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城市家具设计

2024-09-04

原则城市家具设计(精选十篇)

原则城市家具设计 篇1

关键词:景观照明,设计,原则

1 研究背景

美丽的景观照明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城市繁荣的特征, 开发城市的夜晚景观, 是展示城市特色、促进商业和旅游业的繁荣和迈向国际化都市的“硬件”条件之一。2009年3月20日, “2009第三届中国郑州城市照明、园林景观技术及户外用品设施展览会”开幕。展会主题——“发展节能照明、搞好城市亮化、净化空气, 美化家园”。展览范围涵盖:城市公共照明技术及市政亮化工程、照明节电技术和产品;专业户外照明灯具、照明节电设备、管理和测量系统;照明生产设备、检测仪器, LED背光源、显示屏、交通指示灯、高频无极灯、霓虹灯等各类光源产品、照明电器附件;太阳能路灯、太阳能信号灯、草坪灯、庭院灯、节能灯、光伏电源、控制器;户外广告;城市景观设计、绿化工程;户外设施及景观配套产品;养护;建筑设计。从展览范围可看出, 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绿色照明是社会发展的新要求, 也是市场的需求。

2 城市景观照明设计方法研究

2.1 光源及其选择

景观照明电光源按照工作原理可分成两大类:第一类是固体发光光源, 主要是白炽灯、卤钨灯。第二类是气体放电光源, 气体放电光源又分弧光放电光源和辉光放电光源。其中弧光放电光源种类较多, 低压 (灯内气压在l%大气压左右) 的有低压汞灯、荧光灯、低压钠灯, 高压 (灯内气压在1-5个大气压之间) 的有高压汞灯、高压钠灯、氙灯、金属卤化物灯等, 而辉光放电光源只有霓虹灯和氖灯两种。

选择光源应从实用性、可靠性、经济性三方面考虑, 选择光效高、寿命长、显色性好的光源。下面列举一些常用光源的特性、电耗及费用进行比较, 见表1。

注:灯光瀑布就是把小功率、超低电压型 (6V、12V) 的白炽灯患接在一起, 挂在建筑物立面上, 装上闪控制电路, 就会产生瀑布的效果, 随着控制电路的改变, 瀑布的形状也会改变。

2.2 建筑物景观照明设计方法

2.2.1 室内内透光照明

室内内透光照明, 适用于玻璃幕墙办公楼等, 柔和的光线有规律地从内往外透射, 极具灯光效果, 具有特征突出的特点。这种景观照明方式主要优点是能够利用室内的照明器, 而且维修简便。

2.2.2 建筑物轮廓照明

建筑轮廓照明有轮廓照明和负轮廓照明两种。

轮廓照明, 是用灯连成线条, 刻画出建筑物的轮脚、门和窗的框架、屋脊和屋顶的线条。常用于较大型的建筑物, 强调整个建筑物形状, 忽略某些局部细节。轮廓照明不能用于小的建筑物, 因为发光线条靠得太近, 在一定距离内会造成视觉混淆。

负轮廓照明, 将光线投射在物体的背面, 或者通过亮的背景来创造负轮廓的照明称为负轮廓照明。负轮廓照明可将主体结构和其细节区分开来, 比较适用于非主题的建筑构成, 如柱廊、建筑物上的圆齿状突出、装饰构件等。对这些部位的负轮廓照明处理再配合主建筑的投光照明等方式, 能产生美妙的光效果。

2.3 户外广告景观照明设计方法

(1) 投光灯照明。

投光灯照明是泛光照明的一种应用, 它是利用投光灯照射广告牌, 使其照度比周围环境照度明显高, 起到突出广告内容的作用。投光照明包含稳态投光照明和动感投光照明两种。广告牌的投光照明一般是稳态投光照明。

(2) 霓虹灯广告。

霓虹灯是一种冷阴极辉光放电管, 其辐射光谱具有极强的穿透大气的能力, 色彩鲜艳绚丽、多姿, 发光效率明显优于普通的白炽灯, 它的线条结构表现力丰富, 可以加工成任何几何形状, 满足设计要求, 通过电子程序控制, 可变幻色彩的图案和文字, 受到人们的欢迎。

(3) 灯箱广告照明。

灯箱广告照明通常是指柔性灯箱、磨砂玻璃灯箱、漫透射有机玻璃灯箱、胶片灯箱和铁皮灯箱中的一种。其中柔性灯箱目前使用较为广泛, 原因是与其他灯箱广告相比, 具有以下突出优点:布料漫透光性能好、布料柔软强度高、运输安全方便、方便维护、寿命长。

(4) 大屏幕显示屏广告。

一种完全不同于霓虹灯广告的大屏幕显示屏广告, 利用单个发光器件作单元组合而成的大面积矩阵视频显示系统。这种系统用于广告显示, 不仅画面亮度高、对比度大, 色彩鲜艳, 而且和电视一样可显示其动态画面和文字。显示屏随使用发光器件的不同, 它的种类很多, 主要有发光二极管 (LED) 显示屏、阴极射线管、荧光放电管, 白炽灯泡显示屏和液晶显示屏。

(5) 混合照明广告。

它是几种照明方式的组合, 发挥各种照明方式的优点, 取长补短。如采用霓虹灯和投光灯的组合便用, 能够极大地弥补霓虹灯广告牌日间效果差, 投光灯照明广告缺乏生气的弊病。

2.4 城市绿地景观照明设计

随着近年来城市居民作息方式的变化和人们对城市绿地需求的不断提高, 人们不仅希望在白天, 而且更希望在夜晚能欣赏到优美的植物景观。它要求设计人员不仅能熟练运用现代照明科技知识, 更要具备深厚的艺术修养, 精确地把握光、色彩、质感交融的视觉效果, 用光来描绘植物, 创造一种优雅而自然的感觉。

上射照明:是植物景观照明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 是指灯具将光线向上投射而照亮物体, 可以用来表现树木的雕塑质感。灯具可固定在地面上或安装在地面下。一些埋在地面中使用的灯具, 如埋地灯, 由于调整不便, 通常用来对大树进行照明;而那些安装在地面上的插入式定向照明灯具, 则可用来对小树照明, 因为它们比较容易根据植物的生长和季节变化进行移动和调节。

下射照明:与上射照明相反, 主要突出植物的表面或某一特征, 同时与采用上射照明的其他特征形成对比。下射照明适合于盛开的花朵, 因为绝大多数的花朵是向上开放的。安装在花架、墙面和乔木上的下射灯均可满足这一要求。

轮廓照明:即通过光源本身将照明对象的轮廓线突显出来。在园林植物景观照明中主要利用串灯, 它的装饰作用是挂在除了树冠浓密的针叶树之外的乔木上突出树体轮廓。它比较适用于落叶树的照明, 尤其是冬天效果会更好。

背光照明:又称剪影照明, 是使树木处于黑暗之中, 而树后的墙体被均匀、柔和的光线照亮, 从而形成一种光影的对比。比较适合于姿态优美的小树和几何形植物。如竹子是非常适合采用背光照明的植物, 墙前背光衬托下摇曳的翠竹枝叶就犹如一幅中国传统的水墨画。

月光效果照明:将灯具安装在树上合适位置, 部分向下照明以产生斑驳图案, 另一部分向上照明, 将树叶照亮, 这样产生一种月影斑驳的效果, 好像皓月照明一样。

3 城市景观照明设计原则

3.1 高效原则

城市景观照明设计应选用效率高、寿命长、节能、低损耗的照明器具, 以质胜量, 发挥光源的最大效益, 避免光源浪费。

一般情况下, 可逐步用气体放电光源替代热辐射电光源, 并尽可能选用光效高的气体放电光源。其次, 照度是灯光环境设计的重要问题。在满足标准照度的条件下, 为节约电力, 应恰当地选用一般照明、局部照明和混合照明三种方式。尤其是植物群落照明时, 当一种光源不能满足显色性要求时, 可采用两种以上光源混合照的方式, 这样既提高光效, 又改善了显色性。

3.2 安全原则

景观照明灯具大多是人手可以直接触及的, 例如休憩绿地花坛中的低矮照明灯具、主景植物照明、主题雕塑所使用的地面投射照明灯具, 灯具选择则应考虑到人为的破坏性及安全性能。因此, 必须选用较高防护等级的室外灯具。可根据周边景观环境选择造型及非标型装饰灯, 即能起到照明效果又可达到艺术小品的观赏要求, 兼具观赏性和安全性。

3.3 生态原则

生态原则的本意, 是要求照明设计师要更多地了解生物, 认识到所有自然环境下的生物互相依赖的生存方式, 将各个生物的生存环境彼此连接在一起。这实际上要求我们具有整体的意识, 小心谨慎地对待生物、环境, 反对孤立的、盲目的夜间光环境的整治行为。此外, 生态学原则要求我们尊重自然, 以自然为师, 研究自然的演变规律;要顺应自然, 减少盲目的人工改造环境, 减低城市景观的养护管理成本。

3.4 人性化原则

“人”是光环境中的第一主角, 因为所有的景观照明都是为了让“人”观看、体验的。所以我们在从事设计时, 应该时时以“人”的观点出发, 希望“人”身处在这样的光环境, 会是怎样的感受?希望“人”由远处看这个光环境会有怎样的感受?希望这样的光环境会让“人”有什么样的想法?希望表达什么样的讯息给“人”呢?如果能够兼顾以上所列的因素, 相信这样一个空间的照明就已经与“人”产生了关联。

