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角度下

2024-07-31

个体角度下(精选八篇)

个体角度下 篇1

一、公民生态安全意识淡薄,引发生态恶性循环

长期以来,经济利益至上和经济效益第一的发展观念在国民心中根植下来,追求经济增长的短期利益,不了解、不重视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和关联特性,意识不到生态安全的重要性等,导致非生态行为在国内的诸多行业、领域中频繁发生。土壤污染、空气质量超标、水体严重失衡等已经严重危及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众所周知,人类生存的地球圈是一个循环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各个部分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一旦生态系统的某一部分失去安全,处于风险状态,它将带来一系列的风险威胁反应。森林的破坏不仅仅造成鸟类的消失,也使土地和森林财产的价值下降;水域的污染不仅仅造成鱼类的死亡和水质的恶化,也使渔业的价值受损;土壤的污染不仅仅带来农业无法有效持续发展,也使土地的资源价值下降……被污染和破坏的土壤、森林、河流等不仅使本身系统的生态安全面临风险,由于土壤、河流、森林等彼此之间的不可分割和相互关联,土壤的污染会因为雨水的冲刷致使污染进入河流,污染的土壤破坏森林的正常生长;污染的河流会破坏周围的土壤环境,破坏森林的生长环境;森林的破坏导致土壤的外部环境恶化,破坏河流的孕育环境,致使河流干枯,土壤沙化。人们不重视生态安全的关联性,不关注生态安全的互构性,缺乏对森林、河流、土壤的生态安全意识的认知,结果将引发整个生态系统的恶性循环,整个生态系统的失衡。

二、公民生态责任意识淡漠,引发生态风险社会

公民生态责任意识意味着人对自然的道德意识,意味着人对自然进行索取与补偿的关怀,意味着对自我和对他人以及自然的高度负责。但现实生产、生活中,人们的生态责任意识还是淡漠的。从污染的海洋、河流中打捞的鱼不仅威胁吃它的人,而且也威胁所有依赖打渔为生的人;从被污染的土地上收获粮食不仅威胁吃它的人,而且也威胁所有以农业为生的人。打捞被污染的鱼给人吃它仅是为了自己获利而不考虑吃了污染鱼的人的生命和健康,污染河流的人只为自己获利而不考虑被污染的水给打捞鱼的人带来的损失,而污染河流的人有可能去吃被自己污染了的鱼,吃了被污染鱼的人可能去污染河流。在这个污染链条中,每个人都是立足在本我利益的立场上,仅考虑自己的所需和获利而不念及他人、不关心环境,结果造成环境越来越糟糕,人的生存质量越来越差,“毒物和污染与工业世界的自然基础和基本生活过程纠缠在一起。”[1]生态责任意识淡漠导致生态风险的存在,社会中到处充满着生态破坏的各种不同现象与后果,公民处在自己编织的生态风险社会网络中。

三、公民生态保护意识较差,导致生态环境破坏

尽管我国政府大力提倡保护环境,并采取一些措施治理环境,但是公民生态保护意识的不足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还是很严重的。根据国家委员会对我国100个省级以上的自然保护区的问卷调查表明,开展生态旅游的自然保护区中,44%的自然保护区存在垃圾公害,这与旅游者生态意识不高有直接关系;59%的自然保护区用汽车接送游客,这是产生噪音和空气污染的重要原因[2];现实社会中,一些公民只知道从自然界索取不懂得补偿;只会任意破坏环境而不保护环境;只关心自己的方便好处而不考虑对他人和自然带来的损害。垃圾随便扔随便倒、污染物和污水任意排放、噪音随时播放、花草随意采摘践踏、树木山石乱砍乱伐……公民对生态保护意识的浅薄引发生态的直接环境破坏甚至是二次破坏已经严重威胁到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生态保护意识的不足所造成生态污染、环境破坏是长期的、动态的。在人们的日常行为中类似“公地悲剧”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和行为方式等对生态环境进行着日积月累的腐蚀。谁都不否认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可是谁都不把保护环境当作与自己直接相关的事,结果就是生态环境的状况越来越糟。

四、公民生态消费意识不足,引发生态剥夺和资源浪费

消费是人类整个生存和发展过程的重要一环。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消费,消费又促进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公民消费的是否科学合理将直接影响社会发展和文明程度。公民生态意识的消费是将生态理念融入到日常消费活动中,它既符合现代社会生态经济发展的要求,又能满足公民的消费需求。但是,公民生态消费观念和消费意识的缺乏与不足将导致对自然资源的严重浪费,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甚至生态的掠夺。一次性消费、过度包装、对森林的过度砍伐、对鱼的过度捕捞、对动物的过度猎杀,对河流的过度饮用,对山体的过度开发……这一系列违反生态限域的消费行为就是缺乏生态消费观念的行为,严重浪费了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最终导致生产的不可持续。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普通民众的消费观念开始由节俭型转向享受型,奢侈和高档消费品要消耗更多的资源来生产,甚至会伤害到自然界生物物种的生存,危及自然生态平衡。“人们日益增加的物质消费还将大规模增加废弃物的数量,从而使生态与环境问题更加突出。”[3]因此,现代社会公民生态消费意识的缺乏与不足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到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

五、公民生态价值观念淡薄,制约生态文明行为的养成

公民生态价值观,就是公民具有的珍惜和爱护自然、修复和保护生态环境、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基本理念。该理念是将现代的文化价值观与生态思维方式融合在一起,即体现了传统价值观的现代发展,又反映了当代生态主题。公民生态价值观将公民这一生命体与自然界的关系连接在一起,不仅关注公民本身的生存发展需要,还关爱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系统,将人类的生存质量提高到与自然系统高度统一的层面。珍惜、爱护、修复、保护、重建等作为生态价值观的基本价值理念,关系到公民生态文明行为的养成。人类作为高智商的动物,已经意识到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根基,离开这些,人类将难以生存。当代社会,公民淡薄的生态价值观给自然界带来了让人心痛的破坏与伤害。令人汗颜的是全国乃至世界的生态不文明行为比比皆是。游客在天山私自采摘雪莲,居民露天烧烤,农民焚烧秸秆,企业不经处理就排放污染液体和气体,牲畜养殖户和企业将养殖基地建立在居民居住区等生态不文明行为。公民的这些不文明的生态行为,根源在于其缺乏生态价值观的指导,这将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

六、公民生态参与意识不足,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

在现代社会中,每个公民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角色的普遍性决定了任何一个公民都是当今社会生活中爱护自然、尊重自然的义务主体。生态参与主体由于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以及居住环境等不同而分为若干层次,社会分层和价值观念的冲突导致参与者对生态的目标和意义等的认知程度不同,在生态参与过程中就会出现不同的表现。生态参与是一项自主性很强的活动,它对行为者的综合素质尤其是生态素质要求较高。我国公民无意识参与和被动参与较多,自觉参与和主动参与较少。即使参与的公民也有相当数量不是出自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而是单纯受到宣传鼓动、组织号召的影响。不可否认,我国部分公民的生态参与动机已从单纯关心本我利益上升到为他利益,甚至是全社会层面。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公民参与生态活动的出发点是来自本身的健康和安全,属于“自我保护型”层面,还没有上升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为他服务型”层面。整体上看,现阶段我国公民的生态参与意识总体上还处于自发状态,参与意识薄弱,动员性参与依然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公民生态参与自主性不足导致的后果是公民生态参与行为理性相对不足,严重制约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进展与成效。

七、公民生态合作意识不足,影响生态治理效果

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所带来的生态问题与危害是难以估量的。生态问题具有关联性、持续性、渗透性、全面性、长期性和不可逆转性等特性。一旦一个地区或领域发生生态污染或环境破坏,其他地区或领域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危害,没有人能躲避生态问题的威胁,因此,对该区域或领域的生态治理需要不同主体在不同层面进行协调与合作。“生态治理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动态过程,它要求人类的经济活动必须限定在生态可承载的能力范围之内;生态治理是人与社会之间良性互动的过程,它主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共同的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4]生态治理贵在协调与合作。生态治理的主体素质与能力,以及生态治理主体之间协调与合作的意识和能力直接影响着生态治理的效果。

摘要:现阶段,公民生态安全意识、生态责任意识、生态保护意识、生态消费意识、生态价值观、生态参与意识和生态合作意识的缺乏与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社会的构建,需要国家和社会高度重视。

关键词:我国公民,个体角度下,生态素质培育

参考文献

[1]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45.

