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业化

2024-08-09

新型工业化(精选十篇)

新型工业化 篇1

江西省位于中部地区, 拥有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 是同时衔接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 海西经济区的唯一的内地省份。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促进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等重大战略的实施, 江西省工业化与城镇化取得了快速发展, 但是相较于周边省市, 发展水平的差距却日益加大。开展江西省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 考察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在江西省各地级市内部的差异, 明确江西省各地级市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 这对于推动江西省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进程, 达到江西省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良性互动, 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1 相关研究综述

国外学者主要从理论上阐释了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刘易斯[1]的二元经济理论认为在城市大力发展工业可以实现资本的积累, 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扩大就业,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 实现工业化与城市化共同发展;钱纳里[2]的结构变革论通过对大量统计数据的观察发现, 就业结构与城镇化表现出惊人的相似性。“在一个连续均衡的国民经济中, 城市化可能表现为因果链条上的各类事件的最后结果, 以导致工业化的贸易和需求的变化为开端, 以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就业的平缓移动为结果。”;托达罗[3]的人口流动模型则阐述了城市预期收入大于农村预期收入而导致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 工业化进行使得两部门发展不平衡从而导致城镇化;巴顿[4]的聚集经济理论从城市的聚集效应的微观分析, 认为城镇化的发展离不开工业化的推动, 而城镇化产生的聚集效应又反过来加速了工业化过程。

中国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长期受到学者的关注。郭克莎[5]通过国际比较和实证分析, 认为中国城镇化并没有严重滞后工业化的发展, 问题在于工业化的偏差, 而不是城市化偏差;刘耀彬等[6]人建立了工业化综合水平指数与城市化综合水平指数之间协调度模型, 并从区域格局上分析空间差异;李国平[7]认为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整体协调较好, 但地区差异明显;李刚[8]通过构建完美市场和不完美市场条件下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模型, 分析了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协调程度较低的形成机理;杜传忠[9]等运用Granger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我国现阶段工业化与城镇化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实证分析, 发现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水平总体偏低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二者的协调水平相对较高, 中西部地区的协调水平较低。

工业化与城镇化关系非常复杂, 学者们各自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两者的关系。但是综观现有对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关系的研究, 或从单一角度研究工业化水平和城镇化水平的关系, 极少从工业化和城镇化两大系统总体上去把握;或对两个子系统的评价指标只停留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传统意义, 评价系统是比较简单, 选取指标不够全面, 不能真实地反映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新内涵。本文基于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内涵的准确理解, 构造了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并用熵值法计算权重, 对江西省11个地级市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互动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 用Arc GIS分析了江西省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空间分布差异。

2 理论基础

工业化发展与城镇化发展二者相互影响, 相辅相成:工业化的发展为城镇化的发展提供动力, 我国工业化的发展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 规模经济、聚集经济效应等促使企业向城市聚集, 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 城镇化率提升。城镇化快速发展促进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从传统农业向二、三产业转移, 刺激了社会需求和社会投资, 提高了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等直接的促进了工业化的发展。但城镇化对工业化的促进作用更多是通过其所带来的聚集经济加速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等要素的积累间接的促进工业化的发展。

由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被视为系统。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 可以看成是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 工业和城镇两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配合与协作。本文从系统构建出发, 综合考虑, 在把握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基础上选取多个指标进行衡量, 利用熵值法构建工业一城镇复合系统, 再从协同学理论出发, 使用协调发展度模型对江西省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程度进行测度。

3 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评价方法

3.1 评价指标体系

(1) 新型工业化水平测度。新型工业化的内涵要求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科技含量高, 经济效益好, 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 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本文参考国内外学者所设计的工业化指标体系[10], 结合江西省的实际情况, 基于科学理解新型工业化的内涵要求, 从科技含量与信息化、经济效益、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人力资源优势发挥等4个方面15个具体指标构建新型工业化指标体系, 具体指标体系, 如表1所示。

(2) 新型城镇化水平衡量。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 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 以统筹兼顾为原则, 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 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 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按照此内涵要求, 参照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 从经济绩效、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会和谐、城乡统筹五个方面20个指标综合测度不同区域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 具体指标, 如表2所示。

(3) 数据来源。本文以江西省11个地级市为样本, 考虑指标选择的系统性及可获得性, 指标数据为2012年截面数据。数据来源2013年江西省统计年鉴、2013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部分数据来源与江西省统计公报和相关官方网站。

3.2 定量模型方法

(1) 权重设置。权重设置对综合评价得分的影响至关重要, 目前常用层次分析法、专家评分法、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等来确定指标权重。在信息论中, 熵是对不确定性的一种度量。信息量越大, 不确定性就越小, 熵也就越小;信息量越小, 不确定性越大, 熵也越大。用熵值法进行综合评价的步骤是:

1) 建立原始指标数据矩阵:有m个区域, n项评价指标, 形成原始指标数据矩阵xij为i区域第j项指标的指标值。

2) 数据标准化处理:

3) 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

4) 评价指标j的权重:

5) 评价模型的构建Sij:

式中:Sij为i城市j指标的得分函数值, 也即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各子系统的评价值, 将之定义为新型工业化指数 (NII) 和新型城镇化指数 (NUI) 。

(2) 协调发展度模型。协调发展是指系统或系统内要素之间在和谐一致、配合得当、良性循环的基础上, 由低级到高级, 由简单到复杂, 由无序到有序的总体演化过程。协调发展度计算过程为, 根据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指数NII=X、NUI=Y, 则计算过程如下:

其中:C为耦合度, D为协调发展度, X、Y分别代表新型工业化指数和新型城镇化指数;K为调节系数, K≥2 (这里取2) ;T为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综合评价指数;α、β为待定权重 (根据有关研究, 考虑到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城镇化又推动工业化发展,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所以都取值为0.5) 。能够得出, 协调发展度的数值在0~1之间, 等于1时为协调最佳状态, 越小则越不协调。协调发展度的分级标准, 如表3所示。

4 实证分析

4.1 实证结果

原始数据按照以上数据相应指标体系, 按照上述计算方法, 计算出2012年江西省11个地级市的新型工业化综合指数 (NII) 和新型城镇化综合指数 (NUI) , 如表4所示。

