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训院校

2024-08-27

合训院校(精选十篇)

合训院校 篇1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而提出来的, 最早起源于美国。我国于1999年由国家教育部正式部署推进全国教育信息化的工作。关于教育信息化, 我国学者普遍认为, 它是一个多层面的发展过程, 是一个以多种信息技术广泛深入地渗透到教育教学各个领域, 促使教育信息资源得到更加深入地开发和利用, 促使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并最终形成适应信息社会形态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 促使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武警部队“合训”院校教育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在武警部队“合训”院校教育中的应用。

武警部队“合训”院校教育信息化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育环境的信息化, 包括软、硬件环境;二是教员与学员的信息化, 主要是指教员与学员应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三是教育过程的信息化, 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广泛地使用信息技术, 用以完善教育过程, 实现面向信息化社会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武警部队“合训”院校信息化条件下教员的应对

(一) 转变教育观念

首先, 要确立以人的发展来促进社会发展的观念。改变以往片面强调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观, 走向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统一的教育价值观。在促进人的发展的过程中, 树立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素质教育观念。其实, 要确立多元智能理论与素质结构的人才观。把每个学员都看成有独立人格的个体, 要为每个学员的主体性发挥创造条件, 使每个学员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生动和谐的发展, 重视学员创新精神和协作精神的培养。第三, 要确立以促进学习者发展的教育质量评价观。注重综合评价, 关注个体差异, 重视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个体性、创造性以及学员的发展成长过程。同时, 新的教育观念的形成也为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 提高信息素养

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是提高教员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又称信息素质, 是指教员所具有的对信息进行识别、加工、利用、创新和管理的知识、能力及情意等基本品质的总和。它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信息知识、信息观念、信息心理等方面。具体讲, 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七种学习能力:一是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二是获取信息的能力;三是处理信息的能力;四是创造信息的能力;五是表达信息的能力;六是发挥信息的能力;七是信息协作的意识与能力。教员作为知识的传授者, 为了更好地适应教育信息化的要求, 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并把所具备的能力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去, 实现教育教学的最优化。

(三) 转变教员角色

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 教员的角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员逐渐从传统的知识的传播者、讲授者向学员的导师、意义建构的促进者以及学员学习的启发者、帮助者等多种角色转变, 其主要职能已由“教”变成“导”——引导、指导、辅导和教导。教员的大量工作也由课堂上的讲授知识变成了课前的教学过程设计、选择教学活动策略, 课中的演示导学以及课后的教学信息反馈和教学策略调整。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员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 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 即作为学员自主性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信息量的增加, 必将更加注重教员“导”的作用。

(四) 完善知识结构

出于教育信息化对武警部队“合训”院校教员提出的更新更高的要求, 教员应该在以下方面苦练“内功”, 以应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一是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教员应力求精通学科的专业知识, 深人钻研与本学科有关的知识, 做到扎扎实实, 精益求精;不要浮光掠影, 一知半解。作为教员, 要想教好书, 单凭掌握教学大纲、把教学大纲所要求的知识传授给学员是不够的。二是要有比较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各门学科的知识都不是孤立的, 教员必须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不断补充新知识。正在成长中的学员, 兴趣广泛, 思维活跃, 求知欲强。对于学员提出各种问题, 尽管教员不可能够做到都懂都会, 但教员广泛地涉猎各种知识, 就可能有效地指导学员去解决这些问题。三是要有娴熟的教育科学知识。教育科学是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由于时空的限制, 教员不可能掌握教学科学的所有知识。但至少应该掌握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的有关知识和理论。四是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随着计算机媒体和网络为主的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 教员应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 掌握在多媒体网络化教育环境下进行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培养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软件开发与设计的能力, 成为现代教育中真正的行为主体。…

武警部队“合训”院校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使武警部队“合训”院校的传统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教育被赋予了崭新的特点。武警部队“合训”院校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必将促使武警部队“合训”院校教员队伍的现代化, 教员队伍的现代化反过来又将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作为武警部队“合训”院校教员只有占据教育信息化的制高点, 才能驾驭现代教育教学, 才能适应教育信息化的时代要求。

摘要:院校信息化是武警“合训”院校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具有深刻的内涵, 它对武警部队“合训”院校教员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武警部队“合训”院校教员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提高信息素养、转变教员角色和完善智能结构, 以应对武警部队“合训”院校教育信息化对武警部队“合训”院校教员的挑战。

关键词:武警部队“合训”院校教育,信息化,教员,应对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推进教员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Z], 2002.3

[2]孙厚钊, 吴强.大胆创新勇于挑战——谈武警部队“合训”院校教员教育信息化建设[J].教育信息化, 2006.16

合训院校 篇2

摘 要:军事训练可以影响官兵的思想认知,因其本身含有的一些思想营养会直接进入官兵的思想,可以巩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具有特殊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武警“合训”院校必须针对学员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着力使学员在军事训练中树牢扎根警营、无私奉献的至尊信仰;培养学员敢于亮剑、闻战则喜的战斗意志,作风过硬、纪律严明的军人气质和持之以恒、脚踏实地的务实品质。

关键词:合训;军事训练;思想政治教育

军事训练具有特殊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把军事训练同思想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是防治‘和平病的一剂良方。军事训练不仅要为确保军队打得赢服务,还要为确保军队不变质服务。[1]武警院校“合训”学员大都处于“三观”成型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科学文化学习和军事训练是催生其综合素质深层次发展的两大引擎。面对新的形势任务, “合训”院校必须进一步挖掘这两大引擎的人才再造功能。因此,本文以武警“合训”院校应注重挖掘军事训练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为突破口,以期为相应的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一、针对“合训”学员入学多种动机并存的实际,着力在军事训练中树牢扎根警营、无私奉献的至尊信仰

从当前情形来看,武警院校“合训”学员考入军校的动机主要概括为:有的是立志投身国防和军队建设事业选择了军校,有的是受影视作品的影响选择了军校,有的是出于家庭经济或毕业就业原因选择了军校,还有的是遵从父母的意愿选择了军校。可以看出,“合训”学员既把军校当作实现人生价值的选择,也把军校当作解决后顾之忧的桥梁和手段。因此,“合训”学员入学后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通过正面的宣传教育端正入伍动机,激发对警营的热爱,树牢扎根警营、无私奉献的至尊信仰,否则其个人目标一旦实现不了,将出现尖锐的抵触情绪,更有甚者会中途退学。然而,以理论讲授为主要方式的理想信念教育由于距离学员生活比较远或者理论层次比较高,通常被学员认为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教育效果与期望值还有一定的差距。对此,军事训练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就必须肩负起打牢学员至尊信仰的神圣使命。具体来讲,在刚入学阶段的军事训练中,要让学员明白武警部队的职能使命、光荣传统、典型事迹、编制体制等基本内容,逐渐厘清思想上的模糊认识,自觉把自己的人生追求与武警部队的发展联系起来;在后期的专业训练中,要让学员逐渐认识到武警部队肩负的神圣使命、对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对武器装备或战术战法的研练认识到部队建设的差距,从内心和现实两个角度激发其扎根警营、甘于奉献的至尊信仰。

二、针对“合训”学员缺乏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着力在军事训练中培养敢于亮剑、闻战则喜的战斗意志

从生源质量上来看,“合训”学员大多是高中毕业成绩优异的青年学生,这给“合训”院校下一步的深层次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很大一部分青年学生认为在高中时候学习表现良好,而且是同龄人当中的佼佼者,入学入伍后很容易产生自满情绪,在学习和训练中抱有得过且过的思想,致使部分学员后期的文化课程成绩远远落后于优秀士兵考生。更有部分学员在入校后面对艰苦的军事训练常有畏难情绪,其训练成绩始终在低层次徘徊。究其原因,是缺乏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畏难情绪来源于对挑战的恐慌,耀眼的成绩来源于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和高昂的战斗意志。因此,在军事训练中就要通过从难、从严设置科目内容,使学员在千万次训练中实现精准,在挑战极限中追求卓越,在挑战极限中追求快乐,这不仅有利于强化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还锻造了威武雄壮、压倒一切、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磅礴气势。

三、针对“合训”学员自我约束力差的现实,着力在军事训练中培养作风过硬、纪律严明的军人气质

纵观近几年“合训”学员的成长历程可以发现,部分“合训”学员错误的认为在校期间只要将学习训练搞上去,其他的都不重要。更有甚者认为目前部队的条条框框影响了自己的发展,崇尚地方大学生自由的学习生活,致使其军人气质在临近毕业时距离和警官还有一定的差距。军人气质是外在形象与内在品质的完美集合。军人气质的核心是力量感,它是一种巨大的人格力量,对坏人有震慑力,对小人有贬斥力[2]。军人气质的塑造实际上是一个外显认知转化为内隐认知的过程,严格的军事训练是一条不可忽视的途径。因此,“合训”学员就要严格按照训练大纲的相关要求进行军事训练,不能一味的强调训练成绩而忽视了作风纪律养成和强大自我约束力的塑造,特别是在训练中遇到学员畏难、怕苦、紧张、逆反和失落等情形时,越要用严格的纪律要求和约束,使其在极度疲倦时都不忘严守纪律,加强自我约束,力争将日常的理论灌输通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内化于高度自觉之中,让严格的纪律来促使军人气质的快速突现。

