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经济发展

2024-05-25

制约经济发展(精选十篇)

制约经济发展 篇1

1. 农民没有更具法律效率的抵押物

对于市民可以拿房屋作为抵押, 而农民的房屋几乎没有抵押价值。这就暴露出一些问题, 如果说城市可以通过市场的手段获得再发展的能力, 而农村农民更多的是靠政府所谓的资助, 或者我们叫补贴, 他不能通过有效的市场机制或者手段获得再发展能力的话, 农村就不具备跟城市相同的发展能力, 那这个发展能力一个是需要政府的支持, 另外就是农民要有能够通过市场的手段获得自己需要资金的能力。

2. 农民在城市里没有基本权利保障

当农村的发展变革带来了农村居民的就业方式和基本属性的变化, 当我们看到今天大量农民以外出为他的生产方式的时候, 我们对农民属性的界定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而对他们一些基本权利保障方面是极为缺失, 一个农民在一个城市生活了很多年, 也不能真正成为这个城市的一员, 这是很关键的一个问题。

3. 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严重

经过30年的发展变革, 城乡二元结构很多矛盾和问题在逐步化解, 但我们也注意到一些矛盾在凸显, 我们应该在新的形势下高度关注这些矛盾的有效解决。

4. 农民再生产的金融支持力度不够

我们觉得解决农民的增收问题, 首先要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投入, 不管是政府对农业生产的支持、保障, 还是农民个人敢于对农业生产做更多的投入, 或者我们金融机构敢于或者能够对农业加大投入, 这个前提还要定位在支持农民扩大再生产, 如果不能这样, 就仅仅是一个概念上的要求, 或者是一个口号。

5. 农民增收的某些政策需要完善

提升农民消费能力的关键无疑是增加农民收入, 农村这个市场是生产性的消费市场, 或者是以生产性消费为主要特征的, 就是说农民基本上把它货币化的收入用来买农业物资、买粮种、买化肥等等这些东西, 所以说我们政府的着力点应该是先通过鼓励农民生产性的消费, 以增加农民增收, 再转到鼓励农民在生活上的消费。如果说我们对这种消费特征的判断能够站得住的话, 还应该看制约农村的生产消费增长的因素是什么?首先, 他本人得有钱, 就是说有没有简单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其次, 他有没有用于简单扩大再生产的资金;第三, 如果这种投入损失之后, 他能不能获得必要的补助和补偿。

6. 农民生产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很大

这是个极为突出的问题, 农业生产不光是受市场的影响, 又受自然灾害的影响, 他完全跟城市居民生活有不同的境遇, 在这种情况下, 需要通过政府和金融机构, 包括银行和保险机构, 与农民三方来实现加大对农业投入这样一个现实和长久的目标。

7. 农民取得信贷支持很难

农村金融很难突破的一个现实问题, 就是银行会担心农民拿什么来做担保、做抵押, 银行不可能像对待城市居民一样, 把农民当年的收益作为质押, 在农村银行的确很难这么去做。

8. 农村小额信贷保险覆盖狭小

小额信贷保险我们有必要大规模去推广, 但是小额信贷保险的安全是靠基层和农村信用社与农民去做沟通, 覆盖面毕竟是过于狭小的, 推进的幅度是偏小的。从某个方面来说, 小额信贷保险还可以反向去做, 拿他向保险公司买保单, 再去信用社和银行做小额信用贷款的抵押, 这些都是非常有效的方式, 但是现在银行、政府、保险机构、农村这几个层面的协调还是严重滞后的。

9. 农村信用环境亟待改善

货币部门要能够向农村贷款, 这取决于农村信用环境的改善, 而农村信用环境我们认为不是简单从立法或者道德教育上就能解决的问题。农村信用环境的改善, 首先要着眼于建立一种相互协作和保障的一种制度, 我们认为引用保险的机制对于改善农村的信用环境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是极为可行可选择的举措。这一点我们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了。保险机制的引入使农村的信用环境改善了, 这是从法律上解决不了的问题, 《物权法》在农村有一定的效应, 但它不是最有效的, 因为我们不可能拿农民的宅基地做抵押。所以说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就会使银行给农民贷款, 加大对农村的投入是极为有利的事情, 实际上保险机制的引入, 带来的是能够改善农村的信用环境, 能够扩大农村的生产型消费, 同时使农村在遇到灾害损失的时候得到充分的补偿, 这对于农村生产资金链条的不断裂, 农村生产的持续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破解土地要素制约发展经济 篇2

提高利用率和集约化水平

“越是形势复杂,越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昨天,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负责人告诉记者,我市今年要完成工业投资115亿元的目标,尽管新上项目仍受到相关要素的制约,但我市将通过实施“六法”提高“六率”,精雕“空间”,合力破解土地资源要素对发展实体经济的制约,力争在工业投资项目数量和质量上取得新突破。

实施厂房加层法,提高空间率。鼓励企业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让有条件的厂房通过加层加建,增加生产用房。

实施增容调整法,提高容积率。支持企业通过拆迁重建、改建等途径,压缩辅助设施面积,实现扩大生产性用房。

实施盘活存量法,提高利用率。加快盘活存量土地,降低“转而未供”土地数量,为促进企业投资创造条件。建立健全项目跟踪机制,降低土地闲置率,抓好后续服务,加快项目的开工建设。

实施孵化基地法,提高集约率。通过政府投入和市场化运作,建设一批标准厂房,形成小企业孵化基地,构建产业政策、人才交流、技术支撑、金融投资等平台,孵化培育一批有创业激情和创业能力的中小企业主。