4.2 结果分析

(1) 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从表4结果可以看出, 2012年江西省11个地级市中NII≥NUI的有南昌市、萍乡市、鹰潭市、赣州市、吉安市、宜春市6个, 占55.55%, 属于新型城镇化滞后于新型工业化类型;NUI≥NII的有景德镇市、九江市、新余市、抚州市、上饶市5个, 占45.45%, 属于新型工业化滞后于新型城镇化类型。结果说明, 江西省区域新型工业化水平与新型城镇化水平各地级市差异较大, 江西省区域新型城镇化水平超过一半落后于新型工业化水平, 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本省当前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但是各地级市发展情况不一样, 全省不应该设定统一标准, 各地级市应该根据本市具体情况有所偏重。

(2) 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协调发展的空间分布。本文计算出江西省2012年11个地级市的新型工业化综合指数与新型城镇化指数的协调发展度, 并按照相关标准, 见表3, 利用Arc GIS将2012年各地级市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度分析结果输入数字地图, 如图1所示。地理空间匹配分析可以看出江西省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度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规律, 评价也呈现了较强的区域经济的块状集聚特征, 表现为良好协调的地区是位于西部和北部地区的南昌市、新余市、萍乡市, 中级协调地区为景德镇市、九江市、鹰潭市、赣州市、吉安市、宜春市、上饶市, 初级协调发展的城市为抚州市。空间分布体现了以南昌、萍乡、新余、宜春等西北部城市为中心, 辐射各卫星城市的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圈层。

(3) 系统内部分析。以标准差来衡量系统内部各市得分差异, 新型工业化子系统与新型城镇化子系统内部标准差分别为0.060、0.079, 协调发展度各市得分的标准差为0.039, 可见各市发展所处阶段不同, 尽管在两大子系统内部市域间差距略大, 但整体协调发展水平差距较小。

从构成子系统的分项得分来剖析各子系统的发展水平, 可以认识到协调发展度不高的原因。新型工业化子系统内部的大项得分上呈现出差异性, 依据标准差来衡量各大项指标内部差异, 由大到小排序分别为经济效益 (0.053) >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 (0.044) >科技含量与信息化 (0.043) >人力资源优势 (0.011) , 各地级市在经济效益、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科技含量与信息化方面差异较大, 在人力资源优势方面差异较小。在经济效益方面, 萍乡、吉安得分最高, 企业运营能力强, 经济效益高;在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上, 南昌、赣州得分最高, 说明该区域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 萍乡、抚州得分最低;在科技含量与信息化方面, 南昌、鹰潭得分最高, 表明两地区在科技化与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引领作用强大, 上饶、宜春得分最低;人力资源发挥上, 鹰潭、新余得分最高, 表明该区域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充分发挥人的作用, 人尽其用, 宜春、萍乡得分最低。各地级市新型工业化水平分项得分, 如图2所示。

从新型城镇化系统内部来看, 各市分项得分差异性明显。依据标准差来衡量各大项指标内部差异, 由大到小排序分别为社会和谐 (0.060) >基础设施 (0.051) >经济绩效 (0.027) >生态环境 (0.009) =城乡统筹 (0.009) 。各市在社会和谐、基础设施、经济绩效方面差异较大, 在生态环境、城乡统筹方面差异较小。在社会和谐指标上, 新余、宜春得分最高, 表明该区域构建了公平稳定的环境, 南昌、鹰潭得分最低;基础设施指标上, 南昌、上饶得分最高, 说明该区域大力投入完善区域的基础设施, 抚州、宜春得分最低;经济绩效上面, 萍乡、南昌得分最高, 经济集约化发展程度高, 吉安、上饶得分最低;在生态环境上, 新余、九江得分最高, 说明该区域加强了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 赣州、吉安得分最低;在城乡统筹上, 南昌、新余得分最高, 该区域城乡差别相对较小, 赣州、上饶得分最低。各地级市新型城镇化化水平分项得分, 如图3所示。

5 结论与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 得到以下结论, 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第一, 从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来看, 江西省各地级市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程度总体偏低, 只有南昌、萍乡、新余3个城市达到良好协调水平, 其余城市协调发展欠佳。总体而言江西省新型城镇化进程滞后于新型工业化进程, 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江西省当前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但考虑到各地级市发展情况不一样, 各地级市应该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在发展方向上有所偏重。

第二, 利用Arc GIS对江西省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度的空间分布分析我们可以知道, 江西省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关系的协调发展度空间分异规律较好的体现了江西省区域经济的块状集聚特征, 总体表现为西北部城市较东南部城市的协调发展状况好, 而这也与实际情况吻合。北部的南昌为江西省省会, 工业基础好, 城镇发展成熟。西部的萍乡、新余都是资源型城市, 资源丰富, 工业发达, 经济实力强大, 城市发展水平高。应当充分发挥以南昌为中心的西北部城市群的辐射作用, 加强各地级市的区域联系, 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第三, 从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两大子系统内部揭示两者不协调的原因发现, 经济效益、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科技含量与信息化方面的差异对新型工业化水平形成差距的贡献最大, 社会和谐、基础设施、经济绩效方面的差异对新型城镇化水平形成差距的贡献最大。各地级市应该根据自身的优势和劣势, 扬长避短, 有所侧重, 提高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水平。

摘要: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是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基于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内涵, 构建了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评价指标体系, 引入协调发展度模型综合评价江西省二者协调发展水平。研究发现:江西省新型工业化水平整体上滞后于新型城镇化水平;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度空间分异规律明显, 西北部城市协调发展水平高于其他地区;从两大子系统内部差异探寻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失调的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江西省

参考文献

[1]LEWIS W A.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y of labour[J].The Manchester School, 1954 (5) :91-139.

[2]CHENERY H B, SYRQUIN M.Patterns of development, 1950-1970[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5:135-186.

[3]TODARO M.A model of labor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M].American:Economic Review, 1969:138-148.

[4]BERTINELL L, STROBLE E.Urbanization, urban concentr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Urban Studies, 2007, 44 (13) :2499-2510.

[5]“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课题组.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 2002 (2) :44-55.

[6]刘耀彬, 王启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分析[J].经济地理, 2004 (5) :600-604.

[7]李国平.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关系分析与评估[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8 (5) :6-11.

[8]李刚, 魏佩瑶.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关系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 2013 (5) :72-79.

[9]杜传忠, 刘英基, 郑丽.基于系统耦合视角的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实证研究[J].江淮论坛, 2013 (1) :33-39+153.

