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集约化

2024-07-28

经济集约化(精选十篇)

经济集约化 篇1

一、绿化园林建设发展现状

近年来, 随着我国城市经济建设突飞猛进发展, 城市绿化发展所呈现的问题日益突出。笔者通过调研发现, 我国多个城市的绿化发展未能够达到国家建设部生态园林城市的标准。具体问题主要表现在下述方面:

1. 违背植物自然特性。

当前, 国内部分城市企图瞬间改变城市面貌, 一味地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 即大范围铺设草坪、植花种树, 严重违背了植物自然特性。同时, 万物之间具有相生相克的生存法则, 尤其是植物最为显著, 若在未考虑植物自然特性的情况下, 盲目移植植物, 难以充分发挥植物的生态功能, 导致大量的植物短期内死亡。这样, 不仅没有起到绿化城市的作用, 反而给予城市带来了经济负担。

2. 绿化建设管护工作负担大。

购买或租用土地是政府部门进行绿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条件。除此之外, 为保证城市绿化持续发展, 更需要聘请一大批管护人员用于“照顾”植物, 即城市的绿化面积越大, 所需招募的管护人员越多, 从而城市所需承担的经济负担越大。总之, 绿化建设虽能够给予城市带来更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环境效益, 但也存在大量的绿地建设、管护资金, 使城市面临着较大的经济负担。

3. 绿化建设管理相互孤立。

目前, 我国各城市中参与绿化建设的部门较多, 如农林部门、建设部门及开发商等, 上述各部门之间相互孤立, 各自为阵, 以至于出现绿化建设重复的现象, 因此不仅占据了更多的城市用地, 而且导致大量的城市绿化建设资金浪费、流失, 不符合经济集约型城市绿化的宗旨。

二、从经济集约化角度建设绿化园林城市管理措施

经济集约型绿化建设是我国城市绿化建设的一贯主张, 这一主张以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依据, 严格遵循土地资源和自然、人文景观资源集约利用原则, 力求以耗费最少的土地和资金最大程度上改善城市环境。笔者认为, 应从下述四个方面进行城市经济集约型绿化建设工作。具体内容如下:

1. 积极推行立体绿化。

立体绿化是城市经济集约型绿化建设的重要形式之一, 其是指充分利用不同的土地条件, 选择适合该条件生存的植物进行种植, 从而实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丰富城市绿化景观的目的。通过立体绿化既能够减少城市用地的耗费, 降低城市绿化建设资金, 又能够美化城市, 起到改善城市环境的积极作用。

2. 大力发展城市林业。

发展城市林业也是城市经济集约型绿化建设的重要环节, 该环节之所以被重视, 其原因在于城市林业占地面积小, 对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的适应力强, 易于管理和维护。除此之外, 通过发展城市林业仍能够达到改善城市环境、丰富城市景观的目标。城市林业的建设需以生态林、经济林及风景林相结合原则为指导, 这样不仅能够改善生态环境、美化城市景观, 还能够为城市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

3. 重视起城市绿化节约用水。

我国地大物博, 人口众多, 但水资源匮乏, 同时, 解决水资源匮乏问题始终作为国内学者的热点研究问题。对于城市绿化建设来说, 其更需要耗费更多的水资源用于灌溉植物, 以此重视起城市绿化节约用水问题不容忽视。

就植物而言, 雨水无疑成为其最好的灌溉水资源, 因此需要我国落实好雨水收集利用工作。雨水利用分为直接利用和间接利用, 具体采用哪种利用方式需依据绿地建设工程的实际情况予以确定。其中直接利用方式最常用于有景观水池的城市绿地中, 即让雨水随着地表流入景观水池中, 以满足绿地的需求;对于没有景观水池的城市绿地, 可以为其建造雨水蓄水池, 之后在采用直接利用方式, 除此之外, 还可以采用间接利用方式, 即城市绿地面尽可能使用渗水材料, 或者在绿地的不远处, 设置多个洼地, 将更多的雨水引入洼地中, 使其渗入地下, 供植物吸收。特别注意的是洼地设置区不能够影响正常交通。

4. 加大绿化建设管理力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城市绿化建设趋于市场化已成为必然趋势。此时为了保证城市绿化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 政府部门可实行招投标机制, 让更多的城市绿化建设企业参与竞标, 政府从中选出最佳的企业, 由此承担城市绿化建设与管理任务;其次, 政府部门还需发挥其考核监督职能, 定期或不定期对建设和管理状况进行考核监督, 一经发现不足之处, 及时要求绿化建设企业返工, 确保城市绿化建设和管理高水平、高质量;最后, 推行统一的城市绿化建设和养护经费的财政核拨机制, 做好财政经费预算工作, 保证资金的合理配置, 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三、结论

城市绿化所形成的环境效益, 不受疆域的约束, 无论投资者还是非投资者, 都可以不受限制地在自然空间里均衡地得到享受, 由此形成了环境效益普遍性的特点。市民作为纳税者, 享受绿化的环境效益是合情合理的。但是, 当某些经济实体因城市的绿化环境使其在经济活动中受益时, 不需要通过市场付出代价, 又形成了绿化经济效益外部性的特点。对那些没有依法负担应有的绿化建设任务或没有达到法定绿化数量的单位来说, 实际是占用了社会的环境资源。

在全球倡导低碳经济的影响下, 人们节约能源和环保意识不断提高, 景观设计的重要性也日益加大。而对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 人们认识到了工业化理论指导下的城市建设所折射出的, 是以浪费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旧的发展模式, 于是景观设计自然地转向了经济节约型。业主以及建设方的观念也在改变, 越来越重视成本和资源的节约, 高成本的东西亦不再叫座。本文的一些实际经验总结希望能够给同行一些启示。

摘要:文章在吸收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寻求有效实现城市园林经济集约型景观的设计方法, 力求对类似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有所裨益。

关键词:经济集约化,绿化园林,城市管理

参考文献

[1].赵警卫, 王荣华.论园林的生产功能[J].湖北农业科学, 2010 (1)

[2].陈建芳.丽水市现代园林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 2006 (11)

[3].王凤珍.现代园林植物种植设计发展趋势研究[J].生态经济, 2011 (7)

[4].黄明拾.南方常绿果树在城市园林建设中的应用[J].吉林农业, 2010 (9)

[5].贺德高, 高巧玲.浅谈中国现代园林艺术[J].南方农业 (园林花卉版) , 2007 (5)

[6].郭蓉芳.植物文化与现代园林植物配置分析[J].现代园艺, 2011 (7)

坚持节约集约用地推进经济转型发展 篇2

熊征宇

2012年第10期 ——生态建设

嘉鱼县地属武汉城市圈,国土面积1019.53平方公里,是全省的一个地域小县。近年来,随着全县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推进,经济建设与土地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面对日益稀缺的国土资源,我县因地制宜,积极探索节地挖潜的新途径,促进了国土资源由“粗放式”利用向“精耕化”发展的转变,实现了经济跨越发展与耕地红线保护“双赢”的目标。今年2月,我县荣获全国首届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称号,是全省唯一一个被授予土地、矿产兼有型节约集约模范县称号的单位。

坚持强基固本,引入数字化元素。我们认真抓好土地利用规划、数字国土、节约集约评估等基础性业务和前端工作,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一是科学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注重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以服务县域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为重点,认真协调与有效衔接各部门建设规划,按照产业集群、投资集中、资源集约、产出高效的要求,把有限土地资源要素向开发区、城镇功能区和重点区域集聚,科学合理安排各类建设用地项目预留空间。目前,全县土地利用空间指标除重大民生项目外,100%向城镇区和工业功能区集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入区率达到95%以上。二是打造数字国土平台。信息化是实现国土资源管理方式根本转变和国土资源工作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我们按照打造数字国土、效能国土的要求,先后投资1000万元,开展城镇地籍调查、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城市建设用地节约用地评价、“金土工程”一期以及1:2000航测等工作,努力构建以信息化为支撑的国土资源“一张图”综合监管平台,加速了我县“数字国土”、“智慧国土”建设进程,为强化国土资源利用监管提供了科技支撑和保障。三是开展节约集约评估。土地怎么用,了解现状是前提。我们围绕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先后开展了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城市建设用地节约用地评价,摸清了开发区和城市土地利用现状,为挖掘土地利用潜力,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加强宏观调控,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打牢了基础。