[2]佟敏,王红姝,黄颖利.生态旅游与生态保护教育[J].绿色中国,2005,(2):61-63.

[3]中科院生态与环境领域战略研究组.中国至2050年生态与环境科技发展路线图[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51.

个体角度下 篇2

--《乡下人的悲歌》读后感

原创: wuming

对于贫困的根源,研究者们往往从上层角度出发考虑,我们听到的往往是“他们的离婚率在增加,结婚率在降低,幸福感在下降,原因在于社会给他们的经济机会下降了,只要他们能得到更好的工作,他们生活其他方面就能够相应好转。”

他听起来很有道理,没有工作经济压力会很大,会导致贫困,但那些极端贫困的年轻群体,类似最近网上流传的“三和大神”(深圳三和人力市场,找工作的年轻人没有固定工作,靠着日结工资过一天算一天的人),他们的贫困原因往往并不在此,这类年轻的贫困群体客观上有体力去做一份长期的工作,然而由于缺乏毅力,他们往往无力承担长期的工作。

《乡下人的悲歌》是一个从贫困家庭出生最终考上耶鲁大学逆袭跻身于中产阶层的作者的自述,下面是他举的一个典型的贫困原因的例子:

我在一家中等规模的地砖分销公司打工,主要工作是搬砖,为运走做准备,这份工作虽不轻松,但一小时能赚13美元,所以我就接受了这份工作,并尽量多轮班加班。虽然公司能够提供稳定的工作,但管理者发现我所在仓库的这一职位很难找到长期员工,比如有一名员工叫鲍勃,他在我之前几个月刚刚到这个仓库工作。他当时19岁,有一个怀孕的女友。经理非常体贴地给了他女友一份接听电话的行政工作。他和他女友的工作表现都非常糟糕。他女友差不多每隔两天就要逃一天班,而且从不预先通知,而他则是长期迟到。不仅如此,他每天还要上3-4次厕所,一去就是半小时以上。最终,鲍勃被解雇了,他对经理怒斥道:“你怎么能这样对我?你不知道我有一个怀孕的女友吗?”而且像他这样的人还不止一个。

中国的三和大神也类似,他们从知识智力上既做不了白领的工作,从也没法适应蓝领的工作,因此他们的工作从流水线的长期工作—月结工作—日结工作一步一步滑落着自己的社会阶层。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到,一个年轻人有着各种需要工作的理由,如要供养自己的妻子以及未出世的孩子,但他却丢掉了一份不错的长期工作,更为令人不安的是,他把这一切原因归因于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他们不从自身找原因,而选择抱怨外界。他们的身上缺乏主观能动性。

这些人没有工作,而且以此为荣,他们嘲笑勤奋的人。他们对现状感到害臊,他们在向别人吐露自己的生活时犹豫不决,仅仅是因为他们不想受到别人的批判。一些社会学家认为,这些人很早就学会用逃避的方式来处理残酷的真相,或者是假装现实比真相要好。这种处理方式虽然能够带来心理上的复原力,但同时也加大了他们正视自己现状的难度,以及改变现状的意愿和努力。他们会告诉自己,有钱人是坏人,政客都是贪官骗子,他们遇事喜欢逃避,容易暴怒,唯独不能平淡地解决问题。他们认为,成功要么靠运气,要么靠天赋,辛勤的努力是远远比不上天赋和运气的。他们意识不到自己的懒惰,尽管自己每周工作的时间还不如别人工作一天的时间。

当然,仅仅分析现状是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形成这种性格特点的原因。这些在心理学家的研究中早有成果,叫做“童年不幸经历”.主要有:

被父母责骂、侮辱或者羞辱

被推搡、抓,或扔掉东西

感到家人之间不支持彼此

父母分局或 离异

和酗酒或吸毒的人生活在一起

和抑郁或企图自杀的人生活在一起

目睹所爱之人被虐待

对于成年人或者接近成年时,外部环境的影响并没有太大,因为这时大脑主要通过理性思考接受信息,而在儿童时代,我们通过感性来接受信息,这时对外界的感觉很容易影响到小孩。

比如我想起我成年后某次发现起火了,我可以很理性的跑过去泼水,不觉得有什么惊吓或心跳的,要是发生在童年时期,我估计要做很久噩梦吧。

我养了一只狗,狗的智商就像小孩,也是靠感性来接收信息的。某次它感冒打针过敏,皮肤痒的在家里狂暴得不行,但只要我们抱住它,它就立马能够神奇地稳定下来,仿佛皮肤不痒了。()后来突然它又动不了了,好久都站不起来了,我们以为它不行了,结果碰巧给它玩它最喜欢的玩具—卫生纸,它咬着咬着一开心就活蹦乱跳了。所以成年人千万不要用自己的观念来对待儿童,你觉得很小的一件事情,对于他们的影响是一辈子的。

上面列的这些是一些严重的童年心理创伤,童年的压力在某种刺激下,肾上腺素等其他激素充斥全身,这类激素引起的经典反应叫战斗或者逃跑反应。他们日后形成的上述的性格,绝大部分的原因也在于此。这些创伤除了对心理有影响外,还对生理产生影响,本书的作者在父母(严格说是第X任继父和母亲)吵架的那段时期,首先是注意力下降,逃课时间增加,进而成绩下降,然后体重快速增加。“三和大神”大部分源自留守儿童家庭,也证明了这一理论的正确性。

然而不幸的童年是否就没法被弥补呢?当然,首先我们承认我们可能无法解决这些难题,这些问题总会存在,但是也许我们可以从点滴做起,帮助边缘人群。本书的作者也出生于单亲家庭,母亲找过N个继父,一个个离开,母亲吸毒,甚至要杀死自己,但他最终仍旧跨越了自己的阶层,首先是经济上实现了跨越,然后从精神上也慢慢开始尝试着去改变,他尝试去控制住自己逃避以及暴怒的性格并且获得了一定的成功。

对于作者最具有转折性的事情是参加了美国海军陆战队,并前往伊拉克打仗。在海军陆战队里,他深刻领会到了努力的意义,减肥成功了,以前1英里都跑不了,现在3英里跑下来不到20分钟,以前两只手爬绳子都爬不上,现在一只手就可以完成,他养成了极度自律的生活,这一改变延续到他的人生。后来他读耶鲁大学时,为了赚生活费还同时打着2-3份工。一旦养成了良好的品性,人生路径的改变就有了希望,经济、家庭生活的改善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努力让他实现经济上的跨越,而仅仅有经济上的改变是不够的,中产阶级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状态,这也是有些人说中国的中产阶级很少的主要原因。让他下决定要改变自己观念的是当他在伊拉克战争中服役时,他被派到去给儿童发礼物。当时他将一块小小的橡皮送给一个小孩时,小孩高兴至极,欢乐的活蹦乱跳的,他被这瞬间所感动了,在那一刻,他下定了决心要成为那种当别人送他一块橡皮时都会笑的人。这预示着他将从曾经怀疑、抱怨的角度看待这个世界转向带着感恩来看待这个世界,有了这个方面的转变,在其他方面也会开始转向中产阶级的价值观。

从经济伦理角度看我国个体消费问题 篇3

关键词:经济伦理;个人消费;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137-01

一、相关理论概述

消费是人类的一个永恒的话题,对于这一话题,我们当中很多人都没有清楚地认识到什么是消费,什么是经济伦理, 究竟消费与伦理是什么关系,怎样才算奢侈消费,这些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今天所忽视的。本文就此对有关消费与伦理的基本概念进行简单阐述。

