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当今语文教育

2024-07-15

反思当今语文教育(精选十篇)

反思当今语文教育 篇1

关键词:语文教育,改革和创新,语文素养

语文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来, 语文教育的现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教学思想的革新, 教学手段、考试方式的改革, 学生语文水平、教师素质的提高等都成了关注的热点。改革和创新的呼声越来越高, 本文就如何让教师更好地开展语文教育, 提高教学质量展开一系列探讨。

一、语文教育存在问题

(一) 教学思想落后

语文教育的问题首先是教学思想落后。目前语文教学还停留在“主题思想——写作特点”这种模式上, 教学思想已完全过时了。它将文学作品看成是一个主题, 一个写作手法或叫写作特点。具体一点说, 就是内容是主导的, 形式从属于内容, 内容决定形式, 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反映到语文教学中就成了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两大块。这两大块完全是游离的、没有联系的。

这种教学方法过于强调语文的工具性, 而对文学陶冶性情的作用重视不够。许多同学本来很喜欢语文的, 这种喜欢最开始都是喜欢它的文学性, 而不是喜欢词与词的搭配、主谓宾定状补、主题思想、段落大意。而现在的语文教学就是这样把生动的课文肢解为一堆知识拼盘, 干巴巴的毫无生气, 弄得学生好不厌烦, 自然也就谈不上什么兴趣了。

这种教学方法的另一个后果就是使学生思维僵化, 缺少创造力。语文不同于数学、物理等自然学科, 对一篇文章有不同的理解是很正常的, 如果都以这种统一的“中心思想”来固化学生的思维, 那只能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缺乏创造性思维, 学生是很难成为优秀人才的。

因此, 要改革语文教育, 首要的是改革这种落后的教学思想, 给学生以更多的自由度和想象空间。

(二) 滥用教参

为配合教材的使用, 教育部门专门编写了配套的教学参考书, 供教师教学时“参考”, 但现在, 这种“参考”已经有点变味, 有的教师自身缺少钻研, 直接把教参上的东西“贩卖”给学生。有的教材本身就比较陈旧, 再配上教参, 就把陈旧教育思想给凝固化了。另外, 本来一个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不断钻研, 但有了教参后, 只要直接照搬就行了, 连一点属于自己的东西都没有。

当然, 教师在这个问题上也有难言的苦衷, 如果教学完全脱离教参, 按自己的理解和模式来教, 结果考试考的还是教参上的内容, 学生难以过关。这样虽然创新了, 学生却不能从考试中受益, 教师难免要背上“误人子弟”的恶名。

(三) 考试标准化

教师的教学方式按照标准化考试来选择。在这种情况下, 老师忙于猜题, 学生忙于做题, 负担都大大加重了。还有各种泛滥的复习资料满天飞, 教师、学生都疲于应付。此外, 标准化考试是机器阅卷。机器阅卷有两个限制, 一是不能出主观题, 必须是客观题。而客观题必须有标准答案, 如果没有, 它就没法阅。比如句子的含义、文艺鉴赏就没有标准。越高级的能力就越没有标准答案, 结果就出现两种情况, 第一, 凡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就不好出;第二, 如果实在不能避开这个内容的就人为地制造标准答案, 其结果就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学生为了适应这一套, 就只好放弃自己的独立思考, 既抹杀了个性, 又抹杀了创造力, 这一点恰恰与我们新世纪的教育目标相违背。

二、语文教育需要改革和创新

当今社会面临高层次的人才要求和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竞争成败的关键取决于参与竞争者自身应当具有良好的思想、健康的体魄、丰富的知识、坚韧不拨的意志和求实进取的开拓精神, 而这一切要靠教育、靠锤炼才能取得。语文教育对此有它特定的不可取代的功能, 如何才能坚持和完善这一功能, 方法很多, 就教学而言, 笔者认为必须立足改革, 探求新路。

(一) 必须转变教育观念, 改革教学方法

从语文教育的价值观念上讲, 应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传统的教育观念把语文教育定位在考试上。语文教学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 以课堂灌输为中心的格局, 结果导致:一是教学效率低下, 学生死记教师提供的各类答案, 学到的知识不会迁移, 了解的技能不会运用:二是学生主体地位丧失, 教师“满堂灌”, 学生当听众, 被动接受, 情感缺失;三是师生缺乏创新精神, 教师死抱教参, 迷信权威, 学生死抄死背, 不敢越雷池一步, 甚至明知是错误的也不敢纠正, 照讲照记。陈旧的教育思想、不良的教学习惯、扭曲的师生关系, 使学生失去了自主性和主动性, 使教师背上沉重的包袱, 长年累月教师和学生都在苦苦地从事无效或低效劳动。

而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就在于转换教师的角色, 转变其教学观念,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在实施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职责是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 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 使师生互为影响、互为激励。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的环境,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作为教师, 要具有改革创新精神, 立足素质教育, 发挥主观能动性, 开创语文教学的新局面。

(二) 立足文本, 注重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要对语文学科本身的性质进行很好的探讨, 重新认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应该统一起来认识。语言文字并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 而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 它与深厚的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只有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语文学科的性质, 我们的教学与研究才会有一个高的起点, 我们的语文教改才会找到一个正确的出发点。

语文课要在充分体现其工具性的基础上渗透人文教育, 在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注重过程和方法的过程中, 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让三个方面相互渗透, 融为一体, 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质得到整体的提高。

(三) 提高教师素养, 适应语文教学中的新角色

对当今人性的反思 篇2

有些事,你看他不符合常理,但也只是定一定意义上的与你所了解得到的常理有所出入罢了,而他们却在当今这个繁荣、快节奏、浮夸、不真实的社会生活中实实在在存在着,不会因为你的不理解,而有所减少。我是一个善于观察的人,下面是我在公交车上和我生活中所亲身经历一些事,从而引起我对我们当今人性的思索。

自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这一政策之后,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住了人口快速增长的节奏,但导致了现在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小孩,所以他们就成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宝贝疙瘩。都非常的溺爱他们。一次在去出外游玩时,在公交车上,我前面坐着的一家三口,孩子的母亲和我隔一排,孩子的父亲和小孩就在我前一排,孩子的父亲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右臂骨折了,从他缠着夹板就能看出,孩子看起来有七八岁的样子,在那拿了个mp5在看动画片,由于当时正是中午,阳光比较强,导致了孩子看不清楚画面,然后孩子的母亲就把它拿在手里的外套递过来,让孩子的父亲搭在旁边的扶手杆上挡住阳光,好让孩子能更好的看动画片,孩子的父亲用它那受伤的手和那个好手,把衣服搭平,尽可能的挡住更多的阳光。我相信在当今社会上像这样溺爱孩子的父母还大有人在,甚至还有胜之。天底下谁不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像这种过分的溺爱,真的是对孩子好吗?看看现在的高中以下的孩子,有多少不是过于自私,什么都只想着自己,而自己什么都不会做,没有基本的自理能力,只能永远靠父母。整天相互攀比的不是学习,而是看谁的衣服牌子好,谁的贵。谁的手机功能全,再就是谈论一些明星的八卦新闻。还有就是说做什么,就做完全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说话也是有着性子来。比如,奶奶已经把饭放进锅里煮了,马上就好了,就在这时,孩子妈妈回来了,孩子就闹着要去肯德基去吃,孩子妈妈就带着孩子去吃了。再比如,奶奶在吃饭时,就闲聊,说了一下,孩子的学习,说“你不好好学,你就连初中都考不上。”孩子就气冲冲说“你再说一遍。”然后,孩子奶奶就再说了一遍,刚说完,孩子就直接上手去打他的奶奶。你说把孩子都惯成这样的,你们还靠他们以后为你们养老送终,可能吗/?