四、针对“合训”学员急功近利的时代特点,着力在军事训练中培养持之以恒、脚踏实地的务实品质

急于超前发展是当前社会各界人士的一个共同点,超前发展很容易带来浮躁和急功近利。大量事实证明,越是要超前发展,越是需要静下心来踏踏实实的干好每一件事。“合训”学员虽然处在相对封闭的院校之中,但是其本质上还是属于社会的一部分,受到这方面的影响也是不可避免的。比如,部分“合训”学员认为日常的学习和训练都没必要认真对待,只需在考核前夕临时突击一下就可以了;部分“合训”学员认为人的发展是多方面的,日常学习只要及格就行,能毕业就万事大吉。这些现象的背后就是急功近利。而“合训”学员在整个干部成长历程上来看还处于打基础阶段,如果过早的有这种思想势必会影响其后续的发展。军事训练是一个人的体能、技能和智能得到充分锻炼的过程。武警“合训”院校要充分发挥其考核范围的综合性,设计各种复杂多变的训练环境,如模拟利用战场声光模拟技术,设计出逼真的实战环境,使学员在心理、体力和智力上受到饱和攻击,并对投机取巧、不守诚信或训练成绩不合格学员及时警告,必要时可淘汰出训练,让其明白要想完成考核必须脚踏实地的完成每一个考核环节,更需要日常持之以恒的训练,力争通过一种严酷、逼真、严肃的方式将这种优异的品质渗透到学员生活的每一个环节。

参考文献:

[1]年福纯. 新形势下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科学指南[M]. 北京: 军事科学出版社,2010:182.

[2]黄威,张锋,吕宗社. 信息化条件下军校学员军事素质基础培养模式探讨[J]. 价值工程.2012.03:236.

合训院校 篇3

1研究适合武警合训类院校计算机课程的创新教学模式的意义

根据武警院校合训学员人才培养方案的相关要求, 培养目标是使学员具有坚定政治信念、丰富科学文化知识、过硬军事基础素质、扎实领导管理基础、良好身体素质和心理品质[1,2]。与地方大学培养的工程技术人才的区别在于, 武警合训学员的培养更强调贴近部队实际指挥、管理和专业技术要求, 这就需要从基础知识、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等多元层面出发。2011年, 武警部队院校首次实行初级指挥生长干部“合训分流”的培养模式, 其成功与否将直接决定武警部队指挥人才队伍建设的质量[3,4]。

当前, 随着综合指挥车、一体化指挥平台、初级战术互联网等大量信息化的新装备和系统配发武警部队, 部队的信息化建设已初具规模。作为武警部队未来的基层指挥员, 武警院校培养合训学员运用先进信息装备和系统遂行反恐、维稳、抢险救灾等任务, 是提升部队信息化水平重要力量[5,6]。 计算机课程不仅是本科教育的必修课程, 更是合训学员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熟练使用信息装备及指挥信息系统的基础课程, 是培养信息化条件下高素质军事人才的主要手段之一[7]。

当前, 武警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正处于关键时期。 一方面, 计算机应用技术日新月异, 武警部队建设信息化和武器装备智能化, 对武警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 需要大力提高学员信息技术知识水平和应用技能, 以适应武警部队人才培养需要。另一方面, 计算机课程教学存在不少问题,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大学作为计算机教育起点过渡到以中小学为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起点, 部分学员有一定基础, 但由于各个地区计算机教育发展水平不同,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员缺乏计算机方面的硬件和软件培养教育。二是大部分院校的教员仍单纯依托多媒体课件, 采用传统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 导致出现学员高分低能即理论水平高而动手能力差等问题。三是对计算机课程的评价标准大多以考试成绩为主, 这种衡量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侧重考核学员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忽视了对学员独立思考能力、动手编程能力、系统开发水平的评价, 导致学员后期毕业设计缺乏知识技术储备, 走上工作岗位后也很难结合专业知识独立解决部队中的实际问题[7]。

综上所述, 传统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已不能够适应武警部队信息化建设对基层指挥人才的需求。因此, 针对武警合训学员的培养目标, 合理利用先进教学理念和相关技术, 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 探索适合信息化环境下武警学历合训院校计算机课程的创新教学模式, 对于培养具有一定信息素养、文化水平和指挥才能的新型武警合训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借助信息化条件下武警院校先进的软件设施、硬件设施、教学理念等多元教育资源, 更新武警合训类院校计算机课程教育观念, 实现教员教学策略和学员学习策略的优化, 研究适合武警合训类院校计算机课程的创新教学模式。

2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模式

1983年, 多元智能理论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 该理论已在许多学科的教学改革中得到推广应用。因此, 本文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 结合武警合训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创新教员的教学模式、学员的自主学习模式。

2.1多元教学资源优化配置

多元教学资源是指用于辅助教学活动开展和实施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资源[8,9]。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教学资源具有多元化、网络化、时代化的优势。因此, 综合考虑武警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特点和规律, 合理整合、利用多元化教学资源, 开展生动、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活动, 是提升计算机课程教学水平的前提。

2.1.1构建贴近部队实际需求的计算机课程体系

武警院校的课程体系建设必须以《武警初级指挥生长干部学历教育合训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 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 从合训学员的第一任职岗位所需知识和能力结构入手, 完善计算机课程体系, 优化教学实施计划。武警合训院校担负了武警八大警种 (即内卫、黄金、水电、交通、森林、边防、消防以及警卫) 生长干部的教学任务, 因此, 其应根据这些任务所涉及的计算机相关技术, 确定合理课程培养目标, 安排合理课程内容, 以任职需求为牵引, 根据岗位任务制定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内容制定章节目标, 以提出问题得到解答, 以归纳总结实现知识拓展, 编撰贴近武警部队实际需求、 具有武警合训特色的计算机课程相关教材和实验指导书。

2.1.2构建武警“三级网”的学习平台

充分利用武警部队综合信息管理网络 (即“三级网”) 的优势, 建立网上教学数据库和互动学习平台。1搭建网上教学数据库。以武警院校新三项工程建设和南方云计算中心建设为契机, 收集并整理与计算机课程相关的多元教学资源 (如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标准、课程实施计划、课程规划、 教学课件以及实验指导书等) , 将这些资源整合为规范数据库, 供教员相互交流、学习提升, 也为学员合理安排时间, 开展自主学习提供便利。2搭建网上答疑平台。由于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有限, 针对学生授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借助武警三级网优势, 搭建网上答疑平台。3构建MOOC的网上互动学习交流平台[10]。采用论坛交流模式, 搭建学员之间、 学员与教员之间的学习互动平台, 学员可以在论坛中通过发布帖子的方式抛出问题, 大家可以进行交流, 发表自己的见解, 最后由教员对问题进行总结。此外, 学员和教员可以在论坛上发布自己的学习心得和编程经验, 也可以上传自己的程序代码, 以供他人学习借鉴, 实现资源共享。

2.2教员的多元教学模式

根据计算机课程的特点和任务需求, 教员可以打破单纯的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 整合多元教学资源, 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相应改变, 围绕“部队需求-分析需求-解决需求-功能验证-经验总结”这一主线进行课程设计。

2.2.1参与部队调研, 培养学习兴趣

当前, 武警合训院校培养的本科学员, 具备了一定计算机操作能力, 但由于缺乏对部队实际任务需求、装备使用和维护等情况的了解, 片面认为计算机课程的学习不能满足将来部队任职需要, 导致了大多数学员对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高。为此, 教员应更多为学员创造深入部队调研的机会, 认真分析、及时归纳总结当前部队信息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并选取其中的典型案例进行讲解, 通过案例提高学员对计算机课程的重视程度。将学员对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兴趣, 成功转化为对计算机知识学习的兴趣, 化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式学习。

2.2.2参与课题研究, 培养求解过程

在传统教学方法中, 教员只侧重对计算机理论知识的讲授, 内容枯燥、不生动、不具体, 导致学员学习难度加大, 理解程度不深, 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不高。即使部分学员在平时或者期末考核中的成绩较为理想, 但一旦遇到部队实际问题, 就无所适从, 缺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1]。 因此, 教员可以借助下连当兵、代职锻炼、军民融合办学等机会, 总结提炼部队在日常训练和执勤中存在的问题, 依托学院级、省部级及国家级课题立项, 争取经费支持, 吸引学员加入课题研究, 同时, 将典型问题的求解过程引入课堂, 让学员参与讨论交流, 以实践经验促进理论教学, 增强整体学习效果, 培养学员针对部队工程实际“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2.2.3拓宽教学方式, 设置多级实验