(一)经济伦理视角下消费的概念。消费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伦理现象,消费不仅仅包括吃、喝、玩、乐等满足自己生活需要的行为,它也是使人获得全面的自由发展,提高自己的能力的积极行为。

(二)消费蕴涵的伦理问题。消费首先蕴涵的伦理问题是人(作为消费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问题:最终都是以使用、摄取与扔弃和、排泄自然对象为归依——消费者主权加重了滥用、污染。消费其次蕴涵的伦理问题是人(作为消费者)与他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个人消费不仅从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属于公共事情,而且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也属于公共事务:例如抽烟等等。不仅如此,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其实也是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消费最后蕴涵的伦理问题是人(作为消费者)与自己之间的关系问题即人必须对自己负责,对自己负责必须具有独立自主性。

(三)经济伦理的概念。经济伦理是指人们在经济生活当中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和指导人类社会经济的价值观。一方面,道德通过规范约束人,成为社会秩序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价值观念引导人的行为,从而形成一个自恰的系统,正如现实需要信念或虚幻的理想支撑一样,价值观念起到一个良心前提的作用。

二、我国消费领域的个体消费问题及原因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也逐步提高,但与此同时各种消费问题也凸显出来,本文将就几个典型的个体消费问题进行简单阐明并对此进行原因分析以更好地指导人们科学消费。

(一)我国消费领域的个体消费问题。

第一、奢侈性消费。 其一,概念:超越了实际消费需要的铺张浪费,“超越实际需要”的界定具有三层含义,从消费的根本目标来说,就是远远超越保障消费者自身生命存在和身心健康发展,从消费者个人收入的角度说,就是远远超越了同样收入水平的平均消费支出;从社会经济增长水平来说,就是远远超越经济增长水平的消费水平。 其二,道德判断:奢侈性消费既不符合消费者的经济收入状况,也不符合消费者实际生活的价值背景;既因无效损耗资源而伤害了其他消费者,又在社会中造成了不良的消费风气;既浪费了资源而妨碍经济增长,又伤害他人、败坏社会风气。

第二、吝啬性消费。 其一,概念即远远达不到实际需要的消费。具体地说,从消费的根本目标来说,就是远远达不到保障消费者自身生命存在和身心健康发展,从消费者个人收入的角度说,就是远远达不到同样收入水平的平均消费支出;从社会经济增长水平来说,就是远远达不到经济增长水平的消费水平。 其二,道德判断。首先,面对市场经济,客观上不利于经济增长;其次,面对消费的根本目的,客观上不利于人类美好生活。

第三、盲从性消费。其一,概念:也叫随大流消费,就是盲目地追随时尚的消费(追涨效应)。其二,道德评价:消费就完全偏离了消费的本性,偏离了理性的轨道。

(二)个体消费问题的原因。

第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不只是资本、生产力的全球化,更是文化的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消费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正在盛行,轻松消费,过度消费也成为人们的习惯。

第二、传统与消费伦理观的影响。 古代传统的消费观溯源于以下几大家如老子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孔子的“节用以礼”、“安贫乐道”,孟子的“养心莫善于寡欲”。不难看出我国传统的消费观的核心就是讲求节约节俭,反对奢侈浪费。而近年来,我国在刺激消费问题上之所以事倍功半,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在观念形态上尚未实现从传统的消费观向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消费转变,因此传统的消费观成为制约消费的重要因素。

第三、科技和大众媒体的影响。从趋势上来看,科技发展速度对科技产品的诞生的周期越来越短。首先,一个明显的特征是科技的发展,如铺天盖地的广告不仅循环播放,很多更是作为商业产品直接植入到电视电影和网络平台。其次,科技影响我们许多的日常的生活,如今天手机的功能有阅读的功能、有理财的功能、还有医疗的功能,甚至有一些其他定位等各种功能,所以像这样一些科技产品的功能性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三、个体消费问题的解决对策

以上这些典型的消费问题是基于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原因,因此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分别从消费者个人、政府以及社会媒体三方面入手试图找到一些建设性的解决对策。

(一)培养正确的消费观念。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因此,树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消费观有助于人们合理性消费。第一、培养适度的消费观。既不主张对物质财富追求一味采取节俭,也不赞成对物质财富的挥霍浪费,它所提倡的是对于物质的敢于消费又善于消费的消费观。第二、培养科学的消费观。科学消费观包括节俭消费,也就是在消费前做好规划,不是一味跟着感觉走。此外,科学消费还包括文明健康消费此外,消费者还应客服虚荣心和攀比心等不健康的消费心理。第三、培养生态消费观。生态消费观包括绿色消费和循环消费。

(二)摆正对大众媒体的导航作用。现如今,报刊、杂志、网络、电视的普及,大众媒体对消费者的影响越来越大。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在经济与伦理道德的冲突中,有些报道丧失了真实性,片面的宣传物质至上等不正确的价值观念,广大消费者也受到一定程度的误导,引起消费观的困惑。所以一方面,媒体自身应规范自己,尊重消费者利益,传播最真实的信息;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对大众媒体进行监督,形成以道道网络监管,促进社会良性体制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承宗. 对个体消费行为的伦理思考.《许昌师专学报》. 2002,3.

[2]孙立平.《断裂:20世纪年代依赖的中国社会》[M]北京:社会文献出版社. 2003.

[3]何小青.《消费伦理研究》[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7,74.

个体角度下 篇4

1“90后”医学生思想价值观共同点

1.1 90后医学生的价值观向多元性发展,人生追求趋于务实

“90后”医学生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中成长,人民群众的民主、法律意识不断增强,“90后”医学生有着较强的民主、法制观念以及维权意识。全球化、网络化的背景下,“90后”医学生人生追求更趋于务实,他们高度重视自身利益以及个人价值,功利化更趋明显[1]。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趋于大众化教育。这样的变革使得“90后”医学生的精英意识迅速消失。如今以权利、财富、职业、学历为标尺的社会分层,使“90后”医学生的价值取向趋于务实。但在一定程度上爱国主义精神得到延续[2]。

1.2 90后医学生延续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90后”医学生理想坚定并且政治意识敏锐,思想主流健康、积极向上。90后医学生树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拥有明确的政治方向和坚定的立场。“90后”医学生更具有独立思考我国优缺点的能力,能够认识我国发展情况,学习国外先进意识。

1.3 90后医学生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民主意识强,但集体意识弱、抗挫能力低、趋于享乐主义

“90后”最明显的思想特征为自主意识强,关注自我发展、个性鲜明,理性务实。受市场经济的影响,“90后”在性格特点上更趋向于外向型,善于表达、展现自己。在全球化的影响下,“90后”医学生对国家、集体的关注有所减少,缺少团队合作精神,协作能力较弱。受拜金主义价值观以及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在90后中存在部分学生把市场经济理解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将拜金、追求个人地位、财富作为实现自身价值的标尺,认为提高生活质量就是拥有金钱与乐[3]。但又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贫富差距的拉大促使大学生心理不平衡以及思想困惑,譬如在目前巨大的就业压力面前,部分学生对前途感到迷茫,心理压力大。“90后”医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到长辈过多的关爱,物质需求被极大的提高致使他们抗挫能力明显下降,心理脆弱,遇到问题容易造成心理失衡,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

2 90后医学生的个性特点

2.1 对基础课的认识不够

医学院校比其他类院校比课程繁重很多,大一、大二这一阶段为医学基础学习阶段,医学基础课程相对较多。“90后”医学生刚步入大学生活,对大学生活比较陌生,不知道如何安排时间,将大把时间浪费在睡觉、游戏、小说、恋爱以及勤工俭学上,缺少对基础课程的认识,因此造成对这些课程的不重视,迟到早退、上课不认真听讲、考试作弊、成绩下滑等现象。