[10]王中亚.我国区域新型工业化水平综合评价的实证研究[J].生态经济, 2013 (1) :85-88+94.

新型工业化 篇2

珙县政府副县长郝辽钢

传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之间的关系是难以持续的,工业发展与城镇建设往往互扰互限,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与重复建设等问题很难避免。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的‘两化’互动发展战略,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从国内外发展实践看,如果工业化超前于城镇化,由于缺乏相应的城市配套设施,就会出现交通拥挤、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房价暴涨等问题。反之,如果工业化滞后于城镇化,由于缺乏相应的产业支撑,就必然会出现城市“空心化”、大量平民窟和社会治安环境恶化等问题。实践证明,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内在动力,城镇化是工业化的空间载体。加快“两化”发展核心在工业,依托在城镇,关键在互动。

一、“两化”互动发展对于珙县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珙县是一个资源大县,有丰富的煤矿资源、石英砂资源、陶瓷矿资源等能源矿产资源。十一五期间,珙县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工业,先后引进了中国华电集团、拉法基水泥集团、欧冠陶瓷集团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在县内投资建厂,推动了县域经济的高速发展,连续三年获评全省经济工作先进县。然而,与此并不适应的是,珙县8平方公里的狭小城区居住着15万左右的常住人口,人口密度远高于成都的一些区县,人口居住拥挤,房价高企,宾馆酒店等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这一系列现象反映出了珙县发展当前面临着城镇化相对滞后于工业化这一严峻现实。要缓解这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确保珙县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为抓手,推动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联动发展,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协调同步发展。因此,对于珙县这样一个以工业立县的县域经济社会而言,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对于实现全县科学发展、建设幸福珙县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对策思考

(一)依托工业园区实现主导产业集群化,促进资源深度开发利用。评价一个地区经济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看这个地区有没有具有影响力的产业,而评价产业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看有没有具有实力和社会影响力的企业。珙县工业园区分为余箐园区和孝儿园区两部分。余箐园区特色产业定位是建材产业,以拉法基水泥公司、五粮液环球集团浮法玻璃公司、欧冠陶瓷集团等已入驻企业为代表。孝儿园区特色产业定位是能源产业,以中国华电集团珙县电厂为代表。吸引这些国内外著名企业入驻园区,促进了珙县矿产资源和水资源的深度加工利用,有助于珙县实现由矿产资源输出到产品输出的转变,提升产业附加值,逐渐掌控产业链的高端,从而实现产业升级。按照联动推进两化互动的要求,珙县工业园区建设目前仍然需要关注如下三方面问题和举措。首先,完整的产业链尚未形成。园区有清楚的特色产业定位,这是推动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举措,然而,围绕特色产业定位,完整的产业链还未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也没有充分发挥。例如,余箐园区尚缺乏布局建材商贸企业、建材物流企业等,孝儿园区如果能够将一些新能源企业吸引入驻将有助于扩大园区在能源产业的聚集度和社会影响力。其次,产城一体化是工业园区与周边区域协调发展的现实要求,如何围绕工业园区周边区域实现就地城镇化仍然需要进一步详细的规划。最后,为了解决工业园区建设过程中征地拆迁导致的失地农民就业问题,将农民重塑为市民,同时也为了为园区入驻企业提供廉价丰富的有技能的劳动力,可以考虑在园区布局一个职业培训学校,例如将职高布局在园区内或园区周边,围绕园区主导产业从业人员所需基本技能进行培训。

(二)瞄准工业需求发展现代农业和服务业,促进非农就业比重持续提升。在推进两化互动中,新型工业化处于主导地位,根据产业园区建设需要布局城市新区,通过城市新区建设服务产业园区发展,坚持“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

和“产城一体”要求,围绕工业发展需求提升优化完善城镇功能,按照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原则优化空间布局,以产业的增长促进城镇的扩张。因此,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对于县城工业集中区的发展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然而,珙县还有大量以农业为主的乡镇,这些乡镇应当如何推进“两化联动发展”?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仍然可以是这些地方发展的抓手。围绕特定工业所需的原材料大力发展养殖业、种植业,并协同发展乡村旅游业等服务业。一些较大的乡镇,可以发展成特色农产品加工集中区,鼓励该乡镇及周边乡镇的农户以参加专业合作社形式发展养殖业或种植业。一些条件适宜的乡镇,可以依托气候、地理与资源优势发展蚕桑养殖或茶叶种植,成为本县龙头企业(例如智溢茧丝绸公司、鹿鸣茶业等)的原材料基地,并通过合适的规划建设成生态示范园,带动集镇建设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三)围绕宜居城市建设,完善中心城区服务设施配套与环境综合整治。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就需要完善城市功能和基础设施,大力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这需要首先对城市功能进行定位,而其中的首要工作就是把“宜居”放在首位,把宜居、宜业、宜商三者统一起来,然后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发展服务业,并突出城市特色。珙县在县城所在地巡场镇投入了大量资金改造生态绿化,尤其是对巡场河的整治和景观工程,在相当程度上改善了当地居住的生态环境,促进了宜居城市建设。然而,在宾馆酒店业、出租车业等影响城市功能和宜居城市建设等生活服务业方面仍然差强人意,例如缺少准四星以上的酒店,大型会议接待能力受限,出租车不在城区内运营等。一些棚户区脏乱差,亟待改造与环境综合整治。饮用水的短缺与水质问题也长期困扰着珙县的城镇发展。这些问题如不能得到解决,将在很大程度以上影响城市功能的正常发挥和宜居城市的建设,并最终影响到对优质人才、优质企业、优质产业在珙县的生存和发展。

(四)规划城市新区立足高起点,实现产城一体化发展。城镇化是人口不断向城镇集中和消费不断升级的过程。新型城镇化是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推动区域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全面协调发展的城镇化。珙县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约束就在于,作为一个山区县,全县的城镇建设受到很大影响,城镇化发展需要在空间上拓展。目前,县委县政府已确定在金河组团开发建设新的城区。在推进城市新区建设过程中仍需要注意如下几方面问题。首先是城市新区规划要立足高起点,注重各部分的功能布局要协调。其次是要实现产城一体化,要围绕一个主导产业规划建设新区,例如,如果将金河组团建设成为全县乃至整个区域内商贸中心,那么就有必要在商业设施建设、宾馆酒店业及配套服务业的发展等方面进行重点规划、重点布局。最后是结合宜宾建设“智慧城市”契机,提升城市新区的信息化、网络化与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城市新区宜居、宜业、宜商的能力,力争打造为城市新区建设示范基地。