科技是发达了,人们的生活富裕了,但造假的已越来越多了,药物造假,食品造假,钱币造假。造假是不能容忍的,但贩卖和销售的更不能容忍。令我最最不能容忍的是那些自己收了假币,不把它销毁,而去伤害人的人。在这里我就举一个我所亲身经历的例子,在我十二岁那年,家里种了些蔬菜,妈妈就每天早上五点钟起床,骑着自行车,带上两大笼菜出去。基本上要到中午一两点钟才回来,而且不在外面买饭吃,回来吃我做的饭。为什么不在外面吃呢,因为那时候那样出去一天才能卖到六七十块钱。有一天一切都照旧,妈妈坐在炕边整理钱,我为妈妈盛饭,突然妈妈哭了起来,我急忙问咋了,她说我好像收了个假十块,然后我就叫妈妈去我们村一家有验钞机的家里去验一下。过了一会儿,妈妈回来了,啥也没说,就推着自行车往外走,只说了一句“我去找那个给我假钱的人去了。”说完就走了。等到下午三点多钟的时候,妈妈回来了,不说话,上到炕上就拉了床被子,蒙着头在里面哭。等到晚上爸爸回来后,看到妈妈在那“睡觉”就问我咋了,我就把事情说了。爸爸就把妈妈叫起来,说“不要伤心了,就当是块钱买了个教训,钱没了,还可以赚,要是把你给气坏了,那就不好了”。妈妈哭着说“我气的不是那钱的事,我气的是,人家骂我穷鬼。”爸爸听了了以后,稍微愣了一下,就说“是的,我们是穷,但我们的钱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我们是有人格的人,我们用钱买的东西,用的是心安理得的,而她是不安的。”然后,爸爸就给妈妈教辨认各种面值钱的真假。是的就像爸爸说的那样,你用自己辛辛苦苦劳动所挣得钱,去购买你所需要的东西,用的是心安理得的,二用假币来购买被人的劳动果实,来用,你们安心吗?是的可能你也曾经是受害者,但你为什么就不能高尚点,把它毁掉,而却摇摆自己当成一个坏人,去伤害别人。哎!像这样从受害者转变成害人者的事,现在社会上真是不在少数呀!我想问一下,到底什么时候我们社会上的人,才能高尚起来呢?

现在国家在发展,很多农村人,都来到了城市里,成为了国家“尊称”的“农民工兄弟”的一员,城市的建设离不开他们,那些高楼大厦,那些别墅,那美丽而舒适的校园环境,都离不开他们,但是他们,又有多少被我们所谓的“城里人”瞧得起过。他们的子女受他们的影响,而被城里的孩子瞧不起,他们的孩子得不到公平的教育。下面我讲一个事件,说完之后我想问一下我们当今那些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一些问题。那时我在一次去xx大学找同学的时候,在公交车上,当时车上只有一个空座位,而座位旁边坐着一个农民工,穿着就和大多数农民工有点脏。而刚上来了四名女大学生,他们纷纷向那个空座位望了一眼,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宁愿站一个多小时,也不和农民工坐在一块。我看那几个女孩穿著打扮也不像是城里娃,我真是想不通凭什么就看不起人家农民工呢?我想问一下那些从农村走出来,而处处都要和人家城里孩子看起呢?你们花父母的血汗钱,区域人家城里娃攀比的时候有没有感到内疚呢?当你们看比起那些浑身脏兮兮的工人时,你们有没有想过说必定你们的父母现在的形象,还不如他们?我最瞧不起的人就是自己没啥本事,反而还瞧不起被人的人。许多从农村出来的大学生,心里想着只要我穿的用的,和他们城里人基本差不多,我就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错了,我认为,你应该这么想,你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城里人,而你的孩子不就成了城里人了吗!你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成为被尊重的人,比那些靠父母来生活的的人更受人尊重。我希望你们能,找准自己的位置,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不要做一些伤父母,伤人,伤己的事。

每个人生来都是平等的,但由于我们都生活在这个有着贫富差距,地位与权力之分的社会中,而使得我们在社会生活中就要被人分成三六九等,过着不同的生活方式,承受着来自比我们生活优越人的过分对待。对于有钱人欺负穷人,有权人欺负百姓,这样的事生活中屡屡皆是。

而且在这些不平等事件发生时,有时不光对被欺负的人造成伤害,同时有时还影响到别人的正常生活和正常的社会秩序。我就拿一个汽车追尾的例子来说吧!但是正是下班高峰期,堵车相当严重,在一个拥有十车道的道路上,一个开着奔驰轿车,一个开着东风面包车,可能是面包车突然刹车,导致奔驰追尾,因为面包车在奔驰的前面,具体是怎样发生的我也不太清楚,但我只看见那个面包车司机(有四十来岁,穿着就是一个下苦人)面带微笑,再给

奔驰车主(有二十来四岁,穿着就是一个富二代或管二代)说着好话,但是人家奔驰车主连看都不看面包车司机,根本就不交涉,就等着他们的人来,就这样堵在路中间,严重影响交通秩序。我们再来看,在这个事件中,有两个女人,我觉得也应该能反映一些我们社会中的一些问题。一个可能是面包车司机的妻子(我暂且把她称为女A),一个可能是奔驰车主的女朋友(那她称为女B)。女A在一旁和面包车司机给人家奔驰车主笑脸相求,而女B坐在奔驰车副驾驶座上,口里嚼着口香糖,在那看着她的男朋友在哪耍威风,看着一脸的骄傲。根本就没想让事情赶快解决。同样是女人,但一个是经历了人生酸甜苦来,懂得真正生活的人。一个就是一个可以反映现在的大多女孩,她们就喜欢那些在比他们弱的人面前耍威风的男孩,认为他们“有形”,和他们在一起,自己也好有面子。其实这些女孩她们活得很失败,因为那些被她们所崇拜的那些人,有几个和她们带一起,是真心的想和她生活呢!那些人大多数也只是喜欢你的青春,等你失去青春是,也就是他们抛弃你之时。这样的例子电视剧中经常有,但这些女孩就是不以为戒,认为那不是真的,是虚构的。殊不知,那些艺术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那都是社会中真真实实存在的。对于这些女孩我真的是无话可说了,对于她们的思想,我真的搞不懂,只能说这些。

