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发展与分析

2024-08-13

种业发展与分析(精选九篇)

种业发展与分析 篇1

一、甘肃种子产业发展现状

㈠制种面积进一步扩大目前甘肃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和全国重要的瓜菜、花卉制种基地, 制种业已成为甘肃省战略性主导产业。2006年, 全省农作物种子生产面积达到19.67公顷, 比2005年增加11.5%, 产种量14亿公斤, 产值达28亿元, 种子“三率” (统供率、包衣率、精选率) 和种子质量不断提高, 种子加工能力达到了6亿公斤以上。2007年全省农作物制种生产面积达到20.733万公顷, 产值超过30亿元, 其中杂交玉米制种面积达到7.2万公顷, 产种4.2亿公斤, 瓜菜、花卉种子生产面积达到1万公顷, 产种400万公斤。

㈡种子生产基地区域布局优势明显按照“稳西兴东、发展沿黄”总体思路, 初步形成了东西优势互补、联袂发展的种业强省格局。目前我省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杂交玉米制种基地和全国重要的瓜菜、花卉对外制种基地。建成了以河西走廊为主, 沿黄灌区、陇东、陇南为补充的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10万公顷, 年可产种近6亿公斤, 占全国用种量的60%左右;建成了以河西走廊为主的瓜菜、花卉对外制种基地1万公顷, 年可产种400万公斤;建成了以中南部为主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繁殖基地2.67万公顷, 以东部为主的优质小麦种子生产基地6万公顷, 以临夏、山丹、民乐为主的杂交油菜种子生产基地0.33万公顷, 以河西走廊为主的啤酒大麦种子生产基地0.66万公顷。

㈢种子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我省先后争取种子工程项目37个, 投资1.89亿元, 使原良种繁育、种子贮备、品种区域试验、质量检测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同时, 引导种子企业建成大型种子加工中心104个、成套种子加工线69条、种子烘干线85条, 种子加工机械1787台, 年加工能力达7亿公斤以上, 种子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加工能力得到了显著增强。目前, 我省共有注册资金100万元以上的种子企业390多家, 其中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上的116家, 外商投资杂交玉米种子企业2个。全国种业50强中从事杂交玉米种子生产的企业均在我省建立了种子生产基地和现代化种子加工与物流中心, 有力地提升了我省种子产业对外形象。全球销售额排名前5名种子公司中有3家落户我省。生产的瓜菜、花卉种子远销美国、法国、韩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深受外商的好评。

㈣种子专业执法机构首次得到健全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完成后, 全省14个市 (州) 和81个农业县均建立了独立的种子管理站 (局) , 其中全额拨款事业单位85个, 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5个;全省14个市级种子管理站 (局) 全部为正科级以上建制, 其中副处级以上建制6个, 占42.9%, 81个县级种子管理站全部为副科级以上建制, 其中正科级建制40个, 占49.4%。全省共有种子管理人员1566名, 持证种子执法人员715人, 持证种子检验员175人。目前, 全省省、市、县三级种子管理机构独立, 体系健全, 职能职责明确, 为创优种业发展环境, 实现种业强省战略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和体制保障。

㈤种业法律、法规体系初步建立在全国首次颁布了政府规章《甘肃省农作物种子生产基地管理办法》, 出台了《甘肃省马铃薯脱毒种薯质量管理办法 (试行) 》、《甘肃省玉米杂交种子生产基地认定办法》、《关于规范全省种子生产经营管理的意见》等9个规范性文件, 制定了《主要农作物种子经营许可证核发》、《农作物种子质量检验机构认定》等10个办事程序, 颁布了籽用西瓜、无种壳西葫芦、洋葱杂交种、向日葵杂交种、豌豆、张掖玉米杂交种等6个种子质量及胡麻农作物品种审定规范共7个甘肃省地方标准, 以省农牧厅和省工商管理局文件发布了《甘肃省农作物种子生产示范合同》。各地也相应出台了加强种子管理、促进种业健康发展的规范性文件, 如张掖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种子生产经营秩序促进种子产业健康发展的意见》, 庆阳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种子市场管理的意见》及《农作物良种生产基地布局规划》, 临夏州出台了《种子经营户备案制度》等7个制度, 兰州市制定了《种子执法人员守则》。我省已形成了国家有《种子法》、省上有《条例》、政府有规章、部门有规范性文件的健全的种子法律法规体系, 为保障全省种子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制保障。

㈥监管服务有力, 种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各地种子管理部门积极与当地工商、公安、质监等部门联合执法, 对生产销售假劣种子、品种侵权、不履行合同等违法行为, 依法查处, 坚决打击。同时, 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加强宣传, 从上到下形成了打假护农、保粮增产的良好氛围。2008年全省共查处未审先推种子0.72万公斤、假劣种子0.29万公斤, 查处或协调处理种子案件165件, 挽回经济损失438万元。这些案件的有效解决, 不仅严厉惩处了不法商贩和违规企业, 切实保护了农民利益, 而且树立了种子专业执法的权威性。

二、种子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㈠行业过于分散, 缺乏竞争力我省种子经营机构数量多, 行业过于分散, 集中程度差。经营机构数量虽多, 但是大多数经营规模狭小, 经济效益低, 缺乏竞争力。种子产、加、销机构的平均年销售额较少, 增值额底。而跨国种子公司集种子科研、生产、加工、销售、技术服务于一体, 资金雄厚, 营销经验丰富, 运行机制灵活, 生产的种子质量好, 信誉高, 深受农民欢迎, 这对培养我省自己的制种企业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㈡对种子行业的宏观管理力度不够建立健全对育种者、生产者、经营者、使用者权利和义务进行有效保护和约束的机制;种子的质量监督、控制体系不健全, 检测手段落后, 执法不力;种子的市场信息网络体系没有形成, 政府对种子市场的管理和调控不能及时奏效等。所有这些都使得种子市场价格波动频繁, 品种杂乱, 假冒伪劣种子横行。

㈢市场化程度低当前, 我省的种子市场已渐趋成熟, 进入买方市场阶段。一些小种子公司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 以县境为界限, 封锁市场, 不准其他任何单位在本地销售种子, 从而实现区域范围内的独家经营, 抬高价格, 以达到垄断市场的目的。这种做法直接导致了我省种子市场处于条块分割、行政垄断状态。既影响了统一市场的形成, 又削弱了这些企业的竞争能力, 同时对农业生产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㈣种子企业运行机制僵化, 缺乏先进的经营管理手段我省多数种子企业运行机制不灵活, 资金规模小, 盈利水平低, 经营管理手段落后。许多企业自身没有科研人员和育种条件, 主要经营科研单位育成的品种, 企业依附性强, 专业化协作水平低, 一方面经营品种小而全, 另一方面经营领域专而窄, 企业生产要素配置极不合理, 缺乏躲避市场风险的能力。另外, 我省种子企业还缺乏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这直接影响了企业的运营。

㈤投入不足, 缺乏科技创新能力长期以来, 我省种子的科研、生产、推广和销售是相互分离的, 科研经费完全依靠国家投入, 科研水平低, 成果转化速度慢, 很难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同时, 由于行业分散, 单个种子企业规模小, 资金有限, 大都不具备科技创新能力, 虽然有少数企业自身也从事科研育种, 但其农业科研条件、科研人员数量和科研成果推广都因资金不足而落后于其他产业, 这使我省种业科技创新严重不足, 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科研育种是种子企业的生命, 没有新品种, 企业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根本。国外的种子公司都非常重视科研育种, 对其投入巨资, 如美国先锋公司1998年的育种科研投入就达到了2亿美元, 到现在仍坚持每年销售收入的10%~12%用于科研投入。由于投入大, 育种技术高, 所以其新品种更新速度快, 市场占有率必然就高, 从而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可以说, 育种科研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一个种子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成败。

㈥对品种知识产权缺乏有力的保护长期以来, 不论是育种者, 生产者还是种子经营者都对品种知识产权缺乏充分的了解, 没有新品种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给种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科研机构及育种专家在转让品种时, 种子公司通常不愿意或不按照要求支付转让费, 严重影响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科技创新的后劲;二是品种权的私下转让、假冒侵权、盗取亲本现象严重, 使得品种权人不能取得培育或转让新品种而应得的报酬。这一方面使研机构研究经费补充不足, 育种者积极性受挫, 新品种开发缓慢;三是种子企业缺乏新品种来源, 后续品种跟不上, 从而使种子科研和经营两大系统都处于低效率运转的状态, 不利于我省种业的协调发展。

三、完善种子管理体制, 促进种子产业化发展策略

㈠加强种子产业开发力度, 增强发展后劲在制种生产技术开发方面, 以进一步提高繁制种质量、产量, 全面实现标准化生产为突破口, 加大不同生态区内不同作物、不同品种标准化制种生产技术的研究开发力度, 确保各类技术标准生产品种质量全部达到ISO9002质量认证标准, 公司所营各大产品标准化技术应用率达到98%以上, 产量提高10%以上。在种子加工技术开发方面, 以种子精加工、包衣、包装技术开发为重点, 利用募集资金, 大与国内外有实力专业科研院所的联合与合作, 选择一批有广阔前景的优秀技术, 通过设备引进、购买专利、技术转让、联合开发等方式取得经营权和使用权, 为公司提高种子加工、包衣、包装技术水平, 提高产品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提供支持。在良种引进开发方面, 今后几年, 应加强品种资源的征集、分类、研究、建档、创新, 形成种业阶梯形品种资源库, 并建立品种资源中心, 加强品种资源保存和利用;加速应用现代生物学技术加快品种资源更新发展, 加快新品种选育开发速度, 增强发展后劲, 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提高市场竞争力。