灯光设计应以人为本, 由人的生理、心理需求出发, 选择适宜的光源、光色, 确定合理的用光量和照度, 既能充分满足照明功能需求, 表现出城市的夜间观赏性, 又不为了表现繁华绚烂景象过多使用装饰照明而设计过度。

3.5 城市文化特色原则

每个城市文化都有其鲜明的历史痕迹, 传统的历史文化影响着当地人民的审美心理与审美喜好。因此, 城市景观照明的规划、设计、营造必须首先充分考虑本地市民的生活习惯和欣赏习俗, 例如, 有调查显示, 北方人比南方人更喜亮。也许是因为北方夜长些或南方天气较热的缘故, 例如在南方园林里很多幽暗微亮处使人感到优雅轻快, 反而更吸引人。在西方国家, 尤其是比较“保守”的所谓“绅士风度”的地方, 很多市民更喜欢低照度、单色调的夜间照明。例如英国中小城市, 德国北部许多城市、也包括巴黎很多地区, 那儿的城市夜景灯光往往不以高强灯光直射或跳跃多彩为特长, 反而更加重视街道构筑物、设施、地坪的低照度轮廓照明, 以及周边建筑群落与之相呼应的内透光设计, 少见明亮多彩的建筑外体及植物群落照明。

原则城市家具设计 篇2

设计原则是在设计定位确定后,为了达到设计定位的目标,制定出来的必须遵守的一系列原则,

2.确定设计原则的方法

设计原则本身不具有设计的具体尺寸数据或具体做法的因素,比如建筑应该建多少层、规划多少条路等,通常只是描述性的语言。

例如我们的设计定位是打造一个“宜居”的城市,设计原则就是要达到宜居必须遵守的相关原则是什么?宜居的因素应该是健康、快乐、便利、安全等,

因此,健康就可能引申出“尊重环境、低碳环保”的原则,快乐就可能引申出“平等、功能配套完善的社区”原则,便利就有可能引申出“出行方便的复合交通系统”原则,安全就可能引申出“治安功能配套,尽量避免机动车快线”等原则。

城市游憩商业区景观的设计原则 篇3

一 概念

(1)RBD

RBD(Recreation Business District)即城市游憩商业区。我国著名学者保继刚教授给RBD的定义是:城市中以游憩与商业为主的各种设施(购物、餐饮、娱乐、文化、交往、健身等)集聚的特定区域,是城市游憩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2)RBD的功能

一方面满足了旅游者的基本需要(住宿、交通、餐饮等),同时还为旅游者提供购物、观赏、娱乐等多种功能;另一方面服务于当地居民,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个比较集中的用于休闲、娱乐、品尝美食、购物等活动的空间。

(3)RBD的构成要素

首先要有步行街或者街区;其次是要有娱乐场所,既要有传统的,也要有现代的,并且这些娱乐设施能够尽可能满足各类人群;第三就是需要各种小商业,代表一定时代潮流或者具有民族特色等等;第四就是要有小饮食,规模不一定大,但是要有特色,种类要齐全,这样才能使整个RBD生动活跃起来。一般可以分为:大型购物中心、特色购物步行街、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新城文化旅游。

(4)RBD与CBD区别

CBD(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即城市中央商务区又称商务中心区。公司总部、银行和金融服务以及专业化生产服务业,成为当今中央商务区的三大职能机构。CBD景观必须优先满足“商务”的需求,有其特殊的服务对象——企业和企业员工。企业是它的服务对象,这也是其区别于其他景观的一种根本特征。建设商务街区,也是在为工作的人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确保员工(不论是工人还是管理人员)在工作环境中感到舒适,是景观设计体现人情味和文化氛围的重要目标,所以,半公共、半私密空间的存在,是其区别其他景观设计的最大特征。

(5)RBD景观特点

RBD景观更偏向“商业性”,独特的城市气质融入到商业街的叫卖、购买商品等商业活动中,地方性的人文传统通过商业旅游传播,体现所谓的城市形象、特色建筑商铺以及景观环境的有机融合。商业街不仅服务于外地的旅游者,也是本地城市居民的休闲活动空间,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物质生存环境,能唤起人们情感上美的感受,从而获得生理和精神双重满足。开敞广场,公共街道等公共空间,是其主要的空间特征。

二 设计原则

优秀的城市游憩商业区设计,使景观场所中的主体(人)、客体(景观环艺设计要素)与周围环境三者关系有机协调。

(1)功能性原则

首先应把握其功能定位的合理性原则。不同的城市游憩商业区可以让人获得不同精神层面美的享受:三五结伴赴度假休闲、亲朋欢聚无拘无束、爱侣相拥喃喃私语、闲来无事看别人热闹、节日万人聚会庆祝、步行街一角逗留观光、城市里寻访先贤古迹… …而即便同样的使用功能又因其地域、文化、气候、使用对象等的差异,有了不同。设计时,应该准确把握用地的功能性,了解其使用对象对该场所的具体使用方式,对该场所使用时的基本氛围基调作出正确的判断,同时对用地比例依据不同性质的需要作出合理的布局分配,从宏观上保证其景观场所功能的合理性,从而确保其指定行为的顺利发生、实现,满足人们的各种特定需求。

(2)地方性原则

地方性,就是要充分体现所在城市的地方特色、人文习惯等区域特征,强调其城市的地方独特性。商业区景观视觉形象分为硬性视觉形象和软性视觉形象。硬性视觉形象是景观的静态视觉,软性视觉形象则是动态形象,如服务态度、服务语言、管理效率。在硬性视觉形象设计中,要用最鲜明、美观生动的标识及图案概括出城市游憩商业区的人文习惯、地方特色,作为其招徕宣传的视觉识别符号,其内容主要包括一个经典的游憩商业区名称、鲜明醒目的标徽、代表性的主题色调与标准字体、象征性的人物、旅游纪念品、户外广告、区域内企业视觉形象、交通工具。从心理学的认知过程来看,这些比城市游憩商业区景观本身更容易也更快速的被人们所感知从而形成基本形象。

(3)宜人性原则

宜人性是所有的要素都要适宜人在景观场所中完成预想的一系列生活和体验并获得身心的愉悦,更加关注景观场所中的主题感受。宜人性的实现,要求设计师具备对于人性敏锐的洞察力,对于人们日常生活长期细心观察和积累,对于人体工程学、行为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材料学、色彩学、建筑学、城市规划等众多学科知识的综合了解,确保设计成果真正贴合人的需求。

(4)整体性原则

在城市游憩商业区看见的或者从其中看到的所有东西都应该毫无例外的与一种整体的设计控制计划相协调,这意味着景观形象要与周围的高楼、公共空间、树木等所有的符号都有一种可以相呼应的交流方式。这需要通过系统的分析、处理,整体地把握人、环境、景观形象的关系,使景观中的各要素整合在某种统一的设计思想下,达到景观的整体和谐。这种统一的设计思想,就是游憩商业区的主题。那么,如何确定一个主题?在商业区规划时,就要策划的很明确。①要善于挖掘地区性文化科技内涵:在商业区策划中,把商业区经营提升为一个系统的文化工程,贴近商业的文化内涵。随着科技的发展,运用各种科技概念来策划项目的也为数不少,使商业区呈现更加个性化的特色。在因特网、智能化、新科技、新材料的使用等方面,较之以往有更深层次的内涵挖掘。要善于挖掘商业区项目的文化科技内涵,使民族文化精髓和科技文化理念融为一体,比翼双飞。②要十分注重建筑设计的理念创新:建筑设计理念的策划创新,不仅仅是商业区塑造区域个性特征、营造独特商业氛围的有利手段,同时也具有繁荣建筑创作、促进建筑文化、改善城市景观的良好社会效益。我们知道,建筑设计是产品定型的主要阶段,这个阶段的建筑造型、建筑风格、建筑规划、平面布局以及立面效果等很多方面影响项目的个性化和差异化。如果在这个阶段没有把握好,在施工建设的时候要修改是相当困难的,即使不计较金钱,那也很费时费力。因此,在建筑设计阶段就要考虑好建筑设计理念和策划创新问题,使产品跟上时代的要求。③要把握好主题概念的整合和推广:有了独特、富于个性的策划主题后,怎么把它整合推广好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主题概念就像一条主线,把项目分区分期推出的产品珍珠串成一条项链;主题概念就是一个中心,项目开发的各个环节均围绕这一中心完成;主题概念还是一种说法,整个项目的构成、功能、风格、形象等均通过它得到合理的深入人心的阐述。因此,整合和推广好策划主题就显得格外重要。

(5)强化视觉印象原则——突出重点视觉功能空间

人们在游憩商业区内从事“吃、行、游、购、娱”等活动时,对不同区域的视觉形象会留下不同的印象。部分区域的视觉景观成为视觉印象的核心区,其他的地方属于视觉印象的边缘区。根据城市游憩商业区各功能区对旅游(游憩)者形成视觉形象的方式和作用差异,需要注意第一印象区、最后印象区、光环效应区、地标区、典型镜头区的塑造。这些主要意象点应有入口、出口的景观设计,标准化的牌示系统设计, 使众多分散的视觉符号形成统一、鲜明的形象特征,以加深游人对该商业区的视觉印象。

