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新生代

2024-07-25

东北新生代(精选三篇)

东北新生代 篇1

1 地质概况

东北地区新生代盆地在深层构造单元上隶属于一级构造单元西部断陷区, 横跨断陷、常家围子断陷和大庆断阶带3个二级构造单元, 该地区基底由元古代及早古生代中深变质岩系、晚古生代浅变质岩系和火山岩组成;沉积盖层主要是中新生代沉积岩, 自下而上依次发育有上侏罗统火石岭组, 下白垩统沙河子组、营城组、登娄库组、泉头组, 上白垩统青山口组、姚家组、嫩江组、四方台组和明水组, 古近系依安组, 新近系大安组、泰康组和更新—全新统, 其中登娄库组地层主要以冲积扇相、扇三角洲相、三角洲相、河流相、湖相 (滨浅湖) 和水下重力流相等沉积为主 (朱德丰, 任延广, 2007) 。

2 登娄库组构造演化特征及层序地层格架

登娄库组构造演化特征。

多数学者认为东北地区新生代盆地经历了断陷、坳陷和构造反转3个阶段, 相应地划分为上白垩统四方台组 (k2s) —新生界 (Cz) ;下白垩统登娄库组 (k1d) —上白垩统嫩江组 (k2n) ;上侏罗统火石岭组 (j3h) —下白垩统营城组 (k1yc) 。

本文为了确定本地区登娄库组沉积时期的构造演化阶段及其内部各个时期的构造演化特征, 基于构造特征分析, 利用平衡剖面技术对本地区具有代表性剖面的构造发育史进行恢复可将登娄库组内部划分为4个构造演化阶段。分别称为断陷盆地萎缩阶段早期 (登一段) 和晚期 (登二段) 、坳陷盆地孕育阶段早期 (登三段) 和晚期 (登四段) 。

2.1 断陷盆地萎缩阶段早期

此阶段是构造断裂活动调整期, 同沉积构造活动被激活, 地层分布受边界断层控制, 地层受断陷作用控制, 但其规模与幅度远远小于下部断陷构造层。

2.2 断陷盆地萎缩阶段晚期

地层分布受断陷作用的控制明显;是该地区由断陷萎缩阶段向坳陷孕育阶段过渡的关键时期。

2.3 坳陷盆地孕育阶段早期

该时期本地区处于断陷期后的热沉降初期, 水平伸展构造活动基本停止, 地层伸展量很小, 仅有少数断裂微弱活动, 垂向沉降特征较明显。

2.4 坳陷盆地孕育阶段晚期

该地区仍处于断陷期后的热沉降初期阶段, 此时期盆地古地形更为平缓, 盆地地形坡度较小, 表现为典型的大型宽缓坳陷盆地。

3 沉积与构造演化耦合关系分析

3.1 S q 1层序沉积体系分布特征及演化模式

Sq1层序形成于登娄库组断陷盆地萎缩阶段早期, 对应于登一段地层, 为超层序Ⅰ的低水位体系域。此时期本地区处于营城组末期区域性挤压作用后的构造断裂活动时期, 沉积充填特征符合陆相断陷湖盆沉积演化模式。

3.2 S q 2层序沉积体系分布特征及演化模式

此时期处于登娄库组断陷盆地萎缩阶段晚期, 为本地区由断陷向坳陷转化的关键时期, 沉积体系分布与演化明显受构造演化控制。

其沉积演化模式属于坳陷盆地“河流—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

Sq3层序沉积体系分布特征及演化模式。

Sq3层序形成于登娄库组坳陷盆地孕育阶段早期, 对应于登三段地层, 为超层序Ⅰ的高水位体系域早期, 该时期该地区处于热沉降初期, 具有典型坳陷型层序地层特征, 沉积特征符合坳陷盆地“河流—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 Sq4层序沉积体系分布特征及演化模式。

本地区主要发育河流相沉积体系, 源远流长的远源物源体系对沉积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其中西侧物源体系相对较短, 发育2个由冲积扇—辫状河—曲流河逐渐过渡的沉积体系, 符合干旱背景下的坳陷湖盆“洪水—河漫湖”沉积模式。

4 结语

(1) 本地区登娄库组沉积时期为断陷向坳陷转化阶段, 其中登一、二段地层主要受断陷作用控制, 登三、四段地层则具有坳陷层序地层特征, 且各段之间的构造演化特征存在显著差异, 可将登娄库组沉积时期进一步划分为断陷盆地萎缩阶段早期和晚期、坳陷盆地孕育阶段早期和晚期4个构造演化阶段, 分别对应于4个三级层序 (Sq1-Sq4) , 而登娄库组为一个完整的超层序 (Ⅰ) , 发育低水位体系域 (Sq1) 、水进体系域 (Sq2) 和高水位体系域早期与晚期 (Sq3-Sq4) 。

