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生态产业

2024-06-05

智慧生态产业(精选九篇)

智慧生态产业 篇1

一城市智慧发展的契机与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1.中国已进入城市社会/城市时代

统计数据表明, 中国已经进入了城市社会和城市时代, 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6.1%, 城镇常住人口达到了7.7亿, 城市已成为我们工作、学习、生活、娱乐、创新创业的中心。最近一件事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城市智慧发展的走向和重心, 那就是2015年12月20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这是自1978年第三次全国城市工作会议后, 时隔37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再次召开。这次会议明确了城市发展的重点方向和主要内容, 也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提供了指导。

2.中央城市工作会指明智慧发展方向

经过几年的探索大家都认识到, “智慧城市”的核心在城市, 智慧只是一个辅助的手段, 不能仅做信息系统的智慧和智能化, 而是需要通过智慧城市解决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这次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扭转了以前30多年粗放式的城市高速发展和城镇化发展路径, 会议上提出了以下两点。

(1) 要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城市是有自身发展规律的, 原来我们更多注重城市的规划和建设, 并且是相对隔离地在进行。现在我们认识到城市的自身发展规律, 包含了从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到运行这样一个循环体系。这个循环体系要求我们在做智慧城市设计的时候就要考虑到建设和运行, 在做建设的时候就要考虑到城市未来运营的模式以及与前面设计的协调。

(2) 城市发展要做好五个方面的统筹:从城市工作全局性方面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从城市工作的系统性方面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从城市发展持续性方面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从城市发展的宜居性方面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从推动城市发展的积极性方面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这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了下一步城市发展的方向, 也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和方向。

习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提出了非常重要的指导, 提出城市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 要着力提高城市发展的持续性和宜居性, 要立足国情、集约发展。同时提出让创新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动力, 特别是把互联网、云计算作为城市的基础设施加以支持和布局, 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释放城市发展的新动能。着重强调加快智慧城市的建设, 打破信息孤岛和数据分割, 促进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与城市管理的结合, 提升城市治理和服务能力。加强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建设和功能整合, 建设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 发展民生服务智慧应用, 实现“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目标。

李克强总理在大会上也提出, 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打造城市运行的超级大脑。同时着重提出, 要破除条条块块间的信息墙,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尤其要把城市的建筑、街道、管网、环境、交通等方面实时的运行状况用数据反映出来, 构建城市综合性管理数据库。以前, 我们开展一些城市的规划和建设, 更多是基于城市的静态状况, 基于现有的调研情况、现有数据和对未来初步预测;我们设计完, 经过半年或者是一年以后, 这个数据状况就发生变化了, 而且城市的数据是实时运行的。所以李克强总理提出, 要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 这样一个非常明确的城市管理的新方式。要以人为本, 开展“互联网+城市”行动, 通过智慧化推进城市发展。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为智慧城市建设提出了明确的发展方向, 也明确了重心。

3.城市智慧化发展的需求

另外, 从30多年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 城镇自身也在呼唤智慧的发展模式。我们看到了中国很多城市存在的空荡荡新区和新城, 城市基础设施安全性不足导致桥梁坍塌、市政设施的损毁, 贫富差距的扩大等。这些迫使我们对现有城镇发展方式进行思考, 从复杂巨系统的角度认识城市, 从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运行的循环体系角度看待城市。要从空间扩张、交通主导的城镇发展方式向城市协调发展方式转变;从注重硬性资产到注重软性资产和资源开发;从目标导向向重视问题导向的发展方式转变。我们的现状需要呼唤智慧的发展模式, 需要正视现存的问题来创新发展。

中国城市发展模式的得失思考

综上所述, 城市是一个生态体系, 城市自身也需要一个健康持续的发展体系。像人一样城市也有生老病死, 很多城市已经出现了老和病的特征, 居民不满意、牢骚满腹、怨气冲天的现象都曾出现, 城市需要二次开发和重新崛起。所以我们要从城市的健康体系和健康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城市的智慧发展。

4.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2016年4月, 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中央网信办联合召开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部际协调工作组第一次会议;同时, 在会议上审阅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部际协调工作小组的工作分工和评价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 从国家层面第一次统筹了各个部委的智慧城市建设工作。以后智慧城市建设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和重点。

二智慧城市建设的困境

从最近几年的试点建设, 到促进智慧城市的全面展开, 再到国家围绕新型智慧城市进行统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在观察、调研和实践, 也在思考地方政府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智慧城市, 应该怎么来做, 怎么解决他们的问题和需求。

首先, 我们观察到智慧城市已经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智慧城市建设是促进城市的智慧发展, 除了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深度融合和服务方面外, 智慧城市的内涵和外延都有扩展。智慧城市要促进产业、民生和城市管理, 在产业方面更多地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在民生方面更多以人为本, 提升百姓生活的质量和服务的水平, 给他们安全感和幸福感。在城市的管理和治理方面, 要更多地通过智慧城市从管理城市转变为经营城市, 促进城市治理水平的提升, 促进城市高效率地管理和运转, 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城市发展模式有一个重新的变革。

其次, 我们也观察到智慧城市与“双创”为“产城”融合发展提供了引擎, 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互联网+智慧城市”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了目前新型技术发展的两大风口, 通过“互联网+驱动产业创新与转型”, 通过大数据的整合与应用、数据的开放和深度的挖掘使大众创业变为可能, 所以很多地方城市和政府提出来不仅要做智慧城市建设, 同时要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把数据进行整合, 构建大数据, 构建数据的挖掘、开放, 促进“双创”和产业园的发展, 促进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

风口——智慧城市与“双创”为产城融合发展提供引擎

同时我们观察到智慧城市依然面临三大难题。

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三大难题

第一个难题是如何消除信息孤岛。信息孤岛是智慧城市资源整合的最大障碍, 我们看到在技术层面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评估的体系, 在建设层面各个部门的系统孤立建设, 条块的分割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的机制, 管理方面部门实现横向协调比较困难, 管理机制需要创新, 这是信息孤岛的问题和瓶颈。

第二个难题是如何实现安全可控。这是目前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痛点, 因为我们都知道智慧城市实际上是有很多信息的整合, 可以说未来通过信息和数据来说话, 在这个过程中, 要在核心的软硬件设备、关键的技术、运营管理的平台、标准体系、人才团队、数据资源等这六大方面都要实现安全可控, 这个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第三个难题是如何实现城市的可持续运营。智慧城市要促进城市的可持续运营, 目前来看可持续运营能力差是智慧城市发展的一个要害。我们要构建的智慧城市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是一个能不断地持续演进的体系。类似一个人一样, 它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 要具备大脑和神经系统、要有心脏等器官、要有循环系统、要有血液和造血机制, 尤其是在血液方面就是要有资金和人才。造血机制和运营模式目前都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痛点和难点。对一个城市的智慧发展来讲, 只有建立了“造血机制”, 打通了城市的“经络”才能实现城市有机体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智慧城市的建设涉及方方面面, 包括了从保障体系、基础设施、智慧建设与宜居, 智慧管理与服务, 智慧产业与经济等, 覆盖了城市的方方面面, 应该说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全盘统筹, 因为智慧城市已经不单纯是IT系统, 不仅仅是做信息化项目, 也不可能是政府的全面统管, 更不可能是单一的企业能独立完成的。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从三个方面来构建和筹备:第一就是打造产业生态圈, 第二要在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中融入智慧产业, 第三要从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地方政府的智慧建设。

以上是我们观察到的一些智慧城市建设的全国状况和地方的困境。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也做了一些地方的实践工作, 下面把一些实践和思考给大家做一些分享。

三基于PPP模式的智城市产业生态圈

我们认为智慧城市的解决之道要涵盖城市的方方面面, 不单纯是IT系统, 还涉及复杂多样的系统, 涉及很多的条块, 解决政府无法全面统管的问题。智慧城市是一个持续推进的过程, 政府投入巨大但又不能仅靠有限的财政投入;要融入智慧的产业, 要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而不仅仅是做项目;智慧城市很多短期回报低, 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的项目, 需要寻找和创新商业模式。智慧城市的解决之道是要寻找多方共赢的商业模式。

1.PPP模式是智慧城市的解决之道

我们看到智慧城市建设已经从政府主导转向了市场主导, 现在智慧城市参与主体包括了运营商、投资机构、科技地产、专业设备厂商、系统集成商、IT厂商等。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所需资金巨大, 涉及政府、企业单位和市民家庭等多元主体, 涵盖投融资、建设、运营、监管等过程。未来5年, 投资机构将逐步成长为智慧城市的建设主力, 根据专业机构分析和预测, 2015年智慧城市建设中政府的投入为70%, 市场为30%;到2020年, 预估政府的投入只有20%, 80%要靠市场的投入。我们目前正处在这个转变过程中, 由政府主导转向以市场主导为主, 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看到了从国家层面、从地方层面都提出了智慧城市的PPP建设模式。通过特许经营权的协议保证双方或者是多方形成合作伙伴关系, 在保证社会资本适当盈利的基础上, 促进智慧城市建设, 最终实现政府、社会资本和公众多方共赢的模式。PPP模式解决了几个难点。