与其他课程相比, 计算机课程更加侧重对实验的教学, 教员可根据学员计算机技术掌握情况, 丰富传统单一的实验教学模式, 规划并完善适应各年级学员的多层级实验课程。 第一层级为基础实验, 实验内容包括计算机硬件基础、电脑组装和维修、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等, 主要培养目标是使学员了解计算机组成及工作基本原理;第二层级为综合性实验, 主要包括设计型和研究型实验, 以部队训练及执勤任务的需求为牵引, 抛出问题, 指导学员针对问题查阅文献、归纳总结、分析问题、制定方案、开展设计, 培养学员独立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层级为借助国家级、省级、 市级等程序设计竞赛, 为学员参与比赛提供场所和资金支持, 积极组织学员开展第二课堂的创新活动, 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

3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计算机课程考核方式

武警院校合训学员的培养目标和计算机课程教学的特点, 决定了考核方式与地方院校或解放军院校有所区别, 要求学员了解计算机相关基础知识, 具备一定信息素养, 能较快掌握部队配发的信息化装备使用方法、熟悉武警综合信息网的运行和维护方式等。显然, 传统依靠理论考试的教学考核评价方式, 不能完全反映学生对基础知识和警用信息化装备掌握程度。因此, 需要从教员的讲授、学员的学习、部队实际需求、岗位任职需要等多元角度, 制定合理有效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3.1设计多元考核对象, 完善整体评价机制

为了充分发挥计算机课程考核评价机制的引导和激励作用, 从教员自身、教员之间、学员与教员之间等多个角度评价每一堂课、每一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具体方法是:教员自身评价是通过深入其他优秀教员的课堂听课, 自我对照, 查找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归纳总结后得出自我评价结果;教员之间评价是通过邀请教学督导组专家、优质课教员进入自己的课堂, 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对自己的教学水平给出的评估结果;学员对教员的评价是通过座谈、问卷调查的方式, 听取学员对整个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意见, 对教员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讲授技巧等方面进行评价, 通过汇总和数据分析, 给出一个综合评价结论;教员对学员的评价则是从学员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操作的规范和准确程度、理论考试成绩等方面对每名学员的学习态度、 能力、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价。

3.2制定多元的考核内容, 进行全面评价

为了全面考核学员在计算机课程中的学习效果, 需要从学员课堂表现、作业和课程完成情况、实验操作熟练程度、 课题设计能力等方面设计多元考核内容。通过对学员课堂表现的考核使教员掌握学员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存在问题, 有助于教员因材施教;通过对学员作业和课程完成情况的考核, 使教员了解学员学习中遇到的难点, 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通过对学员实验操作的考核, 分析学员实践动手能力存在的问题并有效指导;通过对课程设计能力的考核, 评价学员针对部队实际问题开展独立研究的能力。

4结语

通过建立适合武警合训院校的计算机课程多元教学策略, 能有效提高教员的课堂教学和科研水平, 增强学员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提升学员信息素养, 使学员能有效运用计算课程相关知识分析、解决部队实际问题。通过构建合理、 完善的多元课程考核, 能全面考核学员计算机课程学习效果, 改变了仅凭量化的分数决定学生优势的片面评价体系, 而且也为实践教学提出良好思路, 这对转变教员传统教学观念和改善学生素质评价体系具有开拓性意义, 也为培养适应武警部队实际需求的基层指挥军官、满足合训学员的第一任职需要的教学具有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占荣辉, 鲁敏.基础合训本科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教论坛, 2011 (12) :63-65.

[2]赵荣.解析“合训、分流”人才培养目标体系[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11 (3) :4-5.

[3]吴志先, 司连清.努力提高武警院校“合训”阶段基础教学质量[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 2014 (1) :108-110.

[4]杨衡亮.浅谈武警院校合训学员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J].现代计算机, 2014 (22) :12-13.

[5]张汉源.加强武警合训院校军事理论课程建设的思考[J].科教导刊, 2014 (2) .

[6]高博, 赵荣, 赵云.提升我军综合大学“合训”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10 (3) .

[7]刘卓, 沈浩强.对合训学员计算机课程教学与信息素养培养的思考[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2014 (S2) :22-23.

[8]苏海英.基于“多元”资源下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1 (15) :3620-3621.

[9]杜炫杰, 叶惠文, 胡钦太.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多元立体化教学资源的设计[J].中国大学教学, 2011 (5) :53-54.

[10]程格平, 宁彬.基于MOOC模式的计算机课程教学研究[J].计算机时代, 2015 (3) :66-68.

合训院校 篇4

关键词:三项工程;新兴合训专业;结合点;中国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151-02

武警院校正在按照“学科要成体系、人才要成方阵、数据要成支撑”的思路,加快推进工程建设。新兴合训专业需要抓住机会,选准专业建设与“三项工程”的结合点乘势而上,专业学科建设将取得长足进步。

一、新“三项工程”与新兴合训专业建设的背景

习主席一再强调,全军院校要“围绕实战搞教学,着眼打赢育人才”,这给院校建设指明了方向。国家“十三五”规划实施网络强国计划,会在全国掀起数字化革命。国家将鼓励和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差别化发展,每五年一个周期,2016年开始新一轮建设。[1]新“三项工程”建设体现了武警总部党委、领导机关新形势下对武警院校建设根本问题的深刻认识。

新兴合训专业建设是指管理科学与工程、军事法学、中国语言文学、化学等合训专业,另外还包括在申报的其他新合训专业。新兴合训专业就是要培养符合第一任职需要的打牢专业基础具备发展潜力的指挥人才。从吸收外军先进经验的角度,西点军校普遍给学生分专业培养,据西点军校官方网站公布,西点军校有中文专业学员,甚至曾将他们公派到吉林大学交流访问。[2]以新兴中国语言文学专业为例,该专业就是要培养符合第一任职需要的打牢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发展基础的指挥人才。

二、新兴合训专业的特点

新兴合训专业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起步晚、任务重、资源少、军味淡。新兴通用类的合训专业相对地方大学来说普遍起步较晚,一些特别符合武警部队需要的专业方向还没有起步,如海警指挥(能否把船艇指挥等同于海警指挥有待讨论)。专业建设任务重,无论教材、教员队伍、教学保障等方面都任务不轻。专业资源不足,这里主要指系统内部的资源不足,数据资源缺乏,只能依赖地方。军味淡指在专业建设上只能优先汲取地方大学经验,开设专业骨干课程,但与部队联系不够紧密。

以中国语言文学专业为例,学员明确专业较晚,专业熏陶不够,起步比较晚。师资力量不足,教材建设任务重,现存教材效率不高,经费不足,数据不足,专业图书资料缺失,中文电子图书(期刊)、外文电子图书(期刊)等数字资源平台匮乏。支撑学员岗位任职能力的主干课程教学比重偏小,教学的针对性实践性不够,优先汲取地方大学经验开设专业骨干课程,后主动作为针对学员需要开设了《军事演讲学》和维语课程,总体上教学内容与部队实际贴得不紧。

三、新“三项工程”建设的核心内容与新兴专业的结合点

“三项工程”建设的核心内容,概括起来就是构建“一个体系”、建强“三支队伍”、建设“一库一台一环境”。

(一)构建“一个体系”。

新“三项工程”建设里要构建“一个体系”,就是具有武警院校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强调特色学科建设,就是为了使武警院校能够区别于军队院校、培养的人才更适应武警实战化要求,并不是一强调搞特色学科建设,其它学科专业就不重要了,这些学科往往是基础性学科和通用性学科。事实上,即使是通用学科,仍然可以为实战化教学要求服务,比如随着《反恐法》通过,武警部队面临出国反恐的任务,面临着语言文化陌生等问题。作为通用学科的语言学仍有用武之地。