新型工业化新在哪? 篇3

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生产要素和工业产出品的科技含量高,更多地依靠高新技术和人力 资本,尽量增加技术密集型产业(包括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技术密集型产业),从低 级的传统工业品提升到更高级的创新工业品。要求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实现低投入高产出, 做到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其综合表现就是大大提高以技术为基础的国际竞争力和资本 利润率。要使负面的外部效应最小化,做到生态破坏小、环境污染少,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要在注重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兼顾劳动密集型产业,尽量把 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结合起来,使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概括起来,就是降低 社会总成本和提高综合效益。这也是与传统工业化道路的主要区别之所在。

中国社科院财贸所副所长江小涓研究员接受采访时指出,“新型工业化”的“新”,是 相对于发达国家以往走过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和我国过去的工业化道路而言的。具体说,有四 个方面的新意。

一新,这是以信息化带动的、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工业化。发达国家都是在工业化之 后推行信息化的,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这些年信息化发展很快 颐峭耆梢栽诠ひ祷?的过程中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从而发挥后发优势,实 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信息化甚至能够使制鞋这样的传统产业也变得面貌一新。江苏森达 集团在国内皮鞋业第一家建成了企业资源管理系统,董事长朱相桂就深有感触地说:“以前 小批量的订单,森达不敢接,担心成本太高;如今有了这个系统,哪怕是一双鞋的订单我们 也能接。因为只要轻轻一点鼠标,系统就会自动设计出最优化的生产方案,成本并不比大批 量高多少!”

二新,这是能够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工业化。在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特别是在快速发 展的时期,大多数是以消耗能源、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我们特别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强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新型工业化道路,依托以信息技术为 代表的科技革命,为在加快发展中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从 而大大增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经济后劲。

三新,这是能够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在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 注重机械化和自动化,从而出现了失业问题。中国人口多,劳动力成本比较低,我们就是要 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充分考虑到这个国情,处理好资本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 处理好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处理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既充分利用工 业化来提升劳动生产率,又着眼于扩大就业。中国过去的工业化是以资金密集型的重工业为 主导,并且严格限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工业发展对于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作用十分 有限。而新型工业化道路强调工业发展要有利于农业劳动力持续转移和城镇化程度的提高, 有利于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发挥。

新型工业化 篇4

关键词:湖南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联动发展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现代化进程的两个轮子,二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工业化要以城市化为发展动力,城市化则是靠工业化为基本支撑。二者不协调,就会产生矛盾,制约现代化发展。联动发展就是要使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得到同步发展。

1. 湖南新型工业化发展现状

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湖南全力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工业经济持续较快增长,2010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6275.1亿元,是2005年的2.85倍,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5890.29亿元,是2005年的3.84倍;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9.5%,比2005年提高5.9%,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6.1%,比2005年提高18.9%。2006-2010年,全省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7%,比“十五”时期的年均增速快6.1%;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1.3%,比“十五”时期快2.3%。工业结构稳步调整。2010年已形成机械、食品、石化、有色、轻工、建材、冶金等7个产值过千亿元的行业。高加工度工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占规模工业比重进一步提升,而高耗能行业比重下降。20 10年规模工业高加工度工业实现增加值1 8 8 5.0 0亿元,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达32%;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271.39亿元,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6%。工业组织结构进一步优化。2010年全省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工业企业达到3590户,过10亿元企业134户,过百亿工业企业达到12户,华菱集团主营业务收入将达到600亿元,中联重科、三一集团主营业务收入将突破500亿元。各种经济类型企业多元化发展格局逐步形成。规模工业非公有制企业由2005年的6699家增加到2009年的12307家,实现增加值3403.89亿元,是2005年的3.1倍。工业“两型化”发展积极推进。2006-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下降了4.38%、7.99%、11.84%和13.69%,2009年全省每公顷工业用地实现工业增加值445.60万元,是2007年的1.43倍。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环境质量明显提高。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应用日渐深化,计算机辅助设计、产品数据管理等技术在产品研发设计中普遍使用,制造执行系统(MES)、计算机集成制造(CIMS)等自动化控制技术大量应用于生产流程控制,大中型工业企业已大多采用ERP、供应链管理等信息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在工业生产经营中得到了全方位的铺开。

2. 湖南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进程一般用城市化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反映。通过分析这一指标,可以把湖南城市化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2.1 缓慢起步阶段(1977年以前)。

新中国成立前,湖南民族工业发展缓慢,城市化率相应较低。1949年,湖南城市化率仅为7.9%,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74%。新中国成立后,湖南的城市化是通过国家工业发展战略逐步推进的,但由于湖南不是国家工业布局的重点地区,全省城市化步伐依然较慢。1977年湖南城市化率为10.98%,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57%,与全国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在近30年里,湖南城市化率仅提高了3.08%,年均提高0.11%,低于同期全国年均提高0.26%的水平。

2.2 稳定发展阶段(1978年至1999年)。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实施,特别是第二、三产业的加快发展,湖南城市化稳定较快发展,从1978年到1999年,湖南城镇人口增加1162.79万人,城市化率提高15.41%,年均提高0.7%,但仍落后于全国年均提高0.78%的水平。

2.3 加速发展阶段(2000年以来)。

进入新世纪以来,湖南城市化在工业化的有力推动下步伐明显加快,在2000年城市化率达到29.75%后,近几年以年均1.76%的速度加快提高,快于全国年均提高1.27%的平均水平。2010年湖南城市化率达43.3%,与全国的差距缩小到4.2%。

3. 湖南新型工业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3.1 产业发展水平不高。

新型工业化有三个突出的特征: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可持续发展, 因此,新型工业化离不开高水平的产业发展。然而,从总体来看,湖南的产业发展水平并不高,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湖南新型工业化的快速、有效推进。

3.2 资源、环境的制约。

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不足是湖南自然资源的基本省情。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湖南资源短缺的危机已初步凸显,并且由于对资源的利用方式比较粗放,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已影响了湖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资源和环境的制约作用将日益突出。

3.3 信息化程度不高。

信息化是工业化的“引擎”,主导着新时期工业化的方向,使工业朝着高附加值化发展。从湖南的实际来看,突出地存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不高、全民信息意识薄弱等问题,这将势必制约新型工业化的高速推进。