智慧城市需要全盘统筹

(1) 投资市场化的问题。原来传统的模式更多是一种政府投资, 流程一般是申请预算、招标、建设, 存在的问题是资金有限、周期长、建设质量难以保障持续。PPP模式因为有落地合资公司持续的建设管理, 通过特许经营的模式解决了投资的市场化问题, 不仅是财政投资, 更多要吸引社会资金的注入。

(2) 运营市场化的问题。传统模式更多地通过政府自建、自我运营的发展模式, 存在的问题是技术人员不足, 流动性比较大, 技术更新比较慢, 运行效率比较低。新的运营模式是通过专业的PPP的公司市场化的运营, 因为它要实现适当的盈利, 要对城市的资源和资产进行深度的挖掘和开放, 所以通过市场化的模式来运营发展, 它就要有一个专业的团队, 有专业的保障, 这是运营市场化。

(3) 机制市场化的问题。传统模式更多是各个部门各自为政, 每个部门考虑自己的小条块, 协同也比较困难, 共享基本上是靠行政手段, 没有行政的强制措施共享基本上难以实现。新模式是靠政策引导之后市场来驱动, 通过投资来协同, 通过资金来调动各个部门参与的积极性, 提出一些明确的标准和规范、要求以及协同的需要, 市场推动的模式比较好地解决了市场化机制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通过PPP模式打造智慧城市资源整合的运营发展模式。在业务模式上, 通过投资来建设智慧城市, 通过拉动投资及产业发展来建设智慧城市;在盈利模式上, 通过智慧城市实现运营服务, 同时通过一些园区和土地开发转让收益投入到智慧城市中;在运营模式上, 通过把各种智慧的服务, 比如说智慧政务、平安城市、教育、交通、环保、城管、医疗、金融、社区等服务, 以运营式的、持续发展式的方式来考虑建设和运营。当然基本公共服务需要政府来投入建设, 可考虑购买服务或采用其他形式, 总之是考虑可持续建设发展模式而不是传统的交钥匙工程。合作模式上, 我们可实现通过北大医疗、北大资源, 以及金融和信息产业, 把合作伙伴体系整合起来投入各地智慧城市建设中。从业务模式、盈利模式、合作模式、运营模式方面, 实现和社会资源的整合。

目前, 我们安徽淮北和河南林州做了PPP模式建设的实践, 得到了地方政府的高度认可。尤其在安徽淮北市, 政府把全面的智慧城市建设委托成立的当地平台公司——淮北智投来统筹, 同时现在也在推动从新高度开展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这个过程中, 实现了智慧城市运营体系的落地, 即通过和地方政府、国有企业以及一些地方合作伙伴共同构建地方智慧城市投资有限公司, 这个公司负责当地智慧城市的投资建设运营管理等整体统筹服务, 实现了对智慧城市总体工作的详细的调研、设计、管理、运营。专业的业务和项目则转由专业的公司来建设, 每个项目、每个专业公司都考虑到投资市场化和运营模式的市场化问题, 同时在建设过程中把资源注入进来。对政府内部信息化项目、公益性服务性项目和公共服务性项目, 实现了投资、运营、收益模式的详细梳理,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或采取特许经营等形式解决了资金和公共服务或社会资金适当盈利的发展的方式, 实现了从项目的规划到融资到建设、再到偿还这样一个全流程式体系, PPP模式能够很好地把这个流程串起来。

2.产业生态链的打造

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打造了三个生态链。

(1) 打造了智慧城市的产业基金生态链。首先通过引导性的基金、财政和主要国有企业的基金, 找到基金和生态链的伙伴, 结合外面的银行和资本, 构建智慧城市产业基金, 打造产业基金的生态链, 打造资金的池子。

智慧城市运营公司产业生态链

(2) 在这个过程中, 成立地方平台的运营公司打造产业生态链。由于有地方政府、运营公司、基金公司、地方合作伙伴等, 构建了智慧城市的运营平台, 统筹考虑推动当地智慧城市投资建设运营管理, 整体建设, 会实现对城市深度的挖掘和服务痛点的挖掘, 构建本地的综合服务及运营服务体系。可以建设科技园和“双创”园区, 引入小的创客和中小企业, 推动城市“双创”的发展。同时引入一些优秀的资源和产业, 比如说引入北大或方正集团相关的资源, 开展产业化落地。

(3) 打造一个智慧城市科技园生态链。打造“双创”产业平台, “双创”园区平台, 这个平台不仅仅是园区, 更多是平台体系, 是一个信息产业孵化的平台, 是一个“互联网+创业”的平台, 是一个科研成果转化的平台, 也是人才聚集效应的平台, 从这个角度打造产业人才资本整合的科技园, 是城市非常需要的。

3.智慧城市运营模式与生态圈建设

我们通过PPP实现了智慧模式从传统模式向运营服务模式的转变, 实现了通过集聚核心的平台和行业信息服务的伙伴商, 深度挖掘城市的服务和运营点, 与相关的合作伙伴一起开发运营, 科技孵化, 实现智慧城市真正的落地和产业的发展。通过PPP模式, 充分地发挥了从顶层设计到行业解决方案以及运营服务、科技园孵化, 包括基础设施集成、终端设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全方位的体系, 与各行各业优秀合作伙伴和厂商整合, 共同推动智慧城市的发展。通过这样的整合和发力, 打造地方智慧城市的样本, 从而推动智慧城市全面、持续地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城市和政府包括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都纷纷在打造智慧城市的生态圈, 比如说方正集团、华为集团、中电科、中兴通讯、同方集团、软通动力等, 都在打造自己的产业生态圈。带着这样一个产业生态圈来为城市做全面的服务和能力支撑, 而不仅仅是去拿一个项目, 我觉得从这个角度来讲, 智慧城市实现了一个发展建设和运营模式的升级。

四以理论与实践结合, 践行智慧城市“政产学研”联合发展

我们也在筹备能力体系, 为更好服务于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建设, 推动城市智慧可持续发展, 方正集团联合北京大学于2015年成立“北大方正智慧城市研究院”, 对内整合相关智慧城市研究实验室和课题团队, 对外联合相关“政产学研”机构, 联合共建智慧城市专题研究中心, 以PPP模式城市合作为抓手, 创新推动中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核心、以项目为抓手、以效益为目标, 通过资源整合的平台体系来推动建设。

智慧城市业务基于城市公共信息平台, 通过大数据中心、地理空间共享服务平台, 部门共享服务平台、城市可视化平台和运行指挥中心, 推动构建行业应用解决方案, 构建管理、交通、金融、教育、平安、云计算、物联网、医疗、公安等城市全方位业务体系。在智慧城市总体架构上, 我们建设从感知层到网络尤其是城市物联网、大数据, 再到应用支撑、垂直行业的体系, 打造了一个顶层设计加投融资规划, 和项目管理监督以及数据的服务运营、全流程服务支撑能力, 和合作伙伴一起推动城市全方位的提升。

核心能力是从城市管理方面提升城市的管理水平, 从金融方面提升金融服务的流程, 打造平安城市, 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加快行政效率, 服务社区智能化服务和管理, 平衡教育资源, 改善医疗状况等。面对城市目前要着重改善的问题和难题, 开展能力建设和解决方案。

从城市的全方位体系出发, 我们对内整合北大和方正的内部资源, 构建城市精准控制、智能控制系统, 提升社会基础设施等内部资源整合度。对外, 我们和城市以及合作伙伴、金融体系协同和合作, 智能化管理和提升生活服务的便利性和便捷性。最终实现让城市更智能、让生活更便利, 促进城市更好、更智慧地发展, 提升城市发展的水平。

仲恺生态智慧园(紫苑) 篇2

—紫苑出品

—仲恺潼湖村,中国传统人文情怀的乡愁之地,传统人文精神生活原乡。

【项目简介】

如今的中国,在经济飞速发展几十年之后的今天,祖先创下的宏伟基业,后辈继承发扬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已渐消失,能留给我们子孙后代的中国传统山水已不在,传统村落已消失,传统人文已造严重污染破坏的当下,我们还能为后人做些什么?一场挽救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救赎正在悄然行动。