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国人得了好品德,是我们一直对于外国人所骄傲的品质,是我们被世界称为礼仪之邦的重要依据。但现如今,我们都是怎样做的,而人家在我们中国留学的外国学生是怎样做的,还是来讲述公交上所发生的事件来说明吧!当一个有六十来岁的老人,领着一个三岁多的孩子艰难地挤上车时,坐在座位上的人们那是“千姿百态”,又把头转向车外的,有低下头装睡觉的,又装病的,就是没有人让座。但是,恰恰就有一个坐在最后面的,一个外国人(黑人)站了起来,让那为老人和孙子坐下。看到这种情况,我真的为我们当代的中过人感到担忧和心寒。如果我们就这样,不重视我们良好品德传承和发展,那么,我想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再不会被世界所尊敬,而成为我们去羡慕外国的礼仪之美了。对于我们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一定要积极去保护。“端午节”这个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由

于我们不够重视,被人家韩国抢去,成为人家被世界所公认的传统节日,对于这件事,我们只是一时的气愤,而没有去认真反思,为什么会这样。只是一味的去说国家无能,但,想想问题真的出在国家上吗?不!是我们,是我们当代的中国人不懂得去保护我们的宝藏。从而一点一点的失去它。行动起来吧!不然的话,我们将失去这些宝藏。

对于上面我所说的,只是我个人对他们的看法和观点,正如我刚开始所说的“有些事,你看他不符合常理,但也只是定一定意义上的与你所了解得到的常理有所出入罢了”。世界上没有完全的对于错,就像把一个班级的学生按大小个子分类一样,没有个统一的标准。只是不同的人他所生长的环境,和他所接受的教育不同,从而就对社会有不同的要求,就有不同的社会方式和生活追求。对待相同人和事就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我从小就接受父母的教育,对社会上的事,就有比较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动力工程系

21115-06

当今应试美术教育的现状及反思 篇3

关键词:美术高考 应试培训 弊端分析 反思 对策

一、三类学生选择美术类原因

现在很多的学生为了考入大学,把学艺术作为他们进入大学校门的一块敲门砖,而学美术尤为热门。为什么考生(或家长)会选择走美术这条道路呢?笔者想有以下几点原因:

1.不可否认,确实有一部分的学生是热爱艺术的,真正想把美术作为他们追求的对象并将美术作为他们终生学习的一个目标,他们很多人都是从小就有这方面的爱好和兴趣,并以美术为特长,梦想着走进艺术的最高殿堂。

2.还有一部分学生则是着眼于大学毕业后所面临的就业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美术品消费市场的日趋膨胀,社会需求必将为美术工作者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和广泛的就业空间。

3.更多的考生由于自己在学校组织的各类日常考试中成绩不理想,单凭文化课成绩很难考入自己理想的大学,因此,无论他们喜欢与否,先考上大学才是当前最重要的,所以,他们不约而同的选择艺术类,而其中美术类又尤其受到青睐,这是因为学习美术他们以为比较轻松容易,高考时文化课成绩要求相对较低,对他们日后考入大学较有把握。

二、“艺考热”引发的问题

多年来,大家都在传说一个秘诀:“高考走艺术,大学定能入”。美术高考是一条通向大学的捷径,确实可以让很多的学生能够以较低的要求进入大学继续学习。但这一现象是个不正常的现象,这些考生们仅仅凭借着短短几个月时间的强化培训,就能对美术技能的运用和知识理解透彻吗?显然是不可能的。而且通过这样的一个高考美术培训班,所学并非是系统教育,所以,当学生们通过高考走进高校来进行学习,实际艺术往往很薄,对于学生自己今后的发展十分不利。

三、“艺考热”影响下的高中美术教学现状

九江市第六中学和九江市第七中学,都是艺术特色中学。这两所中学最初很早就开办了美术特色班,并越办越成功。因此很多想学艺术类的学生会选择这两所中学,因为学校里面就有专门的培训班,并且把这种培训被当作正规开设的课程来上。而本该有紧张气氛的教室却显得异常冷清,因为大家会选择去画室,把大多数时间拿来进行专业上的补习,教室则成了学生们完成学生角色的场所。

现在许多学校为了迎合学生或家长的需求开设美术特色班,社会上各种私人画室也是遍地开花。通过调查,在江西九江这样一个地级市里,光有名字的私人画室就有40余家。这其中有退休教师、在职专业美术教师、在校大学生及研究生办的,但不管是谁办的,目的很明确,都是针对高考。笔者当年进行高考美术培训的画室的是一所当地规模比较正规和庞大的名为‘狂人画室。应届和复读生一起,在笔者这一届是75人,平时是每个周末画,快临近专业考试时每天晚上和周末全天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是高考老三门:素描,速写,色彩。素描主要是人物头像的写生和默写,速写一般是人物动态的学生和场景速写,色彩笔者们只要培训的是色彩静物的强化,老师会介绍国内各个艺术类院校的特点,历届高校的试题,南北方或者具体某个学院的画风,就按照这个画风一直临摹,直到临摹像这个学院的画风。

四、对应试美术教育的反思

首先学生应该对美术本身有着浓厚的兴趣爱好,并且注重绘画基本功的锻炼,认真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熟悉中外美术史的变化,关注当代美术发展状况,具有使命感,思维活跃,继承传统又勇于创新及多方面发展的。同时,还要加强巩固文化知识及其他方面知识的学习和积累。

其次,高考考试的内容可以适当变换。在高校出题目时,要考虑到不仅仅是考察学生绘画的技能,还应该考察学生创造性和艺术修养的表现。考试应尽量减少单一的默写及可预测的题目,应更多的顾及到学生艺术灵性和创造才华的展示。还可以考虑增加面试,侧重艺术理论及艺术发展方面的问题。当然,这些可以在全国高考后来进行,这样既不耽误学生对文化课的复习,也可以更好的让学生有时间来准备面试。艺术理论的知识可以考一些中小学美术课本上的一些美术知识。这样在美术教育方面就没有脱节,就不会出现中学美术课可有可无的现状。

最后,高校应合理招生。教育部门和高校应制定合理的招生计划,适当的控制招生人数,从严把关,给“艺考热”降温。

综上所述,无论用怎样的心情去看待应试美术教育中所面临的诸多现状,务实求真,稳步推进,才是未来我国美术人才层出不穷、后浪推前浪的最好保证。当然,美术高考热的现象也不可能一下子就改变,这种热态是不会一下子冷却的,毕竟学生是通过这条捷径进入了大学,有许多人通过大学几年刻苦学习,最终获得成功。高考美术培训班也不能一概否认,客观上他也起到了引领及启蒙作用,甚至是一个圆梦的摇篮。美术教育,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贾敬银.从“艺考热”看发展错位的美术教育[J].2007,(38).

[2]邵仲武.基础美术教育师资需求新变化与高师美术专业招生改革[J].中国美术教育,2006,(05).

[3]李倍雷.对应试美术教育的批评[J].中国教育学刊,2005,(09).

