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课外阅读指导

2024-09-07

进行课外阅读指导(精选十篇)

进行课外阅读指导 篇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朗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是对生命的拓展, 是促进生命发展的有效手段, 是学生个体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小学生要想获得课本上的知识, 只有广泛深入地阅读, 才能形成自己的积累。阅读对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能力的发展和灵魂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调查显示:小学生没有读过课外书的占11.5%, 只偶尔看一点的占72.2%, 经常看的只占16.3%。由此可见, 课外阅读很不乐观, 必须引起学校、家庭、社会的高度重视。

一、提高认识, 明确阅读重要性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儿童文学家秦文君说:“阅读是写作之母。”阅读能使人胸襟豁达, 视野开阔, 察古观今, 济世活人, 造福苍生, 升华精神, 完善人格。书中有经天纬地, 治国安邦之大略。总之一句话, 开卷有益。正因如此重要, 那么学校、家庭、社会都要齐抓共管、齐心合力把学生阅读抓好。学校的校长要充分地认识到没有阅读的学校, 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如果一个学校失掉了阅读, 文化历史将被割断, 民族心灵将日趋浅薄, 将会泯灭文化底蕴。教师应该率先垂范地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阅读, 用科学方法指导学生阅读, 家长要配合学校搞好阅读, 从而使学生形成自觉的阅读习惯。

二、言传身教,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阅读是对‘自学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 学生读书越多, 他的思维就越清晰, 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诗人臧克家说:“读书好似爬山, 爬得越高望得越远;读书好似耕耘, 汗水流的多, 收获更丰富。”书, 能带给我们无穷的智慧。读史使人明智, 读诗使人灵秀, 读散文使人宁静, 读小说使人认识社会和人生, 数学使人周密, 科学使人深刻, 伦理使人庄重, 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读, 皆成学问。在师生的共同阅读中, 教师可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障碍、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这样既密切了师生的关系, 又掌握了学生的阅读情况。从而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思维, 提升了学生的阅读情趣, 碰撞学生的阅读心灵, 引领学生走进阅读天地, 使学生心甘情愿地遨游在书海里。

三、指导阅读, 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

阅读是课堂学习的延伸, 掌握必要的阅读方法, 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加强对阅读方面的指导, 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 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感悟。”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世界, 培养对书的酷爱, 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的指路明星。这都取决于教师, 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叶圣陶说:“学生读课外书, 要注意养成好习惯。先看序言和编者前言, 指导全书梗概是个好习惯;不解之处, 不怕查工具书、请教老师、朋友, 是好习惯;自觉有所得, 随身写简要笔记是好习惯。”这些名人读书之法, 为我们的阅读指明了方向, 树立了榜样, 是我们学习的楷模。要使学生养成阅读习惯, 教师的影响作用至关重要。教师总是书不离手, 学生必然受到感染。阅读习惯的形成是很难的, 需要有教师的耐心指导, 有家长的大力支持, 有较好的阅读氛围, 有浓厚的阅读空气, 还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每天坚持读30分钟以上。照这样坚持下去, 必然收到可喜成果, 为学生阅读成长和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精选读物, 去其糟粕取精华

法国著名文学家史家保罗·亚哲尔说:要选择忠实于艺术的书, 可以解放儿童的心, 使他们喜悦的书;能把人类高贵的感情吹进儿童心灵的书, 承认游戏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活动的书, 帮助孩子认识人性———人类心情的书, 含有高尚道德的书。学生走进图书阅览室, 拿起一本书, 翻一翻, 不到两分钟放回去了, 又拿起一本, 又翻一翻, 又放回去了……这个场面经常碰到。什么原因?就是学生在茫茫书海中, 不知所措。我们精选读物, 就是以学生为本位, 充分考虑学生的阅读兴趣, 以快乐阅读为宗旨, 选择学生喜欢的健康读物。除《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必读文章之外, 还可以紧扣教材推荐相关读物, 以教育、审美、娱乐、认知等功能并重的读物为首选。如:中、低年级可选一些图文并茂的寓言、童话、故事、科普、诗歌等儿童读物;高年级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有故事情节的小说、人物传记、历史故事、探险记等。有条件的学生可进行网络阅读。推荐的书目要宽, 量要大, 让学生有充分的选择空间。摈弃那些凶杀、荒诞、离奇、封建迷信等方面的垃圾书。让学生灵妙的情思在书页间飞扬, 在文章中流淌……

五、检验成果, 促进阅读健康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 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积累了阅读想象力和他们的感悟能力, 同时也积累了不少创新意识和阅读心得。他们把这些感受用文字记载下来, 写成读书笔记、读后感, 摘抄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文章。也可以组织学生搞读书笔记展览、读书演讲比赛、朗读比赛、故事讲演。优秀的习作推荐给校板报组、学习园地、校红领巾广播站等, 也可以编辑成册, 在学校师生中传阅和收藏。这样做优秀学生脱颖而出, 有一定的成就感。其他同学受启发, 受鼓舞, 取长补短, 互促共进, 奋起直追, 迎头赶上, 这对学生的成长大有裨益, 促进阅读健康发展。

阅读是美丽的, 阅读是甜蜜的。学生掌握了阅读方法, 就增强了阅读兴趣, 形成了阅读习惯, 提高了阅读能力。那就让我们引领学生攀语言之枝, 摘言语之果;顺感悟之水, 乘想象之舟;品文本之理, 成积累之章, 享受阅读美吧。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篇2