仲恺国际创意村落,它是一场古村落心灵迁徙的家园地。出于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反思,对中国传统人文生活的追求,我们正挽救一批即将毁灭将尽的中国传统古村落里的老房子,在潼湖村打造一个中国传统的人文家园,心灵家园,山水梦想家园。出于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景仰、保护、传承;出于对中国传统山水精神的眷恋、不舍与怀念;出于对中国传统村落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呈现出的无力与无奈的我们,梦想却如此的坚定,行动如此坚定,是我们的使命也是宿命,更多的是我们做为一名中国人应该有的责任和义务。

仲恺国际创意村落项目的建立,将打造的是中国传统人文情怀的乡愁之地,是中国传统人文精

神生活的原乡,也是见证中国历史文明遗产救赎的发祥地,回归纯朴,亲近自然,创新发展,兴我中国传统文化大国之邦,他乡即故乡,这便是潼湖村。

【选址说明】

(图一:潼湖湿地美景集萃)

仲恺国际创意村落项目将选址惠州仲恺高新区西部,仲恺高新区位于深莞惠区域核心,南靠深圳,西接东莞,毗邻广州、香港。总体规划以潼湖湿地地区为依托占地约165亩,以老房子的建筑群结合产业发展规划打造不同的文化功能分区,形成一个具有自然生态、人文生态的园林式设计创意村落。

(图二:潼湖湿地美景)作为中国最具特色的村落式创意园项目,仲恺国际创意村落集首个高端餐饮书院、首个大型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首座五星级独栋潼舍、首家高端艺术家创意设计工作室为一体,汇集国内外设计资讯,构筑特色文化、设计交流平台。

(图三:四十栋老房子的人文迁徙)我们所选四十栋大量使用条石,有着深厚人文底蕴的明清老房子群,来构建起一个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空间,建立融合“生态、生产、生活”的老房子建筑群,以一种创新的形态呈现传统与时尚的融合,设计与人文相得益彰,置身其中,能唤回我们对中国传统人文的回忆,能于宁静中抬眼便见

尘世繁华,于繁华中敛眉便进入内心宁静的世界。

(图四:潼湖村地理位置)

潼湖村拥有比邻S27的高速,距离深圳约65公里,距离东莞城区约56公里,距离惠州城区约30公里,距离广州城区约112公里的地理优势。现《广东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总体规划(2014-2030年)(草案)》提出以依托潼湖湿地及周边水系、山林、农田生态资源,建设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打造成国家5A级景区为目标,及即将建成的莞惠城际铁路和规划建设的深惠城际铁路提供交通便利,大量的高端企业和游客将为我们带来客源。

【项目现场照片】

(图五:潼湖村现场照片)

(图六:项目现场照片)

(图七:项目现场照片)

【潼湖村落构成】

(图八:老房子照片)

(一)潼湖书院:

旨在建立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及传递当代国际文化信息的交流平台。长期举办国内外文化交流活动、各类主题文化讲坛、文化雅集等,展示中国文人风雅生活。通过书院这一文化载体,汇聚人文资源,积累人文历史,为科技创新、艺术创作激荡更多人文智慧,树立仲恺的人文标杆。

(图九:潼湖书院)

1.餐厅:高品质的精致餐饮享受。

(图十)

2.茶舍:集品茶、卖茶、茶艺产品三合一的功能。

(图十一)

3.酒窖:集卖酒、藏酒、品酒三合一的功能。

(图十二)

4.文人雅集:举办各类文化交流活动,为各企业名流、文人学者、艺术家等提供商务洽谈、会议等配套服务。

(图十三)

5.老戏台:回归传统文化。

(图十四)

(二)天工当代艺术中心

打造设计的艺术展览空间,创建国内外艺术家交流平台。以艺术馆为载体展示著名设计师、国际设计机构、艺术家的设计作品及艺术作品,推进科技创新与艺术设计的人文融合,建立高品位的文化交流名片。定期举办国内外设计产品、创意艺术作品展等,宣传展示园区设计团队文化创造力,形成艺术设计的品牌效应。开展文化艺术沙龙、文化讲座等活动,展开设计的文化交流与分享探讨。定期各种文化主题交流活动及文化雅集,汇集各地文人雅士及各界精英,以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和积累人文资源,创建园林式国际设计园的人文生态,开创当代文化清谈,树立仲恺在国际上的文化号召力。开设各类主题文化讲坛活动,邀请知名设计师、文化学者、艺术家等进行艺术设计、学术探讨等文化交流。创建一个具有文化知名度,体现领域专业性的文化交流平台。

(图十五:天工当代艺术中心)

1.创意设计展览

(图十六)

2.国内外文化交流活动

(图十七)

3.文化讲坛

(图十八)

4.禅意、现代服装秀、实验话剧、现代舞蹈

(图十九)

5.婚礼

(图二十)

(三)水月寮

以明清村落为亮点,提供一种恬淡、飘逸、随遇而安的生活意境。传统老房子与现代设计相碰撞结合,让传统与时尚相得益彰。自然、安静、舒适的环境营造,丰富的休闲项目配套,高品质的生活方式构建,特色古村落建筑设计作为度假载体,挖掘地域文化,与周边等资源的整合来凸显其特色;以文化同道中人且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地位基础与经济基础的成功人士为针对人群,抛开传统的商业营销模式,来打造一个多元化的文化艺术交流配套设施,强调远离尘嚣,人与自然融合的一

种人文关怀。

(图二十一:水月寮)

(图二十二:水月寮)

1.配套服务设施

(图二十三)

2.庭院景观

(图二十四)

(四)艺术家工作室及创意设计工作室

(图二十五)为国内外文化名人、设计师、艺术家工作室提供创作工作室,通过文化、科技、设计业态跨界交流,为仲恺高新区注入多元文化元素,拥有更丰富的创造力。

(图二十六)为国内外多名艺术家、设计师、手艺人等设立长期的艺术创作基地,引进国内外顶尖工业设计团队,知名企业的研发设计机构。同时与中国设计艺术院、中国工业设计协会联合,创建毕业生设计实习基地、留学生创业基地、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

(图二十七)(五)砖窑餐吧

(图二十八:砖窑)离村落群仅有两分钟车程的当地烧砖的窑洞和一个巨大的烟囱组成的历史遗留砖窑厂,我们在保留其原有建筑特色上加以当代艺术设计理念进行改造,打造一个特色休闲窑吧,白天为新式概念餐饮,夜晚为休闲放松酒吧。

(图二十九)

(六)公司团队介绍

陈悦成 紫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雅生活文化传播者

仲恺国际设计创意村落项目的发起人之一 王鲁湘 文化学者,凤凰卫视主持人

仲恺国际创意村落项目的发起人之一

潘鲁生 :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文联主席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设计艺术院院长 仲恺国际创意村落项目的发起人之一

冯羽 大羽营造空间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

全球空间设计”奥斯卡”奖英国Andrew Martin大奖获得者, 台湾TID空间设计大奖金奖大陆第一位获得者 中国当代乡土建筑及空间艺术实践者 仲恺国际创意村落的创始人之一

等近10多位社会知名人士及实力派企业家,协手共创仲恺国际设计创意村落项目,愿与仲恺人一起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为已任,不辱史命,携手共建,共创潼湖生态智慧区的未来„„

惠州市紫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济南:一座城市的“智慧生态” 篇3

山东自去年1月启动“智慧山东”试点建设以来,围绕交通、医疗、市政管理、城市安全等重点领域,开始逐步展开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以智能应用和服务为核心的“智慧城市”建设。

我省智慧城市试点领域主要包括城市智能管理、提升智能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产业高端发展、智慧家居服务、“智能水务”试点应用、智能电网示范应用、智能交通试点建设等方面。本文以济南为例,探讨智慧型城市发展的成果与前景。

从公交APP到数字化城市管理时代

“公交车总在绝望的时候开来,”在林丽华看来,如今应改作“公交总在期待中缓缓开来”。

随着“济南公交”新APP的应用,漫长的公交等待变得“可期待”,整个城市交通的主动脉——公交行驶路线一手可掌握。

在林丽华的描述里,过去等公交需要耐心。“刚到公交站牌,车就来了,这是运气。而最经常出现的情况是,下班拥堵时,左等右等,那辆车总是不来。最令人恼火的,当你打上一辆出租车,刚要开车门,却发现你等的公交来了。”林丽华说,等公交就是夏练三暑冬练三九。

如今,林丽华打开“济南公交”APP,一辆公交车的运行情况一目了然,“还有一个路口马上到”“等待5分钟”……看着公交车渐渐驶来的间隙里,林丽华悠闲地听一首歌,“生活的可控性增强”。

随着“济南公交”APP下载量的骤增,济南市公交总公司更新了程序,乘客还可区分同一线路上的普通车和空调车,新版本已于7月10日正式对外发布。

之前,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在北京发布“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指数”,首次用“幸福指数”“管理指数”“社会责任指数”三个指标来推动智慧型城市的建设。对私家车主程坤来说,幸福就是“不堵在路上”和“停得下车”。如今依靠“微信路况”,程坤可以合理规划行车路线,并在驶入各大停车场后,一目了然哪个区域还有空位。