坚持多管齐下,推进节约化用地。针对部分土地征用后长时间闲置或利用率不高等问题,我们因地制宜,采取“租、划、换、转”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利用率。近年来,仅开发区采取多种途径清理盘活土地2000多亩。一是想方设法“盘”地。主要是对闲置的土地采取租赁的办法盘活。县经济开发区原嘉晟体育器材项目,新征土地60亩,建成7000平方米厂房,因资金、市场等因素制约难以为继,县政府组织工作专班,帮助企业多方联系投资商,促成其将生产厂房、职工宿舍、办公楼等整体出租给金桦实业,投资1.5亿元新上空调配件生产线,现年产值超过1.5亿元。我县潘家湾镇苍梧岭、肖家洲等村,是全县蔬菜种植专业村,利用紧邻武汉市的区位优势,将撤并合转后闲置的粮站、校舍、村委会等改建为蔬菜批发市场,出租给外来客商经营,盘活闲置土地200多亩。二是腾笼换鸟“置”地。切实加强批后土地的跟踪管理,对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的项目用地,采取“腾笼换鸟”方式进行处置。世天食品、安第斯消毒液、兴龙车业等3个项目共征地130亩,因资金短缺,项目较长时间无法启动,我们采取整体回购办法,分别将征用的土地转让给武汉新概念化工、申邦化纤和联创食品。申邦化纤投资8000万元新上差别化复纺涤纶短纤维项目,短短两年时间已发展成为年税收过2000万元重点企业。三是见缝插针“找”地。元阳食品有限公司占地面积100亩,一期建有厂房1.5万平方米,以前只生产罐装饮料瓶,厂房利用率低。我们积极帮助公司对外招商,引进霸王凉茶饮料和南方黑芝麻露两个品牌制罐并灌装,公司没有新增用地,效益却翻了一番,今年税收也有望超过2000万元。四是转换思路“生”地。以前,县开发区厂房基本按平房规划建设,占地面积大、土地利用率低。对新引进的项目,我们在政策上积极引导,鼓励企业向“天”要地,规划建设多层厂房。中能锂电公司建成4栋3层厂房,每栋每层1万平方米、共12万平方米,同等生产规模相当于节约三分之二用地。

坚持借助载体,实施集约化整治。近年来,我们充分利用农村土地整治、矿产资源整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载体,不断提高国土资源利用效率。一是整村推进“腾”。以全省农村土地整治试点县为契机,积极创新“政府主导、项目带动、企业帮扶、农民主体”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先后在官桥镇官桥村、渡普镇净堡村、潘家湾镇四邑村启动并实施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成为统筹城乡发展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官桥镇官桥村计划搬迁农户800户,统一规划建设新村,腾出零散居民点用地1060亩,可净增耕地870亩,一期工程300户已迁进新社区;四邑村通过实施迁村腾地工程可净增土地400多亩。二是实施整合“治”。积极推行“探、采、冶”一条线,鼓励矿山企业、矿产品加工企业实行探采用结合,对生产规模小、生产工艺落后的矿山企业,一律实行关停或整合,引导矿山企业提高竞争力、完善产业链。2007年前,我县共有各类矿山企业32家,这两年我们加大整合力度,将全县矿山企业整合到17家。通过整治,蛇屋山金矿年税收达6000万元,在原有基础上翻了一番,被授予“全国黄金行业先进集体”,现已被列为咸宁市上市后备企业名单。三是加大力度“改”。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引导矿山企业对探、采、冶全套生产工艺进行技术改造。蛇屋山金矿通过对洗碳以及冶炼生产工艺“一条龙”技术改造,近三年采用低品位矿石200多万吨,平均品位0.5克/吨,增加产量超过1000千克,提高回收率增加黄金产量1300多千克,通过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增加营业收入3亿多元。

坚持完善制度,促进监管法治化。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是保障。近年来,我们坚持从完善管理制度入手,不断加大土地法治化监管力度。一是加大责任考核力度。建立完善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落实县“四大家”领导联镇制度,推行“择优任用、发放聘书、适当补助、责任约束”的耕地保护协管员制度,构建了耕地保护由县到镇、到村、到组的“四级”保护屏障。把土地整治工作纳入镇级政府耕地保护目标考核重要内容,对不能够按时完成土地整治工作任务、工作中出现重大失误或群众越级上访造成不良影响的,实行“一票否决”。二是完善项目准入制度。对工业项目用地,我们坚持“一把尺子卡紧、一个标准卡严”。潘家湾畈湖化工园从建园之初明确准入标准,坚持容积率不低于0.8,建筑密度不低于40%,投资强度每公顷不低于1800万元。依靠严格的准入制度,现园区每公顷工业产值达到4000多万元。三是推行联审评估机制。不断加强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充分发挥部门预审、陪审的作用,合理配置各业用地。同时,按照行业规定的用地标准和产业产出水平,采取联审评估等方式,合理控制项目用地规模,把不应有的“水分”挤出去,做到好中选优、确保重点,保障了优质项目落户的用地需求。■

集约化先行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发展 篇3

目前,随着3G、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日趋成熟和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移动互联网用户增长迅猛。据CNNIC统计,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已达到3.88亿,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我国网民第一大上网终端。IT和ICT加速融合,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和社会效益的“倍增器”。基于手机的互联网应用和各类信息服务,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衣食住行,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人们对通信质量、服务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作为承载各类通信业务的信息基础设施,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电信、移动和联通三大电信基础运营商在固话、移动通信、数据业务等领域开展全业务竞争,拓展业务、扩大市场,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布局。以3G网络为例,由于3G基站发射功率小、承载数据量较大,需要建设的基站和覆盖点比2G要多大约1/3。

作为上海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黄浦区空间紧凑、资源有限,承载信息基础设施的局房局址、基站站址、管道管位等物理空间资源非常稀缺,通信发展与资源制约的矛盾尤为突出,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运营商分头建设道路信息管线,致使道路重复开挖,“拉链马路”现象时有发生;个别运营商违章私设通信设备,随意侵占人行道空间,加大市政管理难度;运营商与业主签署排他协议,限制其他运营商进入,无法满足公众普遍通信需求;公众对基站设置、电磁辐射的投诉增加,有时引发群体上访事件;大量建设室外宏基站,造成抱竿、天线林立,与城市面貌、建筑形态格格不入,部分基站租约到期续约难。

为此,黄浦区近年来在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机制方面,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的思考与探索。

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

上述现象引起黄浦区政府及区相关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为解决电信快速发展带来的问题,有效提升通信对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支撑作用,黄浦区主动与三家电信运营商、有关建设单位沟通,加强部门协同、规范管理、规划引导,探索集约化建设管理新机制。为规范通信管线建设、减少道路重复开挖,2001年起黄浦区科委(信息化委)、区建交委、市政工程署等部门加强协同配合,建立联动工作机制,推动道路信息管线集约化建设。期间,黄浦区紧紧抓住APEC、迎世博等重大活动前道路整治、架空线入地等市政工程建设的有利契机,由区科委(信息化委)牵头了解各运营商建设需求,提出集约化道路信息管线建设意见并上报市有关部门。在施工中,黄浦区大力推广同沟同井、管孔共用等集约化措施,做到光缆敷设“一次开挖,一次穿缆”,同时满足三家运营商需求,得到市区有关部门及运营商的认可。

截至2011年12月,黄浦区累计完成集约化道路信息管线建设99沟公里,其中架空线入地22公里,接入各类楼宇185幢。黄浦区成为上海市道路信息管线沟通最为完整、利用率最高、效益最好的城区之一。

与此同时,黄浦区还分别与电信、移动、联通三家电信运营商签署年度合作协议,明确编制专项规划、推动区内重点公共场所通信集约化建设。2005年以来,黄浦区先后在世纪广场、外滩滨水区、黄浦区体育中心等工程建设项目中,根据市有关部门提出的集约化基站设置要求,鼓励运营商采取室内分布系统合路建设、室外宏基站景观化等集约化措施。

主要措施包括:通过合理设置设备、共用机房电源、设置集约桥架,进一步提高机房空间利用率。采用POI多系统合一设备,实现室内分布系统合路建设,并减少馈线数量。通过合路建设,大幅减少室外天线的数量,减少对建筑物天面的占用,并通过美化和隐蔽实现通信设施与城市风貌和建筑特点的有机融合。

加强市区专业规划衔接

为进一步提升电信普遍服务水平,促成基站设施更好地服务民生,2010年9月,市无管局、市规土局牵头编制《上海市公用移动通信基站站址布局专项规划》,强调“与环境融合”、“与人居和谐”,通过在有限的城市空间合理布局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建站,有效利用站址资源,从根本上扭转移动运营商各自为政、分散布设的局面。

为此,黄浦区积极响应,结合区域实际推动规划落地。2011年初,黄浦区科委(信息化委)联合区规土局、区建交委启动编制《外滩金融集聚带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并于今年3月通过专家评审。该规划结合外滩金融集聚带总体规划定位,以及区域内信息基础设施布局现状、地块建设和市政道路改建实际,整合电信、移动、联通三家电信运营商的发展需求,提出了基站、机房、道路信息管线、WLAN等基础设施的布局规划和分阶段建设计划。