首先,要指导学生选择阅读的内容。读一本好书,犹如交上一个好朋友;反之,读书不加选择,去读一些不适合学生读的书,往往事与愿违,学生的阅读不仅不能收到好的效果,反而会带来不良影响。为此,我主要采用两种方法来指导学生选择读物:一种是“拓展读”,即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指导学生读一些相关的课外读物,如在本学期学完《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等一些节选自名著的课文后,让学生去读一读相关的名著,以便更好的理解课文和了解文章中的人物;另一种是“迁移读”,即在学习某课后,运用学习该课所掌握的方法去读类似的文章或作品,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如在学习了朱自清的散文《匆匆》后,我又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朱自清的其它散文,如:《荷塘月色》《背影》等,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朱自清散文的魅力。第二,要指导学生学会做阅读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古人也教导我们“不动笔墨不读书”。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做阅读笔记是增长知识积累,储备语言积累和提高分析理解能力的好办法。那么,怎样做阅读笔记呢?我常常采用这样的方法:⑴让学生用笔记本摘抄所读文章的各种要点,内容包括:佳词、佳句、警句、精彩片断、重要段落等,摘抄后要注明文章的标题、作者及出处,还要有相关的解释或见解等。⑵让学生以适合自己需要和爱好为标准,把对自己有用的文章贴在特制的本子上,并注明出处。这种方法最便于剪贴报纸。在剪贴时可以适当归类,以防资料过多,搀杂不清。⑶鼓励学生自制规格相同的卡片,把文章的要点或精辟句、优美句、精彩段摘录在卡片上,采取单项形式,一张卡片记一个内容,储存信息,以便日后查找。通过做各种形式的阅读笔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

第三,要教给学生的阅读的方法。学生阅读,不能只注重过程,更要注重结果。走马观花式的阅读方法是不足取的。朱熹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深思,字得其训,句索其旨。”阅读与思考要紧密相联。深入领会文章语言的运用、内容主旨、布局谋篇等方面的精妙,从而把握文章的精髓。我教给学生的阅读方法通常有:⑴圈点符号法。阅读时,要把生字、新词、重要句子等用符号点出来,以便于考查和理解。圈点符号法,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需要选用,注意画的醒目、突出,便于鉴别。⑵批注法。在阅读中,对于某些语句,若有自己的一得之见,或对某些问题有异议,就不让灵感火花稍纵即逝,而应随手在文章的空白处写下批注,或发表意见,或提出质疑。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阅读,让学生掌握方法,学会阅读,真正做到如皮萨略夫所说的:“世界上有许多好书,但这些书是为那些会读书的人准备的。”

杜甫说:“群书万卷常暗诵。”学生积累阅读材料,不能只满足于充当记录的“书橱”,重要的在于体味运用,体味是吸收材料的过程,运用是积累材料的目的,如果不体味运用,阅读便会劳而无得,因此应经常翻阅所积累的材料,反复体味理解,融会贯通,对其中的佳句名言还要熟读背诵。这样,“心通中外千年史,胸藏古今万卷书”,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以得提高。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篇3

关键词:学生;指导;课外阅读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阅读的技能就是阅读知识的技能。”看中外古今所有伟大人物的人生历程,你会发现他们几乎无一例外是热爱阅读的人,而且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在少年儿童时代都经历过如饥似渴的阅读阶段。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是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

一、学校图书室,让资源达到共享化

我校是市一级学校,学校的藏书量相当之丰富。适时地指导学生阅读图书室的书,让学生做到:课前预习相关内容,课外延伸、消化有关知识,从而使课内外知识相得益彰。如,第九册第一单元,导读部分明确地告诉我们这一单元是童话世界。在学习这一单元课文期间,我先后从图书室借来《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魔法灰姑娘》这些经典书籍给学生看。这些书籍,无论是知识性、趣味性都堪称一流,是孩子能读一辈子,受益一辈子的书。他们完全被书中人物所感染,故事情节所吸引,其中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就让学生慢慢去品尝、享受吧。

第十一册第三单元是人物篇,文章由于是选编,故学生只是大略地认识了詹天佑、宋庆龄、邱少云。我从图书室借来这些人物的传记让学生阅读,让学生对这些人物的生平有大致的了解。特别是书中的精彩篇目我更是让学生细细地品味,读后谈看法,写读后感,从而使知识得到升华,情感产生共鸣。

二、班级图书角,让知识宽而广阔化

鲁迅说:“读书犹如蜜蜂采蜜,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非常有限。”鲁迅先生意在告诉我们要博览群书。班级开设的图书角,正应验了鲁迅先生说的那句话。图书角的书,都是学生从家中带的。有《小学生优秀作文》《故事大王》《课内百事通》等,五花八门,种类繁多。对班级的图书我进行了编号整理,选了一名责任心较强的学生进行管理。课余,学生三个一群,五个一伙,讲述书中的故事,遇到精彩处,还不忘配以动作。真是小小的说书家啊!遇到有分歧的地方,学生争得面红耳赤,只好让老师出面作裁判。

三、书店图书馆,让知识焦点化

图书馆的书各式各样,鳞次栉比。每个星期六、日,我还会安排一些课外作业,让学生到书店、图书馆去查找资料,获取答案。学习了《狱中联欢》,我让学生去收集对联。学生有的问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更多的则是跑到书店去翻阅有关对联的书籍,并进行摘抄。学习了《长征》,让学生积累毛泽东诗词。毛泽东博大的胸怀及文章深远的意境,在学生脑海中留下了烙印。

