以该项目产品的数量。第三, 年技术进步速度。其主要是综合反映出企业在一段时间之内, 其技术进步的速度。年技术进步的速度等于在一段时间以内, 通过技术的进步所引起的产值增长速度, 然后除以在该时间段内社会总产品增长的速度。如今已经步入了知识经济时代,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城市经济也要相应发生变化, 满足时代的需求。根据目前的发展趋势, 知识经济时代将在三十年左右时间在世界范围内得以实现, 到那时全世界大部分的人将从事服务行业有关工作。

2 发展趋势分析

2.1 城乡经济一体化

现代城市经济和传统的城市经济有所不同, 从之前的城乡分离发展, 到如今城乡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旧时的传统的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两者之间相对封闭, 各自进行发展, 而且两者之间是一种不平等的地位。而目前城乡经济一体化, 更多的是强调通过互相合作、优势互补等, 进而使之能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以此获得双赢的局面。城市经济在发展当中更多的追求通过生态化的发展, 进而得到经济的快速进步。农村经济相对其而言, 更加侧重于进行产业化的发展。要努力找到这两者之间的最佳契合点, 进而互相推进。产业化的结果, 使得农村不再只是依靠农业发展经济, 而是以农业为基础进行对外拓展, 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生态化的发展促进城市经济的转型, 不再只追求产值和经济效益, 而是致力于三大效益的统一, 即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把握好这一发展趋势, 能够有效的推动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的思想进行解放, 转变传统落后的观念, 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 从而全面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针对城市经济的领导者而言, 眼光必须长远, 进行规划之时应该将城市和农村相结合进行考虑, 以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推动经济发展。

2.2 城市经济国际化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市场之上商品的种类也越来越多。一个国家和一定的区域, 国内市场已经渐渐饱和。城市想要寻求发展就只能不断的拓展市场, 从区域走向国际, 利用广阔的国际市场谋发展。这也是我国城市经济要得到进一步发展所必须要走的道路。此外, 城市经济的发展所需要的资源种类繁多, 有的数量庞大, 仅是依靠一个城市已经无法满足其发展需求。同时一个城市在各种资源之上的条件不仅存在差异性, 而且在质量、数量、成本等之上城市与城市之间差异性更是明显。为了寻求利益最大化, 进一步的降低发展成本, 进行国际交换和合作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而且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 各种技术的进步, 跨国际公司等的发展, 为其合作提供了便利和可能性。通过国际化的合作和交流, 选择的范围更大, 寻求发展的机会也更多。不仅能够有效的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通过取长补短还能够和谐国际关系, 寻求共同进步。面对如今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 世界经济已经被渐渐连成一个整体, 对外的经济交流不仅是发展的需求, 同时也是一个大的潮流要求。把握好这一趋势, 将有利于发展城市经济的相关部门和人员立足于该趋势进行发展规划, 促进观念得到进一步的解放, 转变传统的落后的小农观念, 不断的吸收国际之上成功的发展经验。立足于自身实际, 不断的在国际市场中寻求发展, 进而推动经济的全面发展。

3 结语

综上所述, 我国在发展现代城市经济当中渐渐凸显出三大特征, 科技、知识、人才等不断的推动城市经济总量快速增长, 同时产业结构也在进行快速的变换, 发展类型从传统的粗放型渐渐朝着集约型转变, 进一步加大了在资金和知识之上的投入, 有效的提高了产品的整体质量。这就要求立足于这三大特征, 并且抓住城乡经济一体化和国家化的大趋势, 从而促进城市经济全面发展。

摘要:城市经济是将城市作为载体的一种经济形态, 是作为一个国家, 或者地区经济发展最进步的地区。因此城市经济的发展不仅影响该区域, 对于整个国家而言也是意义重大。在新时代新特征的影响下, 对于现代城市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下主要通过“三高”特征和两大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现代,城市经济,发展特点,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任淑霞.金融集聚与城市经济增长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 2011.

[2]谭啸.中国城市群发展的区域比较分析[D].辽宁大学, 2012.

[3]邵士官.小城市发展的阻滞因素及消解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2.

[4]华正伟.我国创意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2.