当今应试美术教育的现状及反思 篇4

现在很多的学生为了考入大学,把学艺术作为他们进入大学校门的一块敲门砖,而学美术尤为热门。为什么考生(或家长)会选择走美术这条道路呢?笔者想有以下几点原因:

1.不可否认,确实有一部分的学生是热爱艺术的,真正想把美术作为他们追求的对象并将美术作为他们终生学习的一个目标,他们很多人都是从小就有这方面的爱好和兴趣,并以美术为特长,梦想着走进艺术的最高殿堂。

2.还有一部分学生则是着眼于大学毕业后所面临的就业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美术品消费市场的日趋膨胀,社会需求必将为美术工作者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和广泛的就业空间。

3.更多的考生由于自己在学校组织的各类日常考试中成绩不理想,单凭文化课成绩很难考入自己理想的大学,因此,无论他们喜欢与否,先考上大学才是当前最重要的,所以,他们不约而同的选择艺术类,而其中美术类又尤其受到青睐,这是因为学习美术他们以为比较轻松容易,高考时文化课成绩要求相对较低,对他们日后考入大学较有把握。

二、“艺考热”引发的问题

多年来,大家都在传说一个秘诀:“高考走艺术,大学定能入”。美术高考是一条通向大学的捷径,确实可以让很多的学生能够以较低的要求进入大学继续学习。但这一现象是个不正常的现象,这些考生们仅仅凭借着短短几个月时间的强化培训,就能对美术技能的运用和知识理解透彻吗?显然是不可能的。而且通过这样的一个高考美术培训班,所学并非是系统教育,所以,当学生们通过高考走进高校来进行学习,实际艺术往往很薄,对于学生自己今后的发展十分不利。

三、“艺考热”影响下的高中美术教学现状

九江市第六中学和九江市第七中学,都是艺术特色中学。这两所中学最初很早就开办了美术特色班,并越办越成功。因此很多想学艺术类的学生会选择这两所中学,因为学校里面就有专门的培训班,并且把这种培训被当作正规开设的课程来上。而本该有紧张气氛的教室却显得异常冷清,因为大家会选择去画室,把大多数时间拿来进行专业上的补习,教室则成了学生们完成学生角色的场所。

现在许多学校为了迎合学生或家长的需求开设美术特色班,社会上各种私人画室也是遍地开花。通过调查,在江西九江这样一个地级市里,光有名字的私人画室就有40余家。这其中有退休教师、在职专业美术教师、在校大学生及研究生办的,但不管是谁办的,目的很明确,都是针对高考。笔者当年进行高考美术培训的画室的是一所当地规模比较正规和庞大的名为‘狂人画室’。应届和复读生一起,在笔者这一届是75人,平时是每个周末画,快临近专业考试时每天晚上和周末全天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是高考老三门:素描,速写,色彩。素描主要是人物头像的写生和默写,速写一般是人物动态的学生和场景速写,色彩笔者们只要培训的是色彩静物的强化,老师会介绍国内各个艺术类院校的特点,历届高校的试题,南北方或者具体某个学院的画风,就按照这个画风一直临摹,直到临摹像这个学院的画风。

四、对应试美术教育的反思

首先学生应该对美术本身有着浓厚的兴趣爱好,并且注重绘画基本功的锻炼,认真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熟悉中外美术史的变化,关注当代美术发展状况,具有使命感,思维活跃,继承传统又勇于创新及多方面发展的。同时,还要加强巩固文化知识及其他方面知识的学习和积累。

其次,高考考试的内容可以适当变换。在高校出题目时,要考虑到不仅仅是考察学生绘画的技能,还应该考察学生创造性和艺术修养的表现。考试应尽量减少单一的默写及可预测的题目,应更多的顾及到学生艺术灵性和创造才华的展示。还可以考虑增加面试,侧重艺术理论及艺术发展方面的问题。当然,这些可以在全国高考后来进行,这样既不耽误学生对文化课的复习,也可以更好的让学生有时间来准备面试。艺术理论的知识可以考一些中小学美术课本上的一些美术知识。这样在美术教育方面就没有脱节,就不会出现中学美术课可有可无的现状。

最后,高校应合理招生。教育部门和高校应制定合理的招生计划,适当的控制招生人数,从严把关,给“艺考热”降温。

综上所述,无论用怎样的心情去看待应试美术教育中所面临的诸多现状,务实求真,稳步推进,才是未来我国美术人才层出不穷、后浪推前浪的最好保证。当然,美术高考热的现象也不可能一下子就改变,这种热态是不会一下子冷却的,毕竟学生是通过这条捷径进入了大学,有许多人通过大学几年刻苦学习,最终获得成功。高考美术培训班也不能一概否认,客观上他也起到了引领及启蒙作用,甚至是一个圆梦的摇篮。美术教育,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贾敬银.从“艺考热”看发展错位的美术教育[J].2007,(38).

[2]邵仲武.基础美术教育师资需求新变化与高师美术专业招生改革[J].中国美术教育,2006,(05).

[3]李倍雷.对应试美术教育的批评[J].中国教育学刊,2005,(09).

反思我国净水器行业当今发展的现状 篇5

纵观我国净水器市场,中低端消费依旧占据了市场的主导,也是行业销售最为活跃的地方;但也是因为这样,净水器中低端市场是各厂家都无法舍弃的市场,纷纷对这个市场发起攻势,中低端市场瓜分现状明显。而我国净水器行业在过去的二十余年时间里取得了很不错的发展,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净水器厂家,但是,纵观全国各类产业,相比较之下,中国还没有一个净水器厂家敢于宣称自己为一个真正的大企业,这种状况的出现,不得不让我们认真的思考问题所在。

问题的关键所在便是:国内净水器目前在渠道建设、服务、品牌宣传等还正处于完善阶段,尤其是服务,虽然现在已经有一些优秀品牌正在着手完善自己的不足之处,但是由于我国地域广阔,所以现阶段对于厂家而言根本无法顾全全国,大多先考虑在一二线城市优先考虑建立服务体系;这样以来中低端市场就变成了中小净水器厂家的温床,大品牌即使来到这类市场在短时间内页无法展现其产品优势,整个行业在中低端市场上演了一出轰轰烈烈的“各自为战”,行业的混乱状况可想而知。

事实上,不管是厂家、代理商、消费者都必须认识到:行业如果继续混乱下去,必将严重损害中国的全体净水器厂家、代理商,并最终损害我们的消费者。中国净水器行业急需一个领头企业来带领中国的净水器行业走出混乱。劣质生产企业毫无责任的开发和生产各任吸引眼球的净水器、各类附带材料产品在消费者根本无法辨别的情况之下横行霸道;无良经销商在利润的驱使下,从不追究产品的来源,一味采购低价配材,以低价吸引消费者,最终带来的问题是劣质产品环保不达标,返修率严重失控,生产企业无力承担产品品质问题,经销企业更是难以承担因品质问题带来的繁重的售后服务,最终严重损害我们消费者的利益。低成本开个净水器加工厂,就敢以净水器厂家直销的名头招摇市场,消费者、乃至整个行业都被忽悠,事实是:全国的净水器企业的绝大部分核心部件(如反渗透膜、泵、五金)均需从外单位采购,这包括我们的净水器十大品牌在内,到目前为止,据笔者了解也只有泉露正在筹划泉露科技园,准备开模自己生产除泵和304不锈钢以外的全部产品,相信这是行业发展的一个好消息。