实施亩产提升法,提高产出率。鼓励企业实施“低产田”改造项目,引导企业加大技改投入,不断提升技术装备水平,依靠技术更新带动内涵提升。同时,强化企业技术进步与管理提升的联系与融合,放大技改功效,带动内涵提升,提高单位土地产出率。

“硬伤”制约电信发展 篇3

不能否认中国电信的技术层面是首屈一指,上千种应用业务,固定电话老大,有线网络强劲,开始在家庭客户群普及光纤,这是很有历史性意义的。

接过CMDA手机网络后的两年多,各种手机款式辈出,已经全面第三代,目前主要以Android智能系统为主打,并且推出许多强劲实用的手机应用,如看电视、坐公车、税通、全球眼等等。

服务滞后

说到电信,不能不说它的历史背景。可能是在这个整个行业老大光辉背影地“照耀”下,电信的服务一直不能让人很满意。虽然在没有出现手机前曾经出现过一短暂的洗心革面式的调整,但现在又似乎持完全放任的态度。对于这些服务行业,如果没有服务,就像是只有用技术一条腿走路,永远都走不远。

而谈到服务,不得不说说我们整个社会服务行业的瓶颈所在。业务员素质欠佳,公司不守诚信,缺少必要的监督,这些都是导致服务行业短板的重要因素。而真正的服务除了很有礼貌外,它的核心价值是诚信、博爱、真诚的体现。很明显电信公司没有做足这三项,而想单凭垄断地位和技术的优势,以霸王条款和资费问题获得利益,更加不妥。

套餐繁多

套餐多有时候是件好事,也有时候是件坏事。因为中国电信的套餐实在太多,并且变得快,每季度一变,所以以套餐忽悠群众成为电信的主要伎俩。多,多到你看得晕,一晕就好控制,即便现在不晕,也终有一天会把用户弄晕。

霸王条款

不得不说中国电信的背景十分强大,大有“有恃无恐”之势。因此,电信方面制定出来的一些政策,也往往不经过调研和听证,一家独霸,让很多用户有苦难言。

而霸王条款的最厉害之处在于你躲不过,因为作为现在最为普遍的通信工具,谁也离不开它。无论家庭客户,或是沿街商铺,再到写字楼,最后到纳税中小企业,只要有电信的地方,就有可能出现对这种“霸王条款”压人的情况。

资费猫腻

资费问题应该是每个营运商的坏习惯和必杀技。“不求明白消费,只求冤枉消费”,可能是他们的宗旨。

而中国电信分标准资费和套餐优惠也存在着很多猫腻。不仅有的标准资费贵的吓人,还动不动就出现几个天价电话单、天价流量单,让很多用户根本摸不着头脑,有苦没处诉。

青海藏区经济发展制约因素的思考 篇4

青海藏区是长江、黄河的发源地, 境内河流众多, 水量充沛, 落差集中, 素有“江河源”之称。包括海北、黄南、海南、果洛、玉树5个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6个州, 占全国除西藏以外10个藏族自治州的60%。藏区面积69.7万平方公里, 占全省总面积的96.5%。共辖33个县 (市、行委) 、243个乡镇、1722个行政村。总人口177.1万人, 其中藏族人口91.8万人。从全国来看, 这6个州是仅次于西藏的藏族聚居区。在全国藏区总面积中, 西藏占55.7%, 青海藏区占31.7%;在全国藏区总人口中, 西藏占34.5%, 青海藏区占23%;在全国藏区的藏族人口中, 西藏占49.3%, 青海藏区占16.9%。建国前, 青海藏区仍处于自然游牧状态。建国60年来, 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是受自然条件影响, 目前, 除海西州外, 其他各州基本没有一、二、三产业, 国内生产总值主要来自于政府投资的社会公共事业。

二、青海藏区经济发展制约因素

(一) 生态环境恶劣, 农牧业生产基础薄弱

青海藏区高寒缺氧, 气候恶劣, 自然生态脆弱, 农牧业始终是在特定的高寒多灾环境和长期滞后的社会条件综合影响下进行的, 生产方式原始落后, 基础薄弱, 加之近年来地球变暖和人类不合理地开发自然资源, 青海藏区超载过牧, 把草原当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 只注重草原的经济功能, 长期忽视其生态功能, 掠夺性地利用草场、草被资源, 致使土地荒漠化面积已近15万平方公里, 占土地总面积的20%, 比解放初期扩大了2.7倍。青海省72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中, 已经有1252公顷被完全沙漠化, 潜在的沙漠化土地面积还有98万公顷, 并且还以每年13万公顷的速度增长;全省退化草场面积已达926万公顷, 其中严重退化的草场就有440万公顷, 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 草场单位面积产草量已下降50%左右。

(二) 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严重匮乏

青海藏区交通运输、邮电通信 (信息产业) 和能源设施建设与全省东部地区相比, 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交通不便, 信息不灵, 成为影响藏区投资环境、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部分乡村公路是季节性通车的简易公路, 有些村基本上无公路。大多数地区干部群众缺乏生活燃料, 主要靠捡牛粪维持, 部分乡村至今未解决照明用电。有些地区邮电通讯比较落后, 在国际互联网十分发达的今天, 不少地方传递信息仍然靠骑马, 运输物资靠牛驮。一遇大雪封山, 救灾物资运不进去, 畜产品运不出来, 危重病人得不到及时救治。