坐落于鱼尾狮公园中的原鱼尾狮雕像高8.6米,重70吨。他面对海滨的美景背靠新加坡中央商务区的摩天大楼为背景,也是典型镜头区。入口景观应该具有点题的作用,使主题能先入为主。对于出口,应该结合旅游纪念品的售卖给游客以回想,并再次对整个游憩商业区做全面的介绍(可以通过指示、音响、解说等方式),但注意不应该与入口处雷同,并且应该简明扼要。

(6)整体意境的创造原则

意境,作为中国古典艺术的特构,无论是对于诗词、绘画、音乐还是对于园林的创作来说,都能赋予灵魂,灌注生气。商业区意境的创造必须注意两方面问题:一是采用多种方法来组织空间、扩大空间、丰富美得感受;二是实景与虚景相结合,实景是指山水花木建筑物等物质形态,虚景是指声、影、光、香等要素,这种虚实结合,在视觉上主要体现在光线、植物、材质的设计上。

阳光的动感带来的变化是景观的一大因素。四季不同的变化,朝霞和夕阳的光线照射方向和产生的影子,特点各异。铺装材料的纹理和质地可作为影子显现,柔和的光线透过树木,洒落在地表。因此有必要观察在哪个时间段能照射进来哪种光,检查与建筑物的位置关系,考虑到光线,巧妙地利用光线会使商业街区景观平添多种味道。灯光的巧妙设计会令一个场所在夜晚与白天呈现截然不同的景象,会幻化咸另一个美丽、奇幻的艺术品。夜景成为城市游憩商业区最典型的景观标志。总之,游憩商业区景观设计要以鲜明、生动、突出的形象为主要特征,通过时间、空间、尺度、比例、大小、色彩、质感、形态等艺术语言,以某一主题为线索展开。它需要进行周密的市场分析,选取适当的主题,通过游客的观赏参与进行感知,引起人们的共鸣和联想。

参考文献

[1] 古诗韵,保继刚.广州城市游憩商业区RBD对城市发展的影响[J].地理科学,2002.

[2] 马欣 基于市民需求的城市游憩空间结构研究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06.

[3] 史明著 景观艺术设计 江西美术出版社 2008年4月第1版.

[4] 金学智著 中国园林美学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小议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原则 篇4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全球兴起“可持续发展”理念以来, 创造更多丰富多彩的城市开放空间已成为国内外城市开放和城市更新中提高城市质量的重要途径。城市广场是城市开放空间的重要元素, 是城市空间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一个好的广场往往是城市的标志。城市广场作为城市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提高城市环境的有效途径。现代城市广场是多功能交往空间, 它不仅仅是休闲、消遣的地方, 也是获取信息, 进行交往, 甚至是接触社会和学习的一种场所, 并实现市民精神和心理的满足。

城市广场的设计在中国的历史上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 随着历史的不断演变, 已成为城市中必不可少的一道风景线, 广场的功能也由单一化转向多元化, 个体广场的职能出现了倾斜, 从而产生不同类型的广场:如市政广场、纪念广场、交通广场、商业广场、宗教广场、休息及娱乐广场等。

1 城市广场规划设计的意义

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是城市发展建设的重要环节。特别是近年来, 我国许多城市都兴起了建设城市广场的热潮, 这是我国当代社会生活和城市建设中的一种新的文化形象。

城市广场与城市之间存在着一种虚实共生的关系。虚实共生是指:我们在建造每一栋建筑实体的同时也改变了建筑实体周围的空间虚体, 即我们也得到了一个与以往不同的空间虚体。城市广场与城市建筑是相互有机共生的。城市广场规划设计必须遵循整体环境协调原则, 使广场与其所在区域或城市的总体环境相和谐。在现代城市规划中, 城市开放空间与城市建筑实体之间应形成良好的“图底”关系。

城市广场对于我们不仅意味着将建造一系列与某城市空间密切相关的建筑物, 而且意味着将改变与之毗邻的建筑物之间的关系。不仅意味着将调整其周围建筑物某些特征以至功能, 而且意味着人们将视这里的一切为一个整体而非独立的建筑物与场地。

2 城市广场规划设计应遵循四个基本原则

2.1 以人为本原则

现代城市是一个以人为主体, 以空间利用为基础, 一聚落经济效益为特点, 以人类进步为目的的一个集约人口、集约经济、集约科学文化的空间地域系统。它是一个生产中心, 更是人们生活的场所。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不仅是城市发展的最终目标, 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现代城市广场是实现人们交往、休息、娱乐、观赏等活动的重要城市开放空间。人们对城市广场的需求大概可分为四个层次:一是生理需求, 即要求广场各项设施齐备、舒适、方便。二是安全需求, 即要求有较好的可达性, 外界干扰小, 能保证个人的个体领域和行动自由。三是交往需求, 即要求广场提供不仅满足个体行动, 而且满足群体活动的行为空间。四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 即人们想在城市广场中引起他人的重视与注意, 满足自我表现的欲望。以上四种需求以前三种最为普遍。在城市广场的设计中就是要注重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 注重人在广场上活动的环境心理和行为特征, 创造出不同类型、不同规模、各具特色的城市广场, 即城市广场应符合安全性、舒适性、可达性、领域性愉悦性等原则在城市广场的创造中应积极发挥“公众参与”的作用, 发挥主客体的直接交换的互动作用。

公众参与性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质量好的城市广场环境的塑造, 可以诱发公众的活动参与积极性, 使人们进行社会交往、思想交流和文化共享。广场成为活动的媒体, 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而只有以人为本设计的城市广场才能吸引公众参与, 才能具有其真正的空间活力。另一层意思是在城市广场的创作设计或广场改、扩建过程中充分了解市民的意愿、意见, 发挥市民的群体智慧, 从使用者的根本利益出发, 让市民的合理愿望得到真正的体现, 保证每个市民都有参与规划的机会, 保证城市广场的建设和使用按大众的要求进行。

2.2 整体协调原则

城市整体协调原则有两方面意义:一是指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要和城市空间体系分布协调。城市广场是城市空间的调节器。在城市开放空间体系中, 城市广场有规模、类型、区位等分别, 每个城市广场只有正确把握自身的区位和性质, 恰如其分地表达和实现其功能, 才能和整个城市空间体系分布相协调。二是指要与城市的历史文脉相协调, 即所谓的本土性原则。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产物, 人类文明的发展, 历史文化的积淀在物质空间上的投影成为城市的空间环境。也就是说城市的规划、布局、建设、市政设施、建筑、生态环境等构成的人文景观是城市的面貌和仪容, 从中展示了城市的历史和现状、城市的抱负和理想、城市的光荣与骄傲, 以及城市的困惑与失落。

总之, 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要充分发挥本土文化特色, 与历史文脉相协调, 但又不能因循守旧, 要运用当代的眼光、用发展的观点, 创造特有的魅力和文化品质。

2.3 经济性原则

随着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逐步建立了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宏观经济的调整, 使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持续增长的阶段。经济发展是城市建设飞速发展的根本条件。经济性原则就是指各地在建设城市广场的过程中既要考虑自身的经济实力, 而不是行政等级量力而为, 又要考虑如何多方筹措, 尽量增加广场投资, 更多考虑城市广场建成后对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量力而为进行广场建设是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基本规律决定的, 特别是市场经济作用下, 城市广场的规模、质量等早已不由城市的行政等级决定, 经济情况较好的城市, 当然希望通过建设城市广场来树立城市的良好形象, 增加吸引力。通过精心设计的城市广场可以成为城市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它不仅可以强化良好的城市形象, 还可以优化城市环境, 增加城市吸引力, 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因此, 不能把建设城市广场看成单纯的财政支出, 应该看到它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总之, 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要符合经济性原则, 进行适量投资, 争取最佳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回报。

2.4 自然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本世纪以来, 人们凭借着先进的生产力创造了有史以来最高的产品积累和最丰富的物质生活。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人口剧增, 资源过度消耗,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逐渐恶化, 人类面临着生存的危机, 而不得不清醒的认识到必须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 与自然和谐共处, 才能为后代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机会。城市发展过程实际上也是人类居室逐渐完善的过程。发达国家也都有从当初的盲目建设到今天进行的以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为目标的综合性城市设计的毕经过程。我国也正在为城市向自然生态环境回归进行有益的探讨。钱学森先生提出的“山水城市”的主张正在被广大的城市规划设计者积极响应着。

建立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 一方面要积极保护城市中及周边地带现存的自然生态环境, 使其免受恶性城市发展的破坏;另一方面要用环境设计的方法努力建设优美的城市人工环境, 创造良好的城市空间体系。环境设计就是在人造物质力量和各种天然力量的影响之间所达成的平衡。主要是去塑造一种防御体系, 是一种以保护环境健康为目的的战略意义。做为城市人文精神与生活风貌重要体现的城市广场, 应当成为景观优美、绿化充分、环境宜人的生态空间。过去我国多数的城市广场设计只注重硬质景观效果, 体现人类征服自然的激情, 缺乏与自然生态的紧密结合。

因此, 现代城市广场规划设计应从城市生态环境的整体出发, 应用环境设计的方法, 通过融合、美化、象征等手段与城市现有绿地、公园结合, 在点、线、面不同层次的空间领域中引入自然、再现自然, 并与当地特定的生态条件和景观特点相适应, 成为城市真正的“肺”。现代城市广场生态设计要特别强调其生态小环境的合理性, 既要有充分的阳光, 又要有足够的绿荫, 冬暖夏凉, 趋利避害, 减小城市的噪声干扰, 为市民的各种活动创造怡人的空间环境。

结束语:综上所述, 城市广场规划是一个综合、复杂的课题, 涉及文化、历史、地理、经济、社会、美学、生态学等多种学科和领域, 在这里, 只是对城市广场规划设计的理念和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希望将来可以更加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陈亮.城市广场的人性化设计探讨[J].江苏城市规划, 2009 (4) .