浅谈城市园林规划管理的发展趋势 篇8

城市的园林是城市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有着美化环境净化空气的作用, 反应出人与城市的和谐和统一。是城市发展的生态基础同时也维护城市的生态的平衡。每个城市的形成都有着自己的独特文化和历史背景, 是城市的特性所在。这些特性都和这个城市的园林规划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个城市的变化和发展可以通过园林的规划体现出来, 反应历史彰显今朝。城市管理者的治理水平也是可以通过园林的规划来体现出来的。园林的建设和管理是不可以分开, 如果片面的建设没有管理, 园林的存在仿佛一个活着人没有灵魂一样, 它存在不会有任何的意义。在过去园林发展中往往忽视城市历史和背景, 过度追求新颖和快速, 结果很多城市的园林规划都是一个样子。当代城市的建设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城市的生态平衡, 一味向自然无限度的索取, 最后要人付出代价进行弥补, 得不偿失。所以重视人与自然的合一, 注重人与自然的相对平衡, 体现现代气息的城市文明。

2 目前城市园林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发展片面化

在城市园林规划忽视郊区和城乡结合处的建设, 特别是古老城区的绿化往往很稀少, 只重视城市内部园林景点建设。有时将一片地区的自然环境大力的破坏却是为了建造一个所谓美丽的人造景观, 这样规划是不科学的。

2.2 在规划上注重各种指标的完成

在城市园林规划中往往体现的生态作用不明显, 大面积的植物栽培的品种单一生态脆弱突出, 过度的重视园林绿地面积、绿地率、绿化覆盖率等指标的完成, 将草坪大面积的栽种, 忘记了各种植物相互结合统一。

2.3 园林风格单一

现代的园林景观往往是抄袭国外的样式, 忽视了我国传统的园林样式。这造成千篇一律的园林规划, 将当地的人文环境和传统艺术忽略殆尽。

2.4 园林规划管理没有形成管理体系

园林建设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 市政、园林建设部门、这样规划、建设、维护部门相互脱节, 分工不明。

3 城市园林规划的原则

3.1 结合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原则

园林的规划要以本身的自然环境和建设地本身的地容地貌进行规划, 把自然景观运用到实际的园林当中去, 以自然为主、人为为辅。避免刻意追求宏伟, 将自然的高低起伏, 将本身的植物现状运用其中。

3.2 植物造景为主原则

在园林规划中种植的挑选要有着多样性, 乔木、草坪和灌木要穿插其中, 做到层次的鲜明, 尽量避免过度铺张浪费选用珍贵的植物, 要轻人为建设重自然的景观。要根据当地气候的环境种植适合的植物, 不要把热带植物放在北方寒带栽种。在绿地建设中要兼顾城市的特点, 避免盲目扩大绿地面积, 合理的种植植物倡导本地的植物移栽。

3.3 综合考虑全面发展的原则

城市的园林建设在保障城市绿化的同时要兼顾城市居住的情况和工业交通等多种的因素的结合。要做全面的统筹, 因为园林的规划和管理是长期的、中期、短期掺杂其中的内容。将目标分为远期和近期进行合理的安排。

4 城市园林的管理

4.1 实行城市整体的园林管理机构

组建城市园林管理专业部门, 统一管理城市园林绿化工作, 扭转多部门管理城市园林的不利局面, 进一步推进城市园林管理工作。

4.2 城市园林管理的法治化

城市的园林管理要通过完善法律条文和明确管理条例在制约, 建立完善色法律体系来管理园林。通过法律来约束人们, 做到有法可依, 有法可治。改变以往出现问题被动局面, 用法制有效的保护园林景观。

4.3 加强城市园林建设质量管理

园林的建设的初期对于承建单位的审核要进行严格的把关, 单位资质是否健全, 保证园林的建设从开始到最后竣工都是没有瑕疵的。那些滥竽充数的, 以坏充好的, 用科学验收程序将他们拒之门外。竣工验收的时候要有完整的数据和签订的质量保修合同。将这些数据资料和协议进行统一的归档, 保证在以后保养过程中有数据可以参考。

园林规划是生态保护、园林绿化、城市的管理多方面的内容参与进来的和涉及多个部门协调统一的大工程。这就要求院里工作者在考虑到居民感受的同时, 要做到传统园林最高的境界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进而全方面的考虑。做到每一个城市的绿化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和风格。

参考文献

[1]刘祯宇.中国园林工程[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3.

城市绿化经济管理趋势 篇9

太原市城市公园管理水平随着公园建设的蓬勃发展不断完善和提高, 管理方式也呈现出更适应经济发展的多样化模式。公园管理已从无专业的管理机构的粗放式管理发展到有专业管理部门的规范化公园管理, 再到如今以“人性化”为本的革新式管理阶段。城市公园管理已不单单是检验一个公园建设和养管水平的高低, 而成为评价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 它反映出的是政府对人居环境改善的决心和广大市民对提升生活质量的意愿。公园管理水平的提高除了以持续的投入作为基础以外, 还有两个核心的要素就是完善的管理制度和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1.1 公园管理制度的日趋完善

2010年2月, 太原被住建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截至2014年年底, 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40.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1.26 m2。2011年—2014年间, 全市用于园林绿化建设资金为44.09亿元, 用于园林养护投资已达到9.93亿元。漂亮的成绩单和高额的投入, 在城市公园管理者面前已不再是荣耀, 而是无形的压力, 面对游客量的激增和游客对服务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 需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和标准来规范公园的管理运营, 太原市结合建设部的要求, 先后制定了《太原市公园条例》《太原市城市绿化条例》等法规、规章及《太原市公园管理办法》和《太原市星级公园管理实施细则》, 使全市公园管理正式走向规范化的道路[1]。