“再也不用转几圈都无法准确找到停车位了。”程坤说。

而对历下区大明湖街道办事处的城管队员小杨来说,幸福是第一时间能将城市问题回传给指挥中心,随时接到应急反应,办事效率大大提高。

今年年初,小杨像往常一样在按察司街巡查,发现一家超市存在店外经营问题,他立即用手机拍照现场取证。原来,在济南市推行“数字化城市管理”后,小杨得到了一部可对讲、实时上传现场照片、定位功能的手机,“路遇任何状况都可第一时间回传指挥调度中心”。该街道每天都有40余名城管队员在街头巡逻,第一时间发回图文信息后指挥中心根据信息下派工单、及时处理并反馈处理结果……

大明湖街道还开设了“民生热线”,只要市民发现影响市容的问题,诸如“井盖丢失”“管道破裂”等,均可打电话反映。

通过安装LED监控屏幕、电脑,购置可对讲、定位和实时上传的手机、辖区内交警摄像头网络和区域电子地图,济南市城市管理完成了“数字化”转型。在小杨看来,一座城市的智慧型形态,应该动用民众的智慧形成强大和富有生命力的生态。

今年4月,山东省电子政务综合服务平台正式开通,省公安厅、人社厅、民政厅、工商局和卫计委等首批10个部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已累计交换数据200多万条,取得了明显的应用成效。

“健康云”如何影响我们的医疗健康

在山东省科学院计算中心内,一套“智能云”健康检测仪带来的医疗创新,正悄悄改变人们的生活。

通过“智能云”健康检测仪可检测血压、血氧、体温、心电、尿酸、总胆固醇等健康指数。研发团队带头人舒明雷先是戴上了血压测量器,在主屏幕上刷了自己的身份证,随即大屏幕上显示了其详细资料、联系方式以及近一个月内的血压测量抛物线,而刚测量的血压记录则瞬间显示:上午10:00、高压120、低压90、一切正常。

左侧状态栏上,舒明雷的所有家庭成员均在列,点击父亲头像,其健康记录一览无余,就在一个小时前,父亲刚测量了血压与心率。

“为用户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远程血压监测、血糖监测、定位查询等云监护服务,尤其适用于老年慢性病患者。”舒明雷说,可通过“智能云”健康检测仪等仪器随时检测身体状况,并及时上传至云端,终端是东岳体检中心,30多位医生随时可以分析个人身体状况,并及时给予建议。

未来,数据可到达医院,人们足不出户即可随时看病,大大降低了突发病的风险……

而在齐鲁医院,副院长高海青告诉本刊记者,“医院现在推出一种类似于可穿戴设备,能及时观察心脏病变情况,并有专人值班观察与记录,3000元左右,每年维护费约1000元。”高海青介绍,通过此设备曾挽救了很多突发心脏病人的生命。

舒明雷展示了“智能云”医疗的远大前景。这一生态“医疗云”从农村到城市,从可穿戴设备的个体到可以提供诊断的医院,随时上传的健康数据,被记录在个人专属的医疗档案里。

“检测仪—云数据库—医疗终端,此链条闭合循环,则是当下最时髦的移动医疗初态。”舒明雷告诉本刊记者,“健康云”就是通过软件支持及数据交互、云端交互来实现强大健康追踪。

未来,“健康云”计划则会在医疗条件较差的农村大显身手。据悉,在“健康中国”、“健康山东”战略的大背景下,省科学院计算中心创新团队自主研发的健康云系统已进入加速推广应用阶段,目前在社区、三线城市布局:济南市历下区十亩园社区、解放路街道作为社区试点;定陶县的5个村、沂水县的7个村、费县的20个村进行乡村试运行。

从无人机除霾到数字环保

8月,一架白色的遥控飞机飞往济南奥体中心附近的一处工地,几分钟后,飞机稳稳飞回,落在操作人员手上。从操作人员的手机上,可以清晰地看到飞机摄像头传过来的影像:工地上,十几台挖土机正在忙碌,由于前一日刚下过雨,并没有产生大量扬尘。这是济南市历下区环保局最近引进的用来监测环境污染的无人机,用于环境监测。

随着雾霾天气的加重,如何共享一片蓝色天空,成为人们的奢望。“APEC”会议期间,对污染源的整治、汽车限行切断尾气污染源则让人们看到,污染源的排污才是环保第一课题。

如今,在省环保部门看来,如何动用高科技技术迅速定位“污染源”,才是数字环保态势下的新环保探路。

为此,历下区环保局同济南市环科院、四川瞭望公司等单位研发了无人机巡查系统。迷你无人机航拍器已经投入使用,“之前我们去企业检查,一敲门企业马上关掉设备,我们到了现场什么证据都找不到,就算知道企业偷排也无可奈何。”历下区环保局扬尘办副科长徐铭智诉苦,“有的企业态度蛮横,我们现场巡查时,怎么叫门都不开,根本就无法取证。”

相对于传统烟气监测设备,无人机能远距离发射,悄无声息的进行排污监测,山东省科学院旋翼无人机研发团队带头人吴晓明说,“毫无疑问,这将缓解环境监察人员的工作难度。”

本刊记者了解到,历下区的迷你无人机通过遥控装置和监测系统,能够在不“打草惊蛇”的情况下进入施工工地监测扬尘污染情况,也可以进入平常工作人员难以达到的地方进行调查取证,比如钻入污水管网巡查,发现污染源后自行拍照取证,传回指挥中心。

目前,山东省环保部门已启动了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建设工作,相继建成烟气自动监控系统、废水自动监控系统和机动车尾气排放自动监控系统。

■延伸阅读

国外的智慧型城市

2008年11月,在纽约召开的外国关系理事会上,IBM提出了“智慧的地球”这一理念,进而引发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

2009年,迪比克市与IBM合作,建立美国第一个智慧城市。利用物联网技术,在一个有6万居民的社区里将各种城市公用资源(水、电、油、气、交通、公共服务等等)连接起来,监测、分析和整合各种数据以做出智能化的响应,更好的服务市民。

早在2007年,欧盟就提出并开始实施一系列智慧城市建设目标。欧盟对于智慧城市的评价标准包括智慧经济、智慧环境、智慧治理、智慧机动性、智慧居住以及智慧人等6个方面。而北欧国家在通过改善交通,促进节能减排方面有值得借鉴的地方。以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为例,该市在治理交通拥堵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在通往市中心的道路上设置18个路边监视器,利用射频识别、激光扫描和自动拍照等技术,实现了对一切车辆的自动识别。

智慧生态城市的探讨 篇4

一、理念形成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 人类的智慧告诉我们, 必须认真地反思人类的短视行为, 遵循中华文明“天人合一”的生态观, 探索一条社会、经济、生态平衡发展的路径, 师法自然, 回归生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

世界由物质、能量和信息组成, 城市必须正确处理他们的关系, 维护动态平衡。十几年来, “数字城市”打造了城市数字化基础, 推进了业务电子化。“智慧城市”从开始就向广义化扩展。数字城市和智慧城市均在信息化范畴, 而解决人类和当地的问题必须进入实体世界, 即物质、能量领域, 重视城市实体建设。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这个进程中, 人类将大多数野生生物限制在越来越狭小的范围内, 同时将自己圈在钢筋水泥和各种污染构成的人工环境中, 远离人类祖先所拥有的野趣盎然的环境, 产生了多种文明病。因此, 人类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保护生态环境。

遵循自然规律, 发挥生态功能, 将城市融入当地生态系统。环境保护部多年来推动生态建设[2],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 (2012) 》指出, 生态城市是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必然之路[3]。

城市的主体不是建筑, 而是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我们经历多年的探索, 逐步形成现在的理念:智慧生态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战略选择。智慧生态城市不简单等同于“绿色城市”, 不仅“天蓝、地绿、水清”, 而且有一套生态机制, 使城市的生态形象与生态功能相统一、相协调;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每个智慧生态城市还有自己的特性、风格与传统。

智慧生态城市建设感知中心, 把人、物与网络 (包括移动互联网、互联网…) 连接起来, 进行信息交换与通讯, 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处理、应用、管理、决策, 引领城市持续发展。

早在2009年2月2日《信息导刊》第5期, 我们发表“走信息化工业化融合之路”;2009年10月29日, 在欧美同学会会员之声发表“建设数字中国低碳中国”;2010年7月13日在东方道尔“智慧城市”沙龙发言“发展地球物联网建设低碳智慧城市” (《东方道尔》2010年9月) ;2011年11月在“第八届数字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暨信息主管峰会”《空间信息云与智慧城市论文集》, 发表“发展地球物联网建设智慧生态城市”, 首次明确提出建设智慧生态城市[4]。