分析城市园林绿化设计的原则论文 篇5

国外的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设计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遭遇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于是兴起了一种重视生态、保护自然、改善城市环境的思想。城市规划设计更加注重生活质量,希望将绿地和自然与城市相互融和,建立一套完整的,包括城市园林、都市衣业及城市林业在内的城市绿色网络结构体系。欧美各国把扩大城市绿地面积看作是自然引入城市的重要标志,其城市规划设计更加注重自然因素和景观保护,将保护与改善环境思想应用于城市绿地,使城市园林的概念得以扩展和深入,城市绿地也自然延伸到周围自然景观等环境中1。纵观国外城市绿化理念,总体来说是注重整体简朴大方,处处体现大自然的绿色理念;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相互协调,在公共绿地的布局上倡导适地植树、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住宅绿地、公园绿地和街头绿地,并以处处体现人与自然的协调为绿地规划设计的主格调2。

我国城市绿地设计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城市绿化的方针是:“连片成团、点线面相结合”,使城市绿化工作快速进入发展阶段。80年代后,出现了北方以天津为代表的“大环境绿化”南方以上海为代表的“生态园林绿化”。绿地率达23.00%,绿化覆盖率达27.44%,人均公共绿地达6.50m2。2001年,国家建设部又授予海口、三亚、长春等10个城市以“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区”的称号3。目前,国内城市园林规划设计已呈现出要素多元化、结构网络化、生态合理化特点和绿地园林生态设计、区域设计、文化设计、科学与艺术设计、立体化设计等发展趋势。

1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城市园林绿化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园林绿化行业发展迅速,科技队伍建设、设计水平、行业发展等成绩辉煌。随着城市化发展的逐步推进,与之配套的城市功能带动了城市园林设计行业的繁荣,以公园、绿化广场为代表的公共绿地逐渐成为现代化大都市的标志。近几年,从传统园林到城市绿化,再到城郊一体化的大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观念与领域正在逐步深化、完善和拓宽。实践中,设计人员结合国内具体情况,在吸取传统文化营养的基础上借鉴了国外的一些新思潮、新理念,以顺应现代生活的需求,创造了一批好的作品。然而总体上讲,要找到既能为群众喜闻乐见和专家认同,又能成为城市传世经典之作的设计还不多,园林规划设计还存在一些不足,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总体规划忽视园林绿地设计师的参与

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决定着整个城市的景观风貌、景观空间格局以及城市的景观特征。目前由政府有关部门主持的城市总体规划设计,一般只选择和看重城市规划师、建筑师的意见,忽视城市园林绿化设计师的参与,这就很难体现以人为本,功能效益和生态效益优先的设计理念4。园林设计师只在规划好的布局上见缝插绿,难以在保障绿地率和保护利用原有地形地貌、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及其生态稳定方面发挥作用。

1.2忽视植物空间布局与造景

目前许多园林绿化建设只注重总体布局和硬件景观设计,常常忽视功能效果和植物造景及生态效益,普遍认为绿化就是简单的种树,对于树种、群落结构以及植物的空间布局对环境的影响和环境对植物的影响则考虑较少。有些美术、建筑、室内设计的园林设计专业人员对常用绿化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不甚了解,在工程实施几年后才看出设计的缺陷。如在园林绿地中,植物既是园林构成的主体因素,同时又是为人所用的客体对象。因此,园林植物的合理配置不仅指植物与植物、植物与环境(包括生物与非生物)的关系要协调稳定,更要协调植物与人的关系,使人在植物构成的空间中能够感受生态、享受生态,并且理解和尊重生态。

1.3破坏原有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

我国城市人口众多,人均土地资源少,建筑密度大,可用的绿地面积严重不足。城市建设者们往往为了取得更多的土地建筑面积,不惜将原有的自然山头推平、池塘填平,将原有的植被砍掉,这就破坏了自然地形地貌,改变了原有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即便随后在小区内种一些外来植物,绿化效果也非常差。

1.4缺乏地方风格与设计个性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目前,一些新建城市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没有表现地方特色、体现地方风格,在广场、街头、街道、单位庭院、居住区庭院,千篇一律地建植草坪、栽种断头大树和模纹花坛,而且规划设计了大量外来树种,栽种一些樟树、茶树、无患子等热带树种,对乡土树种开发种植不够,盲目引进外来树种,往往造成植物死亡;有的广场只是培植一些草皮,这些草皮到了秋冬便枯黄一片。另外,园林绿地缺乏造景构图,只是简单的树种组合,不能给人以美感。雷同和抄袭现象十分常见,缺乏具有鲜明主题和文化内涵的园林精品,没有形成特色。近期,大树枯死现象在石家庄频频发生:一条马路上,百余法国梧桐近半枯死,外环路上于2011年初栽植的千余棵法桐,至今枯死了上百棵,造成十分惨重的经济损失。

1.5人工植物群落设计简单

目前的园林规划设计和方案审查过程中,往往只注重方案规划的构思和立意,忽视植物的生态功能,设计的人工植物群落结构简单,配置种类少,往往主要的几种植物就占了总量的70%以上,导致生物多样性低,群落稳定性差,给以后的管理增加了难度。一个稳定的群落中很少存在生态位相似的物种,即占有相同生态位的物种不能共存。城市在模拟自然植物群落时,除了应遵守上述生态学法则外,还应注重植物群落本身的景观效果,特别是林冠线的外型,群落色相、季相等景观因素,同时还应以人为本,注重生态功能和绿色理念。

1.6工程效果图与实际效果严重不符

委托方要求设计方提供的一些园林规划设计方案中,一般会附有一张效果图,该效果图具有临场感,能够多维立体地表达设计意图,形象逼真,淋漓尽致,色彩艳丽。但是效果图中的植物在现实中却很难找到(包括树型、色彩、叶型和花果种类),因而看上去美观,实现起来却困难重重,并且施工后的实际效果与效果图往往大相庭径5。

2城市园林绿化设计的原则

2.1科学规划、注重细节

城市园林设计要把握鲜明、准确的立意,做到科学规划,使设计项目与整个城市区域环境相结合,要在项目的性质、功能和形式等方面准确定位;要做到“三个协调”即项目设计构景要素之间的协调、园林绿地与周边环境及整个城市绿地系统的协调,植物载体的形式、体量、尺度、色彩、质地等与周围环境的协调。

2.2因地制宜、经济适用

该原则要求在园林绿化设计中结合地形地貌和周边环境的情况造景,做到既经济节约,又在层次上体现起伏与韵律变化,避免呆板。目前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财力有限,不可追求奢华,不能照搬西方国家那种营造大规模园林绿地和森林进入城市的做法。现阶段,城市园林设计的主要工作是在协调城市生态系统的前提下改善人居环境,确保居民的身心健康。设计要以林荫型绿化为主导,增加绿地色彩,注重立体绿化,扩展绿化范围,发展垂直绿化,构建城市空间的多层次绿化格局。

2.3以植物造景为主

植物造景强调在设计和建成效果上展示植物的生命美、色彩美、姿态美、风韵美、人格化、多样化的特性,构建以乔木为主,乔、灌、藤、花、草相结合的复层混交的绿化模式。采用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相结合,彩叶树种与常绿树种相配置的绿化方式,使绿地在四季的静态构图中达到三季有花,四季见绿,形成多样的生态环境、适度的园林小品、完善的园林设施、完美的生态环境7。

2.4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

园林绿化设计既要符合生态学原理,又要遵循美学法则,要体现可融入性和可参与性。绿地设计要满足市民的需求和多样化的审美情趣,发挥好园林给人带来的陶冶性情、慰藉心灵的作用。通过科学配置植物,在整体布局构图上运用好比例、节奏、对比、协调、对称、平衡、稳定、直曲等形式营造园林的意境美,达到生态性与观赏性的统一、绿与美的统一、服务功能与艺术价值的统实现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的完美结合。

2.5地方特色原则

园林绿化设计必须考虑本地区的自然环境、物候和地域特点,将城市历史文化融入园林设计,创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园林。这就要求在充分满足当地地形地貌和生态群落的基础上,尽量采用和保留原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引入与当地生态条件和景观相适应的各种植被。

3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设计的对策与措施

3.1强调城市总体规划

与设计人员的参与只有使城市总体规划科学化,符合绿地规划的原则和要求,在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时吸纳更多的园林绿化设计师和生态学专业人员的参与,才能使总体规划更加科学。同时,在园林绿地设计过程中,应大力提倡植物造景,少建硬质景观。在营造城市景观时,既要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更要考虑游憩、娱乐和生态效益等方面的功能。因此,要更好地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设计,使城市建筑高低错落,园林植物富有特色,营造个性化的城市景观。