具体到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按照“加强基础,注重应用,优化结构,增强优势,协调发展,突出特色”的思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最优化;以质量建设促进专业内涵式发展,基本建成满足部队任务和建设的语言文化需要,符合语言学和军事文学发展趋势,做到语言文学基础、语言军事应用与语言处理技术前瞻性相结合,多领域多方向协调发展,以军事语言研究为代表的武警特色鲜明的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学科专业一定要达到“五有”的标准:有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创新群体,即一位学界知名的专家教授为学科带头人、一个分工合理的创新团队,必要时加强与教官制下选调到合训院校的教官之间的联系,加强对部队的了解,建立院校部队交流任职制度[3],克服制度规范不全面、重使用轻培养、重院校培训轻部队实践、培训内容不尽合理等问题[4];有特色鲜明的主干课程及配套教材,即语言学基础模块、文学基础模块、军事应用模块,这几大模块下的主干课程及其符合武警部队需要的主干课程配套教材,完成学科理论丛书修订,除此之外还要有符合学员兴趣和专业发展的自选课程及其配套教材;有设施设备配套先进的教学训练场地,即建设好中国语言文学专修室、普通话测试站和各类教学软件;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用价值的科研创新成果,即军事文学作品、军事作品赏析、军语词典、国防语言研究、军事语言规划、语言情报搜集与检索、语言自动化应用等成果;有丰富的图书信息资源,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标志型项目,即有一批符合专业需求和部队实际需要的由专业图书、专业期刊构成的学科资料室,形成各级社科基金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各级语委项目和院校项目支撑的学科。

(二)建强“三支队伍”。

“三支队伍”是新“三项工程”建设中人才工程的概括和简称,主要是指一线教学人才队伍、科研创新人才队伍、管理人才队伍,形成人才方阵。这三支队伍都属于广义的教育工作者,职前教育、在职培训与持续发展是培养大学教育工作者的主要途径。[5]

一线教学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按照习主席提出的“四有”好老师标准,加强教员队伍选拔培养、教育管理和有效激励,切实把一线教学队伍搞坚强。新兴专业加大教员选聘力度,进一步优化教员队伍结构,使新兴专业的教员队伍整体素质得到大幅跃升。科研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通过精心培育科技领军人才、学科拔尖人才、青年后备人才为重点的高层次学术科研队伍,新兴专业的教员可以努力成为中青年后备人才,甚至努力成为学科拔尖人才,配合上级部门完成拔尖学科带头人引进任务。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新兴专业应努力探索学员队管理模式发生改变的新形势下学员教育出现的新问题,和学员队干部一起研究学员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如教员的课堂第一责任人明确后课堂管理存在的问题,配合机关和学员队实现学校的“四个秩序”正规,使教风、学风、考风、校风端正,争取通过多种方式实现管理学员能力的显著提升。

(三)建设“一库一台一环境”。

“一库一台一环境”,是数据工程的核心内容。一库,就是覆盖教学、科研、管理和保障等多领域信息资源的院校大数据库;一台,就是基于标准化数据管理和应用开发,实现全层级教学管理、全部队远程教育的公共服务平台;一环境,就是涵盖指挥训练、实兵对抗、装备教学等领域,满足实战化教学训练的模拟仿真环境。

新兴专业构建院校大数据库,就是要建设课程教材库、想定案例库、文献资源库和教学管理数据库,丰富教学训练等信息资源,实现融合共享。在具体建设中,新兴专业可以根据学科建设需要完成上面的数据库建设。如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可以配合院校网络升级改造、云校园建设、两个云计算中心的规划设计,加强教育教学信息的资源采集工作。申报符合部队需要的教材库、选定一批军内外期刊和图书、视频和音频充实专业文献资源库,多方搜集最新的资料,做到数量多、内容新、质量高,学会用数据说话、靠数据解决问题,做到对教学内容和学员学习情况的动态管理。除此之外,必须学会使用公共服务平台、远程教育平台、数据管理平台和应用开发平台以及“慕课”系统。

中国语言文学在完成新“三项工程”任务时,多谋划怎样把精力向研究解决部队现实问题转移,怎样使中国语言文学的特殊地位作用在武警部队建设中凸显。新兴专业要想在新“三项工程”建设中再创辉煌,就必须比传统优势学科和其他专业付出更大的努力、更多的艰辛、更多的付出。在实际工作中就要做到,谋划更深、标准更高、要求更严、作风更实、节奏更快、工作更细,在“新三项工程”中顺势而为,新兴专业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国政府网,2015年11月5日,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11/05/content_10269.htm.

[2]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Candidate(西点军校外语系汉语专业学位候选人须知)",The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at West Point, http://www.usma.edu/dfl/SitePages/Chinese.aspx,2015-12-25.

[3]吴琛.土耳其军校教员培养成长过程对我军院校的启示[J].陆军航空兵学院学报,2011(2):37.

[4]张涛 李靖明 彭辉.完善与构建军校教员培养机制研究[J].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学报,2007(1):91-92.

[5]佘远富.论大学教师培养之道——兼论大学教师职前教育、在职教育与持续发展的关系[J].高等农业教育,2013(2):34.

跳远训练中运用组合训练法解析 篇5

所谓组合训练就是把各种不同的练习手段用在训练中。组合训练法不能随便使用, 要根据训练对象的发展肌肉需求来进行组合, 通过中间不间歇的进行训练来进行的一种训练方式, 通过组合训练方法能大大增强训练效果全面性与训练方式立体型。通过有效的组合训练法在一定程度上能拓宽训练方式, 让跳远训练效果更加有效, 同时对于运动员来说也能在健康训练下提升技能与机能, 减少运动伤害。

二、跳远训练中运用组合训练法的意义和价值

跳远是一个远度的项目, 跳远看的是一个运动员的弹跳能力、速度、灵敏、柔韧性, 还看运动员跑步的技术, 怎么提高跳远成绩是非常值得考虑的, 通常在高校中, 对跳远训练中都会运用组合训练的方式来提升跳远的能力。

组合训练法的组合很关键, 不同的训练手段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去编制成套, 按照这种顺序来进行训练达到锻炼身体肌肉、发展身体素质、巩固运动技术的目的。在很多高校中采用组合训练方法能让训练内容更加丰富, 并且训练的方法与方式也更加多样化。在训练中, 教师不断的改变训练手段与方式, 能让运动员的练习积极性与练习兴趣性不断得到提升, 让他们能自觉的去进行训练, 让自己的身体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同时能提高跳远的技术能力。另外, 组合训练法由于是不同的训练方式组合起来的, 在进行训练的时候就让人的肌肉负荷度交替进行, 就能让大脑层不会那么疲劳, 对恢复疲劳的时长有效缩减。

三、组合训练法的结构和内容

跳远的组合训练法首先要充分考虑到训练目的、训练任务、训练要求、运动员的身体素质与自身特点等来选择运动项目来进行训练, 其次, 要考虑到训练的时间、具备的设备、运动强度、运动员的运动技术水平能力等来安排运动项目。通过这些要考虑的内容, 在安排跳远训练中的组合训练可以按照素质和技术相结合的形式来安排, 可以这样安排:

素质组合训练:快跑→跨栏→跨步跳→负重两头收→快跑→负重交叉跳→助跑投实心球

素质和技术结合训练:快跑→助跑头顶实物→后抛实心球→助跑做跳远空中动作→负重蹲跳→立定跳远

专项技术组合训练:专项助跑→助跑起跳做腾空步练习→立定跳远→原地起跳摆臂摆腿→完整跳远练习

以上组合在一堂客的训练中分别做3-5组就差不多了, 不是说做得久效果就好, 还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安排。在进行跳远训练中运用以上跳远训练的组合训练方式的时候要注意循序渐进, 要注意各项肌肉的符合度, 循序渐进的交叉运动进行, 避免造成过度疲劳或肌肉拉伤, 这样一来反而损伤学生的身体状况, 也起不到训练的目的及训练的效果。在上面的组合训练中可以发现有很多的跑步项目, 这是由于跳远运动中含有跑的因素, 因此对于跳远训练中也要适当的加入跑的训练, 起到全面锻炼各方面能力的作用。此外, 在安排专项技术训练的时候还要注意, 不能因为急于求成而造成专业的技术动作不能得到高质量的掌握, 因此在训练的时候, 训练教师还要在训练的过程中时不时观察运动员的掌握程度, 关注他们动作的质量, 对于错误动作要及时纠正, 要让学生既掌握到理论知识, 并且在训练中巩固技术动作, 最终达到组合训练的目的有效效果。

四、跳远训练中运用组合训练法应注意的问题

跳远训练中运用组合训练法要结合实际情况来安排, 达到训练的目的与训练的质量。在一般的高校中跳远训练中发现, 训练的场地与器材以及训练时间都是非常有限的, 因此在安排组合训练的内容的时候要充分合理的去安排一节训练课的训练强度与训练的量。在训练课堂上要根据外在因素与内在因素等实际情况来安排训练内容, 并且掌握训练的流畅度与要求, 不要过于形式化, 要达到训练的目的与要求, 因此在进行组合训练的时候不能随随便便的安排几个训练内容进行随意拼凑, 要突出训练的目的就需要科学、合理的安排组合训练方式, 达到一定的强度与力度, 从而提高训练的质量。