2012年3月在《中国市长》, 发表“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智慧生态城市”, 在国内外公开提出建设智慧生态城市[5]。2012年12月3日, 中国发展与规划国际智库 (CPN) 主题年会在河北廊坊召开, 主题聚焦智慧生态城市和泛能网, IBM大中华区运营总裁钱大群先生等发言。

智慧生态城市为城市发展提供新动力, 为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城市系统中的资源利用方式由单一的线式链状演变成复合的网状结构, 知识成为重要资源, 开发智力促进科技进步,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农业现代化, 调控城镇化;城市生产和生活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 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 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

智慧生态城市, 超越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层次, 更多地融合社会、文化、历史、经济、产业等因素, 向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成为社会、经济、文化和自然高度和谐的复合生态系统;其物质变换、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构成了环环相扣、协同共生的网络, 实现物质循环再生、能量充分利用、信息反馈调节, 人与自然协同共生, 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架构

智慧生态城市涵盖城市的所有方面:人、财、物、天、空、地、工、农、商、学、警, 涉及地面、空中和地下, 实体与虚拟;感知他们, 分析他们, 顺应他们, 调节他们, 控制他们, 实现可持续发展。

智慧生态城市可以分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五位一体建设、四化同步发展、智慧生态城市等层次;涵盖智慧生态政府、智慧生态企业、智慧生态社会、智慧生态社区、智慧生态家庭, 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智慧生态规划、精准清洁生产、智慧生态服务业、智慧生态水系水务、智慧生态能源电网、智慧生态建筑道路、智慧生态交通物流、智慧生态食品供应、智慧生态灾害应急、智慧生态医疗卫生、智慧生态家居等 (见图) 。

三、务实推进

建设智慧生态城市首先要搞好规划, 包括概念规划、工程规划和管理规划。当前我国的城市规划过分重视城市的功能分区, 建设工作区、居住区--睡城;一百多城市建设国际城市, 四百多城市建设新城;非常需要淡化城市功能分区, 以产业用地和居住用地为重点, 积极引导混合用地;新增城市用地尽可能不占或少占耕地;强调土地的混合利用, 综合开发, 创造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

建设综合功能社区, 把工作和居住、购物等活动场所有机地组合在比较紧凑的地区, 协调运用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和小汽车等交通工具构建城市体系, 形成多中心、“紧凑型城市”空间结构[6]。

把综合功能理念延伸到大厦的楼段, 在特高楼大厦划分几层一组的楼段, 在楼段内灵活部署多种功能, 实现大部分人员就近工作、居住、餐饮、购物、休闲、社交、锻炼、健身和医疗等。楼段内步行通达, 上下楼梯, 绿化美化, 尽量阳光照明、自然通风, 智慧调控, 通风透光, 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不但最大限度地减少出行需求, 解决交通拥塞, 而且节能、节地, 宜居, 便于节水、循环利用资源, 改善环境质量。

建设智慧生态城市的关键是创新思维, 深化改革开放。改变追求别墅轿车的幸福观, 调整产业政策和消费政策, 因地因时研究城镇化, 严格控制产能过剩;加强生态建设职能部门、发展生态文明自愿者组织。

智慧生态城市需要多种技术、业务和应用支撑;坚持以实用技术为技术主体, 以绿色建筑为建筑主体, 以优势产业和服务业为产业主体, 以步行、自行车、公交等绿色交通为交通主体;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以节能减排为重点, 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 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 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城市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我们“生态人类学术工作委员会”积极协助政府和企业开展调查, 卫星监测, 系统分析, 综合研究, 总体规划, 顶层设计, 明确焦点, 整合资源, 集成服务, 研究规划建设“智慧生态城市” (区域) 。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2年11月8日.

[2]环境保护部关于进一步深化生态建设示范区工作的意见, 环发[2010]16号.

[3]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 (2012) 》.

[4]寇有观.发展地球物联网建设智慧生态城市“第八届数字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暨信息主管峰会”《空间信息云与智慧城市》论文集P43—46, 2011年11月23—24日.

[5]寇有观.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智慧生态城市《中国市长》2012年第3期p53-55.

生态的主张智慧的课堂 篇5

她坚持“倾听+ 对话”的主张, 就是以生为本, 就是尊重与关爱每一个学生, 了解和走近每一个学生, 尽可能多地了解学情, 以便组织和落实为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关心、对每一个学生都有意义的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堂对话。

而陈芳老师的“对话”主张, 正是新课程背景下, 许多老师的主张。但在陈老师这里, 做得更为生态。她是在“倾听”之后的“对话”;她不灌输, 不“师道尊严”;她民主、平等、温和, 春风化雨, 循循善诱;她注重课堂的生成, 与学生在围绕文本的对话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进而激发思维, 培养能力。

这里提供的一堂课, 如果从常态的评课来说, 我们可以这样说:《阿里山纪行》是美学家吴功正的一篇游记作品。如何挖掘出这篇游记的文本特质, 走进美学大师的游记文学, 感受和学习渗透在写景状物中的审美品质, 是教学本文的一大挑战。同时, 这也是一篇文本较长的游记, 在初二年级教学, 且是一个课时教学, 取和舍, 也是对教者的一大考验。

应该说, 陈芳老师接受了挑战, 也经受了考验。这堂课无论是从教什么角度的取舍来看, 还是从如何教角度的设计来看, 都是可圈可点的。抓牢文眼句“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备课钻研, 深掘文本, 找出隐藏在优美文字背后的美学意境, 选择两个精彩画画作为切入, 让学生在品读中感受“写实、传神、妙悟”有机结合且层层推进的意境表达艺术, 收到了读景读神读境的美的享受。

品读中适时引入的常建的诗、宗白华的美学观以及结尾处爱米儿的“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境”的名言, 为理解和品读提供了依据, 也为审美品质的培养提供了丰富的矿藏, 开拓了学生的视界。特别让人兴奋的是初二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和组织下, 对于“静谧的原始森林”和“神木”的品读, 不只是视角令人耳目一新, 更在品读的深度上让人叹为观止。

结合陈芳老师“倾听+ 对话”生成语文课堂的“精彩”这一教学主张来看, 这是一堂充分体现教学主张的课, 更是智慧地体现教学主张的精彩课堂。

1.智慧的对话, 不放过每一个语文常识。课堂伊始, 老师便有亲切的三小问, 其实, 正是在做学情调研, 充分体现了“倾听”的个人主张。在两名学生回答的基础上, 老师用“相当准确”给出充分肯定。但, 老师有了更好的示范, 把易误和易简单对待处特别做了强调和细化, 使学生对“纪行”这一文体常识的认识更加清晰、条理和深刻。这不能不说是教师的智慧。

2.智慧的对话, 尤其关注语文能力的培养。关于课文第3 自然段的信息提取这一环节的安排和推进, 不但非常生态, 而且非常智慧。是“一泓水潭”还是“姊妹潭”的对话过程, 简洁而机智。其中围绕姊妹潭的特点的概括, 老师更是不急躁, 决不把答案直接给出, 而是根据学生的回答, 及时调整诱导, 旨在方法的获得, “作者也真是的, 何以要让‘水墨画’‘倒置’呢?”提醒了学生作答时没能理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这一错误, 于是, 学生马上发现问题, 并及时纠正。段内句间关系理顺了, 概括的方向是对了, 但所答还不是最理想的, 老师在肯定的同时, 让全班学生参与评价, 结果又充分肯定了全班同学是“英雄所见略同”。于是再度对话:“能打满分吗?”最后, 又提出了字数的限制, 得到了这一段的最后概括。这样的对话, 不是一般的生态, 而是智慧的生态。对话的过程, 不只是研读文本的需要, 也是学生训练信息捕捉、筛选和确定能力的重要的语文学习活动。师生之间的课堂随机对话非常精彩, 学生的课堂投入程度相当的高, 最终再在这一示范之后, 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再次对其余各段进行信息提取与概括, 把这一能力点的训练实实在在地落实在课堂上。

3.智慧的对话, 源于老师的善于“倾听”。听完这堂课, 对于“满眼”一词咀嚼的对话环节, 谁也无法忘记, 因为, 老师的智慧不一般。而这个“不一般”, 正是源于她的教学主张, 是“倾听”的教学习惯成就的对话智慧。学生的回答本来已经让人激动不已, 可陈老师因为擅长倾听, 便能敏锐地发现非常好听的语言表达中存在的理解与欣赏的错误。于是, 在适当强调和充分肯定学生正确的内容之后, 轻轻一问, “只是, 老师有一点不明白, 从绘画艺术上讲, 既然有‘广阔的背景’, 那么就该有‘突出的主体’, 而你说是‘给出了特别的审美对象’, 是说‘背景’呢, 还是‘主体’呢?”如此一问, 便把全班同学的品味和欣赏带入了更深层面, 也让我们再次感受到陈老师“倾听”的能耐, 甚至可以这样说, 因为倾听, 所以精彩。当学生们对“满眼”的品味渐渐深入后, 老师自己也适度参与其中, 作出拓展性的示范, 并帮助学生把先前发言中的最后一句话做了修改与完善。这样的对话, 真的是让人佩服!语文老师的魅力, 其实是课堂对话的魅力, 而课堂对话的精彩, 某种意义上源自于老师的善于倾听、敏锐发现和循循善诱。这就是例证, 其实, 这堂课就是例证。