2.2 有责任心、使命感强,做事严谨认真

医学院校的学生在入学之初就接受入学教育,知道自己的职业关乎生命,严谨认真是这个职业的必备素质,容不得马虎、懈怠,一不小心就能造成严重后果,所以在认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着重培养严谨认真的职业素养。他们通过专业知识学习以及为期一年的专业实习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做准备。由于医学类有着较强的专业要求,“90后”医学生又比较务实,加之入学以来的医学生誓言,使他们明白只有掌握较强的医学技能、具有优秀的医德,才能拥有光明的职业生涯,因此致使他们有较强的责任心与使命感。

3 新医改背景下从医学伦理学角度加强90后医学生个体化思想政治教育手段

教育工作者应该以“教育为本,德育为先”为目标,勤观察、勤总结,根据“90后”医学生特点,因材施教,从伦理学的角度加强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使医学生树立正确三观,提高医学生职业素质[4]。

3.1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队伍建设顺应时代潮流

针对“90后”医学生的思想特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高校应从管理、教学等方向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在教育方式上改进教学模式。并加强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加强培养学生对共产党和国家的感情。医学专业高校辅导员可以针对“90后”医学生人生目的的多元化现状,在工作中充分运用新时代大学生群体的流行语,把死板的“大道理”转化成易于接受的精悍的“小道理”。

3.2 从信息伦理观着手创新90后医学生的思想教育途径

新时期的教育理念就是要充分利用新兴教育方法和渠道作为载体,针对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90后”医学生的际沟通交流的主要手段是短信、飞信、微信、QQ群、微博等网络平台,网络使传统的教育管理手段突破时空限制,为伦理思想道德教育提供条件。例如通过信息开发,加大师生交流力度,建立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并充满时代气息的网站。充分利用自媒体,传递社会正能量,帮助“90后”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加强社会理想的培养教育,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3.3 坚持以人为本,着重加强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使“90后”医学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必须始终坚持灌输“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90后”医学生生活环境、知识构架等客观原因导致他们在思想认识上存在显著差异,因此要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5]。

3.3.1 各方面协同建设

新的医疗改革背景下医学院校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工程,因此需要建设一个社会机制,需要社会各方力量的参与。首先,家庭教育在“90后”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家庭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的提高则显得尤为重要。

医学院校在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起到主阵地的作用,因此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应做到教书育人、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推进社会主义核心值观教育。同时向家庭及社会辐射延伸。

教育主管部门、卫生部门、大众传媒等社会各个机构,应更大程度的宣传新医改,推进医学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充分调动家庭、高校、社会三方合作,使之形成一个整体,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延伸范围。

3.3.2 推动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值观教育的与时俱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因此新医改背景下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医学类学生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认识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分析并解决新医改进程中出现的状况、问题。医学生只有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作用,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医学生的行动指南,使90后医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新医改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区别于他国模式,在新医改背景下,加强医学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使医学生理解我国国情,只有基于我国国情,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系统,满足广大人民医疗需求,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新医疗改革背景下,加强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宣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以及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切实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医疗法律法规宣传给医学生并进行学习[6]。

3.4 将医学生伦理教育以及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终

大部分90后医学生正处在在校学习的阶段,但总体来看,目前医学院校开设课程相对单一,师资数量不足,教学水平有待提高,对医学人文课程重视不够,医学教育者应该充分将专业课程与德育功能相结合,提高学生职业道德修养,努力培养合格的临床医师。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对“90后”医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指导“90后”医学生做好自己的大学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让每个学生有目标有理想。加强医学生社会实践,有利于医学生深刻认识我国基本医改政策。医学院校应认真组织“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活动是新医疗改革形式下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有效形式。因此医学院校要认真对待、尽心规划、认真执行。指导医学生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医学院校应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科研创新培养良好的学术氛围,深刻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

参考文献

[1]郑永廷.跟进时代发展,加强科学决策,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难题(2009年骨干辅导员高级研修班上的主题报告)[R].2009-11-18.

[2]胡忠玲.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J].当代青年研究,2008(1):17-20.

[3]姜玉洪.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与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9):88-90.

[4]邢涛.伦理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的构建[J].科教文汇,2015(5):7-8.

[5]陈延斌,周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与思考[J].2008(6):59-63.

个体角度下 篇5

关键词:体验成长;实践探索

G625.1

在当今时代背景之下,我国社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其中,差异化管理在社会中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采用,这主要是由于差异化管理带来的积极影响所导致的。在进行差异化管理的过程中,是需要对各个因素进行充分考虑的,对不同的个体之间的差异性进行准确把控,以此来进行更具有针对性的管理。在这样的现状之下,小学班级管理应当采用同样的差异化管理模式,来对小学班级进行更好的管理,以此来提高管理的效率。

一、严成规矩,注意差异

对于管理班级来说,需要制定一系列严格的规章制度,以此来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约束,同时也能够对班级进行规章制度之下的管理。同时,在制定班级规章制度的过程中同样需要考虑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存在,在制定班规之时,对不同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要求,这样一来,根据不同的学生来根据相应的班规进行相应的管理,除此之外,班级规章制度的制定应当具有一定的可实行性与可操控性。

举个例子来说,教师在对班级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经常会受到手机问题的困扰。在当今时代之下,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互联网的普及与应用,导致很多学生沉迷于手机网络,在这一点上,手机的存在极大的使得学生的注意力从学习之上转移到手机之中,从而导致学生学习成绩的不理想。在对手机进行班级管理之时,并不能够一味的禁止学生携带手机,这样根本是无法实现的。

在对手机进行管理之时,并不能够完全按照班级的规章制度来进行管理,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其管理也不尽相同。对于家庭距离学校较远的学生来说,允许其携带手机上学,但是其需要交给教师,在这种层面上来说,能够确保学生与家长之间的联系,保障了学生出行的安全性,这样一来,针对学生差异性进行管理能够顺利实施。

除了对于不同的学生来对手机携带规定进行不同的管理,在班级事物之中,同样可以对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来进行不同的管理。同时,这种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而导致的管理不同的规则在制定班级规章制度之时应当与学生协商一致,在尽可能的程度上获得学生的认可,这样一来,有了学生的支持,根据学生差异性来进行班级管理,才能够顺利开展,以此来加强班级管理的秩序。

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营造民主,和谐,积极进取的班集体

对于班级管理来说,不仅仅是需要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进行一定的约束与管理,同样还是需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班级氛围,以便于让学生在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之中更加顺利的开展学习,同样,让学生在小学之中严格遵守一定的规章制度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展开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来说,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说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教师来说,不仅仅需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教学,还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同时还需要对每一位学生进行一定的掌握,了解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性,根据学生的特性来制定相应的班级规章。除此之外,要想班级之中的学生能够更好的严格遵守教师制定出的班级规章制度,教师需要起到一定的模范示例作用,让学生自觉在教师的影响之下,遵守班级内部乃至学校的规章制度。

三、以退为进,事半功倍

学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不仅仅表现在学生不同的性格特征之中,同样还表现在学生的情感思想与素质能力等各项方面。对于不同的学生,其心理素质能力不同,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往往也会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举个例子来说,有些学生由于性格较为内向,对于教师的表扬变现出较为不适应,因此,在对这一类学生之时,教师可以采取面对面进行褒奖的方式来取代在班级之中表扬。

对于教师而言,往往会遇到不同类型性格的学生,这个时候,在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够采用一成不变的教育方式,而是应当适时改变自身的教育方法,以此来取得更好的教育成果。举个例子来说,对于班级之中较为不遵守班级秩序以及不听从教师劝告的学生,可以适当采取退却的方式,对于这一类学生,及时采取更多的教育,学生也并不一定能够听从,因此,在这个时候,适当的退让往往能够让学生自身感到羞愧,从而很好的意识到自身的错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 、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因势利导,促进其健康成长

每一位学生都有自身的特点,作为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学生的特性,从而让学生得到良好的成长空间。同时,根据每一位学生的性格特点也可以为其在班级中安排相应的适合职务。举个例子来说,对于性格较为外向的学生而言,可以让其选择组织委员、班长以及文艺委员等职务,但相应的,担任班级职务的同学还需要有较强的责任感与一定的能力,否则,无法很好的胜任相应的职务。对于班级之中较为调皮的学生,教师也可以选择让其在教师的监管之下进行学习,但对于这一类学生来说,教师还是需要充分挖掘出学生的优秀点,而不是一味的否定学生。