值得一提的是,规划首次在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明确集约化基站设置要求,规划新建的18个基站均为集约化基站。目前,该规划成果已通过市主管部门审批,将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之中。规划生效后,外滩金融集聚带内新建市政工程项目地块出让或开发时,区科委(信息化委)可依据规划,提出集约化基站建设等配套要求。下一步,黄浦区还将进一步总结经验、理顺关系,启动全区范围的信息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编制、出台相关配套管理办法,黄浦区室外基站租约到期及强拆现象有望得到彻底解决。

下一步思考与设想

资源紧缺是我国城市发展中的根本性制约因素,城市发展承受“市场需求与资源制约”双重压力。推进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是上海应对城市资源紧张、缓解社会矛盾,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由于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涉及城建、通信等不同管理部门,需要整合运营商、相关建设单位及社会各方资源和需求,其协调推进机制有待进一步理顺。为此,笔者认为下一步应加强全市统筹协调,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步深化推进机制。

出台市域范围的信息基础设施专项规划,鼓励各区县结合自身功能定位,有重点、有计划地落实市专项规划;指导有条件的区县编制区域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做好市区专项规划衔接。

充分发挥各区县的主动性和资源整合优势,形成市区联动的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推进机制,鼓励各区县在区级新建项目的规划征询、扩初征询阶段形成通信集约化意见征询的制度性安排。

进一步明确区级主管部门通信集约化的职能和范围,出台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为区县主管部门规范通信建设、提供标准服务奠定基础。

整合社会资源,鼓励更多有实力的第三方企业进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培育规范有序、竞争充分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市场环境,进一步降低建设成本、提高服务质量,从而促进行业快速发展。

通信行业作为一种高科技信息产业,集约性是其不同于其他传统产业的一个明显优势。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事关城市质量、城市档次的提升,也是城市后续管理的一项重大课题,具有长远而重要的意义,值得引起各方共同思考与关注。

(作者单位系上海市黄浦区科学技术委员会)

经济集约化 篇4

关键词:铁岭经济开发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开发区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区,在促进经济高速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已经成为产业升级、区域发展的推动器和科技创新基地。对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分析可以反映一定时期内开发区土地利用状况。做好开发区利用状况分析是正确评价开发区集约程度的基础和前提,从而理性的分析开发的潜力情况。着眼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可能,可以预测和规划今后一定时期内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其发展趋势。

1 研究区概况

铁岭经济开发区创建于1992年,1995年12月经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是辽宁省唯一的农牧业高新技术开发区,享有市级经济管理权和县级行政管理权。辖区总面积105.4平方公里,总人口2.4万人,地理位置在北纬42°12'~42°17',东经123°45'~123°59'。截至2008年年底,初步估计,2008年全区实现GDP达45亿元,同比增长94.8%。

2 以供应方式角度分析项目区土地利用状况

以供应方式为开发区土地进行分类也是衡量开发区集约利用程度的一个重要因子,具体可以分为已供应国有建设用地、尚可供应土地和不可供应土地三大类。政府供应国有土地的方式有两种,即划拨方式和有偿使用方式。

2.1 开发区土地供应状况

通过开发区房产局所提供的材料以及外业所获数据表明,铁岭市经济开发区土地中已供应国有建设用地94.44hm2,其中由国家批准划拨的土地25.26hm2,占开发区总体面积的21.11%,有偿使用土地69.18hm2,占开发区土地总面积的57.81%,已供应国有建设用地总计占开发区总面积的78.92%;尚可供应土地共25.22hm2,占开发区土地总面积21.08%(表1,图1);发区自1992年成立至今仅18年,我国土地使用权年限工业用地50年,商业用地40年,因此开发区范围内的有偿使用土地的使用权均未到期;该项目区内没有不可供应土地。另外据有效数据表明有偿使用土地中,协议出让土地面积62.33hm2,占有偿使用土地的近90.10%,仅有6.85hm2的土地是通过招拍挂等方式取得的,不足有偿使用用地的9.90%。

2.2 开发区土地供应状况分析

由表1可知,项目区中还有近21%的尚可供应土地,仅从数量上看所占比例有些过大,而从其位置来看,多位于交通状况不好或是新修道路附近,不难解释这些尚可供应土地在过去并未划拨或出让出去的原因,交通不便的成了这些土地发展的限制因素。而这些土地虽现处于尚可供应土地之列,却是项目区未来发展的后备资源。

在已供应国有建设用地中有偿使用土地在数量上所占比例为73%,包括以议出让和招拍挂方式取得的土地,但是这里面协议出让占到在已供应国有建设用地得66%,仅有7%为招拍挂方式取得。据了解在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之初,土地无偿使用开始向有偿使用转变时,土地主管部门一般通过协议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它是土地出让的低级形式,往往是地方政府为吸引投资所采取的出让方式,致使大量国土资产收益流失,近年来,已逐渐停止该种方式,相关文件规定经营性用地必须采用招标拍卖挂牌方式供应。从此处来看,该区的留有较大比例的尚可供应土地未必不是一桩好事,随着交通状况的便利以及其他设施的完善,这些尚可供应土地就可以正常的招拍挂方式进行土地的出让,从而也保障了国有土地的资产收益不再流失,也为地方经济发展做贡献。

然而,该项目区尚可供应土地在图上由东北至西南整体上呈现为带状分布,内部有部分尚可供应地块为狭长地块,这会给今后的开发利用带来难度。而且在实地外业调查过程中在新修道路两侧有不同程度的企业违章占地现象。

3 项目区土地经营状况分析

3.1开发区土地利用经营状况

了解一个地区土地利用的经营状况,不得不提到以指标就是GDP,GDP是衡量地区经济水平、生产力水平的一个重要数据,也是评价地区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准。根据开发区相关部门所提供的数据以及内业统计整理而来的数据,2008年在铁岭经济开发区全区共实现45亿GDP,经折算在起步区内近119.66hm2的规划区内实现GDP共5200万元,地均GDP为43.44万元/公顷。税收也是评价地区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准。据了解,2008年开发区全区共实现税收1.2亿元,经折算起步区内共实现税收137.41万元,地均税收为1.15万元/公顷。

3.2 开发区土地利用经营状况分析

由前面表格我们从地均GDP、地均税收、工矿仓储用地固定资产投入强度以及产出强度方面了解了项目区土地利用的综合经营状况。为了进一步评价项目区综合经营状况的好坏,在以下部分对其进行了与其他地区状况的对比分析。

走出集约化利用土地新路 篇5

走出集约化利用土地新路

从集约利用概念入手,分析保护耕地与保障发展的辩证关系,强调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指出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建立集约利用土地的新机制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结合苏州、无锡等市实际,提出了具有借鉴意义的做法.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江苏国土资源 英文刊名:JIANGSU LAND AND RESOURCES 年,卷(期):2003 “”(7) 分类号:F205 关键词:集约利用   可持续发展   规划  

集约化铺就康庄道 篇6

强化集约化

为了全面贯彻和深入推进集约化管理,中铁五局机械化公司成立了集约化管理推进小组,制订了《中铁五局机械化公司集约化管理实施方案》《集约化管理手册》等,从体制机制上健全集约化管理。

施工队伍专业化。机械化公司依据《中铁五局关于进一步落实架子队标准化管理的意见》,重点抓好架子队组织建制、混编型工班组建、架子队承包机制建设和劳务人员管理四方面工作,及时制订了公司内部《专业作业队管理办法》(试行)。从2012年2月开始,机械化公司成立了23支标准化专业型架子队、共146个工班(其中,37个自建型工班,109个劳务型工班),队伍涵盖桥梁、隧道、路基、路面等相关领域。之后,公司相继派驻到沪昆、兰新、湘桂铁路,江西奉铜、抚吉,甘肃雷西等公路路基及各大路面项目进行临场施工和成效检验,其效果反映优良,取得历史性的突破。

为尽快使劳务队伍管理从分散管理向集中管理转变、从间接管理向直接管理转变、从临时管理向常态管理转变,2012年7月3日,公司在南岳衡山隆重召开了2012年A级劳务队伍表彰大会,现场表彰了10家A级劳务队伍。为进一步探索、规范劳务队伍管理迈出了坚实步伐。

专业公司体系化。为实现组织构建专业化,机械化公司在原有物资分公司、机电分公司、试验检测分公司等专业化公司的基础上,又相继成立了测量分公司、混凝土分公司、海外分公司。为进一步完善专业化公司体系化,着力解决专业化公司管理体制机制和内部市场化问题,着手清理项目部和专业化公司之间、架子队与专业化公司之间的组织协调和利益责任问题,努力使专业化分公司实现良性运转。