㈡继续探索适合甘肃种业发展的经营模式为了加强甘肃种子企业的的发展, 探索了一条适应甘肃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企业经营模式势在必行, 我们始终把为农村、农业和农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 根据引导和帮助农户进入大市场, 与客户、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建立高效农业体系, 促进农业一体化进程, 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要求, 建成了符合产业化经营要求的管理模式、经营模式和服务模式。在管理模式上, 公司实行总分公司模式, 总公司实行人、财、物的三统一管理, 统一经营方向、经营目标、经营战略和经营制度;同时, 在经营管理上具有相对独立性。在经营模式上, 在完善总分公司运行模式的基础上, 按照“公司+客户”、“基地+农户”的模式建立了完整的企业产业链。

㈢严格种子执法和监管, 促进种子市场运作进一步规范目前, 种子管理应该在严格种子执法和监管上下功夫, 依法行政, 由企业管理向种子管理转变, 而种子管理的重点是质量监管, 制定计划, 形成制度, 实行公开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改变以往不合理的工作制度、方法和做法。在市场管理上要认真抓好种子经营企业及门店监督、检查管理, 发现问题要追源截流, 必须召回监督处理, 以免再流入种子市场。进一步规范种子生产经营市场, 保障生产者、经营者和用种者的利益。

㈣加强种子管理服务功能种子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对于一个中小型种子企业来讲, 一年的种子生产销售获得利润也许就是几十万元, 而种子出现问题所造成的损失也可能就是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元, 这些问题的存在, 需要我们种子管理部门在种子管理体系建设的同时, 如何加强和改进公益服务, 建立政府性质的农业保险制度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

㈤完善种子管理体制, 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一是要提高种子管理队伍素质, 提升种子管理水平。各级种子管理机构作为种子管理工作的责任主体, 要加强业务培训, 强化管理职能, 种子管理和执法人员要通过资格考核, 持证上岗, 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特别是由种子公司整体转为种子管理站的种子管理人员需要角色转换。二是要积极培育市场主体, 建立完善常规作物种子生产经营市场, 保障农业生产发展。各级种子管理部门要积极引进、扶持和培育各种类型的种子企业, 为企业搞好技术指导和服务, 使其尽快承担当地农业生产用种需要, 积极探索和加强良种补贴的形式和管理机制, 保证良种补贴政策的落实和农业用种安全。三是要加强新品种试验、示范, 做好种子推广服务工作, 确保推广品种有效退出。根据国家加强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和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 通过多种渠道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优质、专用、加工型农作物新品种及农业增产综合集成技术的服务工作, 有力推动当农民自主选择优质新品种和新技术, 实现有明显缺陷或丰产性丧失品种的有效退出。同时鼓励、引导发展商业试验、展示和示范, 加快农作物品种推广步伐和更新换代速度, 提高种子科技成果贡献率, 提升农业生产的技术含量。

㈥加大科研投入, 保障产业发展农业科研具有周期长、速度慢、公益性的特点, 在过去的这些年里, 我省各级政府对农业科研育种方面的投入少, 一些企业虽然认识到自主知识产权品种的优势, 但由于育种周期长等因素, 企业在科研上投入的经费还是很少的, 使得我省农业育种工作严重滞后, 阻碍了种子产业的发展。所以必须建立以政府、企业共同投入的机制, 加强扩繁工作, 实现早出成果, 快出成果,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子企业。在政府投入的同时, 企业要有前瞻性、长远性, 拿出部分资金搞科研育种或资助科研院所育种, 建立商业育种新机制, 保证甘肃种子产业发展具有后劲足, 活力高的劲头。

㈦充分发挥种子协会作用, 培植诚信文化, 提升企业自律机制, 建立良好的种子生产秩序种子协会是种子企业基于行业利益自发组成的互益型非营利社会经济组织, 它不但具有行业服务、行业管理、行业监督、行业协调等职能, 而且还是政府与企业、生产者与经营者、消费者与企业之间沟通的桥梁。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 发挥行业协会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对于行业健康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同时, 种子协会可以通过制定行业规范、行业标准以及惩罚措施来规范企业行为, 约束企业做到依法经营、诚实守信, 提高整个行业诚信和自律。例如, 2006年甘肃省种子管理总站在种子行业开展“诚信年”活动, 收到了较好的反映。要改革种子协会由种子管理部门或农业主管部门领导一统协会的局面, 在企业中树立道德为纲的思想, 使种子协会真正起到行业协会的作用。

我国马铃薯种业发展现状及挑战分析 篇2

优质种薯是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提高我国马铃薯单产的关键因素。我国从一开始的技术研究到脱毒种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共经历了35年,然而形成专业化生产、市场化运作的种薯产业还是近10年的事情。在这10年间,由于政府的高度重视、科技人员的努力及多种资本的介入,使得我国种薯产业取得很大成绩。但相对于我国马铃薯生产发展的需求,种薯产业还存在不少问题,目前生产上优质脱毒种薯的应用率还不到总种植面积的25%,比发达国家低70个百分点。

——我国马铃薯种业发展现状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农业部马铃薯专家组专家金黎平说,我国马铃薯种业是基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能成熟应用的脱毒技术、兴旺发展的种薯和鲜薯市场、规模化的生产等基础,在近10年里形成了产业规模,并得到发展。

一、新品种应用支撑种业发展。目前我国从事马铃薯育种及良种繁育的研究单位和大专院校近40个,研究人员300余人。马铃薯作为我国主要农作物之一,品种和种薯生产管理均已纳入农业部管理,目前正筹建多个马铃薯区域试验站,全国马铃薯品种审定和区域试验日渐规范。截至2010年,共育成新品种320多个,其中2001年以来选育审定新品种130多个,在产量、品质、抗病和外观形状上均有较大改良。

二、规模化生产促进种业发展。近年来马铃薯产业发展和种薯生产得到国家重视,出台了原种补贴、农机补贴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并得到许多项目的支持,促进了产业发展。2011年,我国微型薯的产能已达到23.22亿粒,实际生产了

11.53亿粒。我国年产种薯300万吨,有200多个企事业单位和大专院校涉及微型薯、种薯繁育,规模从生产十几万粒到3亿粒不等。随着专业化生产企业的出现,种薯生产正从以主产区分散农户为主转变为以企业为主体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的转变在增加产能的同时提高了种薯的质量,各主产区出现了大量从事马铃薯生产的农民合作社和民营企业,促进了我国马铃薯生产从零星分散种植向规模化、商业化生产的转变。

三、品牌化生产开拓种薯市场。作为大宗农业生产资料的种薯,曾一度冠以“马铃薯”的通用名称来销售,现正逐渐过渡到标识品牌名称。随着企业化生产方式的出现,种薯产业引进品牌和商标意识,改变了以往仅以种薯级别为唯一标准的产品模式,创立了代表各个企业的种薯品牌。这标志着我国种薯产业开始进入正规商品化生产的新阶段。

四、标准化生产提高种薯质量。政府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有关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政策,颁布了一系列脱毒种薯检验检测标准、技术操作规程和管理办法,并建立了两个部署马铃薯种薯质量检测中心,许多主产省份在大力发展脱毒种薯生产的同时,依靠种子管理部门建立了质量控制体系,并试行种薯生产登记制度和标识制度。一批企业开始生产标准化种薯,有制度保障的企业在运行时避免了以往分散农户生产的随意性。

——我国马铃薯种业面临的挑战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金黎平、庞万福,农业部种植业司副巡视员何才文等专家在近期召开的2012中国马铃薯大会和中国国际薯业博览会上表示,相对于我国马铃薯生产发展的需要,种薯产业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建设缺乏统一协调和规划,资源浪费严重。由于行政上的多块分割、信息交流不畅、各环节脱节、局部投入重复等原因,目前我国马铃薯产业难以形成有效的、分工明确的种业体系,这也导致了对资源研究和品牌选育缺乏持续支持,难有重大突破。种薯生产体系建设存在大量分散、低水平的重复,种薯生产和经营缺少权威部门的组织、管理、协调,大多数新建设施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造成资源浪费。

二、品种类型单一,技术储备不足。长期以来我国马铃薯育种以高产、抗病为主要目标,早熟和加工专用型品种选育比较落后。由于农户自留种比例大,新品种推广应用没有与种薯生产体系有机结合,所以在生产上普遍应用的品种仍是相对较老的品种,一批新育成的专用型品种还未在生产上发挥作用,结构性过剩依然存在,加工制品仍需要大量进口。目前我国食品、全粉加工的主流品种仍然是引进的国外品种,但适应性差,农民种植难度大。

三、总体生产规模小,难以满足生产发展需要。虽然我国脱毒马铃薯种薯生产已遍布20多个省市自治区,但目前优质种薯的覆盖率却仍然很低,仅为25%左右,大部分农户还在使用自留种薯。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规模化种薯生产企业每年的种薯生产面积不到5.3万公顷,每年生产的种薯只能满足需求量的10%左右。由于优质品种的种薯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许多不具备条件的生产实体大量出现,扰乱种薯市场。