跳远训练中运用组合训练法还要因人而异的来安排训练内容, 要结合训练者的生理特点。在高校中的跳远运动员还处于生长发育期间, 他们的骨骼与身体肌肉等都还在发育中, 因此, 不能安排高强度多运动量的训练内容与训练手段, 要保证在运动员身体状况良好、促进生长发育的前提下来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与跳远技术水平。

跳远训练中运用组合训练法还要考虑到高校学生训练的积极性与态度, 要使用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训练积极性, 提高他们对训练的期待性与兴趣度。比如可以在组合训练中时不时变换练习手段, 还可以通过了解学生的兴趣和要求, 来变化练习手段, 满足他们的练习需求, 提升学生的训练积极性。在跳远训练中运用组合训练法, 每一项的运动量要注意不要过强, 导致学生身体与精神疲劳, 不能顺利的进行下一项运动项目。

结语

在跳远训练中运用多样化的组合训练方式不仅能调动学生训练的积极性也能提升学生对跳远运动技能的效果。组合训练法采用多种训练方式与训练手段, 让学生的身体素质与体育技术能力都得到有效的训练, 全方位的锻炼学生, 让速度、力量等跳远必须的能力得到有效发挥, 并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生长发育状况, 合理、科学的安排训练, 缩短身体、心理上的疲劳度。

摘要:跳远运动是一个远度的项目, 不仅是要看运动员的弹跳能力还要看运动员的跑步技术等, 是一个对运动员身体素质要求非常严格的一项运动。因此很多高校都会采用组合训练法来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能力与运动技能, 采用组合训练法可以采用多种训练方式, 让还处于身体发育阶段的运动员既能提升身体素质又能有效提升运动技能, 同时对于运动员来说也能根据生理发育状况来制定适合自己的训练内容, 不影响生理发育。在跳远训练中运用组合训练法是有一个非常有效的训练方式, 也具有一定的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跳远训练,弹跳能力,组合训练法

参考文献

[1]李鸿江.跳远[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7.

[2]詹姆斯.跳远力学研究现状[M].北京:国外体育出版社, 1995.

合训院校 篇6

自主管理是指一个组织的管理方式,主要通过被管理者的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发现问题,自我分析问题,自我解决问题,以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进而自我提高,自我创新,自我超越,推动组织不断发展与前进,实现组织共同远景目标。

加强“学历教育合训”学员的自主管理能力,必须结合实际,更新观念,转变传统管理教育模式,积极培养学员的主体意识,塑造学员的独立人格,努力做好学员自主管理的教育引导,真正提高学员的管理能力。

1 学员自主管理能力缺失问题的成因分析

目前“学历教育合训”的大多数学员是具备个体自主管理能力的,能够自行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等问题,但是有些学员依赖性较强还不是很成熟。从整个学员群体来说,学员个体的自主管理能力呈缺失状态,且越来越呈上升趋势。

1.1 管理教育理念、模式上没有形成对学员主体意识的培养

我军的传统管理教育理念,是以服从、灌输教育为主,对学员经常采取的是统一的说教方式,教育活动的过程主要是教育者的单向活动过程,教育成了一言堂,忽略了学员作为被管理者的自主思维意识。学员在面对社会现象、道德规范和行为标准等问题时,大多依靠教员、队干部、家长来帮助解答,缺乏独立思考的自主意识,长此以往,就失去了主体思维,就无法促成自主管理的需求。

1.2 家庭教育中的落后思想不利于学员自主管理能力的提高

目前的学员,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的溺爱包办,使学员将过去积累的弊病在进入军校后集中表现出来。有的学员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对自己在群体中表现出来的消极面和弱点,缺乏客观、正确认识的勇气,不能理智地判断是非,甚至置条令条例、校规于不顾。落后的家庭教育模式,造成了学员一段时期自主管理能力的低下。

1.3 传统的管理方法以管理者为中心使自主管理流于形式

军校传统的管理观念是以管理干部为主体,将学员作为管理活动的客体。主体的职责是如何管住客体,而客体的任务是如何在主体规定的范围内完成各项任务。学校的众多部门对学员各项事务进行管理,很少引导或调动学员参与到管理中来,管理者事必躬亲,不放手让学员去做,只是制订制度要学员去遵守、执行。特别是学员队,即使是高年级学员参与管理时,也是听从队干部安排,总是处于从属地位。管理部门没有真正做到从学员自主管理的实际出发制定管理制度,而是根据自己的意愿制定。这样,许多管理工作得不到深入或流于形式。

1.4 管理方式侧重以管促进,缺乏教育引导

学校通过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对学员进行管理,管理者也喜欢采取容易操作的行政命令手段来对学员进行约束,其实这就是管理中的“管”,管理的精髓不是“管”,而是“理”。这并不意味着要在学员管理工作中淡化管理,而是强化和规范管理。因为“管”就是限制,是以“不能做什么”来表露的,而“理”就是引导,以“应该做什么”来表现,这两者是相互对立而统一的。学员一般具有较高的素质,对硬性管理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渴望比较宽松的管理环境,希望有机会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

1.5 学员辅助管理组织不够完善

现行的学员辅助管理组织———学员模拟连不能与培养目标和学员的管理特点相适应,未能真正实现学员自主管理。主要原因在于:结构不规范、职责不明确、骨干选拔任用不合理、缺乏监督和激励机制。

2 加强学员自主管理能力的对策措施

“学历教育合训”学员自主管理不但需要解决外部事物矛盾,也需解决事物的内部矛盾。

我军传统管理教育理念,是以服从、灌输教育为主,已不适合现代教育对象。尊重学员的主体地位,培养学员的主体意识,塑造学员的主体人格,体现学员的主体价值是当今管理教育改革的重大问题。

2.1 树立主体性教育理念,培养学员主体意识

充分尊重每一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教”始终围绕“学”来开展,以最大限度地开启学员的内在潜力与学习动力,使学员由被动的接受性客体变成积极的、主动的主体和中心,使教育过程真正成为学员自主自觉的活动和自我建构过程。唤醒学员的自主意识、需要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

2.2 加强学员自主管理的教育引导

军校是学员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要独立面对学习、训练、管理生活中的问题,除了依靠干部、教员的帮助之外,学员还必须学会自我管理。通过有效的自我管理,学员可以更好地把握自己学习、训练和人生规划的方向,更好地应对学习、训练和管理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顺利地走向成才之路。学员的自我管理包括多方面的内容。笔者总结相关资料,发现有效的自我管理包括五项核心内容:全面认识自己、严格的时间管理、科学的目标管理、有效的技能管理和理性的思考。

2.3 加强管理干部队伍建设

学员队是学员管理的最基层单位,处在管理的第一线,是军队院校各项工作的汇合点和重要的基础性环节。学员队干部与学员朝夕相处,常年相伴,这就决定了中队干部对学员德、智、体全面发展,甚至对学员性格、习惯的形成具有直接的影响。在全面完成学校培养人才的任务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的进行学员自主管理,在军校队干部队伍的建设上也要花大功夫、下大力气。一是坚持严格标准,完善选拔机制,优化干部队伍结构。二是完善培养体系,建立激励措施,保证队伍的发展

2.4 完善学员自主管理的辅助管理组织

现在“学历教育合训”学员的辅助管理组织,是采用学员模拟连的形式进行的。由于培养目标和管理特点发生了新变化,必须要对学员模拟连的组织结构进行重新设计,改变骨干岗位的产生办法,规范其岗位职责,增加骨干的激励措施等,便于更好的为学员自主管理服务。

摘要:针对“学历教育合训”学员自主管理能力的缺失问题,探究了其成因并对新形势下如何着眼岗位任职需要,切实提高学员管理教育水平,提出了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教育新方法、新途径。

关键词:学员自主管理,缺失问题

参考文献

[1]袁健康.军校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

[2]李智道.中国人民解放军传统教育与现代素质教育[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1.

合训院校 篇7

一、综合训练法的界定

综合训练法不同于力量训练, 更不同于持续训练法、间歇训练法、重复训练法等, 它不是将各种单一训练方法简单地相加, 而是以一定的间歇方式和交叉组合的方式, 将各种单一训练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它能灵活地调节运动负荷, 有利于科学地安排负荷和间歇, 把几种训练方法的优点和功能集中在一起, 起到事半功倍的功能.在能量代谢的安排上, 以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的均衡发展作为指导思想.在每次训练课中, 既有有氧训练, 又有无氧训练, 使有氧和无氧代谢能力同步提高.总之, 综合训练是以间歇训练作为基本体系, 以全面发展的思想作为依据, 多种手段互相结合, 以达到最佳训练效果的训练方法.