四、多媒体电脑,让信息全球最新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脑正走进寻常百姓家。对这一现代化的产物,我可得好好地利用它。如,学习了《向命运挑战》这篇课文,霍金不怕困难,不怕失败,敢于向命运挑战的精神感染了学生。学生对这一伟人有着浓厚的兴趣:霍金几岁了?现况如何?黑洞是怎样的?……泡珠般的问题一个接一个。我并不急于求成,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上网去看看霍金的照片,了解霍金研究的学说,从而让知识最新化、全球化。学习了《向往奥运》,让学生上网收集奥运明星和有关奥运会的趣闻。我还锁定范围:2008年奥运会。所以,学生对2008年申奥主题、理念、会徽、奥运吉祥物都有大致了解。

总之,学生只有不断地积累知识,才能促进智力的发展,才能见到雨后彩虹,才能使他的人生绚丽多彩、五彩缤纷。而课堂只是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正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让孩子们走出课堂,去净化灵魂,传承文明,升华人格吧!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篇4

《语文课程标准》比较重视小学生的阅读, 对课外阅读的总量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在整个小学阶段, 课外阅读总量应该不少于145万字, 并推荐了一些课外阅读作品, 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语言》《克雷洛夫寓言》、冰心的《繁星·春水》、吴承恩的《西游记》、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斯威福特的《格列佛游记》等。除此之外, 《语文课程标准》还在其他许多章节提出了课外阅读问题, 如在“教学建议”部分, 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倡少做题, 多读书, 好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的书,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作为小学语文教师, 如何有效地指导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

策略之一:以身示范, 激发兴趣

如果要实现真正有意义的学习, 学习者的学习目标必须来源于个人的真正需要。因此, 有效阅读实施的第一步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以身示范, 向学生展示教师本身对阅读的热爱。良好的自身修养对于学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不容忽视。一位教师抱着一个装满了她所喜欢的各类书籍的大箱子走进教室, 开始了她和孩子们的第一节阅读指导课。她把她儿时喜欢的诗集、故事、神话一本本地拿出, 并用充满激情的语调向学生介绍自己对每一本书的阅读体验和感受。教师用这样一种直观的方式告诉学生, 阅读是很有意思的行为, 可以向同学展示, 与同学分享, 还可以和同学一起讨论。这位教师没有一味地向学生强调阅读有多么重要, 而是以一种示范性的方式引导他们自主、自觉、自动地挖掘对阅读的需要, 从而激发阅读兴趣, 进而保持阅读的良好习惯。这样, 有利于班级形成浓郁的读书氛围。

策略之二:班级协商, 议定书籍

阅读是扩大生活视野、提升人生境界、丰富精神底蕴、确认人生价值指向的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在阅读的过程中, 应该有思想的碰撞, 有情意的对流, 有情感的生成, 最终让人置于“真”、达于“善”、臻于“美”的境界。而在对学生的调查和访谈中, 我们可以看到不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大抵处于一种自然发展的无序与低效状态。综观他们的整个阅读活动, 既没有制订月或学期阅读计划, 也没有合理地安排时间, 更没有掌握读书方法, 基本上是逮到哪本是哪本, 喜欢哪本是哪本, 对课外书的选择存在严重的“偏食”现象。

教师应该在为学生推荐书籍方面提供有效的帮助, 可以选择适合小学生年龄阶段的儿童文学读物, 如童话、寓言、故事、儿歌、童谣等等。从难度上说, 要浅显, 儿童都应能懂;要贴近儿童, 使学生感兴趣, 让他们能够把阅读和自己的学习、家庭生活联系起来。学生能够运用生活经验读懂儿童文学, 就会感到有收获, 就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就能真正感兴趣。

可以向学生推荐光明向上主题的作品, 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 深切感受“爱”是无所不能的, 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猜猜我有多爱你》《爱心树》等;可以推荐情节生动曲折的作品, 因为只有活泼生动的情节, 适合当前儿童阅读口味的故事内容才能吸引儿童把阅读进行下去, 像《哈利·波特》中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 是吸引儿童的最大原因;可以推荐给予学生丰富多彩知识的作品, 让儿童在历史、地理、自然科学、神话等作品中认识文学家、科学家、冒险家、发明家, 认识社会, 探索自然, 如《艾丽丝漫游奇境记》《鲁滨孙漂流记》等;可以推荐朴实优美的语言的书, 如《亲爱的汉修先生》, 让儿童在阅读中真正感受什么是美, 什么是美的语言。当然, 如何挑选合适的儿童文学作品, 还得考虑儿童的阅读能力。年级较低的, 应该选择情节发展简单、人物个性单纯、趣味性更浓的作品, 或者纯粹图画书。年级稍高一些的, 可以选择篇幅较长、故事情节较为复杂、内容较为丰富的作品, 这样才能满足儿童强烈的好奇心。在介绍不同国家的儿童文学作品时, 还应当对作家和作品的背景作简要的介绍, 使学生容易在阅读时与作品进行更好的交流。