1.2 重视公园管理人才引入和培养

从1976年太原市园林局成立至2004年期间, 太原市园林局人才来源主要是由太原市园林技校定向培养的园林技术工人负责全市各公园的日常管理养护, 但随着公园数量的不断增加, 公园景观营造和养护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需要吸收更为专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来参与公园的建设管理, 2004年太原市人事局和太原市园林局联合首次公开面向社会招用公园建设管理专业人才, 专业涵盖园林、建筑、电气、管理等。特别是近几年, 我市许多大型公园和园林科研部门, 又引进了多名专业院校毕业的硕士生、博士生, 从而充实了园林建设和运营管理者的整体知识结构, 经过十多年的培养许多80后的专业技术人才都在太原市的各个公园中得以重用。

太原城市公园建设在政府的支持下和广大建设管理者的努力下, 现已建成综合性公园31个, 专类公园11个, 带状公园5个, 社区游园43个, 初步实现了居民出行“500 m见园”的任务目标。但随之而来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诸如:公园养护成本过高、公园养护如何进行市场化运作、如何实施公园文化建园、公园噪声扰民、活动团队抢占地盘等等。新问题的出现促使城市公园管理模式需要进一步革新和发展, 也成为了城市公园管理必修的课题。

2 现阶段太原市城市公园管理特点

现阶段的城市都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 城市居民需求也不仅仅是停留在物质层面上了, 转而向精神层面的更高追求。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社会基础设施的一部分, 以其独有的绿色景观及服务设施, 成为城市居民舒缓压力、走进自然的不二之选。越来越多的市民游客涌向了城市公园, 城市中土地资源紧缺, 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 给城市的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抢占城市土地已成为城市建设中突出的矛盾, 这一矛盾具体折射到城市公园使用情况上, 就表现得更为突出。以省城最大的综合性公园太原市迎泽公园为例, 2014年“五一”小长假, 公园游客量3 d时间内达30余万人次, 同比增长28.6%, 创1957年开园以来新高。而城市公园游客量的增加为城市公园的管理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为满足现阶段公园发展的需要, 近些年城市公园管理从微观的角度[2]作出了许多方面创新发展的努力, 并呈现出以下特点。

2.1 奉行节约, 经营可持续性景观

公园绿化景观管理, 事实上是一个动态管理的过程。组成园林景观的重要元素是各类植物, 富有生命力及独特观赏特性的群落景观。尽管在设计之初, 设计师们已经充分考虑了植物的生长习性及群落结构, 但随着各类植物的不断生长, 在公园投入使用之后, 植物群落景观会发生变化, 其中不乏树冠重叠、草坪斑秃、花卉缺株、一些边缘植物长势不佳且养护成本较高等情况的发生, 面对这些问题, 一味地去补栽更换, 不仅会造成人力物力及资源的浪费, 绿化景观的持续观赏期也会越来越短, 景观效果不佳。

为从根本上解决绿化景观所产生的问题, 太原市城市公园管理因地制宜, 立足本公园的生长条件及植物群落特点, 从加强修剪、改变土层厚度、选择适合的乡土植物, 以各类宿根花卉组成花境代替草花或草坪等方面入手, 力求营造节约、美观、可持续发展的绿化景观。

2.2 挖掘公园文化, 注入人文活力

2009年, 太原市各个公园结合自身特点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公园主题文化节, 将公园特色和群众文艺活动结合起来, 充满趣味性、科普性、参与性强的活动丰富了百姓的业余生活, 提高了公园承办大型活动的能力。通过七年来坚持不懈地努力, 太原市公园文化建设已初显规模, 影响力也逐步扩大, 形成了以“龙潭公园海棠文化艺术节”“学府公园国学、书画活动节”“南寨公园田园文化节”“城西水系水生水培植物文化节”等一系列风格迥异、特色鲜明的主题文化盛会供市民游客参与共享, 丰富了市民游客的精神生活。

2010年, 各公园相继开设便民服务窗口, 平均提供便民项目达十余项, 细微的、人性化的服务也折射出管理者“设身处地”为游客提供各种便利的服务意识。同时还开展了公众接待日及志愿者服务的引申服务活动, 加强了公园管理方与游客之间的互动交流, 为创建“和谐”游园环境提供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2.3 利用新技术、新媒体实时更新管理信息、丰富管理手段, 提升服务效率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 太原市公园管理逐步引进先进技术及手段, 以提高管理准确度及工作效率。安装实现了办公管理计算机化, 并通过园林局的网站实现了管理信息共享。高清摄像头及电子巡更系统的引入, 为公园安全管理提供了更加准确的信息。2015年又推出“太原花讯”微信服务平台, 每周五发布全市各公园最新赏花信息及文化活动, 市民足不出户就可了解各大公园最新的花讯及活动信息, 各公园的乘车路线、赏花攻略和公园简介等都一应俱全, 方便市民有目的性的选择观花和参与活动。