3.2提倡以人为本,营造富于创造性的地方特色景观

园林规划设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要充分挖掘本区域的文化与历史特征,把创造宜人的居住环境作为塑造城市形象的根本要求,以设计不同的人性化景观空间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同时,在运用植物造景设计过程中,要善于应用乡土物种,按照本地自然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种类组成、空间分布特征及规律来营建城市园林人工植物群落。

3.3加强设计人员与施工方的沟通

园林绿化设计人员要想创作好的设计作品,就必须充分了解影响园林设计作品的经济杜会、历史文化、地形地貌、风土人情、水文地质、自然植被、人文景观、水体水系和自然景观等因素,要深入现场,包括对现场的明暗管线分布等情况进行充分的调研,再进行方案构思,形成绝妙的设计作品。在施工过程中,设计人员应与施工单位进行沟通、协调,做好技术交底;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做到全程跟踪,把握设计尺度,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设计方案。

3.4注重科研工作与人才培养

原则城市家具设计 篇6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设计;施工管理;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城市与自然的和谐,且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也是政府城市与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城市园林绿化工程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想要更好的提高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的质量与效率,不仅是政府的责任,施工单位也要不断对自身的施工进行改进,下边我们来介绍一下城市园林绿化设计的原则与施工管理需要注意的地方。

1.城市园林绿化设计需要遵循的原则

1.1科学规划,注意细节。

城市园林绿化设计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根据所在城市当地的实际的情况(当地人文、周围的环境、当地的植被等等)对城市园林绿化的设计做科学的规划,在对园林绿化进行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细节,注意园林的功能区域的设计、植被选择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以及一些景观的设计要体现当地的特色等,这样科学的规划以及对细节的重视,可以建设出来更好的城市园林出来,更好的美化城市的环境,让更多的市民享受到园林绿化的益处。

1.2因地制宜,经济适用

所谓的因地制宜就是在进行园林建设设计之前,要了解好城市的实际情况,设计的时候要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以及周围的环境来设计,还有一点就是在设计中要注意经济适用,虽然我国近些年来经济发展的还不错,但是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府一直在提倡勤俭节约风,所以在进行园林绿化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经济适用的原则。现今园林绿化建设的是在协调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美化城市的环境,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和人们的健康,所以在设计的时候要尽量的增加绿地的色彩,注重绿化的结构,发展立体绿化,让园林绿化可以做的更好。

1.3以植物造景为主的原则

造景主要强调的是在建成以后的效果和设计上展示植物的那种自然、优美、大气的姿态,以及植物多样化的色彩等,从而构建以乔木为主,藤、乔木、花、草、灌木相互交错的绿化模式,让立体绿化和平面绿化相互结合,在种植植被的时候,要注意四季常绿植被与季节性植被相互交错、相互协调,这样可以保证园林四季的生机,还可以保证不同季节有不同的特色,让园林更好的展示大自然植物的美。

1.4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

现在政府不断在强调以人为本,所以在进行园林绿化设计的时候也要注意以人为本的原则,在进行园林绿化设计的时候,不仅要注意符合生态学的原则,还要考虑到市民对园林绿化的一些诉求,进行绿化的过程中要保证可以满足城市的市民多样化的审美需求,还有一些市民可能对它的功能的诉求要多一些,在设计的过程都要注意,让园林绿化的艺术价值与服务功能统一,观赏性与生态性统一。

1.5地方特色的原则

除了以上几点需要注意的以外,还有就是在进行园林绿化设计的时候要结合当地的特色来进行设计。现今我国的许多城市出现了千城一面的现象,在进行城市园林绿化设计的时候一定要避免,结合当地的人文特色,把这些人文特色巧妙的融入到园林绿化设计中去,让城市园林绿化更加具有当地的特点,这样不仅可以美化当地城市的环境,还让这个城市的特点变的更加突出,使园林的绿化设计与城市当地的环境更加协调。

2.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与管理

城市园林想要建设的好,除了要做好绿化设计之外,就要做好城市园林绿化的施工。城市园林绿化施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包括园林中的假山、水景、植被、园林里的小路、如排水系统等等,所以在进行施工的时候一定要做好施工的安排、管理。

2.1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是十分有必要的,因为准备工作为以后施工奠定了基础。在施工开始之前相关的单位要按照相关的要求做好工程的概预算工作,然后就是为工程的进行做好准备施工的场地(做好场地的清理工作)、施工设备的采购、施工运输、施工队伍的安排等等,做好这些工作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带领施工人员到施工现场了解情况,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好施工进度并安排好施工的日期,保证施工能在规定日期内顺利的完成。

2.2施工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接着就是施工,在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一下几点:首先是施工人员一定要按照相关设计规定来施工不得擅自改变施工的安排,这样才能保证园林绿化施工的质量。其次就是要做好施工现场的监督工作,在施工的过程中做好监督的工作是保证施工质量十分重要的一个方法,监督工作主要是监督工程的进度、监督工程的质量、发现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的上报来及时的改正防止问题的遗留等等,总之,做好施工的监督工作是城市园林绿化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在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以上两点才能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和施工的质量。

2.3注重土壤的选择与养护工作

还有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对土壤的选择与养护工作。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土壤,所以一定要做好土壤的选择与养护工作,没有好的土壤就很难长出好的植被,就会影响园林绿化施工的整体质量。首先是土壤的选择上,但是由于一些条件的限制,所以在土壤的选择上不可能选择到一些规定上那样的土壤,但是对于这个问题,要尽力来争取一些符合规定的土壤,如果很难争取到的话就可以加强对土壤的养护工作,在养护的过程中多投入一些精力来提高土壤的质量,所谓的养护工作就是适当的时候施肥,来对土壤进行不断的改善,以满足植物生长中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对于施肥种类的选择上,最好能够使用有机肥,因为有机肥不仅可以提供给植物营养,还能很好养护土壤、保护环境。

2.4加强苗木的栽植与养护问题

最后就是加强苗木的栽植与养护问题,在栽植、养护苗木的时候最重要的是尊重植物的生长规律,不同的苗木的生长规律也不同、栽植的季节、时间也大不相同,所以在栽植的过程一定要注意遵循不同苗木的生长规律。在苗木的养护中需要注意做好树木的定期修剪工作,对于那些多余的枝叶一定要把它修剪掉,避免它吸收主干的养分。在种植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有很多,但是养护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只有进行不间断的养护和管理,才能保证园林里植被更好的生长。

结语:本文简要的分析了城市园林绿化设计中需要遵循的原则以及在工程施工中需要注意地方,这对于以后城市园林的施工中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想要做好城市园林绿化的工作光是做好文章中提到的地方是不够的,还要靠多方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吴志明,徐杰元,步红风. 居住区园林绿化设计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 2011(14)

[2] 张亮,李晓丽,白兆会. 第三届中国园林绿化设计高峰论坛召开[J].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 2009(03)

[3] 马立达,童朝华. 对园林景观工程的定性评价的探討[J].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3)

[4] 张义勇. 园林绿化大树移栽配套技术[J]. 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04)

原则城市家具设计 篇7

关键词:城市家具,设计物,材料结构,视觉表征

1 城市家具的概念

城市家具又称街道家具 (Street Furniture) , 一般公认的定义为:“为了提供公众某种服务或某项功能, 装置在城市公共空间里的私人或公共对象或设备的统称。”同样的概念亦称为“街道对象”“街道设施”“城市家具”“城市组件”“城市设备”, 是这个时代城市特性的重要元素之一。巴黎第四大学历史学教授卡蒙纳曾经为街道家具提出一个简单、直观式的说明:“所有置备于街道的家具设施, 所有在城市或聚落里, 所有设立在道路的边缘、在人行道上, 甚至就在道路上的公共设施”。按照他的定义, 街道家具指称的范围十分广泛, 一盏路灯、一座喷泉、一块告示牌、一个垃圾桶、广告招牌、公社座椅、候车站, 都是街道家具的具体实例[1]。

在我国, 街道家具或城市家具的概念通常被翻译为“环境艺术设施”或者“环境设施”, 即公共道具类的物品, 是支持城市生活者在户外生活中, 从事各式各样的活动行为时, 具有方便性, 安全性, 效率性的生活道具。包括的层面相当广泛, 有电话亭、公交车招呼站、电线杆、垃圾箱、公共座椅、街道照明设施、信息电子广告牌、公厕、行道树等。

2 城市家具与环境的探讨

城市家具其内容包括一切公共户外空间中的设施元素, 不再只是装饰品或只是一种机能性元素的美化与形式化, 有与环境共生的必然性, 并且应与人文历史融合必要。对于活化城市空间表情功能具有意义, 若就地域的需求而论, 在机能面之外, 必须在周遭大环境下进行思考。城市家具所呼应的环境因素, 不仅是与单纯空间行为的考虑, 更必须与地域的社会大环境发生密切关联。

城市家具存在的意义是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迁而有着不同的定位与表现。而社会大环境的形成又是各种时空因素相互影响与沉淀累积的结果, 就其本质而论, 是不断开展与变化的动态历程。所以, 只要新的刺激加入, 不同的社会环境情况与内容便随之发生。若姑且不论发生的因果为何, 此刺激因素基本上则与自然景观、历史记忆、文化传承及空间特性等四个层面有着密切的关联。虽然, 城市家具各有其实用机能, 但论及造型的创意表征时, 其对应的内涵层次却无法自社会大环境之外考虑。

