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建议书……

2024-06-09

养老建议书……(精选十篇)

养老建议书…… 篇1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指为农村老年人提供经济帮助和服务, 保障其基本生活的一项社会安全制度。农村养老保险作为国家的基本保险, 可以解决我国农民人口老龄化趋势带来的后顾之忧, 降低农村老龄人口晚年生活风险, 增强社会保障功能, 实现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相结合,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中国农村社会保险自1992年正式出台以来, 经历了大起大落, 与城市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相比, 还远远落后。与农民切身利益相关的养老保险制度, 也应针对现实发展做出相应改进, 以适应经济的发展。

江苏作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 (2006年GDP占全国第四) 、人口大省 (占全国第五) , 其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值得关注。关于江苏农村养老保险的研究, 特别是以区域差别来分析农村养老保险的文章很少, 本文通过对江苏13个地级市农村经济发展及人口状况的分析, 尝试对江苏今后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和发展提出可行性的意见。

二、江苏省地级市区域差异

2006年江苏60岁以上人口1, 183万, 占总人口数的15.6%, 属于老龄化社会。城镇居民60岁以上人口612万, 占城镇居民总数的14.3%, 农村60岁以上人口571万, 占农村人口总数的17.4%。农村老龄化程度比城镇更加严重, 给江苏的农村养老保险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江苏按行政区域划分为十三个地级市, 分别是苏南的南京、无锡、常州、苏州、镇江, 苏中的南通、扬州、泰州, 苏北的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不同城市的农业人口比例也有较大的差异 (见表1) 。江苏农民工的就业状况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纯农业就业者, 主要从事第一产业农林牧副渔的工作;第二类是在乡镇企业的打工者, 收入的一部分来自于乡镇企业的工资, 一部分来自从事农业劳动所获得的收入。这类劳动者可以称为兼工兼农就业者;第三类进城务工或务商的就业者, 他们基本脱离了农业生产, 完全成为打工族。他们有较长期的劳动关系和相对稳定的工作岗位, 收入所得几乎完全来源于打工的工资。虽然目前要求养老保险全省统一的意愿非常强烈, 由于江苏各个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差异, 造成农民投保能力、集体经济与国家补贴能力存在较大差异性, 采取多层次的农村养老保险符合目前江苏的实际情况。最终, 随着政府经济政策的扶持以及农村养老保险的深入, 各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将逐渐缩小, 农村养老保险的标准将逐步统一, 最终达到全省农村养老保险机制的一致性。 (表1)

1、农业人口比例。

总体来说, 江苏的农业人口分布由南向北比例依次增加。苏中、苏北的农业人口比例远远超过苏南的平均水平, 分别提高了50%和70%。苏南的城市化进程普遍快于苏中和苏北, 其中南京的农业人口比例仅有28.91%, 而在苏北的连云港、淮安、宿迁, 该比例都高于70%, 这些城市的农村养老保险工作覆盖面大, 工作难度高。

2、经济发展水平。

表1数据显示, 苏南的生产总值达到了13, 485亿元, 占全省生产总值的62.5%, 苏中和苏北的经济总量较小且相互差距也很小, 苏南的经济发达程度在全省处于第一梯度。在苏南地区范围内, 苏州以4, 820亿元遥遥领先, 常州和镇江的经济水平相对靠后;在苏中地区, 南通的经济发展相对较好, 扬州和泰州不分伯仲。在苏北地区, 连云港、淮安、宿迁经济发展较慢, 年生产总值小于700亿元。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 可以提供的工作岗位也就更多, 相对可以更好地解决当地的农民务工问题, 而经济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 提供的工作岗位较少, 造成了当地农民就业机会较少:一部分农民前往经济更发达的地区寻求打工机会, 但不一定能保障其养老保险;另一部分人继续留在当地从事第一产业, 也加大了当地农村养老保险的覆盖度和产生了如何解决出外打工回家养老人员的养老保险问题。

3、农民生产生活水平。

恩格尔系数反映的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在这里, 农村恩格尔系数反映的是一个农村家庭, 购买食物的支出占家庭总消费的比例,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地区农民的富裕程度。从表1可以看出, 苏南的农民人均收入达到了8, 000元以上, 而苏北的收入只有苏南的57%, 苏中的收入水平处于两者之间, 但和苏南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但是, 苏中的恩格尔系数却和苏南几乎一样, 低于苏北39.5%的水平, 这反映了苏北农民的富裕程度不及苏中和苏南。苏州的农村人均收入最高, 这和苏州地区的生产总值排名第一相符, 苏北除盐城以外的四个城市, 农民的人均收入都低于5, 000元, 处于江苏省较低水平, 反映出这些城市的居民主要从事比较单一的第一产业, 以及进城打工的收入比其他城市要少。无锡的农村恩格尔系数全省最低, 反映出无锡的农民生活满意最强, 而扬州、连云港、盐城、宿迁的恩格尔系数都超过了40%, 显示出这四个地区农民的日常生活成本较大, 对生活的满意度较差。

三、江苏发展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议

1、加大宣传, 扩大覆盖面。

国家民政部于1992年发放《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 (试行) 》办法, 之后的十几年江苏农村养老保险的推广一直处于缓慢发展状态。2006年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发布了《关于乡镇企业参加养老保险有关问题的意见》, 把乡镇企业职工纳入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2007年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的《2007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安排》明确指出, 各地应采取试点的方式, 探索和建立新型农保制度。但是, 对于苏北大部分农民生活水平较低的地区, 农民参加农保的意愿不是很强烈。我们要通过领导带头, 媒体配合, 多方位、多渠道地加强对农村养老保险的宣传力度。同时, 要加强政府对农民的组织引导力度, 使农民清楚地认识到参加农保的好处和益处。同时, 我们还应扩大农保的对象, 目前的新型制度都没有涉及60岁以上老人的保险问题, 我们应该对此予以考虑, 依据自愿加入原则把这部分人权纳入保险范围, 同时吸收60岁以上老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也体现了公民平等的原则。

2、建立多层次的农村养老保险。

苏北城市中连云港、淮安、宿迁三地的农业人口比例较高, 同时三地的地区生产总值和农村居民收入均排在全省后三位。根据2007年全省农保的工作安排, 要求农村养老保险采取个人、集体、国家三者共同扶持的方式覆盖全部的农村人口。对于上述三地的养老保险不容乐观, 不宜盲目采取全覆盖的养老保险覆盖方式。三地的农村恩格尔系数都在40%以上, 宿迁的农村恩格尔系数全省最高, 达到47.4%, 表明当地农民富裕程度较低, 个人缴纳养老保险的基础较差, 对于该地区的农保, 省政府需要加大补贴政策, 同时通过智力、技术、资金支持等方式, 加速发展当地经济, 提高当地农民的收入。

苏南城市中省会南京的农业人口比例最少, 无锡、苏州紧随其后。南京、苏州、无锡的地区生产总值处于全省前三, 对于这些政府财政收入较强的城市, 可以增加养老保险中政府补贴的比例, 提高农民参保的积极性。同时, 苏南五市的农村居民人均收入都位于全省前列, 并且农村恩格尔系数都在40%以下, 农民相对富裕, 在基本农村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可以加大补充养老保险的措施, 引入商业保险, 引导农民获得更多的保障。但是这里要注意, 商业保险的引入需要政府确定好保险商的信誉以及产品的适用性, 先小范围的试点进行, 然后再逐步推广。