另外笔者还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品牌净水器总部一味追求“店大为王”,为经销商带来了沉重成本负担,却又无法提供与市场有根本区别的产品,我们最终发现,一台净水器的生产成本有时竟不到经营成本的一半,这是很不正常的;而理性的消费者也越来越不认同这种高成本转嫁的经营模式,以至越来越多的净水器经销商倒在了高成本、严重同质化的市场体制之下。试问:要那么大的店做什么?这为消费者带来了多少隐性成本?消费者不愿承担这笔开支的最终结果就是选择弃你而去。再好的展厅,所起的到作用也仅是吸引消费者下订,并未给消费者带来太多的家庭净水参考价值。而从行业的消费结构来看,更多的客源是客户介绍的回头客,而不是展厅吸引的一次性消费者。

净水器行业要规范,就必需从所有环节同时下手:经销商的诚信经营、生产企业的规范生产,淘汰不规范的生产企业,谁来做这件事?经销商来做。经销商要做什么? 净水器加盟商要本着为客户负责任的态度从正规生产企业采购合格产品,这点泉露净水器就做得很好,泉露所有不能自己完成生产的部份,从五金到泵、再到反渗透膜均是和国际国内有资质的生产企业合作,比如304不锈钢就是订购的韩国浦项、泵则是采用的净水设备里的标杆生产厂家生产的“三角洲”泵等,这一点他们就控制得很好。好的产品采购回来了,净水器代理还要为消费者做好设计服务、安装服务、售后服务,这样,一套完美的净水器产品才算到了消费者家中。

当今教育已全盘“竞技化” 篇6

这个问题,恐怕教育部官员也难以回答。1999年高等教育大扩招,其中一条理由颇令人动容:高考已成为千军万马争过的独木桥,扩大高校招生规模,可从根本上改变这一情况。可是,过去10年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事实表明,“高考独木桥”没有了,但“名校独木桥”出现了。而新的“读书无用论”在我们这个高等教育规模世界第一的国度,成为新的教育问题。

教育的本质在于完善人格、让每个人生活得更美好,而我国教育从根本上说已偏离了这一本质。概括起来,以“改变命运”、“赢在起点”、“争做第一”这三大观念为轴心组织和发展起来的教育体系,使学校成了竞技场,令学生为命运、为生存、为成功进行“厮杀”。这种教育把人简单地划分为成功者和失败者,撕裂了年轻人本应拥有的平等、同情与关爱,实在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

教育的错位:“改变命运”,却破坏了人格

从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高考改变命运”喊了30年。在21世纪的今天,高考仍旧在“改变命运”,不由让人感慨万千——为什么人的命运需要通过考试制度来改变?

在农村,很多孩子从上学的第一天起,就被父母教诲:好好读书,是你们走出农村的唯一出路。几年前,一位来自农村的大学毕业生写了一篇文章《奋斗十八年,我才成为你》,讲述自己与城市同龄人不平等的社会地位,以及自己为了与城里孩子一样,所付出的更大的努力。不少人批驳、质问作者为何要与城市人一样,不能活出自己的精彩。可是,换了你在农村,内心没有一点对不平等命运的不满?不满情绪,在有的人心中只是一闪而过;在有的人可能成为努力的动力;而在某些人心中却可能埋下对社会仇恨的种子。当年的马加爵事件,与马加爵来自贫困农村家庭有直接关系。

“改变命运的教育”从小就对受教育者灌输离乡背井的思想。在今日之农村,剩下的只有老弱病残幼,优秀的人才几乎都已通过教育通道到了城市;即便没有通过教育通道,也多以农民工的身份到城市打工挣钱。旧时农村大户人家把孩子送到国外读大学,孩子学成回到当地发展事业、开厂、办学的情景,在今日十分罕见。而今日国家为建设新农村,采取种种措施鼓励大学生学成之后回农村做村官、支教,实在难以弥合这种制度对人才的分层和割裂: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工作,往往被认为是“奉献”以及积累进一步在城市里发展的资本,而不是把在农村工作当作事业。

“改变命运的教育”也让受教育者背上沉重的负担。如果以“上大学”论成败,那么当今接受教育的学生有75%以上是失败者,同龄人中上大学者不过23%(包括自考等高等教育形式);如果以“上名校”论成败,那么,当今接受教育的学生有95%是失败者,能上名校的受教育者不到同龄人的5%。当受教育者发现自己“不是读书的料”,或者无法通过读书“改变命运”,考上大学也找不到工作时,教育对于他们来说,似乎就失去了价值。在农村,一种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蔓延开来。那些辍学的孩子大多选择进城打工,而当他们无法获得合适的打工机会时,在生存的压力下往往会走上犯罪道路,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本应该完善人格的教育,却承担了改变命运的功能,这是教育的一大错位,甚至有时扮演了破坏人格的角色。

与输赢挂钩:“赢在起点”,却输在了终点

“赢在起点”,是近年最时髦的教育词汇。把教育与输赢挂钩,而且从某些教育专家的嘴中说出,这是我国教育的一大奇观。不得不承认,这种观念在教育工作者乃至学生和家长中颇有市场。

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让接受教育的目标变得简单而明了:上好学校。残酷的学习竞争,让学生透不过气,并产生强烈的心理冲击,一些学生在升学“失败”后选择了轻生。据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的调查:2006年,有20.4%的学生曾考虑过自杀;6.5%的学生为自杀做过计划。

调查显示,三校生(中专、职校、技校)、普通高中的学生自我认同度远远低于重点高中、示范性高中的学生,其中,三校生甚至一度被家长和老师认为是没有前途的“代名词”,于是一些人破罐破摔,成为问题少年。

另外,在升学竞争中,对优质教育资源的争夺,不仅是学生一个人在战斗,而是成了整个家庭综合实力的“比拼”。低层次的“比拼”,是送孩子去培训班;中层次的“比拼”,是为孩子择校;高层次的“比拼”,则是考试移民,这考验父母的“社会地位”和能力;最高层次的“比拼”,则是权势,这非普通家庭、一般有钱家庭所能企及。

以上的“比拼”令人们普遍担心,当高考升学不以卷面分数为唯一依据之后,分数之外的权势较量将使贫困家庭、农村家庭的孩子改变命运的可能越来越小。

值得注意的是,今天的学生其实都已经明了这种权势争夺,所以他们一方面痛恨“特权”,而另一方面,特别期望自己拥有“特权”。一些家庭甚至不回避对孩子进行所谓“灰色技能”的教育,在孩子面前给老师送礼,让学生明白社会竞争的各类明规则、潜规则。可以想象,这种教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将来会怎样看待公平与正义。

