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异作文的思维训练

2024-08-07

求异作文的思维训练(精选十篇)

求异作文的思维训练 篇1

所谓求异思维,它其实就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可以不受习惯势力的羁绊,避免考虑问题的单一性、直线性和平面性,以帮助人们摆脱思维的定势,从而使思想更具有流畅性与独特性。

在作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一些求异思维训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写作能力,使他们在有所发现、有所发展的同时,养成不囿成见,不唯书不唯上,独立思考,勇于质疑的良好思想素质、思维品质和心理品质。

成功运用求异思维,学生出现的好文章比比皆是。例如:“雪”这个古老的话题,自古以来,写“雪”的佳作举不胜举,但人们往往是“赞雪”。有学生却另辟蹊径,从反面来“贬雪”,批评“雪”的无原则,爱虚荣,不分青红皂白,将世界上好的,坏蛋,美的,丑的,甚至是最污垢的垃圾全都盖上了洁白的外衣;它残酷无情,使得万物萧条,它见不得阳光……可见,成功的求异思维使这些学生笔下的文章,完全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出现在读者面前,不乏真知灼见,读来不无启迪。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求异思维在作文教学中的显著作用。

那么,怎样在作文教学中进行求异思维训练呢?笔者根据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环节展开。

首先,作文的命题要新颖,也就是说,作文命题应该是尽量用有利于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放性”题目。如给这样的材料作文:有些人见别人比自己强,成绩比自己好,就产生嫉妒心,人们往往称之为“红眼病”。“红眼病”一般被视为小人不义之表现,违背了伦理。我要求学生反其意而用之,写一篇《要有点“红眼病”》的反调文章,打破常规思维,以体现时代的竞争精神与拼搏精神。这一要求活跃了学生的求异思维,激发了写作兴趣,点燃了智力火花,大家感到不但有道理可讲,有话要说,而且又不是老生常谈,颇具新鲜感。

其次,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中,应当是全方位开放,切忌先入为主,搞一言堂。要充分发扬民主,建立新型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思辨氛围,鼓励他们善于思考,勇于创新,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特别是与众不同的意见。当然,教师还要给予适当的启发和引导。例如,从话题作文《孟母三迁》论及环境选择的重要性自然可以,但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求异思维的角度去批判孟母忽视了人对环境的反作用,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就得到进一步的扩展。

再次,就是在作文的批改时,不要硬拿教师的“框格”去套学生的作文,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教师就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学生作文中的创造精神,那怕仅仅是一点微弱的星光,也要倍加珍惜。当然,在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还不太成熟的时候,在批改作文时,教师还是要给予适当的引导。例如,一次作文中,有学生提出了“不听话的孩子是好孩子”的观点,这个观点对不对呢?简单的肯定和否定都不好。学生是针对世俗中,师长的话作为孩子一定要听的观点来写的这篇作文。所以,我在讲评作文的时候,首先肯定了这个学生敢于提出自己观点,指出当代中学生必须独立思考、不可盲从,因而作文具有合理的一面。但作文却忽略了今天的中学生同样要虚心听取父母、师长们的有益教导一面。通过教师的具体帮助,学生的求异思维才会更加的严密。

最后,还可以组织学生反批作文,指导学生对老师或其他人批改过的作文进行横纵推敲,即在批改人认为好的地方,挖掘不合理的因素;在批改人认为错的地方,寻求合理的成分,反弹琵琶。这样让学生逐渐养成一个善于创造的求异习惯。

求异作文的思维训练 篇2

中学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能力的训练,特别是写作能力的训练。苏联心理学家彼罗夫斯基曾对能力作如下描述:“能力是具有复杂结构的各种心理品质的总和”、“能力是人的心理特点、它们决定着知识、技能、熟练获得的成就。”从中可知,能力是心理特点、心理品质。写作作为各种语文知识的综合,其能力的提高要求有优良的心理品质,心理品质的提高离不开智力训练,高智力训练的核心是思维训练,思维训练有深刻、灵活、批判、敏捷等等方面的内容,反映人与人之间个体思维的差异,而思维的独创性是建立在思维的深刻性之上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其本质的一种优良的品质,其作用类同鸟的翅膀,在中学作文教学中应予以重视。逆向思维是求异思维的一个重要分支,隶属思维的独创性,在作文立意方面尤显重要。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逆向立意是作文是否具独立性的关键,必须有丰富的知识和良好的智力作基础,必须有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作支撑。也就是说,知识智力是通向逆向立意的阶梯的材料,材料的构筑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最后把学生引向逆向立意的殿堂,材料可从课文入手积累再构筑。

《愚公移山》:愚公何必要移山。愚公是愚蠢而勤快的人的代表,是愚蠢与落伍的代名词,做法不知变通,头脑冥顽不灵,手段不伦不类,不仅害了自己,甚至搭进了子孙,到头来只能博得“持之以恒”的美名,却成不了大事,太行、王屋之迁移毕竟归结为神话。此观点可用拿破伦的话加以印证。“世界上有四种人:聪明人,愚蠢人,勤快人,懒惰人,聪明而勤快人,聪明而懒惰的人,甚至愚蠢而懒惰的人都可用,惟有愚蠢而勤快人不可用。”结论是,莫做愚蠢而勤快的人。

《黔之驴》:人们一直在嘲笑黔之驴,视其无能,然物既有其所长,亦必有其所短,驴被老虎吃掉,人们还落井下石,此种做法应予批判,应给黔之驴“鸣冤”!还有,人们在嘲笑送驴到黔的时候,有无想到“改革变通”?明白一点,就是嘲笑者是中国人思想保守的痼疾的长者,只会高呼捍卫,只知惊叹“越轨”。稍有风吹草动,即视为异端,非施火刑不可。刘和珍的惨遇不是这种表现吗?黔之驴的狭隘可以休矣!

