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教育计划

2024-08-06

合作教育计划(精选十篇)

合作教育计划 篇1

“道尔顿学校遵循的基本理念是自由与合作。所谓自由,是指让学生拥有尽可能多的自由时间和自由意志,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之下相对自由地支配学习时间、选择学习科目、选择适合他们个人的学习速度等,但这种自由并非放任自流,而是有组织有纪律前提下的自由;所谓合作,亦可称之为群体生活的互动,指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善于与他人共处的能力。这里所说的合作,也包括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合作关系,在这种合作关系中,学生是教与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助手和朋友,这种合作关系使教师和学生均得以提升和发展。道尔顿计划正是立足于激发学生身上的自立和主动精神,便于学生个性的塑造,便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才能。

道尔顿学校的训练方法包括三根独具特色的支柱:实验室(1aboratory)、研究课题或叫目标明确的功课任务(assignment)和教室(house),后者与传统意义上的“教室”概念有所不同,是指学生分成小组的系统,在这里,不同年级、不同水平的孩子们可以一起讨论学校中或世界上发生的一些事情。这是一种方式,与在实验室解决问题的小组协作方式一道,目的是增进学生的公民概念,以弥补道尔顿计划中强调个人主义的不足。

与其他许多改革者一样,海伦·帕克赫斯特强烈反对刻板、专制、以老师为中心的教育,这种旧教育模式是从19世纪传承下来的。她的计划中最惊人的革新是用实验室、代替传统的教室。在她提出的系统中,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之下接受和承担较为长期的学习任务,主要体现为每个科目一个月的学习任务。她认为,当学生了解一个月要完成什么任务后,他们将会很快学会安排他们的时间,根据他们的个人兴趣进行学习。学生不再需要听铃声按课表上课,他们可以随他们的兴趣进行某门课程的学习,他们可以在任何时候进入他们最感兴趣的实验室,在老师的帮助下与其他学生一起学习。一个实验室就是一门学科的博物馆,从每个年级的教材、教辅材料到教辅工具等应有尽有。主持实验室的教师必须是专家型教师,他(她)必须具备该门学科深厚而广博的知识基础,并为每个年级的学生提供教学辅导。学校采用学分制标示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在任何时间、以适合自己的速度来取得某一门功课的学分[1]。”

二、道尔顿教育计划合作学习方式的合理性

(一)道尔顿计划中合作的含义。

道尔顿教育计划的“合作”指的是群体生活之间的互动,使得个体与个体、群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因为互动而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道尔顿计划中合作学习的合理性。

1.合作学习产生的结果是“社会经验”。合作学习产生的“社会经验”为学生步入真正的社会生活做好铺垫。帮助学生习得社会经验是道尔顿教育计划的目标之一,合作学习方式为学生习得社会经验提供平台,学生在完成个人学习任务过程中,一定会寻求同伴和老师的帮助,在互帮互助的过程中,彼此会建立起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带给学生更多社会交往的机会,从而促进学生社会经验的产生。因此,只有当学校每个个体都建立与他人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依赖的关系时,学生的“社会经验”才会真正产生。

2.学校为合作学习创造了氛围。为了创造合作的学习氛围,学校有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学生和教师都不可以把自己孤立起来。这条不成文的规定为师生或者生生合作学习提供了保障。在他人遇到困难时,学生不能袖手旁观,因为大家相互之间对彼此有一定的责任。这个规章不是强加的,而是约定俗成。在这种潜移默化的氛围里,学校的每个成员会不自觉得践行起来,每个个体都意识到自己是社区的一员,是一个合作者,为整个社区承担一定的责任。

3.合作学习中师生角色的转变。道尔顿计划下的师生关系是合作的,教师从知识灌输者转变为建议者和指导者。教师不再是权威的代表,在学生面前,教师可以尽情展现自己的个人魅力和兴趣。这种师生关系的变化使得老师和学生都得到了自由和快乐。在这种关系中,教师对学生的天性和心理洞察更深入,学生在学会学习之后,体会着自己进步的喜悦,师生都为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努力,师生之间的这种和谐关系成为学校作为一个有生命的单位最基本的因素。

4.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道尔顿教育计划合作学习中,强调学生自学为主,合作学习为辅。学校通过提供自由的环境和提前告知学生一学年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责任感,并辅助学生养成自学的学习习惯。学生对玩游戏乐此不疲,是因为他们能清晰地估计到自己能在其中取得优胜。为了保证自己能够成功,学生的大脑会高速运行,不断权衡并吸取各方面的资源信息,克服种种困难以确保高效完成游戏任务。道尔顿教育计划认为这种机制可以运用在学校和学习上,首先,学校提供给学生自由的环境。在学习方面,不对学生进行各种管制,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以自己的方式、方法和速度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就会对自己的问题充满了兴趣和责任感,就会像玩游戏一样高效率解决问题。同时,为了引导学生自学,道尔顿教育计划让学生提前知道一整个学年的学习任务和必须达到的标准。学生就清楚地知道一学年的学习目标,从而决定自己每月和每周的学习计划和学习步骤。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任务,就会对自己需要完成的任务充满责任感,这份责任心会开发学生的各种潜力,发展学生的判断能力和个性。

5.合作学习增强学习效果。学生在完成个人的任务当中,会发现向其他从事类似项目的伙伴咨询很有益处,同伴之间或者师生之间的讨论会帮助他们澄清很多问题。为了实现各种各样的学习目标,学生会使用各种各样的学习方法解决问题,对于不利于完成学习任务的方法,学生会迅速予以抛弃,并迅速寻找能够高效完成学习任务的最佳途径。在此过程中,学生会经历或接触不同的事物,这些事物会引发学生做出各种各样的思考。这个过程帮助学生积累社会经验,而这种经验来自于个人发展和集体合作。

6.合作原则的本质是尊重学生。道尔顿教育计划合作原则的指导思想是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就是让学生自己完全做自己的主人,根据自己个人的兴趣和特长选择自己的学习科目,决定自己学习进度和学习时间;尊重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做自己的权利,尊重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方法决定自己的学习生活;尊重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的天赋和天性,开发学生的潜力,鼓励学生做真正的自己。而不是传统教育制度下,学校和老师规定了学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学习什么内容等。

7.综合教学提高学生的创造力。道尔顿计划合作原则的目标是综合教学。在这种目标的指导下,学校应该作为一个整体,像一个社区那样运作,学生应该以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来学习和生活,从而获得更多的社会经验。在课程方面,主要科目进行综合教学。也就是说,各个科目要相互联系起来进行综合教学,这样才能使知识成为一种有活力的、有益的有机整体,学生才能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有联系的知识利于学生深刻的理解并体会知识的内涵,有利于学生记忆这些知识,而不是对知识进行生吞活剥或者死记硬背。因此教师必须留意各科目之间内部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开发学生真正的创造力。

三、从道尔顿教育计划得到的启示与反思

(一)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同时,应兼顾竞争意识的培养。

道尔顿教育计划合作原则下产生的“社会经验”是从群体之间或者个体之间的合作关系中产生的,是学生在完成任务期间自己所思考、所接触、所经历到的一切积累下来的经验。这种经验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智力、情感、道德层面的发展,还可以为学生踏入社会做好准备。