四、质量监控体系缺失,种薯质量良莠不齐。尽管我国已颁布了一系列与种薯相关的国家、行业标准和技术规程,但整个种薯生产未建立系统有效的质量检测和监控,尤其是田间繁育过程中没有专业的病虫害检测队伍。因此,大多数种薯生产企业根据自己的技术水平和条件进行种薯质量自检,国家标准难以执行,以繁殖代数替代了种薯级别,难以保证其种薯的质量。据市场用户的反映,经销

商往往只能根据生产商的信誉度、品种的繁殖代数来采购种薯,而无法获得具有法律效应的检测依据。

五、市场流通监管缺失。目前种薯市场混乱,以次充好、伤农损农事件不断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市场监管,种薯营销未实行合格证制度,种薯经销商、种薯购买者和种植户难以判断种薯质量的优劣。

——做大做强我国马铃薯种业的对策

一、加强公益性研究体系建设,增强科技支撑能力。我国马铃薯种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生产实践中还有许多制约产业发展和提高的技术问题。同时我国马铃薯大都分布在相对贫困的地区且由小农户种植来实现,国内尚未有商业化育种,因此种质资源和品种选育仍为公益性研究,需要国家无偿投入支持科研单位,鼓励研究机构与企业进行密切合作,共同创新技术体系。将国家种质资源鉴定筛选中心和资源圃、国家马铃薯改良中心和分中心、马铃薯品种标准样品库和区域试验站、国家马铃薯品种核心种苗供应中心纳入公益性研究体系。

二、建设企业化繁育和营销体系,增强优质种薯供应能力。整合各类资金、以企业为主体,建设脱毒核心种苗供应中心、组培快繁和原原种繁育中心、原种和种薯生产基地、市场流通和质量监管等各环节有机衔接的种薯繁育体系和营销体系,扶持集种薯生产、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龙头企业。

三、建立第三方质量检验检测服务机构,确保种薯质量。在整合原有资源的基础上,补充完善一批区域质检中心。加强对种薯病虫害高通量快速检测技术的研发,建立和完善种薯标准化生产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由各级质量监控机构,在马铃薯生长、储藏和销售期间进行定期及不定期的检测,建立档案,执行国家脱毒种薯标准。

种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同在 篇3

我国种业产业仍处于初级阶段

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和用种大国,生物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60多年来,我国生物种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从整体上看,我国生物种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国种业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够强,种子企业研发能力相对较弱,育种资源和高端人才不足,提供繁育基地基础设备相对薄弱,抵御灾害能力较低,种子市场监管和手段比较落后,与国际大型种业公司差距较大。

目前我国种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商业化种业发展体制机制尚未建立。产业资金对农业科研的支持不足,金融资本对种业发展的支撑不够,政府科技资金使用效率和科技人员积极性有待提高。

就动物种业而言,我国动物种业目前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一是我国动物品种生产性能偏低。如我国奶牛单产仅为发达国家的1/3,猪肉单产也仅为发达国家的80%。二是对进口品种依赖局面并未明显改观。受经济利益驱使,以及国产品种供种能力限制,规模化养殖场的主要种畜均从国外进口,其中种猪、蛋鸡、白羽肉鸡、肉鸭进口品种比重分别达80%、70%、100%和85%。三是地方品种保护和利用力度有待加强。大量引进进口品种对我国优良地方品种遗传资源造成巨大冲击。

促进生物育种产业发展

生物种业发展势头强劲,今年以来以生物种业为代表战略性新型产业的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全球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抢占种业技术的制高点,发达国家以及跨国公司纷纷加大投入着力开展基因资源的发掘,新技术的研发,新品种的创制,力图通过掌控种子资源基因产权、新品种权、关键技术专利等加速对于全球种业市场的垄断。大宗农作物和动物种业的企业的兼并重组加速,产业集中度显着提高,林木花卉等特色产业种业呈现出精品化、专业化的特征,现代种业向全球化、多元化在发展。

目前我国陆续推出了一系列促进生物育种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种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生物育种被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同时,我国农作物资源储备总量为41万份,位居世界第二,为形成种业基因资源优势奠定了基础。种业市场空间巨大,驱动种业创新发展。

动物种业是养殖业中利润最高的部分,也是养殖业国际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目前跨国公司已经在育种科技、人才队伍、核心产品、销售网络、资本实力、管理经验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优势。只有加快培育我国自主动物品种,大力发展我国自主动物种业,才能突破国际种业集团垄断,才能保障我国养殖产品有效供给和养殖业可持续发展。

加强种业科技创新

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种业科技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目标,突出科技创新引领种业发展;积极发挥国家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种子企业的协同创新作用,构建国家种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大科技投入,强化基础性、公益性种业研究和商业化育种技术创新,提升种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创新种业发展机制,实现种业育繁推一体化健康发展。他建议构建由政府引导的,由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种子企业构成的各业科技创新组织体系;建立由种质创新、良种培育、种子繁育、技术推广构成的种业全产业链科技支撑体系;健全由种子生产、种子加工、种子服务组成的种业保障服务体系。

强化政府公益性职能,树立良种繁育和资源保护及开发工作的公益性理念,强化政府公益性职能,将其作为一项长期性、社会性事业来抓,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种用动物生产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动物育种技术创新体系。建议国家启动以育种技术创新为目标的“国家动物育种工程技术创新计划”和以完善国家新品种繁育体系为目标的“国家动物新品种繁育体系建设计划”。着力培育民族的动物种业企业。国家应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真正有经济实力、具有一定技术创新能力、能够实现产学研结合的企业,给予其长期支持,使其逐步成为培育我国自主品种的主要阵地和相关高新技术自主创新的主体。

应加强政府引导和机制创新,调动各方积极性,集中要素,科学布局,从“良种创制、成果托管、技术交易、良种产业化”四大环节进行改革创新,探索新型种业体系建设路径。

种业发展与分析 篇4

1 畜禽种业发展现状

1.1 良种繁育体系基本建立

目前, 重庆市基本形成了以畜禽原种场和资源场为核心, 以扩繁场、改良站为支撑, 以质量检测中心为保障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框架, 为加快畜禽良种生产与推广, 增加养殖收益, 保障畜产品市场供给, 提高畜产品质量, 打下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先后建设了农业部种猪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重庆) 、重庆市草食牲畜性能测定站2个, 外种猪原种场5个、外种羊原种场5个, 地方猪资源场3个、地方山羊资源场10个, 猪人工授精站300余个、草食牲畜冷配站点100个, 各类畜禽扩繁场100余个, 成功培育了渝荣Ⅰ号猪等3个新品系 (配套系) , 有健全的市、区县、乡镇三级品种改良技术服务机构。

1.2 经营体制改革步伐加快

近年来, 重庆市逐步深化种畜禽生产经营体制改革, 初步形成了主体多元化、民营化和种畜禽繁育、商品畜禽生产、经营、加工及市场营销一体化的新格局。目前, 全市90%以上的种畜禽企业为民营资本和外资投资建设, 种畜禽生产机制体制的转变, 加快了种畜禽生产的标准化、市场化、国际化, 为现代化畜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1.3 监督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在贯彻《畜牧法》及其配套规章等的基础上, 先后制定发布了《重庆市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办法》、《重庆市种畜禽场建设规范》等配套性规章和规程, 每年都组织开展全市性种畜禽专项执法检查, 严厉查处了生产经营假劣种畜禽违法行为, 使种畜禽管理逐步走上有法可依的轨道。

1.4 地方资源保护成效显著

逐步对20个地方畜禽遗传资源制定保护、开发利用规划, 开展了灵活多样的保种方式, 分层次建立保种场、保护区, 分批次的制定品种标准和技术规范, 先后建成了重庆市畜禽遗传资源基因保存库, 对重庆市全部遗传资源的精液、组织胚胎等进行冷冻保存, 制定了《重庆市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补贴管理办法》, 将地方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补贴纳入固定财政预算, 标志着重庆市地方畜禽良种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 存在主要问题

2.1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部分种畜禽场畜舍简陋, 技术、设备落后, 配套规章制度和档案记录不健全, 难以满足高标准的种畜禽生产要求。基层改良配种站点多、规模小, 布局不合理, 基本设施设备配置标准低, 相当部分难以实现正常运营。

2.2 育种技术力量薄弱

近年来, 由于种畜禽种业发展较快, 高层次技术人员需求较大, 相当部分的种畜禽场育种技术力量严重不足。不少种畜禽场只引种不育种、只繁不育、只引不选, 只重视疾病的免疫治疗而忽视净化, 重规模扩大轻质量提高, 导致引进的品种不断退化, 走不出“引进—退化—再引进—再退化—再引进”的怪圈, 缺乏竞争力。

2.3 种场监管不够到位

缺乏必要的种畜禽质量监督手段, 执法监督力度不够, 有些种畜禽质量缺乏公正的检测机构和科学的检测设施设备;有些地方只管发证, 不注重日常管理和技术指导;部分场户还存在销售假种劣种, 以低带次冒充高带次销售, 有的场销售的种畜禽疾病严重, 给养殖户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2.4 地方资源保护不够

注重外来品种, 忽视本地品种, 相当一部分地方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利用和开发。