4. 湖南新型城市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4.1 城市建设和管理体制不顺。

多年来,政府将这项全局性的重要工作降为建设部门的一项日常工作。建设系统设置五花八门,体制不顺,难以形成合力,严重影响城市化建设。经过前几年较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全省许多城市变大了,但管理水平跟不上,许多城市现在是几级政府、众多部门抓管理,但一到具体事务,特别是一出现矛盾和问题,就很难找到事权主体、责任主体。

4.2 普遍缺乏个性特色。

全省各地对城市的建设,偏重于道路交通和房屋建设,追逐于“摊大”、“求全”。城市发展理念滞后,导致不论是地级市还是县级市,以及重要的乡镇,无论在城市建设、城市包装,还是在城市色彩、城市文化上普遍缺乏个性,缺乏魅力。

4.3 政策支持与配套不到位。

城乡户籍分割的问题长期存在,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日趋严重,土地征用制度亟待改革与完善,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机制任重道远,行政区域管理改革滞后等等。

5. 推进湖南新型工业化的对策建议

5.1 强化工业化创新驱动力。

一是营造“发展只有靠创新”的社会氛围。必须建立严格管理的市场,法制严明、竞争公平的社会,才能引导和“逼迫”经济主体自觉走创新之路。二是强化创新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创新投入、人才、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支持创新主体能力建设,提升创新主体积极性。建立和完善创新成果转化机制,积极发展风险投资。改进政府支持创新的政策,积极实行需求激励。三是抓好一批重点创新工程的突破。力争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技术,以及清洁生产、节能降耗、环境保护等领域,推动一批重点技术攻关,取得一批创新成果并实现转化,为转变发展方式提供有力支撑。

5.2 不懈夯实发展基础。

硬件方面,加强能源、资源等基础性产业发展,提高保障能力。加强立体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同推进,发展“两型”园区和生态园区,打造高水准的产业承载平台。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有机融合。软件方面,一是深化改革,进一步深化市场化进程,建设决策民主、管理科学、服务高效、廉洁威重的政府。二是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要加强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使义务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衔接,更大范围普及职业教育,提高技术工人比重,尤其要重视提高农民工的职业素养和技能。

6. 推进湖南新型城市化的对策建议

6.1 加强领导,推进湖南新型城市化的协调发展。

湖南的新型城市化,要在加强领导、发挥政府的作用方面,在加强规划、科学引导方面,在完善政策、综合配套方面,实现协调发展。

6.2 遵循规律,推进湖南新型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

新型城市化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的城市发展,它追求的是城市人口、经济、环境、资源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遵循着新型城市化的发展规律。

6.3 改革创新,推进湖南新型城市化的科学跨越发展。

科学跨越发展,就是要立足于以“两型”促进“两新”,以“两新”带动“两型”。有所为有所不为是湖南推进新型城市化的必由之路,布局全省新型城市化不能平均使用力量,一个市州也不能四面出击,同时做许多事情,加强区域协作很必要,要优势互补、错位发展。

7. 促进湖南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协调发展的对策

7.1 坚持产业集群建设与发展道路。

新型工业化已从传统工业化进程中企业对企业的竞争发展到产业集群与产业集群之间的竞争特征。城市要以产业发展为依托,促进社会分工的专业化,分化出新兴产业,以经济繁荣来实现其规模的扩张,促进其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逐渐合理提升为高一层次的城市。根据湖南省的优势产业专业门类,集中优势企业确定相关专业领域的产业集群,做强做大,成为城市的名片,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力量,带动新型城市化建设,又反助力新型工业化的加快成长,提升市场竞争力。

7.2 坚持城乡一体化建设与发展道路。

根据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居民宜居和普遍就业的要求,城市规模不应盲目追求向特大型城市发展,而应采取城乡一体化模式,形成城乡统筹兼顾功能的区域性城市化发展。

7.3 坚持第一、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并举建设与发展道路。

新型城市化要提高现代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既包括高技术、新知识的信息咨询业等生产性服务业,也包括劳动力密集的生活性服务行业。要重点发展商业连锁、物流配送、社区服务业、信息服务业、运输服务业、旅游业、文化体育产业、农业服务业等等。强化第三产业的发展是新型工业化再发展的需要,更是城市居民创造就业普及和安居乐业的需要,这将使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出现实实在在的联动发展局面。

参考文献

[1]罗波阳, 罗黎平.促进湖南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J].研究参考, 2008, (55)

[2]周少华.湖南新型工业化面临的几个主要问题[J].湖湘论坛, 2008, (4)

新型工业化 篇5

------------------

http://.cn 四川在线(2011-7-27 14:39:32)来源:四川日报

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刘捷

工业化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必然的历史进程,省委、省政府立足四川实际,遵循发展规律,作出了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决策,对于我省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我省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期,是我省经济社会加快发展非常重要的时期,我们要抓住发展机遇,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力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努力实现四川发展新跨越。我委将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抓好生产力布局优化调整,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按照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要求,着力推动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增强我省产业整体竞争力。加大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的推进力度,切实抓好一汽大众轿车基地、四川石化下游产业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成都汽车、德阳重大装备等重大产业基地。推进优势资源深度开发利用,实施“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建设西部物流中心、商贸中心和金融中心,支持物流园区、总部基地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

二、大力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我省城镇体系尚不完善,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特别是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较少。我们要把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发展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大力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增强区域中心城市对要素集聚、产业发展和就业吸纳能力,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十二五”期间,我省城镇化率将提高7.7个百分点,有近700万农业人口转为城镇居民,将新增上万亿元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资需求。要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城市防灾减灾和应急处置能力,切实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设。

三、着力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两化”互动发展。产业发展要充分依靠科技进步,增强核心竞争力,延伸产品价值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创新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抓好节能减排工作。城市建设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城镇内涵的提升,促进土地、能源等集约节约,优化城市内部功能,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加快编制实施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科学确定主体功能定位。

甘肃新型工业化道路问题浅析 篇6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可持续发展;工业强省

党中央明确提出,我国在新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基本实现工业化,并郑重地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甘肃要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也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