二、综合训练的控制

1.训练负荷的安排

无论是单一训练法还是综合训练法, 训练负荷主要都是在发展区、经济区和次最大度区.训练时, 运动员心率在170次/分以上.训练负荷安排有节奏, 大中小结合, 波浪式增加负荷, 大负荷后间以小负荷, 以增加恢复时间, 有利于负荷的再增大.在每次训练结束前, 都要进行冲刺能力的训练, 最后进行放松跑.

2.以心率作为控制指标

测量运动员训练前的心率, 可以观测运动员训练前的准备情况和是否能完成训练任务;测量运动员训练后即刻的心率, 即最大心率, 可以判断运动员的训练强度.运动员的最大心率一般在30~34次/10秒, 测量运动员跑完后5分钟、10分钟、15分钟的心率和放松后的即刻心率, 来判运动员的恢复程度.在间歇训练时, 测量运动员的最高心率.运动员的心率恢复到117~120次/分, 再进行下次训练.为防止运动员过于疲劳, 训练中不要刻意追求最高强度, 训练的强度一般控制在80%~95%, 这样对机体有较深的刺激, 又能反复多次训练, 既有利于技术的改进与稳定, 又能进行专项能力的提高.在大负荷后进行心率控制, 看其疲劳恢复情况.

在训练刚开始, 专项速度耐力的训练段落大都短于专项距离, 强度较低, 间歇时间较长, 总量较大.这样做是考虑到, 这些段落组合既有专项速度耐力成分, 又有中长跑运动员所需要的速度训练成分, 加之组合总量较大, 使运动员具备了所需要的有氧耐力成分.随着运动员对负荷的适应, 逐渐增加一些专项速度耐力的训练手段, 如上坡跑等.采用强化速度耐力的训练手段, 并控制影响训练效果的各因素如运动量、强度、间歇时间等, 使专项训练手段更适合于专项训练.

3.训练手段与距离的选择

采用不同段落距离的专项综合训练手段, 是发展运动员专项速度耐力的主要方法.在手段的选择、设计和应用中, 具体办法是:在手段的段落距离上, 一组综合训练的总距离或一次段落距离基本与专项距离相等或略长.采用的段落距离, 800米运动员以300米~600米为主;1500米运动员以600米~1200米为主;3000米运动员以1000米~2000米为主;5000米运动员以1000米~4000米为主;10000米运动员以1000米~6000米为主.

综合训练的段落距离以短于专项距离的段落为主, 长于专项距离的段落为辅.在中跑运动员专项综合训练中, 80%的组合段落为200米~600米, 其余为1000米以上的段落;在长跑运动员的段落选择上, 以1000米以上的段落为主, 但每次长段落训练后, 都要进行200米到600米段落的冲刺练习, 以提高运动员的冲刺能力.

三、综合训练的分类

1.超主项距离的综合训练

超主项距离的综合训练, 即超过比赛距离而低于比赛速度的综合训练, 主要在中跑训练中使用.例如, 1500米训练中, 采用一组1500米跑, 加一组2000米跑, 加一组3000米跑, 这种综合训练对运动员的耐力提高效果非常明显, 有利于他们在比赛中经受得住各方面的压力, 在耐力上不至于败下.

2.间歇训练的组合形式

(1) 慢速间歇综合训练.用低于比赛速度和不完全恢复的短的休息间歇, 重复一定的段落, 休息的时间比跑这一段落短.

(2) 快速间歇综合训练.它同慢速间歇综合训练的主要区别是间歇时间较长, 恢复较好, 段落跑的速度快.

(3) 依次缩短间歇时间的综合训练.在采用此法时, 先规定好间歇的缩短方法.

(4) 包干综合训练.规定一个总时间, 包括完成练习时间和间歇时间, 一起包干.

(5) 不等距离的间歇综合训练.间歇训练跑的距离不等, 距离可以由短到长, 也可由长到短, 分为三种形式:喇形间歇综合训练, 又称“上坡”形综合训练, 间歇的距离由短到长递次上升, 例如300米~400米~500米;锥子形间歇综合训练, 又称“下坡”形综合训练, 间歇的距离由长到短递下降, 例如600米~500米~400米等;梭子形间歇组合训练, 又称“上下坡”形综合训练, 可以提高运动员训练的兴奋性.跑的节奏不断变化, 运动员无法形成固定的慢速的力定型, 有利于提高速度, 对战术训练也有良好的影响.

3.不分段间歇综合训练

采用这种方法, 间歇时间不变, 跑的距离固定, 但速度要求一个比一个快, 到最后一个达到本人速度的100%强度.

合训院校 篇8

近十几年来, 我军院校认真贯彻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 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院校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 院校面貌有了很大的变化, 人才培养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 用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要求衡量, 与世界军事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相比较, 还明显存在三个不适应, 即: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要求不相适应;培训体制与快速发展的新军事变革不相适应;人才素质与我军现代化跨越式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为解决这些矛盾, 全军第十四次院校会议提出了“基础教育合训, 专业技术分流”的组训模式 (即四年非军事学专业的本科教育+一年本科后的指挥专业教育) , 简称“合训分流”。

经过近九年的发展, 这种针对性很强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为部队输送了大量既懂政治又懂军事、既懂指挥管理又懂专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但我们知道, 任何一种教育模式都需要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估办法, 以达到真实检验学员综合素质, 客观公正评估学员能力, 激励学员努力学习、积极上进的目的。

近些年来, 一些院校和专家先后针对“合训分流”学员综合素质评估办法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但怎样通过建立客观的评估方法来检验学员的综合素质, 而尽量克服过多主观评估所带来的片面性, 仍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笔者有幸成为全军首批“合训分流”学员, 在此仅结合自身的经历谈谈看法。

以往的评估中, 大部分是分阶段进行, 评估内容以知识理解掌握为主, 不能全面反映学员的能力素质, 学员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调动与发挥。鉴于此, 本文在综合考虑“合训分流”初级指挥军官综合素质评估指标体系组成的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层次分析法”评估模型, 力争通过对学员在校期间各项表现的综合评估, 得出较为客观的结果。

二、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评估指标体系是评估的核心问题, 评估指标体系选择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评估的成败。“合训分流”学员综合素质评估指标体系的内容和指标应与“合训分流”学员的培养目标相一致。根据原总参军训部1999年下发的《关于“合训分流”人才培养基本标准及要求》, “合训分流”学员培养的总体目标是:完成通用学科专业大学本科学历教育和指挥专业基本训练, 培养德、智、军、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和打赢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需要的懂技术、会管理、能指挥的复合型初级指挥军官。他们必须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良好的军事素养、较高的组织指挥才能、扎实的专业技术和文化基础、高尚的意志品格、强健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据此, 我们将“合训分流”学员综合素质评估指标体系划分为三个层次:

目标层A:“合训分流”学员综合素质水平。

制约因素集B:B= (B1, B2, B3, B4, B5) 分别对应思想政治素质 (B1) 、科学文化素质 (B2) 、军事专业素质 (B3) 、指挥管理素质 (B4) 和身体心理素质 (B5) 。

同时, 为了便于将评估指标在具体的考核中量化展开, 进行科学客观评估, 综合学员的理论水平与实际应用能力, 我们将上述五个制约因素分别细化为两个小的方面, 即制约子因素集。

制约子因素集C:C= (C1, C2, C3, C4, C5, C6, C7, C8, C9, C10)

分别对应思想政治理论水平 (C1) 、思想政治工作能力 (C2) 、人文科学素质 (C3) 、文化基础知识水平 (C4) 、军事专业理论水平 (C5) 、军事专业应用能力 (C6) 、指挥管理理论水平 (C7) 、指挥管理应用能力 (C8) 、身体素质 (C9) 、心理素质 (C10) 。

评定结果P按优秀 (≥85分) 、良好 (≥75分) 、合格 (≥60分) 、不合格 (≤60分) 计算。

三、评估模型的建立

(一) 制约因素层内各因素之间相对权重的确定及一致性检验

在综合素质评估中, 影响评估指标的因素很多, 有的是定量的指标, 有的是定性的指标, 对于定量指标我们只需要给出数据就可以了, 而定性指标不具备量化特征。一般通过对专家进行调查来得到对某个指标的总体评价, 通常用判断矩阵来表示, 但是传统的判断矩阵表示起来过于复杂, 可采取同时给出各因素之间重要性比值, 然后转化为判断矩阵的方法来代替。结合本文应用实际, 在检验判断矩阵一致性时, 并不需要很高的精度, 因此为简化计算步骤, 可以采用方根法求解最大特征值λmax。

其中, ωi是对应判断矩阵中每行所有元素的几何平均值;ω是ωi的归一化处理结果; (Aω) i是向量 (Aω) 的第i个元素。C.I值越大, 说明对应判断矩阵的完全一致性越差, 一般只要C.I≤0.1, 认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可以接受, 否则要求重新给出指标的重要性, 进行两两比较判断。