但是,真正的社会环境是合作与竞争并存的社会。道尔顿合作计划中,学生仅仅深深地感受和体会到合作对自己和他人完成任务有益处,可以使群体和个体发挥各自最大的效用和潜力[2]。对于竞争带给人们的利与弊,并未涉及。竞争作为促进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不可忽视的。适度的竞争促进个体和群体不断地更新自己,在与其他个体或群体的对比当中不断发现自己的问题并迅速改正;适度竞争也会激发各个群体和个体去创造更多的前所未有的事物。

(二)多方面考虑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因素

道尔顿教育计划合作的原则是建立在学生自学习惯完全养成的条件下。虽然学校为学生营造了自由的学习氛围及明确的学习任务和目标,并且相信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会兴趣十足、负责任地完成各项任务。

然而学生是一个非常复杂充满个性的个体,他们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是复杂的,比如要是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学习不感兴趣,那么无论学校和老师运用什么样的教学计划也无法真正意义上激发这种学生的学习动机[3];从认知发展程度方面说,中小学生大部分情况下不能够真正意识到自己在干什么。玩耍是学生的天性,学生更愿意把时间放在玩耍上,各种学习任务对学生来说可能会是一种学习负担,也会带给学生一定的压力,面对这种情况,可能有些学生视压力为动力,迎难而上,某些学生对学习产生厌恶,从而草率应付各项功课的任务,那么完成任务就流于形式。

(三)注意教与学之间的平衡

道尔顿教育计划合作原则中,一方面教师从主动给学生灌输知识的角色转为帮助者和指导者。教师角色的转换解放教师,教师不用一直给学生灌输知识,也不用在学生的面前表现得高不可攀以示自己的权威,教师只需要布置好学生的学习任务,在必要时帮学生指导功课。另一方面,学生不需要被动地吸收知识,也不需要按照老师的意愿来分配自己的学习时间,而是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进度决定自己的学习步骤。

只是和教师多重角色的教育计划相比,道尔顿教育计划里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的联系显得单一化和理想化,可能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4]。在道尔顿教育计划实施当中,教师对学生的辅导大多是单独辅导,这就会出现很多学生问老师相同的问题,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对于那些性格内向、自尊心强和不敢向老师提问的孩子,他们可能会积聚很多问题,如果这些问题没法及时得到解决,有些学生可能会懈怠。另外,值得思考的是,实行这种“走班制”,学生就没有一个共同的学习团体,很多合作性的学习活动没法开展。

摘要:道尔顿教育计划秉持的基本原则是“自由”与“合作”。合作原则能够践行得益于自由原则的保障。“自由”的学习时间和相对宽泛的学习科目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可能性。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具体的学习任务带给学生强烈的责任感;在探究中,学生体会到与同伴及老师合作的益处,并不断积累着“社会经验”。

关键词:道尔顿计划,合作原则,社会经验

参考文献

[1][美]海伦·帕克赫斯特,著.陈金芳,赵钰琳,译.道尔顿教育计划.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1(1):1-2.

[2]刘涛.基于学生主体需要的合作学习——试析合作学习在实践中的困境[J].教育发展研究,2007,10:39-42.

[3]张哲人.西方教改的本土实践:“道尔顿制”在吴淞中学[J].上海教育科研,2015,01:84-87.

合作教育计划 篇2

一、项目简介:

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是由北京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新东方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发起并主办,针对家庭教育研究领域的核心问题和先进家庭教育理念的交流平台。2008年10月,新东方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在北京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家庭教育高峰论坛,论坛邀请了两岸三地近20位家庭教育研究领域的专家,围绕若干家庭教育研究领域的核心问题进行了探讨。2009年,新东方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联合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共同举办了第二届中国家庭教育高峰论坛。论坛从2009年7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就“新东方·家庭教育新思维”话题进行论文的征集工作,10月由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特聘的家庭教育专家对所有参评论文进行专业的评审并确定各奖项的获得者。11月在北京成功举行第二届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主办方邀请了所有获奖论文的作者赴京参加颁奖仪式并全程参与高峰论坛的全国活动,所有获奖论文汇编成册并进行出版发行。特邀专家还就“新东方·家庭教育新思维”进行了专题性的发言。2010年10月30日至31日,新东方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拟邀请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成为第三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的主办方,由新东方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承办此次高峰论坛。该论坛将就“中国家庭教育的探索与思考”为主题进行30日全天的发言与探讨,为了增强互动性,本的家庭教育高峰论坛另在31日增设两个分论坛,分别就“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进行论点交锋,以期针对时下“家校沟通”、“素质教育”等话题作专题探讨。

二、参与机构:

主办方: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

承办方:新东方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

协办方:北京新东方学校

三、论坛安排:

论坛主题:中国家庭教育的思考与探索

论坛地点:北京武青会议中心报告厅(30日主论坛)

北京美泉宫酒店北京厅和国际厅(31日分论坛)

参会时间: 主论坛 2010年10月30日 9:00—18:00

分论坛2010年 10月31日 9:00—12:00

四、发言嘉宾:

本次论坛将邀请大陆及香港、台湾地区家庭教育领域著名专家学者、教育界、文化界、企业界和社会知名人士出席,将就家庭教育的热点问题进行主题发言及深入探讨。目前,已确定出席的领导及专家包括:

赵忠心先生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俞敏洪老师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CEO

徐小平老师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创始人之一

王强老师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创始人之一

黄迺毓教授台湾家庭教育第一人

丘日谦先生香港前教育署督学、香港道真书院校长

陈进隆先生、谢慧燕女士台湾彩虹爱家协会创办人

王晶老师清华大学出版社研究员、北京舞蹈学院客座教授老师

拟邀请出席的领导及专家包括:

马云先生阿里巴巴集团董事长

魏书生先生中国著名教育家先生

„„„„„„„„„„„„„„„„

五、宣传目的通过与媒体合作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予以全方面、多视角、多频次的密集宣传报道,将论坛中相关主题发言、权威论点、相关课题预测等论坛成果予以宣传,深入透视与剖析目前中国家庭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和误区,给与广大家长以指引和帮助,引发全社会特别是公立学校及全国家长群体对于家庭教育问题的关注于重视,树立新东方教育品牌在“家庭教育”领域的权威度和公信力。

六、媒体合作推广思路

1、主题:

关注家庭教育,关注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

2、合作方式

为展示并传播家庭教育的先进研究理念,提升新东方家庭教育的影响力,使更多的人关注家庭教育,关注高峰论坛,由北京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联合国内20余家知名平面媒体和腾讯网,面向全国的家长、读者和网友,举行“您的家庭教育困与惑?”大型征集活动,邀请两岸三地的知名教育专家、学者和各界知名人士进行答疑解惑。是全社会提升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

3、推广计划

(一)联合举办“您的家庭教育困与惑?”主题活动。

从10月1日至10月29日开始,以**媒体、腾讯网和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三方联合主办的名义,主办“您的家庭教育困与惑?(暂定名)”主题活动。(例:在武汉即楚天都市报、腾讯网、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联合主办)对于困扰家长的家庭教育问题进行系列深度报道,以解决广大家长的疑惑与问题,同时关注新东方第三届家庭教育高峰论坛动向,了解目前两岸三地最新的家庭教育理念,帮助家长和孩子共同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2、平面媒体资源提供要求:

平面媒体教育版每周发表1篇800-1200字的以家庭教育为主题的深度报道(软文),一般篇幅为1/3版至1/2版,总篇数不少于2篇。文章主题和内容可由新东方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统一提供,也可以媒体自主采写。