3 对策建议

3.1 提高认识, 筑牢畜牧业发展基石

种畜禽是畜牧业发展的源头和基础, 没有畜禽良种, 就没有现代畜牧业。各级应充分认识畜禽良繁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采取切实有效措施, 强化监管手段, 加大力度实施畜禽良种工程, 生产出高产优质的种畜禽, 并通过科技进行大面积普及和推广, 实现畜产品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 满足多元化畜产品和种畜禽市场需求, 提高生产水平和效益, 尽快建立起适应畜牧业发展的完善的畜禽良繁体系, 增强重庆市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3.2 明确目标, 加大高代次畜禽种场建设

良繁体系生产应建立层次分明的繁育结构, 要形成“市级高代次场—县级扩繁场—商品场”的宝塔式种畜禽生产链。市级将重点对高代次种畜禽场如市级管理的原种场、祖代场及资源保护场的投入和建设力度, 有目标的对重庆市高代次畜禽种场进行种质质量测定, 确保高代次种畜禽场的种质质量和生产水平, 保障良繁体系的金字塔的塔尖工作。

3.3 措施到位, 拓宽地方良种保护渠道

畜禽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是良繁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应重点加强对荣昌猪、渝东黑山羊、城口山地鸡等重点畜禽遗传资源场的保护场建设力度, 及时在重点分布区县划定保护区, 严禁外来畜禽引入, 实行纯种繁育;另一方面继续加大对重庆市畜禽遗传资源冷冻保存库建设力度, 不断完善保种方法, 重点对重庆市濒临灭绝、珍贵的畜禽遗传资源进行抢救和重点保护。

3.4 持之以恒, 推进新品种培育速度

重庆市畜禽遗传资源数量虽然不是很多, 但大多数具有独特的遗传性状, 如肉质性能好、繁殖率高、抗逆行强等, 是培育优良畜禽新品种 (品系) 的良好素材。目前重庆市也充分利用地方优良畜禽遗传资源培育出适合重庆市特殊环境下的新品种 (系) , 如“渝荣I号猪”配套系等。下步应持之以恒地挖掘地方畜禽遗传资源的优良特性, 培育适合重庆高温高湿环境和畜牧业发展需要的畜禽良种, 进一步提高重庆市畜牧业生产水平, 提高重庆市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5 多渠道筹资, 增加建设投入力度

畜禽良繁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公益性强、社会效益大、经济效益较低的社会事业, 必须要有一定的外源性投入。因此, 政府要加大对良种生产的投入, 并将其纳入政府的总体发展规划中, 确保投资及时到位, 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投资在农业总投资的比重应逐年提高, 特别在高代次场内生产性能测定、扩繁场良种引进、人工授精站等关键环节重点增加投入, 支持有条件的种畜禽场开展畜禽联合育种, 实施遗传评估和良种登记项目。同时, 加强种畜禽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实行种畜禽生产动态信息发布制度, 用以指导种畜禽生产及畜禽良种繁育体系的完善。

3.6 科技兴种, 加快良种产业化进程

科技兴种, 推进畜牧业良种产业化进程是良种畜禽生产必由之路。要充分利用国内外优良品种资源、先进的育种技术, 推进种畜禽产业化经营。组织引导种畜禽场积极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各种形式的联合, 实行研、产、推相结合的品种选育、保护和育种新机制;协调原种场、扩繁场、大型商品生产场之间, 以及各代次种畜禽场之间的供求协作关系, 做到生产有计划、购销有协议, 以解决种畜禽生产无计划、销售无市场、买难卖难和资源浪费问题;扶持种畜禽场多元化经营, 推行种畜禽饲养、饲料、畜禽产品加工一体化经营, 向农民供种、供料, 回收、加工、销售产品, 由单一种畜禽饲养变为产业化经营;开展种场疫病净化工作, 加强对种畜禽场猪瘟、禽白血病等主要动物疫病的监测, 从生产源头提高畜禽生产健康安全水平。

3.7 强化检测, 提高种畜禽场供种水平

性能测定是种畜禽选育的基础, 是提升种畜禽质量的主要手段。积极鼓励和支持种畜禽场根据选育计划的要求, 制定生产性能测定方案, 加快场内测定设施设备的建设, 系统地测定与记录种畜禽生产性能指标, 确保测定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把是否开展性能测定作为验收种畜禽场的主要考核内容。

3.8 依法治种, 规范种畜禽销售市场秩序

山西玉米种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篇5

1 山西省玉米种业发展现状

1.1玉米种业市场管理不当

经济新常态下, 农业行业成为市场和资本竞逐的重要领域。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种子行业在宣传的手段、交易的模式、融资路径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 山西种业市场中对育种人才、育种材料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 进一步促进了当地玉米种业市场的发展。然而, 2014 年, 山西种业公司的玉米制种面积比往年减少了50%, 这虽然是种子公司去库存化的一种营销策略, 是积极应对市场变化的一种举措, 但纵观近年来, 山西育种种业市场依然存在诸多问题。表现较为突出的就是对玉米种子市场的管理不当, 其原因有以下几点:由于当前的种子市场获利空间较大, 发展前景广阔、门槛较低, 从而吸引了诸多资本进入种子市场, 致使山西省种业资源不集中, 种子经销商水平参差不齐。部分经销商并不具备相应的种子技术, 更无对新品种特性和特征的认知与了解, 导致在销售过程中无法对购种农户进行详细地品种基本性状、适宜种植地区、生育特点、栽培技术等相关种子知识的介绍, 单纯、盲目销售, 对种植农户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并对种子行业的规范管理造成较大影响;大部分小型种子单位, 没有相应的科研人员与育种条件, 其主要经销科研单位育成的种子, 从而导致小型种子单位经营品种较少、经营领域较窄、企业生产要素配置不合理以及缺乏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此外, 小型种子单位通常缺乏技术、管理、经营能力较强的高素质人才, 不仅对种子单位的运营造成一定影响, 还制约了山西种子行业的发展。

1.2玉米育种水平较低

当前种子行业竞争激烈, 使得科学技术逐渐成为种子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但相对于其他发达省份来说, 山西省的育种技术仍然较为薄弱。导致该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因我国各地区种子的研制、生产以及销售等环节是互不关联的, 其科研经费均由政府拨款投入, 致使科研成果与生产的实际需求相互脱节, 从而造成科研水平低下、成果转化较慢等现象。

1.3种子企业主体不突出, 市场竞争力不足

近年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外向型经济地位逐渐确立, 国外大型企业凭借其雄厚的资本、技术优势, 借助中国世贸组织成员机遇进入中国市场, 参与竞争。大型种子公司也随之进入山西种子市场, 对当地玉米种业的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冲击。在山西地区打拼的玉米种业公司, 由于科技含量不好、高素质人才资源缺乏、科研力量有限, 长期以来, 规模提升不快。2013 年, 中国种业10 户信用骨干明星企业中, 山西省种业企业没有入围, 46 户骨干企业中, 只有3 户入围, 并且排名靠后, 这说明, 山西地区种子企业“小、弱、散”问题较为普遍。尤其是作为种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尚未建立起来, 成为制约当地种子企业进一步壮大发展的短板。

2 对策

2.1加强技术培训服务

针对玉米种子市场管理不当的问题, 应加强对种子单位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的培训, 定期开展相关的技术培训活动, 从而规范种子管理人员的业务流程, 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业务能力, 增强技术人员的相关技能。还应加强对种子销售人员的培训, 以提升种子销售人员的销售知识与技术知识, 使其能够向购种农户详细介绍新品种的种植时间、适宜土壤、适宜密度与水肥管理等相关知识, 做好售后服务工作, 从而能够较好地发挥新品种的增产增收作用, 全面提升玉米种植的产量。

2.2加大科研投入

针对育种水平较低的问题, 应加大玉米种业科研的资金投入, 从而引进高素质的人才, 不断提升玉米育种水平。山西省政府应大力推行玉米种子科研, 并加大科研的资金投入, 通过相应的激励机制, 从而培养一批能够吃苦耐劳、积极进取的农业科研人员, 认真钻研育种技术。科研人员还应根据山西省的气候特点, 大胆创新和实践, 从而筛选与研制出适合山西省各种生态环境下种植的抗病虫害、高产的玉米新品种, 为山西省玉米种子产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2.3严格品种筛选试验

为使玉米新品种的增产增收作用得到有效的发挥, 应进行严格的品种筛选试验, 通过从众多的玉米品种中选出相对适合本省各个地区种植的玉米品种, 从而能够有效的改变各地区间玉米产量高低不一、玉米长势各异的局面。还应结合本省各地区的环境气候条件与土壤、地质条件, 严格按照玉米品种对比试验的方法和操作步骤进行品种筛选试验, 并坚持试验、示范以及推广3 个项目一同进行的原则, 确定本省的主导玉米品种。还应注意玉米品种筛选试验过程的连续性与有效性, 应连年进行品种筛选试验, 以便于后续品种的选择。

2.4坚持企业主体地位, 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以市场为导向,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引导支持产业要素向种子企业流动, 充分发挥企业在商业化育种、成果转化与应用等方面的主导作用。鼓励“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整合农作物种业资源, 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做大做强种子企业。

2.5提高农户认识

目前, 在山西省大部分玉米种植农户中, 大多存在对农业科学技术、玉米购种知识缺乏了解和认知的现象, 从而使得优良的玉米种子不能与先进的农业技术相互配套, 对玉米种子的培植、管理和产量造成一定的影响。农业科技人员应加大科普与玉米种子相关的技术与知识, 通过各种渠道向玉米种植农户宣传玉米种子的正确购种方法和培植技术等, 增强农户对种子的认知与了解, 从而避免购买假劣种子, 影响农户的经济收入。

3 结语

粮为农之本, 种为粮之源。玉米是山西省种植较多的粮食作物, 从山西省玉米种子行业发展的形势来看, 可预见玉米种业在未来市场上将会有更大地发展潜力。当前种子市场中, 民营外资等类型企业都可以进入种业市场, 参与竞争, 但种子企业“小、散、乱”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山西种业发展, 应当采取相应措施, 确保山西玉米种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摘要:山西是目前中国3大玉米制种基地之一, 玉米种业在山西农业产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对促进山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山西地区具有雨热同步、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等气候优势, 玉米种业的发展在先天条件下得天独厚, 生产出的玉米种子含水量低、色泽好、品质优。本文主要对山西玉米种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进行分析。

关键词:山西,玉米种业,发展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张玲, 孟洁英.玉米种业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J].现代农村科技, 2013 (03) :72.