4.智慧的对话, 其实就是不断地激发、唤醒和鼓舞。这一点, 可以说充满在整个课堂对话过程之中。但在第5 自然段课堂学习与对话中体会得非常突出, 尤其是当科代表的深情朗读之后, 这一点达到了高潮。学生的诵读之好, 是出乎意料的。学生对所以这样阅读的陈述, 更是出乎意料的。陈老师在充分肯定之后, 没有满足于此, 依然期待着同学们还有什么欣赏的新发现, 果不其然, 学生又有了一个接一个的新发现, 并把这种发现引向了对“原始森林”这幅风景画的美学意韵的挖掘和美学层级的发现上去。这要感谢陈老师的不断投石激水, 感谢陈老师的“精彩”“真好”的鼓励, 当然, 更要感谢老师本身对文本独到深刻的欣赏和个人的美学素养。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 阅读和品味, “不要抽出而讲之”, 必须以心契心, 以文解文, 以言传言。陈老师, 做到了。

教师智慧学习的生态取向 篇6

一、教师智慧学习的生态意蕴

知能取向认为教师学习是一种经验性学习,主要获得知识、增长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却忽视了教师学习的主动性、交互性。实践 - 反思取向下的教师学习关注教师通过反思、互动、讨论去主动发现和探究,但由于教师互动群体范围较小,其开放性、互动性受限。生态取向则以一种关注文化、环境开放、合作共享、多元交互、关注生命的视角弥补了知能取向和实践 - 反思取向教师学习的不足。

伴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智慧学习作为生态取向下教师学习的一个全新方式悄然诞生。智慧学习是一种学习者自我指导的、以人为本的学习方式,它通过智慧信息技术与学习活动整合,让学习者容易访问到资源信息,以支持学习者之间或者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有效交互,同时还可以设计自我指导的学习环境[1]。生态取向下的教师智慧学习将处于生态系统之中,尊重教师学习的生命觉醒,关注教师的主体能动性,追寻教师的智慧生成,主要有以下特征。

1.人本化与自主性

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组织系统,通过生态系统内每一个生态因子的自我生长而自主建构,关注每一个生态因子的生命本质。生态取向下教师智慧学习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真正把教师作为学习中心,并使之成为学习的“自我指导者”。智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充分利用智慧信息技术,实现无缝接入式的泛在学习;它关注教师的个性差异,倡导个性化学习,通过智能分析,为教师自动推送个性化学习内容,真正调动教师学习自主性,张扬教师学习的主体性价值,关注教师作为一个人的独立存在。

2.开放性与交互性

生命体之间存在着非常复杂的相互关联,即生态位。教师生态位是教师在一定环境中的发展状态,教师的发展表现为教师生态位的不断拓展。而生态取向下的教师智慧学习,以智慧信息技术为依托,真正打破了教师固步自封的学习样态,将教师学习的空间由现实扩展到浩瀚无边的虚拟空间,并提供了海量在线资源、多元人际资源、智能科技资源等,实现了教师动态开放的多元交互———教师个体与技术的交互、个体与群体的交互、群体与群体的交互、个体与个体的交互……极大地拓展了教师学习的生态位,实现共同体的多元交互、和谐共生。

3.多元性与适切性

生态位的宽窄理论主要研究的是生态位的宽度。生态位的宽度是指一个种群在一个群落中所利用的各种不同资源的总和。生态位宽度越大,物种可接受的资源越丰富多样[2]。教师智慧学习,以智慧学习环境为依托,以智慧信息技术为支撑,不断地拓展着教师学习生态位的宽度,为教师提供多元的环境资源和人际资源。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生态位都是基于自身限度并与自己生态位贴近的生态因子发生交互,获得生态给养,从而实现自身生态位增殖,即生态取向的教师智慧学习内容是贴近每一个学习者的。智慧学习为教师提供的这些资源是在情境觉知、智慧计算、深度挖掘、科学判断教师学习风格之后,为教师智能推送的个性化学习资源,从而将学习内容从教师的“他者”变为适切的“我者”。

二、生态取向下教师智慧学习的价值规定

从哲学意义上讲,价值规定是对各种具体价值现象的抽象概括,是理论付诸普遍现实的意义规定[3]。任何理论都有其内在的价值规定,并通过多元活动范式得以彰显。教师智慧学习的生态转向,究其本质,是对教师智慧学习价值规定的不懈追求。

1.回归教师学习的生命本质

每一个生态系统内都包含着生生不息的生态因子,每一个生态因子依赖着个体的学习和生态位的拓展而获得生命的生生不息。不断促进生态位的拓展,是生态系统的最高旨归。教师智慧学习以智慧学习环境为依托,真正体现了教师学习的生命本质。所谓智慧学习环境是以先进的学习(如学习心理、学习科学)、教学(如建构主义教学观、学习环境设计理论)、管理(如知识管理)、利用(如可用性工程、人因工程)的思想和理论为指导,以适当的(现代)信息技术、学习工具、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为支撑,可以对全面感知学习情境信息(如环境信息、设备信息、用户信息等)获得的新数据或者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历史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和数据挖掘,能够识别学习者特性(如学习能力、认知风格、学习偏好等)和学习情境,灵活生成最佳适配的学习任务和活动,引导和帮助学习者进行正确决策,有效促进智慧能力发展和智慧行动出现的新型学习环境[3]。智慧学习环境通过智能分析为教师“量体裁衣”,真正体现了尊重生命、给养生命、激扬生命、点亮生命的生命学习本质。

教师智慧学习以教师生命成长为旨归,为教师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生命学习范式。首先,教师智慧学习是一种可以接续教师生命的终身学习。智慧学习中的教师,借助于智能终端设备,无缝接入智慧学习空间,灵活定制学习服务,透明访问海量多元的便捷资源。在技术架构的不同生态位中,获得智慧学习的生命主体地位;在学习资源的动态更新中,实现教师生命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教师智慧学习是一种为生命生长而存在的生命学习范式,这是教师职业特殊性的体现。教师本身的生命生长是以他者的生命生长为价值追求的,教师生命的生生不息存在于学生生命的生生不息之中。教师通过自身的智慧学习,为学生提供智慧学习指导,提升学生的学习力,点亮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发掘其内在的生命自觉。教师自身也在这个过程中,触动了生命情绪、点亮了生命之灯、获得了生命成长的欢乐,实现了自我职业生命的生生不息。

2.关注教师学习的多元交互

生态系统中每一个生态因子都处于相互联系的生态链条中,自然界所有的东西都交互联系在一起,这是生态学的前提。生态取向下的教师智慧学习,高度整合了智能信息技术(Smart IT),实现了人与技术的多元交互。教师在智慧学习环境中,充分利用了灵巧、智能、时尚的“智能设备”(智能手机、iP ad、i Phone等),在社会网络(Web2.0、Web3.0等)的支持下,借助于智能分析技术,获得学习过程记录、学习数据分析、学习诊断与评价、学习内容的自动推送。同时,教师可以利用教育云计算技术,自由获取网络资源。云计算是一种服务模式,这种模式下,用户能够方便地按需访问网络共享池中的可配置资源(如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程序和服务),这些共享资源可以通过最少的努力或通过与服务提供者最少的交互得以迅速获取和发布。云计算技术的出现,将分布在各地的计算机、服务器、数据中心连成一体,将资源利用最大化,用户可以突破时间、地域的限制随时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应用和数据[4]。多元的智能设备、多元的智能信息技术与教师进行了多元交互,实现了对学习者的真正“放权”。

生态系统中的边缘地带是两个或多个生态组织之间或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地带。边缘地带的多元交互性,更能增强物质的活动性和生产力。生态取向的教师智慧学习为教师提供了多元交互的人际资源,拓展了教师的生态宽度。这里的多元人际包括同伴群体和专家群体。同伴群体中包括同质学习群体与异质学习群体,同质学习群体是指与教师同学科背景的学习者,他们共同的智慧学习有助于教师之间生态能量交换,实现同伴互助。教师与异质学习群体的交互,极大地拓展了教师智慧学习生态宽度,实现了跨越班级、年龄、学科、文化等边界的“跨界学习”,创生出新的学习空间,提供新的学习生长点。教师与专家群体的交互,扩展了教师学习的理论视野,丰富了专家的实践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交互,拓展了生态交互深度。智慧学习中的多元人际交互同时也是一种多元主体、多元知识、多元文化、多元经验、多元观念之间的交互,在智慧学习环境中,构成了一个多向主体间性的生态交互系统。