《阿Q正传》:阿Q精神是国民软弱性的代名词,几十年人们已是下了定论。然而阿Q爽直真诚,是爱是恨绝不含糊,宁肯演出“恋爱悲剧”或惨遭毒打,也不像许多现代文明人那样当面竖大拇指背后吐唾沫,脸上一堆笑怀里一把刀。他每次失败后受辱之时总是咬紧牙关,从不灰心,准备下次有机会反攻。他的这种做法跟诸葛亮又有什么不同呢?诸葛亮不是常败将军吗?人们为什么要赞美神算诸葛,而贬低阿Q呢?明白地说,与其劳神竭力、费尽心机手段去追求那些水中月,雾中花,用失败者的痛苦窝囊自己一辈子,不如认真剖析自己,告诉自己在哪一方面才是真正的强者,用胜利者的心态去俯仰人生。人,该有点“阿Q精神”! 也可从以前学过的知识入手:

杞人忧天何错之有?这观点是对传统的“世上本无事,庸人自忧之”的挑战,从“慧木相撞”可看出杞人忧天并非无道理

浅谈求异作文的思维训练 篇3

【关键词】求异作文;思维训练;多向思维;逆向思维;纵向思维

文贵求异,思贵创新,自古皆然。古人主张写文章“必言前人所未言,发前人所未发”。写作文必须写出自己独到的感受,新的意思,新的见解。我们把具有独到见解和创新精神的作文叫求异作文。

一、求异作文的特点

1.鲜明的时代性

“文章合为时而著。”写文章,无论是什么体裁的文章,都是反映作者对社会和人生的看法和感受。不管怎样求异创新,都不能悖离我们生活的时代和社会。

2.强烈的针对性

求异作文所阐述的观点和表达的见解往往具有强烈的针对性。作者在审题立意即确定文章主题时,总是针对着某种社会现象或思想行为来考虑的,或针砭,或褒扬,或鞭挞,或赞许,笔锋所及,都把某种社会生活现象作为靶子。

3、新颖的创造性

“创造性”在写作上表现为“三新”:一是立意新。文章要有新的思想,新的见解,新的观点。二是角度新。同一个问题,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就能得出不同的结论。三是材料新。要获得新鲜材料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经常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

4、深刻的批判性

求异作文,实际是对定势思维和不良习惯、行为、社会现象的否定和批评。如有学生针对当前社会上大操大办丧事的不良风气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死人比活人好受》,文中尖锐地批判了大操大办丧事的不良习俗。

5.灵活的变通性

变通性是指写作时随机应变,不受消极思维定势和常规写作方法的限制。在审题立意、谋篇布局和写作方法的运用上,都有极大的灵活性,往往不按常规办事。如《好久没到这方来》常规思维是描写一个地方的变化,而有一个学生却独辟蹊径,写一个台胞回故乡探亲,看到故乡的巨大变化,决定回乡安度晚年,他在全家福照片上题了两句诗:“好久没到这方来,来了永远不分开。”

只要摆脱常规思维方式的束缚,思维就会变得极为活跃,从而获得新的灵感和新的观点,构思出新意的文章来。

二、求异作文的思维方式和训练

求异作文的基本思维方法就是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是一种打破常规,沿着不同方向、不同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求异作文的思维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最常用的有多向思维、逆向思维、纵向思维、交叉思维、有形思维、变形思维等。笔者就作文立意方面谈谈多向、逆向、纵向三种思维训练。

1.多向思维

多向思维是求异作文最重要的思维方式。他要求作者在构思文章时,思维要向多向推進,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古今中外,全方位扫描,从而找到最佳视角,确定最新立意。不能一条道走到底,必须使用“全面开花,重点突破”的战术,从多方面思考同一个问题,找到最新答案。如《小议“一”与“万”》,常规、固定思维是:“一”与“万”即“少”与“多”,积少成多,知识积累的重要性。多向思维:①“一”看成小失误,“万”看成大事业,小失误影响大事业。成语“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就是此理。②“一”当小成绩,“万”当大成就,不要因为取得小成绩而沾沾自喜,要谦虚谨慎,不断向大目标前进。③“一”比作领导干部,“万”当成广大群众,领导干部要扎根于群众土壤,走群众路线,否则,“水能覆舟”。

2.逆向思维

所谓逆向思维,就是让思维沿着原先思路相反的方向推进,从相反的角度和方向来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说具体一点,就是当你在肯定什么的时候不妨再从反面想想能否否定它,当你在否定什么的时候不妨从正面想能否肯定它。运用反向思维立意常能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如“人一走,茶就凉,”是对人情冷暖和关系淡漠的感叹,运用反向思维,便可从中演化出“人已走,茶不凉”,或“人未走,茶已凉”。又如“好酒不怕巷子深”,“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等,运用逆向思维就演化出“好酒也怕巷子深”,“皇帝的女儿也愁嫁”,“良药苦口难下咽,忠言逆耳难接受”。

又如“东施效颦”,固定的传统认识是耻笑某些不自量力、生搬硬学的人,可逆向思维,赋这一贬义成语以褒义,可肯定“东施效颦”的精神。东施敢于效颦,说明他有“自知”,承认自己丑,“知丑”精神需要勇气。“知丑”之后,又敢于去改变自己“丑”的命运,所以才去“效颦”。这要比当今某些知“丑”而不承认“丑”,更不敢去设法改变“丑”的人强得多。东施姑娘知丑,勇于设法改丑,扼住命运的喉咙,走自己的路,任他人去说的精神,还是值得肯定的。