突出精细化

调整要素。公司根据要素管控集中化要求,重组了公司物资供应站、机械租赁站、混凝土供应站,大力推进集约化管理,保证项目和谐运转。同时,项目部在要素管理集中化方面,不断摸索创新更有效更合理的专业化公司管理形式。首先,他们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建好项目物资供应中心,解决隧道二三类材料供应;与修造厂协调建好钢结构加工中心,为工班及时供应钢筋笼、型钢半成品及模板等成品。项目部还大胆创新,成立了隶属于合同部的物资管理室、机电管理室,主要负责对架子队及工班的物资计划、材料分配、使用消耗、成本核算、日常管理与考核和各类台账、内业资料的管理,进一步明确了物资材料的采购模式、采购范围和设备的使用与管理,加强了项目对材料设备的管控,以期实现提高成本效益的目标。

完善考核。项目部全面推行经营考核制度,并以经营承包模式与专业化分公司、专业化架子队建立责任主体考核体系,通过经营考核,完善各级组织管理,确保项目在创收效益上有保障、有方法、有责任。目前,项目部共有4支隧道架子队(其中自建型架子队1支)、2支桥梁架子队、1支路基土石方架子队、1支劳务型架子队、1支混凝土架子队。项目部实行架子队经营承包责任制,项目经理与架子队长签订《经济责任承包合同》与《架子队经济责任承包协议》,完善对架子队的各项考核分配机制,采用工、料、机定额消耗加现场经费承包模式,每月对架子队按控制标准考核,考核指标分为完成计划产值、责任成本、安全质量、信誉评价和标准化建设、党建和精神文明共五项。同时,项目部还与专业化分公司派驻项目的架子队及52个工班共同签订了责任成本承包合同,并出台考核奖惩制度,对未完成合同内要求的承包费,按合同规定处罚,对达到要求的承包方进行相应奖励。项目部还建立风险抵押金制度和架子队对工班承包分配制度,落实架子队实际施工作业职能。目前,项目部已全面实现“管理有效、运作高效”的既定目标。

实现高效化

优化组织快速跟进。沈阳四环项目部线路全长132公里,直径40公里,包围面积1 254平方公里。按照“管理有效、监控有力、运作高效”的原则,机械化公司和沈阳四环路面二标快速组建了两支路面架子队,这是机械化公司首次在路外项目成立的两支专业架子队,使公司在路外项目架子队建设方面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四环项目部按照精干原则配备架子队队长、技术主管、技术员、安全员、质检员、核算员、试验员、施工員等,优先选用了6支在公司注册的合格劳务队伍,对劳务队伍和劳务工分别按照“四个必须”要求,采取了签订安全责任书、承诺书、配备专兼职安全员、安全培训考试合格才能上岗等措施,使劳务用工达到了规范化。在拼抢全运会配套工程沈北路至棋盘山路K54+772~K58+283段实现2012年6月30日通车目标的会战中,两个架子队不畏艰难,以“白+黑”和“5+2”人停机不停的拼搏精神,仅用40天就完成了近亿元产值,创造了提前一年建成通车的辉煌成就。

集约并进提升效率。公司健全集约化治理机构,完善运作机制。公司沈阳四环项目坚持以效益为主的管理思想,致力探索和实践集约化管理模式,大胆向劳务资源管理要效益、向物资材料管理要效益、向机电设备管理要效益,向现场标准化管理要效益,走出了一条“集”显优势、“约”创效益的路面工程施工新路子。自推行集约化管理以来,项目部共完成建安产值3.950 8亿元,在2012年各月的评比及“第三战役”和“第四战役”综合评比中均获得第一名,累计获得业主奖金216.74万元。

雷西项目部成立了专门的管理小组,按照权责分明、相对独立、相互制衡的原则,建立起了前后台分离的组织架构体系,并通过建立审计监督机制,形成了资产管理决策、执行、监督三方互为制约的运行机制。他们通过“五个集中”管理,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劳务管理的通知》《财务管理办法的通知》《物资管理办法的通知》《机电管理办法的通知》等,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为促进集约化管理发挥了保障作用。

为进一步推动集约化管理,机械化公司于2012年5月7日在陕西西安及甘肃庆阳雷西项目召开二次经营、双清工作会、物资管理现场交流会,会议公布二次经营管理办法和双清工作考核奖惩办法,并对岑兴路面、成绵、康临、西铜大修、十天10标、十天路面等几个项目进行了项目经营责任考核兑现,现场兑现了奖金。会议对雷西路面等5个新建项目下达经营责任指标并签订经营责任书,对20个收尾项目下达二次经营指标并签订责任书。通过合理部署,推动了公司利润创收目标的有效实现。2012年机械化公司共完成营业额28.16亿,新签合同达25.39亿元,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

推行集约化管理,使中铁五局机械化公司正在转变发展方式的大道上阔步向前。

浅议我国集约型经济的发展 篇7

关键词:集约型经济,经济转型,科技进步,国企改革,效益

1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迫在眉睫

“经济增长方式”通常指决定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以及各种要素组合起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按照马克思的观点, 经济增长方式可归结为扩大再生产的两种类型, 即内涵扩大再生产和外延扩大再生产。外延扩大再生产就是主要通过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 来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的增长。而内涵扩大再生产, 主要通过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来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使用效益来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水平的提高。现代经济学从不同的角度将经济增长的方式分成两类, 即粗放型经济和集约型经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增加资金、资源的投入来增加产品的数量, 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则是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来增加产品的数量和提高产品的质量, 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建国60年来, 我国虽已形成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经济规模相当可观, 但在生产、建设和流通等各个领域, 建设规模大、经济效益低和结构失衡的问题非常突出, 特别是资源环境矛盾日益尖锐。我国人口众多, 资源相对贫乏, 如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50%。然而这些年来, 我国的GDP增长了10多倍, 矿产资源的消耗却增长了40多倍, 这充分说明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仍为粗放型。随着近期金融危机的影响, 我国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受到不同程度的重创之后, 改变经济增长方式, 发展集约型经济又一次成为经济学界广为关注的专题。

2 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特征

集约型增长方式的主要特征为: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技术创新、人力资本积累、资源转移、规模经济、学习效应等因素形成的动力所推动, 在同样的增长规模和增长速度下, 所受的资源约束和通货膨胀压力较小, 如果宏观调控得当, 则增长过程基本上可以保持持续稳定的状态, 一般只存在较小的属于动态经济的自然波动, 产品的品种较多、质量较高、市场竞争力较强、库存积压较少。这是一种增长代价较小, 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较高的增长方式。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发展集约型经济的核心是效益和质量, 而达到这个核心的几个基本途径即是科技, 人力, 规模和国家调控等。所以, 笔者将从几个途径对发展集约型经济进行阐述和分析。

3 发展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途径

3.1 深化改革, 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步伐, 完善国有企业改革。

在现阶段的中国, 提起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似乎是很不合时宜的话题, 但是从种种方面来看, 虽然我国改革开放已有30多年的经验, 但是其中存在的巨大不足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

增长方式不仅与生产力有关, 也与体制有紧密联系, 体制转变是增长方式转变的前提。以往在如何处理上新项目与利用现有基础的关系上存在严重的不合理现象。一些国有企业缺乏必要的资金进行技术改造, 产品结构不合理, 质量低下, 不能适应日益变化的市场需求, 造成产品积压、成本上升, 或开工不足, 生产能力放空闲置等, 结果资金更加紧张。然而, 由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仍根深蒂固, 各地各部门依然热衷铺新摊子, 搞了许多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项目, 争资金, 效益不佳。这不仅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 而且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也不能提高。究其原因还是经济体制问题。必须加大改革力度, 摈弃计划经济体制, 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同理, 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但是, 这既不是一蹴而就, 也不是无限期的过程。我国明确提出, 要在“九五”期间和2010年基本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目标。因此, 要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完善企业经营机制, 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加强经济运行机制的变革, 提高经济运行质量。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要靠企业来实施,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长期不能转换的重要原因是国有企业的效益太差。国家每年把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金贷款的70%以上投到国有企业, 而国有企业实现的GNP的增量在全部GNP的增量中不足20%。所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首先要抓住国有企业这个牛鼻子。我们要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 通过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企业财产组织制度, 彻底转换经营机制, 实现经济的高效运转。国有企业应按自身特点和公司法要求, 改建成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合作公司等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 或采取租赁经营形式, 从产权关系上解决企业经营机制不活、责任不明的问题。

3.2 发展规模经济, 向规模要效益规模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中获得经济效益的基本手段之一。