教师、学生推荐, 大家一起商议, 最后确定书目, 这样集体议定的方式, 既避免了教师居高临下的控制地位, 无形中也扭转了个别学生较低的阅读倾向。

策略之三:师生共读, 有效阅读

遴选好书目并对学生推荐后, 阅读工程还未真正开始, 不要把阅读交给学生而自己做一个旁观者和监督者, 有计划地拿出课堂时间为学生朗读, 才是最有效的指导。指导小学生阅读, 要从为他们大声读书开始, 共读一本书, 参与到他们的阅读活动之中去, 才能了解他们的内心, 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共同阅读使师生产生共同语言, 使沟通变得更轻松有效, 能为班级创造一个充满生机、充满书香气的氛围。

江西省吉安市阳明路小学裴昕老师为教师提出了以下建议:

荫只要时间允许, 频繁地为你的班级朗读。

荫朗读时, 经常问学生:“你认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

荫偶尔读一些内容较深的书, 挑战学生的头脑。

荫如果章节很长, 或者你没有足够的时间读完整整一章, 那么请在悬疑处打住, 让学生意犹未尽, 眼巴巴地盼望下一次朗读时间, 聆听下回分解。

荫当学生提出问题时, 带着他们一起查参考书或工具书, 找寻答案可以扩展其知识面, 并培养他们熟练运用图书资料资源的技能。

荫不要期望学生的考试成绩立刻有大幅度提高, 但他们的学习态度应该很快有所改善。

荫不要把阅读和读书报告进行捆绑, 当学生发现阅读就意味写读后感时, 会对阅读产生畏惧和厌恶。

荫自己要先读一遍, 记下你希望缩减、删除或者增强的内容, 并且决定当天以哪一个段落作为结束。

荫不要向学生解释故事内容。听完故事后再讨论, 最能增进语文能力。

荫不要把书当成威胁——“如果没完成好学习任务, 今天的课外阅读就不上!”当学生看见你把书当成武器时, 对书的态度会由积极转向消极。

策略之四:巧妙安排, 省时高效

小学生是有学习任务的, 除进行课堂学习, 课前课后的预习、复习和完成作业外, 要抽出时间读自己有兴趣的课外读物, 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 还必须巧妙地安排阅读时间。学校、班级应努力营造一个学生和书亲密接触的、开放的阅读环境, 大量提供教材以外的阅读材料, 让学生随时能够取书阅读, 使学生与书为友。

班级快乐书架——由班上学生自愿将家里的图书带来学校与同学分享, 两个月一换。

快乐书廊——在学校的走廊上开辟出摆放书籍的空间, 让学生课间、课后能够读书。

展示栏——在墙壁上开辟张贴学生读后感或创作作品的专栏, 为学生搭建飞扬想象、练习写作的平台。

同时, 教师可指导学生利用课余之后点滴零星时间阅读, 积少成多。在寒暑假、节假日, 教师可指导同学们在适当娱乐、温习功课之后, 根据自己的兴趣, 广泛涉猎, 大量阅读, 多读书, 读好书。

策略之五:交流展示, 延伸兴趣

交流展示, 是阅读指导有效性的有力保障。可以尝试以下一些方法与形式, 但要注意形式的变换和学生的接受能力, 不能以一根标杆进行评价, 应当注重鼓励, 注重欣赏。

其一, 口头读书报告。口头读书报告是一种有效的监督手段, 在班级同学们面前直接展示, 可以有效控制学生的阅读质量, 约束其阅读行为。小学生上进心强, 他们不知如何保持或确立自己在同伴中应有的地位, 来自同伴的肯定和接受成为其主要的心理渴求, 因此必定会竭力挑选优秀的书籍作为阅读和评介、推荐的对象, 以此获得同伴的肯定和钦佩。

其二, 实物成果呈现。如, 根据对主人公的看法写出的诗歌, 从如何做东西的书中学会做一个模型或者一个小小的发动机等。

其三, 阅读日志和笔记。在阅读的时候, 需要记录阅读的时间、进度或者感悟。每次师生的讨论会, 在做读书报告前对阅读日志和笔记的内容加以检查。通过“博览群书小练笔”的展览评比, 对优秀学生进行表扬, 给予肯定, 对做得不好的学生提出希望, 并加以指导, 可以使学生明白怎样做读书笔记, 增强他们做好读书笔记的目的性、自觉性, 以认真的态度去完成每一次读书记录, 提高阅读积累的实效。

进行课外阅读指导 篇5

时常听到家长感叹、疑惑:自己的孩子课余花费了不少时间用于字词默写、完成课外练习或参加各种补习班,但是其语文学习成绩总是不尽如人意;相反,有的孩子课外练习不做,补习班不参加,耗时也不多,轻轻松松,但语文成绩总是遥遥领先。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其实深入了解,不难发现:那些轻轻松松学好语文、获得佳绩的孩子普遍都喜欢阅读书籍,他们课余更多的时间用于阅读。他们的阅读面、阅读量往往都超过同龄的孩子。于是,这些孩子阅读的感悟能力、表情达意能力和遣词造句能力当然就远胜于同龄的孩子,成绩自然也好于其它孩子。

可见,要想提高孩子的语文学习能力,作为家长可以从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入手,逐步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一 趣为先———促进孩子好读书

家长们可以尝试:

1.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在孩子的房间内设图书专柜,在孩子的床头、桌边摆放一些适宜的书籍,便于孩子随时拿取、阅读。