再如《公平秤不公平》、《老将不老》、《小事不小》、《棒打鸳鸯比翼飞》、《闲不住的闲人》等题目和观点,都是逆向思维的结果。

3.纵向思维

纵向思维也叫深刻思维,是指围绕问题(材料)一层一层往深处想,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挖掘其深刻意义,以获得新的认识。要把文章写得深刻,必须培养辨证思维能力,用辨证的观点来分析、解决问题。如“水滴石穿”、“绳锯木断”,意思是要持之以恒,如果把肤浅思维变为深刻思维即是“不但要持之以恒,还要目标专一”。“天才出于勤奋”、“毛遂自荐”用深刻思维就是“但勤奋未必出天才,天才还需要其他条件”、“没有毛遂的才干,光有毛遂的勇气是不够的”。

有一幅漫画,画中一个人手拿酒瓶,口中念念有词:李白斗酒诗百篇,我多喝一点,不也能写出好文章吗?用辨证的观点我们不难看出:李白从小便发奋读书,有很好的文学功底,有酒来助诗兴,更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酒是外因,外力作用于内产生了“诗百篇”,而我们如果没有很好的基础,喝再多酒也无用。许多成语典故中都蕴含着朴素的辨证思想、辨证观点。如“守株待兔”,蕴含着这样的思想:把偶然现象当作必然规律,把个别现象误作普遍规律。“沧海桑田”说明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说明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作文和思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任何形式的作文都是思维的表现。思维是无形的作文,作文是有形的思维。思维创新,作文才能创新。因此,一切作文训练,都必须伴随着思维训练,没有科学的思维训练,作文训练就好像闭着眼睛捉麻雀。

参考文献:

[1]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

[2]程红兵《创新思维与作文》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

[3]朱全福《论写作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http://www.docin.com/p-487024996.html

求异作文的思维训练 篇4

一、归类比较, 诱发学生的求异思维

古今中外的历史有许多相似点, 教师可以让这些相似之处成为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切入点。在对它们进行归纳和比较的过程中, 认识历史的本质, 感悟历史的独特作用。

例如, 我国封建社会晚期的社会发展告诉我们:狭隘的爱国思想意识只能固步自封, 丧失对外交流的机会, 最终落后于世界潮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中国共产党高瞻远瞩, 以开放的思想、博大的胸怀与世界各国交流合作, 互利互惠, 使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国际威望不断提高。通过史实对比, 使学生认识到:一个国家要发展, 一个民族要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 必须具备世界意识, 必须加强对外交流。

再如, 把英国的工业革命、美德之崛起到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1978年以来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进行综合比较, 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要使民族进步、社会发展, 对外开放是关键, 进而以史为鉴, 用发展的眼光为民族的振兴献计献策。

1. 选择好思维的发散点

要让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 不仅要激发学生的求异兴趣, 而且还要选择好思维的发散点。对同一问题, 教师要精心备课, 多渠道寻找知识的突破口, 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 教会学生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上发散思维。

例如, “辛亥革命”是初高中教科书都会出现的课题, 我采用问题式教学法, 备课时预设好如下几个递进式问题, 让学生深入思考和阐述:

(1) 辛亥革命时期, 旧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2) 辛亥革命时期,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是什么?

(3) 辛亥革命完成了哪些民主主义革命任务?

(4) 综合以上内容, 阐述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性及其教训。

运用上述递次推进的教学方法,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

2. 设计能提高学生思维活跃度的问题

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 设计能激发学生思维活跃的问题, 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 在讲授《太平天国运动》一课时, 针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设计问题:假如太平天国打败了清王朝, 中国社会将怎样发展?是《资政新篇》的资本主义社会还是《天朝田亩制度》空想的农业社会主义, 或是出现一个崭新的封建王朝?教师引导学生依据时代背景、农民阶级的阶级特征、两个纲领的特点和局限性、西方列强侵华的特点等, 对太平天国运动作一个总结。这就避免了常规教学中单纯、枯燥地提问学生“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效果要好。教师为学生打造了充足的思维活动空间, 教学设计由“给予知识”转向“引导活动”, 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结构, 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将学习过程变成了“再创造”的过程。

二、启迪质疑, 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 应鼓励学生敢于对现成的结论予以批判, 大胆发表见解, 使他们的求异潜能得以发挥。

为了使学生敢于大胆地提问题, 我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 采用探究性教学方式, 组织辩论会, 让他们进行讨论。例如, 世人对拿破仑的评价众说纷纭, 有人说他是“暴君”“科西嘉岛上吃人的妖魔”“篡位者”“法国革命的扼杀者”等, 也有人说他是“继亚历山大、凯撒以后最伟大的皇帝”“世纪的巨人”“拿破仑大帝”“法国革命的体现者”等。针对这一问题, 我给学生创设一个环境, 使他们穿越时空, 直接与拿破仑对话。学生自己任意选定一种身份, 可以是拿破仑的家人、属下、对手、子民, 或者是现在的一名学生, 然后讲一句最想对拿破仑说的话, 最后总结自己心中的拿破仑是什么样子。在这个探索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广开思路、发散思维, 对巧思妙解者及时给予褒奖, 从而激起他们不断进取、努力钻研的热情, 使其求异思维的积极性得到调动。

三、课外拓展延伸, 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课外拓展延伸, 能促使学生多渠道、多方面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学生之间互相砥砺, 取长补短, 共同提高。也可以通过写小论文、做手抄报、出历史板报等形式, 鼓励学生把课内学习与课外延伸融会贯通。例如在学习完改革开放内容之后, 学生有的以小论文的形式讴歌改革开放给中国大地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赞扬党的英明决策;有的借主题式手抄报丰富多彩的画面把古今中外的改革进行了综合评价, 弘扬民族精神;还有的学生写成了演讲稿, 字里行间抒发自己作为年轻一代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 对祖国的美好明天抒情泼墨, 从而培育了民族精神, 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所以,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创造课外研讨的对象, 通过精心设计提出发人深省的问题, 形成思维发展的动力, 引导学生思维的发散和知识的迁移。