总体看来,追求学校好坏的教育,表面上是为了争夺优质教育资源,接受更好的教育,但其实,这是一种远离平民教育的身份教育。这便是眼下的社会规则,也是教育规则。

教育想“赢在起点”,却最终输在了终点。

教育“锦标主义”:“争做第一”,却培养了“冷血动物”

在小学开学的第一堂课上,老师对学生的第一句话往往是“你们要好好学习,争做第一”。

这种教育逻辑,引导学生把同学视为对手,而不是共同学习的伙伴。

教育的这种“锦标主义”产生了巨大的危害。最近就有一所学校,在校规中明确规定“对学生看课外书者要给予警告处分”。少数学生学美术、音乐,目的是为了“曲线高考”。很多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

甚至在大学毕业时,根本不知道自己有什么兴趣。

“争做第一”,让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完全以知识教育为核心,把学生当作学习的机器。这造成受教育者或可获得考试的高分,却没有公民基本的道德责任意识和法律责任意识。名校大学生缺乏基本的文明修养,需要从“不随地吐痰、不插队买饭、不打人骂人”重新教起。

用“你死我活”来形容当今学生间的学习竞争,也许有些过分,但现实中却已有这样触目惊心的事例。2008年10月间,上海某中学一名高三学生杀害了他的同学,起因是被害同学成绩名列前茅,引起他的嫉妒。至于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父母要求孩子不要对学校的事过于热情,不要热心帮助落后同学,已是相当普遍。

如此竞争,不但破坏了对学生最基本的团队协作精神的教育——这成为目前社会批评年轻孩子最多的地方之一,更把学生培养为只知竞争、不顾友情、没有同情心的“冷血动物”。这或许就是社会和教育为“争做第一”所付出的受教育者人格缺陷的代价。

我们应该全面反思以上三种观念,并治理其存在的土壤——“教育改变命运”,是基于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和不公平的社会福利制度,否则何来改变命运之说?“赢在起点”,是基于教育发展不均衡、教育不公平的现实,否则哪有争夺学校资源的疯狂景象?“争做第一”,是基于当前的学历社会以及对人才片面的理解,否则哪有违背个性、兴趣把学生当作分数机器的教育行为?

真正的教育,简单地说,就是“以人为本”和“因材施教”,而我们目前的教育,并不能使学生成长为完整的人。

试论当今形势下物理教学的反思 篇7

一、教学反思的基本特征

1. 以解决物理教学问题为基本点

物理教学反思不是简单地回顾教学过程, 而是物理教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进行理性思考探索实践之路。物理教学反思强调, 物理教师不仅应清醒地了解自己的教学行为, 还应增强问题意识和解题能力。

2. 以追求物理教学的实效性为目标

首先, 通过反思, 进一步改进物理教学, 使之向更合理的物理教学实践努力;其次, 通过反思, 发现新问题, 进一步激发自己的责任心, 在改进教学的过程中, 不断提高实践水平。

3. 物理教学反思是教师全面发展的过程

物理教师只有全面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才能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获得体验, 使自己变得更加成熟, 直至成为研究型教师。

二、教学反思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在物理教学前进行反思。这种反思具有前瞻性, 使物理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 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

第二阶段:在物理教学中反思, 即及时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具有监控性, 使教学高效地进行, 并有助于提高物理教师的教学调控能力和应变能力。

第三阶段:在物理教学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具有批判性, 能使物理教学经验理性化, 并有助于提高物理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

三、教学反思的基本内容

物理教学的反思究竟要反思什么内容呢?笔者认为物理教学反思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反思:

1. 思所得:是为了积累

物理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看到自己的不足, 而且还要善于总结自己的过人之处, 把自己每一节课的成功之处与教学过程中的闪光点记录下来, 这样, 我们的物理教学才能相得益彰。

2. 思不足:是为了改进

物理教学过程中, 上完一节课或几节课后, 总有自己不满意之处, 如果能及时审视自己课堂的不足之处, 包括解决问题的办法对策, 那么就会在教学过程中吃一堑, 长一智, 不断积累经验, 使自己的教学过程更加优化, 更加贴近学生。同时, 针对已解决的问题, 分析找到了哪些解决的办法和教学的新思路, 进而写出改进的策略和教学新方案, 以强化自己有效教学的意识,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 思教材:是为了活用

如今, 教科书———作为教与学的工具, 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功能出现的, 为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方法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我们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同时, 可以在教学反思中作以题形式加以记录, 既可积累经验又可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建设性的意见, 使教师、教材、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

4. 思学生:为教学相长

在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活动积极地思考问题, 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与完善, 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 提高教学水平。你给学生一个舞台, 学生就会给你一个惊喜, 师生在互教互学和谐互动过程中相互汲取, 相互学习, 共同提高。

四、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

1. 质疑反思

质疑是人的思维走向深刻的开始。人们认识事物的初始只是以领会接受为主, 而要真正理解其内在的价值, 需要不断质疑才会有新的发现, 有发现才会有努力, 有努力才会有物理的新发现。

2. 对比反思

过去的经历对我们来说虽已不再, 但我们可以通过反思它的对立面来坚定我们今后面对这类问题的态度。

3. 因果反思

事物处于普遍联系的状态中, 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过去和未来, 找出过去经历的因果关系, 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把握将要发展的方向。

4. 归纳反思

物理教学经验一般是在自然状态下零星地存在于物理教师的记忆之中甚至记忆之外的, 而一旦我们将它们联系起来, 找出它们的共同之处, 这些经验就会显现出一般规律。

5. 换位反思

横看成岭侧成峰。人们的认知受自我经历的局限, 会使自己的认识产生偏离或冲突。如果我是学生会怎样想?经常进行这样的移位换情反思, 对形成互助平等、教学相长的学习氛围是大有裨益的。

反思当今语文教育 篇8

1 中国设计行业面临的严峻考验

1.1 一场暴雨引起的反思

城市化的扩大, 人口密度的增加, 使自然灾害的后果显得格外突出。一场大暴雨, 让我们看到了北京排水系统的隐患。也让我们同时想到了一座被誉为我国最不怕淹的城市——青岛。自1898年德军登陆青岛, 建造了当时没人会注意的完善的排水系统, 直到百年后的今天依旧受用。城市规模在逐年扩大, 跨越的地势地形和人居活动密度都会有所差异, 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下在一些重点地段做提升标准的必要。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应该至始至终的贯穿设计之中, 跟上时代步伐, 做到时时心系使用者, 事事以人为本。

