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婚礼造型

2024-06-25

传统婚礼造型(精选三篇)

传统婚礼造型 篇1

一、立体造型的常用手法

1. 褶饰方式

褶饰指的是人们运用外部力量,对服装面料材质采用抽、叠、折、堆等方式对服装进行具有目的性的创作加工,使面料产生各种褶纹进而改变服装的面料肌理,使服装更加富有动感以及韵律感。因为进行创作时采用的加工方式不同,因而产生的褶纹也形式各样、丰富多彩,按其表现出的特征来划分,可分为叠褶形式、波浪褶形式、抽褶形式、垂坠褶形式等。在对婚礼服进行造型设计之中褶饰是最常见的造型手法。

2. 缝饰方式

缝饰指的是将布料本身作为设计主体,依据设计所需,在布料反面或者正面选择某种图案,通过手工方式或者机器方面进行缩缝而产生凹凸起伏、生动活泼的各式褶皱效果。因为丰富的图案,多样化的缝线手法,产生的风格和韵味也各不相同,呈现的效果也别具一格。缝饰规则可以产生整齐统一、二方或者四方连续的图案效果;缝饰不规则则可以呈现出轻松、活泼的图案效果。面积较小的缝饰通常运用于胸部或者腰部、胯部,肌理效果十分显著;面积较大的缝饰则通常主要出现在配有裙撑的婚纱之上,可以使裙子产生凹凸感极强的立体效果。

3. 编饰方式

编饰指的是用宽窄不一样的条状物或者带状物,运用编织手法或者编结手法,编成不同美感的图案纹样,与此同时呈现出疏密变化、宽窄变化、凹凸变化、连续变化等。通过编饰方式可以创造出非常特殊的纹样、特殊的质感以及特别的细节局部,通过此方式可以直接获取肌理对比带来的美感。编饰使设计在平稳中追求变化、朴质中透出优雅,使层次感以及韵律感更加突出。其材料丰富多样,或皮革、或塑料、或布料、或绳、或带等。

4. 缀饰方式

缀饰指的是面料在经过平面裁剪以后,采用折叠法、缝纫法或者粘接法等方式形成具有立体感的构成物,也可以采用现成的物品(例如羽毛、花朵、珠片、水钻等)进行装饰,经过排列重组形成具有疏密感、凹凸感、节奏感、均衡感的形式美的立体造型。将其应用于婚礼服上,可使其造型更加富有个性化及趣味性。

5. 缠绕方式

缠绕指的是把面料有规则或者无规则的在人模上进行缠绕,假如是进行规则缠绕,其形成的线条通常呈放射状且具有韵律感。假如是进行不规则缠绕其产生的线条则具有自然、生动、活泼的特征。(如图a、b)

二、西方婚礼服中立体造型设计的重要部位及实例分析

西方婚礼服通常以白色为主,其设计风格多种多样,有的性感神秘,有的天真纯洁,其基本廓型主要可以分为V型、X型、H型以及A型,婚纱风格不同其装饰部位的侧重点也不相同,颈部或者胸部位置、腰部位置、臀部位置、背部位置及下摆部分都是设计师在对婚礼服进行构思时不容忽视的重要装饰部位,依据女性身体各部位特点进行重点设计,其目在于对着装者进行锦上添花,或对其生理缺陷进行巧妙弥补,采用立体造型的设计手法使服装可以更加完美的修饰穿着者的身材。

1. 婚礼服中的重点设计部位

(1)胸部

对胸部轮廓进行设计对于西方婚礼服设计而言至关重要。对胸部进行巧妙装饰可以使其形成膨胀感、体积感,在视觉效果上同腰部的纤细感形成强烈对比,不但可以塑造出女性身体的完美曲线,还可以展现女性肩部和颈部的柔美曲线。

西方婚礼服在对胸部廓型进行有关立体装饰设计时可以利用其自身面料设计出面积较大的褶皱,或者层层叠叠的荷叶效果以此增加胸部位置的体积感以及层次感。也可以另外采用相同面料或者不一样的面料制成花朵或者蝴蝶结进行装饰,作为点睛之笔。西方婚礼服中大都会在胸部位置进行一些装饰,最常见的形式便是垂荡排列的褶裥。