 在发表家庭教育文章的同时,在平面媒体上公布网络专题和互动投票的地址。面

向市民征集家庭教育的案例和问题。在全国范围征集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家庭教育案例和问题,由国内知名家庭教育专家每周通过腾讯网采取在线视频方式,予以解答。对于特别典型的案例还将提交第三届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与来自两岸三地的专家共同分探讨,寻求解决家庭问题的方案。

 跟进报道高峰论坛动态,并对重要发言嘉宾和各地教育局领导进行专访。腾讯网将开辟第三届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专题,作为论坛信息发布和互动交流的唯

一平台。对各地征集活动进行转载和报道。

3、媒体收益

 以新东方第三届家庭教育高峰论坛合作媒体身份,参与高峰论坛宣传推广工作,并在高峰论坛会场布置、网络专题、对外宣传资料推广中予以明确体现。

合作教育计划 篇3

为了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2010年6月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提出要“回归工程”,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进行产学研合作,深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立高校与行业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产学研合作教育,又一次成为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焦点。

“产”“学”“研”作为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的三大要素,横跨经济、科技、教育三大领域。尽管分属于不同的利益主体,但是三者之间是存在内在的本质联系的。“学”的实施主体为高等院校,旨在进行已有知识和经验的传授与传承。高等教育促进学生的创新,更多的是通过已有知识的传递,促进学生在个人成长发展过程中出现具有首创意义的学习活动。“研”的实施主体为科研院所,主要职责就是进行知识的创新,通过研究开发活动发现具有历史首创意义的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产”的实施主体为行业企业,通过知识的应用,将先进的知识与技术运用到生产实践中,生产出社会大众所需求的各类产品。“产”依赖于通过“学”培养出来的专门人才和新知识、新技术的“研”发;“学”要联系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实际,同时要把前沿“研”究成果融入“学”习内容中;“研”有赖于通过“学”所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来进行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直接或间接课题。由此可见,“产”“学”“研”是相互依存、互为支撑的,唯有如此才能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创造先进生产力。

从高等教育视角看,产学研合作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及素质为目的,是一种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尽管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为了实现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经济进步等相互之间结合、协调发展,但由于“产”“学”“研”三者为独立的社会经济活动,追求目标各不相同,所以要想达到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预期目标,必须要深入分析这三个要素间的关系,并以此作为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着力点。

首先,产学研不同利益主体追求目标各不相同。“产”追求的是经济效益,实现利益最大化;“学”注重的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研”则是对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的创新。三者追求目标不同,在产学研合作教育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矛盾。

其次,课程体系的狭窄单一与实际生产环境复杂之间的矛盾。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是高校课程体系,但由于我国高校课程体系往往划分过细、综合程度较低,而生产实践环境不是按照某一学科或专业划分,往往融合了多个学科领域,具有相当的复杂性。

第三,教学的循序渐进与生产实际的重复性之间的矛盾。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形成能力。而生产则一般是要制造出大批量标准化产品,具有一定的重复性。在重复性的生产环境中,如何实现对学生循序渐进的培养,这也是产学研合作教育需要解决的矛盾之一。

第四,学生的个体特性与职业兴趣与企业实践项目统一安排之间的矛盾。学生在个人的兴趣、爱好、主观能动性、职业取向等方面都存在着个体差异,教学中提倡因材施教。然而,在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际操作过程中,都是以班级甚至以专业为单位统一安排企业实践场所和实践项目,并没有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兴趣及职业取向方面的差异。

针对产学研合作教育中存在的这四对矛盾,在我们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习实践环节安排上,还是要深入研究“产”“学”“研”三者之间的共通点及矛盾所在,创新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新模式。

首先,不同利益主体真正深入参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指南针,体现毕业生的类型、层次和主要服务面向。现在各卓越工程师入选专业都说由企业参与制定培养目标,但是企业人员的参与方式与参与程度实则良莠不齐。建议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中,企业人员不仅仅是“参与”到目标制定中,而是从一开始就真正参与到“目标”制定的研讨中。首先由企业代表详细论证本领域内各类、各层次岗位的能力需求,校企双方据此找出各类各层次岗位的通用能力、专业能力、实践能力等,共同研制培养目标。对于不同层次的高校、不同层次的企业,该培养目标应该做到具有一定的适切性和针对性。

其次,针对实践环境的复杂性,有条件的高校,要根据自身条件,有效利用学校多学科的优势,改革按照专业招生培养的做法,打破院系之间的壁垒,构建“平台 + 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按照学科大类招生并培养。“平台课程”要体现大类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共性要求,“模块课程”则要实现不同专业的个性化需求。通过进行多学科交叉的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使学生能够适应企业岗位多元化的人才要求。要注意的是,高校在实施大类招生与培养时,要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慎重而又切合实际地设置招生口径。课程体系要坚持整体优化,不能简单“做加法”,而是要通过打通并加强基础课程,扩大选修课程比重,从而体现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结合。

第三,面对重复性的生产环境,学校要在学制安排上灵活把握,实习实践也要循序渐进,教学要求螺旋上升。在很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方案中,学制采用的是“3+1”模式,学习与实践从时间上完全独立,学生缺乏学习持续改进的动力。我认为,卓越工程师专业应该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认知规律,利用校内实训平台等资源,将实习实践有机融入到学习的各个环节和阶段,实现“边学习、边实践、再学习、再实践”,建立一种不断反馈、螺旋上升的持续改进机制,使实习实践不再走马观花,而是成为人才培养的抓手和推进剂。

第四,针对学生的个体特性、职业兴趣与企业实践项目统一安排之间的矛盾,我们可以借鉴辛辛那提大学的做法。学生可以通过定期举办的企业“合作教育招聘会”,自主选择企业或工作岗位。学校或学院也要成立专门机构帮助学生分析职业兴趣与就业取向,为企业提供更为适合其需求的顶岗实习人选。同时,针对更为多样化的合作单位加强监管和过程服务,提高学生、企业双方在合作教育中的积极性。

第五,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中,不能只强调其对人才培养的教育意义,要实现互利共赢。前边已经说到,“产”“学”“研”三要素属于不同的社会活动,三者有各自的利益追求和任务目标。权益分配不当是阻碍产学研合作教育有效、持续推进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在合作过程中,要深入分析对方利益需求,从而找到合作的最佳结合点,使合作成员依据投入成本(物质投入成本和创新投入成本)分配利益,明确责权,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力求做到自愿互惠,多方共赢。

合作教育计划 篇4

自由与合作是现代教育工作者需要重视的教育原则, 主要原因有二。一方面, 现代教育推崇自由民主, 自由原则应如何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另一方面, 合作学习已存在于我国的基础教育中, 合作原则应该如何促进学生社会化。

自由原则并非是放纵或是无法无天, 也不是放任自流, 而是有组织有纪律前提下的自由原则。这种自由, 是学校给予学生在其兴趣和计划内安排学习任务的自由。 “自由就是按照自己的时间安排行动, 按照别人的时间安排行动就是束缚”, 这充分展示了道尔顿制对学生的尊重, 它提倡和尊崇人的个性发展, 认为 “随己之所欲”是自由, “随人之所欲”便是不自由。在当今社会化的背景下, 这种自由的原则是符合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