四、重视体验, 成就学生的求异思维

教材中的某些内容可以让学生改编成短剧进行表演, 使其生动地呈现出来, 通过体验使学生的求异热情越来越高。在实际教学中, 我让学生自编自演的《巴黎和会》和《新中国外交家的风采》等课本剧都非常成功;所组织的演讲尤其是模仿拿破仑、林肯、斯大林、戴高乐、蒙哥马利等著名人物的演讲, 能让学生的参与意识更强。通过表演, 把无声的文字化作有声的语言, 生动再现了中外史事和人物活动, 吸引学生感知历史, 活跃课堂气氛, 同时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 见其人, 闻其声, 感其情, 强化了学习动机。

五、关注社会热点, 审视客观世界

历史的影子无处不在,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审视客观世界, 面对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

如每年的7月7日、9月18日左右我都会组织学生搜集相关图片, 通过对图片的解说, 揭露日本法西斯的暴行, 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世界和平观。每年的6月26日国际禁毒日, 我便发动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禁毒宣传活动, 在活动中师生饱含沉重、悲愤之情, 共同追忆那段屈辱的历史, 感悟“落后就要挨打, 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真谛!

在探讨2008年西藏“3·14”打砸抢烧暴力犯罪事件以及2009年的新疆恐怖主义问题时, 我让学生们分组查阅相关资料, 撰写课题报告, 从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 当今世界的主要恐怖组织及恐怖活动的特点, 恐怖事件对中国政治和经济的影响等诸多方面来探讨说明。学生有些观点虽然还很幼稚, 但其参与热情高涨, 思维活跃。通过这些课题的研究, 学生不仅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深刻地意识到历史并不仅仅是过去的东西和事情, 历史对现实也有影响, 从而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沟通。

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现“百家争鸣”

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 定势使人能够运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 但学生容易产生疲惫感, 这时就需要教师改变教学方法, 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 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 以饱满的热情来提高学习效率。

为了让学生亲近历史, 我经常采用角色模拟的方法, 把学生置身其中, 打破利用教材讲教材的思维定势, 鼓励学生多角度发表个人见解。例如在讲罗斯福新政内容的时候, 我让学生模拟罗斯福的智囊团成员解决如下美国当时所面临的社会问题:

(1) 假如你是智囊团工业委员会成员, 你打算怎样解决工业企业的凋零惨象?

(2) 假如你是智囊团金融委员会成员, 你将采取什么措施恢复银行的信誉, 促进金融业恢复正常运行?

(3) 假如你是智囊团农业委员会成员, 你将如何提高农产品价格, 增加农民收入?

(4) 假如你是智囊团社会福利和就业委员会成员, 为了缓解社会矛盾, 你将如何进行救济和解决就业问题?

角色模拟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罗斯福及其新政离学生不再那么遥远, 而是成为一个可感可触的生动的历史事件, 学生也自然会结合20世纪30年代美国历史境况积极主动地去探究。经过热烈讨论, “智囊团”帮助罗斯福总统把病入膏肓的美国从经济危机中拯救了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随时有可能产生学习上的“意外”, 而这些“意外”往往又能使学生迸发求异思维的火花。教师必须灵活地驾驭课堂, 在看似不和谐的“意外”中生成精彩, 让学生的求异思维火花绽放异彩, 促进学生求异思维的养成。

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实际上是个性张扬的过程。个性的魅力是心灵的涌动、智慧的闪光、激情的飞扬、生命力的呈现、自由意识的树立。学生在自主选择、探究、合作中, 必然会获得独特的体验, 激发个性化的联想, 产生个性化的心灵震撼, 形成一些个性化的奇思妙想, 使其求异思维得到充分训练!

参考文献

[1]孙万起.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J].成才之路, 2008 (26) .

[2]赵靖华.对高中历史备课的一些认识[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 (1) .