(三) 影响经济发展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

近年来, 境外民族分裂势力对青海藏区的分裂渗透活动日益加剧。群众的宗教意识根深蒂固, 宗教感情强烈, 宗教干预政治、教育、婚姻、生产的状况还不同程度的存在。另外, 青海藏区企业亏损面达50%以上, 拖欠职工工资及其他费用的情况较普遍;又由于藏族地区经济发展长期滞后, 与内地、沿海的差距日渐拉大, 部分干部和群众心理失衡, 产生一种失落感;近些年, 周边一些国家的动荡和境外敌对势力的渗透, 也对藏区的影响不可忽视。维护青海藏区的社会稳定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

(四) 资金短缺

产业结构仍以农牧业和初级产品加工为主, 缺乏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 严重影响了青海藏区加工增值效益的实现以及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机制的形成。青海藏区6州中, 除海西州因海拔相对较低, 资源相对富集, 近年来陆续有外来投资进入从事资源开发, 财力相对较好外, 其余各州因承担着长江、黄河、澜沧江等源头的生态保护任务, 经济发展缺乏条件, 财政收入规模小, 加之自然环境恶劣, 基础设施条件差, 缺少资金投入, 藏区财政收入增长乏力。

(五) 教育水平落后, 人才匮乏

青海藏区的教育水平低, 儿童入学率低, 玉树、果洛地区的儿童入学率多年来一直徘徊在20%左右;牧民群众的文盲率高达近60%;科技人才十分匮乏, 科普程度很低;有些县没有文化馆、图书馆, 广播、电视发射功率小, 覆盖程度低;缺医少药的状况十分严重, 群众就医难;职工工资福利待遇偏低, 人才派不进, 留不住。

三、克服青海藏区经济发展制约因素的思路

(一) 加大生态保护力度, 发展有机农牧业

青海藏区地处世界第三极, 特殊的气候条件, 高寒人稀的自然环境衍生出了无法替代的珍贵动植物, 为发展有机农牧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青海藏区可利用的5亿亩纯天然、无公害、无污染的草场就饲养着藏牦牛、藏绵羊2400万头 (只) 。发展有机农牧业要依靠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 政府必须加大宏观调控力度, 尽快建立有机农畜产品服务体系和质量认证体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积极引导农牧民从事具有特色的种养殖业及高原珍稀野生动物的人工繁育、驯养;扶持和发挥农牧业企业在发展有机农畜产品加工业中的作用;重点发展一批有机农牧业的龙头企业, 逐步形成企业带基地, 基地带加工, 加工带农牧户的局面, 形成一个层层增值的产业链条, 做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企业和农牧民双赢利。

(二)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地广人稀, 经济总量很小, 财力单薄, 又是影响藏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 必须把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优先发展的突出位置, 统筹规划, 先行建设, 适度超前, 加快发展, 尤其要重点发展交通、通信、能源、水利建设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建设要以公路为重点, 进一步完善公路、铁路、航空、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相结合的安全畅通的综合运输体系;通信建设重点是进一步提高青海藏区城镇通信现代化水平, 采用卫星、光纤等先进的传输手段, 改善边远地区通信条件, 提高农村牧区电话普及率;加快农村牧区邮政网络建设;积极发展宽带传输网络建设;水利建设要坚持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抗旱防洪并举的原则, 在加强现有水利设施挖潜配套和更新改造的同时, 着力搞好水利骨干工程建设;能源建设要以电站、电网和石油天然气管道建设为重点, 不断提高利用气能、电能水平, 加快电气化建设步伐, 充分利用“涩宁兰”天然气管道途经青海藏区的优势, 建设管道天然气入户工程, 扩大天然气利用能力;青海藏区城镇基础设施要以加快市政公用设施建设为重点, 超前规划, 分步实施, 加大基础设施的改扩建力度, 不断改善城市基础条件, 增强城市载体功能。

(三) 加强民族团结, 维护藏区稳定

政府在资金、政策上要加大倾斜力度, 加速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较快地提高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 解决经济方面的差距问题, 民族关系就会大改善;长期、广泛地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教育, 深入进行“两个离不开”的教育, 尊重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力;大力培养民族干部, 觉悟高、管理能力强的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政府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也是带领各族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 把宗教活动纳入宪法和法律的轨道;要坚决反对一切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 进一步加大同国内外敌对势力破坏民族关系的斗争的力度, 以杜绝和减少新情况新问题的发生, 保持安定的社会环境;加强民族立法工作, 妥善处理土地、草场、边界等纠纷, 及时疏导和化解各类矛盾, 消除不安定因素。

(四) 增加投入, 加快发展藏区经济

在积极争取中央支持的同时, 按照“四个发展”和“四区两带一线”发展战略规划纲要的要求, 一如既往地加大对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 不断增强藏区自我发展的能力, 促进藏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特别是要围绕重点项目和特色产业发展, 研究建立科学合理的推进机制, 在努力增加政府公共投入的同时, 要支持加强藏区基层政权建设和社会管理, 完善维稳经费保障长效机制;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 加强基层财政管理, 着力提高藏区财政资金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五) 大力发展民族教育, 培养各级人才

加强职业教育和在职教育, 加大对各种劳动岗位技术技能的培训, 继续抓好对农牧民的科技文化培训, 包括开办各种类型农民文化夜校、培训中心和技术学校, 普及广播、电视, 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程度和科技知识, 帮助农民脱盲脱贫;制定有效吸引人才的政策, 提高、改善科研人员的工资待遇和科研工作条件, 加速培养科技创新和学科带头人, 以及各类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 用好、留住现有专业知识人才, 减少人才外流, 建立有效的吸引人才、尊重人才、使用人才的机制, 吸引更多有各种专业知识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郑杰, 王程才.生态立省是建设和谐青海的根本[J].攀登, 2008 (6) .