3、健全农民工养老保险。

许多农民现在已经不再从事传统意义上的第一产业, 而是进入城市从事工业和服务业等。特别在经济发展落后, 农村人口数量庞大的地区, 许多农民外出进城打工, 这些农民工在外流动性较强, 通常打工一段时间后考虑回乡养老。这就给农村养老保险的实施带来了巨大挑战, 我们建议江苏应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 全国统一农民工养老保险识别号。该号码可以按照现行社会养老保险的方式和身份证相结合。当农民工从外地回老家时, 可以通过全国统一的农保识别号方便地转入和转出养老保险, 保证了农村养老保险缴费的可持续性。

其次, 建立个人账户累计存储制度。对于有长期固定合同的农民工, 其养老保险按现行试点方式并入城镇养老保险, 个人缴费比例必须按照8%, 一步到位;对于无雇主的流动性较强的农民工, 实行个人账户累计存储制度, 允许个人超过既定比例多交, 当缴费达到规定年限的时候, 退休或年满60周岁, 可领取基本养老金。有雇主的农民工可以领个人和基本账户养老金, 而无雇主的农民工只能领取个人账户养老金。

最后, 灵活缴费, 按比例领取养老金。缴费时间长, 领取时间晚, 对农民是很大的困难。特别是苏北地区, 农民收入低, 日常开销大, 在医疗等其他保险没有完善的情况下, 很大程度上会出现缴费断断续续, 没有达到最低计费年限的情况, 对于此类农民, 我们可以采取降低基本缴费年限, 按一定比例支付养老金的方式达到双赢。同时, 考虑到一部分农民出外打工大多从事低技术、低价值的体力劳动, 回家乡后又缺乏农业技能, 可以考虑适当提前领取养老金的时间。

养老院项目建议书1 篇2

项目建议书

赤水市旺隆镇人民政府

二O一二年三月

目录

一、项目概况

二、项目建设背景

三、建设方案

四、建设目标

五、建设周期

六、建设政策依据和规范、标准

七、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

八、组织、工作体系和定员

九、项目管理及保障措施

十、结论

赤水市旺隆镇敬老院建设项目建议书

一、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赤水市旺隆镇中心敬老院二期工程 2.建设地址:赤水市旺隆镇 3.建设规模:建筑面积约1600㎡ 4.建设单位:赤水市旺隆镇人民政府

二、项目建设背景

社会福利社会化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我国社会福利事业的必经之路,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需要社会力量多渠道、多层次参与社会事业、兴办福利机构,开展形式多样的系列化服务。社会办福利机构的出现和发展改变了传统福利事业投资主体和机构种类单一的局面,推动了社会福利化进程,并极大地促进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社会福利机构集中养老为补充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数量大、增长快、“未富先老”的特点,我国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独生子女家长进入老龄期,传统养老功能弱化,“空巢老人”高龄和生活不能自理老人不断增多,这些社会现象的出现要求使提供社会照料服务的需求日益加大,同时我国老年福利设施也存在数量少、功能单一远不能满足广大老年人需求的实际情况,企业从社会责任的角度出发,遵循“百善孝为先”的古训,为解决“人口老龄

化日趋严峻、养老服务供求矛盾日益加大”的社会问题,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应对人口老龄化为己任,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扶持养老服务事业、创新养老服务方式、丰富养老服务内容、提升养老服务水平,开创贵州养老服务事业新模式,使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的成果尽早惠及老年人群。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来临,老年人问题已成为一个世界问题,同样是我国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

旺隆镇也和全国一样老龄化程度为10%以上。新扩建旺隆镇中心敬老院项目,也是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的需要。

三、建设方案

旺隆镇中心敬老院辐射周边天台、葫士、元厚等四个乡镇,总人口约5万,“五保”对象人数接近200人,现有旺隆镇镇中心敬老院一期工程已完工只有80个床位,尚差100个床位,需建设一幢100个床位的标准化敬老院公寓。

但由于当初设计面积小,标准床位少,原敬老院占地面积较小,建设用地受限。狭小的占地已远远不能满足园林化院区建设发展的要求,制约了社会福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本扩建项目紧邻原址,故建筑外貌均应与已建成房屋风格保持一致、融为一体,即要求按统一的建筑风格进行设计,体现中国传统和现代建筑的特点。

为了满足老年人冬季保暖的需要,要求各建筑均为砖混结构(保

温墙体),屋顶为青色磁瓦,室内则为普通装修。设计要人性化,无障碍居住,满足老年人的特殊使用功能和要求。

四、建设目标

本项目建成后,可以根据入住老人身体健康状况对其提供基本养老护理、特殊介护,让老人在这里既能够享受到如居家养老的温馨,尽享人间天伦之乐,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友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目标。

五、建设周期

2012年———2013年

六、建设政策依据和规范、标准

1.国办发〔2000〕19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部门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意见的通知》。

2.《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和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6号)

3.JGJ40—87 疗养院建筑设计规范(试行)4.GBJl6—87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01年版)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6.国家有关节能降耗法律法规。

七、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

1.总投资约人民币250万元,其中土建工程建设170万元,装饰装修工程80万元(本估算仅参照类似工程,未考虑材料涨价和人工

工资调整等动态因素)。

2.项目建设所需专项资金由财政拨付,土地由政府实行无偿划拨。

八、组织、工作体系和定员

健全敬老院管理制度和提高供养对象的生活水平,做到硬件、软件两手抓。一是加强福利服务中心管理制度建设,致力建设精神文明窗口,达到“四个一”:即选配一名有文化、善管理、热心服务的主任;组织一支适应老年人、孤儿服务的志愿者队伍;制定一套规范的管理制度;建立一个完整的档案册。统一制订一套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服务中心的管理。二是发挥服务中心的综合功能作用,努力提高整体效应。努力将其发展成为集五保供养、托养寄养、健康娱乐、康复治疗为一体的基层社会福利服务中心,真正发挥敬老院综合型、多功能的作用。

九、项目管理及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确保工程顺利实施

由主管民政工作的副镇长任组长,市民政、发改、财政、审计局、监察等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敬老院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项目的实施。项目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项目实施、管理等工作。

2、加强项目管理,确保工程质量

我镇对旺隆敬老院中心项目建设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要

求,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制“四制”管理,积极推行工程建设公示制。市民政、发改、财政、审计等有关部门督促建设单位严格按照建设内容和要求组织实施,严禁擅自扩大建设规模,变更建设内容,提高建设标准,严格项目计划管理。工程建设期间,各相关部门(单位)定期或不定期深入施工现场督查项目实施情况,协调解决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同时,督促项目相关单位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全力作好资料收集整理、工程施工质量内部自查等日常性具体工作,力促项目实施步入规范化管理轨道。

严格项目资金使用管理,项目资金实行专款专用,坚决杜绝挪作它用,按合同、按进度及时拨付,邀请财政、审计等部门对建设资金进行跟踪检查和审计,确保建设资金的有效使用。

3、严格验收,确保工程效益

工程完成后,结合旺隆敬老院中心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平时检查情况,首先由施工单位自验,并完成竣工报告、竣工图纸和财务决算报告等竣工资料,提出书面验收申请报告并上报项目实施领导小组,由领导小组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初验,初验合格后将初验报告呈报有关部门申请终验,终验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