合作是道尔顿制的第二个原则。道尔顿计划的合作是 “一种群体生活的相互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既指学生在群体中受到作用, 也指学生对群体产生作用。这种合作, 要求学生角色的转型, 即让学生能在合作中增强责任感, 培养团体利益的意识; 它也要求教师角色的转型, 即让教师能够在合作原则下密切师生间以及生生间的关系与感情。合作原则也从侧面体现了对学生社会意识的培养, 这种原则比较符合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

二、道尔顿制原则的教育应用

道尔顿教育计划的自由与合作原则, 其实都指向了学生的个性化与社会化。这两大原则一定程度上与杜威 “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生长”的理念吻合, 也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学生更大范围内的个性化发展以及对社会的学习。

( 一) 自由原则的教育应用

自由的本质是不受束缚。道尔顿制是为了让每个学生本能地寻找和完成自己的任务。在我国现阶段的基础教育中, 这种自由的本质就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现阶段的 “走班制”是比较典型的在自由原则指导下的教育模式。

以中学走班制为例。北京市十一学校已经开始施行这种教学模式, 它很好的贯彻了自由原则, 也就是让每个学生按照适合他自己水平、潜能、个性的发展路线去安排学习计划, 没有受到别人的束缚, 每个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任务安排。相对于很多学校执行的那种比较死板的班级授课制, 走班制更有效地促进和激发了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走班制虽然有着自由原则的影子, 但毕竟不属于道尔顿实验室的个别教学模式, 也并非把作业看做是合同契约。因此, 走班制只是部分符合自由原则中关于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和计划, 自己支配学习时间或是学习进度。

走班制是一种对于班级授课制的个性化改进, 走班制受益于自由原则积极方面的指导。但从对比中不难发现, 道尔顿制的自由原则暴露了其明显的缺陷: 导致一些学生无法获得较为系统性的知识。学生的个人兴趣和自由学习会导致他们在知识领域和能力掌握上的参差不齐, 这对教师的集中授课造成不小的挑战。同时, 自由原则夸大了学生的自觉性, 从而导致自由的滥用。我们绝非想看到因自由原则而导致的教育质量下降的情况。

( 二) 合作原则的教育应用

合作原则的表现是学生以一定的社会角色, 处于一定的社会范围, 在社会规则的导下进行的社会活动。只有当这种社会活动的主要动机和内容是关于学生的有效学习时, 合作原则在教育中才对学生有着指导意义。现阶段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是比较典型的在合作原则指导下的教育模式。

综合实践活动是对学科课程的一种有益补充, 其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与社会进行一种有效的联系, 简言之就是促进学生的社会化。道尔顿教育计划的合作原则要求学生需要有一种社会责任感, 有一种大的社会观。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很好地以小组活动的形式让学生明白社会的合作机制。综合实践活动能有效的把自由原则与合作原则结合在一起, 让学生在其中逐渐认识到自由并非他们以为的那种为所欲为, 而是每个人需要服从群体的、社会的规则秩序, 每个人需要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理解社会自由的运转机制, 进而更好的适应社会。

虽然道尔顿制旨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但这种合作精神会不会带有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 群体内部倘若出现低效率的合作现象或是个别成员的偷工减料, 这种合作会不会导致学生对社会经验的歪曲认知? 这也是道尔顿制的合作原则暴露的缺陷。如果合作原则没有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必然会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在国内的教育现实中就会出现一些在群体内部使手腕儿、争权夺利的个体, 这绝非像帕克赫斯特所说的 “道尔顿计划的经验表明, 它对学生既有道德上的益处, 也有智力上的益处”。

三、结语

个人认为, 道尔顿制的自由与合作原则都是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社会化而提出的, 这种原则有益于学生社会性的养成, 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对于我国现行的中小学基础教育有着较为创新的指导意义, 可以在经济条件成熟且适应的地区进行分步骤、有计划的实施。

对于自由原则导致的学生无法获得较为系统性的知识, 教育工作者需要进行教育改革和探究来弥补这一缺陷。同时, 从自由原则与走班制的论述来看, 道尔顿制有着夸大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嫌疑。再次, 合作原则的局限体现在个别成员的功力主义, 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对学生通过集体进行教育。

总的来说, 教育要更好地尊重学生, 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与社会化, 这是我国基础教育必须长期树立的目标。当时代处于一种对课程考虑过多而对学生考虑过少的情况下, 学生本身就需要更自由与合作的引导, 这就需要师生的共同转型。虽然道尔顿制有其局限性, 但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应大胆将其合理成分有效运用到教育教学中, 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提升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美) 海伦·帕克赫斯特著;陈金芳, 赵钰琳译.道尔顿教育计划[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2]王晓华, 叶富贵主编.中外教育史[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317

[3]郑国民.道尔顿制教育在中国实验的启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03:48-55.

家校合作计划 篇5

一、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发挥家庭教育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特殊作用,大力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创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形成家庭、学校、社区的良性互动。我校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家长综合素质和加强家庭道德教育为重点,努力办好家长学校。广开社会育人渠道,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真正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的教育氛围。大力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和开展家庭教育理论研究,不断推进家庭教育工作向规范化、科学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二、工作要点

1、定时间、定内容,对家长进行家长学校讲座,向家长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宣传新课程改革的有关精神。

2、宣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3、宣传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帮助家长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明确为国教子的责任和义务。

4、传授家庭教育的基本知识,指导家长科学教子的方法。

5、帮助家长提高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教育水平,加强法制教育,规范家长自身的教育行为,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

6、形式多样性、开放式,提倡家长共同参与,发挥家长的主体作用,帮助家长克服“重养轻教、重智轻德、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的倾向。

7、创造条件让指导者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家长教育的方法。

8、建立一支专兼结合、功能互补、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指导者队伍。

9、充分发挥优秀家长的示范、辐射作用,积极培养家长的先进典型。

三、工作措施

1、家长委员会管理扎实有效。

2、落实“家长学校”的上课时间。

3、精心挑选“家长学校”的上课教师。

4、保证“家长学校”的学员的参与率。每次上课前一周以内,发出书面通知,并及时信息反馈,家长可提前请假或调休,保证出勤率,并加强签到和点名制度。为进一步推进家校联系,开家长会时,下发调查问卷,来了解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评价与建议。

5、采用多种形式,丰富“家长学校”的活动。

①、本学期初,根据学校工作安排及工作的连续性,周密制定好教学计划,做到有序实施。

②、按计划认真实施。能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座谈,问卷等方式来加强调查研究,进行客观分析,并将改进措施落实到以后的工作中去。③、开展咨询服务,对家长提出的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给予较好的解决或号召大家共同研讨,提高研究水平。

④、通过“家长学校”的学习,在家长中广泛征集家庭育儿经验论文,并评奖择优刊登在学校网站《家长学校》上,并积极向各专刊推荐。

6、抓好理论学习,切实提高全体教师及家长的家教理论水平。

①、每一位家长学校的教师应不断学习新理论,了解新信息,掌握新知识,形成新观念,使我们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具有时代性、前瞻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②、本学期,我们将组织家长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校事故处理意见》等,向家长宣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使家长了解当前家庭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明确新形势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了解当今的孩子有哪些迫切的需要,从而从孩子的需要出发,从家庭教育的实际出发,加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