因为有了相当的规模, 才便于利用先进技术, 才能有名气, 才能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而我国目前有65%左右的企业没有达到规模经济水平。最典型的例子是我国拥有汽车企业数量超过发达国家汽车企业总和, 却不到日本国一家企业的汽车的年产量。到目前为止我国仍没有一家轿车企业达到国际公认为规模生产标准和要求。要改变这种状况, 就要建立一批技工贸一体化的企业集团, 实施大企业集团战略。当代国际资本和技术的流动, 主要是在跨国公司之间进行。我国要更好地利用外资, 搞好同跨国公司的合作, 必须建立自己的大型企业集团。通过他们与国外的跨国公司进行合资、合作生产、合作设计、合作进行技术开发等, 提高我国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目前, 在国际上排名前100位的工业企业中, 中国还没有一个。要把培育企业集团作为一项重大发展战略来付诸实施。近期内国家要重点扶持在电子、机械、汽车、石油化工、造船等方面具有经济规模的骨干企业的发展。

3.3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增强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方式的推动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这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英明论断。依靠科学技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日本是一个最著名的例子, 二战之后日本也经历了一段依靠廉价劳动力和消耗资源快速发展经济的路子, 但之后的金融危机使之遭受最大打击, 其尽快进行经济转型, 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依靠科学进行企业管理和企业改革, 才取得今天的巨大成就。

我国科技与经济结合还没有达到相当的紧密度, 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 科技在经济增长中的含量不大, 即使是科技与经济结合比较好的上海, 根据最新统计, 其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虽然达到33%, 但同发达国家的50%以上的贡献率相比, 还有不小的差距。我国一些企业效益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技术落后。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对2102家亏损企业的调查, 由于设备老化, 工艺落后, 造成产品滞销从而造成企业亏损的企业有1307家, 占被调查总数的62.17%。由此可见我们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使科学技术尽快转化为生产力。首先利用市场机制并且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 使国内已有的先进技术在生产中得到普遍应用, 淘汰落后技术。其次, 继续大规模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同时增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 形成独立自主的技术开发能力。注重对企业文化的引进和消化。第三, 努力使企业成为技术进步和科技投入的主体, 加快建立市场、可言、试验和生产结合的企业技术进步机制。鼓励科研机构进入大型企业集团, 改变科研与生产分离的传统体制。逐步加大对企业科研资金和科技力量的投入比重, 做到象发达国家那样, 把2/3以上的科研资金和科研人才配置到企业。

高职院校教师的科学发展观学习

唐会燕 (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促进高职发展的重要思想。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正面临着新形势和新的机遇, 而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这一传播知识和发展新的教育理念的重要角色, 就迫切要求我们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以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以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辩证地认识和正确处理高职院校发展规模、方向, 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 把握发展的速度和趋势。同时, 用科学发展观促进可持续发展, 为高等职业教育自身拓展广阔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当前, 我国的高教事业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对高教科研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统领高教科研工作, 深入总结我省高教改革发展的经验与规律, 认清当前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 努力探索解决制约高教发展的障碍, 切实解决高校师生普遍关心的问题, 把高教科研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乌申斯基曾说过:如果我们把我们的健康信托给医生, 那么我们就要把我们子女的道德和心智信托给教育者, 把子女们的灵魂, 同时也把我们祖国的未来信托给他们。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0引言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体现到高校的学生工作中, 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 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优质服务。学生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体, 要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凸显出来, 按照学生人才成长的规律和成才的需要, 来配置学校的教育资源, 优化教学元素, 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创造更为优良的教学环境和有效的教育平台。

1高职教育面临的新形势以及挑战

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建校时间短, 家底薄, 教师责任大, 教学任务较为繁重。一方面高等教育大众化导致高职院校的入学新生素质层次下降且复杂化, 学生文化基础知识薄弱, 学习动力不足, 对自身的潜力, 自我实现意识的认识不够。另一方面, 高职教育是理论教育与实习实训并重对教师能力要求高。要高质量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需要高职教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高职教师是否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 关系到高职教育的质量和学生的成长。

面对飞速发展, 日新月异的世界形势, 高职教育也应脱离以前那种以理论教育为只要目的的教育模式, 而是应该时刻关注社会发展需求, 培养具备高素质的人才, 例如职业道德素质, 专业能力素质, 自我学习, 自我发展的能力等。随着科学的发展, 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才需求量也会越来越大, 但是对人才的质量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这对高职教育的教师队伍就有了更高, 更严格的职业要求。因为大多数高职教师缺乏实际的实践经验, 他们对本专业的理解仅限于教科书式的理解, 很难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到本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 因此高职教育首先要培育出一批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是重中之重, 其次对于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 这就要求我们学习科学发展观, 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对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并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 随时做到以学生为本, 保证教育工作的全面、协调, 可持续发展。

2科学发展观在教学工作中的主要体现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理念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有着以人为本这样价值取向的内在要求, 放到高职教学工作中, 就是要以学生为本, 并且还要满足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的需要。

以学生文本, 就要在学校里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同的学生起点、经济条件、家庭背景不甚相同, 同样他们的成长经历和环境痕迹也不相同, 这就要求我们高职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情况, 因材施教, 按照每个学生的人才成长规律和成长需要, 来优化教学元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要放宽思路, 不局限于学生的知识教育, 而是要发展学生应具有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各种综合素质, 如:素养, 动手能力, 创新意识等等。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要随时注意学生的思想工作, 尽量全面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所需要学习的知识等。例如:很多学生对目前所学专业不了解, 不知道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将来是如何在工作中运用, 那么作为教师, 有义务给学生解释所讲课程在实践工作中的运用。另外还可以激发学生多学习相关专业的知识, 相互借鉴研究, 便于学生在将来尽快适应社会的多元性。高职教师的角色性质决定了工作任务并不是单纯的讲授理论知识, 而是要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结合实际工作环境, 让学生在毕业后尽快进入工作状态, 尽快的成为一个具有高等理论知识的社会劳动者。因此结合科学发展观的理念,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高职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所必须掌握的教学理念。

3高职教师的自我实践科学发展观

作为一名教师要在工作中要始终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 坚持以学生为本, 教学为学生服务, 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要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 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政治水平、文化水平和专业水平, 不断的把新方法新知识引入到教学过程中, 同时在教学中爱护学生, 尊重学生, 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体验美好, 体验崇高, 体验成功, 体验快乐, 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鲜明的价值判断、丰富的思想体系, 推进教育创新, 使教学过程成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在生活上关心学生,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就业观和择业观。

当然, 在我院的教学工作中, 作为教师还应该结合我院学生的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的加强各种专业技能的培训, 要让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时是一位工作上手快、专业技能高、有良好人际关系的高综合素质人才。

我想, 在以后的工作我会将可持续发展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当作是对教学工作总要求, 去不断地学习和创新, 把更多的学生培养成能适应社会的高技能型、高素质型人才。

总之, 高职教育的发展, 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是关键。高职教师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高度的责任感, 精益求精, 向科学要高度, 向史学要深度, 向前沿要新度, 向相邻学科要广度, 向本身学科要精度, 向教科研要知名度, 不断增加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的自觉性并使之向科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高职学院也应以科学发展观为知道, 统筹规划, 综合资源, 创造条件, 促使教师队伍职业素质整体化提升和协调发展, 从而促进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可莎.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江苏企业管理.2005 (6) :8-10.

[2]马凯.新的投资体制即将出台[J].经济界.2004 (3) :64-64.

[3]John Sargent, Economic Growth:Prospects and Determinates.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Toronto, 1986.

[4]付新爽, 刘鹏, 王振江等.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研究[J].上海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999 (1) :17-22.