[2]李秀慧, 吴凤.玉米新组合海261在山西晋中地区高产稳产性分析[J].中国种业, 2013 (07) :71-72.

[3]冯明.以山西长治市为例分析玉米的生产现状与发展[J].乡村科技, 2014 (04) :167-168.

锡林郭勒盟种业现状分析和发展思考 篇6

关键词:种子工作,分析,建议

“十一五”锡盟种子产业长足发展,在市场管理、质量控制、良种培育、体系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全盟农业生产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国家对农业各项优惠政策的实施,新修订的《内蒙古农作物种子条例》的颁布,农业生产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种子工作也将面临着新的挑战。我们要不断更新观念、开拓创新,使锡盟种子工作更好更快发展。

一、锡盟种子工作现状

1. 提高了优良品种的更新更换速度

根据市场的需求,加快了一些优质新品种的引进、繁育和推广,特别是优质小麦、专用马铃薯、蔬菜瓜果、饲用及粮饲兼用玉米等,为锡盟发展高效农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近几年的新品种示范、展示工作,将政府的引导、科技的支撑,企业的市场行为和农民的迫切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优质服务和科学指导有效地结合起来,加快了高产、优质、抗逆的优良新品种的推广,带动了农牧业增产农牧民增收,提高了经济效益。

2. 加强原良种生产繁育,为农业生产提供一定的优质原良种

到2009年全盟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面积已达到3万亩,其中马铃薯脱毒种薯原种生产面积1万亩,马铃薯脱毒合格种薯生产面积2万亩,年生产马铃薯脱毒种薯原原种200万千克、马铃薯脱毒种薯原种1400千克,目前可保证我盟马铃薯种植业生产1/4的优质供种。

3. 依靠科技,全面推进种子产业发展

种子包衣技术推广逐渐普及。种子包衣技术的应用推广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和实现生态农业的重要措施。多年来,种子包衣面积逐年加大,2009年种子包衣推广面积达到36.5万亩。

4. 加大了种子管理力度

全盟共有注册资本100万元以上的种子企业2家,经营原包装种子注册资本10万元的种子经销户56家。为了适应市场经济,提高种子管理的公正性和权威性,锡盟加大种子管理的执法力度,强化了种子质量监督检验、品种管理和种子市场监管职能,加强了业务人员的学习培训,加大了对种子经营者、使用者对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宣传、培训、教育,为锡盟种子管理工作实现规范化管理创造了条件。

5. 完善良种补贴项目

锡盟连续4年承担国家、自治区良种推广补贴项目,2009年良种推广补贴项目在锡盟实现小麦、玉米全覆盖,良补总面积为135.55万亩,为加快锡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速优质、高产、高效、专用新品种及高产综合栽培技术的推广,实现全盟粮食饲料连续稳定增长和农牧民持续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当前种子工作存在的问题

1. 基础条极差

设备、检验仪器老化,办公条件落后,甚至影响了正常工作的开展。

2. 资金缺乏

农业投入严重不足,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基础条件差,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不完善,水利设施不健全,良种生产能力低,远远不能适应目前快速发展农业生产对良种供应能力的需要。

三、对锡盟今后种子工作发展的建议

1. 总体目标

根据市场经济发展和农牧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结合锡盟实际,以尽快增加农牧民收入水平为出发点,以提高农作物种子质量和全盟种子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加强各级种子管理站自身建设,充分发挥种子管理职能,扶持建立优秀种子企业,逐步实现育种、繁种、供销一体化,良种生产专业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布局区域化及营销产业化,最大限度满足农业、农民和市场对优良品种的需求,促进锡盟农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2. 主要内容

(1)积极推进种子产业化发展

实施种子工程,推进种子产业化步伐,加强种子管理是我们种子工作的中心任务。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今后的种子市场将进一步开放、搞活。种子行业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调整经营策略,强化竞争意识,打破垄断生产格局,坚持走“育、繁、加、销”一体化道路,向种子产业化迈进。培育具有一定规模、带动能力强、与农民利益联结紧密的农业龙头企业。通过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扶持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利用锡盟生态环境的特性培育种子生产基地,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龙头带动,向商品化、专业化和现代化转变。

(2)加快名、优、特、新品种引育开发推广步伐

要突出品质选择,抓好名、特、稀、优、新品种的试验、展示、示范工作,加快发展优质专用小麦品种,脱毒马铃薯加工型、菜用型等专用品种,饲用型和粮饲兼用型玉米品种,以发展多种作物结构,培植多元化主栽品种,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的多样化需要,构造市场优势。针对目前各作物品种多、乱的实际情况,各旗县市要对种植品种进行一次全面清理,摸清各作物不同品种的需求量。要加强品种试验展示示范推广工作,继续抓好自治区农作物新品种试验展示示范任务,做到既能体现出试验展示示范作用,做好好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宣传,又能满足科研、农技人员的现场学习和研究。总结工作成就,存在问题,改进措施,强化管理,规范试验展示行为,提高试验展示水平。严格执行引(育)种、试验、报审制度,坚决杜绝未审先推现象,避免给农牧民和农牧业生产造成损失。

(3)规范种子质量管理

种子质量是种子工作的核心内容,也是种子今后竞争的焦点之一,因此我们要特别强化质量管理,建立健全种子档案,储藏、保管,出入库登记,种子标签制度等;严把种子生产关、收购关、入库关、储藏关,尤其春季种子下放前,做好库存种子检验,不合格种子严禁供应。重点加强全盟良种补贴用种质量抽检和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检验。

加快农作物种子质量检验中心(检验室)标准化建设,计划到2015年锡盟要建成符合国家标准的农作物种子质量检验中心,实现现代化、标准化、规范化、法制化的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建设,为种子质量管理工作提供充分的技术依托和支持,更好地服务于锡盟和周边地区的种子质量控制工作。

(4)强化种子市场管理工作

严把“三证”管理关,对申请的单位和个人,严格审核条件,对不具备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坚决不予发放。继续开展农资打假保春耕行动,在种子销售季节对种子经销点、生产企业进行清查整顿,重点清查经营证照、种子质量、标签、包装、进货渠道、种子质量合格证及种子销售价格。加大对无包装、无标识、标签不合格、无质量合格证种子的查处力度,打击假冒伪劣种子经营行为,确保农民用上合格种子。加强自身建设,培养一支业务精通、作风优良、公正高效的种子管理队伍。完善种子管理体系,强化种子市场监管,积极开展农作物新品种试验、示范及推广,引导生产、经营和使用优质、高产、抗病、抗逆性强的农作物品种,提供信息、咨询、技术指导以及种子事故处理、鉴定、调解、仲裁等服务事项,使种子管理工作更加法制化、科学化和民主化。

(5)推进种业信息管理工作

加强种业信息管理是种业发展和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要充分认识加强种业信息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细化各项工作措施,全力推进种业信息管理工作。

(6)做好种子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技术培训工作

种业发展与分析 篇7

(一) 种业发展现状

1.全国种业发展现状。当今世界种业发展呈现出三大趋势。一是行业高度集中, 企业规模越来越大;二是高新科技和人才成为未来种业竞争的焦点;三是兼并重组成为企业发展方向, 种子公司向规模化、集团化、国际化发展。

2.我国种业发展现状。中国是农业大国, 也是用种大国, 常年用种量达300亿kg, 居世界第2位, 市场空间巨大。巨大的种子需求量使得我国种子市场日趋成为国际种业竞争的焦点。但与国际种业集团相比, 我国种业还存在一些差距,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行业过于分散, 缺乏竞争力;二是观念落后, 宏观调控不力, 市场化程度低;三是种子企业运行机制僵化, 缺乏先进的经营管理手段;四是投入不足, 缺乏科技创新能力;五是对品种知识产权缺乏有力的保护。

(二) 行业竞争格局现状分析

1.研发型种企具备极强竞争优势, 国际种企龙头投入巨额研发保持领先。国际种业巨头实力雄厚, 孟山都、杜邦先锋、 先正达占全球市场50%;前5种子企业集中过90%的知识产权保护。种企龙头每年研发费用占收入平均比重超过10%, 研发新产品线, 以及对现有产品及时的更新换代和完善, 保持市场占有率和领先地位。

2.研发型种企具备极强竞争优势, 中国研发型种企优势显著, 竞争力有望提升。中国种企大多市占率不到1%, 年销售额过亿的不到10家, 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约100家, 育繁推一体的不足80家, 有科研能力的不到1.5%, 大部分研发投入低于1%。薄弱分散的行业现状给强种企整合市场提供巨大空间。