[2]杨虎德.生态环境保护与青海藏区社会稳定[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2009 (2) .

制约与发展高三作文 篇5

发展与生活息息相关,它是人一生的追求,是自然的规律,是人的本能,支配着人的行为,包含了那些行为中的千情百感。一颗小小的种子。可长成遮天蔽日的参天巨木,一个步履蹒跚的婴儿,长成一个魁梧如山的男子,这种生机勃勃的成长,是我们作为人最易接触到也是最直观的发展。而从火山巨浪到万里荒原,从雄伟宫殿到高楼林立,从远古那朝不保夕的生活到我们衣食无忧的今天。这些沧海桑田的变化,也是发展。雄伟的长城,直逼云端的迪拜塔,美丽迷人的普罗旺斯。这些广为世人赞颂的风景,是发展中的点点见证,它们都是发展。从星云中稀薄微小的一粒尘埃到无边无垠的巨大恒星,也只是过是发展中微不足道的一滴。

发展是永恒不变的,是这宇宙中唯一的永恒的主题,难道我们不应该吟唱诗篇去赞颂吗!赞颂它那无法看见却又为我们规定好“道路”的神秘而又强大的力量。它是自然的规律,是逻辑的规律,是思维的规律。以发展为诗,其实更容易形成思想的共鸣,从而产生那看不见又使人陶醉的意境。

健康制约农村孩子学业发展 篇6

但是,我认为这些还不是应该被核心关注的。

问题的关键在哪里?一个经常被忽略的原因正是孩子的健康。

2008年,我们在陕西随机找了4000个学生,发现其中39%的学生贫血,这缘于没有肉吃,营养不良。最近五年,我们在山西、甘肃、青海、宁夏、四川、贵州等地调查了1.4万名学生,结果也发现34%的人贫血。据此推算,中国贫困地区有2000万名学生贫血。贫血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精力不足,妨碍孩子智力发展,这些孩子自然学习不好。

2009年,我在甘肃对2万名孩子做眼科检查,发现其中11%的人是近视,而20个近视学生只有一人有条件戴眼镜。这自然会影响学习。

在云、贵、川,我们对1700名孩子检查有无寄生虫,结果发现40%的孩子感染寄生虫,而政府尚未给这些孩子统一发放免费驱虫药。其实一年只需要为每个孩子花费2美元,寄生虫的问题就能解决。

我们还曾按照贫血率和平均成绩分成相同两组样本进行对照试验。一组进行干预,给孩子每天吃一片维生素片,后来发现,这些孩子贫血率降低了,平均成绩大幅提升,从C提高到B。

一天4毛钱的维生素片,其他什么条件都没有变,但是学生成绩大幅改善!

这是一场关于农村教育和农村孩子营养的战争,中国政府应当重视起来了。

Scott Rozelle

斯坦福大学教授,发展经济学家

制约经济发展 篇7

我国经济以GDP每年增加7% 的速度向前发展, 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但是我国最初经济发展走的是粗放型的经济道路, 资源不断被掠夺。温室效应、雾霾横行、大气质量PM2.5 超标, 每一项生态危机的出现都和我国的林业资源被破坏息息相关。在我国新中国成立的近半个世纪之内, 林业资源视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性支柱产业, 木材出口和生产为国家的经济发展贡献了不少份额, 例如我国东北林业资源的开采, 但是这样只顾经济发展的林业资源耗损也造成了林业资源不断匮乏的情况。现阶段, 我国的林业资源已经开采殆尽, 东北大片林区只剩下不可开采的观赏性森林, 尽管国家已经采取政策性措施加强林区的生态建设, 鼓励林区人民退耕还林, 多种植经济林木, 采取林区建设服务化的市场化发展, 保护林区资源。

2 林业生态建设的存在问题

我国的林业资源底子薄弱, 总量依然不足, 人均森林的占有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 人均森林的蓄积量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6;林业资源的质量也参差不齐, 和世界平均水平也存在一定差距;林业资源的储量不均衡, 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和东部的沿海地区, 西部地区储量匮乏;成材林多为初级加工, 深加工企业较少, 经营水平低下;树种单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增长和林业生态建设不相协调, 两者之间的矛盾愈见突出, 经济发展以林业资源的高消耗为代价, 森林资源和社会矛盾日渐尖锐。

3 林业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制约关系

我国的林业生态建设尚处于发展的低端时期, 林业生态建设的缓慢发展和经济发展对林业的日益增长的多种需求之间形成了矛盾综合体, 成为现阶段我国林业生态建设的主要矛盾。林业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制约的关系, 这种制约关系主要是在人们谋取经济利益的过程中, 不同的利益取向和劳动者自身的利益差异化导致的。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人们投入和消耗一定的劳动力和林业资源, 输出具有经济价值的产品, 产出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可能是负值生态效益) 。但是, 经济效益可以被劳动者在第一时间感知, 是眼前的、局部利益;生态建设产出的是生态效益, 是整体的、长远的利益, 具有积累的过程。对于不同利益取向的人们来说, 这2 种利益之间产生矛盾, 相互制约, 也就是林业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制约关系。