刍议作文教学中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5

刍议作文教学中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的紧锣密鼓掀起了教改的狂波巨澜,给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课题。而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中如何把握知识和技能、智力和能力的培养,就明明白白地摆在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从目前的现状看,作文教学还是升学指挥棒的仆役,不少教师在升学命题下亦步亦趋。从本质上讲,还没有跳出传统教学的樊笼,挣脱旧式教学的羁绊。传统教学,注重发展学生的“求同思维”,以削足适履,适应课堂传授的同一步调,这种同一思考的思维模式,很难使学生在司空见惯之处打破常规,赋予新意。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千篇 一律。在社会需要高素质公民、时代急需创造性人才的今天,人们愈来愈意识到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必要。于是,教学的重点便从传统的发展学生的“求同思维”向“求异思维”方向急转,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的素质,就成为大家关心、探索的新课题。何为求异思维呢?所谓求异思维,就是指思维进程是立体式、跨越式和发散式的,亦即不苟同于传统的或一般的答案和方法,常提出与众不同的设想,在相同的表象中找出不同的因素来。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既是语言的训练,同时也是思维的训练,而且,后者更是主要的,古人所谓“学而不思则罔”,讲的正是这个道理。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从被动性思维向主动性思维和求异思维过渡的,通过思维,学生可以认识那些没有直接作用于他们的事物,也可以预见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由一事物联想到它事物。譬如作文吧,通过他们的思维过程,就不会就事论事,拘泥于自己的亲身经历,局限于自己的孤陋寡闻,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粒之细,都会触动源源不断的文思,想象翅膀所到,大到宇宙,小到细菌,时无古今,地无中外,知识小品,谈天说地,风土人情,可以尽纳笔底,其结构布局,不以传统的写作左右,刻意求新,另辟蹊径。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呢?首先,把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他们在课外进行多种形式的练笔活动。在作文教学上,几乎若干年一贯制。教师命题,或从课本上找现题,帮助立意、审题、选材,要求学生写出,亲身经历、真情实感,作文批改与评讲着重遣词造句、语言结构,以此为模式,一代代沿袭下来,似乎成了教师讲作文课的清规戒律,学生习作的固定章法。当然,我不是说这种传统的教法一无是处,而是说,不应把学生的思维和眼光局限在这个小小的天地里。生活本身就是多层次、多色彩的,应当让学生的智慧在这个广阔的领域里得到发挥。把“遵命作文”变成“请命作文”,引导学生面向社会、面向改革、面向生活,去写更加丰富的内容,更加富有新意的主题,帮助指导学生去写贴近生活实际、与改革开放密切联系的应用文、记叙文、说明文、散文、杂文、新闻报道,还可以创作诗歌、小说,不定篇幅,不举一格,大胆尝试,这种习作水平提高的过程,就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其次、启发学生抓住命题的某一特征,进行发散性民思维,展开多方联想。对于学生来说,离开了具体的感性的东西,是无法谈抽象思维和求异思维的。教师的命题要注意使学生能够掌握大量的感性材料,通过视、听、嗅、味、触等多种感官,细致体味,在此基础上 ,通过启发、诱导,找出一事物与他事物的联系,触发写作灵感。比如“粉笔赞”这个题目,可以从颜色清白象征心地的纯洁,毫无杂念令人喜爱;形状的笔直象征直率坦白,刚正不阿,令人起敬;用途传播知识,启迪心扉象征人才的良师益友;精神的粉身碎骨,以身殉职,象征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第三、诱导学生从命题的不同角度挖掘主题,另辟新意。不同的思路,选择入题的角度也不同,有目的地进行选择,可以从中展露创造性思维的才华。比如对《眼睛》这个题目进行构思,由于入题的角度不同,提炼的论点也大异其趣:1、从生理上的五种眼睛(近视眼、远视眼、表光眼、色盲眼、火眼)写到政治上的五种眼睛;2、写葛朗台贪婪的眼睛;变色龙势利的眼睛;康大叔凶残的眼睛;母亲慈祥的眼睛。从而表明喜爱的是怎么样的.眼睛,厌恶和是怎么样的眼睛;3、以“目短于自见”立论,说明以铜为鉴、以古为鉴、以人为鉴的意义;4、引用与眼睛有关的成语,如“目光短浅”、“目空一切”、“目不识丁”等,分析其语言,说明要有一双锐利和眼睛。第四、提供没有具体形象的命题,让学生展开跨越式思维,张开想象的翅膀。丰富的想象力和思维的发展是分不开的。教师在命题时,要在尽可能的条件下,使其创造想象得到充分的发展。比如教师可以命题为:《如果……》、《我在火星上作客》、《昨天、今天、明天》、《河》、《路》;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再造想象,如读了鲁迅的《故乡》后可命题为《水生的儿子回故乡》;读了《我的叔叔于勒》后可命题为《于勒回来了》、《于勒之死》;还可以提供开头和结尾,让学生去发挥。第五、“死题翻活”,从诘居聱牙的死记硬背中开拓新意。让学生死记硬背,其结果导致心灵的火花被熄灭,个性的棱角被抹平,独创的精神被扼杀。长此以往,形成思维定势,何言创造?我们何不众“死题”中找出表现明确的象征性、比喻性的作文来。比如,我们借用一句“春城无处不飞花”为题,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这样一条思路:“从自然界联想到社会,从生机勃勃的明媚春光联想到蒸蒸日上的祖国前途,有了春风化雨,才有花团锦簇的美景,有了两届三中全会的春风,才迎来改革之花在城乡怒放;引导学生由自然界的春色,写到改革大潮中涌现出来的精神文明之花,国强民富之花,科技成果之花,文教卫生之花”。这样,不就为学生搜集素材打开了丰富的宝藏么?第六、利用反寻法,启发学生从事物相反方向引出问题,展开思路,得出新的观点。“反寻法”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众多方寻找答案的思维方式,它不受传统知识观念的束缚,其结果可能发现新问题、新理论。它完全重大成就适应于作文教学。比如:《弄斧必到班门》、《三个和尚有水喝》、《我为南郭鸣不平》、《做一天和尚理当撞一天钟》等。 “鸳鸯绣取从君看,不把金针度与人”,我们语文教师就是在把“金针度与人”,把求异思维的方法和能力这根“金针”度给学生,使他们自己绣出鸳鸯来。・・ (一九九七年九月二十六日)

在作文教学中引入“求异思维” 篇6

“求异思维”是对同一材料,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关联出发,分析概括出不同结论的思维方式。在写作的实际教学中,“求异思维”主要表现为独特性、扩散性和逆向性等三个基本特征:

一、“独创性”强化学生写作的差异性,新颖性

写作教学中求异思维的独创性,是指中学生独特的个体思维活动而言。一个人的“想”不能用另一个人的“想”来类推。另外,求异思维的目的就是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与思想。这种感受与思想应该是新颖鲜活、前无古人的。中学生在自己的成长历程中,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知识积淀,文化熏陶以及个性感受,他们选择材料,探究问题的思路也会千差万别。

二、“扩散性”促使学生写作突破常规,超越自我

“扩散性”是指思维的过程非直线的、非常规的,而是常常伴随着对比联想、相似类比等复杂的扩散思维活动过程。“扩散性”表现在写作中就是对同一问题、同一材料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比较和分析,达到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写作目的。

事情都有它的多样性,“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观察的角度不同,收获的观感也不同。学生常常不会从多方面观察分析事物,针对这种情况,我以“镜子”为题,启发学生进行扩散性思维,多角度立意:根据镜子能真实观照事物的特点,可立意为“实事求是,求真求实”;根据镜子的外观特征,可立意为“没有背后精心涂抹,就没有前面清晰地映照——成功来自长期的准备”;再根据镜子的容易打碎的特性,可立意为“变成碎片,仍是一个一个的世界——追求独立人格”等等。这种训练效果比较显著,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对事物有了多元的认识和独特的见解。