(三) 行业发展趋势及种业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1.国际并购推动产业升级, 淘汰落后产能。种企龙头通过并购扩大市场规模并不断增加研发, 推动技术和产业革新并购推进龙头企业基因库, 种质资源, 研发技术全面领先。企业研发随1980年代后的并购潮持续上升, 现在美国企业完成过80%的商业育种。企业因巨大的研发投入提升研发实力, 研发实力提升并购整合能力。

2.种企改革利好研发, 规模种企持续整合行业。国家持续出台政策鼓励大型优势种企整合资源, 提高核心竞争力, 利好研发型企业。 (1) 近3年强制提高种业进入门槛, 种企减少40%, 规模种企数量增加; (2) 明确严厉打击套牌品种, 加强市场监管和知识产权保护; (3) 品种审定绿色通道开启, 龙头企业研发优势凸显; (4) 对主导品种加大主推广力度; (5) 农业部 《事企脱钩通知》, 深化种业体制改革; (6) 深化科企合作, 促进创新资源向企业流动。

3.未来行业并购整合将持续进行, 市场集中度有提升空间。行业小、散、弱的状况已在改善, 骨干企业结构趋于稳定。 2013年企业自育品种占过审玉米、水稻品种的50%和47%, 企业新申请品种权的数量超过科研教学单位。

4.依托于研发优势, 强大科研, 不断研发优质的品种。受品种生命周期等因素影响, 一些种子品种在使用若干年后, 其遗传性状和生产潜力不断衰减, 不宜再推广使用, 因此种子品种培育必须持续推陈出新;虽然公司具备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 品种储备使公司具备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但如果未来不能继续加大科研力度, 不断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品种, 将给公司的经营带来一定困难。

二、甘肃农垦基本情况介绍及优势分析

甘肃农垦创建于1953年, 经历了多次体制改革和调整。 目前, 甘肃农垦拥有810万亩土地、81万亩耕地、49万亩林地、371万亩牧草地, 17个农牧场、18个工商企业、1个事业单位、10.1万人口、3.2万从业人员、1.9万离退休人员的大型企事业群体。近年来, 甘肃农垦致力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现代农业建设, 发挥比较优势, 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 培育出了啤酒原料、葡萄酒、马铃薯、食品加工、制种、果品蔬菜、草畜、 中药材、节水、建材化工等十大产业, 部分产业发展处于省内或国内领先水平, 初步构建起了现代产业体系。

目前, 甘肃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 河西走廊内气候干燥、降雨量少, 年降水量只有200毫米左右, 日照时间较长, 全年日照可达2 550~3 500小时, 光照资源丰富, 地势平坦, 适宜小麦、玉米、棉花、甜菜、油料、瓜果、 蔬菜等各类农作物生长。由于昼夜温差大, 降雨稀少, 病虫危害较轻, 也有利于农作物达到高产优质。丰富的光热水土资源, 复杂多样的自然生态条件, 良好的天然隔离为制种产业的发展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据国际农业气象专家分析, 甘肃河西走廊地区是全球制种产业最具优势的地区。目前, 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国内最主要的瓜菜种子生产基地和对外合作制种基地。

(一) 甘肃农垦黄羊河集团公司及黄羊河种业基本情况分析

1. 黄羊河集团公司概况。黄羊河集团现拥有土地15万亩, 已建成标准化农田88 812亩, 果园9 560亩, 防护林23 500亩。辖区总人口10 000余人, 其中在职员工3 000名, 离退休人员1 200名。企业拥有账内总资产6亿元, 自1981年在甘肃农垦率先扭亏为盈以来, 连续34年盈利。集团公司下设22个内部核算单位, 其中子公司11个, 分公司11个, 对外参股单位3个。生产经营的主要产品有甜糯玉米、良种、蔬菜、果品等。

2. 黄羊河种业基本情况。黄羊河种业公司成立于2003年, 是一家集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高科技现代化种业企业, 注册资本8 100万元, 主营玉米杂交种、油葵杂交种、 高粱杂交种的生产、销售, 年实现销售收入1亿元。

公司成立有育种科研机构———玉米研究所, 有育种试验田300余亩。每年承担多项玉米新品种试验, 育成多个适应不同生态区种植的优良玉米新品种 (系) ;拥有农作物种质资源材料10 000余份, 自行选育、适应不同生态类型的自交系5 000余份, 每年有20个左右品系投入到各省份的布点试验。 通过投资并购, 资源整合, 目前公司拥有玉米品种权4个 (晋单55号、丰禾96、忻玉106、特早2号) 。公司依托黄羊河集团公司“四大一化”的基地生产优势, 利用膜下滴灌、精量播种、 干播湿出等技术优势, 建有标准化玉米制种基地3万余亩。

近几年, 公司树立了“强化专业、适度多元”的战略目标, 在做强做大主营产品的同时, 兼顾发展其他作物, 2014年进行了食葵制种、高粱制种的生产试验, 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2015年在进行高粱制种的同时, 新增了南瓜种植, 公司种子生产经营正在由“单一化”走向“多元化”。

生产过程中, 公司充分利用玉米制种机械播种机、“海吉” 八行玉米去雄机、OXBO多功能收获机, 率先在河西地区实现了适合制种玉米规模化生产的耙地、覆管铺膜、播种、去雄、病虫害防治、收获等机械化操作的推广应用。2015年公司投资新建玉米剥皮生产线, 6台主设备, 日生产加工能力1 200吨, 使玉米制种完全实现了统播、统抽、统收、统剥的统一管理模式, 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作业。

(二) 甘肃农垦条山集团公司及条山种业基本情况分析

1.条山集团公司概况。条山集团现有土地面积10万亩, 主要产品有“条山”牌果品 (梨、苹果、杏) 、以杂交玉米种子为代表的作物良种、加工型马铃薯、番茄酱、蜂产品、杏脯等。集团农林业生产均采用绿色食品技术标准, 全区域通过ISO14001国际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有11个农林产品取得绿色食品标志认证, 在梨上率先实行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认证, 马铃薯、洋葱、番茄等加工型农产品进行了出口产品基地备案认证。近年来, 条山集团以工业化的思维谋划农业发展, 实行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发展, 组建了农林业专业化生产经营公司, 改革了一家一户承包或租赁经营的小农生产模式, 培育和发展了具有产业优势和地域优势的良种繁育加工、绿色果品生产、加工型马铃薯等支柱产业, 生产能力和经营水平进一步提升。

2.条山种业基本情况。甘肃农垦良种有限责任公司是集科研、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种子企业, 拥有条山集团2万亩制种基地, 土地肥沃。地区海拔1 635~1 730米, 年降水量180mm, 年蒸发量3 038mm, 年日照时数2 725.5小时, 年均气温8.2℃, 无霜期155~165天, ≥10℃的有效积温3 038.2℃, 太阳总辐射147.8千卡/cm2, 属内陆气候。本地区主要农业区光照丰富, 日照长, 昼夜温差大。全年大气干燥、少雨, 病虫害较轻, 极利于栽培作物干物质的积累;土壤属荒漠土, 其质地为沙质壤土或粘土, 土层深厚, 为典型的灌溉农业区。公司投资者条山集团种植业灌溉模式为5万亩的“高扬程提灌”、1.5万亩低压管灌、2万亩滴灌, 为各类作物生长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也为甘肃农垦良种有限责任公司各类作物的制种提供了保障。

近年来公司在景泰及周边地区生产基地发展不断壮大。 目前, 公司的3万余亩基地主要分布在条山集团、景泰县城附近乡镇及景电一期区域、二期区域 (漫水滩、红水镇、蒙古农场等) 、古浪、永登等地, 为全国主要玉米种植区繁制玉米杂交种。

公司拥有通过项目团队实施的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管理、 产业化发展的玉米制种项目基地1.5万亩, 配合滴灌节水技术的应用, 每年创造经济效益超过千万元。专业的技术团队使客户的质量要求和技术要求得到了全面的落实, 使玉米制种的质量得到了强有力的保证, 使公司精细化和标准化等现代农业管理措施在制种产业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玉米品种5个 (垦玉10号、垦玉30、垦玉50、临糯4号、承单1171) , 油葵品种1个 (垦油8号) , 豌豆品种1个 (垦豌1号) 。

三、种业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一) 发挥地理优势, 优化种植地

甘肃农垦黄羊河集团公司地处河西走廊东端, 祁连山北麓, 腾格里沙漠南缘, 该区域三面临沙临山, 形成种业基地建设天然的隔离带。全年的日照时数高达2 800~3 300h, 日照百分率60%~70%, 年太阳辐射总量607.1~649.Ok J/cm2, ≥10℃的有效积温为2 600℃~3 600℃, 昼夜温差12℃~ 16℃, 无霜期130~170d, 能够充分满足育种作物的光热需求。这里气候干旱少雨, 年降雨量200mm, 蒸发量2 000mm以上, 有利于作物病虫害控制。独有的地域优势和光热资源优势, 是公司所处区域成为“天然的育种宝地”。

公司依托黄羊河集团“四大一化” (大产业、大条田、大农机、大流转、水肥一体化) 产业优势, 利用膜下滴灌、精量播种、 干播湿出和标准化栽培等技术优势, 建有玉米制种基地5万余亩, 而“一带一路”政策为种业公司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二) 整合农垦资源, 形成集中统一的基地管理模式