4 林业经济驱动发展模式

既然林业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相互限制、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 务必加深林业资源生态建设改革的步伐, 遵循“经济驱动生态, 生态保障”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规律, 构建地区性经济发展和林业建设的协调发展模式, 充分挖掘林业资源, 对林业资源进行产品的精深加工, 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将林业资源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经济发展可以依靠林业资源的多种经营模式。比如生态公益林建设下的经营模式, 在进行林业资源的协议性发展的生态建设中, 应该对生态公益林建设的制约性政策和条件适度放宽, 在保护林业资源的前提下, 加大力度发展林业的经营, 发展林粮模式、林油模式、林药模式、林菜模式、林下养殖等多种生态模式, 在限制性的条件范围内发展林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非木质森林的资源养护和利用, 进一步促进生态性公益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多重性协调发展。

林区的人们可以在退耕还林的土地上大面积种植经济林。

林业生态建设和经济的协调发展也可以借助于森林生态服务的市场化模式来完成, 主要通过生态旅游的形式实现, 由于我国很多的林业资源都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 其独特的乡土文化和生活环境为林区生态旅游奠定了基础。例如湘西凤凰古镇, 就是利用独特的森林资源和文化优势促进了当地旅游行业的发展, 妥善地处理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种关系, 实现了林业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发展。

摘要:近年来, 我国社会经济的膨胀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矛盾愈见凸显, 林业生态环境的建设关系到我国林业生态建设。现阶段, 林业生态建设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存在着直接、间接和潜在性的影响, 但是生态环境的内生力不足、生态补偿作用不足等弊端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 务必要加快我国林业生态建设环境的改革步伐, 完善系统化、整体化、综合性的生态体系建设。

关键词:林业生态建设,经济发展,制约

参考文献

[1]金旻.湘西自治州林业建设与山区发展协调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13.

[2]侯一蕾, 温亚利, 金旻.林业生态建设对山区减贫的影响研究——以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J].湖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04) :43-50.

三大瓶颈制约养殖小区发展 篇8

瓶颈一:养殖小区建设用地调节困难。2007年国土资源部和农业部联合下发了《关于促进规模化畜禽养殖有关用地政策的通知》, 使得长期困扰养殖小区建设用地的属性问题得以解决。但在实际工作中, 养殖小区的建设用地依然面临诸多操作层面的问题。其中, 养殖小区建设用地的调节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在基层农村, 由于每个农户所承包的土地较为分散, 导致养殖小区建设用地调节困难, 部分养殖小区不得不选择建在水、电、路等基础条件相对较差的偏僻地方。这样不仅增加了养殖户的资金成本, 而且落后的基础条件也制约了畜牧养殖小区进一步发展壮大。一些养殖小区由于土地因素而被迫停建设或改变规模规划, 养殖户受到损失, 干部群众发展养殖小区的积极性受挫, 一些乡镇的新农村建设工作也受到影响。

瓶颈二:资金短缺制约了养殖小区的发展。畜禽养殖业属于高风险微利产业, 而且技术要求比较高, 一些养殖户本身经济基础薄弱, 大部分资金用于圈舍等基础设施建设, 搞完了基础设施建设后因缺乏流动资金, 致使投入的设施、设备长期闲置或利用率不高, 导致投入产出不协调, 效益不好。在广大边远的农村, 一些规模不等长期闲置的养殖小区随处可见, 而有些养殖小区基本上是半拉子工程, 一个原因就是没有钱投入。即使正常进行了养殖生产, 但是在遇到养殖效益不好, 或整个市场价格下滑时, 养殖户因赔不起致使畜禽存栏量下降或空栏, 在效益好转时却不能及时挣到钱。在农村养殖小区的建设与发展上, 资金短缺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 极大地制约了农村养殖业的转型与发展。

瓶颈三:养殖小区管理不到位。个别地方对于养殖小区建设“重建轻管”, 为了完成任务, 大力宣传和鼓励建设畜牧小区, 但建成后没有及时动员养殖户进小区养殖, 缺少帮助他们实现生产良性循环的办法, 从而出现了小区畜禽存栏率和养殖户入住率极低, 甚至出现“有区无畜”现象, 造成土地和圈舍闲置浪费。在养殖技术上缺乏对养殖户的引导和培训, 管理严重缺失。众多养殖小区只是从生产方式和饲养规模上看与传统饲养不同, 而在饲养技术上并没有多大的进步。在品种选择、饲料配制、环境控制、疫病防治等方面, 许多养殖小区还是延续传统的饲养方法, 缺乏现代养殖应有的技术含量。

制约经济发展 篇9

一、山区县域的特征

山区县占我国全部县数目的43%, 丘陵县占26%, 平原县占31%。全国592个贫困县中有384个是山区县, 山区县域的共同特征是:矿产资源、旅游资源、药材资源、山林资源、特产资源等资源丰富, 但是, 在交通条件、信息技术的推广、基础设施、土地集中规模化、推进农业现代化方面, 与丘陵县和平原县相比处于劣势。

二、制约山区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极其分析

(一) 农业发展极其缓慢严重制约了山区县域经济发展

第一, 耕作方式落后, 农具大多为镰刀、锄头、耕牛等。山县域农户土地地块小而分散, (我国山区每户地块都在5片以上、人均占有量耕地0.46亩) , 无法使用现代农机。土地少的自然条件因素和土地分配方法上的人为因素严重制约了山区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