2.1 自然景观

自然生态和谐共处也成为当代文明中新的视觉表征之一。此视觉表征在设计物的表现特点为真诚不虚假的本质, 可以材料、造型或结构等诸多方式来达成, 而与自然呼应。

2.2 历史记忆

人类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着不同的变化, 并随即成为历史记忆, 藉由着设计物在特定地域中, 以历史为背景所进行的规划, 人们将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过去, 然而设计物与历史环境间的关系并非只是以崇古为尚, 更重要的是, 利用设计物赋予历史新的内涵或诠释方法, 而产生新的动力与感受。无论设计物以何种形式来呼应现存的历史记忆, 其目的都是希望借着新的视觉媒介来引发众人对历史的省思, 并进一步凝聚共识, 扩及对地域情感的再认同。

2.3 文化传承

文化几乎代表了我们成长的环境, 成为社会大环境中极具切身关系的层面。因为文化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 所以就概念的本质来说, 设计物与文化的关系也就等同于设计物与生活的关系。设计物在此可以扮演的角色, 就是借着强调环境中的文化传统, 促成文化的过去与现在充分的交流、互动, 使旧文化产生新意义, 并成为未来新文化出发的起点。

2.4 空间特性

空间的特性与设计物间的调和在生态环境中, 为最基本的考虑要素。在社会大环境或人类需求的条件引导下, 空间特性亦相应产生许多不同的机能概念及内涵。以街道空间为例:舒适且具有个性的街道空间规划已经成为许多地域在发展自我特性时, 首要考虑的问题, 其中设施包括了路灯、行道树、人行道、街道设施及标志系统等各种元素的整合。

若就空间与行为的对比来看空间的特性, 其机能本质虽然单纯, 但在此层次的社会大环境却因同时纳入前述自然面、历史面与文化面的考虑, 而使设计物在进入空间时所遭遇的问题异常复杂。但无论如何, 对设计者而言, 最重要的是确实掌握空间内容的特性, 并运用设计物来呼应空间发展的概念, 使空间的机能及意义均可获得充分的诠释。

3 城市家具的设计探讨

就街道对象的功能可区分为以对象机能与环境面的“对象结构”及以社会大环境层面的“对象本质组织”。

3.1 对象结构———机能、材料结构与视觉表征

对象结构可区分为两个层次 (见图1) 。第一是“物的自身”所指的是:独立的物所要达成的目的, 是为了机能需求所产生, 也是设计之物存在的前提要件, 如椅子的休憩、标志的说明等;第二是“物的关联”则将机能层次向外扩张, 与环境呼应, 为的是:将设计概念的表达更近于完全, 而衍生出以材料结构与视觉表征为着眼的设计思考。

1) 城市家具的机能特质。机能的真正要义是“相对于满足人性基本需求所产生的观念”, 而机能呼应着人类行为而先于产品存在, 所以脱离机能而独立的矫饰设计物必定无法获得使用者的认同。而由于人类户外行为的差异与各种不同特质的活动, 对应于空间所产生的需求, 正是城市家具的机能特质。

2) 城市家具的材料结构。材料结构所涉及者是设计物的物理特性与视觉特性, 其物理特性的组合以提供机能为着眼, 所以材料的选择与结构的形态将影响到机能的发挥, 但材料与结构的变化与机能特质的对应仍有许多可能性。不论以材料设计物直接对造型发生的影响来看, 或间接就其与环境的对比而论, 材料结构的应用在城市家具的表现上实居于关键性的地位。

3) 城市家具的视觉表征。设计物必须以造型形式存在于环境之中, 依此形式延伸所得的意义正代表着设计物呼应环境而生成的观念, 也就是“视觉表征”的特质。

以造型形式呈现视觉表征的过程, 在态度上并非全然理性的揭露, 更是一种感性特征的发挥, 城市家具便是借着个人理念与环境间的对话, 成就一定意象来进行视觉讯息的传达。

3.2 对象本质组织

街道物件的本质形成是有不同的刺激因素, 这些因素在时空影响下累积变化, 基本上与自然景观、历史记忆、文化传承及空间特性等四个层面有着密切的关联。

3.3 城市家具的品质

随着城市家具的蓬勃发展, 提出城市家具质量的五项基本判准, 作为评估一项引进决策的参考:

1) 功能性:城市家具并非仅指公共艺术品, 它必须提供公共服务, 满足一项以上的城市公共需求, 而非纯粹的装饰。因此它坐落的位置很重要, 应该位于行人动线的节点上, 而城市家具所能够提供的服务容量也是重要的考虑。

2) 坚固耐用:城市作为一个接纳各方移民与访客的场所, 城市家具必须有承受破坏或其他意外的能力。

3) 易于维修清洗:除了坚固耐用之外, 城市家具在破坏后的维修与被涂鸦后的清洗也非常重要。

4) 规格化与模块化:为了满足有效率维修的需求, 强调城市家具组件的规格化与模块化。

5) 美观:美观是一项非常主观的判准, 这项判准可简化成两项原则, 一是具现代感, 多使用钢铁、玻璃、强化塑料等建材, 并运用流畅简化的线条;二是为了融入多元且复杂的城市环境, 尽量让城市家具呈现隐匿性、透明性、朴素性, 不致造成任何景观上的冲突, 甚至让人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

4 结语

城市家具是反映城市特性、城市性格构成城市景观的重要对象, 除了强调着重基本的内在机能需求、数量、舒适性、耐久性、可及性外, 其美学造型、色彩考虑与材料结构所形塑出的视觉表征, 人性尺度考虑并与城市周遭环境特质相互呼应, 均受到重视。

城市家具外在的造型形式所呈现的视觉表征, 应从“地域性”的大环境与社会大环境的角度进行思考, 才能多元的塑造城市家具的独特性。而社会大环境可概括自然景观、历史记忆、文化传承及空间特性等四个层面。

参考文献

[1]杨子葆.街道家具与城市美学[M].北京:艺术家出版社, 2005.

[2]朱妍林.论环境艺术系统中的城市家具设计[D].合肥:安徽工程大学, 2011.

[3]付予.城市家具的场所适应性设计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2.

浅析城市建筑小品的分类及设计原则 篇8

1.1 城市美化的迫切需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以及人们对城市环境的高标准要求,一轮新的城市美化运动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而城市建筑小品作为现代城市的装饰品,在增添城市活力、展示城市风采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以线条、色彩、质地、造型的多变,与城市的建筑、街道、公园相映成趣,构成美的姿态、美的图画。

1.2 建筑小品的尴尬现状

在城市建设热潮的全面兴起之际,城市建筑小品在城市中的应用也遇到了极其尴尬的现状,主要表现在:1)建筑小品缺乏总体的规划和统筹考虑;2)单体设计呈现形式雷同、模式化的特征,缺乏特色;3)缺少细部处理和对人的心理、行为的研究;4)缺乏对地域文化的考虑,没有将规划设计融入到当地的文化底蕴中。

综上所述,对城市建筑小品进行一次系统的梳理,提出城市建筑小品的分类及设计原则是十分必要且迫在眉睫的。

2 城市建筑小品的分类

建筑小品是供人们休息、装饰、照明、展示的小型建筑设施,一般没有内部空间,体量小巧,造型别致,富有特色,并讲究适得其所。建筑小品设置在城市街头、广场、绿地等室外环境中便称为城市建筑小品。城市建筑小品既能美化环境,为人们提供文化休息和公共活动的方便,又能使人们从中获得美的感受和良好的教益。从城市建筑小品的应用角度分析,可分为城市街区中的建筑小品、城市开放空间中的建筑小品、城市居住区中的建筑小品、城市园林中的建筑小品。

2.1 城市街区中的建筑小品

街区是城市中分布最广、连续性最强的线性公共空间,具有提供公共活动空间和设施以及交通通行功能,同时,还是人们对城市认知的重要景观元素的构成。因此,城市街区中的建筑小品主要由公共服务类和景观观赏类构成,公共服务类的建筑小品包括座椅、电话亭、垃圾桶等,应有简单的使用功能,能够满足人们休息、观赏、交流等需求;景观观赏类包括小雕塑、造景灯箱等,其具有的优美造型,使其自身就是视觉焦点,是景观的构图中心。

2.2 城市开放空间中的建筑小品

城市开放空间是提供市民交往、聚会、活动的空间,也是城市中相对宽敞、自由的聚散地。因此,城市开放空间中的建筑小品,应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它不仅应考虑满足一些基本的公共服务功能,同时还应满足人们多样化的行为需求,同时,应凸显建筑小品的个性特征,创造与开放空间主题相呼应的特色设计作品。

2.3 城市居住区中的建筑小品

居住区是城市社会生活的局部和缩影,它和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居住区中的建筑小品是居住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成为衡量一个居住区品质高低的重要方面。居住区内的建筑小品包含的范围很广,主要可分为公共服务设施、公共卫生设施、公共休息设施和公共管理设施。居住区内的建筑小品以其丰富多彩的功能,轻巧美观的造型,在住区环境中起着点缀空间、活跃景色、烘托气氛、加深意境的作用。

2.4 城市园林中的建筑小品

园林中的建筑小品一般是在园林工程中被赋予一定的文化内涵、造型新颖别致、供人休闲和提供园林管理服务的设施。如亭、台、楼、榭、廊、桥架等,不仅具有使用上的功能,更可作为园林中的景点供人观赏,是园林中不可缺少的组成要素。园林中的建筑小品应具有更强的艺术性和景观性,作为一种艺术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园林建筑小品在有限的空间内,经过独出心裁的提炼,成为赏心悦目、喜闻乐见的景观。