7、抓常规管理,切实提高家长学校的办学质量。

①、继续抓各项制度的落实。在切实做到“四有”、“四定”、“两张表”的基础上,继续做好家长学校的常规工作,健全家长学校档案、奖励、考核、教学等各项制度。

②、丰富授课内容及活动形式,加强授课内容的针对性。为使家长学校的授课增强吸引力和实效性,本学期,从学生的需要、家长的需要出发丰富授课内容和活动形式。③、加强家校联系,注重信息反馈。信息的反馈将直接影响到授课的效果。家长学校的教师要密切和家长的联系,通过家访、校访、分析回执等了解授课的情况,为以后的授课改进提供依据。

8、抓课题研究,进一步提高家庭教育工作的理论水平。

四、活动安排 9月份:

1、制定家长学校活动计划;

2、与家长委员会成员取得联系,确定本学期活动安排。

3、家教课展示活动。10月份

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孩子生活在一片希望中(和家长谈谈成功教育)11月份:

1、家长优秀论文比赛。

2、家长知识讲座:安全教育系列 12月份:

1、家庭问题问卷、咨询;

2、家长育儿经验论文比赛;

3、开家长会。1月份:

1、优秀家教论文评选暨表彰。

2、总结本学期家长学校工作。

3、期末家教课展示活动。

牡丹江市东村中学政教处

合作教育计划 篇6

2015年12月12日,环球时报环球网主办的“一带一路倡议下区域经济发展新机遇”论坛在京召开。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受邀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区域经济发展新机遇论坛上发言,宋清辉在发言伊始即指出,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走得孤独,亟需与其它国家类似印度的“季风计划”战略等进行合作,此举不但有利于加速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布局,而且能够防范可能带来的政治风险。以下根据宋清辉在论坛上的发言整理。

早在10多年前我国政府就已提出 “走出去”,然而时至今日我们仍然是一个新手。据清晖智库的统计,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九成比例亏损,甚至有的血本无归、损失惨重。例如2015年11月20日,马里首都巴马科的丽笙酒店发生了一起恐怖袭击活动,当恐怖分子冲进酒店时,有三名中国企业的负责人正在餐厅就餐,还没来得及反应就被射杀身亡。虽然这次袭击并非针对中国人,因为当时酒店至少住了14个国家的旅客,恐怖分子目的是在外国游客聚集的酒店袭击以扩大事件影响。

上述的一则企业“走出去”案例说明,“一带一路”战略在海外推进的风险不容忽视。这是因为“一带一路”沿边国家和地区是极端势力从事恐怖主义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区之一,海上丝路的主干道上海盗同样很猖獗。当我们的“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项目的逐步完善,为“一带一路”沿边国家修筑了四通八达的空海航线、公路、铁路、管道以及通信网线的时候,可能也为这些恐怖主义势力提供了跨境犯罪的便利,这是中国和所有“一带一路”沿边国家需要认真应对的严峻挑战。

首先,面对恐怖主义孳生的国家,我国海外工程人员易成攻击目标,亟需提高海外安保预算。中国企业去非洲投资无非是为了帮助非洲国家发展,同时获得自己的利益。需要注意的是,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时候,有一个弱点就是喜欢在媒体上大肆宣传,这样做很容易引发恐怖分子的注意,我建议掩盖中国企业的真实身份,例如注册离岸公司等。但是,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和海外基建项目版图不断扩大,中国企业的一些人员不得不经常往来于非洲、中东、东南亚等这些存在安全隐患的国家。据不完全统计,仅仅是在非洲从事经营活动、援助工作的中国企业劳务人员总数逾百万。

中国的一些大型企业在海外的安保很薄弱,我了解到的一些民营企业甚至没有什么安保力量,即便是配有安保人员,但是在数量比例上仍难以和西方国家和公司相比。为了今后最大程度地避免中国企业人员和海外投资在海外蒙受到巨大的损失,一些有实力的大型国企或者民营企业,海外项目安保预算至少要占到项目总费用的5-10%。同时,还要视所在国家风险等级情况,随时可以派出具有军事训练技能的安保人员,以备不时之需。因为相较于项目上的巨额损失,占项目总费用的5-10%的预算不算什么,至少它确保了中国企业资金的相对安全。

其次,仅次于恐怖主义风险的是政治风险,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需要企业结合本身战略全盘考核东道国的政局稳定性、民族、宗教冲突和内乱等情况。例如2014年11月7日,墨西哥新政府突然取消中国高铁投标,2015年1月27日,希腊新政府叫停比港35年的特许经营权事件,致使中远集团8亿欧元的投入打了水漂。还有,中国“走出去”的先锋企业、“非洲最大的轨道交通承包商”——中国铁建,就曾经在其招股说明书中将海外业务风险中的政治风险列首位,包括战乱等。

上述看似都是一些偶然性事件,但是实则必然。我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在加快的同时,政治风险因素不断凸显。而政治风险的发生,往往是与中国企业缺乏国际经营经验和防范风险的意识不足以及专业人才匮乏相关。当然,最主要的是跟我国政府在企业“走出去”方面存在制度缺失有一定的关系。当中国的企业在海外遭遇不公平待遇时,政府有必要成立专门协会或者组织,通过它们支援在海外遭不公平待遇的中国企业。

此外,“一带一路”战略也正在给个人投资者带来着机遇。2015年11月14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土耳其安塔利亚会见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会见后,两国元首共同见证了关于共推“一带一路”建设的谅解备忘录,以及基础设施、进出口检验检疫等领域合作协议的签署。对中国国内的个人投资者而言,“一带一路”战略相关的股票很有可能成为慢牛标的,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高速增长,铁路基建、工程建筑、运输物流等相关概念股有望迎来投资机会。我觉得“一带一路” 中最核心的是人民币走向国际化,这为我国个人投资者顺利投资海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需要注意的是,“一带一路”战略不可能解决欧洲、亚洲或者是中国的所有问题,但他却是整个世界的投资机会,更是每个中国人的投资机遇。

另外,面对中国推出来的“一带一路”构想并取得惊人成功后,这也给我们的近邻印度带来了一些压力,印度害怕中国掌控印度洋区域,于是现在印度也将要启动“季风计划”。“季风计划”以环印度洋区域深远的印度文化影响力和环印度洋国家和地区间悠久的贸易往来历史为依托,以印度国家为主力,通过加强印度洋海域周边国家的文化联结,共同开发海洋资源等举措,促进环印度洋区域合作。

印度莫迪政府的 “季风计划”与中国政府提出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存在着巨大的对接合作和共建共享的空间。从交通运输、经贸往来的现实来看,中国外贸90%经海上运输,这里面又有近七成途经印度洋,再者是中国原油进口依存度已突破60%,2/3以上也途经印度洋。从海外投资层面来看,中印在中东、非洲等地展开能源与基建合作,说明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印度洋。若“一带一路” 和“季风计划”能够链接起来,有利于加速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布局,防范可能带来的政治风险。

合作教育计划 篇7

一、兰州工业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兰州工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针对西部地区机械类工程技术人才的实际需要, 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掌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知识, 拥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可在机械工程领域从事设计、制造、开发与研究、企业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兰州工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始终坚持办学指导思想要以服务学生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在教育教学体系中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技术创新精神为主, 坚持两条主线的整体教学思路, 坚持基于工作过程的整体教学改革设计理念。在教学中坚持素质教育要贯穿于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 并要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围绕培养目标的实现, 建设结构合理、双师素质、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立满足实践能力、职业技能培养要求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和实践教学体系。培养的学生要求具有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技术应用性人才, 建立以就业为主要杠杆的产学合作、多元投入、优胜劣汰机制。