(2) 本地区登娄库组主要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湖底扇、河流相、辫状河三角洲、浅水三角洲、湖泊沉积等沉积体系。

(3) 本地区登娄库组的沉积充填特征演化与构造演化过程具有良好的耦合关系, 各构造演化阶段沉积体系分布特征及沉积演化模式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断陷盆地萎缩阶段早期 (Sq1) 和晚期 (Sq2) 下部地层受断陷作用控制, 主要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 其沉积充填特征符合陆相断陷湖盆沉积演化模式;断陷盆地萎缩阶段晚期 (Sq2) 上部、坳陷盆地孕育阶段早期 (Sq3) 和晚期 (Sq4) 地层具有坳陷层序地层特征, 其中萎缩阶段晚期 (Sq2) 上部和坳陷盆地孕育阶段早期 (Sq3) 地层以浅水环境背景下的河流 (辫状河) —浅水 (辫状河) 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 其沉积演化模式属于坳陷盆地“河流—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坳陷盆地孕育阶段晚期 (Sq4) 地层主要发育以曲流河为主的河流相沉积体系, 沉积特征符合干旱背景下的坳陷湖盆“洪水—河漫湖”沉积模式。

参考文献

东北新生代 篇2

新生代表、音乐学院2018级本科生

赵云鹏

(2018年9月8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我是音乐学院的赵云鹏,很荣幸能够作为新生代表在这里发言。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又是一年九月,我们像来自大江南北的一个个音符汇聚东师,组成新的旋律,融入东师乐章。天际浩瀚,静湖烟波,我们将在这里告别昨日的稚嫩,迈上人生新的征程。

踏入东师门,一生东师人。今天,我脚下的这方厚土,有东师人坚实的脚印。“巍巍东师,根溯延安,白山松水,薪火相传”,东师就像是一首古典交响乐,虽在战火硝烟中辗转,东师人的家国情怀和精神烙印却深深埋在每位东师学子的血脉中。从成仿吾到郑德荣,一代又一代东师人“为人师表,天下在肩”,在尊重、创造中承典塑新、力行致远。如今,我们坐在钟楼下高歌《师德公约》,感悟东师风物之美的同时,更思忖那湛蓝的徽章背后,是一辈辈东师人燃烧青春火焰的付出。

行走东师中,一生东师梦。今天,我脚下的这方热土,有东师随处可见的人文情怀。漫步校园中,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道出了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师范生,我深知“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且点燃一把火”。在这里,我们与斯文邂逅、与儒雅相伴,这里有我们渴求的书林瀚海,有我们企盼的学界鸿儒,更有我们向往的“博学慎思,格物探原”。在这里,我内心的火种已被点燃,那就是“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的教育情怀。

所以,今天,我脚下的这方沃土,是梦开始的地方。脚踏这片热土,迎着新时代春风,我欣喜已经成为一名大学生,但也自觉肩上责任之重。成长没有休止符,人生就是进行曲。作为一名“千禧一代”大学生,四年光阴是锻造“圆梦一代”东师人的熔炉。有人说,进入大学要面临很多的变化,我想说“没有人能够左右变化,惟有走在变化之前。”从今天、在此地,我们的青春将翻开崭新的篇章。东师有足够大的舞台,给我们无穷大的成长空间,未来四年,我们定将不辱时代使命,不负学校期望,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求真学问、练真本领;知行合一、做实干家。无论一路坦途抑或曲折坎坷,我们都将以冲锋的姿态踏歌而行,谱写一曲青春的咏叹调,为东师的发展、教育事业的繁荣注入新时代的最强音!

东师,请你检验我们脚踏实地,请你见证我们成就梦想!教师节即将来临,在此祝愿我的老师们节日快乐、桃李芬芳!祝愿东师的明天更加美好!祝愿祖国的教育事业蒸蒸日上!谢谢大家!