十、结论

老龄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社会问题。我国是人口大国,随

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人的寿命普遍延长。目前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有1.44亿,今后一个时期老年人口会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到2015年,将超过2亿。发展老龄事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而现在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那些与养老有关的建议 篇3

适合于养老的产品和投资策略

在正式开始为养老做储备之前,建议你先来测算一下,以70%养老金替换率计算,你退休后一年大约需要收入多少:

官方养老金替代率 = 某年度新退休人员的平均养老金/同一年度在职职工的平均工资收入×100%

如:2002年某一城市新退休人员领取的平均养老金为650元/月,而同年该城市在职职工的平均工资收入为1100元/月,则该市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替代率为(650÷1100)= 59.09% 。

如果是为自己的幸福退休生活打算,你的养老金替代率应该这样计算:

个人养老金替代率70% =退休前年均收入/?(退休后一年需要收入)×100%

这个?就是我们需要为之努力的目标,它的构成包括:社保养老金+企业年金+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各项投资收益+房屋反向按揭利息⋯⋯如果前三项的数值相对稳定的话,退休后产生的资金“缺口”就要靠投资收益补足了。从养老的角度看不同的投资产品,有不同的侧重,但关于“养老重在保本”的说法是片面的,不注重收益的投资与不投资有何差别?

Roy Morgan在2007年访问了逾17000名澳大利亚的消费者(逾3700 人年龄在50-64 岁,逾2800 人年龄在65 岁以上)发现65 岁以上受访者拥有经配置的退休金和年金、股票池、固息及地产投资的可能要高很多。

虽然国内的投资渠道相对狭窄,但资产多元化仍有一定操作空间,除必不可少的养老储蓄和保险之外,投资者还可以根据不同的风险偏好和不同年龄段的特点,采取不同类型的投资组合或购买生命周期基金;另一种方式是定期定额投资基金或优质上市公司,获取长期收益,从而摊低波动对收益造成的影响;第三种方式是购买所谓的“固定收益类”产品,如债券、信托及养老保险,这类产品的收益其实是上下浮动的,但由于风险低和收益的相对可预测,也被推荐到养老帐户的配置中。

另一个建议就是分户理财。个人置业、子女教育、医疗帐户和养老金应该有不同的估算和投资侧重,不能因为是“自己的钱”就混在一起,难免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破解中国养老困局在于巧妙运用个人投资的灵活性和时间优势,化被动为主动。当老龄化开始影响中国时,投资者也可以从国际化的视角安排自身的养老计划。中国的养老制度正在不断完善,更多来自西方的成熟技术正在逐渐引进,将在未来的我国养老制度改善的过程逐渐显现出来。先人一步,才能更及时的抓住良机。

老龄化亚洲的主题投资

既然老龄化社会是势之所趋,社会的消费模式甚至是经济发展都会因此而变,那不如抓住“老龄化”这一主题,寻找因此而景气度提升的行业和公司进行投资,一方面可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另一方面又可以“取之于老、用之于老”。

研究表明,老年人通常对价格更为敏感且厌恶风险,对那些目前处于获益于老龄消费行业且行业进入壁垒较高的企业将处于最有利地位。瑞银的报告中提供了老龄化亚洲的九大投资主题。

这其实是一种逆向投资的思路:对于个体而言,养老意味着在某些方面的开支增加,因此我们需要提前为可能到来的消费进行谋划;可对于市场而言,老年人大比例的增加就意味着有成长性的市场机会,比如:医药行业、寿险及投资经纪公司、保健行业;而且,每一代人对其它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存在差异。例如,未来的老年人和今天的老年人相比,更有可能继续使用伴随其成长的互联网服务、电脑和手机。

寻找不同地投资思路

老龄化的投资具体而言:

■ 金融服务——退休后不再工作,通常会依赖专业理财人士和银行来帮助其管理毕生积累的财富。尤其在发达国家,退休人员的财富有很大一部分是房屋等有形资产,这就刺激了对保险服务的需求。

■ 化妆品——人们通常会希望自己青春永驻,随年龄增长会在化妆品和护理产品上花更多的钱。但年龄大的消费者往往只会更多地购买“实用”的化妆品,例如抗皱面霜和改善血液循环的产品。

■ 不动产需求——在老龄化国家,住宅供给可能过剩,老一辈要么以高价房产交换廉价房产,要么将其房产传于子孙后代,这既会影响房价,也会影响抵押信贷。劳动力萎缩使写字楼市场也受到影响。

■ 广告——成熟消费者日益成为拉动消费增长的主力,因此广告支出也愈发集中在该群体。结果,人口老龄化或将给定位年轻人市场的娱乐和媒体业务带来风险,而令定位成熟群体的娱乐和媒体获益。

■ 高低端消费将获益——定位高端和低端市场的企业将获益,而定位中端市场、既不能提供超低价格商品或服务也无法提供超高品质的商品和服务的企业可能将受到挤压。

■ 商业运作模式改变——企业将不得不调整其商业模式,提供送货上门服务,改善购物体验,增加电话服务,减少机器而增加人工服务。

中国养老机构发展的政策建议 篇4

目前,中国养老机构的发展远远不能适应老龄化的需要,机构养老服务的总体供求之间呈现严重失衡的状态,严重地制约了机构养老事业的快速发展。

1. 老年人对养老机构服务需求大、增长快、要求

高与全社会养老机构数量少、质量差、增速慢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据估,目前中国每9人中就有1位老人,到2050年,每3~4人中就将有1位老人,养老机构与设施严重匮乏。截至2005年底,各地建有各级各类养老服务机构近39 546家,床位149.7万张,收养老人1 102 895名。仅就床位数来讲,刚刚超过老年人总数的1%,较之于国际社会通行的5%~7%的比率相差甚远。[1]尽管这几年我们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和场所,兴办了7 898所社区服务中心,“星光计划”也建起了近3万个“星光老年之家”,又增加几万张社区的养老床位,但与巨大的老年人院舍服务需求比起来,还属杯水车薪。许多贫困、边远地区及靠民间力量创办起来的养老机构囿于经费短缺、资源不足等方面的限制,服务内容不丰富,显得相对单调、贫乏,与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服务需求也有较大的差距。

2. 养老机构服务对象的市场化定位单一,使得

机构服务与最需要机构长期照料护理服务的老人支付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由于目前缺少相应的法律规范以及缺乏政府的支持,众多养老机构在收住服务对象时更多地运用市场法则和市场定位,使得中国的养老机构住养服务出现了一种与社会福利和社会公益法则相悖行的现象:一方面是大量需要机构住养服务的介助或介护老人因支付能力不足住不进来;另一方而却是许多高收入但身体健康的自理老人占据了大量床位,在本该属于调节社会公平的国民收入二次分配中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平。