条山集团和黄羊河集团都隶属于甘肃农垦。条山集团现有土地面积近10万亩, 其中耕种经营土地面积4万多亩;黄羊河集团现拥有土地15万亩, 已建成标准化农田8.9万亩, 园地9 560万亩, 林地2.35万亩。条山和黄羊河可以进行资源整合, 依托国有大农场优势, 实行“公司+ 分场+ 基地”和“公司+ 专业合作社+ 基地”的新型产业化经营模式, 进行订单化操作、标准化作业, 达到了集中、连片、统一、高效的管理效果。 着力培育优势种子生产基地, 提供优越条件扶持优势基地扩大生产, 实现了生产基地向优势产区集中、生产组合与适应基地相结合的生产模式。必要情况下, 甚至可以整合整个垦区的资源, 实现统一经营。

(三) 改进工艺流程, 提升玉米制种全程机械化率

近几年来, 甘肃农垦黄羊河集团公司成立的合作社逐渐发展壮大, 自从新疆引进数台玉米制种机械播种机、从美国引进两台“海吉”八行玉米去雄机、OXBO多功能收获机之后, 率先在河西地区实现了适合制种玉米规模化生产的耙地、覆管铺膜、播种、去雄、病虫害防治、收获、加工等基地生产全程机械化操作的推广应用。

2015年, 公司投资870多万元, 新建由美国A﹠K公司生产的玉米剥皮生产线一条, 其中主设备6台。该设备能快速而又轻柔的剥离玉米穗的苞叶, 日生产加工能力1 200吨。该项目的建成, 使公司玉米制种完全实现了统播、统抽、统收、统剥的统一管理模式, 实现了玉米制种全程机械化。

(四) 健全营销网络, 争取市场份额

市场是一个大环境, 占据市场份额是营销的终极目标。黄羊河种业在解决资本、人才、技术和品种等因素方面都已有成熟经验, 但在渠道创新方面却略显得被动, 主要原因是黄羊河种业是以代繁为主的种子企业, 长期实行的是订单农业生产、 销售, 而自有品种的种植和销售是近两年发展起来的, 市场销售格局尚未完全打开。因此, 下一步公司市场化的营销模式将从刺激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创新、新产品研发等多种途径去探索路径。结合种业企业自身的发展特征, 采取自建网络以及借用网络的方式构建营销网络, 加强品种市场占有率, 逐渐外扩市场。在直接营销网络构建的过程中, 需要基于小网络上进行构建, 并通过销售网络的不断积累, 逐渐形成基于本省放射性的销售网点建立。综合运用各种资源和手段, 增加品牌资产, 保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 通过管理品牌的整合营销来实现品牌价值的最大化。

(五) 加大科研投入, 实现育繁推一体化

加快重庆种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篇8

关键词:种业,对策,重庆

“国以农为本, 农以种为先”。种子是科技兴农的载体, 也是推动农业发展最活跃、最重要的生产要素, 在农业增产、农民增效中起着主导作用[1]。加快种子产业发展, 提高粮食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是确保粮食安全,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2]。本文针对当前重庆市种业发展的现状、面临的问题进行阐述和分析, 结合重庆市种业发展实际需求, 提出了加快重庆市种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1 重庆市种业发展的现状

1.1 整体水平不高, 竞争实力不强

面对国内外种业强势竞争[3], 重庆种业显得力不从心。无论是科研实力还是资金实力, 重庆种业远远落后于跨国公司, 也无法同国内的种业骨干企业和其它省市的50强种业相比, 如登海种业、隆平高科、敦煌种业、丰乐种业、四川国豪等。重庆市区域内仅有重庆中一种业有限责任公司进入2010年中国种业骨干企业, 但也排名第20位。由此看出, 虽然重庆种业企业多, 但整体水平不高, 竞争实力不强。

1.2 种子品种繁多, 农民选择困难

由于市场门槛较低, 重庆市种子企业是“多、小、散”, 品种“多、乱、杂”现象突出, 乡级代销点经营混乱。根据重庆市种子管理站公示2010年两杂品种种植面积可以看出, 在68.13万hm2稻田面积上种植的水稻品种达221个, 在近46.67万hm2旱地面积上种植的玉米品种达245个。品种多, 老百姓对品种认知有限, 零售商只对利益高的品种“海吹”和不全面的介绍, 不顾品种适宜性, 农民购种时偏听偏信。农业部门对品种的合理布局和技术指导工作也十分被动和困难。

1.3 优势品种缺乏, 核心竞争力不强

重庆市是一个典型的高温伏旱区, 武陵山区气候明显。重庆的科研院所这几年先后选育出一大批品种, 也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应用。但这些品种生产的效益和表现是脱离的, 科研和推广是分离的。育种人关心的是获奖, 同他的职称、地位有直接联系。品种推广单位一般是科研单位成立的种子企业, 或其它企业通过买断经营权进行生产推广应用, 市场占有率不高。如重庆本地研发和推广的Q优、渝优、渝单系列市场占有率都不如先玉335那样高。重庆种业缺乏市场占有率高、优质、高产、多抗的优势品种, 缺乏核心竞争力。

2 重庆市种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2.1 可能面临国外种业的冲击

以美国先锋公司玉米新品种先玉335为例, 2009年, 全国玉米播种面积0.27亿hm2, 先玉335已占了5%的份额。在东北的吉林和黑龙江部分地区已有超过国产品种郑单958市场份额的趋势。先玉335虽然耐密性及抗倒性差, 但因其丰产性和脱水性好, 短时期不会对重庆市种业造成多大影响, 但形势咄咄逼人, 如果我们现在不引起重视, 几年后, 重庆市自产的种子品种将面临全线失守、全军覆没的困境。

2.2 研发投入不足, 自主创新不够

目前, 重庆市种业研发单位以重庆市农业科学院、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西南大学、重庆市涪陵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等单位为主, 因经费和技术有限、基础材料不够丰富, 大多数局限于组合测配, 生物技术育种、分子育种才刚刚起步。种子企业基本以引种或品种购买方式取得经营权进行推广应用, 自主创新能力差。

2.3 种业公司亟待并购重组

世界500强公司的中化集团成员企业——中种公司, 完成了对四川川种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的收购, 随后, 隆平高科认购北京屯玉60%的股份, 成为其控股股东。由宁夏科丰种业有限公司、中农金合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贺兰县供销社及万合种业有限公司4家企业重组成立的新宁夏科丰种业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成为宁夏最大的种业企业。国内种子企业的良莠不齐和跨国企业的攻城略地, 都使得国内种企兼并重组显得越发迫切。《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对农业部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核发条件征求意见的通知》 (农办农[2010]22号) , 其附件《育繁推一体化种子经营许可证核发条件》提到, 从事育繁推一体化种子经营的公司注册资本应在3000万元以上。这必将加速种业企业的兼并重组。这表明在严格市场准入, 清理不合格企业, 提升种业实力和种业发展方向上, 国家的大政方针已经明确, 种企兼并重组已成为这种变革的第一波浪潮。

2.4 行业组织不健全, 风险承担能力弱

重庆种业单位组织了种业协会, 农村也有农业专业合作, 但同国外的种子协会相比作用相差太远, 不能在推动行业发展中起引导作用, 是松散型合作组织。种子企业在种子生产过程中, 是以“公司+农户”模式, 一家种子生产企业面对千家万户承担制种的农户, 承担制种风险, 监管制种难, 在技术传播中花费的时间、人力、财力成本都很高。

2.5 自然灾害频发, 粮食安全不容忽视

重庆市是个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干旱、洪涝等灾害出现频繁, 表现出普遍性、持续性、严重性, 给重庆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巨大。从粮食安全角度上讲, 依靠扩大面积提高产量的发展空间越来越窄, 农业唯一出路就是依靠科技, 种子是农业发展的核心。

3 加快重庆种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3.1 充分认识种业发展的重要性

作为最基本生产资料, 种子是农业生产的内因, 是现代农业科技的载体, 决定着作物产出数量和质量的上限以及其它要素投入的效率,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适合本地的优良种子不仅可以直接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品质、增强抗逆性等。没有现代种业, 就没有现代农业。因此,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种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把加快种业发展提高到应有的位置。

3.2 进一步提高种业的创新能力

2010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推动国内种业加快企业并购和产业整合, 引导种子企业与科研单位联合, 抓紧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种子企业”, 对种业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农业部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 中国将推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 创新种业体制机制, 鼓励种子企业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联合开展商业化育种, 同时以育、繁、推一体化企业为基础, 打造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现代种业企业。重庆的种业要与更多的科研院所单位联合, 实行“走出去, 引进来”的战略, 搞好创新育种, 提高自身创新能力。

3.3 扶持优势企业, 提高种子企业竞争力

加强科研单位和生产经营型企业的合作, 提高研发能力, 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1) 不拘一格选用科研人才, 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 (2) 不遗余力地投资科研, 加速本地选育步伐, 促进出精品; (3) 种子企业要建立育、繁、推、加、销、服的一体化体系; (4) 开展企业间的资源整合, “抱团出击”打造大型种子企业。

3.4 加大种业政策、资金扶持力度

加大对科研院所进行育种科研的公益性、基础性研究投资的同时, 增加政府对种子优势企业投资补助、贴息等资金扶持。继续加大对种子企业信贷支持, 减轻企业在种子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压力和贷款利息负担, 增强种子的生产供应能力[4], 提高重庆市农业发展水平。