东北师范大学2018级全体新生

东北新生代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对象来源

全部资料来自东北地区Ⅲ级医院新生儿科, 调查对象来源于2005年1~12月的住院新生儿 (日龄≤28 d) 4 851例及2010年1~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新生儿956例。所有病例疾病名称均以出院时的最后诊断收录, 疾病诊断标准依据第六版《儿科学》[1] (全国统编教材) 。1.1.2对象组成在2005年东北地区4 851例患者中, (1) 男性3 068例, 女性1 783例, 男女比例1.72∶1.00。 (2) 足月儿3 469例, 早产儿1 382例, 足月与早产比例为2.51∶1.00早产28.5%。 (3) 日龄:入院日龄第1天内者2 231例 (45.99%) , 1~7 d内1 406例 (28.98%) , >7 d者1 214例 (25.03%) 。 (4) 早产儿胎龄与体质量:胎龄<28周者7例 (0.51%) , 28~32周358例 (25.90%) 。33~34周449例 (32.49%) , 35~36+6周568例 (41.10%) 。入院体质量:<1 000 g者6例 (0.43%) , 1 000 g≤体质量<1 500 g者89例 (6.43%) , 1 500 g≤体质量<2 500 g者918例 (66.43%) , ≥2 500g者369例 (26.70%) 。2010年该院住院新生儿共956例, 男性602例, 女性354例, 男女比例1.70∶1.00。足月儿631例, 早产儿325例, 足月与早产比例为:1.94∶1.00。

1.2 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住院新生儿各疾病发生率、转归及病死率;回顾性分析住院早产儿发生率、胎龄、出生体质量的分布特点;对足月儿和早产儿各疾病发生率差异进行分析。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率、构成比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新生儿疾病构成

所有新生儿中, 2005年东北地区疾病构成前10位者依次为高胆红素血症、肺炎、早产、败血症、先天性心脏病 (先心病) (含卵圆孔未闭、动脉导管未闭) 、窒息、血液系统疾病 (包括贫血新生儿溶血病、新生儿出血症、红细胞增多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 、颅内出血、缺血缺氧性脑病 (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HIE) 、湿肺。

2010年该院住院新生儿疾病构成前10位依次为高胆红素血症、肺炎、早产、窒息、颅内出血、湿肺、败血症、先心病、HIE、血液系统疾病、呼吸暂停。该院住院新生儿中高胆红素血症、早产、窒息、颅内出血、HIE的发病率高于东北地区资料,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足月儿与早产儿疾病构成比

2005年东北地区住院新生儿足月儿组中, 疾病构成比由高到低前10位依次为高胆红素血症、肺炎、败血症、先天性心脏病、窒息、HIE、血液系统疾病、颅内出血、湿肺和脐炎。2010年该院住院新生儿足月儿组中, 疾病构成比由高到低前10位依次为高胆红素血症、肺炎、窒息、湿肺、HIE、颅内出血、血液系统疾病、败血症、低血糖和先天性心脏病。见表2。两组资料的疾病构成前3位一致, 但高胆红素血症、窒息、湿肺、HIE及颅内出血的发病率高于东北地区,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005年东北地区住院新生儿早产儿组中, 疾病构成比由高到低前10位依次为败血症、脑损伤、窒息、肺炎、高胆红素血症、血液系统疾病病、呼吸暂停、先心病、RDS和低血糖。2010年该院住院新生儿早产儿组中, 主要并发症构成比由高到低前10位依次为脑损伤、败血症、呼吸暂停、肺炎、高胆红素血症、窒息、血液系统疾病、RDS、先天性心脏病和湿肺。见表3。与东北地区资料相比, 脑损伤和败血症仍是早产儿的主要并发症, 但窒息的发病率明显降低 (P<0.05) 。

2.3 胎龄对疾病发生率的影响

在早产儿中, 部分疾病的发生与胎龄有一定的相关性, 把早产儿分为25~32周和33~36周两组 (第1组有早产儿358例, 第2组1 017例) 对比分析, 可以发现随胎龄减小, RDS、呼吸暂停、败血症、颅内感染的发生率显著增加 (P<0.05) , 胎龄大的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患病率显著高于胎龄小者。而肺炎、窒息、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惊厥及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生率在不同胎龄早产儿中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早产儿主要疾病与胎龄的关系见表4。

2.4 转归

2.4.1 住院新生儿预后

治愈2 697例 (55.6%) , 好转1 625例 (33.5%) , 自动退院408例 (8.4%) , 死亡121例 (2.5%) 。死亡病例中, 足月儿64例 (病死率1.8%) , 其中先心病等先天畸形15例, 感染性疾病28例, HIE及颅内出血19例, 持续肺动脉高压 (persistent pulmonary hypertension of newbron, PPHN) 2例。

2.4.2 住院早产儿预后

治愈571例 (41.3%) , 好转587例 (42.5%) , 自动退院167例 (12.1%) , 死亡57例 (4.1%) 。死亡病例中, RDS 8例, 肺出血6例, 先天性心脏病 (先心病) 等先天畸形7例, 感染性疾病34例, 心跳骤停、心功能不全各1例。