2.每天挤时间与孩子一起阅读。

3.闲暇时带孩子逛逛书城或图书馆。

4.尊重孩子的阅读意愿和阅读感受。

5.经常鼓励和及时肯定孩子活学活用课本或课外阅读中获得的知识和语言。使孩子体会到读书的作用、读书的乐趣,从而产生更大的阅读内驱力。

二 善引领——引导孩子有好读书

开卷有益须选择。家长应该在尊重孩子阅读需求的同时,引导孩子阅读各种好书。

三 重指导——指导孩子读好书

孩子如果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将会终身受益。因此,作为家长,就必须在孩子平时的课外阅读中,有意识地指导、培养和深化孩子的阅读习惯。

1.确定阅读目标。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特点,确定不同的阅读目标。

2.制订阅读计划。家长应根据孩子的阅读能力,制订合理的读书计划。根据孩子和基本书的具体情况规定孩子的每天的阅读量。

3.商定读书时间。可以和孩子共同讨论,根据平时的学习情况,商量规定读书时间,长短皆可。平时每天可定为10到20分钟。假期可以定为一到两个小时。但切不可让孩子想读就读,读想读就不读。

4.固定读书内容。某阶段的阅读书籍一经选定,就一定要读完,切不可让孩子全凭兴致,今天翻翻这本,明天读读那本。一定要让孩子养成一本一本地读的习惯。

5.教给读书方法。读书要有一定的方法。善于读书的孩子相应时间内得到最大的收获。而这些正确的方法一方面来自课内,另一方面则要借助于家长的指导和帮助。

首先,要让孩子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阅读首先要孩子做到字字过目,句句读通。低年级孩子的家长尤其应该注重培养孩子查工具书的习惯。

其次,要求孩子学会做摘记。“不动笔墨不读书”。在孩子进行阅读前,家长应该提醒孩子备好专门的做读书摘记的本子或卡片;然而要求孩子在阅读后做摘记:如低年级的孩子,可以注重积累一些优美的语段和名言警句。

再次,逐步指导孩子做批注。在阅读时,要求孩子笔与阅读同行,边读边思,边读边画,边读边写,尝试在书上做批注。如画出文章的中心句,圈出文章用得好的词,在有疑问的地方打上问号,在感受至深的地方写上体会。

另外,尽量鼓励孩子表达阅读体会。在指导孩子进行阅读时,家长还应该多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和收获。据一项调查表明,那些好读书、读好书、会读书的孩子思维和语言的表达以及对事物的认识

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篇6

关键词:课外阅读 策略方法 有效指导

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教学要达到课标这样的要求,不能光靠课堂上的课文阅读指导,还要指导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课外阅读对提高小学生语文水平和获取生活知识经验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如何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五要”。

一、要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良好的读书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要把班级布置成一个小型图书室,开展了“自给自足”式的补充图书方式,规范了图书角的布置,学生的课外书籍实现资源共享。利用教室墙壁展出名人名言、经典诗文。如“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让每一面墙壁会说话,浸润文化气息,飘溢浓浓书香。把课外阅读列入课程表,每周一下午固定有一节课外阅读课。

二、要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孩子读书的欲望增强,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读书能力,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

1.以身示范法。古语道,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每次读书时间,老师也和学生一起读书、记笔记;每次读书展示周,老师和学生一起撰写读后感、共编阅读小报。我们用自身阅读的状况、频率、习惯等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以教师的示范作用带动孩子,让孩子们在不知觉中爱上课外阅读。

2.赏识激趣法。“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为了学生能保持读书的热度,在阅读教学的开展中,老师要以赏识的眼光关注每一个孩子的阅读过程,发现其“闪光点”,不失时机为孩子某一做法进行激励、表扬、喝彩,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我们还开展“读书小明星”“课外知识小博士”等荣誉的评比活动。我们通过多种途径激发阅读愿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要选好读物

目前,每年出版新书就达到80万种。而对这种浩瀚的书山文海,语文教师要做好“导航员”的工作,有责任地帮助学生精选慎读。古人云“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当然,也不能过分狭窄,因为“尚若盯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鲁迅)要精读与博采相结合。课外读物的选择应以思想内容健康,语言文字典范,适合青少年阅读发展为标准。当然,新大纲所推荐的名家名著应是我们的首选,高雅的文学作品是我们选择的主类,允许兼容其他。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有当读书之书,有当熟读之书,有当看之书,有当再三细看之书,有必当备以资查之书,书既有正有闲,而正经之中,有精粗高下,有急需之异,故有五等分别也。”据此,课外读物选择可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当读之书”,可理解为与课内教学密切配合之书,如学了《荔枝蜜》,再指导读《杨朔散文选》。第二,“当熟读之书”,可指读写知识,文学常识、语言基本知识等有助于巩固和拓宽语文知识以及提高语文能力的书。第三,“当看之书”,指各种文化科学知识的书,应指导学生广泛浏览,扩大视野,发展智能。第四,“当再三细看之书”,指有代表性又有相当深度的必读名著。第五,“必备之书”,指常用的工具书,重要的参考用书等。精选课外读物是一项复杂而相当重要的工作,我们要及时了解出版信息,不断扩大阅读面,提高鉴赏水平,才能胸有成竹,择优推荐。

四、要教会读书方法

1.指导精读。精读,就是精思熟读。读法和要求是:扫清文字障碍 弄清句段含义 领会全文中心这就是说,精读要从部分到整体,由整体到部分,反复研读,领悟精义。

2.指导速读。速读,就是快速阅读,整体把握。做法和要求是:筛选重点 把握重点语段 总观整篇要旨授予直接阅读法和整体认知法,不断提高速度的能力。 精读的目的是学习基本知识、基础理论,为今后工作和深造奠定基础,速读的目的是拓展视野,丰富知识。精读和速读各有作用,要灵活运用。