3.追寻教师学习的智慧创生

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联系的交互系统,尤其是生态过渡区域的复杂性交互,拓展了生态因子的生态宽度,增强了生态因子生命力,提升了生态因子的生态位,获得自身的成长和发展。生态取向下教师在不断追求着智慧创生———每一个生命的最高旨归。首先,智慧学习促进教师智慧思维生成。智慧思维是一种人类思维与智能信息技术交互而形成的新型思维方式。智慧学习环境,为教师提供了更为庞大、复杂的学习情境,需要教师不断转变思维方式,在浩瀚的网络资源中选择、辨析,提高其感知力、分析力、解决力和批判思维能力,这个过程即是智慧思维生成过程。其次,智慧学习发展教师的智慧能力。在智慧学习环境中,教师借助于顺手的智能终端,泛在访问互联网资源,灵活选择策略,快速形成方案,不断提升应对问题情境的智慧能力。在智慧思维的生成下,在智慧能力的提高中,教师不断完善自身的智慧修炼,完成由普通教师向智慧教师的华丽转型。

智能技术环境能为学习者提供人性化境脉、丰富的活动支架和顺手的工具终端,支持个性化定制,鼓励自我积极参与。正因如此,学习者才会成为知识的创造者,而非搬运工[5]。在智能学习环境中,更需要教师运用智慧思维、智慧能力,提高面对复杂情境的能力,不断创新学习流程,掌握新的范式,在智慧设备和社会网络支持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创造性智慧学习能力。教师在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教育反思,将智慧思维、智慧能力、创造性能力进行创造性综合,获得一种创造性综合教育能力与教育艺术,最终促进创造性智慧的生成。由于生态系统中存在着共生态,每一个生态因子的变化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另一个生态因子或者生态群体。所以,获得创造性智慧的教师通过教师主体之间的多元动态交互,进一步扩大了创造性智慧的生态效应,促进创造性智慧生态系统的创生。

三、生态回归:教师智慧学习的新境界

1.情境交融共建教师智慧学习之基

生态学意义上教师智慧学习受内外两个系统的影响:内在的生态系统和外部生态系统。教师智慧学习,以智慧学习环境为依托,利用智能设备和无缝信息网络,打开了教师泛在学习的便捷之门;利用智慧计算等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智能分析,支持情境觉知,记录学习过程、学习数据,进行智能学习评价和学习资源的自动推送,为教师提供了个性化智能学习系统,真正调动了教师内在学习的情感动力系统。教师情感动力系统与智慧学习环境和谐交融,使教师学习从外在驱动走向内在情感自觉,激发了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催生了教师追求幸福和生命价值的不竭动力,为教师智慧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智慧学习赋予教师多元人际资源和共同愿景,提供了精神依托和情感力量,激发起每一个生态因子的情感动力,并借助于共生态,将情感动力扩展至整个生态系统,促进生态情感动力系统的悄然诞生。情感动力系统为教师学习提供强大的情感动力,智慧学习环境为教师学习提供智能技术支持,二者情景交融、交互共生,情境交互系统应运而生。情境交互系统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一个人的学习动力、张扬每一个人的个性、支持每一个人的情感、发挥每一个人的潜能,使每一个教师真正走向智慧学习的发展路径。

2.多元对话共享教师智慧学习之乐

生态取向下的智慧学习为每一位教师提供了一个与智慧学习环境的智能“对话”平台,这里的“对话”体现了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平等性、开放性与适切性。智慧学习环境是一个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每一个教师都是智慧学习环境中的主体,都拥有与智能环境“对话”的平等权利。在智慧学习中,教师利用智能设备实现泛在学习,自由访问网络资源,这些学习历程都被智能设备记录下来。此时的记录不是终点而是“智能对话”的起点,智慧学习利用智能分析等智能信息技术,充分觉知学习情境,记录学习历史和学习数据,在智能分析的基础上分析教师的学习特性,并为其自动推送个性化学习服务。教师接收到智能技术的反馈后,再次做出回应———选择或者拒绝自动推送的资源,智能设备会再次予以智能回应。教师在与智慧学习环境不断的“智能对话”中,实现将自身有限的注意力和心理资源投入到适切自身的学习任务中去,享受个性化学习的乐趣,促使教师不断做出明智决策,不断向机智、聪敏、灵活的智慧学习者转变。

智慧学习生态系统不仅为教师提供了人与技术对话的机会,同时也创造了人与人对话的机遇。智慧学习中“人”是一个多重主体、多元参与、多元交互的人际联系,它打破了教师孤立无援的学习境遇,打通了教师现实 - 虚拟的学习通道,扩展了教师学习交往空间,拓展了教师学习的生态宽度。首先,从对话的对象上来讲,与教师对话的“人”,可分为同伴群体、专家群体和社会群体。教师与同伴群体针对特定学科或某一知识点进行深度的对话,能够加深教师的学科认识和理解,获得专业知识的学习之乐。教师与专家群体的对话,能够进一步拓展教师学习理论视野,从纵深层面认识教育的本真,获得理论拓展的学习之乐;教师与社会群体的对话,从生态过渡带的视角来看,这里是一种多元视角的交互地带,孕育着创造的契机,教师获得创造的快乐。每一个群体占据着自身的生态位,在智慧学习生态中,进行着有机的能量、信息的交换,互相竞争又相互协作,促进生态的平衡发展。其次,从对话的内容上来讲,人与人的对话主要表现在多元专业知识、多元专业能力、多元专业情意和多元专业智慧对话,它们使智慧学习生态系统进入多样性、层次性的良性平衡态发展。每一个教师是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情意、专业智慧的统一体,那么智慧学习生态系统中,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亦是多元专业知识、能力、情意和智慧之间的对话。教师在此对话中,丰富了专业知识、提高了专业能力、浓厚了专业情意、增加了专业智慧,享受到专业素养的提升之乐。

3.“文”“体”互动共育教师智慧学习之境

教师智慧学习需要从文化塑造和共同体建设两个方面,在“文”“体”互动中共育教师智慧学习之境。教师智慧学习借助于由社会网络、传感器、智能终端等架构起的智慧学习环境,利用便捷、顺手的智能设备,借助于多种智能分析、智慧计算等智能技术为教师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多元的人性化境脉、丰富的活动架构和顺手的工具终端,充分体现了聪慧、机智、灵活、智能、精巧等文化理念。教师在智慧学习的环境中,在与智能技术和多元人际的智慧对话中,潜移默化地将智慧学习文化理念渗入内心,并用这种文化理念指导自己的行为方式,一种新型的学习范式由此创生,一种范式意味着共同的文化理念、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也意味着教师智慧学习文化的悄然诞生。

以智慧学习文化为导向建构教师智慧学习共同体,并形成一种共生互动机制,是教师智慧学习的应然诉求,也是生态系统群体共生的必然要求。教师智慧学习共同体主要是指一个由学习者与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组织者、社会成员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具有共同的愿景,强烈的学习意愿,在智慧学习环境的支持下,在智慧学习的文化氛围中,运用各种智能学习工具和资源,进行相互对话、协商、合作和反思,分享彼此的情感、体验、观念和文化,共同完成一定的目标和任务,通过共同活动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并对这个团体具有很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它为教师智慧学习提供了多元社会智力支持和情感支持。教师智慧学习共同体是真实学习共同体和虚拟学习共同体的有机结合,既跨越了时空界限,开辟了智慧化学习环境,又实现了多元人 - 技与人际的智能对话、情感交互,深刻的体现了智慧性、共享性、社会性、情境性的学习本质。教师在智慧学习文化理念的引导下,在智慧学习共同体的协助中,获得了多元智能技术的支持和多元人际的智力帮助,张扬了学习的个性,回归到学习的生命本质,创生了智慧思维、智慧能力和创造性智慧,在智慧学习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不同角色,进行着能量转换,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演进和自适应,不断开创着教师智慧学习的新境界。

参考文献

[1]Myung-Suk Lee,Yoo-Ek Son.A Study on the Adoption of SNS for Smart Learning in the Creative Activit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Learning,2012(1).

[2]王凯.教师学习的生态转向及其特征[J].教育研究,2010(11).

[3]刘莹,罗生全.论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取向[J].教育导刊,2012(8).

[4]祝智庭,贺斌.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电化教育研究,2012(12).