经济集约化 篇8

1. 什么是循环经济

从社会经济增长和资源消耗流程以及对环境影响的角度分析, 发展经济存在两种后果不同的基本模式。

(1) 传统的单向进行的经济发展模式, 即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直线式过程。这种模式意味着人们创造的产品越多, 消耗的资源就越多, 产生的废弃物也越多。这种发展方式将对人类以及生物的生存环境产生越来越严重的负面影响。

(2) 创造新型的循环运行的经济发展模式, 即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过程。它改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负面影响为良性循环, 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的发展不会是轻而易举的, 起码要具备两个重要条件: (1) 转变观念, 改变千百年来人们的生产习惯和克服短期内造成的各种不适应; (2) 发展高科技, 有力支撑这种新模式的运行。即要解决如何把废弃物转变成可利用资源。此外, 在一定时期内, 政府有关部门还要发布引导和监督的各种政策性措施。

2. 循环经济观念的由来

循环经济观念的产生是在较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 人们反思的结果。20世纪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较快的时期, 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技术得到快速发展。但人们忽视这些发展的负面影响, 致使地球上的各种资源过度消耗, 环境日益恶化。对此, 一些有识之士以各种方式提出劝告与警示。

早在1962年, 美国生物学家卡逊在他的著作《寂静的春天》中, 就描述由于杀虫剂的滥用导致昆虫与鸟类的减少;同年, 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第一次提出实行循环经济的概念。

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全球性能源危机, 凸显了经济增长与能源短缺的矛盾, 引起人们的深思。1972年, 罗马俱乐部发表了题为《增长的极限》的调查报告。报告警示世人, 如果不节制对资源的任意挥霍, 人类社会的“增长极限将在今后100年内发生”。同年, 联合国也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

到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 人们终于认识到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1987年, 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一次国际会议上发表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 第一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新观念, 并阐明其涵义。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 通过了《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 号召世界各国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不仅要关注发展的数量和速度, 更要重视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实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3.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循环经济的发展

从以下发展历程可以清楚看到国家推进循环经济的积极态度。

1992年, 中国政府代表出席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并在《21世纪议程》上签字。随后中国政府编制了《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写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

作为循环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设备再制造工程, 1996年列入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和1998~1999年度国家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其成果论文《装备维修工程的新进展——再制造工程》, 在2000年3月于瑞典哥德堡召开的欧洲国家维修团体联盟 (EFNMS) 第15届学术年会上发表, 并获得较高评价。

2004年9月,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召开全国循环经济工作会议, 从观念、认识到规划、措施作出全面部署, 正式把发展循环经济列入工作日程。

2005年7月2日, 国务院以国发【2005】22号文印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 (共23条) , 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例如力争到2010年建立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体制与技术创新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 , 部署要抓好的四项重点工作和五个重点环节 (例如加强对各类废弃物的循环利用, 推进企业生产废物“零排放”;大力回收和利用各种废旧资源, 支持废旧机电产品再制造等) 。同时确定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10项关键技术开发工作 (例如能源节约和替代技术、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等) 。

2005年10月11日,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提出新时期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战略目标, 即建设循环经济、节约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

2006年3月14日, 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 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即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 把经济和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同时明确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 实现可持续发展。例如实行强制淘汰高耗能 (水) 和严重污染环境的技术与设备的制度;推行电力需求侧管理、政府节能采购、合同能源管理等节约措施;建设汽车发动机、变速箱、电机和轮胎翻新等再制造示范企业等。

2008年8月29日,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循环经济促进法》, 从2009年1月1日起施行, 更权威、全面、深刻地部署了这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

4. 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方向

经济发达的国家较早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措施。20世纪90年代, 美国从工业发展的角度提出建立旧资源利用的“3R体系” (即Reuse、Recycle和remanufacture) ;日本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提出旧资源利用的“3R战略” (即Reduce、Reuse和Recycle) 。这些都是可行的办法。

在我国, 在2004年11月于上海召开的“世界工程师大会”上, 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根据世界潮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提出了适合中国情况的“4R方针” (即Reduce、Reuse、Recycle和remanufacture) , 其内容如下。

(1) 减量化 (Reduce) 。即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1) 使产品 (设备) 的设计、制造 (含改造和再制造) 所消耗的材料明显下降; (2) 使产品 (设备) 运转的能耗水平明显下降 (包括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率) ; (3) 使产品 (设备) 所产生和排放的废气、废液、废渣和粉尘量明显下降。减量化的核心含义是提高资源利用率。

(2) 再利用 (Reuse) 。通过技术创新与产品开发, 使一些工业企业在生产产品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乃至生活垃圾等得以再利用。例如用冶金行业的矿渣制造水泥和砖瓦;用食品行业 (制糖、酿酒) 的废渣造纸;利用废旧塑料制造液态燃料;利用垃圾发电等。

同时, 对产品 (设备) 陈旧后经过修复、改造延长其使用寿命期, 得以利用或再利用。

(3) 再循环 (Recycle) 。主要是指以废旧物资为原料制造新产品, 节约原材料。例如回收利用废旧金属、玻璃、塑料、纸张, 经过处理后变成原材料, 用以制造新产品。

此外, 还包括建立大型的生物园区, 实现生态循环。例如丹麦的卡伦堡生物园就实现了农作物生长与农作物废弃物形成肥料的循环利用。最近报纸披露, 中国将在上海市崇明岛上的东滩建立占地86km2的世界首个生态城市。第一期工程将在2010年完成。城市能源主要依赖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 城市公共交通将使用氢燃料电池。

(4) 再制造 (Remanufactrue) 。系利用高科技手段, 使失效的设备零件得以功能恢复或强化, 可以重新装配制造成新设备的过程。依用途与规模的不同, 再制造可以分为零件再制造 (用于设备维修) 和设备再制造 (产业化生产) 。

再制造有着明显的社会效益: (1) 再制造产品的性能质量不低于同类新品; (2) 再制造产品成本仅为新品成本的50%; (3) 再制造比新品生产节材70%; (4) 再制造过程比新品生产节能60%; (5) 再制造过程对环境污染大大降低。

毋庸置疑, 在4R中再制造具有节约资源的巨大潜力。德国拜罗伊特大学罗尔夫教授于1998年撰写的《再制造——再循环的最佳形式》一书就阐明了这个道理。我国是全球设备拥有量最多的国家, 设备固定资产原值超过10万亿元。若按5%的折旧率计算, 每年淘汰报废的设备价值可达5 000亿元。如果能对其中1/5的设备实施再制造或再利用, 则至少可以节约500亿以上的资金。此外, 各工业企业的设备维修若采用各种修复技术, 实现绿色维修, 减少备件加工与更换, 又可以节约大量维修费用。仅以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为例, 年均节约备件费约两亿元。由此可见, 设备再制造工程大有可为。

5. 设备工程适应循环经济的具体措施

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是整个社会的任务, 而且与设备工程有着密切的联系。众所周知, 各种设备都是由各种材料加工、制造的零件组装而成, 而各种零件在制作过程中要消耗数量可观的多种能源。同时, 设备在使用中还需要耗费能源、更换备件、消耗辅料等多种维持性投入。因此, 从设备加工、装配→运行、维护→修理、改造→报废的整个过程, 就是一个传统的单向进行的经营行为。

按照新的观念, 要把节约资源和循环利用资源以及保护环境的各种措施, 应用到设备工程的各个环节之中, 把设备工程提升到一个新水平。笔者认为, 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值得重视, 应认真研究、实施。

(1) 在设备设计、制造阶段, 包括设备技术改造活动。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设计、制造各种零件, 改善结构, 减小零件尺寸, 采用无切削或少切削加工, 提高零件的使用寿命等措施。例如利用焊接、粘接手段代替铆接、螺钉做永固性联结;利用防腐技术和材料防止零件和容器腐蚀损坏等。

(2) 在设备运行阶段。注意合理使用和加强维护, 防止零件产生断裂、变形、磨损和腐蚀等失效现象。例如采用新型润滑添加剂技术, 可以防止乃至补偿金属零件磨损。在修理设备时, 应尽量应用各种可靠的修复技术, 恢复零件的几何尺寸、精度与性能, 减少备件消耗。例如采用刷镀、喷涂等方法可以补偿零件磨损、腐蚀, 并能改善表面性能;应用胶粘技术可以修复零件断裂、划伤和磨损。在设备改造活动中可以使设备运行安全性、节能性和环保性得以提高。例如采用新型电机, 应用变频技术, 提高供电电功率因数以及采用绿色照明等手段, 均可以收到明显的节电效果。

(3) 在设备报废时。应尽量把可以再利用的零部件拆卸, 加以利用或修复使用。有条件的设备制造企业应回收废旧设备, 对失效零件实施再制造, 用于组装新设备。在国外, 汽车发动机的再制造, 汽车、飞机轮胎翻新修复再利用是很普遍的。

上述内容说来简单, 实行起来要认真开展可行性分析、技术工艺选择、质量监控等多方面细致的工作。企业开展绿色维修或设备再制造, 关键问题是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理解推行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其次, 就是以科学的态度积极实践, 并进行经济技术分析。从前几年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开展零件再制造的经验中, 可以得到很大的启示。他们的经验包括: (1) 认真分析哪些零件可以用可靠的技术得以修复; (2) 修复的零件其质量应有保证, 原则上达到新品的水平; (3) 要认真核算零件再制造成本, 要使修复费用确实低于采购备件的费用, 做到经济上合算; (4) 企业对开展这项工作的人员要给予支持, 特别是在初期遇到问题和困难时。为此, 应对设备零件失效修复再制造工作建立工作制度和核算办法以及必要的激励机制, 使这项工作得以坚持和推广。