3.指导写读书笔记。写读书笔记是治学科研的基本功,它形式多样,需要根据阅读的目的要求,个人的知识能力和习惯自行选择。我们常用的笔记方式有:批注——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批语。摘抄——根据需要将有关的语句,段落及原文摘抄下来,以备学习研究之需。札记——札记是读过以后,记下来的心得、体会、感想、意见等思想亮点。做卡片——卡片式活页笔记,比本式便于查找,是积累知识的主要手段。

4.及时检查、评比课外阅读的成绩。课外阅读主要是学生自由阅读,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偏离目标。为激发学习的持久兴趣,提高阅读质量,切实完成课外阅读计划,每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评比。其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调查统计阅读篇目、数字、笔记、卡片等。举行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文学自由论坛等。 展示优秀的读书笔记、经验体会、评选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 检查评比要以正面导向为主,积极诱发学生的主动性,不断优化阅读的方法,注重提高阅读的能力,建立阅读指导平台

五、要培养阅读习惯

“教是为了不教”。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理所当然要强化学生自主阅读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具体做法如下:

1.教会做文摘卡片。让学生置备卡片盒,避免散乱,每张卡片应适当留有空白,以备补充资料。教会学生不仅会做文摘卡片,而且还要求学生勤做文摘卡片,蜜蜂一样及时地不断地把精彩的片段、重要的材料和信息随时摘录下来,指导学生到知识的海洋中去寻宝。

2.创造口头交流信息机会,进一步加强指导怎样选择、积累有益信息,让他们在交流中获取更多信息。

3.“不动笔墨不读书”。鼓励学生多读书勤动笔,既可以在书上做眉批,划线打重点号,也可以边读边思考,阅读后用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体会、见解,督促他们做到勤动笔多看书,及时写自己的感受,促进理解消化,提高表达能力。

4.在学生认真写读书心得的基础上,定期利用语文课进行交流,评出优秀读者给予表扬,做到以读促说,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同时也领悟到阅读和写作的方法,学校或教师要适当地提供学生把阅读的感受和习作展示出来的场地。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篇7

一、激发兴趣,促成阅读

1.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如在教学《鲁滨孙漂流记》时,我发现学生对鲁滨孙特别敬佩,就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去收集、阅读有关鲁滨孙的文章。这样有目的的进行课外阅读,既能增强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又能提高他们课外阅读的质量。

2. 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随着教师声情并茂,故事情节把学生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学生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大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学生被扣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借书。这样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3.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激发兴趣。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二、引导小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

学生在阅读中,对各种各样的书,不知如何取舍,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如不重视,学生很容易对阅读失去兴趣,引导小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要注意方法。

首先,学生都具有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根据这些特点,要精心挑选学生喜闻乐见的经典读物,促进他们完美地发展,纯净孩子的精神世界,敞亮孩子的心扉,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

其次,可以适当推荐给学生的一些有时代特色的畅销课外读物,这种具有时代特色的课外读物也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宝贵契机和资源,很多图书有充分的流行因素,其中包括正义的感召、美好的幻想、过人的机智等。对这种课外阅读,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亲身体验,使其能真正产生发自内心的激动和兴趣。

三、教给方法,指导阅读

有的学生凭着兴趣,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要引导学生不仅爱读,而且会读。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1.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同时要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于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教师指导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培养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集中注意力,快速处理信息和消化,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4.摘录批注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把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读书笔记中。读与思共,思与读随。做到“手脑并用,”阅读才将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

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是教学的任务之一。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使学生乐意、有效、享受阅读。

1.训练读书用眼的习惯。减少眼动次数,逐步扩大阅读视野,缩短注视字词时间,减少回视,这样既提高阅读的准确性,又能提高读速,形成默读习惯。

2.训练阅读时用脑的习惯。如:记叙文的阅读步骤为:文章题目—文章体裁—主要人物—时间—地点—事件—中心思想。每次,拿到记叙文的阅读材料时,边读、边思、边记这些要点,达到理解记忆。

3.训练定时阅读和限时阅读的习惯。定时阅读指每天某一时间内阅读,限时阅读指每天限定一定的读书时间。为了保证阅读时间,开设阅读课,让同学在一起进行阅读,阅读时有老师及时的点拨、引导,提高阅读的效率。

4.训练“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在指导阅读上要求学生圈、点、画、找、记。圈出不懂的地方,点出关键词句,画出好词佳句,找出优美的片段进行熟读、背诵,养成“摘记”的习惯。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故事的情节,丰富自己的词汇,培养良好的语感能力,提高阅读的综合效益。

五、鼓励先进,坚持阅读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定期举行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或是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经验,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等。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篇8

一、创设读书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切的成就都源于兴趣。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呢?