(二) 各因素层之间组合权重的计算

由于权重是一个定性指标, 因此一般要在通过对有经验的专家进行调查后才能给出, 再经过归一化处理利用公式计算出组合权重值。

目标层A对制约因素层B的相对权重为:

制约因素层B对制约子因素层C的相对权重为:

制约子因素层C各因素相对评定结论P的最终组合权重为:

四、评估模型的应用

根据上述方法, 经专家调查, 我们得到B层的各因素之间重要性比值为4:3:5:5:3, 求得判断矩阵特征向量并归一化后:

所以λmax=5.1695, C.I=0.0424≤0.1, 满足一致性要求。C层对B层按照理论与应用能力4:6的相对权重来计算, λmax=2, C.I=0, 完全一致。

因此, 得到最终的组合权重是:

现抽取一名学员在5年学习期间的各项成绩, 其中不能给出具体数据的将分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级, 成绩按照该项平均分计算, 并给出相应的评定依据。

思想政治理论水平 (C1) 成绩93、思想政治工作能力 (C2) 成绩良好。该项考核成绩评定主要由学员队按《思想政治考核评定标准》负责实施完成。理论水平参照学员相关课程成绩, 实际工作能力主要依据中队领导和学员的日常表现及民主评议结果。

人文科学素质 (C3) 成绩优秀、文化基础知识水平 (C4) 成绩78。人文科学素质根据大学语文、时事政治等方面的成绩评定, 文化基础知识主要根据计算机、英语等课程来评定。本科通过英语六级和全国计算机三级的可免考相应课程, 成绩按优秀计算。

军事专业理论水平 (C5) 成绩92、军事专业应用能力 (C6) 成绩75。该项考核成绩评定采取定量考核的方法, 由各系及专业教研室负责组织实施。考核内容应包含原理、操作、应用等。

指挥管理理论水平 (C7) 成绩88、指挥管理操作能力 (C8) 成绩77。该项考核成绩由学员队按《领导管理考核评定标准》实施完成。理论水平参照学员相关课程的学习成绩, 组织指挥能力主要依据学员的模拟任职表现及队内民主评议结果。

身体素质 (C9) 成绩优秀、心理素质 (C10) 成绩合格。该项考核成绩依据《军人体育锻炼标准》考核的成绩。心理素质由系、教研室和中队党支部根据学员情况评定。

依据上述案例情况, 使用上面的评估模型可得出该学员综合素质成绩为:

从评估结果来看, 该学员存在偏重理论学习而忽视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的问题, 通过上面的评估模型得出的成绩属于良好等级, 本模型反映出的该学员综合素质结果与其实际表现基本相符。

“合训分流”学员综合素质评估的目的是运用评估的过程和结果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激发学员的进取意识, 促进学员的全面发展, 从而提高军队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本文根据“合训分流”学员培养的目标和特点, 建立了“合训分流”学员综合素质评估的指标体系。在指标的建立过程中, 遵循了指标系统与目标的一致性原则, 并且也考虑了指标的可比性与可接受性。同时, 利用层次分析法, 建立了“合训分流”学员的综合素质评估模型, 通过打分和权重的确定, 给出了学员综合素质的评估成绩。

随着我军新军事变革的不断深入以及院校教育的不断发展, 对“合训分流”学员的要求也在时时变化, 因此, 评估指标的建立也需要能够满足这些变化的要求。另外, 如何减少人为因素以及群体性决策思维模式在评估过程中的影响, 是需要进一步考虑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罗家洪.矩阵分析引论[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

[2]梅杰.军队院校教育评估[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2004.

[3]周泉兴, 马建华, 元书俊.军队院校教育教学概论[M].北京:海潮出版社, 2002.

合训院校 篇9

关键词:组合训练法;中长跑训练;应用研究

一、采用组合训练的优势

在训练中,科学的选择不同方式的训练内容,来获得最佳的训练效果。组合训练法可以根据每一个运动员的特点与个人需求等条件,有针对性的进行选择与使用。它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全面提升运动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以及运动员的耐力与速度。与传统训练的方式相比,组合式训练法的好处在于能够有效的缩短训练项目的间歇时间,有利于提高运动员的综合能力,达到有效的训练效果,促进运动员的全面发展,提高训练效率。此外由于组合式训练法中需要的供能系统有差异,对于运动员的中枢神经产生的刺激也就不同,所以就使运动员不易产生疲劳感,这样可以帮助运动员完成更大的负荷训练。所以组合训练法是目前中长跑中比较常见的训练方式,能够有效的提高运动员训练成绩。

二、组合训练法中常见的训练类型

中长跑训练的专项能力主要包括专项耐力、速度耐力、力量与柔韧性等,在各项能力之间是相互促进与相互制约的。所以提高运动员中长跑的专项能力,就要进行科学的选择组合训练等形式,以此来不断的提升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其中在实际的中长跑训练中比较常用的方式为:

(一)耐力练习+柔韧性练习+身体素质练习+短距离速度练习。与传统的训练模式不同,此种组合式的练习能够有效的发展运动员的综合素质,例如:力量与柔韧性、速度与有氧耐力等。这种负荷量与强度可以适当的根据训练任务进行安排。它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发展运动员的有氧耐力,同时还可提升运动员的柔韧性与速度等。众所周知,人髋关节的灵活性与柔韧性在很大一部分上取决于步长,髋关的灵活性与柔韧性较好的情况下,运动员在跑步的过程中身体重心前移,不仅可以有效的减少重心的起伏,减少腾空时间,增大步长,从而有效的提高跑步的速度。所以在耐力练习过后,练习髋关节的柔韧性,能够有效提高运动员的跑步速度。练习结束后,要进行短距离的速度练习,可是适当的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采用科学的训练方式,促进运动员的速度与力量的提升,帮助运动员全面的发展。

(二)耐力练习+专项耐力练习+柔韧性练习+速度练

习。此种组合方式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有效的提高运动员的抗乳酸能力,由于在长跑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变化速度来提高耐力,有时甚至要通过无氧代谢的方式来延长跑步时间。所以中长跑运动员如果想要取得好的成绩,就必须要加强耐乳酸的能力。所以要结合比赛的特点,在一般耐力练习后要进行专项的耐力训练,提高运动员的耐乳酸能力,在运动员的抗乳酸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平后,就可以练习柔韧性了。柔韧性的练习中肌肉动作方向与耐力练习过程中肌肉动作方向正好相反,二者有效结合可以有效的消除疲劳,防止伤病的发生。

三、组合训练法在中长跑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一)提高组合式训练的手段。训练手段是训练方法的一项基本内容,在整个运动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际训练任务,选择适宜的训练项目与训练手段。根据训练条件变化的情况与运动员的水平,来进行及时地调整,加深运动员对运动项目的认识,并且训练难度也要随着运动员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如在进行身体练习的过程中要经常采用推车动作来促进练习,将运动员分成小组,一个运动员程俯卧撑,小组成员将其两腿向上抬起,离开地面,向前爬行,以此来提高运动员上肢与腰腹的力量,在开始阶段可以适当要求运动员的躯干要与地面水平平齐,随着运动员在后期逐渐熟练,水平不断提高,以及对该训练动作的不断适应,要求运动员躯干与地面水平平齐就显得容易多了,这时,可以让小组成员将其腿部抬高并练习长距离的爬行动作,这样循环下来,可以有效提升运动员的训练效果。

(二)组合训练的负荷强度的训练。运动员的运动负荷包括了负荷量与负荷强度,而这其中负荷量也反映着负荷对机体的刺激程度,负荷强度则反映对机体的刺激深度。且负荷量与负荷强度两者又是互为支撑相互依靠的,负荷量以负荷强度为基本条件所存在的,负荷强度又是以负荷量为存在的基础。

(三)科学合理的安排训练的时间。做好组合训练法中各项训练时间的安排,就要根据实际的训练任务,结合训练的方法与特点,并根据每一个运动员间的不同,来进行组合训练。如以提高运动员的耐力为目标进行训练,那么可以适当的缩短训练间歇;如果是以提高运动员的跑步速度为目标的训练,那么则可是适当的增加训练间歇。

结语: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现代化的研究成果已经被广泛的运用到中长跑训练中,人们对于训练的方式也进行了转变,开始向着系统化方向转变,人们采用一些新型的组合训练法,来提高中长跑运动员的跑步速度以及耐力。

参考文献:

[1] 陈秀娟.组合训练法在中长跑训练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 (09):89-91