二、兰州工业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 本专业从特色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教学改革与大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教学团队与教学名师建设等多方面开展“教学质量工程”, 形成了具有西部地方应用型高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1.根据职业岗位群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 优化教学内容, 构建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宽口径、活板块”理论课程教学体系。依据该方案, 制订了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教学计划, 将基础和通用知识构成通用课程平台, 根据不同职业岗位及工作能力的要求, 组成不同岗位方向的“活板块”专业课程板块, 以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对核心专业课程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全程实例贯穿、案例分析、生产车间和机构陈列室现场教学等工学结合的教学方法。

2.探索课程与项目并行、练学交融互动、企业实践与课堂教学结合、实践环节牵引以及基于虚拟与真实场景复合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在《CAD/CAM》课程教学中, 将多媒体教室搬进学院实验中心。老师布置CAD/CAM课程学习任务, 随堂进行现场示范教学, 学生上机进行产品造型, 编制数控加工程序, 利用软件进行程序模拟和校验, 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数据输入和数控加工实际操作。通过这种理论讲授和实际操作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使教学形式多元化, 教学过程贴近实际、贴近生产, 教学内容形象、直观, 使学生在教室中就能感受到企业的实际需要, 从而提高了学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CAD/CAM》课程教学中, 将多媒体教室搬进学院实验中心。

3.按基本知识、方法和技能训练—知识综合应用与工程能力训练—岗位实践能力训练—创新意识与科学素养培养四个模块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进行实践教学改革与“宽口径、活板块”理论课程教学体系相配套的实践教学体系采用模块式结构组织实践课程教学。 (1) 实践环节分层次实现与岗位工作过程的任务对接构建了“多层次、校内外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平台。实践教学平台分为四个层次:基本技能层、综合能力层、工程应用能力层和创新能力层。各模块分别在学院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周边企业的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单位完成。 (2) 校企合作, 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学校周边地区机械行业企业聚集的优势, 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3) 加强实践师资队伍建设。坚持“校企培养, 严格要求, 合理安排, 全面考核, 鼓励先进”的青年教师培养思路, 以校内教授传帮带与企业实训相结合, 先后与江苏台达电子公司等大中型企业建立了师资定期培训班。 (4) 积极推行第二课堂教育。鼓励学生在课外、假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各类创新设计竞赛 (数学建模、课外科技作品, 计算机应用能力、计算机设计能力) 、模型制作、社会实践等活动。

4.建立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为特征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以就业为导向, 将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需求对接, 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对接。实施“订单式”培养, 促进教学与就业零距离;坚持校企结合、工学交替、以项目带动教学, 实现教学与生产实践零距离;以岗位为目标, 鼓励顶岗实习, 实现教学与生产实践零距离;已经全面实行“双证书制”, 保证实践教学与岗位技能“零距离”。

三、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建设方案

兰州工业学院联合西门子公司成立“西门子———兰州工业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综合改革项目” (以下简称“专业综合改革项目”) 领导小组, 成员由西门子公司、学校教务处以及机电工程学院的教师共同构成。从“制度保障”、“人才培养”、“课程改革”、“师资培养”、“实训基地建设”、“西门子班级建设”等6个方面成立专项建设小组。切实加大学校对项目的资金支持和组织力度, 确保建设任务的顺利完成。

1.成立由西门子公司工程师和学院教授共同组成独立的“教学指导专家委员会”, 定期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及其他各项教学工作进行总体指导和评估。

2.定期开展联席会议, 及时了解、掌握、研究和解决项目建设工作中的具体问题, 加强合作方对项目的领导、督促和协调, 促进产学合作建设的组织实施。

3.研究制定《“专业综合改革项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改革与评估方案》, 全面深化以实践能力和专业素质为特色的课程改革。构建以技能训练、工程能力培养为主线、素质教育为基础、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教学体系, 确保工学结合、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为加强合作方对建设项目的管理, 提高投资效益, 确保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 研究制定《“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建设实施管理办法》, 明确建设目标、管理原则、组织机构与职责, 对项目实施、建设资金的界定、管理与核算、设备管理及维护费用等提出相关规定。

5.研究制定《“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建设师资培训工作实施意见》, 明确合作双方师资培训的形式和内容、时间、经费以及组织方式等。

6.在兰州工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设立“西门子—兰州工业学院PLM应用工程师”联合培养办公室, 成员由参加西门子PLM组织的“教员技术培训”的机电工程学院骨干教师担任, 负责日常人员交流、教学管理及学生管理工作。

7.以机电工程学院实验中心为依托, 建立“西门子—兰州工业学院PLM应用工程师”实训基地。以PLM软件为背景, 按照企业设计制造管理流程, 建设虚拟企业环境下的产品设计、制造、分析、管理实训平台, 开展实践教学。

8.研究制定《“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学生管理条例》, 明确参与项目的学生的日常考勤、成绩统计、奖惩助贷等相关政策;明确毕业设计的教学目的、选题要求、答辩与成绩评定以及时间安排等管理规定;明确学生顶岗实习的基本原则、组织领导、时间安排、实习管理、工作职责以及考核办法等。

四、项目实施规划, 如何与院校现有教学体系和计划相结合

1.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教研室选派三名骨干教师参加西门子PLM组织的“教员技术培训”, 并通过审核。培训后负责相关课程建设和教学。

2.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成立“西门子班”。“西门子班”的各项教学活动严格按照学校与西门子公司共同确定的人才培养方案执行。“西门子班”的学生在当年入学新生的高分考生中组织选拔, 单独分班培养。学校与西门子公司共同制定选拔标准, 选拔优秀的大四学生到公司及其推荐企业, 在企业工程师指导下顶岗实践一年, 参与公司项目并完成毕业设计。

3.西门子公司专家和兰州工业学院共同制定具有地区特色、符合西门子公司产品生命周期管理 (PLM) 应用工程师标准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立教学质量评价和监控体系;调整和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以保证学生在第四学年之前完成学校全部教学和实践环节课程, 使之满足学生能进行一年企业实习和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 (论文) 的要求。专业教研室依据企业产品设计制造的质量标准, 制定教学大纲、教学规范、考核体系与评分标准, 编制实训讲义, 与公司共同新建PLM工业自动化软件实训课程, 开发相关课程教学和实训案例。

摘要:在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大背景下, 与西门子公司合作, 制定了兰州工业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产学研结合, 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宽口径、活板块”理论课程教学体系, 建立了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为特征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 制定了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建设方案及项目实施办法。

关键词:卓越计划,产学研结合,教育模式,专业综合改革项目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工作方案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0, (5) .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教育部关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与工程技术人才培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合作教育计划 篇8

一、从援助走向合作:新世纪中非教育合作的新开端

进入21 世纪后,随着中非全面合作机制的建立,中非教育合作与交流逐渐从单向援助发展向建立全方位的双向合作与交流体系转型。2000 年10 月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标志着中非进入了全方位、机制化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时期。这种新的国际合作对建立新时期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实现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繁荣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中非合作论坛的机制框架下,中非教育合作与交流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双方根据合作论坛的基本框架制定了一系列教育合作与交流的新举措,共同推动中非教育的合作与交流机制的全面实施。其根本性转变是从单向援助走向双向交流,从政府主导走向高校主体,从短期项目转向长期合作。