1. 让有趣的故事激起学生的读书兴趣

儿童最大的兴趣是听故事, 很多儿童是在故事的世界中成长起来的。到了初中, 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学生爱好故事的天性, 引导他们听故事, 讲故事, 编故事, 写故事。初一的第一次作文课, 我在黑板上写下了作文题目《听老师讲故事》, 同学们一看作文题目, 立刻欢呼雀跃, 都想听一听老师讲的故事, 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个个精神抖擞, 想一听为快。当我声情并茂地讲着故事时, 很多同学被故事情节所激发、陶醉。一节故事会将刚升入初一的学生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惊险、想象奇特, 或悬念百出、跌宕起伏的情节世界中, 个个听得聚精会神, 学生不仅从教师精彩的讲述中了解了故事的情节, 把握住了事物形象, 还能让学生从故事中明辨是非与善恶。一个小小的故事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故事最能引起学生的强烈好奇心, 有了好奇心, 学生就会有表达的强烈愿望。正当故事高潮时, 我戛然而止, 让学生仔细品味, 加以想象, 补充故事的结尾。另一方面, 我也让学生主动讲故事, 看看谁能讲得津津有味, 情感交跌, 高潮迭起。学生喜欢上了故事, 我就引导学生去读故事, 在阅读中将讲故事活动转移到读书活动, 从而激发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

2. 在师生的交流中激发阅读兴趣

众所周知, 教师的影响远大于家长。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是崇高的。所以, 教师在讲读课文时要注意拓展, 将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 不局限于课内的有关知识, 要将学生的视野引到广阔的课外阅读中去。在课外活动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遨游在书的海洋, 启发他们获得知识的途径不只是课本, 广泛的阅读不仅丰富语言的积累, 更多的是品德的养成和做人的道理。很多学生刚升入初中, 没有阅读的兴趣, 更谈不上阅读的习惯。我就将自己家里的图书拿到班里, 每人一本, 每星期交换一次, 每当交换的时候, 都要写一篇感受。作文课上, 我让同学们谈谈自己的读书心得。大家感到, 每次的阅读都是感情的交流, 不知不觉地思想升华了。我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 让他们感到阅读的力量。久而久之, 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也实现了预期目的。学生真正与书交上朋友, 就能直接产生阅读的兴趣。

3. 在家校的配合中促进学生阅读

学校教育是教育的重要部分, 但不是全部。家庭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让学生在学校、家庭都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家长必须在家中营造读书的环境, 让家庭成为学生阅读的不可缺少的帮手。学校也要创设读书的氛围, 开办课外阅读指导课, 举办读书节, 在学校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家庭、学校的积极配合, 能够有力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指导阅读方法

读书就是为了吸收、积累。很多学生在阅读时不注意积累, 往往喜欢的是离奇的情节、叱咤风云的人物, 对文章所表达的思想, 寄予的感情则容易忽视。为了避免学生走马观花, 教师应进一步引导学生爱读, 会读, 还要读出成效。阅读方法不能不教。一是指导学生精读。学生在读书过程中, 要全身心地投入, 调动多种感官, 做到“四到”, 即口到、眼到、心到、手到, 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对文中的好词佳句要勾画出, 标注上自己喜欢的符号。学生对所读内容要进行比较、鉴别, 能够根据文章的特点, 寻找、筛选重要的信息。二是学会摘抄。“不动笔墨不读书”, 这是读书人读书的真切感受。为了让学生学会广泛积累并学会运用, 我让每一个人准备一个读书笔记本, 把所读的课外读物中富有教育意义的名言警句、谚语等摘抄记录下来, 并不断整理, 经常翻看。

三、选择阅读内容

我们学校为学生构建了良好的阅读环境,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读书兴趣。但由于学生年龄、心理、阅历不同, 独立课外阅读往往会遇到许多实际的困难, 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让每个学生都能去读语言优美、脍炙人口的名家精美文章。

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在注意阅读方法指导的同时, 向学生推荐同类体裁的读物。每学习一种体裁, 我就介绍相同体裁的文章让学生阅读。如学习古诗《春夜喜雨》就给学生推荐杜甫的诗篇, 让学生背诵, 加以适时指导, 效果很好。

课外阅读如何进行有效指导 篇9

要想将课外阅读的指导落到实处, 首先必须解决好三个问题, 一是课外阅读的时间如何保证, 二是课外阅读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如何体现, 三是“激发阅读兴趣”是课外阅读活动实施与指导的关键。

第一, 通过对我国台湾、香港、江苏、上海以及新加坡课外阅读时间的调查得出, 课外阅读的课时安排, 以每周一至两节为宜, 必须保证, 不能流于形式。另外, 自由阅读时间每天不宜超过两小时。课外阅读时间的安排有了保证, 也就为教师集中与分散指导提供了条件。

第二, 课外阅读是学生个人的事情, 教师更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对学生阅读的目标、内容和评价都应因人而异。开设课外阅读课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 (如冲动性、好奇性、从众性、叛逆性) 和需要, 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读物, 自由阅读, 自由写笔记。而且形式要不拘一格, 不求统一, 这样才能成功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 从而以自主、能动的心态投入课外阅读。

第三, 对很少进行课外阅读的学生而言,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感兴趣, 由此可见, 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仍然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通过座谈了解到, 学生普遍喜欢读情节性、知识性、趣味性比较强的内容, 而对于教师、家长推荐的书, 他们自己也认为是有益的, 但对其中的不少内容提不起兴趣。要真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要下一番功夫。课外阅读计划的制定、实施和指导, 应以各年段课外阅读的目的和任务、阅读主体的阅读背景 (包括阅读经验、阅读水平、阅读兴趣、阅读时间、家庭环境等) 为主要依据。

另外, 还有几点要引起注意:一是要认清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同他们的语文学习成绩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二是应注意课外阅读指导中不能忽视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三是要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 开发多媒体软件进行课外阅读指导。