1.2 利益之争下的设计引起的反思

中国正处在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阶段, 经济利益无疑是投资者前行的动力。设计行业大多都有着这样极为相同的特点:投资者是天, 他们控制着资金、设计时间, 有的甚至控制着设计理念、最终效果。加上设计行业间的内部竞争。设计变得机械化、流水化、模式化。以工业设计为例, 整个产品生产链接着多种用户, 工程师、供应商、超市采购商等等, 每个环节都影响着产品的设计, 真正的使用者反而对设计起不到决定作用。事实上, 大多数设计师针对的“用户”, 是委托设计任务的甲方, 方案的使用判决全权掌握在甲方手里, 设计师们要花大量时间去研究甲方的心理。用假想而来的“用户需求”作为人性化设计的幌子, 说服甲方接受方案。而甲方则根据自身经历判断其理由的合理性。双方都没有想到过那些真正使用的人。其他设计领域也同样存在这种现象, 唯一能解决的方法就是把那些最终使用设计结果的人视为目标, 我们称他们为“真实的使用者”。

2 使用者利益的回归

科技越是进步, 设计行业越应该更加精细平稳的发展, 不能被缤纷绚烂世界干扰了我们的视线。时刻记得, 我们所做的一切设计, 其出发点都在为使用者服务。因此, 设计需要回归到使用者本身。

2.1 确定设计的真实使用者

真实的使用者, 又被叫做终端用户。以地铁为例, 谁才是地铁的使用者?不能说在地铁里的人都是使用者, 如:站台上的工作人员和清洁工。也不能简单地说, 所有使用地铁的人就是, 如商贩、车厢里流动的乞讨者、利用地铁做调研工作的人 (也包括我们) , 其他还有很多。他们出现在地铁中, 他们以某种方式使用地铁, 但他们不是我们的设计对象。最后地铁使用者的定位是:那些把地铁当作交通工具来使用的人, 我们称他们为“乘客”。因此, 开始设计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找出谁才是“真实的使用者”, 把他们从众多社会因素中区分出来。

2.2 确定设计的真实使用行为

日常生活中使用者的行为种类繁多, 有些是与设计目标有关的, 有些则是无关的, 不要随便把有关的行为划作为无关。人性化设计的立足点在原始素材 (真实使用者、真实行为、真实环境和真实时间) , 因此它可以让设计师发现许多新的现象, 有些甚至是设计师“不可理解”的“奇怪行为”。然而正是这些通过观察得来的他人的真实行为才能使设计师摆脱现有设计的禁锢, 让设计产生真正有价值的创意。虽然设计的飞跃是在接下来的研究分析阶段产生的, 但如果没有这些在收集素材阶段找到的原始数据, 也就不可能会产生后面的分析。

2.3 确定设计的真实使用环境

在收集素材阶段, 数据一定要来自真实的使用环境, 因为任何的模拟环境都会存在条件的缺失。可能会是物质上的缺失, 很多看上去与设计对象无关的物品, 事实上对使用者和他们的行为都有着重要影响。我们的日常活动中多多少少都会反映着相应的文化含义和背景。同样的一个产品, 在德国用和在中国用, 使用行为会有着很多的差异。即使是在同一个国家, 不同地域的使用者的使用行为也会有着较大的差异, 这与他们所生长的环境关系很大。

2.4 确定设计的真实使用时间

在不同的时间段里, 使用者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也会有所不同。在工作日中, 通常早上的时间都很紧张, 大多在路上买点早点或直接在早餐店吃, 中午工作餐, 而晚上下班回家, 则会精心准备一顿丰盛的晚餐, 充分发挥着厨房的最大功效。同一天的不同时段, 人们展现着不同的行为方式。而在节假日、特殊纪念日和各个季节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也会不同。因此, 一份详实而全面的调查, 应该基于详细的真实的使用时间来分析, 并对它进行合理的分段, 从而保证对各个时间段做到一定量的周密了解, 最终得到全面的研究结论。

中国的设计行业缺少的不是设计人员, 不是设计能力, 而是对真实使用者的观察, 对社会发展的正确认识与感知。当设计走向对使用者的关注, 人性化设计将不再是千篇一律, 程式化、远离实践的假象。而是能够帮助我们开辟一条更加广阔的设计之路, 要走好这条路, 我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张冬梅, 艺术产业化的历程反思与理论诠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42-58.

[2]维克多·马格林, 设计问题——历史·理论·批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28-33.

浅谈当今语文教育的情感渗透 篇9

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不少的家长认为自己小时候吃了苦, 现在生活好了, 不要让自己的孩子再受苦了, 因此对小孩的教育放松了, 过分袒护他们, 而忽略了从正面引导教育孩子成人。甚至有些家长把孩子往学校一送, 就什么都不管了。这就造成了不少的学生吃不得苦, 贪图享乐的坏毛病。

这样的社会现实也促使我们反思我们的教育:当学生肯学想学时, 知识对他们来说就是甘泉醴酪, 就是学习再苦, 学生也觉得毫不疲惫。而当“书山题海”在学生身上除了滋生出更多的逆反心理而别无其他作用的时候, 情感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教学中我们必须要重视对学生的情感的培养:以发掘学生情感潜能为突破口, 以情促知、以知增情, 完善为人涵养, 健全性格素质。让情感教育所特有的魅力, 成为科学教育之入口和开发科技创造力的重要教育途径, 成为孕育美好道德行为的必由之路。

语文学科在情感教育上具有学科上的优势。从课程的本质特征来说, 语文课与别的自然学科的课不同, 它与情感教育的联系很紧密。它兼有认知训练和非认知训练两方面的内容, 因而它对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 如同情心、利他精神、祖国优秀的传统道德思想、想象能力、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都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这种教育又与传统的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不同, 中学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更侧重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和个性的完善。

发挥好语文教学的情感效应, 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而且对于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 提高教学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开展情感教育工作:

一、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

“文章不是无情物”, 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文章, 大多蕴涵着丰富的感情。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注重挖掘出课本中极富感情的内容, 经分析、理解、品味、鉴赏, 来感染学生心灵, 陶冶学生的性情。我们很多时候在教学过程中对作者生平、作品背景、中心思想、段落结构、写作特点等方面太过注重, 而忽略了内容当中的感情。一篇文章即使有再华丽的辞藻, 再新颖的结构, 缺少了感情也只是一个没有灵魂的驱壳。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深刻挖掘, 触摸文章蕴涵的丰富感情, 让学生自己去感受体味;同时也要联系作家的个人经历、作品的写作背景, 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他们的内在品质, 从而激励自己。

除了课本上的文章外, 我们还可以利用其他时间给学生介绍一些课外的阅读材料。这些阅读材料可以是古代的, 也可以是现当代的;可以是我国的, 也可以是国外的。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可以感动阅读者的这么一个共同特点, 这是无关乎国别和时代的。

二、巧妙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感受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老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方法, 如朗诵、演讲、舞台剧、模仿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有学生的主观思维被调动, 真正地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 他们才可能自然而然地投入情感, 如果恰到好处地进行引导, 将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只有通过积极主动的思维打动过内心世界的那些东西才能刻骨铭心, 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作为教师我们首先需要的就是爱。“爱”这种情感是最具感染力的, 也是学生最能敏感地体会到的。我们要热爱和尊重自己的学生, 当我们充满真诚和爱心唤起学生对我们的情感认同, 重视并切实地把它落实教学工作之中, 我们的教育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高素质的一代人才;而在语文教学中, 只有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 才能不断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从而达到我们期望的结果。

其次教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在这个年龄层次上的学生, 大都比较敏感且自尊心极强, 如果教师在态度上稍不注意就可能导致不堪设想的后果, 而这种影响也许是终生的。所以在对待学生尤其是相对落后的同学的态度上要谨慎。当学生情况反复的时候, 我们要有耐心, 要善于宽容, 还要能够适当地引导。通过讲、读、写、说, 让学生成为乐观、自信、富有利他精神和广泛同情心的人, 从而建立起高尚的道德品质。

最后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 这似乎是毋庸置疑的:没有广博的知识我们该拿什么来教学生呢?我们不能仅满足现有的知识, 还要在工作之余不断更新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让自己获得提高, 从而使自己在教师的岗位上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 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只有走进学生心灵, 理解学生的情感世界, 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如果离开了情感, 一切都无从谈起。如果我们能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 相信必能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火花, 从而使他们在语文的学习中收获更丰硕的果实!