3 太原市城市公园管理发展趋势

3.1 管理的过程需保持并完善公园的规划

每一座公园在建设之初, 都经过详细的设计与论证, 具有较为系统及科学的功能分区。随着公园的投入使用, 游人的活动会或多或少地改变或影响功能分区的原有性质。例如, 一些安静休息区会随着一些舞蹈社团、歌唱团及其他有声团体的进入, 逐渐改变其原有的功能性质。但作为一个完整的公园, 功能分区的缺失势必会影响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在公园管理过程中, 应注重对社团活动的动态监管及功能分区的维护, 确保公园原始规划的延续性。即便由于实际情况影响了功能分区原有功能的维持, 公园管理方也应根据全园功能区域使用情况, 对功能分区进行重新布局, 保证公园功能分区的合理布局。例如安静休息区可通过植物的密植营造出相对私密和独立的空间, 引导游人避免在此区域进行热烈及大范围的集体社团活动。

3.2 监管服务需具有前瞻性及引导性

最近由广场舞引发的风波招致社会各方的关注, 作为社团活动较为集中的场所, 公园中社团之间由于活动场地及噪声干扰引发的矛盾也较为突出。一方面是社团活动的诉求, 另一方面是周边居民及部分游人对静谧游园活动的渴望, 公园管理方往往会被夹在中间, 难以协调与取舍。这就要求公园管理对公园社团活动的范围及产生的效果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在社团进入公园活动初始, 要对其产生的各种影响进行评估, 并根据公园功能分区的特点进行备案和引导, 最大程度上缓解来自各方面的矛盾。对可能产生的矛盾要有足够的考虑和预测, 并采取一些手段进行引导和帮助。以城西水系公园为例, 一些陀螺爱好者集中在广场抽打陀螺引起了游客安全隐患及噪声扰民等问题, 管理处一方面发出温馨提示对抽打陀螺活动进行了时间段的引导及安全提示, 同时在活动平台增设了花钵, 在美化广场的同时, 也将陀螺活动场所空间化整为零, 分隔后的小空间限定了抽打陀螺的场地, 使过往游人也有了识别意识, 降低了满场抽打陀螺的安全隐患, 缓解了游客与活动者之间的矛盾。

3.3 引入“无痕环境运动”理念, 履行公园的社会责任

Leave No Trace, 亦即“无痕环境运动”, 来源于美国, 其目的在于引导大众在户外旅游中采取负责任的态度和行动, 以教育取代管制的策略来教导大众对待环境的正确观念与技巧, 进而将休闲活动对自然生态的冲击降到最低。经过多年的发展, 在政府、产业界、研究机构和社会组织的合作参与和推动下, 负责任的履行观念在美国取得良好的成效, 并且在欧洲、澳洲、亚洲各国得到广泛传播。目前已经在上海引起来自城市公园管理部门、企业、大学研究机构、环保组织、学生社团、社区以及游客代表各个方面的热烈讨论和研究。上海植物园从2005年开始就尝试了枯枝落叶堆肥的园林垃圾“无痕化”, 并于今年初划出“无痕小径”, 作为倡导文明游园的试验区。区内设置了银杏等植物树叶的拓印板, 让游客游园后可以带走拓印明信片。此外, “无痕”运动还提倡从疏导角度来减少留痕, 如结合园林养护, 将修剪下来的花卉、花灌木枝条放在固定区域, 游客可以带回家继续观赏种植[3]……

太原市公园随着游客数量的逐年攀升, 游客的“留痕”行为如乱扔垃圾、踩踏草坪、攀折花木、破坏设施等越来越成为困扰公园管理的难题。“无痕环境运动”无疑为太原市公园管理突破这一管理瓶颈带来了新的思路, 如能将“无痕化”的理念融入公园管理的空间规划、景观设计、行为管理中, 可以有效地降低游客“留痕”行为, 从而减少游客对公园环境的负面冲击, 降低因此而促高的维护成本, 同时也为公众提供户外体验、接受环保教育提供了活动空间和教育资源, 最大程度地实现了城市公园应有的社会价值。

4 结语

城市公园作为园林艺术与城市文化的产物, 它不仅是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绿洲, 更是大家赖以生存的环境。太原市城市公园在几代公园管理人的共同努力下, 逐步规范、科学并不断创新, 在全省公园管理行业遥遥领先, 受到市民游客的广泛好评。相信今后太原市的城市公共管理者们还将以其高标准的专业技术、最前沿的科学理念从贴近人文与艺术的视角出发, 提升城市公园的生命力, 使其能可持续地发挥出自己应有的价值。

摘要:通过对太原市城市公园管理发展历程的研究, 总结出太原市城市公园管理现阶段呈现的特点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从微观角度对公园管理成效进行了总结, 并借鉴国内先进城市提出的先进管理理念及经验, 对太原市城市公园管理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以提升城市公园的生命力。

关键词:城市,公园,管理,特点,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栗靖.太原市城市公园管理模式探讨[J].山西林业, 2014 (3) :89-90.