(2)背部

在以前,西方婚礼服对于背部造型的设计并没有给予足够重视,设计师通常将婚礼服的正面造型作为设计重点。在选择婚纱的时候,新娘们也往往只在乎婚纱的正面是否光彩夺目,而忽视了其背后带来的风采。由于受到西式婚礼的影响,我国新娘在由父亲牵引下步入鲜花拱门期间展现给观礼人员的都是其背部,所以,对婚纱后背进行设计也日益时尚起来。传统婚纱一般采用在侧缝或后中安装隐形拉链扣合衣身,当安装后中隐形拉链时,其背部造型根据形状可划分为一字背形式、U字背形式和与V字背形式。伴随对婚礼服背部造型越来越多的重视,隐形拉链以外的各种系结物也纷纷出现在婚纱设计中。在婚礼服背部进行绑带设计也屡见不鲜。设计师也着手于设计出可以点亮新娘背部风景线的婚礼服,例如基于一字背造型进行的单肩设计;运用立体花将勾脖颈至肩背的优美线条进行勾勒;对称形式的褶裥;在背部进行垂荡设计以及进行蝴蝶结设计等。还有采用闪亮的钻饰以及精美的手工花等作为装饰进行设计,更加增添了新娘的背部风景。

2. 常见立体造型效果及相关技法实例分析

(1)胸部位置褶裥效果及其相应技法

在西方婚礼服设计中胸部是重点设计的部位,通常以褶裥形式来凸显女性胸部的丰满。例如图八所示,胸部褶裥为左右对称的规则褶裥。此款婚礼服的立体裁剪手法主要采用折叠法,然而指的注意的是,因为具有胸凸,故而褶裥在此部位不仅作为造型线还担负功能线的职责。在对胸凸部位的褶裥进行立裁时,应注意抚平布料,避免出现褶皱从而影响服装美观。

(2)背部位置垂浪效果及其相应技法

背部位置进行垂浪设计,例如图九所示。垂浪设计的立裁技法主要是对面料的布纹方向进行选取,一般情况下采用斜丝绺进行立裁。具体操作为先将面料沿斜纱方向对折,在左肩部位将面料的一个角用单针进行固定,右手将其另一角拉起来,左手放于波浪设计的最低处,将面料缓缓拉至垂浪设计的最低点,然后将面料另外一角用单针固定于右肩处,最后对垂浪造型进行整理以达到预期效果。

三、结语

在婚礼服的相关设计之中,运用了许多立体裁剪的相关手法,除省道方式、褶裥方式、分割线方式、波浪方式、垂荡方式、堆积方式等还可通过缠绕方式、编织方式、填充方式、蕾丝方式、烫钻方式、串珠方式、缝制亮片、珠钻及手工花方式等,塑造出女性柔美的身曲,形成各种风格的款式造型。将立体造型在艺术方面同技术方面的统一发挥得淋漓尽致,真正实现了“服装是人体的软雕塑”。

参考文献

[1]庹武,吴俊,张明.礼服设计中面料性能与立体造型效果[J].中原工学院学报,2 0 0 3(1).

[2]尚晓梅,陈洁,王玲玲.小礼服立体裁剪[M].东华大学出版社,2010.

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之陶瓷 篇2

关键词:传统造型艺术 传统文化 陶瓷

早在文字诞生之前,人类就已开始使用图形符号来传情达意,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样与刻绘在崖壁上的岩画刻符都记载下了人类最初对自然界的认识与理解,以及他们当时内心的希求与期盼。这些图形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变迁,随着科学技术、材料工艺的不断演进,以及与外来文化不断融合而不断的延伸衍变,从而形成了中国特有的造型艺术体系。这个造型艺术体系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精华,也传承了华夏民族特有的艺术精神。这种艺术精神传承至今,需要现代人予以发扬,并且运用到现代陶瓷艺术中。

时至今日,新思想、新观念、以及国外的各种艺术思潮的涌入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这种局面下,我们面对着一个如何认识传统造型艺术与现代陶瓷的关系的问题,也就是在我们的现代陶瓷艺术对传统造型艺术何去何从的问题。然而,继承并不意味着拘泥,几千年的文明史固然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多姿多彩的艺术宝库,但一味沉迷在传统的襁褓里,在我们的设计中单纯的奉行“拿来主义”,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将会导致民族传统艺术发展的停滞,最终只能使我们的时代留下大批的古董拷贝,而无设计可言。我们应从中国传统造型语义中吸取所需的营养,提取所需要的内容,来丰富自己的陶瓷艺术,在现代陶瓷艺术发展中注入民族传统的元素,进而以一种新的视角来传承和发扬传统造型语言。这样中国陶瓷艺术才能以干年的传统造型文化为基石,发展壮大。