用一句话概括来说,作为教师在对班级的管理过程中需要进行不断的改进,以此来进行更好的管理,弥补一些在管理过程中尚有欠缺的地方。同样的,要想将一个班级管理成优秀班集体,是需要班级之中每一位同学以及教师共同的努力,严格遵守相应的班级规章制度。对于学校而言,对学生的教育培养应当从小做起,同时,还需要从小事着手,在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之中不断影响学生,从而对学生展开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在当前时代背景影响之下,教师需要进行更多的努力,来对小学班集体进行更好的管理。,尊重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让每一位学生得到一定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王刚,李志祥.谈差异化人力资源管理[J].商业时代.2007(02)

个体角度下 篇6

关键词:媒介仪式,心理过程,路径

1 从传播的“仪式观”到“传播仪式”

仪式在人类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既被人类学所最早关注, 也是传播学研究的重点。“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视野中, 仪式通常被界定为象征性的、表演性的、由文化传统所规定的一整套行为方式, 往往作为一个社会或社会成员生存状态和生存逻辑的凝聚点存在, 它可以是神圣的也可以是凡俗的活动。”

20世纪70年代, 美国传播学者詹姆斯·凯瑞在《传播研究的文化取向》一文中提出了“传播的传递观”和“传播的仪式观”。按照凯瑞之叙述, “传播的仪式观并非直指信息在空中的扩散, 而是在时间上对一个社会的维系;不是指分享信息的行为, 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

戴扬和卡茨在凯瑞的研究基础上, 将研究重点放在媒介事件这一传播现象上, 分析其社会效果。他们指出, 媒介事件是对电视的节日性收看, 即“关于那些令国人乃至世人屏息驻足的电视直播的历史事件——主要是国家级的事件……包括划时代的政治和体育竞赛;表现超凡魅力的政治使命;以及大人物们所经历的过渡仪式——我们分别称之为‘竞赛’、‘征服’和‘加冕’”。

英国学者尼克·寇德瑞2003年第一个提出“媒介仪式”的概念。他将媒介仪式表述为“围绕与媒介相关的核心类属和界线展开的一种形式化的活动, 这种活动的进行直接或间接表明了它和那些与媒介有关的宽泛价值之间的联系”。寇德瑞认为现代社会是被拥有特殊权力和影响力的媒介系统所“媒介化”的社会, 而社会存在某种中心, 媒介就位于这个中心, 正是借助形式化的活动——媒介仪式, 媒介将自身权利和中心地位自然化和合法化。寇德瑞将媒介仪式概括为三种主要的类型:媒介所报道的仪式性内容, 媒介报道该内容时的仪式化方式, 以及媒介本身成为了一种仪式或集体庆典。

按照孙信茹和朱凌飞为“媒介仪式”所下之定义, 媒介仪式可以表述为:广大受众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参与某个共同性的活动或者某一事项, 最终形成一种象征性活动或者象征性符号的过程。

关于媒介事件的仪式化传播中“盛大性、庆典性、神圣性和融合性”的研究比较多, 此处不做赘述。而媒介事件则通过仪式化的传播由独立的事件转变为一个饱含意义的政治和社会共性。

2 媒介仪式与个体生活相联系的可能性论述

传播的“仪式观”抑或“媒介仪式”得以成立需要两个前提:一是仪式的存在的可能:“仪式观”为人类参与社会活动的一种现象, 其合理的存在是以人类可以共同分享信仰、价值观和伦理道德的评判为前提。毫无疑问, 作为社会性动物的人类群体, 是有着积累和分享共识的可能和需要的。其次便是传播在物理上得以实现之可能:在讨论传播行为在物理上的实现, 从某种角度上说是一种思想、行为或者是某一个具体的事件的特定传播过程的完成。

“在大众历史的层面上发挥作用的一切因素, 在个人历史的层面上同样发挥作用”。此说法尽管在一定程度上稍显绝对, 但在另外一个方面也为我们考察传播仪式与个体生活经验的关系提供了某种思考, 亦即个体可能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媒介仪式的影响。简言之, 之所以作为社会性的人, 个体与社会密不可分。

我们在把传播作为一种个体的心理过程进行考察的时候, 大致可以遵循这样一个路径:格式塔心理学到勒温的“场论”和“认知不和谐理论”应当看作是人需要传播的动因。从弗洛伊德的快乐和现实原则, 到“使用与满足”研究, 再到卡茨对于媒介接触的分析, 应当看作传播发生的主观原因。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 导致了传播行为或者传播活动的发生, 使得“传播”这样一个过程成为可能。再次是理解, 从帕洛阿尔托小组的“精神生态学”注重组织传播, 重视“理解”作为处理个人和他人关系的一种手段看出, 传播中理解阶段的存在形式。

传播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意义传递的过程, 也是一个对外界环境进行理解, 然后进行情景建构的过程, 在此吸收引用了李普曼在其著作《舆论学》提出的“拟态环境”的概念, 用以说明传播之于意义建构的过程。最后是传播作用于个体, 促使传播的信息外化, 表现为人的社会化的过程。从媒介接触的动机, 到传播的信息作用于个体, 实现传播效果的外化, 是一个完整的心理过程。从传播之所以发生的客观上的认知不和谐和主观上的需求需要得到满足的要求, 促使传播行为的发生, 再到传播发生中理解发挥其影响, 然后到达传播在个体心中的情景建构, 促成人的社会化, 达到传播之于个体的外化。

这样看来, 既然媒介仪式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对个体之日常生活产生影响, 而传播又可以作为一个心理过程来作为考察, 那么媒介仪式对于个体 (涵盖意识和行为两个方面) 的影响, 也就可以成立了。

3 媒介仪式与个体生活相联系的路径

媒介仪式毫无疑问为社会个体之间提供了谈资和某种情感体验。无论是从新闻起源的本能论、群居说还是好奇说, 我们都可以观察到作为仪式进行的传播活动在实际上是可以为个体观阅者所用的。首先它可以为参与者或者观阅者提供一定的信息、资讯, 为个体决策提供参考;其次是参与者有参与社会活动的需要, 而媒介仪式的出现为其提供了一条路径;同时媒介仪式的传播活动本身来说对于观阅人来讲是新鲜的,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观阅者个体的猎奇需要。

在《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中, 伊格尔顿曾表述说:“制度可以塑造我们的心理体验”。饱含“历史性、民族性和国家性文化符号”的媒介仪式可以视为一种富含意识形态纠葛的社会性传播活动,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被视为意识形态的具体实现或者表现形式, 也可以视之为上层建筑为改善或履行其职能所进行的活动。在一定的意识形态苑囿中, 这种独特的心理体验为社会个体融入这种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因应下的社会组织提供了可能。反过来说, 这种独特的心理体验也为社会主导意识形态所需要;以上所述是一种对于媒介仪式的强化既有倾向的可能, 此处不否认媒介仪式也有弱化既有价值倾向的可能。

由于“盛大性、庆典性、神圣性和融合性”的特点, 媒介仪式也为观阅者 (参与者) 提供了一个观察自己所处之周围环境和了解社会的角度和方法。尽管出于仪式化传播的需要, 此类活动多注重形式和表象, 但参与其中者依旧可以藉此契机而获得独特的视角和体验, 从而对周围环境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观察环境并对之做出判断是人类本能, 而媒介仪式在这个方面的影响就显得更为明显了。