3 城市建筑小品的设计原则

3.1 以人为本的原则

城市建筑小品的核心价值就是以人为本的原则,它是为人们提供各种活动和服务的物质载体。因此,应该把关心人、尊重人的观念体现在城市园林建筑小品的设计中,重视人在城市空间环境中活动的心理、行为和文化,从而创造出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的城市建筑小品。例如,在普通座椅附近应留出可供停放轮椅的位置,这样就便于老人和残疾人与他人进行日常交流,从而进一步体现出城市建筑小品的共享性。

3.2 注重功能的原则

城市建筑小品主要具有使用和装饰两种功能,因此,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应结合不同的功能要求,体现出建筑小品的功能属性。使用属性的建筑小品应满足不同需求的服务功能,例如,座椅的数量、位置、材质的设置,应便于人们休息交流;装饰属性的建筑小品应以艺术文化和观赏性为主要的应用原则,保证其具有一定的艺术美,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例如,在园林景观中的亭台等,在设计中要表现一定的中国园林文化内涵,成为园林景观中的点睛之笔。

3.3 和谐统一的原则

城市建筑小品是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城市之间是相互呼应,相互依存的关系,因此,建筑小品与城市环境的和谐统一也是其设计的重要原则。1)城市建筑小品的材料、色彩、造型等基本构成元素应与环境协调一致,例如,在公园等大型城市公共空间中,建筑小品应以体现生态性为设计出发点,多采用木质、原色等具有自然属性的材质和色彩;2)城市建筑小品在空间构成上应与城市环境相统一。应以一种构成元素为主导,连同从属元素,组成具有秩序性的景观序列,将个体的建筑小品纳入到整体系统中,通过导向、分隔、序列、轴点等设计手法,寻求与环境的相互联系,在与环境结合的同时,使环境品质得到升华;3)城市建筑小品应在艺术品质和文化内涵上与周围环境属性相统一。城市建筑小品的设计应根据所在城市、所在住区的地域内涵,在尊重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基础上,使建筑小品的气质、韵味以及表现意图与周围环境相统一,突出文化品位。

参考文献

[1]陈宇英.城市绿化常用建筑小品简介[J].河南林业,2001(3):26-27.

[2]孟刚,李岚,李瑞冬,等.城市公园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5-13.

[3]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20-35.

[4]李敏.城市绿地系统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54.

[5]许浩.国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8-20.

[6]王国勇,尚娜.公共设施设计[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5-35.

[7]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尹培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6-29.

原则城市家具设计 篇9

1.1 根据习性选择植物材料

垂直绿化植物材料的选择, 必须考虑不同习性的攀援植物对环境条件的不同需要;并根据攀援植物的观赏效果和功能要求进行设计。应根据不同种类攀援植物本身特有的习性, 选择与创造满足其生长的条件。一是缠绕类。适用于栏杆、棚架等, 如紫藤、金银花、菜豆、牵牛等;二是攀援类。适用于篱墙、棚架和垂挂等, 如葡萄、铁线莲、丝瓜、葫芦等;三是钩刺类。适用于栏杆、篱墙和棚架等, 如蔷薇、爬蔓月季、木香等;四是攀附类。适用于墙面等, 如爬山虎、扶芳藤、常春藤等。

1.2 根据种植地的朝向选择攀援植物

东南向的墙面或构筑物前应种植以喜阳的攀援植物为主;北向墙面或构筑物前, 应栽植耐阴或半耐阴的攀援植物;在高大建筑物北面或高大乔木下面, 遮荫程度较大的地方种植攀援植物, 也应在耐阴种类中选择。

1.3 根据墙面或构筑物的高度来选择攀援植物

高度在2m以上, 可种植爬蔓月季、扶芳藤、铁线莲、常春藤、牵牛、茑萝、菜豆、猕猴桃等。高度在5m左右, 可种植葡萄、杠柳、葫芦、紫藤、丝瓜、瓜篓、金银花、木香等。高度在5m以上, 可种植中国地锦、美国地锦、美国凌霄、山葡萄等。

1.4 栽植形式

应尽量采用地栽形式。种植带宽度50~100cm, 土层厚50cm, 根系距墙15cm, 株距50~100cm为宜。容器 (种植槽或盆) 栽植时, 高度应为60cm, 宽度为50cm, 株距为2m。容器底部应有排水孔。

2 植物配置

应用攀援植物造景, 要考虑其周围的环境进行合理配置, 在色彩和空间大小、形式上协调一致, 并努力实现品种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景观效果。应丰富观赏效果 (包括叶、花、果、植株形态等) 而进行合理搭配。草、木本混合播种, 如地锦与牵牛、紫藤与茑萝。丰富季相变化、远近期结合。开花品种与常绿品种相结合。应依照品种丰富、形式多样的原则配置。可考虑以下几种形式: (1) 点缀式。以观叶植物为主, 点缀观花植物, 以丰富色彩, 如地锦中点缀凌霄、紫藤中点缀牵牛等。 (2) 花镜式。几种植物错落配置, 观花植物中穿插观叶植物, 呈现植物株形、姿态、叶色、花期各异的观赏景致, 如大片地锦中配植几块爬蔓月季、杠柳中有茑萝、牵牛等。 (3) 整齐式。体现有规则的重复韵律和同一的整体美, 成线成片, 但花期和花色不同, 如红色与白色的爬蔓月季、紫牵牛与红花菜豆、铁线莲和蔷薇等。应力求在花色的布局上达到艺术化、创造美的效果。 (4) 悬挂式。在攀援植物覆盖的墙体上悬挂应季花木, 丰富色彩, 增加立体美的效果, 需要钢筋焊铸花盆套架, 用螺栓固定, 托架形式应讲究艺术构图, 花盆套圈负荷不宜过重, 应选择适应性强、管理粗放、见效快、浅根性的观花、观叶品种。布置要简洁、灵活、多样, 富有特色, 如早小菊、紫叶草、红鸡冠、石竹等。 (5) 垂吊式。自立交桥顶、墙顶或平屋檐口处, 放置种植槽 (盆) , 种植花色艳丽或叶色多彩、飘逸的下垂植物, 让枝蔓垂吊于外, 既充分利用了空间, 又美化了环境。材料可用单一品种, 也可用季相不同的多种植物混栽, 如凌霄、木香、蔷薇、紫藤、地锦、菜豆、牵牛等。容器底部应有排水孔, 式样轻巧、牢固, 不怕风雨侵袭。

3 攀援植物的室外布置

3.1 墙面绿化

墙面绿化是泛指用攀援植物装饰建筑物外墙和各种围墙的一种立体绿化形式。适用于作墙面绿化的植物一般是茎节有气生根或吸盘的攀援植物。其品种很多, 如爬山虎、五叶地锦、扶芳藤、凌霄等。墙面绿化的植物配置受墙面材料、朝向和墙面色彩等因素制约。粗糙墙面, 如水泥混合沙浆和水刷石墙面, 则攀附效果最好;墙面光滑的, 如石灰粉墙和油漆涂料, 攀附比较困难;墙面朝向不同, 选择生长习性不同的攀援植物。墙面绿化植物配置形式有2种, 即规则式和自然式。墙面绿化种植形式大体分2种: (1) 地栽。一般沿墙面种植, 带宽50~100cm, 土层厚50cm, 植物根系距墙体15cm左右, 苗稍向外倾斜; (2) 种植槽或容器栽植。一般种植槽或容器高度为50~60cm, 宽50cm, 长度视地点而定。

3.2 棚架绿化

棚架绿化是攀援植物在一定空间范围内, 借助于各种形式、各种构件构成的。如花门、绿亭、花榭等生长, 并组成景观的一种垂直绿化形式。棚架绿化的植物布置与棚架的功能和结构有关。棚架从功能上可分为经济型和观赏型。经济型选择要用植物料, 如葫芦、茑萝等;生产类如葡萄、丝瓜等;而观赏型的棚架则选用开花观叶、观果的植物。棚架的结构不同, 选用的植物也应不同。砖石或混凝土结构的棚架, 可种植大型藤本植物, 如紫薇、凌霄等;竹、绳结构的棚架, 可种植草本的攀援植物, 如牵牛花、脾酒花等;混合结构的棚架, 可使用草、木本攀援植物结合种植。

3.3 绿篱和栅栏绿化

绿篱和栅栏的绿化, 都是攀援植物借助于各种构件生产, 用以划分空间地域的绿化形式, 主要是起到分隔庭院和防护的作用。一般选用开花、常绿的攀援植物最好, 如爬蔓月季、蔷薇类等。栽植的间距以1~2m为宜。若是作围墙栏杆, 栽植距离可适当加大。一般装饰性栏杆, 高度在50cm以下, 不宜种攀援植物。而保护性栏杆一般在80~90cm, 可选用常绿或观花的攀援植物, 如藤本月季、金银花等, 也可以选用一年生藤本植物, 如牵牛花、茑萝等。