3. 养老机构住养老人对照料护理的专业化服

务需求与机构中专业护理人员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技能和生活能力不断退化,各种常见病、多发病以及老年性疾病越来越多,生活自理程度越来越低,对长期照料和康复护理等方面服务的依赖性需求越来越多,尤其是最需要长期照料护理服务的失能老人。因此专业化的机构住养服务应是他们的最佳选择。机构收住此类服务对象,需要专业化的护理照料,服务过程中各种专业知识、手法、技巧必须有充分的应用和体现。但是,目前中国养老机构服务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状况与失能老人的专业化养老服务需求存在着巨大的反差。养老机构的专业服务人员严重短缺,现有的专业人员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截至2005年底,全国的养老机构服务人员仅30万人,其中有职业资格的只有2万人。在发达国家,按照3名入住老人需配置1名专业服务人员计算,其养老机构服务人员的数量占老年人口比重最低不少于1%,而中国目前只有0.28%,缺口巨大,与上千万失能老人的潜在需求相比无异于杯水车薪。

4. 养老机构规模较小,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大

部分民办养老院由于资金不够雄厚,无力购买商品房或自己建房,租赁的场地过小,建筑内部设计不符合专业规范,没有户外活动场地。多数民办养老院面积较小,设施不配套,人员的培训也跟不上,无法形成规模经济。同时机构拥有的员工数量少,养老院职工人数最多的也只有20人左右,50%的养老机构的员工人数不满10人,平均拥有员工数为10.1人。如果将临时工排除出去,养老机构从业人员的拥有量更为有限,平均仅为4.1人,一半的养老机构其正式人员不超过3人。这种人员配置必然会使得养老院中必要的技术分工无法形成,必须一人身兼数职。[2]养老机构服务等级的提升不只是简单的硬件投入,或者服务态度的问题,老年人是社会中较为特殊的弱势群体,老年人不仅需要经济上的供养、生活上的照料,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慰藉。养老机构的管理、运作都需要专业的从业人员。养老机构由于不能提供正式编制,专业人员很难引进;另一方面,即使引进了也非常不稳定。一些敬老院为降低运行成本,主要工作人员是一些农村无业妇女、下岗或退休职工,人员流动频繁,整支从业队伍实际是由一批又一批的“新手”组成,养老机构的发展缺乏基本的人力资源条件。

5. 养老机构缺乏“家”的感觉。目前,养老机构

的服务方式、管理水平等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它不是根据每个老年人的具体需要来提供服务,而是根据制度和工作程序要求机械运转,相对来讲比较缺少个性化和人情味。中国的大部分养老院的基础设施不能满足老年人晚年生活的需要,机构建设和活动安排单调,形成严重的形式主义。养老院的相对封闭性使老年人的心理更加孤独,容易产生一种被家人和社会冷落的孤独感和忧伤感。集中宿舍式的生活使老年人缺乏自主性。如果有替代性选择,大多数老人是不愿意去养老院的。对他们来说,熟悉的生活环境,亲情的慰藉和相对私密的个人空间都是很重要的。

二、中国养老机构发展的政策建议

养老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最重要的还是通过社会的力量化为一种全社会的行为,政府应发挥主导性的作用,关注和重视老年人问题,把老年人问题纳入公共政策中,通过制定和落实一些政策措施,以体现党、政府、社会对老年人的关心、爱护和帮助。“十一五”期间应继续加大对养老机构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研究制定加快养老机构发展的扶持政策,强化养老机构发展中政府的责任。同时全社会的人们都应该积极地关心、参与、支持和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在全社会形成关心老人的良好风气。试想一个关心老人蔚然成风的社会,今后自己也必将从这种美好的社会风范中得益良多。[3]

1. 政府应该加大投入力度,解决目前养老机构

面临的资金短缺、设施不齐、配备不全的困境,改善其落后的面貌。政府要建立制度化的养老服务投入机制,逐年加大各级财政对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的基本建设性补贴份额,而且要对建成的民办养老机构视服务开展情况给予适当的运行经费补贴,还要根据收住照顾的服务对象的经济支付能力,制订不同的补贴标准分类补贴相应的服务费用。在目前还缺少社会力量参与兴办的地区,政府则须全力担负起养老机构建设和服务保障的责任。

2. 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促使人们观念的转

变,纠正一些不正确的认识。由于中国“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在一般老年人的思想中根深蒂固,有子女的老人若采取社会化的养老,会产生被子女遗弃的感觉,从而造成两代人之间的隔阂。因此,要加大政府的宣传力度,使老年人正确地看待并积极地接受机构养老。要在全社会加强“关心老人就是关心我们自己”的基本观念,增强人们对人口老龄化的认识和养老问题的关注。通过政策的鼓励、优惠和政府的资源分配与资助,提高养老机构的社会收益和影响力,积极培育发展、规范管理各类养老服务的社会团体、服务组织等非营利机构及服务性企业,不仅新办的养老机构交给社会力量办,而且把原来公办的养老机构更多地交给社会中介组织和非营利机构去办,交给市场和企业去办,真正做到发展增量,盘活存量。这样才能促进统一、公平的养老服务市场的形成,使多种经济成分举办、多种服务形式并存的养老服务机构在平等竞争中获得新的更快的发展。[4]

3. 建立资质评估系统,加强养老服务机构的管

理。养老的优劣标准是能否保证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能否保证他们身体健康,这取决于良好的医疗保障、有效的护理制度。国家要建立一套包括建筑设施、卫生条件、服务水平、管理能力在内的资质评估认证标准,明确管理认证机构,对养老服务机构进行资质认定和监管,使老龄产业发展规范化、标准化。具有资质的养老机构可以享受国家的相关优惠政策,坚决取缔不具资质的养老机构。

4. 加快养老机构的专业化建没,最重要的就是

加快服务队伍的职业化建设步伐,解决养老机构服务人员素质不高的问题。养老机构特殊的服务对象决定了工作的复杂性,尤其在养老机构中,工作人员会经常因为目睹自己服务的老年人死去而产生额外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因此,短期内要对现有养老机构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心理辅导;长期来说,国家要设立专门的养老护理人员教育,护理人员要通过院校培养、在职培训等多种途径,使养老服务的工作人员都成为掌握专业社会工作知识和服务技能的专门人才。在此基础上,我们再努力把专业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和职称评聘体系建立起来。[5]

5. 加强养老机构的规范化建设,要对养老机构

的建设和服务等诸方面都研究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标准和规范体系,加强政府的检查监督,使之在建设时按照程序申报审批和筹备建设,建筑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各项标准,建成开业后则要严格遵守各类服务规范,严禁各行其是,另搞一套,危害入住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要结合多种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的状况,加强老年人服务指标体系的研究和建立,提高整个为老服务机构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规范。加快研究制定养老服务机构人身意外伤害事故的处理办法,为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和养老机构的利益提供基本依据。要发动全社会都来积极参与老年福利事业的规范管理和规范运作,认真研究制定一些标准和规范,并在实践中认真地加以落实。

6. 加快制定并全面落实支持养老机构发展的

法规和政策,抓好督促检查,促进全面落实。目前中国没有专门针对社会化养老方面的法律规定,使得从事社会养老的福利机构在接受社会老人养老的同时,越来越感到更多的困惑。养老机构特殊的服务对象决定了工作的性质和内容也是极其复杂和特殊的,一是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生理和心理发生了改变,生活中常常会发生意外跌伤、骨折、外跑、烫伤等意外事件。一旦发生意外,家属不仅不能理解,而且将所有责任推给养老机构并提出无理赔偿,更有甚者趁机钻空,以老人作为赚钱的资本;二是一部分老人因入住养老机构后干扰其他老人的正常生活,影响了其他老人休养的初衷,不再适合继续居住养老机构,养老机构按照老人入住时签订的协议给予退出处理,但家属往往不配合,即使采取诉讼途径,法院也不可能对一个老人强制执行。人口老龄化使老年人必将进入养老机构养老,养老机构一旦遇到以上的困难,无法依据现有的法律法规来为自己争取权利。[6]因此,做好有关法规的制定和落实工作非常必要,也是主管养老问题的政府部门急需思考和解决的课题。

摘要:养老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应通过社会的力量化为全社会的行为,政府应发挥主导性作用,关注和重视老年人问题,把关怀和爱护老年人纳入公共政策中。

关键词:养老机构,老龄化,政府

参考文献

[1]张昆玲,张红娟.探讨养老模式,构建和谐社会[J].科学之友,2006,(5).