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路子。全面理解“新型工业化道路”,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科技进步为动力,由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道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各国实现工业化的道路有所不同。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达数十年,而信息化只差10年左右。这样,我国就完全可以在工业化的过程中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从而发挥后发优势,抢得时间,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二)以降低资源消耗,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的工业化道路。提高经济效益是经济工作的核心目标,追求工业化,不仅要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更要提高经济效益。我们不能再走只讲产值和产量,不重视质量和效益,以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的工业化老路子,必须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三)环境污染少,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道路。实现工业化,不能以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不能危害子孙后代和整个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也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必须始终注意节约资源,与环境友好,给后人留出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四)工业化和城镇化互相促进的工业化道路。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进程必然出现的经济社会现象。没有城镇化,不可能有工业化,实施工业化,必然带动城镇化。我国在上个世纪所搞的工业化,是通过抑制城镇化,阻止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工业化,这也是我国工业化进度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工业化道路。我国已走过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基本上是在单一的公有制格局下,排斥非公有制经济参与的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各种所有制经济的优势与作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广泛积聚财力和物力的工业化新路子。

(六)以市场机制为基础配置资源,并由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运作的,工业化进程中的资源配置,既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以市场法则为基本手段,又借鉴现代市场经济的普遍做法,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来弥补市场失灵和市场缺位可能造成的损失。

(七)依托WTO国际平台,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开放型工业化道路。我国传统的工业化道路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自力更生的封闭型工业化道路。中国正式成为WTO成员国以后,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战略性举措,必将大大促进我国的新型工业化事业。

二、甘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原因探析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确定,是建立在对传统工业化反思基础之上的。尽管传统工业曾对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功不可没,但毕竟存在经营粗放、市场要素流动受限、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忽视环境建设等问题,继续走下去是很难完成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这一目标的。甘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原因有:

(一)甘肃工业化所处历史阶段的内在要求

工业化进程通常用工业增加值占工农业增加值的比重、非农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人均GDP水平以及相对应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贸易结构、消费结构、城市化水平等相关指标来反映,从总体上看,甘肃正处于工业化初级向中期过渡阶段,但工业化进程发展很不平衡,呈现出明显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

(二)甘肃工业结构特点的内在要求

甘肃工业以重工业为主的重型工业结构、以大中城市为中心的分布结构、以国有工业为主的所有制结构、以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为主的产品结构、以大型企业为骨干的企业规模结构、追求高速度和粗放式的发展方式、依靠工农产品剪刀差积累资金的工农与城乡关系,都需要甘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三)加快甘肃工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甘肃工业总量在全国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工业发展与全国差距明显拉大,投入不足,技术改造缓慢,支柱产业逐步弱化,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工业结构内部矛盾突出,非公有制工业发展不充分,这些弊端要求甘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三、甘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工业强省战略的思路对策

甘肃经济发展不快,与甘肃工业发展相对滞后有关。甘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工业强省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现甘肃工业的跨越式发展

1.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是甘肃工业发展的坚实基础。甘肃境内蕴藏着较为丰富的矿产资源,据统计,全省目前共发现各种矿产地1975处,已探明储量的矿种84种。丰富的矿产资源是甘肃工业发展的潜在优势,它将为甘肃工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2.支柱产业初具规模是甘肃工业发展的有力保证。甘肃能源工业基础较好,依托能源优势,快速发展有色金属、钢铁、石化、建材等支柱产业具有较强的发展后劲;机械、电子等装备工业也有一定地位;轻纺、食品等具有地区特色的加工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3.较强的科技优势将为甘肃工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甘肃科研机构较多,科研机构中拥有的科技人员在全国排第14位,甘肃每万人拥有科技人员数高于全国平均数,在一些高新技术领域如生物制药、核工业、军工科技等方面具有较强优势。

4.较好的区位优势将为甘肃工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甘肃是西部开发的前沿地带和战略基地,是西北地区的区域中心和交通、通讯、信息枢纽。随着新亚欧大陆桥步入正常运营,这里将成为欧洲与远东、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中国东西部之间重要的贸易通道。

(二)优化甘肃工业结构,提高工业经济效益

甘肃工业结构调整的思路是:

1.国有资产通过改制改组,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逐步收缩,从小企业退出,从低效劣势企业中退出。对于产品没有市场、经营效益差、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企业,在妥善安排好企业职工的基础上,对其依法实施关闭或破产。

2.国有资产进入的领域。一是进入通信、微电子、计算机、生物医药等战略性产业,占领科技制高点。二是进入能源、水电等基础性产业。三是进入需要发挥社会功能作用的领域,培养若干“小巨人”。

3.进一步采取措施,放手发展个体、私营和城乡集体工业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构建非公有制工业发展新格局。一手抓国有企业改组提高,一手抓非国有企业发展壮大;进一步制订并实施一视同仁的多种经济成分发展政策,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4.依托企业的市场化运作,推行品牌战略,继续实施“陇货精品”战略,搞好产品结构调整。甘肃工业要把产品结构调整作为地方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和龙头,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带动和影响其他结构的调整。

(三)依靠信息化带动,实现产业技术升级

信息化主要表现为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和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两个方面。工业化是信息化的基础,信息化能够在更高层次上带动工业化。

1.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措施。要在生产管理过程大量采用信息技术,以降低企业的消耗,提高产品的质量,加快新产品开发速度。企业要逐步完善生产、经营、管理等内部局域网和远程通讯网,并同有关行业数据库相联,在及时监控企业生产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及市场动向的基础上,使企业的经营决策科学化,并且通过推进电子商务等手段,扩大营销网络体系。

2.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战略措施。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包括电子信息技术同传统工业产品的融合、工业化过程的信息化对信息产业的促进两个方面。信息化不但可以提高传统产业的制造管理水平、提升产业竞争力,而且还可以提高传统产业的附加值。产品性能的改善和提高无不以信息技术为基础。随着工业生产中基础自动化装备水平、过程控制自动化水平、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共同提高,对“控制系统”的软件需求将会增加,这就会给信息产业的发展创造需求条件。

3.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新举措。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甘肃要进行传统产业的升级优化,就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甘肃工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因此,通过壮大科技实力,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老工业企业,特别是支柱企业才是加快甘肃工业化进程的捷径。

(四)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相互协调

1.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城市化是由工业化来推进的,工业化的过程同时也就是城市化的过程;城市化也是工业化的载体,对工业化也有反作用,城市化如能适应工业化发展要求,则会推动工业化进程,否则,就会延缓甚至阻碍工业化进程。

2.加强中心城市和中小城市建设。甘肃应以城市化进程为突破口,一方面集中有限资源,集中投入到中心城市和较为发达的地区,培育若干个经济中心城市;另一方面加快中小城市建设,让人口尽可能向城镇周围集中,这样不仅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城乡人均收入,解决就业问题,而且也有利于结构调整和促进经济发展。