第二, 农业结构单一, 农产品附加值极低。大山阻隔、没有村农产品市场, 致使分散经营的小规模农户难以有效适应市场的动态变化, 观念里只有“种”和“卖”二字, 没有现代理念, 不不注重靠对农产品深加工、和特色经营去创收, 生产表现出较强的盲目性和趋同性, 致使农产品无比较优势, 卖不了高价。

(二) 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

第一, 人力资源没充分开发利用。基础教育知识的实用性不强和农民的地位低造成人民普遍认为“上学就是为了考大学”, 教育工作量化杠杆把教育领导和教育工作者导向到:“升学率高就是教师教育质量高、领导业绩高”。县职业教育形同虚设, 职业学校为了生源、生存, 在应试教育的大浪潮中都随波逐流, 抓升学率了。各行业都有职业继续教育培训、唯独农民没有。一句话, 中国的应试教育, 造成农民无能, 抑制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第二, 非耕地资源和森林资源开发利用不够。多数山区县域林地面积大, 但原始森林面积小, 山多是没有大树、灌木丛生的荒山野岭, 荒山、荒地、荒滩等都处于闲置状态。

(三) 政府体制、机制不够健全

第一, 山区村级政府功能严重不足, 对村经济发展几乎没起到作用。我国实行村民自治制度, 农民领导农民, 其局限性可想而知。村干部从人才极为欠缺的村民中“矮子里拔将军”选出, 他们没有多少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 工作是业余的纯行政管理工作, 工资低廉, 服务意识淡薄, 没有能力带领兴办产业、企业, 反而在自身的利益驱动下, 盘剥、挪用上级下达的各类款项用于村政务消费和自己“入囊”, 导致村级基层政府对地方经济管理的经济效应为负值。

第二, 人才引进制度有待完善。人才配置不均, 城镇多、村域少, 党政机关部门多, 经济发展技术行业少;高学历人才过少。

三、解决山区县域经济对策建议

(一) 着眼于发展现代化农业

1、用现代化的经营方式发展农业, 实行农业生产规模化、专业化、商品化生产

(1) 首先必须先改革山区的分地方法, 重新分地, 为现代化农业经营扫除最大的障碍 (例如, 以三等地为标准, 三等地1亩就按1亩分, 四等地1.1亩视为1亩, 五等地1.2亩视为1亩, 一等地0.8亩视为1亩……结合人口数分。按农户抓阄到的先后次序沿着地一个方向分。好地少得, 差地多得) , 很简单地便能公平实现土地集中连片, 解决掉现代农业发展的最大障碍。1978年的土地分配方法, 使得本就地少的山区农民的土地支离破碎。党在十七届三中全会上提出“…允许农民依法自愿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 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此政策也治不了根本。没有土地的集中连片, 现代化农机就无法运用, 种地就费力、费时、收益低。这样农民连自己的地都不愿意去种, 哪还会去租种别人的土地?又有谁愿意去承包涉及到那么多户主, 零碎的土地?有哪家农户能把分散在各个地方的七、八块地同别人互换成一连片?已经停滞了10多年的山区农业, 要重获发展, 就必须从弊端的源头入手:重新分地。

(2) 引导农民经营农业, 使农业生产商品化。长期受自然经济的影响和传统农业的束缚, 农民只是产品的生产者, 没有变成生产的经营者, 生产什么、生产多少还是习惯于遵从传统生产方式下的自然选择, 不懂对农产品深加工, 不懂得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生产安排和经营决策。政府应加以引导, 如种植反季节蔬菜、生产一些市场上相对奇缺的作物, 为“卖”而产。

(3) 建造村菜市场, 打开流通环节, 引导商品化生产。山区县域农民距城镇市场遥远, 交通费昂贵, 没有村市场, 买卖不便致使农户什么都需要种, 但费时费力低效的种植方式和蔬菜的季节性, 又不可能什么都种植, 造成很多农民守着大片土地却无菜吃。小小村菜市场的缺乏, 大大影响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限制了农民的购买力, 影响了农村的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哪里有市场, 哪里就会有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 应建立村菜市场。

2、打破小生产的自给自足的局面, 用现代化工业装备农业

(1) 引导组建农机服务公司, 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农机合作公司的建立, 能使分散闲置的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 通过市场机制得到优化配置, 实现多元化投资、企业化管理、规模化生产和市场化运行。农机合作公司带动作用大, 能改变农民一家一户小规模生产的传统意识, 改变过去广大农村粗放的生产耕作方式, 提高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 树立土地规模经营的新观念, 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2) 引导组建农协会, 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增强农民适应现代化发展的能力。农协会可发展订单农业、手工业, 能实施“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化生产模式。使农户联合起来破除阻碍市场经济发展的传统观念和习俗、结合自身优势、规范自身行为、谋求自身发展。

(3) 引导鼓励农户大力发展创建农产品深加微型企业。据统计, 目前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 都在90%以上, 其农产品加工产值, 大都是农产值的3倍以上, 从事农产品加工业的劳动力, 一般为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的6倍-8倍, 而我国上述三个指标分别为30%、80%、5%左右。是加工能力和水平太低, 制约了农产品市场的扩大, 制约了农民的收入。应引导在农村地区形成大量的微型手工加工业, 应向温州学习, 温州既无区位优势, 也没资源优势, 其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温州人千家万户办工厂, 千军万马闯市场。