三、“逆向性”促使学生的写作灵感穿越时空、纵横古今

“逆向思维”又叫“反向思维”。同学们在面对一个问题时,总是习惯地重视或肯定该问题的此一面,而忽视或否定该问题的彼一面。而很多时候对它们是可以一分为二看待的,如果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把完全对立的概念、思想、观点辩证统一起来,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在写作中我们如果能自觉地运用逆向思维,从事物的另一面去思考问题,常常会有新颖独到的发现。对一些流行的司空见惯的观点,“反过来想一想”,人扬我抑,人褒我贬;或人从正面落笔,我从反面入手;人从此地切入,我就彼处展开。这样就能标新立异,独辟蹊径。名人名言、成语警句,其中都包含着一定的哲理或警示,人们习以为常,有一种思维定势,实际上不少名言警句是就某一个角度而言的。中学生写作时,完全可以反其道而写之。

作文教学中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 篇7

一、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在作文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关键是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异心理”, 敢于用新的眼光看待所发生的一切, 对已成形的结论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

要使学生的习作不落俗套, 不走老路,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摆脱思维定势, 帮助他们确立立意角度。我曾设计了这样一道作文题:《我真想发火》。很多学生由于惯性思维没有写出一点新意, 如有个学生是这样写的:期中考试结束了, 我的成绩在班里排名第二, 语文成绩最高。下午上语文课时, 老师将我叫起, 让我读一读我写的作文, 刚上课时的丢失试卷的火气又不知从哪里冒了出来。此时, 我真想发火。还有学生写道:某人在背后说我的坏话, 说我的此次考试成绩不真实, 我知道后, 真想发火;有一次, 下着蒙蒙细雨, 我骑着车匆匆忙忙往学校赶, 不料, 与迎面一个骑着车上学的儿童相撞, 我真想发火。但有个学生却别出心裁, 写了这样一件事:中考临近, 我在家正忙着复习功课。正在我心烦意乱时, 突然, 隔壁不时传来阵阵笑声。我暗示了几次都没用, 无奈, 将家里的电脑打开, 将声音放大, 但也无济于事。我只好登门“拜访”, 不料, 敲开门, 正想发火, 几个小朋友却把我请进了屋, 原来他们正在为残疾的小朋友举行生日宴会呢。这样, “火”不但未发出来, 而且从欢声笑语中我感觉到了几分快乐:给人带来欢乐的人, 是幸福的人;助人为乐的人, 是快乐的人。事情虽小, 但材料新鲜, 内容不同凡响。通过这一次练习, 加之教师的讲评, 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明显提高, 雷同的题材也大大减少了。

二、启发求异思维心理

一个班里真正有写作欲望的学生很少, 很多学生把写作文看成是完成一项任务。学生没有写作欲望, 就写不出好文章。针对这一情况, 在作文教学中, 我注意启发学生的求异心理, 使学生产生写作欲望, 在心里有一种内在动力, 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心理。启发求异心理, 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一是启发学生观察求异。比如, 写到秋日, 有的学生看到的是“我言秋日胜春朝”的景象, 有的学生看到的却是“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二是启发学生立意求异。学生作文不是审题错误, 就是立意缺乏新意。因此, 命题时应尽量启发学生求异心理, 为学生创造一种新的意境, 去想人之所未想, 写人之所未写。例如, 在“写景抒情”的训练中, 我设置了写“冬日”这个话题。我要求学生不写肃杀凄冷的气氛, 要抒发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有的学生这样写道:“冬天是春的使者, 绿的先驱”“不经寒冬一番苦, 怎来春日百花香”“没有冬天的积雪, 就没有春天潺潺的溪流”。通过这样的反复训练, 学生的求异思维得到了锻炼, 思维渐渐进入了新的境界, 立意高远了, 作文也常有新意。

三、引导学生去想象

想象是创新的思维灵魂, 只有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学生才能飞向一个新的天地。单调的学习生活, 乏味的课外活动, 不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因此, 在作文中,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显得尤为重要。怎样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在教学中, 我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1. 恰当运用修辞方法,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比喻、拟人这些修辞手法在课文中经常出现, 也是描写时常用到的。为此在景物描写练习时, 我要求学生熟练地应用修辞方法。在一些片段练习时, 我都逐个指导学生应用修辞方法, 引导、鼓励学生尽量多用。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熟练地运用修辞, 为提高写作水平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2. 善于利用教材。

对于教材中的一些篇目, 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改写、续写, 或者对课文内容做出不同的评价。善于利用教材是指导学生写作的一种手段, 教材中的很多篇章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是写作的好材料。如改写《金色的鱼钩》《小溪流的歌》《狼》可以有不同的结果, 也是学生求异思维的体现。

3. 想象作文。

如《森林奇遇记》《我有一个愿望》《妈妈年轻的时候》等题目, 这些题目有助于激发学生创造想象, 使学生有事可说、有话可写。再如, 题目《20年后的母校》就能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写出对未来的美好希望和期盼。想象作文对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很重要。