具体到媒介仪式对于观阅者的媒介接触的影响则更为明显。由于各媒介在物理形式的差异, 具体的媒介仪式呈现上会各有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各种媒介使用偏好的观阅者的需要。同时, 如何通过不同的媒介来获得媒介仪式所转播的事件更为全面或使观阅者自身感觉更为舒适的信息, 也成为观阅者要加以关注的地方, 因此媒介仪式在某种意义上为观阅者提供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自身既有的媒介接触习惯的可能。出于大众传播游戏化的趋势的考虑, 同上文所述对于价值倾向的影响一样, 媒介仪式的传播也有可能对于受众产生负面的影响, 我们也不否认受众对媒介仪式的传播出现心理抵抗并对媒介产生不良印象的可能。

4 小结

从上文所述可知, 尽管富含意识形态纠葛, 并在很多时候被视为“象征、表演和重复性”的传播活动, 媒介仪式依然受到权力主体、传播媒介以及普通观阅者的重视, 并通过各种方式与之产生联系。由于传播活动实现的可能, 以及人类认知的共性, 媒介事件成为一种可以在实践上可以推进的社会性活动。无论是对既有生活经验、价值倾向和观阅习惯的强化或弱化, 其影响都不容忽视。

对于受众而言, 如何更好的参与媒介仪式的传播过程, 并从中获取自己所需信息;对自身所处环境做出正确的观察和认知, 并更好的处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从怎样的媒介接触动机出发对仪式的传播活动进行观阅参与, 以获得愉悦的观阅感受;如何更好的进行媒介的消费以满足自己的传播需要, 都是需要作为社会个体的媒介观阅者更为关注的地方。

参考文献

[1]Couldry.Media Rituals:A Critical Approach.Routledge, 2003.

[2]丹尼尔·戴扬, 伊莱休·卡茨著, 麻争旗译.历史的现场直播——媒介事件.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0.

[3] (爱尔兰) 理查德·卡尼, 王广州译.故事距离真实有多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4]李朝霞.媒介仪式对媒介形象的建构研究, 辽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

[5]申天红.现代社会中的电视媒介仪式.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6]孙信茹, 朱凌飞.都市中的“媒介仪式”——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媒介传播研究.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上册) , 2004.

[7] (英) 特里·伊格尔顿, 李杨、任文科等译.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新星出版社, 2011.

应急场景下个体生理指标变化研究 篇7

海因里希事故归因理论指出, 绝大多数事故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 (动作) 造成的[1], 这一结论已为杜邦公司、美国国家安全理事会 (NSC) 等证实。其中, 大部分事故又是由于突遇紧急情况应急处置不当造成的, 比如煤矿发生突水或瓦斯超限等危险预兆时由于慌乱未能正确及时应对最终可能导致重大事故。可见, 真实有效地测评个体的应急处置能力, 使其与岗位安全要求更相适应, 对预控突发事件和降低事故风险具有重要意义[2,3,4]。

目前, 关于个体应急处置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通过建立模型模拟真实环境来测评个体生理心理素质、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等与个体应急处置能力相关的领域, 而对于个体应急处置能力的量化评估方法和指标体系的研究尚浅[5,6,7]。尽管国内外研究者提出了多种评价方法[8,9,10,11], 比如利用多层次群组模糊判断法对飞行员情境认知能力的评价, 从心理学的角度对职业性紧张与安全生产和身心健康的关系的研究等, 其使用方法与针对人群较为单一, 不具备普遍性。在此, 笔者将通过构建实验应急场景生理指标测试系统, 模拟真实场景, 测定对应条件下个体的各生理指标参数, 并综合分析得出量化结果, 以此来表征应急场景中个体反应的差异性, 探索解决普遍性的个体应急处置能力的科学评估问题。

1 应急场景搭建

实验应急场景主要根据不同事故类型进行搭建, 不同事故发生时人的行为反应各不相同, 现对事故案例进行整理、分析和总结, 主要将其划分为以下三类:事故灾害、社会灾害以及自然灾害, 具体见表1。在实验过程中须针对不同类型事故模拟其产生场景。

最终搭建的应急场景个体反应测试实验系统主要包括应急场景模拟系统、个体反应数据采集系统和数据处理分析系统, 具体如图1所示。该系统具有应急场景模拟、生理和心理指标测试、个体行为数据采集、行为观察记录和个体反应差异性分析等功能。在应急场景模拟系统中, 较暗的光线使受测试者能排除周围色彩、物件等影响, 全神贯注的进入到稳定工作状态中, 并实现了常见的惊吓、爆炸、恶劣环境作业等场景的模拟。在所设计场景内, 数据处理分析系统主要为BSL生理指标采集系统和配套计算机软件。个体行为数据采集系统采集的数据包括视频数据和音频数据, 主要记录经过编码的客观行为动作和应急情形下的一些典型反应。借助这些仪器完成同步测试并记录受试人员在模拟场景中血压、心率、呼吸率等各项生理指标, 并通过配套软件准确地记录数据。

由于事故种类繁多, 对所有事故类型均进行试验场景设定与模拟具有一定难度, 在此主要针对煤矿井下瓦斯爆炸事故的多发性以及出于实验室可操作性的考虑, 笔者设计并搭建了爆炸实验模拟应急场景, 同步监测遇突发应急状况时个体生理参数指标的波动变化, 以此来分析个体反应的差异性。另外, 由于在各种应急状况下人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惊慌的情绪, 势必会引起一些生理指标的变化, 反过来, 通过对应急场景下人的生理指标的变化,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不同个体的应急处置能力。研究中采集或实时监测的生理参数包括心率、血压、呼吸、工作出错次数、总共成功时间等, 并保存相对应的行为动作和面部表情以佐证分析。

研究选取35名同学作为实验样本, 基于用时考虑, 将实验对象随机分为7组, 每组5人, 每个实验持续 (15~20) min。受测试者全部在搭建的应急场景中进行实验。实验过程包括测试前准备、基准值测量 (实验前数据采集) 、开展实验和数据采集、实验后数据采集、实验跟踪调查问卷等。在进行实验和数据采集阶段, 除实验记录人员、指导人员和本次实验测试人员外, 其它实验对象全部离开实验室以避免干扰。受试人员进入实验状态后, 开始操作工作, 被测试人员进入工作状态30s时, 在被测试者不知情的情况下给予其爆炸惊吓刺激, 即在受测试人员不知情的前提下用针刺破气球产生巨大声响和气流使其产生应激反应。由于仪器的关系, 呼吸率全程同步测量, 其他数据在实验开始前和实验结束后分别进行测量。

2 结果与分析

采用BSL-MP35数据采集器对35个被测试者爆炸应急场景下的收缩压增长率、舒张压增长率、心率增长率和呼吸率增长率等生理指标进行了测定, 具体数据见表2。其中, 专业背景一栏中, 0表示在校本科生, 以大一、大二学生居多, 对专业课程接触较少, 并且没有接受应急方面的相关培训、实习;1表示全日制在校研究生, 具有较好的应急理论知识和科研经历, 但缺乏相关的现场经验;2表示在职或有工作经历的研究生, 其岗位为一线管理人员, 在职期间经过多次安全教育培训, 有较为丰富的现场生产经验。

同一应急场景下, 被测试者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呼吸率四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变化, 不同个体的应急反应能力有较大差异;同一个体不同生理指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具体如图2所示。部分本科生因对专业知识接触较少, 且缺乏现场实际经验, 故在应急场景下各生理指标变化幅度较大;全日制在校研究生具有应急场景的理论与实际经验, 在测试过程中具有一定心理准备, 在受到刺激时, 各生理指标变化不大;有工作经历的研究生虽然对实验过程不熟悉, 但具有较强处理生产现场突发事件的能力, 能够从容面对实验中的应急场景, 各生理指标变化相对较小。因而, 通过教育培训, 提高员工相关专业技能, 熟悉工作环境, 能够有效增强其应急场景下的处置能力。相关研究者[2,12]也基于个体生理参数指标与个体应急能力的关系, 对多组煤矿工人的生理参数进行了测试, 发现矿工现场经验较为丰富, 相比无专业背景的学生群体其应急处置能力较强, 亦可对比说明实验的可靠性。