中国与非洲国家的教育合作开始于1955 年的亚非“万隆会议”。我国政府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与非洲国家的合作关系。1956 年我国与埃及建立外交关系,同年我国招收4 名埃及的留学生。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家留学生项目是中非教育合作与交流历时最悠久的形式之一。我国自50 年代初期设立国家留学生项目以来,已经为非洲国家培养了数万名国家建设所需要的有用人才,而且通过中国和非洲国家的人员互动和文化交流,加深了中国和非洲国家人民间的理解和友谊,进一步提升了中非友好关系,战略意义十分重大。

进入21 世纪后,非洲国家来华留学生的规模迅速扩大。在国家留学生项目的推动下,非洲国家自费留学生的规模也快速发展。如下图所示,在2000 年至2011 年,中国共接收非洲留学生7.9 万人,其中政府奖学金生3.3 万人,占41.3%。自2005年起,非洲国家的自费留学生数超过了中国政府奖学金名额,2011 年非洲国家自费留学生数已超过政府奖学金名额的2.3 倍。这标志着中非高等教育之间不仅仅是援助与被援助之间的关系,已经发展成为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一种合作与交流关系。

中非的学生交流机制是建立在教育合作的基础上的。随着非洲国家留学生规模的迅速提升,中国逐渐成为非洲国家重要的留学目标国家之一。这一方面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逐渐扩大,另一方面也标志着中国和非洲国家高等院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方面,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和门类齐全的学科和专业体系,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大学到特色鲜明的专门院校,不少专业和学科领域在国际上居于领先地位;另一方面,非洲国家的高等院校也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非洲大陆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民族文化多样。虽然非洲的大学除南非外整体水平都不高,但非洲的高校在一些特色学科也具有较高的发展水平,如开罗大学的文化学、人类学、考古学;伊巴丹大学的医学生物学;达喀尔大学的海洋生物学、非洲学等。因此,中国和非洲国家高等院校在学科特点和发展水平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学科互补性较强,拥有较大的合作空间。中非合作论坛的合作框架与运行机制为中非高等教育领域的教育合作与交流构建了一个平台。

二、从政府主导到高校自主:“中非大学20+20 合作计划”实施的意义

2009 年,在中非合作论坛《沙姆沙伊赫行动计划(2010~2012 年)》中,中国政府明确提出加大与非洲在教育领域的合作力度,其中一个重点项目就是“中非大学20+20 合作计划”(以下简称“20+20合作计划”)。根据该合作计划的实施内容,中国选择本国的20 所重点大学(或职业教育学院)与非洲20 所大学(或职业教育学院)作为中非大学间合作的重点伙伴开展长期合作。“20+20 合作计划”项目的遴选工作重点支持中非双方合作院校已经成型的品牌项目,兼顾合作院校的专业领域和强势学科。“20+20 合作计划”的重点是推动中非合作院校在各自的优势学科、特色学科领域进行有实质性的、富有成效的合作与交流,包括联合开展科学研究、教师培训、学术访问、师生互访,共同开发课程,联合培养研究生等。鼓励双方建立长期稳定的校际合作关系,逐渐形成中非大学“一对一”的校际合作新模式。

2010 年6 月,教育部在广州召开的教育援外工作会议上正式启动“20+20 合作计划”。首批20所中国高校分别与非洲17 个国家的20 所高校结成“一对一”的合作伙伴。入选合作计划的20 所中方院校分别与非方合作院校制定了未来3 年合作规划和项目,领域涉及文理、工科、农业、职教、师范、经贸、医学、矿产和纺织等多个专业。教育部为支持中非项目高校将合作拓展为全方位、宽领域、多形式的合作,在项目经费、来华留学奖学金名额、师资培训、师生交流、孔子学院建设、汉语教师进修和汉语夏令营名额等方面,对项目高校给予政策倾斜和支持。

2011 年10 月,教育部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召开“中国—非洲大学校长论坛”,来自非洲16 个国家和中国的40 多所大学校长出席了会议,会议讨论了“中非大学未来合作前景”。参加会议的中国和非洲大学校长就如何进一步推动中非大学“20+20 合作计划”的深入开展进行了探讨。与会的合作院校校长提出,要通过“20+20 合作计划”形成中非高校合作与交流的经常性交流机制,建立中非大学之间全面合作的平台。袁贵仁部长在致辞中提出要通过“20+20 合作计划”项目的实施,推动中国高校与非洲高校建立密切的伙伴关系。双方要进一步扩大中非留学生的交流规模,推动双方高校建立长期的教师和学生双向交流机制;双方高校通过联合开展学术交流和合作,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合作领域和合作形式,促使中非高等教育交流合作迈上新台阶。

中非大学校长提出,“20+20 合作计划”的实施还可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下开展国际化的学术合作与交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认为,“中非大学20+20 合作计划”体现了南南合作的精神,是教育领域国际合作的模式创新,这种合作形式一定会对非洲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产生积极的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助理总干事唐虔则认为,中非高校之间的合作是建立在双方平等、互利、双赢基础上的,因此“20+20合作计划”不仅会进一步扩大教师和学生的交换规模,而且能够推动双方大学的教学、科研能力建设。摩洛哥穆罕默德五世大学校长瓦伊勒也表示,他们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20+20 合作计划”目前进展顺利,通过合作计划的实施,有助于摩洛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并促进双方大学的合作与交流,符合非洲和中国发展的共同利益。

“20+20 合作计划”是我国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开展国际教育发展援助的一种创新。中非“大学20+20 合作计划”项目是中非高等教育领域合作与交流的新形式,它标志着我国从对非教育援助进入中非教育合作与交流的新阶段,为中国高等学校的国际化办学开拓了新的发展领域。2012年6 月2 日,教育部在浙江师范大学召开第十次对发展中国家教育援外工作会议。教育部副部长郝平提出,要在总结以往对非教育援助与合作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整合目前实施的中非合作的资源与项目,实施更有力的战略性、整体性对非教育援助计划。因此,我们要在计划实施的基础上拓展合作的规模和领域,拓展合作的内容与形式,让合作计划的实施与“走出去”的国际化战略相结合。

三、从短期项目到长期合作:推进中非高校国际合作的政策选择

教育合作与交流是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的必要条件。2012 年的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北京行动计划”(2013 年至2015 年)提出,今后中非合作在教育领域的合作要体现“继往开来,开创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新局面”的主旨。高等院校是中非教育合作与交流的主要执行者和体现者,中非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中非教育合作与交流的发展方向。

首先,要积极搭建中非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平台,树立合作品牌。自2010 年正式启动“中非大学20+20 合作计划”以来,中非40 所高校结成了“一对一”的合作伙伴关系,开展广泛务实的合作,为中非人文交流合作树立了品牌,不断丰富了中非教育合作内涵。这一平台的建立为中非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构筑了有力的机制性保障。