[2]梁鸿,程远,于娟,周莹.养老机构发展主要问题及公共福利政策建议——浦东新区案例研究[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3,(1).

[3]陈桂香.传统孝文化对当前城市养老的意义及其重构[D].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6,(8).

[4]林红.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扶持及规范.[J].行政论坛,2006.

[5]孙毅,朱书翠.养老机构对养老护理员的要求[J].中国民康医学,2007,(1).

养老协议书 篇5

张x,男,49岁,公司干部;

张x,女,46岁,中学教师;

张x,男,43岁,商店营业员。

被赡养人:刘,女,70岁,无业,赡养人之生母。

被赡养人:刘,年老多病,无经济收入,独自生活困难很大。为了使被赡养人安度晚年,经其子女张聪、张明、张伶、张俐协商意见一致,特订立本协议如下:

一、自年1月1日起,赡养人轮流接被赡养人回家共同生活,全面负责照顾被赡养人的生活,并负担其同生活期间被赡养人的全部费用开支。被赡养人的生活水平不得低于任何一位家庭成员。赡养轮换期为每半年一轮换,赡养次序依次为张聪--张明--张伶--张高。

二、未轮到接被赡养人共同生活的赡养人至少每月亲自或委派家庭其他成员探望被赡养人1次。赡养人患病住院或遇到重大事件时,由共同生活的赡养人通知其他赡养人,共同轮流护理或商讨处理办法。共同生活期间,如被赡养人因特殊原因,费用开支大幅度增加,可由其他非共同生活的赡养人予以补助。

三、被赡养人现居的住房以及拥有的现金、财物任由本人处置,赡养人不得干预。

四、本协议不尽之处,可随时补充修改,但须经各赡养人一致同意。

五、本协议一式五份,赡养人、被赡养人各执一份。

赡养人:张x(章)

张x(章)

张x(章)

张x(章)

被赡养人:刘(章)

国资划拨养老金的改革建议 篇6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是国家社会保障储备基金,专门用于人口老龄化高峰时期的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支出的补充、调剂。它与基本养老保险的性质和用途有很大不同。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无需当期支付,类似于再保险的性质,为应急所用,社保基金自2000年成立至今也确实从未发生过任何一笔支付。相反,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险基金则需要当期支付,也就意味着其面临的亏空问题更为紧迫,现实中2015年养老保险基金缺口将达到3000亿。全国社保基金盆满钵满却一直要钱要粮,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亏空较大却不予划拨,细究之下多少有些不合情理。更重要的是,社保基金在一直伸手要钱的情况下,却无法回答其规模的合理界限在哪里,长此以往,全国社保基金岂不是成了无底洞,国资这块“唐僧肉”又要被分到什么时候去?

因此,国资反哺社会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应该是充实养老保险基金并促进其保值增值。然而,当前国资划拨养老保险基金还有一定的现实困难,为了使得划拨工作更为顺利地推进,有以下两点改革建议:

一是加快养老保险基金全国统筹的步伐。不同于全国统筹的全国社保基金,目前养老保险基金还处于“本省财产养本省人员”的地方统筹阶段,而无论中央国企抑或地方国企均是全民所有的资产,将全民所有财产划拨给省级统筹的养老保险基金或会引发理论争议。为了划拨工作的顺利推进,应加快养老保险金全国统筹工作的推进,更何况,现有的地方统筹局面本就存在诸多弊端,改革可谓迫在眉睫。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山东省将国有股划拨给本省社保基金的做法却并未引起该方面的争议,如此“双重标准”不禁让人深思。

二是加快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商业化运作的进程。囿于制度限制,目前基本养老保险只能投资于银行贷款、国债等固定收益类产品,投资回报率只有2%左右,这使得养老保险基金陷入了“两难境地”:养老保险基金一方面缺口巨大;另一方面投资渠道狭窄、缺乏增值空间。应该认识到,养老保险基金的资金安全固然重要,但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同样重要。所以应加快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商业化运作,适当增加高收益品种的投资比重。

国资反哺社会固然是应有之义,但是在今时今日的中国,改革已经不是简单的喊口号、下指标,而应该是对改革方法和途径的精准衡量和谨慎论证,如此,方可保证改革道路的通畅与顺利,而不是蛮力之下推翻改革的列车,而国资改革作为中国改革舞台上的重头戏,更是应该每一步都小心论证,方能保证国企的凤凰涅、中国经济的腾飞发展。

借力京津发展河北养老产业的建议 篇7

一、关注子女长期在冀以及子女即将赴冀的老人

调查中我们发现, 有两类老人赴冀养老意愿明显高于他人:一是子女已经长期在河北工作、生活的老人。他们中16.05%的人有了明确的赴冀养老计划, 46.91% 的正在考虑, 22.22%的选择等等看, 只有14.81%的老人明确表示不会赴冀养老;二是子女工作地点即将迁往河北的老人。王安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 2016 年北京市要完成300 家一般制造和污染企业退出任务, 并推动部分市属高校和医院疏解。调查中, 北京市有18.6%的受访老人表示如果子女的工作单位迁往河北, 他们将来非常有可能赴冀养老。这说明虽然京津冀三地具有不可分割的人缘和地缘关系, 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些老人却长期或即将与子女异地分居。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深化, 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产生了赴冀养老的愿望和行为。

在吸引京津老人赴冀养老时, 可将这两类老人作为重点关注对象, 尽快开展针对性工作。搞好宣传, 组织相关政策解答, 鼓励已经长期在河北工作、生活的子女将父母接到河北养老;在外迁企业生活社区及配套设施建设时提前进行规划设计, 关照随行老人居家养老的各种需求;在公办及社会养老机构建设和改造时考虑这部分老人与同时外迁的子女之间保持适度联系的需要等。高质量地提供老年人所需的各项设施及服务既可以使他们及子女迅速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 也有助于培育京津冀养老产业协同发展的排头兵和中坚力量, 并对其他京津老人形成吸引及示范效应。