(4) 农企结合, 优势互补。引进企业、土地折股量化、农民变“股民”、就地“工人化”。无工不富, 农民若与企业, 建立利益联结机制, 土地流转, 集中经营, 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农民变股民, 离土不离村, 月月领工资, 定期有假日, 住有所居, 病有所医……, 工农结合, 优势互补, 这将是最有效的发展方式。应积极引进企业, 充分发挥其在市场开拓、技术创新、资金融通、信息收集利用、农产品品牌建设、实现农业结构升级等方面的作用。

3、培养现代农民, 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武装农业

(1) 大力开发农民人力资源。农业现代化主要取决于农民的能力和素质, 一个懂得并精通运用土壤、植物、动物、机械的科学知识的现代农民, 即使在贫瘠的土地上, 也能产出丰富的食物。应全面培养农村学生, 使得被升学淘汰出局的学生, 不会成新一代有文化无没生存技能的“科盲”。应把教育和和农业相结合, 发挥职业教育的作用, 使县域今天的教育成为明天的经济。

(2) 让更多的农民特别是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年轻一代农民愿意务农。首先, 提高农产品价格、控制农业物资价格、控制流通领域的价差、给予农业物资生产企业优惠的税收政策;其次, 设立农村房屋建设规划机构, 设计节能、美观而又整体布局合理、节省土地资源的新型农村住宅。这样靠缩小农业与其他行业间的收入差距、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等来吸引年轻一代农民愿意务农。

(3) 引导“对口支援、扶贫搬迁”促使农村人口集中;建基础设施, 拓宽农民的视域。思路决定出路, 启迪民智是山区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要通过配“小网吧”、建“农家书苑”、设“农民教室”、开“农业专栏”等途径启迪民智;要使富平原村与深山村自愿“1对1”结对, 对口支援。深山农户生产队, 集体迁入富平原村, 平原村开发腾空的深山村。政府将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到人烟稀少的穷乡僻壤, 是一大浪费。“愚公移山”改为“愚公搬迁”。

4、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 不断挖掘水土气候资源的增产潜力

大力开发利用闲置、半闲置的荒山、荒地、荒滩等, 在充分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 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 不断挖掘水土气候资源的增产潜力。发掘多种创收渠道, 能够“农业损失工副业补、田地损失劳务补、种植损失养殖补”。飞播造林、种药, 发展“立体生态农业”。发展高效速生林果业、畜牧业、水产业、菌药业。荒地育苗、山里栽树、木上植菌、地里养禽、林间种药;近山多鲜果, 远山多干果, 深山养牛羊, 河滩养鸭鹅。养殖一些可伴生、序生、促生的动植物。木材、水果、干果、药材、禽类、菌类食品等等这产品等, 市场短缺现象相对突出。这种供求之间的落差必将成为一种拉动农业开发的强大势能。闲置、半闲置的自然资源与闲置、半闲置的劳动力相结合, 生产出的产品又是社会所欠缺的, 这就是农业开发的前途。这样的开发, 充分发挥地理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 紧紧围绕“菌、药、果、石、林、水”做文章, 美化了环境又治了富。

(二) 不断创新政府体制、机制

1、构建规范化的村基层领导机构

“火车跑的快, 要靠车头带”我国农民之所以贫困, 除了自身素质能力外, 与缺少高效有能力的经济发展“领头兵”、与无组织状态的发展经济有很大的关系。村民自治制度在我国资金、人才不足的年代应运而生, 在既定条件下, 曾经发挥过一定的作用, 可如今已不适应时代发展。低廉的村干部工资是可为我国节约资金, 可无为而治, 低工资之下掩盖的是高隐性收入。一方面是大量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 另一方面是发挥不了作用的农民村干部浪费着大量岗位。应清退农民村干部, 高薪养廉, 构建规范高效的村基层组织。

2、完善人才配置制度

县域缺乏哪种专业人才, 公示给报志愿的学生做参考。发挥市场经济对人力资源的调节配置作用。福利待遇要适当向农村倾斜, 调节人才流向村域。抢占人才制高点, 吸收高学历人才, 优化智力资源配置。组建“人才库”、“智囊团”和“专家网”等思想库。“思想库”的优势在于宏观与理论, 政府的优势在于微观与实践。二者结合起来, 才会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决策, 才能使“人才棋子在县域这盘棋里, 各归其位、各显神通。”

总之, 农业是山区县域的经济发展的基础, 使农业和工矿业、旅游业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以农产品加工业衔接第一、二产业, 以旅游业带动第二、三产业, 以工促农, 以城带乡, 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着力推进, 从而可实现经济腾飞。

摘要:目前, 中国存在着“三农”问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等诸多问题, 这些问题归根到底在于县域尤其是山区县域经济的发展问题, 山区县域可以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包袱”、是中国民生问题的聚焦点和聚居区。“郡县治, 天下安”山区县域经济的发展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安定大局, 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目标的实现。重点攻克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以农民增收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很多问题将迎刃而解, 也必将带来我国经济的腾飞。

关键词:山区县域,经济发展,制约因素,对策

参考文献

[1]、闫天池.中国贫困地区发展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

制约经济发展 篇10

1.1 农业结构不合理

由于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在这些年以来产生了一些变化, 使市场的需求渐渐趋向于多样化且高品质的特点, 这样就导致农业结构变得越发的不合理。然而政府即使帮助农民实施对产业结构的调整, 可是大多数的农产既没有技术支持又没有资金支持还没有相关的经验, 所以要想形成对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的。而且通过农业生产而产生的效益普遍是不高的, 所以在农村中只要有一些文化底蕴并且掌握一些相关技能的青年多数会选择用在外打工的方式出去工作却不愿留在家乡从事种植业。以至于留在农村的大多数村民普遍都是老人与妇女小孩, 而且因为村民的文化水平偏低, 所以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也不高, 如果一直都处在这种状态下的话, 会导致在农业生产方面始终陷入恶性循环中。