3 评估方法

基于以上分析, 结合前人研究成果, 采用收缩压、舒张压、呼吸率和心率总体波动的稳定水平来反映个体的应急处置能力, 并将其量化。通过对数据无量纲处理来建立评估模型, 以各生理指标变化率为自变量, 得出个体应急处置能力指数R为:

计算所得R值具体见表2, 进行直观的曲线绘制如图3所示。试验样本由1-35呈现下降趋势且R值由正变负, 基本在[-20, 40]区间内;在本科生样本中, 仅有9号和12号被测试者R值为负, 说明其在应急场景下各生理指标变化幅度较小, 应急处置能力较好;在研究生样本中, 仅有16号被测试者R值为正, 其余均有较好的应急处置能力。

为进一步验证实验结果, 调取利用行为观察分析系统获取的3号 (R>0) 、10号 (R>0) 、18号 (R<0) 和23号 (R<0) 被测试者在应激情形下的动作、表情和音频数据并进行对比分析。实验初始4位被测试者均保持自然表情, 情绪较为稳定, 当收到应急场景下的刺激时, 3号和10号被测试者表现出惊吓的表情, 喊出声并有很自然的条件反射动作;18号和23号被测试者在应急场景下表情瞬间产生不自然变化, 而后马上呈无表情状态, 短时持续后恢复到实验刺激前的状态, 无任何动作。

该信息从客观上验证了R的值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个体应急处置能力的大小, 不同企业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可根据被测试者所得R值进行区间划分, 甄选出应急处置能力差异较大的人员, 进行针对性教育和培训或配置其适合的岗位, 减少事故发生。

4 结论

1) 搭建了实验应急场景, 并对35名实验对象收缩压, 舒张压, 呼吸率和心率等生理指标进行了测定, 发现不同个体在应急场景下的各生理指标变化程度不同, 专业知识及经验越丰富的被测试者其各生理指标波动越小, 具有更好的应急处置能力。

2) 对个体应急处置能力指数R进行量化, 被测试者R值越小应急处置能力越强, 可为企业员工应急处置能力的评估及甄选不同岗位人员提供依据。

3) 应急处置能力可以通过学习、教育和培训等手段进行提高, 充分的准备工作有利于紧急情况的应急处置。

摘要:搭建了应急场景下个体反应测试系统, 利用BSL数据采集仪测试了35名样本人员应急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呼吸速率等生理指标的变化特征, 并对个体应急处置能力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应急场景下, 个体生理指标与其应急处置能力有密切关系, 专业知识及工作经验越丰富的被测试者其各生理指标波动越小、应急处置指数也越小。研究结果可为企业员工应急处置能力的评估和提高提供依据。

关键词:应急场景,生理指标,应急处置能力

参考文献

[1]Heinrich H W, Petersen D, Roos N.Industrial accident prevention[M].New York:McGraw-Hill, Book Company, 1980

[2]张江石, 傅贵, 陈娜, 等.矿工应急处置能力评估方法研究[J].煤炭学报, 2012, 37 (2) :290-294ZHANG Jiang-shi, FU Gui, CHEN Na, et al.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miners’emergency handling ability[J].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 2012, 37 (2) :290-294

[3]张江石, 傅贵, 刘超捷, 等.安全认识与行为关系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24 (2) :15-19ZHANG Jiang-shi, FU Gui, LIU Chao-jie, et al.Research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safety climate and behavior[J].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 2009, 24 (2) :15-19

[4]姜伟, 傅贵, 刘亚楠, 等.企业不同层级员工安全文化培训探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0, 7 (8) :181-185JIANG Wei, FU Gui, LIU Ya-nan, et al.Study on safety culture training of enterprises different levels staff[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0, 7 (8) :181-185

[5]龙伟峰, 胡江碧.不同工作负荷下驾驶员的心生理特征研究[J].交通标准化, 2009, (21) :59-63LONG Wei-feng, HU Jiang-bi, Drivers’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with workload[J].Communications Standardization, 2009, (21) :59-63

[6]Byung C M, Autonomic responses of young passengers contingent to the speed and driving mode of a Vehicle[J].Journal of Industrial Ergonomics, 2002, (29) :187-198

[7]安宇, 张江石, 邵长宝.矿工安全行为能力的试验与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1, 21 (8) :124-127AN Yu, ZHANG Jiang-shi, SHAO Chang-bao.Test and research on miners’capacity of safety behaviors[J].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 2011, 21 (8) :124-127

[8]高扬, 靳珊珊, 刘俊杰.基于改进T O P SIS方法的飞行员疲劳风险评价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2, 8 (2) :44-49GAO Yang, JIN Shan-shan, LIU Jun-jie.Study on pilot fatigue risk evaluation based on the improv ed TOPSIS method[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2, 8 (2) :44-49

[9]Yamakoshi T, Rolfe P, Yamakoshi Y, et al.A novel Physiological index for Driver’s Activation state derived from simulated monotonous driving studies[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C:Emerging Technologies, 2009, 17 (1) :69-80

[10]刘阳阳, 刘河清.煤矿企业职工安全行为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矿业工程研究, 2012, 27 (4) :55-60LIU Yang-yang, LIU He-qing.Research on safety behavior abil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coal mine enterprise workers[J].Mineral Engineering Research, 2012, 27 (4) :55-60

[11]刘伟, 袁修干, 柳忠起, 等.飞行员情境认知的模糊综合评判[J].心理学报, 2004, 36 (2) :168-173LIU Wei, Yuan Xiu-gan, Liu Zhong-qi, et al.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n pilots’situation cognition[J].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2004, 36 (2) :168-173

个体角度下 篇8

一、生涯发展视域下个体休闲的功能与意义

(一) 休闲对个体职业发展的促进。现代休闲方式对个体工作的影响有利也有弊, 但为工作而罔顾休闲必将导致人生发展的畸形。现代社会背景要求下, 应将休闲与工作有效整合、扬长避短, 努力让休闲在职业生涯发展中起到积极作用。综述相关研究发现, 休闲对工作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休闲是应对工作应激的重要途径。现代社会的工作特点是节奏快、负荷高、责任重, 工作应激成为损害个体身心健康的罪魁祸首之一, 有效应对工作应激成为现代社会工作者的迫切需要与必备素质。休闲活动是目前人们应对工作应激的最常见选择, 但如何休闲才能有效应对工作应激并促进工作发展却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课题。首先, 有研究显示休闲能够隔离工作应激及其损害作用, 比如有关工作抽离 (work detachment) 的研究发现, 参与休闲可以暂时脱离与工作相关的活动与思考, 这种休闲中的“与工作隔离”本身就是积极的, 能够产生更好地工作成就、更多的积极工作行为、更高水平的幸福感与睡眠质量以及更低的工作枯竭感[3], 相反, 若逃避休闲则会放大工作压力对幸福感的损害。其次, 有效休闲可以显著降低工作应激及其损害作用。比如有关工作倦怠 (job burnout) 的研究发现, 有规律的、身体活动水平高的以及令人高兴的休闲活动水平越高, 工作倦怠水平相应越低[4];相反, 随意而消极被动的休闲活动增加则对工作倦怠改善无明显作用。可见, 恰当休闲是延缓、降低工作应激及其损害的有效途径。

2.休闲为工作提供积极心理资源支持。高效、健康的工作方式需要积极心理资源的支撑, 而休闲是个体积极心理资源的重要来源之一。休闲对工作资源的补给主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 积极休闲为工作补给情绪资源。休闲是积极情绪的重要源泉, 而且与工作情景相比, 休闲中产生积极情绪的概率明显较高。休闲中获得的积极心境即是一种重要的心理资源, 而且积极心境具有弥漫、相对持久稳定的特点, 可以跨情境进入工作领域, 促进个体更积极、更富创造性的工作, 从而维护个体职业生涯发展。其二, 积极休闲为工作储备积极心理品质。积极休闲需要具备与人积极互动、积极投入思考, 或者富有冒险精神等多种积极心理品质, 在积极休闲中养成积极品质与技能同样可以带入工作领域, 进而促进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第三, 积极休闲为工作提供积极人际支持。休闲历程中形成的积极人际关系是重要的社会支持资源, 不仅能够应对工作压力, 同时也为工作发展提供了潜在机遇。