[5]张豪锋,邓敏杰.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化学习生态系统构建策略[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

智慧生态产业 篇7

以孔子、孟子、荀子等为代表的儒家学派,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蕴含丰富的生态伦理智慧, 不仅能增强人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自觉意识, 对于生态文明建设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2 儒家生态思想的具体内容

2.1“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一思想最早由庄子阐述:“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同一”。儒家主张天人合一, 认为“天”是宇宙的最高实体, “人”是自然的产物, 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有限度的人类中心主义, 人应当在善待自然的基础上满足自身目的性需要。

孔子提出“天之可则”, 强调人要效法自然, 与自然统一。孟子提出人要由尽心、知性而知天, 上下与天地同流。汉代思想家董仲舒在此基础上提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天人感应”的理论体系。“民吾同胞, 物吾与也。”张载认为万物都是自然赐予的, 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 这也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化。

儒家将人与万物看作是天地的化生, 把人与自然看做成有机的统一体, 人不应该将自己视作中心, 而是应当发挥自身主动性去善待自然, 像对待自己的同胞一样热爱自然, 与自然和谐相处。

2.2“仁民爱物, 厚德载物”

儒家哲学家从感悟自己的生命, 关爱他人的生命, 推及对宇宙万物生命的尊重。“以情度情, 以类度类”, 效法大自然的厚德载物。

“知者乐水, 仁者乐山, 知者动, 仁者静。”他强调以仁待人, 以仁待物, 将“仁”、“义”、“礼”等人际道德原则推及至自然界中, 将从善的道德情怀直接施之于自然界的所有生物,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孟子在“仁爱”思想的基础上, 提出“仁政”的思想, 把君子之爱解释为对亲人、百姓、自然物的爱。君主必须做到仁爱百姓, 君权才能维持, 必须做到爱护自然, 才会有物质保障。这种推己及人, 由人及物的伦理, 将仁的传播范围扩大到仁人和仁物两个方面。

“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认为大地是包容万物的, 有高尚伦理的君子也应当学习大地的精神, 用自己的道德对待身边的万物。这一观点同样将仁爱的精神推向了自然界的万物, 主张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反对以人类为中心的伦理观点。这里“爱物”思想的形象表达, 比利奥波特的大地伦理思想要早得多。董仲舒也将仁的范围扩展到“鸟兽昆虫”等自然万物上。

所以在儒家伦理看来, 仁民是第一步, 要将仁爱的关照对象扩展到自然界的万物中, 以包容、厚德的心态对待身边的人和事, 才是真正的“仁”。身任天下之人, 要既能达人而爱民, 又能利济群生, 泛爱、善待、辅助天下万物, 最终实现天的“生生之道”。

2.3“取用有节, 物尽其用”

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 儒家认为自然界的资源不是取用不竭的。大自然有价值, 并应该得到人们的珍惜, 它对人类来说是可以利用的, 而且必须有限度。所以我们在对大自然的资源进行索取的时候要注意有时、有节、有度。

《论语·述而》中说道:“钓而不纲, 弋不射宿”, 鼓励人们钓鱼和捕鸟的时候遵循合理开发的规律, 使自然资源良性循环。春秋时期, 管仲提出了“以时禁发”的思想, 要求人们在按照规律、规定的时节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孟子和荀子进一步发展了“以时禁发”的思想。孟子主张对生物资源的取用有节制。“不违农时, 谷不可胜食也”, 他认为如果人类可以认真对待自然资源, 它们就可以丰富起来, 如果进行过度索取, 资源就会枯竭。荀子的主张是为君主治国所提出, 丰富和具体了管仲的环境保护思想。他认为君主应处理好生物群落的关系, 各种生物才能和谐、兴旺。虽然这些主张多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考虑, 但客观上促进了自然保护, 符合当今的可持续发展概念。

此外, 儒家伦理思想关注的对象还应包括木石、山川等非生命对象。在人类之外的由动物、植物、自然山川组成的由近及远的关怀圆圈, 同样值得关注。

2.4“参赞化育, 顺应天常”

《中庸》中提到:“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则可以与天地参。”儒家认为人不能脱离自然界而独立存在, 人类应当是主动的, 充分发挥自己的本性, 以诚心对待万事万物。

《荀子》提出天行有常的观点, 强调大自然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只有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 严格按客观规律办事, 合理开发、正确利用自然资源, 君主才能更好的进行统治。

3 儒家生态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中国儒家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在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 我们要充分吸取这些思想中精华的部分, 既关心人, 又关注自然, 遵循自然规律, 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1) 当代人类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容易重视经济效益, 只顾自己的眼前利益, 认为大自然应当为自己的发展而服务, 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这种做法也终将会引来大自然的报复。现如今, 极端天气频发、水土流失加剧、濒危物种增加、土地荒漠化严重等生态危机现象的到来, 冲击了人类中心主义思想, 使人们意识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在加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 人们开始更加意识到自然、生态环境对于我们生存的重要性, 生态和谐相处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2) 儒家思想强调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 提倡由人及物的生态伦理。在重视GDP等经济指标的今天, 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加剧, 从规模和数量上都对大自然的资源进行了贪婪索取。因此, 弘扬仁民爱物的生态伦理观可以使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 摆正自己的位置, 既不凌驾于自然之上, 也不被自然所奴役, 且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 更好的享受自然带给的福利。

(3) 人们对大自然的利用总是会盲目和无限度。乱砍滥伐、过度开垦等不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的行为必将遭到大自然的严厉惩罚。儒家伦理倡导的取用有度、按规律办事可以帮助人与自然和睦相处, 在与自然相处时按照规律办事也是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

(4) 虽然与古代相比, 我们发展了科学技术, 但是我们仍要保持敬畏、谦虚的态度, 用诚心对待自然, 坚持人与自然共同发展。

4 结语

学习儒家生态伦理中的智慧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有重要意义。这要求我们不是从古人的思想中寻求现成的解决方法, 而是结合当下的现实问题而对其加以借鉴, 探索出适合生态文明背景下的现实方案并加以发扬光大。树立生态意识, 弘扬生态伦理, 运用生态智慧, 寻求从‘征服自然’到‘遵循自然’的转变, 与自然和谐相处。

摘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十八大以来, 以习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全面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提高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位置, 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考和探索。中国传统儒家文化蕴涵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可以从理论角度帮助构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 并提出启示意义。

关键词:儒家,生态文明,启示

参考文献

[1]陆永胜.解构与重建:儒家生态伦理的困境及反思[J].江南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4 (1) .

[2]王国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智慧[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1999 (1) .

[3]曹孟勤.在成就自己的美德中成就自然万物——中国传统儒家成己成物观对生态伦理研究的启示[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9 (7) .

[4]余谋昌.环境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5]李超.论儒家的生态伦理自然观——“时中”生态智慧与同心圆生态模型[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4) .

创新2.0与智慧生态城市 篇8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及其引发的面向知识社会的下一代创新 (创新2.0) 形态演化,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点的以人为本的创新2.0时代。正是在这个背景下, 《办公自动化》杂志与移动政务实验室 (mGov Lab China) "下一代创新研究"微信公众号合作推出创新2.0与智慧生态城市专题, 持续跟踪关注创新2.0时代智慧生态城市建设背景下产业发展、政府治理、环境建设、社会服务等各领域的创新转型机遇与实践。

本期分享李克 强总理在达 沃斯论坛致 辞中所倡导创 新2.0时代的开 放创新、人人创新、万众创新及专家的解读。同时分享创新2.0研究群围绕智慧城市行业、公共服务领域的创新案例的讨论。

创新2.0与智慧生态城市 篇9

创新2.0时代也是 社会活力 充分激发 ,用户创新、开 放创新、大 众创新、协 同创新成 为常态 ,创新涌现 的时代。 《办公自动 化》杂志 与移动政务 实验室 (m Gov Lab China)" 下一代创 新研究 "微信公众 号合作推 出创新2.0与智慧生 态城市专题 ,持续跟踪 关注创新2.0时代智慧 生态城市建 设背景下 产业发展 、政府治 理、环境 建设、社会 服务等各 领域的创 新转型机 遇与实践 。

时值两会 召开 ,本期我们 特邀移动 政务实验室 研究团队 聚焦两会 , 围绕李克 强总理政 府工作报告 提出的 " 互联网 +" 行动计划 及智慧城 市带来专题 报告 :"互联网 +" 引领创新2.0时代创新驱 动发展 " 新常态 "、" 互联网 +" 是创新2.0时代智慧城 市的基本 特征 , 并特邀陆 首群先生 就互联网主 题分享的 专题报告 --互联网的 神奇和挑战 。本期还 分享创新2.0研究群围绕 政府工作 报告中的 创新创业 、“互联网 + ”所展开 的讨论。

上一篇:政府采购绩效评估研究下一篇:恒定功率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