[2]景长顺.公园工作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1-20.

[3]郭泽莉.“无痕化”让公园服务无短板[N].中国花卉报, 2014-01-10.

[4]曹昌智.太原城市建设[M].太原:山西科学教育出版社, 1989:44-47.

城市绿化经济管理趋势 篇10

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是指将若干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集中起来,交由一个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行使;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后,其他各相关的行政机关不再行使已经由一个行政机关统一行使的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城市管理模式是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在城市管理领域的具体应用。

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城市管理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城市管理模式,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被提出。当时,我国还处于改革开放的初级阶段,城市管理部门从事的只是一些单一的城市市容方面的法律职权,城市管理的概念和观念还处于比较封闭和落后的状态,也由此形成了一套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管理的方式和方法。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逐步深入,城市逐渐走上了飞速发展的快车道,经济迅速膨胀,人口大量流动,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如下岗、失业人员激增——社会保障机制尚不健全,致使这些下岗失业人员迫于生计,操起了最古老的职业,流入街头,引车卖浆,成为了贩夫走卒。此时城市管理面临的已经不再是单个人的个体行为,而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一个客观存在的社会矛盾———一方面是法律法规所禁止,一方面是客观存在的需要。随着下岗失业人员的不断增多,这种社会矛盾日益加剧,这就迫切需要一种适合于当前社会发展的城市管理模式来对这一群体和这种社会现象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和疏导。

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务院决定建立城市管理领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管理模式,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部门集中了原来多个部门的部分或全部行政处罚权,对上述现象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客观地讲,近十余年来,我国逐步在各城市开始实践的城市管理领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管理模式,对我国各城市经济及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与此同时,一些关于城管执法的负面报道也屡见不鲜,给社会带来了许多不和谐的因素。

我国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改革,起源于城市管理领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管理模式的改革。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正式实施。该法第一次明确规定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城市管理模式。从同年起,国务院陆续批准了北京市宣武区、广州市、南宁市等城市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城市管理模式试点工作。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2002年8月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动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决定》(国发(2002)17号),决定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在本行政区域内,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2002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中央编办关于清理整顿行政执法队伍实行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2)56号),决定在广东省、重庆市开展清理整顿行政执法队伍实行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其它省、市、自治区各选择l-2个具备条件的市(地)、县(市)进行试点。为了有机衔接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中央编办和国务院法制办又于2003年2月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和综合执法试点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央编办发(2003)4号),就两项工作的关系和贯彻落实问题作出了安排[1]。至此,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城市管理模式试点工作在全国范围内积极展开,并呈现出良好态势。

目前,我国深圳、大连、南宁、武汉、福州、杭州、青岛等城市相继设立了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在城市治理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效。随着执法模式的不断改进和完善,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正在逐步向更高层次迈进。

2 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城市管理模式的现状分析

总结近年来在我国各城市开展的城市管理领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工作的运行状况,将其与传统的行业主管部门执法相比较,取得了明显进步。一是执法体制由多头多层执法向综合统一执法转变,执法力量集中,执法力度加大,执法效率有了明显提高,基本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几十顶大盖帽管不住一顶破草帽”的问题。二是执法方式从突击整治向长效管理转变,执法成效明显改善。三是执法队伍向专业化转变,执法人员素质有了一定提高,执法形象得到较大改善。但肯定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城市管理模式目前仍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必须认真进行研究和解决,以推动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的健康发展。

从目前来看,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城市管理模式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关于执法依据问题

实行城市管理领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管理模式的依据目前有两点: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16条规定,经国务院批准或授权,省级人民政府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机关的行政处罚权;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64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和精干的原则,设立必要的工作部门;自治州(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的厅局等工作部门的设立、增加、减少或合并,须由本级人民政府报请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上述规定仅从法理上明确了综合执法机构的执法主体地位,而从实践中看,直接赋予综合执法机构执法主体资格的情况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省市人民政府在关于所辖市实行综合执法试点方案的批复中赋予,另一种是省市人大制定地方性法规明确赋予。这一赋予过程存在的问题是:现行有关城市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如《城市规划法》、《环境保护法》、《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城市道路管理条例》等都明确规定各业务行政主管部门行使相应的处罚权,这些法律法规从效力上要高于政府规范性文件和地方性法规,从内容上与行政处罚法发生了明显的法律冲突,这使得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城市管理模式的执法依据显得不够充分。