摘要:传统教育往往更注重智能教育, 而实际上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 更为了帮助学生健康地成长。教学中我们必须要重视对学生的情感的培养, 完善为人涵养, 健全性格素质。

关键词:情感教育,语文,中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M].桂林:漓江出版社, 2005 (6) .

浅析当今城乡教育公平问题 篇10

教育公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它之所以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 主要是因为教育的社会功能所具有的特殊性。现代的社会教育既能加速经济的迅猛发展, 又能够孵化出先进的科学技术, 其功利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同时, 它还能促使社会稳定, 促进社会平等, 教育曾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它的非功利的价值也是值得重视的。教育公平也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基本出发点之一。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和延伸。它主要分为两个基本方面。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平等。教育权利平等指的是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教育面前人人平等。而教育机会平等又作为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 具有鲜明的价值指向。当前, 我国教育发展中, 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 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教育国情之一, 也是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我国现阶段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

1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

教育政策中的“城市取向”是导致教育不公的制度性原因, 由于受城乡二元结构, 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影响, 形成了一种忽视地区和城乡差别的“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例如, 我国制定的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材和统一的标准, 对农村的学生以及边远地区的学生是很不公平的。因为这些大纲、教材等是依据城市学生的学力而制定的。根本就没有考虑到农村儿童和贫困地区的儿童在教育环境、教育资源上与城市和发达地区儿童的巨大区别。多次调查也表明, 导致农村学生辍学的原因, 除了家庭经济负担不起这个原因之外, 由于教学难度过高, 也使许多学生难以胜任, 产生辍学的念头。这也导致了在受教育机会上“起点的不公”。城乡中小学办学的条件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些教学辅助设备如图书馆、实验室、语音室等在城乡学校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大多数城市中小学校已经采用了多媒体教学, 实现了教学模式的现代化。而农村的大多数学校采取的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农村学校也缺乏一些必需的体育器材, 这样就难以保证学生体育活动的正常进行。

2城乡教师资源分配的不公平

农村学校师资水平低下, 就农村目前的教师队伍看, 和城市教师师资力量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农村教师主要是由:公办教师、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组成。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由于他们大都没有受过严格的师范训练, 其教学效果也会受到影响。并且, 公办教师中也有相当部分不合格, 学历也低。农村教师的教学质量不高, 也使学生得不到良好的教育。一些地区的教师上岗分配制度也对教师资源的分配产生很大的影响。一些师范类的毕业生在进入教师队伍前, 完全是按照成绩的排名来决定被分配到哪所学校。成绩优异的准教师被分配在城市中一些重点学校, 而成绩较之差些的就被分配到偏远的农村地区任教。这种分配教师的制度更加拉大了城乡教师资源的差距。虽然农村学校中也不乏有一些优秀的教师, 但是由于农村教师的工作待遇低, 许多优秀教师也抱着“人往高处走, 水往低处流”这个态度, 不断完善自己, 发展自己, 等一有机会, 便向城市教师队伍流入, 这样更加剧了农村优秀教师资源匮乏这个问题。

为解决城乡教育不公平的问题, 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政府应该采取一些措施积极应对。

(1)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国家在进行教育经费投入的时候, 要充分考虑到城乡教育经费投入的比例, 应该做到在保持城市、发达地区教育发展的同时, 向落后的农村地区倾斜。国家财政需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经费支付, 加大对农村教育经费投入的比例, 改善农村地区的办学条件。促使农村教育能够得到迅速的发展, 促使教育公平的实现。相关部门要强化监督管理机制, 使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经费能够快速的到位并得到合理使用。要完善服务城乡教育均等化的相关的法律法规, 各级政府组织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如果一些组织部门截留、挪用、未足额发放政府教育资金, 要对其进行相应的法律制裁, 要切实做到公正化、公平化和透明化。确保中央的教育政策执行到位, 使政府的教育经费能够真正惠及到农村的各个学校, 弥补县、乡财政对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之处, 将教育投资体系纳入正轨, 促使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现。

(2) 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农村教师工资待遇

教师自身的素质高低, 会对受教育者产生一定的影响。二十一世纪的教师应该具有创新意识、要发展自身的创新思维, 培养自己创造性的教学能力。作为新时代的教师, 要具有广博的知识结构, 这是教师从事教育的基础。作为教师, 要经常面临重建和改组知识知识结构的问题, 所以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 追求新知, 正所谓“活到老, 学到老。”而当前农村仍然客观存在着师资不平衡现象。由于农村教师待遇较低, 致使一些地方出现优秀教师流失现象, 使师生比例明显失调。而这种教师配备不足的状况, 根本不能保证农村学生平等的接受教育, 更别说能受到良好的素质教育。政府应该对教师的数量进行结构性的调整, 使其符合各学科的开课的需求。要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计划, 为适应教育的发展培养一些专业教师。彻底改变农村学校中, 一些老师身兼数门学科的现象。做到学有专攻, 更大效率的发挥每个老师的学科优势。同时, 要在保证农村教师工资待遇足额发放的基础上, 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 制定教师工资福利待遇时, 要向农村倾斜, 稳定农村中小学现有的教师队伍, 这样才能防止农村中一些优秀教师向城市流动。

总之, 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国民教育公平理想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教育公平实现的程度。为了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改变现阶段的城乡教育差距, 需要政府加大对农村教育政策的执行力度, 完善教育政策, 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政策体系。加强对政策的宣传和对政策执行的监控, 建立保障农村学生接受平等教育的法律法规。逐渐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教育公平的实现问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我国政府应坚定不移的推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保障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平等, 促进教育公平, 使教育能够健康、可持续发展, 充分发挥教育的科教兴国作用,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

摘要:城乡教育公平的问题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也是我国政府面临的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实现教育公平, 既是我国社会、经济和文化长远发展的需要, 它也是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现实的问题。本文主要从我国现阶段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分析, 以及应对城乡教育差距的对策来阐述当今城乡教育的不公平问题。

上一篇:干法复合下一篇:Web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