3.休闲与工作的动态平衡促进个体生涯完整发展。生活不能片面化, 休闲与工作都是人的基本需要, 都需要满足。工作或职业虽然是人生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并非自始至终, 而休闲几乎贯穿人生全过程。休闲在不同人生阶段均具有重要的生涯发展功能:人生早期, 休闲是个体准备未来工作与生活的重要途径;人生中期, 休闲是应对职业困境与促进人生幸福的有效途径;人生晚期, 必要的休闲习惯与技能则使个体避免陷入因工作丧失导致的系列身心健康问题。休闲与工作两大生活领域只有效整合才能构成个体全面发展的完整人生。休闲-工作动态平衡的观点认为, 休闲与工作之间存在内在的相互关联与影响, 可以彼此限制、也可以彼此促进, 个体生涯发展规划需要统筹考虑休闲与工作的互动影响, 从休闲与工作彼此促进的视角出发, 既关注工作发展、 也关注休闲发展, 只有构建出休闲与工作彼此动态平衡、良性互动的生涯结构, 才是成功的生涯规划。[5]

(二) 积极休闲促进个体身心全面发展。生涯发展规划不能仅仅局限于职业领域, 也应涵盖休闲等个体重要生活领域, 否则难以促进整体生命质量的提升。休闲生涯规划与职业生涯规划都是促进人的全面、 自由发展的必由路径。休闲在本质上是自由、自发的, 是相对摆脱控制与束缚的一种生活方式, 在休闲时空中个体个性展现更充分、潜力实现更有条件。然而客观来说, 休闲作为个体成长与发展的背景性因素, 既能产生积极的贡献也可导致负面结果出现。比如有研究显示, 积极休闲能够促进学业成绩、良好个性余精神性、幸福感以及身心健康等全面发展;而不当休闲则是危险性行为 (如抽烟、酗酒、危险性行为等) 、不良性格等的诱发因素。

1.休闲与个体全面发展的复杂关系。究竟哪些休闲活动有助于个体成长与发展是一个重要问题, 但休闲活动分类本身却是一个难题, 已有研究尝试了从频率、强度、特点、项目、季节、位置与个人意义等多种维度进行分类, 但尚未达成一致。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 结构化休闲 (structured leisure) 得到研究者普遍重视, 结构化休闲指那些受到监督并以个体发展为目标的有组织休闲或正式休闲。相关研究发现, 总体上参与结构化休闲越多越有助于个体学业发展与心理健康, 但具体来看各项结构化休闲对青少年发展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比如:体育运动与焦虑/抑郁改善及教育成就正相关, 但同时与不良行为、药物滥用等也有正相关; 参与较多艺术活动与学生会活动的青少年更少出现违纪行为与药物滥用行为, 但随时间延续, 相比那些较少参加者他们的药物滥用行为却有增加趋势。此外, 从休闲参与时间角度来看, 有研究指出少于15小时的结构化休闲有助于减少青少年饮酒数量、而多于15小时则会增加饮酒数量, 但多于20小时的结构化休闲的青少年饮酒量少于那些不参加者[6]。可见, 即便是普遍认为有益于青少年发展的结构化休闲, 因具体类型、参与程度以及背景变量的不同而对青少年生涯发展的影响不尽相同。

另一方面, 非结构化休闲指那些不受监督也不以技能训练为重点的休闲, 比如闲逛 (hanging out) 、随意休闲、校外自由活动等, 通常这类休闲会导致青少年发展的消极后果。比如有研究显示, 闲呆在外边与青少年首次酒精饮用正相关;看电视、玩视频游戏等随意休闲与体重超重、身体机能下降及饮酒等危险行为正相关。但同样有研究指出合理的非结构化休闲具有舒缓学业压力等积极效应。从更广义角度来看, 非结构化休闲对个体发展也有许多贡献, 比如有研究显示, 野营、下棋等非结构性休闲有助于个性全面发展;参加一些自由组织的互动学习小组 (如吉他等乐器学习、组建乐队等) 则有助于青少年创造性、坚持性、竞争性、社会归属感和个性等的发展。[6]综合来看, 休闲与个体发展关系密切而复杂、亟待澄清。

2.休闲与个体全面发展的循环互动关系。毋庸置疑, 休闲与个体全面发展关系密切, 但如何休闲才能有效促进个体身心发展?目前实证性研究结果尚存分歧。基于理论分析我们认为, 休闲与青少年个体发展是相互生成的关系, 其间的因果路径是环形的、互为因果的, 身心发展状况影响休闲质量, 而休闲质量又影响身心发展。休闲与个体发展的因果关系走向既受制于环境条件也取决于主观努力, 良好的休闲环境、积极的休闲态度、必要的休闲技能是保证高质量休闲, 并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 同时也是青少年休闲干预与教育的侧重点。

二、生涯发展视域下的青少年休闲教育

休闲教育 (Leisure education) 是一种旨在促进青少年积极休闲、 避免消极休闲, 并最终促进青少年个性成长与生涯全面发展的教育。当前我国青少年休闲教育地位相对较低, 相关课程、教材、师资均不到位, 从教师、家长到青少年自身都缺乏休闲生活与休闲生涯规划的系统知识, 致使青少年休闲意识薄弱、休闲技能低下、休闲规划混乱, 这种状况极易诱发问题行为、危险行为乃至犯罪行为, 对整体生涯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当前, 推动我国青少年休闲教育破困发展的当务之急开发一门相关课程, 其中又以开发一本优秀的青少年休闲教育教材最为迫切。参考国外相关研究[7,8]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我们认为, 我国青少年休闲教育课程或教材内容可以参考如下主题设计:休闲与生活的关系、 休闲获益与风险、休闲动机与选择、休闲时间与休闲体验管理、休闲应对压力、休闲的限制与资源、休闲与人际交往、休闲与人生改变等。

已有研究显示, 积极推动休闲教育能够显著促进个性完善与生涯发展[6]。具体来看, 短期内休闲教育能够提升自我意识与休闲价值感, 促进克服休闲阻碍因素的能力以及对周围可利用休闲资源的认识水平提高, 促进自我负责的健康休闲行为与积极休闲动机水平提高等;中长期成效则包括无聊感减少、药物滥用减少、休闲兴趣增加, 以及新的休闲活动与健康休闲活动参与增加等;最终效果则体现在休闲教育能够促进个体进入成熟而富有成效的生涯发展阶段。

摘要:休闲与学习、工作一样是个体生活的重要领域, 个体休闲对其生涯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积极休闲能够显著促进个体生涯发展, 而消极休闲则会阻碍个体生涯良性发展。因此, 重视休闲教育是提升青少年生涯发展质量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生涯发展,休闲教育,青少年

参考文献

[1]楼慧心.从互相影响、互相渗透走向互相融合——知识经济时代的休闲和工作[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4, 05:90-93.

[2]王守颂.论休闲时代休闲教育的必要性[J].继续教育研究, 2010, 10:112-114.

[3]Sonnentag S, Arbeus H, Mahn C, et al.Exhaustion and lack of psychological detachment from work during off-job time:Moderator effects of time pressure and leisure experiences[J].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 2014, 19 (2) :206.

[4]Toker S, Biron M.Job burnout and depression:Unraveling their temporal relationship and considering the role of physical activity[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12, 97 (3) :699.

[5]Lin Y S, Huang W S, Yang C T, et al.Work-leisure conflict and its associations with well-being:The roles of social support, leisure participation and job burnout[J].Tourism Management, 2014, 45:244-252.

[6]Caldwell L L, Faulk M.Positive Leisure Science[M].Springer Netherlands, 2013:41-60.

[7]Caldwell, L.L. (2004) .Time Wise:Taking charge of leisure time curriculum f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Scotts Valley, CA:ETR Associates.

上一篇:喷灌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下一篇:战略风险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