3.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甘肃基本上属于农业省,没有农业的工业化,也就没有全省的工业化。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一方面要培植城市工业的大中型企业,另一方面也要重视推进广大农村的工业化,大力发展县域工业,用众多的工业化县镇和中小企业群推进工业化进程。

(五)坚持可持续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实现工业化要特别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强调协调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人口之间的关系。甘肃现有的工业企业大多数是依靠当地自然资源发展起来的,由于历史的局限,发展初期对可持续发展问题重视不够,开发深度不够,对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有的工矿城市和企业已经面临资源枯竭的困境,必须对资源型产业,在科学合理规划开发的基础上,改善产品结构,延长产业链条,发展深、精加工产品,追求低消耗、高附加值、高效益。要重视环境保护,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眼前的经济利益,要确保资源开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相互协调和永续利用,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郭培章主编:《中国工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2]吕政著:《论中国工业增长与结构调整》,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

[3]张绪胜主编:《西部大开发展甘肃工业怎么办》,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

新型工业化征稿内容 篇7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

工信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主办

国际标准刊号:ISSN2 0 9 5-6649

包括但不限于:

1•信息通信与电力电子工业研究 (电机工程、测控自动化、电子及通信技术、电力工业、管控一体化等>

2■装备制造业研究 (机械v汽车工业、民用船舶工业)

3•新能源、新材料及其工业研究

回顾历史沉淀, 我们传承精华;

前瞻时代潮流, 我们锐意进取。

如果你是作者与读者:杂志将秉承以读者需求为导向, 建立作者与读者来信、答疑解惑v不同见解争鸣等渠道, 期待您的投稿与对文章进行评论, 我们将对优秀的评论给予激励。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是我们的期许。

如果你是专家:《新型工业化》杂志社正在优化编委会、审稿团队结构, 期待优秀的两化融合、智能工业科研工作者加入本刊审稿专家、青年审稿人才队伍以及编委会, 共同推动中国新型工业化伟大事业的发展3滴水之恩, 当涌泉相报!目前, 杂志汇聚了一定的智能工业方面的专家, 对论文进行评审与指导。

如果你是企业家:《新型工业化》杂志将是您品牌价值真诚的实现者与开拓者, 期待成为您的战略合作伙伴。《新型工业化》杂志社编辑部

咨询热线:〇10-53632707;53632708

新型工业化征稿内容 篇8

包括但不限于:

1 . 信息通信与电力电子工业研究(电机工程、测控自动化、电子及通信技术、电力工业、管控一体化等)

2 . 装备制造业研究(机械、汽车工业、民用船舶工业)

3 . 新能源、新材料及其工业研究

回顾历史沉淀,我们传承精华;

前瞻时代潮流,我们锐意进取。

如果你是作者与读者:杂志将秉承以读者需求为导向,建立作者与读者来信.答疑解惑、不同 见解争鸣等渠道,期待您的投稿与对文章进行评论,我们将对优秀的评论给予激励。百家争鸣、百 花齐放是我们的期许。

如果你是专家:《新型工业化》杂志社正在优化编委会、审稿团队结构,期待优秀的两化融合、 智能工业科研工作者加入本刊审稿专家、青年审稿人才队伍以及编委会,共同推动中国新型工业化 伟大事业的发展。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目前,杂志汇聚了一定的智能工业方面的专家,对论文 进行评审与指导。

如果你是企业家:《新型工业化》杂志将是您品牌价值真诚的实现者与开拓者,期待成为您的 战略合作伙伴。

咨询热线:〇1〇-536327〇7 ; 536327〇8

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浅析 篇9

一、新型建筑工业化内涵

1.新型建筑工业化是以构件预制化生产、装配式施工为生产方式, 以建筑设计标准化、构件部品生产工厂化、结构装修一体化、现场施工装配化为特征, 能够整合设计、生产、施工等整个产业链, 实现建筑产品节能、环保、全生命周期价值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建筑生产方式。是建筑产业转型发展的必然路径。

2.新型建筑工业化是摆脱传统发展模式路径依赖的工业化。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其他门类工业都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现代化水平越来越高。比较而言, 建筑业发展缓慢, 分散的、低水平的、低效率的传统粗放手工业生产方式仍占据主导地位。要改变我国建筑业现状, 促进我国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方式的转变, 必须要摆脱传统模式路径的依赖和束缚, 努力寻求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路径。

3.新型建筑工业化是工程建设实现社会化大生产的工业化。社会化大生产的突出特点就是专业化、协作化和集约化。因为建筑工业化的最终产品是房屋建筑, 必须由不同专业的生产企业协同完成, 房屋及其产品的建造、生产必须兼具专业化和标准化, 具有一定的精细程度和规模化要求。

4.新型建筑工业化是实现绿色建造的工业化。绿色建造是指在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中,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为人们建造健康、适用的房屋。建筑业是实现绿色建造的主体, 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全社会5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都要通过建筑业才能形成新的生产能力或使用价值, 中国建筑能耗约占国家全部终端能耗的27.5%, 是国家最大的能耗行业。新型建筑工业化是城乡建设实现节能减排和资源节约的有效途径、是实现绿色建造的保证、是解决建筑行业发展模式粗放问题的必然选择。

二、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的意义

1.和传统的建造方式相比, 新型建筑工业化对建筑的建造方式的变化是根本性的也是革命性的, 传统的建造方式主要是靠建筑工人在现场采取现浇的方式建造, 用工较多、工期较长、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大、对环境的影响也较大, 包括噪声的污染、建筑垃圾的产生、施工扬尘等。此外, 由于质量靠人工现场控制, 而工人素质参差不齐, 质量安全也难以控制。

2.新型建筑工业化将带来四方面的变化, 一是建造方式的根本变化, 也就是“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 运用现代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来代替和改造传统的手工劳动及湿作业的生产方式, 有利于提高工程建设效率和劳动生产率, 提高施工机械装备水平和施工水平, 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二是建筑质量水平的大幅度提升, 采用新型建筑工业化方式, 将绝大部分构件、部品、节点在工厂工业化预制, 现场采用流程化、工法化的连接、安装技术, 可以不受建造季节气候影响, 大幅提高产品质量和整体质量。三是人居环境将得到明显改善。由于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建造方式大部分工作是在工厂完成的, 施工现场将以机械安装为主, 因此现场施工环境将会大大改善, 噪音、垃圾、扬尘等污染会大大降低。四是生产效率将得到提升。随着机械装备率的提高, 施工周期将会大大缩短。以建筑施工为例, 目前的劳动生产率为32万元/人, 在装配化率达到50%的时候, 劳动生产率将会提高一倍, 达到65万元/人左右。