3 讨论

在新生儿中, 由于足月儿和早产儿里两者在身体成熟度、生理功能等方面均有明显不同, 导致了在某些疾病的发生率方面也有显著差异;并且随着社会及医疗技术的发展, 住院新生儿的疾病构成也在发生重大的变化。国内报道[2], 在上世纪90年代, 新生儿肺炎、败血症、硬肿症为新生儿时期的3大主要病种。某院1994~2001年的住院新生儿中, 主要病种为新生儿窒息、HIE、早产儿、新生儿肺炎[3]。在笔者研究中, 除早产儿外, 新生儿窒息、HIE已经不再是主要病种, 硬肿症所占比例也已很小, 而高胆红素血症成为一个重要的住院原因。其发生率 (45.25%) 远高于国外资料[4] (1998, 美国California州, 黄疸发生率为1.134%) 。笔者研究的资料中生理性黄疸占30.6%, 而病理性黄疸分类中构成比依次为感染性黄疸 (36.3%) 、原因不明 (18.6%) 、ABO血型不合 (13.5%) 和Rh血型不合 (1.0%) 。此结果显示, 感染因素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原因中占主要地位。笔者研究的资料中胎龄越大, 黄疸发生率越高;且足月儿胆红素脑病的发生率也明显高于早产儿。黄疸在我国新生儿中是很常见的一种现象, 家长与医务人员往往对早产儿的黄疸情况比较关注, 干预也很积极。但足月儿发生黄疸后常常被认为是生理性而未得到重视, 因此部分患儿尤其是足月新生儿由于没有得到及时的监测和干预, 往往造成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 因此在临床工作中要高度重视新生儿黄疸, 积极寻找原因并给予适当的干预。

全组资料显示, 新生儿窒息的构成比为11.5%, 新生儿HIE的疾病构成比为8.8%, 低于同期全国资料的17.1%和18.5%[5]。虽有降低但明显高于发达国家, 冰岛Landspitali大学医院 (1997~2001年) 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为0.94%[6];英国爱丁堡地区 (2005年) 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为0.09%[7]。新生儿窒息目前仍是我国围生儿的主要死因, 有医院报道[8], 在产、儿科密切合作并实施新法复苏后, 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大幅度降低, 说明产、儿科密切合作以及实施新法复苏的重要性。但笔者研究的资料显示, 在东北地区仍有较高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 揭示东北地区在产、儿科协作和新法复苏的实施上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应继续加强产、儿科协作, 提高产前检查质量, 加强高危妊娠产前和产时的监护, 积极治疗妊娠期并发症, 加强胎儿在宫内情况的监测, 及早发现宫内窘迫, 严格执行积极有效的新法复苏, 提高复苏质量, 以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和死亡率。

新生儿科住院新生儿病种分布中, 笔者发现新生儿肺炎、败血症的发生率为43.5%及17.3%, 2010年医院资料显示两者的发生率呈下降趋势, 发病率分别为40.8%和13.2%, 但仍是新生儿主要的感染性疾病。如何防治新生儿肺炎、败血症是值得医院重视的问题。

全组资料中, 早产儿在住院新生儿中的比例为28.5%,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在对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0所城市医院2005年43 289例住院新生儿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 住院早产儿比率为26.2%。近年来国外报道早产儿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8], 东北亦较前有明显增加 (1994~2001年为22.33%[3], 低于笔者研究的28.5%) , 2010年医院住院早产儿的发生率仍较2005年东北地区资料升高, 与国外先进国家报道的趋势表现相同, 这也是3级医院的一个特点。

早产儿由于胎龄小、体质量轻、各器官系统发育不完善, RDS、出血 (包括肺出血、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及DIC) 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较足月儿高, 提示在早产儿的救治工作中要密切注意各器官系统的发育状况, 积极防治并发症, 才能提高早产儿的成活率和生存质量。

在早产儿疾病中, 值得关注的是脑损伤, 尤其是颅内出血, 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 (peri-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 PIVH) 是其主要类型。据统计, 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体质量小于2 000 g的早产儿, PIV H发生率为29%。PIVH主要造成生发基质破坏、脑室旁白质软化及脑积水, 此类损伤可影响小儿远期预后, 是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的重要病因, 多年来一直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早期诊断可避免易损伤因素并予以适当的治疗, 为估价预后和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国内常用检查手段为头颅CT、MRI及超声。CT对诊断出血有一定的优势, 但是MRI可更好地显示早期脑组织水肿, 近年国际上推荐早期组织水肿显示最佳的方法是弥散加权核磁成像技术 (diffusion weighted magnetic resonance, DW-MRI) 。笔者认为早产儿颅内出血的处理措施主要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不仅可以降低病死率而且可减少、减轻脑瘫和其他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