剖析历史教学中的求异思维 篇8

一、正确处理好教学过程中双边逆向性创造思维的辩证关系

教学一致性原则是师范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小学教育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中小学各科教学或多或少都有求异思维能力方面的训练,但是不够突出,教学方法不得体。教师只有明确地认识到教学过程中双边逆向性创造思维的辩证关系,才有可能有的放矢。教师的逆向创造性思维是主体,起主导作用;学生的逆向创造性思维是客体,具有能动协调的特性。二者相互联系,互为制约,构成完整的回流思维体系,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教师的逆向性创造思维诸要素与学生的逆向创造性思维因素成正比例,潜移默化,互为反馈。教师只有大胆地追求并能动地运用求异思维教学,才能实现教育教学的良性循环。教学实践证明,教师的逆向创造思维起主导作用,只有正确处理好教学双边逆向性创造思维的辩证关系,才能卓有成效地实施并发展教育教学的求异思维。值得肯定的是,历史教学有自己的特别之处,它的内涵具有广博精深、多层次、功能的特点,正因为如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求异思维的外部环境,即它的语言美感情境。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和信息反馈。历史教学求异思维的语言应该是刺激和促使信息接受者思考的语言,应该是使信息接受者同时参与信息创造的语言。缺乏求异思维信息反馈,任何美妙的教学方法、全新的信息都不会发挥大的作用。历史教学的求异思维不仅需要有生动、形象、丰富的感性材料,而且需要学生自我逆向性创造思维的密切协同配合。

二、教学过程中双向性求异思维必须同步共振

这种同步共振包括三个层面的内涵。一是求异思维必须与求同思维同步共振。两种思维经过交融可以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复杂、深奥的问题,采用先因后果或先果后因的方法,逆推反正、同中求异便能找得最佳答案。二是要求更新历史教学的观念,促使历史教学信息的思维辐射与学生接受信息的思维聚合同步共振。三是必须透彻全面理解同步共振的内涵。不能望文生义,将同步共振错误地理解为“同行”、“滞后”或“超前”。其本意是指教师使用求异思维教学与学生自我求异思维的相互感应、积极配合、相互制约、互补反馈,得出与众不同的新思维成果。只有这样,学生在接受求异思维的训练后才能准确地把握新材料并进行思维加工,运用已获得的知识探索新知识,解决复杂的问题。

三、求异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表现为积极的创新性和大胆的

原因和结果是事物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普遍形式之一,从广义上说,因果联系仅仅“只是世界性联系的一个极小部分”,而“相互作用才是事物真正的终极原因”。学生只有掌握了事物的现象、本质和某些结论的来龙去脉,大胆地运用求异思维,于“异”中把握其个性特征,才能认识历史发展的特殊规律。我们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还在于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让学生变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跟我无关为跟我有关,开拓学生的创造思维。传统的因果联系的思维模式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处于受抑制的“休眠”状态,大大妨碍了创造思维的发展。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指出:“人的脑力劳动中最深奥的是创造,如果我们发展思维科学,那有朝一日我们就能懂得创造规律,能叫学生搞思想上的飞跃。”求异思维对问题的解答不限于一种方法或一种结论,而是向四面八方去思考,以寻找各种各样解决的方法,提出各方面大胆的设想,以求得光芒四射的智慧。求异思维常常表现为打破框框的别出心裁、超乎寻常,因而易产生标新立异的成果。大胆运用求异思维进行学术、教育科研也会获得可喜的成果。笔者在上历史课的时候有学生提出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既肯定元朝统一中国的积极意义,又赞扬文天祥的抗元斗争精神?五四运动后中国革命既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为什么又说它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不是正义的战争一定会取得胜利?这些问题的提出有很高层次的开拓求异性,是求异思维的信息反馈。笔者抓住这个契机,既给学生以知识方面的答疑,又对学生这一良好的求异思维苗头给予鼓励与进一步引导。教学不应是死板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应尽可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传统的教学观点认为后者微不足道,甚至认为只要把知识灌入学生的大脑就行了,片面地把知识当成目的,讲求“积累”知识,使之变成“不能活动”和“不能进入周转”的积压物质“贮藏在学生的记忆里”。在知识急剧增长的今天,我们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论,强调有效地发展学生创造思维,追求思维的积极性。正如列宁所言:“我们要用基本的事实知识来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

浅析新闻采写中的求异思维 篇9

1 何谓“求异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根据人的思维方式的不同, 把思维分为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两种。对求异思维的定义是:从新给的信息中产生信息;从同一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的为数众多的输出。据此, 我们对新闻采写中的求异思维可以作这样的解释:记者在思维过程中, 不依常规, 让思维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扩散, 从多方面寻找答案, 从而引出更多的信息, 探求多样性的结论。因而, 求异思维也称为发散性思维。

与此相对应的求同思维, 则是一种以集中为特征的逻辑思维。指记者在思维过程中, 将信息加以抽象, 使之朝一个方向集中、聚敛, 从而找出事物的共同点, 寻求唯一的答案、结论或规律, 也称收敛性思维。

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相反, 它最大的功能是追求与众不同, 就其本质而言, 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常常是由对现成的规范提出疑问而引起的, 往往在一般人觉得不是问题的事物上看出主要问题, 在没有现成答案的问题上找出新的答案。这种求异功能, 或者说创造性的思维品质, 对于搞好新闻采访写作十分有益。

2 求异思维的三个特点

2.1 流畅性

流畅性可以分为语词流畅性、观念流畅性、联想流畅性和表现流畅性四种。流畅是求异思维的量的指标。围绕一个基本问题, 以此为立足点, 求异量越大越好。换句话说, 在思维的起始阶段, 求异的功能能够把思路尽可能大地打开。

2.2 变通性

变通性是求异思维的较高级层次, 使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和方面扩散, 表现出极其丰富的多样性, 能使记者产生超常的构思, 提出与众不同的新思想、新观点。思维的多方面扩散, 就是求异思维变通性的表现。这种变通往往使记者获得写作灵感, 产生写作冲动。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 写作灵感的突发性与求异思维的变通性是有关系的。