根据中国和非洲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水平,中非的教育与合作首先要体现教育国际援助的精神,要以提升非洲国家高等教育的水平为基础。因此,“20+20 合作计划”的实施要充分考虑非洲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结合我国合作高校的比较优势和相关高校的专业特点,促进非洲合作高校的学科和专业建设。因此,在“20+20合作计划”项目实施中,中非合作院校在全面合作与交流的基础上,根据双方院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了各有特色和富有成效的项目合作。例如,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与纳米比亚大学在纳米比亚同华东有色投资有限公司建立联合地质实习基地。两校提出并探索了“1+1+N”的捆绑式中非高校合作新模式(其中两个“1”分别代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纳米比亚大学,“N”代表与两校产学研结合的多家企业),并与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达成合作协议。东华大学纺织学院与肯尼亚莫伊大学工学院建立了“系—系”的合作模式,推动两校在纺织服装专业的产学研合作,与企业合作为交换生提供为期3 个月的实习,开展纤维、纺织机械出口等业务专项培训。扬州大学与苏丹喀土穆大学开展“新型油料作物的选育与高产配套农艺技术推广”等多项科研合作项目。南京农业大学则在肯尼亚埃格顿大学建立“专家工作站”,双方合作建设双边科研机构,合作建设精品课程和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联合培养研究生,合作建立中肯农业培训中心等。

根据教育国际发展合作的框架分析,中非“大学20+20 合作计划”是一个具有教育援助特点的国际教育合作形式。因此,也具有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重要意义。比如,中非高等教育的校际留学项目的实施为我们开拓了非洲国家的高等教育市场,中方合作高校通过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在扩大留学生规模的同时,也探索中非联合办学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同时,中非高校在科技和人文领域的项目合作也有助于推动我国在非洲技术和产业的转移,因此应当根据“产、学、研”相结合的思路,吸引我国在非企业以及社会组织的参与,把中非科学和技术项目合作的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推动中国的企业参与非洲的产业发展。

其次,应创新体制与机制,增强中非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中非大学20+20 合作计划”第一阶段的合作已经完成,但“20+20 合作计划”项目的真正意义是要促成双方院校建立长期、稳定、深入的合作关系。要实现这一发展目标,首先,中方合作院校要提升自身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通过合作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探索在非洲建立高等教育机构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其次,通过3 年的合作试点,中方合作院校要将已经取得的点上的突破拓展至面上,要将双方合作拓宽到课程设置、合作研究等方面,开展多方位的交流和多领域的合作关系,促进双方高校共同发展。例如,北京语言大学与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联合开发的双语教材在埃及出版发行。中国农业大学与几内亚法拉那高等农艺兽医学院(ISAV/F)在“可持续农业”硕士专业基础上,与合作院校联合建立“Afri CAU———中非专家网络”,“Afri CAU”已向中国科技部提交了《南苏丹农村污水生态处理技术示范》和《中非沼气工程专项技术综合示范项目》两份项目建议书,在共同应对环境气候变化和农村环境保护、新能源开发利用等领域迈出了中非合作交流的坚实一步。华东师范大学与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大学联合成立坦桑尼亚研究中心,在非洲历史、河口海岸等领域开展广泛的合作研究。一些高校利用校际合作项目,积极拓展合作形式,在非洲国家举办高水平的专业培训。例如,南京农业大学从2008 年起,每年在合作院校埃格顿大学为非洲国家举办“农产品质量与安全高级培训班”。天津中医药大学在肯尼亚举办“非洲药用植物研究和开发高级培训班”及“非洲西医师针灸高级研修班”。这些合作为我国高校进行国际化合作办学打下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第三,以政府留学生项目为抓手,推动中国和非洲国家互认高等教育学历学位。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下,我国逐渐从一个留学生源国向留学目标国转型。根据2011 年的统计数据,我国高校的国际留学生规模已经达29.3 万,但非洲50余个国家的留学生只占7%左右,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扩大非洲留学生规模的基础是实现与非洲国家高等教育学历学位的互认。中非合作论坛后,中国大幅度增加了非洲地区政府留学生的名额,同时也带动了非洲国家自费留学生的迅速增长。在“中非大学20+20 合作计划”项目中,互派留学生是一项重要内容,除国家留学基金委确定的“中非大学20+20 合作计划”专项留学指标外,由校际合作所形成的互派留学生项目也迅速增长。中国高校接收非洲留学生的层次涵盖我国高等教育的所有层次,包括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比如,中国农业大学已经为埃格顿大学培养了8 名博士研究生,涉及农学、园艺学、动物医学等专业;浙江师范大学、苏州大学、中国外经贸大学等在“20+20 合作计划”项目的带动下,非洲国家自费留学生数量大幅增加。2011 年非洲国家的自费留学生已经达1.4 万人,比2005 年增长了10 倍,而在1990 年非洲国家到中国的自费留学生仅6 人。

合作教育计划 篇9

重要信息交流解决方案的领先供应商Intra Links今天宣布,该公司已经在微软合作伙伴计划中获得金牌认证合作伙伴资格,具备了微软独立软件开发商/软件解决方案和SOA(面向服务的架构)与商业流程的能力,这项资格认可了Intra Links的专业技术和在科技市场的影响力。作为金牌认证合作伙伴,Intra Links已经展现出运用微软技术的专业性以及可满足客户需求的公认能力。微软金牌认证合作伙伴能获得包括访问、培训和支持等一系列的广泛权益,从而拥有渠道竞争优势。

Intra Links首席执行官Andrew Damico表示:“我们很高兴在微软合作伙伴计划中获得金牌认证合作伙伴资格。这使我们能够清楚向客户宣扬我们的专业技术及与微软的关系。金牌认证合作伙伴带来的权益将促使我们继续改进为客户提供的重要信息交流产品。”

微软公司全球合作伙伴集团(Worldwide Partner Group)企业副总裁埃里森-沃森(Allison Watson)表示:“客户都希望合作伙伴能够帮他们填补技术空白,满足业务需求。要想赢得他们的信赖,企业必须能够为其长期战略技术规划提供专业的咨询与意见。微软金牌认证合作伙伴具备微软所认证的专长,同时可直接从微软获得培训与支持,能够凭借我们的技术建立积极的客户体验。今天,微软认定Intra Links为新的金牌认证合作伙伴,以此证明了其利用微软产品和技术为客户提供满意服务的专长。”

作为获得金牌认证合作伙伴资格的要求之一,Intra Links必须证明具有一项微软能力(Microsoft Competency)。微软能力旨在帮助寻求特定解决方案的客户区分出具有特定微软技术的合作伙伴。每项能力都具有一系列独特的要求和权益,可准确反映出合作伙伴为技术领域带来的特定技能与服务。

独立软件开发商/软件解决方案能力对合作伙伴为一种特定解决方案组合带来的的技能与关注进行认可。具备这一能力的微软金牌认证合作伙伴成功开发并营销过基于微软技术的套装软件。SOA和商业流程能力则面向在执行和部署可相互操作、灵活的一体化解决方案(结合信息、系统、人物和流程)方面拥有公认熟练水平的系统集成商、解决方案和服务供应商以及软件开发商。

中欧科技合作“龙计划”三期启动 篇10

曹健林在致辞中高度评价了“龙计划”在中欧科技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他表示, “龙计划”三期合作项目的启动实施, 标志着中欧遥感科技合作进入一个全新的合作阶段, 科技部将一如既往地支持“龙计划”合作实施, 并将其作为中欧双方在对地观测领域国际科技合作的一面旗帜, 凝聚更多的中欧科学家共同参与、长期合作, 长期不断地推动中欧双方在地球观测遥感应用领域合作再上新台阶。

研讨会期间, 中欧科学家就“龙计划”二期25个合作研究主题所取得的终期研究成果进行交流研讨, 并就“龙计划”三期50个研究主题的下一步工作计划进行详细部署。

上一篇:幼儿教育主题活动设计下一篇:辽宁省环渤海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