二、借力京津外迁公共服务机构及行政事业性服务机构

虽然北京市首批外迁的多为“三高一低”企业, 但陆续还将有部分京津优质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机构以及部分行政事业性服务机构迁入河北。如果善加利用, 这些单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外迁老人在医疗、教育、保险及社会保障等方面所面临的诸多困难。因此, 河北可以利用京津分流的医疗卫生资源为在河北的京津老年人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加强与京津医疗部门合作, 在河北更多地区引入京津医保, 解决异地医保费用实时结算问题;将京津现行的床位、餐饮及失能、半失能等各种补贴全面覆盖到河北。北京市的医疗部门正在与河北燕郊的一家医院合作, 尝试引入首都医保, 解决外迁人员医保费用实时结算问题。河北的高碑店也将成为养老政策出北京的一个试点。这些努力及尝试对于京津冀养老产业协同发展都是十分有益且必要的。今后, 随着北京市其他行政性、事业性服务机构迁入河北, 各项政策对接不断加速, 希望不久的将来外迁老人也能享受到与原所在地大体相当的各项服务。此外, 北京市许多高校都实行对社会开放部分课堂, 大学教室里经常可以看到老人认真听讲的场面。北京市即将外迁的几所高校也可以满足一部分老人不断更新知识、学习技能的需要。

三、推进示范型养老社区建设

2014 年, 北京市发布的《老年人居家养老状况调查报告》表明, 目前急需托老所、长期照料、社区小型养老机构、健康与医疗卫生、心理咨询等养老服务。高龄、空巢和失能老年人是较高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人群, 需要特别关注。2015 年8 月, 北京市民政局表示,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规划下, 北京市将不再新建大型养老机构, 转为支持在北京周边地区建立具备医院、护理院、养老院功能的综合养老社区。目前, 居家养老为主、社区服务为辅的养老形式仍然是中国城市老年人的普遍选择。因此, 环境优美、功能齐全、周边配套设施完善的养老社区和智能养老服务体系是今后养老产业发展的一大趋势。

为此, 我们要鼓励示范性养老社区建设, 在京津外迁企业和单位开发建设新社区时进行较高水平的规划设计。可以吸收借鉴美国CCRC (持续照料退休社区) 模式, 即通过为老年人提供自理、介护、介助一体化的居住设施和服务, 使老年人既可以在熟悉的环境中居住, 又能获得与身体状况相对应的照料服务。同时, CCRC模式从老年群体的多维度需求出发, 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四世同堂、合家团聚”的观念, 提供精细化服务, 相信这一模式将是未来社区建设的趋势之一。对于已建成小区, 可以增设功能多元的小型养老中心, 使原社区老人们不需要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 就能通过智能化养老服务终端, 不出家门或不出社区实现紧急救援、安全防护、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家政服务、人文关怀、文化娱乐等。此外, 还可以在环京津地区试点建设持有型养老社区, 吸引京津收入较高的老年人, 通过租赁或会员制方式实现长、短期入住。

四、探索养老机构改革, 创新运营模式

河北作为养老大省, 长期以来都存在着财政投入大、运营成本高, 综合效益低等问题, 公办养老机构发展不尽理想, 社会养老机构运作困难。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 如何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带动作用, 提高绩效, 将成为推进河北养老机构改革的巨大动力。

我国“以房养老”试点及政策建议 篇8

目前, 我国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截至2014年12月, 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数量已超过2亿, 占总人口的14.9%。在此严峻的状况下, 以房养老作为养老的补充模式是改善老年人生活状况的重要途径。

一、我国“以房养老”试点现状及基本特点

(一) 我国“以房养老”现状。

目前, 美国的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业务及其市场最为成熟, 而我国的“以房养老”概念则是自20世纪90年代从国外引进过来的, 在不断的探索与尝试中已经走过了十多个年头。“以房养老”在2003年两会上首次被提及用以拓宽养老金来源渠道。从第一次被提及至今已经有10年的时间, 2013年9月13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明确指出要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目前, 我国已经在北京、上海、南京及武汉进行过“以房养老”的试点。主要存在四种模式:一是北京的幸福人寿“出租换养”模式;二是上海市公积金管理中心“售后返租”模式;三是南京温泉留元老年公寓“以房换养”模式;四是中信银行“养老按揭”业务模式。可是由于“以房养老”模式发展的时间仍然不长, 业务还不够成熟, 目前我国的“以房养老”仍未能得到大规模的推广, 仅处于试点阶段, 并且试点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二) 我国“以房养老”的特点

1、适合人群。

我国的“以房养老”主要针对的人群基本要满足以下三点:首先, 老人需要年满55周岁或以上 (不同的模式要求不同, 但至少要满55周岁) ;其次, 老人需要拥有可以自由支配的一套或者以上的自有住房, 并且其所处地段不能太差, 房屋亦不能太过陈旧, 从而不会影响机构在房地产市场上对其进行处理;最后, 老人的在养老抚养方面不健全。种种这些情况都将会成为老人在退休后可能进行“以房养老”的动机。

2、“以房养老”中存在的风险特点。

“以房养老”本身会存在一些固有的风险因素, 另外在我国的运行中又会存在特定的风险因素, 这些风险总体可以概括为两类:贷款机构风险和借款人风险。

(1) 贷款机构风险。贷款机构风险又可以细分为长寿风险、利率风险、房屋贬值风险及土地使用权风险等。长寿风险与贷款人的寿命有关。倘若老人由于长寿, 其对房屋的使用年限超出了最初的设定年限, 贷款期限越长, 则机构承担的风险就会加大。利率风险为当预期利率的变动和实际利率变动不一致时, 贷款提供方要么会面临贷款额及应计利息高于所抵押房产价值的风险, 要么会面临借款人提前终止合同的风险。房屋贬值风险以及土地使用权风险, “以房养老”模式最重要的载体便是房地产, 而房地产市场的变化有可能会造成房屋贬值的风险。

(2) 借款人风险。借款人风险同样可以细分为:房屋增值风险、机构破产风险、贷款方的道德风险和费用风险等。房屋增值风险, 相对于贷款人会面临的房屋贬值风险而言, 对于借款人来说, 同样具有房屋增值风险。中国的房地产业发展速度一直很快, 但是如果借款人将房地产抵押给贷款人, 那么老人百年后, 房屋的增值收益都将由贷款人得到。机构破产风险, 由于“以房养老”现在在中国的试点基本是由银行、保险等机构在运行, 所以一旦这些机构由于经营不善或者“以房养老”业务运营没有达到机构的预期, 就有可能会导致业务的停止运营, 甚至有机构破产的可能。道德风险, 借款方一旦将自有房屋抵押给贷款方, 如果老人搬离了原来的住处, 住进了贷款方提供的养老院或者为借款方提供的出租房中, 由于合同已经签订, 所以可能会存在贷款方对借款方存在照顾不周或者物业管理不周等道德风险。以至于老人的生活质量受到不良影响。最后, 还有可能出现费用风险。

二、我国“以房养老”试点存在的障碍

(一) 养老观念的障碍

1、财产遗留问题。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 父母百年归老之后, 总是希望能够遗留一些财产给子女。而房产作为普通家庭的一项重大资产, 父母无疑更加希望可以在自己百年归老之后将房屋作为自己的遗产继承给子女。

2、老人生活习惯障碍。

老人在前半生大多数时间都是在自己的房屋中安度的, 如果借款人收走房屋, 要求老人搬至养老中心或其他地方再重新开始适应新的环境, 也有悖于老人的居住情感和生活习惯。南京模式和北京模式都存在这个问题, 在南京模式中, 老人需要入住到提供的老年公寓, 而北京模式中, 老人则被要求入住寿山福海养老中心。