陶瓷在传统造型中吸取营养

传统造型之图形演绎

纵观历史,我们会发现,从原始社会的图形、符号一直到封建社会晚期的分门别类的造型艺术,总有一些恒常的主题,而它们的表现形式,也就是它们的造型方式,却随着每个历史朝代的更替而转变,总是与当时当地的材料工艺、艺术技巧、社会风尚相适应,往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

造型就是器物存在的基本形式。器物制造的历史是随着人类的文明史推移而渐渐地发展起来的,其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之一。造型艺术是指应用一定的形、色、物质材料和点、线、面、体等手段去占用空间,创造出可视的形象,使得其和视觉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一种艺术。自人类文明开始出现的原始社会始,直至今天造型艺术皆充分地体现了人类创造物品的智慧及表现力,皆体现了造型艺术创造的历史演进进程。陶瓷制造技术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及适应的结果,是人类首次对材料的性质进行改变,将一种天然物质(泥土)转变为另一种有用材料或者器物(陶器)的最早创造性活动之一。陶瓷器品为一种占有一定立体空间的造型,就其的外观形态来说,其是由最为基本的构成要素,即点、线、面、体和空间构成的,其造型上的审美特征具体体现在形态折射出来的直观感受。其造型上的形体衔接、转折、起伏等多种变化,皆是由上述不同的基本构成要素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组合而成的,其具体的体现则为我们所见到的具体形态。

陶瓷造型的各种形态和装饰大多来源于传统造型技法,纹样。例如传统图形中最有代表性的龙的形象,就可谓朝朝有不同,代代有变化。龙纹的雏形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物中。红山文化遗物中发现了类似龙形的玉器饰物。马家窑文化遗物中发现了绘有类似龙形的彩陶壶,体态似鱼,生两爪,披鳞等等。不仅仅龙形的变化如此,中国其他有代表性的传统图形,诸如凤纹、云纹、鱼纹、涡纹等,我们都可探寻到其表现形式在各个历史时期发展演变的脉络。

现在陶瓷艺术,追溯与传统技法,在纹饰和造型手法上也会在传统造型工艺上有所承袭,以“形”的这种方式渗透到陶瓷制作的理念中,这种“形”的延伸是对原始母题的继承与延续,也是对其外在形式的衍生与拓展。然而这些纹样并没有生搬硬套外来艺术的痕迹,而是融会贯通中外文化,逐渐成为了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一部分。

传统造型之意蕴表达

对于传统纹样或造型手法的传承,历经了上千年,推陈出新中,人们之所以历代不厌其烦地反复描摹一个图形,不仅仅是因为其具有审美意义的外形,而是在这些我们看得到的图形符号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深层的象征意义,图形符号只是这些内在意义借以表达的外在方式,是“观念的外化”。这些意义最初大多源于自然崇拜和宗教崇拜,进而衍生出期盼“生命繁衍,富贵康乐、祛灾除祸”等吉祥象征意义,正是由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企盼,正是由于人们对这种“意”的执著追求,才使“形”得以代代相传,并衍生出许多旁支左系,可以说,“意”的历史延伸催生出了“形”的历史衍生。例如“日中有乌”、“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传说,人们对阳鸟图腾的崇拜,使得中国传统的乌纹有了阳鸟——朱雀——凤鸟的历史衍变;太极图中“通乎阴阳”的鱼形纹饰,在历朝历代的器具装饰中都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

无论时代如何让陶瓷艺术变得如何国际化,中国陶瓷艺术中的“瓷意”也只有这些传统的文化或者这些传统造型才能完全解读和诠释,这种传统是根深蒂固的。从图形符号的这种“形”与“意”的历史延伸与衍变,我们可以看出,每一个历史时期的陶瓷“形”的演变都不是对其原始“母题”的彻底否定,而是以新的审美观念赋予其以新的形式,从而使这些“母题”不断的丰富与拓展。也只有这种具有民族文化气息的陶瓷艺术品,才能被广泛认知,才能印上中国的烙印,而一味的描摹西方陶瓷造型艺术手去,只能丢失本土的意向,丢失了中国陶瓷的神韵与韵味。

传统造型之神的传承

虽然陶瓷的“形”在每个时期的变化往往与前一个时期大相异趣,但我们仍能感受到在这些形式多样的造型中所特有的精神气质,不论是彩陶上稚拙的鸟纹和蛙纹、青铜器上的狞厉的饕餮、还是汉代漆器上飘逸的凤纹,在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的淘洗之后,仍然承现出一种惊人的生命活力,感动着我们现代人。而这中神韵的承传来源于中国传统的造型观念,即中华民族特有的哲学观念和审美意识。