3.4 护坡绿化

护坡绿化是用各种植物材料, 对具有一定落差坡面起到保护作用的一种绿化形式。包括大自然的悬崖峭壁、土坡岩面以及城市道路两旁的坡地、堤岸、桥梁护坡和公园中的假山等。护坡绿化要注意色彩与高度要适当, 花期要错开, 要有丰富的季相变化。因坡地的种类不同而要求不同。河、湖护坡要一面临水空间开阔的特点, 选择耐湿、抗风的植物。道路、桥梁两侧坡地绿化应选择吸尘、防噪、抗污染、不影响行人及车辆安全且姿态优美的植物。

3.5 阳台绿化

阳台绿化是利用各种植物材料, 包括攀援植物, 把阳台装饰起来。在绿化美化建筑物的同时, 美化城市。阳台绿化是建筑和街景绿化的组成部分, 也是居住空间的扩大部分, 既有绿化建筑、美化城市的效果, 又有居住者的个体爱好, 还有阳台结构特点。因此, 阳台的植物选择应注意3个方面。 (1) 要选择抗旱性强、管理粗放、水平根系发达的浅根性植物, 以及一些中小型草木本攀援植物或花木。 (2) 要根据建筑墙面和周围环境相协调的原则来布置阳台。除攀援植物外, 可选择居住者爱好的各种花木。 (3) 适用于阳台栽植的植物材料有地锦、爬蔓月季、十姐妹、金银花等木本植物, 牵牛花、丝瓜等草本植物等。

参考文献

[1]王立林, 金青娥.垂直绿化植物的合理选择[J].现代园艺, 2009 (3)

[2]付志昂, 张明辉.现代城市垂直绿化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1)

城市桥梁设计原则及关键环节探讨 篇10

1 桥梁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城市桥梁是指城市范围内, 修建在城市河道上的桥梁和道路与道路立交、道路跨越铁道的立交桥及人行天桥, 主要包括永久性桥和半永久性桥[1]。桥梁设计应符合城乡规划的要求, 根据道路功能、等级、通行能力及防洪抗灾要求, 结合水文、地质、通航、环境等条件进行综合设计。因技术、经济上的原因需分期实施, 则应保留远期发展余地[2]。作为城市交通的公路桥梁应根据所在公路的作用、性质和将来发展的需要, 除应符合技术先进、安全可靠、适用耐久、经济合理的要求外, 还应按照美观和有利环保的原则进行设计, 并考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便于施工和养护等因素。

1.1 安全可靠

桥梁的安全性是设计中遵循的最主要的原则, 所有设计要注意的问题几乎都与安全性有关。而桥梁的安全性主要与桥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防撞栏杆的高度和强度、照明设施以及防震措施有关。因此在这些方面都应该满足设计的标准。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是保证桥梁维持其功能的基础;行人与车流之间应该设有防护栏;车流量大的桥梁一定要考虑照明设施的安装;对修建在地震区的桥梁, 应严格按照抗震标准进行设计。

1.2 适用耐久

桥面宽度能满足当前以及今后规划年限内的交通流量 (包括行人通道) ;桥梁结构在通过设计荷载时不出现过大的变形和过宽的裂缝;桥跨结构的下方要有利车辆和行人的通行;桥梁的两端要便于车辆的进入和疏散, 而不致产生交通堵塞现象等;考虑综合利用, 方便各种管线 (水、电气、通信等) 的搭载。

1.3 经济合理

桥梁设计应遵循因地制宜, 就地取材和方便施工的原则;经济的桥型应该是造价和养护费用综合最省的桥型。设计中应充分考虑维修的方便和维修费用少, 维修时尽可能不中断交通, 或使中断交通的时间最短;所选择的桥位应是地质、水文条件好, 并使桥梁长度较短。

1.4 技术先进

在因地制宜的前提下, 桥梁设计应尽可能采用成熟的新结构、新设备、新材料和新工艺。在注意认真学习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充分利用最新科学技术成就的同时, 努力创新, 淘汰和摒弃原来落后和不合理的设计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贯彻适用、经济、安全、美观的原则, 提高我国的桥梁建设水平, 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1.5 美观

一座桥梁应具有优美的外形, 而且这种外形从任何角度看都应该是优美的。结构布置必须简练, 并在空间上有和谐的比例。桥型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城市桥梁和游览区的桥梁, 可较多地考虑建筑艺术上的要求。合理的结构布局和轮廓是桥梁美观的主要因素, 另外, 施工质量对桥梁美观也有很大影响。

1.6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桥梁设计应考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从桥位选择、桥跨布置、基础方案、墩身外形、上部结构施工方法、施工组织设计等全面考虑环境要求, 采取必要的工程控制措施, 并建立环境监测保护体系, 将不利影响减至最小。

2 桥梁设计关键环节探讨

2.1 抗震设计问题

由于我国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之间, 属于地震多发国家, 并且地震带来的破坏性十分巨大, 因此在桥梁设计中抗震方面的考虑绝对是不可忽视的。

一般而言, 桥梁震害有桥台、桥墩、支座、主梁、基础震害之分[3], 是通过桥梁的不同部位进行划分的, 带来的后果不尽相同, 但却都是主要震害, 因此应在设计中从这些方面详细考虑。在实际设计中可对桥梁进行延性设计提高结构的延性性能, 从而保证桥梁的抗震功能;加强对桥梁细部构造的研究, 对结构分解越细, 考虑越周全, 最终建造出来的桥梁的抗震性能越高;重视基础抗震设计。桥梁的承重主体就是基础, 基础的破坏对桥梁结构的影响是毁灭性的, 因此, 基础的抗震设计成为了整个桥梁抗震设计的第一道关。

2.2 桥面排水设计问题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 目前我国桥梁设计者在进行桥面排水设计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4]: (1) 桥面纵横坡设置不合理。 (2) 雨水口或泄水孔设置不合理。 (3) 排水设施构造细节不当。针对这些缺陷,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 (1) 合理计算确定桥面排水管数量。 (2) 根据桥梁断面形式确定排水方式。 (3) 注重构造细节的处理。 (4) 注重与景观设计的协调。桥面排水虽然不是桥梁的主体工程, 在实际设计中常常被忽视, 但因此而造成的后果往往也是人们所预料不到的, 因此一个完整的桥梁设计方案该部分的内容也不可或缺。

2.3 桥梁结构设计问题

目前, 国内桥梁设计者在结构设计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将主要关注点集中于桥梁强度方面, 而对耐久性这个指标极少涉及;并且只重视桥梁结构的建造而忽视结构的维护[5]。在片面追求桥梁强度而不注重耐久性的指导思想下设计出的桥梁没有进行专门的耐久性试验, 没有明确的使用年限, 一般只能满足交付使用最初的几年;没有加入桥梁后期维护考虑的桥梁会在维护期内对交通造成极大影响。

通过调查研究, 发现造成混凝土结构耐久性不足的原因有: (1) 桥梁设计的耐久性标准低。在我国现行的桥梁设计规范中只明确规定了桥梁的安全性, 而耐久性并没有提出具体的要求。因此设计人员在进行结构设计时不会过多考虑这个方面。 (2) 施工过程片面追求进度。混凝土的强度与耐久性之间是有关联的, 过于追求混凝土的强度和赶工期, 使得强度的提升却造成耐久性不足。 (3) 桥梁使用过程中缺乏正常的检测维修。缺少检测就不会发现桥梁存在的隐患, 因而无法采取相应的维护措施。

那么应如何设计以保证桥梁混凝土的耐久性大大增加?混凝土应选用低水化热、低C3A含量、偏低含碱量的水泥。混凝土的骨料宜选用坚固耐久的洁净骨料, 重视粗骨料级配及粒形, 可以将适量引起作为常规手段, 宜采用偏低的用水量并限制单方混凝土中水泥材料最低和最高用量, 尽可能降低水泥材料中的硅酸盐水泥用量。

2.4 桥梁景观设计问题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审美的变化, 一项事物仅仅有使用功能还不够完美, 人们还在追求其外观方面的完美。对于桥梁这样的交通事物, 设计者可从桥梁的环境景观、桥梁的夜景观、桥梁景观CI (Corporate Identity) [6]等角度进行思考, 为桥梁设计的完美把好最后一道关。

3 结语

城市桥梁越来越成为城市交通新的依赖, 建设好城市桥梁交通越发变得重要而迫切。设计阶段是关乎到整个桥梁最终建成的安全性、实用性的基础, 而我国桥梁设计从业者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会导致城市桥梁建设这方面或那方面的缺陷, 因此桥梁设计应当成为我国城市桥梁从业者研究的重点。文章从城市桥梁的主要方面分析了各自的重要性,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很好地解决了部分问题为我国城市桥梁设计人员打开思路, 设计出更好的城市桥梁抛砖引玉。文章未研究透彻之处笔者还将继续关注。

参考文献

[1]冯明友.对目前城市桥梁设计中一些问题的探讨[J].中国民居, 2012, 10.

[2]城镇桥梁设计规范 (CJJ-2011) [S].

[3]姜群.现代城市桥梁抗震设计的若干问题[J].中国建设信息, 2012 (11) .

[4]尹梅, 王巍.城市桥梁桥面排水设计中的问题与处理方法[J].市政技术, 2008, 9.

[5]陈云峰.城市桥梁结构设计方面的问题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 (14) .

[6]万敏.我国桥梁景观设计的现状与发展[J].桥梁建设, 2002 (6) .

[7]戴志中.城市桥空间[M].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3.

[8]强士中.桥梁工程[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0.

上一篇:科技英语教学下一篇:档案袋评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