2.2 关于执法范围问题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范围不统一。依据国务院文件精神,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城市管理模式所包含的执法范围主要有八个方面:(1)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执法职能;(2)城市规划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定的全部或部分行政执法职能;(3)城市绿化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执法职能;(4)市政管理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执法职能;(5)环境保护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部分行政执法职能;(6)工商行政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对无照摊贩的行政执法职能;(7)公安交通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对侵占城市道路行为的行政执法职能;(8)城市其他方面的行政执法职能[2]。根据上述规定,除少数地方作了少于七方面的限制性规定外,大多数作了扩张性规定。例如,沈阳市还集中了土地建筑施工、房地产开发建设、建筑材料应用管理、殡葬、自来水、燃气、公共交通、出租车、文化市场、人防工程等方面的行政处罚权;北京和广州等市执法范围除以上八条之外,还涉及了公用事业管理、燃气管理、供水管理、节水管理、停厂管理、出租车管理、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河湖管理、住房管理、国土资源管理、人防工程建设等全部或部分行政处罚权;深圳等地更是实行了跨系统跨行业综合执法,执法范围包含了社区管理、环境卫生、文化市场、房屋租赁、旅游市场、劳动力管理、计划生育等七大领域。执法范围不统一造成的弊端非常明显,一是不利于法制统一,各地执法各自为政,影响了行政执法的严肃性;二是没有统一的业务主管上级部门,不利于各地进行正常的业务交流,以提高业务水平;三是一些地方执法范围过大,增加了执法人员熟悉掌握有关法律法规的难度,增加了工作强度,造成了执法不到位情况的发生,同时肢解了行业管理职能,影响了整体行政管理效益;四是一些地方执法范围过窄,造成执法力量分散,执法覆盖面过小,增加了行政执法成本。

2.3 关于执法体制问题

目前,各试点城市大都设立了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机构承担综合执法职能,其机构名称、性质、体制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并带来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机构名称不规范,具体称谓有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支队、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支队等。二是机构设置体系各异,一种是独立设置,具体又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只设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2)设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支队,为一个机构两块牌子;(3)市设综合执法局,区只设综合执法大队,另一种是合署办公,城市综合执法局与城市管理委员会、城市管理办公室等行政机构合署办公[5]。三是机构性质不统一,鉴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结束时间不长,由于受行政机构设置限额和行政编制总额的制约,大多数地方将城市综合执法机构分为综合执法行政机构和具体执法机构。关于综合执法行政机构,个别地方为政府组成部门,大多数部门列为政府直属行政机构,个别地方定为部门管理机构,其使用的编制一些地方明确为行政编制,纳入同级政府行政编制总数,一些地方笼统确定为行政执法编制,对具体执法机构定性比较模糊,除个别地方明确为事业单位外,大多数没有明确性质,对其使用编制,大多数地方明确为事业编制,一些地方确定为行政执法编制。四是管理体制混乱。第一种是实行市区两级执法,以区为主的执法体制,区设立综合执法机构,为区政府组成部门,区执法机构受市执法局和区政府双重领导,以区政府为主;第二种是实行市区两级执法,以市为主的执法体制,区设立综合执法机构,受市执法局和区政府双重领导,以市执法局为主;第三种基本上与第二种类似,不同处就是明确区执法机构是市执法局派出机构;第四种实行市区街道三级执法体制,在街道设立综合执法机构,使执法重心进一步下移[4]。

以上在肯定城市管理领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为城市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的同时,也分析了目前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系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而在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当前我国的社会转型在速度、广度、深度、难度和向度方面都是前所未有的。这种空前的社会转型给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而在城市管理领域,这一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冲击作用表现的尤为突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带来了大量的社会问题,比如流动人口激增、失业工人增加、农民工大量涌进城市、交通堵塞、环境恶化、社会冲突加剧等,这些问题都是城市管理者不能回避的问题。诚如马怀德教授所言,城市管理问题是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所遇到的特有问题,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城市管理模式的产生和发展就处于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在过去的十几年中,社会阶层分化日益严重,贫富差距扩大趋势明显,各利益群体诉求不一,农民和农村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快速进行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城管执法面临的社会形势异常严峻,人们对于城管执法的认识深浅不一,褒贬不同。有的人呼吁限制城管执法部门的权力;有的人呼吁给城管执法部门立法,提高其地位;甚至还有的人失去理性地要求取缔城管执法部门。这些不同的社会声音交织在一起,把城管执法部门推到了社会改革的风口浪尖上。