西方文化从柏拉图开始,一直是讲主客二分的,于是在西方美学中突出的特点是“以个体为美”,强调形象性、生动性、新颖性,与西方人的这种审美趣味不同的是,中国传统美学更强调的是主客统一的“整体意识”,认为万事万物都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都遵循同一个本质规律,因而中国古代的艺术家始终致力于“以整体为美”的创作,将天、地、人、艺术、道德看作一个生气勃勃的有机整体,把人的情感赋予物的形式,借物抒情,“以形写意”,“形神兼备”。

透过以上,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陶瓷艺术之于传统造型艺术,其本身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新的技术与意識观念的冲击下而不断的更新拓展,而其后陶瓷的内涵与精神则是民族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也寄托了民族形式的灵魂之所在。因此,要使中国的传统造型艺术在陶瓷艺术当中得以延伸发展,打造新的民族形式,我们因该在理解的基础上取其“形”,延其“意”,从而传其“神”。国艺术的审美精神总是强调以艺术教化人的思想和情操的宗旨。陶瓷如何传承传统造型艺术

取其“形”

在陶瓷艺术种的取其“形”自然不是简单的照抄照搬,而是对传统造型的再创造。这种在再创造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以现代的审美观念对传统造型中的一些元素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使其富有时代特色;或者把传统造型的造型方法与表现形式运用到陶瓷艺术中来,用以表达设计理念,同时也体现民族个性。在“形”的延伸这个方面,已经不乏优秀的例子,如当代陶瓷设计师谢东,她的褶皱系列陶瓷设计,就是选取了传统宣纸的纸质质感,进行提取和变换,所形成的独特的艺术作品。(如图1)

延其“意”

大家都熟知,中国陶瓷艺术之所以另世人着迷,原因在于中国传统造型背后的“意”,不论古人还是现代人,对美好事物都一样的心存向往,因而传统造型背后的吉祥意味同样适用于现代设计,适用于传达现代人的设计意念。例如台湾设计师kalkid以“爱”为信念的设计作品,应用环保回收材料开发一系列对地球友善的陶制商品创造出质感温润细致又充满想像空间的生活用品,期待透过产品让您了解我们的主张,共同凝聚爱地球的力量。这种造型背后的“意”也在人们使用或欣赏作品时,心理产生温暖的感觉。(如图2)

传其“神”

对于陶瓷艺术中“形”和“意”的沿用,可以说是对传统造型的一种浅层次的发展和提升,而一种新的民族形式的创造,是需要我们摆脱美学传统的物化表相,进入深层的精神领域去探寻的。我们只有在深入领悟传统的艺术精神、充分认识来自现代西方的各种设计思潮的基础上,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才能打造出符合新时代的民族形式,才能找到真正属于我们本民族的同时又能够为国际社会的所认同的现代设计。

结束语

论中国传统建筑造型的时代意义 篇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7-0003-01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城市的每个角落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改变,同时经济全球化的步伐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很大冲击, 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之一就是对文化的肢解, 中国社会意识形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怎样让中国传统文化重新成为一种具有凝聚力的民族形式? 本文主要从传统建筑造型研究的角度出发,浅谈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的发展与思考

关键词:传统建筑;造型;时代意义

1 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趋势

中国传统建筑造型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又该如何发展呢?在现代主义风格盛行,高楼耸立,讲求功能性的时代趋势下,中国传统建筑正在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是力求恢复传统建筑或者总结一套真正符合中国传统的设计体系一直是很多建筑师和学者努力地方向,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出现, 让这种呼声更加的强烈. 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寻求尊古的设计理念。

于是出现了“新中式”“现代中式”诸如此类的风格.. 这样的新中式很多是在现代主义简约风格的基础上,于细节中加入一些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建筑结构上也有了很大改动。例如:广州的万科第五园。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 也带动现代中式建筑的热潮。从建筑外观上看,万科第五园的设计确实是费尽心思的.也值得肯定.很多设计手法值得我们学习。但是,从它的商业性质来看,又让人质疑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现. 