三、实现新型建筑工业化的途径

1.政策扶持。从国外的经验看, 政府支持和完善的制度是实现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重要保障。政府需为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制定和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和行业规范, 使政策法规和行业管理与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发展相协调。目前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都是针对传统建筑生产方式的, 这给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带来一定的阻碍。《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 》明确提出了“强力推进建筑工业化, 提高住宅工业化比例”的要求。这为实现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政策保障。

2.管理创新。由于我国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相应的管理经验较少, 管理措施主要是借鉴国外经验, 具有我国或者地方特色的新型建筑工业化管理方法仍不成熟, 管理水平很难支撑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健康发展。

3.技术创新。通用化、标准化和体系化是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在技术体系建设上, 需强化顶层设计, 从源头开始, 加强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的研究, 开发、推广新材料、新技术。积极推进和实施建筑节能、智能化、太阳能利用、住宅全装修等。目前保障性住房建设及棚户区改造工程规模巨大, 标准化程度高, 为新型建筑工业化提供了难得的市场机遇和发展空间。同时, 还需要注重培育住宅市场需求, 提高消费者对新型建筑工业化方式生产的住宅产品的认同, 扩大消费需求, 增加开发企业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动力。

新型建筑工业化是一个建筑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的概念, 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内涵丰富、涉及面广, 需要有关部门、企业、消费者共同关注和强力推进。要通过开展社会宣传和行业培训, 大力宣传新型建筑工业化的重要意义, 通过新型建筑工业化博览会等形式, 让公众全面了解新型建筑工业化在社会中的认知度、认同度, 并加强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企业的培训和宣贯活动, 使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成为社会和企业的自觉行动。

德坤集团顺势而上, 通过三年多的探索和努力, 形成了符合新疆本土的钢结构镶嵌水泥基复合保温板建筑体系 (DSC建筑体系) , 该体系关键技术已居于全国领先地位, 并已取得了四项实用新型专利。目前DSC建筑体系已在全疆35个项目运用,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中国建设报

[2]启明《住宅产业》杂志2014年第12期

浅议新型建筑工业化 篇10

一、新型建筑工业化内涵

1.新型建筑工业化是以构件预制化生产、装配式施工为生产方式, 以建筑设计标准化、构件部品生产工厂化、结构装修一体化、现场施工装配化为特征, 能够整合设计、生产、施工等整个产业链, 实现建筑产品节能、环保、全生命周期价值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建筑生产方式。是建筑产业转型发展的必然路径。

2.新型建筑工业化是摆脱传统发展模式路径依赖的工业化。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其他门类工业都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现代化水平越来越高。比较而言, 建筑业发展缓慢, 分散的、低水平的、低效率的传统粗放手工业生产方式仍占据主导地位。要改变我国建筑业现状, 促进我国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方式的转变, 必须要摆脱传统模式路径的依赖和束缚, 努力寻求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路径。

3.新型建筑工业化是工程建设实现社会化大生产的工业化。社会化大生产的突出特点就是专业化、协作化和集约化。因为建筑工业化的最终产品是房屋建筑, 必须由不同专业的生产企业协同完成, 房屋及其产品的建造、生产必须兼具专业化和标准化, 具有一定的精细程度和规模化要求。

二、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的意义

1.和传统的建造方式相比, 新型建筑工业化对建筑的建造方式的变化是根本性的也是革命性的, 传统的建造方式主要是靠建筑工人在现场采取现浇的方式建造, 用工较多、工期较长、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大、对环境的影响也较大, 包括噪声的污染、建筑垃圾的产生、施工扬尘等。此外, 由于质量靠人工现场控制, 而工人素质参差不齐, 质量安全也难以控制。

2.新型建筑工业化将带来四方面的变化, 一是建造方式的根本变化, 也就是“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 运用现代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来代替和改造传统的手工劳动及湿作业的生产方式, 有利于提高工程建设效率和劳动生产率, 提高施工机械装备水平和施工水平, 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二是建筑质量水平的大幅度提升, 采用新型建筑工业化方式, 将绝大部分构件、部品、节点在工厂工业化预制, 现场采用流程化、工法化的连接、安装技术, 可以不受建造季节气候影响, 大幅提高产品质量和整体质量。三是人居环境将得到明显改善。由于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建造方式大部分工作是在工厂完成的, 施工现场将以机械安装为主, 因此现场施工环境将会大大改善, 噪音、垃圾、扬尘等污染会大大降低。四是生产效率将得到提升。随着机械装备率的提高, 施工周期将会大大缩短。以建筑施工为例, 目前的劳动生产率为32万元/人, 在装配化率达到50%的时候, 劳动生产率将会提高一倍, 达到65万元/人左右。

三、实现新型建筑工业化的途径

1.政策扶持

从国外的经验看, 政府支持和完善的制度是实现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重要保障。政府需为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制定和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和行业规范, 使政策法规和行业管理与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发展相协调。目前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都是针对传统建筑生产方式的, 这给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带来一定的阻碍。《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 》明确提出了“强力推进建筑工业化, 提高住宅工业化比例”的要求。这为实现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政策保障。

2.管理创新

由于我国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相应的管理经验较少, 管理措施主要是借鉴国外经验, 具有我国或者地方特色的新型建筑工业化管理方法仍不成熟, 管理水平很难支撑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健康发展。

3.技术创新

通用化、标准化和体系化是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在技术体系建设上, 需强化顶层设计, 从源头开始, 加强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的研究, 开发、推广新材料、新技术。积极推进和实施建筑节能、智能化、太阳能利用、住宅全装修等。目前保障性住房建设及棚户区改造工程规模巨大, 标准化程度高, 为新型建筑工业化提供了难得的市场机遇和发展空间。同时, 还需要注重培育住宅市场需求, 提高消费者对新型建筑工业化方式生产的住宅产品的认同, 扩大消费需求, 增加开发企业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动力。

上一篇:酒店管理国际化下一篇:群众文化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