经济集约化 篇9

一、主要概念

(一) 开发区定义。

开发区是由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在城市规划区内设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旅游度假区等实行国家特定优惠政策的各类开发区, 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主, 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器, 也是经济体制创新的试验区。

(二) 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

国内外在土地集约利用内涵的观点上大相径庭。我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注重一些刚性指标的评判, 如土地利用强度、投入产出率的比较等, 普遍缺乏对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考虑。而国外因环保主义的盛行则增加了许多社会、生态指标在可持续性发展评价中的应用。虽然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核心在于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但科学发展观这个时代主题需要我们在认清国情的情况下开始关注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 要保证经济、社会、生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所以, 土地集约利用应该包括多方面指标, 最终实现最优的综合效益。

(三)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是以符合有关法规、政策、规划等为导向, 通过增加对土地的投入, 改善经营管理, 挖掘土地利用潜力, 基于开发区功能定位, 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开发区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为目标, 实现开发区土地利用投入产出最大化的过程, 不断提高开发区土地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一种开发经营模式。其内涵着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发区土地利用空间分布合理、开发区土地利用结构最优、开发区用地综合效益最优。

二、金峰经济开发区概况

(一) 开发区定位。

漳州金峰经济开发区是第一批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核的省级重点开发区之一, 是漳州市吸引外资的重要窗口, 是芗城区西部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基地和重心区域。根据漳州市中心城区调整和经济发展的要求, 以及开发区自身的区位特点, 金峰开发区被定义为科、工、贸发达的新城区。开发区自创办以来, 始终按照“规划一流、配套一流、服务一流、效益一流”的发展目标进行开发建设, 目前已初步形成以家具制造、电子、钟表、汽车配件、文体器材、食品加工为骨干的产业群。

(二) 评价范围。

福建漳州金峰经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范围为经国土资源部依法批准并审核公告的四至范围内的所有土地, 总面积为815公顷, 通过坐标拐点生成面积为815.11公顷, 二者差值符合规定要求的5%误差范围, 最终选择815公顷为评价面积。四至范围为东至石亭镇丰乐村, 南至金马路, 西至石亭镇埔尾村, 北至后石公路。

(三) 区位优势。

漳州市位于北纬24°29′14"~24°42′41", 东经117°29′3"~117°43′1", 处福建省最南部, 东邻厦门, 北接泉州, 西连龙岩, 南与广东接壤, 和台湾隔海相望, 是闽南厦、漳、泉“金三角”中心城市之一。而金峰开发区位于漳州市区西北部, 距漳州市中心2公里, 距漳州港30公里, 至厦门国际机场、厦门港50公里, 可经漳厦、漳龙和漳诏高速公路通往厦门、龙岩和广东等地, 为交通网的重要节点, 具有特殊的交通区位优势。它是《九龙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战略》中规划的十大开发区之一和漳州市吸引外资的重要窗口, 发展外贸经济条件优越, 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三、金峰经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

(一)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选取指标时所遵循的政策导向性原则、因地制宜原则、综合性原则、代表性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 以国土资源部2010年4月新颁布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 (试行) 》 (以下简称试行规程) 为基础, 考虑到漳州市为国家园林城市这一生态特点, 故在试行规程所定的指标之上, 加入了生态效益这一目标层, 从而构建符合漳州金峰经济开发区特色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最终确定从土地利用状况、用地效益、管理绩效、生态效益四个目标层展开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二)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本技术方案权重值确定采用特尔婓法和AHP分析法。其中, 特尔斐法是通过选取熟悉漳州市、芗城区、金峰开发区经济社会、土地利用和企业发展情况的国土、测量、房产、规划、建设、财务、统计等方面的专家共25人对评价目标、子目标、指标的权重进行多轮专家打分, 并根据评价材料和有关说明独立进行的。层次分析法是通过对评价目标、子目标、指标相对重要性进行判断, 组成通过了一致性检验的判断矩阵, 计算权重值。最后, 采取算术平均的方法取两套数据的平均值, 得到各权重值。

(三) 评价指标理想值的确定。

金峰开发区确定评价理想值是以《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与《漳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为基本依据, 充分结合开发区实际情况, 采用目标值法、经验借鉴法、专家咨询法, 最终确定理想值。考虑到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理想值的现实可达性和与开发区“十一五”规划的吻合, 容易与其它规划衔接, 特将金峰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理想值定位为2012年开发区应该达到的水平。

(四) 指标标准化。

由于评价指标的量纲不同, 不具有直接可比性。通过对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消除量纲差别, 使各指标原始数据具有可比性。本文的指标标准化以《技术方案》推荐的理想值比例推算法为基础, 即采用百分比标准化法对各评价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 在参考其他开发区评价的标准化方法基础上, 加入了双向相关指标数值的标准化法, 最后以评价指标实现度衡量开发区土地利用指标实际值在何种程度上满足理想值的要求。公式如下:

式中:Sijk为i目标j子目标k指标的实现度分值;Xijk为i目标j子目标k指标的现状值;Tijk为i目标j子目标k指标的理想值。在本文中, 只有生态效益中的绿地率是双向相关指标, 其余都为单向指标, 且均为正向指标。

(五) 土地利用集约度分值计算。

1.子目标分值计算。

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度各子目标分值按照如下公式计算:undefined式中:Fij为i目标j子目标的土地利用集约度分值;Sijk为i目标j子目标k指标的实现度分值;Wijk为i目标j子目标k指标相对j子目标的权重值;n为指标个数。

2.目标分值计算。

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度目标分值按照如下公式计算:undefined式中:Fi为i目标的土地利用集约度分值;Fij为i目标j子目标的土地利用集约度分值;Wij为i目标j子目标相对i目标的权重值;n为子目标个数。

3.集约度综合分值计算。

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度综合分值按照如下公式计算:undefined式中:F为土地利用集约度综合分值;Fi为i目标的集约度分值;Wi为i目标相对总目标的权重值;n为目标个数。

四、结果与分析

(一) 集约度综合分值较高。

金峰开发区的集约度综合分值为86.77%, 总体来说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较高。这一方面与开发区所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开发建设时间有关, 另一方面也与开发区高效的开发投资管理、强大的招商引资力度和完善的土地供应体系密不可分。

(二) 指标实现度差距较大, 各种潜力挖掘量不一。

从土地集约利用的四个目标层来看, 土地利用状况值与用地效益值都很高, 分别达到91.06%和85.49%, 管理效益目标层较高, 为86.97%。而生态效益值却很低, 只有66.70%。土地利用状况目标层中, 土地供应率、工业用地率与理想值差距大, 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而土地建成率、综合容积率、建筑密度、工业用地综合容积率、工业用地建筑系数的现状值与理想值差距较小, 提升空间有限。但总体上说, 土地利用状况值得分较高, 一方面是与开发区特定的自然环境、区位条件、主导产业的用地特点以及开发阶段密不可分, 另一方面也与开发区管委会有效的开发投资管理模式、创新型的招商引资策略以及完善的土地供应体系有关, 使得开发区土地利用程度较好。用地效益目标层中, 工业用地固定资产投入强度、工业用地产出强度这两个指标的实现度分值均比国家和福建省颁布的工业项目用地控制指标高, 只是用地效益与其它两个目标层相比分值偏低, 主要是由于开发区正处于稳定的加速发展阶段, 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以及工业总产值等主要指标均呈快速上升趋势, 开发区发展空间大, 使得现状值与理想值仍有一定差距。管理绩效目标层中, 土地市场化指标层中“招拍挂”分值非常低, 与理想值差距较大, 今后是金峰开发区进行土地集约利用的重点之一。区内经营性用地供应量累计值较小, 仅小块供应用于商住用途, 面积为4.65公顷;工业用地从2007年才开始全面采用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 因此截至评价时点金峰开发区土地招拍挂实现率较低, 仅为11.9%。生态效益目标层中, 金峰开发区公园与绿地40.86公顷, 占开发区土地总面积的5.01%, 绿地率的分值是所有指标值中最低的一项, 这是一项双向指标, 需要在限制指标上限的情况下有所提高, 改善开发区的生态环境。由于金峰开发区位于漳州市区西部, 区位优势明显, 污水处理系统与城市相衔接, 不仅节约了基础设施投入, 而且有力保障了市区和开发区一体化发展模式。综上, 加快综合产业区的建设步伐, 提高金峰开发区土地的产出效益, 采取适当措施提高土地供应率, 土地招拍挂率等指标值, 同时适当加大环境保护, 保持良好的生态效益, 从而更吸引外来投资最终增加土地的集约利用。