早产儿另一个需要关注的疾病是败血症。早产儿因受各种并发症、免疫功能低下、喂养不耐受、肠道外营养、侵袭性的检查治疗较多、住院时间长等因素的影响, 极易发生院内感染[9], 以败血症和呼吸道感染最为多见。早产儿因皮肤黏膜屏障功能差, 接触感染是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一定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尽量减少侵入性操作及合理应用抗生素。

全组资料中, 新生儿病死率为2.5%, 主要死因依次为:早产、先心病等先天畸形、感染、颅内出血、窒息。早产一直以来是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全组资料中早产儿的病死率为4.1%, 治疗孕期并发症, 防治早产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和患病率的关键, 对提高围产医学质量有深远意义。

摘要:目的 通过对我国东北地区Ⅲ级医院住院新生儿的调查, 以了解东北地区目前住院新生儿的患病情况。方法 回顾性调查了2005年1月1日~2005年12月31日住院的新生儿4 851名。结果 ①男女性别比为1.72∶1.00;②早产儿占住院新生儿的28.5%;③新生儿疾病谱中, 发生率最高的前10位的疾病依次为高胆红素血症、肺炎、早产、脓毒症、先心病 (含卵圆孔未闭、动脉导管未闭) 、窒息、血液系统疾病、颅内出血、HIE、湿肺;④足月儿高胆红素血症、肺炎、胎粪吸入综合征、胆红素脑病、惊厥、先心病、败血症、脐炎和窒息发生率高于早产儿。而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出血、呼吸暂停、颅内出血、寒冷损伤综合征、贫血等疾病的发生率高于足月儿;⑤新生儿转归:治愈率占55.6%, 好转率占33.5%, 死亡率占2.5%, 早产儿的治愈率及好转率均低于足月儿, 早产儿病死率占4.1%。结论 住院新生儿中早产儿比例明显升高, 新生儿疾病病种发生了变化, 有关部门应做这方面的预防工作。

关键词:流行病学调查,住院新生儿,东北

参考文献

[1]杨锡强.儿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18.[1]YANG XQ.Journal of Clinical Pediatrics[M].6th ed.Beijing: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2004:118.Chinese

[2]龚培玉, 王保贞, 王蕙兮.住院新生儿疾病构成及病死率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 1995, 20 (5) :311-313.[2]GONG PY, WANG BZ, WANG HX.Analysis of disease consti-tution and mortality in hospitalized neonates[J].Acta AcademiaeMedicine Bengbu, 1995, 20 (5) :311-313.Chinese

[3]王晓茵, 刘雅婧.11769例住院新生儿疾病构成及死亡原因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 2003, 41 (7) :551-552.[3]WANG XY, LIU YQ.Analysis of disease constitution and thecause of death in 11769 cases of hospitalized neonates[J].Chi-nese Journal of Pediatrics, 2003, 41 (7) :551-552.Chinese

[4]BURQOS AE, SCHMITT SK, STEVENSON DK, et al.Readmis-sion for neonatal jaundice in California, 1991~2000:trends andimplications[J].Pediatrics, 2008, 121 (4) :864-869.

[5]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新生儿学组.中国住院新生儿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09, 11 (1) :15-20.[5]The Subspecialty Group of Neonatology, Pediatric Society, ChineseMedical Association.Epidemiologic survey for hospitalizedneonates in China[J].Chin J Contemp Pediatr, 2009, 11 (1) :15-20.Chinese

[6]BECHER JC, STENSON BJ, LYON AJ.Is intrapartum asphyxiapreventable[J].BJOG, 2007, 114 (11) :1442-1444.

[7]PALSDOTTIR K, DAGBJARTSSON A, THORKELSSON T, et al.Birth asphyxia and 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 incidenceand obstetric risk factors[J].Laeknabladid, 2007, 93 (9) :595-601.

[8]张雪峰, 刘向梅, 刘晓玲, 等.545例新生儿窒息回顾性分析[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07, 10 (4) :240-243.[8]ZHANG XF, LIU XM, LIU XL, et al.Retrospetive analysis of545 cases of neonatal asphysia[J].Chinese Journal of PerinatalMedicine, 2007, 10 (4) :240-243.Chinese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东北新生代】相关文章:

【东北财经大学专业】东北财经大学招生网站-东北财经大学分数线04-30

东北华联05-16

东北市场05-06

侵略东北06-24

东北文化07-15

东北区域07-24

东北音乐09-01

东北论文题目05-01

东北民歌范文05-16

东北过年习俗04-17

上一篇:人才培养结构下一篇:人工授精带来的冲击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