合训院校 篇10

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几十年的摸索,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确定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书育人路线。明确教师的责任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育人、培养人。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强调推进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作为一所军队综合性大学,担负着为我国国防事业培养军事科技和指挥人才的历史使命。尤其是学历教育合训(以下简称“合训”)学员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新型军事指挥人才,对学员身心素质、实践能力等有着较高的要求,在针对他们的课程中突出健全人格、综合素质等的培养非常重要。本文详细分析了教学与育人之间相辅相成的紧密关系,以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合训学员为对象,结合作者《物理光学》课程的教学实践,就教学与育人相结合的培养思路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和探索。

二、教学与育人相辅相成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对教师的赞誉之词。在小学、中学里,对教师的要求中非常重视育人的环节,而到了大学,这方面的要求似乎有所淡化。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含如下几种:庞杂的知识体系使教学任务重、压力大,忽视了育人;认为学生们已经成人,育人的任务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大学教师往往身兼数职,课题研究占用了教师很多时间,有限的精力难以抽出时间用于思考和实践育人思想等。

教学和育人常常是紧密结合,不可分割的。尤其是自然科学原理往往蕴含着哲学思想,有心的教师在讲解时就会加入对哲学思想的介绍。如此一方面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又对学生建立人生观和基本思想体系有所影响,德育与课程教育同步进行。

教学和育人不但紧密结合,而且还可以相辅相成。以物理光学课程为例,布儒斯特发现布儒斯特角, 当光线以该角入射某介质时,反射光线中只有一种偏振方向的光。这个规律本来是偏振现象的力证,也是波动说的有力支持,然而由于当时对光波动的认识还停留在纵波上,这个理论反倒使波动说陷入困境。随着人们对光波为横波认识的建立,该理论最终成为波动说的有力证据。这段历史串起了横波、纵波、波动说、偏振等很多的基本光学概念,讲述这段历史,一方面让学生们对光学发展的历史有了较清晰的认识,同时也对这些概念都有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这个例子中从课堂知识中提取的历史与思想教育内容对教学效果有十分积极的影响,二者互为支持和促进。

三、在合训学员教学中融入育人的思考

(一) 课堂教学中巧妙将传授知识与人格培养相结合

目前的本科教学中,普遍存在课时较少而教学内容较多的矛盾。许多教师都感觉到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将每个知识点完全讲解清楚是比较紧张的。虽然如此,还是有很多教员在讲课程知识的同时不忘加入与课堂内容相关的课外知识,这些内容不但能够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加强学员对知识点的记忆,还给学员树立了学习的榜样,让学员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还懂得了人生的道理。

在《物理光学》课教学过程中,不断有如雷贯耳的名字出现在课堂中,惠更斯、菲涅耳、托马斯·杨、费马、约瑟夫·傅里叶等。他们中有很多并不是物理学家,他们的专业甚至与物理相去甚远,但是对科学原理孜孜不倦的探索和思考,仍然使他们在物理领域做出了重要的成果。例如托马斯·杨,是一个非常多才多艺的人,物理学只是他的一方面的爱好,他同时更是一位考古学家和医生。由于他释读了罗塞达石碑碑文的工作,诞生了一门研究古埃及文明的新学科,但同时他设计完成的杨氏干涉实验不但证实了惠更斯原理中的次波概念的真实存在,为光波衍射理论的形成准备了思想基础,同时这个实验模型也成为现代光学中很多研究的借鉴。又如约瑟夫·傅里叶曾经在一所教会学校教历史和修辞学,并在埃及完成了21卷的巨著,从而奠定了埃及学的基础,但这都不妨碍他坚持自己的数学研究,正是他的傅里叶变换思想为傅里叶光学的产生提供了强有力的数学手段。青年学员精力充沛,正处于人生最精彩的阶段,这个时候学习不应有太强的功利性和目的性,觉得没有用就不学的态度非常不可取。前面提到的两位大师或许在学习和研究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其伟大意义,而且这些研究一定占用了不少时间和精力,按照没有用就不去做的实用主义思想,那这些伟大的科学成果就会被冠上别人的名字。合训学员中有不少人认为将来到基层带兵,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几率很小,对技术课程甚至本专业课程不重视,殊不知“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道理,没有人能够保证在将来的工作里就一定用不到这些专业知识。知识背景往往意味着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而不是仅懂得知识本身。以军用光电专业的基础课《物理光学》为例,它是一门非常接近现实生活的课程,用物理光学的理论可以解释许多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 例如绚烂的彩虹、蓝色的天空等。本科阶段学习的知识虽然不足以开展深入的科学研究,但是对于发现日常军事训练中的各种物理光学问题而言还是足够。合训学员扎根基层,运用在学校中所学到的知识,发现训练方法和各种武器中的科学问题,积极思考改进方案,就真正做到了学有所用。作者通过《物理光学》课程中的这些实践,让学员们明白学习课程的意义所在,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做到事半功倍,体现了育人与教学相辅相成的思想。

(二)充分利用课间和课后与学员交流的时间

课堂教学的时间必须要以传授课程知识为主,否则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物理光学》课,在50学时内要将物理光学知识拣重点讲一遍,时间非常紧张。 考虑到时间因素并尽量不打断知识自身的逻辑联系, 在课堂教学中加入的课程相关历史、人物等内容只能很少,而课间和课后虽然时间不长,通常只有一二十分钟,却是对学员进行道德和人格教育的好机会。

作者在做《物理光学》课程教员期间发现,很多合训学员都非常愿意课后与教员交流。还曾有学员说, 其实知识的学习对他们来说并不算难,只要努力都是能够掌握的,他们更关心的是学了这些课程有什么用,他们更希望听到课程之外的事。

从高中升入大学,有很多学员开始了对人生的思考和规划。大学时光该如何度过也许是同学们思考最多的问题。学员们有了思考的主动性,但却很迷茫,这时候榜样成为最好的引导。交流中,教员将学员身边成长起来的优秀毕业生或者优秀学员甚至是自己同学的真实经历讲给学员们,对他们来说这就像夜晚航船的一座灯塔,指引他们奋力前进。作者曾利用课后时间给学员们讲过几个身边的故事,有同学的经历, 有自己的经历,也有部队见闻。没有料到的是,几个月之后作者收到其中一位学员的短信,说他听了作者讲的故事后决定挑战自我,经过几个月的复习后参加了某高难度资格考试,不但没有耽误学习还通过这件事使自己信心倍增。

利用课余时间,将优秀学员的经历与他们分享, 用榜样的魅力激励他们的奋发精神,这些不但对学员本身是一种激励,也是他们将来走向基层岗位带兵、 做战士思想工作的素材,是对学员人格培养的重要方式。

(三)本科毕业设计

本科毕业设计有近四个月的时间,在此期间,学员与教员之间的交流将不限制于课堂的五十分钟和课后的十分钟时间,在形式上更加自由。

一方面学员来到教员工作的办公室、实验室,一切都是新鲜的,这对年轻的学员都充满了吸引。这时, 教师的工作方法、办公桌上摆放的书本、完成实验的一举一动对学员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想象,将来他们的工作生活中都会有教员的影子。另一方面,本科毕业设计将要求学员们对特定问题进行调研、学习,寻找解决方案一直到完成论文写作,是学员们第一次完全独立、完整地完成一个课题。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不但是开展课题研究的一般模式,也是学员们今后面对各种问题的基本处理方法。教员在指导学员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应不再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 而是以培养好的工作习惯、高效的工作方法为主,辅助学员完成课题。通过这样的锻炼,合训学员将能大大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部队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四、结语

教学是教育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育人是教育活动的最终目标。育人体现在课堂教学、课外辅导、课后交流、毕业设计等教师与学生相处的时时处处。本文详细分析了在课堂教学内容设计方面、与学员的课外交流方面以及开展毕业设计活动中融入育人思想的方式、方法,结合参加《物理光学》课程教学的亲身经历,以实例证明了教师将育人思想融入日常教学活动,既促进和加强了教学效果,又对培养学员健全的人格、提高学员综合素质具有积极影响。

摘要:本文以提高学历教育合训学员素质,提高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员理性思考人生为出发点,详细分析了育人与教学之间的紧密联系和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结合培养学历教育合训类学员的现状和作者参与《物理光学》课程的教学实践,探索通过课堂、课外交流和本科毕业设计的机会将育人思想融入教学过程,对学历教育合训学员教育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学历教育合训学员,教学,育人

参考文献

[1]叶青.高校教书育人工作的历史回顾与经验总结[J].渭南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4(1):85-88.

[2]赵荣,徐芳,黄春平.学历教育院校提高“合训”学员培养质量的着力点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36(1):47-50.

[3]赵金胜,陈光德,等.基础课教学中的育人问题[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0(suppl):44-49.

[4]孙晓燕.教书育人相辅相成——英语教学中的思想教育[J].甘肃教育,2009,2(B):30.

上一篇:屋面翻新下一篇:空气质量监测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