3、产权移交问题。

卖房返租模式一开始就要求变更老人的房屋产权, 这是广大老年人心理上无法接受的, 比如上海模式就有这样的问题存在。

(二) 无政府介入而导致的障碍

1、公信力不足障碍。

从国际上看, 任何国家和地区的“以房养老”业务, 无论何种模式, 政府无不参与其中, 有的甚至直接主办或者出资参与, 有的成立专门机构负责监督与管理, 等等。我国南京、上海、北京等地“以房养老”试点失败的原因固然有前述的诸多因素, 但民间运作、缺乏政府的参与、缺少公信力无疑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

2、机构利益至上问题。

由于“以房养老”主办方多为一些企业公司, 或者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 所以都是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而且“以房养老”费用本来就存在很高的现象, 这就必然会导致机构对房产普遍的估价过低问题, 有些物业价值甚至只能拿到估值的一半。最终老人能够从贷款人处每月拿到的养老保障可能都不能满足当地的最低生活保障。

(三) 产品定价及保险精算模型复杂。

产品定价是反向抵押贷款推出的核心环节, 产品定价是否合理, 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成败。假如产品定价过高, 申请人得到的贷款数额过低, 申请人将失去兴趣, 住房抵押贷款就会面临需求不足的问题;如果产品定价过低, 则贷款人面临着到期后贷款收不回来的风险, 可能以此带来亏损, 贷款人的积极性会大大减少。

三、我国“以房养老”障碍解决对策

(一) 由政府辅助建立一个独立的“以房养老”办公机构。

政府需要在“以房养老”这一办法中有所作为, 可以通过为机构进行适当担保或者对其进行税收优惠的办法, 减少贷款最终落实到借款人手里的阻力。并且要辅助建立一个独立的“以房养老”办公机构, 更加专业性地为孤寡老人进行服务。

(二) 推出“以房养老”保险。

“以房养老”存在利率风险、房产价格波动风险和长寿风险等, 所以对于承接了“以房养老”的主办方来说, 未来无疑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 所以可以将这些风险以保险的方式部分或者全部转嫁给第三方保险公司, 由善于进行保险精算的保险公司来分担风险, 对于借款人来说也能提高其进行“以房养老”的意愿。

(三) 推出“以房养老”证券化。

“以房养老”的承办方可以将房屋进行打包进行证券化, 在二级市场上进行流通, 提前收回房屋的价值, 利用这部分资金在金融市场上进行在投资, 不仅分散了风险, 还可以利用其投资收益给予老人适当比率的收益作为额外的养老保障。

(四) 补充“以房养老”模式, 不断进行创新。

陈鹏军 (2013) 基于居民对民间机构主办养老的不信任, 提出要加大政府的参与, 并提出了两种基于政府参与的“以房养老”模式:一是基于政府担保的有赎回权的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模式;二是基于政府担保的“以租换养”模式。这两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客服了“以房养老”试点模式中存在的比如群众公信力不足及关于房产赎回权等问题。

除此之外, 转变老人的固有养老观念也是推行“以房养老”的一大对策。

摘要: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严峻, 使得我国养老方式不断创新。我国在引进外国的“以房养老”模式之后, 首先在北京、南京、上海、武汉四地进行试点。本文从我国存在的几种试点模式现状出发, 分析近年来这些试点存在的风险及陆续失败的原因, 最后针对我国“以房养老”的特殊情况, 提出几点对策建议。

高校教师养老保险现状分析及其建议 篇9

1.1我国高校教师养老保险概况

我国现行的高校教师退休养老制度在近三十年中有过几次调整,但总体变化很小。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统包型的退休制度渐渐不能适应大环境,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退休教师保障经费很大一部分靠国家财政部门拨付,近年来,国家财政对教师职业保障整体投入不足,再加上高校本身超编人员,这些都加重了高校的经济负担。

目前我国高校规定的退休条件分别为男60周岁,女55周岁,并且工龄大于10年,近年来这个规定显然不能使人才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绩效工资制度的实行更加挫伤了在职人员的积极性。

我国现行的退休待遇依照国家相关规定为退休费按本人退休时基本工资前两项之和的一定比例计发,该制度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综上所述,传统的高校退休养老制度已不适合高校当前形势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所以高校退休养老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1.2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满意度调查

为进一步了解有关实际情况,我们特地发放了调查问卷进行调查,主旨是了解我国高校教师养老保险的基本情况,以及高校教师的满意程度等,深入切实地了解我国现行的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探讨适宜的改革方式。

( 1)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涉及我国八个省份十几所高校的任课教师,他们分别任职于华北电力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燕山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大连民族学院、河海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南昌理工大学等院校。

( 2) 调查内容: 根据调查主旨,除了了解这些教师的基本情况,我们主要选取了五个方面的问题,分别调查教师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满意度:

①工资及福利待遇; ②教师养老保险水平; ③医疗保障; ④住房保障; ⑤教职工娱乐休闲设施建设。

( 3) 发放问卷与回收: 共发放问卷100份,共回收问卷89份,其中有效问卷85份,无效问卷4份。

通过对调查卷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结果见表1,我们可以看到,高校教师对于自己所任职院校教师养老保险水平非常满意的很少,仅占到我们所调查人数的近20%, 比较满意的占到了近30%,一般满意的在10% 左右,稍有不满以及非常不满的所占比例在40%左右。

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目前我国高校教师对其任职院校的教师养老保险水平的满意程度还是比较低的,从普遍情况来看,对养老保险水平不满的教师占到了41. 18%,有将近一半的比例。这表明目前我国高校对退休教师的保障水平并不能满足大部分教师的生活需要。

2我国高校教师养老保险的缺陷及其原因分析

2.1我国高校教师养老保险的缺陷

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模式有以下缺点:

( 1) 高校教师退休养老模式仍旧是国家统包、单位养老,这给高校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不利于人才合理流动,阻碍了高校的发展。

( 2) 我国高校现行的退休年龄偏低,不仅造成了人才的浪费,并且一部分提前退休的教师重新就业,在领取退休金的同时显然造成了社会收入分配的不公平。

( 3) 不同地域不同院校间的待遇差异,使我国教师资源配置出现发达地区偏好、公办学校偏好、重点院校偏好的现象,不利于高等教育的发展。

( 4) 养老金给付结构不合理,离退休费以离退休当月工资为基数,以及退休费计发5年或10年一个档次等结构都不合理,缺乏适合退休人员自身特点的科学正常的调整机制,难以解决退休待遇与社会经济水平相适应的问题。

( 5) 高校教师职业保障制度不健全,高校教师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与养老保险运行方式不一致。

2.2我国高校教师养老保险的缺陷原因分析

从以上研究看出,这些缺陷的造成是由两方面引发的,一方面是制度本身的问题,诸如资金来源、退休年龄政策、退休待遇调整等内部运行出现了问题,难以为继; 另一方面则是由制度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诸如阻碍了高校改革发展、人才的自由流动等,既不利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公平与稳定。

3国外高校教师养老保险的基本特点及借鉴之处

3.1美国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的特点及借鉴之处

在美国,养老金计划是美国高校教师退休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固定收益养老金计划和固定缴款养老金计划两种类型,而近年来正向固定缴款养老金计划或是两个计划相结合转变。美国的经济状况下降使养老金计划由主要社会组织负担转向个人负担。