要求取缔城管执法部门,即推翻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想法是盲目的、没有道理的。在过去的十几年间,我们大胆尝试的这种全新的城市管理模式节约了城市管理成本,提高了城市管理效率,对城市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因此可以断言,在城市管理领域走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管理模式这条路是正确的,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由于群众没有充分理解和认识这一新兴的城市管理模式,加之城管执法队伍中的个别害群之马执法时出现的暴力化、非法化、黑恶化等行为,使得很多人对于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城市管理模式的未来持悲观态度。因此,从根源上改革和完善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城市管理模式,使这一管理模式更好的为城市发展服务,十分重要。

3 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城市管理模式的改善措施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人口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功能不断完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的任务越来越重。同时,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面临着新的考验。若要从根本上完善城市管理领域相对集中处罚权制度,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3.1 明确城管法律授权,以此消除理论困惑

完善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城市管理模式,必须先在法律上下功夫。到目前为止,不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没有一个关于城市管理领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管理模式的比较细致的规定,而且就连具体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城市管理模式的各地市也基本上没有出台相应的地方性法规,对这一管理模式的调整规则大都是以政策性文件为主,比如国务院法制办发布的有关复函等。由于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城市管理模式具有对行政机关的职权进行调整的性质,那么就不免涉及到要对法律规定进行调整。因此,对于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城市管理模式的法律依据问题,不能仅仅由国务院法制办以复函的方式进行操作,这样无论在内容上还是程序上都存在一些不妥之处。因此,国务院法制办应当推动全国人大进行专门立法,至少应做出相应的法律解释,以消除人们对推行相对集中处罚权的法律依据的疑问。正如“实施行政处罚的主体必须有相关的法定授权或者合法授权,委托赋予其行政处罚权”,全国人大关于城管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专门法律或者法律解释应当重点针对城市管理领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涉及到的不同层面的法律法规,并对其效力问题作出明确规定。只有明确了城市管理领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机关的法律依据,消除了法律依据在理论上的困惑,才能使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管理模式得到进一步的推广。

3.2 严格依照法律程序办事,建立监督制度执法程序是限制随

意执法的前提,是规制随意执法的重要手段,执法程序一旦设定并法律化后,作为城管执法主体必须遵循程序的规定,按程序规定的方式、方法和步骤去作为,否则就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另外,作为被执法对象可以依该程序确定城管执法主体执法程序的合法性,以有利于更有效、更及时地维护自身合法利益不受侵犯,同时也有效地监督了执法主体的主观随意性,限制了权力的任意扩张。因此,城管执法机构必须严格按照《行政处罚法》所规定的程序进行执法,依法办事,同等对待,防止在程序问题上进行“偷工减料”,能省则省。只有如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利益才不会因为执法机关程序的违法而受到损害,减少相对人的对立情绪。为了防止城管执法机关在现实中出现不按照《行政处罚法》规定的程序办事的现象,有必要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比如采取公开办事制度、公开办事程序、公开办事结果的“三公开”制度,使相对人明白透彻地了解相关的行政处罚程序,在有效监督城管执法的同时,也增加了法制的宣传力度,使《行政处罚法》真正地落实到实处。同时,为了扩大对城管执法监督的广度,还可采取聘请相应的执法监督员、增加媒体对城管的曝光力度、设立市民投诉制度等方式,以此来加强群众对执法人员的监督。只有这样,城管执法工作才能健康发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城市管理模式才会深得民心。

3.3 限制城管的职责,防止权力的任意扩张“所有权力都必须

通过法律赋予,否则行政机关不得享有和行使任何权力,与此同时,任何权力都必须通过法律来对其进行制约和控制。”因此,有必要建立健全监督机制,通过法律明确每一位城管执法人员的工作任务,做到任务到岗,责任到人。同时实行城管执法公开制度,使社会公众参与到城管执法的监督当中,正所谓“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城管执法公开可以增加执法过程的透明度,一方面有利于相对人产生一种眼见为实的信任感,另一方面,使相对人了解整个运作过程后,有利于事后权利遭到侵害时能及时地采取措施维护自己的权利。针对城管职责过多过滥的问题,由于国务院在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范围的规定当中出现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决定调整的城管领域的其他行政处罚权”这样的一个弹性条款,因此,很容易导致各地方政府对城管职责的过度授权,导致城管职责范围的无限度扩张。对此,有必要对此弹性条款予以适当地限制,比如对弹性条款作出如下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决定调整的城市管理领域的其他行政处罚权,报经国务院批准后予以执行。”增加了审批程序后,就可以防止各地政府对城管执法机关的任意授权,可以有效地遏制城管职责任意扩张的问题,使城管职责限定于国务院规定的统一范围内,防止城市管理领域相对集中的处罚方面过多过滥。

4 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城市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分析