怎样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篇10

一、课外读物的选择尤为重要

小学生在没有课外读物经验的时候, 他们面对琳琅满目的书籍, 先是满心欢喜, 每本都想翻翻看看, 而后就不知道自己选哪本, 就更不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去读了。选择课外读物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启蒙入门阶段, 也是关键阶段。所以, 教师一定要加以重视, 不然, 学生开始时的满心欢喜很快就会消失, 进而对阅读没了兴趣。要带领学生走进课外阅读的大门, 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满足学生的阅读兴趣。

1. 从适合小学生的读物入手, 培养兴趣

小学生的年龄都比较小, 先研究这一阶段小学生的性格特点。会发现他们对新生事物有很大的兴趣, 而且都想把自己认为好的一面积极展示出来。对一些性格突出的人物、有一定挑战性的事物都非常感兴趣。针对小学生具有的这些特点, 我介绍孩子们阅读能够激起他们兴趣的, 适合他们阅读的儿童书报, 如《奥斯国历险记》《聪明的毛毛》《黑猫警长》, 以及很多引人入胜的童话等。这些精心挑选的儿童书报能满足孩子们的心理需求, 并激起他们对课外阅读的向往。

2. 引导学生阅读名家名篇, 进而拓展更广的阅读领域

在学生对阅读有了一定的兴趣之后, 我们就可以把一些名家的作品与他们一起分享。名家的作品对学生是有很大的影响力的。当我们激起孩子们课外阅读的兴趣后, 他们已有一定的阅读经验, 加之名家的作品有很多精髓之处, 能够与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也许, 这些名家的作品, 在短时间好像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没有太大帮助, 可是心灵之处的碰撞, 心智的成长, 又是一个多么可遇而不可求的收获啊!如此看来, 在此基础上, 再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就容易了。

二、指导读书方法

结合阅读教学, 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学法, 使学生能用系列的学习方法指导课外阅读的实践, 归纳了以下几种最基本的读书方法。

1. 浏览性阅读

对所读的课文, 不是逐字逐句地读下去, 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如《祖国, 我终于回来了》一文, 可让学生快速浏览全文, 边看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为什么课题要加上“终于”一词?当然, 浏览并不等于走马观花, 而是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 有目的地扫视。这种快速阅读一般适用于浅显易懂的文章、报刊、通俗读物, 或在收集资料时运用。

2. 吸收性阅读

即以获取读物中知识为目的的阅读。如《21世纪的能源》一文, 不仅引导学生对课文介绍的原子能、太阳能、地热等资源的特点应有准确的了解、掌握, 还应引导学生课外收集资料, 了解更多的科学发展知识。对于这类读物关键是理解每个知识点, 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议论。以获取读物中知识为目的的阅读一般适用于知识读物。

3. 细品型阅读

引导学生集中精力对重点段进行精心的阅读, 从作者对篇章结构、字词句品味、思想情感的体会中学到方法。如学习《秦始皇兵马俑》一文, 对课文中描写布阵情况和兵马俑神态的第三、四自然段就要细细品味, 感悟评议的优美, 并用背诵、摘抄来帮助记忆积累, 积淀语言, 培养语感。这种精心阅读的方法比较适用于名篇佳作。

三、活动方式

1. 每天演讲, 展示自我

每天抽时间演讲, 用时不要太长, 但长期反复的练习, 会在无形中加快学生在课外阅读时的读书速度, 对读物内容的取舍也会有帮助。当然, 说、听话的能力更是会得到锻炼和提高。我们可以提前布置演讲的题目, 然后让学生围绕题目去有目的地查阅书籍、报刊。然后在每天规定的时间, 与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阅读所得。这时, 教师的肯定性评价会使学生对这项活动的信心、兴趣倍增。

2. 自己创办报纸

自己创办报纸, 学生的兴致之高就不言而喻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这张王牌我们开始时可以帮助学生办第一份报纸。在学生学会办报后, 就可以每期办不同主题的报纸。在办报期间, 学生们不用你去教, 就会把自己课外阅读的收获进行展示。这样一来, 他们不仅体会到了办报的成就感, 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而且还欣赏了同学们的作品, 一箭三雕, 何乐而不为。

3. 自主摘抄

大量阅读是基础, 自主摘抄则是读书的另一种手段, 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 是培养阅读能力、将外部语言进行内化, 从而“有所得”的一种手段。在摘抄中, 强调指导以下几点:1.渗透习惯二字。2.摘抄的指向性与自由性相结合。3.摘抄采用训练的方式, 有层次地进行。鼓励学生为自己的摘抄配上一些小小的插图或为摘抄本设计统一的版图。一来培养兴趣, 二来学生在画画期间也在思考摘抄的内容, 从而更好地回忆和积累。

总之, 指导学生进行有效课外阅读要保持学生的热情, 让学生用有效的方法积极主动地去畅游书海, 汲取书中的营养, 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课外阅读能够使学生获取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为写作积累素材, 对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语感的培养都有很大的作用, 而且能够促进课内语文阅读教学的顺利进行。培养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是新课标的要求, 也是学生自身发展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通过对学生课外阅读内容的选择、读书方法指导、活动方式等方面的深入研究, 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引导的有效性,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语文素养,课外阅读,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包南麟, 《小学语文教师》, 《小学语文》, 2007

[2].柳夕浪, 《从课外阅读情况调查看课外阅读指导》, 《江苏教育》, 1988

[3].李运菊, 《百分之三十与百分之七十》, 《小学教学研究》, 2000

上一篇:油气工程地面下一篇:北方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