值得我们借鉴的是美国早已废除了强制退休制,雇员拥有决定退休时间的绝对自由。

3.2日本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的特点及借鉴之处

在日本,高校教师被作为公务员对待,享受与国家公务员同等待遇的社会保障。日本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为年金制度。由公共年金制度、企业年金制度、个人储蓄养老金制度构成。其中,公共年金制度是最基本的社会养老保险,居主导地位。教师的社会保障主要涉及公共年金制度和国家担负主要的投保义务。

相比而言,借鉴之处在于要坚持高校教师的 “准公务员”身份。高校教师本身肩负着双重责任,因此要保证其与国家公务员同等的待遇水平,以保障高校教师的合法权益。

在对我国的高校教师养老保险模式进行改革时,应当依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合理的借鉴美日两国的基本模式, 不能完全依照国外的模式进行改变。

4做好高校教师养老保险的几点建议

4.1有关人员要按照有关法规做好规划服务

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做好相应的服务网络,迅速完成所有利益相关人员的制度改革。

4.2加大改革宣传力度

确保相关人员明白改革的步骤和意义。让广大教职工了解养老保险体系的同时,也要让他们了解作为养老保险的有益补充部分,如职业年金、个人商业保险等。

4.3改革应在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同步进行

改革要以公平性为基本指导思想,消除政府部门、事业部门以及企业间职员的养老保障水平差异。可以通过上调最低保障标准来实现。

4.4统筹全国养老保险

改革要深入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指导思想,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因此有一个全面、公平、 方便的高校教师养老保障管理机制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在结算等方式上能够便利和安全的话,也会减少广大教职工对改革的抵触情绪,促进改革的开展,进而促进小康社会的实现。

摘要:我国高校养老保险近年来面临着其制度本身以及由其制度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导致高校退休教师的权利不能得到合理的保障。本文从现有保障模式存在的问题及造成的不良影响入手,探讨相关人员应如何进行改革来保证高校退休教师的合理职业保障,有关人员要按照相关法规做好规划服务,加大改革宣传力度,改革应在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同步进行,统筹全国养老保险。

社区养老服务事业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篇10

一、社区养老服务现状及存在的缺陷

(一) 政府在社区养老服务工作中工作范围模糊不清、职能缺漏

由于我国的改革正在进行, 社区服务发展在总体上仍属于政府推动型, 社区养老服务还带有浓厚的行政管理色彩, 政府在社区养老服务中也出现职能缺漏的现象。

1.基层社区组织责权不一致, 社区承担了许多本不应该由它承担的职责, 使居委会成为政府部门的延伸, 致使居委会没有精力和时间为居民办实事。

2.从目前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情况看, 政府对社区养老服务的支持力度是不够的, 对非营利组织的培育不到位、投资社区养老服务的民间资本所应享有的相关优惠政策不完善等。

(二) 社区养老服务社会化程度低, 参与形式过于单一

在中国绝大部分地区, 社区养老一直处于独挡一面的角色中, 谈及社区养老, 责任全部由社区承担, 而面对庞大的老年群体的不同需求, 社区无法做到尽善尽美。除此以外, 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人员有限, 缺乏一些社会志愿者和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加入到社区养老服务的队伍中, 共同为老年人提供丰富的服务。

(三) 社区养老服务内容上过于简单

很多社区虽为老年人提供了日常简单医疗的社区保健室, 但并未满足老年人的的实际养老需求, 很多社区缺乏多层次养老服务内容, 这就导致老年人对目前社区提供的服务存在不满。相比之下, 定期体检、医疗护理、社区老年文化活动、心理咨询、法律援助、临终关怀等专业化服务迫切需要开展。

(四) 社区养老服务缺乏专业化的管理

社区管理及服务的人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 缺乏管理及服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与此同时, 服务队伍的素质急需提高, 服务人员的低素质降低了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致使社区未能充分发挥在养老方面的优势。社区工作的岗位培训也存在缺乏系统性、专业性和连续性的问题。

二、对促进社区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建议

(一) 政府转变在社区工作中的角色, 支持而不干涉社区养老服务事业

在社区养老服务事业发展过程中, 政府应该把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 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 不断加大财政资金投入, 大力构建以社区为依托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另外, 政府还应该帮助基层社区居委会建立独立的社区养老服务部门, 将日常政务与社区养老分离, 确保社区养老部门有权利和精力投入社区养老服务事业中。

(二) 社区吸纳社会养老服务机构, 推进社区养老服务社会化

社区应积极引导社会不同形式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义务服务或低偿服务, 减轻社区的服务压力的同时为各类的养老机构创建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逐步形成多方参与兴办, 运作机制完善, 政策法规配套, 管理规范有序, 专业化程度高的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体系。与此同时, 建立与老年产品企业的合作关系, 为老年人提供多方位的服务, 让社区在依托外部社会资源的基础下健康长久的发展。将社会上不同模式的老年服务吸纳到社区养老服务工作中, “兼收并制”形成最有效率的服务结构, 满足各层次老年人各类不同的需求。

(三) 加大社区养老服务专业化建设

社区养老服务是一项长期有发展的工作, 要把它作为一个专业来研究, 要从专业院校选用相应专业的毕业生, 充实社区养老服务工作队伍。社区养老服务人员应具备养老服务的相关技术和素质要求。社区工作的岗位培训要坚持系统性和连续性原则, 确保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持续稳定向前发展。

(四) 建立邻近社区间的互通关系

社区应打破当前社区之间管理上不相通的现状。定期组织专题报告及交流会, 社区之间互相借鉴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经验, 及时更正社区养老服务工作中的不足, 促进社区养老事业的快速发展, 打造优秀的基层社区养老服务。

(五) 推动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化建设

人类已进入网络时代, 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 已经或将给社区老年服务带来多方面的影响。[3]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 建立社区老年人信息管理库、设立专门的社区老年服务网络平台, 使老年人通过使用互联网及时了解各种信息, 获取所需服务。如网上购物、接受网上教育、网上预约家政服务、健康检查和体验文化娱乐等服务。

在老龄人口急剧增长的背景下, 针对社区养老硬件设施不完备、服务内容单一、服务品质欠佳、服务政策不完善等问题, 社区要以满足老年人多元化需求为导向, 采取“全方位服务、连续性照顾”的社区老年服务体系建设理念, 加快建立并形成以家政服务、医疗健康、文化娱乐等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 为老年人营造出“颐养天年”的生活环境和精神家园。

摘要:社区养老服务在满足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方面具有经济性、便捷性和易于普及性等优点。社区养老服务存在工作范围模糊不清、内容过于简单、缺乏专业化管理等问题, 如何促进社区服务专业发展, 提出了五条建议:政府转变角色;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加大专业化建设;建立社区互通关系;推进网络化建设。

关键词:社区养老服务,老龄化,老年人

参考文献

[1]刘国萍.现阶段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杭州:浙江财经学院, 2013.

[2]赵乃葳.现阶段完善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对策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 2013.

[3]陶冉.城市社区养老需求及服务供给研究[D].济南:山东财经大学, 2013.

上一篇:地理课教学下一篇:苗族服饰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