良好的城市管理模式,应当在城市发展和社会进步中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并且能够很好地适应日益发展的城市经济、社会和文化水平。当前,我国大多数城市还处于快速扩张的初级发展阶段,因此无法借鉴一些发达国家通常使用的“有限分权制”城市管理模式,而应将提高城市管理效率、节约城市管理成本等作为改良城市管理模式的最终目标。也就是说西方国家现行的“分权”的城市管理理念并不适合当前我国的发展情况。因此,在现阶段,采取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城市管理模式适合我国绝大多数城市的发展情况。然而,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城市管理模式也应不断发展完善,以更好的促进城市的进步。在我国已经开始全面实施的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城市管理模式未来的发展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4.1 转变城管执法理念

城管执法人员应将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作为自己的职责。而现行的城市管理模式受到传统观念的驱使,使得城管执法者一开始就将被执法者放在了对立的位置上,把自己的思维和行动定位在“如何惩治”上,用管制犯罪的观念和手段来管理普通民众,视那些违反规定者只是管理的对象,这种错误的思想观念所导致的暴力执法行为不仅解决不了弱势群体生存之艰和权力部门执法之难的困境,长久下去还会引发更多更大的对抗和冲突。所以,应该将暴力型执法理念向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执法理念转变。

人性化的执法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观念上,但是由于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对象大都是由农村涌入城市的农民工和城市里的下岗工人所组成的弱势群体,他们的活动大都是为了维持生计,因此,政府的管理人员更应该做到优先考虑弱势群体的利益,适度降低行业管理的门槛,建立一批摊位费便宜或不收摊位费的公益性市场,实行分级管理,将为弱势群体提供公共服务作为政绩的重要标准来对待。

4.2 提高城管执法人员的素质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要适应日益变化的城市发展状况对城管执法工作的严峻挑战,必须高度重视队伍建设,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素质。首先,要强化用人管理,严把进人关,严格参照工作人员录用标准和程序向社会公开招考执法人员,特别是应具备法律专业知识,以逐步提高城管执法队伍整体的法律素质;其次,要严格评议考核制度,不仅在执法机关内部要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而且要建立健全社会考核制度,让公民参与对执法人员执法行为的监督,从而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第三,加强思想教育,通过对城管执法人员进行崇法尚礼的思想道德教育,建立一支知法懂法、崇尚文明礼貌的执法队伍,从而为城市社会提供真正高质量的文明的服务。

4.3 逐步实现由“小城管”到“大城管”模式的转移

2009年8月,住建部正式批准立项的《中国城市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研究》课题组建议,在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管理模式框架下,对城市管理领域进行“大城管”改革,成立一个由市长牵头的城市管理委员会,城管直接由市长掌管负责,改变以往城管归属混乱等状况。“大城管”的城市管理做法可以明确城市管理部门及工作人员的法律地位,并且提高执法力度和效率,应该说,是城市管理领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的发展趋势。目前,大多数城市都设立了一个城市管理办公室,但作用基本没有得到发挥。走“大城管”战略,通过市城管办的综合协调,让城管执法部门与市政公用、规划、国土资源、公安、工商、卫生等部门建立密切的联动机制,将会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执法的力度和效率[7]。

4.4 全面推行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

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就是采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事件管理法相结合的方式,应用、整合多项数字城市管理技术,研发了信息采集器“城管通”,创新信息实时采集传输的手段,创建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两个轴心的管理体制,再造城市管理流程,从而实现精确、敏捷、高效、全时段、全方位覆盖的城市管理模式。通俗地讲,就是把像井盖、路灯、邮筒、果皮箱、停车场、电话亭等城市元素都纳入城市信息化管理的范畴,给每件公共物品配上一个“身份证”,如果街道上的井盖坏了,家门口的路灯不亮了,不用打投诉电话,在移动GPS定位系统的跟踪搜索下,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就会在第一时间发现并把问题解决掉[6]。

目前,天津市开发区、北京市宣武区、上海市长宁区、南京市鼓楼区等城区均已开始实施数字化城管试点工作,并拟在未来一段时间在更大范围推广。现如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现代管理技术日新月异,在城市管理领域引入高新技术设备及手段,以使城市管理的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样是城市管理向前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江凌,张水海.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发展历程、实施情况与基本经验[J].行政法学研究,2008,(1):13-18.

[2]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决定[Z].国发[2002]17号.

[3]马怀德,车克欣.北京市城管综合行政执法的发展困境及解决思路[J].行政法学研究,2009,(6):15-18.

[4]王毅.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发展研究——以城市管理领域为例[J].法学,2004,(9):9-11.

[5]刘春禾.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体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

[6]王立帆,何小英.推进上海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发展的思路[J].城市管理,2001,(6):8-9.

[7]秦甫.现代城市管理[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4:99-109.

上一篇:广电运维下一篇:环境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