3.5 扩大良种补贴范围, 改革良种补贴模式

扩大良种补贴范围, 良种确立应与国家品种审定制度相统一, 经过法定程序审定的品种全部纳入良种补贴范围。改革良种补贴模式, 适当降低按面积直补标准, 将部分优质、广适、丰产、抗病的品种进行政府采购, 免费发放到农民手中, 确保粮食增产增收。

3.6 继续实行主要农作物品种退出和推荐制度

重庆市同其它省市一样, 在同一个“两杂”种子市场, 品种繁多, 有些品种在生产上已经退化, 但仍在市场上销售, 且部分商家“新瓶装旧药”、夸大宣传, 误导广大农户, 使其在品种选择上无所适从。目前, 重庆市已建立主要农作物品种退出制度, 在2009年停止推广了直辖前审定的品种, 在2010年又停止了部分老化或有严重缺陷的品种。另外建立了农作物主导品种推介制度, 将一批品种优良新品种推荐为主导品种, 引导农民应用优质新品种, 规范种子市场秩序, 突出主推品种, 使综合性状优良的品种得到大面积推广, 促进农业增产、增收[5]。

3.7 建立完善种子生产风险保证制度

种子的生产都采取企业与农户签订生产合同, 以集中种植、大户承包、农户自家种植等方式进行。种子生产受天气、市场行情等因素影响, 不确定因素很多, 特别是在自然灾害年份, 给农民或企业会造成更大损失, 不兑现合同会引发社会问题。政府引导或鼓励企业和农户参加农业保险, 切实保障种子生产企业和农民的利益。

参考文献

[1]黄钢, 李颖, 王玲, 等.论种子科技价值链系统创新管理[J].西南农业学报, 2009, 22 (3) :865-869.

[2]李秀丽.国际化背景下的中国种业发展[J].中国种业, 2010, (11) :5-9.

[3]郑安俭, 杨静东, 张玮.中国种业应对国际竞争的对策初探[J].中国种业, 2010, (11) :12-14.

[4]陈善杰.对增强福建省种子企业竞争能力的思考[J].中国种业, 2010, (4) :15-17.

浅谈国内外玉米种业概况与发展 篇9

1.1 国外玉米种业现状

在发达国家, 由于长期竞争, 企业不断的并购重组。种子行业已形成了寡头垄断的格局, 少数几家大的种子集团垄断了世界种子行业贸易额的35%, 就发展趋势而言, 未来世界种业的集中程度会越来越高。目前全球大的玉米种业集团 (按玉米种子营业额与知名度) 有:第一集团依次为美国先锋国际良种公司, 美国孟山都集团下属玉米种子公司, 法国利马格兰种业集团, 德国KWS种业集团, 瑞士诺华集团下属玉米种子公司。第二集团大致可包括澳大利亚太平洋种业公司以及塞尔维亚泽蒙玉米研究所、ICI种子公司, 迪卡白遗传公司等。

1.1.1 全球前十强种业

美国杜邦公司、美国孟山都公司、瑞士先正达公司、法国利马格兰公司、德国KWS公司、墨西哥圣尼斯公司、荷兰埃德瓦塔公司、美国道化工公司、美国D.P.L公司、Aventis公司。

1.1.2 全球近三年度玉米种植面积及分布

a.全球2009~2010年度玉米种植面积为1.569亿hm2, 其中美国为0.319亿hm2, 巴西为0.134亿hm2, 阿根廷为0.021亿hm2。

b.全球2010~2011年度玉米种植面积为1.599亿hm2, 比上年度增长2%, 其中美国为0.333亿hm2, 巴西为0.145亿hm2, 阿根廷为0.024亿hm2。

c.全球2012年玉米种植面积有望达到1.68亿hm2, 创下历史新高, 近期玉米价格走势强劲, 玉米需求强势增长, 世界玉米库存持续下降, 美国的旱灾严重, 玉米种植面积的增加将有所缓解这一状况。

1.1.3 全球几大公司主要经营的玉米种子情况

a.美国先锋种子专业公司的“先玉335”玉米种子仅用3年时间就迅速成为中国第三大玉米品种, 同时经营的先玉252、先玉420、先玉508、先玉696、先锋32D22、先锋33B75等品种, 占全球玉米播种面积的12.1%, 占中国玉米播种面积25.6%。

b.美国孟山都公司选育研发的3种转基因玉米广泛在墨西哥、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等国家种植面积占全球播种面积的3.2%, 研发选育的迪卡1号、3号、5号、7号、8号, 占中国玉米播种面积的14.4%。

c.先正达的美国公司到目前为止在全球推出13种转基因玉米杂交品种, 面积占全球玉米播种面积的1.8%, 研发选育的先正达408, 甜玉米 (麦哥娜姆、库普拉、超甜株贝粒、先甜5号、脆王) 占中国玉米播种面积8.5%。

d.利马格兰公司在蔬菜种子方面在世界占有很大市场, 中国就代理销售30多个蔬菜品种, 其它经营的玉米品种利马28、31、732、利合16号等, 占全球玉米播种面积的0.6%, 占中国玉米播种面积的1.2%。

e.德国KWS公司是世界公认的甜菜专家和龙头企业, 玉米种业现已有长足发展, KX3564、KWS3376、KXA457、KWS9384、德美亚1号、2号、3号等50多个玉米品种, 在27个欧盟国家及美国, 玉米种植面积为0.5亿hm2, 占全球播种面积31.25%, 占中国玉米播种面积的20.3%。

1.2 国内玉米种业现状

a.国内玉米种植面积。2010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为3250万hm2, 2011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为3410万hm2, 比2010年增幅4.69%, 2012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为3500万hm2, 比2011年增幅2.57%。

b.国内种子经营企业数量。目前国内种子行业持证经营企业为8700多家, 注册资本500~3000万元之间的企业3000多家, 注册资本3000万以上的只有80多家。

c.国内种业经营的玉米数量。2010年玉米种子市场经营量为9.75亿kg, 2011年玉米种子市场经营量为10.23亿kg, 2012年玉米种子市场经营量为10.5亿kg。

d.国内审定的主要品种的占有面积。近5年来我国审定的玉米品种总量为3654个。其中主要品种265个, 2012年的主要玉米品种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28%;而国外品种在中国审定的主要品种67个, 2012年的玉米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72%。

1.3 黑龙江省内玉米种业现状

a.种业的现实状况。黑龙江省内取得玉米经营权的企业有150多家, 委托经营网点遍布每个乡镇, 呈现多、乱、杂的现象。这种经营方式和现代化种业发展机制的要求有很大差距, 首先是经理人落后的经营观念, 简单陈旧的经营理念阻碍着种业的发展, 其次规模较小, 资金不足, 种业难以扩大, 再次是技术创新, 科研队伍能力不足, 企业缺少核心竞争品种, 低水平运行, 各自为政, 很难在市场上有一席之地。

b.目前省内具有优势发展的企业。具有育、繁、推一体化功能的企业有黑龙江垦丰种业、黑龙江龙升种业、黑龙江富尔农艺种业、黑龙江德农种业、黑龙江北方种业、黑龙江青年园艺种业、黑龙江阳光种业等, 为较大的企业, 约占30%的市场份额。

c.省支持打造的企业。按照国发8号文件精神与现代化种业发展的要求, 国家重点扶持我国民族种业, 黑龙江省有北大荒垦丰种业、黑龙江富尔农艺种业、黑龙江龙升种业。

2 种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a.体制不完善。大部分国有种业公司虽然名义上是独立法人, 实际上是上级行政机关的附属机构, 产权不明, 职责不清, 奖惩激励机制不完善, 权利和义务不统一, 在经营上以上级行政命令为准, 没有自主经营权利, 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和发展壮大。

b.种子行业规模较小且过于分散。种子市场总体呈现多、乱、杂的无序局面。每个乡镇、农场都有几个种业或归属于不同种业公司的种子销售点, 没有具备统治力的规模企业, 各自为政, 大打价格战, 无序竞争, 无法形成合力, 没有同外来企业的竞争能力。

c.缺乏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种业的创新就是培育出新的品种, 当前育种和生产严重脱节, 企业由于规模较小, 自身没有充足的资金保障, 缺乏专业的育种人才, 不愿意购买科研机构的成果, 只以短、平、快的方式去搞生产经营活动。无持续发展后劲。

d.管理机制不到位, 执法不严。由于地方政府的不作为, 致使有无从业资格的人都能经营种子, 假冒伪劣产品频频出现, 制假贩假屡禁不止, 严重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

3 种业发展趋势

a.种子生产由粗放型向集约化大生产转变。实行三级良繁体系, 变一家一户的分散繁殖为集中大面积繁殖, 加强对播种、去杂、收获等种子生产关键环节的管理。

b.种子经营由分散的小规模区域计划性经营向专业的集团化和参与国际化市场竞争转变。建立大型的集科研、生产、加工、推广、销售、服务为一体的, 具有统治力和强大竞争力的种业集团。

c.由科研、生产、经营脱节向育、繁、推、加、销一体化转变通过科研成果转让, 知识产权入股, 企业资助科研, 资产捆绑重组等方式将种业的科研、生产、经营走向联合。

上一篇:民办高校就业问题下一篇:光纤信号源