2.3 独特性

求异思维的独特性, 在流畅性、变通性的基础上形成。在整个思维的过程中, 思路打不开, 在某一方向上的思考不通畅, 时时陷入迟滞的状态, 会影响思维的推进, 沿着一种思路一直走下去, 不懂得“拐弯”, 不善于变通, 往往会陷入思维的“死胡同”。流畅和变通是形成求异思维独特性的条件。大量的新闻采访写作实践也证明, 凡在报道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的记者, 大都具有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的特点。

3 求异思维的表现形式

新闻采写实践中的求异思维, 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主要有多向思维、侧向思维、逆向思维和变形思维几种。

3.1 多向思维

多向思维是求异思维最重要的形式, 表现为思维不受点、线、面的限制, 不局限于一种模式, 既可以是从尽可能多的方面去思考同一个问题, 也可以从同一思维起点出发, 让思路呈辐射状, 形成诸多系列。总之, 要充分发挥思维的活力, 使整个思维过程信息充足, 丰富多彩。多向思维最直接的效果是能避免思路闭塞、单一和枯竭。

3.2 侧向思维

侧向思维是与正向思维相比较而言的, 所谓正向思维是局限于在本领域内考虑问题、寻找解决问题办法的思维方式。侧向思维则要求把自己思考的领域与别的领域交叉起来, 并从别的领域中得到启示来解决本领域内的问题。通常所说的“类比”、“联想”就属于侧向思维范畴。

3.3 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同一个对象、同一个问题。换言之, 当你肯定什么的时候, 不妨想想能否定什么;当你站在甲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时, 不妨再站在与甲对立的乙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这样就可得到新的触发和启示, 得出新颖的结论。

3.4 变形思维

变形思维是在思考过程中, 将思维对象的形状加以改变, 使大脑得到新的触发和启示, 实现认识上的突变。常见的变形思维方式有扩大法、缩小法、分割法和添加法。

摘要:思维方式在新闻采访与写作中的作用, 越来越显得重要。求异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 呈现出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的特点, 往往能打破常规, 选择与众不同的角度, 揭示比较新鲜、深刻的主题, 取得常规思维所达不到的传播效果。其表现形式有多向思维、侧向思维、逆向思维和变形思维等, 是新闻竞争中获胜的“法宝”之一。近两年的新闻报道中, 有一种现象颇耐人寻味。当社会生活涌现某一新闻事物或新闻人物时, 众多新闻媒体往往一哄而上, “狂轰滥炸”, 将其“炒”得沸沸扬扬。有人称之为“飞蛾效应”, 将新闻媒体喻为争先恐后“扑火”的飞蛾。这些报道大多角度相似, 观点相近。只有极少数媒介独辟蹊径, 从相异甚至相反的角度组织报道, 结果在公众中的口碑更佳。

发展学生求异思维的几点尝试 篇10

一.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 敢于发表不同见解

在谈及《水调歌头》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时, 我特意问学生:“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乐, 是悲?”有的学生立即回答是“乐观。”问及理由, 说预习提示中有这样的说法。我又问全词处处写乐观吗?这时学生议论纷纷, 有个学生站起来说:“不是, 如‘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表达词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厌倦;‘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则暗示夜已深, 词人未能与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 以致不能入睡, 月能圆而人却不能团圆的悲伤;未句‘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由写离情的遗憾转至“怨恨之情”, 这是悲。除此之外, 则表现词人的乐观情感。”对学生有理有据的论述, 全班学生致以热烈的掌声。我也感到欣慰, 在肯定该同学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这首词:“词人属豪放派, 虽政治失意, 与弟多年未见, 面对明月自然有所感触, 但词人却以积极的人生态度看待眼前的景, 以最美好的祝愿‘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来表达心声, 传递感情, 可见词人遵循自然规律, 积极顺应规律, 从而表达出词人的达观人生, 故全词基调定为乐观, 理据于此。这样, 学生既理解了词人的感情, 又深化了词的主题, 也教育了学生以乐观面对人生, 笑迎人生。

因此, 作为语文教师,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鼓励学生敢于对未知事物进行探索, 最终有所发现, 敢于对书本, 对教师的问题提出疑问。切忌打消学生积极性, 有疑问, 才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 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才有了“敢于争论”的基础。要做到这点, 就需教师为课堂教学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 学生的创新欲望就会被激活, 创新见解就会涌现。

二.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多种方式解决问题

求异思维实质就是一种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 这种思维可以是正向, 可以是逆向;可以是纵向, 也可以是横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学生往往有一种惰性, 既不想思考, 也不会思考, 只习惯于听老师讲, 看书上说, 作简单机械的记忆就可。殊不知学习的过程中“疑问、求异, 创新”的重要性。在平时的考试或作文中, 学生难有鲜明的个性和主见, 总是人云亦云。针对学生的这个特点, 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就要设法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让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 用多种方法去解决问题。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我曾尝试用以下三种方法去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发展其求异思维。

1. 扩展, 通过给文章增加内容进而选择求异思维的发散点。要让学生的思维多向扩散, 不仅要注重激发他们的求异兴趣, 更关键的还在于选择好思维的发散点。对于同一问题, 让学生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上进行发散思维, 课文的重点、难点、疑点等都可以作为求异思维的发散点。例如, 在执教《范进中举》一文时, 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引导学生想象“后来范进会怎么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展开想象, 设想出许多结局, 这些结局都是从不同角度想象的, 学生的思维可以向多方面扩散。这种思维发散点是在备课时设计的, 有时根据需要, 也可以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来, 同样也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2. 缩写, 通过减少文章的内容, 发觉文章情节结构特殊安排的用意, 从而理解文章的主旨。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时, 为了让学生看清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特设置一个全新的课文情节, 即将“我”去买牡蛎见叔叔的情节去掉, 让学生思考效果有何不同。一个小小的缩写, 加深了学生对资本主义民主的理解。

上一篇:安全费用会计核算问题下一篇:浆砌石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