五、对策与建议

(一) 盘活存量土地, 完善土地市场机制。

由于产业发展周期、市场变化或企业自身原因, 开发区有可能出现闲置土地或低效土地。开发区应积极跟踪企业经营状况, 通过洽商回购或者拍买回购等方式盘活土地资源, 特别是企业申请批准但由于资金等问题而暂未使用的二期用地, 优先安排有资金、有技术的大项目、好项目, 避免土地的再次闲置与浪费。盘活存量土地是严格土地管理的重要环节, 这需要强化开发区内各类土地变化状况的监测, 运用遥感等现代技术成果, 重点监测闲置用地、违法用地及用地规划执行情况。要通过完善地籍管理与土地登记工作, 为土地市场交易提供清晰的产权界定与产权保护服务, 并建立合理的土地资源市场供给体系, 积极推介和引导新出让土地的市场化运作, 在城中村改造项目和新增工业用地项目上全面实行招拍挂制度, 开展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制度执行情况的专项检查和土地利用政策执行情况检查调查, 以此来改善金峰经济开发区土地招拍挂率低的局面。充分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应该建立能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机制, 这是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的根本途径。

(二) 发展高新科技产业,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根据我国《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中规划建设用地结构表的要求, 绿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宜为8%~15%。至2008年底, 漳州市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为42.76%, 绿地率为41.68%, 人均公园绿地11.98m2, 皆明显高于国家指标。而金峰经济开发区的绿地率仅为5.01%, 其绿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为8.53%, 基本为标准中的下限。金峰组团是漳州市新兴城市组团之一, 金峰经济开发区作为其经济中心, 则需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这要在避免“花园式工厂”存在的条件下适当增加绿地率, 以改善投资环境, 从而间接地带动区域内土地的总投入与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同时要大力发展高新科技产业, 促进产业升级换代, 科学筛选和确定入园项目, 进一步提高用地门槛。重点引进发展前景好和产出效益好的项目, 重视项目引进中的节能环保控制, 避免引进大占地、低用地强度的项目。根据本次评价理想值确定的各方面考虑, 新增工业项目地均投入必须控制在国家规定的行业投入强度标准值以上, 并适当提高标准, 进一步重视项目引进中的节能环保控制, 发展循环经济。

(三) 建议对金峰开发区进行扩区。

漳州市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厦泉漳金三角地区, 是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组成, 但较厦门、泉州等市, 漳州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由于开发区区位条件和功能定位的各异, 其土地集约利用的标准也有很大差异。金峰开发区位于城市周边地区, 其土地利用结构、功能配置跟城市用地基本类似, 土地集约高效利用的标准更高, 金峰开发区土地集约度分值为86.77, 土地集约程度较高。金峰开发区是漳州市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9年开发区工业总产值超芗城区工业总产值总量的50%。近年来, 漳州市执行“依港兴市、工业强市”的发展战略, 狠抓工业建设。与此同时, 金峰开发区近期工业项目不断增加, 工业用地需求量大。而尚可供地资源又相对有限, 且区内已建成农村建设用地量较大, 征收十分困难。同时已达到供地条件的地块较为零碎, 面积较小, 不利于大型工业企业落户。近年很多工业项目入驻开发区范围之外, 特别是西南地区, 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集聚。金峰开发区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整体水平较高。在开发区范围外已形成一定的产业集聚。随着“十一五”规划的完成和“十二五”规划的实施, 开发区经济发展将跨入一个新的加速期, 土地需求必然进入达到一个峰值, 结合尚可供地年数测算结果分析, 建议对金峰开发区进行扩区。

六、结语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直接关系到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 是评价开发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本文在国内外有关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进展的基础上, 针对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中比如指标体系的构建、指标理想值确定方法等做了详细的分析和介绍, 并以福建漳州金峰经济开发区为实证研究对象, 构建适合当地情况的评价指标体系, 确定指标权重和指标理想值, 最终得到福建漳州金峰经济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度, 并提出促进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措施。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影响因素众多, 指标涉及面太广, 有些指标还难以定量化, 数据也难以取得 (如生态指标) 。若能够借鉴国内其它城市先进开发区的经验, 引进空气污染指数 (API) 和化学需氧量 (COD) 这两项指标, 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开发区工业企业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程度, 并最终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招商引资能力。本文有许多不足之处, 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曲福田, 吴郁玲.土地市场发育与土地利用集约度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以江苏省开发区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 2007, 22, 3:445~454

[2].曲福田, 吴郁玲.江苏省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度的评价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6, 15, 6:703~707

[3].徐巍巍, 王磊.临沂市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分析[J].山东国土资源, 2010, 26, 9:57~59

[4].王永峰, 李保莲, 宋利利.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新乡高新区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 2010, 26, 1:279~283

[5].彭娟, 江华.中山市火炬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 2010, 2:216~218

[6].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第43号, 开发区规划管理办法[S]

[7].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 (试行) [S].2010

[8].邵晓梅, 王静.小城镇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浙江省慈溪市为例[J].地理科学学报, 2008, 27, 1:76~81

[9].何瑞东.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研究——以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例[J].甘肃科技, 2007, 23, 8:85~86

[10].蒋晓建.开发区土地资源集约利用与评价分析[J].基建管理优化, 2009, 21, 4:1~5

[11].徐松青.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23, 1:57~60

经济集约化 篇10

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财富之源。人类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的积累,无不与土地息息相关。中国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土地问题始终是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改革开放30年,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端的农村土地改革,到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我们创造了连续多年高速增长的经济奇迹,最深刻的动因源于土地,最强大的支撑来自于土地。

在看到我国经济飞速增长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囿于粗放型经济增长的模式,我们付出了巨大的资源、环境代价。2009年我国GDP总量已经达到33万亿元,如果支撑和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的,仍然是投资拉动、规模扩张、资源高耗的粗放外延型增长模式,那么,我国资源、环境必将更加紧张,人地矛盾必将更加尖锐。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根本出路,在于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好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的关系。一方面,坚持保障科学发展,以土地供应政策和利用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坚持保护耕地红线,牢牢守住子孙后代生存发展、安邦立国的根基,实现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

实践证明,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强化土地供给刚性约束,可以有效抑制建设用地过度扩张,促进形成节约集约用地的“倒逼机制”,进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也无疑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我国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管理体制、政策体系和技术标准还不健全、不完善,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法律法规,城乡规划,产业发展,财税、社会保障政策等还不够协调配套,对节约集约用地科学机制还在探索。新形势下,我们必须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机遇意识,赋予土地管理工作更高的站位、更开阔的视野、更深刻的内涵,用新理念、新机制强化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使国土资源管理从单纯的数量管理走向数量、质量、生态并重的综合管理,从单纯的资源管理走向资源、资产、资本统一的综合管理,从单纯满足需求转向供给和需求双向调节的差别化管理,进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从单纯依赖资源消耗拉动走向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拉动。我们要积极探索建立差别化的土地供应管理政策,优先保障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项目和民生项目用地,严格限制高能耗、高排放、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项目上马,切实保障自主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用地,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我们要积极探索建立节约集约用地的激励机制、责任机制、考核机制、用地全程监管机制,努力优化土地利用布局和结构,依法从严从紧管理土地,实现土地利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土地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走出一条节约集约用地的新路子。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节约集约用地是关键,严格保护耕地是硬任务。我们要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和科技的综合手段,建立健全共同责任机制,不断完善耕地保护机制,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加快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建设,切实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到实处,坚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当前,尤其要以贯彻落实监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为契机,充分发挥违法问责制的警示和震慑作用,对违法严重的地区实行严格问责,依法查处、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用地行为,切实维护国家法律法规和土地调控政策措施的权威性、严肃性、一致性。要充分运用国土资源“一张图”和综合信息监管平台,全面加强卫片执法检查,着力构建“天上看得见、网上查得实、地上管得住”的土地执法监管新格局,从根本上遏制土地违规违法的高发态势,真正开辟出一个依法管地、集约用地的科学发展新天地。

2010年是贯彻中央“夺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全面胜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决策部署,服务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我们将继续坚持“积极主动服务、严格规范管理”的原则,既要保稳定增长,又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升级布局。国土资源部已在全系统作出部署,从今年起持续深入开展“保经济发展保耕地红线工程”,坚定不移地推进土地利用方式转变,进而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施“双保工程”是一项立足现实、着眼长远的重大决策,是事关经济社会持续健康较快发展的系统工程。借助这一平台和抓手,国土资源部门将不遗余力地动员全社会,弘扬科学的发展观和文明的用地观,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始终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承载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持久繁荣。

土地关系国计民生,关系千秋万代。在土地问题上,我们绝不能犯不可改正的历史性错误,遗祸子孙。让我们从依法管地、集约用地做起,不断加强和改进土地管理,探索建立节约集约用地新机制,推动土地利用方式根本转变,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上一篇:一推了之下一篇:澳门大赛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