2中国传统建筑的时代艺术

中国传统建筑语言包括了太多内容. 仅从艺术语言来说就包含了很多方面. 主要由建筑群体的艺术语言,建筑单体的艺术语言,也又建筑的细部装饰等方面的语言,这些极为丰富多彩,语法灵活的中国传统建筑艺术语言,是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渐累积形成的,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极为宝贵的文化遗产。

特有的建筑結构, 在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中,都是合院式布局,它的对称性、均衡性、内向型与独立性是一种空间结构的造型艺术。这种空间的划分正是几千年以来封建统治制度下的产物, 就如同当时的宗法制度一样,有尊卑之别,有高低贵贱,等级分明。在传统建筑中,人们往往能一眼判断出谁是主题,谁居其次,谁是附属,谁是陪衬,谁又仅仅是点缀.在轴线分明的建筑中,居于轴线上又居于轴线中的,绝对是建筑的主体,位列第一. 整个空间的构造主要以对称为主,不论房屋的开间欧多少,都是奇数,一、三、五、七等等,并且以中间的开间为最大,两侧开间逐渐缩小,同时以中央开间为中心对称建造. 这只是传统建筑的最基本的艺术特点,具体到不同的等级的建筑,艺术语言的表现也会有所不同,比如宫殿、寺庙、民居、官府、或私人大宅都会各具特色,甚至不同的地理环境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特色。

3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思维方式分析

想深入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内涵和历史.还需要查阅更多的资料, 上述两方面仅仅是传统建筑造型的一些表面特征, 足以让人感受到中国传统建筑造型是多么丰富的艺术语言, 

但是究竟如何使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在现代社会有所延续? 这一直是建筑师和众多室内设计师不停思索的问题, 有一点毫无疑问的是,单一的“西方化”或者“中国化”是并不现实的,在这样的社会意识形态下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延续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也并不是单纯的还原传统建筑本身的摸样,让“民族特征”转变成了“仿古风格”的同义词。但在夺回孤独风貌的的作品中也不乏佳作,以两个不同方式体现传统风格的建筑为例:

第一个是炎黄艺术馆,由于“炎黄”是中华民族史诗中的名字,而且该艺术馆位居亚运村惠中路临近一处历史悠久的宫殿,这个工程又充足的理由采用古代风格,设计师在设计思路上也并没有循规蹈矩,而是在另寻出路,他采用不对称布局,同时简化了传统建筑元素并且创造出一种具有现代感的新的抽象建筑语汇。不仅功能组织效果完美,而且与老城区的关系和谐

另一个案例是菊胡同四合院工程,老北京以四合院住宅闻名。而如今本是单户的四合院住宅往往住了十几户人家,很多四合院也面临着贪婪的开发商的破坏,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设计师探索了中国传统与现在生活的结合,保留四合院风格是为了保持传统城市空间的独特韵味,围合成院子的平房式建筑变成多层,以容纳高密度的城市人口。对于单体建筑,建筑语言被简化。这个重建工程表现出对传统生活方式的留恋,并努力在城市中创造出一种新的邻里关系

在实践中,成败皆有,最糟糕的情况是坡屋顶或其他中国建筑经典符号的滥用,最终的效果是贬低传统建筑语言,成为一种肤浅可笑的粗劣模仿。尽管这种现象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作为设计师值得反思的是设计思维模式,在中国传统的设计思维方式中,一直有“天时地利人和物宜工巧”观念,这是一个整体的认知结构模式,不可彼此割裂 .这是传统思维模式的优势。当然也存在着明显的弊端,虽然注重整体,但是也缺乏对部分的充分了解,重天,地,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但缺乏对“天”“地”“人”“物”的充分认识。作为设计师应该对中国目前所处的特殊社会形态有充足客观的认知,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较为深刻的了解, 这是最基本的素质条件,这样才能具有清晰的辨别能力,外国的不一定都是好的,吸取真正有宜于中国发展道路的经验才是最切实际的,就像沿海城市随处耸立的摩天楼。摩天楼的确是“现代”“先进”“发达”的象征,许多是国际业主对美国建筑的一种效仿,却很少考虑到中国所特有的情况,对于发展中国家,这样耗资巨大,技术支持要求严格的大工程是否真的有如此大的需求?建筑本身就可以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但是无论何种表现形式的建筑都需要结合所处的地理环境,区域文化,人文关系等等众多因素,中国传统建筑的精神延续,更需要这样谨慎周全的思考, 在不断的探究,反思,实践的过程中,中国建筑一定能在越来越复杂的局势下找到自己的定位,也会通过更好的建筑环境为人们创造出更多的愉悦,在新的世纪为世界建筑财富做出积极地贡献。

上一篇:城市生物圈下一篇:优秀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