1.2 集体经济基础薄弱

目前多数的乡镇、村办企业普遍处于停产或倒闭的状态, 其中还会产生负债的情况, 当负债较多时, 会对乡镇或村组织的正常开展工作产生十分严重的影响。还有一些村组织在建设集体经济时前进的步伐缓慢、踌躇不前, 还没有勇气承担相应的风险, 对于集体经济的增加起不到应有的作用。长此以往还会使领导慢慢降低在村民群众当中的威信, 进而使村民们失去凝聚力。所以这也是为了使农村经济顺利发展一定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3 干部素质参差不齐

对于干部素质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目标。因为干部通常会在一些日常事务上就忙得不可开交, 这样一来对于经济建设方面所投入的时间与精力就相对很少, 甚至没有。而且目前也存在一些仅倾向于做出显性政绩的干部, 从而直接忽略对农村经济建设方面的问题。同时还有一些年龄较大且文化水平不高的干部, 他们通常在面对一些细致的工作时常常会做不好, 而自身也起不到应有的带头作用, 所应更不用说带领村民脱贫致富了, 还会常常与村民之间发生矛盾。所以为了使农村经济能够顺利发展, 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对于干部素质的问题。

1.4 村民观念落后

对于大多数村民来说, 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是村民们的普遍特点, 其中还存在着一些文盲。而村民中文化素质相对高一些的村民, 其水平也不会达到九年义务教育的层次。所以由于村民们较低的文化素质, 会直接导致其没有较强的市场意识也不会产生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而且在当前越来越复杂的市场经济面前, 村民们做不到对其进行正确的分析与深入的思考。能做的只是无主见的跟从他人进行投资。还有一种情况是, 干部即使可以为村民在外引进一些有较好发展的项目, 并且还会为村民提供较好的政策, 可通常由于村民们没有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 而使好的项目无法进行实施, 与之擦肩而过。所以, 如果能够做到提高村民整体的文化素质将会对目前农村的经济发展起到明显的改善。

2 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解决对策

2.1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当前, 对于一些常见的作物如小麦、玉米或大豆等的价格与国际市场的上价格基本是相同的, 这样一来就会缺乏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所以针对这类农产品, 要做到尽量提高其质量的基础上, 同时降低其成本, 这样才会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从而会减少由国外进口同类农产品。同时还要全面将自然条件上的优势进行彻底的利用, 将结构调整为以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为主, 以减少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 在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还要确保其优质的质量。同时要进行发展专业村经济, 使其成为加强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增加村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措施。

2.2 加强集体经济

发展并加强集体经济的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因素之一。首先要将集体经济做好, 才会有实力对农村的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工作, 进而提升农民的素质并引领农民共同走向致富之路。在整个过程中要因地制宜的结合当地的传统与环境上的特点, 针对不同的情况, 从而选择适宜的方向进行发展。

2.3 转变政府职能

由于市场经济形势的日渐不同, 政府职能也将由原有的行政管理模式向服务模式进行转变, 由原有的行政命令转变为政策的引导与协调。各级干部不但要对其有一定的认识, 还要将其进一步落实在行动上。首先要为农村的经济发展制定出各种有利的政策方针, 同时对于各级干部自身也要加强自身对思想道德的深入领会, 始终要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加强提升政治素质及文化素质的修养。

2.4 增强政府部门服务意识, 打造项目投资“绿色通道”

要将原有的政府模式向服务型模式进行转变, 力争在政务环境的建设上做出一定的突破。第一步的工作是要加强对乡级执政能力的建设。主要是其中关键的四个方面, 分别是谋划发展、对外开放、服务群众与维护稳定的能力, 做到这几点可以使农村经济得到有效快速的发展。第二步的工作是增强服务意识。乡镇政府要加强对村民的引导与扶持的工作, 通过亲自的市场调研与品种引进, 并设置完善的农产品信息发布体系, 使村民可以及时方便的了解有效的相关信息。并利用行业协会的作用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最后一步是进行阳光工程。实现对政务及村务的公开, 同时设置重大事项公示牌或采取社会听证等长期有效的新机制。

2.5 加强经济环境治理工作

对于环境建设项目要作为各乡镇与各部门的主要工作之一。然后向其它部门分发对于环境建设的任务, 并按照不同的指标设置考核分值, 这样会增加对于经济环境治理的工作力度。同时还要打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积极推动创建文明村与文明村民、和谐村与和谐家庭, 并要通过自身来起到带头模范作用, 进而提升村内的文明情况, 以达到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2.6 对村民进行科技培训

要做到为村民群众服务, 可以采用对村民进行科技方面的培训的方式。首先就要做到对农村进行相应的科技教育投资, 使用多种多样的指导方式对农民进行相关的实用技术培训。同时还要加强对农村教育体制的改革, 对于村民的职业教育也要加大培训力度, 使农民的文化水平不断上升, 并提高村民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在此过程中各个部门应做到稳定持续的增加对村民的服务经济热情, 要致力于一丝不苟的为村民增收致富而提供相应的服务。

2.7 持续创新的经营体制

上一篇:遥感影像下一篇:马铃薯丰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